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8篇)
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8篇)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语言的功能与跨文化交际 董梅;崔秀香;周武秀 【期刊名称】《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6(008)0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语言的功能与跨文化交际董梅;崔秀香;周武秀
【期刊名称】《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6(008)004【摘
要】在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差异对语言功能的影响,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化差异和语义的民族性的敏感性,增强对文化交流中"文化缺省"等文化图式的认识和积累,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异域文化,使学生克服交际恐惧感,提高语言交际能力,顺利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
【总页数】3页(P73-75)
【作
者】董梅;崔秀香;周武秀
【作者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系,河北,承德,067000;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系,河北,承德,067000;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系,河北,承德,0670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H31【相关文献】
1.跨文化交际与高校英语教学探析——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语言教学:实践与展望》[J],郦珲
2."肢体语言"是一门风险语言——谈"肢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J],杜英秋
3.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因素研究——词汇、语义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杨芳
篇二: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试析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因素随着国际化交往的不断深入,世界的融合,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交流不断增多,人们之间的这种交流被称作跨文化交际。
由于人们所处地域的不同,受到交通、经济等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和文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各自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进而发展成了社会规约和习俗。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些不同会对人们的交际带来困扰,下面仅就语言等几方面进行探讨。
语言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最常用而且最直接的交际工具。由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习俗的不同,我们在谈论一个问题时,常常因为一句话不得体,使听众发笑、不快或者气愤。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对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思考。地域的不同语言习惯就有很大差异。在中国邻里之间碰面,见到的第一句话大多是:你去哪了?你吃了么?其实这并不是真的问你去了哪里,吃了没有,这只是我们问候的一种方式而已,甚至可以说这只是一句客套话。而西方人见面更多的是说:hi,goodmorning/afternoon/night,hello……而絕不说我们打招呼的语言。在他们思想中,你要是问他们去哪了,就是干涉他们的隐私,会引起他们的不快;要是你问的是“你吃了吗”,他们则会误会,认为你想请他们吃饭。西方人当夸奖对方说:“你真美!”回答总是:“谢谢”,而我们却认为那是不谦虚的表现,总是回答:“哪里,哪里,您过奖了”。这些语言的不同都与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教育观念密切联系,了解这些对跨文化交际会有一定的帮助。
思想意识是行为的指挥棒,对人们的行为活动起着指定性的作用。霍夫斯特德提出了识别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四个方面,在此仅就权力差距大小而举例,说明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中国文化权力差异大,在称呼语中反映就比较明显。中国人们习惯使用称呼语中不仅包括姓氏,而且加上头衔,或者喜欢使用表明对方身份的称呼语,这样的称呼语表明说话人与对方的权势关系和辈分关系,上下级之间这样,同级别也这样。如张处长、王总经理、高教授、赵伯伯等。而在美国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和听到的是儿媳直呼公、婆的大名,儿女和父母也是直接姓名相称,对于我们也难于理解。
经济的发展对跨文化交际起到促进的作用。经济发展代表着一个社会的进步,是当今社会的重头戏。经济发展了,人们才会对文化要求日益高涨,从而文化水
篇三: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摘要]在任何形式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我们需要注意文化和心理因素充斥跨文化交际的全过程,与此同时,也要重视群体和个体差异。如果我们想在跨文化交际这个舞台上大展身手,不仅应该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了解和熟悉这些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从而在熟悉和接触目的文化时做到思想开放,行为变通。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心理
1.引言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所以在与不同国度的人交际之初,人们大都认为只要会使用对方的语言就能很好地与其交流了。但不久人们就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双方没有语言障碍,却无法沟通,经常发生误解甚至交际失误。这时他们发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的交际并不简单,很具挑战性,因为除了语言因素外,一些非语言因素也同样会成为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主要原因,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它们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了解跨文化交际的非语言因素,将会指导跨文化交际活动,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些非语言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
2.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
关于文化的定义,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文化作了一种新的解释,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在罗森塔尔·尤金所编的《哲学小辞典》中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就是所谓“广义的文化”,而与之向别的“狭义”则是专指精神文化而言,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文化提供给人们思维的方式来听、看和阐释世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因此,即使是相同的词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也有着不同的意义。StellaTing-Toomey认为文化从三个层面影响跨文化交际中意义的传递。
2.1认知层面
思维模式作为人们认知世界的手段,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人们在接触到他文化之前总是认为全世界人的思维是一样的。而实质上,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思维模式影响人们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加工和理解。东方和西方国家就拥有着差别很大的两大类型的思维模式。西方的思维模式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紧密相关,具有逻辑性、分析性和直线性的特点。以逻辑形式为例,其逻辑体系的最大特点是科学性归纳,重视感性材料,应用原理把原材料整合成有序的、自相一致的整体。典型的代表国家美国尤其看重实验、归纳和可操作性,而这种思维方式也使美国成为一个实用和功利思想盛行的国家。与西方的思维模式相异,东方的思维模式源自集体主义,以关联性、综合性、整体性和直觉性为特点。例如,亚洲人被认为思维过程中更关心直觉感知和回顾思考,不注重逻辑和分析。他们强调内外环境中主客观方面的统一,所以也不会像美国人那样把事情拆分成小部分来分析讨论和处理。这种依靠直觉的思维模式不喜欢分析、分类、精确和抽象。可想而知,不同文化的两个交际者如果不能意识到他们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
他们很可能对同一交际事件予以不同的理解,结果导致误会的产生,交际失败,乃至发生社会或个人关系的破裂。
2.2行为层面
每个文化都规定其恰当行为的规范标准,简单说,就是告诉人们这个事情是否可做,应怎样做。这些规范会影响言语或非言语交际。例如,交流时是否要直视对方,说话时双方应保持多远的距离,说话方式是直截了当还是含蓄婉转也是因具体文化而不同的。
胡文仲教授总结说,西方国家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人在交谈中比中国人目光交流的时间长而且更为频繁。他们认为缺乏目光的交流是因为缺乏诚意,不诚实,或是表示羞怯。中国人的习惯则是避免一直直视对方,以表示礼貌、尊敬或服从。大多情况下,中国人的目光一般要保持望向一个方向,不能经常变化方向或闪动,这样会让对方觉得你很不耐烦或对话题不感兴趣,是不礼貌的。因此,中、英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会觉得中国人与其目光交流过少,认为被看不起,或者认为中国人过于羞怯。而中国人则对交流中英国人的盯视感到不自在;而如果是中国青年女子的话,就更会对这种盯视产生反感。
