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建立农机市场16篇
建议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建立农机市场16篇建议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建立农机市场 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建议与思考 农业机械化是开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根底,也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农业机械化开展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议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建立农机市场1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建议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建立农机市场
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建议与思考农业机械化是开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根底,也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农业机械化开展正处于新的战略机遇期,农机化开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又好又快开展的新阶段,在农机化开展理念,开展方向、开展重点、开展模式等方面进一步加大理论探讨和实践力度,努力做到科学开展、和谐开展。
一、推动农业机械化开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机装备水平较低,构造性冲突突出
主要表达在:小农机制农机化开展我省的多数农村家庭都采纳小型农机操作,不仅暴露出大机械和小地块生产方式的冲突,而且成为我省农机化水平提高和规模化开展的障碍,同时大农机数量少,配套率低,科技含量不高,技术状态差这种现状亟待更新。在政府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下,农夫购置农业机械呈现出了三多的显着特点,即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多,插秧机、收割机多,高质量、高性能机械多,农机装备构造日益优化。但从总体看,仍存在小型拖拉机多、高性能动力机械少,主机多、配套机具少,农机作业工程单一,缺少高性能复式作业机具,养殖业、林果业、经济作物和农产品加工等机械化程度较低。
2.农业装备科技创新实力不强,研制实力落后于市场需求
现有的农机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农机工业明显落后于经济兴旺地区。?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产品有效供应缺乏,而引进农业机械的地区适应性问题冲突突出。少量农机工业产品由于技术含量低,存在质量和性能问题,主要表达在技术性障碍多,“瓶颈”环节的关键机具产品质量和牢靠性较差。
3.农机社会化效劳组织长效开展机制不健全,效劳水平跟不上现代农业开展的须要
现有的农机效劳组织多采纳传统的管理模式,农机农田作业组织开展较快,但组织化程度低,管理散乱,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管理模式的经营性农机合作效劳组织还处在起步阶段,农机大户联合形成的合作组织还比拟少。
造成上诉问题的主要缘由,一是农夫相识不高,投入力缺乏。由于更新大型农机具投入很大,农夫家庭的购置力缺乏。并且农夫对新技术,新机具往往要看到效益后才肯承受,从而造成新技术,新机具推广不快。二是农机利用机制问题。先进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无用武之地,影响大型农业机械作用的发挥。三是农机科研、开发、制造实力弱,满意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另外,由于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国家对农夫购置大型农机缺少资金支持、政府扶持,导致大型机具更新缓慢,家家户户争相购置经济运用的小型农机具。
二、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建议与对策
1.优化农业机械化区域布局,促进农业机械装备构造优化
依据农业生产实际状况,以地貌形态、农业气候、土地利用构造、区域生产专业化为主要指标,依据开展农业的自然经济条件的相对类似性、现代化农业开展方向的相对相同性,坚持农业区划原那么,遵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经济有效、爱护环境的原那么,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促进农业机械化开展,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构造,踊跃转变农业机械增长方式,坚持农机装备构造调整与农业产业构造调整相适应,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构造升级,走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协调开展的道路。坚持在开展中调整优化构造,在构造调整中保持快速开展。在确保农业机械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各业所需机械的比例。
2.加快农机科技探究的步伐,促进新机具研发和推广,提高农机科技奉献率
依据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和农夫需求,探究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采纳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材料,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本钱,供应系列化、标准化、多功能和质量优良、节约能源、价格合理的农业机械产品;要踊跃支持引进、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关键零配件和技术;引导、支持农夫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自主选择具有先进性和地区适用性的农业机械,提高农机科技奉献率。
3.依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促进农业机械化开展机制
随着2004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公布实施,标记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开展进入法制化轨道,其核心是依法加大投入,促进农业机械化开展。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谨慎贯彻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加强农机化的组织领导和宏观管理,加大执法力度,落实法定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市县两级财政都要不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根底建立的投入,逐步改善市级农机科研、基层农机推广、农机培训和平安监理的根底条件;像农业开展资金、扶贫和其他农业扶持资金一样,也应设立农机专项资金以扶持和鼓舞开展农机科技示范大户、农机股份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效劳组织。
4.实施农夫培训工程,提高农夫群体科技素养
加快农业机械化开展进程必需提高农夫群体科技素养。实施农夫培训工程是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重要根底。政府职能部门要踊跃倡议涉农单位为农村、农业供应公益性效劳,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农夫群体科技素养,使他们能够尽快驾驭新技术、新装备,为推动本地区农业机械化开展进程供应智力与技术支持。
总之,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这项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
篇二:建议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建立农机市场
借鉴先进经验发展现代农业——赴江浙沪考察现代农业的启示周宽哲
【期刊名称】《福建农业》
【年(卷),期】2002(000)007
【摘
要】@@为了应对加入WTO以后对我省农业的挑战,省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领导小组组织福建省农业外经考察团,赴江苏、浙江、上海3省(市)进行考察学习.学习兄弟省(市)在农业招商引资和发展外向型农业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他们许多做法都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吸取的.
