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智迪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16篇

| 来源:网友投稿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16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中英两国文化差异对语言影响的表现概述  中英两国文化差异对语言影响的表现概述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语言对于外国学习者来说一直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16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16篇

篇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中英两国文化差异对语言影响的表现概述

  中英两国文化差异对语言影响的表现概述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语言对于外国学习者来说一直是难以攻克的学习领域。中国的东方传统形象受其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影响,始终带着神秘的面纱。语言,作为文化的表达方式,无法与本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相分离,是其社会特点的重要体现。对于不同文化之间差异与共同点的研究,是全球化的内在需要。由经济技术发展而蓬勃发展的文化特色,也会影响到其表现形式――语言的变化。所以,对文化差异的研究是进行语言研究的重要策略。本文从5大方面对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其对英汉语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

  差异

  语言

  宗教

  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与传统的语言学理论不同,语言不应该被看做为一种孤立的、处于真空状态的现象。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次领域。文化比语言更复杂。一个人也许可以通过5年的潜心钻研学习一种语言,但他却要花费至少20年才能对一种文化相对完全地掌握。

  从本质上说语言根植于文化。想要解释语言,则必须与其更广泛的话语内容相连接。语言只有在与文化相联系的时候才能被理解。1911年,语言学家Boas进一步发展了文化的主要内容,讨论了语言、思想和环境之间的联系。Boas认为,语言本身并不是构成思维障碍的主要原因。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语言的形式一定会受其所处的文化模式的影响,最终,文化塑造其语言。

  二

  英汉文化差异的表现

  尽管不可否认的是,中英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二者的差异也存在于各个方面。这是由他们的历史、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种族、习俗、价值观、思考模式、宗教和道德观等决定的。作为文化载体的一部分,语言一定会在其各方面特性中表现出这种差异。本文将对中国和英国之间的宗教文化差异进行重点讨论,探讨宗教因素在影响语言使用程度方面的作用。同时,在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社会习俗和历史方面,本文也进行了进行讨论。

  三

  中英文化在宗教方面差异

  宗教,作为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语言交际。英汉宗教文化上的差异势必且已经影响到了英语、汉语的语言行为以及两国的人民。

  大多数的英国人都信仰基督教,教堂在英国十分常见。作为一个神圣的场所,教堂里是不贩卖食物的,所以教堂里的老鼠往往会因此饿死,这就产生了一个语言习语“aspoorasachurchmouse(一贫如洗,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此外,英国人坚信上帝、天堂、地狱、恶魔的存在,受圣经的影响,很多英语习语包含了宗教成分。以“God”(上帝)为例:“MyGod”(天啊),“Godblessme”(上帝保佑),“ThankGod”(谢天谢地),“Godforbid”(上帝不允许),“Godknows”(天知道),“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Goddamnyou”(上帝诅咒你)等。

  来自《圣经》的另一个例子就是:“thereisabitofoldAdaminusall”(每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个亚当)。“oldAdam”的人物形象来自圣经,与特定的文化内涵相关。亚当是人类的祖先,但他却由于人类本身邪恶的自私品质背叛了上帝。也就是说,上句话的含义是“人人皆有恶”。

  在中国,佛教盛行了千年之久,中国人信佛,所以寺庙是中国非常常见的建筑。中国的习语中常常会涉及到以佛、寺庙和和尚为代表的宗教形象。例如:“借花献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菩萨心肠”,“临时抱佛脚”,“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等等。当中国人想要取得成功

  的时候也会祈祷“菩萨保佑”。

  四

  影响中英宗教文化的因素

  由上文可见,宗教对语言的影响已经渗透在语言表达的各方面。那么宗教文化,确切地说是文化,也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最终反映到语言本身。

  1中英在地理环境上的文化差异

  语言根植于其本土的环境。英国是一个由多岛屿组成的国家,渔业和航海业是英国经济的两大主要产业。中国是陆地国家,人民的生活与土地紧密相连。所以,在汉语中找到与英语习语完全对等的话语表达是十分困难的,例如英语中的“restonone’soars”(在船桨上休息),“keepone’sheadabovewater”(头要保持在水面之上),“allatsea”(一些皆在海上),“haveotherfishtofry”(换条鱼炸),“drinklikefish”(像鱼一样饮),“allisfishthatcomestoone’snet”(只有鱼会碰网),“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绝不要教鱼游泳)等一些习语表达,就无法找到对等的汉语表达。

  另一个影响英汉语言的因素是二者的气候差异。中国坐落在东半球亚热带,主要气候是大陆性气候。所以中国人喜欢东风,因为它是春风,带来生命和力量,而西风却是带来萧条和悲伤的标志。然而,英国坐落在西半球北温带,主要气候是海洋性气候。所以对英国人来说,西风带来了春天,带来了稀缺的雨水,给万物以生命和活力。英国最伟大的诗人Shelley的OdetotheWestWind《西风颂》,正是歌颂了西风的到来。相似的是,在中国,夏季往往与似火的酷热联系在一起,汉语中有“赤日炎炎似火”和“骄阳似火”等表示夏季的炎热。与其相反,在英国夏季是一个相当凉爽的季节,人们描述夏季的词汇往往是“lovely”(可爱的),“nice”(美好的),“tender”(温和的)等等。在Shakespeare的十四行诗中就可以找到证据: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这首诗中,诗人就是将他的爱比作了夏天。

  2中英文化在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不同的生活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生活习惯,这些也会体现在语言中。就像上文提到的那样,英国坐落在北温带,主要的工业产品是小麦,畜牧业也在其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英国的主要生产成品是面包和牛奶。所以这两种食物出现在英语中就不足为奇了。例如,“halfaloafisbetterthannone”(一半面包总比没有好),“earnone’sbread”,(挣某人的面包),“knowwhichsideone’sbreadisbutteredon”,(了解哪面面包涂了黄油),“takethebreadoutofsomebody’smouth”(从别人的口中夺面包),“don’tquarrelwithyourbreadandbutter”(不要和你的黄油面包争吵),“cryoverspiltmike”(为洒了的牛奶哭泣),“buttertobutterisnorelish”(过多的黄油就不再是美味)等等。

  然而在中国,由于其历史悠久的水稻耕种产业,中国的传统食物是大米而不是面包。在汉语中,与“饭”相关的词汇随处可见。如“饭碗”指代事业,“夹生饭”指代不成熟,“鱼米之乡”指代美丽富饶之地,“生米煮成熟饭”暗示了结局已定,不能在改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暗示了没有最基本的条件,再有能力的人也无法成功。

  3中英文化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差异

  语言是人们的生活经历和社会习俗的产物。正是由于不同的社会经历和习俗,中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人和英国人对待动物方面各有其不同的认知观念和情感。以狮子为例,在英国,“lionisthekingofanimal”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了勇敢、强健和力量。英国的狮子可以代表这个民族。一些与狮子相关的英语习语有:“Beardthelioninhisden”(入狮穴捋狮须),表示挑战力量强劲的对手;“Placeone’sheadinthelion’smouth”(头置狮口),表示处在危险当中;“Alionintheway”(路上的狮子),表示巨大的困难,相当于汉语中的“拦路虎”;“Thelion’sshare”,指代最大的利润。

  但是在中国,与力量、强健和高地位相关联的动物是“虎”而非“狮”。中国人把虎看做是百兽之王,所以在中国习语中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狐假虎威”等。更重要的是,汉语中“虎”象征了勇敢和力量,我们有“虎符”,“卧虎藏龙”,“生龙活虎”等。当然,与英语相通的是“虎”也象征了危险,如“虎口脱险”。

  除此之外,两个民族在表达同一情感时,也会有两种不同的动物形象去表述,而对于同一动物,往往也有不同的情感趋向。

  汉语中,“hare”(野兔)常常与“灵活敏捷”相联系,我们有“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来描写一个人动静皆宜,转换快速。但是在英国,“Hare”是胆小的标志,如“astimidasahare”(兔子一样的胆小)。

  相似的是,另一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产生相反含义的是“dog”(狗)。在汉语中,狗是一种卑微且讨人嫌的动物。大多数与“狗”相联系的习语都具有贬义色彩。如“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仗人势”,“走狗”,“落水狗”,“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相反,在英国,“dog”的形象是正面积极的,因为狗对于英国人来说是最忠实的朋友,英语中有“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aluckydog”(幸运者),“everydoghashisday”(每个人都会有时来运转的一天)。

  4中英文化在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差异

  中英文化在社会、历史背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化历史的古老民族。中国的文化承载了强烈的封建、帝王色彩。根植在中国传统封建统治社会文化之上的中国语言特点,透露出强烈的封建系统特点。例如“打官腔”,“官官相护”,“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等等。

