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智迪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城镇的总规划和设计中18篇

| 来源:网友投稿

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城镇的总规划和设计中18篇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城镇的总规划和设计中  城市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等等问题已经成为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城镇的总规划和设计中18篇,供大家参考。

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城镇的总规划和设计中18篇

篇一: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城镇的总规划和设计中

  城市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等等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首要任务。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市规划是城市未来发展的计划,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和管理城市的重要依据。通过合理有效的城市规划,不仅可以确定城市发展的方向、规划、和城市整体结构,统筹安排各项建设。还可以有效的利用城市土地资源,美化城市环境,方便城市居民的生活、生产等等。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城市规划中,如何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促进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

  关键字: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可持续发展又称为永续发展,是在遵循公平性、可持续性、和谐型及其高效性原则的下,即保护环境又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有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解决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问题,是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保障。在我国城市建设的规划工作中,应当立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采用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效的将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结合起来,打造现代化的新型城市。特别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农村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环境、城市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的情况下,更应当做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工作,从城市发展的长期利益、整体利益出发,实现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浅析了对在城市规划中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思想

  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综合体平衡没有重大变化、自然环境未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及地域的利用。城市的规划与传统的城市规划区别,在于它强调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人与自然相和谐为价值取向,应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分析利用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各种信息,去模拟设计和调控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从而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调控对策。城市的规划设计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以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使系统向更有序、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最终目的是引导城市实现人、自然、城市的和谐共存,持续发展。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

  城市发展的理论从经济、环境、社会、人与环境、城市有机体、城市功能、城市竞争力等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不同的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田园城市、新城理论、广亩城理论和有机疏散理论等强调城市发展的分散化思想,认为城市在地域空间上必须保持低密度,生活上回归绿色自然;而《明日城市》等则注重城市发展的集中主义思想,认为城市应适宜行走,具有高效的公共交通和人们相互交往的紧凑形态和规模;现代城市发展理论更加注重人与环境关系,认为城市应该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生态结合。为了持续发展,城市发展既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生态特色,使其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又要继承合理性的基因,把历史人文因素纳入城市发展的理论框架中,还要注重美学与文化内容等等。这些城市发展的理论精髓充实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城市规划优化策略

  规划的每项内容都不同程度地涉及生态和环境问题。基于可持续性思想的城市规划,主要是对传统城市规划指导方向和实际操作中的修正,涉及内外优化两个阶段和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

  3.1内部优化策略

  内部优化采用的手段基本上是过程控制和末端质量控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城市规划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与目标通常已定,城市环保规划或生态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大多情况下是为城市的发展目标等服务的。换句话说,就是在城市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目标已确定的情况下,通过环保规划或生态规划提出的措施使环境质量变化和生态破坏控制在一定程度内。发展循环经济、控制污染物总量、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绿地面积、防治水土流失等是其主要手段。

  内部优化策略就是变被动为准主动,通过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及将来实施的主体功能区划等,明确各功能分区内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的产业;明确规划布局的环境风险和生态风险;明确规划的规模、结构和布局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补救措施;明确环保投资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能否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通过环境后评估,为下一轮规划编制提供基础资料和建议;通过制定生态补偿措施,保护乡村生态系统,并协调城乡规划间的关系。此外,内部优化策略要协调各专项规划间的关系,主要针对涉及的环境要素而言。

  3.2外部优化策略

  外部优化策略包括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规划合理性论证两种手段,其核心思想是“源头预防”,在决策源头控制环境影响,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追求的是经济绿色、高效,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多元化、特色化与生态化,经济发达;社会公平、和谐,文化的多元化、特色化与生态化;环境公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系统完整,城市生态的自然化;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能源的多样化,鼓励新能源的利用。可持续性城市强调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一体化。

  环境影响评价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约束条件,注重生态完整性、景观协调性和环境质量的改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城市的无序发展和人口的过度膨胀,把城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域环境可承载的范围之内,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保护城乡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障城市、城乡各规划要素的协调与持续发展。为提高城市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效率,有效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3.3内外优化策略整合措施

  城市规划优化策略的整合,体现了环境保护“预防为主”和环境影响评价“早期介入”的原则,不仅有助于规划的完善与科学化,也可节省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不必要的审查程序。将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城市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在规划编制之初便将可持续性城市的元素融入其中,并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论证规划的合理性,同时提出对策建议供规划参考,不断反馈,在决策源头控制和预防环境影响。城市生态规划和环保规划作为补充,以解决外部优化策略难以解决的问题,重点是污染治理、环境考核、生态恢复、生态补偿及保障措施等。整合后的优化策略主要在各自阶段或层面发挥作用。

  总之,可持续城市发展是当今世界上与每个国家都息息相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课题。但是,各个国家因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而对可持续发展有不同的认知和优先偏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还是第一优先的目标,当然必须强调“不为发展而发展”和绿色GDP,经济发展要有效率。城市规划可能无法在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方面起积极决定性的作用,城市规划绝对应该强化、制度化开发控制的能力,秩序井然的城市发展和城市运行是最起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凌亢著.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实践[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王维国著.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陈友华,赵民主编.城市规划概论[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篇二: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城镇的总规划和设计中

  剖析城市规划设计的可持续性

  摘要:本文在总结以往城市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是发展的载体,人是城市发展的主体,城市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才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和目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探究

  一、前言

  城市这一人工环境综合体,由地表自然、社会经济要素以及环境综合作用而形成;自然、社会经济环境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运动方向的有机整体,称其为城市系统。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危害后代人和其他城市发展的前提下,以满足当代人的福利需求为目的,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通过规划、监测和调控等手段引导城市生态复合系统向更加和谐、平稳、均衡和互补状态的定向动态过程,体现了城市系统的一种状态或目标。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发挥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作用也日益显著。

  笔者试以公平、持续、协调、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来指导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实践,以桐乡市为例,通过三大目标规划有效解决桐乡市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生产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寻求三大规划目标的统一和三大矛盾的解

  决,最终体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又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向高级阶段推进。

  二、在规划设计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治理问题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优化经济结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合功能。为改善城市生态结构,促进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流动,必须改进城市的产业结构。

  从解决桐乡市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角度出发,规划发展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把“三高”农业和有机农业结合起来,规划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经济系统,形成良好的水陆交换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农、鱼、禽水生生态经济系统,湿地综合利用开发复合型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污水自净生态经济系统;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生态经济系统。在企业层面上要根据生态效率,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产品包装“绿色化”等措施,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在区域层面上,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从解决生产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出发,重点规划档次高、辐射面广的专业市场,巩固和发展现有的家具、钢铁、木工机械等专业市场,培育和壮大花卉、汽车、装饰材料、家用电器、塑料、布匹、水产等新兴的专业市场,结合桐乡市规划开发建设高档商贸中心。规划和建设信息网络,形成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信息产业基地,加快以科技服务、社区服务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形成覆盖范围广、服务水平高,渗透到各个行业、千家万户的综合服务体系:合理规划房地产业,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综合开发”的战略,严格控制房地产用地外延扩展,消化闲置商品房,切实提高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水平,改善市民人居环境;积极规划好旅游产业,要在特色旅游上下功夫,创立一批区域性特色“旅游品牌”,发展规模旅游,使之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

  (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将城市中的资源、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矛盾。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他相关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从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城市资源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调控城市社会、经济与自然亚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生态关系,合理规划城市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使之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进而体现人与自

  然的和谐,由此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伴随着工业发展而加剧。在桐乡城市规划过程中,首先要使工业布局规划结合城镇规划,防止境外污染型工业向本市转移;要淘汰落后的工业技术,大力推广节约型资源、能源、原材料,减少污染性的工业技术和方法;其次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制定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再次要发展生态型工业体系,建立好重点工业园区。要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机制,把保护耕地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和“三高农业”。从景观生态角度统筹安排城乡园林绿地的系统规划,在保护优美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良性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具有水乡和基础景观特色的园林式现代化城市。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社会的可持续性。除了有效的经济增长外,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不同的利益团体中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追求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桐乡的发展现状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关键领域。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桐乡人具有强烈的发展经济意识。而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是以人口为主体的立体结构,并与城市经济、城市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

  包括人口、文化、教育、卫生与健康、艺术、体育、价值观念和社会网络等。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做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规划。

  首先,由于桐乡市的发展目标定位于中等城市,因此必须增加人口集聚,人口数量是确保桐乡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特别重视外来人口的管理,在规划中合理安排外来人口及流动人口的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其次,从人文生态角度出发,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完善社区物业管理、社区供给与保障、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等多功能社区中心的结构规划。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大力发展先进的职业教育,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大学适龄人口接受教育的比例,引进人才,搞好科技开发、转化与应用。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是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诞生地、推广者和传承者,只有科学、教育得到发展,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目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三、结语

  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原因在于人类单纯追求某些经济目标,同时又缺乏生态经济意识。因此在总结以往城市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上,提出城市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人的全面发展,城市是发展的载体,而人是城市发展的主体,以人为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才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和目标。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应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和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和社会承

  受能力为最高宗旨,以提高社会、经济和环境最佳效益为最终目标。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实际上就是协调三方面的利益发展经济,公平地分配发展的成果,同时确保这一过程不损害城市生态系统,最终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体现大多数人的价值,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

  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三者都不可能独立存在,三者的矛盾并不仅仅是对抗,其本质是相互依存和互补的。生产与生活的矛盾是经济利益与供给劳动者生存所需发生的冲突,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的矛盾是经济利益与保障自然资源环境产出的冲突,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则是同时面对的两难问题。

篇三: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城镇的总规划和设计中

  小城镇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小城镇建设是中国农村城市化的根本途径和现实选择,小城镇的发展对农村社区及农村的经济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是小城镇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但是在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为了搞好小城镇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字:小城镇

  ;可持续发展

  ;

  问题

  小城镇特指以小城市(人口在20万以下)和建制镇为单位的行政区域单元,是连接广大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地域体系,是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地增长点和辐射源。其对农村社区及农村的经济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小城镇发展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

  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时代紧迫性: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为:城镇人口的比重大幅度的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渐的扭转。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小城镇的建设步伐尤为紧迫。从小城镇的自身特点及引力机制看。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是中国农村城市化的根本途径和现实选择,具有必然性。

  在当前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中,还存在着许多绝非战术性,而是战略性的问题,困扰着建设者和规划者。

  目前,小城镇的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规划的价值问题:

  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需要不需要事先进行规划,也就是说规划对于小城镇而言,有没有价值?对这个问题的直接回答关系到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对规划采取何种态度:是根据本地客观情况,顺其自然,不进行规划,走到哪儿算哪儿呢?还是规划好设计一个蓝图,人们按照这一目标不断建设,实现一种主动的转型呢?这是关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一个前提性问题。

  二、规划的方式问题:

  在明确了规划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价值之后,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应采用何种方式?是循序渐进,还是一步到位?就规划而言,现在不能再采取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走一步,看一步”,而应在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客观基础上,尽可能的把眼光放长远,从战略着眼,做好小城镇建设规划。这就要求小城镇建设者与规划者,不能闭门造车,,应当去它山之石,吸取我国的城镇化、甚至世界城镇化建设的的普遍经验,站在高起点上来设计城镇发展的未来。

篇四: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城镇的总规划和设计中

  城乡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摘要:很多人努力许多年,才让城乡发展的活力迸发出来。按理说,城乡建设速度应当加快才是,可事实并非如此。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城乡规划建设不当。既然找到症结,就要对症下药。因此,本文从问题入手,提出了完善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基本问题;改进措施

  前言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将其融入到城乡规划建设中,既能保证规划的合理性,也能进一步提高建设效果。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能否变为现实,取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推动者是否掌握正确方式方法。近些年来,或从电视上,或从网络中,总能看到有关城乡规划建设问题的报道,说明仍有努力的空间。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希望能给广大城乡统筹发展的推动者带来一些启发。

  一、城乡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体制不健全

  城乡发展,规划先行。目前,规划体制不够健全,极易产生问题,譬如布局不合理、功能缺失严重、建设思路不清晰、保障措施不完善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导致规划目标、建设任务无法实现,从而制约了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

  (二)规划建设严重失衡

  城市规划建设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其在制定目标时过于偏向城市,导致乡村发展力不足。每当目标实现时,城市发展向前迈进一大步,乡村发展却仍停留在原地。如不及时作出调整,贫富差距只会越拉越大,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

  (三)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1]