【总页数】1页(P26)
【作
者】周宽哲
【作者单位】海峡峡两岸漳州农业合作实验区办公室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3
【相关文献】
1.借鉴先进经验,做好陇南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陇南市考察组赴山东等地学习考察报告[J],吕玉荣;张永强;谢琦宇
2.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提升农机合作社建设水平——赴黑龙江考察调研现代农机合作社建设的启示与思考[J],王立成;宫少俊;秦贵
3.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加快广西铁路建设发展——赴山东、湖北两省考察铁路建
篇三:建议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建立农机市场
现代农业发展经验交流材料11
现代农业发展经验交流材料3篇
现代农业发展经验交流材料第1篇
是传统农业大镇。在推进精准扶贫进程中,我们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着力引进市场主体、培育主导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做法是: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精准扶贫效益
做强传统产业。支持明庙村发展壮大炒米产业,实施整村推进。三源糯谷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种子供应、田间管理、订单收购全程服务,保障原材料品质;明庙炒米协会与农户签订了炒制标准,杜绝添加食品增白剂膨化剂;陆谷香食品有限公司注册味商标,实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目前全村从事炒米生产的农户达到120户,户平收入10万元左右。
做大特色产业。鹅业在陆岭、子文村建成年出笼10万只的肉鹅养殖基地,直接经济收益150万元;、、村扩大传统荸荠、慈菇种植规模,连片面积达到8000亩,每亩增收2021元以上;天鑫米业在高当村实施整村富硒稻种植2021亩;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子文村建成富硒稻虾共用基地1000亩;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片区建成精品有机藕基地2800亩;超越苗木、垦农苗木等7个苗木专业合作社利用荒山、荒坡优势,建成苗木基地2100亩。
二、扩大产业规模,夯实精准扶贫基础
扩大土地流转规模。我们以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为契机,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400亩,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200亩,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100亩,垦农苗木等7个苗木合作社流转土地2100亩。全镇土地流转比例达到17%。
扩大农业装备规模。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购置大型农机具400多台套,无人机2架,全程社会化服务能力达到3.5万亩;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钢构大棚55个52亩;鹅业建成年屠宰肉鹅100万只的加工车间1.8万平米;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800万斤标准仓储1个,投资500万元的藕粉加工厂已完成征地选1
址工作。
三、彰显产业效能,创新精准扶贫模式
一是土地流转模式。主要为片区低产田升级改造地块流转,土地价格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入前的80元/亩提升到xxxx元/亩,群众每年直接获利220万元。
二是带田入社模式。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郭大、骆驼、高当、子文等村贫困户33户,保底收益每亩1000元以上,并为贫困户提供在合作社就业岗位,增加打工收入。
三是土地托管模式。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托管无劳动能力贫困户8户31人,以亩平产量按市场价格与农户直接进行结算,解决贫困户无力种田的难题。
四是提供设施模式。立体养殖专业合作社为2户贫困户提供钢构大棚5个,户平增收2万元;鹅业为子文村及周边12户贫困户免费建设小型肉鹅养殖基地,户平增收1.5万元,解决了贫困户资金不足的难题。
五是提供就业模式。食品公司提供岗位10个,食品创业园提供岗位30个,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提供岗位1个,实现贫困户就近就业创业,年工资可达1.2万元。
六是入股分红模式。陆谷香食品有限公司吸纳贫困户1户2人;食品有限公司吸纳贫困户9户12人。贫困户以土地或劳动力折算股份,参与合作社日常经营,年末按股分红。
七是提供全程种植服务模式。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23户80人,为贫困户提供精品藕种植技术,农户自主经营、自主销售,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亩平增收xxxx元。
八是临工需求模式。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在生产过程中,按用工需要通知贫困户完成工作任务,按天结算工资。已使用临工1200多人次,发放工资10万余元。
通过这8种产业扶贫模式,已实施产业帮扶117户246人,产业扶贫贡献率达到80%。
现代农业发展经验交流材料第2篇
临沭县镇地处沭河岸畔,总面积73.8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居,北临327国道,东依225省道。沭河、分沂入沭河纵贯全境,造成了全
4镇呈典型的沭河冲积平原地型地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蔬菜和林果是农业主导产业,共种植各类果菜2万亩,有蔬菜加工企业20余家,曾获山东省脱水蔬菜特色产业镇称号,素有脱水蔬菜之乡的美誉。
近年来,镇农业紧紧围绕上规模、创品牌、强产业的总体思路,以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现代品牌农业为主线,以科技为引领和支撑,建设了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了一批优质农产品,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推动了该镇由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农业名镇转变,现代农业的发展驶进了快车道。目前,全镇已流转土地150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0%,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45个,发展各类优质农产品地30个,获批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5000亩。基地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2个、有机食品转化认证3个,注册品牌商标15个。
一是发挥科技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将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独立经营的小农户进入市场,面临交易费用高、市场风险大、产品销售难、市场信息不灵等问题,迫切需要有能代表农民利益可与市场对接的专业合作组织,专业性技术协会就作为这种中介组织应运而生。我镇以协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方式,以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为基础,为农民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提供新信息。绿云有机葡萄、鑫果葡萄、前醋葡萄等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为农民提供种苗、5技术培训、田间管理和市场销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产品销售上做到了五个统一(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科协立足资源,调整结构,依托科普,惠农兴村,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去年,鑫果葡萄基地的武状元牌大棚葡萄平均价格达到了15元/公斤,亩收入可达30000元,露天葡萄亩均收入超过了1元;绿云葡萄基地的琼浆果牌金手指葡萄卖到了100元/公斤的好价钱。我镇葡萄种植面积由初期的1500亩发展到现在的6500多亩,在原来十年发展的基础了翻了两翻。
二是发挥科技协会的技术支撑作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我镇科技协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镇村远程教育站点为依托,加大科普投入,注重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技术指导服务到16个行政村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各个园区、基地,示范3
带动镇内10个村居3000农户,发展葡萄、蒙山红桃、西瓜、有机蔬菜等近2万亩。葡萄和蔬菜品种不断更新,质量不断提升,品牌已经叫响。我们根据生产季节和田间管理要求,及时举办各类技术讲座和田头观摩示范活动,定期举办科普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不断推动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同时,我们与山农大、市农科院进行了产学研合作,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教授现场进行科普指导,联合攻关,解决果菜生产难题。在科协的指导帮助下,长生园专门聘请了4名高级研发人员对有机蔬菜的生产管理
6进行技术指导,负责管理的农户从蔬菜的栽种、培育、采摘、运输到售后都严格按有机规程操作。目前,新蔬泥香、奥格丽客牌迷你小黄瓜、各种彩椒、南瓜、冬瓜等已协议直供北京沃尔玛大型连锁超市。我镇现已有25种农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有机转化认证,15种农产品注册了商标品牌。5月鑫果和绿云基地的葡萄被评为临沂市首届沂蒙优质农产品知名品牌,2月我镇获得了临沂市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先进乡镇荣誉称号。
