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智迪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西厢记和傲慢与偏见的比较研究(6篇)

| 来源:网友投稿

西厢记和傲慢与偏见的比较研究(6篇)西厢记和傲慢与偏见的比较研究  《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比较的综述  文学院08汉语言文学一班  闵芙蓉20082435引言:从某种意义上说,爱情是文学永恒的话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厢记和傲慢与偏见的比较研究(6篇),供大家参考。

西厢记和傲慢与偏见的比较研究(6篇)

篇一:西厢记和傲慢与偏见的比较研究

  《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比较的综述

  文学院08汉语言文学一班

  闵芙蓉20082435引言:从某种意义上说,爱情是文学永恒的话题,而作为爱情的升华,便是婚姻了。《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两本著作则是这一类的代表。《红楼梦》自18世纪中叶成书以来,以其巨大的思想艺术成就,拨动了亿万读者的心弦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名著。《傲慢与偏见》由19世纪初期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所创作。在作品中,作家以其女性独特的敏锐目光,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细致深刻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中产阶级的生活是文学宝库中驰名中外的作品。两部作品描写的是同样儿女悲欢事,同样两本世情书,引起了中外许多学者对它们的研究和思考。

  关键字:《红楼梦》

  《傲慢与偏见》

  爱情

  女性意识

  两部小说作为世界经典名著,许多学者已对他们进行过深刻的研究,并阐发出各自的观点。同时在某些方面,他们的观点还存在着某些相通性。

  一、赵景俞、赵双之学者的观点较为相似,他们认为两部作品几乎同时产生于东西方不同的两个国度,但都受到当时社会制度的影响而进行的创作。《红》当时的创作背景是封建专制主义,《傲》则是新兴的资本主义,而且都是对上层社会日常生活的描写。两部小说的取材都不是当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也不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题材,而是上流都是上层人物、封建贵族或新兴资产阶级的生活,天天见的日常家庭生活。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世情小说。《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都是写实性的小说,

  《红》以当时封建社会一个官僚家庭贾府为中心,写出了一群贵族、特别是少男少女们的生活、交往和爱情婚姻。《傲》也是以中产阶级班纳特家为中心,写了他们家五个女儿和邻里、亲友的交往以及她们的爱情婚姻。所以前者常被认为是社会的悲剧,后着则是性格的悲剧。

  二、张兵和王晶晶两位老师是从两部作品的爱情和婚姻为着眼点而进行阐述的。他们认为林黛玉和伊丽莎白是爱神分别播在中国和英国的两颗情种。女子同属“痴情女”,男儿皆为“钟情郎”。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重情郎情深愈执著。在前一部作品中的林黛玉从小在贾府和宝玉两小无猜的一起长大,感情相当微妙。两个人一直是真心相对,虽然中间穿插着各种

  小插曲,虽然最后没能成为眷侣,但他们的爱情细胞还是一直存在的。而后一部作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没能是一见倾心,中间也一直存在着矛盾和偏见,但最后还是将对方的爱意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两个有情人走到了一起。在结局方面,前者是一个爱情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后者则是一个爱情喜剧相爱的两个人走在了一起。

  三、因为两部小说同时作为世情小说,并且都是以爱情故事为切入点,几位学者都对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形象进行了深刻的挖掘。他们几乎都认为两部作品中都是女性主动对爱情的追逐,从某一层面上来说这也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某种体现。即使当时的旧中国,封建思想还是深入人们的骨髓,这种意识还是潜在的。李佩英老师总结时还说两部作品虽然结局不一样,但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都是值得肯定的。

  四、在艺术手法上面,几位学者普遍认为前者(《红楼梦》)的成就明显要高于后者(《傲慢与偏见》)。特别是乐山师专的沈怡老师,她的阐述最为明确的提出前者的成就高于后者。在人物塑造方面,《傲慢与偏见》的人物塑造主要是通过“表现”的手法,就是说,人物的性格从一出场就荃本上定型了,在故事情节展开的过程中,作者主要是通过各个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进一步表现各自的性格特征。《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却避免了何单化的塑造性格不是一下子定型的,而是通过情节的进展,人物的行动逐步展开的。

  小结:在相同相异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既有许多一致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但作为两本著作,相信它们会引发更多作者的思考和更深层次的挖掘。

  参考文献:

  1、儿女笔墨社会大观—

  《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的比较研究

  张兵

  苏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2、《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的比较

  赵景俞

  山西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3、《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形象塑造之比较

  陈婧

  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4月

  4、《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

  赵双之1986年第3期

  5、《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形象之比较

  李佩英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12月

  6、从《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透视中西传统婚姻观的异同

  王晶晶

  湖北大学外语学院

  7、匠心独运的人物形象塑造《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的比较

  李娅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8、平凡中见深刻

  比较中见高下《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的比较

  沈怡

  乐山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

  9、时代的壮丽画卷

  艺术的瑰丽珍品《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比较

  胡文新

  陕西师大学报1994年10月

  10、无端笑哈哈

  不觉泪纷纷

  《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比较续篇

  赵景俞

篇二:西厢记和傲慢与偏见的比较研究

  《傲慢与偏见》的写作艺术手法研究

  《傲慢与偏见》(Prideandprejudice)于1797年8月完成,是简奥斯汀最早作品;《傲慢与偏见》把客观性强的全知的第三人称叙述与真实感强的有限的第三人称叙述结合起来,作品呈现出一种客观反映的冷峻面貌,而又不失文学作品的真实感。