  现如今,城乡发展大业正如火如荼的展开,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新问题不断涌现。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是因为城乡规划建设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譬如,在未经详细调查的情况下,就对城乡空间布局进行规划,并为各地块赋予相应功能。即便是依托前期勘察制定城乡规划建设方案,也会因没有分析可行性而降低方案的指导性、可操作性,严重影响城乡的发展。

  (四)短视行为普遍存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保有量日益增加,随之增加的还有道路交通压力。要想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情况,需要交通部门和城乡规划建设部门共同发力。抛开交通部门不提,只谈一下城乡规划建设部门。在规划道路时,存在严重的短视行为。规划目标落实后,短期内看不出问题,可时间一久,道路就会变得拥堵不堪,不仅导致幸福指数降低,还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五)历史文化保护不力

  中国上下五千年,孕育出璀璨的文化,或从文化遗迹中,或在历史古迹上,都能一览其风采。要想让中国传统文化永不泯灭,需要切实做好遗产和古迹的保护工作。实践已经证明,理想与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在城乡发展过程中,因规划建设者缺少保护意识而导致遗产、古迹遭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对国人而言是个巨大的损失。

  (六)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相较于城市,乡村的基础设施缺失更严重。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有很多,譬如政策层面缺少清晰指引、资金准备不够充分、资金分配不合理、缺少科学的技术指导、人力资源管理亟待加强。只有逐一进行优化,才能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从而助推城乡规划建设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七)公民大局意识薄弱

  城乡规划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乡村建设上,而乡村建设离不开村民百姓的支持,但根据调查,大部分村民百姓因涉及自身的利益,非但没有给予足够支持,还无形中增加了阻力。譬如,不爱惜建设成果,让之前的努力白费;因需收回自[2]

  身霸占的种植地,索要高额赔偿;生活垃圾、建筑废料随意堆放,不仅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大大增加治理成本,还给城乡发展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不便,拖慢了进程不说,还降低了建设质量。

  二、城乡规划建设的改进措施

  (一)大力宣传城乡规划法

  当前,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是《城乡规划法》。在这部法律中,不仅明确了有关细则和具体要求,还给出了相关责任的声明,其可以对城乡规划建设起到非常好的规范作用。考虑到国内外形势时刻在变化,所以需要不断完善《城乡规划法》,并以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并运用法律的武器,约束城乡发展推动者的行为及通过有效渗透法律知识,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给予更多支持。

  (二)完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

  城乡规划建设对象主要有三个,一是城市,二是乡村,三是两者之间的联系。要想保证城乡规划的合理性、城乡建设的实效性,需要全方位全过程统筹发展。首要工作就是认清形势,明晰差距,以此为依据重新调整资源分配比例。接下来就要积极探索,如何在竞争中合作双赢。当出现矛盾时,应当按优先等级处理。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在建立健全城乡规划体系时务必考虑“人”这个因素,一方面要保证生产生活平稳有序,另一方面要调动各方力量,推动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三)全力构建绿色交通网

  交通,不仅是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决定因素,也是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正因如此,国家才会倾尽全力打造多层次交通网络。随着时间的推移,交通网越来越完善,与此同时,环境问题愈发突出,若不加以解决,城乡可持续发展目标就难以落实到位。从群众口中了解到,之所以会选择驾车出行而非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骑共享单车,主要是因为绿色交通设施不完善。那么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广大城乡规划建设者就要持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当然,针对不同的地区,要采

  取不同的策略。如果是新城区,则需要精心设计特色绿道景观空间。如果是老城区,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实施升级改造工程。

  (四)明确划分功能区域

  在城乡规划建设中,不能只考虑功能区域的分割,还要加强区域间的发展与合作,这样才能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除了需要深入贯彻“一体化”理念,还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经过匠心设计,让城乡集生活、生产、休闲等诸多功能于一身,通过匠心制造,助力绿色智慧城乡的全面发展。

  (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不管是城乡规划,还是城乡建设,都要以资金为基础。然而,国库资金终归有限,无法为城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要想确保发展目标如期完成,需要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比如PPP模式,邀请企业家参与,在补上“资金”短板的同时,共担风险,共负盈亏。

  (六)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乡村改造是城乡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否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一看工作人员是否精心谋事、用心干事,二看农民的积极性是否被充分调动起来。因此意识决定行动,所以调动积极性的问题转化成唤醒角色意识的问题。一方面,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提高农民的认知。另一方面,多给农民提供参与机会,快速地把知识转化为应用。

  (七)科学制定城乡发展目标

  目标就好比灯塔,为城乡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开展城乡规划工作时,从多渠道搜集资料,并对其进行研判,依托最终结果制定发展目标。接下来,就要多角度、多维度分析,并及时做调整,让城乡发展目标更具前瞻性、可操作性。在城乡建设过程中,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发展目标,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总结

  [3]

  目前摆在广大城乡发展推动者面前的一大难题是,如何进一步提高规划建设工作质量。其实这件事并不难完成,只需要把握好“着力点”。“着力点”总共有八个,分别是普及规划法、完善发展体系、打造绿色交通、划分功能区域、加大资金投入、树立大局意识、优化发展目标。只要各项措施落实落地,城乡发展就能焕发新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小晓.新时期城乡规划建设与文化传承[J].住宅与房地产,2021(31):19-20.

  [2]苏斐.切实加强城乡规划工作推进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J].产业创新研究,2022(01):66-68.

  [3]张小青.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方法探讨[J].江西建材,2019(12):98-99.

篇五: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城镇的总规划和设计中

  探究基于生态理念的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

  摘要:城乡规划设计管理的重点是解决农民的基本需求,尤其是城市建设过程中势必会带来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导致城乡频繁出现土壤、空气、水资源污染问题。因此,工作人员要贯彻生态理念思想,通过做好管理、设计与规划,了解现阶段城乡建设的实际需求,思考可持续发展政策融入要求,可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基于此,文章就生态理念的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要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生态理念;城乡规划设计;管理

  0

  前言

  城乡规划设计的重点是打造一个舒适的、安全的、和谐的空间,尤其是要思考生态理念的融合要求,通过确定整体性的规划重点,了解自然的改造要求及重点,确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向,可降低周边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影响。另外,工作人员也要建立起更为节能、更为环保的设计内容,在提高环境质量治理水平的基础上打造和谐的环境。

  1.

  城乡规划设计中生态理念实践意义

  1.1有利于提高节能环保治理

  城乡建设生态理念的应用重点是为了凸显出城市的环保质量,通过融入和谐的、统一的管理理念,在控制环境能耗的基础上确定城乡发展一体化模式,可全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工作人员也需要了解清洁性能源的利用要求,通过分析人类社会活动的特点,保障城市低碳节能环保的质量水平,也能为城乡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建议,确定协调、统一的环境治理方针。

  1.2有利于融入和谐统一的要求

  生态理念在城乡规划设计具有一定影响力,特别是乡村建设需要积极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意识,通过权衡人力、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方面的要求,思考如何才能构建出一个融洽的管理模式,以期带动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将生态理念应用至城乡规划过程当中,不仅能凸显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核心关系,还能提高规划设计的有效性。同时,工作人员还需选择绿色的、节能的、环保的建筑材料,避免房屋设计对大自然生态的不利影响。

  2.

  生态理念的城乡规划设计的原则

  2.1整体性原则

  城乡规划设计需要探讨乡村的建设重点,依托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环境管理三方面要求确定整体性干预方案,方便在有效的规划中提高生态建筑本身的功能性。因此,工作人员要分析出生态建筑的设计重点,做好当地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工作,以期消除人类活动对城乡设计的不利影响。

  2.2节能原则

  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思考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通过选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做好能源消耗的控制与管理工作,重视有害物质、生态污染治理,并选择低污染、低能耗的材料,做好能源材料的回收与利用,实现材料的循环管理。比如空调系统、通风系统、配电系统设计中,工作人员要考虑可循环能源的利用要求,控制不必要能源消耗支出的不利影响,提高节能设计的质量及水平。

  2.3经济合理性原则

  在城乡设计规划设计期间,工作人员要确定不同材料的成本支出,通过选择高性能、低消耗的基础材料,尤其是要凸显出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提高经济合理性的应用价值。另外,城乡设计规划中,工作人员也需要探讨当前城乡设计的潜在问题,利用相关技术确定各类材料的成本投入,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3.

  生态理念的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措施

  [2][1]

  3.1确定城乡规划管理资源的分配计划

  合理分配城乡规划所使用的资源,思考如何在乡村建设中融入科学的管理措施,再对现有资源进行分配,可提高资源规划、应用、执行的有效性。因此,工作人员要建立起不同能源、材料、人力、材料的分配计划,通过确定环境对社会的影响情况,选择有效的、科学的、个性化的执行方案,满足当地农业、交通、社会管理的要求,也能消除汽车能耗过大而激发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总之,乡村规划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采用集中性的规划方式,重视核心资源的供给管理,以期全面提高乡村资源的输送效率及水平,这为农民生活质量的提供了可靠思路,消除作业能耗过大的不利影响。

  3.2完善城乡规划管理的法律保障

  为构建起一个全面的生态规划体系,需要工作人员及时拓展符合当地城市、乡村建设的技术和理念要求,构建起关联性法律法规,再结合现有的规定确定保障计划和管理重点,方便快速落实生态管理理念。要注意的是,工作人员要理清农民、市场建设、乡村发展建设方面的关系,在降低工作人员抵触情绪的过程中选择合规的规定方式,消除执行问题、管理方面的问题,可提升生态理念应用的影响。另外,工作人员也要思考生态规划、城乡发展的法律依据,严格遵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思路,及时处理、处罚危害当地资源管理的问题,再建立起资源精细化管理标准,消除“先污染,后治理”理念在规划设计的不利影响。总之,工作人员应当利用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警示管理,分析生态治理理念的具体做法,再结合有效的规定确定计划方案。

  3.3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城乡绿色管理、规划的实践投入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思考水资源的利用要点,通过评估出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情况,明确城乡规划设计的重点,明确地下雨污管的设计要点,思考如何才能提高雨污管网的排污力度,有利于消除水资源浪费的负面影响。具体来讲,要注意以下要点:第一,重视核心技术的应用重点,思考城市雨污管道的设计需求,在提高排污力度的过程中构建起一个更为洁净的城市空间。其中,工作人员可利用自然降解的方式,做好雨污管道的分离控制,[3]

  尤其是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消除分离管理问题,做好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雨水二次利用提供技术支持。第二,城乡地下雨水管道配置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建立起科学化的雨水收集装置,通过对水资源进行净化,再将此类水资源应用至城乡绿化灌溉过程,可消除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直接影响。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也要尽可能消除地下水污染的问题,尤其是需要保证干旱时期的绿化质量。同时,工作人员也需尽可能提升城乡设计规划的质量,分析如何将污水通过污水处理系统,再经过中水处理装置进行净化,提高小区绿化设计的有效性。

  3.4建设绿色生态城乡空间

  为了实践绿色生态管理的技术要求,需要工作人员综合性评估生态设计、绿色设计的实际情况,确定符合标准的管理方针。具体来讲,工作人员要注意以下要点:第一,工作人员要分析出环境污染的不利影响,评估出资源短缺问题的潜在问题,再结合城乡发展情况确定针对性地管理计划,消除城乡规划设计的潜在问题。第二,工作人员要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手段,评估传统管理过程所带来的资源短缺及环境污染问题,要求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以期在必要的解决处理、控制优化中确定废水的排放计划,提高废气、废水排放的水平。要注意的是,工作人员也需利用信息化技术探讨绿色生态应用要点,在动态化监控中了解城乡设计规划与管理的实际投入情况,并在有效地控制优化中打造出一个积极的、生态的、绿色的城乡空间。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城乡设计规划与设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工作人员应当意识到当前城乡设计规划的重点及难点,通过创新管理方案,建立起符合当地发展的法律管理体系,思考水资源的利用要点,并在有效的管理控制下确定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同时,工作人员也要了解到资源的管理方针,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城乡规划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奎.绿色生态理念对城乡规划设计的影响[J].住宅与房地产,2018(12):87.

  [4]

  [2]徐莉,周保梅,杨兰会.生态理念下的城乡规划设计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7(12):202-203.

  [3]卢晓峰.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分析[J].低碳世界,2017(07):155-156.

  [4]袁兆宇,杜锐,朱直君,李永华.生态理念下郊区新城转型发展路径探索——以成都市新津县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06):57-63.

