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7篇)
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7篇)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舟山海洋微塑料污染源头治理机制建设初探 季扬沁;尤仲杰;何力 【期刊名称】《《海洋开发与管理》》 【年(卷),期】2019(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7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舟山海洋微塑料污染源头治理机制建设初探季扬沁;尤仲杰;何力
【期刊名称】《《海洋开发与管理》》
【年(卷),期】2019(036)011【总页数】7页(P75-81)
【关键词】海洋微塑料;污染源头治理机制;公众认知调查
【作
者】季扬沁;尤仲杰;何力
【作者单位】中共舟山市委党校
舟山316000;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宁波
315000;舟山市千岛海洋环保公益发展中心
舟山3160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X55;P760引言
目前,研究者一般将长度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塑料纤维等称之为微塑料[1]。海洋微塑料污染2004年才被英国科学家发现并提出,至今已经成为世界性最受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备受关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严峻,近期报道称大洋最深处也已发现塑料存在。目前,微塑料污染对海洋生物的生存及繁衍造成实质性威胁[2-8]。虽然对人类来说的风险评级仍是初级,但经过科学验证,通过食物链的传播,微塑料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后果,且尚不能排除在遗传学方面的不可逆影响;二是海洋及海洋资源对于每个临海国家来说都是提升国家实力的重要因
素,因此在海洋生态环境维护的各个方面各国都在积极展开行动。我国在2016年启动对近海海洋微塑料的监测,2017年7月海洋微塑料的监测首次成为北极科考队的监测项目之一。
1文献综述
1.1国内基金项目
在搜索引擎上查询相关国家基金项目,可以看到,仅2017年,政府在海洋微塑料污染方面的投入就很多,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江口和邻近东海微塑料的时空分布、附着生物群落结构及生态学效应”;“有机污染物在微塑料上的粒径分布特征及其对内分泌干扰效应的影响”;“基于代谢组学系统评价水体中不同性质微塑料颗粒的生物毒性效应研究”等。这些基础研究课题会增加人类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认知、亦会有更精确的指标表明微塑料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1.2国内论文
相较国外研究,中文文献资料还是不多,多以分析现有数据和研究方向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为主。值得关注的近期文章:如,周倩[9]基于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分析,系统综述在海洋及海岸环境中微塑料各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研究趋势及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学位论文研究的主要观点;赵世烨[10]则是以我国部分河口为研究区域,关注河口水体、岸滩和生物体内的微塑料情况,拟从海洋雪这一重要的海洋表-底层有机物质输送途径为切入点,去探讨海洋塑料垃圾的归趋机制;龙邹霞等[11]在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国内外进展进行总结和回顾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我国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与世界同领域之间的差距,归纳提出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应从微塑料在海洋中的时空分布、微塑料理化特性以及微塑料的海洋生态效应等三大关键问题加强研究;孙承君等[4]则是总结分析了近年来海洋微塑料研究的进展,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将主要包括:不同粒径微塑料的快速分离和在线鉴别方法的建立;水动力对微塑料全球迁移变化的影响;微塑料复合毒性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效
应及机制;管理和技术体系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等。
1.3境外研究
英国人最早在《科学》杂志上提出微塑料的概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定期在监测和估算海洋中微塑料的含量,每年都有不同性质的环境大会在西班牙、法国、瑞典等地召开,不少政府官员不断呼吁降低微塑料的使用和控制排放。《Nature》杂志在2014年12月连续两期报道了有关海面漂浮和海底沉积物中微塑料的研究进展[12]。2004—2017年,至少有120篇英文文献着重研究海洋中微塑料的分布特征、数量以及已经造成的危害,相当一部分2015年前的文章有非常高的被引用量。如,JAMES等[13]比较系统地分类了海洋微塑料给海洋生物带去的危害;TSANG等[14]则做出一份区域性的近期研究报告。
综上,目前有关海洋微塑料的探索,大多集中在技术层面研究,包括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现状、监测的方式、对环境和生物的负面影响等。学界极少数关注政策层面,而确实除了呼吁减少使用塑料和控制生产、回收环节,目前国内外尚未找到切实可行的针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治理方法,但是作为最重要的微塑料污染源头——“人”来说,公众的认知和相应的行为不可忽视,甚至可能成为减少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也是课题研究的初衷。
2研究设计
2.1背景涉及
2.1.1东海表层海水和舟山海滩微塑料丰度基本情况
近海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主要分布在表层海水、海滩与岸滩以及近海沉积物中;长江口和东海海岸0.5~5mm塑料颗粒含量分别约为4137个/m3和0.167个/m3[4]。东海表层微塑料平均丰度为0.31个/m3[15]。
舟山近海域沙滩的微塑料污染情况不容乐观。课题组对舟山近海域的沙滩进行采样分析。海滩中微塑料颗粒相对丰度为233~663个/kg,与国内外已有相关数据对比,
表明该丰度处于中高等水平。其中湿砂比干砂含微塑料更多,说明舟山沙滩中的微塑更多来自近海海水。
最新有关舟山海域贻贝与微塑料的研究表明,一只贻贝至多可以吸附9.2个/g微塑料颗粒,并且更多的是吸附在这些贻贝上,而不是摄取[16];这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结论。因此,从吸附的角度来看,舟山大量的贻贝养殖会对舟山海域微塑料丰度产生一定影响。
2.1.2舟山塑料(垃圾)处理情况