  一、客观的第三人称全知叙述。

  奥斯丁运用了全知的第三人称的叙述方法,同时,她拒绝像菲尔丁那样无所顾忌地在作品中露面,公开发表对事件与人物的评论。奥斯丁选择做一个幕后的全知者。她从旁观者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介绍故事的背景与人物,把自己的态度隐藏在字里行间。在文章的任何一个角落都看不到她的身影。叙述立场的客观体现出一种新的创作趋势。

  这种客观的第三人称全知叙述在作品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介绍人物及故事背景。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刻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叙述者把人物放在场景里让他们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不做任何主观判断与评价。这种叙述方式拉开了叙述者与作品之尚的距离,叙述显得全面、客观而冷静。读者在不受叙述者的主观影响下,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对人物进行判断与评价,如同日常生活中我们对陌生人的了解一样。这种方式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模仿。同时,叙述者关于作品中人物的年龄、外貌、身高、体态特征等具体信息的省略,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

  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任意塑造自己心目中的伊丽莎白与达西。这一过程激发了读者阅读的主动性,调动了读者的阅读热情,满足了读者的想象力。

  第二、提高叙事速度,增加叙述距离。

  《傲慢与偏见》描写的是平凡的日常生活,如果按照现实生活本身把每一件事都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其平淡琐碎必然会淹没作品的主题,削弱作品的感染力,作品的情节性与生动性会被一系列无意义的细节覆盖,使读者失去继续阅读的兴趣。

  《傲慢与偏见》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叙述,因叙述者的异故事性与超故事性,可以任意提高叙述速度,增加叙事距离,使叙述更客观、更全面、更公正,既不至于使读者产生审美疲劳,也不失生活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综上所述,奥斯丁运用了第三人称全知叙述,在描写背景、介绍人物、调节叙事距离等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特权。她尽可能地把人物放在场景中让人物自我展示,让读者自己理解并进而接受人物。人物刻画的客观性使读者对人物的理解更加客观、全面。同时,对小说中的次要事件则加快叙事速度,增加叙事距离,调节叙事节奏,使叙述更为全面、冷静。

  二、有限的第三人称叙述。

  如果说客观的第三人称全知叙述是要把读者从作品中拉出来的话,有限的第三人称叙述就是要把读者拉进作品中去。也就是说,叙事者的叙述被限制在聚集人物的感知范围内,通过聚集人物的眼睛观

  察、感受事物,展示聚集人物的内心世界,聚集人物的态度成为读者的主导态度,并不自觉地被其同化。其优点在于,以经历者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加了主观的抒情性和艺术描写的真实性,有利于叙述者自由地表情达意,同时能够接近读者的心理距离,迅速打动和感染读者。并且有利于小说结构的集中:情节的推动、场景的转换都由聚集人物来连接。

  《傲慢与偏见》讲的是伊丽莎白和达西消除彼此的傲慢与偏见,最终走在一起的爱情故事。小说的前五章明显地表现为第三人称全知叙述,叙述者把

篇三:西厢记和傲慢与偏见的比较研究

  作者:吴昌林[1];李琦[1]作者机构:[1]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西南昌330013出版物刊名: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81-87页

  年卷期:2019年

  第2期

  主题词:儒林外史;傲慢与偏见;吴敬梓;奥斯丁;文化视域;乡绅

  摘要:18-19世纪,中英两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分别是《儒林外史》和《傲慢与偏见》,它们分别在不同方面展现了当时两国乡绅的生存状态。比较《儒林外史》和《傲慢与偏见》中的乡绅形象可见,其相同性表现为政治地位较高,经济实力强,文化水平较高,文化活动频繁。从文化视域的角度看,《儒林外史》和《傲慢与偏见》中乡绅形象的差异性具体包括:阶层流动制度影响下中英乡绅身份属性的差异,即《儒林外史》中乡绅身份的政治主导性与《傲慢与偏见》中乡绅身份的经济主导性;时代思想潮流影响下中英乡绅行为属性的差异,即《儒林外史》中乡绅行为的社会性和《傲慢与偏见》中乡绅行为的自我性;社会主流观念影响下中英乡绅道德属性的差异,即《儒林外史》中乡绅的主恶性和《傲慢与偏见》中乡绅的主善性。

篇四:西厢记和傲慢与偏见的比较研究

  《傲慢与偏见》的叙事视角研究

  [摘要]《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汀以其精致的生活化细节描写配以纯熟的叙事技巧让这个故事读起来充满自然气息,张力十足。本文在分析小说零聚焦型全知叙事视角和内聚焦型叙事的切换的基础上探讨这种叙事方式的功能和意义:在小说叙事功能上,内聚焦型有限视角叙事可以制造悬念,曲折展现人物的性格,避免过于平淡;而有限视角最终聚焦在伊丽莎白身上则暗含了作家本人的精神立场,体现出了作者的女性主体意识。

