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智迪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9篇

| 来源:网友投稿

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9篇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论“社会剖析派”小说的艺术特征  刘宝杰;于博  【摘  要】Socialanalysisschoolthatisarealismn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9篇,供大家参考。

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9篇

篇一: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论“社会剖析派”小说的艺术特征

  刘宝杰;于博

  【摘

  要】SocialanalysisschoolthatisarealismnovelgenrehasanimportantpositioninthehistoryofChinesemodernliterature.MaoDun,WuZuxiang,ShaTing,AiWuandothersareitsrepresentativewriters.Socialanalysisschoolmadegreatandbrilliantartisticachievementinthecreativepractice.Socialanalysisschoolformedunityuniqueartisticstyleintheselectionofthemeandthearrangementofthestructureandshapingpersonalitycharacters.Itmarkedthematurityofmodernnovelsandhasafar-reachinginfluenceonthedevelopmentofChineseliterature.Articlewillcombinethespecificsocialanalysisnovelsandhistoricalmaterialstoanalyzetheartisticcharacteristicsofsocialanalysisschool.%“社会剖析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等人是其代表作家。“社会剖析派”在创作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形成了独特统一的艺术风格。其作品主题具有时代性和重大性,结构布局宏大繁复,注重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社会剖析派”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将结合“社会剖析派”具体作家作品和相关史料对其艺术成就进行简要分析。

  【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2

  【总页数】4页(P35-37,41)

  【关键词】社会剖析派;艺术特征;分析

  【作

  者】刘宝杰;于博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东北师范大学

  传媒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130017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07.42

  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新感觉派”的都市文学与心理分析小说流行的同时,文学界出现了一个与其风格不同的小说流派。1933年1月茅盾的《子夜》经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一经出版便立刻引发了文艺界和读者的强烈反响。《子夜》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①。以《子夜》为代表的这种别具一格的都市文学既区别于初期革命文学中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普罗小说,又区别于此前和此后出现的其他现实主义小说流派。“社会剖析派”这一概念正式出现之前,所谓的社会剖析派泛指上实际三四十年代茅盾及深受《子夜》影响的吴组缃、沙汀、艾芜、叶紫等人创作的小说。上世纪80年代严家炎先生完成了对这一流派的正式命名,严家炎先生将其命名为“社会剖析派”。此后,“社会剖析派”这个名称开始被学界普遍接受并被沿用至今。

  “社会剖析派”作家都十分“高产”,短篇精粹,长篇恢宏。不同作家的作品虽风格迥异色彩缤纷,但是作为文学流派,“社会剖析派”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共同的风格特征。这种风格特征是“社会剖析派”区别于其他文学流派的标签。“社会剖析派”小说家习惯依据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客观理性描写分析社会矛盾,探索展望社会发展趋势,追求反映社会生活的全貌,强调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意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题材的选择与开掘具有时代性与重大性;结构布局严密复

  杂;注重人物典型性格的塑造,是“社会剖析派”呈现出的整体艺术特征。

  “社会剖析派”小说的艺术特征首先表现在题材、主题具有时代性和重大性上。“社会剖析派”作家擅长对时代特征进行艺术概括,要求创作尽可能符合历史,贴近事实。这样的艺术追求使得他们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具有史书的特点。这一特征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史传”笔法。“‘史传"”之影响于中国小说,大体上表现为补正史之阙的写作目的,实录的春秋笔法,以及纪传体的叙事技巧。”②“史传”传统的这种影响使“社会剖析派”小说家在历史意识中创作,在这种历史意识的影响驱动下他们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来反映时代全貌。

  下面我们就从茅盾的作品和创作实践中具体分析阐述。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吹响了人民反帝斗争的号角,中国的知识青年开始从个体反抗进入群体反抗。茅盾抓住这一社会现象创作了小说《虹》。主人公梅行素的人生经历反映的就是这一社会主题。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内形势发生变化,人的心理和社会心理随之发生了变化。茅盾自己也陷入迷茫和悲观,经过观察和思考之后他试图把握契机追踪历史,用小说反映刚刚过去的大革命和革命失败以后社会和人心理的变化。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的创作水到渠成。1930年茅盾将这三个中篇合成一书,题名《蚀》。1930年茅盾在文化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讨论中萌发了“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的企图”。他希望用自己的小说参与融入到社会时代中去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脉搏,反映当时中国革命的整体面貌。《子夜》的创作是和时代需求密切应和的。1932年,茅盾联系当时的经济危机和蚕农破产现象,写了《春蚕》。

  如果将茅盾的全部作品按其所描写的历史时代顺序排列起来看,从“五四”运动到40年代末的近半个世纪里,中国社会的演变进程、阶级矛盾冲突、重大历史事件、道德风俗的变化都被茅盾的作品悉数囊括。茅盾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

  沙汀的《淘金记》以四川西北乡镇为故事背景,采用讽刺幽默又极具地方特色的语

  言和客观冷峻的艺术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上世纪30年代四川西北农村的社会风貌。上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灾难、闭塞、愚昧的时代特征在作品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北斗镇”是中国农村社会浓缩的典型。吴组缃的《一千八百担》则反映了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破产的主题。吴组缃在对农民生存状态的刻画中揭示了中国农村破产的真正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农民的生活陷入绝境的根源。《黄昏》中吴组缃借助一个回乡知识青年的耳闻目睹展现了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的中国农村的社会景象。鸦片鬼“家庆膏子”的行乞叫卖;桂花嫂子因为赖以为生的七只鸡被偷而挥刀诅咒;三太太儿子商店破产后因债主逼债而被迫自尽;松寿针匠因失业而发疯,这一些列人物的命运悲剧传达了三十年代农村凄厉郁怒的时代气氛。艾芜的《山野》则借助一个山村的抗日活动反映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社会复杂多变的阶级关系及不同阶级思想变化的主题。不同作家作品关注的问题及想要表现的主题有所不同,但是这些主题在当时来讲无疑都具有重大性和时代性。

  结构、布局是“社会剖析派”作家创作时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他们非常注重追求小说结构布局的严密化和复杂化,利用复杂巧妙的结构布局更好地反映社会生活。对小说结构、布局严密化和复杂化的构思和创新成为“社会剖析派”小说第二个显著特征。

  《子夜》是“五四”以来第一部真正具有宏大而复杂的现代长篇结构的小说。茅盾主张在结构技巧上力求创新精巧避免平淡。他在《子夜》中采用了蜘蛛网式的密集结构,文中多条线索交错辐射发展形成了严密复杂的结构布局。吴荪甫自身性格的发展和与赵伯韬的争斗是小说展开的主线,吴赵的五月合作,六月斗法,七月决战将小说矛盾充分展开并推向高潮;双桥镇的土地革命,工厂的工人运动,都市生活,诗人、教授、太太、小姐们的琐碎生活几条线索同时平行展开与主线相互交织映照。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激烈的矛盾冲突,紧张的气氛渲染构成了《子夜》严密复杂

  的故事结构。《林家铺子》中茅盾通过对林家铺子倒闭的分析描写影射了上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政治动荡、经济危机、战争频繁的时代背景。茅盾将所有的社会因素集中到林老板一个人身上使得故事人物关系复杂、头绪纷繁、情节曲折却不令人感到杂乱无序。茅盾在很多短篇中还采用过开放式的结构,留给读者更多的审美空间。