三是发挥科技协会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助推力量,为兴农富农打下坚实基础。为了使果菜生产向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逐步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服务体系;科技协会依托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争取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环境条件大大改善。全镇规划建设的万亩农业示范区,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四个一批项目进入示范区,使土地的规模效益得到了最大发挥。即引导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入园投资建设基地,目前已建基地8个、面积3000亩;引导一批专业合作社入园建设生态林果示范基地,目前已建基地12个、面积8000亩;引导一批农村能人投资领办科技示范基地,目前已建基地4个、面积亩;引导一批农业开发项目投资建设基地,目前建基地1个、面积1500亩,形成了基地连基
7地、项目连项目的连片化、规模化格局。目前,全镇已建成葡萄、蒙山红桃、大棚蔬菜、薄皮核桃、苗木花卉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0个,申报市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000亩。同时,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葡萄产业,延长葡萄产业发展链,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去年8月我镇举办了临沂市首届葡萄采摘节,进一步宣传推介了的葡萄,增添了葡萄产业发展的后劲和信心。
了葡萄产业发展的后劲和信心。
现代农业发展经验交流材料第3篇
一、确实权、颁铁证,让农民吃下定心丸。成立市镇村三级综合办事机构,市财政列支2021万元专项资金解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问题。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做到三求:一是求准。以国土二调的底图和数据为基本依据,认真核对农户家庭承包信息、土地承包资料,确保数据准确、四至清晰。二是求实。对每户每块地的边界与权属进行调查核实,农户第一次签字确认;由测绘公司通过实测的方式绘制形成承包地地籍草图,农户第二次签字确认,真正把工作做实,让群众踏实。三是求公。召开村民议事会议,公示承包地资料及地籍草图,整理形成最终的数据成果,并组织村民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依法向农户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确保确权登记公开、公平、公正。目前,全市已完成482个村、50万亩承包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预计年底前将全面完成确权登记颁证任
8务。
二、抓交易、重规范,让农地成为活资本。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通过交易、评估、抵押,让死土地变成活资本。一是入市交易。依托市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21个镇街产权交易所,采取市场化方式,让有意愿转让土地经营权的农户把承包地流转给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四类新型经营主体。二是资产评估。对有贷款需求的经营主体,由专业评估机构对拟抵押土地附着物及土地预期经营收益进行评估,并在镇街交易所办理抵押登记。三是抵押贷款。根据评估结果,由担保公司担保,金融部门审核后,确定授信额度和贷款期限。目前,全市办理土地流转交易面积30.5万亩,各类经营主体贷款总额1.5亿元,吸纳7亿元资金投入农业。
三、勤探索、多方式,让农业经营规模化。初步形成了四种规模经营方式。一是通过土地集中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出台了鼓励土地流转后成方连片规模经营的扶持政策,一家一户之间的流转少了,流转到新型经营主体的多了;单个农户流转的少了,整村流转的多了。目前,全市流转的土地中,经营面积3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和合作社811家,有35个村实现整村流转,在鲍沟镇整合10个村建立了首家万亩粮食合作社联合社,滕州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二是通过全程托管促进规模经营。采取大户领办、合
9作社创办、农业企业联办等方式,对土地进行种管收全程托管服务。目前,全市土地托管面积达20万亩。三是通过专业化服务促进规模经营。支持各类社会化专业服务组织,开展农机作业、农资供应、统防统治、技术信息、产销对接等服务,以专业化服务促进规模经营。如滕州马铃薯种植通过社会化服务,形成集育种、生产、检测、储存、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春秋两季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65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二季作马铃薯产区,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四是通过龙头+基地促进规模经营。鼓励农业企业建设生产基地,形成了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标准为核心、品牌为引领、市场为导向的良性发展格局。全市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6.5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1.1%。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这次会议部署要求,抓住被列入全国两区一试点的机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统筹抓好农村其他各项改革,不断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发展现代品牌农业经验交流材料
发展现代品牌农业经验交流材料镇地处沭河岸畔,总面积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居,北临327国道,东依225省道。沭河、分沂入沭河纵贯全境,造成了全镇呈典型的沭河冲积平原地型地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蔬菜和林果是农业主导产业,共种植各类果菜2万亩,有蔬菜加工企业20余家,曾获“山东省脱水蔬菜特色产业镇”称号,素有“脱水蔬菜之乡”的美誉。
近年来,镇农业紧紧围绕“上规模、创品牌、强产业”的总体思路,以“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现代品牌农业”为主线,以科技为引领和支撑,建设了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了一批优质农产品,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
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推动了该镇由“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农业名镇”转变,现代农业的发展驶进了快车道。目前,全镇已流转土地150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0%,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45个,发展各类优质农产品地30个,获批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5000亩。基地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2个、有机食品转化认证3个,注册品牌商标15个。一是发挥科技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将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独立经营的小农户进入市场,面临交易费用6
高、市场风险大、产品销售难、市场信息不灵等问题,迫切需要有能代表农民利益可与市场对接的专业合作组织,专业性技术协会就作为这种中介组织应运而生。我镇以“协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方式,以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为基础,为农民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提供新信息。绿云有机葡萄、鑫果葡萄、前醋葡萄等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为农民提供种苗、技术培训、田间管理和市场销售方
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产品销售上做到了五个统一,科协立足资源,调整结构,依托科普,惠农兴村,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去年,鑫果葡萄基地的“武状元”牌大棚葡萄平均价格达到了15元/公斤,亩收入可达30000元,露天葡萄亩均收入超过了1元;绿云葡萄基地的“琼浆果”牌金手指葡萄卖到了100元/公斤的好价钱。我镇葡萄种植面积由初期的1500亩发展到现在的6500多亩,在原来十年发展的基础了翻了两翻。
二是发挥科技协会的技术支撑作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我镇科技协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镇村远程教育站点为依托,加大科普投入,注重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技术指导服务到16个行政村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各个园区、基地,示范带动镇内10个村居3000农户,发展葡萄、蒙山红桃、西瓜、有机蔬菜等近2万亩。葡萄和蔬菜品种不断更新,质量不断提升,品牌已经叫响。我们根据生
