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炼金术士分为两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教训或要点9篇
莎士比亚炼金术士分为两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教训或要点9篇莎士比亚炼金术士分为两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教训或要点 今日巴别塔 欧洲,在某些人看来,就是一座大型博物馆,壮阔、古老、斑驳。从教堂皇城到迷宫陵墓,从地表到地下,呈现处处斑斓。宗教哲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莎士比亚炼金术士分为两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教训或要点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莎士比亚炼金术士分为两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教训或要点
今日巴别塔欧洲,在某些人看来,就是一座大型博物馆,壮阔、古老、斑驳。从教堂皇城到迷宫陵墓,从地表到地下,呈现处处斑斓。宗教哲学、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戏剧舞蹈,文学及至天文地理,实在辉煌丰硕。而承载这一切的建筑,惊艳之余,更让人相信岩石于人类意志的服从。那冷硬之物,似是共鸣了某种情感,或驯服于某种意愿祈使而起了造化,以至于静默中丰富了表情。我常日光顾的这处古堡,尚也如此,似乎,五个世纪的岁月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发酵,使得浸淫其间的一切泛耀化石的年轮光泽。这座曾经的活字印刷作坊、声名显赫的贵族城堡,因其严谨对称的比例系统和无数几何图形的规律编织而有了“哥特和巴洛克的混合体”之称,而在文明史上被誉为“世界记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今,她的诞生已有五个多世纪之久。自中古世纪以来,文艺复兴的辉煌种种造就人们的福祉,世人谈论米开朗基罗、达·芬奇、鲁本斯和莎士比亚,欣慰且骄傲,然,却鲜有人提起一个叫摩勒图斯的家族,甚至那个叫普朗坦的人,尽管如此,这个由印刷工克里斯多夫缔造的活字印刷家族,不仅是文艺复兴的开创先锋,甚至于世界文明的繁荣昌盛,他和他引领的人文主义者同样功不可没。
1.炼金坊
不明白我为什么常常光顾这里,因我是个写字的?一如造船者迷恋船坞、裁缝沉迷布市?是职业相关使得我对未知的部分怀了寻本溯源的热切好奇?还是,我一个异域迟来的写字人,对异邦一群人文主义者远去的背影怀了眺望的敬意?尽管一次次光顾,然,这处贵族的围堡,因她层层镶嵌的结构、层叠递进的门道,总让我有迂回萦绕之感,甚至有误入迷宫之幻。每次到这里来,似有无数隐秘、及至这些潜在古远的隐秘之间的联系等着去发现,总莫名喜狂,为压着这狂喜搅起的乱,潜意识里告诉自己要循序而行一贯始终的原则。这样,北翼楼阁里的活字铸造间,又成了一如既往的起点。实话说,我自己也无法解释,偌大的古堡,从印刷工坊到贵族生活区域,从铅字库、植字排版、印刷,到书馆、画馆、庭院回廊等,无不氤氲着浓厚的人文气息,而独那一处、那个厨房大小的活字铸造工坊最是令我迷狂,然,要到那里去,若非拿着路线图或有人指引,迷路是常有的事。然,似乎又因了这迷阵般的挑衅,使得这场寻索充满急切和私自的暗喜。不過,要是稍稍压了那份暗里汹涌的紧迫,把心思放在路线图上,进大厅,出画馆,再从绘画牛皮包墙的主人卧室过来,就到了北翼角落阁楼般的半开间,这里就是活字铸造室。
这个粗朴古拙得老厨房一样的地方,若不是远古的陈设一切还在,是难以相信这里难有什么造次的,更别说人类语言的具形曾经就从这里诞生:声音在这样一个地方被归于形状,并最终以金属的模样定义,这是多么玄妙的事。然,工坊的一切还原貌保存:低矮的古木横梁屋顶,泛光的间色方砖地板和地板上一溜排开的麻石漏斗,漏斗上方长条的悬板工作案台和台上古老的铁木工具,沿墙而立的筒状金属熔炉……在工业化远没开始的中世纪,要完全以手工和体力来制作这些笨重的工具,难度肯定不小,然,古老的工艺依然那样讲究,每一件看起来都古拙精致。比如,几个筒状的金属熔炉和凿得方正规整的炉灶,还有装载熔浆的麻石漏斗及其深凹的内胆和讲究的漏嘴。以麻石凿出的这些器皿,是从金属沸点和熔点去考虑的吧。现世的漏斗,见过无数,但像这样以分段麻石削凿而成的容器,还是头一次见。站在这里,看着沉默在时光尘埃里的物件,曾经的场景会像老电影里的某个片段:昏黄的灯光下,浆液沸腾,人影绰绰,蒸汽氤氲,工具起落器皿切换间,一片迷人的混响。桌上搁着的木盒,敞开如棋盘,里面的“棋子”如兵团布阵,纵列横陈而严格规整。以浮雕线条呈现的黑色颗粒,显着雕琢的严谨和刻意。那些标点及各种符号,尽管经历了几个世纪,金属古老的亮光依然毫无褪色,一如来自鲜明基因的产物,棱角分明气质各异。带柄印章般的钢模,凸起而浮现的线条萦绕而成的符号,让人产生不真实感,甚至会想:语言原来和果实一样,是从某种造物上瓜熟蒂落地生成的,而不是从人类嘴里“说”出、更不是从大脑的某个区域“想”出来的。要生成一个字,和自然生物一样,同样需要匹配的阴阳两物:阳模和阴模。以浮雕凸显字体的阳模,需要将浮雕的形状在柔软的铜条上击凿出它凹陷的模型,那团凹陷的河道般萦绕的符咒,形体上完全遵循于它的原始基因,姿势上却完全是阳性体的反向——这和雌性器官是阳性反向的规律如此一致。动物的两性原理在文字铸造上竟也一脉相承以致其有了雌雄之分。这让我想起中古时期的炼金术,其理论认为:金属是两性生殖的产物因而有雌雄之分。这是多么奇妙的事!这奇妙又使得我暗自窃喜,似乎,恰恰是这些源于原始和未知的神秘驱使,让我的好奇心难以满足而对新起的未知充满探究的渴望,当偶尔有所发现,似乎又让我的未知和欠缺得到某种补充而窃喜。
那么,字的形成过程就摆在这里了:以漏斗把熔炉中的浆液灌注到字模的凹槽,浆液冷却凝固后,就成了坚冷的字粒。如此这般的过程,让我莫名追究言说和铸字造词之间的玄妙联系。日常中,我们经大脑和口舌道出的言辞,有谁想到需经过这些原始的工序之后,方可使得思想的结晶实现它固体的具形存在呢。那从熔炉里分流的浆液流火,在冷却凝固的刹那,如金子淬火般,不仅棱角分明纹理清晰、甚至自始至终耀着流火和金属之光,哪怕冷却到零度的时刻,依然铮亮。这是否可以说,语言的最初形态,不过是麻石漏嘴泻下之前流火般的浆液罢了,这和漫无边际无形无状的思绪多么一致,而它们的孕育诞生,自始至终伴随火山岩浆般的炙热和光焰。而后,这些颗粒状的、流线精美的黑色粒子,这组成词汇、经卷乃至天堂诗篇的符号,是否因了它胚胎时期的炙热汹涌而注定它对应于言说于思想的激越狂热,是否,这两者之间确实存在某种对应及契合?这个地方告诉人类:语言是件物体,是一流浆液或一串黑子颗粒。而另个事实是,语言在人类乃至动物这里是不具形的。那么,语言究竟是什么呢?康德说语言出自理性逻辑,科学家说语言来自大脑皮层和共振声带,而卢梭和所有的作家诗人一样,更愿意把语言看作是情感的显现,是以音乐和诗歌借助共鸣声带于空气传播中所现的富于金属光泽的唱响。而基于原始和本能,人类甚至愿意认为,语言来自神祇的赐予——从娩出母体那声撕心裂肺的啼鸣开始,生命便喜纳神赐并开始走向自我语言形成的路上了,以致,当“爸爸”或“妈妈”的呼唤以稚拙的婴腔颂唱而出时,令人如受巨大恩典般的狂喜。
记得几年前头一次到来,恍如入了古老的一处打铁铺,以致站在几处炉灶间,依稀听到曾经火焰灼灼里的混响,似乎,静寂里旧日的铿锵还在。而后,来多也想多了,却觉得这沉寂里的呈现远不尽然,似乎那些示人的工具和器皿显得有限了些,而这些物件的背后,更像潜隐着某种巫术。离奇的想法似乎又非凭空而来,偌大一座围城,建筑群那样庞大,空间层层递进叠加,然,占地狭窄的铸造间,却设在这个蛋糕边角一样偏僻的角落,看似漫不经心却又像煞有介事的故意,以致总觉得其间藏有某种玄机,仿如当初主人的运筹帷幄里就藏着私设炼金房的秘密。而今,這古木横陈的屋顶之下,熔炉、漏斗、阴阳模具和锤锉……这一切和岁月的关系依然密切,似乎,炉灶的火才刚刚熄灭,漏斗和模具才刚刚清洗、归位,而在明天或任何时候,它们都有可能重新燃起炉灶,冷凝的金属重新在炉火上沸腾,于是,案台下的麻石漏斗也被盛起浆液,灌注到各种字体的模具里,等到溶液凝固,字模便神奇地诞生了。忙碌的匠人,一如从贱金属中提炼黄金的炼金术士,又像那沙积矿层里的淘金者,孜孜不倦,以“打了孔、穿了羊毛的水槽”把金子从沙砾中分离出来。这种过程看似有序可循,然,它的背后似乎潜隐着某种不可解释的隐秘,一似遵循着物质世界的某些律条,诸如液体、固体、气体之间物态互变的关联禁忌,各种化学物及至混合物如铅、铁、铜、锡、金、氧、汞等的密度和属性,金属、空气、水和火焰等各自的古典属性特征,乃至原子主义、自然宇宙和柏拉图式的哲学,等等,统统不可或缺。曾经的几个世纪,这个浆液沸腾的手工作坊,匠人们正是和炼金术士般遵循种种律条,并以炼金之术创造了活字铸造的和印刷业的不朽。
2.语言及其建筑
于是,就见着了字模储藏的地方:铅字库。四周沿墙排放的立架,密集层叠的屉式方盘,如同烤面包房的面包架子,从墙底直往天花堆叠。木盘里装载的,是三个世纪里铸造车间的流体结晶,每盘字母的储藏,莫不属于某个种类或规格的字母或标点,比如,按字体或字号归类的字母总表或标点,分段首写字母的雕饰花样,插图和装饰花边等等,林林总总。据说,这些字模有十来吨之多,装载起来是一辆加长货车的容量。
铅字库和印刷间的关系一如厨房和餐厅,为便于选字排版的方便,它们紧紧相连。三百多年前的工坊,一如既往地这样呈示:活字盘一溜排开,字模规整铮亮,已然排好的印版固定在印刷机上,油扑子挂在印刷机旁……那是说,只要把油扑扑上油墨,把纸张润湿并置于压纸格,而后下降到印刷版,转动印刷机扳手,相向拉动横木,工序便完成了。然而今,这个曾经轰鸣的印刷工坊,已然变得寂然无声,混淆了昔日松节油和油墨的气味氤氲依旧,只不过岁月稀释了旧日的浓郁,在轻尘中落定、沉淀,变成今日旧物上的一部分,一如老苔之于古木、沙石之于生物遗体。那一排排中药房抽屉式的方形木盘,纵横或方或长的格,整齐码着的字母,又以语系、型号和字体分类。漆黑的方块底子,托举浮现的字体雕刻,微光中,浮雕凸现于面上的字母,于乌黑浪面浮一层铮亮的幽光。字粒排列的形式模样,让我想起牙齿和牙床,甚且,老城街巷地面码排的方石块,它们便是这样,一个方块挨着一个,在平整的浮面之下,挺立隐形的身体——人类的语言和石头的关系一如既往,尽管先知们已然把曾经刻于石头的字转移到了蒲草、竹木和纸张之上,然而最终,当他们需要进行文字的组织排列,依然离不开石头建筑的规律和经验。排字工人比正常读者多出的功能真是奇特的:他们阅读反体并遵循著者的语言排列结构,并以反体字模拼组词汇、短语、句字和字块方阵。这些以各语族字模和空铅砌起的建筑,于著者,不管是火山风暴般的激情燃烧、大脑皮层下神经元的兴风作浪还是胸腔里微风细雨的涟漪微波,到了植字人的手里,不过都是一个个金属颗粒拼组的物体建筑,一如方砖码筑的楼宇、滴水汇集的汪洋,当然,它们服从于人类的意志情感并遵循既定的法则结构,随时应需求就位,从而成为词汇、短语、长句、段落、篇章乃至情诗、悼词、祷文、信件,不管是天国的诗篇,还是地狱的符咒,都少不了它们。