  在英国历史上,其经常受到外来势力的入侵,所以在英语中可以明显体会到其他文化的渗透。例如一些来源于拉丁语和法语的习语:“fortunefavorsthebold”(幸运青睐胆大者),“artislong,lifeisshort”(生命是短暂的,艺术是永恒的),“twodogsoveroneboneseldomagree”(垂涎于同一根骨头的两只狗达不成协议),“afterdinner,mustard”(饭后吃点芥末)。除此之外,一些语言表达方式也来源于希腊神话。例如:“Achilles’heel”(阿喀琉斯的脚后跟),比喻致命弱点;“Penelope’sweb”(佩内洛浦的织物),指代永远完成不了的工作;“Pandora’sbox”(潘多拉的盒子),指万恶之源。

  五

  结语

  从以上5点,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的魅力是无处不在的。对于外来语言学习者来说文化是充满神奇,难以完全掌握的。从个人角度上来讲,如若没有出生,成长在目的语文化社团中,就只有通过后天辛勤的努力来了解文化。根据文化学家Hall的观点,文化可以被分成3个层次:技术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非正式的文化既是无意识的文化,也是文化最难掌握的部分。的确,语言根植于文化,一个掌握了语言的人不等同于完全掌握了其语言所处的文化。作为文化核心之一的宗教,其对语言掌握能力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由本文可见,除却宗教文化外,很多因素对语言能力都有影响,由此,我们对语言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AndreLefevere: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Sourcebook,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

  【2】

  DavidCrystal:CambridgeEncyclopediaofLangua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3】

  LinellDavis:DoingCulture: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action,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1999.

  【4】

  MildredLLarson:Meaningbasedtranslation.Aguidetocross-languageequivalence,UniversitypressofAmerica,1984.

  【5】

  顾嘉祖、陆升:《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

  钱谷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

  吴克礼:《文化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

  张勇先:《英语文化与英语成语:英语成语1000条》,中国三峡出版社,2003年版。

篇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分别对汉、英语语言的影响

  区颖;张磊;刘艳霞

  【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17)004

  【摘

  要】文化是一个社会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具有较强民族性的东西.一方面,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又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东西方文化在哲学观念、历史背景、生活环境、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分别影响着汉语和英语的形成、发展及应用,并使得它们在长期的使用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总页数】4页(P105-108)

  【作

  者】区颖;张磊;刘艳霞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H05

  【相关文献】

  1.浅议东西方文化差别对青年群体爱国主义的影响[J],程晓东;2.城市差别对失业的影响:基于中国东西部地区的经验研究[J],吕朝凤;黄奎;吕宪蕊;沙国;任健;吕朝相

  3.从《指环王》中的自然主题看东西方文化分歧[J],吴娟

  4.浅析笔译受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牡丹亭》译本受东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不

篇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学号:09416611

  常

  州

  大

  学

  题

  目

  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

  学

  生

  杨静晶

  学

  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计算机093二○一一年十一月

  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

  摘

  要:

  中西方不同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导致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随着相互间了解的加深,中西方间的文化冲突也日益增多。语言交流是交流的主要形式,而语言的使用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已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议题。在未来,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将成为我们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

  文化差异;文化与语言;跨文化交际

  Abstract:

  Chineseandwesterndifferenthistoricalbackgroundanddevelopingprocessleadtothegreat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them.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economy,theeconomicandculturallinksbetweenChinaandothercountriesaregettingcloser.Withthedeepeningofmutualunderstanding,thecultureconflictsbetweeneasternandwesterncountriesareincreasing.Languageexchangeisthemainformofcommunication,andtheuseoflanguagehasacloserelationshipwithculture.So“Culturaldifferencesandlanguagereflects”

  hasbecameanimportantissueof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Infuture,theabilityof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willbecomeanimportantbasisforustomovetowardstheworld。

  KeyWords:

  culturedifference;cultureandlanguage;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

  目

  录

  一、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2

  1、风俗习惯的差异(DifferencesinSocialCustoms)......................................................2

  2.社会礼仪的差异(DifferencesinSocialCeremony)......................................................2

  3、社会关系的差异(DifferencesinSocialRelation)....................................................2

  4、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DifferencesinValueConceptandMoralCriteria)..3

  5、教育方式(Educationmethod)................................................................................................3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4

  1、什么是文化.................................................................................................................................4

  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4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语言体现...........................................................................................................5

  1、称谓语.........................................................................................................................................5

  2、问候语.........................................................................................................................................5

  3、餐饮用语.....................................................................................................................................5

  4、礼品馈赠.....................................................................................................................................5

  5、思想情感表达.............................................................................................................................5

  结论..........................................................................................................................................................6

  参考文献..................................................................................................................................................7

  谢

  辞........................................................................................................................................................8

  一、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1、风俗习惯的差异(DifferencesinSocialCustoms)

  (1)对女性的态度TheAttitudetowomen

  美国妇女和中国妇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国妇女却有幸能享受许多优待,尊重妇女的礼节在美国社会随处可见: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上,男士走女士外侧,以给女士提供保护;在餐桌前,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待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请她就坐。

  中国社会对女性的照顾和礼节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专家注意到:汉字中带“女”字旁的有相当一部分含有贬义,如“妖、妓、奸、奴、嫉、妒”等。

  (2)对婚姻的态度TheAttitudetoMarriage

  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在在他们看来: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

  ;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任何一方都不应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

  中国人的婚姻相对来说比较谨慎。因为中国人把婚姻当作人生的头等大事,一旦决定了,就不会轻易改变;而且中国人一向把婚姻当作一个严肃的道德问题,喜新厌旧,或是第三者插足都被认为是极不道德的,将受到社会的谴责。

  2.社会礼仪的差异(DifferencesinSocialCeremony)

  中国在见面时喜欢客套的问去哪了?有没有吃饭?西方则感到奇怪。中国人把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作为对朋友的关心;而这些在西方人看来是属于个人隐私,不愿与人谈及。

  中国人通常是见面点头致意,或微微欠身行握手、拱手礼,而西方人认为欠身显得自卑,拥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与吻手礼也较为常见。

  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等客人走了再打开。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会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

  送客离开时,中国人习惯挽留,说“走好”“慢走”,而西方仅微笑道“Bye!”“Seeyoulater!”“Seeyou.”。

  在宴请方面,中国宴会喜欢共桌共菜,西方则认为不合卫生,实行分餐制。中国人宴请时,觥筹交错,歌舞升平,西方则要求少声响少动作,用餐程序较多。

  3、社会关系的差异(DifferencesinSocialRelation)

  (1)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EqualityConceptVSclassConcept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正如美国所信奉的箴言所说:“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workinghard,evenacowboycanbepresident.)

  新中国虽已建立了五十余年,但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

  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

  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家庭关系Familyrelations

  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生活独立于父母亲家庭之外。这种作法虽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但却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有利于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多是几世同堂聚居。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但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4、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DifferencesinValueConceptandMoralCriteria)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PersonalHonorsVSModesty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但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Englishisverygood”.“No,myEnglishisverypoor”;“you"vedoneaverygoodjob”.“No,Idon"tthinkso.It"stheresultofjointefforts.”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Self-centreVSSacrifice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西方,人们关心自己远胜于关心他人,人们不愿过问他人的事情。而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是一种美德。

  (3)创新精神与中庸之道PioneeringSpiritVSMediumWay

  西方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很多人仍以“差不多就好”,作为为人处事的准则,中国人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更愿意维护现状,而缺乏创新与冒险精神。

  (4)个性自由与团结协作IndividualFreedomVSHarmoniousCooperation

  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因此,西方人在思想与生活上,相对于中国人,更加独立化、个性化,而团队意识较差。

  5、教育方式(Educationmethod)(1)家庭教育FamilyEducation在中国,父母普遍存在重学习轻个性的倾向。从孩子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多方面着手,全面掌控着孩子的发展方向,不给孩子留有自己的空间;而且家长习惯于替孩子包办一切,使得孩子缺乏独立自主能力,自信心不足。因此,中国孩子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弱于西方,缺乏独立性,而且在进入青春期后更显叛逆,抗拒与反叛心理强烈。

  在西方,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为和谐融洽,家长不会因为孩子做错了什么而去指责和批评他们,更不会有打骂的现象,他们更多的时候是谈心,以此来了解孩子的发展与需求,从而引领他们往正确的方向走。因此,较之中国孩子,西方孩子更加独立自主,个性与思维也更为开放。