产季节和田间管理要求,及时举办各类技术讲座和田头观摩示范活动,定期举办科普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不断推动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同时,我们与山农大、市农科院进行了产学研合作,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教授现场进行科普指导,联合攻关,解决果菜生产难题。在科协的指导帮助下,长生园专门聘请了4名高级研发人员对有机蔬菜的生产管理进行技术指导,负责管理的农户从蔬菜的栽种、培育、采摘、运输到售后都严格按有机规程操作。目前,“新蔬泥香”、“奥格丽客”牌迷你小黄瓜、各种彩椒、南瓜、冬瓜等已协议直供北京沃尔玛大型连锁超市。我镇现已有25种农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有机转化认证,15种农产品注册了商标品牌。5月鑫果和绿云基地的葡萄被评为“临沂市首届沂蒙优质农产品知名品牌”,2月我镇获得了“临沂市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先进乡镇”荣誉称号。三是发挥科技协会对农业产业化经营
的助推力量,为兴农富农打下坚实基础。为了使果菜生产向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逐步形7
成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服务体系;科技协会依托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争取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环境条件大大改善。全镇规划建设的万亩农业示范区,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四个一批”项目进入示范区,使土地的规模效益得到了最大发挥。即引导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入园投资建设基地,目前已建基地8个、面积3000亩;引导一批专业合作社入园建设生态林果示范基地,目前已建基地12个、面积8000亩;引导一批农村能人投资领办科技示范基地,目前已建基地4个、面积亩;引导一批农业开发项目投资建设基地,目前建基地1个、面积1500亩,形成了基地连基地、项目连项目的连片化、规模化格局。目前,全镇已建成葡萄、蒙山红
桃、大棚蔬菜、薄皮核桃、苗木花卉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0个,申报市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000亩。同时,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葡萄产业,延长葡萄产业发展链,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去年8月我镇举办了临沂市首届葡萄采摘节,进一步宣传推介了的葡萄,增添了葡萄产业发展的后劲和信心。
整篇文章处理得详略得当。
推荐指数五颗星!范文写的好,一点也不拖沓。
篇四:建议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建立农机市场
关于赴先进地区学习现代农业发展经验的考察报告关于赴先进地区学习现代农业发展经验的考察报告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学习先进、查找不足,有效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按照县委、政府领导安排,6月5日,由县农业农村局、部分乡镇主要领导、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及相关农民代表组成考察组,在副县长000带领下赴朝阳凌源就现代设施农业发展进行考察学习。
考察组一行受到了凌源市政府的热情接待,在当地领导的陪同下,先后实地考察了刘杖子镇合旭葡萄生态园、三十家子镇戴河汇农业全产业链生产加工项目、宋杖子镇温室黄瓜种植项目等内容。参观考察过程中,随行同志们积极向当地接待人员和群众询访请教,听取他们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经验,并与凌源市政府有关领导和部分负责人在考察结束后进行了交流和座谈,现就本次考察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凌源因大凌河发源地而得名,下辖22个乡镇、8个街道,人口65万,总面积32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万亩。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为克服人多地少、十年九旱的农业-
1-
自然恶劣条件,摆脱“雨养农业”的被动局面,凌源市坚持劈山建棚、撤坡建棚、河滩客土建棚、偏僻村庄搬迁建棚,沿路沿河进沟进坡集中连片发展设施农业,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断发展,凌源市设施农业规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成为活跃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截止2018年底,设施农业面积24.7万亩,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冷棚10万栋,设施蔬菜花卉生产已经形成以反季节为主导的周年生产、四季供应的格局,年产反季节黄瓜、青椒、尖椒、茄子、番茄、西葫芦、菜豆等各类优质蔬菜110余万吨,产值34亿元,年产百合、郁金香、玫瑰等各类鲜切花2.1亿枝,总产值突破40亿元。先后取得了“中国百合第一县”“中国果菜日光温室黄瓜生产全国第一县”“全国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县”“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等诸多殊荣。
二、经验与做法
通过实地考察和切身体验,结合凌源设施农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对凌源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与做法进行了总结。
(一)规划定位准确,政策扶持力度大。开发设施农业是凌源市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状况,在二十年前确立的农业发展战略目标,二十年来,凌源市委、市政府几届领导班子坚持-
2-
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各级领导干部上下同欲、一致同功,形成了强大合力。即使在可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每年至少拿出1000万元作为政策资金,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并积极整合设施农业小区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乡村振兴等项目资金重点向设施农业建设倾斜,多角度、全方位保障设施农业资金投入。
(二)市场体系完善,销售渠道有保障。凌源市根据产业发展实际,配套建设了9大专业批发市场,有效带动了蔬菜花卉运销、经营、中介等产业和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发展,形成了内外相通、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同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在XX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和部分商超设立了“凌源蔬菜”专柜展台,签订了蔬菜供应协议,进入XX高端市场,并与大商集团、地利生鲜采购中心签订了配送协议,成为唯一供应商。此外,积极开展线上业务,利用“互联网+”思维构建电商运营体系,大力推进电商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对接,鼓励大宗农业生产资料直接采购和农产品电商销售,目前凌源已经实现了鲜花电商销售常态化。
(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步伐快。凌源市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同时,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农产-
3-
品加工项目建设进度。本次参观考察对象之一的戴河汇公司就是凌源市新引进的一家农产品销售龙头企业,企业凭借先进的管理理念,打造了“企业+基地+农户”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直接与4000户农户签订农产品种植回收合同,通过肥料、土壤方面的技术支持,实现农产品稳产增收;通过自建检测中心,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通过企业的客户资源,实现不同品质产品的销售保障,形成了农产品从生产、检测、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依托龙头带动,凌源市蔬菜、花卉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迅速兴起。各类经营主体与基地、农户的联结机制越来越紧密,对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实现了企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四)服务体系健全,科学技术含量高。通过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入户、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大力培养农村产业实用人才,切实提升农民生产作业水平;严把农资市场准入关,严格执行农资溯源管理,确保农资质量,保障农民生产。同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积板引进先进技术成果,每年都聘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培训指导,先后建成了省内县区规模最大的设施蔬菜种苗中心、花卉种球种苗研繁中心。多年来,凌源市共引进推广了农业物联网、工厂化育苗、秸秆反应堆、智能型水肥一体化基质栽培等新技术、新设备20余项,引-
4-
进推广蔬菜花卉新品种每年都在50个以上,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普及推广率达到60%,设施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科技推广与服务和生产效益始终走在全省乃至东北的前列
