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智迪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8篇)

| 来源:网友投稿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8篇)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音乐交流  :作为东西方文明最早的交流之路,丝绸之路在各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之间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从丝绸之路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8篇),供大家参考。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8篇)

篇一: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音乐交流

  :作为东西方文明最早的交流之路,丝绸之路在各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之间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从丝绸之路上的音乐文化对接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丝绸之路上音乐文化的汲取,并且分析了丝绸之路上音乐文化的融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丝绸之路上东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对未来丝绸之路上音乐文化交流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流

  作为一条重要的文明开拓之路,丝绸之路是亚非欧大陆的重要交通路线,它的产生对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音乐的沟通与传播过程中,促进了不同国家音乐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融合和发展。

  1.丝绸之路上的音乐文化对接

  几千年前,东西方之间缺乏联系的通道,其音乐文化等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而随着丝绸之路的产生和发展,亚欧大陆各国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变得密切,实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接。首先来说的是东亚音乐与中亚音乐之间的对接。过去的中原地区,现如今的河南地区是我国东亚音乐的重要发源地。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21世纪,中亚地区就和我国中原地区产生了密切的交往,互相传送了音乐等形式。《周

  /6礼》这一著作记录到,周穆王曾经派乐队出使中亚地区,带去了当时周王朝的琴、簧、瑟、笙、钟等乐器,并且教习当地的乐者学习。由此可见,早在周王朝时期,丝绸之路在东亚和中亚地区的音乐交流之间已经起到了一定的连接作用。

  此外是西亚与中亚的音乐对接。西亚和中亚的音乐交流,必经之路就是波斯。波斯在占领了两河流域之后,促进了西亚的音乐传入我国的中原地区,特别是在汉代琵琶和竖箜篌这两种乐器的引入,深受汉灵帝的喜爱。我国的《旧唐书》曾经记载过,琵琶和竖箜篌有二十二根弦,体区而长,其声音空灵,汉灵帝好之。竖箜篌就是埃及的“哈卜”,游牧生活的赛亚人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使之能够便以在马上进行弹奏。而琵琶傳入中亚的时期较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相关的记载。

  2.丝绸之路上音乐文化的汲取

  公元前2世纪是亚欧大陆文化交流的频繁时期,这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夏国的衰败和波斯国势力的发展,使得月氏族人等被驱逐,他们抵达我国的西北地区,接受到了当时先秦音乐文化的熏陶,也带了当时的音乐文化。从先秦的“簧”、“笙”、“笛”等乐器中都能看出亚洲大陆上文化交流的影子。

  先秦时期迁入我国的月氏人、羌族人等都是过着游牧生活,他们把上述的中亚音乐引入了我国。但是当时我国的琴、瑟、编钟等乐器并不能适合马上进行演奏,不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所

  /6以很多中亚人不了解这些乐器。

  第一,琵琶、竖箜篌两种乐器由波斯传入我国,促进了亚洲大陆音乐文化的进一步接触和交流,形成了中亚音乐文化原始形状。随着两国文化之间的深入交流,促进了当时音乐文化的兴盛。

  第二,在月氏人征服了大夏国之后,他们的领土不断扩大,延伸到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地。而随着大月氏的领土扩张,客观上带动了我国音乐文化的南迁,促进了东亚和南亚音乐之间的相互融合。

  第三,随着匈奴帝国的西迁,促进了亚欧文化之间的交流,对欧洲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意义。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反映,首先,对于乐器之间的交流。我国传统上把“排箫”成为“籁”,而现在的罗马尼亚仍然将这一乐器称之为“奈伊”,双方的发音是扥相似。此外,从音乐结构上看,我国古代的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歌采用五度结构,而匈牙利等的民歌特征也具有浓厚的五声音阶特征。

  第四,隨着张骞出使西域以及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下嫁乌苏,不仅带去了我国的金银财宝,还传播了东亚音乐文化,促进了亚洲大陆文化之间的深入交流。

  3.丝绸之路上音乐文化的融合

  中亚地区在吸取了东亚大陆的音乐乐器基础上,丰富了自身的音乐形式。例如,《石国乐》、《史国乐》、《曹国乐》等乐曲,与

  /6唐代的十部乐十分相似,足以可见他们对东亚文化做出的重要贡献。

  此外,中亚也是在吸取了亚洲大陆其他国家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西域音乐文化。从乐器的角度来说,中亚有西亚的竖箜篌、琵琶、有东亚的筝、萧还有南亚的凤首箜篌等。

  此外,中亚音乐形式的丰富和完善,又促进了东亚音乐的发展。我国唐朝的《九部乐》中,出来《燕乐》、《清乐》是本土音乐,其他六部都是引入中亚地区,由此可见,唐朝时期音乐交流的鼎盛发展。

  同时,随着丝绸之路向西推进,也促进了西亚地区音乐文化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格达音乐形式。这是在吸收了中亚地区四分之三以及调式音阶的理论,结合西亚传统的“琵琶”、“西沙克”等乐器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使得巴格达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东亚的长安音乐遥相呼应。

  4.丝绸之路上音乐文化的发展

  到了公元前7世纪,丝绸之路上的音乐文化交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体现在东西亚音乐文化空前繁荣,促进了其向周围的扩张与发展,从而在亚洲地区形成了中国音乐、印度音乐以及伊斯兰音乐三种音乐文化形式。

  唐朝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音乐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并且对同时期的朝鲜、日本等邻国的音乐文化也产

  /6生了一定的影响。据史料记载,日本曾19次派使节出使中国,学习中国的唐代雅乐,引入中国的乐书无数、隋唐乐曲一百多首,对日本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在唐代“燕乐”和“清乐”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雅乐文化,现在日本还保存了当时中国传入的十八件古代乐器,例如批发、横笛、箜篌、竿等乐器,足以体现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此外,越南也深受我国的音乐文化影响。特别是随着丝绸之路的拓展,两个音乐文化交流频发,越南还仿照我国建立了乐制,修订新乐。其中,越南的堂上乐和堂下乐就是对我国唐代立部伎以及坐部伎音乐形式的改变,这种音乐形式在越南盛行一时,可见我国的音乐文化对邻国影响极大。

  伊斯兰教在公元622年创立于西亚,推动了西亚的音乐进入伊斯兰音乐的时代。伊斯兰时期王朝势力的扩张,使得中亚的佛教势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伊斯兰教逐渐兴盛。这种宗教文化形式的改变,也使得丝绸之路上的音乐发生了新的变革,逐渐走向了新的模式。从此以后,中亚、西亚等音乐形式与东亚和南亚的佛教文化形式就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随着中亚地区首都巴拉沙衮逐渐成为文化的交流中心,中亚《音乐全书》随着丝绸之路逐渐传播,对亚洲地区的音乐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西亚在其中的十七侓的基础上,发展了十二调式理论,实现了龟兹音乐和西亚波斯音乐等音乐文化之间的融合,/6发展成为“马卡姆”这一新的音乐形式。直到公元15世纪末,整个中亚地区仍然采用马卡姆命名古典音乐,促进了中亚和西亚地区音乐文化圈的形成。由此可见,丝绸之路上伊斯兰音乐文化圈的形成,是沿线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结果。