  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采用了明暗线索交织和紧凑结构布局。明线围绕抗日战争期间的兵役问题写地方当权派方治国与土豪劣绅么吵吵之间狗咬狗的争斗,其间波澜起伏,矛盾逐渐激化,揭露了兵役问题的黑幕。暗线写国民党统治的黑暗腐败。《在其香居茶馆里》的结构集中紧凑,极具特色。小说结构紧凑体现在矛盾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集中。矛盾冲突发生在茶馆里且在一个小时之内,情节的展开也是从矛盾尖锐处开始。通过巧妙的结构布局,《在其香居茶馆里》的结局具有出人意料和强烈讽刺的喜剧效果,同时更加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的黑暗腐败。他的长篇三记《淘金》《困兽》《还乡》将中国的城镇乡村社会逐层分析上下打量,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人的心理浮现在读者眼前。社会上层腐朽黑暗,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抗争,知识分子的救亡图存共同形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半人半兽的社会结构。

  “社会剖析派”作家为结构布局付出了极大的热情,但是结构布局上的匠心独具并不能完全支撑起整部小说。结构布局仅仅是小说的骨骼框架,小说的完整性还需要“血与肉”的补充,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就是小说的“血和肉”。“社会剖析派”作家在结构布局与人物形象、性格塑造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他们在关注小说结构布局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和人物的复杂性格。小说家对人物形象、性格塑造的重视成为“社会剖析派”小说的第三个风格特征。

  人物在茅盾的文艺观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茅盾认为人物是小说的中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茅盾曾经公开声称:“‘人"——是我写小说的目的”③。茅盾

  喜欢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因此茅盾笔下的人物性格大都是复杂的,这也区别于“革命派”小说中人物“正面”或“反面”的单一性格。

  《子夜》中的吴荪甫是茅盾小说众多人物中被塑造和表现得最为成功的一个。吴荪甫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茅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映照了吴荪甫复杂多面的性格。吴荪甫在与赵伯韬的关系上显得自负而又畏惧;与妻子关系上显得蛮横又悲观;与工人的斗争中显出性格中狡猾却又惶恐的一面。吴荪甫的性格是复杂多变的,虽然多变却不离其似强实弱、外强中干的本质特征,这就叫万变不离其宗。吴荪甫性格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性格的缩影。吴荪甫的命运悲剧实则是性格悲剧。冯云卿复杂多变的性格同样具有典型性。他是前清举人,自幼接受儒家诗礼文化教育,心中满是仁义道德,但是为了能够在租界生活,他对姨太太的放荡置若罔闻,甚至为了向赵伯韬探听公债市场消息,不惜牺牲自己的女儿向赵伯韬献媚。《腐蚀》中的赵惠明学生时代投身于救亡运动,但是特务的威逼利诱加上自身薄弱的意志和虚荣心使她堕入罪恶的深渊——成为特务。可悲的是成为特务之后她受到了排挤和侮辱,良心受到谴责和煎熬。在这种痛苦与矛盾中她最终选择弃暗投明,营救了即将陷入魔掌的女学生。沙汀《淘金记》里的白酱丹和龙哥这些反面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塑造也极具代表性。白酱丹荡尽家财卑躬屈膝投靠依附于当地的流氓恶霸,因此他为人嚣张跋扈性格粗犷卑鄙老谋深算。林么长子由团总和袍哥首领沦落为流氓头子,人生的大起大落使他变得色厉内荏毒辣阴险。

  横断面结构,客观化的描述是“社会剖析派”塑造人物形象最常用的方法。社会剖析派作家经常截取一个横断面,把宽广丰富的内容集中到一个断面里来,通过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来表现④。吴组缃的《一千八百担》截取了七月十五日宋氏祠堂开会的一两个小时这一场面展开故事和对人物的描写塑造。在这一两个小时内故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先后登场亮相,人物的特点被作者剖析的淋漓尽致。商会会长子寿、义庄管事柏堂、区长绍轩、校长翰芝、讼师子渔等人在这一千八百担粮食面前暴露出贪婪无耻的嘴脸。吴组缃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有条不紊的刻画了二三十个身世不同性格迥异的人物。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和《法律外的航线》也是采用横断面结构的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场面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联保主任方治国、刑么吵吵、刑么吵吵的太太、蒋门神、俞视学的出场和人物活动都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的。

  “社会剖析派”小说人物复杂多变性格的塑造打破了以往文学创作中人物性格单一化的束缚。这也是“社会剖析派”与一般的革命小说的不同之处。此后的周而复、姚雪垠、李劼人等许多作家的创作也都受到了“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影响,塑造了端方、崇祯、夏之时、洪承畴、张献忠、李信、卢象生、郝摇旗等一系列多变复杂鲜明的人物形象。“社会剖析派”并不是为了复杂而复杂,不是人为地去编造,而是立足生活真实地深刻地写出性格本身的逻辑,写出生活固有的丰富性,写出作者本身对生活的独到发现。

  “社会剖析派”作品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社会剖析派”小说区分30年代文学与“五四”文学,通过对时代性主题的开掘、结构的精心布置以及客观化的描写叙述反映分析广阔社会生活的模式取代了“五四”文学提倡激情、个性和抒发个人感受的文风。从宏观角度看,“社会剖析派”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建立了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将中国小说的现实主义提升到新的高度。从文学与现实关系的角度观察,“社会剖析派”作品关照了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认识价值。

  注释及①瞿秋白,鲁迅.子夜和国货年[N].申报·自由谈.1933-3-12.②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③茅盾.谈我的研究[J].中学生,1936(1).④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192.

  [1]茅盾.茅盾文集:子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2]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篇二: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论茅盾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

  推荐本文

  0分享:

  □

  任士恩

  董小坤

  摘

  要:本文论述了茅盾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通过分析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来论述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通过分析塑造的人物形象系列来论述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通过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创作方法来论述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人物形象

  丰富性

  复杂性

  人物形象系列

  创作方法

  一

  茅盾在反映自己的时代时,所关注的中心始终是作为各种社会总和的“人”。作者准确地把握了20世纪30年代社会各阶段、各阶层的人的思想、性格、心理、命运及其历史纠葛和流动,从而反映出整个大时代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中国的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激烈动荡的年代,茅盾以这个动荡的时代为背景,广阔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各阶层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剧烈变化及复杂动向:全民族抗日情绪的普遍高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自觉反抗力量;民族资本家开始时的犹豫、动摇,最后在人民斗争的推动下加入爱国抗日的行列;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态度及幕后投敌卖国的勾当。在这样动荡的年代,人们在觉醒、发展、变化的同时,必定表现为思想、性格、心理、命运的复杂变化。茅盾努力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又特别注重人物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经济关系和社会地位的变化。这就突出表现了茅盾塑造人物性格多面性的艺术特色。而最能体现茅盾这一独特艺术特色并能代表茅盾作品艺术成就的是《子夜》中吴荪甫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吴荪甫是《子夜》中一切事件和人物联结的核心,是矛盾的焦点。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民族资本家的典型,茅盾把他置于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加以刻画。主要描写了吴荪甫与官僚资本家赵伯韬的关系、与工人的关系、与中小资本家朱吟秋等的关系。以这三方面的关系为核心又展开了更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吴荪甫与作为没落地主阶级象征的吴老太爷的家族关系,与其亲属的关系,与屠维岳的关系,与同伙王利甫的关系,与双桥镇农民的关系等。所有这些不同的社会关系如同一面面镜子从各个侧面照出了吴荪甫多方面复杂的性格。吴荪甫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吴荪甫性格中强与弱两方面不断进行搏斗,其发展趋势是强不断让位于弱。吴荪甫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与旧的封建地主阶级完全不同的民族资产阶级,他在精神上无疑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兄弟。茅盾称他为“20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

