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瑞士的文化差异3篇
中国与瑞士的文化差异3篇中国与瑞士的文化差异 权利差异 个人主义 男性社会 不确定事件规避 长期规划 放纵 PowerDistance:权利差异Individuali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与瑞士的文化差异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中国与瑞士的文化差异
权利差异个人主义
男性社会
不确定事件规避
长期规划
放纵
PowerDistance:权利差异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Masculinity:男性社会
UncertaintyAvoidance:避免不确定事件LongTermOrientation:长期规划Indulgence:放纵
中国
德国
中国
美国
权利差异
个人主义
男性社会
不确定事件规避
长期规划
放纵
中国
印度
中国
日本
权利差异
个人主义
男性社会
不确定事件规避
长期规划
放纵
中国
澳大利亚
中国
韩国
权利差异
个人主义
男性社会
不确定事件规避
长期规划
放纵
中国
巴西
权利差异
个人主义
男性社会
不确定事件规避
长期规划
放纵
中国
法国
中国
英国
中国
沙特阿拉伯
权利差异
个人主义
男性社会
不确定事件规避
长期规划
放纵
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差异对比
PowerDistance(权力差异)
权力差异代表社会个体在各阶层中拥有的权利差距和不平等性。权力差距定义为此国家的低权力人群及组织对权力的不平等分配的接受能力。
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定义为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独立性。这代表了此国家的人民是否更关注自身及自己的家庭而不是集体的感受和利益。
与之相反为集体主义,代表这这类人更容易被集体所赋予的荣誉、忠诚所影响。
Masculinity(男性主义社会)
男性社会代表此国家的人民更容易被竞争、成就和成功所驱使。
UncertaintyAvoidance(不确定时间规避)
这代表此国家人民对模糊事件和不确定时间的态度。此数值越高代表此国家人民更希望控制事件的不确定性或者避免进行不确定无根据的事件。
LongTermOrientation(长期规划)
这代表一个社会是否愿意把他的过去与现在或者未来的事件联系起来。高数值国家鼓励努力和节俭,喜欢对现在和未来进行分析和预期。低数值国家对未来事件的发展表示怀疑,更喜欢尊重传统和过去。
Indulgence(放纵)
这代表此国家的人民对欲望和冲动的控制能力。数值越高控制能力越低。
篇二:中国与瑞士的文化差异
中国与西方各国礼仪文化落差内容提要:通过跨文化交际与翻译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了解到了很多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本文中我简要总结了一下中西方在交际礼仪中的一些差异。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因为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持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能够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能够“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
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能够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能够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能够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见面的礼仪
西方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西方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例如男女之间,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另外,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西方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
三、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所以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点。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能够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四、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所以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很多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世界化持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持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实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持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持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但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仅仅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能够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但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个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因为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别是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但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理应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但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实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新晨范文网
五、宴会礼仪
(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所以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能够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能够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她不会像中国习惯那样,请你先吃。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能够那样做了。
(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来说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
(7)通常在鱼上桌之前,鱼骨早就剔净了,如果你吃的那块鱼还有刺的话,你能够左手拿着面包卷,或一块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
(8)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应悄悄地,尽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将它取出,放在盘子边沿上,别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中国与西方各国礼仪文化落差
篇三:中国与瑞士的文化差异
Intheopeningmodernsociety,it’sdefinitelyimportantforustohavecross-culturalVerbalCommunications,andinsuchcommunicationsit’sobvioustofindlotsofCulturaldifferences.SofoucsonCulturaldifferences,it’sbetterfor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s.Thefollowingaretencommon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cultureandwesternculture.1.回答提问
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如:
“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
“是的,我不到20岁。”
(“不,我已经30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如:
“Youarenotastudent,areyou?”
“Yes,Iam.”
(“No,Iamnot.”)
2.亲属称谓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如:
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
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考虑问题的主体
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比如:
你想买什么?
您想借什么书?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
CanIhelpyou?
WhatcanIdoforyou?
4.问候用语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
您去哪里?
您是上班还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
Hi/Hello!
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areyou?
Itsalovelyday,isntit?
5.面对恭维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如:
“您的英语讲得真好。”
“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过奖,过奖,做得不好,请原谅。”
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如:
“YoucanspeakverygoodFrench.”
“Thankyou.”
“Itsawonderfuldish!”
“Iamgladyoulikeit.”
所以,学生要注意当说英语的人称赞你时,千万不要回答:“No,Idontthinkso.”这种回答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甚至是虚伪的。
6.电话用语
中国人打电话时的用语与平时讲话用语没有多少差异。
“喂,您好。麻烦您叫一声王伟接电话。”“我是张英,请问您是谁?”
英语中打电话与平时用语差别很大。如:“Hello,thisisJohnspeaking.”
“CouldIspeaktoTomplease?”
“IsthatMaryspeaking?”
西方人一接到电话一般都先报自己的号码或者工作单位的名称。如:
“Hello,52164768,thisisJim.”
中国学生刚开始学英语会犯这样的错误:
“Hello,whoareyouplease?”
7.接受礼物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一般是放在一旁,确信客人走后,才迫不及待地拆开。受礼时连声说:
“哎呀,还送礼物干什么?”
“真是不好意思啦。”
“下不为例。”
“让您破费了。”
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一般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Verybeautiful!Wow!”
“Whatawonderfulgiftitis!”
“Thankyouforyourpresent.”
8.称呼用语
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等。而西方人很反感别人问及这些私事。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呼“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
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认为血浓于水。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如:
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
9.体贴他人
在西方,向别人提供帮助、关心、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度是根据接受方愿意接受的程度来定的;而中国人帮起忙来一般是热情洋溢,无微不至。例如: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看到一位老教授蹒跚过车水马龙的马路,出于同情心,他飞步上前挽住老人,要送他过去,但是他得到的却是怒目而视。请看下面的对话:
Chinesestudent:Mr.White,youaresopale,areyousick?
Englishteacher:Well...yes.Ihavegotabadcoldforseveraldays.
Chinesestudent:Well,youshouldgotoaclinicandseethedoctorassoonaspossible.
Englishteacher:Er...whatdoyoumean?
中国人建议患上感冒的人马上去看医生,表示真诚的关心。而美国人对此不理解,会认为难道他的病有如此严重吗?因此,只要回答:“Imsorrytohearthat.”就够了。
10.请客吃饭
中国人招待客人时,一般都准备了满桌美味佳肴,不断地劝客人享用,自己还谦虚:“没什么菜,吃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行动上多以主人为客人夹菜为礼。
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而他们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yourselftosomevegetables,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
推荐访问:中国与瑞士的文化差异 瑞士 文化差异 中国
上一篇:八角楼上课文全文内容9篇
下一篇:搞笑运动会主持词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