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重大事件时间线(5篇)
篇一:党史重大事件时间线
党史教育教案
1.教学目标
1.1使学生全面、真实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掌握党史中的重大事件和转折点。
1.2理解党的奋斗历程、为中华民族繁荣做出的贡献以及宗旨和初心。
1.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四项基本原则,增强社会责任感。
2.教学重难点
2.1党的历程涵盖了许多细节,如何进行合理的提炼与概括。
2.2如何激发学生对党史的兴趣,鼓励他们主动学习与探索。
3.教学方法
3.1时间线教学法、案例分析法、互动讨论法。
3.2多媒体教学、角色扮演、实地考察与体验教学。
4.教学准备
4.1整理详细的党史时间线,标注重大事件。
4.2教室布置,展示党的历程图、重要领导人与历史照片。
4.3收集相关的纪录片、短视频、音频等,作为教学辅助材料。
5.教学步骤
5.1引入(20分钟)
□通过播放《党的光辉》等相关纪录片片段,简述党史的重要性。
□学生分享自己对党史的初步了解和理解。
5.2前期历程:从成立到抗日(50分钟)
1/3□讲述党的成立背景、初心与目标,涉及南湖红船、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分析党的早期重要事件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
□针对长征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角色进行体验学习。
5.3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60分钟)
□详细介绍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抗日根据地建设、百团大战等。
□分析解放战争的策略转变、重要战役和最终的胜利。
□小组讨论:学生围绕这一时期的重大决策或事件进行讨论与分享。
5.4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60分钟)
□探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的背景与历程。
□分析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如:经济特区的设立、国有企业改革、西部大开发。
□小组活动:学生调研一次重大改革政策的实施与影响。
5.5总结与实践(60分钟)
□学生分享自己对党史的理解,讨论在当代如何继续传承党的初心和使命。
□讨论近年来的国家发展、党的建设与挑战。
□安排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党史纪念馆,与老党员交流。
6.作业与延伸
6.1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党史中某一事件或人物的研究报告。
2/36.2开展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传承红色基因”等公益活动。
7.教学反思
7.1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兴趣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7.2搜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方法的反馈,不断完善教案内容。
3/3
篇二:党史重大事件时间线
觉醒年代,情节赏析,撰写人物
偶然发现央视一频道在播一部新剧,叫《觉醒年代》,见到人物标注有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再结合片名,猜测这是部描写建党史的,估计是部正剧加大剧,应该好看,但正在追另一部剧,打算留着慢慢看。
过了些天,与孩子聊天,让他荐剧,他也推荐这部。在追完前一部之后,果断追这部!
果然,这就是部描写中国共产党建党始末的正剧。很巧,几个月前才听完《红色的起点》,这是作家叶永烈撰写的关于中共建党始末的书。所以对建党始末了解还算大致脉络清晰。
以为有点常识垫底,看《觉醒年代》应该不难,谁知从开篇起,大批著名的历史人物密集登场,真有“名场面”即视感,有些一时还理不清他们彼此的关系,有的只知道个名字,对于他们是干什么的,以及生卒年也好奇,不得不上网查询。为了不影响播放进度,干脆手机查询。
看过前两集,历史人物还在不断登场,干脆开电脑就把手机一起摆到桌上(平常用电脑,手机都不知道在哪)。渐渐地,我发现有的人物需要查询,有些事件也需要查询。为了突出主线,有些事件仅仅一笔带过,而我对此事件了解不详,或者对时间线不清楚,也得查询,边看边补课。记忆中,好像没有哪部片子看得这么辛苦。
全剧的确很精彩,很吸引人。只花了几天功夫就一气追完。不过,追剧嘛,还是老套路,追求剧情,解析人物塑造刻画,欣赏画面美感,挑剔从人物到台词到服装道具到化妆的漏洞瑕疵。
对于故事情节,作为一部正剧,我相信它在历史事件叙述上是严谨的。对于细节展现,肯定多有艺术加工。作为一部电视剧,这都在情理之中。
追完全剧,感觉整部剧带给人的力量感特别强烈。
先说说陈独秀和他的《新青年》杂志。多次读到过评价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的文章,现在来看,过去并没有完全理解,直到看完这部剧,才深刻认识到这本杂志在那个时代对青年、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到底有多深远!
全剧故事从1915年开始讲起,至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
这一时期,虽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推翻封建帝制,但袁世凯篡权复辟,以及袁世凯死后,一会儿黎元洪,一会儿徐世昌,一会儿段祺瑞,北洋政府各路军阀走马灯式的粉墨登场,其间还夹杂一个张勋复辟,而孙中山代表的“南方政府”还在广州苦苦挣扎。国内政治一片混乱黑暗。而日本人对我国觊觎已久,虎视眈眈,暗中逼迫袁世凯及之后的北洋政府,意欲签订屈辱的卖国条约,霸占山东。眼看整个国家山河破碎,大厦将倾,危在旦夕,普通民众却麻木不仁。该怎么挽救国家,要怎么唤醒民众,许多有识之士和爱国学生忧心如焚,群情激奋,却又四顾茫然,既看不见光明,更找不到出路,痛苦彷徨不知该何去何从,空有一腔热血报国无门,有人急疯,有人气病,有人跳海。大家苦苦思
索,纷纷寻找思想,寻求出路。
在此背景下,这时陈独秀的《新青年》在上海问世,它高举科学与民主大旗,倡导新文化运动,为唤醒国人作出努力。后来,陈独秀携《新青年》北上,以北大为阵地,聚集起李大钊、胡适等一大批有识之士编撰《新青年》,使《新青年》影响力在全国扩散。在无情的黑暗现实面前,陈独秀本人思想也发生深刻变化,放弃最初“二十年不谈政治”的办刊主张,在李大钊的推动下,《新青年》开始宣扬马克思主义,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新青年》成为现代中国思想启蒙刊物,陈独秀也成为思想启蒙运动先驱。
再来说说李大钊。如果说陈独秀旗创办《新青年》,是思想启蒙运动先驱,那么在剧中塑造的李大钊烈士,则是一位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接受俄国十月革命,而且深入中国工农劳动大众,了解民间疾苦,立志团结和唤醒民众投身革命,彻底改造中国社会,是一位真正的共产主义运动先驱。
全剧以以上内容为主线,以北大为主背景,叙述陈、李二位在校长蔡元培支持下,率领北大进步师生,宣传新思想,发动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与卖国行径作斗争。
目睹当时中国社会腐朽黑暗之后,李、陈二位革命先行者为中国苦谋出路,最终意识到,要想打垮侵略者,消除剥削,为劳苦大众谋幸福,必须建立一个崭新政党作为领导核心,方能实现理想,达成目标。这已成为历史赋予他们的任务和使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势在必然。
《觉醒年代》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故事讲得很精彩,整部剧对1915年
至1921年这一历史时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既有全景概括,也有对细节的生动描述,一种力量感贯穿整部剧,令观者血脉偾张,相信自己生在那个年代也会奋不顾身投身革命!