  [关键词]视角;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意义

  一、引言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的小说,以班内特家女儿的婚事为主要线索。一开头温柔美丽的大女儿简与宾利先生的一见钟情吸引了读者的目光,然而继续读下去却发现简这个角色却渐渐退居幕后,聪慧机智、不卑不亢、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的二女儿伊丽莎白成了主要角色。故事主体部分以伊丽莎白和“傲慢”的达西先生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穿插了伊丽莎白的好友夏洛特与柯林斯的无奈婚姻以及妹妹莉迪亚和军官韦恩的轻率私奔作为映衬。作者本人曾把其写作题材比作狭小的“象牙”,然而凭借非凡的叙事才能,奥斯汀成为在象牙上雕刻的艺术家,简·奥斯汀以其精致的生活化细节描写配以纯熟的叙事技巧让这个故事读起来充满自然气息,跌宕起

  伏,张力十足。戴维·洛奇专门探讨小说艺术技巧的《小说的艺术》,在几个专题里评述了奥斯汀小说的表现方式,对于其作品的客观叙述、谋篇布局推崇备至。弗吉尼亚·伍尔夫从不讳言对于奥斯汀的偏爱,她指出奥斯汀的小说有一种奇特的简朴风格,甚至断言现代小说并不比奥斯汀、菲尔丁等为代表的古典小说高明。

  二、视角理论

  叙事视角是作者讲述故事的方式和角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叙述者>人物)、内视角(叙述者=人物)和外视角(叙述者<人物)。叙述者>人物、叙述者=人物、叙述者<人物这三个公式经热奈特推广后,在叙述学界颇受欢迎。热奈特在《叙述话语》中提出了自己的三分法,他选用了“聚焦”(focalization)一词:(1)“零聚焦”或“无聚焦”,即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事,叙述者>人物。(2)“内聚焦”,叙述者=人物,包含三种不同类别:(A)固定式内聚焦:固定不变地采用故事中某个人物的眼光来叙事;(B)转换式内聚焦:变化地采用不同人物的眼光来叙事;(C)多重式内聚焦:采用几个不同人物的眼光来描述同一事件。(3)“外聚焦”,叙述者<人物。[1]192-223“在传统的全知叙述中,叙述者采用的是自己处于故事之外,可随意变换的上帝般的叙述眼光;与此相对照,在转换时或多重式内聚焦中,叙述者放弃

  自己的外部眼光,转用故事内数位人物的眼光来观察事物。”[2]213在聚焦人物如何选择上,美国的小说家和批评家亨利·詹姆斯则提出“视点人物”这一概念,他强调作家不应过多地介入故事的叙述,而应该选择视点人物(即意识中心的“媒体”),采用人物有限叙述角度来进行叙述。“视点人物”其实就是内聚焦的一种。在选择视点人物这一问题上,他将“媒体”按智力敏感度和责任心作了区分,主张选择“智力最高”、有明察秋毫的洞察力及高度的“责任心”的那类“媒体”作为“视点人物”。不过詹姆斯同时告诉小说家,“媒体”不拟显得“太详知内情”或流露出过多的“感情”,否则,“媒体”就会失真而失去读者的信任和同情。[3]97三、《傲慢与偏见》中的视角选择

  《傲慢与偏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者对多种叙事视角的准确把握与巧妙运用。总体上来说,《傲慢与偏见》运用的是外聚焦型全知叙事视角,这样可以把关于故事发展主要框架的信息准确、客观地传递给读者。但奥斯汀却深谙留置叙述空白之于作品文学性的意义,在《傲慢与偏见》建构了一个全知视角下具有一定限制性的叙述格局,对传统的无所不知的叙事角度进行了适度的改造,巧妙地运用多种视角,达到对读者有选择性地传递某些信息或者故意对读者隐瞒某些信息的目的,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形成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动态的立体叙事使得故事发展更加具有悬念,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小说前十章,零聚焦型全知叙事视角明显,叙述者全方位地观照着事件与人物。例如小说第一章节,除了班内特夫妇饶有趣味的对话之外,只有叙事者全知视角式的评论。从对话里读者可以体会班内特先生的机智多变和冷嘲暗讽,以及班内特太太的肤浅和无知,而叙事者的点睛评论则正好验证了读者对这对老夫妻的性格以及夫妻关系的推测。在接下来的章节里作者依然采取全知视角展现班内特一家对即将到来的宾利先生以及舞会的期待,以及舞会的大致情况,主要人物悉数登场,简和宾利是叙事的重心。