  王子”。他有着发展中国独立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和刚毅、顽强、果断的魄力,更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他确实应该是时代英雄传奇中理所当然的主角。但吴荪甫却生不逢时,正如茅盾所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虽有些如法兰西资产阶级性格的人,但是因为1930年半殖民地的中国不同于十八世纪的法国,因此中国资产阶级的前途是非常暗淡的。”①吴荪甫曾经认为:“中国官办民办的实业跑到洋商那去了,这是因为那些人不会经营的结果。”当他自己和赵伯韬形成对峙的局面后,这个富有冒险精神而且不肯“妄自菲薄”的人,终于感到自己过的“简直是打仗的生活,脚下全是雷,随时会爆炸起来,把你炸得粉碎!”最终周转不灵陷入困境。作者在对中国社会的剖析中,揭示出了吴荪甫即使具有坚毅的性格也无法摆脱失败命运的悲剧。显然,决定吴荪甫命运的不是他的胆识和计策,而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铁掌。在四面楚歌、众叛亲离时,他把工厂和公馆都押在公债市场的较量中,结果全军覆没。周扬曾这样评论吴荪甫:“《子夜》里面的吴荪甫是一个具有刚毅、果敢性格的人物,这个人在那以软弱、无能、屈服为共同特征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群里,不能不说是特殊的,但在他的性格的发展、矛盾和最后的悲剧里,我们却读出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共同命运。”②吴荪甫性格的这种复杂性,包含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充分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而吴荪甫的悲剧命运正说明: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吴荪甫这个人物对读者感情的引导也是复杂的:他的自私、贪婪、专断与残酷,以及内心深处的平庸,都会引起读者的反感;然而,他那强悍的生命力却是当时柔弱的民族性格中所缺乏的,我们的民族可以说自20世纪以来,就在不断地呼唤着吴荪甫这样的“铁腕人物”的出现。用他的雄才大略、经营之才与大刀阔斧的魄力打破停滞不前的局面,实现中国工业的现代化。因此,吴荪甫落入了中国现代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网中,虽然几经挣扎,却免不了失败的结局,引起了读者的高度同情。

  二

  茅盾刻画人物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茅盾对于进入他艺术视野的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保持着持久的热情与关注,这些人物在他写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小说创作中不断出现,形成了形象系列,各自构成了某一类型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历史。在茅盾的作品中,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从20世纪初与地主阶级顽固派相对抗的轮船老板王伯申,到30年代既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买办资产阶级斗法,又疯狂镇压工人运动的吴荪甫,到抗日战争初期被人民斗争推动,终于加入爱国主义斗争行列的何耀先、严仲平,直到抗日战争后期在人民民主运动中找到出路的林永清夫妇,清晰地勾勒出20世纪前半世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总体历史特点与发展的历史趋向,具有了历史的具体性。中国民族资本家是颇能显示中国现代社会与革命的历史特点的新的阶级、新的人,本应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角色,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在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里民族资本家的形象始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茅盾的独特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具有特殊的历史美学价值。

  茅盾笔下的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与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比较,淡化了理念的痕迹,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这显然与作家对时代新女性更为熟悉,并倾注了更多的主观情感有关。茅盾说过:“他的作品中女子虽然很多,着力描写的却只有二型:静如、方太太属于同一型;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属于又一的同型。”③前者与传统的东方女性有更多的精神联系,后者则从道德伦理、生活追求到性格、气质都迥异于传统的东方女性(这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她们声称“既定的道德标准是没有的,能够使自己愉快的便是道德”,她们是真正的“现代人”,“即不依恋感伤于‘过去’,也不冥想‘未来’,而紧紧抓住‘现在’”④,反对克己的清教徒生活,崇尚享乐,厌恶灰色的平庸,追求刺激,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强悍活泼的个性,她们在精神实质上与民族资本家的男“英雄们”是相通的。她们当然不是革命者,但是“只要环境改变,这样的女子是能够革命的”③。在茅盾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品里,无论是《蚀》里的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还是《虹》里的梅行素,《子夜》里的张素素,作家对她们的趋于极端、易于动摇……是有所否定的,但着力点却在肯定她们思想、性格的反封建方面,真实地写出了她们尽管有动摇,却可能并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梅女士曾对女友说:“时代的壮举就要在东方的巴黎上演,我们应该上场,负起历史的使命来。”作家反复强调“如果读者并不觉得他们可爱可同情,即便是作家描写的失败”③,但在《子夜》中林佩瑶的身上,已经透漏出了这些时代新女性的悲剧性结局,作家的笔调中批判性因素逐渐加浓。茅盾写于20世纪40年代的《腐蚀》的女主人公赵惠明,就其追求性格应该是“梅行素们”的姐妹,但她已不再是作家倾向的“英雄”,同情中含有更多更深刻的批判。

  三

  茅盾还通过鲜明独特的艺术创作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在小说表现艺术上,茅盾特别注重细腻的心理刻画(这主要表现为直接的心理写实与间接动态的心理描写),他追求社会历史的剖析与心理剖析的统一。早在1921年,茅盾在近代小说的解析中就注意到近代小说的特点之一便是“心理解析的精研”。他在创作中努力把动作、环境与人物的心态统一起来加以表现,或者说,更切中于社会心理的写实与再现:注意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运动中,展现人物心理发展的历史。

  从《子夜》开始,茅盾把小说结构的精心构造作为艺术构思中的重要一环,追求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更加适应的蛛网式的密集结构:“把好几个线索的头,同时提出来,然后交错地发展下去……在结构技巧上要竭力避免平淡。”①作品以吴老太爷逃来上海不久便病危死去和吴府治丧开篇的,如果把这个“序曲”当作吴荪甫悲剧命运的发展史来读,那么开篇关于吴氏父子身世的描写,便具有史笔的结构。这情节把吴荪甫的性格形成引到了历史的渊源中去,使人联想到中国民族工业家的特点。他们在古老的封建社会的母体中生长起来,同封建阶级既有血缘的关系,又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其次是吴老太爷这个足不出户的“封建僵尸”此番仓皇而来,是“因为土匪实在太嚣张,而且邻省的共产党红军也有燎原之势”。

  这既借吴老太爷之口传出了农村“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式,又以吴府的丧事为舞台,让各色人物纷纷出场,为后面多角度的描写做好铺垫。结构呈现出宏伟开阔、矛盾交错、波澜迭起、万象纷呈的格局,情节安排有张有弛,多种矛盾同时出现互相纠缠,既有利于多侧面地展开主人公的多重性格,又便于揭示生活中各种矛盾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使小说结构形式与所要反映的纷繁复杂的内容取得了和谐的统一。

  茅盾以波澜壮阔的场面、细腻的心理描写,通过浓墨色彩的铺叙,复杂纷纭的事件陈述构成了复杂多端的矛盾冲突,并有机地融合在完整的艺术画廊之中,使他的小说成为一幅时代的历史画卷,具有史诗般的艺术价值,在现代文学的长篇小说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注释:

  ①茅

  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N].新疆日报,1939-06-01.

  ②周

  扬.周扬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③茅

  盾.从牯岭到东京[A].茅盾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④茅

  盾.写在《野蔷薇》的前面[A].茅盾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任士恩

  董小坤,山东章丘市水寨镇中心中学)

篇三: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茅盾与社会剖析小说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他是中国文学巨匠,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散文。其中《子夜》、《林家铺子》、《白杨礼赞》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他原名沈德鸿,茅盾是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使用的笔名。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童年时代的茅盾,就表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以及非凡的文学天赋。在上小学时,茅盾就爱看旧小说。他家屋后有一间堆放破烂的小屋,不知哪位叔祖在那里放了一板箱杂七杂八的书籍,其中就有《七侠五义》、《西游记》、《三国演义》之类的旧小说,茅盾找到了这些书,立即被其中动人情节吸引住了,他爱不释手,有空就偷偷翻看。过去,这些旧小说被称为闲书,父母一般是禁止自己的子女看的,认为那些书不是正经的学问,看了无用。茅盾的父亲主张搞实业,希望儿子将来学理工科,也不主张茅盾看这些闲书。但他的思想比较开明,当他知道茅盾喜欢看旧小说时,并没有严厉禁止。他认为小孩子读读这些闲书,虽无大用,也可以弄通文理,所以,他又把一本石印的《后西游记》拿给茅盾看,茅盾也就津津有味地阅读着。