(1)塑料回收工作开展较为滞后,成效一般。舟山塑料(垃圾)回收处理处于初级阶段。从2018年初,全市选取垃圾分类智能回收试点小区,其中普陀区成效显著,每户每月可回收3.4kg塑料,其他区块则收效平平。另外,从2018年12月起,舟山本岛(包括金塘、册子、朱家尖)开展废弃农地膜回收、处理试点工作。市商务局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进行居民生活垃圾中的废塑料回收统计,而企业产生的废塑料暂时没有相关部门进行统计。
(2)积极开展限塑工作。舟山有关限塑工作主要是两大行动:塑料产品的源头减量和制度创新。一是源头减量行动,由舟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开展“限塑令”专项整治,舟山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开展过度包装专项整治。二是制度创新行动,则是由舟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出台限制一次性消费用品的管理制度以及健全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认定标准。
(3)舟山海滩塑料垃圾较多。由公益组织仁渡发起的守护海岸线科研监测项目,通过严苛的选址布点,在全国沿海设置海滩垃圾监测点,通过一整套标准的监测方法和数据记录,进行翔实的数据采样,来分析和监测中国海滩垃圾状况,是唯一的全国范围内定期定点监测海洋垃圾的项目。
其中,舟山有4个监测点,分别是长峙岛、衢山岛、枸杞岛和莲花岛。2018年的监测结果显示,舟山大部分的海滩垃圾都是塑料垃圾,从垃圾数量统计来看,前5的类别
都是塑料或塑料制品(表1)。
表12018年舟山4岛监测点累计监测海滩垃圾占比%类别
长峙岛
衢山岛
枸杞岛
莲花岛泡沫塑料类23.343.674044.51塑料类65.2361.995034.19其他
11.4334.3410.0021.302.2问卷设计
共设计了11个问题,包括:是否了解海洋微塑料污染;是通过何种方式获取海洋微塑料污染知识的;认为海洋微塑料污染与您的切身利益(如身体健康、生活环境等)关系如何;对违背海洋生态文明的行为(如倾倒污水、滥捕滥捞等)持有何种态度;是否对目前海洋生态环境满意;政府是否有必要制定相关管理政策(或立法)限制海洋微塑料污染扩大;是否支持“限塑令”;是否您愿意成为一名海洋生态保护志愿者;是否愿意为了减少海洋微塑料污染而不使用塑料产品;被调查者社区是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维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活动;是否认为能通过奖惩措施提高公民对海洋生态文明的认知水平。
2.3问卷分析结果
课题组一共发出535份问卷,回收523份,523份有效,问卷有效率97.8%。数据分析工具为EXCEL和SPSS,得出相关数据与分析结论。
(1)信息关注有性别和年龄差异。受调查的女性多于男性,且两性占比差异较为明显;其中青年人较多,全日制学生是最关注该问题的群体。互联网是海洋微塑料污染认知传播主要途径,信息途径选择与年龄显著相关。
(2)信息认知度较高且受年龄影响,生态危机有目共睹。至少有85%的调查者对海洋微塑料污染有基本认知,且认知度与年龄显著相关,年轻人对该问题的熟知程度更高。98.95%的受调查者认为海洋微塑料污染的存在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且超过44%的受调查者不满意目前的海洋生态环境。满意度并不随年龄、职业、性别变化,可见生态危机有目共睹、心有戚戚。
(3)公众的知行合一程度较高。超过六成的受调查者认为公众行为与海洋微塑料污染关系最密切,因此多数受调查者反对污染海洋并会作出相应制止行为或自我行为约束。比如,超过96%的受调查表示支持“限塑令”;超过七成的受调查者愿意为了减少海洋微塑料污染而不使用(或减少使用)塑料产品,该意愿受到性别和年龄的影响;有七成的受调查者愿意成为一名海洋生态保护志愿者,该意愿受到性别和年龄的影响,但大多受调查者苦于公益组织或活动太少。
(4)政策采纳度预期较好。绝大多数受调查者(98.28%)认为政府有必要制定相关管理政策(或立法)限制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扩大。多数受调查者相信通过制定一些奖惩措施,可以提高公众对海洋生态文明的认知程度及正面行为水平。
(5)主观题。从主观题回答情况来看,一共收到152条主观题回复。其中有140份有效回答。在140份回答当中,23份鼓励性质的回答;51份回答当中提及政府行为、治理和管理、立法和监管;56份回答当中提及公众自主参与、公众意识提升;40份回答当中提及公益宣传和公民教育;17份回答当中提及需要加速研发新产品代替塑料;9份回答当中提及限塑问题;5份回答当中提及市场行为、减少生产、限制相关消费。
3海洋微塑料污染治理机制初建与讨论
3.1机制建设的困境
3.1.1立法滞后、法规抽象、法律实际效果较差
国内有关废塑料的管理很单薄,2001年和2007年这两个年份分别发布过有关停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限制生产销售塑料购物袋的两个通知,其他有关废塑料的管理大多从属在其他废品回收利用、循环利用或清洁生产的法律法规内。可见有关废塑料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是相对滞后、抽象的,并且主体犯法的成本很低,因此这些法律的实际效果并不尽人意。比如,“限塑令”发布以后,塑料袋收入为超市所得,这部分收益并没有转化为塑料袋回收和处理成本,没有体现污染者付费的宗旨[17]。而关于微塑料污染,更是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
3.1.2微塑料管控重点不明确,微珠重视过度
目前各国政府对微塑料的管控没有设立专门的治理部门,因此防治工作也很难向前推进。如今国际上对微塑料污染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对“微珠”的控制上。但事实上,微珠对微塑料整体污染的贡献只占非常小的一个部分。而且“微珠”是很容易找到代替品的。塑料微粒完全可以用氧化铝、矽石等天然矿物颗粒或是核桃壳、杏核等植物性颗粒代替[18]。国际上对“微珠”在化工业上应用的限制,更多时候只是作为一种对公众的生态教育和提升公众认知的方式。
3.1.3政府回收体制不健全,限塑工作难到位
多头管理和执法造成的职责不清、权限不明,让很多废塑料管理问题模棱两可。就拿舟山来说,商务局、市场局、城管局等都涉及塑料产品的管理和废塑料的回收利用,却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可以给出一个整体的舟山废塑料回收利用情况统计。
2018年,舟山对塑料品的管理力度有所增加,“限塑令”专项整治行动也有所成果,但成果有限,比如,对农贸市场、农村地区和一些小早餐店的缺乏有力监管,这些地方的塑料袋仍免费提供。目前的“限”只是从有偿使用和提高产品标准角度来进行,但现实中消费者对于使用付出的成本根本忽略不计,生产企业未禁止生产,只是按标准生产,所以并不能有效从源头全面减量。而且,由于电商物流高度发达,对于塑料袋、一次消费用品的获取渠道难以控制,更是给监管带来不少难度。
另外,可降解管理体制也不完善,认证标准和标志都没有建立,所以这两种塑料袋并没被很好地推广,使用后也没有被很好回收,反而增加环境压力。
3.1.4研究机构:生态与健康效应研究刚刚起步
有关微塑料污染的研究是这几年的热门,但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负效应或毒理研究还严重不足,甚至空白。根据对一类污染物的研究周期和目前通用的生态风险评估标准,微塑料生态和健康的定性结论可能还需要10~15年[19]。因此,在没有定性