  作者从全知叙事视角到有限视角的转变颇具玩味。第七章、第八章中,简奉母命骑马去尼日斐花园,途中遇上大雨而感冒,最后只好在宾利先生家留宿,伊丽莎白只身前去探望。这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叙述者并没有“跟随”本事件的主角简去尼日斐花园,而是“留在了”班纳特家,大部分时间都在“陪伴”伊丽莎白,生病的简的信息都是通过信件间接传递的。这种结构上的视角错位有效控制了叙事的距离感和信息量,使简无形之中和读者疏远了。相反,此处的聚焦人物伊丽莎白悄然走近读者,其内心世界一览无余:从为姐姐生病焦虑不安到最终置斯文于不顾,而决定步行三英里去看望简。待伊丽莎白风尘仆仆赶到尼日斐花园时,简才在本章中首次露面。但叙述者仅用简短的一句话就概况了简的情况:由于生病她一直卧床休息。叙述者让读者关注的重心是伊丽莎白、宾利姐妹及达西之间的对话情景,及伊丽莎白内心对他们的感受、评价。

  从小说的第八章开始,叙事者常常放弃全知视觉的特权,而频繁借用伊丽莎白的视角叙事。小说视角悄然发生了转换,纯粹的全知叙事退隐,限制性视角引入,从小说中某一人物的角度进行叙述的内聚焦型叙事出现在非聚焦型叙事框架之中。此时伊丽莎白不仅成为小说的中心和焦点,而且故事里的人物、事件主要由她去耳闻目睹和见证,转述的也大都是她自外部接受的信息和产生的内心冲突。而一般与她没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人物、事件被最大程度地遮蔽,整个叙述被尽可能地限制在她感觉世界与心理意识里了。

  然而,如果叙述者始终运用限制视角叙事,把伊丽莎白置于聚焦人物的层面,那么,读者就没有机会离开伊丽莎白,没有机会见证达西的情感历程。文中偶尔会出现视点人物的切换,为后文埋下伏笔,例如第六章达西的内心描写:

  说到达西先生,他开头并不认为她怎么漂亮;他在跳舞会上望着她的时候,并没有带着丝毫的爱慕之意,第二次见面的时候,他也不过用吹毛求疵的眼光去看待她。不过,他尽管在朋友们面前,在自己心里,都说她的面貌一无可取,可是眨下眼的工夫,他就发觉她那双乌黑的眼睛美丽非凡,使她的整个脸蛋儿显得极其聪慧。紧接着这个发现之后,他又在她身上发现了几个同样叫人怄气的地方。他带着挑剔的眼光,发觉她的身段这儿也不匀称,那儿也不匀称,可是他到底不得不承认她体态轻盈,惹人喜爱;虽然他嘴上一口咬定她缺少上流社会的翩翩风采,可是她落落大方爱打趣的作风,又把他迷住了。[4]

  26在故事发展的后期,叙述者也借用了不同人物的视角,避免把伊丽莎白一直作为聚焦人物,转而选用全知叙事视角和次要聚焦人物(达西家管家)叙事视角,来让读者和女主人公获得对达西的客观评价,消除对达西的偏见。在小说的第四十三章,叙述者借用达西管家之口,对女主角直接说出对达西的评价:

  打他四岁时起我就认识他,可我从来没有听见他说过一个粗字。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时候脾气好的,长大了也坏不到哪儿去。他是世界上最善良、最慷慨的孩子。有人说他傲慢,可我一点也看不出。只不过,他不像别的年轻人那样爱夸夸其谈罢了。[4]301四、视角选择的意义

  奥斯汀如此选择小说的视角,在小说叙事功能上,可以制造悬念,曲折展现人物的性格,避免过于平淡。例如对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性格刻画,描述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情感纠葛等。

  对伊丽莎白的描述采取了由远及近、逐渐铺陈的方法。小说一开始在第一章偶然提及伊丽莎白深受父亲赏识,但是后来大段章节都是以姐姐简作为叙事的中心,从第十章开始正式以她的意识为中心叙事。这样的处理方法避免了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之嫌,也是奥斯汀小说精致的重要体现。

  在塑造男主角达西时,特别是在故事的前半部分,叙述者更多地利用其他人物的视角,对达西进行了多角度的“外在观察”,而对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却没有介入和透视。可以说此刻叙述者对达西的刻画采用的是纯客观叙述,即热奈特所说的外聚焦,旨在限制读者对达西的信息量和了解度。达西首次在书中亮相时,叙述者是通过麦里屯公众的视角来介绍他的:

  达西很快吸引了屋内所有人的目光,男士们认为他身材魁梧;女士们则觉得他比宾利先生更英俊。大半个晚上他都是人们称赞和仰慕的焦点。直到后来他的冷漠无礼引起了公愤,因为人们发现他矜持傲慢,难以取悦,根本无法和他的朋友宾利先生相提并论,就算他在德比郡有再多的财产,也无法换来大家对他的好评。[4]11矜持傲慢是大家对他的第一印象,而女主角伊丽莎白由于对达西认为自己不够漂亮、不愿意和自己跳舞一事难以释怀,因此对达西有了成见,出于对自尊的极端维护,她一直深信达西就是一个傲慢无礼、不受欢迎的人。后来叙述者通过韦恩的视角,又深化了伊丽莎白和读者对达西的偏见。通过构建多维度的立体叙事视角,作者有选择性地隐藏或透露人物的内心世界,成功地完成了悬念的制造,把一个多面的、富有争议的达西呈现在读者面前。