说话方式上,人们普遍认为西方国家的人说话更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不拐弯抹角,西方人习惯以十分肯定的方式表达意见。与此不同的是日本人通常是在充分考虑了对方的感受与看法之后才讲话和采取行动。而且,日本人不习惯给出肯定的答复,这一习惯基于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摩擦的传统。对于说话过程中的沉默,不同文化对待的态度也不一样。文化规定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沉默。沉默在英美国家的交谈中是应避免的事情。美国人甚至常常接岔儿帮助对方把一句话说完来填补谈话中的空白。而在东方传统中,交谈中的沉默并不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沉默被赋予很高的评价。东方人认为沉默能带来内在的安定和智慧170。中日的许多谚语表示了沉默的重要和多张口说话的危险,例如,“邪恶出自口”、“祸从口出”、“嘴是用来吃饭的而不是用来说话的”等等,这与美国谚语“Thesqueakywheelgetsthegrease.”形成鲜明对比。所以美国人在与日本人交流时,不能正确理解日本人的沉默,常常把其理解为紧张、尴尬、怀有敌意等。
2.3情绪层面
情绪是由外界事物所引起的爱、憎、愉快、不愉快、惧怕等心理状态,大致分为愤怒、悲伤、恐惧、快乐、爱、惊讶、厌恶、羞愧等。从跨学科角度看,情绪研究强调情绪与社会、文化意义之间的关系。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些研究者认为,特定的情绪概念与情绪范畴是文化与历史的产物。文化规范人们的情绪表达,有的文化尽量掩藏情绪,只展示理性的一面;而有的文化则公开地表示情绪。
东、西方人情绪的表达就有着不同的方式。西方人很少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情绪比较外露,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显得比较张扬;而东方文化认为喜怒不形于色才是君子之风范。例如,中国人从小就被告知,要有涵养,要戒急用忍,内心的喜怒哀乐都不要显现出来,如果摆在脸上,则显得人不成熟或没有城府。布丽格斯发现,在诸如“生气”这一情绪表达上,Utku人与西方人也表现得很不相同,他们尊重群体和谐,非常注意控制情绪,他们从不试图用表达生气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尤其是晚辈,更加不能因为长辈的失误而表现出生气。情绪控制对于人们来说是尊重秩序,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无独有偶,研究尼泊尔两群文化的学者发现那里的孩子信仰严格印度教,被要求灵性纯净,重视社会秩序和服从,小孩大多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当询问是否愿意让别人知道他们的情绪时,50-70%被调查的孩子选择隐藏情绪;而询问他们的母亲是否教导过自己的小孩如何管理情绪
时,70%回答是肯定的。再者,欢乐是人类的普遍情绪,是人类的共同心理体验。然而,千百年来,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庆祝欢乐的同时,已把它变成了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欢乐文化也带上了民族的色彩。中西方有着各自的欢乐文化蕴涵。崇尚集体主义的中国人通过节庆活动享受喜悦,喜欢采用家族团圆、和谐、温和的方式表达欢乐之情。而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人则更强调个体的舒适和满足,表达欢乐的方式多为直接、粗放和张扬个性的风格。
3.跨文化交际中的心理因素
交际是一种社会现象,交际的人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心理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交际实质是一种心理交际。跨文化交际作为交际的复杂体也不例外,许多的心理因素掺杂在里边。研究学者们大体上达成共识,认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交际焦虑、交际动机和目的、文化定型、偏见和本民族至上主义。
3.1交际中的焦虑
与陌生人交际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新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感到不安、紧张、焦虑甚至是害怕。如果焦虑到了一定程度的话,它必然会影响交际效果。从认知角度讲,交际焦虑会导致信息加工时出现偏离,人们越焦虑,越希望能接收到自己预测的行为或语言,越关注自我,也越有可能负面地评价陌生人。跨文化交际对大多数人来说更是一个交际新环境,人们也就越容易产生焦虑。一个相近的理论也证明了这一点。根据Un2certaintyReduction理论,所有人在交际环境下都希望能了解自己和对方,也就是说,人们在任何新交际中都想尽量减少不确定性。但是当人们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预测能力降低时,不确定性会增加,而跨文化交际就是这种典型的情况。当人们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很难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得到相关信息来减少不确定性。这种状况使人们感到焦虑和挫败,而挫败感之下的人们希望马上结束交际,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所以,有效的交际在于把焦虑控制在恰当的程度。
3.2交际中的动机
在跨文化情境下,动机是人们恰当有效地与陌生人交际的愿望。Turner认为某些需要驱动人们与他人进行交往,例如,信任他人感的需求,群体归属感的需求,自我实现等。以群体认同感为例,多数人大部分时间是在与熟悉的人交往。在与陌生人交往时,一旦交际不顺利,他们的群体认同需求会得不到满足。这会导致他们对自己和所处情境产生焦虑,最终出现交际麻烦,甚至交际失败。这种情形出现在跨文化交际的时候更多。再者,不同文化的人们有不同的理由和动机来决定为什么和在什么时间进行交谈。在跨文化情境下,由于这种动机的不同会导致交际障碍的产生。例如,一个跨国公司的经理在做决定前向职员们听取建议,他会很难从一个印度职员那儿得到建议,因为在印度,是老板而不是雇员在做决定,是不鼓励雇员去参与做决定的。
关于情绪的表露,也可作为一个例证。在美国或许多地中海国家人们经常以交际的方式来敞开心扉,情绪的表露受到鼓励和期待。但在更多的文化交际中没有情绪表现的功用,情绪是深藏不露的。原因之一是许多文化认为言语表达会打破人与人之间自然的平静和谐。因此,对不同文化下不同交际动机和需求的熟悉,是成功交际的保证。
3.3本民族至上主义
本民族至上主义也称为民族优越感。具有民族优越感的人会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做事方式是正确的,或优于其他民族,而这种观点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其他民族行为和语言的理解。当本民族至上主义发展到极端时,人们会在交际中以
语言或非语言行为的形式表现出对其他群体的不屑或厌恶,极易导致公开对抗和冲突,其交际效果可想而知。
StewardandBennett清楚地指出本民族至上主义的三大危害。(一)本民族至上主义的思想容易形成狭隘的、防守的社会认同感;(二)本民族至上主义的思想活动特点是,在比较本族文化和他文化时以本族文化是最正常和最自然的想法为前提;(三)本民族至上主义思想下的判断经常是招人恶感的比较,在贬低他文化的同时,崇尚本族文化。
虽然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我们拥有着太多的共同点,但我们也知道差异同样鲜明地存在着。例如,有的文化认为“敞开门过日子”是积极的做法;而有的文化认为“关起门来过日子”是正确的;有的文化说起话来直来直去;另有文化说话讲究含蓄之美。一旦交际的一方持有本民族至上的思想,认为本族文化的做法是正确的,他文化将被认为不正确,在交际过程中,他会不自主地显示出对他文化的轻视。这时,受到轻视的一方会不愿继续与这样的人往来下去,其结果势必导致交际失败。本民族至上主义发展到极端时,会阻碍人们之间的交际以及思想、技术的交流,因为极端本民族至上主义容易引起对他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知识的排斥,以至于蒙蔽了理智。
3.4偏见
Plotnic和Mollenauer定义偏见为对另一群体的人的不公正的、有偏向的、无法忍受的观点或态度。在人际间或国际间背景下,偏见包含不同_程度的敌意,会带来负面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影响跨文化交际。当人们对其他人持有偏见时,受到偏见的对象将处在一个不利的状况,因为对方并没有根据他的实际行为来做出判断,而是在偏见想法的指引下进行着错误的判断。一旦有了偏见,人们就会尽量避免或撤出与不喜欢人群的接触,这样的例子在国际交往上不胜枚举。若让这样的情况继续存在下去的话,国际交往将无从谈起,世界将停止前进的步伐。正如哲学家Flewelling曾说过的:“无论王子、教父、国家还是邻居、家庭、个人,没有人能脱离出世,孤立地并有益地生活。”
3.5文化定型
政治评论家Lippmann首先采用这个术语,指人们对另一群体成员所持有的简单化看法。定型形成的原因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心理需求。
Samovar总结了文化定型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三个原因:(一)文化定型忽略个体差异,他们认为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都拥有完全一致的特点。这样的看法是刻板的,不变通的。(二)文化定型过于简单化、概括化或夸大化,因为他们大多是建立在半真实的、歪曲的或不真实的前提下。(三)文化定型不断被重复和加深,最后经常被认为成真理。文化定型的这些弊端会影响人们对其他人做出正确的判断,形成正确的印象,将使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无法进行。
4.总结
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了解和熟悉这些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在熟悉和接触目的文化时做到思想开放,行为变通。并且在任何形式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我们需要注意文化和心理因素充斥跨文化交际的全过程,与此同时,重视群体和个体差异,端正态度,正确对待不同交际场合和交际关系,尽量减少交际中的障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跨文化交际这个舞台上大展身手,使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从而推动人类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促进世界各地的发展。
篇四: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言语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在梁铭的《跨文化交际与词语附加义》中,作者通过剖析跨文化交际的内涵与特点分析了在交际过程中语言水平对成功交流、沟通的影响。同时也指出:“跨文化交际的顺利与否与语言水平的高低并不存有绝对的对应关系”。此论文主要阐述了词语附加义对交际的影响,其中相关于语法规则的差异,也相关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对于为什么语言水平高低不与交际顺利与否存有绝对对应关系,文章未重点分析。法小鹰、辛敏嘉的《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与适度文化移情》则从应对跨文化交际各种障碍的角度出发,试图提出解决办法,并重点说明“适度”移情的重要性。而本文则认为对于刚刚接触异文化的人来说,首先要移情,才能谈得上把握移情的“度”。
1文化与语言的互见