论断的情况下,微塑料污染很难引起政府、市场甚至公众对此的重视。而事实上,对于像舟山这样的海岛城市,渔业和海产品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面临比其他内陆城市更高的健康风险。
3.2机制建设的条件
3.2.1公众:支持率较高
从本课题组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控制能获得较高的公众支持率。至少,在政府或社会公益组织的牵头下,大部分的公众愿意配合或参加相关行动,公众知行合一程度较高。公众是机制建立的核心,也是行为的源头,公众的意愿因此非常重要。
3.2.2政府:愿意支持污染的控制
各国都在展开积极行动,维护海洋生态环境。2016年,我国在渤海、东海、南海三大海域开展断面表层水体漂浮微塑料试点监测工作;2017年7月海洋微塑料的监测首次成为北极科考队的监测项目之一,并初步掌握了我国海洋微塑料分布特征;2018年4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召开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NOWPAP)“海洋微塑料监测方法与评价”特别项目建议书编制启动会,旨在加强NOWPAP框架下成员国在海洋微塑料调查和评估方法研究领域的可比性[19]。
尽管地方政府暂时能做的事情很少,但中央政府的指向性行动预示较好。地方政府(尤其是临海或辖域内含水域,如舟山)至少可以设立一个单元机构关注该项污染,并在处理城市废弃物工作上多作努力。
3.2.3社会:公益组织的努力
舟山本地拥有海洋环境保护相关的公益组织,并持续开展有效活动。如,净滩行动,旨在清理那些人类活动频率较高的海滩上的垃圾,其中更多的是塑料垃圾;组织家庭主妇使用环保袋的活动,并奖励坚持下去的家庭主妇一些小礼品;组织应家庭主妇在买菜时不要一菜一袋,而是多种蔬菜混着装进一个大袋子,并鼓励她们在超市的食材区,
少用手撕袋连卷袋,买多种水果或蔬菜时,先称量再统一装袋,减少连卷袋的使用。
3.3机制设计
3.3.1设计理念
本课题从政府、公益组织、市场、社区4个主体维度,构建海洋微塑料源头治理机制的关系分析模型——P-GCWM。
政府:对公众进行生态教育和价值观引导;公众行为深化发展为公众参与干预政府有关限制微塑料使用的决策和立法。
公益组织:对公众的行为引导和认知拓展(通过培训),公众行动力的提升关键;公众推动社会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的发展,给予社会评价。
市场:市场通过科技提升寻求塑料的代替品;市场需求本质是公众需求,没有需求就没有杀害,公众需求影响企业对塑料原料的选用意愿。
社区:是载体,是复数公众的代表、意志的集合;公众在社区中的行为有更高的复合作用,因为社区是一个更复杂的人群集合体,每一个公众的影响范围被扩大。
3.3.2模型描述
从整个模型来看,公众是海洋微塑料污染源头控制的核心,对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含量影响最大。例如,公众减少使用塑料袋,更多使用环保袋;不使用含有微塑料的化妆品,这些行为会直接影响市场的行为选择,企业会放弃一部分塑料生产和售卖;参加海洋保护的公益活动,如公众参与地方禁塑、限塑决策和行动。这些行为则促使政府和公益组织更好行为模式。
政府、公益组织、市场和社区作为模型的分支,各自对公众行为产生不同影响,并互相作用。模型的建立是为了理顺关系、以便通过各分支行动,去更好地引导公众行为。从公众参与的阶梯理论来看,目前舟山乃至全国的公众参与仅处于第一至第三层阶梯阶段[21]。而模型分支的作用——尤其是政府提供的公众参与途径、信息披露力度增加、反馈途径增多等,都是扩大公众参与的必要措施(图1)。
3.4机制的维护和提升
3.4.1完善海洋微塑料污染控制的地方立法、建立风险预警决策
尽管微塑料污染的生态风险并没有定性结论,甚至在未来10年内都很难有结论,但作为一个海岛城市,海洋中的微塑料污染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政策制定需要考虑风险预警,逐步采取行动,做到规避与提前遏制。
从政府行为来看,政府在微塑料污染控制方面的力量甚微,但绝对不能忽略立法执法和教育的作用,这是政府在引导整个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两个关键手段。未来地方政府更应该关注:完善微塑料污染控制的地方立法并从严执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完善海洋微塑料污染控制的相关标准;进一步做好废塑料回收利用、加强塑料包装管理;提供公众参与微塑料污染政策制定渠道;扩大学校的生态教育;开设城市海洋科普馆、每年开展“海洋科普周”等活动。
图1P-GCWM机制模型
3.4.2重视教育的作用、推动生态教育的公众普及
(1)自然教育。包括实践性生态教育,热土教育和有根教育,是需要坚持百年不变的。在教育途径上,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也要重视家庭启蒙、反哺教育,社区面向大众的宣传性教育和公益组织活动的认知提升作用。
(2)家庭教育。家庭启蒙教育是每个个体获得的最早教育。将包含控制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教育从娃娃抓起,会让生态环保行为像说“你好”“谢谢”一样,在个体成长之后,成为个体的潜意识行为。而反哺教育又是个体获得新知的另一种方式,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他们更愿意“听”孙子辈的话。
(3)社区教育。社区通过组织各种社区活动、讲座,提升社区范围内公众的生态意识。如,现在每个街道社区都定期组织“我们的节日”,传统节日和特殊节日都有相应的活动,如果在世界环境日的时候组织有关海洋微塑料污染控制的主题活动,会有很好的宣传教育意义。
(4)公益组织的活动。社会公益组织提供的活动在保护海洋环境方面非常有教育意义。曾经有公益组织通过不懈努力,成功促使多个跨国公司(如联合利华、强生等)宣布放弃在化妆品种使用微塑料[19]。因此舟山的公益组织除了能组织净滩行动之外,还能做一些认知教育提升类活动,比如带领志愿者参与海滩沙子中微塑料的含量检测。
3.4.3推动监测点的普及以及监测点主体多元化合作
目前的监测主体主要是政府。监测点的普及需要设备及人才,两者缺一不可。大多地方政府并没有开展相关监测任务,但据课题组了解,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有一整套海洋环境监测设备,但并没有相应技术人员开展监测,闲置已久。舟山市高校和研究所拥有合适的人才进行监测,却苦于没有齐全的相关设备和数据库,比如,缺少标准曲线对所检测海水中的微塑料进行定性研究。因此,监测主体的多元化发展、监测和研究主体之间开展相应合作是很有必要的。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合作、高校和研究所之间的数据互通,都是下一步需要积极推动的关键。
如果在P-GCWM机制模型中可以添加政府—高校和研究所的模块,则可以将研究数据和方向进一步扩展。比如,在监测点建立各类海洋生物微塑料含量—毒性关系,为风险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再比如,对目前的可降解材料、新型替代材料和修复材料的进一步研发。这些都是海洋微塑料污染管控和治理体系的核心支撑。
3.4.4重视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在提升宣传效果中的作用
通过公众的行为认知调查,发现公众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因此在普及各类生态认知方面,需要更多宣传和更新的宣传手段,也需要针对各年龄层次、性别、甚至不同职业设计宣传方案和选择宣传方式。比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经发起一项名为“化妆品:我们的个人护理品是否正在污染环境”的活动[20]。该活动是通过一款手机APP帮助公众认识化妆品中的微塑料和提高公众对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的认知水平,效果不错。