逗留在字库和植字室内之间,似有被覆盖淹没之感,甚且浮想不尽,比如,沙的粒子形成的大漠,水的粒子汇聚的海洋,物理学中的量子,化学中的原子,还有,想它们当中每一个最小的单位,是否都不可分割。于是又问自己:几个世纪遗存下来的这些棱角分明漆黑发亮的金属微粒,究竟是些什么玩意?金属熔浆的固体?思想的结晶?语言的骨骼化石?声音还是声音的形态及符号?是祖先遗留语言体系的编码和解码,还是政治安排的全套砝码规则?它们规矩的排序,是作为交流的符号系统,还是规则集成的结构框架?是规则,还是经验?还有,是语言的形状,抑或视觉、听觉,触觉?若是后者,那么,盲人和聋子呢?种种疑问让人滋生失实感。这种感觉,来自语言本身超常规的呈现,那是平时被忽略了的。作为语言的构成部分,它们以拼组单词的形式存在于大脑的记忆存库里,启用时各取所需并自行组成词句,但是,我们几乎没有想过它们以字母尤其以金属这种物体形式出现。相比于汉字,它们相当于方块构成里的一撇一捺一点,对应地说,平时我们组织语言,同样是按单词而不会按笔画构成来组成句子。说到这里发现,汉语作为一个庞大的语族,其字模形式和西语非常不同,汉语的笔画结构有着非常规范严谨的规则,然,我们的字模是以规范且现成的整个字体存在,而不是和西语一样强调它的构成并全部拆散以横、竖、撇、捺、点、提等构件存在,这样,在电脑书写的时代,忘记字体笔画结构的可能性正在大大增加,甚至,随着电脑打字的惯性依赖,我们正在失去对汉字笔画构成的记忆。
活字印刷时代开始之前,书籍可以手抄,可是,没有语言之前,人类靠什么交流?和猩猩一样用动作吗,还是一直沿用符号,比如古埃及的象形字、中国的甲骨文,但其实,象形字甲骨文都是一回事。那么,没有象形字的语族怎么办呢?问到这里,疑问又一个接一个来了,比如,韩国人、日本人他们和中国人长得一个样子,可是为什么他们不叫中国人不讲中国话,韩语、日语这样的语言,而他们的语字明明就是汉语的某个局部甚至一模一样却又偏偏不读汉语的读音?若说远些,越南人、泰国人、菲律宾人、马来西亚人和印尼人,他们除了赤道导致肤色的轻微变异,五官模样甚至表情都和中国人一样,可是,他们却自说自话,各属一国。同样,欧洲各国白人明明长着同一个脸谱,然,他们却莫名其妙讲着希伯来语、拉丁语、英语、德语、法语、荷兰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等,又同样,说远些,中东乃至次大陆的住民,他们的样子和欧洲人也是差不多,可是,他们也讲着各自的语言,归于各自的疆界。但是——这里有个很大的“但是”,不管他们各自在地理政治上属于哪个国家,他们的语言组成无不以最小的字母颗粒归于这个庞大的铅字库里,甚且以地理走向的形式。于是,这些规则、系统的符号,任何一种迥异的书写和发音,莫不归于一个不同的语系,而这个语系,必指向某一共同的祖先和族群。如果你有兴趣和耐心,不妨按着各大陆语族的语言去拼凑一些词汇,你会发现,不管是数字、家庭成员的称呼、物名、学科及至各种关系等,它们在各自语族里的书写发音会出现语序上的对应和近似,稍有不同,也不过是词汇中的某个词素有所变异,比如,元音a、o、i、e、u的发音变异,ar与er、d与th,以及f、v、b和p在不同语族之间的变异和转换;若仔细些,会有更普遍且微妙的发现,比如,印欧语和日耳曼语之间的变异转换,就像印欧语中的f、th、h在日耳曼语分别被b、d、g取代,b、d、g分别被p、t、k取代,p、t、k被f、th、h取代。同样,也可以把范围定在同一大陆的众多国家,比如欧洲,现在我们拿“家庭”这个单词在他们各自的语种中进行对比,你会发现,英语“family”在拉丁、德、荷、法、挪威、瑞典、阿尔巴尼亚、马耳他、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各国的书写和发音几乎没有变化,唯一的变化是单词后缀的“y”被“ie”或“ia”等取代。有意思的是,该词在瑞典的邻国芬兰发生了截然的变异,变成了perhe,和爱沙尼亚语一致,诧异间,蓦然想起,芬兰和瑞典之间隔了波罗的海,而爱沙尼亚和芬兰紧紧相依。这也是有趣的发现。而一旦把该单词放到东欧国家,又发现它在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保加利亚之间的书写和发音相近,而在东部大陆的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罗马尼亚等,则又是另一番书写了。于是明白,同一个词汇,在同一大陆的邻国,不管如何变化,最初的部分依然作为基因的记录而烙印般永恒存在,甚且,若循着这个遗传基因去认祖归宗,也许,那些远近分布于不同疆界的族群,原来都是同宗同源的兄弟,哪怕隔海相望的大陆族民,一如美洲之于欧洲。
于是,“迁徙”这个词便豪迈而浩浩荡荡地出现了。比如哥伦布之后的欧陆族群大规模殖民、迁徙,比如远古印度雅利安语族移民,及至日耳曼民族迁移。仿如战争导致的巨大变乱流徙,于是,横穿海洋,或者,沿着河道、山脉、草原迁徙、游牧,终究得以栖息。千万年以后,当人类寻根溯源,原来,在某一大陆、某条山脉及至某一海洋沿岸,那里的住民莫不是当初“大洪水之后”齐聚“示拿之地”并齐心协力修建巴别塔的兄弟,而协助解决这一基因谜题的,竟是源自本能的发声:语言。说到这里,回望《圣经》,原来,这部两千年里流传最为普遍的典籍,不仅是创世纪之初的再现,更是人类几千年生存繁衍的预言。所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掌心”,说的正是。也许,也正因此,《圣经》在西方人手一卷,乃至别的大陆。
3.典藏
回到活字印刷之前的《圣经》,那是中古时期多个世纪的手抄本。说起手抄《圣经》,想起几年前在普朗坦举行的一次长达几个月的大型展览。那是一场我见过的最大型的《圣经》手稿博览,展品从大厅到层层递进的厢房,陈列丰富,林林总总。在长达数月的展期,金圆规大厅迎来了汹涌的人潮,比肩接踵,源源不断。偌大的画馆、厅堂,及至层层环绕的厢房,那四围环绕的玻璃橱柜里敞放的,无不是庄严壮丽的巨大卷面,使得慕名而来者怀了虔敬肃穆之心。坦诚说,那样神圣的展览此前我不曾遇见,尤其是那样的书写方式和装帧,更是我不曾见识的。所有的呈现,超常宽大的卷面上,围缀的边饰、间插的图文,和以族徽纹章作首写字母的奇特,无不华丽尊贵。不仅雕刻般刚朗且尊贵华丽的字体震撼了我,尤其是,不管是开篇字母还是另起段落的头个字母以及卷面华丽的插图,更是惊艳无比。那样的雕绘,真是别出心裁,美轮美奂,尤其富有崇高尊贵之感,这种感觉强烈地袭击了我,一如首次站在哥特教堂穹顶下,目睹肋骨齐织间彩窗绘图的肃穆和敬意。确实,那于我是一次诧异而惊喜的经历,更是一场巨大的谜题,这些谜题于我,就是:人世间怎么会有这样庞大壮丽的书卷?它们是来自天上还是人间?如果是人间,是出自哪里、出自什么人的手?数月里,我被一种痴迷和狂热绑架,无数次地光顾古老的围城,而实际上,我不会阅读,甚且,那以水晶棺椁般的橱柜展示的典藏,示以观众的是这样的信息:你之可以看,但不可触摸。连触摸都被禁忌的东西,要拥有显然是做梦,而所有这些老经卷的年龄,最短的也有四五百年,最长的千多年,当然是价值连城的古董。而我想以尽可能好的方式把它们留下,和“价值连城”毫无关系,而是它们庄严华丽的模样,那是我所拥有的普通印刷版的《圣经》的另一个模样。记得在此之前,某次在修缮中的教堂橱窗里见到类似的一本大书,和我之前所见的印刷品完全不同,尽管特异的老书封面落了尘土,仍然令我一震,并蹲在窗前看了老久,心里问自己:这是书吗?还是手绘本?没想到,几年之后,在普朗坦我看到了数以万计的“手绘本”,而它们的姿态,和所受到的待遇和那年被冷落在废墟般的教堂橱窗里的那本完全不同。起初,以为是欧洲各国教堂和修道院汇集一起的大型展览,而后得知,那竟然是普朗坦书馆的馆藏!从9世纪到17世纪的手稿就有六百三十八种之多,每一种是多少还不得而知。来自中世纪的这些手抄古籍,显然不会是印刷馆的产品,而是摩勒图斯家族日积月累的典藏。古老的收藏源自印刷文明之前的中世纪教堂、修道院抄经坊的修士以及宫廷装饰之人之手,以及民间隐者和艺人的杰作。而后明白,手稿上的书写体竟就是传说中的哥特手写体,难怪似曾相识。曾经,在普朗坦的活字字库,我见过这样的字体,尽管来自不同修士的手艺而风格各异,然,夸张华丽的流线镶嵌、鲜明的棱角和灵秀的线条,不管来自浮雕般凸显的字模,还是书卷上的飞舞,都同样的瑰丽辉煌。曾经听传的哥特体脚本、黑皮书等,原来就来自这个字体。传说中的“哥特”一词,在文艺复兴时期与野蛮同义,然,这“野蛮”竟此等的美轮美奂,以致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和修道院,几个世纪里的修士修女们,以这种美轮美奂的“野蛮”创造了宗教史上的另一种辉煌,是啊,想起古埃及的金石、绢帛和蒲草,乃至世间不为人知的渔网破布、缆绳、青竹和麦胚,终有一天,智慧的先贤们能以羊皮做纸,当然是值得欣慰和骄傲的辉煌。似乎,从普通民众、民众、神父到学术界,对这一辉煌的凝望,无不充满了敬意,甚至在某些怀旧的考古学者眼里,我们还看到了不易觉察的惆怅。于是,悖论再次考验了人类:当现代文明带来的规范快捷的流水作业取代了浪漫非凡的手工艺,回望曾经的作业结晶,为什么,我们不仅有着透过化石回溯漫漫进化路的崇敬之心,甚至满怀瞻仰圣灵的虔诚庄重,那是否说明,在两种文明之间,选择总是介于两难。不争的事实是,手抄时代的书籍,不管宗教还是人文学科,存量自然稀罕的《圣经》,能整卷读到的想必只有德高望重的神职人员;而常人,甚至连圣日课上的诗篇也只是做礼拜时能读到或听到。居于此,印刷文明的开创繁荣,不仅迅疾了减少了文盲,而且极大程度地推动了文化复兴的发展和昌盛。
以印刷《圣经》起家的普朗坦,非凡的经卷典藏得以扬名也是必然。作为镇馆之宝的多语《圣经》,可谓闻名遐迩。据载,从开篇到印刷完成用了整整五年,期间,来自罗马的神父、翻译家、神学家及至各国的人文主义者济济一堂。而为查理五世葬礼出版的《送葬队伍》,更使得金圆规印刷声明远扬,并在赫然的名声中崛起,辉煌无比。那是以查理五世统治时期的五种语言出版的画册,分卷轴和书本两种形式,卷装尤其奢华,每卷轴子展开可达十二米之长,不同寻常的是,画册展现的并非一个丧气沉沦的葬礼场面,而是一个排场奢华甚至喜庆的贵族派对,一似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莎士比亚劇,又像戏剧场面上十字军的出征或凯旋,画中人物气宇轩昂,他们头戴方形薄片风帽,修长的身条以普尔波万加肖斯包裹,并套上绑腿般紧窄的尖头高筒长靴,外加拖地宽摆长袍。队伍壮观辉煌,格外富有皇室的仪式感,逶迤中,法兰西国旗和各色狮子旗被长矛般的旗杆高举,随行的骏马,披着以各种旗帜做成的披风和头饰……好一个浩浩荡荡的皇室葬礼。当然,这里看到的只是画卷的部分摹本,那么,十二米长的真品画轴藏在何处呢?这种价值连城的瑰宝,需要怎样保管,才使得它在几百年甚至更漫长的岁月里保持原样。
当然,金圆规的典藏,宗教读物之外,更多的是人文社科和文艺类书籍。
从字模铸造和印刷坊过来,再逗留在迷宫般的藏书间,那和往常站在任何一处书店的感觉都是不同的。层层递进的房间,藏书四处分布。书墙上的古籍、纸卷无不上锁,要看,只能从遮挡的玻璃看看那高至半米的多环椎节的书脊。白色羊皮或褐色皮革的外封,烫金的字体铮亮如常,脊骨如竹,拱起的椎节,暗示内脊对应处缝扎的厚实纱线。曾经作为家族圣堂的地方,后来成了图书博物馆重要古籍的藏馆。鲁本斯的耶稣受难图高悬在上,使得古老的典籍更显神圣。甚至,这一庄严之举,让人确信书籍本身就是具有神性的。该贵族之家对待书籍的严谨庄重,秉承了修道院藏书人的修养和感情。这些书,除了主人从教堂和修道院购得的手抄经卷,剩下的馆藏,全是印刷坊的产品,不仅是植字排版和印刷工的结晶,更是活字铸造工人的结晶。所谓沉甸甸的果实,说的正是。逗留藏馆的书架之间,偶有产生奇怪的念头,一如幻觉,比如:这山山海海的藏书,若把皮卷外封卸下,让士兵般布阵的文字统统还原成字模并使得它们多米诺骨牌般哗啦抖落,那得多少铅字库、多少箩筛和字盘才能装得下?甚至,如果把它们当作街巷里的小方砖,大概也能码满几个城市的地面吧。而,这满山满海的金属粒子,要是全部回炉,又将澎湃怎样的火山?