篇六: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城镇的总规划和设计中

  浅析自行车道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的可持续性规划与应用

  赵天宁

  【摘

  要】在城市化进程提速、城市交通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汽车数量的增加表明了一个城市地区的发展速度.尽管如此,随着交通压力的增大以及新型共享单车产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尽量选择骑自行车出行.反观现在大部分城市的自行车道,却开始呈现出日渐减少或被"缩水"的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交通系统的过度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正因如此,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对于自行车道的考虑也开始逐渐减少.这使得自行车的使用者不得不在公路上骑行,在城市道路上常常可以见到自行车被迫与汽车或电单车共享道路.这种行为也相应的增加了了人们的交通安全隐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剥夺个人权利的行为.本文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设计理念的转变或反思,将因城市自行车道减少所暴露出来的安全问题展示给人们,使人们将关注再次放回城市规划中的自行车道上.设计理念的转变进而可以改变设计师的设计行为,进而可以使设计师重新思考城市道路规划的意义.希望这种设计理念的转变,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影响到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师,使他们知道如何负责任地处理好自行车道的保留与城市交通规划发展的相互关系.在城市的道路规划和道路建设过程当中,如何在城市基础道路规划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直接关系到了整个城市交通发展和城市规划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本文在城市基础道路规划的设计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深入思考,同时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期刊名称】《西部皮革》

  【年(卷),期】2017(039)022

  【总页数】2页(P57-58)

  【关键词】城市基础道路规划;可持续性发展;交通承载力;设计理念

  【作

  者】赵天宁

  【作者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530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U49

  本文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设计理念的转变或反思,将因城市自行车道减少所暴露出来的安全问题展示给人们,使人们将关注再次放回城市规划中的自行车道上。设计理念的转变进而可以改变设计师的设计行为,进而可以使设计师重新思考城市道路规划的意义。希望这种设计理念的转变,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影响到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师,使他们知道如何负责任地处理好自行车道的保留与城市交通规划发展的相互关系。

  在城市的道路规划和道路建设过程当中,如何在城市基础道路规划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直接关系到了整个城市交通发展和城市规划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本文在城市基础道路规划的设计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深入思考,同时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机动车和城市轻轨已经逐渐代替自行车成为现下城市里流行的交通工具。其主要原因由于是自行车的速度和出行距离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内部人们出行的要求。因此,自行车道无论是增或减,都将给城市交通带来一定的压力。

  可就在近几年随着油价飙升和城市交通堵塞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同时,共享单车等慢行交通体系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因为自行车不仅没有污染,还可以帮助人们避免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高峰期。但在这同时公共出行领域一些潜在的矛盾也逐渐浮现出来,比如人与交通工具的矛盾、人和城市空间空间的矛盾。有相关研究指出,部分城市没有专用的自行车道,令骑行缺乏安全感。此外还有人指出,共享单

  车占用机动车道或行人道的行为,影响了其他市民的出行。其随意停放不仅影响市容,甚至有时还会阻碍交通,惠于小众而折损大众利益。

  许多城市之所以没有为自行车提供独立道路,是由多方原因共同组成的。一方面是由前文中所提到的,自行车由于其自身性质限制,其使用逐渐被城市内其他更为便捷的交通工具所替代。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城市在城市市政规划建设时,过分追求发展速度,进而忽略了部分人的出行需求,进而缩减了自行车道和自行车用户的“行路权”。此外,城市地区内的自行车道扩建工程从本质上来讲是比较难以实施的。在现有的城市主要干道中继续增加额外的自行车道,意味着将缩减城市主要交通干道的面积,这也将会阻碍到城市交通的正常发展。同时政府并需要格外依靠提高汽油价格、增高用车成本等手段限制汽车使用。最后这一系列的原因使得现有的自行车用户不得不选择和机动车车辆“共享”城市的主要道路。正常情况下,与汽车或公交车不同的是,人的身体在使用自行车时是暴露在环境中的。虽然人在骑行自行车时可以穿防护服和头盔,但这并不足以很好的保护骑行者自身抵御外界事故带来的伤害。有相关记录显示,在2012年,在澳洲有118人死于由自行车骑行引发的交通事故。与2011年相比较,死亡率同比增长了10%。因此不管在哪个城市,我们都常常可以见到,人们骑着自行车穿梭在交通车流之中,同时躲避着往来的机动车。在严重缺乏行车安全感的情况下,一些自行车用户也会相对减少平时自行车在日常交通出行中的使用,改为使用私家车或轻轨等城市交通工具。自行车道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的使用也因此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继而日趋减少。

  城市交通承载力指的是在一定的城市空间范围内、在规定的的交通设施条件、交通服务水平和环境容量下,城市整体所能提供给人和物的空间位移的最大能力。它是一种资源化、对非机动以及机动车等道路设施的一种供给能力。结合城市自行车道规划设计的现状以及共享单车产业兴起所带来的交通矛盾,解决当前城市交通承载压力刻不容缓。

  例如,深圳市现在已投放的共享单车已达52万辆,每天骑行人次达250万。共享单车在服务市民、方便出行的同时,配套设施不足、管理服务滞后以及乱骑乱停乱放等问题凸显。针对这些问题,深圳市正式发布《关于鼓励规范互联网自行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共享单车投放规模要与全市或者区域设施承载能力、市民出行需求以及企业线上线下管理水平相适应。

  据相关媒体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网络自行车租赁运营企业达30多家,累计投放自行车车辆超过1000万辆,注册用户超1亿人次,累计服务已超过10亿人次。网络自行车租赁服务非常有效的解决了城市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构建绿色出行体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车辆乱停乱放、车辆运营维护不到位等问题。然而,自行车的停放也占据了太多城市内的主要干道。共享单车定位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构建平台,主要服务于市民片区中短距离出行和公共交通接驳换乘的自行车系统。此外,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产业,共享单车在城市交通规划的寿命是否可以一直持续,持续又能保持多久,都是需要考量的一个问题。以上都是共享单车产业给现代城市交通所带来的利与弊,作为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师,则必须以一个相对长远,并且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去构建一个未来的城市交通规划设计蓝图。

  在城市基础道路规划中,包含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是城市路面交通的主体部分。其结构组成包括:路基;路面;人行道。是城市交通发展的支撑体系。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可以选择一个城市的交通发展走向,却不能剥夺市民选择任意交通工具出行的权利。未来的城市规划设计师需要对城市道路规划的未来承担相应的责任。很明显,想要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改变自行车道缺失或“缩水”的现状,就要求城市道路设计者需要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现代城市基础道路规划中的不足,同时基于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将城市交通承载力分析,资源的消耗融入城市基础道路规划。此外还需考虑反思性实践设计方法在城市道路规划中

  的运用,进而形成有利于城市基础道路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思考。

  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概念都是在人类改造自然、适应自然,全球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不断加重等环境要素,在对人类的发展产生限制的条件下提出的。其相互间的依存关系已经得到了国际组织和各国学者的普遍肯定。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发展、是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能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也是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与承载力在某种意义上是一致的,只是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在不同层次看待同一个问题。对于城市交通而言,要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就必然要在城市资源利用和城市环境保护之间寻求适度的交通承载能力来进行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

  可持续性发展不仅是当前国际经济和环境所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贯穿大多数设计项目的必要考虑因素。在当今社会,设计师在设计工作中面临着更多的责任。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在设计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因为它可以使设计项目长期存在或保持正常运作。设计师DanielChristianWahl和SeatonBaxter曾说,“可持续性设计是一种可以操控规划我们的习惯或日常生活以及思维的设计”。对于设计师来说,可持续性的理论要求他们拥有更多的知识和从不同角度思考的能力。下文中将提供一些设计项目的实例,并分析可持续理论在过程中影响设计的方式,以及如何应用在各种设计项目中。由此希望对城市基础道路规划设计起到相应改进和推动的作用。

  经过一些调研材料可以得知,在国内大部分城市都存在一些自行车道设置的问题。这要考虑到如何重建道路,才能使各种交通工具的使用者在路上享有平等的空间使用权。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只专注于当前设计项目的完成与使用,而不是对未来进行可持续的展望,那么最后得到结果将往往与预期相反。

  其次,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论对设计产生积极的影响,设计师应该把当前的利益和长远的利协作益结合起来,使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相结合。当可持续性设计理论应用于设计过程时,产生的设计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可持续性设计的概念不仅仅意味着在环境和资源中保有可持续性,也意味着在社会和文化的领域中保留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当今社会在面对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时,也习惯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来解决复杂的本地或全球的相关性问题,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设计师可以使用可持续理论框架来概念化现实体验,例如设计的目标如何被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认识论假设所改变。由此便会影响设计的结果和过程。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设计决策和过程必须接受同时来自不同知识领域的贡献。一个设计师之所以拥有长远的设计眼光是受到设计经验和环境的塑造的影响。

  然而,也有其他观点表明,可持续性设计思维看起来具有一定的威胁性,它可能会限制到一些设计师的自主权。因为有的时候设计师不得不在理想化和可持续发展之间做出妥协。如果可持续性思维方法不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一种主要发展趋势,那么这一理论将成为一种肯定,这也是对设计师设计思维自由的限制。此外,随着全球问题的加剧,例如空气污染、水中毒、资源枯竭、物种减少等,可持续发展理论似乎可能也是为数不多的实践方法之一。要批评一个可持续的设计命题是很难的,有的时候只是人们因为没有更多的选择。但当当我们在回顾人类历史时,可持续性发展思维又是迫切需要的。倘若人类想要避免未来发生的生态和社会崩溃,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论就应该得到贯彻。尽管在设计理论中对于可持续性设计思维的怀疑仍然存在,但可持续性发展的思维理念给人的印象则更像是一种投资,一种“或多或少地短期回报”。其影响的范围总是积极的。

  总而言之,可持续性设计理念对设计的影响是深刻并且显而易见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属性之一,即适宜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要求包括社会、生态,以及在这其中的每一位关系参与者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这些关系,也坚定的构成了我

  们现在的21世纪社会生活。可持续性发展不仅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被每一位设计师所考虑,而且要考虑到每个设计使用者。这就要求设计师和使用者相互作用,共同参与、设计对未来规划,也可以称为“协作设计”。未来肯定会有一些不可预测性的特性,所以它需要设计师们在思考或设计最终的解决方案时,仍然可以敏锐地意识到在今后设计方案所要面对的各种不确定性,并且从中选出最优方案,对事件或事物本身加以解决。

  建设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是否建立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理念。对于自行车道的规划和设计研究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交通需求管理的重要依据。

  本文通过阐述自行车道在当前城市区域内的留存问题,以及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等相关概念,来强调在城市交通规划发展中可持续型设计思维的重要性。通过研究和反思,本文认为在交通系统快速扩张的今天,自行车道在城市道路体系中的设置要与城市区域交通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同时要在今后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交通系统中各个交通工具之使用权的平衡与发展。立足于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在深入分析城市交通承载力内涵以及相关设计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城市自行车道的规划及其评价的理论方法,对于指导城市交通规划预警机制及预警体系的建设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关文献】

  [1]徐兴东.共享单车投放规模需与城市承载力适应[M].深圳:深圳特区报,2017年

  [2]侯德劭.交通承载力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3]WahlD,BaxterS.TheDesigner"sRoleinFacilitatingSustainableSolutions[J].DesignIssues,2008,24(2):72-83.[4]徐匡迪.工程师——从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者[J].中国表面工程,2004,17(6):5-

  14.[5]BuchananR.WickedProblemsinDesignThinking[J].DesignIssues,1992,8(2):5-21.[6]TonkinwiseC.OnlyaGodCanSaveUs-OratLeastaGoodStory:ISustainability(becausenecessitynolongerhasagency)[J].DesignPhilosophyPapers,2011,9(2):69-80.[7]ManiatesM,MeyerJM.TheEnvironmentalPoliticsofSacrifice:[M].TheMITPress,2010.