  8岁时茅盾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在学校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十二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在父母亲的鼓励下,十三岁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命题写作,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壮志。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相合,形象生动,故借此自抒胸臆。先生很是赏识,夸赞他“将来能为文者”。

  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他的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

  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记录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动摇》和《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茅盾在都市的背景下运笔自如,展示了对都市题材优秀的驾驭能力。而在都市题材之外,茅盾也深化了鲁迅开创的乡村题材创作,他的《农村三部曲》顾名思义就是写在农村里的三个小说,其中《春蚕》是茅盾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通

  过一幅浓郁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形象的描画了帝国主义侵略给农民带来的冲击和上产所带来的恐慌。

  在叙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在小说中喜欢采用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网状型结构形式。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据主题的需要,根据中心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安排各种人物事件,矛盾冲突和环境场面,作品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将所有重要人物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网络,以及在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建成《子夜》式的也是茅盾式的庞大的“网状结构”。与其他现实主义大师一样,茅盾也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语言大师。他的心理描写手法多样但是最具特点的是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他往往以充满着血和泪的感情对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心灵世界进行刻画和解析。通过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段强烈地表现他们苦闷、傍徨的矛盾心绪,从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和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的社会性,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达到形神具现的境地。比如,《春蚕》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人物触景生情,情随物迁的心境变化,再现其内心世界。在《腐蚀》中,采用以内视角为主的叙述方式来叙事状物,使作品的心理剖析和社会环境描写达到了“精微真确”的程度。而《子夜》中,茅盾又将这种心理描写提升到象征主义的应用上,从第一章吴太爷的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可以散在各处的象征性细节窥见到这个老封建的内心世界,如老太爷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的细节。

  社会剖析小说是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其特点是: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瞬。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缃等人。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子夜》作为社会剖析小说的典型,很能代表其风格。《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同时,作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更加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以全面的表现。”当然,茅盾的“大规模”“全面”描写,并不是把各个生活片断随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结构,细密布局,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与性格发展史,牵动其它多重线索,从而使全篇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场景,又沿着一个意义指向纵深推进,最终以吴荪甫的悲剧,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茅盾创造了现代小说大容量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辨析的创作模式。茅盾小说注重创作题材和主题的深入挖掘,创造了现代小说与现代社会同步共进的全景化史诗性品格。社会科学家气质的茅盾,由社会活动和文学理论的热情活跃于文坛,这使得他进入创作便达到了空前的思想深度和广阔的历史内涵,他小说的创作题材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内容,涵盖了20世纪中国上半叶的历史全貌,时代的线索排列构成了社会的编年史。如从社会的政治、经济斗争和阶级矛盾以及社会各阶层人物看,茅盾小说反映出军阀混战、经济危机、工人罢工、农民暴动等社会重大问题,规模的宏大和分析的深刻,都是中国现代社会小说前所未有的。

  茅盾小说以开放的现代意识、丰富的生活积累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都市文学。茅盾从踏入社会之初,在商务印书馆的工作就与中国最早最大的商埠上海有密切关联。在上海,他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同乡旧故中有各阶层人物。茅盾小说全面地描绘了现代都市的企业、金融业、商业、公馆、舞厅、大饭店等,并且着重展示了现代都市以政治、经济为轴心的各

  阶级、阶层的不同人物,如资本家、金融家、买办官僚、公务员、市民等之间的复杂人际关系;同时茅盾更注意描写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特性,现代都市发展的不健全性,以及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急变和交杂的都市走向现代化的艰难过程。如进入都市迅速“风化”的遗老遗少、封建性和现代性混杂的地主式资本家、洋房公馆的血脉紧连着宗法社会的农村等,都活生生地展现在其小说世界里。茅盾小说创造的都市文学,为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读本。

篇四: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论茅盾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

  一

  茅盾在反映自己的时代时,所关注的中心始终是作为各种社会总和的“人”。作者准确地把握了20世纪30年代社会各阶段、各阶层的人的、性格、心理、命运及其历史纠葛和流动,从而反映出整个大时代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中国的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激烈动荡的年代,茅盾以这个动荡的时代为背景,广阔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各阶层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剧烈变化及复杂动向:全民族抗日情绪的普遍高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自觉反抗力量;民族资本家开始时的犹豫、动摇,最后在人民斗争的推动下加入爱国抗日的行列;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态度及幕后投敌卖国的勾当。在这样动荡的年代,人们在觉醒、发展、变化的同时,必定表现为思想、性格、心理、命运的复杂变化。茅盾努力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又特别注重人物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经济关系和社会地位的变化。这就突出表现了茅盾塑造人物性格多面性的艺术特色。而最能体现茅盾这一独特艺术特色并能代表茅盾作品艺术成就的是《子夜》中吴荪甫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吴荪甫是《子夜》中一切事件和人物联结的核心,是矛盾的焦点。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民族资本家的典型,茅盾把他置于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加以刻画。主要描写了吴荪甫与官僚资本家赵伯韬的关系、与工人的关系、与中小资本家朱吟秋等的关系。以这三方面的关系为核心又展开了更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吴荪甫与作为没落地主阶级象征的吴老太爷的家族关系,与其亲属的关系,与屠维岳的关系,与同伙王利甫的关系,与双桥镇农民的关系等。所有这些不同的社会关系如同一面面镜子从各个侧面照出了吴荪甫多方面复

  杂的性格。吴荪甫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吴荪甫性格中强与弱两方面不断进行搏斗,其发展趋势是强不断让位于弱。吴荪甫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与旧的封建地主阶级完全不同的民族资产阶级,他在精神上无疑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兄弟。茅盾称他为“20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有着发展中国独立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和刚毅、顽强、果断的魄力,更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他确实应该是时代英雄传奇中理所当然的主角。但吴荪甫却生不逢时,正如茅盾所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虽有些如法兰西资产阶级性格的人,但是因为1930年半殖民地的中国不同于十八世纪的法国,因此中国资产阶级的前途是非常暗淡的。”①吴荪甫曾经认为:“中国官办民办的实业跑到洋商那去了,这是因为那些人不会经营的结果。”当他自己和赵伯韬形成对峙的局面后,这个富有冒险精神而且不肯“妄自菲薄”的人,终于感到自己过的“简直是打仗的生活,脚下全是雷,随时会爆炸起来,把你炸得粉碎!”最终周转不灵陷入困境。作者在对中国社会的剖析中,揭示出了吴荪甫即使具有坚毅的性格也无法摆脱失败命运的悲剧。显然,决定吴荪甫命运的不是他的胆识和计策,而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铁掌。在四面楚歌、众叛亲离时,他把工厂和公馆都押在公债市场的较量中,结果全军覆没。周扬曾这样评论吴荪甫:“《子夜》里面的吴荪甫是一个具有刚毅、果敢性格的人物,这个人在那以软弱、无能、屈服为共同特征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群里,不能不说是特殊的,但在他的性格的发展、矛盾和最后的悲剧里,我们却读出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共同命运。”②吴荪甫性格的这种复杂性,包含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充分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而吴荪甫的悲剧命运正说明: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吴荪甫这个人物对读者感情的引导也是复杂的:他的自私、贪婪、专断与残酷,以及内心深处的平庸,都会引起读者的反感;然而,他

  那强悍的生命力却是当时柔弱的民族性格中所缺乏的,我们的民族可以说自20世纪以来,就在不断地呼唤着吴荪甫这样的“铁腕人物”的出现。用他的雄才大略、经营之才与大刀阔斧的魄力打破停滞不前的局面,实现中国工业的现代化。因此,吴荪甫落入了中国现代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网中,虽然几经挣扎,却免不了失败的结局,引起了读者的高度同情。