4.让上帝发笑的人
说到普朗坦,古腾堡是绕不开的。说来,两人命运还有相似之处。
古腾堡出生于罗马诸侯国美因茨的富商贵族,少年时因反贵族运动随家人迁徙异地,在那里,他被叫作铁匠或金匠的儿子,之后子承父业,也成了金匠。富人们不仅找他打磨金饰和宝石,朝圣者认为他神秘的工艺可从宗教遗物中获取神的光芒和指引,拜托他为朝圣之途抛光金属镜子。这场以朝圣之名带来的生意,因一场鼠疫使得旅程耽误从而被朝圣者告上法庭,并以他被宣布破产告终。财产没了,但劳作不仅积累了不为人知的机器印刷的经验,打磨抛光金属镜的岁月更为合金字模的铸造直接提供了借鉴,真是塞翁失马,从金铁匠到伙子铸造和印刷的职业转变已是时候,然,破产的贵族之后,此时一筹莫展。五十岁那年为奔母丧,他重返故里,这一回来,他有在荒芜的故园重建大业的意思,于是四处筹借,甚至孤注一掷地借了高利贷,并很快建起当时尽管因为开创性的贡献,他被葬于方济会教堂,然而今,因教堂被毁,他的坟墓也无从寻踪了。
相比古腾堡,普朗坦因有商人的精明,看起来似乎幸运些,然,这点精明仅对他的几年辉煌有所帮助,于命运却毫无更改。他们之间相差一百二十年,古腾堡去世后半个多世纪,普朗坦诞生在诺曼底。他的出现,似有“天降大任降于斯人”的意思。之前的半个多世纪,因为古腾堡的启蒙,文盲减少,私人印刷作坊也有了萌芽之势,然而,因为宗教改革和政治动荡,也不成气候,以使得普朗坦的出现有了点继往开来的迹象。初到安特卫普时,他已经是菲利普二世皇家印刷总管,也因此,金圆规搬到本市之前已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了。时值新婚不久,他和妻子从诺曼底辗转巴黎、布鲁塞尔再到安特卫普,显然是看上她位于凯尔萨斯内河和海洋交汇的水运之便。那时的安特卫普已是西北欧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他是明智且有远见的,之后的幾个世纪里,河海运输的便利,不仅为机器、字模的购入和人员往来提供了方便,尤其是,海量的宗教读物和人文经典,从码头上船,沿着河道入海,向北海和大西洋沿岸各国输送。
创业初期的金圆规,因受资本局限,使得普朗坦限于舒展不开的窘迫。他不仅具有人文主义者的情怀,对梦想怀着使命般的虔诚,然,作为商人,他明白自己更需要聪明和一份坚韧之心。壮年的他,政治立场鲜明,暗里他是个强烈反对西班牙统治的叛徒,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印刷反日不落帝国的书籍和传单,明里又和菲律普二世私交甚密;宗教方面,他表面上装成官方宗教的虔诚信徒,实际上,他却是亨德里克
尼古拉斯忠诚的追随者。亨德里克是个多产的作家,比普朗坦大约年长二十岁,德国人,在出生地明斯特时因涉嫌怀疑路德信仰而被捕,释放后诀别家乡前往阿姆斯特丹,在这里再次被捕入狱。他激进的思想和文学上的成就,使得追随者围绕身边,普朗坦是其中之一。从荷兰牢狱释放后,他创办了以“宣扬宽容并感受上帝之奥妙”的秘密社团“爱之家”,团中成员由知识分子和商人组成,成员们认为“通过一个好的印刷商来传播亨德里克思想是个好主意,因而,满怀梦想和技艺的普朗坦理所当然被委以此任并获得团中成员筹募的资金。拿到“爱之家”的是朋友,因此,与朋友们合作,成为重新拥有自己财富的唯一出路。
宗教限制的严苛,使得他提心吊胆;而寄望于思想传播的热切,又使得他不得不冒着上绞刑架的危险前行,可是源于此,他才和菲律普二世尽可能地保持“亲密的关系”?其实,早在他是个装订工时国王就已经向他订货了。他在国王面前会以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身份出现,也正因此,虔诚的天主教徒菲律普二世才在他的说服之下出资助他实现宏大的计划:以五种语言撰写的八卷《圣经》经卷。和百余年前古腾堡以拉丁文印刷的《古腾堡圣经》相比,普朗坦这部含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叙利亚语和亚拉姆语的经卷印刷,被称为16世纪最大的印刷工程。此前,为启动这个项目,菲利普二世还专门从西班牙召来了神父伯奈迪科图斯
阿里亚斯
蒙塔努斯。阿里亚斯不仅是个神父,还是个诗人兼人文主义者。他曾追随塞戈维亚大主教,一生留下不少宗教著述和古代史诗,可见是个显赫人物。接到国王圣旨时,他已是林中修道院里的隐者,但是,出于对国王的尊重和普朗坦的热切,他还是从西班牙乘船来到了本市,和来自各国的译者以及相关人员一起筹备这项空前庞大的印刷工程。彼时的金圆规,从活字铸造、植字排版,到印刷校对,可谓热火朝天。阿里亚斯不仅参与翻译、审核,还要在出版前乘船把译本送往罗马并征求教皇的意见。事情并不顺利,犹太的希伯来文译本还引出了争议,为此,他受到指控,甚至多次被召到罗马解释。尽管波折不断,经卷终究还是出版了,辉煌也是情理中事。此事件让普朗坦顺利坐上“国王印刷商”的交椅,而他和国王的关系,不仅使得海量的宗教书籍在西欧大量销售,甚且,金圆规垄断了西班牙及其在全球的殖民地市场。然,在王室佑护下如鱼得水的普朗坦,竟也风光不到十年,政治之乱使得西班牙及其殖民地的书籍销量疾速下滑,一切似乎已无所寄望。在人心惶惶的宗教纷争之际,作为反西班牙统治领导起义组织和加尔文派组织的印刷商,他冒着厂房被焚毁、甚至被送上绞刑台的危险,日夜印刷反西班牙著作和传单。西班牙人的火焰点燃了市政厅时,金圆规的机器依然如常作业,直到总督亲自把城市攻下的刹那,他明白:流亡是唯一出路。
是巧合还是命定,踏上流亡之途的普朗坦,正好也六十三岁,和一百二十年前被流放的古腾堡同龄。他到了荷兰莱顿,居于对印刷的热衷而重起炉灶,并被当地大学器重。可是,比起安特卫普,那里的世界实在太小了,不得已,又重返故地,而那时,落入西班牙手里的城市,大势已去,物是人非。印刷坊的衰败,让他日渐失意,四年后,在寂寥中辞世。
回望普朗坦和古腾堡的道路,两人一波三折的轨道竟那样相似,甚至连寿数都几乎一样,好像后者是前者的还魂重生。比古腾堡幸运的是,普朗坦后继有人。金圆规得以传承和荣昌,首先得益于普朗坦时代聚集了大量杰出的人文主义者,包括他左右臂的两个女婿;尤其穆岚陶尔弗,老丈人去世后,他首先接过火炬,而后,代代相传。三个多世纪里,该家族人才辈出,加上日新月异的企业精英荟萃,使得该金圆规一直为业界之最。如今,馆藏中那部从16世纪中期到19世纪后期的企业档案,就以连续不断的簿记形式记载着曾经三百多年里的原始记录,那是摩勒图斯家族印刷坊在三个多世纪里以不间断的日记形式雕刻于时光轴的实证。
TheEnd在壮阔的露天博物馆欧洲,处处是文化遗产。但是,像摩勒图斯家族这样辉煌了三个多世纪的活字印刷遗址,欧洲甚至世界也仅此一家。她的存在使得这座中世纪古城更具魅力。从鲁本斯博物馆过来的游客,逗留在藏馆间会犯模糊:这里究竟是鲁本斯家,还是普朗坦家。因为中世纪“哥特和巴洛克混合体”的普朗坦建筑,风格上和鲁本斯家极其相似,甚至连老壁炉的大小格调、镶嵌油画的木柜、风格大小一致的拢帘木床等,确实彼此难分,而实际上,画家加大师的鲁本斯也恰恰是普朗坦一家的世交,至今,他为该家族不少成员画的肖像,就挂在画馆里。他们于这个城市,就像两颗精工切割的钻石,璀璨,不朽。
责任编辑
陈崇正
篇二:莎士比亚炼金术士分为两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教训或要点
《炼金术士》课堂实录《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的话题是“主题”,在这个单元下安排了两篇小说,其中一篇就是巴西作家保罗·戈埃罗写的《炼金术士》的节选。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在于“主题实现的途径”。主题实现的过程也就是主题被层层剥离,最终显露出庐山真面目的过程。而小说的主题就像洋葱的心,剥一层深一层,让人流更多的泪,及至剥到最后才发现洋葱没有心,而小说的主题便也在一种不可名状的心理认同中无所不包地展现在了眼前。此时,我们发现,小说的主题不是用一句话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而只能在层层剥离的过程中体悟到。小说的主题锻造就像是一种炼金术,高明的炼金术士总能得到几倍于劣等炼金术士的黄金。在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和学生一起当一回炼金术士,和学生一起层层剥离小说主题,以期体会小说更深的魅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分以下几步层层深入挖掘《炼金术士》一文的小说主题。
一、由开篇的隐喻初识“梦想”的主题。
课堂实录片段一:
师:本篇小说的母题是什么?为什么?
生1:寻宝。因为主人公圣地亚哥做了关于财宝的梦,然后他就去寻宝了。
生2:梦,追梦。小男孩做了两个一样的梦,梦有些暗示给他,他就去追梦了。
师:梦我们平常都在做,为什么说圣地亚哥的梦给了他暗示呢?
生2:因为他做了两次一样的梦,梦里告诉他金字塔下面有宝藏。
师:非常好。圣地亚哥两次做了一个同样的梦,这也就意味着这个梦不是普通的梦,它可能代表着某种特殊的含义。开篇的这个暗示与隐喻让我们踏入了一个梦境,作者借此含蓄地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关于梦的故事。
课堂的第一个环节直截了当地带领学生了解了小说的基本主题。但这还只是一个宏观的主题,在这大主题下可以有许多的变故发生。
没有人会为了一个做过两次的梦而抛下现实的生活去冒险,就像小说最后那个强盗也做过两个同样的梦,他就根本没当一回事。那么小说怎样推动主人公往前走呢?也就是说怎样让这个主题层层深入,进入到作者预设的要求中去呢?作者在情节上安排了两个特别的人物出场——神秘的吉卜赛老妇人,和撒冷之王麦基洗德。此时,我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第二个环节。
二、从具体细节体味神秘的导引给人的暗示。
课堂实录片段二:
师:为了推动圣地亚哥去实现他的梦想,作者给他安排了两个指引者,第一个就是吉卜赛老妇人。请大家说说看,吉卜赛老妇人是个怎样的人。
生:是个像巫婆一样的神秘人物。
师:印象中巫婆是怎样的一种人?
生:阴森森的,神神叨叨,据说能通灵。
师:神神叨叨,能连接人与神。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吉卜赛老妇人是一个衔接现实与梦想的现实中人。她代表着神的力量,但是又以普通人的形象出现,给人的感觉是阴暗的,对吗?
生表示赞同。
师:那么圣地亚哥对于她的话,相信了吗?
生:没有。
师:他为什么不相信?请大家找出细节描写来,揣摩圣地亚哥的心理。
生思考,用横线划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做总结。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既然说在小说开端就有了一种暗示,而吉卜赛老妇人有这么郑重其事,圣地亚哥应该相信才对,他为什么反而不相信呢?
生:吉卜赛老妇人故弄玄虚,她对梦的解释就是让男孩去追寻一个虚幻的梦,并把不存在的财宝的十分之一作为酬劳付给她。对于老妇人的这个解释,圣地亚哥根本不当一回事。
师:说得不错,老妇人给圣地亚哥的提示是很含蓄的,这就好像下凡的神仙,到了凡间要把天机泄露给凡人,又不能太直接,那么只能含蓄地表达。而此时凡人一般都会把他当成是在说胡话。既然老妇人的话不被
采信,那这个人物放在这里是不是也多余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请出了第二个人物——撒冷之王麦基洗德。如果说吉卜赛老妇人代表的是“神秘和阴暗”,那么撒冷之王又代表着怎样的一种人?
生:“神秘和光明”。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这位老人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他帮助圣地亚哥认识了自己的天命。
师:撒冷之王并没有在小男孩面前故弄玄虚,而是很坦率地让圣地亚哥知道自己的身份,并且以传道士的身份为圣地亚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那么他为什么要出现在吉卜赛老妇人之后呢?为什么不能让他早一步出现,直接说服圣地亚哥呢?
生讨论
生1:因为老妇人之前已经说过差不多的话,小男孩在听了他的话之后就更加确信了。
生2:如果他直接出现说服圣地亚哥,圣地亚哥可能会觉得他只是一个骗子。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2:在第65段这里,圣地亚哥想到“这老头可能也是一个吉卜赛人”。在没有知道老人的身份时,圣地亚哥就不相信这个人,就像不相信那个吉卜赛老妇人。现在有了吉卜赛老妇人说过的话做铺垫,那这个人的话就更可信一点了。
师:我听到这位同学说了两个字“铺垫”,这个词非常好。吉卜赛老妇人的话就是为撒冷之王的话来做“铺垫”的。还有其他说法吗?
生3:如果圣地亚哥先遇到这个撒冷之王,撒冷之王告诉他第二天让他带着羊群的十分之一作为酬劳送给自己,那圣地亚哥一定觉得这是个骗人钱财的骗子。但是现在吉卜赛老妇人先说了把宝藏的十分之一作为酬劳送给她,圣地亚哥对麦基洗德的话就更容易相信了。
师:我听明白了这位同学的意思,他的说法其实和刚才这位同学说法异曲同工,他们都强调了这位吉卜赛老妇人的出现其实是为麦基洗德的进一步劝说在做铺垫。吉卜赛老妇人给了小男孩一种暗示,而撒冷之王再给他一种明示,于是明暗交织,双线合并,更加强了这个梦的说服力。也就意味着这个梦不仅仅是梦,而是一种真实的暗示——它是人类梦想的一种象征。
明暗双线交织对主题的推进在理解上是难点之一,两个人物对圣地亚哥的天命的双重确认看似多余,其实缺一不可。所以我在这里设计的问题是把前者抽离,剩下麦基洗德之后与抽离人物之前做比较,这样学生基本上能考虑到前者是暗线铺垫,而后者是明线确认。
两个作用相似的人物,出现的方式却不同,对小男孩的启示也有差别,看似重复的情节,实则是对哲理的步步深化。
三、相似的情节暗含哲理的深化
课堂实录片段三:
师:麦基洗德通过什么方法让小男孩认识到自己的天命?请从文中找出具体的细节,对照写出两人的“谈话内容”以及“所反映的哲理”。
生看书,划出关键语句,互相交流,完成对照内容。
……
师:这些深刻的哲理小男孩为什么那么快就接受了?
生探讨
生1:因为撒冷之王是个神。
师:那小男孩相信他是神吗?
生1:起初不相信,后来相信了。
师:起初小男孩想听他说话吗?
生1:不想听。
师:撒冷之王是怎么引起他的兴趣的呢?
生1:跟他谈书上的内容。
师:还有吗?
生1:还拿广场上的小贩做例子。
师:很好,那你能总结一下,撒冷之王是靠怎样的办法吸引小男孩的吗?
生1:他用很生动形象的实例来证明,小男孩很感兴趣。
师:对,他用了生动形象的实例来证明,当然仅仅是靠实例证明是不够的,还要有深刻的哲理。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撒冷之王向小男孩表明的哲理吗?