当然,APP的辐射效果是有限的,但现在的自媒体宣传方式非常多,并与很多广告商、营销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而像微博大V、直播网红等粉丝众多的自媒体宣传人,都有很广的影响力,尤其是对年纪较轻的受众。因此,如果控制海洋微塑料污染的宣传能通过这些自媒体铺开,宣传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无论是政府还是公益组织、甚至是社区,都应该尝试与自媒体合作,或利用这些新媒体平台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态宣传自媒体。而宣传内容除了科普外,还能制作一些环保行为指南,比如如何在旅行的时候减少使用塑料产品等。
4结语
舟山自古就是一个以渔为生的群岛,其旅游业兴盛的立足点之一也是海产品,因此海洋微塑料污染对舟山公众的反噬是显而易见的。从这个层面来看,存在公众生存安全的隐患或唤起海洋生态保护公知的起点已经满足,因此舟山会成为呼吁治理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最佳地之一,且更易成为源头治理机制建立的试点。而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关注,同样是舟山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重要一环,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节点。
课题组尝试勾画简易模型,提出围绕公民行为建立海洋微塑料污染源头治理机制的理念,促进公民自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行为产生,同时期待更多的海洋生态保护公益组织的诞生、社会力量增加,并力求促成相关地方法律法规、政策出台,以及为预防海洋微塑料污染相关的邻避运动的产生做出相应努力。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GESAMP.Sources,FateandEffectsofMicroplasticsintheMarineEnvironment:AGlobalAssessment[R].London:InternationalMaritimeOrgnaization,2015:90-96.[2]WILCOXC,VANSEBILLEE,HARDESTYBD.Threatofplasticpollutiontoseabirdsis
global,pervasive,andincreasing[J].PNAS,2015,112:11899-11904.[3]刘强,徐旭丹,黄伟,等.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7,37(22):7397-7409.[4]孙承君,蒋凤华,李景喜,等.海洋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进展,2016,34(4):449-461.[5]TURNERA,HOLMESLA.Adsorptionoftracemetalsbymicroplasticpelletsinfreshwater[J].EnvironlChemistry,2015,12(5).[6]VELZEBOERI,KWADIJKCJ,KOELMANSAA.StrongsorptionofPCBstonanoplastics,microplastics,carbonnanotubes,andfullerenes[J].EnvironlSci&Tech,2014,48(9):4869-4876.[7]ZETTLERER,MINCERTJ,AMARALZETTLERLA.Lifeinthe‘plasti-sphere’:microbialcommunitiesonplasticmarinedebris[J].EnvironlSci&Tech,2013,47(13):7137-7146.[8]NEVESD,SOBRALP,FERREIRAJL,etal.IngestionofmicroplasticsbycommercialfishoffthePortuguesecoast[J].MarinePollutionBulletin,2015,101(2):31-44.[9]周倩.典型滨海潮滩及近海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D].烟台: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6.[10]赵世烨.中国部分河口微塑料的赋存特征及海洋雪中微塑料分析方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11]龙邹霞,余兴光,金翔龙,等.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进展和问题[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7(4):586-596.[12]周倩,章海波,李远,等.海岸环境中微塑料污染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15(33):3210-3220.[13]JAMESRCLARK,MATTHEWCOLE,PENELOPEKLINDEQUE,etal.Marinemicroplasticdebris:atargetedplanforunderstandingandquantifyinginteractionswithmarinelife[J].FrontiersinEcologyandtheEnvironment,2016,14(6):317-324.[14]TSANGYY,AMKCW,LIEBICHC,etal.MicroplasticpollutioninthemarinewatersandsedimentsofHongKong[J].MarinePollutionBulletin,2017,115(1):20-28.[15]刘涛,孙晓霞,朱明亮,等.东海表层海水中微塑料分布与组成[J].海洋与湖沼,2018,49(1):62-69.[16]KOLANDHASAMYP,SUL,LIJN,etal.Adherenceofmicroplasticstosofttissueofmussels:Anovelwaytouptakemicroplasticsbeyondingestion[J].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2018,610-611:635-640.[17]邓义祥,雷坤,安立会,等.我国塑料垃圾的微塑料污染源头控制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10):1042-1051.[18]吴辰熙,潘响亮,施华宏,等.我国淡水环境微塑料污染与流域管控策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10):1012-1020.[19]徐向荣,孙承君,季荣,等.加强海洋微塑料的生态和健康危害研究
提升风险管控能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10):1003-1011.[20]UNEP.PlasticinCosmetics,AreWePollutingtheEnvironmentthroughOurPersonalCares[R].Nairobi: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UNEP),2015.
