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名称怎么写(3篇)
篇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名称怎么写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实践研究报告
1.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务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日益严重。据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探索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我们组织了一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实践研究。
2.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是:
1.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揭示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干预策略,为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3.增强社会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促进社会资源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领域倾斜。
3.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综述: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实地调查:深入农村,对留守儿童进行实地走访,了解其生活状况、心理需求等方面的情况;
3.心理测评:采用专业的心理测评工具,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评,获取其心理健康数据;
4.案例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留守儿童案例,深入分析其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5.干预实践:根据研究结果,设计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并在实际操作中验证其有效性。
4.研究结果
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心理测评和实地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自卑、人际交往困难等;
2.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其家庭背景、教育环境、社会支持等因素密切相关;
3.心理干预策略:根据研究结果,我们设计了一套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包括心理辅导、亲情关爱、教育支持等方面;
4.干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实践,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结论与建议
1.结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
2.建议: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工作,建立健全心理干预机制,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6.参考文献
[1]张华,李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5(4):128-138.
[2]王晓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干预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6.
[3]刘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教育干预研究[J].教育研究,2017(6):98-105.
[4]陈思.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干预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篇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名称怎么写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
作者:
————————————————————————————————
日期: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走访调查活动报告
一、调查背景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农民工问题的伴生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2000多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江西约有一万,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留守儿童这一新的群体的出现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即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孤僻、失落、自卑、冷漠、多疑、脆弱、焦虑、极端、狭隘、冲动。这些字眼被用到他们身上。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等诸多突出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调查地点及调查对象
本次的调查地点为江西省南昌市扬子洲镇。镇雄经济比较落后,以农村人口为主,村民大多以种地为生,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孩子与老人留在家中。又由于村民观念落后、信息闭塞、条件艰苦等原因,当地的教育水平也较落后。大多数学生完成初中学业就和家长一起外出打工,导致升学率较低。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和积极性,很多家长对教育不够重视,教育体制改革进行地不大乐观。我们此行调查的对象,年龄在7~18岁,这些孩子正处于儿童期或青春期发育阶段,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往往具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孤独、自闭、意志薄弱、人格扭曲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并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成重大影响。