说完剧情,来点评一下人物塑造。既然讲中共建党史,本剧自然有两位男主角,一个是陈独秀,一个是李大钊。
陈独秀一角由于和伟担纲。好巧不巧,之前不久我才看完了他主演的《巡回检查组》,觉得他在该剧中演得不错,于是又搜了他主演的另两部电视剧来看。几部剧都看完,我发现他在人物情绪的表达上,表情、动作、姿态,有很多完全相同的招牌表情和动作,可能就是演员本人的个性习惯和动作特征,一句话,他的招式太过“于式”化,这让他的表演大打折扣,算不得上佳。
此时再看他饰演的陈独秀也一样,时不时就透出“于氏”味道,换言之,我看到的常常不是“陈独秀”,而是于和伟,个人观感欠佳。
可能导演也感觉到了,所以在很多场景中他招牌动作太明显时,镜头被拉近,直接截掉一些肢体动作。我觉得他对这个人物的塑造算不上很成功,如果打分的话,最多是个及格分。可不知怎么的,网上对他饰演的陈独秀一角评价颇高。难道,我有偏见?或是欣赏水平不行?
不过,他的表演虽然时时透出“于”味儿,也并非一无是处,仍有可圈可点之处。印象尤深的有两场戏:一是他被捕入狱后,警察厅长到牢中威胁诱劝未果,待厅长离开时,他放声吟诵苏轼《定风波》一词,“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表明心迹,潇洒激昂的声音在监牢回响,充满昂扬斗志,引得警察厅长也悄然驻足;另一场戏是他遭到追捕时,被李大钊紧急秘密送往天津时,途中目睹众多难民流离失所,他们背井离乡、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令这位思想者终于禁不住热泪滚滚,跪地痛哭,然后站起来指着难民发誓,要为劳苦大众“能够像人一样的活着”而创立政党,解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一段于和伟演得特别动情,十分感人!
本剧中,相较于陈独秀,本人觉得李大钊一角更出彩。
李大钊出场时,我看到一张比较熟悉的面孔,却叫不出演员名字,特意查了一下,演员叫张桐,是个年轻演员。纵观全剧,演员表演自然天成,不着痕迹,张弛有度。回到家时,他是柔情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对待普通劳动者,他似春风驱散严寒,温暖每一个艰难挣扎的生命;对待青年学生,他亦师亦友,教导、关爱有加。在为国寻求真理的道路上,他一马当先,勇往直前,孜孜以求,是个理想信念坚定,善于思索,敢为天下先的革命者先行者。演员从各个维度把握分寸,塑造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丰满的李大钊。
比如,李大钊有一场戏,是他在长辛店对工人们演讲。他为长辛店工人送去新一期《新青年》。在工人们的要求下,他登上火车机车头,为工人们讲解“五一”劳动节的由来。他为工人们朗诵起1888年美国工人大罢工时传唱的《八小时之歌》歌词,他高亢地喊出“我们要改变这个世界!”又十分抒情地倾述“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在李大钊的等人的鼓动下,30多年前美国工人的述求,此刻已经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美好愿景。此刻的他自己,俨然成
为一辆火车头,带领工人踏入抗争轨道,成为中国革命的先锋队伍。
镜头转换,李大钊从长辛店回到北大,在踏进红楼前,他边快步走,边拍打包包,吹去包上的浮尘,再拍拍衣服,还拂了拂头发,整理一番。离开劳动大众,回到一群身处象牙塔的知识分子中间,他也是位清清爽爽知识分子。这些细节流畅自然,非常生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作为一个青年演员,表演细腻不夸张,可以看出张桐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好好下过一番功夫。个人很喜欢这个角色。感觉较之陈独秀一角,一点不差!不太明白,最近评的那什么白玉兰奖,他怎么没有凭此角获奖?
以北大为背景,那一时期历史名人众多,其中由马少骅饰演的蔡元培一角也值得一提。作为一个饰演过孙中山、邓小平的老演员,马少骅饰蔡元培也算驾轻就熟。“自蔡元培始方有北大”,马少骅在剧中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概念。他“三顾茅庐”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力排众议聘请胡适到北大推广白话文,留下辜鸿铭继续任教,整肃纲纪,端正校风,支持《新青年》,保护师生的爱国行径,展现了一个重视学术,尊重知识,爱惜人才,治理有方的爱国教育家风采。
其他人,无论是鲁迅的桀骜、胡适的“女人缘”、“惧内”,陈延年的血气方刚,还是辜鸿铭的怪诞、刘师培的固执,还是北洋政府诸角,还是青年学生群体,演员们都很用心,人物群像个个个性鲜明生动,极富感染力,都很不错。
反而是其中毛泽东的扮演者,在前一段显得生涩拘谨,后部好一些;
对周恩来一角本来抱有期待,但很失望。感觉导演选角不当。“五四”
前后的周恩来年龄在二十岁左右,应该是个风华正茂的青春青年,但这位饰演者扮相看上去三十多岁,老成持重有余,略显呆板,活力不足。我觉得,哪怕戏份少,起码也应该表现出青年周恩来青春年少、神采飞扬的精神风貌,可惜,我没看到。很明显,要饰演一代伟人,演员自己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加之戏份不多,扮演者没能抓住青年周恩来的精气神。
另一个看着别扭的,感觉也选错人的角色是李大钊夫人,扮演者刘琳也是招牌表情过多,导演似乎也不忍直视,作了镜头裁剪。
该剧在表现手法上也有不少值得称道之处。