1.1从内涵看它们对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文化具有“塑造个人人格,实现社会化的功能。”①即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中,其社会成员所拥有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等都是受到特定社会文化影响的。所以,无论是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团体还是个人交流,我们都不能忽视文化这个核心要素。语言符号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事物,为什么用这样的语音或者书写形式,其原因只有一个:约定俗成。如果一种指称一旦成为约定俗成、在全社会范围内通用,它就能够进入语言体系。所以,语言也和文化一样,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社会界限。
1.2语言反作用于文化:通过上述定义不难发现,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色彩。汉语中就有很多文化词汇,例如:岁寒三友“松竹梅”、“龙”、“旗袍”。英语中也有,比如:“aspoorasachurchmouse”(一贫如洗;字面义为“和教堂的老鼠一样穷”)、“fool’sparadise”(黄粱美梦;字面义为“傻瓜的天堂”),其语汇通常会与他们的宗教、航海历史相关。能够看出,一个民族的语汇受其文化的影
响是巨大的。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显而易见。但是语言反过来对文化的影响却难以捉摸。一般认为,语言主要对人的感知产生影响。最典型的例子是:一种语言中如果没有特定的色彩词汇,那么持这种语言的人对这种色彩的感知也是不敏感的。本人认为,这种影响是通过这样一条线索产生的:语言的书写形式影响了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又是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沃尔夫假说即是相关语言影响思维方式的假说。在此以汉语影响为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偏向综合与形象。综合思维是说,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结合起来。我们在和别人交流思想时,通常不会先说明主题与结论,而是倾向于先铺垫说明前提、主题的来龙去脉,在结尾还会引申一些相关的事物。我认为这就是因为中国人的综合思维使得我们在考虑问题、表达观点的时候去全方位地考虑。中国的医学、艺术等同样受到了这种思维的影响。其次,中国人的思维偏形象而非抽象。自古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都是以实用为原则,很少去探究其为什么会这样,对于科技原理的探究不足也是我国科技后来落后于西方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汉字属于象形文字,在我们没有接触书面语之前,我们所听到的即是我们所接收的信息。而在我们接触书面语之后,语音就不能像表音文字那样发挥作用了。虽然汉字有一部分也有音旁,但绝大多数对汉字的区分、理解是通过意义来实行的。也就是说,通过汉字的象形的字形实行。
2沟通障碍浅析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沟通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不过,正如前面所讲,在文化与语言的相互作用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产生沟通障碍与误会在所难免。“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在于,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来说语是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作为符号体系的语言,有其严格的规则;来说语,则多受说话者的心理影响。
2.1由语言差异造成的障碍:由语言造成的障碍,即因为我们未准确地、全面地了解对方语言的结构形式而造成的失误。比如,在语音方面,英语不是通过声调来区别意义,而汉语是通过声调来区别的。
比如:“利害”(轻声)和“利害”(四声)就表示不同的意义。如果一个美国人和中国人交流时,不理解汉语的这个特征,就会产生误会。同样,在英语中,有些词汇声音的重心不同其意义也是不同的。例如“record”其重音在第一个音节时是名词,纪录片的“纪录”;重音在第二个音节时是动词。再看词汇。我比较赞同一些文章中对于词汇差异的分类:概念意义错位、形义错位与文化附加义错位。②概念义错位比如说:在英语中,仅用“president”一个词来表示“总统、校长、董事长”等多种意义,而汉语却对这些称呼有明确的划分。所以,如果一个中国人不了解“president”的意义宽泛性,很容易将其狭义地理解为“总统”从而产生理解错误。形义错位在日语与汉语之间体现比较明显。就是说,同样的写法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示不同的意义。比如:日语里“娘”是指女儿,而汉语里“娘”是指母亲。文化附加义则如本文之前所讲,我们说:“他有梅花般的气节。”如果不了解“梅花”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就很难理解这句话。本人在一次与外教的交流中,就因为没有注意到“星期五”在信基督教的国家含有“倒霉的、不好的”意义,他们一般不选择在周五有活动。而我邀请外教在星期五去参加一个派对,外教有点儿生气地拒绝了。在事后我才想起这个原因,为时已晚。
2.2由言语差异造成的障碍:言语即从语法层面看,一句话并无错误,我们对其语音、词汇等层面的理解都是到位的,但是依旧造成了误解。这就需要分析我们交流对象的文化特征、表达习惯、心理特征等。下面举几个案例来说明这个现象。
2.2.1未注意交流对象的文化特征、心理特征a.李娜是一位去美国加州大学交流学习的大二学生,在到达美国的第一天,她就去主动与负责自己学习生活的辅导老师见面。这位老师在之前与李娜仅仅有过几次电子邮件联系。在李娜看来,这位老师属于不熟悉的人的范围。于是在第一次见面简单问好之后,为了不使气氛尴尬,她和老师谈起了天气,她觉得这是英美人士经常有的口头谈资,就像中国人经常问彼此“吃饭了没有”一样。不过这位老师好像并不感兴趣而且表现出了一些失望的样子。后来李娜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天
气这个话题基本上是坐在公交车上的陌生人之间就能够谈论的话题。而在和自己相关系的、理解的人之间,话题不是这么局限、客气的。其次,李娜在谈论天气后,又以关心为出发点,建议老师添加衣服。其实,对于个人主义观点比较强的美国人来说,这种关心是他们不接受的。因为他会觉得你在质疑他的水平,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又怎么干别的事情呢?b.对于李娜,她依旧不怎么习惯的事情是,对于师长的称呼。在中国,直接叫老师的名字是非常不礼貌的。不过在美国,她的好几个老师都直接告诉她叫他们的名字即可。虽然了解了这个差异,不过因为从小的中国文化心理烙印,导致李娜每次在称呼老师的时候,虽然叫了名字,可她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这使得她在交往中很不自信。这种差异来源于美国的个人主义。在他们看来,人与人之间是绝对平等的,不能因为职位等差异而高人一等。学生直接称呼老师名字是自由平等的表现。
2.2.2未注意交流对象的表达习惯:本文在第一部分谈到的语言对思维、文化的影响一样,与中国人的形象思维、综合性思维不同,英美人注重逻辑性、分析性思维。也就是说,他们在叙述或者论证一个观点的时候,往往清晰直接、逻辑严谨。他们擅长逻辑论证而非大量的例举。所以在蒋铭所在的小组,他们虽然说的是对方的语言英语,却依旧用的中国人的思维,这种不配套导致了外教评委的不认同。通过上述案例能够看出,因为文化背景、表达习惯、心理特征的不同,我们在跨文化交往中,即使使用着对方的语言、且语法表达也没有错误,依然会因为种种原因引起误会。
3怎样注重及避免沟通障碍
3.1突破文化束缚:在陈晓萍的《跨文化管理》一书前言中写道:“世界上只有一个月亮,和一个金色的太阳;灿烂的微笑对所有的人都是友好的表达;即使山峦分界地区,海洋浩瀚无垠,这依然是一个小小的世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已经不再受到地域的防碍,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不过,科技让我们跨越了地理上的障碍,那么植根在不同国家、民族人心理的文化障碍如何跨越呢?“中国人学
习外语要获得地道的目的语语音,移情必须做到刻意模仿洋枪洋调,达到惟妙惟肖的地步。这对某些学习者来说并非不能而是其个性不愿意这样做。同样,目的语的特殊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对某些不善于移情的学习者来说也是难以接受的。”③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之所以说英语发音不地道,就是在语言这个层面上难以突破心理障碍去像英美人一样张大嘴说话;同样,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因为他们的母语并没有非常多且明显的声调变化,所以在学习中文时,即使知道了这个不同,他们也很难真正突破心理障碍做到和中国人一样说话。仅仅在语言层面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在难以预测、掌握的言语层面了。在言语层面,因为表达习惯、心理状况的难以预测性,跨文化交流的双方即使有意识去规避这些不同,也往往难以把握准确。如前面李娜的案例中,虽然她已经按照英美人士的习惯选择了谈论“天气”这个话题,还是因为了解不够深刻而产生了误会。移情(empathy)来源于精神分析学说。分为正移情和负移情。文化移情是指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保证不同文化之间顺利沟通而实行的一种心理体验、感情位移、认知转换,即有意识地超越民族本土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实行思考的心理倾向。简来说之就是有意地注重到彼此之间的差异并努力突破这种心理障碍。我认为,这种突破文化束缚的动力还是与想成功实行跨文化交际的动机强烈水准成正比。也就是说,当我们越想要和对方交流的时候,我们就越会自觉地、深刻地去了解对方的文化语言习惯。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李娜真正了解并融入到了美国的社会生活之中,那么她在称呼语等问题上的不习惯也会逐渐减弱了。
3.2创造多接触异文化的机会:在本文的第二个案例中,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虽然掌握了比较专业的外语知识,却还是未能实行成功的跨文化层面上的交流沟通。我认为这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除了和外教上课接触,其余时间还是继续沉浸在中国的语言、文化环境中。所以,这种注重对方心理、思维层面的意识并不强。从而导致了用中国人的思维说英语的现象。这在国内英语考试中也许不会有影响,因为评判的老师也是中国人。不过如果一旦真正进入与异文化的交流
圈,这种弊病就会显示出来。在一位学者的调查中,就发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表层文化负迁移率为39.5%,深层文化负迁移率为61%;而在华外资或中方企业的合资员工的表层文化负迁移率为30.5%,深层文化负迁移率为40.5%。④这就是因为在外资企业中,员工与异文化的同事接触频率较高。所以,想要成功地实行跨文化交际,除了在主观上要有非常积极、甚至献身精神的文化移情意识,还要在客观上多创造与异文化多接触的条件。
4结语
在跨文化交流学的诸多要素中,语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在跨文化案例中出现频率颇高的要素。而且其对文化的折射也是非常独特、有趣的。所以本人认为有必要对这个现象做简单而系统的阐述,并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亲自经历,去反思这个问题。当然,语言与文化是复杂的,本文所涉及的仅仅是浅层的、一定范围的现象。至于更加具有研究性的问题,比如在文化移情中为什么交际者明明意识到了差异却始终难以跨越心理障碍,本人认为还是有待深入探究。而且,解决这个问题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肯定具有长远的意义。