[21]ARNSTEINS.ALadderofCitizenParticipation[J].JournaloftheAmericanInstituteofPlanners,1969,35(4):216-224.
篇二: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海洋垃圾防治海洋垃圾是指海洋和海岸环境中具持久性的、人造的或经加工的固体废弃物。海洋垃圾影响海洋景观,威胁航行安全,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产生影响,进而对海洋经济产生负面效应。那么海洋垃圾防治方法有哪些呢?接下来来为大家讲解下吧。
清理海洋塑料垃圾的方法可按照区域分为海岸、海滩收集法和海上船舶收集法。其中海岸、海滩收集法要比海上船舶收集法简单许多,因为垃圾一旦进入海洋便会具备持续性强和扩散范围广两个特点,这两个特点加大了海上船舶收集垃圾的难度。同时,海上收集垃圾时对船只的技术要求也很高。船只要能形成高速水流通道,同时还要具备翻斗设备和可升降聚集箱,这样才能将漂浮在海上的塑料垃圾聚集起来。
为进一步做好我国海洋塑料垃圾防治,积极应对国际海洋治理形势的变化,建议:
一是研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监测技术方法,强化海洋塑料垃圾监测工作,为我国海洋塑料垃圾的治理和应对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二是深入开展我国近海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来源、输移通量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提升对微塑料污染机制和生态风险的科学认知,为我国海洋垃圾污染综合防治和参与全球海洋垃圾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三是加强对国际海洋塑料垃圾防治发展趋势的跟踪、预判和研究,形成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研究提出海洋垃圾污染防治的行动计划和管理目标,逐步构建我国海洋垃圾综合防治体系。
四是积极推进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治理,在国际上积极展现我国在海洋塑料垃圾监测、预防和治理方面的成果。
五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公众对海洋垃圾与微塑料污染的认识,壮大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海滩垃圾和海洋垃圾清理等志愿活动。
篇三: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如何有效预防海洋垃圾1、推动无害化处理
相关部门积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加强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推动环境无害化处置,努力从源头减少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应对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的国际进程,参与了联合国环境署区域海行动计划,认真遵守《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积极推动出台《东亚峰会领导人关于应对海洋塑料垃圾的声明》《G20海洋垃圾行动计划的实施框架》等文件,共同推进全球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防治。同时,中国也积极地推动双边合作,比如中日、中加、中美都建立海洋垃圾防治方面的合作机制。
3、加强科学研究
2017年,启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系统调查近岸海域海洋微塑料污染,深入开展海洋微塑料传输途径、环境行为和生物毒性研究。鼓励学术交流和数据信息共享,推进海洋垃圾与微塑料监测技术和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4、开展监测评价
从2007年就开始将海洋垃圾纳入海洋环境例行监测范围,2016年将海洋微塑料纳入海洋环境常规监测范围,并通过《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定期向公众公布监测结果。2017年,还首次在大洋、极地开展了海洋微塑料的监测活动。
5、强化公众参与
积极推动公众参与海滩清扫活动,加强清洁海洋宣传教育,先后在烟台、大连、日照等海滨城市组织开展海滩垃圾清扫活动,并以此为契机教育公众转变消费习惯,提倡减少一次性塑料用品的使用,增强公众海洋垃圾污染防治的意识。
篇四: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海洋垃圾的污染及治理分析作者:王春晓
张龙飞
徐媛媛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6年第03期
摘要:海洋占到地球表面的70%,是孕育生命的摇篮,也是地球上最为稳定的生态系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海洋运输业实现了良好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废水、废物等被倾入到海中,使得海水性状出现变化,严重破坏了海洋的生态平衡。当前由于海洋污染造成了鱼群死亡、赤潮泛滥、珍贵的海洋生物逐渐消失,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海洋垃圾污染治理。本文就海洋垃圾的污染以及治理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海洋垃圾;污染;治理
一、海洋垃圾污染的情况
现如今,海洋垃圾污染情况还比较严重,海洋垃圾的排放量虽然减少了,但是垃圾总量依旧没有减少,并且情况还呈现出更加严重的趋势,原本只是一些国家海岸的垃圾污染逐渐向全球范围内扩展。海洋垃圾中比较常见的有饮料瓶、塑料袋、食品包装袋、衣物等,海洋垃圾依旧是困扰全球的问题[1]。
造成海洋垃圾污染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人们对废弃物污染海洋的认识不足,认为所有物品丢入海洋中最后都会消失,于是经常会有游客将垃圾扔入到海洋中,海滩上出现了各种废弃物。一些漂浮物还可能在海浪的冲击下,漂到更远的海滩和海岸上,出现跨海域的污染。此外,人们在陆地或者任何地方丢弃的垃圾都可能通过雨、雪等形式进入海洋,由于海洋的地势比较低,一旦垃圾进入到海洋中,就很难被分解和转移。时间久了,会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此外海洋中的过往船舶也存在着随意倾倒垃圾的现象。当前塑料渔网的抗腐蚀性、抗冲击性比较高,成本低,并且有很高的捕捞率,因此渔船大量的使用塑料渔网,一些破旧的塑料渔网就会被遗弃在海洋中,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造成海洋垃圾的还有一个因素是水产业,水产业的浮标装置中会使用聚苯乙烯泡沫[2],漂浮装置老化、使用过程中出现破损等会进入海洋,成为海洋垃圾。同时水产养殖业也会产生大量的饲料垃圾袋,对海洋环境产生污染。
二、海洋垃圾污染的治理策略
1、加强宣传,提高人类的环保意识
篇五: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百度文库
我国海洋塑料污染治理研究
【格林大讲堂】
目前已有大量关于海洋生物摄食废塑料的事件被报道,比如夏威夷海岛上因摄食废塑料而大批死亡的信天翁.早在1990年,在实验室开展了鱼类摄食研究,将100~500μm的塑料颗粒分别放入6种幼鱼的饲养池中,结果显示,所有鱼类都有摄入微型塑料,证实了鱼类会主动摄食塑料颗粒,摄入的塑料可能会通过磨损和堵塞等作用
