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智迪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起的背景10篇

| 来源:网友投稿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起的背景10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起的背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览(三)-百度文库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览(三)  作者:暂无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18年第15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起的背景10篇,供大家参考。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起的背景10篇

篇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起的背景

tle>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览(三)-百度文库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览(三)

  作者:暂无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18年第15期

  西班牙阿尼亚纳海盐生产系统2017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萨拉多山谷景观由盐水分配和储存两个系统构成。西班牙巴斯克山区的小河谷流经巨大、有百万年历史的海洋残留矿床,并由此得以产盐。

  萨拉多山谷位于西班牙北部的萨立那镇,距离首都30公里。两条河流穿流其间,在山谷中央交汇。这里曾是来自海洋的一个巨大的盐丘,百万年前消失不见。幸运的是,由于地质现象底辟构造以及活水注入盐丘中,大量的盐水温泉在山谷的最高处显现。这些盐水借助重力作用由多个管道巧妙地连接到井口和盐滩,盐水蒸发生成盐。

  古老的生产技术被较好地保存下来,并逐渐融入些新的元素,以维持当地社区的生计,但经过历史经验印证的关键性生产条件仍得到了良好保留。

  此外,得益于萨拉多山谷基金会开展的各类活动,当地经历了一个转折点。凭借历经几个世纪流传下来的传统智慧,遵循可持续与适应性标准,人们继续保护着这片盐场,生产盐。现在,当地的目标已不仅如过去那样仅限于盐的批量生产,而是实现了长久的平衡,使山谷得以永续。如此,萨拉多山谷及其农作活动已成为周边地区包括农业旅游业在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为世世代代的盐农带来新的希望。

  (宋佳雨

  郭丽楠

  摘译)

  秘鲁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

  2005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是5000多年来当地人民适应环境、积累丰富农业知识的最佳范例之一。当地保存的农业知识涉及梯田、垄田、灌溉系统、传统农具、不同海拔的作物和牲畜。上千年的经验积累和自然选择形成了本地特有的品种,如马铃薯、藜麦等。

  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当地人世代培育的作物品种多达177个,尤其重要的是众多的根茎类作物。根据海拔的层级,系统可划分为玉米区(海拔2800~3300米)、马铃薯区(

  海拔3300~3800米)、牲畜和藜麦等高海拔作物区(海拔3800~4500米),不同海拔区域种植不同的作物。

  当地社区组织性强,建立了特有的生活准则和文化礼仪,以表达对地球母亲的敬畏。如此,当地的农业得到了可持续的发展,也保持了社会生活的稳定。事实上,身份认同和强化也是农业可以完成的目标之一。

  大部分的传统农业技术在该区域都得到了保护和延续。然而,许多现实问题也不容忽视,青年向森林地区或城市转移,导致农业知识和生物多样性不断丧失等,需借助GIAHS这类项目给予保护。

  (宋佳雨

  刘海涛

  摘译)

  智利智鲁岛屿农业系统

  2005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智利智鲁群岛是马铃薯的起源中心,土著居民培育了品类繁多的马铃薯,曾经拥有2500多个品种马铃薯,其中现有200多种,对当地食物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世界马铃薯的重要基因库。智鲁岛可追溯到农业现代化之前的800到1000年。此岛屿也是众多濒临灭绝动植物的栖息地,因此其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意义。

  当地农村妇女通过在各家蔬菜园中种植自留马铃薯及其他蔬菜的方式为保持生物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智利这些偏远的岛屿中,马铃薯是维持当地人民生计的重要口粮,因此他们的文化也刻有马铃薯的印记,迄今为止,当地人民依然沿用祖先传下来的农耕方法,也流传着三千年的信仰和神话传说。

  (张龙豹

  熊哲

  摘译)

  阿尔及利亚埃尔韦德绿洲农业系统

  2005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阿尔及利亚沙漠区,气候异常炎热、干旱。为适应这种极端干旱沙漠气候环境,当地先民自15世纪起,就因地制宜,利用独特的水资源管理及沙漠风学知识等,在沙丘中间深挖种植坑,接近地下水的顶端,在其上种植枣椰树,并定期清理沙子,避免沙漠化。枣椰树的树叶还有利于降低风速,在枣椰树周围,农民还种植了蔬菜、水果、谷类等植物,同时饲养牲畜,保障了生计,维护着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实现了土壤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该区域分布着9500多处绿洲

  农业系统,每一块系统面积都不超过0.5公顷。正是这些绿色昂扬、充满生机的“沙漠岛屿”,塑造了沙漠中的绿洲景观,维持了该区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得索夫区成为一块独特之地。尽管绿洲能够应对干旱、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城市过度抽取地下水也给该地造成了威胁,需要通过农业文化遗产等项目加以保护。

  (张龙豹

  徐明

  摘译)

  菲律宾依富高稻作梯田系统

  2005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地区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主要民族是依富高人,农业、木雕、木编是当地居民主要收入来源。该系统位于菲律宾北部依富高省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山上,由巴纳维梯田、基安干梯田、洪都安梯田及梅奥瑶梯田等组成,具有2000多年历史。这里以前是森林或草地,而水资源的存在使当地人民可以建造梯田,是当地人民适应环境的集中体现。

  上个世纪以来,依富高实现了食物、木材和水资源的自给自足。这都得益于该系统结构的合理分布:由植林地和公共森林区域、轮歇农田、稻作梯田、居住区以及水体和灌溉系统五部分组成。间歇作物可以保证当地居民在歉收时仍有食物维持生存,也为猪、鸡等动物提供全年的饲料。水体用于灌溉、清洗和饮用,也是当地重要的鱼类、贝类动物的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承载区。尽管稻米种植仅一年一季,梯田系统却是全年运转。收获稻米之后,在有机土丘和河床上种植蔬菜,同时在梯田的鱼池里养鱼。

  然而,当地的梯田正不断退化,当地人民脱贫艰难。梯田的永续保存面临种种威胁:环境恶化、不合理开发、城镇化和价值观改变造成对该系统的忽视等。

  (宋佳雨

  郭丽楠

  摘译)

  突尼斯加法萨绿洲农业系统

  2005年被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法萨绿洲农业系统有数千年的历史,当地居民采用独具特色的绿洲灌溉方式,种植具有极强适应性和抗病性的作物,使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充满了生机。

  加法萨绿洲是突尼斯干旱地区的一片绿地。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当地人民的古老智慧,使这片区域的作物得以生长。这些景观历经几个世纪,创造了极具历史性的绿洲。

  该系统的农业生产不只是水资源利用,也涉及其他多个层面的农业系统管理。系统分三层,最底层种植谷物和蔬菜;第二层种植果树,如橄榄树、杏树等本地特有品种;最上层种植枣椰树,可为下层遮荫。当地社区在加法萨绿洲上生存了几百年,发展了他们自己的文化和水土、农业管理模式。现在,绿洲仍是当地人民收入和农业生产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对水资源的高度依赖,该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性正面临威胁。

  (宋佳雨

  熊哲

  摘译)

  肯尼亚马赛草原游牧系统

  2008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系统位于肯尼亚卡贾多半干旱草原地区,土地贫瘠,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差别大。

  肯尼亚南部地区,马赛人在几百年的畜牧实践中,创造了草原游牧系统。尽管水源缺乏、草地有限,但马赛人还是成功地适应了此种生态环境,不仅满足了日常的生活需要,还能够生产农产品供应附近的大城市。该草原游牧系统与当地野生动植物和谐共生,而非相互争夺自然环境与资源。

  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奶牛、水牛、山羊、绵羊等牲畜与玉米、大豆等庄稼作物共生共长。此外,马赛人还会定期组织研究草原土壤、水源管理、牲畜迁徙等等,并依据气候特征、动物习性做出相应调整,因此马赛人懂自然、了解自然、游牧知识异常丰富。

  在脆弱的自然环境下,一代代马赛人精心管理草原、培育田地,使该系统代代相传。马赛人尊重自然、尊重自然野生动植物。在马赛人的文化价值观中,除非受到野生动物的威胁,否则不会屠杀野生动物。带着对野生动植物的敬畏之情并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马赛草原游牧系统已走过1000多年的历史,并孕育了丰富的自然知识。几个世纪以来,当地牧民积累了丰富的畜牧农耕知识,维持着本系统的可持续性和自然适应性。在本区生活的居民需要充分了解自然和野生动植物的习性,而且还要熟知牲畜的管理模式。

  马赛人在维护草原方面坚持三个不成文的原则:第一,开垦过的区域草原不再开垦;第二,各个畜牧族群之间保持合适的距离;第三,不使用正在休耕的区域。他们通常会选择能够抗病虫害的新草原,优先确保牲畜的水源和草料,并根据盐渍地、草料、树荫的位置来调整放牧地点。

  (张龙豹

  徐明

  摘译)

  摩洛哥阿特拉斯山脉绿洲农业系统

  2011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摩洛哥阿特拉斯山区,气候极度干旱,水源极度缺乏,然而当地农户却成功适应了此种气候条件,并开创了山脉绿洲农业系统,实现了自给自足,保持和传承着自身文化。

  该农业系统是河流沿岸小片肥沃田地的组合,农民依靠传统的农耕知识并根据季节严格限制开垦规模,使得贫瘠、开阔的草原牧场充满生机,农作物种植与畜牧业有机融合,蔬菜、谷类和水果等轮播耕作,通过农林复合技术来养殖牲畜。整个系统非常注重水资源管理,当地农户已经建立了水压系统,并借助重力引蓄水层的水流入管道。

  该绿洲农业系统具有牢固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底蕴,造就了一个牢固的社会组织网络。几个世纪以来,系统孕育了丰富的传统知识,如农耕知识、医学知识、建筑知识等,当地农户也努力维护和传承着这些传统知识。阿特拉斯山脉东部这片古老的绿洲不仅养育了一方人,也塑造了一片独特的地理景观。当地人民用自己的农耕知识关心和守护着绿洲内的土壤和水源,是阿特拉斯山脉绿洲的坚定守护者。

  (张龙豹

  熊哲

  摘译)

  伊朗喀山坎儿井灌溉系统

  2014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喀山坎儿井灌溉系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为适应极端干旱气候长期探索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和灌溉系统。坎儿井设计独特、亲近自然、文化底蕴深厚、环境承载力高,且具有可持续性。