  (2)学校的教育SchoolEducation由于文化传统和国家政体不同,中西方学校教育存在明显的差异。

  教育内容上的差异。中西方学校教育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但其侧重点不同。相对来说,中国重视知识的完整传授,严格限定学生的学习方向;而西方更重视扩展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开放、多元。

  教育的方法上的差异。中国的教育方法,强调上行下效,要求教师以身示范,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学生则亦步亦趋,机械摹仿,不能有丝毫的违背。而西方的教育概念中的教育方法却是开放多元的,故西方的教育更为自由、活跃,师生关系也更为宽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更广阔,个性与潜能也能更好地得到张扬和发展。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什么是文化

  要了解和掌握两种语言的差异,必须先从文化谈起。作为一个社会术语,“文化”的涵义十分广泛。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还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简单地说,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是社会实践和精神信仰的总和。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的内容通过民族形式的表现,映射出鲜明的民族色彩。

  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正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古迪纳夫在《文化人类与语言》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必须要了解使用该语言的那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如果忽视了语言教学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统一,不仅影响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交际过程中常常造成语言的误用。

  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更应注意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运用能力。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们在学习掌握外语中,应该比其他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加注重外语的生活实用性,因为对于我们来说,得体的语言运用将对他们的今后的工作是非常重要

  的。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语言体现

  1、称谓语

  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例如,西方称呼的“Sir”,译成汉语既可作对老师的称谓也可作为对男士的敬称;西方人称”uncle”,涵盖了我国的堂表亲属,也包括其他男性长辈。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如“Tom.”“John.”;而在中国,人们喜欢在名字后加上职位词或辈分词,如:xx经理,xx总裁,xx叔叔等。在中国,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也表示尊重;而西方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头衔往往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高级宗教人士等。

  2、问候语

  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3、餐饮用语

  在宴请时,中国人请客吃饭,常客气地对客人说“粗茶淡饭不成敬意”,实际上山珍海味摆满桌。而且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面对中国朋友的“Letmehelpyou.”西方人往往难以对付,只能以“No,I"lldoit.”回应;在餐饮上,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yourself,Please!西人请客,尤其是在家里,通常简简单单没几道,但他们绝不认为也不会说那是“粗茶淡饭”,反而认为他们是在竭诚招待。

  4、礼品馈赠

  在礼品馈赠时,对于中国人来说,接受别人礼物的时候往往会说“你太客气了,你人能来我就很高兴了,东西你还是拿回去吧。”然后在百般推辞不过之后才收下,而且一般不会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而西方人在收到礼物时,往往会说“Oh,what’sthis?”“It’sverybeautiful,thankyou!”,并且他们不会把礼物放起来,而是会当众打开礼物。

  5、思想情感表达

  中国人和西方人由于各自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在表达观点时,往往会很含蓄,在客气一番后再谈主题;而西方人则会直接表明观点“I’lldo…。”“I’dlike…”。例如中国代表团到西方访问,当被问及晚餐是吃西餐,还是吃中餐时,代表团的答复往往会是“随便”,“客随主便”。反过来,西方的代表团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吃什么,他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

  结论

  综合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培养拥有优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商务人才是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事。学习一种语言,需要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毅力,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我们要利用机会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为更好的学习英语,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湘.《中西方文化差异》[M].交通外研社.2005[2]杨自检.《英汉比较与翻译》[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陈铭.《中国与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若干比较》[M].东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2000[4]邢

  东.《中美文化差异管窥

  全国优秀英语学术论文集》[J].1997[5]金正坤.《商务礼仪》[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谢

  辞

  文章写就自脑海,谢辞却酝酿于心田。即将毕业的我们对大学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离别的伤感和依恋,又充满着对过往生活的悔恨与反思。入学前的我们,盼望长大,脑中充斥着美好的理想;经历了顶岗实习洗礼的我们,不再盼望长大,而是希望能够时间倒流,脑袋里的美梦也被现实的重锤狠狠地敲碎,眼里满是对残酷现实的失落与忧虑。数天来的论文写作,让我再一次重温了大学生活的点滴往事,一种别样的幸福感涌上头,希望我用美好的回忆写就的这篇文章可以得到老师们的肯定。

  谢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校正我的论文,辛苦您了!

篇四: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口语教学的影响

  作者:陈薇

  杨莉

  张婷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3年第06期

  通过介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帮助英语口语教学与学习,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使学生在真正进行口语对话时可以达到真正的交流,而不是只是了解表面的意思,达不到真正文化与文化的对话。

  中西方文化差异口语教学影响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有自己的独特历史,有自己的文化、科学、技术与宗教,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道德观念等等。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方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出现了文化学习与交流的多种困扰因素。这些内容反映在语言里,又通过语言给予表达与传播,所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要了解和掌握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必须先从文化谈起,对于我们学习英语、运用英语有很大的帮助,更有利于英语口语教学与学习,使学生在真正进行口语对话时可以达到真正的交流,而不是只是了解表面的意思,达不到真正文化与文化的对话。

  但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培养了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使学生很难说出符合场合的句子,从而使他们的交际能力得不到提高。我们现在学习英语口语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要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去学习去生活去工作,因此,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比较教学。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相同的字、词对不同的民族而言,由于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又具有不同的意义。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仅要进行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还要让学生了解其文化意义。

  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Speec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许多学生虽然学习了语音、语法、词汇,有了相当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和一定的知识面,但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英语,常常不能用英语比较深入、灵活、得体和有效地表达思想、进行交际。以雅思口语口试为例,据统计,在2006年雅思考试中,中国考生雅思口语平均分仅为5.39分,可谓全球倒数第一。而2007年,中国考生雅思口语的平均分更是降低到5.36,蝉联全球倒数第一。2008年和2009年,中国考生的排名依然没有进步。社会对大学生口语能力类似的批评,不断见于报端,我国英语口语考试大纲早在1999年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了对学生语言得体性、适切性的要求。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由此可见,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确实对于口语教学,对于英语交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西方人注重个人展示,以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相反,中国文化却提倡谦虚谨慎。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例子YourEnglishisverygood.No,no,myEnglishisverypoor.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中国人在言语交往中喜欢试探,言辞婉转含蓄,避免直截了当,以免过于直露,使对方没面子,令对方难堪。英语中婉转语也很多,但英美人在交际中更注重显示自我,他们认为大多数的人际交往只是一种思想交流、信息传递的方式,对“面子”的考虑往往不如中国人多,他们期望对方做出比较直接明白的回答。如在交谈中,外方代表已经再三表达了否定的看法,但为中国人则误把对方的“No”当成谦虚或托辞。

  二、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往往相互问“你吃过饭了吗?”其实问话者并不是想知道对方是否吃了饭,这只是一种问候的方式,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尴尬,因为英语国家的人却没有这种问候的方式。西方人会认为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外国人对于“Hello,haveyoueatenyourmeal?”这样的招呼,往往不知如何回答,甚至还有些不高兴,误认为那些同他们打招呼的人以为他们没钱吃饭,而回以“我有钱吃饭”。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Morning!”或“GoodAfternoon”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Aniceday,isn’tit?”

  又如,汉语“谢谢”的英语对等词是“Thankyou”,如何正确地使用和对其做出恰当的反应却是颇有学问的。

  就像美国人英在受到别人祝贺、赞美时,“Thankyou”是最自然恰当的回答;但我们中国人素以谦虚为荣,对赞美、祝贺往往会回以“哪里?哪里?”“惭愧,惭愧”等,如按汉语直译过去,则变成“Where?Where?”或“Ifeelashamed”,这样作答则会让对方迷惑不解,这样不得体的回答最终会导致交际失败。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和使用英语的国家在各自的日常交往中,如问候、聊天、称呼及答对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模式,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

  三、社会习俗的差异

  中西方人接受赞扬、祝贺时的反应也有明显区别。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现等。中国人听后会说一些谦虚之词,而西方人则会毫不犹豫地说:“Thankyou”。如A:Youlookbeautiful.B:Thankyou.而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往往谦虚地说:“没有,没有。”“哪里,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说骄傲。根据西方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则他们会误解为对方怀疑自己的判断力。而东方则比较谦虚、谨慎,即使心里非常高兴,也不会坦然接受对方的赞扬。

  综上所述,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大的文化差异。教师应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语言。

  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在口语交际中就会出现失误,形成交际障碍,导致交际失败。因此,从跨文化角度来看,学生不仅要注意对英语语言体系的学习、训练,听说读写译的技能的培养,而且还要重视文化差异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影响。

篇五: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

  摘要:由于中西方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经济基础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体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必然导致汉语和英语在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更好地学习英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差异,中西方,语言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概述