三、推进我县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坚持目标导向,转变传统发展观念。我县地域广阔,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发展各类农业产业的先天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产业基础,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因乡制宜、因村施策,抓好全县农业发展的谋篇布局。规划定位要科学合理,要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保既切实可行又行之有效,既符合自身特点又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以一乡一特色,全方位发展多项产业,做到“百花齐放”,也可以全县一盘棋,集中发展一项产业,做到“一枝独秀”。无论怎样定位,关键是要有一抓到底的决心、信心和恒心,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学习凌源二十年如一日的发展韧劲,盯住目标,持续用力。同时要积极转变观念。作为农业县,近两年,城镇化、工业化发势头迅猛,但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却始终是弱势产业、发展滞后,因此,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就必须坚持用工业化的思维指导农业,用工业化的投入扶持现代农业,用工业化招商的理念开展农业招商,引进大型现代农业企业或现代农业管理人才与经验,以此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
5-
(二)坚持规模发展,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市场是促进产品销售的关键环节,市场体系是农业赖以发展的载体,我县目前尚没有建立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辐射能力强的现代化流通大市场,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建设市场的前提是产品产量要达到一定的规模,产品质量要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大连的樱桃、鞍山的南果梨、凌源的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之所以发展的好,就是满足了建设市场体系的基本条件。反观我们铁岭县,还是缺乏叫得响、过得硬的支柱产业。以榛子产业为例,前些年,榛子发展的很好,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发展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规模不够大、影响力不够高。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在研发新品种上下功夫,在探索绿色科学的种植新方法上下功夫,在挖掘榛子深加工潜力上下功夫,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品牌效应,围绕榛子产业加速形成全产业链条,从而建立一个辐射全国的榛子专业交易市场,把铁岭打造成全国的榛子交易中心。榛子如此,其他亦然,无论什么产业,当务之急就是要利用好现有的产业基础,从形成规模做起,从形成影响力做起,从提升品质做起,以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为目标,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全力以赴开展工作。
(三)坚持与时俱进,提升科学管理水平。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同凌源相-
6-
比,我县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低,致使产业标准化程度不高。我们必须全方位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使新技术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以科技创新应用推进农业生产,不能深陷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中停滞不前。此次调研,所有随行人员无不被凌源市蔬菜大棚中的辣椒所震撼,四米的棚高,辣椒可以一路长到棚顶,甚至连大棚边墙都长满了辣椒,仅这一面墙的辣椒每年就能卖出1万元,全棚年销售收入达8-9万元。高产的背后是科学技术在产品种苗培育、大棚硬件配置、生产过程管理等多方面的有效应用,对于我们而言,应该进一步加强与高科技企业、大中专院校等科研单位的合作,积极引入最新科研成果,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引进大型农事企业,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全方位提升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科学管理水平,真正让科学技术成为我县发展现代农业的第一生产力。
(四)坚持头雁引领,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龙头是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雁,必须把产业龙头作为实现农民共富的强力引擎,把发挥好引领作用作为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引领作用,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在“产业兴旺”上做好做足文章,依托产业基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管理、技术、市场、人才、成本及规模上的优势,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全力打造-
7-
“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联合模式,不断完善“种植、养殖、加工、流通、销售”的全产业链布局,推动农业组织化水平不断提升,辐射农村、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争取在用地、资金、人才引进中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进一步优化农业龙头企业的用地政策、融资政策、人才政策、税费政策。经常深入企业、深入一线,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
8-
篇五:建议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建立农机市场
云南省农机工业的现状及发展建议方卫山;杨俊敏;文彬;韩跃东;夏剑平;牛宪伟;马佳乐
【摘
要】阐述云南省农机工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云南省农机工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提出适合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方法,促进云南省农机工业发展建议.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装备》
【年(卷),期】2017(000)001
【总页数】4页(P33-36)
【关键词】农机工业;现状;发展建议;云南
【作
者】方卫山;杨俊敏;文彬;韩跃东;夏剑平;牛宪伟;马佳乐
【作者单位】云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昆明650031;云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昆明650031;云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昆明650031;云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昆明650031;云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昆明650031;云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昆明650031;云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昆明650031
【正文语种】中
文
近10多年来,在我国市场需求和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农机工业始终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使得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农机制造和使用大国,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1]。在此大环境下,云南省的农机工业和农机化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全省农机化发展由初级阶段进入中期阶段,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增强,逐步成为农、林、牧、渔业增产增收的主推技术和重要支撑。云南省农机工业水平在全国处于较落后的位置,通过分析云南省农机工业发展现状
和存在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促进云南省农机工业更好的发展。
农业机械涉及面广泛,是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生产应用过程中动力机械和作业机械的总称。农业机械包括农用动力机械、农田建设机械、土壤耕作机械、种植和施肥机械、植物保护机械、农田排灌机械、作物收获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和农业运输机械等。广义的农业机械还包括林业机械、渔业机械和蚕桑、养蜂、食用菌类培植等农村副业机械。