篇七: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城镇的总规划和设计中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的分析

  摘要:本文作者从城市规划的整体布局、可持续发展设计、绿化系统建设、建筑节能措施等多方面对城市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分析

  良好的城市规划是当前和今后城市文化发展的必然条件,是高城市素质,城市文明的重要因素。21世纪城市发展的模式既已确定,设计者就应该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研究其发展规模和方向,确定适合城市远景发展的规划设计,指导城市建设逐步实施。

  1城市规划的自然生态平衡设计

  规划的生态平衡设计就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采用高新技术、适宜技术、传统技术,使城市工程技术、建筑技术为自然生态平衡服务。过度开采资源,污染破坏环境,人口迅速增长,过多侵占自然,100年前甚至

  50年前,还没有如此严重。现在人们认识到为了人类的生存要对有限的地球负责,首先要树立起保护地球自然生态平衡的大理念,由此基本理念出发,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建筑设计营造。2006年

  6月

  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号召全世界行动起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家园。我们认为具体的理念和做法有:

  1.1生态城市设计观念融入城市规划

  工业时代是开发自然资源的时代,城镇的建立与发展侵占着大量的自然空间,现在人类社会逐步向信息、知识时代过渡,城镇的规划建设应是保护、管理自然资源,与自然空间共生、互融,我们应该明确提出“以人与自然共生为本”的思想理念。在城区内部,应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以提高城市自身生态环境的质量。因此,在大力推进全国生态示范市建设的过程中,某市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建设任重道远。为推动某市生态城市建设,宜采取以下对策:a.通过合理的生态手段,为城市人口提供安全的人居环境、安全的水源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b.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旧城的生态改造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激励手段;c.大力倡导节能,使用可更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率;d.加强生态教育,增强生态意识,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教育宣传活动。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的结果,是人类住区的理想形式。对生态城市的测度即从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景观、生态安全、生态卫生

  5个方面构建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设计生态城市的测度方法,并以此对具体城市的生态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以期推动某市全国生态示范市建设。合理系统的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及方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城市的测度研究将会更进一步展开,测度方法也将会更加科学。

  1.2城市中空气污染的控制

  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汽车尾气是其中一大项,其他污染源还有工业废物排放、家庭生活废气等。汽车排放尾气,污染大气,汽车行驶,产生噪音,飞扬灰尘,影响人身健康与安全,并造成市区交通堵塞,这是大城市中常见的通病,城市居民都在无奈中承受着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侵害。如何解决这个严重的问题呢?国外已有很多经验,就是控制城市中心区小汽车的数量,现在发达的先进城市,其城市中心区的小汽车数量不是在增加而是在减少。在城市中心区的外围设停车场,汽车不能驶入中心区,人进入中心区步行或乘公共交通。北京完全可以采用这种做法,控制旧城中心区小汽车的数量,在一环区域内,一般的小汽车不能进入,公共交通和在此区域内居住与办公的车辆可以通行。中国发展小汽车过多,如果大量出口可以,若大量投放到中国城市中,则是战略上的失衡。因为发展一辆城市私人小汽车,城市要增加一定数量的道路面积和停车场面积,现在的问题是,只看生产一辆汽车增加多少国民经济产值,而没有计算相应增加的配套设施开销,汽车发展很快,配合的城市设施跟不上,所以某交通拥挤、堵塞,满大街小巷都成了停车场。现在人们开始认识到城市不能让小汽车交通控制着,而要反过来,城市控制小汽车交通。

  2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近年来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施建筑规划时都会将绿化结合进他们的设计之中。将植物与建筑结合有许多优点,由植物提供的浓荫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减少建筑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在水文方面也有一定益处,不仅植物自身能够承接降雨,而且它们所生长的土壤也会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建筑中使用。植物还可以被用作燃料,与地面上的绿

  化作用相比,建筑内部的植物对于污染的控制同样有效。绿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需要一个通用的标准。如果我们需要分享、比较研究结果和经验数据,一个通用的标准就显得至关重要。来自不同项目的经验将会更容易被整合并应用于新的项目,不同的研究数据会有助于形成一个共同的知识基础。所选择的指标必须符合严格的标准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以往的许多文献中,绿化的最主要指标是绿色覆盖率,而绿色容积率的概念是通过结合叶面积指数和建筑容积率而发展的,被定义为总的可居(或可租)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率。目前这一指标已成为大多数人所接纳,并实施于各种规划设计方案中。绿色容积率能够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于单体建筑中。适合的容积率值的确定可以从如下

  3种方式中选择:a.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b.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根据地块预设的功能来确定。c.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能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块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通过对地块绿化的恢复来反映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绿化状态。也可将其视为生态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对于不同地点的叶面积指数值有不同的要求。建成环境绿化的一个最主要措施就是引入植物。将绿色容积率的概念引入到城市规划或设计中去有希望成为迈向城市可持续发展未来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

  3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思想与措施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快速消耗,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从资源消耗来看,全球约

  1/6的资源消

  耗和建筑行业直接相关。因此,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将节能思想体现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a.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中倡导“偿还原则”;b.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提倡紧凑型的城市布局及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c.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所谓优秀的现代建筑,就是要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追求在消耗最少能源的前提下,提供高舒适度的生活环境。舒适指向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经济指向建筑的建造与运行成本,节能指向对能源的消耗。在建筑节能措施中,建筑的密封性是最基本的一条。如果密封性不好,保温层内空气变冷变湿,就会失去保温的效果。在封闭的基础上,外墙的保热是外围护系统性能的重点。在建筑物耗费的能源中,大部分是不可再生能源。我们用得越多,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就越小。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状态,必须开发新型的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是目前公认的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如果将太阳能充分加以利用,则可以节省大量常规能源,并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在我国目前建设量巨大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当务之急应在较大程度的建筑中采用成本较低,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节能措施。

  4结束语

  本文从城市规划的整体布局、可持续发展设计、绿化系统建设、建筑节能措施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指导设计者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把握正确的设计理念,做出合理高效的设计方案。

篇八: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城镇的总规划和设计中

  1城市规划管理和城市规划设计的概述城市规划管理主要内容①土地资源的管理;②各种建设项目的管理。

  城市规划设计是较为抽象的概念。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城市都有的发展主题,城市规划设计为城市的发展服务,通过对城市硬件或软件的规划设计,迎合城市的发展需要。

  城市规划设计要对城市政治、经济、文化起到引领作用,在设计中既要遵循社会原则、经济原则和安全原则,更要注重地理优势、产业结构、发展条件、文化底蕴、历史条件等因素。

  2城市规划管理和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有效的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可以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可以为城市规划设计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两者是相互作用的。

  只有将城市规划管理做到位了,才能够使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得以变得更加清晰和明确。

  良好的城市设计也可以对城市管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甚至提升城市管理的层次。

  城市要想得到长足且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做好对各种管理资源的协调工作,做好城市规划设计的相关工作。

  如果轻视管理对设计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就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既难以保证市民的生活质量,又会对城市的长期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影响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必须站在

  一定的高度,才能更好的展开。

  在工作开展中,既要统领全局,更要重视细节。

  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所在职位权利,合理分配管理城市中的资源,深度挖掘城市潜在力量。

  同时,城市规划设计必须和时代发展的步伐保持高度的一致,合理利用社会中一切有益的元素,确保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

  由于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影响深刻,因此良好的管理是优秀城市设计的基础,站在管理的角度上有目的开展规划设计工作。

  由此可见,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及目标,如果不对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进行有效的分析,就不能有效发现管理原则中的偏差,也就直接影响方案的修整效果,影响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建筑和园林设计的影响。

  建筑物的高度越来越高,是城市建筑发展的趋势,这是因为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城市地价不断上涨。

  为有效降低建筑的成本,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开始研究城市建筑的纵向发展。

  虽然建筑高度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发展涌现出来的问题,但生活在高密度、高高度的建筑群中,时间一长,人们往往会产生压抑的心理,这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品质。

  为有效缓解这个问题,很多城市积极进行城市园林建设,让艺术融入到城市规划设计中,降低城市建设的刚性,增加城市的文化性、趣味性、娱乐性,使城市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人民生活也变得更加温馨。

  4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探讨41深化城市规划设计一体化认识。

  城市规划设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的宏观调控手段,其旨在保障必要城市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的供应时,还试图由此降低一些资本运行所致的其他部门影响。

  因此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具体体现在城市社会发展保障,支持土地与房地产市场,以此保障土地能够在整体利益下实施分配。

  同时城市规划设计一体化也是政策形成与具体实施的主要工具,因为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在于充分实现国家发展政策,同时也期望能够给中央和地方政府工作开展提供相应导引。

  城市设计规划一体化也是城市往后发展的空间结构,由于城市规划设计一体化的目标在于城市空间系统,目的是期望能够将对城市建设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促使相应规划意图、原则、知识及法律等深度贯彻到城市建设活动当中。

  此外,要求城市规划设计一体化目标必须充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促使两者相互统一。

  在具体实施当中,应当站在城市的整体发展及长远利益视角下来针对城市空间资源的科学合理化配置。

  42城市规划设计一体化机构变革。

  目前我国规划设计管理的行政体系主要还是中央集权和地方自

  治的形式。

  因此需要转变思路,为此设立专门的城市规划委员会,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规划师制度,从而切实提升规划设计的质量。

  具体需要做到以下两方面①构建纵向与横向结构,具体要求应当由此构建出完善的空间规划组织体系,其中包含多个层次的规划管理机构。

  其中规划设计一体化组织的横向结构主要针对国土、房地产、等实施优化整合,或直接促使其走向统一化管理机构设置,实现与其他横向制度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

  ②应当构建城市内部规划设计一体化组织系统,主要是设定城市规划设计委员会,由市人大直接授权,并由此作为法定仲裁与决策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城市总体规划草图,审批规划草案。

  同时还需由此设立城市规划设计一体化的执行机构,一般都是将城市规划局作为委员会执行机构,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综合管理和分级管理的关系,加强规划设计一体化咨询机构与监督机构的有效运行。

  43加强城市规划设计一体化与审批管理工作。

  需要改善规划设计理念,应当从结构性规划向着概念性规划转变,如今总体规划开始走向社会经济规划放线,因此总体规划的图式及文本趋于简化,且规划年限不断削弱,更加偏向于定期检讨。

  主要因为当前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方面的编制、决策及管理等多方面内容较为复杂,且严重缺乏相应的灵活性,导致总体规划当中所制定的土地资源配置与实际土地资源需求呈现出脱节的状态。

  所以,总体规划设计应当开始转向社会经济规划的方向,在合理配置土地时,应当兼顾就业及环境保护问题,将整个规划设计拓展至城市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

  如今控制性规划设计开始转向法定图设计,主要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充分采用文本和图的形式来进行语言范式规划,其文本包括开发控制的指标及管理条目,而图则主要表达文本难以准确描述的内容。

  其中规划控制指标大都以用地控制为主,文与图一经批准,即可直接作为具有法定效力的图则,这样必然将极大的提升规格管理效率及公平性。

  最后审批管理方面,要求审批决策应当与操作相分离,并由规划委员会直接负责草图或者正式图的审批。

  5结语综上所述,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主旨都是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为主要目的,具体是针对城市空间环境进行规划设计来改善城市的整体环境面貌,从而由此充分满足城市居民们的多方面生活需求,最终切实有效的提升其生活质量水平。

  而为了能够促使城市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就必须促使两者实现一体化转变,由此才能促进城市发展各方效益最大化,实现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赵悦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分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23120[2]马悦训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论[]建筑技术开发,2017,441812~13作者王钦锋刘璀琛单位襄阳市城市

  规划设计研究院

篇九: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城镇的总规划和设计中

  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理念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随着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这种理念逐渐地应用在城乡规划当中。本文中对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理念进行了概述,并探析了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理念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意义及具体应用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理念;城乡规划;应用探讨

  现阶段城市污染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城市当中的人口密集度是非常高的,因此就会产生噪声污染、光污染等环境问题。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城市的发展常常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继而辐射到城市周边的乡村。而通过将绿色低碳元素和设计理念应用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能够使城市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控制。目前我国在绿色低碳城市建设中还存在有起步比较晚的问题,与国外发达国家对比存在有一定差距,因此,需在城乡规划中进一步加强对该理论的应用力度,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缔造美好生存空间。

  一、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理念概述

  低碳绿色是指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含碳物质的燃烧,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温室效应与生态恶化。绿色低碳城市指的是在城市空间载体下,进行绿色低碳理念的应用,借此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融合。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只有将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理念融入其中,才能引导城市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通过对规划行为的引导,可使城市中的污染问题和环境生态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互促进,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和影响降到最低。

  1.

  应用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理念的意义

  1.