这是部历史剧,要在有限篇幅里将诸多事件串连起来,突出主线,少不得介绍许多相关背景,本剧采用了版画加画外音的手法,既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艺术体验,也清楚交代史实,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比喻、比兴手法(我不清楚这些手法在视觉艺术中有没有专用名词)也大量运用于剧中。
比如,描述张勋复辟一段。五千辫子军进京后,已经剪掉几年的辫子又得重新续上,于是,街上马尾毛做的辫子在空中翻飞,民众随辫子军进城而买,不久又随辫子军败退而要求退货;这边厢,辫子军扛着杏黄青龙旗策马过街,那边厢,同样的杏黄青龙旗却是街角卖艺人手中的猴戏令旗,小猴随龙旗翻滚;甚至,作为清朝标志的红顶官帽,也被人戴在了走街过市的骆驼头上。这些镜头不断切换,充满喜感,好一幅热闹闹乱糟糟如同儿戏般让人忍俊不禁的景象,暗喻张勋
复辟就是场如同喜剧般的闹剧,让观众在笑声中品味那段历史,不得不说导演独具匠心。
还有,陈独秀在北平居所门前那条永远泥泞不堪的烂路,喻示革命道路充满艰难险阻。是不是也喻示陈独秀一生道路坎坷,道阻且长?很早就知道陈独秀晚年一直寓居重庆江津,我一度以为陈独秀就是江津人。后来才知道他其实是安徽人,在江津病逝几年后才被迁回故乡安葬。纵观他一生,早期创办《新青年》,开思想启蒙之先河,而后与李大钊携手,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创建中国共产党,后来又成为托派分子,被开除出党,曾经几度被捕入狱,最后,蒋介石几次三番意欲拉拢他,甚至支持他重新创立新党(可他坚拒)。自然,他也没有听从周恩来的建议去到延安,回到党的队伍中来。抗战时期迁至江津避居,生活穷困潦倒,直至病逝。一代思想导师,一个伟大政党的创立者,结局如此,令人唏嘘。这有点扯远了。
另外,剧中还使用了交叉剪辑手法,对一些人物事件最终结局作简明交代。比如陈延年、陈乔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二人与父亲陈独秀在码头告别,镜头插入几年后延年、乔年被捕,带着脚镣手铐凛然就义。这样的安排还有不少,既保证剧情不拖延,也给观众一个明晰概念。
作为一部好看的电视剧,肯定不单单是生动地讲故事,视觉美也不可或缺。除了前面提到的版画,有几个片段我特别钟爱,反复回看数次。
陈独秀在陶然亭会见钱玄同、刘半农那场戏独具美感。
三人在陶然亭相见。见面寒暄后,钱、刘二位将陈独秀让进亭中。陈独秀
吟出“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点出陶然亭一名之由来。亭外,大雪纷飞,绿树粉妆,湖面薄冰莹莹;亭边,红梅临寒而开,红瓣覆白雪,分外娇俏。亭内,琴师抚琴,乐声叮咚。三人围石桌而坐,钱玄同将在家烫好的花雕热腾腾地倒出来,三人举碗豪饮。虽初次相见,三人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把酒言欢,好不惬意,好不浪漫!无疑,此情此景,极符中国传统美!
另一场戏也画面唯美,格外动人:那是李大钊遭到追捕逃回老家,避居五峰山韩文公祠,一群追随他的青年学生来探望他时。白天他带领学生与当地老乡一同下地劳作。夕阳西斜时,在韩文公祠院子里,他要为同学们作一番演讲。
他把题目写在木锅盖上,锅盖立靠在一棵树的枝丫上。一群学生端坐在他面前。他穿着一身沾染泥土的粗布衣裤,脚蹬一双老旧布鞋,衣袖和裤腿随意上挽,站在夕阳里。阳光照在他的脸上和身上,被晒黑的皮肤泛出古铜色的光,要不是戴副眼镜,他简直就是一地地道道庄稼汉,谁能想到他是位学者?与庄稼汉不同的是,镜片后那双眼睛里闪烁着明亮坚定的目光。他衣上的尘土在阳光下更显眼了,却一点也不显肮脏,倒反衬出主人公高大的人物形象。
学生们分别围坐在两张矮方桌前,听他讲解,作记录,背上披着夕阳柔和的光。李大钊来来回回地踱着步,从这张桌前走到那张桌前,侃侃而谈,时而言辞铿锵,时而循循善诱。他一手持执一段端头烧黑的木棍(大约是拿来当粉笔用的),另一只手一会儿握拳,一会儿挥舞。讲到动情处,甚至微微佝偻起腰,一边说,一边一步步前进,靠近围坐在矮方桌的周围的学生,传递观点,与他们交流思想,交换意见。
此刻,院子里,一旁,小柴炉青烟四散,两只鹅和四只鸭聚在一起,一群鸡另在一处;一头水牛一动不动立在一边,牧童横坐牛背。那孩儿头戴柳环,一边啃水果,一边认认真真地旁听那些他根本就不知所云的大道理。最后,见同学们用力鼓掌,他也连忙叼住尚未啃净的果核,腾出手跟着大伙使劲鼓起掌来,连家禽们也扑闪着翅膀,似在附和。这情景简直太动人!
还有一个场景:陈望道受托翻译《共产党宣言》全文。他为了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回到浙江义乌老家,在一间柴屋里废寝忘食。“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谁能想到,一束指导中国道路的思想之光,由德文变成中文,转化竟发生在一间柴屋。特别提醒,这一重要事件不是艺术加工。当时,陈望道就是回到家乡老屋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我相信,年轻观众了解了这段历史,会深受教育。
《觉醒年代》另一亮点也不可忽视,那就是台词。
可以说,剧中很多角色台词量都很大,更别提主角,两位主角的台词量简直惊人!长篇幅的演讲,大段大段的对白,如若不专注,观者一定会看懵圈。
这也是考验演员功力的时候。本来有些枯燥的那个时代的理论性语言,不能磕巴,要让观众听明白,还得具有感染力,多不容易!印象尤深的是李大钊演讲他自己的发表在《新青年》上的《青春》一文,“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这是烈士当年的自勉,也是对青年的寄望。到今天,这声音穿越百年时空,依然震耳发聩,仿佛是烈士对我辈殷殷嘱托,听
得人荡气回肠,热血沸腾!