云南省农机工业经过5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包含手扶拖拉机、拖拉机(手扶变型运输机)、运输型拖拉机、农用挂车、微耕机、饲料加工机械、机动脱粒机、烘干设备、温室大棚等九大类,生产300多种产品的农机工业体系。但从总体来看,云南省农机工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机生产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品种类较单一。全省农机生产企业100余家,主要生产企业有云南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拖拉机装配厂、昆明新天力机械有限公司、昆明神犁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模三机械机械有限公司、通海县宏伟农机商贸有限公司、通海县宏兴工贸有限公司、云南省楚雄华力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陆良县云海机械有限公司、云南省包装食品机械厂、云南茶兴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富邦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昆明康立信电子机械有限公司等。2014年纳入行业重点统计的6家重点企业完成产值61302万元,实现销售60374万元。
1.1生产规模逐步扩大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逐步向纵深发展,许多生产企业看到了农机市场的巨大潜力,纷纷加入到农机行业中来。全省100余家农机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昆明、大理、曲靖、玉溪、楚雄、红河、昭通、普洱、文山、临沧、保山等州市,其中昆明约占50%,大理、曲靖均占10%左右。在这些农机生产企业中云南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拖拉机装配厂、昆明新天力机械有限公司、昆明神犁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产值约占全省总产值的80%。
1.2产品种类不断增加
自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大决策以来,云南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步伐不断加快,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除了传统的产品外,近年来开发了全自动烟叶采摘机、打顶机,甘蔗收割机、剥叶机等农产品收获机械,茶叶初、精加工设备,咖啡初、精加工设备,烟叶、果疏、中药材、粮食等烘干设备,并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些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对云南探索高原特色农业的现代农业新路、补齐农业产业短板、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大的意义。
1.3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当前在农业和农机化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通过科技成果与应用、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推动了产业的协调发展,这其中离不开科技创新。一些适应高原特色的田间收获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新产品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应运而生,有的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的填补国内空白,有的是适应当地农副产品的个性化要求,农机科技创新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对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
当前,云南省农业机械生产规模企业相对较少,但生产的产品种类在不断增多,由于农机技术的滞后以及核心部件的缺乏,加之信息技术以及智能化等的开发不深入,从而使云南省农业机械工业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生产产品的技术水平偏低,高端产品严重匮乏。目前,多数农机具同质化问题突出、技术水平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技术创新能力整体水平较弱
从技术创新团队来看,全行业以农机研究、设计、开发为主营业务的仅有云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一家专业机构,其它州、市农机研究所与农机推广站或农机校合并,主要开展农机推广、农机培训等业务,在云南农大、昆明理工、西南林大中设有农机或农业工程院系,但目前重心侧重于人才培养和部分应用基础研究,企业中拥有
技术开发中心的寥寥无几。目前由云南新天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云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三所高校农机或农业工程院系以及部分企业组建的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机械装备工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5年获批成立,但还在组建整合阶段,尚未发挥有效作用。从技术创新过程和手段看,能满足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装备而需求全局高度开展通用的、专用机械的原始创新几乎没有。虽然在针对云南省农田作业条件的特殊性和农产品多样性开展的逆向集成创新方面,在近几年有所进展,但在成果转化以至产业化方面仍不尽人意,大多数企业及其产品仍停留在模仿和买件组装阶段。从技术创新结果看,缺乏全面的、长远的规划和目标,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产品升级换代作用还不显著。
2.2结构性矛盾突出
云南省农业机械工业产品相对单一,产品结构不均衡,小型拖拉机等农用运输机械占了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其它农田作业机械和加工机械比重很小,大量农机产品需要从省外引进甚至从国外进口。由于云南省农业作业条件的独特性和农产品多样性,进一步提高农机化水平遇到产品结构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农业机械更新换代慢,产品技术性能陈旧,低档次机具较多;②田间作业的农业机械较少,农用运输机械较多;③配套机具紧缺,农业机械作业配套率相对较低;④先进适用的山地中小型农业动力机械缺乏,现有的小型机械大多是自带动力,既不经济也难满足农艺要求;⑤与云南省农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高性能新型机具严重缺乏。
总之,由于云南省农业机械工业产品在适用性以及门类品种方面的缺陷,使得云南省的农业机械产品出现了短缺与过剩并存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此外,云南省农业机械产品生产还集中于粮食种植业机械方面,对于经济作物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产品的加工、保鲜等方面的机械还存在着空白现象。
2.3高端产品空白,关键技术紧缺
在云南省当前的农业机械工业中,在生产智能化产品以及精准作业的农业机械设备领域还基本是空白。现代农业在进行集约化、标准化以及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需要的信息化、自动化以及多功能高效的农业机械装备,皆通过进口方式获取,如甘蔗联合收割机、烟草农业机械等进口比例超过90%。近年来个别企业采用逆向创新方式涉足大型复杂的农业机械装备的生产,但由于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等缺乏有机结合,自身的核心关键技术缺乏,以至核心的零部件仍大多依赖于进口,使得产品扩大生产,推广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
2.4产业规模小,集中度较低,整体运营质量不高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云南省的农机企业有100多家,规模以上农机企业有10余家,纳入行业统计的仅6家,大多为小微型企业,缺乏在行业中有带动和辐射作用的龙头企业。由于单个企业生产规模小,单位能源材料消耗高,产品又处于中下端,售价提不起来,单机效益较低。此外农机补贴政策实施后,虽然极大地促进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机械产销两旺,但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地方产能保护现象,省内农业机械工业也出现了恶性竞争的局面。以上种种因素造成云南省农业机械工业的整体运营质量不高。
3.1产、学、研、推、管相结合,共推行业发展
根据云南省农机作业条件的复杂性和农产品的多样性,结合农业生产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应做好产、学、研、推、管相结合。通过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逐步减少和淘汰不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落后机具;充分发挥社会力量,通过市场拉动,引导农机企业加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力度;坚持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示范推广和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可持续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和良性循环发展的推广体系。
3.2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完善产业扶持政策
农业机械行业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特征,因此,在云南省农机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应该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扶持。应把农机科技真正视为农业科技的组成部分,在省级科研经费安排时对农业装备研发给予一定倾斜,设立农业机械公益性技术研究项目;通过税收激励机制的建立,引导与鼓励农业机械企业加大对自主创新以及农业机械装备的科研投入力度;在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同时,积极加大对农业机械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等的补贴。