言语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篇五: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原因综述随着国际化交往的不断深入,世界的融合,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交流不断增多,人们之间的这种交流被称作跨文化交际。由于人们所处地域的不同,受到交通、经济等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和文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各自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进而发展成了社会规约和习俗。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些不同会对人们的交际带来困扰,下面仅就语言等几方面进行探讨。
语言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最常用而且最直接的交际工具。由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习俗的不同,我们在谈论一个问题时,常常因为一句话不得体,使听众发笑、不快或者气愤。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对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思考。地域的不同语言习惯就有很大差异。在中国邻里之间碰面,见到的第一句话大多是:你去哪了?你吃了么?其实这并不是真的问你去了哪里,吃了没有,这只是我们问候的一种方式而已,甚至可以说这只是一句客套话。而西方人见面更多的是说:hi,goodmorning/after-noon/night,hello……而绝不说我们打招呼的语言。在他们思想中,你要是问他们去哪了,就是干涉他们的隐私,会引起他们的不快;要是你问的是“你吃了吗”,他们则会误会,认为你想请他们吃饭。西方人当夸奖对方说“:你真美!”回答总是“:谢谢”,而我们却认为那是不谦虚的表现,总是回答“:哪里,哪里,您过奖了”。这些语言的不同都与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教育观念密切联系,了解这些对跨文化交际会有一定的帮助。
思想意识是行为的指挥棒,对人们的行为活动起着指定性的作用。霍夫斯特德提出了识别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四个方面,在此仅就权力差距大小而举例,说明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中国文化权力差异大,在称呼语中反映就比较明显。中国人们习惯使用1/4称呼语中不仅包括姓氏,而且加上头衔,或者喜欢使用表明对方身份的称呼语,这样的称呼语表明说话人与对方的权势关系和辈分关系,上下级之间这样,同级别也这样。如张处长、王总经理、高教授、赵伯伯等。而在美国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和听到的是儿媳直呼公、婆的大名,儿女和父母也是直接姓名相称,对于我们也难于理解。
经济的发展对跨文化交际起到促进的作用。经济发展代表着一个社会的进步,是当今社会的重头戏。经济发展了,人们才会对文化要求日益高涨,从而文化水平逐渐提升。我们要走出去取其精华,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济的发展也说明社会的和平,为进一步跨文化交际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们才能有机会到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感受不同的文化,提升生活质量。所以国家的安定,经济的发展是跨文化交际的有利保障。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
我们听到的童话故事就能代表不同的宗教文化影响下的国家特点。西方大多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是有神教,认为上帝是世间万事万物的主宰者,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基督徒绝对敬畏上帝、服从上帝。而在中国人们信仰的儒道佛是无神教。这样东西方就形成了差异,在许多谚语中就有所体现。英语里人们认为上上帝高于一切,上帝无所不在;在汉语里人们这样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中国人认为没有唯一至高无上的神,而且人可以充当众多的神。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为了稳固其统治,利用儒家的天命思想和三纲五常的礼仪,自称天子形成一整套尊卑有别、上下有序的等级,每个人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不能越位。这样就有了官大一级压死人、胳膊扭不过大腿、小鬼斗不过阎王这样的谚语。
在基督徒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除了上帝之外,人不能再有其他的偶像和神灵,所以他们说:“Humanbloodisallofacolor.”人类血的颜色都是一样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能用我国的宗教文化来衡量和体验西方国家基督教文2/4化,否则极易引起交际障碍。文化礼俗习惯会直接影响到交际质量。譬如在交际场合如何介绍他人,一些国家就存在着差异。在英语国家中介绍的顺序一般是:将男子介绍给女子;在同性别中将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将未婚女子介绍给已婚女子;将同性别中地位低者介绍给地位高者。而中国的介绍顺序基本相反,不分男女,按以下顺序介绍:将长辈介绍给晚辈;将职位高者介绍给职位低者。再如送礼礼仪。中西方都很讲究送礼,它是促进人际关系发展的一种方式。送礼,中国人讲究情谊,西方人讲品味和艺术。中国人送礼时,收礼人要谦虚一番不当面拆看,然后将东西放起来;西方人送礼时,收礼人会直接表达感谢之意,然后当面拆开,表示自己很喜欢礼物,表示对送礼者的尊重。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依据各自的饮食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中西方饮食也势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食物的营养及自身的生存问题。大都认为“吃”是为自身注入能量,来保持身体的结实,抵御病菌的侵袭,即使口味千篇一律。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白水煮土豆,虽有“味”而不入“味”,如同嚼蜡,却保持了材料的原有味道。虽然现在的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保健,也懂得爆炒烹炸会损失部分营养,有时还是宁愿选择后者。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在称赞美食时,总爱说“:色香味俱全”,家庭宴请时,主人常自谦道:“菜烧的不好,不一定和您的口味,就凑合着吃吧”而绝不说,“菜的营养不高,热量不够”等语言。西方人烹调方法的单一,使得烹调过程和使用器具都更加准确化,按照规范行事。看看菜谱就能知道,西方菜谱中都以“克”计量,而且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做菜,因此西餐就显得缺少特色。中国人推崇的是随意和创造。用料量描述“一匙”、“半碗”、“少许”比比皆是,没有准确标准,以口味而定。
综上所述,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以上几点的简析希望能为不同地3/4域、不同国籍的人们更好的进行交流和缩短思想距离,带来几分便利,对跨文化交际起到促进作用。
4/4
篇六: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看跨文化
一、从语境差异看中美差异:
在低语境中,大量信息都要靠编码清晰的信息来传递,所以美国认为对交际成功负责的是说话者或作者,他们应该通过言语将意思表述清楚。如果言语没有完整清晰地表述意思,听者和读者可以要求得到更多的信息。说话者将这理解成积极的行为,因为它表明了听话者理解了并希望更全面的理解。而在高语境中,绝大部分信息很少出现在编码清晰的信息里,所以中国人认为说话者不必在言语中完整精确地表达意思,听话者有责任通过注意言语表达的语境来阐释言语的意思,他们期望听话者在阐释信息意思中负更多的责任,发挥语用推理能力,进而推导出说话者的意图,听话者也习惯于并善于从身体语言、沉默等话外之音中去寻找意义。
相比中国人,美国人不注意非言语传达的信息。当他们做出回应时,他们是回应人们所说的而不是回应人们是怎样表现的,而对情景,参与者的角色等语境因素不予注意。通常中国人在理解这些语境信息的意思是没有困难的,当中国人看见美国人不能或没有对语境信息做出回应时,他们会认为美国人对他人的感受不敏感。美国人确实也使用一些表达问候、谢意的礼节用语,但是这些固定短语和惯用语在低语境中的作用比在高语境中的小得多。由于作为低语境的交际者的美国人希望其他人说的话信息量大,所以他们常常误解礼貌用语的意思。低语境的交际者常常不满高语境的交际者在言谈中使用套话,他们希望所有的言词都有意义。
二、从英汉禁忌中看差异:
1、禁亵渎性词语:-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滥用上帝或上帝的名字是不敬的,所以与这类相关的词语一般是要避免的,而且也常常避免谈到魔鬼,如:
上帝的名字JehovahGod(上帝)hell(地狱)devil(魔鬼)Christ(基督)JesusChristHolyMary如果要使用,则God说成Dod,Gom,Godfrey等,将JesusChrist说成Caessar’Crutch等或是使用godofthisworld,theBigD(Lordofflies),thegoodman等委婉语。
在中国,人们也尽量避免对“神”的不敬,对自己信奉和崇拜的神仙不能在言语上有任何的轻慢和不敬。但对于“鬼”却是不避讳的,如汉语中就有“牛鬼蛇神”、“妖魔鬼怪”、“鬼东西”、“扮鬼脸”等。另外,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皇帝的名字,甚或与皇帝的名字同音或同形的字都在禁忌之列。如中国的秦始皇名“嬴政”,为避其“政”名,一年的“正月”被该为“端月”;宋朝知州一官吏名“田登”,为避其“登”字,下令百姓不能说“点灯”,而说“放火”,因此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说。
2、禁辱骂性词语:
辱骂性语言在英语中属于淫秽性语言(obscenelanguage),也可以说是脏话(dirtywords),常常是人们避讳的。如:
sonofbitch(狗娘养的)ForChrist"ssake!(为了基督!)Goddamned!(神啊,受诅咒吧!)Oh,damnit!(诅咒它吧!)1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英语里还有用动物的名称来骂人的,如骂某人为cow,swine,pig,stallion等等,这些是禁止使用的。
英语中有些辱骂性词语往往是四个字母组成,在交际当中也是要避讳的,所以four-letterwords(四字经)也被认为是禁忌语。如:Fuck,??Shit,在汉语中,骂人的话与宗教关系不大,往往与动物联系比较多,特别是与狗的联系较多。如“狗娘养的”、“狗东西”、“狼心狗肺”等。另外,汉语的“他妈的”、“该死的”、“瘪三”、“下三烂”等辱骂性语言也是要禁止的3、禁歧视性词语:
种族歧视语是英语语言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带有种族偏见的字眼,甚至有侮辱的味道(insultingwords或slur),如:
对黑人不要用Negro,更不能用nigger,礼貌的说法是Afro-American或
African-American,用black也可;对白人不要用honky(这是黑人辱骂白人的用词),正确用法是whitepeople或
Caucasian;对犹太人不要用Hymies,而应用Jews或Jewishpeople;对越南人和菲律宾人不要用gook,要用Vietnamese和Filipinos;对墨西哥人、西班牙人及中、南美洲人,包括波多黎各(PuertoRico)人,正确的用法多是Hispanics或Latins;
还有黑人和白人结婚所生的混血儿,也不可称为Oreo(Oreo:奥利奥,即奶油夹心巧克力饼干)。
英语中还有一些含有“black”的词语也是禁忌语。“black”与“邪恶”“罪孽”“肮脏”等有关。例如:blackguard(恶棍),blacklist(黑名单),blackmark(污点)等。
全家引以为耻的“败家子”是blacksheep。
无恶意的谎言是whitelie,不像ordinarylie(一般的谎言)或blacklie(用心险恶的谎言)那么令人厌恶。
汉语中许多贬义词有“黑”字。如:“黑心”、“黑帮”、“黑话”。“白”字在汉语中也常构成贬义词。如:京剧中的奸臣画“白脸”,转义为“坏蛋”(villain);“白色恐怖”指反动派制造的恐怖。
汉语中的种族歧视主要反映在旧中国的一些词语上,象轻视或贬低少数民族的词语“蛮人”,把不称职的医生称为“蒙古大夫”,把侵略中国的外国人叫做“鬼子”。
三、从广告翻译上看差异:每个人都生活工作在受广告影响的世界里。事实上,广告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并丰富着我们的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广告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十大广告巨人之一。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和一项新的研究领域,广告翻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广告应该以适当的策略被翻译成目的语并满足顾客的需要和期望。因此,广告翻译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英译汉还难以令人满意,它始终处于十分低的水平。很多广告只是从字面上进行翻译,译者对两种文化区别的关注还甚少。译者总是忽略广告的特征和功能,因此在翻译中还存在很多问题。RichardE.Porter是对最早研究跨文化交际的学者之一,他认为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而且在与其他国家的交际中应当受到重视。金惠康教授指出“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中,译者总是遇到一些不能被本国的语言所理解和表达的事物,物品和概念,他们不得不面对另外一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2005:296)跨文化交际研究是要通过探究交际障碍的原因,文化冲突以及避免交际误解和错译来解决这些问题。跨文化翻译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2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际活动,广告翻译被认为是跨文化交际的形式之一。由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当一个好的广告被翻译成目的语的时候,它对于目的语人群未必是一则成功的广告。
本文强调广告翻译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重要性,旨在通过对跨文化交际和一些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来探索广告翻译的适当策略,包括以下几点:1.由于广告的特殊目的和社会功能,广告语言有其独特的文本特征,这就决定了广告翻译应该有自己的翻译原则、标准和方法。2.西方的翻译理论,例如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彼得·纽马克上午交际翻译法,弗密尔的目的性理论,对广告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广告语言也是其所处的特定文化的产物。国际广告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广告翻译必须符合广告语言的文化特征。4.作为国际市场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告的最大功能是促销。所以,衡量广告翻译的标准应是看其是否能实现商业目的和功能。只要在目的语环境里最大限度的实现促销功能的翻译就是好翻译。直译,义译,改译和创造性翻译都是实现其目的的方法。5.广告语言的文化特征决定了广告翻译的定位应从文字翻译走向文化翻译。
四、从品牌中的内涵看差异:
五、1.品牌中的文化心理
六、人类文化都具有普遍性,任何文化都包含有主观文化,即规范、价值观和世界观。中国古代讲究“性相近,习相远”,西方文化学界也常感慨:文化的共性让我们聚到一起。语言有一个环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也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从而在语言中形成不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中国还是英语国家,其文化内涵都有其特殊之处,但同时也有其相似之处。寻求吉利和追求高雅是中西文化所共有的,这是文化心理的一部分。同时在商标品牌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追求吉利是人们普遍的一种心理。从跨文化角度去看待品牌也颇有一番味道。品牌中蕴涵着一种意境美,借助于词汇的联想意义和词汇本身的意义,商家可以烘托出一种意境,人产生丰富而美丽的联想,激起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在品牌中,人们尽力去选用合适的词汇寻求美好的含义。比如,Goldlion按照中国人的理解一度被翻译为“金狮”。但是,“狮”与“失”谐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负面含义,因而半音译半意译为“金利来”。同样利用谐音,人们会联想到金钱与利润,同时有一种财源滚滚来的感觉,符合中国人的销售及购买心理,因而颇受欢迎。同样,提起绝妙的中国商品及其商标走向国际市场大获成功的一例,人们会想到美佳净。上海家化的“美佳净”作为日用品,给人一种美感,一种质量上乘的感觉。出口时,此品牌被翻译成了“MAXAM”,其发音与“美佳净”接近。两种语言中的两个词结构对称,有一种平衡感,读音上颇似“Maximum”,简洁而富有含义。抛却翻译技巧不说,单就符合中西方的欣赏层次而言,两个词汇都体现了商家以及消费者追求吉利与美好的心理,一个成功的容易打开市场的品牌应运而生。
七、人们排斥低俗的事物而钟情于高雅的事物。在商品品牌中体现高雅,要追求一定的艺术性。在英语中,品味起西方文化及其高雅之处,人们的头脑中很容易想起希腊罗马神话。古希腊罗马神话以其源远流长、韵味丰富而著称。其影响之深远超乎人们想象。于是,神话便成为了商品品牌的不竭来源。以神话人物名字及典故命名的商品便给人以无限魅力和想象空间。女性服装的商标名称达芙妮(Daphne)便是很典型的一例。美丽的Daphne是神话中的露水女神,是阿波罗的初恋情人。在阿波罗热烈追求达芙妮的时候,她羞涩地向父亲求救,她的父亲就把她变作月桂树。阿波罗钟情于月桂树,感慨道:“你是我的圣,我的青春常在,你也将四季常青,绿叶永不凋零。”浪漫的爱情故事,动人的魅力神话,年轻女性清秀端庄、优雅动人,其优美气质和作为年轻女性的服装品牌浑然一体,给人无限的浪漫、高雅之感。同样,Nike3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作为胜利女神,身生双翼,可以给人带来胜利消息和各种礼物。体育用品的运动之感和女神展开双翼的一致性不谋而合。追求胜利的体育用品公司希望在胜利女神保护下一切顺利,消费者对这种吉祥也是求之盼之。
八、化妆品名牌艾琳(Irene)源自于希腊的和平女神,爱美的女性可以在这一品牌中找到高贵、青春和美丽的感觉。从这里看西方文化,可以看到浓重的文化痕迹,文化给这些商品带来无尽的美感和魅力。这其中,随着商品的销售,西方文化被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人们在享受异域商品带来的便利之时也享受了异国文化与情调。这样将文化潜移默化带入到商品中,是促进人们跨文化交际的方式之一。了解相关知识,人们会对外来商品产生积极的欣赏心理,从而有意识地去了解西方文化,达到潜意识中的跨文化交际。
九、2.品牌中的地理文化
十、任何文化都会包括客观文化,即习俗、科技、生活方式等。这些某些程度上表明了人类共同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品牌中同样可以看到客观文化,即历史文化、地理文化等。历史文化,一般是在历史进程中产生的、社会文化遗产的积淀。而地理文化则倾向于由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品牌带有独特的文化色彩,自然也会反映中西方各自的客观文化。化妆品的品牌之一雅芳(Avon)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在中国,雅芳这个化妆品牌家喻户晓,读其汉语名字便能将其优雅、芬芳和其化妆品的品质合二为一。其英文名称来自于莎士比亚故居的一条河流名称——埃文河。同样,作为空调品牌之一的“西泠”是汉语中的专有名词。“西泠”指的是艺术大师吴昌硕创立的位于杭州西泠桥畔的杭州文化名胜——西泠印社。这一文化特征不能缺失。百般琢磨之后,产品选定英文名称为“Serene”,其读音与汉语读音接近,又取其宁静舒适之含义。可想而知,空调产品有此特切的名字,不熟悉这一文化背景的外国人也乐于接受此品牌,享受其名称带来的舒适感觉。
十一、历史文化方面,人们借鉴于古希腊文明本身就是尊重与重温历史。在各自的语言中,将文化信息注入到商标当中,带人们享受今天生活的同时去铭记古老的历史,也是一件很有创意的事情,同时能帮助人们将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芬达饮料即是其中一例。范大的英文名字“Fanta”借用德语词“Fantasie”,意为幻想曲。借用欧洲古老语言使得商标充满了“老字号”的意味。香皂“Hazeline”,翻译成了“夏士莲”。“莲”是中国古人偏爱的一种植物,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古诗词。这种历史给我们留下来的对于事物的认同感让消费者提前有了接受和欣赏的心理,也会激发人们的购买欲。
十二、3.品牌的“入乡随俗”
十三、(1)品牌中的跨文化的成功。经济发展的今天,“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怀着不同价值观念的人试图在精神文化领域里建立起一套促进相互理解、宽容和共存的体系”[2]。在世上每个角落的每个公民都参与到全球化的时代里,人们更多的求同存异,同时入乡随俗。商品在翻译过程“入乡随俗”能让消费者欣然接受。世界著名商标CocaCola于20世纪30年代传入上海。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彝将其译为“可口可乐”,其美妙含义难以言表,译为汉语的“可口可乐”更增加了味觉在其中,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饮料商品的特征。此外,它采用了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苏轼的书法体,这一结合与融合将中西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得国外原产植物的名称在中国又有了“本土化”的文化气息。美国一化妆品名称为“Revlon”。它的英文名称源自于其创始人Revson的名字,本身并无新奇之处,绝妙的是该名称一经汉译则引经据典,文化意味浓重,译为“露华浓”。这名字出自于李白诗《清平调》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女性的高贵典雅在这一品牌名称中一览无余,作为化妆品的名字也最佳不过,这样集中西文化于一身的品牌名称不禁让人拍案叫绝。可以说,4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这样的跨文化是极其成功的,符合中西方的审美与评价标准。有深厚的文化历史作为商标背景,商品更显示其特殊性。