  坎儿井是在高山地区沿着不同坡度的蓄水层修建的地下通道,其原理是依靠重力作用吸收并存储高山积雪融水和地下水,从而为作物和树木的生长提供宝贵水源。坎儿井结构包括沿着山坡坡度走向的地面渠道、竖井、地下渠道和蓄水池。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此时,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坎儿井的地下通道相互贯通,避免了井水的相互渗漏。依据泉眼的距离,坎儿井可分为三组,一组用于春天灌溉,一组用于秋天灌溉,另一组为修养蓄水状态。

  坎儿井灌溉系统大大丰富了当地的地貌景观。借助坎儿井灌溉系统,当地人民建立了美丽丰饶的农田和花园。众多高经济价值作物、水果、树木在此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石榴、玫瑰花、杏仁、杨梅、核桃、杏、葡萄、开心果、柑橘、橄榄、苹果、樱桃、无花果、藏红花、梨、桃、枣椰等遍地开花,为该区域带来了勃勃生机。据统计,该区生长的植物种类多达240余种。石榴在该区域具有重要的生物价值,被认为是“希望之种”,相关传奇及故事代代相传。

  此外,干旱区生长着的植物也为当地的羊群提供了饲料来源。坎儿井带来的水源还滋养了各种鱼类、螃蟹、水生植物、无脊椎动物和水生昆虫等。所有这一切避免了喀山沦为沙漠和一片不毛之地,也为该区人民带来了生命之源。

  (张龙豹

  宋雨星

  摘译)

  本栏编辑:陈丽娜

篇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起的背景

tle>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览(四)-百度文库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览(四)

  作者:暂无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18年第17期

  孟加拉国浮田农业系统

  2015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孟加拉国沿海地区属于季风性热带草原气候,每年雨季近4个月。当地农户为适应洪水与长期雨季气候,采用科学方法在浮动于水上的土地上种植粮食和蔬菜,建立了农业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和土地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的成功模式。三百多年来,浮田农业系统实现了经济利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因此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种植方式。

  孟加拉国的浮田不同于我国江苏兴化的垛田和墨西哥的架田系统,它是可以“拉回家”的浮田。农民把水生葫芦等植物砍下来铺在水面上,层层累积,待10天之后即可在其上种植蔬菜等植物。进入冬季后,又会把这些浮田分解,作为肥料施于普通田地之上。因建造浮田不受固有土地面积限制,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且促进了当地人口融合、鼓励了妇女参与,是适应恶劣气候条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典型案例。

  浮田系统因其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而为该区域创造了一道独特的靓丽风景。一方面能够适应大自然,另一方面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浮田系统促进了孟加拉国地理景观的融合和可持续发展。仲夏时节,水中的风信子摇曳生姿、美不胜收,浅紫色的花朵和深绿色的叶子摇曳生辉,钩织了一幅绚丽的美景图。

  (张龙豹

  徐明

  摘译)

  阿联酋艾尔与里瓦绿洲枣椰种植系统

  2015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艾尔与里瓦绿洲传统枣椰种植系统有3000多年历史,保存了丰富多样的枣椰资源,采用了传统的灌溉系统应对当地极端的干旱气候,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借鉴。

  该系统是阿联酋农业遗产的一部分,是全球重要的枣椰基因资源库,也是古法拉吉灌溉系统的起源地,是恶劣自然环境下人类农业技术和智慧的印证。

  阿拉伯半岛是枣椰树起源地的中心,也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枣椰树产区,具有极为丰富的枣类消费经验。根据最新估测,阿联酋至少拥有200种枣椰栽培品种,其中有70种经济效益显著。

  尽管该地区枣椰基因种类丰富,生产技术成熟,也仍在遭受城市高速发展的威胁。大多数农产品依靠进口,传统灌溉系统正被泵抽水系统替代。阿联酋正努力保护这些传统农业财富,提高人们对绿洲的认知。

  (宋佳雨

  刘海涛

  摘译)

  埃及锡瓦绿洲椰枣生产系统

  2016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锡瓦绿洲是当地农民适应异常干旱气候的智慧体现。借助绿洲宝贵的水源,人们在此种植粮食作物、饲养牲畜,保护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锡瓦绿

  洲自古以来就是非常重要的农耕区,是枣椰树和其他作物的重要生长区,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锡瓦绿洲位于埃及西北部沙漠一片低于海面20~30米的洼地中。肥沃的绿洲中约有200多眼泉水,种植数千株橄榄树和海枣(椰枣的别名)树,橄榄和海枣为主要收入来源。当地人民充分利用土地的层次性,在橄榄树和海枣树中间穿插种植苜蓿草来满足生活需要。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造就了今天的农业生态系统。

  锡瓦绿洲当今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灌溉技术、保护绿洲内外的野生动植物以及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本国和当地政府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来推动,同时GIAHS项目被认为是可助力当地发展的有效措施。

  (张龙豹

  郭丽楠

  摘译)

  斯里兰卡干旱地区梯级池塘-村庄系统

  2017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系统是农户长期土地管理和水源保护的经验累积,由78个池塘组成。高海拔地区被茂密的森林和灌木丛所覆盖,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低海拔地区的池塘、河流、村庄和农田构成一个和谐完美的生态农业系统。

  该系统是干旱地区一系列相连的池塘组成的,这些池塘微型集流、储存、传送和利用短暂流经此地的溪水。这种古老、独特的传统农业系统是斯里兰卡干旱地区运用最广泛的方式。该系统历经近两千年的演变,可为当地提供灌溉用水、生活用水、动物用水和生态用水。

  该系统在当地占据主导地位,具有广阔的覆盖面、独特的技术、可持续性、对自然灾害(如干旱、传染病、洪灾、飓风和外部入侵)的可恢复性、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等优势。斯里兰卡干旱地区的人民由于不稳定的社会政治局势被忽视长达几个世纪,而该系统使他们能一直独立生存。

  (宋佳雨

  郭丽楠

  摘译)

  墨西哥传统架田农作系统

  2017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墨西哥城架田是一种湿地秧田农业系统。自墨西哥阿兹特克时代以来,当地农户就利用这一传统的方式来建造架田,并代代口头相传,流传至今。俯眺远望,架田像一座座人工浮岛星罗棋布地分布在河流之中。架田农业系统位于墨西哥城的低洼地区,当地农户因地制宜,利用芦苇做成木筏,并在筏子上加盖泥土(湖底沉积物、树枝、腐烂植被),创造了一种网状分布的水中架田,每个架田平均深度达1.5米。架田的修建步骤包括勾画架田范围、砍伐树枝和芦苇秸秆等做成厚木筏、打桩固定木筏、在木筏上填充两层加厚泥土(一层为湖底淤泥和烂泥,一层为有机质)等,建好即可种植。

  当地农户非常重视保护架田的土壤,一方面不断增加淤泥来保证土层厚度,另一方面不断增加水生植被,来确保土壤肥力。同时,当地农户实行间作套种农耕方式,充分发挥架田的土壤肥力来满足口粮需求。架田生产力很高,每年可收获5季。架田和运河、沟渠镶嵌分布,岸边生长着层层垂柳,不但可以防风,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也可以减轻河水对架田的冲刷和侵蚀,维护了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与架田的稳定性。架田农业系统不但可以应对气候变化(比如霜冻和降雨量的波动),也可很好地适应城市发展,保证了城市的粮食和蔬菜供应。此外,架田系统衍生的农耕技术也促进了当地人民的融合、团结,巩固并加强了团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故架田系统还具有一种社会意义。

  (张龙豹

  郭丽楠

  摘译)

  葡萄牙巴罗索农林牧系统

  2018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巴罗索系统是葡萄牙北部自然景观的集合,是典型的山地地貌,也是佩内达-吉尔斯国家公园的组成部分。当地现存的农业系统受土壤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农业经济以小农农耕和牛、绵羊、山羊畜牧为主,猪的养殖也是当地小农经济的一部分,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农作物多为雨水浇灌,最重要的作物为黑麦和马铃薯,耕地属于轮作制。村庄和民居附近,保留了灌溉作物带;外围是永久性草地,可获取干草和放牛;再远处,是旱作谷物田地和牛羊放牧的灌丛荒地(集体土地)。集体土地归属当地社区,也由社区统一管理,这在葡萄牙山区很典型。在集体土地上牛的放养由多个牧民参与,遵循一定的规则,如轮流在集体土地上放牧,每个牧民的放牧时间因其拥有牛的数量而异。利用重力进行灌溉也是山地种植的重要特征。通过建造水坝或蓄水将水道中的水沿着山坡引入小的水渠,排入永久性冬季草地,停留到低海拔的水沟里,并将未经过滤的水回流到最初的水道中。冬天,流水的温度在零度以上,这一过程有助于控制冰对草地的影响。通过调节温度,蔬菜在低温环境下也可正常生长。

  人类在此生活几千年之久,这里是人类农林牧活动的综合体现,但当地环境并没有因为人类的活动而遭到破坏。时至今日,该系统仍是当地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当地农业投入产出比较低,鲜少有剩余,人口消费水平相对本国其他地区而言也偏低。

  (宋佳雨

  刘海涛

  摘译)

篇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起的背景

tle>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自动保存的)-百度文库

  摘要

  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农业文明的佐证,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典型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现如今越来越受到大众的了解和关注,然而遗产保护仍面临许多方面的干扰,形势非常严峻,社会普遍缺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对保护的对象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分歧、工业化城市不断扩张侵蚀农业文化的发展空间,本文试图分析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所面临的现状以及保护和发展问题,并对此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00000000000000000000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oloballyImportantAgricultureHerilageSyslems,简称GIAHS)保护项目,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2002年发起的一项国际化的计划,目的是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与其相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保护,使其作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的佐证,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典型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性意义。按照粮农组织给出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景观和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①”。到2011年底,FAO已在全球11个国家评选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16个传统农业系统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试点,这当中4个古老的农业系统就属于中国。

  一·农业文化遗产

  我们在农业文化遗产的题目讨论之前,要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性了解,农业文化遗产的界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农业文化遗产,就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至今的农业生产经验。如:开荒、育种、播种、防虫、治虫、收割和储藏的经验等等;而广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则是指在人类历史上创造出且传承、保留到今天的各种农业生产和生活的经验。农业的生产、生活上的经验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感悟、创造继而传承至今的众多生产经验与生活经验的综合。两者相辅相成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任何一种生活模式大多是由特定的生产模式决定并一点点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正如稻作农业这种特定的生产形式决定了稻作民族必须以稻米为生,并由此演绎出一系列有关稻作文化的信仰、仪式、节庆之类,以及与稻作文化有关的饮食、穿衣、居住等多方面的习俗。如果我们忽视了稻作民族特有的生产方式对他们的生活模式的影响,就很难去理解和学习属于他们特有的文化,那么,如果说我们对稻作民族的生活习俗有了深入的了解,那么就更容易了解其民族的生产习俗。两者相辅相成,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互助作用。