生1:一个人的生命不是被命运所掌控的,我们应该坚持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师:说得很对,也很简练。撒冷之王就是通过生动的实例将哲理一步步深入,带领圣地亚哥认识了自己的天命,也带领我们认识了本篇小说的深刻内涵。
师:为什么吉卜赛老妇人要求把财宝的十分之一作为酬劳,而撒冷之王则要求把羊群的十分之一作为酬劳?
生2:吉卜赛老妇人告诉小男孩:“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其代价”;而麦基洗德则告诉他“一开始便把自己还没到手的东西预支给别人,那就会失去为之奋斗的愿望”。
师:这两个哲理有没有递进?
生2:有。前一个好像只是暗示让小男孩去寻找财宝,后一个却是督促他去寻找财宝。
师:说得不错。前者或许是一种暗示,而后者则是一种催促;因而吉卜赛老妇人是理想的引路人,而麦基洗德则是现实的督促者。
为了强化“天命”这个深刻的哲理,麦基洗德和小男孩的谈话经历了一层层的深入。他首先从小男孩手上的书说起,让小男孩领悟到这本书试图“让每个人相信人的生命被命运所掌控”,但这是一个“弥天大谎”。接着他告诉小男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但是“一种神秘的力量试图证明,实现天命是不可能的事”。为了让小男孩信服他的理论,撒冷之王随即选择了以广场一角的爆米花小贩为例,让小男孩领会到一个人“无论什么时候,都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只是为现实的舒适、安逸所羁绊而不敢迈出第一步。在小男孩基本上接受了他的观点之后,麦基洗德不失时机地表明,他就是那个能够帮助小男孩实现天命的人。于是,麦基洗德举出了一个矿工和绿宝石的故事,让小男孩相信“只要坚持做,就有实现梦想的可能”。而他就是那个“可能”的保证。
在这层层深入的剖析中,小男孩认识到了自己的天命,这样层层深入的哲理申诉却丝毫没有“说教”的味道,一切似乎都是眼前所见,一切都是身边真实。这是小说第一次正面地提出与主题相关的哲理,可以说每
一个哲理都是对主题的丰富。看似重复,实则是深入。
但安排最巧妙的重复情节莫过于两个人所要求的酬劳。吉卜赛老妇人向小男孩索取财宝的十分之一,而麦基洗德却要了羊群的十分之一,两个相似的请求,却向我们昭示了两层递进的哲理,吉卜赛老妇人告诉小男孩:“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其代价”;而麦基洗德则告诉他“一开始便把自己还没到手的东西预支给别人,那就会失去为之奋斗的愿望”。前者或许是一种暗示,而后者则是一种催促;因而吉卜赛老妇人是理想的引路人,而麦基洗德则是现实的督促者。
在这个环节中,我重点抓住了两重哲理的“深入”,使学生对“梦想”的主题有了更多更深入的理解。
为了实现梦想,圣地亚哥踏上了旅途。“一路上奇遇迭出,命运给了他种种启示,而梦想始终指引他策马前行……”
小说节选部分的结尾并没有将故事的真正结局告诉我们。我想这是小说选编者最富有创意的构想。这个设计令小说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变化。
四、于结尾空白处体味主题的升华
课堂实录片段三:
师:如果圣地亚哥在金字塔旁边挖到了宝藏,那么你们觉得小说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是一个怎样的主题呢?
生讨论
生1:我觉得作者想要说的是只要坚持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
师:很好。但是现在圣地亚哥并没有在金字塔旁边找到财宝,结尾作者说:“但现在他知道了他的财宝的藏身之处”。从这句话来看,你发现了宝藏在哪里吗?
大部分生:在他的心里。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2:虽然他经历了千辛万苦并没有找到宝藏,但他所经历的那些事就是他心中最美好的宝藏。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2:第110段,“男孩告诉他自己,在实现自己天命的旅程中,他已经学会了他需要知道的一切,经历了他可能梦想到的所有事情”。所以他途中所经历的一切应该都是他的梦想,那么他的梦想应该已经实现了,最后没有找到宝藏更强调了这种经历的可贵。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我们发现了另一个耐人寻味的主题:经历是一种美好的宝藏。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开头的吉卜赛妇人和撒冷之王麦基洗德的暗示明示似乎都是故弄玄虚了。事实上,圣地亚哥确实找到了宝藏。那么这宝藏会在什么地方?
生诧异,或思考,或幡然醒悟。
生3:在西班牙原野的一座教堂里,圣器室的桑树底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因为小男孩在金字塔旁边碰到的那个强盗告诉他,自己做了两个一样的梦,这个梦应该也是一种暗示。
师:非常好,看起来寻找宝藏还需要一样非常关键的东西——智慧。如果没有良好的领会暗示的能力,哪怕宝藏就在眼前也会视而不见。那么如果结局是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圣地亚哥其实是绕了一个大圈子,又回到了原地。请大家说说看,是让圣地亚哥直接在金字塔底下找到宝藏好,还是让他绕个大圈子好?
生:是绕个圈子好,更显得出乎意料。
师:从结构上来说确实让人意外。那么从主题上来说,主题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思考,讨论,没有具体反映。
师引导:如果让圣地亚哥在金字塔下找到宝藏,那么小说情节就是一条直线:开头是提出梦想,中间是追逐梦想,经过努力之后梦想成真。但是现在金字塔不是最后目标,而成了一个中间折返点,终点又变成了原点,绕了一个大圈子,终点与原点的距离为零,似乎我们都被耍了,是这样的吗?
生1:我觉得不是这样。因为如果圣地亚哥不到金字塔,他就不会碰到那个强盗,他就不知道宝藏的真正藏身之处。强盗的话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暗示。
师:这位同学用到了“必不可少”这个词,非常好。他的意思是圣地亚哥要实现梦想,到达金字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那么这段看似
多走的冤枉路,其实一点也不冤枉。大家能不能从中发现主题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2:我想,原来的主题只是一条直线,它告诉我们只要经过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但是经过这样一个大圈子之后,我感觉到主题更深了一层。就是说,我们有时候经过了很多努力,但未必是有用的,绕了很多弯路,最后才发现答案就在我们身边。这时候我们就会有种感觉,好像自己以前做的都白费了。但是作者却告诉我们这种弯路是必须经历的,挫折和歧途都是成功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吧。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全面。但是我想作者最后说的不仅仅是过程比结果重要,而是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我们也许会有许多失败,但这些失败都是必需的,因为只有失败过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才能最后得到胜利。
实现梦想不仅仅需要坚持,还需要有理解启示的心灵。小说带给我们的是犹如迷宫一般说不尽的神秘。小说也不能仅仅作为隐喻存于书本中,更该让同学们以它为起点,为自己的生活加油。因而让学生进一步结合现实,明确自己要实现梦想应该依靠哪些东西。“毅力”、“恒心”、“目标明确”、“自信”、“经验”、“勇气”还有“智慧”,等等等等,都是同学们在实现梦想途中必须学习和创造的条件。
人生也是一次炼金的过程,只有经历越多,才能炼出越加纯美的人生之金。
篇三:莎士比亚炼金术士分为两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教训或要点
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
叙述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1899-1961),美国记者和作家。长篇代表作有《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他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描写了在欧洲参战的青年流落巴黎街头的生活情景,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他也因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
《桥边的老人》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小说一开始,是一段场面描写:一个老人独自坐在战火即将燃至的桥边,似乎这是一个“全知”的叙述角度。只是随着第二段的进入,“我”的出现,才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然而,虽然用了第一人称,有“我”的参与,“我”却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不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这种叙述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
小说中的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海明威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理论,叫“冰山理论”。他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他的理由是,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的。他的叙事极为收敛、简洁,传说他为追求简洁甚至站着写作,不让自己有多余的废话,甚至砍掉那些具有修饰意义和褒贬色彩的形容词。有批评家称他是一个手持板斧的人,将附在文学身上的那些没有必要的“乱毛”统统砍伐掉了。
或许正是这种含而不露的手法,令小说中的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小说结尾处,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无力动身时,海明威这样写道: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为什么不再是对我讲了?或许是他不再期待“别人分担他的忧虑”;或许是他想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好意;或许是疲惫得连话都懒得再说了;也或许表明了他决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了。老人说“那时我在照看动物”,这个信息我们早已在前面听他告诉过我们了,他却依然喃喃自语地重复着。最后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句只比前一句多一个“只是”,却意味深长。这里面交织着一种“怨”与“冤”的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在这言简意深的话语中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使小说充满了力量。
《墙上的斑点》
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英国女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
《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这是一篇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带着这一类小说特有的主观性。小说通篇以内心独白贯穿。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一个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地直接表露出来,就是“内心独白”。这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
第二单元
场景
《炮兽》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等长篇小说都是他的代表作。《炮兽》节选自《九三年》。《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晚年炉火纯青之作。
《九三年》围绕共和国志愿军粉碎旺岱地区反革命叛乱的斗争,描绘了一个史诗般惊心动魄的时代,再现了大革命时期严酷的阶级斗争和革命形势。小说揭露反动贵族勾结外国势力煽动叛乱,烧杀掳掠的罪行,赞扬共和国军队纪律严明、英勇善战,肯定法国革命的历史进步性。小说中三个主人公分属不同营垒,个性立场十分鲜明,以前又相互认识。叛军头子朗德纳克侯爵与共和国军司令官郭文是亲戚关系,而共和国派来监督郭文的神父西穆尔登又曾是郭文的老师。
《炮兽》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的开头,描写叛军头目朗德纳克侯爵带领舰船从英国偷渡到法国旺岱地区,企图勾结当地的反动武装发动反革命叛乱。在波涛汹涌的海上,一门没有锁好的大炮如一头出笼的猛兽给军舰本身以及武器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叛军出师不利,还没到法国登陆就濒临险境,遇到了极大挫折。然而,朗德纳克侯爵以他赏罚分明、指挥若定的出色能力使叛军暂时度过了难关。
《炮兽》中,那个被船员们称为“乡下人”的“老头”其实就是从英国去法国组织叛乱的叛军最高统帅朗德纳克侯爵。由于肩负重大使命,他的身份只有船长布瓦斯贝特洛伯爵一人知道,作者也埋下伏笔,保持他身份的神秘感。这一节其实就是为烘托朗德纳克侯爵的“出场”而设置的。它将人物置身于一个混乱的危急时刻,考验他们的意志和能力,表现他们的精神和性格。在《炮兽》一节里,作者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写,很好地烘托出了朗德纳克侯爵的刚毅性格,塑造出一个铁腕叛军统帅的形象。
雨果创作主张“美丑对照原则”,他认为:“丑就在美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与共。”对照法是他在创作中最喜欢采取的方法。
从全篇来看,《炮兽》不仅在人物塑造中运用了对照法,几个场景之间也充满了抑扬的对比和动静的结合。
第一幕中的主要场面是慌乱骚动,船长布瓦斯贝特洛、大副利·维厄维勒和朗德纳克侯爵等人在一起的次要场面则是相对宁静的;
第二幕中,炮队队长勇斗大炮的场面又与朗德纳克侯爵智取大炮救人的场面相互映衬,显示出后者的技高一筹;
第三幕中,行赏──惩罚──处决三个场面之间,从欢喜、惊愕到哀伤,跌宕起伏,对比强烈。在场景的内部,也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对比。炮队队长勇斗大炮的场面中,血肉之躯和钢铁猛兽力量悬殊,显示出理性与野性、智慧与野蛮、灵巧与粗暴之间的较量。
总之,场面之间的对照映衬,显示出浪漫主义瑰丽的艺术效果。
《安东诺夫卡苹果》
伊凡?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193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安东诺夫卡苹果》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安东诺夫卡苹果”是全文的灵魂,与其说它是一种美味的水果,毋宁说它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整篇小说都笼罩在“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馥郁甜香中,作者用回忆的口吻,将我们徐徐带入那个已经逝去的田园梦境中。在对昔日美好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整篇小说以欢快喜悦的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的打猎场景结尾,最终更以一首悠扬而悲壮的歌谣作结。这一喜一悲,首尾照应地道出了今不如昔的感叹,表达出作者对往日生活的留恋和对贵族衰落现实的不满。这是一曲旧时代的挽歌,却又温柔敦厚,哀而不伤,将感情包裹于事易时移的几幅对比鲜明的图画中,以艺术的美来感染读者。
这篇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也不靠情节来组织,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画面来组织、推进,这一点很像散文。(俄罗斯文学没有小说与散文的分类,只有散文和诗歌的分类,小说等一切非韵文文体都归为散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从八月写到十一月,将“初秋”苹果成熟的季节、农田丰收的季节、“九月杪起”以及“深秋”初冬时狩猎的季节连缀成四幅如诗如画的图景,描绘出精美的俄罗斯农村秋天的景致。
第三单元
主题
《丹柯》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文学的创始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和寓言式的结构方式在此类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伊则吉尔老婆子》用第一人称叙述,借伊则吉尔老婆子之口讲述了三个看似不相关的故事:草原上云影的传说──人与鹰的儿子“腊拉”的故事,伊则吉尔老婆子自己的故事和草原星火的来历──勇士“丹柯”的故事。课文是这篇小说的第三部分,丹柯一心为公的形象既与傲慢而自私的腊拉、又和白白挥霍青春的伊则吉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巧妙的构思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丹柯》是一篇以人物为主的小说,故事紧紧围绕美少年丹柯展开,无论是外族的强大,还是三面森林环绕的艰险都是丹柯智慧与果敢形象形成的必要背景,而族人面对困难的畏缩和对丹柯力量的质疑则是丹柯坚定与执著的反衬。小说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发生在故事结尾,丹柯为了打消众人的疑虑、引领大家走出黑森林,毅然抓开自己的胸膛,高擎自己燃烧的心照亮了大家前进的道路。这一高贵的举动必将付出生命的代价,丹柯的形象藉此霎时高大起来,那颗被误解的心明亮地燃烧着,叙说着丹柯一心为公、义无反顾的勇气和执著的信念。不仅一直抱怨不停的族人吓呆了,就连刚才还气焰嚣张的森林也安静下来,给他们让开了道路。丹柯带领大家最后抵达了草原,那充满安宁、自由的空气,不由得让人心动,丹柯死而无憾,他那颗骄傲的、燃烧的心最终却被踏为蓝色的火星,小说的主题便在歌颂以自己燃烧着的心为人们照亮前进道路的勇士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之外又增添了一份悲剧的色彩,显出了主题的复杂性。