  5.总结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东西亚地区以及亚欧大陆之间,通过丝绸之路,在许多国家之间在音乐文化领域里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互相取长补短,从而丰富了各自的音乐内容,提高了各自的音乐艺术,促进了全球音乐文化的发展。

  /6

篇二: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丝绸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丝绸文化的发展历程

  【摘要】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中国古老的丝绸业为中华民族文化织绣了光辉的篇章,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

  【关键字】丝绸文化

  发展

  历程

  影响

  1丝绸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财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

  丝绸文化是人们在丝绸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丝绸文化论文

  总和。它集中反映在与丝绸相关的历史记载、文物遗迹、诗歌文章、人物传记、工艺美术、织绣产品、雕刻绘画、宗教信仰、风俗礼仪、桑蚕丝绸生产等各个领域之中。丝绸文化是亚文化的一种,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悠久的发展历程

  2。1起源

  丝绸起源于中国,早在黄帝时期,就有“蚕神献丝”“天神化蚕”的故事。相传,中西陵氏之女,黄帝的元妃嫘祖是中国第一个种桑养蚕的人。据《通鉴纲目外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而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生产丝绸的国家.而中国丝绸的文化始于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丝绸文化的摇篮.2。2西周至秦汉时期

  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蚕丝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丝绸不仅是高贵的衣料,而且是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是很深远的.到了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到了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西汉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开辟了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这条路从古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西去,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也为世界了解中国架起了桥梁,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

  2.3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造成对黄河流域经济的严重破坏,到了隋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丝绸的生产组织分为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三种,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了。同时,丝绸的对外贸易也得到巨大的发展,不但”丝绸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条,而且贸易的频繁程度也空前高涨.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为唐代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4宋元至明清时期

  宋元时期,随着蚕桑技术的进步,中国丝绸有过短暂的辉煌。不但丝绸的花色品种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出现了宋锦、丝和饰金织物三种有特色的新品种,而且对蚕桑生产技术的总结和推广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明清两代,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丝绸的生产与贸易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丝绸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日渐明显,丝绸的海外贸易发展迅速.但是,封建制度对生产力的阻碍也十分突出,中国丝绸业在苛捐杂税和洋布倾销的双重打击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

  3独具魅力的丝绸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丝绸已深深渗透到历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人民生活、生产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丝绸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中国古代丝绸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衣的生活,而且还丰

  富了其他诸多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如文学、诗歌、绘画、雕刻、舞蹈、民俗等,在这些领域内总能找到与丝绸千丝万缕的联系;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当时东西方文化、商业交流的纽带,联系着遥远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促进了东西方商品贸易的往来,也增进了各国之间的友谊,中国也因此赢得了“Seres"(丝国)的美称。

  3。1丝绸文化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影响

  在已经发现的甲骨文中,以“糸"为偏旁的有100多个。许慎《说文解字》所收字中“糸”旁260个,“巾”旁75个,“衣”旁120多个,都直接或间接与丝绸纺织有关。在现代汉语中,源自丝绸纺织的一些词汇还有很多复合词组和成语,大大地丰富了我们民族的语言,增强了表达力,如组织,其原意是织物的经纬线交织的结构,后泛指各种人为的组合;作茧自缚,其原指一条家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后多用来指自我束缚、自我封闭。另外,“锦心绣口”、“锦绣河山"、“锦上添花”等都是用丝织物的美丽来形容其他事物的美丽。由此可见,丝绸文化对于中国的语言文字有着深远而又深刻的影响。

  另外,大量文学作品也以描写蚕桑丝绸来抒发情感或反映社会现实.如,李白的《陌上桑》,杜甫的《白丝行》,陆游的“龙骨车鸣水入塘,雨来犹可望丰穰。老农爱犊行泥缓,幼妇忧蚕采叶忙”,李绛的《省试恩赐耆老布帛》等。与丝绸文化有关的诗词歌赋出现在历代的文学作品的角角落落。

  3。2丝绸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丝绸文化对纺织业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本土的丝绸文化反作用于本土的纺织业,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与改革,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创造出新的织物类型,进一步丰富了丝绸文化。外来丝绸文化对本土纺织业的发展与革新所产生的作用更为巨大。中国的丝绸进入欧洲各国后,各国君主们纷纷建立与发展本国的丝织业。在此过程中丝绸文化的传播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不断完善、不断丰满的.例如西欧抽丝织绸工人把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色彩的感受,融于中华民族祖先的创造力之中,使纺织技术日益精湛、科学,成为近代工业的先导.正是由于这种极富创造性的糅合,极大地丰富与促进了纺织技术的发展。国外丝绸文化形成后又反馈给中国,对中国的纺织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代的机器纺织技术,对中国纺织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3丝绸文化对工艺美术的影响

  丝绸文化深入到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审美情趣产生了很大影响,进而影响着其它的艺术,甚至促进一些新的艺术门类的产生。先秦丝绸纹样的风格是造型质朴、大方、富于变化,这些纹样与同代陶器、金属器、漆器等纹饰互相影响,并与当时织造技术水平相适应.东周的彩绘漆器,可以见到丰富的间色与复色,与当时的丝织品色彩特点遥相呼应.中国书画宣纸的发明与古代丝绸“缣帛”、“绢布”有着直接的关系,实际上纸的发明还是受到丝绸的影响,纸的初意是丝在漂洗过程中积淀的丝屑,积淀成薄薄的一层,称为纸。由此受到启发,人们再用纤维代替丝纤维造纸,成为中国的一大发明。另一个重大的发明印刷术也是发源于蚕丝业.经考证,中国古代丝绸的凸版印花是雕版印刷的前身,传统的印刷工艺中,有很多部分直接来自印花技术.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大大的促进了书法绘画等多门艺术的发展。

  3.4丝绸文化对文化的影响

  丝绸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贡献很多,同时,国外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使本土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另外,丝绸也作为各国的“和平使者”,曾在各国外交中起到关键作用。各国以丝绸贸易或互赠丝织品为突破口,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维持和平稳定的国际关系,为世界文明进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4结语

  我国丝绸文化已有五、六千年的悠久历史,对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世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日益扩大和频繁的思想文化接触和交流过程中,开拓心智、充实自我,促进纺织业的发展,进一步丰富文化内涵并融入全球文化竞争的大潮,更具生命力和影响力并对社会发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在铭记丝绸文化的发展历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中国丝绸文化的影响力,加强我国文化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刘治娟

  。《丝绸的历史》外文出版社,第1版

  (2006年12月1日)

  [2]

  王玄瑜

  赵凯

  高绘菊

  牟志美。

  丝绸文化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古风.丝织锦绣与文学审美关系初探[J]。文学评论,2007[4]张少华.试论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J].理论与观察,2005[5]钱小萍。丝绸文化的主要特征[J]。丹东师专学报,2001[6]

  冯盈之。《说文解字》“糸部"丝绸文化探析[J]。丝绸,2007[7]