  问题是,我们为何一定要对那些已经明显落后于现代生产力的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呢?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个有着近万年农业文明的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长时间的农业实践中,人类创造出了高度发达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业的文化文明。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古国之所以能够在近万年的历史长河中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着相当成熟的农业生产模式,这一点充分满足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的的主要财富,理所当然的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应是中国这样的一个农业大国的文化化遗产保护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在当下社会农药、化肥、除草剂、催熟剂等现代化农业逐渐取代传统农业的时候,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的急迫和必要。但如今,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存在着一些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困难阻碍。

  ①

  闵庆文.关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中文名称及其他,古今农业,2007(3):116—120

  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普遍性缺乏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树立保护意识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前提条件,而保护意识的强弱则预示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顺利与否。目前,受到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有限认知和价值观等因素的束缚,从政府到社会民众和广大农村居民都普遍的缺乏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以至于农业文化遗产一直处于不断被破坏、被遗忘甚至于被抛弃的境地。这已然成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所面对的一个广泛性问题。

  从政府方面去看,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尚未进入政府职能部门和大多数地方政府的视野范围中,大范围的存在保护意识淡薄甚至于无意识的情景。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除去少数文化、文物相关的政府部门,大多数的职能部门既不了解,也不关心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即使是相关部门了解到、注意到,也因为缺少资金支持和明确的工作要求,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并没真正落实到位。地方政府那方面,由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工作的开展,有一部分地方政府渐渐认识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但是除了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的浙江青田县、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江西万年县、贵州从江县和有机会被列入保护试点的云南普洱市、内蒙古敖汉旗等部分地方政府积极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外,绝大多数的地方政府都没有统一的、正式的开展过相关的工作。据了解在江苏淮安、泰州等地区,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官员不了解农业文化遗产,不清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更不明白这方面的工作应该由哪方面部门负责、运转,甚至是找不到了解当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情况下地方政府认为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过多的占用政府资源,一方面恐怕会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担心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从而不愿将其归入工作范畴。

  农业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对于绝大多数的社会公众而言是一个新的遗产概念,相较于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则陌生了许多。尽管农业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提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并且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同时主流媒体已进行了一些报道,但是绝大多数社会公众还是对农业文化遗产知之甚少,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则会普遍的受制于文化程度和获取信息渠道等的限制因素了解的更少,甚至于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破坏熟视无睹。总的来说,社会大众没有保护农业文化也产的意识,即使是有所了解也会置身事外,或最多关心有关自身利益的部分。

  即使在那些被列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的地区,遗产的保护工作的进展也没有多么明显的起色。因为保护意识的淡薄,当地公众的参与程度低,没有意识到身为保护主体的身份。

  (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结构性缺失”

  从理论上讲,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农业文化遗产地区以及附近的农村居民等,他们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所处在的地位、应承担的责任、拥有的权利、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然而,现在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政府机关,企业单位和学者都只不过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或支持了遗产的保护活动,民众对此的热情度不高,服务性、权益性中介组织的发展相对滞后,这就称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上的“结构性缺失”。

  农业文化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从地域属性来讲的话是属于整个国家、民族的,一个国家政府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所有权代表和管理者,在制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的对此的关注程度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相应的政府部门应当明白本身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要责任主体的身份。一些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紧缺现象尤为突出,市、县级特别是县级保护项目,地方政府往往财力拮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资金支持严重不足,更不存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经费。

  农业文化遗产地区居民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使用者、传承者和守护者,是农业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保护与传承应是其责无旁贷的意识。作为农业文华遗产的拥有着,他们应得到社会公众足够的尊重和理解。但是,据了解在江苏连云港、泰州、苏州等农业文化遗产地,尽管大多数人都注意到了农业文化遗产,但作为保护主体的当地政府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没有发挥其主导作用;遗产地的农村居民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有限,很多的当地居民家庭收入的大部分已经不是来自于农业生产,农村的成年劳动力基本上都外出去打工、就业,对农业生产和农业文化缺乏认识,自然对农业文华遗产的保护缺少积极性,而留守的老人和儿童即便是有心也是难以胜任。

  从事农业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测评的环保组织、科学研究院、文化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拥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坚力量。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是在学术界的有识之士的呼吁下开展和进行的,这些社会性组织有着专业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而后各种相应的遗产保护协会和委员会相继成立,为政府的决策层提供了重要的咨询意见。

  综上所述,我国有着大量的农业文化遗产并且内容丰富、种类多样,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的主体却存在着“结构性缺失”,就是说在实际的保护工作中发挥主动作用的其实是一些社会组织和学者,政府和遗产地居民相较而下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参与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四)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农村的发展存在矛盾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对单个要素的保护,还是对各个要素的发展过程进行保护的双重的双重理念,一个重要的基准点是绝不能损失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性。农村发展的城市化、现代化是大势所趋,农村的整体面貌需要得到大范围的改善,使遗产地周围居住的农村居民有权利享有想和城市居民同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做到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使传统农村走向现代化的道路的同时又能保持地域特色、使农业文化遗产得到最原始的保护,这个问题就成为我们进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必须要面对的困境。

  在我国,只有在偏离城市和贫困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保存的很完整,因为其远离现代化工业城市。但是,换一个角度看,这些地区也是迫切的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开展,一些地方政府,由于认识不足、缺乏理论和指导,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一味的追求城市化,不计后果的擅自拆毁、迁移古村落遗址,造成很多具有大量历史文化价值的景观和物品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同时,使得农业文化遗产的原始性、真实性受到了严重破坏,造成大量的“景观污染”。

  现阶段,我国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利用手段是用遗产景观地的特殊性吸引游客参观,大规模、大批次的游客的带动当地经济的同时,对那些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农业文化遗产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而且遗产地居住的村民也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外界生活方式的影响,接着对物质生活需求加强,精神方面的需求也会相继发生变化。

  (五)农业文化遗产生存空间不断缩小

  在这个发展中国家拼命追赶发达国家的大环境下,我国也已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对于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使得城市不断的向农村地区扩张,占用农业用地,农村人口大规模的向城镇迁徙,大多数年轻的农村人口不会做农活,甚至于没有农业经验,许多农村先居的人口多是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许多珍贵的、有价值的农业经验和农业文化无人传承,面临消散,许多农业文化遗产的原始性被破坏,有很多的古村落遗址虽然存在于中国的历史版图中,但正在从中国的文化版图中消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曾对现存的230万个村庄做过一次普查,结果显示,在230个现存的村庄中,依旧保存与自然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原著民、独特的建筑风格、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已从2005年的5000骤减到目前不足3000的数量,这不尽使人心惊。②

  社会的城市化、工业化是社会发展的不可逆趋势,如果地方政府在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还是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无动于衷、放任不管、任其衰败,这将会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不可估量和逆转损失。

  三·农业文化遗产现状的成因分析

  我们所看到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诸多困境仅仅是一些表面上的问题,更深层次的隐患常常存在于我们习以为常的思想文化和当下的社会体制、机制中,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加以更深入的剖析。

  (一)国民对传统的农业文化认识存在偏差

  中国的传统文化核心实际上就是农业文化。政府和群众之所以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是与传统文化日益式微、公众普遍对传统农业文化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现在这个工业取代农业,城市化的大趋势下,农业文化逐渐被视为落后的、封闭的、愚昧的象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造成这样一个现状的原因之一就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在强调社会发展、现代化进程,不自主的否定了农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除此,当代的教育机制一直也是将现代化文化的教育与传统农业传承隔离开来。我国自鸦片战争被侵略以来,国民一直将农业视为无用的鸡肋,不能帮助中国演变成一个强国,社会公众秉持的传统农业文化观念太落后。与西方现代化根植于自身文化传统不同,中国近些年来,从西方引进的现代化价值观快速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取代和破坏着中国的优秀传统农业文化。

  (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结构性缺失”和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制的不健全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部门,只是有一些社会性组织在做着相关的工作,自然也就没有一个完善的、统一的管理体制。

  农业文化遗产管理涉及的职能类部门很多,例如:文化、文物、建设、档案、旅游、水利等。具体分工的话,文化部门应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民俗、部分农业文献等)的管理工作;文物部门则负责实物部分的保护(农业遗址、农业景观等)的管理工作;建设和文物部门负责部分农业聚落的管理工作;档案部门负责保管部分重要农业文献的管理工作;各级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负责部分农业工具、农业文献的管理工作;旅游部门负责部分农业景观,农业工程的管理工作;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有关部门负责部分农业特产的管理工作;农林、水利等有关部门负责一些作为活态遗产的部分工程类、景观类农业文化遗产的管理。③

  在农业文化遗产管理方面,各部门之间的存在职能重叠,管理规划和标准也不明确,更重要的是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动机各不相同,这就造成各部门之间容易产生利益纠纷使其互相牵制、制约,这使得文物部门的协调和执行能力就显得毫无用处。

  (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没有一个学术体系作为理论支撑

  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是近年来猜逐步形成的,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的理论体系。

  不容置疑的是,学术体系的构建将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在参与到农业文化也产保护研究中来的其他像农业历史学、农业民俗学、农业生态学、考古学等的学科之间,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等要素各不相同,这使的各个学科之间内部形成了各自的学科规范和标准,同时也造成了学科之间

  ②

  章轲.中国古村落争夺战:保护与推土机赛跑.第一财经日报,2012-07-24

  的隔阂与封闭,只有个学课之间多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体系才会形成。

  (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缺乏利益协调机制

  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政府和遗产地居住的村民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其背后的经济利益。各相关利益者的利益需求不同,满足利益的方式、途径也各有不同,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利益关系网络。

  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过程中,因为缺少一个利益协调的机制,各种矛盾的重心都集中在相关利益者的责权分配问题上。多不想做前期投入,都想坐等利益分配。如果不能出台一个与利益相关者息息相关的利益协调机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不能够顺利进行,保护工作一旦搁置,就会构成对农业文化遗保护的潜在威胁。

  (五)政府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缺乏战略规划

  当下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现代化、工业化,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时候,地方政府是具有其决定性的话语权。首先,它是地方社会发展的建设者,要完成实现城市化的指标;其次,它还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者,肩负着调查、整理、保护、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重任。

  工业化、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要阶段,对东野文化遗产生存空间的侵蚀在所难免,地方政府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实施全面的、有效的保护利用,问题的关键点是在于政府从哪个方面的考虑出发。从“政绩”来看重要的是城市化的进度,若是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农业文化遗产在未来时间里的潜在价值、经济价值是很大的,这就需要地方政府用战略性的眼光看待,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进行战略规划。