本剧还有一大亮点,就是礼节,人们见面都行鞠躬礼。想我曾经堂堂礼仪之邦,如今鞠躬礼在国内几乎快要失传。每看日韩剧,见学了我们一切文化的俩近邻仍然沿用此礼,就禁不住有些喟叹。本剧重现这一礼仪,一点不觉繁琐,倍觉亲切。
还有一点也值得一提,就是该剧正视历史。比如陈独秀,在电视剧中如此正面描写他,我是第一次看到(也许别的还有,我不知晓);比如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我也是第一次在电视剧中看到;比如张国焘曾参加“五四”运动,而且是北平共产主义小组首批成员;包括北洋政府官员,并不都是腐朽没落贪生怕死之徒,不少人也有一颗拳拳报国心。
赞美《觉醒年代》这么多,当然也要挑挑它的毛病。除了个别演员选人不当之外,最显眼的瑕疵就是服装、道具。虽然可以看出,剧组也比较尽心,但有些服装道具还是“惨不忍睹”。一句话,太新了,不论款式还是材质都太新。比如,底层劳动者的衣服,生活中要用的布袋、包袱皮、桌布,常常是质地柔软,面料细腻,比我家四十年前所用的质地都好!这怎么可能!
再比如,鲁迅为表明立场,扛块写着“不干了”的木牌杵在北洋政府教育部大门外。我就细看那牌子,居然看出是压木板做的!而不是块真正的木板或者劈柴被刨平写上字,啼笑皆非!
我就边追剧边嫌弃剧中服道,直到追至36集,看到李大钊在韩文公祠内为学生们讲解那场戏,仔仔细细“研究”过那场戏中所有道具,除了前面提到的,还有码放的劈柴,竹架上晾着的烟叶,朴拙的矮桌小凳,这些道具都很生动。此
时我才明白,还真不是剧组敷衍,而是农村场景的“简陋”、“粗糙”更易还原。以现在的生活水平,要去还原一百多年前的情景,除非有专门制作,没人能还原,连大致做到都难!真是难为了剧组。专门制作的代价恐怕不是一个剧组能承受的。所以,关于服道,只有将就着看了。
化妆倒没有发现什么大的问题,除了发型现代了一点(猜测大致为了迎合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
另有一个细节,非得吐吐槽,那就是毛笔书写。毛笔作为那个年代的常规书写工具,入镜频率很高。我相信所有入镜的字都是专人书写(想要字迹漂亮,如今的演员很难达到那水准,除非陈道明、郁钧剑来演)。这个都可以理解,但演员连毛笔也握不规范,看着就着急!这里又要提一下演员张桐(李大钊扮演者),书写姿态有模有样,为这位认真的演员点赞!
剧情方面,在党的一大召开之前,全国已有几个共产主义小组,但剧中只着重介绍了毛泽东所在的湖南组。其实,作为观众,也很想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小组更多一点。
追剧过程中,我一直有留意一个人——沈雁冰。我在一篇游记里提过,在乌镇茅盾故居,我第一次了解茅盾早在1920年就参加了共产主义小组。这部剧末尾提到了他,他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编辑过《新青年》。中共一大时,全国党员五十多人,能够活下来的是幸运者,幸运者中能够一生坚持初心走到最后的,更是凤毛麟角,他算其中之一,钦佩!
该结尾了,还想说几句跟剧情无关的题外话:记得前些年台湾马英九当政时期,绿营为了对付国民党,揪住国民党有党产一事穷追猛打,马英九为此辩解:
“国民党作为一个百年老党,~~”,当他说到“百年老党”时,我突然意识到,中共并不比国民党年轻多少,马上也是一个百年老党。都是百年老党,一个在另一个的血腥镇压下不断发展壮大,到如今带领中国走向未来。另一个镇压别人的,在外部势力扶持下方能勉强偏居一省,可依旧挡不住地日渐式微,现在更被分裂分子打压得只剩苟延残喘,连一省的执政权都拿不回来。同样的气候同样的土壤,同样的炎黄子孙,生长起来的两个老党,状态竟是如此迥异,这其间,到底差了什么?显然不是靠运气。那一刻,我才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剧末,以上海“一大”会议旧址、嘉兴南湖红船两组镜头,简要点明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看到这里,我轻舒一口气——一个伟大的政党诞生了。随即又叹了口气,因为我立即联想起一些事件和一串人名: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百色起义,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百团大战,抗日敌后根据地,皖南事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随手可以列出一串名字:李大钊、李汉俊、何叔衡、瞿秋白、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蔡和森、向警予、方志敏、刘志丹、张太雷、钱壮飞、韦拔群、江竹筠、彭雪枫、左权、赵尚志、杨靖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无数有名的无名的应当永远被铭记的英烈,“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英魂不朽,浩气长存!
篇三:党史重大事件时间线
毛中特时间轴
1921.07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07中共二大: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反帝反封建纲领。(一大立党,二大立纲)
根据列宁提出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对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当前阶段的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当时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最高纲领”——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的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最低纲领”——(民族革命阶段的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华民族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提出革命纲领有其主客观的因素:主观因素:①党开始懂得马克思主义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②党对中国国情有了初步认识。
客观因素:①国内外时局的新变化;②列宁和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建党开始我党没有意识到党内的“左”右倾的问题。)
历史意义:①(初步指出)正确分析了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对象、动力、前途;
②明确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③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④党中央领导人民走上了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新征途。
1922.08李大钊、陈等同孙中山等国民党领导会晤,商谈国共合作事宜,孙决定实行联俄联共,邀请共产党员帮助改组国民党。
1923.06中共三大:内容:
①确定国共合作,党内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策略。
②比较明确的提到了和国民党合作过程中的“左”右两种错误倾向(批评了陈的右倾倾向),大会批评了这两种倾向,但是没有使用和“左”右做斗争这个概念。
③提出“真正平民政权”,即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以及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决议案,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保持共产党在组织上、政治上的独立性。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打下政治基础。(瞿秋白最早提出统一战线概念);
1924.01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一大的成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把旧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1925.01中共四大: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思想。
中心议题:讨论工人阶级如何参加民族革命运动以及党如何领导即将到来的功能运动高涨的问题。
历史功绩: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各个阶段的革命态度问题,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但没指明如何争取领导权,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②指出来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提出了无产阶级与农民建立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思想;(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③把国民党分为了左、中、右三派,制定了对国民党的工作是扩大左派,批评和争取中派,反对右派;
④大会还制定了有计划的开展工农运动的方针。
⑤明确将资产阶级分为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925.11《少.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调查表》
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瞿秋白、邓中夏等就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基本思想——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前身。
1925.12《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文章。(“新”的基本思想的提出是毛泽东思想萌芽的重要标志)
内容:①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②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
③首次把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间势力、要团结)既有革命性又软弱性、妥协性。
④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革命的基本动力,也是同盟军),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
⑤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1926.03蒋介石在广州制造“中山舰事件”。
1926.05以叶挺为团长的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锋奉命进入湖南,揭开了北伐序幕。
1926.0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1926.09《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附:1921.07月-1927.04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
和
国民大革命时期)
1927.04中共五大:这次代表大会是在大革命的紧急关头召开的。纠正陈独秀的机会主义(对待农民问题上的错误)错误,并决定党的重大方针政策。
失败原因:
①虽然批判了陈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作出切合实际的回答。
②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陈独秀虽然作了一些检查,但没有真正改正错误。
1927.03《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共领导农民运动的伟大纲领。分析了农民的各个阶层,提出了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
内容:①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正确解决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
②论述了建立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必要性;
③分析了农民的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认为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
④相信群众、依赖群众、放手发动群众。
1927.0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1927.08八七会议: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中心议题:①会议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撤销陈的书记),②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③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
1927.09三湾改编:这是工农红军政治工作的开端,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为从组织上,政治上和思想上建设军队
1928.06中共六大:明确规定了没收一切土地,确定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的阶级路线,对富农的政策也有调整,但没有根本解决。
主要讨论:①中国社会的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确定: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力量:工人阶级;革命前途:社会主义;
革命的政治形势:两个革命高潮之间;革命的中心任务:工农民主专政的实现和反帝反封建。
③批判了王明“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特别是盲动主义的错误。和陈的右倾错误。
⑤会议还制定了中国革命现阶段的十大政纲;
⑥规定了党的建设、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红军和根据地建设的各项政策;
缺点:①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
②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③仍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对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1928.04朱德、毛泽东会师井冈山,总结出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大、敌退我追”的游击战的基本原则。
1928.10《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在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
这一时期中国红色政权能够春在并发展的条件有:
(客观)①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根本原因)
②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③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
(主观)④
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政策的正确
⑤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1928.12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没收一切土地。
1929.04毛泽东主持制定兴国《土地法》,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纠正。
1929.12古田会议:会议通过了毛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
中心思想: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和党的建设。
会议规定:①进一步阐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决定着军队的性质和面貌,这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
②规定红军除了要进行打仗消灭敌人的军事活动之外,还要担负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任务
③在党建方面,强调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④古田会议的这个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⑤有效纠正了由于红四军党内组织基础最大部分是由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成份所构成,由于红军尚在幼.时期,党的领导及黄缺乏一致的坚决地斗争,而产生和发展的各种错误倾向。