  这里所指的文化主要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它受到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历史传统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是由于两地地理环境的不同。中国地理位置相对闭塞,北临高原,西接沙漠,南被喜马拉雅山隔断,只在东面临海,这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中华民族追求稳定和谐,而缺乏冒险开拓精神的性格。英国和美国都是临海国家,尤其是英国,作为一个岛屿国家,四面临海,这样的海洋地理环境形成了英国人开拓冒险的精神。中国小农经济发达,工业革命兴起较晚,小农经济的劳动方式要求人们相互合作,因此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很强。西方工业革命发展历史长,机器化的生产打破了人们协作

  劳动的方式,个人的能力开始凸显,因此西方人的个人主义,创新意识很强。受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哲学的浸染,中国人历来就注重仁义,礼让以及中庸之道,注重宏观上的感觉而轻视具体的逻辑分析。西方文化形成之初,既在希腊文化时期,哲学和逻辑学就已经形成,西方历史上哲学家更是人才辈出,因此西方文化思辨和逻辑分析色彩很强。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中英句式结构的影响

  中西思维差异在中英句式结构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汉语是意合语言,句式结构呈现“竹枝结构”的特点,而英语是形合语言,句式结构呈现“葡萄枝结构”的特点。汉语句式如行云流水,不注重句子结构内部的逻辑链接,跳跃性较强,而英文句式如连环套,句子内部之间逻辑联系紧密。

  2.1从汉语的句式结构看中国文化

  中国人的思维是形象的,直观的,这种思维模式使汉语产生了大量的量词,这种量词使得汉语的表达更加具有图像的效果,而不像英语表达那样抽象化。例如在英语中的“acow“,“adog“,“abird“在中文中就成了“一头牛”,“一条狗”,“一只鸟”,量词的使用直观地反映了动物体积的大小和形状特点。汉语的语意是靠词语的语序排列而形成的,不像英语那样具有严格的语法标志,从而使得词语的

  语序比较灵活。例如“有啥,吃啥”和“吃啥,有啥”,词语完全一样,由于词语位置的置换语意就大不相同。汉语里边没有固定的句式结构,要把汉语总结出向英语中的七个基本句式几乎是不可能的。例如诗歌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完全是名词的组合,但是中国读者却能体会到一副诗情画意的图景。这在英语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2.2从英语的句式结构看西方文化

  西方人重视逻辑分析,因此英语的句式结构呈现非常严密的逻辑结构。英语中有大量的语法标志来表明句子的各个成分,像各种从句,丰富的连词等。因此英语中词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因为有严格的语法标记表明它们在句子中的成分。英语中有汉语中缺失的定冠词和不定冠词,这也是西方人逻辑思维的一个体现。例如“acatmakeslifewonderful“和“thecatmakeslifewonderful“所指的意思就不一样,第一句指任何一只猫,而第二句则特指和说话人有特定关系的一只猫,而汉语的表达“猫使生活变得美好”则不会引发这样的逻辑分析。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中英言语行为的影响

  言语行为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问候语,赞美语及其对赞美语的反应。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定的问候语,由于问候语在日常生

  活中使用频率之高,因此它反映的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赞美及对赞美语的反应同样也能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

  3.1从汉语言语行为看中国文化

  在汉语中,最常见的`打招呼的方式是“吃饭了吗?”“你吃了吗?”。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在西方人看来其实问的是比较个人的,私密的问题,但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友好的体现。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民以食为天,因此饮食问题成为人们生活中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这种对饮食的关心自然就体现到日常的语言中来了。中国人在受到别人赞美时,第一反应一般都是“哪里哪里?”或者是“过奖了”等辞让的话语,一般不会欣然接受赞美。这种反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人重视谦逊的美德和低调的做法。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强调一种集体观和中庸观,不欣赏个人出头的做法,因此谦逊就成了中国人所普遍认同的一种美德,若是欣然接受赞美,反而会被认为是骄傲的表现。另一方面是由于在中国文化中,为了顾全别人的面子或照顾别人的感受,赞美有时只是一种客套的说法,因此被赞美者由于很难分清楚到底哪种才是真正的赞美,只好一律采取辞让的态度。

  3.2从英语言语行为看西方文化

  在英语中,美国人打招呼一般用“Hi!”,“Hello!”或者“Howareyou?”等比较笼统的表达,因此用这种表达可以避免涉及到私人问题。

  这反映了美国人个人感比较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不喜欢和陌生人交流私人的事。而英国人则一般在打招呼的时候谈论天气,如“Itisafineday,isn''tit?”。这是由于英国独特的气候决定的。英国四季多雨,阳光普照的日子较少,因此人们对晴朗的天气十分渴望,这种渴望反映到语言中就使得人们愿意谈论天气。在英美国家,当一个人被赞美时,一般都会欣然接受,直接说“thanks”。这体现了西方价值观念中的个人主义观,人们都希望能从集体中脱颖而出,获得别人的关注。这种个人英雄观使得西方人乐意接受别人的赞美,而且把这种赞美看做成功的标志。

  结论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多方面的,由于文化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需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无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的进行,另一方面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也能起到促进作用。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因此学习于一门语言要将其与所在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这样,所学的语言才能在实际的交流中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安德,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对比[M].武汉:武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兴.语言与思维及文化的关系[J].西安外国语学报,2001

  [3]姜一平.英语背景知识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1).

  [4]邱述德.英语学习与交际语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

  1、语音的差异。

  语音分为语调、音调、音节。中国语调有感叹、疑问、陈述等。单从语调就可听出是问话还是感叹。音调包括“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轻声”。读起来抑扬顿挫,响亮好听,有规则、音节,就是单音节、基本不存在什么闭音节,如“ha”加上“t”,就只能从英文中找位置了,成了“hat”,西方的语言文字是要讲究开音节、闭音节的,包括轻音节、重音节,并且有单音节、多音节。这些特征决定了根本上的差异。

  2、语形的差异

  讲到语形,自然马上想到中国的象形文字,如“火”“人”等不胜枚举,一看就明白其一、处处,和自然形象联系起来就是一幅图,一幅美景图的精化,比如现在的各种书法,特点鲜明,意境深远,字

  的结构上更是上下、左右、包围、半包围,像建筑结构,通透看是立体互通,形象彰显,自身融入自然界,达互通互构之效其自然性特征,而西方的文字则非立体性结构,只是一种流线型的符号化了的字母、文字,没有象形可言,那些曲曲折折、玩玩画画的符号,人文性强,有逻辑联系,强调的是一种智力的运行规律、轨迹。这种外形、结构上的差别无疑产生的效果、效应不同,其主导暗示了某种潜在因素。比如:“大漠晚霞映碧空,黄沙浩瀚动乾坤”。写景诗文美中有境界,一年就气贯长虹,直入肺腑,再如:“明月别枝惊鹊”就是一副镜头而且是特写镜头,一下就放大了景物至少一个点,中国文字的优点使然。用外国文字就很难达到这种意境,尤其用外国文字翻译的中国古诗,美都给翻译没了。只剩下字面的意思和一些弯曲的符号,五味至极,这是西方文字的缺陷,也是语形的差异。

  3、语义的差异

  西方文字很精确,表达什么,表述什么都有确定的词。词的分类比较多,意多义少。中国文字则一音多义,并且很多,多一次比比皆是表意模糊,可有多种解释,使得中国文字的概括性高,综合性强表达简化,甚至一个字能释放一个境界,如“妙”。西方文字,表达精确,定义性强,讲求真,要分出第一第二。西方文化也就走精确求真的路,因此,寓意的区别也暗示了中西万户的差异

  4、语法的差异

  西方文字在词法方面有前缀、后缀、时态等严格规定的同时有着机械、死板的弊端,例如拉丁语,词的词态、词性都用符号表示并标注在每个词后面,没有丝毫自由灵活。中国文字后安排就行对自由灵活得多,前后颠倒词的顺序,灵活多变,甚有像“上海自来水来自上海”的句子。反、正法意义不变,称“回文句”,运用相当灵活自如。创造、创新性提高,但语法结构、词法结构不太发达,一些介词运用也相对少许多。语形、语音及时补足遗憾。字形的生动含义、语形的多姿多彩弥补缺失,即自然万物、万事都有其组织结构并自行调节的功用,弥补短缺。中西文化也不例外,从最初的起源到发展,长亦发展,短亦补足,各有其发展的轨迹。也就形成了语法的差异,导致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

篇六: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5篇

  肢体语言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尼泊尔人、斯里兰卡人和有些印地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用点头表示“不”。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在说某种语言时就得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所表示的意思。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阿拉伯人同英国人谈话。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认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英国人按照英国的习惯会往后退,因为他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合适。阿拉伯人往前挪,英国人往后退。谈话结束时,两个人离原来站的地方可能相当远!