伤害到生物体.另外,微型塑料被证实能吸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进而成为海洋生态系统的携带性污染源,这类微型塑料被海洋生物摄入体内后,吸附的污染物可能会释放或被生物体吸收,其毒性也可能通过食物链进一步放大.对我国不断加强的环保政策法规和飞速的工业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业型企业都尝试将企业排污的相关事宜交由第三方环保公司来运营管理,也有越来越多的环保企业加入到新型服务产业里面来。本着从客观的角度出发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优秀环保企业也成为了工业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步——武汉格林环保设施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塑料是人工合成的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其主要成分是树脂.自赛璐珞(Celluloid,硝化纤维塑料)问世以来,塑料工业的发展已有约120年的历史.由于塑料热塑性好、坚实耐用,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2013年全球塑料产量高达约3亿t,连续3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3.7%.同年,我国初级形态的塑料产量约为0.58亿t,连续3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10.2%.塑料产量巨大,在自然条件下很难被完全降解,因而容易在环境中累
积,对陆地及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存在潜在的威胁,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其安全性的广泛关注.塑料是人工合成的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其主要成分是树脂.自赛璐珞(Celluloid,硝化纤维塑料)问世以来,塑料工业的发展已有约120年的历史.由于塑料热塑性好、坚实耐用,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2013年全球塑料产量高达约3亿t,连续3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3.7%.同年,我国初级形态的塑料产量约为0.58亿t,连续3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10.2%.塑料产量巨大,在自然条件下很难被完全降解,因而容易在环境中累
积,对陆地及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存在潜在的威胁,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其安全性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备受世界关注的“大太平洋垃圾带”(GreatPacificGarbagePatch)——海洋漂浮的1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百度文库
最大的垃圾岛,据报道,该垃圾带中人造塑料碎末在过去40年中增加了100倍,估计塑料垃圾高达1000万t.据《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报道,监测海域聚苯乙烯泡沫碎片和塑料碎片占海面漂浮垃圾总量的83%,占海滩垃圾总量的74%,占海底垃圾总量的83%.进入海洋中的较大型的塑料块,经长期的光化学降解、热氧化和生物腐蚀(如海洋污损生物)等过程的反复作用,断裂成粒径较小的塑料颗粒(包含PlasticParticles)或者纤维(PlasticFibers.散布于海洋环境中的各种微型塑料对海洋生态环境存在着潜在的影响,一些海洋生物(水螅虫、硅藻等)可在微型的塑料颗粒表面附着生长,海龟属的昆虫可将微型塑料作为产卵“基地”,与生物数量存在显著相关性.海洋环境中的微型塑料还可能被生物摄入体内,进而影响并威胁海洋生物的健康生活和生存。
目前,关于海洋环境中微型塑料的污染研究也逐渐增多,但呈现出较强的地域差异。总结了101篇与微型塑料相关的文献,结果显示,关于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欧洲西海岸和美洲沿岸,而亚洲的研究相对较缺乏.我国关于海洋环境微型塑
料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资料非常缺乏.自然海滩做了塑料碎片的种类、分布和毒物吸附含量的研究,以及对中国南海北部的海滩和沿海海水中的海洋碎片(MarineDebris)的数量、组成和来源做了相关调查研究.此外,对长江河口和东海的海水中的悬浮微型塑料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我国的海洋微型
塑料的调查研究有待进一步充实.鉴于此,本研究选取榕江河口附近的自然沙滩作为研究区域,展开野外调查与研究,初步讨论废塑料的类型、密度和来源,为研究
塑料污染对海洋生态健康造成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也将为塑料污染评估及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此外,对长江河口和东海的海水中的悬浮微型塑料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我国的海洋微型
塑料的调查研究有待进一步充实.鉴于此,本研究选取榕江河口附近的自然沙滩作为研究区域,展开野外调查与研究,初步讨论废塑料的类型、密度和来源,为研究
塑料污染对海洋生态健康造成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也将为塑料污染评估及治理提供理论依据.近年来备受世界关注的“大太平洋垃圾带”(GreatPacificGarbagePatch)——海洋漂浮的最大的垃圾岛。尽管入海口附近的各个自然海滩具备的波浪作用、风向、洋流模式不同,但各海滩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废塑料污染,且废塑料以微型塑料为主,说明我国东部沿海海滩可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废塑料污染.3)河流上游塑料污染及河口附近城市的生活塑料垃圾排放是沙滩微型塑料的主要潜在来源.微型塑料密度和塑料总密度在不同采样区域都呈现相同的趋势:支流入海口附近的海滩>主干入海口附近海滩>离河口较远海滩.榕江入海口附近的2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百度文库
自然沙滩上微型塑料的密度与世界其它地区相比,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应引起我国相关环境管理部门的重视.受前体颗粒污染较为严重的海滩均离河口较远.据报道,该垃圾带中人造塑料碎末在过去40年中增加了100倍,估计塑料垃圾高达1000万t.据《2013年
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报道,监测海域聚苯乙烯泡沫碎片和塑料碎片占海面漂浮垃圾总量的83%,占海滩垃圾总量的74%,占海底垃圾总量的83%.进入海洋中的较大型的塑料块,经长期的光化学降解、热氧化和生物腐蚀(如海洋污损生物)等过程的反复作用,断裂成粒径较小的塑料颗粒(包含PlasticParticles)或者纤维(PlasticFibers.散布于海洋环境中的各种微型塑料对海洋生态环境存在着潜在的影响,一些海洋生物(水螅虫、硅藻等)可在微型的塑料颗粒表面附着生长,海黾属
的昆虫可将微型塑料作为产卵“基地”,与生物数量存在显著相关性.海洋环境中的微型塑料还可能被生物摄入体内,进而影响并威胁海洋生物的健康生活和生存.