  沈洁

  尚莹.古老的丝绸文化,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8月/15日/第

  008版

  [8]

  宋蕾。中国古代的丝绸文化传播[J].华夏文化,2008

篇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丝绸之路文化发展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对外交往能力得到了合理的发展与优化,在此过程中,作为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丝绸之路在新的历史时期再次焕发了全新的活力。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下,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随着丝绸之路文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方音乐文化在此得到了有效的交流与融合。从发展的角度分析,随着这一发展趋势的不断开展与深化,对于世界音乐文化交流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中西音乐文化概述

  对于音乐艺术而言,由于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自古以来,中西方音乐艺术之间即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总的来看,在中国文化中语言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在音乐层面上,这一特点表现为东方乐谱的音高通常只有一个,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主要通过对音高进行不同程度的晃动进行演绎[1]。与西方相比,中国人相对较为感性,因此在对音乐作品进行诠释的过程中,中国人对于音色的控制与乐谱的理解具有较强的自由性,从而形成了东方音乐作品趣味性强、朦胧曼妙以及表达方式自然的特点。相比之下,由于西方民族祖先以狩猎作为主要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其对待音乐时具有长期观察、分析以及较强思辨性的特征。基于这一思维模式,西方音乐在对思想情绪进行表达时,其对于音符往往具有较强的规律性特征。

  二、丝绸之路对于中西音乐文化的价值

  从丝绸之路的角度来看,作为自古以来中国与亚欧国家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从长安开始,一路向西,直到古罗马,有效实现了沿途国家之间的联系[2]。同时,在此过程中通过商队与使团的交流,有效实现了不同地区音

  乐文化的交流。相关研究表明,自汉武帝时代起中西方音乐得到了良好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一时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大量乐器、乐谱以及歌舞形式得到了传播与交流。同时,西方的音乐形式也随之得到了有效输入,对于中国音乐文化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具有积极价值。自从有了丝绸之路,中国与西域国家之间的各项交往就加强了,这种交往为音乐艺术的交往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影响之下,受多国的文化影响,很多音乐也融入了西域的一些艺术音乐思想。例如在我国唐朝时期,唐朝时期的琵琶发展就是中西结合的一个典型代表。在现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学成归国,他们将西方的一些文化融入我国音乐创作之中,使得我国原有的传统音乐吸取了西方音乐的精华,创造了许多全新的音乐元素,西方的一些音乐理论和音乐技法与我国的传统音乐进行了融合,这使得我国的音乐既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同时也具备非常浓厚的时代气息。

  三、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主要内容

  (一)中西方音乐旋律线条的融合在旋律线条问题上,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在对音乐作品进行演奏的过程中主要以单线旋律为主。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多采用复调形式进行演奏,基于这一演奏模式,其对于复调音乐作品中复杂层次关系的处理能力也相对较强。在这一问题上,研究人员表示由于东方民族演奏以无旋律主义或唯旋律主义等两种方式为主,且在演奏过程中其对于各类乐器之间的强弱无特殊强调。因此,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西方音乐作品的演奏,则听众往往能有效对作品中不同音乐表现形式的伴奏色彩等内容进行合理辨别[3]。因此,在丝绸之路文化的推动下,中国音乐作品在表演过程中融合了西方的层次性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音乐作品层次性的有效提升与强化。同时,在交流过程中西方音乐作品有效实现了感性色彩的引入,促进了音乐表现形式的合理丰富。

  (二)中西方音乐演奏方式的融合对于中西方人民群众而言,由于祖先生活模式的不同,因此,在历史的演变下,人民群众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等内容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集中在音乐方面的表现在于中西方人民对于音

  乐的感悟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在中西方音乐作品中,在类似段落中相同的音符与节奏所表现的意义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在这一点上,中国音乐体系中主要追求旋律线条的抽象性,而西方音乐更为注重音符的实际意义与价值。在演奏方式方面通过交流与融合,中西方音乐有效对和声技法进行了探索与创新,作为音乐艺术中重要的组成环节之一,和声主要通过对音符的有效排列与应用,而实现音色色彩的展现[4]。在此过程中,通过和弦的应用,演奏者可以有效实现旋律发展方向的分析与带动,对于演奏水平的提升与优化具有积极价值。相关研究表明,在丝绸之路的带动下中西方音乐文化在演奏方式问题上得到了合理的创新与优化,有效推动了和声方式的发展。

  (三)中西方音乐节奏与节律感的融合在节奏与节律感方面,与西方民族的音乐作品相比,中国音乐具有较强的自由性,其更为主张自然随性。在这一问题上,西方音乐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从重音类型上看,在西方音乐作品中体裁重音与逻辑重音的应用频率相对较高,其中,体裁重音往往与节拍重音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而逻辑重音主要用于对乐曲的相关内容进行提示。例如,在西方音乐咏叹调一类作品中,通过逻辑重音的合理运用,有利于实现对其他音型进入乐句起伏的合理提示。同时在进行曲中,可以有效实现信息的暗示[5]。对于中国音乐艺术而言,在传统的音乐体系中往往并未实现节奏周期强弱的合理体现,因此在节律感方面,中国音乐相对较为薄弱。在音乐审美能力方面,其主要依靠传统文化意识在均匀节奏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微调。基于这一问题,通过中西方音乐文化体系的碰撞与融合,有效实现了中国音乐文化体系中节律感的合理优化,对于中国音乐综合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价值。同时对于西方音乐作品而言,在中西方融合的推动下,有效实现了演奏模式的自由化,从而为作品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保障。

  四、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建议对策

  在丝绸之路文化的影响之下,为了可以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方面的对策。第一,加强政府之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推进国与

  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之下,为了进一步促进中西音乐文化融合,我们可以从国家层面加强文化交流活动,可以在彼此国家定期开展音乐文化节,通过音乐文化节的方式来使彼此国家了解对方国家的音乐文化,增进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西音乐文化融合提供政府方面的支撑。第二,加强民间交流。为了促进中西音乐文化融合,除了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之外,我们还可以加强民间的音乐文化融合交流。因此,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之下,中西之间的大学可以加强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定期委派交流生到彼此学校学习音乐知识,了解对方国家的音乐文化,以增强两国之间的文化融合。与此同时,中西之间也可以开展专题的音乐文化交流,加强民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尤其是加强民间音乐艺人之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中西之间的音乐文化融合。第三,通过互联网技术加强中西之间的音乐文化融合。随着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当前我们已经步入了互联网新时代,互联网对于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影响,对于丝绸之路影响之下的中西音乐文化融合也会产生影响。由于互联网超越了时间以及空间的界限,因此在丝绸之路影响之下可以加强各国之间的音乐文化融合,可以超越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实现实时对话,甚至可以使两国的音乐人才在线进行乐器演奏,共同探讨某项乐曲的认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加快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步伐。