  如果叙述者采用达西的聚焦视角,对他给予更多的内心透视,读者就会更加公正地了解达西,就不可分享伊丽莎白的偏见;如果叙述者毫无保留地将信息直接传递给读者,便不存在任何造成悬念的因

  素,那么故事情节就会显得平淡乏味。如果读者只是一味地接受信息,无需主动做出判断、推测,那么其阅读过程就会显得被动乏味。正是由于叙事视角的转换,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的流动组合使读者一时难以甄别信息的真伪,他们和伊丽莎白一样无法窥探达西的内心,无法了解其真诚善良、无私慷慨的一面。

  作者之所以对男女主角的刻画采取不同的叙事视角予以处理,厚此薄彼,让叙述者更多地选择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视角叙述,更多地展示其内心世界,而对男主角达西的刻画则倾向于“外在观察”,其目的就是通过刻意回避达西的视角,达到隐瞒其某些内心活动的目的,从而为男女主人公之间产生误解和隔阂创造条件,以期制造悬念来吸引读者,同时增加故事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厚此薄彼”除了叙事功能上的意义之外,还有更广泛的人文道德意义。吴卫华认为,“《傲慢与偏见》在叙述诗学上彰显出了某种自觉意识。通过建构一种‘有味的形式’,小说改写了传统男性叙事文本里女性被对象化、客体化的存在状况,传达出向来被遮蔽的女性主体意识。”[5]65选择何种叙述角度表明的是一种叙述姿态,更本质地说,它暗含着作家本人的某种精神立场。小说设置的不再是男性或超性别叙事视角,主要人物形象不仅都是女性,而且在小说中占据了主动的叙事地位。她不再是男性世界的陪衬和附庸,更不是作为男性欲望的客体对象而存在,相反在智性和精神上表现出了高度的自信和独立不倚,折

  射出了作家自身的女性人格理想和崭新的妇女观。

  【

  参

  考

  文

  献

  】

  [1]G.Genette.1980.NarrativeDiscourse[M].J.E.Lewin,trans.Tthaca:CornellUniversityPress.[2]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殷企平,等.英国小说批评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JaneAusten.2007.PrideandPrejudice[M].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5]吴卫华.《傲慢与偏见》的叙述视角与写作意义[J].名作欣赏,2006(10).

篇五:西厢记和傲慢与偏见的比较研究

  《傲慢与偏见》在我国知道的人比较多;没读过原文的读过译本,没读过译本的看过由小说改编的电影,至少知道个故事。这里要讲的是英国十九世纪初期的一部小说《傲慢与偏见》,女作者珍妮·奥斯丁是西洋小说史上不容忽视的大家,近年来越发受到重视。下面是整理好的93个关于傲慢与偏见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

  傲慢与偏见论文参考文献一:

  [1]单慧芳.《傲慢与偏见》中的茶文化研究[J].福建茶叶,2017,39(12):332-333.

  [2]黄燕.《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立场研究[J].语文建设,2017(30):25-26.

  [3]王姝.从语用学角度看《傲慢与偏见》人物话语[J].语文建设,2017(33):56-57.

  [4]孙亚娟.从概念功能理论的角度分析《傲慢与偏见》电影片断[J].戏剧之家,2018(03):194.

  [5]吴童.《傲慢与偏见》的婚恋观及其对当代人的启示[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33(01):66-71.

  [6]刘美舒.治愈系影片的映像化表达——文学改编电影《傲慢与偏见》[J].电影评介,2017(22):88-90.

  [7]何心爽.超越金钱的理想之境——简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2):73-74+77.

  [8]任静.语境对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研究——以《傲慢与偏见》为例[J].海外英语,2018(02):150-151.

  [9]杨冬,安琦.《傲慢与偏见》中的戏剧性场景[J].文艺争鸣,2018(02):173-178.

  [10]顾翰翊.从语义学与语用学互补角度分析《傲慢与偏见》[J].才智,2018(01):182.

  [11]吴明红.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人物性格与婚姻观[J].现代交际,2017(17):91.

  [12]陈莹.论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女性书写[J].黑河学院学报,2018,9(01):163-164.

  [13]王秀秀,屈红.隐在的男权主义——《傲慢与偏见》的症候式解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04):180-181.

  [14]杨倩倩,王庆勇.《弗罗斯特山庄》与《傲慢与偏见》的分析比较[J].名作欣赏,2018(12):64-66.

  [15]刘广青.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思想解读[J].湖北函授大学学

  报,2018,31(06):191-192.

  [16]伞雨晴.论《傲慢与偏见》和《劝导》中婚姻模式的不同[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3):122.

  [17]马逸超.试比较《傲慢与偏见》与《简·爱》女主人公[J].农家参谋,2018(07):270.

  [18]樊丽娜.英国文学女性意识的承袭与勃发——评《傲慢与偏见》[J].中国教育学刊,2018(05):126.