  在这个例子里,双方的距离是关键。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根据研究,据说在美国进行社交或公务谈话时,有四种距离表示四种不同情况:关系亲密,私人交往,一般社交,公共场合。交谈双方关系亲密,那么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亲密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关系。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个人交谈一般以相距45~80米为宜。在进行一股社交活动时,交谈双方相距1.30米至3米;在工作或办事时,在大型社交聚会上,交谈者一般保持1.30米至2米的距离。在公共场合,交谈者之间相距更远,如在公共场所演说,教师在堂上讲课,他们同听众距离很远。

  多数讲英语的人不喜欢人们离得太近,当然,离得太远也有些别扭。离得太近会使人感到不舒服,除非另有原因,如表示喜爱或鼓励对方与自己亲近等,但这是另一回事。记住这一点很重要。

  在英语国家里,一般的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避免身体任何部位与对

  方接触。即使仅仅触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应。如果一方无意触摸对方一下,他(她)一般会说Sorry;Oh,I’msorry;E_cuseme等表示“对不起”的道歉话。

  在中国,常常听到西方妇女抱怨中国人抚弄了她们的婴儿和很小的孩子。不论是摸摸、拍拍、接接或是亲亲孩子,都使那些西方的母亲感到别扭。她们知道这种动作毫无恶意,只是表示亲近和爱抚而已,所以也不好公开表示不满。但在她们自己的文化中,这种动作会被人认为是无礼的,也会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和厌恶。所以,遇到这种情况,西方的母亲往往怀着复杂的感情站在一旁不说话,感到窘迫,即使抚弄孩子的是自己的中国朋友或熟人。除轻轻触摸外,再谈一谈当众拥抱问题。在许多国家里,两个妇女见面拥抱亲亲是很普遍的现象。在多数工业发达的国家里,夫妻和近亲久别重逢也常常互相拥抱。两个男人应否互相拥抱,各国习惯不同。阿拉伯人、俄国人、法国人以及东欧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里,两个男人也热烈拥抱、亲吻双顿表示欢迎,有些拉丁美洲国家的人也是这样。不过,在东亚和英语国家,两个男人很少拥抱,一般只是握握手。若干年前,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日本首相福田纠夫到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他在白宫前下车,美国总统上前紧紧拥抱,表示欢迎。福田首相吃了一惊,日本代表国成员也愣住了。许多美国人感到奇怪—一这种情况很少见,完全出乎人们意料。如果美国总统按日本人的习惯深鞠一躬,大家也不会那么惊讶。但在美国和日本都不用拥抱这种方式表示欢迎。

  在英语国家,同性男女身体接触是个难以处理的问题。一过了童年时期,就不应两个人手拉手或一个人搭着另一个人的肩膀走路。这意味着同性恋,在这些国家里,同性恋一般遭到社会的强烈反对。

  肢体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目光接触。在这一方面可以有许多“规定”:看不看对方,什么时候着,看多久,什么人可以看,什么人不可以看。这里引用朱利叶斯·法斯特的《肢体语言》一书中的两段,很有意思,可供参考;

  注视对方的不同情况决定于相遇的场所。如果在街上相遇,可以看着迎面走来的人。直到相距8英尺远时再移开视线走过去。但在到达此距离之前,双方都用眼睛暗示一下自己要往哪边走,打算往哪边走就往哪边看一眼。然后,双方侧身略变方向,即可错开,顺利通过.

  同相识的人谈话时根据美国习惯,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都应注视对方。任何一方不看对方,都可以表示某种意味。如;害怕对方,轻视对方,心神不定,感到内疚,漠不关心。甚至在对公众讲话时也要时时直视听众,和许多人的目光接触。如果演说的人埋头看讲稿,照本宣科(许多中国人往往是这样的),而不抬头看看听众,对听众“说话”,人们就会认为他对听众冷漠,不尊敬别人。

  在谈话的时候,听的人一般要注视着说话的人的眼睛或脸,表示自己在听。如果对方说的话比较长,听的人要不时发出“嗯”、“啊”的声音,或者点头表示自己在注意地听着。如果同意所说的观点,可以点头或微笑。如果不同意或者有所保留,可以侧一下头、抬一下眉毛或露出疑问的神情。

  在英语国家,盯着对方看或看得过久都是不合适的。即使用欣赏的目光看人——如对方长得漂亮——也会使人发怒。许多外国人到其他国去旅行,因当地人盯着他们看而恼火、很别扭,认为那里的人“无礼”而感到气愤,殊不知在该国是常事,看的人不过是好奇而已。许多在华的讲英语的外国人对此流露过不满情绪。

  “眉目传情”(或“目语”)是青年或成年男女之间传递感情最常用的古老的方法之———在美国尤其讲究。有人对此作过详细研究:人们对异性怎样表示感兴趣或不感兴趣,怎样表示鼓励或拒绝,怎样表示赞成或不满,怎样表示爱慕或厌恶。然而,在美国也有许多差别。男人用眼睛的方式就和妇女不一样。不同年龄、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的人在这一方面都有差别。不同种族的人也有差别。

  在一些国家里,人们认为能直视对方的眼睛是很重要的。在一部关于列宁的著名电影里有这样一幕:有一个肃反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叛变了,肃反委员会主席捷尔任斯基得知情况询问他时,此人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根据这一点捷尔任斯基认为证实了他有罪。许多美国人也同样重视目光接触的作用,但并不是美国的所有民族都这样。

  有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十来岁的波多黎各姑娘在纽约一所中学里读书。有一天。校长怀疑她和另外几个姑娘吸烟,就把她们叫去,尽管这个姑娘一向表现不错,也没有做错什么事的证据,但校长还是认为她作贼心虚,勒令停学。他在报告中写道:“她躲躲闪闪,很可疑。她不敢正视我的眼睛,她不愿冒着我。”

  校长查问时,她的确一直注视着地板,没有着校长的眼睛。而英美人有“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这样一句格言。

  碰巧有一位出生于拉丁美洲家庭的教师,对波多黎各文化有所了解,他同这个姑娘的家长谈话后对校长解释说:就波多黎各的习惯而言,好姑娘

  “不看成人的眼睛”这种行为“是尊敬和听话的表现。”

  幸而校长接受了这个解释,承认了错误,妥善处理了这件事。对这种目光视向不同的含义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也使他记住各民族的文化是多种多样的。

  目语的规定很多,也很复杂。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见一斑,这里就不再细谈了。

  在中国和讲英语的国家不论微笑还是大笑,通常表示友好、赞同、满意、高兴、愉快,但在某些场合,中国人的笑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下面是一位美国朋友给作者的来信的摘录,谈到了某些行为在不同文化交际中间造成的误会: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笑与美国的笑有不同的意思。比如,一个美国人存放自行车时,一不小心自行车倒了,他会因为自己动作不麻利而感到困窘。这时如果旁边的中国人笑起来,他会觉得受到耻笑,非常生气。我还看到在餐厅里发生过类似情况。一个外国人偶然摔了一个碟子,他本来就感到很窘,而在场的中国人发出笑声,使他更加觉得不是滋味,又生气,又反感。

  当然,中国人的这种笑,不论是对本国人还是对外国人,并非是嘲笑当事人,也不是幸灾乐祸。这种笑有很多意思。可以表示:“别当一回事儿”,“一笑了之”,“没关系”,“我们也常干这种事”等。不过,对于不了解这些意思的人,这样一笑会使他们感到不愉诀,而且会对发笑的人产生反感。

  手势是个很难办的事。打手势时,动作稍有不同,就会与原来的意图有所区别;对某种手势理解错了,也会引起意外的反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英国进行战争的首相温斯顿·邱吉尔曾作了一个手势,当时引起了轰动。他出席一个场面盛大而又重要的集会,他一露面,群众对他鼓掌欢呼。邱吉尔做了一个表示victory(胜利)的V形手势——用食指和中指构成V形。做这个手势时,手心要对着观众。不知邱吉尔是不知道还是一时失误,把手背对着观众了。群众当中,有人鼓掌喝倒彩,有人发愣,有人忍不往哈哈大笑。这位首相所做的手势表示的是别的意思。那不是表示“胜利”的V形,而是一个下流的动作。