  五、结语

  总体来看,现阶段随着党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开展与落实,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作为古代中外交流的主要路线,丝绸之路对于中国与西方国家政治、文化、经济以及艺术等诸多领域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从音乐文化的角度来看,在丝绸之路文化的促进下,中西方文化通过这一商路得到了合理的交流与融合[6]。在此过程中,通过文化与思维模式的碰撞,更为有效地推动了中西方音乐之间的交流,有效推动了不同节奏韵律以及演奏方式的融合,为音乐这一门世界性的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保障。对此,研究人员表示通过中西方两种不同音乐体系的有效融合,有利于为两种音乐体系的不断完善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积极促进文化艺术形式的多

  元化。

篇四: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探究丝绸之路上的琵琶乐器史

  作者:苏霓莉

  来源:《艺术科技》2019年第06期

  摘

  要:琵琶是人们比较喜欢的一种乐器,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可知,我国最早出现琵琶的时期是秦汉时期,当时称之为弦鼗。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古代中国和波斯以及印度等国进行了文化交流和乐器的流通,四弦以及五弦琵琶流入到中原,琵琶艺术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琵琶对音乐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分析它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可以更好地理解琵琶。本文对此进行研究,希望可以梳理琵琶的历史发展脉络,重点探究阮咸、四弦和五弦琵琶的艺术发展,更好地阐述琵琶发展历史。

  关键词:丝绸之路;琵琶;音乐文化;阮咸;历史渊源

  0前言

  琵琶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秦汉时期的弦鼗是琵琶的前身,后来经过演化之后称之为阮咸。在汉朝丝绸之路的探索之后,汉魏时期吸收了西方的佛教文化,同时也包含随着佛教的传入带来的四弦曲项琵琶和五弦直项琵琶。琵琶艺术在中国实现了更好的发展,通过多年发展获得独立的艺术地位,对音乐文化有很大的影响。拓展性地分析琵琶的历史脉络,可以得知遣唐使将琵琶艺术带入日本等地,使琵琶艺术获得了艺术发展,展现不同的文化特色。

  1四弦琵琶的艺术发展历史

  丝绸之路的终点——日本奈良收藏着在1200年前由唐朝传入的琵琶,其中一个就是四弦曲项琵琶。可以将四弦琵琶称为曲项琵琶,在形象上和五弦琵琶以及阮咸有鲜明的差异,在颈部上端有90°直角,通常也被人们记录为琵琶,而五弦琵琶則可以称之为五弦。汉琵琶是我国本土的艺术器乐,四弦琵琶则是外来的乐器。通过整理和分析《通典》以及《宋书》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可知四弦琵琶是在汉代前后传入中原的,是西域乐器的一种。

  张骞通过两次出使西域,使中原和西域地区实现了文化交流,中原文化流入西域的同时也引入了西域诸国的文化。这些西域文化对隋唐时期的文化发展有积极影响。以隋唐时期的舞蹈为例,随着胡乐舞等艺术文化的流入,唐朝出现繁盛的舞蹈文化,唐朝教坊的大量出现就和西域文化有密切关联。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可知,该时期的西域文化主要是印度的佛家文化以及波斯文化,对乐器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新疆库车地区的壁画考证历史,能看到和阮咸比较相似的四弦琵琶。约在4世纪初,新疆地区出现部分类似五弦琵琶的浮雕以及画像,这些艺术作品受到了吐火罗以及印度地区的文化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和田地区出现的某些陶器上找到了四弦琵琶的身影。通过分析出土明器的形象和文化特征,可以看出梨形乐器的演奏需要拨子,同时还有一块打结的小木板,类似当前琵琶中的缚弦。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犍陀罗艺术是西域文化研究中需要关注的内容,是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艺术文化形成于公元1世纪,盛行于六七世纪,可以在佛教的浮雕艺术作品上找寻到。在建立的同时期也出现了和四弦琵琶比较相似的梨形柳特琴,和四弦曲项琵琶有很强的相似性,可以推断二者有传承的关系。在4世纪到7世纪的时期,萨桑朝艺术中出现波斯的琉特琴,也可以称之为乌德。乌德对西方音乐的发展以及文化演变产生影响,成为独特的演奏乐器,和四弦琵琶是一脉相传和共同发展的。

  通过对以上研究内容的梳理,可以看出四弦琵琶呈现出的艺术发展动向是犍陀罗——萨桑时期的波斯艺术文化——于阗(和田地区的艺术文化)——中原地区的曲项琵琶。可以看出琵琶经过了多种文化的熏陶,也受到不同地区文化和政治统治的影响,出现不同的外形特征和艺术表现形式。四弦琵琶是经过多个西域文化熏陶之后流入中原地区的,所以和阮咸有一些差异,在艺术文化上有文化差异,更加体现出琵琶的艺术特色。

  2五弦琵琶的艺术发展分析

  上文研究指出丝绸之路的畅通让古代中国和波斯以及印度等国进行了文化交流和乐器的流通,四弦和五弦琵琶流入中原,使琵琶艺术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日本奈良保存了唯一一面从唐朝传过去的五弦琵琶,可以通过它探究五弦琵琶的历史渊源。这面五弦琵琶由紫檀木制作而成,上面有玳瑁和螺钿,正面镶嵌有一副波斯人在骆驼上弹奏琵琶的画。乐器整体的做工比较精美,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四弦琵琶一样,五弦琵琶也不是本土生产的,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流入到中原并得到艺术传承和传播的。

  通过分析《通曲》卷142可以得知五弦琵琶在中原地区出现的时间信息。“自宣武以后,始爱胡声。洎于迁都。屈茨,琵琶,五弦,箜篌……胡舞铿锵镗,洪心骇耳。”也就是在后魏时期,五弦琵琶才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也是在这之前被传入中原地区。分析《旧唐书·音乐志》上面的资料,可知在公元548年,西域地区的音乐文化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胡乐逐渐在民间盛行起来。通过对这两条历史文献内容的分析能看出,胡乐在后魏时期得到流传,而在这一时期五弦琵琶被称为胡琵琶或者是龟兹琵琶。

  五弦琵琶从龟兹逐渐流入中原地区,具体时间点应是在吕光破龟兹(北魏时期)时,到盛行胡乐的6世纪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才逐渐实现了音乐文化的传播,琵琶以及箜篌等多种器乐流入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地区的音乐文化。天竺乐在东晋时期流入中原,主要是在张重华占领凉州地区之后出现,也就是当前黄河以西到甘肃的地方。吕光在攻破凉州之后将龟兹乐带到这片地区,通过和本地音乐融合逐渐形成西凉音乐。这是汉魏时期之后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的主要过程。北魏武帝在征服西域之后又将疏勒等国的音乐带回中原,使西域音乐文化大规模地转移到中原地区,同时在该时期也流入了高丽、林邑以及新罗等国的文化,导致中原地区出现胡乐盛行的现象。到隋炀帝统一之后,宫廷雅乐重现,胡乐也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到唐太宗时期,中国古代音乐实现了辉煌的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特色的宫廷燕乐,五弦琵琶是其中重要的乐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五弦琵琶是在两晋时期开始传入的,后来由于战争和文化交流实现东渐,到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发展。通过对相关历史资料的分析得知,这一时期出现诸多有名的琵琶演奏家,如曹妙达和苏祗婆。他们为隋唐时期宫廷乐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在丰富宫廷演奏乐器的基础上扩充演奏曲目和技巧,使该时期的音乐文化实现快速的发展。通过分析上文的研究资料可以看出,五弦琵琶主要在公元3世纪后半期传入中原地区,龟兹是主要的传播地区和路径,而印度则是传播源头,通过对印度托胎画雕像的观察可以找到五弦琵琶。琵琶乐器的发展不仅对音乐本身起到推动作用,还能通过在民间的传播对文学发展起到影响。以《琵琶行》为例,在诗中可以看到琵琶的形象,感受到中原和西域文化之间的融合程度,西域音乐文化已经得到民众的喜爱。