  [19]林书勤.《傲慢与偏见》对话语境下人称换称手法威胁受众面子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02):80-82+88.

  [20]龙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幽默语的翻译——以《傲慢与偏见》为例[J].海外英语,2018(07):146-147.

  [21]林夏轩.翻译认知心理学视域下的小说情景语境翻译初探——以《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8(09):105-106.

  [22]杨志明.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之形成性阅读能力测试——以《傲慢与偏见》阅读测试为例[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8(05):5-10.

  [23]王渝玥.英汉对话翻译与小说人物形象的再现——以小说《傲慢与偏见》英译汉为例[J].中国高新区,2018(12):285-286.

  [24]郭慧莹,孙彦彤.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研究[J].才智,2018(10):201.

  [25]骆紫燕,尹栋.《傲慢与偏见》中的婚恋观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J].科技资讯,2018,16(04):220-221.

  傲慢与偏见论文参考文献二:

  [26]邓紫晨.《傲慢与偏见》里的戏剧创作手法研究[J].艺术评鉴,2018(10):152-153+184.

  [27]张威,许超.历时复译的承袭与创新——李继宏译《傲慢与偏见》论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05):80-85.

  [28]张亚婷.《傲慢与偏见》汉译本的生态适应与选择[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07):63-65.

  [29]刘相娅.赏析影片《傲慢与偏见》,透视女大学生婚恋观[J].大众文艺,2018(09):158.

  [30]安旭红.《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婚姻观的缩影[J].艺术评鉴,2018(11):185-188.

  [31]李东青.论反讽运用在简·奥斯汀作品中的艺术张力——以《傲慢与偏见》为例[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2):79-81+114.

  [32]傅踢踢.《创造101》,创造多元的“傲慢与偏见”[J].中国广告,2018(07):70-71.

  [33]何清.基于《傲慢与偏见》一文的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英文)[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8(03):52-56.

  [34]王宇红.《傲慢与偏见》英式文学语言创作风格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8):72-73+76.

  [35]陆红娟.悲悯交加背后的“傲慢”与“偏见”——试论志贺直哉的女性观及其成因[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4):61-65.

  [36]杨安妮.从目的论三原则看《傲慢与偏见》字幕翻译[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8):116-117+132.

  [37]林岳斌,匡虹霓.论《傲慢与偏见》中的聚会角色[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8,38(04):79-86.

  [38]黄青青.《傲慢与偏见》揭示的女性教育缺失[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8,38(02):116-120.

  [39]谷劲松.《傲慢与偏见》与《飘》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比较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8(04):56-59.

  [40]蒋莹超,方英.《傲慢与偏见》的庄园叙事[J].大众文艺,2018(16):18-19.

  [41].《傲慢与偏见》中的英国最美庄园[J].党员文摘,2018(03):58.

  [42]邓婕.《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回声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0(04):60-63.

  [43]刘爱叶.试论《傲慢与偏见》的语言创作风格[J].黑河学院学报,2018,9(08):157-158.

  [44]曹南.试论英美文学作品与其改编电影的关联性——以《傲慢与偏见》为例[J].新乡学院学报,2018,35(08):41-43.

  [45]张爽.纯粹的“傲慢”,细腻的“偏见”——影片《傲慢与偏见》解读[J].电视指

  南,2018(02):23+25.

  [46]陈钰.浅评《傲慢与偏见》的创作技巧[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18.

  [47]董海涛.小说《傲慢与偏见》的反讽对白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9):51-52.

  [48]郭雯雯.基于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的反讽[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4):67+69.

  [49]李瑶.汉英句式翻译中人称与物称主语使用差异对比——以《傲慢与偏见》中文版和《骆驼祥子》英译本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3(04):83-86.

  [50]彭澳,何一鸣,杨纪平.论“传神”在翻译中的体现——比较《傲慢与偏见》樊庆兰与张思婷译本[J].海外英语,2018(18):43-45.

  傲慢与偏见论文参考文献三:

  [51]刘一帆.论《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人物形象刻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09):113-115.

  [52]王珂.新历史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中的海边度假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08):24-25.

  [53]杨娜.简·奥斯汀的幸福婚姻观——解读《傲慢与偏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8(47):80-81.

  [54]庞新月,刘继华.从海姆斯语境理论看影视字幕翻译文化因素处理——以《傲慢与偏见》为例[J].大众文艺,2018(23):176-178.

  [55]李雪维.基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言语反讽[J].现代交际,2018(20):74-75.

  [56]郑世觅.《傲慢与偏见》油画[J].中国艺术,2018(10):25.

  [57]林书勤.基于语料库面子理论视域的人称换称手法研究——《傲慢与偏见》全着对话解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144-147.

  [58]安俐洁.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基于达西的性格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8(11):204-205.

  [59]曹书乐,董鼎.傲慢与偏见——对女游戏玩家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J].艺术评论,2018(11):38-49.