《炼金术士》(节选)
保罗·戈埃罗,1947年出生,巴西作家。《炼金术士》是作者最负盛名的小说。
《炼金术士》是一部以事件辅佐人物成长的小说,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梦见在埃及金字塔附近埋有一批宝藏,在吉卜赛老妇人和撒冷之王麦基洗德的引导下,他踏上了自己的寻梦之旅。然而命运似乎总会寻找各种机会来磨炼追求梦想的人,年少的圣地亚哥曾经被人骗去了所有的钱财而心灰意冷;曾经在水晶店里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而面临事业小成的诱惑;曾经为一个沙漠的姑娘法蒂玛而在爱情与梦想间挣扎??经过种种磨难和考验,他终于领悟到了财宝埋藏的地方。
小说象征性地描述了一种人类可能的成长历程;它启示人们,梦想是一切幸福的基础,而实现梦想则要经历艰难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和执著。课本节选了主人公圣地亚哥踏上寻梦之旅之前和抵达梦想发生的地方、洞悉财宝藏身之处两个段落,在较短的篇幅内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文主旨的完整性。小说试图告诉我们,只有相信梦想的力量,历尽九死一生的追寻,才会发现自己身边的财富,才能领略人生的真谛。
第四单元
人物
《娜塔莎》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家、评论家、剧作家和哲学家。鲁迅称他为“19世纪的俄国巨人”,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把他的创作看成是“全人类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被视作经典的长篇小说。
课文《娜塔莎》选自《战争与和平》的第二卷。《战争与和平》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它长达一百三十多万字,是列夫·托尔斯泰历经7年艰辛创作的鸿篇巨制,被列宁称为“了不起的巨著”。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包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小说的主人公是安德来·包尔康斯基、彼埃尔·别素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娃。
课文所节选的部分,描写的是16岁的娜塔莎遭遇爱情和激情的心理状态和外部表现。
《素芭》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诗集《吉檀伽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其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重要小说有《弃绝》《素芭》《摩诃摩耶》《沉船》《戈拉》等;散文有《中国的谈话》《俄罗斯书简》等。
《素芭》写了一个美丽聪慧的哑女的生活状态和遭遇。
第五单元
情节
《清兵卫与葫芦》
志贺直哉是日本“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清兵卫与葫芦》发表于1913年,是志贺直哉早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作者简练、活泼、自然的语言风格和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它讲述了一个小学生热中于葫芦,并且对于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和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它有两层题旨。首先,它表达了对“大人”在不知就里的情况下,粗暴扼杀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一种批评,也表达了对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其次,在更深一层,这篇作品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
《在桥边》
海因里希·伯尔,德国小说家,被誉为当代德国的歌德,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正点到达》、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那里?》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来斯巴??》等。
《在桥边》选自《伯尔中短篇小说选》。小说的主题,在表面上看是爱情,表现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具有如何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深层则是对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这一问题、以及小人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精神状态的思考。从小说的字里行间,尤其是透过反讽手法的运用,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一层意蕴的存在。而这两层主题结合在一起,则更有一种在不重视精神的时代氛围中保持个人精神追求的象征意味。
开篇的第一句话十分重要:“他们替我缝补了腿??”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此篇的重心不在“战争”,而在“战后”的德国社会生活。“新桥”这一意象,是德国战后重建的代表;而对“新桥”所通过的人员、车辆的种种统计、计算,则代表了一种十分不可靠、近乎痴妄和盲目的乐观。
故事的纽结点是一个小人物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悲欢。他在战争中负伤,大约也丧失了一般的劳动能力。战后的政府给他治伤,又给他安排了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表面上看,他受到的对待还是不错的,但是恰恰作为“人”的最核心的部分──心灵──却被忽视了。后文中有一句话,体现了对这种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战后重建的尖锐批评:人“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
第六单元
结构
《牲畜林》
伊泰洛·卡尔维诺(1923-1985),意大利作家,代表作《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祖先三部曲》《宇宙奇趣》等。
小说《牲畜林》描写了一个传奇的故事:农民朱阿的小母牛把一个德国兵引入众多牲畜藏身的密林之中,德国兵像猴子掰苞谷一样,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去抓另外一个,而朱阿举着猎枪不敢开枪,生怕误伤了牲畜??
《牲畜林》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题材,卡尔维诺选择了“牲畜林”这一意象来结构全篇,面对战争,“牲畜林”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仿佛与战争隔绝,树林和牲畜们仍然生机勃勃,没有对战争的恐惧。正是这最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这希望,则是杀死战争这妖魔的基础。这就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半张纸》
斯特林堡,瑞典作家。代表作有戏剧《朱丽小姐》《到大马士革去》《一出梦的戏剧》《鬼魂奏鸣曲》,小说《红房间》等。
《半张纸》写一位刚刚失去妻子和孩子的丈夫在搬离过去的住所之前对生活的一些追忆,表达了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但同时又积极地表达了幸福对人的意义,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著追求。
第七单元
情感
《山羊兹拉特》
艾萨克·什维斯·辛格(1904-1991),美国犹太裔小说家,197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傻瓜吉姆佩尔》《卢布林的魔法师》《庄园》《冤家,一个爱情故事》《萧莎》等。
《山羊兹拉特》讲述的是一只老山羊和一个贫穷家庭的亲情故事。小说的时代背景模糊,大概作者也正是要借助于这种背景不明确的写作描摹出人与动物间有可能恒久存在的亲情状态,它可以超越任何时代的贫困和窘迫,成为一个物质匮乏的世界里人与动物之间永远温情的慰藉。
《礼拜二午睡时刻》
加西亚·马尔克斯,生于1928年,哥伦比亚作家,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1982年(《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
《礼拜二午睡时刻》选自《加西亚·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集》。《礼拜二午睡时刻》把情感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暗流,力图展示因各种原因不得不被压抑和克制的情感关系,风格上也较为内敛。如果说《山羊兹拉特》集中表达的是情感和贫困的较量的话,那么《礼拜二午睡时刻》交织的则是情感和道德的纠结。
《礼拜二午睡时刻》里,最让我们回味的,是死去的“小偷”的母亲在世人面前的镇静以及神父在这位母亲面前的不安。这种镇静与不安的“倒错”说明了什么?“小偷”被世人唾弃,他的死似乎是不值得同情的。然而在母亲那里,却超越了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只有无边无际的母爱。即使在世人面前孩子死得毫无尊严,但在母亲心目中,他却永远得到尊重和爱怜。母爱的无所畏惧与无所不在,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小说描写乘坐火车去拜祭被当做“小偷”打死的亲人的母女俩,从神父及其妹妹那里得到的接待。“小偷”一词标志着一种道德评价,而母亲对儿子、妹妹对哥哥、神父对教民却承载有一种超越道德的关爱。
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情感是最容易获得人类认同的。无论作品中的卡洛斯·森特诺是否是一个“小偷”,无论那母女俩是否是“小偷”的家属,他们──死者和生者──都有资格享受来自亲人和他人的关爱。母女俩对卡洛斯·森特诺、神父兄妹对母女俩的那份不欲明言的情感,会跨越道德界限,超越种族、地域和时代的阻隔,作用于每一个读者的神经,使我们感受到那份平凡的心动。
神父本来是以普通人对小偷的态度来看待“小偷”的家属的,这可以从他的一些话中(“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有意无意地透露出来。但面对眼前的母女俩,他还是逐渐改变了看法。在多少次的怀疑之后,他真心诚意地想为眼前的母女俩做点儿什么。在不同的背景中,文中三处出现他劝阻母女俩立刻去墓地的句子:
1.“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背景:神父瞅了女孩一眼,又看了看那个女人,然后又透过纱窗望了望万里无云的明朗的天
空。)
2.“等一会儿走吧,”他说。(背景:有人把鼻子贴在纱门上往里瞧??在杏树下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神父一看大街上乱哄哄的反常样子,心里顿时就明白了。他悄悄地把大门关上。)
3.“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神父说。(背景:她透过纱门朝大街上看了看,然后从女孩子的手里把鲜花夺过去,就向大门走去。女孩子跟在她的后面。)
其中,第一处的说话者心里是最没有负担的,神父纯粹是从天气的状况出发给予母女俩一句很常规很家常的问候;
第二处的说话者为了避免母女俩受到更多的伤害,因此力阻她们在人群的围观下走向一个“小偷”的墓地,配合“说话的时候,他没有看那个女人”这样的动作,说话者的举止间充满了一种设身处地般的体贴;
第三处,母亲已经看到了窗外围观的人群,但她的态度和行为更为坚决,因此说话者的劝阻多少有点儿无力,连神父的妹妹也意识到他劝阻的无效,只好补充说,“会把你们晒坏的”,“等一等,我借给你们一把阳伞。”人物试图出手相助却又无能为力的心理溢于言表,内心所有的波澜都只能凝聚在一再重复却又极具情感张力的这几句话中,从而成为本文中最耐人咀嚼的细节之一。
第八单元
虚构
《沙之书》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20世纪短篇小说大师。
《沙之书》讲述一个波澜起伏的小故事。作者煞有介事地描述了一本“无限之书”。这本书像沙子一样无始无终,页与页之间总还有其他的页,无穷无尽。小说最出人意料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沙之书”奇妙特性的显现;一是“我”将“沙之书”藏在图书馆里。
《沙之书》这篇小说可以看成是一篇游戏之作,同时,“沙之书”所代表的“无限之物”,也可以做多方面的阐释。它可以看做是对无穷尽的存在的隐喻,可以看做是无限时间空间的模型,可以看做是对人类浩瀚知识的象征,还可以看做是对文学的某种认知:制造一本无始无终的小说。博尔赫斯所钟爱的卡夫卡的小说其实就近似于无始无终的小说。
“沙之书”是某种神秘之物,小说主人公“我”对待它的态度先是好奇,然后是钻研,然后发现对它了解得越多,则不了解的部分也越多,就越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然后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再然后是恐惧,最后是逃避。这个过程前面的几个步骤和人类科学探索的步骤是一样的,只是最后一步:是逃避还是坚持显示了博尔赫斯与崇信科学的人的分歧──对于笃信科学万能的人来说,他们会用进取的心态坚持;而对于相信神秘主义的博尔赫斯来说,在令人敬畏之物面前,他会选择停步。《沙之书》提供了一个人遭遇“无限之物”的心理感受过程,这一经验是新鲜的、独到的,因而是迷人的。
《骑桶者》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匈帝国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名作有: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短篇小说《变形记》《判决》《饥4
饿的艺术家》等。《骑桶者》是卡夫卡的一个短小精美的短篇小说。
《骑桶者》写于1917年寒冷的一二月间,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煤桶走着去的(像惯常的现实主义小说中描写的那样),而是骑着煤桶飞着去的。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这篇小说延续了卡夫卡小说一贯的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这是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但卡夫卡并没有谴责什么,他的小说暗含了一种内向的自省:交流的不成功是否有可能是因为交流的方式有问题?而交流方式的不恰当难道不正是交流者自身的性格弱点导致的吗?借煤的失败不是正面交涉的失败,而是因为借煤者选择了飞翔的方式,而如果煤店老板并没有确切地看到你,听到你,他们没有借煤难道有什么值得责怪吗?或许,我们也可以把“借煤”看做是发生在作者想像里的一件事,这件事强调的不是煤店老板(娘)的狠心,而是借煤者对世界的畏惧。
小说最后一句视角的变化意味深长。小说的叙述人一直是“我”,都是从“我”的视角来写的,但在“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的这一刻,小说的视角其实已经从“我”转化为地上人的视角。“我”每天都可以见到自己,不会永远消失,只有从地面人的视角来看,“我”才会永远消失。这个“永远消失”有点像赌气的孩子,而这个视角的转移似乎也可以看做是“我”彻底弃绝世界的暗示。
篇四:莎士比亚炼金术士分为两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教训或要点
传记中的牛顿:从科学家到炼金术士关于牛顿的传记,大致上,中国公众先读到有“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之类小儿科故事的普及版,再读到科学主义的励志版——将牛顿描绘成一个为科学献身的圣人,他为了研究科学,连自己吃没吃过饭也会搞不清楚(和陈景润走路撞在树上还说“对不起”异曲同工)。
直到20年前,美国科学哲学家科恩(I.B.Cohen)为《科学家传记辞典》写的牛顿大条目被译成中文,中国公众才有可能了解到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牛顿形象。然而那本定价2.90元的《牛顿传》小册子(科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太不起眼了,很少有人注意。
在国外,从牛顿去世的1727年就开始有牛顿传记了。不过在牛顿去世当年发表的《伊萨克·牛顿爵士颂词》,却是由法国人写的,作者是法国著名剧作家高乃依的外甥丰特奈尔(Fontenelle)。牛顿1699年入选法国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而丰氏因为担任科学院的常任秘书,职责所在,写了这篇颂词。顾名思义,这种带有官样文章性质的传记,当然是隐恶扬善称颂功德的——想想我们现今追悼会上念的悼词就知道了。
牛顿去世后十年左右,出现了伯奇(T.Birch)写的《牛顿传》,也是为一种辞典写的大条目。其中引用了丰氏颂词中的一些内容。接下来比较重要的传记是司徒克雷(W.Stukeley)的《伊萨克·牛顿爵士生平怀思录》(MemoirsofSirIsaacNewton’sLife),写于1752年,但直到1936年才得以出版。此人是牛顿的忘年之交,晚年与牛顿过从甚密,因为是基于亲身经历而写成的关于牛顿的回忆录,所以在牛顿的早期传记中不能不占有重要地位。不过作者是牛顿的崇拜者,他将牛顿描绘成一个半人半神、完美无缺的不朽圣人,细读整个传记,却并无重要的见解和资料。
18、19世纪,对于牛顿的造神运动一直在进行着。牛顿被塑造成科学理性的化身。当晚清牛顿开始被介绍给中国公众时(牛顿的有些工作在清代《历象考成后编》中已经被采纳,但那不会进入公众视野),他作为科学理性化身的形象已经牢不可破。在国内的励志版牛顿传记中,即使提到他研究神学之类的事情,也必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并将这些说成是他“晚年滑入唯心主义泥潭”的表现。