  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FAO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计划,其初衷之一就是反思现代农业的危机与弊端,想要在传统农业系统中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出于这方面的考量,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对世界各民族农耕智慧的保存,还是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长远的哲学考量,其深层次的价值是对现代农业的反思和超越。所以必须要从现存障碍中寻找各方面的突破方式。

  (一)倡导“文化自觉”,提高全社会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任何一种文化遗产从被发掘认识到认同保护都要经历一个过程。只有唤醒民众们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使社会民众普遍的提高文化自觉性,才能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形成有力的保障。因此,必须厘正社会公众对传统农业文化存在的认知上的错误,通过宣传、教育等诸多手段,务必提高全社会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可以与小学等村办教育单位合作,针对农村居民进行农业文化遗产好虎意识的干预,开展成人农业文化技能教育,让村民从中学到一些实用的农业技能和致富的方法,从而使遗产地居民成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坚力量;同时对小学的教育计划也加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和意识灌输,这样会逐渐改善社会民众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积极性。

  (二)政府主导并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体系

  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数量庞大,相对而言,对其所进行的保护工作也是非常繁重和复杂的,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作为主导,联合一众参与者,制定工作方针,建立起以政府部门作为主导的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的管理体制。

  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管理经验,从国家层面上构建统一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体制,由相关部门作为领头人,带领文化、文物、农业、水利、林业、建设、畜牧业、旅游、环保等部门使其明确其职能范围、保护职责、协调机制等内容,形成一个农业文化遗产管理的国家级体系。同时,做好农业文化遗产的调查、申报、数据储存等的工作;资金方面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基金,资金的来源可以多元化。最终是要建立一个以政府为

  主导,非政治组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和个人参与的完善的管理机制。

  (三)创建农业文化遗产的学术体系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跨多学科的学术概念,涉及了农业、生态、地理、历史、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的文化知识,对其的研究一定是一个具有很高价值而且冲面挑战的过程。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在我国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只是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欠缺,但在的当务之及是通过多学科的融合,并结合人文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研究、创造出一个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体系,同时,要加强科学科学者之间的沟通,定期开办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政府应提倡和鼓励关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各个方向的研究,人才培育方面,可以考虑从大学、科研所、农业博物馆等专业性的部门选取人才储备、设置学科奖项、加强有关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四)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利益协调机制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现阶段还存在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势必要影响农村的发展,所以是先滞后农村发展,确保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还是先着手于农村建设,让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尽可能的为农村发展服务。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农村发展是一个既矛盾又相通的进程,要做到正确理解遗产的保护和农村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进步。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最终是为社会福利的增长服务,社会福利必然是不能落到少数人手中的,必须是公共的福利。做到社会公众有权享受农业文化遗产、遗产地居民可以利用其谋取正当福利。

  (五)对遗产的保护利用提出实质性的战略规划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保护农业文化传统、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需要,也是农业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保障。④

  对于这种问题,起重要作用的还是政府的导向,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组织领导作用,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相关事项,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落实到单位,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去,做到以保护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制定清晰的保护措施,做到有步骤、有计划的实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五·总结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数量如此之多的文化遗产对于问们来说既是馈赠也是责任,如何对其保护、保存、利用和传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我们应有着明确的意识、清晰的思路、正确的方法措施,这些文化遗产在未来都具有着大量的潜在价值和作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不能因为当下的价值体现而全盘否定,我们所极力保护的也是先祖们极力像留给我们的。

篇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起的背景

tle>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部-百度文库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部

  附件1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

  一、概念与特点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具体体现出以下6个特点:

  一是活态性:这些系统历史悠久,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生产与生态功能,是农民生计保障和乡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是适应性:这些系统随着自然条件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系统稳定基础上因地、因时地进行结构与功能的调整,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

  三是复合性:这些系统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农业知识和技术,还包括那些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以及独特的农业生物资源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四是战略性:这些系统对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解决贫困等重大问题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基本要求:知识与技术系统较完善,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4.景观与美学:指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演进的生存智慧,具有美轮美奂的视觉冲击力的景观生态特征,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方面有较高价值。基本要求: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一定的休闲农业发展潜力。

  5.精神与文化:指该系统拥有文化多样性,在社会组织、精神、宗教信仰、哲学、生活和艺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文化传承与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具有较高价值。基本要求: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三)持续性

  1.自然适应:指该系统通过自身调节机制所表现出的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影响的恢复能力。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2.人文发展:指该系统通过其多功能特性表现出的在食物、就业、增收等方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的能力。基本要求:能够保障区域内基本生计安全。

  (四)濒危性

  1.变化趋势:指该系统过去50年来的变化情况与未来趋势,包括物种丰富程度、传统技术使用程度、景观稳定性以及文化表现形式的丰富程度。基本要求:丰富程度处于下降趋势。

  2.胁迫因素:指影响该系统健康维持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生物入侵等自然因素和城市化、工业化、农业

  新技术、外来文化等人文因素)的多少和强度。基本要求:受到多种因素的负面影响。

  三、辅助标准

  (一)示范性

  1.参与情况:指系统内居民的认可与参与程度,需要有公示及反馈信息。基本要求:50%以上的居民支持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2.可进入性:指进入该系统的方便程度与交通条件。基本要求:进入困难较少。

  3.可推广性:指该系统及其技术与知识对于其他地区的推广应用价值。基本要求: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二)保障性

  1.组织建设: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领导机构与管理机构。基本要求:有明确的管理部门和人员。

  2.制度建设:指针对农业文化遗产所制定的《保护与发展管理办法》完成情况,要求包括明确的政策措施、监督和奖惩手段等。基本要求:基本完成《保护与发展管理办法》制定工作。

  3.规划编制:指针对农业文化遗产所编制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完成情况,要求包括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变化、现状与价值的系统分析,提出明确的保护目标、相应的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等。基本要求: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

  附件2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申报书模板

  概要

  ?

  农业文化遗产名称

  ?

  范围

  ?

  主要特点价值(系统基本结构特征与保护意义)

  ?

  申请者(县级地方政府)

  ?

  责任者(主要责任部门,主要合作单位与技术支持单位)

  一、遗产地概况

  ?

  区域范围(指出明确的地理坐标和涉及的行政区域)

  ?

  自然条件(气候、土壤、生态环境)

  ?

  社会经济状况(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人口与民族)

  二、遗产特征

  ?

  起源与演变历史

  ?

  农业特征(种养殖情况,品种类型)

  ?

  生态特征(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生物多样性,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景观特征

  ?

  技术体系(农作技术,水土资源管理技术,灾害防控技术)

  ?

  知识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传统知识,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的传统知识,相关的乡规民约)

  ?

  文化特征(地方特色农耕文化,节庆、习俗,饮食、服饰、建筑文化及其与农业文化遗产的关系)

  ?

  创造性(人与自然和谐、资源持续利用情况)

  ?

  独特性(国内同类型比较说明)

  三、遗产功能与重要性评估

  ?

  物质与产品生产(主要农产品及其特色,在保障当地居民的食物安全和生计安全、原料供给、人类福祉方面的价值)

  ?

  生态系统服务(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适应、病虫草害控制、养分循环等方面的功能及其重要性)

  ?

  文化传承(在社会组织、精神、宗教信仰、生活和艺术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价值)

  ?

  多功能农业发展(在就业增收、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安全、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功能与价值)

  ?

  在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性

  四、机遇与挑战

  ?

  主要问题

  ?

  主要机遇

  ?

  发展前景

  五、保护与发展措施

  ?

  已采取的措施

  ?

  拟采取的措施

  六、附件材料

  ?

  图件与照片

  ?

  音像资料

  ?

  其他证明材料(获奖、认证与科学研究证明)

  ?

  保护与发展规划

  七、承诺函

  具体格式内容如下例:

  承诺函

  我们郑重承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XXXXXX及其相关的生产方式、生物多样性、知识体系、文化多样性以及农业景观。我们将制定长期保护与发展规划,采用动态保护、适应性管理与可持续利用途径,保护此项农业文化遗产,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遗产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承诺人:

  (地方县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签字)

  (地方县级人民政府盖章)

  年

  月

  日

  附件3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写导则

  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农企发[2012]4号)文件及其所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一般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总则

  本章着重阐述规划编写的背景、依据、原则、时限与技术路线。

  (一)规划背景

  应当根据国家(主要是农业部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要求,结合遗产地保护与发展的情况进行阐述,并围绕保护对象的相关特征及政府工作,阐述规划编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规划依据

  列出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具有指导、约束、参考作用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政府(部门)规划和其它相关文件。

  (三)规划原则

  1.科学性

  规划编制应对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及其价值进行科学分析,对所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科学评估,保护与发展目标和采取措施力求科学合理。

  2.前瞻性

  规划编制应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要求和遗产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出发,力求高起点,注重长期目标的实现,确保规划在较长时间内具有指导作用。

  3.代表性

  规划的编制应当充分听取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规划的实施应当能够在农业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的同时,让遗产地居民和保护者获益。

  4.实用性

  规划编制应针对遗产特点确定目标与措施,并注重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遗产保护与地区发展的协调,注重本规划与其它相关规划的协调,使目标可检查、措施可操作。

  (四)规划时限

  一般要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时段,或近期、中远期两个时段,全部规划期一般为10年左右。

  (五)技术路线

  说明规划编制的思路、方法与流程。一般应包括基础调研、基础分析、目标确定、规划编制方法与核心内容、征求意见、评审验收、审批发布等。

  二、遗产特征与价值分析

  本章主要是在实地调查、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全面分析遗产的基本特征、核心价值以及保护的必要性、重要性与

  紧迫性。

  (一)遗产特征

  1.起源与演变

  阐述遗产的起源与演变历史,并分析演变过程中的自然与经济社会影响。

  2.系统结构

  根据农业文化遗产的定义,从生态系统与景观、农业生产、知识与文化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3.系统特征

  根据农业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从活态性、动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可持续性、濒危性等方面,阐述遗产的特征。

  (二)遗产价值

  1.生态价值

  从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适应、病虫草害控制、养分循环等方面,评估该遗产的生态系统功能价值。

  2.经济价值

  从原材料供给、产品生产、景观展示等角度,评估该遗产的经济价值。

  3.社会价值

  从生计维持、社区服务、社会关系、劳动力结构、妇女地位、社会和谐等方面,评估该遗产的社会价值。

  11

  4.文化价值

  从精神依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角度,分析遗产在文化传承、文化繁荣等方面的价值。