  另一个例子同尼基塔·赫鲁晓夫有关。他是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的苏联领导人。在美国访问期间,他的言论和举止引起一些争议。引起争议的手势之一是,他紧握双手,举过头顶,在空中摇晃。他的意思显然是表示问候,表示友谊。但是,在场的人和电视观众对此并不欣赏。美国人很熟悉这个动作——这是拳击手击败对手后表示胜利的姿势。在此之前,赫鲁晓夫曾说过要埋葬美国资本主义的话,许多美国人认为,这种手势表示他好象已经取得胜利,洋洋得意。难怪许多人感到不快。

  中美肢体语言对比研究表明,两者有相似的地方。如男子相逢时不拥抱,一般见面时握手即可;挥手表示再见;皱眉表示不高兴;耸耸鼻子表示不喜欢、讨厌或不快;点头表示“是”,摇头表示“不”;噘嘴表示不痛快、情绪不佳、忿恨;拍拍男人或男孩子的背表示赞扬、夸奖、鼓励;咬牙表示生气、愤怒或下决心。

  现将不同处举例列表如下:

  A

  动作一样,意义不同

  汉语意义

  肢体语言

  英语意义

  气愤,恼怒,灰心,悔恨

  跺脚

  不耐烦

  谢谢,互相表示友好感情

  观众和听众鼓掌,表演或讲话人也鼓掌

  为自己鼓掌;被认为是不谦虚

  好奇;有时是惊讶

  目不转睛地看

  不礼貌;使人发窘;不自在

  反对;责骂;轰赶

  发“嘘”声

  要求安静

  (少见;一般见于成人对孩子)疼爱;(对成人或青年,会引起反感,是侮辱人的动作)

  拍别人的脑袋

  安慰;鼓励;钟爱

  B

  意义相同,动作有差异

  意义

  中国的肢体语言

  美国的肢体语言

  “过来”(叫别人过来)

  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下,几个手指同时弯曲几次

  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摆动(中国人对此反感)

  “丢人”“没羞”(半开玩笑)

  伸出食指,用指尖在自己脸上划几下,象搔痒,不过手指是直的

  伸出两只手的食指,手心向下,用一个食指擦另一个食指的背面

  “我吃饱了”(吃饭后)

  一只手或两只手轻轻拍拍自己的肚子

  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喉头,手心向下(常同时说“到这儿了”)

  C

  只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动作

  肢体语言

  在美国的意义

  咂指甲

  重大思想负担;担心,不知所措

  用大拇指顶着鼻头,其他四指弯着一起动

  挑战,蔑视

  摇动食指(食指向上伸出,其他四指收拢)

  警告别人不要作某事,表示对方在做错事

  把胳膊放在胸前,握紧拳头,拇指向下,向下摆几次

  反对某一建议、设想;反对某人;表示强烈反对

  眨眼(很快地合上一只眼,微微一笑点点头)

  表示下列几种感情:会意,赞许,鼓励,传递信息,表示团结等

  在中国的意义

  用食指点点或指指自己的鼻子

  “是我”,“是我干的”(西方人认为这个手势有点可笑)

  说话时用一只张开的手捂着嘴(一般是老年人用)

  说秘密话(有时没有明显的意义)

  两只手递(即使可以用一只手拿起的)东西给客人或别人

  尊敬

  别人为自己倒茶或斟酒时,张开一只手或两只手,放在杯子旁边

  表示感谢

  伸出两个竖起的食指在身前慢慢接近(往往在戏曲中出现)

  男女相爱;匹配良缘

  这几张表中所举的例子不全,但是可以说明肢体语言的差异,也说明了解另一种语言中的肢体语言的重要性。

  对肢体语言的研究有助于对语言的研究。对前者的理解可以加深化对后者的理解。有些权威人士认为两者相互依存。在多数情况下这是对的。在某些情况下,人体动作与说的话不一致,口头说的话与肢体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时要借助其他信息或从整个情景中猜测说话人的意思,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肢体语言都要放在一定的情景下去理解;忽视了整个情

  景就会发生误解。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2)

  中西方文化差异

  组长:文嘉俊

  组员:林健聪

  唐敬文

  蓝润轩

  梁国君

  何文超

  陈浩斌

  潘莉娅

  梁小源

  黄敏怡

  前言

  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日渐明显;

  现在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

  ?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

  构简单,由父母以及未成年子女组成核心家庭;

  ?

  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家庭结构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等。

  ?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

  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

  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

  ?

  因此,在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的今天,认真研究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研究目的: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西方人的言行,在交际过程中,充分了解

  对方,尊重对方的习俗,以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对于高中生的我们认真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更好了解西方文化,有利于更好地与外国朋友进行交流。

  研究方法:文献法(网上搜查资料)

  调查法

  研究计划:⒈小组成员进行课题研究讨论,并分配任务

  ⒉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⒊向指导老师询问相关的问题,并将调查结果进行整理

  ⒋小组成员将所有搜集得来的资料进行认真整理,并制成课题展示课件

  正文

  大家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我们说西方文明如果从克里特文明开始算起的话,距今已经有4千5百年左右的历史了。而我们中国文明呢,我们常说中国文明5千年的历史,而实际上只有31____年左右,即便是从夏代开始,至多也只有41____年。但是西方学术界只承认我们的文明史是从商代而不是从夏代开始。因为,他们认为夏代只是一种传说,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是一个文明,尤其是没有找到文字。没有文字的文化只能算是一种原始文化或者是一种传说。

  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我们主要通过文献法以及调查法进行。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等方面。举一个典型的例句作为例子:

  “在全球经济事务中,中国应继续保持一个积极而充满活力的力量,我坚信这是符合我国利益的。”

  让我们看英语的语序:Istronglybelievethatit’sintheinterestsOfmycountrymenthatChinashouldremain

  anactiveandenergeticpoichaelasks,’Look,ichaele_presseshisinvitationinthisrs.Anthony

  ?Requestthepleasureofthecompanyof

  ?Mr.FrederickParsons

  ?Atdinner

  ?OnTuesday,11Juneat8.30p.m.

  ?Pleasereply9MillLaneLeeds

  ?Atlast,letusseehoeEnglishnativespeakersnegotiateatimetomeet.Theireisquitesimilartoouroallyonegivesorsuggestsatime,thentheothermayfinditnotsuitableandsuggestanothertime,andfinallyatimeisfi_edeplybysaying‘Iamsorry,Icannotgetatieduptheethingfi_edupforthen’.AChinesespeaker’se_planation,ontheotherhand,tendstobemoredetailedandlongertoassurethepersonethingimportanttodoandheusuallymakescleaner

  forthem.Thus,ifaChinesepersongivesadetailede_planationtoanEnglishnativespeakerayfeelthatthedetailede_planationisnotreallynecessary.Conversely,theEnglishnativespeaker’sshort,undetailede_planationmaystrikeusasabitimpoliteifs.

  ?1.anyAmericansealones.SoAmericanmayaybeeunicationamonginternationalcountries.SoitispossibletoseeasynthesisofEasterncultureand”和privacy”在英语文化中受到高度的尊重,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应的词,尽管这两个词常常被翻译成“个人主义”和“隐私”,但在汉语中“个人主义”是个贬义词,常常与“自私”、“自利”联系在一起,而“隐私”常常给人以不好的联想。

  〈二〉、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

  词汇的文化内涵一般指其感情色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如学生对母语词语简单地从字面附会,认为汉语的“哪里”一词的英语的对应词是“ily,single-parentfamily,blendedfamily,same-se_family)及隐私,“背井离乡”“落叶归根”;

  亲属表:除了下表之外,还有诸如师父、师傅、结义兄弟、老板等的称呼

  刀叉因为适应欧洲人饮食习惯而出现,它和筷子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观念。

  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

  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肉块,送进口里显得优雅些。叉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但叉的弱点是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

  一不可。直到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并用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和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们适应和促成了这种分化则是毫无疑问的。筷子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华人去了美国、欧洲,还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们在中国学会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筷子刀叉到底谁更先进,各家说法不同,其实各有各的智慧。

  筷子的特点是”不变应万变”,料想方的扁的,长的短的,硬的软的,统统可以一夹就起来,确实神奇。这一直很让中国人骄傲,并将其视作先进的象征。

  不过最近却有学者反思认为:”从真正人类学发展科学角度来看,筷子是一种极端原始的、天然的工具,多数人种在刚开始学会使用工具时,都懂得用几根树枝来取代手夹起食物。不含任何复杂的工艺技术。欧洲人却率先进化,以石刀替代树枝,进而发展到金属刀具,最后又发展出叉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繁琐的西餐礼仪。刀叉正是欧洲人工业文明、理性精神的一种最直接反映,自己动手,独立性强,重推理,重解析,更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而拿筷子的华夏人则是吃现成的,不必思考,一点东西你

  推我让,团团圆圆模棱两可,凡事爱持模糊概念,所以思维能力不发达,未能产生工业革命。”

  这种声音确实有些让人振聋发聩,不过所谓率先进化的观点却有失科学了,将刀叉概括为工业文明和理性精神更是牵强。不过有一点需要肯定,同筷子的简单相比,刀叉种类较多,属于专用工具,但由于这种”专”往往表现出”大巧若拙”而被国人忽视。回到餐桌上,也许应对炖得稀烂的黄豆猪蹄,筷子还能游刃有余,一旦碰上牛排,恐怕筷子就要自惭形秽了,刀叉这时表现出它们的专业特长。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筷子和刀叉与思维方式的关系很难得出结论。不过关于使用筷子更有利锻炼思维能力的说法却着实有科学依据。科学家们曾从生理学的观点对筷子提出一项研究成果,认定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从而刺激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让人动作灵活、思维敏捷。而筷子中暗藏科学原理也是毋庸置疑的。

  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时,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真是高明极了!”