十四、(2)品牌中跨文化的失误。“文化差异滋生众多的交际失误、矛盾和冲突,反而使人们的心理距离拉大。矛盾和冲突的背后不仅仅是利益或领土的争夺,也不仅仅是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分歧,而是更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巨大隔阂——正是这些隔阂使地球村中的人们虽然身在咫尺之间,却有如隔天涯之感。”[2]由此可见,民族之间的差异会带来文化上的差异,同时也会导致跨文化的失败。品牌名称的使用当中不乏这样失败的例子。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福特公司开发了一种性能好、价格便宜的车型Fiera,并将其销往南美市场,结果半年之内几乎无人问津。究其原因,调查人员发现Fiera在西班牙语中义为“丑老太婆”。不了解语言与文化,商家经济上蒙受损失,证实了其在营销时跨文化的失败。我国上海“水仙牌”洗衣机也遭遇了语言与文化尴尬。按照字面翻译为“Narcissus”,英语中却意味着“自恋狂、极其自负狂傲的人”。商家运营中,只注重了原字面的翻译,却忽视了文化的存在。不仅没有推销出商品,反而让人产生误解,同时传递了负面含义。这种只是严格遵照词义翻译而忽视了目的语文化的做法最终会导致跨文化的失误与失败。
十五、商品品牌在商品销售中举足轻重。窥此一斑,可以发现,商品社会的今天,传递商品信息时也要传递一种文化,既要体现本土文化又要能融合他人的文化。辅助商标命名时一定要关注其文化内涵。可以看出,消费者在享受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时,也在商品中体味着文化,跨文化意识在所有人心中都在加强。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与渴望也会在无形中得以实现,个人的文化、语言特点、民情习俗等也可以得到尊重。
十六、从中国式英语中看差异:
1、造成我国英语学习者产生中国式英语的客观因素
A、英语教师对目的语语言和文化关系驾驭能力不足
从理论上讲,中国人学英语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到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国家去,直接在英语文化的熏陶中学习英语。但由于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能到国外学习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中国人只能在国内的英语课堂里接受英语教育。英语社会文化
等背景知识只能通过教师(绝大多数为中国教师)的“二传”习得。英语教师的英语文化水平就决定了学生们对英语文化知识的习得程度。事实上,我国大部分英语教师对英语社会文化知识的掌握主要从书本中或他们的老师那里获得,对其没有亲身感受。因此,教学中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驾驭能力常显不足。这是导致学生产生中国式英语的重要原因之一。
B、教学方法不当与中式英语现象关系密切
我国英语教育主要采用语法翻译的教学方法,注重语言形式和语法规则讲解,不注重口语表达的训练,更忽视语言文化内涵的介绍。实际交流时,学生口语中往往出现中国式英语。近年来,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引进和推广,部分学校又走上了另一极端,过分强调口头操练,忽视了语法和语用规则,结果,学生口头表达“流利”,书面语常出现不合英语语言文化规范的中国式英语。
C、英语教材内容相对陈旧与中国式英语的成因不无关系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英语教材大多为国内第19卷第3期宋更宇从文化视角看中国式英语
55专家写,很少由国外直接进口,而且变更的周期较长,因而内容滞后于社会现实生活。比如,当我们的学生学会了“Howdoyoudo?”与操英语的外国人打招呼时,他们已习惯于使用“Howareyou?”而当学生们学会了“Howareyou?”时,美国人则更喜欢用“Howareyoudoingnow?”。于是,我们自以为是地道纯正的英语,由于跟不上英美国家实际社会文化生活的步伐而变成了不是中国式英语的“中国式英语”了。
D、缺少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环境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中国学生通过“二传”习得的些许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往往由于缺少跨文化交际的环境,因而不能内化巩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淡忘。偶尔用起来,学生又不能准确把握。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Chinglish”。尽管一些有条件的学校,聘请了外籍教师,由于中国学生的内向性格,课堂上不能主动积极配合,再加上班级大、人数多的客观情况,每节课学生人均占有时间不足一分钟,效果可想而知。也有些学校为了营造英语交际的环境,定时定点举办英语之角或英语沙龙,但由于组织不力等原因,常常不能持久而徒有虚名。凡此种种因素造成学生的语言文化错误不能及时充分暴露,因而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日后在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说出或写出中国式英语也就不足为怪了。
2、中国式英语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A、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文化存在于两个层面,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文化所隐蔽的部分大大甚于所揭示的部分。就英语社会文化来说,它是西方民族几千年文明的沉淀;是英语民族哲学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社会方式的集合;是西方政治、教育、修养、文学、艺术、语言、思维等的总和。它涉及到英语族
社会文化一切领域,就连英语民族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也无不打上其文化的烙印。偌大的英语民族文化系统岂是中国人几年,十几年,在脱离社会语境的情况下,仅仅通过语言学习所能完全习得的。况且大部分文化是隐蔽的,而“隐蔽文化是动态的,它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旧的隐蔽文化被揭示,新的隐蔽文化又等待人们去探险”[13]。英语社会文化如同所有的民族文化一样是个永远采掘不完的矿藏。这就是说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总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目的语文化缺失。这种文化缺失反映在语言上就是中国式英语,故而中国式英语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式英语不可避免不等于说不可减少,而减少的唯一途径是英语学习过程中进行相关的文化导入。
结语:随着世界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各国的交流不断加强,做为一个具有全球化视角的人必须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理解,融汇国国。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解,理解中西方文化有利于扫除交流的障碍,有利于顺畅的交流。有利于善良的人更好的,更短时间的了解理解对方。
篇七: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摘要]在任何形式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我们需要注意文化和心理因素充斥跨文化交际的全过程,与此同时,也要重视群体和个体差异。如果我们想在跨文化交际这个舞台上大展身手,不仅应该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了解和熟悉这些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从而在熟悉和接触目的文化时做到思想开放,行为变通。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心理
1.引言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所以在与不同国度的人交际之初,人们大都认为只要会使用对方的语言就能很好地与其交流了。但不久人们就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双方没有语言障碍,却无法沟通,经常发生误解甚至交际失误。这时他们发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的交际并不简单,很具挑战性,因为除了语言因素外,一些非语言因素也同样会成为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主要原因,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它们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了解跨文化交际的非语言因素,将会指导跨文化交际活动,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些非语言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
2.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
关于文化的定义,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文化作了一种新的解释,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在罗森塔尔·尤金所编的《哲学小辞典》中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就是所谓“广义的文化”,而与之向别的“狭义”则是专指精神文化而言,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文化提供给人们思维的方式来听、看和阐释世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因此,即使是相同的词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也有着不同的意义。StellaTing-Toomey认为文化从三个层面影响跨文化交际中意义的传递。
2.1认知层面
思维模式作为人们认知世界的手段,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人们在接触到他文化之前总是认为全世界人的思维是一样的。而实质上,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思维模式影响人们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加工和理解。东方和西方国家就拥有着差别很大的两大类型的思维模式。西方的思维模式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紧密相关,具有逻辑性、分析性和直线性的特点。以逻辑形式为例,其逻辑体系的最大特点是科学性归纳,重视感性材料,应用原理把原材料整合成有序的、自相一致的整体。典型的代表国家美国尤其看重实验、归纳和可操作性,而这种思维方式也使美国成为一个实用和功利思想盛行的国家。与西方的思维模式相异,东方的思维模式源自集体主义,以关联性、综合性、整体性和直觉性为特点。例如,亚洲人被认为思维过程中更关心直觉感知和回顾思考,不注重逻辑和分析。他们强调内外环境中主客观方面的统一,所以也不会像美国人那样把事情拆分成小部分来分析讨论和处理。这种依靠直觉的思维模式不喜欢分析、分类、精确和抽象。可想而知,不同文化的两个交际者如果不能意识到他们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