  5.科研价值

  从史实考证、遗传资源、生态功能、社会结构、经济形态等角度,分析遗产在农业历史、农业生态、农业经济、农村发展、民族生态、人类学等领域科学研究的价值。

  6.示范价值

  从传统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保护途径的推广等角度,分析遗产的示范价值。

  7.教育价值

  从人与自然和谐、历史价值等角度,分析遗产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自豪感提升的教育价值。

  8.独特价值

  通过与类似遗产进行比较,分析该遗产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价值。

  (二)遗产的重要性与保护的必要性、紧迫性

  1.遗产的重要性

  通过上述价值的分析,从历史地位、区域地位、潜在价值等角度说明该遗产的重要性。

  2.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现行政策、价值观念、比较效益、自然演变趋势等方面,分析该遗产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2

  三、保护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

  本章主要是在实地调查、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全面分析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

  (一)优势与劣势

  从工作基础、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品牌建设、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保护与发展的难易和效益显现、市场前景、自我维持能力(可持续性)等方面,分析该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二)机遇与挑战

  从国内外关注、国家政策、社会认识、市场需求、地方发展战略等方面,分析该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机遇。从技术、人才、观念、市场、地方发展战略、产业发展风险等方面,分析该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挑战。

  四、保护与发展的总体策略

  本章主要是根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基本要求,立足实际情况,确定保护与发展目标、原则,划定遗产地范围,确定功能区。

  (一)保护与发展的目标

  1.总体目标

  明确给出通过规划实施,在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景观保护和生态产品开发、休闲农业发展以及文化自觉、参与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总体目标。

  2.阶段目标

  明确给出不同时段在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景观保护和

  13

  生态产品开发、休闲农业发展以及文化自觉、参与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阶段性目标。

  (二)保护与发展的原则

  1.保护优先、适度利用

  说明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强调在保护基础上的利用,以实现遗产地在生态经济与社会层面上的可持续发展。

  2.整体保护、协调发展

  强调农业文化遗产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融合生态、环境、景观、文化与技术等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特质,要实现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

  3.动态保护、功能拓展

  强调农业文化遗产是一“活态”、“多功能”的农业生产系统,注意在保持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文化多样性基础上的动态保护与功能拓展,以提高系统效益和适应能力。

  4.多方参与、惠益共享

  强调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以及惠益共享机制的建立,以提高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和发展利益分配的公平性。

  (三)区域范围与功能区划分

  1.区域范围

  以地图绘图方式准确划出遗产地的整体范围和核心保护区域范围,并描述所涉及的自然区域与行政区域。

  2.功能区划分

  14

  按照保护与发展协调的要求,明确划定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景观保护的区域和生态产品、休闲农业发展的功能区。

  五、保护规划

  本章主要是根据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阐述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景观保护的基本目标、主要内容与具体措施、行动计划。

  (一)农业生态保护

  1.保护目标

  从生物多样性、农田生态环境、资源消耗、生态文明等角度,按照规划时段的划分,尽可能定量地说明农业生态保护的基本目标。

  2.保护内容

  从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管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等方面,说明农业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

  3.保护措施与行动计划

  尽可能详细给出农业生态保护的措施与分阶段行动计划,明确责任部门。

  (二)农业文化保护

  1.保护目标

  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形式等角度,按照规划时段的划分,尽可能定量地说明农业文化保护的基本目标。

  2.保护内容

  从遗址、古建筑等物质性方面和传统知识、传统技艺、乡规

  15

  民约、民俗节庆、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性方面,说明农业文化保护的主要内容。

  3.保护措施与行动计划

  尽可能详细给出农业文化保护的措施与分阶段行动计划,明确责任部门。

  (三)农业景观保护

  1.保护目标

  从生态景观和乡村景观等角度,按照规划时段的划分,尽可能定量地说明农业景观保护的基本目标。

  2.保护内容

  从农、林、水、草等生态景观和村落、古建筑等文化景观方面,说明农业景观保护的主要内容。

  3.保护措施与行动计划

  尽可能详细给出农业景观保护的措施与分阶段行动计划,明确责任部门。

  六、发展规划

  本章主要是根据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阐述生态产品开发和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主要内容与具体措施、行动计划。

  (一)生态产品开发

  1.发展目标

  从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品牌打造、产品认证、产业延伸、市场开拓、产品与产值等角度,按照规划时段的划分,尽可能定

  16

  量地说明农业生态产品发展的基本目标。

  2.发展内容

  从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品牌打造、产品认证、产业延伸、市场开拓、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等方面,说明农业生态产品开发的主要内容。

  3.发展措施与行动计划

  尽可能详细给出农业生态产品开发的措施与分阶段行动计划,明确责任部门。

  (二)休闲农业发展

  1.发展目标

  从景点与线路设计、接待设施、品牌打造、产品设计、解说与指示、市场营销、社区参与、游客和产值、与相关旅游资源的融合等角度,按照规划时段的划分,尽可能定量地说明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

  2.发展内容

  从景点与线路设计、接待设施、品牌打造、产品设计、解说与指示、市场营销、社区参与、游客和产值、与相关旅游资源的融合等方面,说明遗产地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3.发展措施与行动计划

  尽可能详细给出遗产地旅游发展的措施与分阶段行动计划,明确责任部门。

  七、能力建设规划

  本章主要是根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要求,阐述文化自

  17

  觉和经营管理能力建设的基本目标、主要内容与具体措施、行动计划。

  (一)文化自觉能力

  1.发展目标

  从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参与保护与发展积极性等角度,按照规划时段的划分,尽可能定量地说明遗产地管理者和居民文化自觉能力提升的目标。

  2.发展内容

  从提高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各利益相关方特别是社区居民参与保护与发展积极性等方面,说明遗产地管理者和居民文化自觉能力提升的主要内容。

  3.发展措施与行动计划

  尽可能详细给出遗产地文化自觉能力提升的措施与分阶段行动计划,明确责任部门。

  (二)经营管理能力

  1.发展目标

  从农业生产技术、多种经营、经济活动参与、实际收益等角度,按照规划时段的划分,尽可能定量地说明遗产地管理者和居民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的目标。

  2.发展内容

  从提高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各利益相关方特别是社区居民参与保护与发展积极性等方面,说明遗产地管理者和居民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的主要内容。

  18

  3.发展措施与行动计划

  尽可能详细给出遗产地管理者和居民文化自觉能力提升的措施与分阶段行动计划,明确责任部门。

  八、风险与效益分析

  本章主要通过趋势分析、情景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本规划实施的风险与效益。

  (一)风险分析

  从自然条件变化(如自然灾害等)、人为影响(如政策调整、决策失误、管理失效、外来文化冲击、观念改变)、市场变化(如产品价格、游客数量等)等角度,分析本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风险。

  (二)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

  从生态文明意识、生物多样性、农田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资源消耗、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等角度,分析本规划实施的生态效益。

  2.经济效益

  从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多功能拓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市场开拓、市场波动应对、经济系统的稳定性等角度,分析本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

  3.社会效益

  从社会影响、文化自觉与自信、农民就业、农产品安全、贫困缓解、妇女地位提高、农村社会和谐、生计安全、文化传承、19

  社会系统的稳定性等角度,分析本规划实施的社会效益。

  九、保障措施

  针对规划实施的要求及风险分析结果,可着重从四个方面阐述本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从明确规划的法律地位、制定相关保护条例和管理办法(相关的优惠政策、激励机制与奖惩措施、监督检查与定期报告制度)等角度,说明本规划实施的政策保障措施。

  (二)组织保障

  从责任主体、建立相关机构、加强相关合作等角度,说明本规划实施的组织保障措施。

  (三)技术保障

  从基础性调查研究和分析、技术规程与技术指南的制定、监督管理的指标体系、保护与发展的关键性技术研发、保护与发展专家咨询机构建立等角度,说明实施本规划的技术保障措施。

  (四)资金保障

  从政府支持(包括相关政策、补贴、项目等)、社会支持(包括捐赠、企业资助和收益反补等)、市场开拓等角度,说明实施本规划所列项目的资金筹措渠道。

  附录:基本图件

  包括区域范围、地形、功能分区、农业生态保护布局、农业文化保护布局、农业景观保护布局、生态产品发展布局(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发展布局图等。

  20

篇五: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起的背景

tle>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百度文库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作者:闵庆文

  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12年第09期

  一、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

  1.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或更为宽泛的“农业遗产”的概念),我国著名农业历史学家石声汉先生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广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包括来自于现代农业的农药、化肥、机械等以外的有关农业的所有要素;狭义的农业文化遗产指已经逐渐淡出农业生产过程的农业要素。

  我们的理解是:广义的农业文化遗产指人类在历史时期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以物质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技术与知识集成,主要包括农业遗址、农业工具、农业文献、农业民俗、农业技术、农业物种、农业工程、农业景观、农业品牌、农业村落等10种类型。狭义的农业文化遗产指历史时期创造并延续至今、人与自然协调、包括技术与知识体系在内的农业生产系统,特指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进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与农业部推进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hina-NIAHS)。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于2002年发起的一个大型项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该项目将努力促进地区和全球范围内对当地农民和少数民族关于自然和环境的传统知识和管理经验更好地认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来应对当代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促进可持续农业的振兴和农村发展目标的实现。

  按照FAO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进一步表述,这些农业生产系统是农、林、牧、渔复合系统,是植物、动物、人类与景观在特殊环境下共同适应与共同进化的系统,是通过高度适应的社会与文化实践和机制进行管理的系统,是能够为当地提供食物与生计安全和社会、文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系统,是在地区、国家和国际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的系统,同时也是面临着威胁的系统。

  我国是最早响应和积极参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之一。2004年以来,我国农业部、中国科学院积极支持,有关地方政府积极配合,不同学科的专家和遗产地人民积极参与,在示范点选择与推荐、保护利用探索与经验推广、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成为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

篇六: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起的背景

tle>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览(二)-百度文库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览(二)

  作者:暂无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18年第14期

  印度藏红花农业系统

  2011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藏红花农业系统位于群山环绕、河湖众多的克什米尔地区。据历史记载,该地区公元前5世纪就有藏红花种植。时至今日,藏红花依然是该区域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每年的必种作物。据统计,克什米尔地区只有1%的花农还种植一些其他经济作物。藏红花像克什米尔的烹饪般享有盛名,是克什米尔集药物价值和文化价值于一身的宝贵作物。