篇七: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文化与翻译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是不言而喻的,文化是语言活动的大环境,而文化又是通过语言来反映与传递的。人们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语言中所蕴藏的文化因素与人们大脑中的文化意识是相互作用的,从而形成人与人的交流。若是原有的文化环境消失或者被改变,或者是进行交流的语言系统发生了变化,都会导致文化环境与文化意识之间的沟通中断,往往通过语言其本身的概念进行交流是较为困难的。而对于翻译工作来说,看似简单地将两种语言进行转换,但实际上是空间与时间上的移动,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是要面临多方面的困难,例如如何保持原文民族风格,如何让读者理解与接受原文中的异域风情等等。所以在翻译工作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是最为关键的内容。

  在将汉语与英语进行互译的过程中,文化的载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时读者的环境也有着翻天覆地的不同。中西方文化背景上的巨大差异为翻译工作的开展设置了较大的难度,而想要克服其中的困难,最为根本的就是找到问题的根源。下面的内容中,就将着重分析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如何对翻译产生影响的。

  二、文化差异对翻译产生影响的具体内容

  1.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产生影响

  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思维上方式上有着较大差别。中国人的主体思维是综合性思维,整体优先是中国人的主要思维方式,而西方人的主要思维方式是部分优先。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表现在对时间与空间这两种概念的表达方面,主要就是表现在排列顺序上。具体例如对地名的排列,在汉语中的顺序是从大的地点到小的地点,而英语中的顺序是从小的地点到大的点;时间上同样也是如此,汉语中是按照年、月、日来排序,而在英语中则相反的是从日、月、年来排序的。

  中方的思维总体来说就是更加重视整体的效果,并不重视形式上的完整程度以及各个部分关系上的严谨性。西方人的思维与中国人也就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他们更加注重形式上的完整程度以及各个部分之间严谨的关系。当我们了解到这个根本差异之后,在对汉语与英语进行翻译的时候,就要更加注重语句与词语顺序上的调整、句子整体结构的调整以及对关联词的把握。举例说明:

  (1)原文:Asitwascold,westayedathome.

  译文:天冷我们就没有出去。

  (2)原文:美国现代文学史

  译文:HistoryonModernAmericanLiterature

  (3)原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译文:Modestyhelpsonetogoforward,Whereasconceitmakesonelagbehind.

  在这三个例子中,第一句是对关联词进行了适当的删减,第二句是将语序进行了调整,第三句是增加了关联词。这三种调整方式都让语句更加完整与简洁。

  语言能够直接体现话语人的思维方式,可以说语言就是思维的外壳。不同的民族之间在思维方式上往往有着千差万别,在语言上体现在语言结构上的差异。当将由一种思维方式组织起来的语言信息进行传递,在由接收者的思维方式重新组织的过程中,就容易产生歧义,所以译者对这方面的问题必须有着准确的认识。

  如何理解“思维方式差异会造成语言方式上的差别”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一个例句上进行分析。中国人说:大熊猫一胎产两只崽。同样的一句话,西方人就说:Anadultfemalegiantpandagivesbirthtotwocubsatatime。中国人认为:既然能够产崽的熊猫那必然就是成年的雌性熊猫,所以在说的时候就不需要对熊猫的性别进行特别阐述,而西方人在叙述这句话的时候就要强调“adult”和“female”,这是因为在西方人的思维中,既然能够产崽的熊猫一定是成年的雌性熊猫,就需要对这点进行说明。这句话体现了中西方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所导致的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

  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明白翻译并不是目的,翻译存在的根本价值就是通过读者所阅读与接受的译文让原文成为“现实的存在”。所以说,作为翻译的唯一对象,译者必须对读者以及原文作者的思维方式有更深的理解,接受原文作者在与读者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情况下所创造出来的文章。而译者的关键任务就是通过读者的思维方式来重新拼接与组织原文,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添加特殊说明,从而让读者更快更好地接受原文。

  2.审美心理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大众的审美心理实际上就是一种综合的文化意识,是融合了政治观、生活习

  惯、社会习俗以及宗教观点等多方面内容。在西方人的语言世界中,很多词汇都有着多种不同的含义,这些含义在不同的环境下甚至是相互冲突的,这种差异实际上就是由于大众审美心理上的差异所导致的现象。语言冲突的情况在广告中是非常常见的,而广告作为向大众进行宣传的主要方式,实际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国家与民族,成功的广告不仅仅需要与当地的社会文化习惯相适应,同时还需要满足大众审美心理的需求。例如,在我国的商品广告中,若是一个美妆产品被命名为“芳芳”,对于国人来说,因为芳芳似乎代表着一个花容月貌的美丽少女,所以这一隐含的意义对于美妆产品的宣传是有益的。但是对于西方人的审美心理来说,当看看“FangFang”这个商标的时候,心理产生的恰恰却是恐怖的感觉,这是因为在英文中,“fang”与一些词语是非常相似的,如“along,sharptoothofadog”,这是狼牙或者犬齿的意思。所以当英国人看到“FangFang”这个牌子的时候,就难免会想到张牙舞爪、狂吠的恶狗,这对于美妆产品的销售是有阻碍作用的。另外还有一个产品,一种命名为“白象”的出口干电池,出口到西方国家之后就翻译为“whiteelephant”,这样的翻译表面上看是准确的,但是在西方国家“whiteelephant”是一个代表着“沉重负担”的固定词语,所以该产品名称带给西方人非常不舒服的感觉。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发现,不同的审美心理对于翻译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3.风俗习惯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风俗习惯是文化差异的直接体现,表现为一个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上,表现在生活的不同领域。在民族文化中,语言是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往往更能够体现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而风俗习惯大多是由于不同民族及国家不同的政治环境、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而形成的,在翻译的过程中,读者与译者不同的文化差异也是最大的难点。一名成功的译者,能够对原语、译语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从而能够使译文更契合读者的心理习惯。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差异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通过饮食习惯来体现的。在西方人的主食中,蛋糕、面包为主,而米饭与面食是中国人的主食,所以对于英语中经常会出现与使用的“apieceofcake”,若是翻译成“一块蛋糕”,中国人常常表示无法理解,这是因为中国人在以面食及米饭为主食的风俗习惯下,蛋糕并不是常见的食物,而若是将其翻译为“小菜一碟”就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心理需求。同样的,中文中的“画饼

  充饥”往往被翻译为“Drawingacaketosatisfyyourhunger”,这样也能够更好地被西方人接受。

  另外,在中国的风俗习惯中,礼貌是最为重要的交际美德,这样的礼貌现象与西方国家就有着较大的区别。当别人表扬中国人的时候,国人往往都会自贬,从而表现出自己的谦虚与礼貌,但是在西方国家却完全不是这样的。当西方人在受到表扬的时候,他们总是会以兴高采烈的态度回答一句“Thankyou”,从而表示自己的接受与感谢。这种时候,中国人可能就会因为双方风俗习惯的差异,而认为西方人过于骄傲,而西方人在听到中国人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的时候,也会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4.宗教信仰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所谓宗教文化就是指不同民族与国家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意识所形成的文化,也表现出不同民族在崇尚以及禁忌方面存在的文化差异。在中国,道教、佛教以及儒教是中国最为主要的三大宗教,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当中国人在生活中表达自己的喜悦、悲伤、愤怒情绪时,经常会说“哦,老天爷呀”,在发誓的时候也会说“老天作证”。而较为明显的一个语言习惯就是对“龙”字的运用,龙在中国人看来,代表着中华民族,而中国人也是龙的传人,所以称皇帝为“真龙天子”,父母对子女也会抱有“望子成龙”的深切盼望。但是在西方人的思想中,“dragon”是凶残的怪兽,代表着厌恶的情绪,所以也被作为贬义词使用。