  [60]胡诺祺,刘晓琳.19世纪工业革命下的英国社会变迁——从《傲慢与偏见》与《南方与北方》的人物对比分析中看英国社会变迁[J].海外英语,2018(23):179-180.

  [61]陈鸣,王荣莉.从翻译批评视角浅析《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本中的误译[J].海外英语,2018(23):124-125.

  [62]郭欢欢.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J].名作欣赏,2017(05):37-39.

  [63]赵娟.《傲慢与偏见》中的婚恋观[J].语文建设,2017(11):56-57.

  [64]吴岩.对《傲慢与偏见》反讽言语行为的宏观和微观分析[J].语文建设,2017(08):18-19.

  [65]张素玫.成为经典:《傲慢与偏见》的两百年传播[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137-144.

  [66]孙佳.顺应论与小说翻译——以《傲慢与偏见》为例[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9(02):58-60+69.

  [67]王烈霞.《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07):39-40.

  [68]张韶华.英美文学中的爱情婚姻观——以《傲慢与偏见》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06):189-190.

  [69]李新美.试论《傲慢与偏见》的戏剧手法及反讽艺术[J].黑河学院学报,2017,8(02):169-171.

  [70]李志娟.理想与现实的平衡之美——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浪漫主义美学[J].黑河学院学报,2017,8(02):184-185+188.

  [71]庞凤娇.合作原则视域下《傲慢与偏见》人物会话含义分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5(02):23-28.

  [72]余芬.《傲慢与偏见》中的幽默反讽话语翻译比较研究——基于格式塔心理美学视角[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5(08):75-78.

  [73]胡少斐.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权主义意识[J].语文建设,2017(17):40-41.

  [74]沈超.功能对等理论下《傲慢与偏见》中译本赏析[J].海外英语,2017(02):207-208+214.

  [75]邓红花.从女性意识看《傲慢与偏见》[J].萍乡学院学报,2017,34(02):70-74.

  傲慢与偏见论文参考文献四:

  [76]曲金燕.《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中的婚恋观比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7):69-73.

  [77]陈光先.简·奥斯汀的婚姻观及其对当代人的启示——读小说《傲慢与偏见》后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07):87-88.

  [78]李睿.《傲慢与偏见》作品中的茶文化体现[J].福建茶叶,2017,39(10):364-365.

  [79]陈莹.《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和局限[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34(04):102-104.

  [80]南云凡.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婚姻观[J].文化学刊,2017(08):64-65.

  [81]王传倩.从《傲慢与偏见》浅析奥斯丁的婚恋观[J].文学教育(上),2017(11):40-41.

  [82]袁学敏.论女性自我救赎意识之觉醒——从《再生缘》到《傲慢与偏见》[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7,34(04):47-53.

  [83]蒋跃,余碧燕.《傲慢与偏见》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人机翻译对比[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7(02):147-155.

  [84]孙佳.顺应论视角下翻译策略的选择研究——以《傲慢与偏见》中Cry一词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08):102-104.

  [85]吴颖.从英语明喻的模糊语用功能看明喻翻译——以《傲慢与偏见》为例[J].英语广场,2017(10):15-17.

  [86]孙佳.《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形象研究[J].语文建设,2017(24):23-24.

  [87]常虹.意象的维度分析与英汉翻译的得失——以《傲慢与偏见》开篇句的五个译本为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0(05):46-47+51.

  [88]周捷.《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人物性格分析[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7,30(03):189-191.

  [89]武丹丹.从《傲慢与偏见》谈语境对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初探[J].海外英语,2017(20):126-127.

  [90]白红梅.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婚姻观的现实意义[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0):73-74.

  [91]冯旭.《傲慢与偏见》中的夏洛特·卢卡斯新解[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7(03):186-187+208.

  [92]翟力辉,王珈琦.婚恋需求中女性意识的萌芽与觉醒——需求层次理论视域下《傲慢与偏见》女性人物形象剖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05):122-126.

  [93]张小欣.男权下的女性主义的萌芽探究——以《红楼梦》《傲慢与偏见》、为例[J/OL].北方文学(下旬),2017(02):83[2019-01-24].

篇六:西厢记和傲慢与偏见的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侯新民,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探讨

  侯新民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系,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现实主义女小说家简·奥斯丁(1775-1817)极富有喜剧色彩,十分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

  18世纪末到

  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本文从三个方面,即缜密的艺术构思、独特鲜明的人物塑造、丰实多彩、瑰丽多姿的语言对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行探讨.