  经过历史的发展,当地农民形成了独特的藏红花种植技术与一系列本土知识。在克什米尔地区,按照传统播种习俗,当地农民6月份和9月份会用锄头翻垦疏松土地,来确保土壤的透气性,保证扎根于土壤中的藏红花球茎能够生根发芽,9月份开始着手培育藏红花。藏红花的生长期为11月份至来年5月份。在此期间,农民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控啮齿动物(如田鼠)对花苗的破坏,保证花苗的正常生长。5月份是藏红花的收获季节。一季藏红花收获之后,会在田地种植亚麻、燕麦、小麦等作物。当地农户还会根据土壤质量进行土地分级,分门别类培育花种,以实现长久的经济效益。

  成熟的藏红花叶子风干之后可以作为牲畜的饲料。藏红花农业系统承载着艺术、文化、景观等多种功能。

  (张龙豹

  熊哲

  摘译)

  印度科拉普特传统农业系统

  2012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拉普特传统农业系统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古至今,从理论到实践,当地人民都完整地保持了该农业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系统内物种丰富、品类繁多,其中花类品种高达2500余种,稻谷340种、黍类8种、豆类9种、油菜5种、纤维植物3种、蔬菜7种。此外,还盛产甘蔗、棉花、向日葵等各种经济作物。

  在长期的耕作实践中,当地农户依靠自身的农业知识,实现了小块田地种植管理与森林管理的有机协调,确保了可持续发展。播种之前,会严格测试品种、严把质量关,同时改善土壤、提高肥力,从而确保水稻和其他作物的高质量生长。

  该农业系统还是一个丰富的文化纽带,系统内的果林不仅是丰富的植物基因库,同时还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和社会意义,当地人民相信果林植被很好地保护了当地神灵。时至今日,当地人民还保留着为神灵留一小片森林的传统。

  (张龙豹

  郭丽楠

  摘译)

  印度喀拉拉邦库塔纳德海平面下农耕文化系统

  2013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库塔纳德海平面下农耕文化系统处于三角洲地区,河流、稻田、沼泽、池塘、园地等各种类型生态系统镶嵌分布,是印度唯一海平面下种植水稻的地区。此系统是沿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模式,同时也有效缓解了土地不足和洪涝灾害等问题。

篇七: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起的背景

tle>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进展-百度文库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进展

  作者:葛佩佩,张建国,蔡碧凡,张明如

  来源:《农学学报》2016年第11期

  摘要:为掌握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研究动态并提供经验借鉴,在回顾国内外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基础上,对农业文化遗产相关内涵进行了梳理。国外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从保护与发展的角度,以实证研究为主,探讨农业文化遗产内涵、价值和可持续管理等问题;国内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近十年,研究内容聚焦在概念界定、特征、价值、类型划分以及保护与合理开发模式等,研究视角日趋多元,研究方法从定性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存在理论尚未成熟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尚未构建、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尚未解决等问题,并据此提出未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内涵;保护与开发;进展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160050019

  0引言

  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过农业文明几千年的发展,人类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形成了多种特色鲜明、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高度统一的农业生产方式。但是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文化和经济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取代。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恶化、经济贫困、文化丧失、社会动荡等问题[1-2]。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应对气候变化、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逐渐受到国内外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

  虽然对农业遗产的研究时间并不短,但是前期对农业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遗产的概念、分类、农业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农业遗产管理等方面,以实证研究为主。而农业文化遗产相关研究是在2002年后才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研究也逐渐深入,研究方法也日趋多样。笔者主要在回顾当前国内外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现状基础上,具体揭示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保护与开发的经验等,旨在发现目前这一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问题,为今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1国内外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1.1国外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国外对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对遗产的分类研究。欧洲学者认为农业遗产可分为牧场、农场、葡萄园、农业博物馆、捕鱼、采矿、采石、水库等8种类型[3]。之后从农业系统视角出发,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业系统的保护和开发。如Mary等[4]从农业景观系统出发,分析了智利农业景观环境对生物生存安全的影响;Norgrovel[5]从遗产的管理视角出发,分析了非洲喀麦隆南部地区农业资源锐减的原因;Jeffrey[6]分析影响也门农业遗产发展的因素,并评估了农业文化遗产未来的发展前景;Carles[7]对安第斯山区的农作物遗产资源保护提出了相关对策。早期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主要以实证研究为主,缺少一定的系统性,研究也相对较少。

  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之后,国外学者逐渐明确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对象,研究重点聚焦于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开发方面。如Rachel等[8]分析菲律宾的伊富高稻作梯田农业系统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等影响,针对梯田系统提出保护方式;Michael等[9]研究稻鱼共生系统中稻鱼之间的相互影响,指出发展复合农业的优势;Mahmoud[10]对伊朗有2000多年历史的坎儿井灌溉系统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对当地农业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Beak[11]对韩国重要农业遗产系统进行实践案例研究,提出未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措施;George[12]研究了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大草地遗产地的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通过构建相关评价体系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则较少,仅有少数国家尝试,如日本学者尝试结合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性特征,构建农业文化遗产综合评估方法,包括社会适应性、经济适应性、生态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13]。Sonja等[14]试图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法构建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评价方法,以此来检测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1.2国内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目前中国拥有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丰富度也是位列世界前列的,就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而言,全球共有31个,其中中国11个,占34.4%;自2012年3月13日农业部正式发文将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2015年底,共评选3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6项。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与国外的发展有所不同。中国是农业大国,是世界农业重要发祥地之一,数千年来中国先进的农业科技和文明一度位列世界前列,对各国农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2005年之前,中国学者关于农业遗产的保护研究主要集中在农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涉及中国农业史的综合研究、传统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制约因素等方面的内容[15]。

  自2005年开始,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探索实践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标志性事件是“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FAO列为首批GIAHS保护试点。该阶段不同于以往对农业文化遗产农史考古的研究,转而关注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保护开发等内涵[16-17],由浅层次的理论研究转变为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显现,农业文化遗产开发的评价体系构建初显苗头[18]。

  2012年3月13日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促进了农业生态服务系统功能拓展,极大推动了新形势下生态农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16]。这一期间,相关研究数量达到高峰,仅2014年发表168篇,占近10年文献数的29.9%。研究也进一步深入,研究内容更加全面,相关研究逐渐从多学科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如Xu等[19]利用ArcGis、SPSS等技术手段筛选云南哈尼梯田景观格局指数,描述其景观格局特征;杨波等[20]试图从世界遗产检测评估方法中总结出农业文化遗产监测和评估工作的保障机制和评估框架体系,以期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2基础性研究

  2.1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

  作为一种新兴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刚刚起步,目前学术界对于其概念尚未明晰,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学术界对农业文化遗产存在多种表达方式,主要有“农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专业术语。

  农业遗产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中重要的构成部分,主要包括相应历史时期内留存下来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事物或者遗迹以及非实体层面无形抽象的文化范畴,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分为农业遗址遗迹、农业工程、农业技术、农业物种、农业工具、农业聚落、农业景观、农业民俗文化、农业特产、农业文献等10个方面[21]。

  2002年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全球环境基金(GEF)共同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农业文化遗产即为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22-25]。

  自中国启动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评选项目以来,学者们对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研究,Zhang等[26]总结了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包括农业系统、牧场系统、农业复合系统、林业系统和其他系统5个类型,并且使用年限需超过100年。

  综上所述,农业遗产的概念、范围比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要广,本文中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概念上等同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定义,可以是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是介于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与农业景观之间的一种特殊遗产类型。这种遗产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2.2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遗产类型,其本身具有不同于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特点。通过整理相关文献,目前学术界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分析主要从农业、世界遗产、空间分布特征、时空发展以及生态系统等5个视角进行研究。从农业自身的角度看,农业文化遗产具有脆弱性和高度敏感性[27];从分布特征看,农业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历史悠久、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27];从世界遗产的角度看,农业文化遗产具有价值突出、原真性和不可再生性等一般性特点[28];从时空发展视角分析农业文化遗产特征,其最大的特征在于遗产的活态性,它不仅仅是一种继承的遗产,而且是一种经济社会生产方式,需要人的参与才得以存在,并且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具有动态变化性[1,24,27-28],同时,由于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过去的遗产,更是一种未来的遗产,在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属于战略行为,农业文化遗产又具有战略性[28];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农业文化遗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文化和知识技术,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则强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农业生态系统适应极端条件的可持续性,多功能服务维持居民生计安全的可持续性,传统文化维持社区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农业文化遗产具有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特点[28-30]。

  2.3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

  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概念的正确理解,是开展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基础,只有深刻认识到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才能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及管理提供参考依据[31-32]。基于农业产业视角,赵立军等[33-35]认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有农业生产价值、生态环境保护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闵庆文等[31]认为,旅游价值是农业文化遗产的最大价值,从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景观体系入手分析其旅游价值,主要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聚落等方面的价值;孙业红等[32]以稻鱼共生系统为例,认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由经济生产价值、生态环境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教育示范价值等组成。

  3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3.1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进展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在国内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虽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但已有一定的积累。在现阶段相关研究中,大多学者是将农业文化遗产当作一种资源,建立评价方法,对其进行评价。如孙业红等[36]对贵州从江稻田养鱼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进行了时空适宜性评价,得出从江县最佳旅游时间以及旅游区域。孙业红等[37]分析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复合性、脆弱性、动态性、活态性等特点,从“主体-辅助,有形-无形”出发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研究,进而构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李振民等[38]通过构建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潜力评估模型,对湖南紫鹊界梯田旅游资源潜力等级进行划分,同时探讨农业文化遗产地现存问题,并提出开发保护建议。赵维真[39]通过分析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文化遗产景观之间的关系,对农业文化遗产景观价值进行评价,探讨农业文化遗产景观保护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目前学术界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方法是将农业文化遗产视为旅游资源,构建旅游服务质量感知模型、资源潜力评价体系,或通过分析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构建价值评价体系。

  3.2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实践

  土地资源的稀缺、大众审美情趣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而在具体的实践中,主要有旅游开发、生态博物馆和社区参与3种模式。