3.3完善创新支持政策,建设行业科技创新平台
鼓励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协作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结合云南省实际,整合现有分布在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的科研力量,积极建立共性科研创新平台,加快组建省级技术研究中心的步伐,制定符合云南省实际的科研开发规划和目标,加强适合山地丘陵地区耕作使用的小型农机具和有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设备研发,着力解决农机科技创新滞后、技术供给不足问题。
3.4找准产品定位,积极培育市场
我国农机工业经历10多年的快速发展期,就全国范围看已基本建立起了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的农机工业体系,已成为世界农机产销第一大国。从产品来看,满足北方及江淮平原地区农业生产所需农业装备大多有生产,正朝大型化、高配套化发展;从技术水平来看,主要粮经作物通用作业机械化机具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已缩短在10年左右,正朝智能化、自动化和高可靠性发展。目前国内农机工业短板和差距主要在山地丘陵农机具、针对经济作物专用农机具、大型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成套设备以及部分专有经济作物加工设备。结合云南省高原、山地、农作物多样性等特点,要在农机工业实现后发优势,应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中小功率通用动力平台以及配套耕作、栽插、收获等通、专用田间机械,有选择发展小型多功能耕作、灌溉、播种、植保、收获、加工等农业机械。目标市场除本省及南方
丘陵地区外,还应充分发挥大通道和农业生产条件相近优势,积极开拓南亚、东南亚市场。
3.5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积极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在交通运输机械、动力机械、工程机械生产等方面有技术、人才优势的企业投资农机工业,采取参股现有农机企业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或单独投资新建农机企业,打造有影响和辐射力的龙头企业,从整体上提升云南省农机工业水平。
3.6注重对外合作与科技引进
鼓励省外、国外先进农机企业到云南省合资或独资办厂,促进云南省农业机械产品提高质量,对于某些高端技术,可采取技术买断或合作研发的方式,加速云南省农机工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推动行业发展。
3.7强化质量监督机制
受制造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云南省农机产品的质量较差,可靠性相对较低,对此,可通过农机先进制造技术改造项目设立等方式,提高企业制造水平,保障产品质量。质量管理部门和机构需要加大培训宣贯力度,积极帮助农机企业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指导企业开展质量保证体系的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相应的法规,建立完善严格的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机制,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杜绝假冒伪劣,使云南省农机产品质量得以持续提升。
云南省农业机械行业在近10年来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推动了农机化事业的进程,为助推高原特色农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农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面临着技术和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窘况,农机工业则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结构失衡等。要振兴农机行业,加快提升云南省农机化水平,实现农机工业转型升级,打造“小农机、大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存在良好的机遇和条件。就农机工业而言,采取国际合作,高起点打造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龙头企业,进而
形成产业集群是有可能性和可行性的,也是云南省农业机械行业实现后发优势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献】
[1]许天瑶,耿贵胜,吕黄珍.关于新时期我国农机工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J].农机市场,2015(10):31-32.[2]皮少成,吴昭雄.湖北农机工业发展现状和对策[J].农业工程,2014(1):7-9.
篇六:建议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建立农机市场
宛城区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现状与发展建议作者:贾陆灵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2020年第27期
贾陆灵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认真分析宛城农技推广区域站运行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先进地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加快宛城区农技推广区域站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区域站运行现状
宛城区批复建设区域农技站4个,分别是红泥湾区域站、高庙区域站、金华区域站、瓦店区域站。目前四个站的人员、设施等全部到位,均能正常运行。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农业产业扶贫、千人包千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推广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人员配备情况:按照上级要求每个区域站配备10名全供事业编工作人员,包含农技中心7人、种子技术服务站1人、农机局2人。
2、工作经费:区域站人员全部为事业全供编制,经费严格依照宛城区事业单位预算标准执行,办公经费按照每人每年1000元标准执行。为保证区域站正常运行,经宛城区政府批准,每年每站另拨付5万元办公经费,用于区域站日常运行开支。
3、服务条件建设
(1)办公设备:每站均配备有台式电脑2台,笔记本电脑1台,一体式打印机一台,办公区域均配了冷暖两用空调、文件柜、办公桌椅等办公设施齐全。(2)生活设备:配备了完善的厨房设施,配备有整体厨房设备、抽油烟机一台,餐桌椅一套;规划有职工休息室、洗漱室,休息室配备了空调和床,部分站洗漱室还配备了太阳能淋浴设备。(3)培训设备:建有能容纳五十人的电教化培训室,配备了课桌和椅子,有专业化的投影设施一套、大屏幕液晶电视一台、无线扩音设备一套、并配备了大功率柜式空调。(4)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配备有农产品快速检验检测设备一套,植保检疫检测设备一套,可以开展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和植保检疫普查工作。(5)农田监测设备:红泥湾、金华两个站配备了植保诱虫灯,用于检测田间虫害数量及分布情况,所有站都配备了植保杀虫灯。(6)通讯及信息化设备:各站均安装了固定电话,实现了高速宽带光纤接入,布设了无线接入热点,能随时联网查询各类农业信息,农情信息也可通过互联网实时上报;配备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触摸屏一台,安装了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可以实现对辖区内所有农田肥力现状的查询,并可以有针对性的给予施肥建议。(7)交通工具:由河南省农业厅统一配发农技服务专用车四辆。
二、区域站运行模式
1、宛城区区域农技站自建站以来积极融入到宛城区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中,通过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强化体制机制建设,与农技中心“推广、植保、土肥”三站实现了无缝衔接、紧密配合。
2、在重大情况通报上,发现重大情况按照“区域站上报-业务站核实-中心领导确认-上报上级部门”的流程,做到一般信息两日内上报,重大信息当天上报,确保上级部门及时准确了解农情信息,为重大决策提供依据。
3、宛城区农技推广中心在每个区域站选择1至2个观测田,对田间作物生产情况开展一年365天持续观测,并详细记录作物各个生产阶段的生长情况,形成详细的田间记录,将田间记录作为业务学习的一部分,并将其作为区域站日常工作列入区域站工作考核。
三、运行成效
以中心业务站作为技术核心,由四个区域站协同配合。自区域站组建运行以来,参与完成了宛城区多项重大农业服务项目,在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等项目以及百站包万家、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工作中均有突出表现。特别在2019年,草地贪夜蛾入侵宛城区,宛城区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由农技中心牵头以区植保植检站为技术核心,全体干部职工每天都要下田开展普查。区域站作为离群众最近、离农业生产最近的技术力量,成为了田间普查的中坚力量,田间调查每日进行、虫情信息当日上报。在上级领导的关切下和基层同志不辞劳苦、认真细致的工作下,草地贪夜蛾在宛城区没有出现大面积爆发,确保了秋粮的稳产增收,圆满完成了上级农业部门交办的任务。
四、存在问题
1、宛城区的四个区域站都不是独立编制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四个区域站人员编制分属于宛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宛城区种子技术服务站和宛城区农技站三个单位,在日常工作上由宛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统一管理,业务工作向农技推广中心汇报,个人业务年度考核、职级晋升、先进推荐评选、绩效考评及职工福利待遇等归口单位管理,造成工作业绩不匹配,职级晋升滞后,职级低,结构不合理,个人待遇向区域站得不到落实。