⑥领导干部之间消除了隔阂,统一了认识;全军上下增强了团结,军队呈现出一派崭新的精神面貌。
193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以"乡村为中心"思想的提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内容:①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②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
③明确地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
④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05《反对本本主义》——坚持调查研究,洗刷唯心精神。
意义:①是中共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强调必须“洗刷唯心精神”、反对脱离实际的“唯书、唯上”的本本主义。
②是中共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强调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③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
④提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意思)。
⑤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方法。
1930.09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统治
1930.12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开始进行第一次军事“围剿。-五次反围剿开始。毛泽东提出“诱敌深入”等作战原则
1931.01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占统治地位。
主要表现:①在革命性质上,混淆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把反资和反帝并列。
②在革命形势上,强调革命高潮的到来。
③在革命道路上,坚持以城市为中心。
④在军事方面,军事教条主义,用所谓的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
1931.
基本形成一条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地主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限制富农。
(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
(解放战争时期):实行土地改革政策。
(49年,成立后):在新解放区土改运动中实行保护富农的政策,保存富农经济。
(合作化开展以后):对富农的政策采取从限制到逐步消灭的政策。
1934.10中央红军一方面军主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10日晚,红军开始长征。
附:1927.4月-1934.1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1935.01遵义会议:
内容:①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问题。(政策问题-瓦窑堡,思想问题-延安整风,作风问题-七大)
②揭露和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严重危害,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③对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进行了总结,④通过了张闻天根据毛泽东的发言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⑤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以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问题上的一系列错误主张。
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10红军抵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1935.12瓦窑堡会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内容:①把"工农共和国"变成人民共和国②对富农财产不再没收③红军战略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④实现对抗日统一战线领导权。
重要意义:①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解决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从而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
②这次会议是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折时期中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表明党在总结革命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的进行工作。
1935.12《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内容:①全面地分析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②确定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③提出了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
④批判了成为当时党内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主要危险的“左”倾关门主义倾向(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吸收工农;是全民族先锋队,所以要全部吸收。)同时也指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1935.12《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论证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必要性
1936.08《致中国国民党书》
再次将“人民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
1936.12《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总结中国革命四个特点:
①中国是政治、经济发展及其不平衡和半殖民地的大国;②敌人强大;③人民军队弱小;④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1937.02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937.09正式形成)
1937.07《实践论》——认识必须和实践相统一
内容:①提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
a实践是认识的源泉;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揭示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a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b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
③发展了认识论关于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
1937.08《矛盾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内容:①坚持和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②提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③论述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
附:《实践论》和《矛盾论》——奠定了毛泽东思想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37.0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日战争开始。
1937.08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作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
中心议题:会议正确地分析了全国抗战开始以后的形势,制定了全面抗日的路线,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问题。
会议认为:①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在抗战中的领导权;
②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③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
④在有利于动员全国人民抗战的前提下,争取全国人民所应有的政治、经济利益;
⑤以减租减息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
重要意义: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正确地指导了党和军队实行由国内战争到民族战争、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
1937.0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938.05《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内容:①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和形式;
②运用联系的观点具体分析了战争问题,指明战争是中共主要的斗争形式;
③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战争进程,确定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
④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1938.05《论持久战》
内容:①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②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③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1938.09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内容:①总结抗战以来的斗争经验,纠正王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明确党在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地位,以争取抗战胜利。
②确提出毛泽东向全国党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③明确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绝不允许枪指挥党。”—建设军队的根本准则。
意义:只有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绝对领导,才能始终保持军队无产阶级性质,使它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旧军队的新型人民军队。
附: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民军队建设的生命线:开展政治工作。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保证:坚持革命纪律和民主制度的高度统一。
1939.10《<共产党人>发刊词》——三大法宝的理论体系
内容:
①第一次提出"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思想路线的角度);
②提出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③伟大的工程: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
④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走过来的。
这是一个历史特点,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过程中的特点,而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史所没有的。
1939.12《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
内容:①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全新的科学概念;
②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
③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等问题
④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⑤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建设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
1940.01《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
内容:①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特点: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②论证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③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④第一次完整的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制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政治纲领”——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国体)的民主共和国(政体-民主集中制)。
“经济纲领”——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归人民共和国所有;没收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中心内容);保护民族资本的存在和发展,实行"节制资本";有了中国工业和思想的基本思想(最早估计)。
“文化纲领”——是无产积极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⑤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新、旧民主革命在文化上的区别标志。
附:《<共>发刊词》《中革和中国》《新论》形成了毛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完善体系——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
1940.《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和《论政策》
内容:①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展进步势力(小、无、农),争取中间势力(民、开明),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②“三三制”政权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指共产党员(无产阶级和贫农),进步分子(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在争取中间势力时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①他们有充足的力量;②尊重他们的利益;③我们对顽固派做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
在这几篇文章中要强调的是:
"中间派"是毛泽东在《目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中提出的,它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和地方实力派。