  在中国宗教中的“菩萨、佛祖、玉皇大帝”等形象在西方人的思维中是不存在的。大多数西方人信仰的是基督教,《圣经》与希腊神话才是西方文化的发展源泉,在西方人的心里,宗教就意味着“上帝”,所以当西方人表示痛苦、悲痛与喜悦时,往往会说“MyGod”,在向别人表达祝福的时候也说“Godblessyou”。这些语言习惯都能够体现出宗教信仰上的差异,了解不同宗教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对于翻译过程中准确使用词语是有着重要帮助作用的。

  5.价值观念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所谓的价值观念就是指为人处世的准则,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以及意识形态等不同观念。价值观在生活与文化中是起到核心作用的,而这样的核心作用在两种不同的语言的表现中会对语言的翻译以及读者的理解造成诸

  多障碍,所以这也是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的内容。

  价值观实际上是依附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上的,所以表现出非常鲜明的民族特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都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以及群体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中国人往往都会非常重视家庭、集体以及社会的利益,所以自古就有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中国人所崇尚的价值观与美德。但是在西方人的价值观中,个人的竞争意识与奋斗意识是最为强烈的,尤其在美国人心中,个人的发展好像是最为关键的,从而西方人的生活价值观就是“Everymanisthearchitectofhisownfortune”,翻译成“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者”。在英文中,“individualism”是经常被使用的短语,在翻译为中文的时候往往译为“个人主义”或者是“利己主义”,这样的翻译常常被理解为贬义词,但是实际上,这个短语在英文中是一个褒义词,被理解为“个性”,这在西方人的价值观中是普遍存在的,(下转第16页)表达出西方人主张个人不断奋斗的价值观念。在英文中,自私自利是“selfish”。所以,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念的不同,从而能够在翻译中使用恰当、准确的词语,传达准确的文化信息。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深入地了解到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方式、审美心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同时考虑这些方面所包含的内容,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翻译方式,有效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困难,从而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同时还能够削弱读者对于原文的陌生感觉,让读者顺利接受原文所传达的文化信息,提高阅读兴趣,达到翻译的最终目标,从而完成译者作为“文化沟通桥梁的搭造者”的使命。

篇八: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语言翻译的影响

  一、历史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中西方历史发展的历程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积累和各自国家的人文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成语和历史典故。由于词典不可能详细地收录这些,我们在翻译时是有难度的。汉语中的习语包含着很多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破釜沉舟、夸父逐日、叶公好龙、守株待兔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castleintheair(

  空中楼阁),hangbyathread(

  千钧一发)等。又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Timewilltell)。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intheendthingsmend,thereisalwaysawayout.)

  老马识途(anoldhandisagoodguide)。这些中文习语按照字面意思远远不能传达原文的语言内涵,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因素,做出适当的变通。

  另外,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也有不同的认知。例如,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喜庆和吉利,如红红火火,开门红等。与此相反,red在英文中代表着血腥或危险、暴力,如redruin(火灾),redbattle(血战)。英美人认为White代表纯洁和美好,英美姑娘在结婚时穿白色的婚纱。中国人则认为白色是不吉利的,中国女孩结婚都穿红色,盖红盖头。另外,不同国家民族有不同的图腾,中国是龙(dragon),美国是鹰(eagle)。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龙是皇权的象征,是九五之尊的代表,寓意神圣和吉祥。大多数华人也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然而在西方,龙

  (dragon)

  是罪恶的象征,在圣经中

  dragon都是与邪恶和恐怖相联系的。

  二、地域文化对翻译影响

  英国是一个四周被海洋所环绕的岛国,而中国却是个是内陆国家,人们的生活以农业为主,因此对土地具有独特的热爱和敬重之情。正是由于英汉两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地域特征的差异,造成了语言上表达上的不同。在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如torestononesoars(暂时歇一

  歇),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allatsea(不知所措),inthesameboat(处于危险的处境),等等。表示不同的消费习惯时,大手大脚时,英语中用spendmoneylikewater,但在汉语中却是挥金如土。英美人和中国人因地域不同,用语言来表达和介绍风景名胜的习语就存在着很大的差1

  异。比如,在英语中有allroadsleadto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takeaFrenchleave(不辞而

  别),goDutch(各自付账)等。在汉语中则有有眼不识泰山、不到长城非好汉等。

  三、民俗文化对翻译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民俗。就中国和英美而言,中国人过年吃饺子(dumplings),正月十五吃元宵(sweetdumpling),中秋吃月饼(mooncake);英美则过圣诞节(observeChristmasDay),吃圣诞蛋糕(Christmascake)、火腿(ham)、红酒(redwine)。其中,饮食文化作为风俗差异中最为显著的一个方面,应该作为翻译时考虑的重要因素。我们都知道,蛋糕、面包是西方人的主食。因此,我们将apieceofcake按字面意思翻译为一块儿蛋糕是不合适的,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根据中国人的语言习惯,译为小菜一碟则更为合理。同样,中国的习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有不同的译法。如果直译的话,可翻译为Themostdexterousdaughter-in-lawcannotmakeamealwithoutrice.考虑到西方的饮食习惯,更好的译法应为:Evenagood(clever)housewifecannotmakebreadwithoutflour.这个例子中对于无米之炊这一词语有两种不同翻译方法,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引起我们对翻译中文化因素的重视与思考。因此,在语言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把握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原文的语言意义,还要准确地阐述原文的文化内涵。

  四、宗教文化差異对翻译影响

  西方思想文化源于基督教,在他们的意识中,认为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安排和主宰着世间的一切。而中华民族的文化则受到佛教的深远影响,认为老天爷(heaven)世间的绝对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东西方宗教文化的不同也造成了语言的差异性。例如,我们遇到困难时会说我的天哪!,这里的天指的是老天爷,即玉皇大帝。另外,中国人信仰佛教,汉语中还有很多与佛祖有关的习语,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等。西方人敬上帝,每每遇到问题时西方人会说Godsaveme!或Godblessyou,以祈求得到上帝的帮助;他们相信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Godsave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在日常生活中,针对求救的人员,英国人常说:2

  Don"tworry,myson,Godwilltakecareofyou.(不要担心,我的孩子,上帝会照顾你的)。由此可见,西方人将上帝看成自己的保护神,在遇到困境时会寄希望于上帝的庇佑。

  结束语: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经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我们将词语放到文化背景中去理解和考察,能够明显感受到到文化差异对语言翻译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充分理解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典故和专门术语,才能有效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化。

热门文章

2024年浅谈纪检监察工作面临困难及对策

民主政治是实施权力监督的环境条件,而民主政治的精髓就是通过有效的权力配置实现以权力制约权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政治文明国家,就要从严治党,就要加强党内监督,尤其要加强对党的各级组织、党的领导干

政治机关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改进(4篇)

政治机关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改进

2024公安民警职务晋升(3篇)

公安民警职务晋升

小学思政课实施方案小学思政课实施方案(完整)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加强,小学思政课在课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是实现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思政课是指以道德素养、宪法法律、人生观价值观、民族精神、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健康等为核心,

2024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会议记录(5篇)

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会议记录

2024年度关于加强公安机关网络舆情风险防范工作部分思考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网络上交织碰撞,所形成的“网络话语”逐渐成为重要的舆情力量,使当前的社会舆论环境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以“两微一端”为

基督教为亡者祈祷经文6篇【完整版】

基督教为亡者祈祷经文(诗班唱诗歌,等候开会)主持人:基督徒()荣归天家追思礼拜现在开始。主持人:全体肃立、默哀(信徒祷告不超一分钟为好)……默哀毕。主持人:

那些借调人到底怎么留下来?(2024年)

上级单位之所以要“借调”,恰恰说明这个单位缺人,特别是缺能做事、会做事的人,这就意味着有打破“借而不调”僵局的希望,从而名正言顺一直留下来。下面我结合身边朋友的真实故事说说怎么“调”。方案一:保持耐心

共青团xx市委“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主持词(全文完整)

文章详情共青团xx市委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主持词尊敬的领导、全体青年朋友们: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共青团中央决定,围绕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

2023最新烈士陵园闹鬼鬼把孩子追到烈士陵园(五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

意识形态方面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4篇)

意识形态方面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

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施办法【完整版】

控制会议数量和规模。集团上下要严格执行集团相关会议管理办法,本着务实高效原则,切实减少各类会议活动,能不开的坚决不开,可以合并的坚决合并,严禁走形式、以会议代替落实。严格会议审批程序,集团、二级单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