2024党课:三个务必之于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党课:三个务必之于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供大家参考。
党课:三个务必之于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A总书记在党的20D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三个务必”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子,对加强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
一、引领价值: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引领青年把稳思想之舵
引领青年把稳思想之舵是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赢得时代、赢得人民群众的根本原因。新时代,“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指明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引领价值。
1.引领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理想信念的集中体现,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的思想保证。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对青年精神境界的提升和行为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新时代青年的宝贵特质。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内在要求新时代青年更加自觉主动地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当前,青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要真学真信、学精悟透马克思主义,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筑牢信仰之魂;
二要“学、思、践、悟”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感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中砥砺理想信念;
三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细照笃行中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2.引领青年增进四个认同。中国共产党在初心和使命的召唤下破浪前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新时代。这是引领青年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的最大底气。当前,广大青年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实现四个认同相统一、相促进,具体来说:一要深化对“两个确立”的认同,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使自己在政治上站得稳、靠得住;
二要善于从现实取得的伟大成就中思考把握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领悟真理中增进思想认同;
三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成果,结合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不断增进理论认同;
四要带着感情学DS,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百年实践所蕴含的情感温度,通过体悟党和国家爱民、为民、安民、富民的情怀增进情感认同。
3.引领青年站稳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新时代青年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强国一代,必须把站稳人民立场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内在要求新时代青年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厚植人民情怀、站稳人民立场。一要树牢群众观点,充分认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作用,传承和弘扬党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大政治优势,自觉拜人民为师;
二要坚守为民初心,树立造福人民的奋斗目标,永保赤子之心,以不负人民的价值取向绘就人生底色,以无我之心,做为民之事;
三要植根人民,将人民立场贯穿于日常学习生活中,摒弃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时刻把维护人民利益放在心上,做到亲民、爱民、忧民、为民。
二、涵育价值: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涵育青年高尚精神品格
涵育青年高尚精神品格是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的继承与发展。“两个务必”不仅激励全党同志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而且对青年高尚精神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涵育价值。
1.涵育青年不骄躁的精神品格。保持胜不骄、败不馁的定力是新时代青年必备的优秀品质。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任何辉煌成就面前都能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这不仅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而且对涵育新时代青年不骄躁的精神品格具有积极意义。从现实来看,新时代青年敢想敢干,容易在短时间内取得成绩而受到赞誉,但也容易迷失自我、急躁冒进、甚至急功近利,而这些都是导致青年缺失奋斗目标和进取能力的重要因素。务必“谦虚谨慎”警醒青年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品格修养。一要冷静对待赞誉之声,正确认识自身不足,放低姿态虚心学习、多务实功,将成绩和赞誉转化为进取的动力,在永不自满的实践中锤炼品格;
二要远离浮躁、戒急用忍,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做好每一件事;
三要谨言慎行,于细微处多上心,确保言论端正、言出必行,尤其在成绩面前绝不自夸自傲,做到“与人共而不骄”。
2.涵育青年能吃苦的精神品格。中国共产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艰苦奋斗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法宝。国家越发展越需要青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新时代青年要不断磨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具体来说:一要不怕苦。不怕苦是肯吃苦的前提,青年要树立不怕苦的思想,勇于到艰苦环境和基层一线去接受锻炼、建功立业,要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不断锤炼不惧艰难困苦的意志。二要甘吃苦。甘于吃苦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青年要摆正工作心态和生活理念,继承和弘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力戒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三要乐吃苦。青年要有苦中作乐的心态,以进取之心多做贡献,在干事创业、为民谋福中实现自身价值,享受苦尽甘来带来的幸福。
3.涵育青年肯奋斗的精神品格。艰苦奋斗重在“奋斗”二字,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百余年来,广大青年在党的领导下接续奋斗,将个人价值融入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了青春力量。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越前进越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就会越大,就越需要青年赓续奋斗精神、永葆奋进姿态。新时代青年要着重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要砥砺奋斗。青年要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磨难中奋勇前进,切不可贪图享受、内耗躺平。二要矢志奋斗。青年要认准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找准人生奋斗方向,树立远大理想,初心不改、奋斗不止。三要永久奋斗。毛泽东在以“永久奋斗”为题的讲话中指出,模范青年最主要的一条标准就是永久奋斗。虽然当前广大青年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新时代青年要不断积蓄力量,用实际行动坚守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光荣传统。
三、激励价值: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激励青年投身伟大斗争
激励青年投身伟大斗争是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指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解决重大矛盾的强大支撑。当前,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对青年投身伟大斗争具有重要激励价值。
1.激励青年增强斗争意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之所以取得一系列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与党始终保持强烈的斗争意识密不可分。但过去成功不代表永远成功,过去辉煌不代表永远辉煌,党在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增强斗争意识,绝不能安于现状、放松警惕。对新时代青年来说,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要增强忧患意识。当前正在进行的伟大斗争兼具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青年要做到安而不忘危,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全面认识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二要坚持底线思维。青年在斗争中要立足于“防”,既要善于看到“坏处”并做好准备,更要主动出击积极解决“难处”,进而争取“好处”,做到思而后行、有备无患;
三要增强防范意识。青年要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立场,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定力,要增强工作的预判性,既警惕“黑天鹅”又防范“灰犀牛”。
2.激励青年发扬斗争精神。“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新时代,党的斗争精神突出体现在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品质、不惧强敌的风骨和永不言败的斗志。在实践中,新时代青年发扬斗争精神要坚持“勇”字当头,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勇挑重担。青年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要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在危难之中挺身而出、在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热血。二要勇克难关。青年要不畏难、敢冲锋,乐于为破解祖国发展难题贡献青春智慧和能量,在勇克难关中践行“报国强国”使命,使青春在攻坚克难中更加闪亮。三要勇斗风险。青年要时刻保持坚韧的斗争意志和顽强的斗争状态,不断提高化险为夷、化危为机的能力。
3.激励青年提升斗争本领。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中国共产党是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百年实践中练就了超强的斗争本领。党领导的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发生在贫穷落后且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其实现难度世所罕见。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同各种复杂的困难、挑战和问题的斗争中才走到了今天,没有高超的斗争艺术和过硬的斗争本领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这激励着新时代青年提升斗争本领,做到有胆有识有谋,用斗争赢得未来。具体来说:一要善于学习长才干。青年要勤学、善学、乐学,同时要活学活用、善于转化、学有作为,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斗争的本领。二要敢于尝试练胆魄。提升斗争本领必须要经历实践锻炼,青年要敢于尝试,不惧挫败,不轻言放弃,不断磨砺斗争的胆魄。三要勇于创新强本领。青年要通过创新不断完善斗争策略和方法,更好地掌握斗争规律,把握斗争火候,提升斗争艺术。
推荐访问:党课:三个务必之于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党课 新时代 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