  3阮咸的艺术发展

  阮咸的制作材料和前两种琵琶的制作材料相似,整体制作也是精美华丽的,体现很高的观赏价值。阮咸是中国本土的乐器,相传是由于晋代阮咸善于弹奏该乐器而得名。秦汉子是在东汉末年或者两晋时期出现的,结合辽阳古墓壁画可以得知秦汉子和琵琶有很强的相似性。西凉地区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时间段是公元四五世纪,该地区也是当前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中西音乐文化在这里得以交流和融合,也让诸多的古乐器得到传承。秦汉子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得到一定的传播,通过分析魏晋墓中的形象可以得出,秦汉子是4世纪文化交流的一项内容。从秦汉子到阮咸,在形制上发生了变化,经过了100多年的演变。阮咸作为一种琵琶类的民族乐器,在当前的文化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阮咸在隋唐时期通过遣唐使等传播到日本,在当前的奈良地区得到保存。这说明阮贤是随着琵琶一起流传到日本的,但是它并没有像琵琶那样在日本得到文化艺术的传承。

  4结语

  综上研究得知,丝绸之路的畅通让古代中国和波斯以及印度等国进行了文化交流和乐器的流通,四弦以及五弦琵琶流入中原,使琵琶艺术在中国实现了更好的发展,通过多年发展获得了独立的、重要的艺术地位,对音乐文化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跃潼.渐变的历史文化的漫延——评赵维平《丝绸之路上的琵琶乐器史》[J].北方音乐,2016,36(23):120-121.

  作者简介:苏霓莉(1977—),湖北武汉人,艺术硕士,讲师,从事琵琶教学研究。

篇五: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

  历史意义

  现实价值

  正文: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的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古今历史文化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1-

  造成了惨重的浪费。自屯田始自给自足

  后勤保障充裕,纵然西进也无需长途舟车劳顿运输粮草,朝廷将一个个屯田地域作为一个个

  桥头堡不断向西延伸。汉班超经营西域30余年,以战养战使西域50多个国家都归附汉朝,不仅维护了汉朝边境的稳定,也增强了边防建设,增加了国家物资储备,大大提高了御敌应变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边防安全。日后中国前进与发展深受启发。

  三、丝绸之路现实意义

  1.学术研究价值

  丝绸之路是一个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具有非常明显的线性文化特征:

  (1)是线状或带状的文化遗产区域,范围大,包括的遗产种类多,反映的人类活动形式丰富。既有地域的特点,也有相互交流和交融积淀的历史;(2)尺度较大,可以指跨越众多城镇的一条水系的整个流域;也可以指贯穿很多国家的某条贸易之路;(3)承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与变化,相互影响与交流,构成文化带上文化遗存的共性与特性、多样性和典型性,衍生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内在的密切关联;(4)涉及到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这样的特征使得它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3.1历史学

  从历史学看,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到唐朝丝路贸易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再到元朝草原丝路的兴起、宋明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直到今天的衰落,丝绸之路的发展史贯穿了中国历史。因此丝绸之路的研究意义不仅局限于它本身,对于丝路的研究、考证同样有助于我们对于古代中国甚至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的了解、佐证。

  3.2地理学

  从地理学看,丝路从中原出发经新疆、中亚、西亚到达欧洲并联接北非,这一路经过了不同的地理类型与不同的文化圈,丝路知识可以用来帮助自然地理上对古今自然地理变迁的研究,也可以用来研究人文地理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差异的关系。

  3.3社会学

  从社会学来说,民族交融原因与过程、文化传播媒介和方式、世界不同文化圈的形成、差异和相互影响等都是研究的热门课题,而丝绸之路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对此当然菲比寻常的意义和价值。

  2.旅游开发价值

  丝路文化能够显示西部旅游资源的特色,带动整个西部发展。文化旅游是传承和发展丝路文化的最佳载体,而且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丝路旅游文化资源分类。丝路旅游可包括:丝路古都,例如长安(今西安)、洛阳及河西四郡(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以及古代西域三十六国遗迹;丝路佛窟,例如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榆林石窟等佛教艺术瑰宝;阳关、玉门关、嘉峪关等古关隘遗迹;新疆戈壁、沙漠、绿洲、雪山等丝路自然风光。

  与旅游路线相关的丝路旅游商品。包括饮食系列、手工艺编织品、雕塑艺术品、仿古通关文碟、个性化门票、个性商品以及“自选”明信片、邮票等

  丝路文化宣传、促销。包括举办多种旅游节会;加强与客源市场的直接联系;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宣传、促销以及举办多种类型的交流会等。

  3.总结

  丝绸之路连接了东亚、中亚、印度、西亚、地中海等世界几大文明圈,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社会进步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今天我们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和开发也将创造难以估量的价值。

  对中国:

  政治: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

  商品: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黄瓜、石榴等蔬果;马匹、稀有动物和鸟类、皮货、药材、香料、珠宝、玻璃制品

  宗教:佛教(石窟寺)、祆教、景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被吸收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

  乐舞:西域乐器------琵琶、箜篌、火不思,西域舞蹈:胡旋舞、胡腾舞、狮子舞

  文化:昭武九姓

  服饰:胡服、胡凳

  1)对西方:丝、茶,丝织、造纸、印刷、医药铁、漆等技术,汉族政治制度

  2)总结:世界意义:将古老的黄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波斯文化、中亚文化以及希腊文化这几大世界文化相联系。

  2.现实意义

  -1-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长的新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附录:

  1.汉朝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首先,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西域的各种农作物以及动物等特有品种流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物质,扩大了食物来源。

  其三,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极大的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巨大作用。

  第四,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汉,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这对以后的汉唐实行对西域的行政管理打下了基础。

  -2-

篇六: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丝绸之路之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特殊意义