  二

  茅盾刻画人物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茅盾对于进入他艺术视野的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保持着持久的热情与关注,这些人物在他写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小说创作中不断出现,形成了形象系列,各自构成了某一类型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历史。在茅盾的作品中,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从20世纪初与地主阶级顽固派相对抗的轮船老板王伯申,到30年代既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买办资产阶级斗法,又疯狂镇压工人运动的吴荪甫,到抗日战争初期被人民斗争推动,终于加入爱国主义斗争行列的何耀先、严仲平,直到抗日战争后期在人民民主运动中找到出路的林永清夫妇,清晰地勾勒出20世纪前半世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总体历史特点与发展的历史趋向,具有了历史的具体性。中国民族资本家是颇能显示中国现代社会与革命的历史特点的新的阶级、新的人,本应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角色,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在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里民族资本家的形象始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茅盾的独特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具有特殊的历史美学价值。

  茅盾笔下的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与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比较,淡化了理念的痕迹,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这显然与作家对时代新女性更为熟悉,并倾注了更多的主观情感有关。茅盾说过:“他的作品中女子虽然很多,着力描写的却只有二型:静如、方太太属于同一型;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属于又一的同型。”③前者与传统的东方女性有更多的精神联系,后者则从道德伦理、生活追求到性格、气质都迥异于

  传统的东方女性(这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她们声称“既定的道德标准是没有的,能够使自己愉快的便是道德”,她们是真正的“现代人”,“即不依恋感伤于‘过去’,也不冥想‘未来’,而紧紧抓住‘现在’”④,反对克己的清教徒生活,崇尚享乐,厌恶灰色的平庸,追求刺激,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强悍活泼的个性,她们在精神实质上与民族资本家的男“英雄们”是相通的。她们当然不是革命者,但是“只要环境改变,这样的女子是能够革命的”③。在茅盾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品里,无论是《蚀》里的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还是《虹》里的梅行素,《子夜》里的张素素,作家对她们的趋于极端、易于动摇……是有所否定的,但着力点却在肯定她们思想、性格的反封建方面,真实地写出了她们尽管有动摇,却可能并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梅女士曾对女友说:“时代的壮举就要在东方的巴黎上演,我们应该上场,负起历史的使命来。”作家反复强调“如果读者并不觉得他们可爱可同情,即便是作家描写的失败”③,但在《子夜》中林佩瑶的身上,已经透漏出了这些时代新女性的悲剧性结局,作家的笔调中批判性因素逐渐加浓。茅盾写于20世纪40年代的《腐蚀》的女主人公赵惠明,就其追求性格应该是“梅行素们”的姐妹,但她已不再是作家倾向的“英雄”,同情中含有更多更深刻的批判。

  三

  茅盾还通过鲜明独特的艺术创作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在小说表现艺术上,茅盾特别注重细腻的心理刻画(这主要表现为直接的心理写实与间接动态的心理描写),他追求社会历史的剖析与心理剖析的统一。早在1921年,茅盾在近代小说的解析中就注意到近代小说的特点之一便是“心理解析的精研”。他在创作中努力把动作、环境与人物的心态统一起来加以表现,或者说,更切中于社会心理的写实与再现:注意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运动中,展现人物心理发展的历史。

  从《子夜》开始,茅盾把小说结构的精心构造作为艺术构思中的重要一环,追求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更加适应的蛛网式的密集结构:

  “把好几个线索的头,同时提出来,然后交错地发展下去……在结构技巧上要竭力避免平淡。”①作品以吴老太爷逃来上海不久便病危死去和吴府治丧开篇的,如果把这个“序曲”当作吴荪甫悲剧命运的发展史来读,那么开篇关于吴氏父子身世的描写,便具有史笔的结构。这情节把吴荪甫的性格形成引到了历史的渊源中去,使人联想到中国民族工业家的特点。他们在古老的封建社会的母体中生长起来,同封建阶级既有血缘的关系,又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其次是吴老太爷这个足不出户的“封建僵尸”此番仓皇而来,是“因为土匪实在太嚣张,而且邻省的共产党红军也有燎原之势”。这既借吴老太爷之口传出了农村“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式,又以吴府的丧事为舞台,让各色人物纷纷出场,为后面多角度的描写做好铺垫。结构呈现出宏伟开阔、矛盾交错、波澜迭起、万象纷呈的格局,情节安排有张有弛,多种矛盾同时出现互相纠缠,既有利于多侧面地展开主人公的多重性格,又便于揭示生活中各种矛盾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使小说结构形式与所要反映的纷繁复杂的内容取得了和谐的统一。

  茅盾以波澜壮阔的场面、细腻的心理描写,通过浓墨色彩的铺叙,复杂纷纭的事件陈述构成了复杂多端的矛盾冲突,并有机地融合在完整的艺术画廊之中,使他的小说成为一幅时代的历史画卷,具有史诗般的艺术价值,在现代文学的长篇小说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注释:

  ①茅

  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N].新疆日报,1939-06-01.

  ②周

  扬.周扬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③茅

  盾.从牯岭到东京[A].茅盾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④茅

  盾.写在《野蔷薇》的前面[A].茅盾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篇五: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茅盾《子夜》的社会批评原理分析

  一、摘要:《子夜》是茅盾的一部反映了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著作,是社会剖析小说的代表。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蒲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斗争,贯穿《子夜》的全文,环绕这一条主线,小说深刻的反映了1931年革命的发展,描绘了星火燎原中国社会图景,而通过任务鲜明的个性特这和必然命运,十分有利的给读者展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通过细致描写工人围攻吴荪甫的汽车、包围裕华丝厂的管理部、全闸北工厂总罢工等场面,可以充分的看出《子夜》具有一阵见血剖析当时社会的特点。《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关键词:子夜、时代背景、历史意义、社会批评

  三、重要观点::

  瞿秋白: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子夜》不能不说是很大的成绩。

  叶圣陶:我有这么个感觉,他(茅盾)写《子夜》,是兼具文艺家写作品与科学家写论文的精神的。

  筱田一士:《子夜》是20世纪世界文学巨著中,可以和《追忆逝水年华》、《百年孤独》相媲美的杰作。

  四、正文:茅盾字雁冰,出生在一个思想概念相当新颖的家庭,从小接受新

  式教育,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现代作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中国革命文学的奠基人。《子夜》的时代背景是1930年春末夏初。这短短的时间内,有几件大事值得一提。第一,国民党内部争权的斗争,又一次爆发为内战。汪精卫、冯玉祥、阎锡山为一方,蒋介石为另一方,沿津浦铁路一带作战,其规模之大,战争的激烈,创造了国民党内战的纪录。老百姓遭殃自不待言,工商业也受到阻碍。第二,欧洲经济恐慌影响到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一些以外销为主要业务的轻工业受到严重打击,濒于破产。第三,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挽救自己,就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增加工作时间,减低工资,大批开除工人,成为普遍现象,这就引起了工人的猛烈反抗,罢工浪潮一时高涨。第四,处于三座大山残酷压迫下的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武装起义,势已燎原。

  《子夜》的时代展示设定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的上海。作者没有以小见大的从某条小巷子、某个街道的来窥见整个时代,而是直接淋漓尽致的整体展现了这个现代都市的丰富多样、各方各面:豪华客厅,夜总会,工厂挣扎,证券市场,诗人,教授们和女士们,。与此同时,作者还通过一些细节,侧面概括了农村场景和中原地区所发生的战争,更扩大了作品的广度,从而实现了矛盾本人的创作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以全面的表现。”