①当指三三制政权中的中间势力时,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
②当用于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概念时,它包括的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和地方实力派。
附: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同顽固派斗争的原则是:
有理:自卫原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有利:胜利原则,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斗则以,斗则必胜。
有节:休战原则,斗争取得胜利以后,要适可而止,保持斗争的暂时性。
②统一战线的两个同盟:工人阶级和农民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联盟。
③统一战线中的原则和方针:独立自主、对资产积极又联合又斗争。
④毛泽东把游击战争提到战略地位。
1941.05《改造我们的学习》——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一
内容:①科学地解释了实事求是的含义:实事:客观存在的事物,求:研究,是:规律,马列与中国实际“有的放矢”
②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整风运动在全党普遍展开。
③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党史上反复出现的“左”、右倾错误,从思想根源来说都是主观主义。
④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⑤要克服主观主义,就必须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掌握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1941.09中央决定成立学习研究组,主要任务是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历史经验,以克服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等错误思想。
1942.02《整顿党的作风》——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二
内容: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要取得胜利,必须解决党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
②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③依据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关系的原理,揭示和阐明了党内团结与斗争的辩证关系
1942.02《反对党八股》——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三
内容:①剖析了党八股产生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②主观唯心主义是党八股的主要哲学基础;
③形而上学是党八股的最主要的思维模式
1942.04中共中央宣传部作出《关于在延安讨论中央决定及毛泽东同志整顿三风报告的决定》。
1942.06《关于在全党进行整顿三风学习运动的指示》——整风运动在全党展开。
1942.05《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阐明了革命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
内容:①第一次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②中心问题,即“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1943.06《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最早的完整的提出群众路线。
内容:①明确提出:在我党的一切工作中,凡属于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②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理论概括。
③群众路线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遵循的根本路线。
④有无群众的观点是我党区别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1944.0在国民参政会:中共代表林伯渠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正式提出废除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1945.04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在党史上意义重大重要决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重要性:①它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
②对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作出结论,特别是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进行了批判;
③高度评价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套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杰出贡献,肯定了遵义会议的历史作用。
1945.04《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史上意义重大重要决议。
内容:①指出在全党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重大意义。
②宣布了:“党在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
③指出应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着重于提高思想认识,团结同志,而不是对犯错误者进行组织处理。
④标志着延安整风运动的胜利结束,这个决议也为即将召开的党的七大作了极为重要的准备。
意义:①毛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重要内容:强调从思想上建党;
②毛的党建思想中,提到世界观和党性原则高度的思想是:强调党的作风建设。
③用整风来正确处理党内矛盾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好形式。
④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党的民主集中制。
1945.04中共七大: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历时50天。
主要议程: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群众路线)、批评与自我批评。(区别其他政党的标志)把党的作风建设---提到世界观和党性原则的高度。
②实现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为了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本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③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由各党各派组成“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④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专门论述了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将它提到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高度。基本内容: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⑤朱德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
⑥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的报告;
1945.06大会闭幕,毛泽东致题为《愚公移山》的闭幕词。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附:1935.1月-1945.6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时期(土地革命后期
和
抗日战争时期)
1946.05《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及时将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1946.09中共中央军委发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
1947.07西柏坡-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0月,由中共中央公布实行。这个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1947.10国民党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对其“严加取缔”,标志着第三条道路的破产。
1947.12十二月会议:通过《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阐述了经济、政治、文化纲领。
内容:①第一次把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归结为三大经济纲领:
⑴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⑵没收蒋、宋、孔、陈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⑶保护民族工商业;
②提出了土地改革的基本原则:第一,必须满足贫农和雇农的要求;第二,必须坚决的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③总结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便漏网。
1947.12毛提出“十大军事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完善和丰富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抗战时期:毛泽东把游击战争提到战略地位。
在反围剿:诱敌深入。
井冈山时期: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人民军队作战的基本方针(积极防御);基本指导思想(着眼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战胜敌人的最好办法(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主要形式(游击战、运动战)
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人和优待俘虏。
1948.01《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问题》——新民主主义政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权。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
率领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
②对同盟者给与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与政治教育。
1948.04《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内容:①(完整阐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A、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的领导-(新、旧的标志;革命成败的关键)
B、其中"人民大众"就是指革命动力(包括:农民、工人、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积极)。
②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的对象(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
他说: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推翻的敌人,只是和必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
③明确的提出土改的总路线:
A、依靠贫农,团结中农(土地改革依靠的阶级路线);B、有步骤地、有分别的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土地改革遵循的总原则);C、发展农业生产(检验土地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
④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联系:(五四运动是划分标志)
A、相同:革命的对象一致(帝国、封建、官僚);革命的动力一致(工、农、小资、民资)
B、不同: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不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马克思主义)
革命的前途不同(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专政国家---无产阶级领导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1948.09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首次提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问题。
1948.12新华社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献辞,首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
1949.0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中心议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着重地讨论了在现在形势下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的问题。
主要讨论:
①提出了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支战斗队,同时又是一支工作队。
②转折一: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到城市,必须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党的中心任务。
③转折二:指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④阐述了全国胜利后的基本矛盾和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所采用的基本政策。
特别重点分析了当时中国的五种经济成分的发展状况和党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
⑤毛泽东估计了新形势,提出了警告“糖衣炮弹”的袭击,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务必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⑥引导个体经济朝着集体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⑦指出建国后继续加强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⑧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重大意义:确立了革命胜利后建设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蓝图,并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理论上作了准备。
1949.06《论人民民主专政》——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纲领