  作者:赵芹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24期

  【摘

  要】丝绸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路线,是东西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交流的通道。本文通过对丝绸之路带来的中国古代乐器、歌舞乐、音乐家以及音乐理论等方面变化的描述,总结了丝绸之路在促进中国古代音乐多民族性交流融合和沟通古代人类之间文明的交流等方面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丝绸之路;中国古代音乐;交流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91-02丝绸之路,指的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路线,由于在这条路线上运送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因此被称为“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研究中,丝绸之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丝绸之路指的是陆上丝绸之路,广义的丝绸之路则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本文所研究的丝绸之路主要是狭义丝绸之路,即陆上丝绸之路,以下文章中简称“丝绸之路”。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以洛阳为起点),由长安西行至敦煌后,在新疆境内分为南北两道。南道出阳关(今敦煌西南),沿昆仑山北麓至于阗(今和田西南),然后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向西可到大月氏、安息、条支、大秦,向南可达身毒。北道出玉门关(今敦煌西北)西行,沿天山山脉南麓至疏勒(今喀什)等地,再越过葱岭,可到大宛,向西北可达康居、奄蔡。这是一条重要的中西陆上交通干线,不仅是东西方商贸交易之路,更是中国和亚欧各国政治、文化、艺术交流的通道。西域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均通过此路传入中国;同时,中国的纺织、制瓷、绘画、建筑、凿井、造纸、医学、儒学、道教等,也通过此路传向西方,因此丝绸之路对彼此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构成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人民以其勤劳与智慧,造就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从中也孕育着辉煌的中国音乐历史。就音乐作品的性质而言,中国音乐可分为传统音乐和创作音乐两大部分。以时间为序,中国音乐的发展经过了古代音乐、近现代音乐和当代音乐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发掘的河南舞阳贾湖骨笛,以科学的依据将中国音乐的可考历史推进到八千年前,自此中国音乐历史序幕拉开。回望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演进历程主要经历

篇七: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秦腔在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中的发展

  作者:石萌

  来源:《牡丹》2017年第36期

  秦腔作为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戏种,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影响力,可以说是西北地区戏曲中的奇葩,因此保护、继承和发展秦腔音乐具有重大的意义。在21世纪特殊音乐环境里,对传统音乐研究方法的探索是历史赋予音乐工作者的新任务。当前,国家正积极倡导和建设“一带一路”。因此,本文首先介绍了丝绸之路的文化背景,然后阐述了秦腔在絲绸之路的发展历程,最后分析了新时代下秦腔发展的新机遇。

  一、丝绸之路文化背景

  丝绸之路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壮景,也是人类精神文化交流的奇迹,丝绸之路对文化的传递来说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古丝绸之路在漫长辽阔的时空中,留下了丰富的成果,这是今天应该珍惜的精神遗产和文化资源。“一带一路”的倡导和建设,是全球化时代人类新的宏伟蓝图和伟大实践,其重要意义将日益显见。不管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还是今天的“一带一路”,跨地域、跨国家、跨民族、跨宗教的文化交流都是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而文化的表达,需要借助各种艺术方式,这是历史经验,也是现实担当。造成唐代艺术文化空前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点却是人们所认同的,那就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巨大促进作用。

  二、秦腔在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一)秦腔的发展历程

  在丝绸之路的起点,秦腔一直被人传唱。我国历史文化丰富,保存至今的戏曲有很多,秦腔就是其中之一。秦腔音乐是中国梆子戏家族的鼻祖。它融合了陕甘的地域风情,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并逐渐壮大起来。

  (二)秦腔音乐的特点

  秦腔唱腔一般分为彩腔和板路,其一般包括生、旦、净、末、丑五大角色,表演自成一体。生一般由年轻的演员来演,用“小鲜肉”来展现生角的特质;旦就是花旦、老旦和小旦;净就像《水浒传》里的花和尚鲁智深那样,光头角色;末是最后出场的角色;丑一般有小丑等,丑角一般起烘托全场气氛的作用,为观众带来巨大的笑点。所以,丑角的化妆要求较高,人们看起来就想笑,这也是秦腔表演的一大卖点。

  陆上丝绸之路经过我国西北地区,而西北地区的恶劣环境成就了秦腔音乐。秦腔是大西北风沙磨砺下的哭嚎腔,在黄土高坡上吼秦腔和在江南水乡吼秦腔的对比,二者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秦腔的艺术土壤在西北,其他地方的人不太能欣赏这种粗犷、豪放、纵情的唱腔。

篇八: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篇一:丝绸之路资料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

  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历史背景

  当时,正在伊犁河流域游牧的大月氏,是一个著名的“行国”,40万人口。他们曾居住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被匈奴一再打败后,刚迁到这里不久。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因此,大月氏与匈奴是“世敌”。

  汉朝日趋强盛后,计划积极地消除匈奴贵族对北方的威胁。武帝听到有关大月氏的传言,就想与大月氏建立联合关系,又考虑西行的必经道路——河西走廊还处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于是公开征募能担当出使重任的人才。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细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由于我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成为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

  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篇二:丝绸之路资料收集—5年级

  路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简称为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我们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

  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这条道路,由汉都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

  南方丝路由3条道组成,即灵关道、五尺道和永昌道。丝路从成都出发分东、西两支,东支沿岷江至僰道(今宜宾),过石门关,经朱提(今昭通)、汉阳(今赫章)、味(今曲靖)、滇(今昆明)至叶榆(今大理),是谓五尺道。西支由成都经临邛(今邛崃)、严关(今雅安)、莋(今汉源)、邛都(今西昌)、盐源、青岭(今大姚)、大勃弄(今祥云)至叶榆,称之灵关道。两线在叶榆会合,西南行过博南(今永平)、巂唐(今保山)、滇越(今腾冲),经掸国(今缅甸)至身毒。在掸国境内,又分陆、海两路至身毒。

  南方陆上丝路延续2000多年,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出海通道被切断,沿丝路西南道开辟的滇缅公路、中印公路运输空前繁忙,成为支援后方的生命线。

  早期的丝绸之路上并不是以丝绸为主要交易物资,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中国商人就已经出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购买产自现新疆地区的和田玉石,同时出售海贝等沿海特产,同中亚地区进行小规模贸易往来。而良种马、单峰骆驼、双峰骆驼及其他适合长距离运输的动物也开始不断被运用在商贸旅行中。另外,欧亚大陆腹地是广阔的草原和肥沃的土地,对于游牧民族和商队运输的牲畜而言可以随时随地安定下来,就近补给水、食物和燃料。这样一来一支商队、旅行队或军队可以在沿线各强国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存在或激发敌意的情况下,进行长期,持久而路途遥远的旅行。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

  不仅如此,也促进了东西方商品等方面的交流。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不仅仅东方运往西方丝绸和中国瓷器,也从西方引进来许多农作物,如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等等。

  篇三:历史上的3条丝绸之路

  历史上的3条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曾七次到过中国)于1877年提出,此后,各种著述层出不穷,关于丝绸之路的概念也有所拓展,如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等。丝绸之路其实并不是一条明确的路,只是一个通道,或是一个交流带。这个通道是东起中国、西达欧洲、连接欧亚大陆的交通带。丝绸之路的路线、兴衰、物品交流、作用及影响等,都值得不断地深入探讨和研究,这也是我们今天探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份必要的历史资源。丝绸之路到底有几条路线?