2、农技服务手段单一,基本都是上传下达式,没有独立指导意见,照本宣科。没有独立实验示范田
3、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现从事一线推广工作的技术人员多年龄较大且学历不高,后备专业技术人才空虚,不能适应农技推广工作的长远发展,且缺少熟悉多个专业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五、对策建议
1、把区域站设为独立编制、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工作经费和人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
2、继续加大对农技推广的资金投入,通过政策和项目实施为每个区域站建一个10亩实验示范田,加速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并使区域站的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完善,提高科技转换率,提升农作物产量、品质和效益。
3、建立明确区域站工作人员激励奖惩政策,在成果、荣誉、待遇等方面向区域站农技推广人员倾斜,真正让技术人员感受到农技推广职业的存在感,使其成为“有身份”的职业人,乡村振兴战略的“骨干人”。
4、采取措施积极引进人才,探索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激发基层农技人员服务积极性的合理激励机制。同时,扶持引导有资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化主体参与统防统治、跨区机收等农技推广服务,加快形成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的农技推广格局。
(作者单位:473000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篇七:建议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建立农机市场
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现状及建议作者:姜月荣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2020年第10期
姜月荣
我国是农业大国,想要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业多元化的发展必须有农业机械作为辅助,来帮助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是指在作物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以及农、畜产品初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属于农业机械的范畴。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促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简单手工木器和石器农具的出现、铁质木制农具的发明、电动机和拖拉机的应用,农业生产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我国农机化发展现状
1、近些年数据统计发现,我国农机产品在持续增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小型农也机械具保有量有所减少。另外,2008年后农机装备明显下降,由此可以说明农机保有量已经趋近于饱和状态。
2、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农业机械制造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4年同比2103年在农机企业的主营业务增长了9%营业收入金额为3952.28亿元。其中饲料设备和农机零部件增速较快。但收割机和拖拉机却出现下滑,2014年拖拉机骨干企业的产量同比下滑21%,收割机骨干企业产量同比下降4%。
3、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结合,农村市场具有很大发展前景,另“互联网+农业”开始兴起。互联网在农机化的结合下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农机维修服务、农机化技术推广、农机化政务及应用等方面应用十分广泛。同时,互联网和农机得结合为我国农机行业提供了强有力得后盾。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农业机械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业机械化结构不合理始终使一个比较常见得问题,虽然我国资源丰富,但是人均土地分配较少,每当丰收的季节,小型收割机械和播种机械在田地中不断工作,人均土地面积小是导致中大型机械设备得不到施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就会出现机械分配上的不合理。在我国相关政策下,农业种还类包括养殖业和畜牧业,这些行业在地里分布上更加分散,不利于统一规划和相关机械设备的使用,所以导致机械化程度低,相应技术含量较低,最终导致不能满足农业的发展各类需要。
2、农业机械化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在我国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农业化机械的发展也随之而不同,比如:我国东北地区的地形地貌是农田分布较多、土壤肥沃,所以对机械设备要求较高,同时农民对机械化的认知水平也较高;再比如我国位于西南地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环境相对恶劣,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人口流动和过剩劳动力的存在,致使机械化水平得不到相应的发展较,从全国地形地貌的角度来分析,西南地区是我国机械化发展最为缓慢的地区。
3、农业机械化的生产规模小
目前国家城镇化发展正在逐步想农村推进,正在不断降低农田的使用率,同时我国农村经济收入相对较低,致使出现很多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市打工,农村留守人员整体年龄结构较大,这些人在对机械化发展的条件下,接受速度相对较慢,导致对机械产品购买能力下降。近些年我国一些发展农业机械化设备的使用,但是由于机械化设备生产只能针对一种农作物,使用相对单一。目前国家针对大多数农作物的机械设备研究属于研究初级阶段,所以导致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生产规模小。
三、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
在国家政策方面相应支持的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化机制,根据我国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于那些需要机械化生产帮助的,但是在购买能力上有所欠缺的我国需要有政策上的帮扶和支持,这样就可以解决农民在使用机械化时不会出现经济困难情况。农业机械化使用中的大中小比例失衡也是目前一个关键问题所在,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补贴,鼓励农民包地扩大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可以统一管理,还可以增加使用大型机械的频率最后实现提高生产效率。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国家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发,研究适合相应地形地貌的小型机械设备,从而帮助生产者提高生产效率。
2、重视农业机械化区域化发展
我国不同地区所产出的农作物不同,所使用的农业机械设备也不相同,在关键的种植环节需要的机械设备也应该有所不同。我们不仅要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的生产,还要注意不同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才会找到农业机械化的一个发展方向。
农业发展史是农业机械化区域需要分析的一个必备环节,了解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在进行农业机械化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3、建立现代农业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制
在我国农业机械化推进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农机服务模式的创新尤为关键。若确保能够发挥作用,我国需要建立农机服务组织,解决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农机服务发展是农业机械贵广和农业生产者之间的一个媒介,让农业生产者更了解农业机械设备,促进对机械化的认知,对积极推动农机机械化的发展和实现农业行业的规范运行都起到了良好作用。
4、提高我国农业机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现在农业机械化的创新不仅仅要考虑到土壤、气候及土地使用情况,还要根据相关的地区设计开发适合的机械化设备,增加宣传力度,深入到农村的各个角落进行新机械化设备的宣传和推广,国家的政策扶持是农业生产者比较关心的焦点问题。我国要投入资金在研发核心技术上,确保我国有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人才,根据国家具体情况对各地区的土壤、气候等进行划分,做数据统计分析,形成相关分析材料,给研发人员提供帮助和支持。
综上所述,国内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地发展同样得到迅速改进。现在农业机械化所覆盖的领域较多,我们应该与高科技进行结合,提高生产效率,但也要结合国内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合理的农业机械推广机制,普及农业机械化设备知识,增加农业机械的创新意识,增加资金投入,建立科研人员研发体系,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的各个方面,同时为提高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151600黑龙江省青冈县农机综合服务中心)
推荐访问:建议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建立农机市场 农机 借鉴 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