他们很可能对同一交际事件予以不同的理解,结果导致误会的产生,交际失败,乃至发生社会或个人关系的破裂。
2.2行为层面
每个文化都规定其恰当行为的规范标准,简单说,就是告诉人们这个事情是否可做,应怎样做。这些规范会影响言语或非言语交际。例如,交流时是否要直视对方,说话时双方应保持多远的距离,说话方式是直截了当还是含蓄婉转也是因具体文化而不同的。
胡文仲教授总结说,西方国家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人在交谈中比中国人目光交流的时间长而且更为频繁。他们认为缺乏目光的交流是因为缺乏诚意,不诚实,或是表示羞怯。中国人的习惯则是避免一直直视对方,以表示礼貌、尊敬或服从。大多情况下,中国人的目光一般要保持望向一个方向,不能经常变化方向或闪动,这样会让对方觉得你很不耐烦或对话题不感兴趣,是不礼貌的。因此,中、英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会觉得中国人与其目光交流过少,认为被看不起,或者认为中国人过于羞怯。而中国人则对交流中英国人的盯视感到不自在;而如果是中国青年女子的话,就更会对这种盯视产生反感。
说话方式上,人们普遍认为西方国家的人说话更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不拐弯抹角,西方人习惯以十分肯定的方式表达意见。与此不同的是日本人通常是在充分考虑了对方的感受与看法之后才讲话和采取行动。而且,日本人不习惯给出肯定的答复,这一习惯基于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摩擦的传统。对于说话过程中的沉默,不同文化对待的态度也不一样。文化规定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沉默。沉默在英美国家的交谈中是应避免的事情。美国人甚至常常接岔儿帮助对方把一句话说完来填补谈话中的空白。而在东方传统中,交谈中的沉默并不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沉默被赋予很高的评价。东方人认为沉默能带来内在的安定和智慧170。中日的许多谚语表示了沉默的重要和多张口说话的危险,例如,“邪恶出自口”、“祸从口出”、“嘴是用来吃饭的而不是用来说话的”等等,这与美国谚语“Thesqueakywheelgetsthegrease.”形成鲜明对比。所以美国人在与日本人交流时,不能正确理解日本人的沉默,常常把其理解为紧张、尴尬、怀有敌意等。
2.3情绪层面
情绪是由外界事物所引起的爱、憎、愉快、不愉快、惧怕等心理状态,大致分为愤怒、悲伤、恐惧、快乐、爱、惊讶、厌恶、羞愧等。从跨学科角度看,情绪研究强调情绪与社会、文化意义之间的关系。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些研究者认为,特定的情绪概念与情绪范畴是文化与历史的产物。文化规范人们的情绪表达,有的文化尽量掩藏情绪,只展示理性的一面;而有的文化则公开地表示情绪。
东、西方人情绪的表达就有着不同的方式。西方人很少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情绪比较外露,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显得比较张扬;而东方文化认为喜怒不形于色才是君子之风范。例如,中国人从小就被告知,要有涵养,要戒急用忍,内心的喜怒哀乐都不要显现出来,如果摆在脸上,则显得人不成熟或没有城府。布丽格斯发现,在诸如“生气”这一情绪表达上,Utku人与西方人也表现得很不相同,他们尊重群体和谐,非常注意控制情绪,他们从不试图用表达生气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尤其是晚辈,更加不能因为长辈的失误而表现出生气。情绪控制对于人们来说是尊重秩序,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无独有偶,研究尼泊尔两群文化的学者发现那里的孩子信仰严格印度教,被要求灵性纯净,重视社会秩序和服从,小孩大多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当询问是否愿意让别人知道他们的情绪时,50-70%被调查的孩子选择隐藏情绪;而询问他们的母亲是否教导过自己的小孩如何管理情绪
时,70%回答是肯定的。再者,欢乐是人类的普遍情绪,是人类的共同心理体验。然而,千百年来,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庆祝欢乐的同时,已把它变成了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欢乐文化也带上了民族的色彩。中西方有着各自的欢乐文化蕴涵。崇尚集体主义的中国人通过节庆活动享受喜悦,喜欢采用家族团圆、和谐、温和的方式表达欢乐之情。而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人则更强调个体的舒适和满足,表达欢乐的方式多为直接、粗放和张扬个性的风格。
3.跨文化交际中的心理因素
交际是一种社会现象,交际的人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心理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交际实质是一种心理交际。跨文化交际作为交际的复杂体也不例外,许多的心理因素掺杂在里边。研究学者们大体上达成共识,认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交际焦虑、交际动机和目的、文化定型、偏见和本民族至上主义。
3.1交际中的焦虑
与陌生人交际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新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感到不安、紧张、焦虑甚至是害怕。如果焦虑到了一定程度的话,它必然会影响交际效果。从认知角度讲,交际焦虑会导致信息加工时出现偏离,人们越焦虑,越希望能接收到自己预测的行为或语言,越关注自我,也越有可能负面地评价陌生人。跨文化交际对大多数人来说更是一个交际新环境,人们也就越容易产生焦虑。一个相近的理论也证明了这一点。根据Un2certaintyReduction理论,所有人在交际环境下都希望能了解自己和对方,也就是说,人们在任何新交际中都想尽量减少不确定性。但是当人们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预测能力降低时,不确定性会增加,而跨文化交际就是这种典型的情况。当人们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很难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得到相关信息来减少不确定性。这种状况使人们感到焦虑和挫败,而挫败感之下的人们希望马上结束交际,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所以,有效的交际在于把焦虑控制在恰当的程度。
3.2交际中的动机
在跨文化情境下,动机是人们恰当有效地与陌生人交际的愿望。Turner认为某些需要驱动人们与他人进行交往,例如,信任他人感的需求,群体归属感的需求,自我实现等。以群体认同感为例,多数人大部分时间是在与熟悉的人交往。在与陌生人交往时,一旦交际不顺利,他们的群体认同需求会得不到满足。这会导致他们对自己和所处情境产生焦虑,最终出现交际麻烦,甚至交际失败。这种情形出现在跨文化交际的时候更多。再者,不同文化的人们有不同的理由和动机来决定为什么和在什么时间进行交谈。在跨文化情境下,由于这种动机的不同会导致交际障碍的产生。例如,一个跨国公司的经理在做决定前向职员们听取建议,他会很难从一个印度职员那儿得到建议,因为在印度,是老板而不是雇员在做决定,是不鼓励雇员去参与做决定的。
关于情绪的表露,也可作为一个例证。在美国或许多地中海国家人们经常以交际的方式来敞开心扉,情绪的表露受到鼓励和期待。但在更多的文化交际中没有情绪表现的功用,情绪是深藏不露的。原因之一是许多文化认为言语表达会打破人与人之间自然的平静和谐。因此,对不同文化下不同交际动机和需求的熟悉,是成功交际的保证。
3.3本民族至上主义
本民族至上主义也称为民族优越感。具有民族优越感的人会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做事方式是正确的,或优于其他民族,而这种观点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其他民族行为和语言的理解。当本民族至上主义发展到极端时,人们会在交际中以
语言或非语言行为的形式表现出对其他群体的不屑或厌恶,极易导致公开对抗和冲突,其交际效果可想而知。
StewardandBennett清楚地指出本民族至上主义的三大危害。(一)本民族至上主义的思想容易形成狭隘的、防守的社会认同感;(二)本民族至上主义的思想活动特点是,在比较本族文化和他文化时以本族文化是最正常和最自然的想法为前提;(三)本民族至上主义思想下的判断经常是招人恶感的比较,在贬低他文化的同时,崇尚本族文化。
虽然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我们拥有着太多的共同点,但我们也知道差异同样鲜明地存在着。例如,有的文化认为“敞开门过日子”是积极的做法;而有的文化认为“关起门来过日子”是正确的;有的文化说起话来直来直去;另有文化说话讲究含蓄之美。一旦交际的一方持有本民族至上的思想,认为本族文化的做法是正确的,他文化将被认为不正确,在交际过程中,他会不自主地显示出对他文化的轻视。这时,受到轻视的一方会不愿继续与这样的人往来下去,其结果势必导致交际失败。本民族至上主义发展到极端时,会阻碍人们之间的交际以及思想、技术的交流,因为极端本民族至上主义容易引起对他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知识的排斥,以至于蒙蔽了理智。
3.4偏见
Plotnic和Mollenauer定义偏见为对另一群体的人的不公正的、有偏向的、无法忍受的观点或态度。在人际间或国际间背景下,偏见包含不同_程度的敌意,会带来负面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影响跨文化交际。当人们对其他人持有偏见时,受到偏见的对象将处在一个不利的状况,因为对方并没有根据他的实际行为来做出判断,而是在偏见想法的指引下进行着错误的判断。一旦有了偏见,人们就会尽量避免或撤出与不喜欢人群的接触,这样的例子在国际交往上不胜枚举。若让这样的情况继续存在下去的话,国际交往将无从谈起,世界将停止前进的步伐。正如哲学家Flewelling曾说过的:“无论王子、教父、国家还是邻居、家庭、个人,没有人能脱离出世,孤立地并有益地生活。”
3.5文化定型
政治评论家Lippmann首先采用这个术语,指人们对另一群体成员所持有的简单化看法。定型形成的原因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心理需求。
Samovar总结了文化定型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三个原因:(一)文化定型忽略个体差异,他们认为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都拥有完全一致的特点。这样的看法是刻板的,不变通的。(二)文化定型过于简单化、概括化或夸大化,因为他们大多是建立在半真实的、歪曲的或不真实的前提下。(三)文化定型不断被重复和加深,最后经常被认为成真理。文化定型的这些弊端会影响人们对其他人做出正确的判断,形成正确的印象,将使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无法进行。
4.总结