  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吴荪甫的性格是一个鲜明的矛盾体。他一方面站在民族工业的角度上愤慨,一直反对拥有大量资本的杜竹斋一类人专门做地皮、金子、公债的买卖;另一方面,他更多的思考个人利害,他没办法不陷进疯狂公债投机的活动里。他是一个实业家,国民党反蒋派与地方军阀的联盟北方扩大会议的军事行动赶快成功,然而当北方的军事进展不利于他的公债活动的时候,他又惟恐北方的军事势力发展得太快了。他很精明,有能力,但是又显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的软弱性。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冷静沉稳,但在本质上其实是无所适从。这部小说《子夜》,把吴荪蒲的角色特意安排成丝厂老板,也是为了重点突出他的阶级特征。因为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纺织工业最发达,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工业。在这部作品中,民族资本家吴荪蒲和买办资产家赵伯韬阶级的本质不同。吴荪蒲希望摆脱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控制,振兴民族工业,使中国的资本主义道路,而赵伯韬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使用金融买办资本控制民族行业,帮助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经济。吴荪蒲在与赵伯韬斗争时,还希望尽快结束军阀内战,快点实现民主,甚至当他的希望再次破灭之后,寄望于反蒋联盟和地方军阀的联盟。茅盾陛下的吴荪蒲,不仅在上海滩赫赫有名、器宇不凡的实业家,也是中国民族资本家中具有“法兰西资产阶级大企业家”魄力和自信的佼佼者。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在吴荪甫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作品重点描述了都市,而又通过农村来与都市作对比,概括地表现了中国30年代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现实。

  茅盾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中国社会的三十年代早期现状,对上海工商最是熟悉。当时,学术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争议展开,茅盾对照自

  己看到的社会现象与学术界的讨论,,决定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推翻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在编写《子夜》时,茅盾又将他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获得社会经验充分运用了进去。他说:“当时在上海的实际工作者,正为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而很忙,在各条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我那时没有参加实际工作,但是一九二七年以前我有过实际工作的经验,虽然一九三一年不是一九二七年了,然而对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以及他们工作的困难情形,大部分我还能了解。”过去的经验加上了左翼文学运动,为他对这本书进行创作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茅盾的《子夜》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希望通过有抱负的吴荪蒲想发展民族工业,并很快在现实中失败了,不得不把他们的行业卖给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这一过程,揭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避免的最终命运,这表明中国不可能实现资本主义社会性质转变。吴荪蒲的悲剧,也就是整个阶级的悲剧。小说的写作意图与当时飞扬满天的中国社会性质争论有莫大的关系。参加了辩论的人,基本提出了这样三个观点:一,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半封建的性质。两,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对帝国主义反封建应该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任务。三,进步资产阶级学者的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在反对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和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取得生存与发展,从而自己的资产阶级政权。

  《子夜》不仅写了吴荪蒲和赵伯韬的商场上的角逐,还从吴荪蒲的家庭生活以及周围的人物描写进一步烘托资产阶级因为利益而生

  的冷酷自私的的丑陋面孔。他抗拒不了的命运不可避免的历史规律为他安排的失败,所以他只能用伪装镇静掩盖内心的恐惧和不安。他依靠强有力的刺激来暂时忘记前景黯淡和私营企业危机,只能使用死亡之舞消解失败的痛苦。吴荪蒲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典型形象。对于工人运动的态度,更透露出他拼命压榨工人、仇恨社会革命的反动情绪。当他从报纸上知道了因为农民起义双城镇已经占领了的消息时“他狞起眼睛望着天空,忽然转为贫怒:‘我恨极了,那班混账东西!他们干什么的?”他恨得咬牙切齿的声音防护都穿透了文字。有时他不满意国民党反动政府,因为不能有效地抑制革命,“因为他的权力的铁腕不能直接达到那负责者”。他试图从工人身上挽回一点因为外国商品倾销和军阀混战造成的企业的损失,他利用工贼、特务和反动军警破坏工人罢工运动。从这些地方看出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仇视劳动人民、喝血自肥的反动工业资本家的形象。

  《子夜》艺术成就最突出的,它具有表现了30年代早期中国社会的各阶层的矛盾和斗争的惊人艺术力量,提问和回答了当时社会最重要的社会问题,可以说《子夜》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出现的第一部成功的小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站在时代的高度上,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具体、深刻的反应20年代到30年代初期旧中国社会生活,成功地塑造民族资产阶级的经典形象。《子夜》的成功是必然的。与文学的历史上所有成功的作家一样,茅盾特别关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他有着广泛的社会经验,并运用马克思的观点成功分析各种现象,揭示了其意义。《子夜》是在我国无

  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在反革命文化围剿中迈步前进的时候问世的,完全证明了左翼文学阵营的战斗能力,从创作上证明无产阶级文学是不可战胜的,最有希望的一股力量。作品以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并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各种复杂的阶级关系、社会关系,作品总结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并且预测了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当时社会,乃至现在,都具有警醒和指明道路的重要作用。

  五、参考文献:

  1、茅盾:《子夜》

  2、茅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

  3、茅盾:《再来补充几句》

  4、茅盾:《<子夜>后记》

篇六: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在文学史上,“社会分析小说”又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主要作家有茅盾,沙汀,艾芜,吴组缃等,多为左翼作家。其特点是,运用阶级观点,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以期其创作能从本质上解释生活的真实并正确预示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茅盾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社会分析小说特点?

  能够体现“社会分析小说”的是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主要特点是:

  1、背景广阔。《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同时,作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更加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一全面的表现。”当然,茅盾的“大规模”“全面”描写,并不是把各个生活断片随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结构,细密布局,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与性格发展史,牵动其它多重线索,从而使全篇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场景,又沿着一个意义指向纵深推进,最终以吴荪甫的悲剧,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

  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子夜〉是怎样写成的》

  2、贴近生活。茅盾近乎以写史的态度创作小说。《子夜》的情节,是被镶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这一真实的历史时空里的。小说中描写的一些情景,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的史实。《子夜》把这类非虚构性的话语引进小说,与虚构性话语融汇、辉映,应该说是相当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文体试验。《子夜》的史诗品格,无疑得益于“诗”与“史”两种语言巧妙调适与组合。

  3、描写细腻。《子夜》在整体布局上具史诗般宏阔,但细节描写的笔触又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颤动的波纹。这一特点,早在三十年代,吴宓先生就曾指出过并大加赞赏,称《子夜》“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而其细微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

篇七: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茅盾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茅盾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创作特色编辑

  创作题材

  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他的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1]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记录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动摇》和《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茅盾在都市的背景下运笔自如,展示了对都市题材优秀的驾驭能力。而在都市题材之外,茅盾也深化了鲁迅开创的乡村题材创作,他的《农村三部曲》顾名思义就是写在农村里的三个小说,其中《春蚕》是茅盾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幅浓郁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形象的描画了帝国主义侵略给农民带来的冲击和上产所带来的恐慌。[9]叙事风格

  在叙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在小说中喜欢采用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网状型结构形式。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据主题的需要,根据中心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安排各种人物事件,矛盾冲突和环境场面,作品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将所有重要人物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网络,以及在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建成《子夜》式的也是茅盾式的庞大的“网状结构”。