  有利于建筑能源消耗的降低

  随着社会经济不发展,我国建筑工程量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建筑能源消耗量几乎可以占据我国能源总消耗量的四成。而通过将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理念应用在建筑设计当中,有利于减少建筑能源的消耗,从而进一步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绿色建筑无论是在建设还是在使用的过程当中都能够达到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作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是我国城乡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

  (二)可为城乡居民提供健康生活的保障

  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理念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城乡居住环境,也可使社区更加的安全稳定。并且相应新能源技术以及绿色建材的应用还有助于完善人们的生活配置。通过融合智能技术、低能耗围护结构等,可对各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相应的绿色低碳规划设计可使室内外的舒适度都得到提升,为城乡居民健康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三)有利于城市现代化建设

  经济发展状况往往是以往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一评判标准由单一的转变为全方位、多维度的指标评判。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成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在基于绿色低碳理念下开展市政工程建设与道路建设工作,尽量降低市政工程建设中产生的能耗,加强对绿色低碳理念的渗透力度,满足城市化建设的具体需求。一方面,低碳绿色理念也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能够显著降低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问题,对生态环境起到良好优化效果,为居民们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对于宜居型城市的建设也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绿色低碳城市理念可以有效地缓解现阶段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将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应用在城市规划活动当中,能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活动指引正确的方向,有利于城市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

  三、城乡规划中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理念的应用措施

  (一)加强低碳城乡规划设计

  加强绿色低碳城市理念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使城乡居民能够具备较强的绿色生活观念。在环保理念的指导之下进行低碳环保产业结构的打造,在城乡经济建设的过程当中要将主要价值目标定为:节约能源消耗,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要在居民的生产以及生活当中将低碳理念真正的落实下去,对传统生活理念进行转变,并要确保低碳城乡规划能够有效地落实下去。在低碳城乡规划当中,首先要对各项低碳指标以及城乡发展方向进行明确,规划思想上也要达到高度统一,并要优化现有的能源结构,加强生活生产当中对新能源的使用。例如在城乡规划中优化城市能源结构,在一些条件允许的地区进行清洁能源装置的加装,也可以通过太阳能能够供给城市一部分的能源,减少部分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二)进行低碳规划控制体系的建立

  要将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同机动目的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整体上对其进行把控。为了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要求城市相关行政部门能够积极进行产业升级与转型,优化城市能源使用结构,减少城市建设与运行中的能源损耗与资源浪费。在建立低碳规划控制体系的过程当中,应当将人均资源的拥有量和环境最大容量作为切入点,科学系统地对各地区人口数量进行整理,并将人口密度分布作为依据来对地区逐级进行标注,在进行绿化设计时一定要周密排布,合理的配置绿色资源。对于一些城市地区来讲人口容纳量过饱,这时可以进行城市的扩建,提高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对城市的环境压力逐渐进行缓解,同时要做好核心服务设施的配置,以此来吸引外围地区的竞争力,使更多的人口能够朝着城市外围扩散。

  1.

  打造城市绿色通道

  若要将绿色低碳城市理念真正的落实到城乡规划当中,需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提倡出行方式多元化,减少城市交通的污染。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当中绿色交通打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交通规划中可以采用公共交通优先,对公共交通道路建设加强,使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同时提倡以公共交通为主要出行方式,私家车交通为辅,这样能保证交通结构的科学性,更好地对群众进行服务,避免车流量超过中心路段的负荷。一些中心地区人口密度比较大,因此要建议此地区的居民绿色出行,要积极推广共享单车等基本设施,使居民能够具备较强的出行低碳意识。在进行绿化带建设的过程当中,也要将一些优势树种引入进来,对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进行吸收。

  (四)进行低碳建筑政策的建立

  想要使城乡绿色发展得以实现,就必须要进行建筑节能的践行,进行超低能耗建筑的建设,并从室内环境维护结构等环节对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进行完善。进行城乡规划低碳建筑政策的建立,构建良好的绿色低碳管理模式,对市场的调节作用和政府激励作用进行加强,使绿色建筑的建设标准能够得到提升。在绿色建筑施工中必须要认真地分析建筑绿色综合评价,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对其进行加工和创新,使其能够符合我国国情。除此之外,还要对城市低碳发展这一理念加强宣传,使每一位居民都能够对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逐渐养成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坚持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促使低碳城市建设能够顺利完成。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绿色低碳城市发展是我国城乡规划的重点内容,因此需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稳步推动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加强低碳城乡规划设计,建立低碳规划控制体系,打造绿色通道,并进行低碳建筑政策的建设,确保城市的环境问题能够逐渐减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中华.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理念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城镇建设,2020(2):16,178.

  [2]乔瑞.绿色低碳城市发展对城乡规划的影响[J].建材与装饰,2020,(14):147,150.

  [3]龚昌游,龚大卫.绿色低碳理念下现代城市交通规划策略[J].城市住宅,2020(12):130-131.

篇十: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城镇的总规划和设计中

  浅谈如何将生态化思想融入城市规划设计中

  摘要:城市发展是人类与自然竞争与共生、改造与适应的过程,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城市规划已将生态纳入核心体系,这一理念将有助于建设更为合理的、可持续的城市新格局。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转型;设计

  Abstract:Theurbandevelopmentistheprocessofcompetitionandsymbiotic,transformationandadaptationbetweenmankindandnature,withthedevelopmentofecology,urbanplanninghasincorporatedzoologyintothecoresystem,thisconceptwillhelpbuildamorereasonableandsustainablenewurbanpattern.Keywords:Cityplanning;ecologicaltransformation;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主要是通过控制城市土地使用及其空间变化来间接地对城市社会发展施加特定的影响,而生态学关于城市规划理论核心、本体部分、土地的利用及工作方法则利于城市规划生态化的拓展。

  一、城市规划制度生态转型的要点要实现城市规划制度的生态转型,促进传统工业城市向生态城市的转变,实现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发展,应注意以下要点:

  (一)整体思维在现代工业社会中,通过竞争追求个体发展是其主题,这也是传统工业城市发展的普遍现象。而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角度,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系统,而是以一定区域为依托的、与其它城市、乡村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等存在着复杂生态联系的空间、经济、社会、自然综合体;在地域空间上每个城市是与其它城市及广大农业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存在有机联系的城乡复合体;并且区域城乡之间、城镇之间关系趋于整体化,不再是一种竞争和从属的关系,而是一种协作共生关系,共同形成区域共生统一体。因此,加强区域意识和整体思维是城市规划生态转型的重要前提,只有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个体自身的发展,并且兼顾区域和全球的发展的城市规划才是真正的生态型的城市规划。因此,生态型的城市规划应强调通过全球全人类的共同合作,建立全球生态平衡,来保护地球上各种生命体的生活环境及其生存发展,并有效避免“生态殖民”,这要求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与资源,共管生物圈,以实现“生态无国界”。(二)理论创新一方面,自然生态原理向现行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展示了独特的视角,它为城市规划与设计提供了新的思维。它可以通过改变城市中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对抗性关系,将经济增长置于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来实现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另一方面,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具有自然生态属性。因此,需要积极引入生态学的理论知识,来加强城市规划

篇十一: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城镇的总规划和设计中

 探索城市可持续性发展路径的对策

  摘要:吉林省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城市化发展在吉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吉林省城市化进程中主要存在着人口数量较大,城市数量较少,城市供给比较短缺;城市低端就业市场日趋紧张,城镇失业率逐年增长;水资源问题严重威胁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工业不强,产业不大等问题。吉林省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尽快将失地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构建吉林省大、中、小城市科学而合理布局的城镇化体系。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城镇建设

  当今世界,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声音,城市化发展也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城市的繁荣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标志,是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城市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一、吉林省实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作为我国东北部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及边疆民族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与我国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人口数量较大,城市数量较少,城市供给比较短缺

  截至2021年底,吉林省常住人口为2734万,其中城镇人口占53·21%,城市化水平仅超出全国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2021年我国城市化率为45%),与部分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如上海为85·76%、北京为75·6%、天津为60·09%),城市化率还处于较低水平。全省共有城市28个,副省级城市1个,地级市仅有7个,比甘肃省(12个)、云南省(8个)还少,县级市有20个。而经济发达的广东省有城市44个,其中地级城市就有19个,县级城市也达23个。

  (二)城市低端就业市场日趋紧张,城镇失业率逐年增长

  2021年以来,吉林省人口的城镇化进程得到了较快发展。2021—2021年,吉林省城镇化水平上升了3·6个百分点,8年内有120多万农民走进城市;到2021年底,全省城镇人口为1454万,城镇化率为53·21%。而城镇失业率却从1

  2021年的3·7%上升到2021年的4·2%,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劳动力向省内城镇的转移。尽管到了2021年吉林省城镇失业率回落到3·9%,而且比当年的全国平均数低0·1个百分点,但与经济发达的广东省(2021年为2·5%)、江苏省(2021年为3·25%)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三)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威胁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目前吉林省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2021年吉林省水资源总量为346亿立方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267立方米,仅仅为全国平均水平(2153立方米)的59%。而且存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量波动很大、保证率低的弊端。按国际标准来衡量,吉林省属于中度缺水地区。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99·7毫米,由东南山区向西北平原递减。其中辽源、松原属重度缺水区,长春、四平属极度缺水区。长春、四平、松原、白城四市同时还属于生态缺水区。另外在水资源方面还存在干旱加剧、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仅为28%)、工业和城市用水浪费严重等问题。

  (四)工业不强,产业不大

  吉林省的工业企业大的不多,小的又不强,行业集中度和关联度不够高。2021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仅有长春一汽、通钢、长春大成、中铁13局、吉粮和长春亚泰6家。

  从产业结构层次水平来看,2021年吉林省的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14·3%,高于全国当年3个百分点,与经济发达省份之一———江苏省(当年第一产业比重为6·9%)相比,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还是比较高;而2021年吉林省的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47·7%,低于全国0·9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491·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8·6%。其中轻工业增加值638·58亿元,增长27·0%;重工业增加值1852·69亿元,增长16·0%。

  此外,民营经济弱小也是导致吉林省城市化落后的重要因素。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江苏省相比,2021年江苏省个体私营经济累计登记注册户数超过270万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总额13621·7亿元。而2021年吉林省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为1158亿元,不到江苏省的1/10。

  二、吉林省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对策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21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5%,到2021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65%。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市建设中优化配置资源功能,积极调动企业在城市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科学制定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保持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科学而合理的城镇化体系结构。

  为此,应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吉林省必须加快推进城市经济体制的创新,充分利用东北亚区位优势,通过对内、对外开放,广泛运用省内外经济资源,进一步壮大经济实力和城市功能。如长春市、吉林市和延吉市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大学城和开发区为支撑、加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柱、旅游业和生态农业为特色的科学城和生态园林城,从而提高城市首位度。

  (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推动一批市场前景好、有一定基础的中小骨干企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中小企业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和龙头企业。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链条式配套服务和专业化经营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以“雪球”效应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充分利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基础条件,鼓励中小企业进入,共享资源、降低成本、优势互补,发挥企业集聚功能,突出县域特色,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的发展格局。

  (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我国旧的户籍管理制度把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类,在享受国家政策时有很大区别。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过去的“二元制”户口政策已经对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形成制约和障碍。凡在城市或城镇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要鼓励他们把户口迁入城镇,在就业、经商、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与原城镇居民享受同等权利。最近已有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陕西12个省区取消了二元户籍3

  制度,建议吉林省也尽快取消旧的户籍制度,以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

  (四)尽快将失地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目前吉林省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阶段,这意味着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将被城市征用。经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1056平方公里,即158万亩,耕地减少615亩,由此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那么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已经成为目前吉林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应尽早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使他们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基本的保障,在感受党和政府温暖的同时,会更积极地融入到城市生活和工作中去。2021年城市经济发达的江苏省无锡市将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发展城市经济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征地时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0周岁的农民,可纳入政府保养范围,按月发放保养金,标准为229元。

  (五)构建吉林省大、中、小城市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布局体系

  在市场牵引和政策引导下,统一规划,将资本、技术、土地和水资源等要素科学地配置到城镇化进程之中,并且要鼓励大中城市对口支持小城镇建设。根据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设想,可以将吉林省的城镇化体系分成三个层次:一是大城市圈。指以长春市和吉林市的市区为中心,再由周围的卫星城市和卫星城镇构成的城市圈。

  二是区域中心城市,即行政区划的中心城市和周边的城市结合而成的城市群。如通化—白山城市群、延吉—图们—珲春城市群等。三是小城镇。

  [参考文献][1]赵静杰.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及城镇体系的构建[J].经济纵横,2021(12).[2]徐光远,陈松群.城市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21.[3]胡艳.从安徽省看我国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路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1(2).[4]杨刚.吉林省城镇化发展模式选择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21(5).