其实在20世纪上半叶,已经出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牛顿传记,即英国皇家工程兵退役中校德·维拉米尔(RicharddeVillamil)写的《牛顿其人》(Newton:theMan)。一个退役中校写的牛顿传记会重要吗?可是这篇传记竟有爱因斯坦为之作序,而且序中说“德·维拉米尔中校应得到全世界物理学家的感谢和祝贺”!原因是,这位中校得了两件宝贝:牛顿的完整藏书清单和他身后所有财物的财产清单。
中校的两份清单告诉我们:牛顿遗下藏书1896册,还有一些小册子和笔记本。藏书中有许多希腊文和拉丁文经典,但是“如乔叟、莎士比亚、弥尔顿、斯宾塞等等的英国经典几乎是完全空白”。牛顿对诗歌没有兴趣,他曾转述他老师的见解:“诗歌是一种巧妙的废话”。藏书中有许多关于异国——包括中国——旅行的书,没有法国的诗歌和文学作品。牛顿生活俭朴,宅中器物一点也不豪华。牛顿缺乏审美趣味,他宅中除了一个别人为他雕的他本人的象牙头像之外,竟再无能让中校感到和“美”相关的器物了。牛顿不画画,不喜欢动物(这让人怀疑关于他为一大一小两只猫开了一大一小两个墙洞的故事是否真实),但喜欢玩西洋双陆棋……
这样往下写,越来越像今天小报上的明星八卦了,不如索性变本加厉,来谈谈牛顿的股票投资吧。
今天对股票历史略有所知的人,无不听说过英国的“南海公司”股票,它被作为著名的“投机泡沫”载入史册,而牛顿恰恰参与了南海股票的炒作!维拉米尔中校对这件事情兴味盎然,他在传记中花费了喧宾夺主的篇幅,详细讨论了南海股票的前世今生、牛顿的操作依据以及他对牛顿操作的盈亏评估,他的结论是:牛顿本来可以获利20190镑高位出货,但是他未能及时卖出,结果直到去世仍持着南海股票,此时他亏损约4000镑。不过和许多人在南海股票上倾家荡产相比,牛顿的炒作成绩应该不算太坏,因为这点亏损对他来说无关大局——他晚年已成富人,每年收入都在2019镑以上,而且逐年递增,到去世那年已超过4000镑。
更重要的牛顿传记出现在1942年,作者再次是一个外行——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J.M.Keynes)。凯恩斯当然是名流,然而他既不研究物理学,也不是历史学家,皇家学会却邀请他在牛顿诞生300周年的纪念会上发表报告。
凯恩斯为什么有资格受此邀请?原来他也得了大宝贝——牛顿另有一箱手稿,晚年长期秘不示人,身后几经转辗,出现在拍卖场上,竟被凯恩斯竞拍买到,其中包括牛顿留下未曾刊行的大部分关于炼金术的手稿。凯恩斯在研读这些手稿的基础上,也写了一篇《牛顿其人》,其中大爆猛料,主要有两点:
什么怀特(M.White)将他的牛顿传记取名《最后的炼金术士:牛顿传》(IsaacNewton:theLastSorcerer,2019年)的原因——这是目前能看到的最全面的中文牛顿传记。
篇五:莎士比亚炼金术士分为两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教训或要点
关于友谊的格言名句名言警句摘抄大全部分带作者、两个人交谈,一个人可以洗耳恭听。但是,三个人则无法互谈这人世最严肃而应深究的事。爱默生
、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苏霍姆林斯基
、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司马迁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友谊真是一样最神圣的东西,不光是值得特别推崇,而是值得永远赞扬。它是慷慨和荣誉的最贤慧的母亲,是感激和仁慈的姊妹,是憎恨和贪婪的昆死敌;它时时刻刻都准备舍已为人,而且完全出于自愿,不用他人恳求。薄伽丘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真正的爱情能够鼓舞人,唤醒他内心沉睡着的力量和潜藏着的才能。薄迦丘
、友谊是天地间最可宝贵的东西,深挚的友谊是人生最大的一种安慰。
、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我们是和什么人打交道;甚而要认识自己的朋友也要等待重大的关头,也就是说,要等待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关头;因为惟有到了这种关头,认识朋友才会成为最重要的事。卢梭
、人间岁月闲难得;天下知交老更亲。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清)蒲松龄
、婴其呜矣,求其友声。
、朋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能使友谊永存。
、女孩往往以友谊为名要求帮助。
、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他能够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并从这当中得到快乐。车尔尼雪夫斯基
、友情的纽带,或会因情绪激动而绷紧,但决不可折断。
、人要长交,帐要短结。
、是血肉的联系,而是情感和精神的相通,使一个人有权利去援助另一个人。柴可夫斯基
、我们彼此间的友谊将协力维护我们的美誉。
、友谊就是栖于两个身体中的同一灵魂。
、青年男女应当保持真诚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有这样一种关系:无论对任何事物,不夸大,也不低估。如果彼此不欺骗,如果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这时候,不管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友谊的、爱慕的等等关系-那都是健全的关系。马卡连柯
、真友谊象磷火在你周围最黑暗的时刻显得最亮。..3
、要想得到别人的友谊,自己就得先向别人表示友好。
、近贤则聪;近愚则聩。
、最好的朋友是那种不喜欢多说,能与你默默相对而又息息相通的人。高尔基
、友谊如金钱一般,容易得到却不易保持。
、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一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别林斯基
、在这个只有两个人有份的特殊恩赐之中,相互间有一种特别甜蜜的爱,是不能用笔墨言语来表现的。赫尔岑
、缺乏真正的朋友及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荒野。
、谈到名声、荣誉、快乐、财富这些东西,如果同友情相比,它4
们都是尘土达尔文
、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象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巴金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一日为师,终生为友。
、乐莫乐兮新相知。
、对众人一视同仁,对少数人推心置腹,对任何人不要亏负。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
、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
、喜欢社会中一小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基本原则。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
、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华盛顿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鲍溶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一人知已足平生。
、友谊是一根金线,把全世界的心连在一起。
、不就利,不违害,不强交,不苟绝,惟有道者能之。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清)蒲松龄
、背后说我好话的才是朋友。
、于顺境中交朋友只需费一举手之劳;在困厄时寻找友谊简直比登天还难。爱比克泰德
、唯有对人慷慨大度,赞扬人家的优美,我们才能赢得朋友。
、一个人的朋友就是他自身所具有的吸引力。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恋爱给人以智慧,而它常常借智慧而支持。派斯格尔
、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
、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
、不论是多情的诗顺,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情。普希金
、在幸运上不与人同享的,在灾难中不会是忠实的友人。《伊索寓言》
、仁爱的话,仁爱的诺言,嘴上说起来是容易的,只有在患难的时候,才能看见朋友的真心。克雷洛夫
、诚的友谊好象健康,失去时才知道它的可贵。哥尔顿
、原谅敌人要比原谅朋友容易。狄尔治夫人
、对一个尚未成熟的少年来讲,坏的伙伴比好的老师起的作用要大得多。伊索
、友谊之于人心其价值真有如炼金术上常常所说的他们的宝石之于人身一样。培根
、不知其人,视其友。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
、忠诚是爱情的桥梁,欺诈是友谊的敌人。
、父亲是财源,兄弟是安慰,而朋友既是财源,又是安慰。富兰克林
、我们不可能说出友谊形成的确切时刻。就像向盛器滴滴灌水,最后一滴才使盛器溢满;许许多多的友善言行也是如此,最后一次才使人心领神与,情长谊源。
、选择朋友一定要谨慎!地道的自私自利,会戴上友谊的假面具,8
却又设好陷阱来坑你。《克雷洛夫寓言》
、周围都有好朋友的人,比四面楚歌的人不知幸福多少。
、我们不应该不惜任何代价地去保持友谊,从而使它受到玷污。如果为了那更伟大的爱,必须牺牲友谊,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不过如果能够保持下去,那么,它就能真的达到完美的境界了。泰戈尔
、真正的朋友应该说真话,不管那话多么尖锐奥斯特洛夫斯基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结交非贤者,难免生爱憎。孟郊
、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师婆跳假神。
、朋友是亲密的永久伙伴。
、兄弟同心,齐力断金。
、自制的友谊比买来的友谊要持久。
、一贵一贱交情见。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甘蔗从顶往下越吃越甜,友谊的时间越长越诚挚。
、为门庭增添光彩的是来做客的朋友。爱默生
、挚友如异体同心。亚里士多德
、不管怎样困难,不要求人怜悯。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沙锅不打不漏,朋友不交不透。
、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
、因为爱情而割弃公民精神、艺术、科学的普遍利益;相反,他们还要把爱情的一切鼓舞、爱情的一切火焰带到这些方面去,而反过来,这些世界的广阔与宏伟也渗透到了爱情里。赫尔岑
、友谊,那心灵的神秘的结合者!生活的美化者,社会的巩固者!
、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纪伯伦
、妥协对任何友谊都不是坚固的基础。泰戈尔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友谊往往是由一种两个人比一个人更容易实现的共同利益结成的,只有在相互满足时这种关系才是纯洁的。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当朋友之间互相都觉得比对方稍稍优越时,友谊便能长久下去。
11
、像橡树般一寸寸成长起来的友情,要比像瓜蔓般突然蹿起来的友情更为可靠。
、在无利害观念之外,互相尊敬似乎是友谊的另一要点。莫罗阿
、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
、友谊是一种温静与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没有嫉妒,也没有恐惧。
、一个真正的朋友是所有好处中最大的好处,却也是人们打算获得的所有东西中考虑得最少的。
、装假固然不好,处处坦白,也不成,这要看是什么时候。和朋友谈心,不必留心,但和敌人对面,却必须刻刻防备,我们和朋友在一起,可以脱掉衣服,但上阵要穿甲。鲁迅
、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巴尔扎克
、对众人一视同仁,对少数人推心置腹,对任何人不要亏负。莎士比亚
12
、赤诚招来飞鸿落;深情激得玉石开。
、朋友的深情,刀子砍不断。
关于友谊的英文名言警句摘抄大全部分带作者
、真正的爱就要把疯狂的或是近于淫荡的东西赶得远远的。柏拉图
Trueloveisaboutdrivingcrazyornear-lewdthingsfaraway.Plato
、万两黄金容易得;一个知心最难寻。
Twelvethousandgoldiseasytoget;oneheartisthehardesttofind.13
、最亲爱的朋友啊,你是我荒野中的甘泉。
Mydearestfriend,youarethespringofmywilderness.
、很多显得象朋友的人其实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倒并不显得象朋友。德谟克里特
Manypeoplewholooklikefriendsarenotactuallyfriends,whilemanywhoarefriendsdonotlooklikefriends.Democritus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Wineislessthanathousandcupsforaconfidant,butmorethanhalfasentencewithoutspeculation.
、意见和感情的相同,比之接触更能把两个人结合在一起,这样子,两个人尽管隔得很远,却也很近。柴可夫斯基
Thesimilarityofopinionsandfeelingscanbringtwopeopletogetherbetterthancontact.Inthisway,althoughtheyarefarapart,theyarealsoveryclose.Tchaikovsky14
、友谊!世界上有多少人在说这个字的时候指的是茶余酒后愉快的谈话和相互间对弱点的宽容!可是这跟友谊有什么关系呢?法捷耶夫
Friendship!Howmanypeopleintheworldrefertopleasantconversationafterteaandwineandtoleranceofeachothersweaknesseswhentheysaythisword!Butwhatdoesthishavetodowithfriendship?-Fajeev
、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
Theeldesthusbandisaheroinallwalksoflife.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Friendsinthesea,ifthehorizonadjacent.
、朋友看朋友是透明的;他们彼此交换生命。
Friendsseetheirfriendstransparently;theyexchangeliveswitheachother.15
、爱情应当使人的力量的感觉更丰富起来,并且爱情确正在使人丰富起来。马卡连柯
Loveshouldenrichpeoplessenseofpower,andloveisenrichingpeople.Makarenko
、很多显得像朋友的人其实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并不显得像朋友。德谟克里特
Manypeoplewholooklikefriendsarenotactuallyfriends,whilemanywhoarefriendsdonotlooklikefriends.Democritus
、友情在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Friendshipinthepastlife,likeabeacon,shinesthroughmysoul,makingmyexistencealittleglorious.
、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语言的基础上的。莎士比亚
16
Loveisnotsweetwordsintheshadeofflowers,honeyedwordsinpeachblossoms,lighttears,orrigidcoercion.Loveisbuiltonthebasisofcommonlanguage.Shakespeare
、人不是仅仅为了爱而生存的;难道男人的全部目标就是为了控制某一个女子,而女子的全部目标就是为了左右某一个男子吗?从来不是!赫尔岑
Mandoesnotlivemerelyforlove;isthewholeaimofamantocontrolawoman,andthewholeaimofawomantocontrolaman?Never!-Herzen
、为着品德而去眷恋一个情人,总是一件很美的事。柏拉图
Tocherishaloverforvirtueisalwaysabeautifulthing.Plato
、情深恭维少,知己笑谈多。
Loveandcomplimentarefew,andconfidantslaughandtalkmore.
17
、两性相爱,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应该保持他的自由、神圣、崇高,不可强制他、侮辱他,污蔑他、屈抑他,使他在人间社会丧失了优美的价值。李大钊
Lovebetweenthesexesisthemostimportantpartoflife.Heshouldbekeptfree,sacredandnoble.Heshouldnotbecoercedorinsulted,slanderedorhumiliated,thusdeprivinghimofhisbeautifulvalueinthehumansociety.LiDazhao
、破坏水堤的是腐朽的树根,破坏友谊的是言而无信。
Whatdestroystheembankmentistherottenrootofthetree,andwhatdestroysfriendshipiswordswithoutfaith.
、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培根
Exceptforasincerefriend,thereisnomedicationthatcanbeusedwithonesheart.--Bacon
、因为有利可图才与你结为朋友的人,也会因为有利可图而与你绝交。
18
Thosewhomakefriendswithyoubecausetheyareprofitablewillalsobreakupwithyoubecausetheyareprofitable.