各个站位塑料垃圾的数量分布密度存在差异.此次调查的6个站位中,以S3的塑料数量密度最高,平均为2916.7个·m-2,其次是S1,平均为1005.6个·m-2,S6为925.9个·m-2,S4为869.1个·m-2,S2为610.0个·m-2,最小的S5为76.8个·m-2.同一区域的两个相邻站位的塑料垃圾组成数量和密度不同,这可能与沙滩的地貌特征及海水动力的不同有关系.位于入海口的不同站点,因周边地貌造成的水交换能力的不同,可能导致海滩塑料密度的分布差异.另外,由于人类活动的复杂多变及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塑料的数量比例还容易受多种因素的联合影响.各个站位塑料垃圾的组成种类所占比例存在差异.在6个站位的沙滩中,前体颗粒是塑料加工业的原料之一,在沙滩上出现较高的数量,可能与周边塑料工业布局有关.泡沫在另外5个站位中的数量比例均较高,泡沫类塑料主要来源于人们日常使用的饭盒、包装等生活垃圾中及渔业生产丢弃的垃圾,沙滩位于旅游区附近,由于远离城市中心,致使其泡沫类的塑料数量密度较低.塑料碎片在其它5个沙滩上所占数量比例较高,塑料碎片来源较多且复杂,与城市的工业和社会生活都有关联,南山湾距离城市较远,远离周边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这可能是其塑料碎片较少的原因.
篇六: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海洋垃圾污染及治理对策作者:赖建新
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8年第08期
摘
要:海洋垃圾是海洋污染物的一种。海洋垃圾的种类从简单到复杂,数量从少到多;其危害从局部逐步扩展到全球。海洋垃圾还是多种污染物的载体,通过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只要以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继续,海洋垃圾问题就难以得到彻底解决。政府和利益相关者应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海洋垃圾污染,以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洋垃圾;海洋污染;海洋保护;治理对策
海洋垃圾污染是海洋和沿海环境中的持久性、人类生产或加工固体物质,包括被故意丢弃在海洋和已经使用过丢弃在海滩上的物体,并被河流、污水、大雨或风直接携带到海洋中,以及意外丢失的捕鱼器具和货物等。统计表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海洋垃圾数量惊人。全世界每天大约有800万件垃圾,每年大约有640万吨垃圾进入海洋。自1970以来,人们每年都放弃在海上积聚的漂浮垃圾,在北太平洋形成一个厚度约30m,面积达343×104km2的“垃圾洲”。海洋垃圾对商业捕鱼、航运和沿海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全球经济损失每年高达130亿美元。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海洋生态环境将无法承受,人类将遭受损失。
一、海洋垃圾污染现状
据联合国网站报道,2016年12月5日,在墨西哥坎昆市召开的联合国第13次生物多样性会议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布了全球海洋垃圾污染研究报告。这份名为“海洋垃圾:理解、预防和减轻对海洋和海岸带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的报告称,自2012年以来,全球受到海洋垃圾影响的海洋生物种群数量已从663种增加到817种。这些威胁海洋生物生存的垃圾大多是塑料垃圾,其数量的急剧增加,迫使国际社会每年花费数十亿美元加以治理。
虽然有组织的海洋废弃物倾倒活动在1990年代初开始得到遏制,但海洋垃圾污染,尤其是塑料垃圾污染却并没有减轻。从数量上看,海上源的塑料垃圾排放从原来的90%以上下降到20%左右,但海洋塑料垃圾的总量却没有减少,这说明陆地源的塑料垃圾是在不断增加的。进入到21世纪,情况更为堪忧,原来局部的、仅局限在一些国家海岸的垃圾污染开始扩展到全球。
二、海洋垃圾的来源
篇七: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面对海洋塑料之患作者:方陵生
来源:《大自然探索》2020年第08期
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中午叫了一堆外卖,餐后不假思索地扔掉一大堆塑料餐盒;优惠活动来了,网购了一堆喜爱的物品,然后扔掉一堆塑料包装袋……
在2017年10月,BBC纪录片《蓝色星球2》拍摄到的海洋环境系列片的镜头让人们触目惊心:塑料垃圾对世界海洋造成的破坏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海洋生态环境岌岌可危!