篇十二: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城镇的总规划和设计中

 探究城市规划设计如何适应城市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城镇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城市规划设计也在不断转型升级,以追求努力适应快速的当代城市发展节奏与进程。具体来讲,就是要体现城市面对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交通空间改变,也包括生态、人口等多方面因素,确保城市规划设计的合理有效性。在当今倡导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城市建设背景下,城市必须从传统粗放型向生态型建设模式转型变化,合理解决生态城市建设中现存问题,并提出健康、长期持续发展的建设策略,最终达成一种城市规划设计与城市发展节奏的相互和谐。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发展

  引言

  随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知程度的加深,逐渐认识到“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获得良好发展的必然之路,除了不能单一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外,社会关系也应得到重新构建。生态城市便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概念提出只是第一步,后续研究才是关键。从目前情况看,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受到了技术水平、国民认知等因素影响,想要获得良好设计效果,既要敢于革新,也要立足于现实条件一步步推进。

  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内涵

  生态城市在规划设计方面涉及诸多方面,它主要为城市建设综合化发展模型,在模型中也融入了多种生态内容,这就要参考生态学原理展开分析,深度了解城市生态变化,提升城市发展建设魅力。在本文看来,生态城市的基本属性是基于综合研究型社会所展开的,它其中包含了多种科学研究手段,在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方面追求自然可持续发展路径建设,同时提出了城市经济运行高水准发展机制,促进城市生态良性循环发展。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应该包含以下3点。

  1.1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基本原则

  如果从生态学角度来思考问题,则需要生态型城市必须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对发展规模的一定限制展开分析。例如要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建立环境净化与城市环境质量的直接关系,以此影响城市的发展规模,优化城市的净化功能;或者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通过经济和技术水平实现城市承载水平的逐渐提升,结合城市规划具体内容展开分析与布局,确保城市生态资源合理化配置,体现一定生态发展价值,满足各种生态发展要求。

  1.2城市的自然与人和谐发展基本原则

  为追求自身利益,对于生态城市整体建设而言,需要体现多重要求,建立生态城市规划发展机制,在这一过程中为适应城市发展,必须建立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基本原则。即确保生态城市有效建设且建设到位,这些都是为打开生态城市发展局面奠定基础,结合环境保护优化人类生存居住环境,满足生态城市建设原则的根本所在。在城市中,自然资源无处不在,它应该与人类结合起来,体现融合发展优势。

  1.3城市生态化自然成长发展的基本原则

  生态城市发展过程中,其发展空间中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为城市成长过程提供重要基础,为此城市需要遵循自然成长性原则,结合自然演变规律规划城市,保证城市健康长远发展。在这一套原则中,城市生态维护与更新都需要遵循动态发展机制。

  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分析

  2.1地域性

  地域性理念要求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立足实际制定对策,以确保设计结果科学合理,实现价值最大化。生态城市是一个范畴性概念,设计者需要从中领悟真谛,并基于实际情况具体考量与分析。不同地域之间的人文景观、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均存在差异,而这些因素又会作用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使他们形成不同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审美观、文化观等。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人”是设计者也是服务对象,脱离“人”的诉求与需求的设计会失去生机与活力。地域性理念通过

  诸多地域元素考量规划,最终落实到“人”的层面,这一过程也能拉近地域元素与“人”的距离,为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寻找更多入手点提供支撑。突出地域性能够丰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效果,避免千篇一律,使得生态文化五彩斑斓,进一步贴合生态学内涵。

  2.2经济性

  生态城市优点极多,符合现代人对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的追求,但是从目前情况看,生态城市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难以达到理想水平,如技术因素、人口素质等。经济性理念可以为走出当前困局提供指导。该理念强调经济合理,从整体视角考量规划设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矛盾,一味强调生态环境保护而忽视经济发展是短视之策,因为经济发展停步不前,人们的物质需求便得不到满足,使人的发展动力受到限制,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空谈。只有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之策,才有利于构建良性循环的生态化建设体系,为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有力保障。

  3生态城市规划的具体措施

  3.1补偿生态损失,优化空间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扩张不可避免,但无序扩张总是会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因此,城市扩张不应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是要综合考量包括总量管理和空间增长管理等在内的约束条件,并根据政府发展意愿、产业配置、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进行空间布局引导,同时采用生态损失补偿手段来有效优化城市空间管理。相关人员在规划城市空间时,必须以生态系统关键功能损失最小化为条件来制定控制政策,同时评价和预测城市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如碳固定、环境质量、水源涵养等因素,进而优化城市增长模式。城市空间扩展是指某一时期土地使用功能向建设用地转变的现象。待扩展土地的交通便利程度、自然条件和政策规划要求则是限制其他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主要因素。在城市空间扩张管理过程中,净初级生产力(NPP)、土壤保持能力(SR)和土壤蒸发能力(ET)是衡量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各项指标数据可在往年卫星采集的数据集中获取。相关人员可以根据区域特征,以生态损失降到

  最低为总目标,将净初级生产力、土壤保持能力、土壤蒸发能力及其组合作为生态约束的关键指标,进而在满足既定规模用地要求的基础上,找到最佳的生态城市增长方式。

  3.2建设海绵城市,维持城市生态平衡

  水循环系统建设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极具复杂性,其是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的新挑战。从联合国于2010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预计到2030年,全世界约8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地区,这就意味着城市水资源的供应将成为城市建设的首要难题。而传统城市水管理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均是独立建造的,不具备联合运作的能力,常常难以应对极端的气候变化。海绵城市是指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的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是实现城市生态平衡,提高城市运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在规划设计与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对道路交通、城市绿地、城市水系统等进行协同处理,兼顾每一个环节的细部设计。首先,相关人员需确定海绵城市重点建设区域,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自然水系或生态基础设施,在减少经济投入的同时,加快水循环系统的建设,扩大海绵体的功能空间。其次,相关人员应以加快雨水渗透与流通、降低城市内涝风险以及减少水污染等为目标,综合考虑原有设施的状态、区域气候条件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路面渗水能力,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形成强大的地下管网,从而提高生态城市的排水能力。最后,相关人员应建立长期的监控监督体系,保证海绵城市的正常运行,以减小城市洪涝、内涝发生的概率。

  结语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项长期事业,需要得到持续不断的研究探讨,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设计路径,均要基于时代发展情况与要求做出调整革新,获得更好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效果,让人们充分享受生态城市带来的益处。

  参考文献

  [1]张勇.城市规划设计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思考[J].建材与装饰,2021,17(28):71-72.

  [2]罗立红.探析城市规划设计如何适应城市发展[J].城市建筑,2020,(11):40-41.

  [3]李荷,杨培峰,田乃鲁,等.舟山“海上花园城市”规划设计及生态化建设策略[J].规划师,2021,37(3):44-50.

篇十三: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城镇的总规划和设计中

 如何让城市可持续发展

  古往今来,城市要经历一个兴起、发展、繁荣、衰败乃至消亡的变化过程,世界各地众多的古城遗迹就是佐证;现今仍有一些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耗竭或产业下滑而“城衰”。因此,城市可持续发展,既是城市政府管理的中长期目标,也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

  经济繁荣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繁荣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生产,就无法维持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只有经济繁荣了,才能聚集人气,城市才能有活力,也才能有竞争力。

  一个地方经济要发展、要繁荣,就要一定数量的人口。人多了,人生存所需要的消费品数量就大;需求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加工、运输等相关行业就会发展繁荣起来。建国后,我国曾有过生产型城市还是消费型城市的讨论,现今看来已经没有人怀疑生产对于城市的重要性了。于是,选择合适的产业并培育其发展壮大,就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城镇化是我国增长潜力之所在,不仅可以扩大内需,也是群众分享发展成果的最经济途径。产业的选择要有利于城市化原动力的回归。进城、成为城里人,过上美好生活是我国农民的历史夙愿,是城市化的原动力。在西方,城市化推进了社会文明的进程。因此,城市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应以人为本,人的衣、食、住、行应成为城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和服务方向。需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居民生活要有宜人的园林环境,因此,要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重点推进城镇化,而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粮食、污染甚至破坏园林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最终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格局。

  应发挥投资对城镇建设的关键作用,推进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进城农民的住房难题,改善棚户区的住房条件。加快发展可持续农业、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既可以保证居民群众的食品安全,也应该成为投资的方向和重点。应投资建设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相关的新型基础设施,包括新一代高速互联网、第四代移动通讯基础

  设施、智能电网、电动汽车充电站、可再生能源储存系统等,以便我国能够在未来的高新技术和产业竞争中占一席之地。

  生态文明理念应融入城镇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园林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就应走集约、绿色、低碳、智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尽可能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效率,使各种经济社会活动更加有效,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支撑城市的运行,以尽可能低的资源环境代价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水、粮食、能源等资源及其产品的供应。我国历来是人地矛盾突出的国家,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十分重要。虽然我国的国土辽阔,但适宜人生存的空间并不充裕。

  此外,还应优化能源结构,重视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电、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高效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应开发绿色低碳技术,引导技术、资金和其他资源投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技术进步,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核心,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和效率。一是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水平,将新的科学知识应用于建设实践;二是开发新材料以代替耗竭性自然资源和有毒物的使用;三是重视适用技术的整合集成,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科技贡献率;四是加快信息化和城市化的融合,把满足人的需求和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

  城市规划必须超前,建设则应循序渐进。要用明天的视野规划和建设城市和工程。因此,应按园林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以交通为纽带建设形成城市带、城市群。加快建设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加强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在大中城市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协调的道路体系。

  不断提高建筑物的节能环保标准。城乡建筑如不能按节能环保标准进行规划、建设,使用中必将浪费大量能源,改造也将花费大量资金。

  宜居的城市环境,需要居民的觉醒和行动。应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消费光荣、铺张浪费可耻的文明风尚。

篇十四: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城镇的总规划和设计中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卫鹏

  彭子君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5期

  摘

  要: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手段,是我国创意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与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将与时俱进,依托可持续发展理论,走出符合特色的教育之路。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借助此基础上的重点研究,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结合起来,提出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分析及创新办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艺术;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38-4;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4-0243-01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

  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了人类生存的关键,人们对生活物质需求日渐增多,仅仅依靠索取会使地球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所以为了实现人类的长远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必须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几方面均形成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环艺专业教学相结合的现状

  1.环境艺术设计概论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其涉及领域较广、专业性较强。但总体来说,其主要是对艺术性建筑进行立体化、多维度设计,设计师通过对建筑的空间结构进行测评,发挥艺术想象力,对建筑的外部造型、环境以及内部配置等规划,制定出相应的环境艺术设计计划,改善传统建筑,增加新时代气息。现阶段,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仅局限于对居民生活住房的规划,也逐渐扩展到对生态环境的设计,比如:城市环境规划方案、公园绿化规划等。因此环境设计这一学科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密切相关,也在改善城市环境,促进社会发展等发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现状:(1)缺乏合适的人才.环境艺术学科历史悠久,早在20年前我国在进行环境建设时其已经占据了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也培养了从事于此专业的毕业生,但相对于目前的社会需求,还是缺乏优秀人才;(2)人才综合素质较低.环境艺术设计不能单方面强调设计效果,同时也需要对设计家的素质提出要求。而目前我国在环境艺术上缺少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普遍侧重于环境艺术建筑的外观,缺乏美感。缺乏对本土特色的融合,造成建筑群“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现象。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时需要将传统的教学观念与21世纪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彼此优势互补,以实现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教学中更能体现两者相结合的重要性。

  1.教学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合。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环境艺术教学相融合时,也要提高学生对其理论性知识的掌握。部分高校需要调整教学体系,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估方案,扩大可持续发展教学范围。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环境艺术教学水平,增强环境艺术领域专业性理论知识的把握,也能更好的适应新时期对于设计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更多的环境艺术人才而且也可以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相关课程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整合。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最为关键的就是空间规划设计环节,因此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传统的工程技术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应用都需要加强两者的关联性,以实现建筑业的长远发展。除此之外依据各个高校的教学特点,进行专业性课堂教学,并且为学生们提供模拟实践的机会,将理念付诸于行动,并定时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以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培养学生们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3.教学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理论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21世纪新时期发展的需求,想要从根本上实现两者融合,完成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教学体系的结合,同时促进教学发展,加快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首先,我们需要把握住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并将其优势与环境艺术规划相联系。虽然可持续发展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理论知识,但不能单方面强加于学生,需要依据学生自身发展特点,通过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其次,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需要侧重于对实践知识的传授。呆板的教学模式、严肃的教学氛围都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老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可以与实际生活中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艺术规划相结合,并通过对发达国家的教学进行总结,依据我国的发展特色进行调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其主要的特点在于以环境本身为依据,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观念,从而使得艺术设计达到最高境界。本文在分析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内涵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针对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现状进行了探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此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策略,将可持续发展观念融入环境艺术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宗旨,切实构建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系,打造出更具“活力”的核心理念,才是根本。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1]曲含怡.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2]王瑶.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探究[J].林区教学,2016(02).[3]毛美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应用[J].东方教育,2015(09).