  与其他现实主义大师一样,茅盾也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语言大师。他的心理描写手法多样但是最具特点的是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他往往以充满着血和泪的感情对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心灵世界进行刻画和解析。通过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段强烈地表现他们苦闷、傍徨的矛盾心绪,从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和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的社会性,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达到形神具现的境地。比如,《春蚕》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人物触景生情,情随物迁的心境变化,再现其内心世界。在《腐蚀》中,采用以内视角为主的叙述方式来叙事状物,使作品的心理剖析和社会环境描写达到了“精微真确”的程度。而《子夜》中,茅盾又将这种心理描写提升到象征主义的应用上,从第一章吴太爷的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可以散在各处的象征性细节窥见到这个老封建的内心世界,如老太爷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的细节。[9][1][14]小说之外,由于时代政治性的缘故,茅盾的散文也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叙事方法,善于使用以托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如《白杨礼赞》整个艺术构思中,以无边无垠、雄壮、伟大但又显得单调的西北黄土高原来衬托傲岸挺拔的白杨树,以白杨树的形象实体的描写来透出它的精神,同时又以白杨树的实体与精神来展现抗日军民及其领导者共产党的伟大气概。《风景谈》用虚实结合、避虚就实的手法在浩瀚的西北沙漠背景上推出忍辱负重、坚韧沉毅的骆驼队,并借助叮当的驼铃声作为节奏,以猩红大旗作为标帜,象征性地描绘出民族危难当头的时代环境中党领导的解放区所处的历史地位,所体现的民族的伟大精神。[15]评论特色

  茅盾前期的文艺评论根植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观,后期又逐渐演变成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但是无论观念的变化如何,他都紧紧结合着中国的文艺运动实际和作家的创作实际,来从事理论批评工作。同时茅盾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文艺应与中国的革命取同一步调,长期坚持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探索,积累了关于选材构思、谋篇布局、提炼情节、塑造人物、运用语言等一系列的成熟经验。茅盾一贯主张广大创作者学习世界文学中对自身有

  益的东西,在革命文学领域内重视艺术规律,以促进现代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不断进步,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篇八: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子夜》写于1931年至1932年间,是茅盾作品走向成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扛鼎之作。它从正面展现了30年代中国社会阶级斗争的全貌并揭示出各个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全书以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为主体,结构规模宏大,人物关系复杂,又始终围绕民族资本家吴荪莆这一个点,以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又以人物带动情节发展,其艺术特征尤其值得我们探讨。

  一、严谨宏大的结构:以人物为主,围绕中心轴

  茅盾《子夜》大规模、全景式地描写时代社会生活,真实反映和还原那个时代的人与事,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子夜》不仅是茅盾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整个时代长篇小说的成熟与成功。《子夜》一开篇即以吴太爷的葬礼为基点,全方位的介绍了上海当时的风云人物,吴荪莆、赵伯韬、周仲伟、韩孟翔、杜竹斋等后来一系列影响巨大的人物。一时间吴太爷的葬礼便变成风云际会的时代背景,他与他,他与她,她与她,谁又是谁故事中的主角。《子夜》洋洋洒洒写了70多个人物,却始终围绕民族资本家代表吴荪莆为中心点,围绕民族资本家吴荪莆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为主。一个主线,一个人物,一个中心点,架起的便是整部《子夜》。

  二、史与诗的结合,典型环境的塑造

  作者从吴太爷的视角出发,给我们塑造了夜上海的典型环境,灯红酒绿,奢靡泛滥,也为下面情节的铺陈做了伏笔。除了夜上海这一典型环境的塑造,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也用了较多笔墨记录了当时的大事件。茅盾的《子夜》其实被真实地镶嵌在1930年五月到七月这段历史中,小说中出现的一些情节的描写,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史实。因此,茅盾的子夜不可不谓史与诗的结合

  三、勾画人物,注重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茅盾刻画一个人物的主要手段,《子夜》的成功除了规模宏大的艺术框架,茅盾对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心理描写。而《子夜》对吴荪甫的心理描写更是极其成功,如吴荪甫在办益中公司时的踌躇满志,在镇压工人晕倒时的焦躁不安,在公债战场上的举棋不定,失败后心灰意冷等等,无不刻画得淋漓尽致。还有杜竹斋复杂深刻的内心矛盾、其他来自农村资本家的心里矛盾,都让人印象深刻。

  四、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作者个性化的语言描写,针对故事中的每个人。行为主体的不同,性格的不同,因而引起的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使人见此文,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吴荪莆精明能干又冷酷无情,赵伯

  韬骄横狂妄又阴险狡诈,徐曼丽上海第一交际花的多情又无奈,周旋于各个大腕之间。茅盾的人物语言是鲜活的、有个性的,一切的人物语言均符合一切的人物身份。

篇九: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创作特色编辑

  茅盾创作题材

  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他的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1]

  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记录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动摇》和《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茅盾在都市的背景下运笔自如,展示了对都市题材优秀的驾驭能力。而在都市题材之外,茅盾也深化了鲁迅开创的乡村题材创作,他的《农村三部曲》顾名思义就是写在农村里的三个小说,其中《春蚕》是茅盾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幅浓郁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形象的描画了帝国主义侵略给农民带来的冲击和上产所带来的恐慌。[9]

  茅盾叙事风格

  在叙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在小说中喜欢采用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网状型结构形式。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据主题的需要,根据中心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安排各种人物事件,矛盾冲突和环境场面,作品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将所有重要人物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网络,以及在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建成《子夜》式的也是茅盾式的庞大的“网状结构”。与其他现实主义大师一样,茅盾也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语言大师。他的心理描写手法多样但是最具特点的是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他往往以充满着血和泪的感情对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心灵世界进行刻画和解析。通过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段强烈地表现他们苦闷、傍徨的矛盾心绪,从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和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的社会性,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达到形神具现的境地。比如,《春蚕》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人物触景生情,情随物迁的心境变化,再现其内心世界。在《腐蚀》中,采用以内视角为主的叙述方式来叙事状物,使作品的心理剖析和社会环境描写达到了“精微真确”的程度。而《子夜》中,茅盾又将这种心理描写提升到象征主义的应用上,从第一章吴太爷的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可以散在各处的象征性细节窥见到这个老封建的内心世界,如老太爷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的细节。[9]

  [1]

  [14]

  小说之外,由于时代政治性的缘故,茅盾的散文也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叙事方法,善于使用以托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如《白杨礼赞》整个艺术构思中,以无边无垠、雄壮、伟大但又显得单调的西北黄土高原来衬托傲岸挺拔的白杨树,以白杨树的形象实体的描写来透出它的精神,同时又以白杨树的实体与精神来展现抗日军民及其领导者共产党的伟大气概。《风景谈》用虚实结合、避虚就实的手法在浩瀚的西北沙漠背景上推出忍辱负重、坚韧沉毅的骆驼队,并借助叮当的驼铃声作为节奏,以猩红大旗作为标帜,象征性地描绘出民族危难当头的时代环境中党领导的解放区所处的历史地位,所体现的民族的伟大精神。[15]

  茅盾评论特色

  茅盾前期的文艺评论根植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观,后期又逐渐演变成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但是无论观念的变化如何,他都紧紧结合着中国的文艺运动实际和作家的创作实际,来从事理论批评工作。同时茅盾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文艺应与中国的革命取同一步调,长期坚持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探索,积累了关于选材构思、谋篇布局、提炼情节、塑造人物、运用语言等一系列的成熟经验。茅盾一贯主张广大创作者学习世界文学中对自身有益的东西,在革命文学领域内重视艺术规律,以促进现代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不断进步,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作出贡献。[1]

  茅盾文学思想编辑

  茅盾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观是茅盾的文学思想的核心。他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文学创作源泉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因此文学应该反映时代的风貌,必须反映每一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重大斗争。他的小说展现了从辛亥革命时期到建国前夕的中国现当代的重要历史面貌。《霜叶红似二月花》展示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夕的江南乡镇生活,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最后一个时期留下一幅历史画卷;《虹》展示了从“五四”到“五卅”,从成都到上海的斗争风云;《蚀》展现了大革命前后从上海到武汉再到上海的斗争风云;《路》、《三人行》从中部到南部,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知识青年的苦闷和追求;《子夜》、《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提供的帝国主义侵凌下民族工业的败落与农村经济的破产的形象资料。茅盾不是一般的要求文学要反映客观生活,而是站在社会历史家的角度,要求文学展示繁复纷纭的社会生活整体特别是其间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大变动”,展示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