完整的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和政策,进一步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1949.09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
其中规定:“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国家调剂国营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
“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民族政策是: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保障“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在人大制定宪法前,它具有临时宪法作用,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大宪章。
1949.1中国成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形态)1949—1956。
附:49年以前的国内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9-53年的国内矛盾: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的矛盾。
53-56年的国内矛盾: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56年以后的国内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945.6月-1949.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02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有关协定。
1950.06中共中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国人口多数的新解放区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
1950.06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为全面实施《共同纲领》规定了明确的战略策略方针和行动纲领。
主要讨论:国家的经济问题,并确定了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任务以及所应采取的战略和策略方针。
①毛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提出经济恢复时期的重要任务是(报告题目)。
②还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毛泽东指出,“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我们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个方向进攻。”“我们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都不反对我们。
③在同资产阶级的关系方面,毛泽东提出了“有所不同,一视同仁”的方针。国营经济要占主导地位,但公私要一样看待。现在把民族资产阶级团结在我们身边,不要把他们推开。
④对于民主党派,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和其他党派也应当实行“有所不同,一视同仁”的方针。
⑤在知识分子方面,毛泽东说,改造知识分子不能太急,用粗暴的方法进行思想改造是错误的。
⑥另外,毛泽东还就民族关系、整风问题、土地改革问题等阐述了党的一系列策略方针。
⑦毛在《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中,提出了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状况的基本好转。
实现这个任务有三个条件:一是土地改革的完成;二是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是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俭。
1951.12“三反”运动,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
“五反”运动,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1952.0毛: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十.到十五.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十.或者更长时间以后才开始过渡。
1953.06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②《宪法》,把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
③改造的目的: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另:所有关于社会主义改在的内容:
①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原则: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国家按照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逐步把农民引导到互助合作的道路,逐步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行为。
②农业合作化过程中:互助社(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初级农业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高级农业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
③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和(拥护宪法)接受改造的一面。
④建国初的国营经济来源:解放区原有、没收官僚、接收外国;地主土地(给农民了)、民族资产(赎买,不没收)
⑤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在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在商业中实行经销代销等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再逐步发展到部分行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⑥对私人资本主义的赎买政策有: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公积金、工人福利、资方红利)、定息(5%,7.—变10.)。
⑦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剥削制度消灭的标志,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附:中央提出,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指出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
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
③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④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
⑤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1954.09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内容:①制定了第一步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了“四个现代化”,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科学技
术、人大三届一次)、国防。
1955.中共七届六中全会:初步形成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
1956.01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表述知识分子属于工人阶级。
内容:①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对知识分子实行的政策是:团结、教育、改造。
②周提出“向现代化科学进军”的任务;科技是关系国防、经济、文化的关键因素。
③毛提出要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努力学习知识,迅速赶上先进水平。
1955.04《论十大关系》——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
①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个围绕的基本方针。
②对立统一规律应用于对社会主义现实的分析,提出了十大关系。
经济方面①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以农业、重工业、轻工业为序;
②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国防建设;
③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沿海支援内地;
④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⑤集体、国家、个人的关系:三者兼顾;
政治方面①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
②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③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④是和非的关系;
⑤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反对一概排外,反对全盘西化。
③阐述了社会主义实践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辩证关系,发展了唯物史观。
④辩证地分析了独立自主和学习外国的关系。(以苏联为鉴,走自己的路!)
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中国情况走自己道路的根本思想,标志着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⑤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a、艺术风格自由发展、自由讨论;
b、不用行政力量;
c、艺术、科学的是非问题业内讨论,不轻率!
1956.09中共八大——(第一次会议)
(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内容:①大会正确地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大会确定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工作的方针。
A、在经济建设方面
①强调要从国家的财力物力的实际状况出发,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②“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1956.12月,新经济政策。
B、在管理体制方面
①要求适当扩大地方管理权限,并调整一些经济管理体制。
②大会肯定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57.陈说:建设规模必须与国力相适应)
即:国家与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个体经营、自由生产和自由市场作为补充。
C、在政治关系方面
a、强调进一步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①依法办事是进一步加强法制的中心环节;
②依法办事就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③注重法制教育;在社会上培养守法的风尚
b、党和各民主党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坚持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
c、①提出了在全国执政的情况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针,②要求更加重视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警惕执政党脱离群众和实际;
③强调对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④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
D、在科学文化建设方面,确认“百花齐放,百家争呜”为发展科学和文化艺术的指导方针.E、在对外政策方面,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外交政策。
1957.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内容:①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学说和其运动规律(主要是三点):
⑴矛盾普遍存在;
⑵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是(关系和力),(基础和建筑)的矛盾;
⑶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同其他社会形态在性质,运动特点,解决方法途径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
从而,明确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⑷提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途径是:不是对抗性的,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力量进行改革
⑸解决的方法:通过调整两对关系中不适应的方面,是制度得到巩固。
②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严格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问题,阐明了正确处理的方针和方法:
⑴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⑵前者是对抗性的,是分清敌我的问题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
⑶后者是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即“团-批-团”的方法。
③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正确方针;(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即56.以后)
⑴经济上,对国家、个人、集体的关系,毛泽东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⑵科学文化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我国文化艺术,促进科学进步的根本方针。
⑶政治上,“团-批-团”的方针。
⑷党和民主党的关系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⑸另外,对外关系上,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在1954.提出的,55万隆再次重申。
⑹坏事具有两重性,努力创造条件使坏事变好事。
④提出了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文中,毛泽东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论述,提出了发展工业与发展农业同时并举。
注解:①所要达到的政治目标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要造就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最根本规律,必须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
③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
④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
1958.05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会后,掀起“大跃进”高潮。
正式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认真贯彻争取在15年内赶超英美
1959—1960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