篇十五: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城镇的总规划和设计中

 生态城市概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融入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发展问题,其中,生态环境恶化是最为严重的问题,对城市发展及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生态城市规划成为当前重点关注内容,生态建设对推动城市发展有很大帮助,能有效处理生态建设以及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不足。因此,相关部门应对生态规划高度重视,以推动城市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设计

  引言

  生态城市所关注的重点在于集环境、经济以及社会效益于一体,其作用为快速推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改善城市环境。但是,由于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在规划设计工作中要求对相关联系的因素进行整体规划,进而保障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符合自然与城市发展的要求,最终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

  1生态城市概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

  城市的规划设计作为战略性的规划,和城市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可以很好地协调各个方面的发展:土地要如何最大化利用,如何安排布局绿化地段,以及与城市发展有关的重大建筑如何进行建设等,都需要对城市进行一个全面整体的规划布局,才能保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有序进行。否则,盲目地建设城市会影响城市未来的发展。在我国近些年的城市建设过程当中,越来越多的新建筑出现,相比之下,许多老旧建筑显得落后,这些落后的建筑因为是在发展初期建设,没有遵循生态平衡规律。比如说某些落后的工厂,在运行期间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果超出了城市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范围,就会破坏生态系统。所以,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不仅可以展现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还可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系统。

  2生态城市概念在城市规划设计的现状

  2.1生态城市规划的执行力欠缺

  不少城市在生态化建设过程中,在具体落实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甚至出现一些和生态城市规划背道而驰的现象,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生态城市规划不符合实际,和当地情况相差甚远,操作性不强,不能应用于当地;第二,没有从整体和城市的长远发展来考虑,对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预见性,不利于进行有序建设。第三,在对城市进行生态规划时,缺乏数据的支撑,在监管方面也不严谨,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反馈体系。不严谨,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反馈体系。

  2.2和谐性

  目前,很多城市的发展建设都已关注到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并在建设中融入了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所体现的和谐性,主要表现在城市整体的各个内容中以及自然环境与居民的和谐性。在生态城市的模式下,不能以城市的生态环境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前提,要求人们将寻求自身利益、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三者相协调,最终实现三者共赢的局面,实现城市生活更加理想与和谐。

  3生态城市概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融入路径

  3.1构建低碳生态规划发展模式

  以社会、环境、经济以及资源为评价角度对城市规划进行全面分析,确保生态城市低碳化可行性有所依据。在指标的具体构建与规划工作中,需要规划低碳生态城市的详细内容,从全局出发,以长远的角度综合考量,结合城市中的市政建设、地理特征、人文环境以及土地使用情况,对生态城市规划用地方面的信息进行确认,以作为日后生态城市规划的依据。由于低碳化生态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较多,如基本指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人均绿地所占面积、节能标准以及雨水利用占总用水量比重、可再生能源比重等。这些作为规划指标,在实现生态城市低碳化建设中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需要规划与设计人员结合低碳生态规划标准,合理制订城市规划方案,为日后生态城市规划工作提供可靠依据,进而保障城市

  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加快发展。图2为生态城市低碳化发展模式。

  3.2不断完善城市生态评价体系

  城市生态评价是城市规划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建设并不断完善城市生态评价能够提升城市生态评价工作质量,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把控,帮助规划设计相关人员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评定,为后续生态环境发展方案的制定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科学的城市生态评价是开展后续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要基础,能够提升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升规划设计方案与城市发展需求的一致性,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的统一。

  3.3对旧城区结合当地情况进行改造

  建筑是城市发展的标志,也造就城市发展的历史。相同的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留下不同风格的建筑。有新建筑也会有旧建筑,对旧建筑的改造可以更好地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保证整个城市发展的协调性。在我国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关于旧城区的改造,主要包括对棚户区进行改造、对城中村进行改造、对道路进行整治。棚户区的房屋大多数使用塑料材料或是防水布料进行搭建,且通常建在比较低洼潮湿的区域,长时间没有维修,存在安全隐患,使用价值较低。这部分区域的建筑可以拆除。在拆除后再建造新房屋,或者是将居民迁移到其他新居,重新开发该地区。这不仅可以解决人们生活环境的问题,切实改善城市的居住条件,还可以打造城市的新形象。城区内村庄旧城改造还可以采取部分保留、部分拆除的方式。根据建筑的新旧程度不同,拆掉一些旧房,建设一些新房。因为房屋的建造结构不同,可使用的年限也不同,有些建筑可以使用几十年,有些只能够使用几年。因此,可以保护具有使用价值的房屋,对已经破损或是可使用时间较短的建筑进行拆除。不仅可以避免建筑资源被浪费,也可以将有隐患的建筑拆除重建,节约建设资金。

  3.4提高对生态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视

  生态建筑可节约能源及资源的使用率,而且施工中无污染。生态建筑要确保与外界环境融合,因此,施工人员要合理应用自然环境带来的便利,尽可能减少

  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使用恰当的设计方案,为提高居住舒适度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对技术方案进行创新,从根本上消除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在对建筑进行改造时,结合原有建筑以及城市文化建设所遵循的原理进行节能改造。完成改造后将产生的垃圾进行回收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选用绿色能源技术以及原材料。同时还要提高对管道建设的重视,避免因管道质量问题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3.5绿色交通设计规划

  城市交通行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大,在开展城市规划设计时,需要予以重视。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汽车制造技术的进步,使得城市汽车保有量不断提升,马路上通行的汽车在不断增多,这在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也造成的一定的大气污染。在开展城市规划设计时,需要制定交通规划措施,构建科学的交通体系,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汽车尾气排放。相关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提升人们的低碳出行意识;同时要做好公共交通网点的规划,提升其布局的合理性,从而降低私家车的使用概率,提升地铁、公交等交通方式的利用率,降低交通行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结语

  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引导人们调整生活与生产方式,对城市的形象进行合理规划,从而体现社会的进步。城市生态规划涵盖了较多内容,是关系到众多因素和谐发展的复杂系统工程。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需要以当地城市发展的状态与特点为前提,进行系统性分析与研究,最终寻找出生态城市规划的各方面之间相互平衡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姚士超.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3):113-114.

  [2]刘晓阳,曾坚,张森.生态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新区规划设计策略探讨[J].建筑节能,2019(10):1-7.

  [3]李好.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与策略[J].城市住宅,2020(9):129-130.

篇十六: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城镇的总规划和设计中

 浅析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及解决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越来越重视,做好城市规划是保证城市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满足人们高质量生活要求的重要保证。本文从多年的实践经验出发,对我国目前城市规划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设计现状,问题,解决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在推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城市规划设计,首先要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保证我国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矛盾的关键环节。这既要充分认识城市的客观发展规律,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促进城市规划有效实施。又要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城镇建设的综合调控作用,促进城镇建设长期的健康发展。

  1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我国实行城镇化战略以来,各地城市蓬勃发展,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成绩

  是应当肯定的。但是,由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够,城市规划设计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现将近几年来笔者接触和了解的情况,归纳如下:

  1.1城镇化问题

  有的城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中片面追求城镇化人口指标,导致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化,大量圈占、征用集体土地,大搞开发区,大搞“造城运动”的房地产开发,造成盲目的城市建设和土地浪费现象。

  1.2城市发展目标和规模盲目偏大的决策问题

  有的城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中盲目拔高城市性质和职能,不少城市提出“国际化都市”和建设中央商务区(CBD)等目标,不少小城市硬要按“大城市”的指标来进行规划,有些规划目标是盲目效仿或者是没有实现的条件和可能,其结果必然是脱离实际,难以实现或者劳民伤财。

  1.3城市现代化建设问题

  有的城市在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对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理解考虑内涵少,追求形式多。造成“欧陆风条街”和“西洋建筑”规划设计风。

  1.4旧城改造问题

  有的城市在规划控制目标和规模缺乏深入的科学论证,出现许多盲目行为,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往往对旧城的历史文化价值缺乏深入研究和认真对待,甚至对历史文化传统建筑进行面目全非的翻建、改建、新建、扩建;使历史街区、古建筑、文物古迹、传统民居和有纪念意义的遗存等受到冲击甚至不同程度的损害。

  1.5风景区保护问题

  有的城市在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往往被当前经济利益诱入误区。在风景区和园林绿地内搞房地产开发甚至在风景区开山采石、水泥厂、石灰厂等,将风景区景观搞得支离破碎,伤痕累累,惨不忍睹。

  1.6“阵风”建设问题

  多年来,在“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个人意志的影响下,一些城市总体规划等法定规范受到“概念规划”等非法定规划的挑战,给依法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带来困惑;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大搞开发区、汽车城、大学城、大广场、宽马路、大草坪,大建城市雕塑等形式主义的规划建设,很多雕塑起不到好的效果。

  1.7盲目建设问题

  一些城市,在规划建设中存在基础设施未同步配套建设的不合理现象,地下电缆、供水、供电、电信、煤气、排污等设施以及交通标志等设置未能协调一步到位,同步配套建设。最后这些地下设施铺设

  部门随心所欲,在建设竣工的街道上随时想挖就挖,又未能保证按原质量恢复。

  1.8房地产开发问题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如果房地产开发一味无节制地大上快上,必然会导致泡沫经济和积压空置现象。还有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投机取巧、不择手段,低价大量圈占不按规定上市的城市存量土地,闲置多年未进行开发利用,或许开发建设时只顾自己眼前利益,不为城市长远发展着想,造成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笔者以为,必须对这些违法占地进行清理,加强城市规划对城市房地产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2解决问题的关键

  针对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深化贯彻、遵循和体现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落到实处。

  2.1在规划目标和规模确定上要实事求是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还很弱,经济的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科学技术的含量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调控和管理城市的经验不足。因此,把握好城市建设节奏,科学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合理确定城市人口,面积等主要

  指标,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防止随意占用土地资源,防止任意调整行政区划,防止人为刺激投资扩张至关重要。

  2.2在规划用地和开发利用上要适度

  审时度势、把好尺度、是我们观察问题、顺应规律、有利发展的规划准绳。城市的发展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达到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需要分阶段实施的,只有前一个阶段的目标实现了,才有可能为后三个阶段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在规划布局和利益分配上要合理

  我们说城市规划是门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并不等于说规划是个绝对真理,可以谋求城市发展方方面面都获得利益分配上的最大化和用地布局上的最高理想,其功能是通过规划手段综合分析、统筹安排、分清轻重缓急,使各项建设布局得当、利益适量、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对合理、追求的是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效益。尤其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风景名胜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维护公共利益。加强住宅及交通、环保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解决群众住房难,出行难等问题。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公共安全措施、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使城市的各项建设能够得以可持续发展。

  2.4切实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所当然是城市规划的立足之本和规划宗旨,要努力创造宜人的生存条件和活动空间,切实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当作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把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任务,把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作为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城市建设成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首善之地。让人们生活在城市里能够舒适、方便、安全、贴近自然、充分享受文化和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欢愉。

  2.5是发挥好城市辐射与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和地区协调发展

  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统筹规划城区与郊区发展,促进市政公用设施向周围农村延伸。带动农村发展。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强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在重大项目建设#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搞好协作,推进基础设施衔接配套。

  2.6是在规划实施和依法管理上要有序

  城市规划法和系列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已经为依法行政,按章办事提供了良好基础和保证。为保障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必须重视城市规划管理这个重要环节,加强管理机构建设,提高管理人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严格责任制度和按程序办事制度,严密工作流程和手续,加强监督检查制度,堵塞各种漏洞,使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管理切实做到有序、有力、有效。从而保证城市的各项用地和建

  设都能够按照城市规划进行,高举科学发展观的旗帜,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科学决策、依法行政、改进服务、行政为民、努力提高城市规划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发挥城市规划应有的作用。

  3结束语

  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和推进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是城市规划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和协调性很强的工作。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建设的蓝图,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各项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龙头,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城市发展建设的客观规律,符合城市发展建设的客观要求,才能正确地指导城市的发展建设。