、朋友间最凶猛的瘟疫便是谄媚。
Thefiercestplagueamongfriendsisflattery.
、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门内有小人,门外小人至。
Therearegentlemeninthedoor,gentlemenoutsidethedoor;therearevillainsinthedoorandvillainsoutsidethedoor.
、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范晔
Whenthegoodlivetogether,theyhearJiaxundaybyday;whenthewickedtravel,theygrowevilfeelingsdaybyday.--FanYe
、友谊不但能使人生走出暴风骤雨的感情而走向阳光明媚的晴空,而且能使人摆脱黑暗混乱的胡思乱想而走入光明与理性的思考。
Friendshipcannotonlymakelifegooutofthefeelingsofstormsandrainstoasunnysunnysky,butalsomakepeoplegetridoftheda19
rkandconfusedfantasyandgointobrightandrationalthinking.
、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为升沉中路分。
Lifeknotsatthebeginning,notinthemiddleofupsanddowns.
、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的人,就是凡夫俗子。拉法特
Hewhohasnofriendsorenemiesisacommonman.Rafat
、所谓友谊,这首先是诚恳,是批评同志的错误。奥斯特洛夫斯基
Theso-calledfriendship,firstandforemost,issincerityandamistakeincriticizingcomrades.Ostrovsky
、我们之所以爱一个人,是由于我们认为那个人具有我们所尊重的品质。卢梭
Thereasonwhywelovesomeoneisbecausewethinkthatpersonhasthequalitieswerespect.--Rousseau
20
、同样一件事,上一次当,可以怨恨别人阴险狡诈,上当第二次,则妖怪自己愚昧无知。
Thesamething,thelasttimeyouwerefooled,youcouldresentothersforbeinginsidiousandcunning,andthesecondtimeyouwerefooled,themonsterhimselfwasignorant.
、忠诚的爱情充溢在我的心里,我无法估计自己享有的财富。莎士比亚
Loyallovefillsmyheart.IcantestimatethewealthIenjoy.Shakespeare
、爱情赐予万事万物的魅力,其实决不应该是人生中短暂现象,这一道绚烂的生命的光芒,不应该仅仅照耀着探求和渴慕时期,这个时期其实只应该相当于一天的黎明,黎明虽然可爱,美丽,但在接踵而至的白天,那光和热却比黎明时分更大得多。车尔尼雪夫斯基
Thecharmthatlovebestowsonallthingsshouldneverbeashortphenomenoninlife.Thebrilliantlightoflifeshouldnotonlyshineontheperiodofexplorationandlonging.Thisperiodshouldonlybeequivalenttothedawnofaday.Althoughthedawnislovelyandbeaut21
iful,thelightandheatinthefollowingdayaremuchgreaterthanthatinthedawn.Chernishevsky
、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纪伯伦
Friendshipisalwaysasweetresponsibilityandneveranopportunity.Gibran
、友谊是一种温静与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没有嫉妒,也没有恐惧。荷麦
Friendshipisakindofquietandcalmlove,guidedbyreasonandformedbyhabits.Itcomesfromlong-termunderstandingandcommonagreement,withoutjealousyorfear.-Lotus
、正义的人朋友多。
Justicehasmanyfriends.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Agentlemanandagentlemanarefriendswiththesameway,w22
hileavillainandavillainarefriendswiththesamebenefit.
、友谊!你是灵魂的神秘胶漆;你是生活的甜料,社会性的连接物!罗布莱尔
Friendship!Youarethemysteriousglueofthesoul;youarethesweeteneroflife,thesocialconnector!-RoyBlair
、人生是花,而爱便是花的蜜。雨果
Lifeisaflower,andloveisthehoneyoftheflower.--Hugo
、只有驱遣人以高尚的方式相爱的那种爱神才美丽,才值得颂扬。柏拉图
OnlytheGodoflovewhodrivespeopletoloveinanoblewayisbeautifulandworthyofpraise.Plato
、只要你想想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务是不能仅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谊有多少益处了。
Aslongasyouthinkabouthowmanythingsapersoncantdoalo23
neinhislife,youcanknowhowmuchgoodfriendshipis.
、人生乐在相知心。
Lifeishappytoknoweachother.
24
篇六:莎士比亚炼金术士分为两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教训或要点
传记中的牛顿:术士从科学家到炼金
传记中的牛顿:从科学家到炼金术士
关于牛顿的传记,大致上,中国公众先读到有“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之类小儿科故事的普及版,再读到科学主义的励志版——将牛顿描绘成一个为科学献身的圣人,他为了研究科学,连自己吃没吃过饭也会搞不清楚(和陈景润走路撞在树上还说“对不起”异曲同工)。
直到20年前,美国科学哲学家科恩(I.B.Cohen)为《科学家传记辞典》写的牛顿大条目被译成中文,中国公众才有可能了解到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牛顿形象。然而那本定价2.90元的《牛顿传》小册子(科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太不起眼了,很少有人注意。
在国外,从牛顿去世的1727年就开始有牛顿传记了。不过在牛顿去世当年发表的《伊萨克·牛顿爵士颂词》,却是由法国人写的,作者是法国著名剧作家高乃依的外甥丰特奈尔(Fontenelle)。牛顿1699年入选法国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而丰氏因为担任科学院的常任秘书,职责所在,写了这篇颂词。顾名思义,这种带有官样文章性质的传记,当然是隐恶扬善称颂功德的——想想我们现今追悼会上念的悼词就知道了。
牛顿去世后十年左右,出现了伯奇(T.Birch)写的《牛顿传》,也是为一种辞典写的大条目。其中引用了丰氏颂词中的一些内容。接下来比较重要的传记是司徒克雷(W.
无关大局——他晚年已成富人,每年收入都在2019镑以上,而且逐年递增,到去世那年已超过4000镑。
更重要的牛顿传记出现在1942年,作者再次是一个外行——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J.M.Keynes)。凯恩斯当然是名流,然而他既不研究物理学,也不是历史学家,皇家学会却邀请他在牛顿诞生300周年的纪念会上发表报告。
凯恩斯为什么有资格受此邀请?原来他也得了大宝贝——牛顿另有一箱手稿,晚年长期秘不示人,身后几经转辗,出现在拍卖场上,竟被凯恩斯竞拍买到,其中包括牛顿留下未曾刊行的大部分关于炼金术的手稿。凯恩斯在研读这些手稿的基础上,也写了一篇《牛顿其人》,其中大爆猛料,主要有两点:
培育起来的科学理性化身的形象,就此轰然倒塌。这就是为什么怀特(M.White)将他的牛顿传记取名《最后的炼金术士:牛顿传》(IsaacNewton:theLastSorcerer,2019年)的原因——这是目前能看到的最全面的中文牛顿传记。
篇七:莎士比亚炼金术士分为两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教训或要点
传记中的牛顿:从科学家到炼金术士关于牛顿的传记,大致上,中国公众先读到有“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之类小儿科故事的普及版,再读到科学主义的励志版——将牛顿描绘成一个为科学献身的圣人,他为了研究科学,连自己吃没吃过饭也会搞不清楚(和陈景润走路撞在树上还说“对不起”异曲同工)。
直到20年前,美国科学哲学家科恩(I.B.Cohen)为《科学家传记辞典》写的牛顿大条目被译成中文,中国公众才有可能了解到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牛顿形象。然而那本定价2.90元的《牛顿传》小册子(科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太不起眼了,很少有人注意。
在国外,从牛顿去世的1727年就开始有牛顿传记了。不过在牛顿去世当年发表的《伊萨克·牛顿爵士颂词》,却是由法国人写的,作者是法国著名剧作家高乃依的外甥丰特奈尔(Fontenelle)。牛顿1699年入选法国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而丰氏因为担任科学院的常任秘书,职责所在,写了这篇颂词。顾名思义,这种带有官样文章性质的传记,当然是隐恶扬善称颂功德的——想想我们现今追悼会上念的悼词就知道了。
牛顿去世后十年左右,出现了伯奇(T.Birch)写的《牛顿传》,也是为一种辞典写的大条目。其中引用了丰氏颂词中的一些内容。接下来比较重要的传记是司徒克雷(W.Stukeley)的《伊萨克·牛顿爵士生平怀思录》(MemoirsofSirIsaacNewton’sLife),写于1752年,但直到1936年才得以出版。此人是牛顿的忘年之交,晚年与牛顿过从甚密,因为是基于亲身经历而写成的关于牛顿的回忆录,所以在牛顿的早期传记中不能不占有重要地位。不过作者是牛顿的崇拜者,他将牛顿描绘成一个半人半神、完美无缺的不朽圣人,细读整个传记,却并无重要的见解和资料。
18、19世纪,对于牛顿的造神运动一直在进行着。牛顿被塑造成科学理性的化身。当晚清牛顿开始被介绍给中国公众时(牛顿的有些工作在清代《历象考成后编》中已经被采纳,但那不会进入公众视野),他作为科学理性化身的形象已经牢不可破。在国内的励志版牛顿传记中,即使提到他研究神学之类的事情,也必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并将这些说成是他“晚年滑入唯心主义泥潭”的表现。
其实在20世纪上半叶,已经出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牛顿传记,即英国皇家工程兵退役中校德·维拉米尔(RicharddeVillamil)写的《牛顿其人》(Newton:theMan)。一个退役中校写的牛顿传记会重要吗?可是这篇传记竟有爱因斯坦为之作序,而且序中说“德·维拉米尔中校应得到全世界物理学家的感谢和祝贺”!原因是,这位中校得了两件宝贝:牛顿的完整藏书清单和他身后所有财物的财产清单。
中校的两份清单告诉我们:牛顿遗下藏书1896册,还有一些小册子和笔记本。藏书中有许多希腊文和拉丁文经典,但是“如乔叟、莎士比亚、弥尔顿、斯宾塞等等的英国经典几乎是完全空白”。牛顿对诗歌没有兴趣,他曾转述他老师的见解:“诗歌是一种巧妙的废话”。藏书中有许多关于异国——包括中国——旅行的书,没有法国的诗歌和文学作品。牛顿生活俭朴,宅中器物一点也不豪华。牛顿缺乏审美趣味,他宅中除了一个别人为他雕的他本人的象牙头像之外,竟再无能让中校感到和“美”相关的器物了。牛顿不画画,不喜欢动物(这让人怀疑关于他为一大一小两只猫开了一大一小两个墙洞的故事是否真实),但喜欢玩西洋双陆棋……
这样往下写,越来越像今天小报上的明星八卦了,不如索性变本加厉,来谈谈牛顿的股票投资吧。
今天对股票历史略有所知的人,无不听说过英国的“南海公司”股票,它被作为著名的“投机泡沫”载入史册,而牛顿恰恰参与了南海股票的炒作!维拉米尔中校对这件事情兴味盎然,他在传记中花费了喧宾夺主的篇幅,详细讨论了南海股票的前世今生、牛顿的操作依据以及他对牛顿操作的盈亏评估,他的结论是:牛顿本来可以获利20190镑高位出货,但是他未能及时卖出,结果直到去世仍持着南海股票,此时他亏损约4000镑。不过和许多人在南海股票上倾家荡产相比,牛顿的炒作成绩应该不算太坏,因为这点亏损对他来说无关大局——他晚年已成富人,每年收入都在2019镑以上,而且逐年递增,到去世那年已超过4000镑。
更重要的牛顿传记出现在1942年,作者再次是一个外行——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J.M.Keynes)。凯恩斯当然是名流,然而他既不研究物理学,也不是历史学家,皇家学会却邀请他在牛顿诞生300周年的纪念会上发表报告。
凯恩斯为什么有资格受此邀请?原来他也得了大宝贝——牛顿另有一箱手稿,晚年长期秘不示人,身后几经转辗,出现在拍卖场上,竟被凯恩斯竞拍买到,其中包括牛顿留下未曾刊行的大部分关于炼金术的手稿。凯恩斯在研读这些手稿的基础上,也写了一篇《牛顿其人》,其中大爆猛料,主要有两点:
什么怀特(M.White)将他的牛顿传记取名《最后的炼金术士:牛顿传》(IsaacNewton:theLastSorcerer,2019年)的原因——这是目前能看到的最全面的中文牛顿传记。
篇八:莎士比亚炼金术士分为两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教训或要点
炼金术士读后感800字(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范文,如名著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感悟心得、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sampleessays,suchasafterreadingclassics,readingnotes,readingexperience,insights,experience,othersampleessays,etc.Ifyouwanttoknowtheformatandwritingofdifferentsampleessays,staytuned!