①毛泽东的四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除了工业、农业、科学(本来是交运)还要国防现代化。
②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③六十年代:提出农、轻、重排序的国民经济方针。
把“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思想确定为发展60年代整个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提出了发展工业与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内部矛盾)
邓子恢,积极支持“包产到户”,提出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
58年共产风之后,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重视价值规律。
1961.01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大跃进”运动实际上已被停止。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要恢复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1962.03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和文艺工作会议:
周恩来讲话,重新肯定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而不是属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1964.12人大三届一次会议:新的四化目标——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原来是交通运输—第
11一届人大)
附:
①第一次提出从思想上建党的著作:《井冈山的斗争》;
②第一次明确提出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的代表作:《共产党人发刊词》;
③第一次提出党风科学概念的著作:《整顿党的作风》;
④第一次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的著作:《论联合政府》;
⑤第一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会议:六届六中全会;
⑥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根本思想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文章:《
<共产党人
>发刊词》;
⑦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概念的文章:《反对本本主义》;
⑧最完整系统地阐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
9、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实践和理论阐述;
10、毛泽东思想成熟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形成;
1①第一次完整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著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②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③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文章:《将革命进行到底》;
1④第一篇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的文献:中共七大刘少奇做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1⑤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乡村到城市的文献:在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做的报告;
1⑥第一次提出建设一项伟大的工程:《共产党人发刊词》;
1⑦第一次系统总结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共产党人发刊词》;
1⑧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把一切积极因素?????“的报告:《论十大关系》;
19、第一次明确指出执政党建设问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0、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独立自主。
2①第一次使用“毛泽东思想”的文献:王稼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
2②第一次使用“毛泽东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③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基本环节是:调查研究.其他基本要求:解放思想;反教条主义,反经验主义。
2④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经济、外交运用: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0世纪20.代后期和30.代初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人在党内反对的主要错误倾向: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把苏联经验神圣化
2①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群众路线作了理论概括的文章:《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12
篇四:党史重大事件时间线
党史时间线
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党。
中共二大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大纲。
中共三大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国共合作。
中共四大1925年1月11日至22日领导工农忙。
中共五大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批评陈独秀。
八一南昌起义1927.08.01。
八七会议1927.08.07。
三湾改编1927.09。
《反对本本主义》1927.10。
篇五:党史重大事件时间线
观看《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音乐会个人感悟多篇
观看《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音乐会个人感悟5篇
观看《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音乐会个人感悟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在这特殊的时刻有幸去感受聆听让人心潮澎湃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音乐会。
音乐会从《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10个部分向我们讲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的不易。
此刻再回忆起“红旗飘,军号响。战马吼,歌声亮。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各路劲旅大会师,日寇胆破蒋魂丧。军也乐来民也乐,万水千山齐歌唱
”的旋律,仍撼人心灵、动人心魄、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身穿红军服的战士们万众一心、英勇奋战、拼搏前行,他们爬雪山、过草地,突围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阻截,在极其险恶和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坚韧不拔,英勇顽强,无坚不摧,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徒步行军两万五千里,最终取得胜利。正是这些革命先烈先辈
们英勇无畏的用他们的鲜血为我们铺就了康庄大道,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难险阻走好这条路,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解放思想,努力提升,通过充分依靠群众取得更好的发展,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迈进。
观看《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音乐会个人感悟二
长征组歌,从多年前的首演到今天的一再重演,从父母辈常常哼唱的经典曲调,到今天在舞台上真实感受到的强烈情感,有幸亲身聆听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受到了生动而形象的革命传统与党史教育。十首歌曲以时间线为轴,描述了长征的重要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歌颂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的光辉战斗历程和革命英雄主义。我们坐在舞台下面,跟着昂扬旋律和激扬文字,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次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不畏牺牲、传播理想的远征。深切感受到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
神动力”。每代人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使命,让我们赓续伟大长征精神,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观看《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音乐会个人感悟三
随着指挥棒的举起,伟大的长征以优美的旋律、悠扬的歌声、磅礴的气势,在我们面前缓缓铺成开来——送别的沾衣热泪,浴血湘江的悲壮,四渡赤水的惊叹,飞夺泸定桥的英勇,过雪山草地的凄凉,大会师的喜悦……仿佛看到了六盘山上的红旗猎猎,仿佛听到了直罗满山的炮声隆隆,最终都汇聚成了欢乐的锣鼓喧天,震天的军号嘹亮。
长征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品读歌词,细细聆听,能感受到《长征组歌》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是革命战士的真情实感——“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是共产党民心所向的最好诠释;“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是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革命信仰……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观看《长征组歌》,是纪念、是致敬,也是传承——那些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同人民群众生死
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伴随着荡气回肠的交响乐和歌声传递给了我们。新的百年征程,作为共产党员的我们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继承长征精神,同样责任在肩!使命在肩!
观看《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音乐会个人感悟四
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同时也是长征胜利会师85周年。一部反映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经历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会师的大型声乐作品《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如期上演。全片节选了“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越大渡河”、“雪山草地”、“吴起镇”等长征中著名的革命事件组成了十个不同的战斗画面,十个画面场景环环相扣、紧密结合在一起,生动地描绘了伟大长征的壮阔图景,展示了工农红军的英勇品格,塑造了革命军队的光辉形象。
一幕又一幕的历史场景,通过组曲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十个幕景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五幕《飞越大渡河》,“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浪歼敌兵。”最后一幕《大会师》的到来,组歌的气氛也随之达到了高潮。“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组歌》不仅颂扬了中国革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同时讴歌了红军不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长征组歌》是长征精神最浓缩凝练的呈现,亦是最浪漫豪
情的展现,它不但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更是我们奋斗之路上的精神食粮!每代人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使命,两万五千里长征虽已结束,但新时代的新长征永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观看《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音乐会个人感悟五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这个特别的八月,公司组织员工观看《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音乐会,这部经典作品《长征组歌》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在激昂、壮丽的乐声中展开红军长征的壮阔长卷,无数革命先辈们不怕流血不怕苦,南北工农携手团结,坚定革命信念,爬过雪山,越过草地,渡过大渡河、金沙江……他们用满腔热情为理想而奋斗,英勇无畏为理想而献身。在一幕幕生动形象、气势磅礴的画面中我们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不畏艰险流血牺牲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红军的长征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宣告的结束了。
长征是一段光荣历史,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伟大壮举。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激励着我们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们的顽强拼搏的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并为之而奋斗终身。长征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代人,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无数革命先辈们用他们的鲜血浇灌出革命理想
的花朵,红军的长征精神告诉我们:只有为了革命理想而活着,才能让人生更精彩,更有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为自己创造出更理想的生活,只有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才能超越平凡,创造辉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组歌》用深刻凝练的歌词,优美的曲调,精美绝伦的表演艺术形式成为了一部代代相传的经典之作。看完音乐会的我倍感激励,长征精神需要传承和接力,我要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以革命先辈们为榜样,向身边的党员同志学习,要勇于挑战自我,始终在工作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挖掘自己的潜能,争取为公司、为组织贡献更多的力量!
上一篇:学党史讲廉洁演讲稿子
下一篇:学校党史国史实施方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