2018年11月19日晚,一头抹香鲸的尸体被海浪冲上了印尼东部的海滩。人们在这头可怜的濒危动物胃里发现了近6千克乱七八糟的塑料垃圾:19件硬塑料、4个塑料瓶、25个塑料袋、2只人字拖鞋、3.26千克绳子,还有115个塑料杯的碎片。
2019年3月28日,一头长达8米的抹香鲸的尸体被冲刷至意大利的撒丁岛旅游区内。海洋动物研究者解剖后,在它的胃里发现了多达22千克的塑料垃圾,包括数十个塑料袋、大量塑料杯盘、渔网、鱼线,甚至还有毛巾、床单以及清洁剂瓶,占据了其胃部三分之二的空间。更令人痛心的是,这头母鲸的腹内还有一个已经成形却已腐烂的胎儿,胎儿已近3米,由于母亲无法消化食物为其提供营养而死去。
海上垃圾“陆地”现在已是法国面积的三倍,而且可能还在扩张。据2018年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一份报告警告說,除非垃圾得到遏制,否则海洋中的塑料数量将在十年内增加两倍。
长期以来,虽然环保主义者和海洋科学家们一直在关注塑料垃圾问题,但公众常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这些画面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解决海洋塑料污染这一严重问题已刻不容缓。各国政府已开始采取各种限塑措施。在英国,化妆品中的塑料微球已被禁用,从2020年春开始,塑料搅拌器和塑料吸管也被禁用。2020年初,中国也已经发布了新版“限塑令”(见相关链接:新版“限塑令”)。
目前,地球上每年生产的塑料多达3.5亿吨,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一次性的,多达1200万吨的塑料垃圾最后都进入了海洋。跟踪塑料垃圾的移动路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尽管如此,科学家们还是跟踪到了大量塑料垃圾聚集的一些热点地区,如海洋环流带,并正在跟踪调查塑料垃圾的流动路径和去向。
我们如何才能将塑料垃圾从海洋中清理出去?荷兰的非营利组织“海洋清理”正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该组织是于2013年由当时才18岁的发明家博扬·斯拉建立起来的(他发明了一种收集塑料垃圾的机器人)。该组织在五个海洋大环流带布置了塑料垃圾回收系统。2018年首次推出的系统未能成功,后经过修改和重新设计,2019年经改进后的“001/B”系统获得了极大成功,在太平洋垃圾带收集回收了大量塑料碎片。该组织称其回收系统甚至还能捕获小至1毫米的微塑料。据他们估计,这一系统将在未来五年之内清除掉太平洋大垃圾带一半的塑料垃圾。
太平洋大垃圾带看上去像是一片浮动的垃圾填埋场,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大锅菜汤,不过里面不是蔬菜,而是各式各样的塑料垃圾,其中包括那些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塑料不像天然生物有机废物那样会充分降解,塑料不会消失,海洋活动和阳光作用只会让这些废弃塑料逐渐分解为越来越小的颗粒——微塑料。
海洋中的塑料袋或钓鱼线会被海鸟和海龟误以为是食物而被吞下肚去,然后造成内脏被堵塞的严重后果。这一点人们很容易理解,但对于微塑料如何影响海洋生态系统,人们还知之甚少。微塑料的危害正是科学家们目前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由于微塑料极为细小,一些海洋中
最小的生物也很容易将其误认为是美味食物而吞下肚去。微塑料不仅本身会对生物体造成潜在危害,而且附着在废弃塑料上的有害化学物质还会在食物链上累积起来。
虽然“001/B海洋清理系统”在收集大量海洋废弃塑料方面已取得明显效果,但该系统本身对海洋生态也有一定影响。因为清理系统在成功收集了大量海洋废弃塑料的同时,也不幸网住了大量漂浮在海面上的海洋生物,其中包括海蜗牛、海蛞蝓以及生活在海洋表面和海洋浅层的浮游生物。由于浮游生物是软躯体生物,只能漂浮和生活在靠近海面的区域里,如果被海洋清理系统卡住或困住,它们可能很难逃离。
201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只有1%的海洋塑料垃圾漂浮在海洋表面,而94%的塑料最终都沉到了海底。事实上,塑料几乎无处不在,海边有,南极、北极的冰层中有,甚至在世界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中也有。
有专家认为,我们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减少塑料生产上,而不只是清理海洋中的塑料垃圾。目前的海洋清理行动就好比试图用小小的茶匙来处理溢出浴缸的水。事实上,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立即关上“水龙头”!
防止塑料进入海洋的最好办法是从源头上遏制:阻止塑料从陆地进入海洋。陆地是海洋中塑料的最大来源,我们还需要确定塑料从陆地进入海洋的路径。科学家正在对主要河流系统进行调查,以了解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移动轨迹。
目前,“海洋清理”组织的活动已初见成效。在2019年10月,“海洋清理”组织就启动了自动拦截系统,在塑料抵达海洋之前在河流上拦截收集塑料。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马来西亚的巴生和越南芹苴市设置了拦截机,第四个拦截机很快也将在多米尼加安装。虽然估计值有所不同,但专家们一致认为,高达95%的海洋塑料都是通过河流进入海洋的。据“海洋清理”组织称,现在一个拦截机每天能收集50吨废弃塑料。他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在全球1000条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中都安装上这种系统。
有专家认为,清理河流比从海洋中收集塑料更为可取,因为与海洋系统相比,河流系统更容易维护和监测。此外,与浩瀚无边的海洋相比,河流里的废弃塑料垃圾也更为集中。
首先我们要解决的是塑料垃圾为什么会在河流中积聚起来的问题。英国政府2015年10月开始在大部分零售商店推行“五便士限塑令”——对每个塑料袋收费5便士(约合0.5元人民币),以减少塑料袋消耗。这一措施已初见成效,海滩上和海洋环境里的塑料袋已大为减少。在未来减少塑料污染的行动中,这种模式值得推广仿效。
有环保意识的好心人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相关宣传激励下,也会想办法减少和消除环境中的塑料。废弃塑料成灾的情况不能再持续下去,我们不能任由塑料废弃物继续污染我们的环境,然后再等着别人帮我们收拾塑料污染环境的烂摊子。
科学家认为,我们要做的是减少塑料使用量,同时还需要建立更好的废物管理设施,以确保更多的塑料可以得到回收利用。
一旦我们能够成功阻止塑料垃圾从河流进入海洋,那么,开始清理海洋垃圾最有效的地方就是海滩。比如,在一些沿海地区,人们居住的地方与海距离都较近,那么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清理塑料垃圾的行动中来。同时,在这里旅游度假的人也应该将使用过的塑料制品主动收集放入回收点。
推荐访问: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成效 缓解 海洋
上一篇:入党座谈会群众发言模版(6篇)
下一篇:党支部文号标准(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