篇十七: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城镇的总规划和设计中

 刍议城市规划设计的有效提高

  摘要:良好的城市规划是当前和今后城市文化发展的必然条件,是高城市素质,城市文明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城市规划设计的要点分析,探索符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城市规划设计之路。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要点,对策分析

  1、城市规划的自然生态平衡设计

  规划的生态平衡设计就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采用高新技术、适宜技术、传统技术,使城市工程技术、建筑技术为自然生态平衡服务。

  1.1生态城市设计观念融入城市规划

  工业时代是开发自然资源的时代,城镇的建立与发展侵占着大量的自然空间,现在人类社会逐步向信息、知识时代过渡,城镇的规划建设应是保护、管理自然资源,与自然空间共生、互融,应该明确提出“人与自然共生为本”的思想理念。在城区内部,应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以提高城市自身生态环境的质量。①通过合理的生态手段,为城市人口提供安全的人居环境、安全的水源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②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旧城的生态改造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激励手段;③大力倡导节能,使用可更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率;④加强生态教育,增强生态意识,深入开展形式

  多样的环保教育宣传活动。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的结果,是人类住区的理想形式。对生态城市的测度即从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景观、生态安全、生态卫生5个方面构建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设计生态城市的测度方法,并以此对具体城市的生态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以期推动长沙市全国生态示范市建设。合理系统的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及方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城市的测度研究将会更进一步展开,测度方法也将会更加科学。

  1.2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近年来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施建筑规划时都会将绿化结合进他们的设计之中。将植物与建筑结合有许多优点,由植物提供的浓荫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减少建筑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在水文方面也有一定益处,不仅植物自身能够承接降雨,而且它们所生长的土壤也会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建筑中使用。植物还可以被用作燃料,与地面上的绿化作用相比,建筑内部的植物对于污染的控制同样有效。绿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需要一个通用的标准。如果我们需要分享、比较研究结果和经验数据,一个通用的标准就显得至关重要。来自不同项目的经验将会更容易被整合并应用于新的项目,不同的研究数据会有助于形成一个共同的知识基础。所选择的指标必须符合严格的标准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以往的许多文献中,绿化的最主要指标是绿色覆盖率,而绿色容积率的概念是通过结合叶面积指数和建筑容积率而

  发展的,被定义为总的可居(或可租)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率。目前这一指标已成为大多数人所接纳,并实施于各种规划设计方案中。绿色容积率能够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于单体建筑中。适合的容积率值的确定可以从如下3种方式中选择:①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②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根据地块预设的功能来确定。③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能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块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通过对地块绿化的恢复来反映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绿化状态。也可将其视为生态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对于不同地点的叶面积指数值有不同的要求。

  建成环境绿化的一个最主要措施就是引入植物。将绿色容积率的概念引入到城市规划或设计中去有希望成为迈向城市可持续发展未来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

  1.3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思想与措施

  所谓优秀的现代建筑,就是要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追求在消耗最少能源的前提下,提供高舒适度的生活环境。舒适指向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经济指向建筑的建造与运行成本,节能指向对能源的消耗。在建筑节能措施中,建筑的密封性是最基本的一条。如果密封性不好,保温层内空气变冷变湿,就会失去保温的效果。在封闭的基础上,外墙的保热是外围护系统性能的重点。在建筑物耗费的能源中,大部分是不可再生能源。我们用得越多,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

  就越小。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状态,必须开发新型的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是目前公认的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如果将太阳能充分加以利用,则可以节省大量常规能源,并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在我国目前建设量巨大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当务之急应在较大程度的建筑中采用成本较低,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节能措施。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快速消耗,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从资源消耗来看,全球约1/6的资源消耗和建筑行业直接相关。因此,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①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中倡导“偿还原则”;②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提倡紧凑型的城市布局及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③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

  2、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对策分析

  2.1在城市规划设计上,建立一套完善灵活的监管机制。城市规划是一项公共政策管理体制系统,它要有效发挥作用需要借助有效的政治运作体制。因此,要建立适合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规划的政治运作体制,建立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社会基础,实现城市规划多元利益的协调与统一。同时要探索建立完善的规划制度,废除“关门规划”,推行规划公开,落实“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对城市规划及调整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让作为城市主人的广大群众对规划拥

  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范城市规划领域的“官商勾结”。

  2.2城市规划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建设条件,要尊重、研究、发扬自身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从一个或几个侧面,抓住优势,体现个性。制定实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方案。融“山水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田园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健康城市”、“绿色城市”等于一体。既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又给人们一个醒目的形象。

  2.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合理搞好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是一个极复杂有系统的工程,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会涉及许多的方面,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就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念来指导,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我们要把握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努力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生态的现代适居城市而做出指导。我们在设计城市规划时一定要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并且把城市的经济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城市的舒适的功能。城市规划要依托城市建设的定位来制定,走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始终如一地贯彻“实用、经济、美观”的建设方针,一定能营造出让人感到亲切、自在的户外景观。

  城市规划是城市的发展计划,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城市规划是一项科学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我

  们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并且始终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

  3、结束语

  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也是城市政府指导调控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手段。因此,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是保证我国城市发展沿着健康的道路快速推进的重大课题。

篇十八: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城镇的总规划和设计中

 环境艺术设计中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融入

  摘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开展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和科技可持续开展的关键性因素。可持续开展理念被渗透到了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其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开展理念,能够帮忙学生更好地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知识,其对教学的可持续开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可持续开展理念;融入;运用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是高校教学的根底专业,大局部高校都开设有该课程,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办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开展,如何做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帮忙学生学好相关知识是教师在教学所关怀的话题,也是本文探讨的焦点所在。为此,笔者尝试将可持续开展理念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联系在一起,以帮忙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的知识,促进教学的开展。

  1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引入可持续开展理念的必要性

  所谓的可持续开展理念指的是在满足人类现在的开展性,同时不影响后辈人的复杂性需求,可持续开展理念的覆盖范围极为广泛,将该理念与环境艺术设计内容相结合是时代开展的必然趋势,其能够更好地爱护生态环境,对于社会开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环境艺术设计那么是指运用艺术设计方式,对建筑室外的空间环境进行整合设计,进而满足人们对审美与功能的需求。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引入可持续开展理念,能够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保障生态环境不受影响,使学生正视生态环境爱护的重要性,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认识到可持续开展理念的积极作用,这样其在以后的设计中也可以将可持续开展理念渗透到设计作品中,进一步扩大该理念,促进相关理念的传播和渗透。

  2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与可持续开展理念的有机结合

  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开展理念与该课程的有机结合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科学渗透,长期坚持,在具体的教学中,其可以从下列5个方面入手:

  2.1开设可持续开展观相关课程,正确认识环境艺术设计与可持续开展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想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内容与可持续开展理念结合,首先就需要让学生正视和了解可持续开展的观念和内容。在当前的思想政治、生物等课程中虽然波及有可持续开展的相关概念,但是这些概念大局部都是零碎的,不够系统,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虽然对于可持续开展有一定的认识,但大局部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认识了解都是皮毛。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要实现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与可持续开展理念的融合开展,难度比拟大。所以说,针对当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来看,要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还需要开设与可持续开展观相关的课程,帮忙他们学好相关的知识,引导他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可持续开展观,为后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根底。

  2.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全面感知可持续开展理念的重要性一直以来,环境艺术设计课程都是以设计为主,该课程在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以新奇的外形、前卫的思想为根底发展设计工作,过于注重设计,往往很容易无视其他方面的内容,如在设计中没有充沛地考虑到设计对象的多变形,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这样对于可持续开展观的融入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发展过程中,教师要想实现环境设计教学与可持续开展理念的有机结合,还需要转变自身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是重视设计方面的内容,还需要注重设计是否与环境与可持续开展等内容相结合,要帮忙学生树立全局观,使他们认识到任何设计都需要建立在现实环境根底之下,都需要坚持可持续开展的理念之下,否那么设计必然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这样也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与可持续开展的有机融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转变自己单一的教学模式。如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一些环境艺术设计与可持续开展理念成功结合的设计作品,在观赏完作品之后,让学生们说一说设计者的设计理念,运用了哪些可持续开展的理念,这样能够拉近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对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也有较大的帮忙。再比方,还可以结合学生所学知识,给他们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让他们在任务中将可持续开展观念融入到设计作品中。如在室外灯光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用户的根本照明需求,同时还将节能环保的理念融入其中,这样对于学生相关能力的锻炼也有一定的帮忙。

  2.3创立开放性学台,提高学生可持续开展意识在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知识的时候,要想将该学科知识与可持续开展理念相结合,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为学生的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等各不相同,学生对于可持续开展的认识也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工作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帮忙学生了解可持续开展理念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性,还可以尝试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学生创立开放性的学台,让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不同地区的环境艺术设计现状,进而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开展意识,帮忙他们更好地认识可持续开展的重要性。而且,在开放性的学台上,师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地交流彼此的意见,探讨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可持续开展的看法,这样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有助于教学的长远开展。

  2.4在实践中提升学生能力,理解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开展观课堂教学虽然能够帮忙学生理解可持续开展观念在环境艺术设计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但在课堂上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根本上是以理论知识为主,教学内容过于单一。而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比拟强的课程,学生只有自己动手实践了,才能真正地感知到环境艺术设计与可持续开展观念融合开展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环境艺术设计知识时,教师还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布置一些实践活动,当然,实践的前提是要将可持续开展理念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这种方式帮忙学生真正地理解环境艺术设计与可持续开展结合的重要性。如有的同学在设计公共休闲桌椅时,尝试将可回收材料应用到了设计作品中,这样桌椅在废弃之后,也不会被随意地当作垃圾丢弃,而是被相关部门回收,制作成其他的物品继续使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感知到可持续开展的重要作用。

  2.5环境艺术设计与可持续开展理念融合应注意的问题在教学环境艺术设计知识的时候,将其与可持续开展观念进行融合是时代开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具体的融合过程中也有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在将二者进行融合时,不能操之过急,而是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合理融合;同时,在融合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有序地发展;最后,二者之间的融合还需要结合实现开展需要有序进行。总的来说,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引入可持续开展理念,对于教师来说,其是教学方式的一种创新;而对于学生来说,那么是一种全新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它能够更好地帮忙学生认识到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使他们更好地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知识。当然,要想深入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渗透可持续开展观念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长久的坚持。

  参考文献:

  【1】陈丽.基于可持续开展理论的环境审计思考.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3)

  【2】郭剑琴,张彬.探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新思路.艺术科技,2008(02)

推荐访问: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城镇的总规划和设计中 如何将 可持续发展 城镇

热门文章

2024年浅谈纪检监察工作面临困难及对策

民主政治是实施权力监督的环境条件,而民主政治的精髓就是通过有效的权力配置实现以权力制约权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政治文明国家,就要从严治党,就要加强党内监督,尤其要加强对党的各级组织、党的领导干

政治机关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改进(4篇)

政治机关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改进

2024公安民警职务晋升(3篇)

公安民警职务晋升

2024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会议记录(5篇)

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会议记录

2024年度关于加强公安机关网络舆情风险防范工作部分思考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网络上交织碰撞,所形成的“网络话语”逐渐成为重要的舆情力量,使当前的社会舆论环境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以“两微一端”为

基督教为亡者祈祷经文6篇【完整版】

基督教为亡者祈祷经文(诗班唱诗歌,等候开会)主持人:基督徒()荣归天家追思礼拜现在开始。主持人:全体肃立、默哀(信徒祷告不超一分钟为好)……默哀毕。主持人:

小学思政课实施方案小学思政课实施方案(完整)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加强,小学思政课在课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是实现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思政课是指以道德素养、宪法法律、人生观价值观、民族精神、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健康等为核心,

那些借调人到底怎么留下来?(2024年)

上级单位之所以要“借调”,恰恰说明这个单位缺人,特别是缺能做事、会做事的人,这就意味着有打破“借而不调”僵局的希望,从而名正言顺一直留下来。下面我结合身边朋友的真实故事说说怎么“调”。方案一:保持耐心

共青团xx市委“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主持词(全文完整)

文章详情共青团xx市委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主持词尊敬的领导、全体青年朋友们: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共青团中央决定,围绕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

2023最新烈士陵园闹鬼鬼把孩子追到烈士陵园(五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

意识形态方面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4篇)

意识形态方面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

学校二十大安保维稳工作实施方案(完整文档)

为切实做好党的二十大期间我校维稳安保工作,及时高效贯彻执行中央领导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市委统一部署要求,各单位要始终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凝聚共识、主动担当、攻坚克难,狠抓校园维稳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