正文内容
《浮士德》讲述的是德国中世纪一个古老传说,年逾半百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向魔鬼出卖灵魂,换取青春和爱情。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浮士德读后感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炼金术士读后感800字1
“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这就是《浮土德》触动了我的一句话,也是浮士德性格“肯定”、“善”、“否定”、“恶”的发展历程的概括。
《浮士德》被称为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诗剧,分上下两部,共一万二千余行。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纪德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在传说中,浮士德是一个追求世俗享受而把灵魂卖给魔鬼的术士。歌德借用这一题材,把浮土德塑造成一个德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作品写浮士德一生从书斋、市民社会小世界走向政治、历史大舞台的过程,其中经历了求知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改造大自然这五个阶段,从而总结了诗人自己一生的生活经验,也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历史。
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象征性形象。但是他有鲜明的个性,那就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精神。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满足现状,享受现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他一生中有过迷惘,有过错误,但是由于他的自强不息,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最后能够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个“每天争取上进和生存的人”,并被天使接到天堂,见到了圣母。魔鬼在诗剧中作恶造孽,引诱浮士德堕落,但实际上却促进了浮士德的前进与成长。套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马,那么魔鬼被派遣到这个世上来,好比是马身上的一只牛虻,职责就是刺激它赶快前进。正是他帮助浮士德走出书斋,投身于实际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错误的同时摸索前进,魔鬼其实成为了浮士德在前进道路上不可分离的伴侣。
歌德的创作过程长达六十年。他从青年时代起即构思此诗,直到临死前不久才告完成。可以说,这本身即是一种追求,对文学的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这种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断地学习新事物,探索新问题。而《浮士德》正是这种追求所带来结果的最好验证,可以说,是这种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几百年来的经久不衰。
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必须选择,而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将使其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浮士德,但每一个人都不能缺少浮士德顽强向上、热爱生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的品质。
炼金术士读后感800字2箴言:“人要奋斗,失误免不了。”歌德同样看到,魔性与神性相对相生,因此是绝对必要的。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斗争的过程。他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内在动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够吸取教训,不断克服魔障。正是在这种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内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
《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请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这满足,靡非斯托因此要攫走他的灵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因为“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正可谓天道酬勤,上帝嘉许之。既然如此,为什么《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悲剧呢?这主要是因为,歌德相信人类追求至善是没有止境的,但个体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浮士德获得了两次生命,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达到终极的目标。他探索的五个阶段,远没有穷尽人类的精神生活。
人的精神容易懈怠,贪图安逸,因此上帝造出魔鬼,来催人惊醒、奋进。魔鬼对浮士德而言,就不只是一个引诱者,他也发挥着督促和警策的作用。魔鬼说自己“老想作恶却总是把善促成,我便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发挥的就是这一层意思。他主观上在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客观上却起到了推动浮士德前进的作用。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靡非斯托是浮士德身上另一个自我的外化形式,或者说靡非斯托和浮士德共同构成人类天性的双重性,乃至上帝的两面性。总之,二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才使造化臻于完形。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罪恶时,其实我们已经变成了天使。
炼金术士读后感800字3
《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代表作,他写这部巨著,前后曾用了60年之久。《浮士德》的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这在诗剧的开头时上帝有关善人须努力向上才不会迷失正途的议论,以及诗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的:“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的歌词中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河的对岸风景无限好。”也就是说,自己所向往的东西往往是最美丽的,然而,正是这种美丽的向往才促进你不断上进。
几个世纪过去了,浮士德这个人物原本就是一个虚构,但他一直活在我心里,在我疲惫的时候,仿佛他在催促:“不要停歇你追求的脚步!”
年轻的浮士德有诗人气质,年轻的浮士德热爱美热爱女人,年轻的浮士德骄傲而且精力旺盛,年轻的浮士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无论在诗剧内还是在诗剧外,我们都是生活中的浮士德。
炼金术士读后感800字4
暑假的一天,妈妈带我到书城选书,这可是最让我开心的事了。在琳琅满目的书海里,我都挑花眼了,恨不得把每一本我没看过的书都抱回去。妈妈向我推荐了青少年版的《浮士德》。
妈妈告诉我,《浮士德》是德国著名大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歌德倾其毕生的精力所写的一部史诗性巨著,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它曾是马克思“最喜爱的”德语文学著作,并被马克思读得滚瓜烂熟。青少年版的《浮士德》就是根据歌德的原著改编的。妈妈还说,等我长大一点,就可以看真正的诗剧《浮士德》了。
翻开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乐观精神。
浮士德自以为为人民围海造田,创造了一个伟大王国,当他怀着崇高的幸福感说出“真美啊,请停下来”这句魔鬼咒语时,魔鬼靡非斯托以为可以将他的灵魂带到地狱去,可是,天使们保护了浮士德这个勇敢者的灵魂,并将它带到了天堂,浮士德的灵魂在天堂里蜕去衰老的外皮,变成了一个高大英俊的年轻生命,在这里,他和玛格丽特重逢了,他们手拉着手升入了更高的天国。看到这里,我的心里充满了快乐和甜蜜,我为浮士德和玛格丽特感到高兴,善良的人还是会有好报的啊!
《浮士德》是一张魔毯,它带着我到处飞,让我陶醉在浮士德的世界里,遨游在歌德这所创造史诗的王国!
炼金术士读后感800字5
诗体悲剧《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品,该小说的创作延续了60年之久,凝结了歌德一生的思想结晶和艺术探索的智慧,为德国和世界文学立起了一座丰碑。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浮士德》凭借博大精深的思想价值及其鲜明的艺术特征谱写了一部灵魂发展史和一部时代精神发展史。《浮士德》是现代哲学的诗,又是诗的现代哲学。它艺术地表达出来的新世界观、人生观,是歌德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遗产。其中的“浮士德精神”更是给人巨大的启示与力量。
(一)苦难
人活在这个世上,会遇到数不尽的苦难。刀刀说:“在某一天快乐,在某一天忧伤。”张爱玲说:“人生那么短,苦难那么长。”可见,世上没有人可以脱离苦难困难而存在。各家有各家的愁,各家有各家的难题。读了《浮士德》,深感一部伟大的作品自有其伟大之处。
该作品不但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而且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于今天“浮士德精神”仍能给我们很多的人生启示,是跨时空的人类财富。
作品中,魔鬼靡菲斯特与上帝一起,将浮士德作为赌赛的对象,魔鬼认为人类必定堕落,代表着“恶”,与上帝的“善”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上帝则认为人类是不断向上发展的。作为“恶”的代表,魔鬼的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活中我们谁也不愿有他存在,但他又客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世上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他与上帝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在肯定与否定、至善与至恶的矛盾运动中,又推动着浮士德一生不断前进。靡菲斯特则嘲笑一切,否定人生价值,而浮士德执着地追求真理,肯定实践的意义。他们二人之间的角色关系,正好辩证地解释了恶的力量在我们生活中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苦难既然存在,自然就有其存在的价值。人生而为人,都渴望自己愿望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平安快乐一些。但是光想是不够的,要付诸行动,而在这条路上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阻碍。唐三藏想取得真经,就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运动员想取得佳绩,就要经历自己的不断锻炼与拼搏。要想上个理想的大学,也得要经历一番寒窗之苦。总之,我们在做一些事,实现一些愿望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阻碍。苦难成为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不会缺少的元素。
(二)磨难
苦难无人不依,那么我们该怎样面对它,解决它呢?托尔斯泰说:“当苦难来访时,有些人跟着一飞冲天,也有些人因之倒地不起。”你是要做个一飞冲天,寻求真理的勇敢者,还是愿成个在困难前畏畏缩缩,自甘堕落的人呢?
伏尔泰说:“不经历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浮士德精神也启示我们:在困难面前,要不抛弃不放弃自己的信念,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争取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会见到雨后绚烂的彩虹,遇到苦难要学会勇敢地面对它,勇敢地接受苦难的磨练,这样才能成就自己的伟业,就算不成功,那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你会问心无愧地说,这一遭,没有白来过,我曾真正地活过,奋斗过。《浮士德》中靡菲斯特说:要有苦难然后才有幸运,愚人们却全不知情;智者之石如若他们得到,石到手时也会把智者丢掉。这句也真正体现了,苦难对于一个人成功成长的特殊意义。
歌德说过:“痛苦留给的一切,请细加回味!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为甘美。”我国圣贤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无数的先贤都告诫我们苦难于我们人生的重要作用,启示我们要勇敢接受生活抑或梦想给我们的磨难。磨难之后,必是幸福。《浮士德》的巨大思想价值还体现在,歌德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浮士德几个阶段的追求,对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作了深刻的回顾和总结。而浮士德的悲剧性,则说明了终极的善是难以穷尽的,而人的追求能力即外在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精神,充分肯定了现实的实践意义,反映了人生道路探索的漫长曲折的道路,对自然、社会、人生都体现着斗争的智慧。我们试想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那么他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
特别欣赏书中浮士德所说的一句话:“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奔波,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车轮;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虽然浮士德是一个悲剧,但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面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积极的进取、追求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天堂之路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必须选择,而且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使自己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作品中还有些东西,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与思考。比如说,文章中学生说,我要欣喜地投入学问,要怎样才能和学问相亲,先生?靡菲斯特说,远的不必去过问,先看你如何选择课程?学生:我期望做一个饱学诗书,既想学地理,也想学天文,一面研究人文,一面研究自然。
靡菲斯特答,你的想法很好,不过你过于浪漫。要先学会还原与分类……是呀,有时候我就有类似的困惑,什么都想了解,什么都想知道,做一个饱学诗书,无所不知的人。结果忙忙碌碌,最后啥都做不好。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学东西做事情,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不要把一切想得过于美好与浪漫,应该客观评价自己,正视自己。在学好学生阶段要求学习的科学知识外,其他的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学习,不能好高骛远,否则最后只会得不偿失。在学习的过程中,当遇到难题与疑惑时,我们就要学浮士德一样,积极进取,自强不息,虚心向智者学习,这才是理性的学习方式,也才会拥有充实快乐的人生。经过一番磨难,一番生活的历练,不管成功与否,天堂幸福之门就会向你开启。
闲时读《报任安书》、《爱玲私语》、《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学司马迁、张爱玲、海伦.凯勒、史铁生、安意如等在逆境中求生的精神……天堂之门也许不存在,但成功幸福之门会向你敞开!
篇九:莎士比亚炼金术士分为两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教训或要点
传记中的牛顿:从科学家到炼金术士关于牛顿的传记,大致上,中国公众先读到有“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之类小儿科故事的普及版,再读到科学主义的励志版——将牛顿描绘成一个为科学献身的圣人,他为了研究科学,连自己吃没吃过饭也会搞不清楚(和陈景润走路撞在树上还说“对不起”异曲同工)。
直到20年前,美国科学哲学家科恩(I.B.Cohen)为《科学家传记辞典》写的牛顿大条目被译成中文,中国公众才有可能了解到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牛顿形象。然而那本定价2.90元的《牛顿传》小册子(科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太不起眼了,很少有人注意。
在国外,从牛顿去世的1727年就开始有牛顿传记了。不过在牛顿去世当年发表的《伊萨克·牛顿爵士颂词》,却是由法国人写的,作者是法国著名剧作家高乃依的外甥丰特奈尔(Fontenelle)。牛顿1699年入选法国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而丰氏因为担任科学院的常任秘书,职责所在,写了这篇颂词。顾名思义,这种带有官样文章性质的传记,当然是隐恶扬善称颂功德的——想想我们现今追悼会上念的悼词就知道了。
牛顿去世后十年左右,出现了伯奇(T.Birch)写的《牛顿传》,也是为一种辞典写的大条目。其中引用了丰氏颂词中的一些内容。接下来比较重要的传记是司徒克雷(W.Stukeley)的《伊萨克·牛顿爵士生平怀思录》(MemoirsofSirIsaacNewton’sLife),写于1752年,但直到1936年才得以出版。此人是牛顿的忘年之交,晚年与牛顿过从甚密,因为是基于亲身经历而写成的关于牛顿的回忆录,所以在牛顿的早期传记中不能不占有重要地位。不过作者是牛顿的崇拜者,他将牛顿描绘成一个半人半神、完美无缺的不朽圣人,细读整个传记,却并无重要的见解和资料。
18、19世纪,对于牛顿的造神运动一直在进行着。牛顿被塑造成科学理性的化身。当晚清牛顿开始被介绍给中国公众时(牛顿的有些工作在清代《历象考成后编》中已经被采纳,但那不会进入公众视野),他作为科学理性化身的形象已经牢不可破。在国内的励志版牛顿传记中,即使提到他研究神学之类的事情,也必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并将这些说成是他“晚年滑入唯心主义泥潭”的表现。
其实在20世纪上半叶,已经出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牛顿传记,即英国皇家工程兵退役中校德·维拉米尔(RicharddeVillamil)写的《牛顿其人》(Newton:theMan)。一个退役中校写的牛顿传记会重要吗?可是这篇传记竟有爱因斯坦为之作序,而且序中说“德·维拉米尔中校应得到全世界物理学家的感谢和祝贺”!原因是,这位中校得了两件宝贝:牛顿的完整藏书清单和他身后所有财物的财产清单。
中校的两份清单告诉我们:牛顿遗下藏书1896册,还有一些小册子和笔记本。藏书中有许多希腊文和拉丁文经典,但是“如乔叟、莎士比亚、弥尔顿、斯宾塞等等的英国经典几乎是完全空白”。牛顿对诗歌没有兴趣,他曾转述他老师的见解:“诗歌是一种巧妙的废话”。藏书中有许多关于异国——包括中国——旅行的书,没有法国的诗歌和文学作品。牛顿生活俭朴,宅中器物一点也不豪华。牛顿缺乏审美趣味,他宅中除了一个别人为他雕的他本人的象牙头像之外,竟再无能让中校感到和“美”相关的器物了。牛顿不画画,不喜欢动物(这让人怀疑关于他为一大一小两只猫开了一大一小两个墙洞的故事是否真实),但喜欢玩西洋双陆棋……
这样往下写,越来越像今天小报上的明星八卦了,不如索性变本加厉,来谈谈牛顿的股票投资吧。
今天对股票历史略有所知的人,无不听说过英国的“南海公司”股票,它被作为著名的“投机泡沫”载入史册,而牛顿恰恰参与了南海股票的炒作!维拉米尔中校对这件事情兴味盎然,他在传记中花费了喧宾夺主的篇幅,详细讨论了南海股票的前世今生、牛顿的操作依据以及他对牛顿操作的盈亏评估,他的结论是:牛顿本来可以获利20190镑高位出货,但是他未能及时卖出,结果直到去世仍持着南海股票,此时他亏损约4000镑。不过和许多人在南海股票上倾家荡产相比,牛顿的炒作成绩应该不算太坏,因为这点亏损对他来说无关大局——他晚年已成富人,每年收入都在2019镑以上,而且逐年递增,到去世那年已超过4000镑。
更重要的牛顿传记出现在1942年,作者再次是一个外行——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J.M.Keynes)。凯恩斯当然是名流,然而他既不研究物理学,也不是历史学家,皇家学会却邀请他在牛顿诞生300周年的纪念会上发表报告。
凯恩斯为什么有资格受此邀请?原来他也得了大宝贝——牛顿另有一箱手稿,晚年长期秘不示人,身后几经转辗,出现在拍卖场上,竟被凯恩斯竞拍买到,其中包括牛顿留下未曾刊行的大部分关于炼金术的手稿。凯恩斯在研读这些手稿的基础上,也写了一篇《牛顿其人》,其中大爆猛料,主要有两点:
什么怀特(M.White)将他的牛顿传记取名《最后的炼金术士:牛顿传》(IsaacNewton:theLastSorcerer,2019年)的原因——这是目前能看到的最全面的中文牛顿传记。
上一篇:预算引领资源配置能力不足7篇
下一篇:巡视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利器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