  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主要是指欧亚之间的一条陆路通道(后被称为沙漠绿洲丝绸之路),中途经过亚洲腹地,在干旱的沙漠、戈壁和高原中由绿洲相连而成。而中间又有分道,如从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敦煌后,就在新疆境内分为南、中、北三道,其中南、中两道到喀什又汇成一道,翻越帕米尔高原后进入中亚地区。通过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

  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为主的中亚两河流域,到达伊朗高原,然后再到达地中海沿岸。其实,这一路线在中国古籍《隋书·裴矩传》中已有记载,虽然有所不同,但大体相似。

  最早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或可以算是法国汉学家沙畹,1903年,他在其《西突厥史料》书中说到丝绸之路可分为陆路和海路两条。1968年,日本三杉隆敏出版《探索海上丝绸之路》。而在中国,陈炎是最早关注和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者,他于1980年正式提出、而后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章。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具体走向,则包括意大利、希腊、土耳其、埃及、阿曼、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文莱、菲律宾、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关于草原丝绸之路的提出,目前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说法。西方学者更多地将其称作草原之路,其实就是一条天然的草原通道。因为在欧亚大陆的地理环境中,北亚遍布寒冷的苔原和亚寒带针叶林,中亚又有崇山峻岭和戈壁沙漠,只有在北纬40度至50度之间的中纬度地区,才有利于人类的东西向交通。而这个地区恰好就是草原地带,向西可以连接中亚和东欧,向南越过阿勒泰山可以连接新疆,向东南则可通往中国的中原地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丝绸之路路线的五次考察

  关于丝绸之路的路线,最有影响力的应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丝绸之路项目——“丝绸之路的整体研究:对话之路”。这是自1988年开始历时10年的大型学术活动,共进行了五次考察:1990年从西安到喀什的沙漠丝绸之路、1990-1991年从威尼斯到大阪的海上丝绸之路、1991年中亚草原丝绸之路、1992年蒙古游牧丝绸之路,以及1995年尼泊尔佛教丝绸之路。除了佛教这一小段亚洲国

  家之间的通道外,其余的就是沙漠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及草原丝绸之路(中亚草原丝绸之路和蒙古游牧丝绸之路刚好是一条草原丝绸之路)。

  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有几条?

  关于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中国学者徐苹芳在《考古学上所见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文章中提到四条,一是汉唐两京(长安和洛阳)经河西走廊至西域路,这是丝绸之路的主道,它因通过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中亚的若干沙漠地区而被称为丝绸之路的沙漠路线;二是中国北部的草原丝绸之路;三是中国四川、云南和西藏的西南丝绸之路;四是中国东南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

  从欧亚大陆上的东西文化交流通道来说,现在较为公认的丝绸之路有三大路线:沙漠绿洲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真正完整描述三条丝绸之路的学者要数著名中外交流史专家黄时鉴,他于1991年为中国丝绸博物馆展厅绘制了一幅网络式的丝绸之路全图,此图黄时鉴有专文论述,经他同意收录在我主编的《中国丝绸通史》中。

  西南丝绸之路,从四川进入西藏,过尼泊尔而到达印度,或经大理而入缅甸。但此后它又可以分为两路,一路可以北上到达中亚,融入沙漠丝绸之路,另一路南下连通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一个原因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阿拉伯人的海上航行技术,包括造船技术、帆船驾驶以及对海洋知识的积累。同时,人们对海洋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和航海工具的创新,特别是指南针的应用和地图的绘制,使得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行更加顺畅。

  最早的丝绸之路是哪条路线?起源于何时?

  丝绸之路是在世界文明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从目前来看,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阶段,以草原丝路为主的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以沙漠和绿洲丝路为主的战国汉唐时期和以海上丝路为主的宋元明时期。

  早在五千年前,世界上的古代文明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欧洲则是米诺斯-迈锡尼文明。但人们对这一时期的草原几乎一无所知。当整个世界进入青铜时代后,这些文明的区域都相对集中,在中间则是文明的过渡地带,而文明的交往选择了最为方便的草原途径依赖游牧民族来进行。

  于是,人们对辽阔无垠的草原民族开始有所了解。他们的活动地域,就在欧亚草原之上,从东到西,都有他们活动的身影。

  虽然草原丝绸之路的很多贸易细节已不清晰,但其结果却十分明显,我们可以在希腊文献中读到大量的关于丝绸的记载。维吉尔在《田园诗》中写道:“赛里斯人从他们那里的树叶上采集下了非常纤细的羊毛”。老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一书上生动地描述了赛里斯人和他们向树木喷水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并用此完成纺线和织造这两道工序。直到包撒尼雅斯(公元2世纪)开始,人们才知道丝绸来自一种叫蚕的昆虫,但他在《希腊志》中对蚕的描述却近似于蜘蛛。

  沙漠绿洲丝绸之路何以在汉朝兴盛、到唐朝衰落?

  2000多年前,东西方分别发生了两件重大的事,对丝绸之路沙漠线的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西侧是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兴起,在东方则是汉武帝时期的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征服并统治了整个希腊。然后,他又开始了对东方的征战,歼灭了强大的波斯帝国军队,占领了印度的大部。但亚历山大去世后,曾经被他占领的土地就被他的部将分裂成了若干国家。

  从汉武帝开始,位于东方的汉朝国力逐渐强盛,一方面他们与匈奴正面作战,另一方面也联合其他部落围攻匈奴。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但张骞一出西域就被匈奴人所囚禁,若干年后逃回长安。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前往西域。这次,张骞偕同副使、将士等三百余人,携带牛羊万头、金币帛数千万从长安出发,在到达乌孙(今之新疆)后派副使、副手去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大宛相当于费尔干纳,康居相当于撒马尔罕,大月氏也在中亚地区,大夏位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一带)。这样,一条在沙漠戈壁里行走、通过一个个绿洲连起来的丝绸之路就基本形成了。

  一旦通道形成,大家都开始利用这一通道。丝绸之路沿途的国家或部落之间均有使者、商人、僧人等都开始行走在这条通道上。由国家主导的军事力量也开始管理和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如汉代在西北地区的军事屯田,修筑的长城一直到敦煌一带。而唐代的疆土更为辽阔,四大都护府的建立,各处边关的运作,都在极力保护和经营着丝绸之路。这种情况一直到阿拉伯兴起,特别是在高仙芝一战之后,唐代放弃了对丝路的经营,中亚落入伊斯兰的手中,沙漠绿洲丝绸之路逐渐衰落。大量的南海沉船中为什么载的是瓷器而不是丝绸?