三、调查问卷内容
问卷共涉及六个方面的内容(后面数字为题号):人际关系1,6,14,23,30(5)
心态2,4,7,19,22,28,29(7)
自我意识15,18,25,37,38(5)
控制力3,5,24,26,27,31,32(7)
身体状况16,17,20,21,34,35,36(7)家庭关系8,9,10,11,12,13,33(7)问卷共发放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7份。
(注:调查问卷附于后)
四、研究方法与调查样本选择
(一)
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方法:本文采用了调研、走访、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的方法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调查。分别从两个方向进行调查:家庭部分和学校部分。家庭部分是8、9号两天赴往扬子洲镇进行走访,问卷调查;学校部分是在红星小学和滕洲小学抽取留守儿童进行采访和问卷调研。
2、规范分析方法:本文运用了数学分析中规范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探究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建议。
3、以个别访谈法: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访谈,分析存在问题、问题成因和解决方法。
4、社会调查法: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父母外出情况,祖辈或其它监护人的情况,监护人的教育教养方式等调查,进一步了解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二)样本选取与抽样
本调研选取扬子洲镇调查对象。学校内的177名同学均为随机抽取。
五、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问卷数据处理及问题初步分析:1、客观题部分:问卷统计数据结果经
spss16.0软件处理
表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比较
人际关系
心态
自我意识
控制力
身体状况
家庭关系
总分
留守儿童(n=76)4.36±.835.57±1.263.29±1.265.66±1.335.16±1.455.28±1.3329.30±5.20非留守儿童(n=104)4.40±.765.42±1.192.88±1.305.68±1.305.30±1.455.49±1.2229.17±5.09t值
.409-.776-2.141*.125.6411.117-.167注:*p<.05.由表1可知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在其他方面,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造成此结果可能的原因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关爱,致使他们较为自我,这也是缺乏安全感、自卑和自私的表现。他们不喜欢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要好的朋友比较少,遇到困难不愿意向同学寻求帮助,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藏起来等等。久而久之,就会发展为自闭、抑郁、孤僻等心理疾病。
表2小学生与中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比较
人际关系
心态
自我意识
控制力
身体状况
家庭关系
总分
小学(n=62)4.42±.765.79±1.303.65±1.125.76±1.365.68±1.295.65±1.2330.94±5.14中学(n=118)4.36±.805.32±1.282.74±1.285.63±1.295.01±1.485.27±1.2828.33±4.90t值
.4452.489*4.725***.6363.013**1.8893.331**注:*p<.05,**p<.01,***p<.001,下同。
将所有同学进行比较,小学生在心态、自我意识、身体状况、和总分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中学生,而在人际关系、控制力和家庭关系上没有显著差异。
表3小学与中学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的比较
人际关系
心态
自我意识
控制力
身体状况
家庭关系
总分
小学(n=28)4.32±.865.82±1.573.89±1.105.43±1.735.32±1.475.50±1.4530.29±6.28中学(n=48)4.38±.825.42±1.032.94±1.235.79±1.035.06±1.455.15±1.2628.73±4.42t值
-.2701.3613.397**-1.149.7481.1191.264而仅对留守儿童进行分析时,小学生只在自我意识方面得分显著高于中学生,其它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将此结果与表3结果相比较,说明留守儿童中小学生和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相似,而非留守儿童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远好于中学生。
表4留守儿童中男生与女生身心健康状况的比较
人际关系
心态
自我意识
控制力
身体状况
家庭关系
总分
男生(n=62)4.37±.855.61±1.263.37±1.285.66±1.345.29±1.365.40±1.3229.71±5.18女生(n=14)4.29±.735.36±1.282.93±1.145.64±1.344.57±1.744.71±1.2727.50±5.08t值
-.346-.685-1.187-.046-1.694-1.772-1.446对留守儿童中男生和女生进行比较,没有发现任何显著差异,说明男生和女生在各方面发展状况相似。
表5父母打工不同年限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的比较
f人际关系
.605心态
.701自我意识
.865控制力
.271身体状况
2.815家庭关系
2.629总分
1.74另外将父母外出打工的年数分为三组,第一组儿童父母外出打工1-5年,第二组父母外出打工6-10年,第三组父母外出打工11年以上,对三比进行比较,得出的结果(如表5)没有任何显著差异,说明父母外出打工时间长短并不是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
2、主观题总结归纳:留守儿童中98%的希望父母来参加,2%不希望父母来。如果不他们来不了,50%的同学感到自卑,45%的同学感到伤心,3%的同学理解父母,个别同学感到失落、孤独、失望等。
非留守儿童中95%的希望父母能来参加,只有3%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只有2%的同学不希望父母来。如果父母不能来,80%的同学写到“我会很伤心”,10%的同学选择理解父母,另外还有个别同学写到失望、难过、生气、自卑、矛盾、庆幸等。