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了解和熟悉这些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在熟悉和接触目的文化时做到思想开放,行为变通。并且在任何形式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我们需要注意文化和心理因素充斥跨文化交际的全过程,与此同时,重视群体和个体差异,端正态度,正确对待不同交际场合和交际关系,尽量减少交际中的障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跨文化交际这个舞台上大展身手,使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从而推动人类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促进世界各地的发展。
篇八: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以中西方语言为例--探讨跨文化语境下语言交际的差异摘要:随着我国日益走向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也越来越紧密,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多元化给我们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化。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使用过程之中形成的一个独一无二并且固定的表达方式,语言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而又相辅相成的。基于跨文化视角,本文通过阐述中西方语言的特点与中西方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及其原因,从以跨文化意识为基础构建语境,对文化差异进行包容和学习,增加阅读量三个维度,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差异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从而更深层次地了解中西方语言交际的差异及其承载的文化,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运用中西方语言,促进中西语言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
1.语言和跨文化视角
语言作为人们使用的一种符号系统,可以分为言语语言和非言语语言。言语语言是以口头和书面语言为代表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而非言语交际活动主要由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手势等构成。语言的社会性和文化性表明,语言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受到语言之外存在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语言系统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与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复杂联系。因此,语言学习者应该把语言放到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分析和探究,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语言的内部特点。此外,以英语为例,在跨文化语言交际过程中,掌握文化内涵是信息有效传递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尽可能实现对等的语言交流,双方都不能忽视对方的文化背景和环境,需要结合对方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对其所说语言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转化,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对方表达的意思,实现跨文化交际。
2.中西方语言的特点
2.1汉语的特点
从表达特点来看,汉语属于意合,重表达意义而轻语言结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汉语的意义取决于说话人所处的环境和语调,即使同一句话在不同的环境和语气中有不同的意思。例如,"whatabeautifulday!"这句话本身的意思是说今天天气不错,但如果说话者因为天气不好而被迫取消了自己的计划,句子意思就完全改变了。所以语境和语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思。此外,汉语具有模糊性的特点,有时甚至会产生歧义。中文有很多表达属于约定俗成的,对中国人来说比较容易理解,而例如"肉夹馍"、"闯红灯"这些词与西方人交流时可能会造成误解。
2.2西方语言的特点
西方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形合,即强调句子结构,让听者根据结构判断说话人的意思。西方语言包含时态,单词有严格的形态变化,其句子结构完整,语法和意义一致,对语言环境的依赖性较小。此外,西方语言具有确定性的特点,所以它更精确而不模糊,语言文字更严谨,逻辑性更强。
3.中西方语言的差异
3.1称呼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非常重视礼仪。人们对话前通常称其先生或女士,其称呼也取决于很多因素,如年龄、身份和地位等,以表明相互尊重。但在西方国家,人们追求平等,无论什么场合都直呼人名,同时也没有人觉得不尊重或太随意,反而认为很友好。
3.2对表扬和奉承的不同反应
对于赞美,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和方式。中西方就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倾向于螺旋式思维,喜欢委婉含蓄的表达,注重谦逊。当我们被表扬时,可能会说"不敢当"或者"这没什么好夸奖的"。而西方人倾向于直线思维,喜欢直接表达自己。因此人们会坦率地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赞美,并乐意回应一句"Thankyouverymuch."
3.3告别用语的区别
在中国的送别礼节中,人们通常把告别归咎于主人。例如,当中国人做客时,会用"明天你得早起,所以我该走了"这种方式与主人道别。西方国家告别时,会说与主人无关的理由,如"Iwantsomethingelsetomorrow,soImustgonow."西方人认为这种表达更合理,但中国人很少用这种方式再会。
4.中西方语言差异的原因
4.1宗教和文化因素
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西方人总是思想开放、直率。他们可以畅所欲言而不拐弯抹角。他们不怕别人的反对和质疑。这些都造就了他们性格外向、独立自主、勇于挑战、勇于超越自我、不怕风险的民族性格。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悠久。受儒家、道家和佛教几千年的影响,人的性格更加温和。同时,我们也很保守,谦虚,追求中庸之道,重视和谐,不喜欢竞争。我们在任何事情上都非常注重礼仪,我们在说话和行为上都很在意别人的感受。
4.2思维因素
中国人更注重整体的和谐、内省和理解,而不是逻辑,所以汉语强调意合。西方国家非常重视逻辑,用逻辑和理论探索真理,因此西方语言在表达上更为准确,少有歧义,注重形合。
4.4价值观因素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更注重集体荣誉和集体合作。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失衡时,中国人会更加关注全局。而在判断事物或个人行为的对错时,我们往往把社会公德作为行为的标准。但西方人更注重保护个人利益和能力。因此,由于二者的差异,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发生。因此,我们在了解这些知识后,在与西方朋友交流时,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5.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5.1基于跨文化意识构建语境
语境是指语言交际过程中的环境和氛围,其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风俗、历史、文化等许多方面。语境和语言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语境会影响语言交际的质量,构建语境成为交际双方的责任。在构建语境时要结合对方的文化背景,交流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文化和语言习惯。因此在交际中,尤其要加强跨文化意识的运用和语境的把握。
5.2包容和了解文化差异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对话中会出现一些笑话。语言交际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对话,更是一种文化交流。例如,由于西方人不习惯我们的说话方式,因此认为中文很难听懂。而当中国人说英语时,许多词序是按汉语的词序来组成的,不符合英文表达结构,从而造成交际障碍。鉴于此,我们可以尝试在交际中运用对方说话的形式和风格,从而减小交流障碍和误解。
5.3增加阅读量
阅读是了解外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增加阅读量可以增进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实现更深层次的交流。我们可以尽量阅读西方原版文学作品、史料,这不仅可以增加词汇量,还可以提高对英语使用习惯及其文化的了解。西方人也可以增加对汉语文化作品的阅读,从中学习汉语的表达方式和规则,从而提高双方的跨文化意识。
6.结论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跨民族、跨国界、跨文化的社会交往也日益增多。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世界文化及其起源和特点,了解各国人民的思维方式,通过语言这座桥梁,实现两国的跨文化交流,此外,由于各国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因此我们在学习其他语言时不仅要探究表达方式的不同,增强跨文化意识,也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特点及内涵,从而扩大和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打破文化差异,实现全球跨文化交流及合作。
参考文献:
[1]Gu,Z,K.[辜正坤].(2007).中西文化比较导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Hu,W,Z.[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Carley,H.D.(2006).Dynamics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FifthEdition).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
作者简介:陈芊瑜(1997.3--),女,汉族,四川宜宾,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推荐访问: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交际 跨文化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