  从中唐开始,中国西部逐渐分裂成若干势力范围,中原朝廷无力控制丝绸之路。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沿海港口的成熟,东南地区的出海贸易变得十分活跃。唐朝于显庆六年(661年)在广州设置市舶司,广州成为中国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由于广州港外商云集,所以又在广州设蕃坊,专供外商居留。世界各地的商人们通过海路,前来购买中国的丝绸,同时也带来世界各地的商品,从晚唐到宋元,海上丝绸之路十分兴盛。

  唐宋之际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可以从大量的南海沉船看出。1998年,属于唐晚期到五代初的黑石号沉船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附近出水,其中中国瓷器就达到67000多件。2003年,印尼爪哇附近海域又发现时属五代的井里汶沉船,其中更有数万件浙江越窑瓷器。此外,中国海域中也发现大量南宋沉船,如著名的南海1号属于南宋初年,华光礁1号属于南宋中期。这些沉船上的发现虽然没有丝绸,但并不说明当时不存在丝绸。因为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而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

  中国丝绸在北欧维京时期的瑞典遗址中发现

  无可否认,丝绸在沙漠丝绸之路上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目前发现的最早丝绸实物是战国时期的织锦和刺绣,出土在阿勒泰山北侧的巴泽雷克和乌鲁木齐附近的阿拉沟一带,说明了早期沙漠和草原之路的连接。

  汉唐之间的丝绸大多数出自甘肃和新疆。特别是在敦煌,无论是汉代的烽燧遗址还是莫高

  窟藏经洞的唐代宝藏,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在叙利亚的帕尔米拉也发现了中国的丝绸,这是一个罗马时期的遗址,其风格与中国境内发现的汉锦完全一样。到唐代前后的中国丝绸甚至还在北欧维京时期的瑞典遗址中发现,这些丝绸无疑是被人们转运到那里的。

  丝绸在海上的发现虽然没有实物,但佐证材料很多。印度尼西亚的世界文化遗产婆罗浮图是9世纪东南亚的最大佛教造像群,其中也有着模拟织锦的图案,显然是唐代的联珠团窠织锦纹样。在12至13世纪的印尼佛像中,也有大量球路纹样与宋代前后流行的球路纹锦相同。

  丝路之毛在丹麦遗址发现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侧的大罗布泊地区留置着一处孤独的小河墓地,这里出土了大量距今3500-4000年前的毛织物。稍迟于这一时期的羊毛织物发现更多。

  事实上,草原丝绸之路的西端一直可以到达更遥远的北欧地区。丹麦的许多遗址出土了大量毛织物。通过比较,北欧和新疆地区的毛织物有很多相似性。

  大量西洋布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棉的起源地无疑是在南亚次大陆,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享朱达罗遗址中,已经发现了棉织物。在汉晋时期,棉布从北印度一带通过沙漠绿洲丝绸之路向中国西北地区传播。新疆一带的汉晋时期墓地中基本都有棉布出土,最为有名的一件是尼雅遗址的蜡染棉布,其上有提喀女神、赫拉克利斯等希腊化艺术造型。到唐代,棉花在新疆已得到栽培,并在敦煌一带得到纺织。

  对于棉布来说,更为重要的道路是海路。宋赵汝适《诸蕃志》经常提到海上丝绸之路上棉布的贸易,不过,当时东南亚一带不仅有棉布贸易,而且棉纺织生产也已十分发达。元代黄道婆在海南黎族学到棉纺织技术、再传播到松江一带的故事就说明了东南亚棉纺织生产的发达。明朝黄省曾在《西洋朝贡典录》中也提到了东南亚各国对中国的贡物中有很多纺织品,其中大部分都是棉布,如芜蔓番纱、红印花布、油红绵布、圆壁花布、番花手巾、番花手帕、兜罗绵被、苾布、西洋布、缠头布等,种类十分丰富。

  丝路之棉:西洋布

  西洋布,是指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棉纺织品,这一词汇首见于元代,赵孟頫就曾收到僧人晋之送他的西洋布。更有意思的是,西洋布还在江西明墓中有所出土。益宣王朱翊鈏墓中出土了一块写有墨书“西洋布”的棉布,可能是目前所知唯一有明确依据的明代进口棉布。此外,意大利人利玛窦在明末北上谨见明神宗时,也带去了“大西洋布与葛布共五匹”。

  丝绸不仅是一种商品,还是一种货币

  丝绸之路,自然是一条经济贸易的通道,所有东西方的商品都可以通过这条通道进行交换。这种交换,使得丝路沿途的人们生活上得到极大的丰富。

  其实,丝绸在丝绸之路上扮演的角色不光是一种商品,而且是一种货币。很多大宗贸易就是用丝绸作为货币进行交易的,特别是牲口和奴婢,当时敦煌和吐鲁番一带的马价一般在15匹练左右,较次的在10匹练左右,而奴婢的买卖价格有时可达40匹练。

  用丝绸作为货币的另一个好处是丝绸不会贬值。丝绸之路沿途,特别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流通着波斯银币、铜币和丝织品三种货币。据我们对吐鲁番文书的研究,唐武周年间(690年前后)和天宝时期(745年前后)的55年间,银币与丝织品之间的兑换率一直是一匹练换十文银,而铜钱则从一文银换32文铜贬值到一文银换46文铜,贬值约30%。很显然,相对来说,绢练对于中西诸方来说具有公认的价值,具有较高的信誉,因此,它在丝路沿途可以作为硬通货来使用。

  丝绸之路为何又被称为:玉石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经济贸易的通道,所有东西方的商品都可以在此进行交换。在草原丝路时期,青铜、玻璃、羊毛、小麦以及玉石的传播;到沙漠之路时,则是大量的丝绸、黄金、银器、玻璃、美酒;到海上丝路时,各种布匹、香料、瓷器、染料等都在这里得到交换。

  所以,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称呼,如玉石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等,但都不全面。

推荐访问: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西域 出使 丝绸之路

热门文章

2024年浅谈纪检监察工作面临困难及对策

民主政治是实施权力监督的环境条件,而民主政治的精髓就是通过有效的权力配置实现以权力制约权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政治文明国家,就要从严治党,就要加强党内监督,尤其要加强对党的各级组织、党的领导干

政治机关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改进(4篇)

政治机关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改进

2024公安民警职务晋升(3篇)

公安民警职务晋升

2024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会议记录(5篇)

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会议记录

2024年度关于加强公安机关网络舆情风险防范工作部分思考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网络上交织碰撞,所形成的“网络话语”逐渐成为重要的舆情力量,使当前的社会舆论环境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以“两微一端”为

小学思政课实施方案小学思政课实施方案(完整)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加强,小学思政课在课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是实现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思政课是指以道德素养、宪法法律、人生观价值观、民族精神、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健康等为核心,

基督教为亡者祈祷经文6篇【完整版】

基督教为亡者祈祷经文(诗班唱诗歌,等候开会)主持人:基督徒()荣归天家追思礼拜现在开始。主持人:全体肃立、默哀(信徒祷告不超一分钟为好)……默哀毕。主持人:

那些借调人到底怎么留下来?(2024年)

上级单位之所以要“借调”,恰恰说明这个单位缺人,特别是缺能做事、会做事的人,这就意味着有打破“借而不调”僵局的希望,从而名正言顺一直留下来。下面我结合身边朋友的真实故事说说怎么“调”。方案一:保持耐心

共青团xx市委“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主持词(全文完整)

文章详情共青团xx市委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主持词尊敬的领导、全体青年朋友们: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共青团中央决定,围绕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

2023最新烈士陵园闹鬼鬼把孩子追到烈士陵园(五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

意识形态方面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4篇)

意识形态方面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

学校二十大安保维稳工作实施方案(完整文档)

为切实做好党的二十大期间我校维稳安保工作,及时高效贯彻执行中央领导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市委统一部署要求,各单位要始终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凝聚共识、主动担当、攻坚克难,狠抓校园维稳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