通过对比能明显看出留守儿童的自卑感高于非留守儿童,在有关父母问题的回答上,留守儿童显得比非留守儿童要敏感。另外在一名8岁非留守儿童的问卷上,出现了“我认为父母不在身边的同学很可怜、很可悲”这样的回答,说明了他们这个年龄已经意识到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已经有了某种界限。
六、深层分析
1、环境变化
由于留守儿童在留守的过程中,其生活环境或社会位置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需要留守儿童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是这一要求对于生理心理都不成熟的留守儿童而言,是较难达到的要求。心理学家将其称之为越界(越界是从一种社会环境移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而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没有足够的自主性,一些留守儿童往往难于顺利的适应这种越界。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留守儿童对于环境的适应往往依据自我的感受来实行,如:“一直生活在过分保护性养育态度下的儿童,在家中的几乎一切行为要求均易得到满足,其生活因此会充满自信乃至仿佛成为万能的强者”,当他们一旦从原来的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转化为与祖父母辈共同生活或者是单亲式家庭之后,他们同时就失去了父(母)的宠爱呵护,“在与监护人(寄居家庭的成年人,或寄养父母)及其他代养家庭的成员等所新建起来的交往互动关系中,很容易就会受挫甚至失去自信,发生强烈的不安全感,随之就可能出现孤僻、寡言、郁闷等内向性行为或逃避性行为。如果这种行为持续地形成边界互闭(越界极为痛苦而极力抵制越界的状态),就可能逐渐成为行为障碍。如果不能有效疏导,留守儿童的不安全感会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高,而非社会性问题行为由此得以强化,乃至会在儿童社会化发展中形成恶性循环。”
2、监护与代养的角色冲突
由于留守儿童的代养家庭或者监护人与其之间的特殊的角色关系,也使得留守儿童自身面临着较为尴尬的角色关系。监护人面临着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问题,即出于同情时时呵护,百般溺爱,又觉得要对得起他们的父母,处处严格,角色十分尴尬。而留守儿童一方面要循规蹈矩,对得起自己的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另一方面又时时被骄纵,任性自私,面对学习成绩压力时,又难以排遣心中的苦闷。当面对着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与屈辱时,他们的心里充满了不
安、焦虑与紧张。对自己要求非常之高,期望用自身的成绩来回报父母付出的劳动,但是又无法实现自身的目标,又担心被人识破自己虚弱与不足,从而造成了对事物极其敏感、易怒、易采取非常的手段来维护自己利益的倾向。当加注于自身的目标难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时,对于无法依赖自身摆脱这种困境的未成年孩子而言,生活已经没有了固定的外在意义的来源,没有准确的生活模式可以参考,自我就极为容易陷入道德焦虑的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缺乏亲情的抚慰,从而使得留守儿童普遍的缺乏了安全感和情感的依偎。儿童对于父母的依恋,构成了人际关系中难以替代的亲子关系,这种依恋关系构成了儿童时期主要的心理支撑力量,从而使得留守儿童能够较好地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使其心中始终充满安全感。而这些安全感的获得,是较难有由他人来提供的。
3、现实社会支持力度不够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缺失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是监护功能的缺失,需要更有成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弥补这种功能性的缺失问题。然而就从数据上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非常的单一,主要是来自于自己的同辈群体。留守儿童的认为同学是自己朋友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群体中对与同辈群体交往的密度和认同度均较非留守儿童的比例高,和同辈群体交流心得体会,寻找情感支持,相互娱乐方面的数据则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而与父母、老师进行这些方面的交流则低于非留守儿童。这样的情况是一把双刃剑,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成长。一方面,留守儿童有了较为亲密的倾诉对象,同辈群体不仅仅玩耍的对象,更是能够满足情感和生活需求的对象;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的同辈群体自身因为年龄的原因,不可能解决自身同样面临的问题,碰到疑难问题时,没有经验与能力帮助留守儿童解决问题,相反会相互感染情绪,加重问题的影响。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每天都会面临新的问题。自身生理的变化,人际交往的困惑,感情的初发萌动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指导与引导,需要有一个较为亲近的亲人充当他的朋友、导师、亲人等角色,无疑家人是最为合适的人选。就现实的留守儿童的家庭而言,却无法提供这样一个人物,要么因为工作任务太重无法顾及,要么家里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爷爷奶奶根本无法理解这些问题。家庭功能的缺失,导致了应该由父母解决的问题因为角色的缺失与沟通渠道不畅而被加重了。而在条块分割的行政体系内,留守儿童问题也被分割了,每一部门均负责自己范围内的事情,各单位、各部门的相关组织“谁都管,谁都不管”,从而使得问题就呈现出部门化、条块化的特征。留守儿童问题被分割后,没有一个行政部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附:
“爱的翅膀”关于身心健康的调查问卷
同学们:
你们好!下列问卷是为了解并增进你自己的身心健康而设计的,对问题的回答无对错之分,并且所有的回答都将被保密,请放心作答。感谢你们的合作!
基本信息:
姓名:
性别:
年龄:
年级:
家庭所在地:
市
县
镇
1在家里谁主要负责照顾你的日常生活(可多选)?
a爸爸妈妈
b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
c姑叔姨舅
d邻居
e老师
f其他
2你父母是否在外打工?
a是
b不是
如果不是,请直接做第3题;如果是,请继续回答下列问题
(1)他们打工的地方是:
a省外(a北京
b上海
c湖南
d深圳
e广州
f其他___)
b省内(a个旧
b昆明
c昭通
d丽江
e大理
f其他___)
(2)父母在你几岁时开始外出打工?