  革命必然取得最后胜利”

  的历史趋向。从而,使文学自觉地成为真实的时代镜子和社会史诗。正如王若飞所说:“从茅盾先生的创作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大变动,也可以看到中国人民解放运动的起落消长。茅盾先生的最大成功之处,正是他的创作反映了中国大时代的动态,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创作的中心内容,与中国人民解放运动是相联系着的”。[16]

  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中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既是对社会背景的重视,要求将“最典型的人物事态”放置到“

  力所能及的广阔画面上”

  去展现。他的小说,总是把特定的社会历史生活浓缩为轮廓和背景,涂以情绪的色彩,在人物与环境的交流中展示典型性格。如《子夜》将故事放置在20世纪30年代民生凋敝的上海,民族产业普遍受到打击,吴荪蒲在这样的背景下,性格被典型化、脸谱化,同时悲剧性的意味也随之加深。另外《春蚕》则放在20世纪30年代的江南农村,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恐慌,故事中老通宝的形象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丰富化立体化。在小说之外茅盾也以此作为批评标准,在文学评论《读<北京人>》中指出《北京人》等作品对围绕于人物的世界变化描写模糊的缺陷。在现实主义文学观之外,茅盾也借鉴了泰纳的写实主义、左拉的自然主义,还曾译介过一些象征主义作品,有效地择取、扬弃和融化,以引导新文学的创作,为文学表现人生这一根本目的服务。而这些借鉴和吸收的文学思想都可以在他的长篇小说《子夜》中窥见,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观既恪守现实主义的本质精神而又广为吸收各种艺术流派之长,坚持原则却非自我封闭,大胆开放并不随意调和,由此走出了一条富有个性和创新性的现实主义之路。[1]

  [16]

  [17]

  同时作为坚实的无产阶级革命主义者,茅盾在作品中也较为强烈地表现了个人在政治上的倾向,前期主要以文学评论的方式阐述了个人在文学思想上的取舍,他吸收了欧洲的写实主义与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在其文学评论的作品中大力推广了“为人生”的艺术宗旨。以后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观,这时期以小说散文为主在故事之中有意识地表现个人的文学思想以及提供政治导向,这时期的重要作品有《子夜》、《清明前后》等。建国后,茅盾的文学创作较少而开始了大量的文艺总结,书写总结了较多的文艺理论文章,这些文章也无不在阐述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然而学界同样也有声音认为茅盾对于宣扬的这些文艺观并没有做到融会贯通,而存在一定的教条主义式的照搬。茅盾1919年底才开始接触阶级斗争学说,而1925年便仿照早期苏联文学,倡导“

  无产阶级艺术”,这些都是

  在尚无中国实践依据之时确立的。在被当作法典并实行的半个多世纪中,不允许对其进行发展、修正,缺乏一个“

  中国化”

  过程,因此,长时间地被教条主义所统治。他写了大量的文艺杂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见解,但终究属于技巧,而非主体;属于局部,而未上升到全局意义上。他没有赵树理那样的优患意识,写出暴露极左路线的作品。也没有高尔基那样的独立性,发表“

  离经叛道”

  式的“

  不合时宜的思想”

  。因此有学者也认为茅盾一生的矛盾是教条主义的悲剧。[18-19]

  茅盾自然主义

  20世纪20年代,茅盾曾被看做坚实的自然主义信徒,他在这段时间内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自然主义的书籍,并且为之撰写了不少的理论书籍。而到了1928年,茅盾随着思想的变化又申辩过他也并非依自然规律开始创作生涯,而是相反一一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生活和人生之后才来做小说。到了1958年的《夜读偶记》他甚至对自然主义给以全面否定----认为自然主义是个“暗坑”。虽然如此,茅盾的创作与自然主义依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20]

  茅盾早期刚步入文坛的时候极力倡导自然主义,他认为自然主义是文学上之写实主义,是一种具有真实、客观、细致、科学等特点的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因此他的前期创作和文论也因自然主义而声名鹊起,较为著名的篇目如《评四五六月的创作》,这篇关于自然主义的评论引起了当时文艺界关于自然主义的激烈讨论。而1925年开始介绍新写实主义的茅盾也开始了对自然主义的怀疑,1928年他开始明确的反对自身受左拉和自然主义的影响。然而茅盾此间的创作仍然带有自然主义深深的烙印,如这期间发表的小说《灭亡》、《追求》无不闪现着自然主义的光辉。30年代以后,茅盾自觉沿着革命现实主义的大道阔步迈进,对自然主义作客观分析。认为自然主义发展是因为反帝运动高涨、社会科学思想发展而带来唯物论思想的发展,自然主义在思想基础上与唯物论更为接近。自然主义优点在于对平民化、日常生活的描写,勇于直接反映丑恶;而不足在于没有留下余地给读者去用经验和想象去填补。这可以说是他对自然主义认识的一次升华,故而这段时间,他的大作《子夜》诞生,里面较为完美融合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写作手法。然而茅盾后期有些过于执着对自然主义的崇敬,使之与中国正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生一定程度的偏离,因而产生了裂隙,引起落后焦虑导致了他创作萎缩,故而茅盾后期并无太引人注目的文学创作,而转向文学评论。[20]

  茅盾古典文学

  茅盾的创作中也大量的吸收了古典文学的创作艺术,他曾在《旧形式、民间形式与民族形式》中指出“要吸取过去民族文艺的优秀传统”

  ;

  学习外国古典文艺以及新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的典范;要继续发扬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更要深入于今日的民族现实,提炼熔铸其新鲜活泼的质素。”而这些在他的创作中也得到体现,《子夜》、《腐蚀》中庞大的艺术网络构建是都对《红楼梦》中的艺术精髓的学习与提取

推荐访问: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剖析 茅盾 特色

热门文章

2024年浅谈纪检监察工作面临困难及对策

民主政治是实施权力监督的环境条件,而民主政治的精髓就是通过有效的权力配置实现以权力制约权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政治文明国家,就要从严治党,就要加强党内监督,尤其要加强对党的各级组织、党的领导干

政治机关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改进(4篇)

政治机关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改进

2024公安民警职务晋升(3篇)

公安民警职务晋升

2024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会议记录(5篇)

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会议记录

2024年度关于加强公安机关网络舆情风险防范工作部分思考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网络上交织碰撞,所形成的“网络话语”逐渐成为重要的舆情力量,使当前的社会舆论环境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以“两微一端”为

基督教为亡者祈祷经文6篇【完整版】

基督教为亡者祈祷经文(诗班唱诗歌,等候开会)主持人:基督徒()荣归天家追思礼拜现在开始。主持人:全体肃立、默哀(信徒祷告不超一分钟为好)……默哀毕。主持人:

小学思政课实施方案小学思政课实施方案(完整)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加强,小学思政课在课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是实现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思政课是指以道德素养、宪法法律、人生观价值观、民族精神、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健康等为核心,

那些借调人到底怎么留下来?(2024年)

上级单位之所以要“借调”,恰恰说明这个单位缺人,特别是缺能做事、会做事的人,这就意味着有打破“借而不调”僵局的希望,从而名正言顺一直留下来。下面我结合身边朋友的真实故事说说怎么“调”。方案一:保持耐心

共青团xx市委“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主持词(全文完整)

文章详情共青团xx市委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主持词尊敬的领导、全体青年朋友们: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共青团中央决定,围绕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

2023最新烈士陵园闹鬼鬼把孩子追到烈士陵园(五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

意识形态方面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4篇)

意识形态方面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

学校二十大安保维稳工作实施方案(完整文档)

为切实做好党的二十大期间我校维稳安保工作,及时高效贯彻执行中央领导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市委统一部署要求,各单位要始终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凝聚共识、主动担当、攻坚克难,狠抓校园维稳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