  3.2.1旅游开发模式在现有的研究中,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开发旅游,一些学者逐渐从不同角度开始探索,由最初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概念到农业旅游开发的路径、模式的研究,从浅层次的理论研究到理论与个案相结合研究,从简单的定性研究到结合数理统计方法的定量与定性结合分析,从单一理论到多视角分析研究,相关研究逐渐深入。王德刚[40]、Mowforth等[41]、Mark[42]认为农业文化旅游的对象是其本身以及衍生吸引物,既具有遗产旅游的特点,又具有广义农业旅游的特点,但是又不同于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更强调对于整个农业系统的体验,属于注重遗产精神和社区参与的一种新旅游。孙业红等[43]从旅游资源利用的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和模式,并将列入GIAHS名录的农业文化遗产分为技术型、景观型和遗址型,据此初步提出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模式。孙业红等[22]以青田稻田养鱼农业文化遗产为例,分析其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后,旅游经济较往年迅速增长,同时带动了当地其他经济的发展,表明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对当地的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旅游发展的同时也将对当地的文化、生态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冲击,扭曲传统文化的真实内涵、扰乱当地居民的社会价值观、干扰传统文化的传承等[44]。唐晓云等[45]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只要对遗产地旅游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正确的引导、调控和疏导,可以减少乃至消除这些影响,同时提出各级政府部门及专业机构、旅游企业及投资商、旅游者和当地居民通过一定方式进行调控,从而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张建国等[46]以梅源梯田为例,分析梯田在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优劣势,确定梯田保护开发的原则以及未来的发展定位,对其进行合理的分区,策划相关的旅游产品,以期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从生态视角提出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生态旅游是理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能够有效解决遗产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实现农业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24]。

  3.2.2生态博物馆模式生态博物馆开发模式也是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目前对生态博物馆的研究涉及较少,尚未有对生态博物馆系统性开发的研究,仅对生态博物馆的概念、特征等做了基础性的研究。马存利[47]指出生态博物馆是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强调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强调保护社区内自然的、人文的资源,要服务于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居民,也要服务参观游客。王际欧等[48]对生态博物馆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的价值以及生态博物馆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生态博物馆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实现资源集聚。贺剑武[49]以桂林龙胜龙脊梯田为例,提出生态博物馆的建立要以农业生态复合系统为基础,结合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对当地活态的人文遗产进行展示。

  3.2.3社区参与模式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离不开社区居民,社区居民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50]。部分学者认为农业文化遗产地是典型的社区型遗产,如唐晓云等[51]选取广西龙脊平安寨梯田为个案,通过对环境感知、关系感知、利益感知等因子的分析,对居民感知进行Pearson相关性、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社区型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旅游发展的相互影响。任洪昌等[52]基于人文地理学以及环境心理学探讨福建居民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以及保护态度。

  4研究评述与展望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中央1号”文件连续13年以三农为主题,而农业文化遗产不同于一般类型的农业,除却农业生产功能,还具有文化、教育、生态等多种功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有利于保留优良的农业景观和传统的农业知识技术,传承农耕文明,维持生态平衡。同时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能够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价值,拓宽农业产业链,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然而,国内对农业文化遗产研究起步较晚,系统性的研究体系尚未完善,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1)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实证研究的案例多数集中在稻鱼共生系统、梯田系统等;(2)理论研究尚未成熟,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缺少的统一定义,目前学术界多农业文化遗产的名称尚未统一,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价值也未形成统一的认识;(3)农业文化遗产的评价体系的构建已有研究,然而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强调三者之间的作用的综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而评价体系如何服务于规划、如何实现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有效管理方面研究也较少;(4)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已有一定的研究,也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几种发展路径,然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是存在一定的矛盾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路径尚未提出。基于以上国内外农业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需要进一步丰富未来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内容,完善研究框架,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定量化研究,从多学科与跨学科角度进行研究,明确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特征等内涵,构建农业文化遗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闵庆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J].资源科学,2006,28(4):206-208.

  [2]李文华.农业生态问题与综合治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38-42.

  [3]PrenticeR.TourismandHeritageAttraction[M].London:Routledge,1993:39.

  [4]MaryFW,JoanLM,KathrynES.PatternsofPredationRiskandSurvivalofBirdNestsinaChileanAgriculturalLandscape[J].ConservationBiology,2001,2(15):447-456.

  [5]NorgrovelH.Yieldofplantaingrownunderdifferenttreedensitiesand‘slashandmulch’versus‘slashandbum’managementinanagrisilviculturalsysteminsouthernCameroon[J].FieldCropsResearch,2002,78(2):185-195.

  [6]JeffreyB.Yemeniagriculture:Historicaloverview,policylessonsandprospects[J].ResearchinMiddleEastEconomics,2003(5):257-288.

  [7]CarlosMC.TheAccessRegimeandtheImplementationoftheFAOInternationalTreatyonPlantGeneticResourcesforFoodandAgricultureintheAndeanGroupCountries[J].TheJournalofworldIntellectualProperty,2003,6(6):795.

  [8]RachelG,TeddyB.MisunderstandingtheNotionofConservationinthePhilippineRiceTerraces-CulturalLandscapes[J].InternationalSocialScienceJournal,2006,187(58):59-67.

  [9]MichaelF,KlausB.IntegratedRice-fishCulture:CoupledProductionSavesResources[J].NaturalresourcesForum,2005,2(29):135-143.

  [10]MahmoudJ.Qanatirrigationsystemsasimportantandingeniousagriculturalheritage:casestudyoftheqanatsofKashan,Iran[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Studies,2009,66(3):297-315.

  [11]BeakS.ConservationandManagementofAgriculturalandFisheryHeritageSysteminSouthKorea[J].JournalofResourcesandEcology,2014,5(4):335-340.

  [12]GeorgeEW.WorldHeritage,TourismDestinationandAgriculturalHeritageLandscape:TheCaseofGrandPré,NovaScotia,Canada[J].JournalofResourcesandEcology,2013,4(3):275-284.

  [13]AkiraN.DevelopmentofComprehensiveAssessementMethodforIngenious“Agri-Cultural”Systems[M].Xinghua:CenterforNaturalandCulturalHeritage,IGSNRR,CAS,2014.

  [14]SonjaB,ParvizK,MaryJaneRamosdelaCruz,etal.ConceptualFrameworkforEconomicEvaluationofGloballyImportant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GIAHS):CaseofRice-FishCo-CultureinChina[J].JournalofResourcesandEcology,2013,4(3):202-211.

  [15]李根蟠,王小嘉.中国农业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古今农业,2003,16(3):70-85.

  [16]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契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663-667.

  [17]苑利.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我们所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农业考古,2006,26(6):168-175.

  [18]孙业红,闵庆文,钟林生,等.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1):120-125.

  [19]XuY,MinQ,YuanZ,etal.IdentifyingLandscapePatternMetricsfortheHaniTerraceinYunnan,China[J].JournalofResourcesandEcology,2013,4(3):212-219.

  [20]杨波,何露,闵庆文.基于国际经验的农业文化遗产监测和评估框架设计[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3):127-132.

  [21]王思明,卢勇.中国的农业遗产研究:进展与变化[J].中国农史,2010,30(1):3-11.

  [22]孙业红,闵庆文,成升魁,等.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社会经济关系研究——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例[J].资源科学,2006,30(4):138-144.

  [23]李文华,闵庆文,孙业红.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地理研究,2006,25(4):561-569.

  [24]常旭,吴殿廷,乔妮.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33-38.

  [25]朱生东,赵蕾.徽州古村落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模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1):315-320.

  [26]ZhangC,LiuM.ChallengesandCountermeasures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NationallyImportant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inChina[J].JournalofResourcesandEcology,2014,5(4):390-394.

  [27]孙业红,闵庆文,成升魁,等.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研究[J].旅游学刊,2010,25(10):57-62.

  [28]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途径[J].中国乡镇企业,2013,20(10):86-91.

  [29]李文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34(1):1-6.

  [30]LiuW,LiW,LiuM,etal.TraditionalAgroforestrySystems:OneTypeofGloballyImportant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J].JournalofResourcesandEcology,2014,5(4):306-313.

  [31]闵庆文,孙业红,成升魁,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J].经济地理,2007,27(5):856-859.

  [32]孙业红,闵庆文,成升魁“.稻鱼共生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4):991-994.

  [33]赵立军,徐旺生,孙业红,等.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688-692.

  [34]何露,闵庆文,张丹.农业多功能性多维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0,32(6):1057-1064.

  [35]WangB,XiuZ,YuC,etal.TheQingyuanMushroomCultureSystemasAgriculturalHeritage[J].JournalofResourcesandEcology,2014,5(4):314-319.

  [36]孙业红,闵庆文,成升魁,等.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时空适宜性评价——以贵州从江“稻田养鱼”为例[J].资源科学,2009,33(6):942-949.

  [37]孙业红,成升魁,钟林生,等.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潜力评价——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0,34(6):1026-1034.

  [38]李振民,邹宏霞,易倩倩,等.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潜力评估研究[J].经济地理,2015,35(6):198-201,208.

  [39]赵维真.农业文化遗产景观研究初探[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33-48.

  [40]王德刚.旅游化生存与产业化发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式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9(2):56-64.

  [41]MowforthM,MuntI.TourismandSustainability:DevelopmentandNewTourismintheThirdWorld(Secondedition)[M].London:Rutledge,2003:15-18.

  [42]MarkPH.Heritage,LocalCommunitiesandEconomicDevelopment[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5,32(3):735-759.

  [43]孙业红,闵庆文,刘某承.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利用的多类型比较——以技术型、景观型和遗址型遗产为例[J].资源科学,2013,37(7):1526-1534.

  [44]唐晓云,闵庆文.农业遗产旅游地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以广西龙胜龙脊平安寨梯田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4):121-124.

  [45]唐晓云,闵庆文,何露.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测量及调控研究——以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寨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710-716.

  [46]张建国,何方,肖胜和,等.基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江南梯田旅游发展探索——以浙江梅源梯田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31(3):47-53.

  [47]马存利.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法制保障[J].生态经济,2011,27(10):46-48.

  [48]王际欧,宿小妹.生态博物馆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J].中国博物馆,2007,24(1):91-96.

  [49]贺剑武.广西少数民族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桂林龙胜龙脊梯田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300-10302.

  [50]崔峰,李明,王思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以江苏兴化垛田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5(12):156-164.

  [51]唐晓云,闵庆文,吴忠军.社区型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居民感知及其影响——以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寨为例[J].资源科学,2010,34(6):1035-1041.

  [52]任洪昌,林贤彪,王纯,等.地方认同视角下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态度——以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为例[J].生态学报,2015,35(20):6806-6813.