(3)父母不在身边,你的感受是:
a对父母理解并赞同
b稍有怨言
c无所谓
d埋怨
e很不赞同
3想父母了你通常会怎么办?
a打电话给父母
b和好朋友聊天倾诉
c闷闷不乐甚至哭泣
d做其他的事情来缓解比如运动、读书等
e其他
4父母不在身边遇到困难怎么办?
a求助老师
b找亲戚朋友帮忙解决
c通过努力自己解决
d手忙脚乱不知道怎么办
e其他
5与同学发生矛盾,怎么办?
a不理他,怀恨在心
b主动与他和好,承认自己的过失
c请同学老师出面调解
d忍气吞声
e其他
二、下列描述如果你觉得符合自己的情况,请在“是”选项相应的方框内打“√”,如果你觉得不符合自己的情况,请在“否”选项相应的方框内打“√”。
是
否
1、我不喜欢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
□
□
2、感到人们对我不友好,不喜欢我
□
□
3、我常发脾气,想控制但控制不住
□
□
4、总觉得别人在跟我作对
□
□
5、有想伤害他人或打人的冲动
□
□
6、我有一个以上的要好的朋友
□
□
7、我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超过他人
□
□
8、在学校的时候,经常想家
□
□
9、父母不了解我的学习状况
□
□
10、父母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
□
11、我很烦我的母亲
□
□
12、我常与父母因不同的意见而争执
□
□
13、我很烦我的父亲
□
□
14、爸妈打骂我时,我十分恨他们
□
□
15、我的学习劲头时高时低
□
□
16、我对现在的学校生活感到不适应
□
□
17、我经常生病
□
□
18、我做作业的热情忽高忽低
□
□
19、同学考试成绩比我高,我感到难过
□
□
20、我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
□
□
21、我感到学习负担很重
□
□
22、上课时总担心老师会提问自己
□
□
23、学习上的困难会找同学帮忙
□
□
24、上课时,经常不知道老师说什么
□
□
25、学习无目标,不知道将来去干什么
□
□
26、我经常管不住自己
□
□
27、我经常破坏自己或别人的东西
□
□
28、我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得到
□
□
29、我遇到挫折也不会灰心,我相信事情总会好起来
□
□
30、我把自己喜欢东西都藏起来
□
□
31、没人在时也可以拿别人的物品来玩
□
□
32、对别人的好东西,我会很想拥有
□
□
33、我常在父母、爷爷奶奶面前为小事发脾气
□
□
34、我经常锻炼身体
□
□
35、我常常会失眠
□
□
36、我睡觉时很容易做梦
□
□
37、我最崇拜的人是我的老师
□
□
38、我觉得最伟大的人是我的父母
□
□
问答
如果学校举行一个活动要求你的爸妈都来参加,你希望他们来参加吗?如果你打电话给他们,他们却说不能来参加,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伤心、自卑、高兴还是其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请将你的真实想法写在背面)
篇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名称怎么写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1.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务工,造成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现象日益严重。据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其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本报告旨在调查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为政策制定者和相关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2.研究方法
本报告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全面梳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影响。调查范围覆盖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共收集有效问卷1000份,涉及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教师等多个群体。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
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普遍存在一定问题。其中,焦虑、抑郁、自卑、逆反等心理症状较为常见。这些问题可能导致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认知等方面受到影响。
3.2家庭、学校和社会关爱不足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家庭关爱,父母缺席对其心理成长产生严重影响。此外,学校教育资源不足、教师关注度不够,以及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较低,也是导致其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3.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对成长的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如影响其人际交往能力、能力、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形成等。长期得不到有效干预,可能导致留守儿童陷入恶性循环,对其未来发展产生严重制约。
4.建议与措施
4.1家庭关爱和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父母及监护人应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培养其独立自主、积极向上的心态。
4.2完善学校教育关爱机制
学校应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能力。同时,加强家校合作,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共同关注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4.3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应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政策的宣传和实施力度。通过开展心理援助、亲情陪伴等公益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温暖和关爱。
4.4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包括专业心理援助、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评估和干预,确保其心理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5.总结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我国农村地区面临的一项重要社会问题。本报告通过调查分析,揭示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影响,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希望这份报告能为政策制定者和相关机构提供参考,共同关注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推荐访问: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名称怎么写 留守 调查报告 心理健康
下一篇:廉洁自律情况报告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