篇八: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起的背景

tle>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中国-百度文库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中国

  作者:

  来源:《中华儿女》2016年第01期

  2015年12月14-1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指导委员会和科学委员会联席会议在意大利罗马召开,日本、孟加拉国的4个传统农业系统被正式批准为GIAHS保护项目。

  至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增至36个,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15个国家。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悠久的农业历史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种植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业生产后,很多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农作物和饲养牲畜起源于中国。《诗经》中描绘了古时农业大发展、春耕夏耘秋收的农耕景象:“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或来瞻女,载筐及莒,其饟伊黍。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诗经·周颂·载芟》云:“春藉田而祈社稷也。”每逢春耕,天子都要率诸侯行观耕藉田礼。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创造与发展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在长达上万年的生息发展过程中,凭借着独特而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保障了百姓的生计,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由此衍生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国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早响应者。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Important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GIAHS)保护项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按照FAO的定义,GIAHS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就在FAO提出GIAHS概念不久,中国就积极响应,经过农业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努力,成功地于2005年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推荐成为首批GIAHS保护项目。并随后与FAO合作,在全球环境基金(GEF)的支持下,开展了GIAHS保护的探索与示范。十年间,先后有11个项目得到认定,数量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中国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佳实践者。经过1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在GIAHS申报与保护、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促进遗产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遗产地居民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和全社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管理体制与机制建设、人才培养与能

篇九: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起的背景

tle>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由来及其价值-百度文库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由来及其价值

  作者:徐旺生

  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19年第09期

  专家简介:

  徐旺生,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古今农业》副主编,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农耕文化、畜牧兽医史以及历史上的“三农问题”等。

  在现代农业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农业农村部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号召,发起了评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活动,旨在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试图在现代新的技术不断运用的今天,发扬传统农耕文明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水旱轮作、使用绿肥等特点,有效缓解日前严峻的环境问题,引领现代农业向环境友好,可持续方向发展。

  自2012年开始,原农业部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活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念被定义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中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原农产品加工局的主导下,共有4批91项遗产列为其中。2019年,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正在进行第五批的评选活动。

  为什么在现代农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高新技术,设施农业广泛运用的今天,人们转向关注传统农业?答案其实很简单,现代农业在效率提高的同时,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近现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的出现和引入,使中华农业逐渐偏离传统农业的轨道。以化学农业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产品,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产量,数亿人因此解决了温饱,我们食物中肉食的比重在不断增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农田中化学要素使用量的增加,出现了土壤硬化、板结、地力下降、酸碱度失衡、有毒物质超标,水循环系统出现了障碍,水体污染现象严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同时,生物多样性在弱化、农业生态平衡被破坏等生态问题也不断涌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农业的可持续问题被人们不断地提出。事实上,这不仅仅是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也是全球农业面临的问题。全世界都在寻找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具体体现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率先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

  一、2005年开始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简称GIAHS)项目

篇十: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起的背景

tle>农业文化遗产”之中国篇-百度文库

  农业文化遗产”之中国篇

  绝美独特的人文景观--“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中国篇【导语】所谓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以其深邃的文化和智慧创造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生产体系。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简称GIAHS)的保护,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得到认可与广泛支持。到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共有31个农业项目获此殊荣,而在中国就有11个,位居各国之首。你也许认为,农业只有最朴实的外表;但其实,它可以美得让你震撼。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神秘的土地,一起去领略来自我们国家这些绝美、独特的人文景观,去品赏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的佳作。垛田传统农业系统(2014年入)福州茉莉花和茶文化系统(2014年入选)福州茉莉花茶源于汉、成于宋、盛于清,是两千年来劳动人民利用花香和茶保健作用的产物。茉莉花源于印度,在汉朝传入福州,已有2000年的栽培历史。1000多年前,福州先人将茉莉花香与天然茶香交织在一起,制作出了著名的福州茉莉花茶。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在长达两千年的协同进化过程中逐渐完善,是古人利用环境、适应环境发展农业的典范,是农业的活化石。福州是全国唯一以茉莉花为市花的城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福州以独特的山水灵气孕育出了清

  雅飘逸的茉莉花茶,成为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是集茶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根文化、香文化等于一体的复合文化系统;该系统在2014年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陕西佳县古枣园系统(2014年入选)佳县古枣园位于“中国红枣名乡”陕西省榆林市佳县朱家坬镇泥河沟村,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千年枣树群,总面积36亩,现存活各龄古枣树1100余株;栽植历史超3000年,千年枣树100多株。泥河沟村也被誉为“天下红枣第一村”。在植被稀少的地区,枣树能防沙和促进水土保持,被视为全球创新、可持续发展和适应的典范。该系统于2014年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农业系统。

  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2014年入选)这是盛开在沼泽地上的奇丽风景,当地人在沼泽地上垒起垛田,形成了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人类智慧和自然力量的神奇结合。每年春天,油菜花开满大小各异的垛田,壮观迷人。江苏兴化垛田历史悠久,环境独特,经历了从利用自然、架木浮田到就地堆积的“造田”过程。这里至今仍保持原有的地貌特征、原始的农耕方式,对研究里下河地区生态环境变迁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于2014年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浙江绍兴会稽山

  古香榧群(

  2013年入选)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位于绍兴市域中南部的会稽山脉,面积约400平方公里,有结实香榧大树10.5万株,其中树龄百年以上的古香榧有7.2万余株,千年以上的有数千株。独特的“香榧树―梯田―林下作物”的复合经营体系,构成了独特的水土保持和高效产出的陡坡山地利用系统;古香榧树历经千年仍硕果累累,堪称古代良种选育和嫁接技术的“活标本”;该系统在2013年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2013年入选)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位于河北宣化古城,有1300多年的葡萄栽培历史,以庭院式栽培为主,独特的漏斗架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2013年成为全球第一个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试点地的城市农业文化遗产,并成为了全球第一个入选的城市农业文化遗产。

  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2012年入选)普洱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拥有完整的古木兰化石和茶树的垂直演化系统。以普洱市为中心的澜沧江中下游少数民族的悠久种茶、制茶历史孕育了风格独异的民族茶道、茶艺、茶俗等内涵丰富的茶文化和饮茶习俗。境内分布着40余处117.8万亩野生茶树群落,有树龄2700年的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和古老的人工栽培千年万亩古茶园,还有距今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是以普洱茶与茶文化为

  核心构成。该系统不但证明了我国西南部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而且形成了茶树利用的发展体系,并体现出茶文化多元化和良好传承性的特征。2012年,该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2012年入选)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的敖汉地区是中国古代旱作农业起源地,以粟、黍为代表的“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时至今日依然采用着传统的耕作模式,支撑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千百年的精耕细作在这一片土地上绣出了无边沃野和秀美山川。敖汉旗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汇处,境内分布着被称为“华夏第一村”的兴隆洼遗址和“旱作农业发源地”的兴隆沟遗址,兴隆沟的考古发现证实粟和黍的栽培已有8000年历史。从而证明敖汉旗是横跨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发源地;该系统在2012年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贵州侗乡稻鱼鸭复合农业系统(2011年入选)在贵州东南部的丘陵深处,鼓楼和禾晾错落有致,金光的稻田里,鱼儿游动,鸭子觅食。这就是“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最早源于溪水灌溉稻田,后来渐渐形成了在田中“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的农业生产方式,让世代侗乡人丰衣足食;该系统在2011年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2010年入选)万年县位于江西省东

  北部、鄱阳湖东南岸,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在县城东北大源镇四面高山环拱的仙人洞内发现了1万年前栽培稻植硅石标本,这一发现为证明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证据,万年也因此被考古界认为是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这一重大考古发现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之一。万年仙人洞发现的古栽培稻、东乡野生稻和荷桥贡米及万年现代水稻生产一起形成了野生稻——人工栽培野生稻——栽培稻——稻作文化系统这一完整的演化链。对于保护农业物种资源、研究稻作文化历史、服务现代水稻生产均具有重要意义;该系统在2010年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4年入选)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2010年入选)大自然以群山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幅壮丽的油画,这里是“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位于云南红河州,总面积达82万亩,拥有1300多年的开垦历史。栽种在海拔1400米以上的哈尼梯田红米,是历经云南哈尼先民在隋唐初期的高山梯田垦殖中由野稻逐渐驯化而成的至今从未变过的稻谷品种。当地至今保留着红米最传统的留种方式:每年收获时,到田间去找出最长、最好的那穗留做种,来年再将它播下,世代耕种,延续至今。该系统在2010年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此外还在2013年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

  浙江青鱼共生系统(2005年入选)鲜艳的鱼儿在绿色的稻田间自由穿梭,这梦幻般的景象就出

  现在浙江青田,这是一种从公元9世纪就开始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青田县位于浙江省中南部,瓯江流域的中下游,该县自公元9世纪开始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稻田养鱼”,并不断发展出独具特色的稻鱼文化,2005年6月该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农业文化遗产。

推荐访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起的背景 文化遗产 发起 背景

热门文章

2024年浅谈纪检监察工作面临困难及对策

民主政治是实施权力监督的环境条件,而民主政治的精髓就是通过有效的权力配置实现以权力制约权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政治文明国家,就要从严治党,就要加强党内监督,尤其要加强对党的各级组织、党的领导干

政治机关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改进(4篇)

政治机关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改进

2024公安民警职务晋升(3篇)

公安民警职务晋升

2024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会议记录(5篇)

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会议记录

2024年度关于加强公安机关网络舆情风险防范工作部分思考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网络上交织碰撞,所形成的“网络话语”逐渐成为重要的舆情力量,使当前的社会舆论环境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以“两微一端”为

基督教为亡者祈祷经文6篇【完整版】

基督教为亡者祈祷经文(诗班唱诗歌,等候开会)主持人:基督徒()荣归天家追思礼拜现在开始。主持人:全体肃立、默哀(信徒祷告不超一分钟为好)……默哀毕。主持人:

小学思政课实施方案小学思政课实施方案(完整)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加强,小学思政课在课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是实现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思政课是指以道德素养、宪法法律、人生观价值观、民族精神、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健康等为核心,

那些借调人到底怎么留下来?(2024年)

上级单位之所以要“借调”,恰恰说明这个单位缺人,特别是缺能做事、会做事的人,这就意味着有打破“借而不调”僵局的希望,从而名正言顺一直留下来。下面我结合身边朋友的真实故事说说怎么“调”。方案一:保持耐心

共青团xx市委“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主持词(全文完整)

文章详情共青团xx市委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主持词尊敬的领导、全体青年朋友们: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共青团中央决定,围绕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

2023最新烈士陵园闹鬼鬼把孩子追到烈士陵园(五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

意识形态方面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4篇)

意识形态方面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

学校二十大安保维稳工作实施方案(完整文档)

为切实做好党的二十大期间我校维稳安保工作,及时高效贯彻执行中央领导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市委统一部署要求,各单位要始终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凝聚共识、主动担当、攻坚克难,狠抓校园维稳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