  关键词:艺术构思;人物塑造;瑰丽多姿的语言

  2000年,BBC做过一个"千年作家评选"活动,结果奥斯丁紧随莎士比亚之后,排名第二,而且,她是前十位里唯一的女性作家.奥斯丁堪称英国人民的骄傲.她创造出了一大批的人物,开启了19世纪

  30年代的现实主义小说高潮.《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第一部作品,

  也是其代表作.作者以幽默讽刺的笔法,通过对青年男女爱情婚姻的描写,无比丰富地刻画了中产阶级的生活和思想,写出了妇女的彷徨和痛苦,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画面.书中一共写了四对青年男女的结合,作者一一加以比较、批判,爱憎分明地说出了自己对婚姻的见解.小说不但有较高的思想性,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缜密的艺术构思、独特鲜明的人物塑造以及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语言构成了这部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1.缜密的艺术构思

  奥斯丁的作品在艺术构思上独辟蹊径,匠心独具.在情节和结构上不以奇突取胜,而是在平凡和朴实中显示其高雅隽永和蕴藉深沉的.本书情节巧妙地衔接着,章法比较工整,构思缜密.小说虽然长达

  61章,共300多页,但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即怎样的婚姻是幸福的.众所周知,杰出的艺术构思能够增加作品的魅力,牢牢地吸引着读者,能够让读者的心和作者的胸膛起伏而呼吸.而在本部作品里,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在几个重要情节的转折点上采用了特殊的风格,巧妙地利用几封书信叙述了故事始末,注重细腻的心理描写,使读者体会到写信人的思想感情,读来亲切有味.在第三十四章,当达西实在没有办法硬撑下去,他的感情再也压抑不住时,他情不自尽地向伊丽莎白求婚,但出乎他的意料,伊丽莎白竟一口回绝了,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矛盾急剧上升,气氛愈演愈烈,故事情节逐步趋向了高潮.这样,不但使读者产生不读完不罢休之感,而且使读者担忧故事的主人公在拒绝了达西爱情后的命运终将如何?这时作者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个问题,而是在下一章

  里巧妙的插入了一封达西给伊丽莎白的倾吐肺腑的长信."Benotalarmed,Madam,onreceivingthisletter,bytheapprehensionofitscontaininganyrepetitionofthosesentimentsorrenewalofthoseoffers,whichwerelastnightsodisgustingtoyou…".在信里,达西心平气和,推心置腹地详细解释了伊丽莎白加在他头上的两件性质不同、轻重不等的罪名,使伊丽莎白清楚地看到韦翰的本来面目,原来他为人放荡,恶习重重,他为了获得达西妹妹的三千英镑财产,不顾朋友之情,竟暗地里诱拐年仅

  15岁的达西小姐和他私奔.幸亏达西及早发现,他的计谋才未得逞.同时,也使伊丽莎白明白了达西并不是有意拆散她姐姐吉英与彬格莱,恰恰相反,他正是出于一片诚心,为彬格莱和吉英的幸福着想,才不得不那样做.这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是非,使得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减轻了.作者这样安排,使用了一张一弛交替的艺术表现手法.从结构上看就显得张弛相见,错落有致,它有助于调节故事情节的节奏,促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汹涌跌宕.在第五十二章,伊丽莎白的舅母给她的信里,把达西帮助丽迪亚结婚的经过告诉她,第六十章伊丽莎白给舅母写信报告她婚后的愉快生活……

  这些书信都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效果,充分显示了作者具有娴熟驾驭材料和擅长巧妙艺术构思的才能.2.独特鲜明的人物塑造

  奥斯丁以塑造鲜明人物形象著称.她通过日常家庭生活来描绘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并各具特色.伊丽莎白是一个出身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富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她以她的聪明才智,优越的精

  神境界处处与瞧不起她的上流社会挑战,并且不断取得胜利.达西初次出现在舞会上,虽然他家世显赫、富有、风度翩翩,是很多姑娘倾慕的对象,但伊丽莎白对他的邀请却满不在乎,拒绝和他跳舞.达西首次逐步被她征服,第一次向她求婚时,没想到她却说:"IhadnotknownyouamonthbeforeIfeltthatyouwerethelastmanintheworldwhomIcouldeverbeprevailedontomarry."(我认识你还没有一个月,就觉得像你这样的人,哪怕天下男人都死光了,我也不愿意嫁给你).后来,她明白了达西是真的爱她,而自己也爱着达西时,她采取了主动,运用时机,扭转了不利于自己的婚姻条件.从而胜利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在第五十六章,贵妇嘉琳夫人因为耳闻她的姨侄达西与伊丽莎白相爱而急切地赶到班纳特家中,找伊丽莎白谈话.贵妇人神情傲慢,一开口就责备伊丽莎白"妄想攀这门亲事"(Thismatch,towhichyouhavethepresumptiontoaspire,cannevertakeplace.).伊丽莎白的反抗精神在此达到了高峰.她蔑视这个炙手可热的封建贵妇,痛快潇洒地说;"Youbothdidasmuchasyoucould,inplanningthemarriage;itscompletiondependedonothers.IfMr.Darcyisneitherbyhonornorinclinationconfinedtohiscousin,whyisnothetomakeanotherchoice?AndifIamthatchoice,whymayInotaccepthim?"("你们姐妹俩费了心思筹划这段婚姻,成功不成功可要看别人.如果达西既没有责任跟他表妹结婚,也不愿意跟她结婚,那他为什么不能另外挑一个?要是他挑中了我,我又为什么不能答应他?")这表现了她对腐朽封建势力的强烈反抗.

  运用对话艺术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小说中的对话因人而异,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个性.常言说:"文如其人".小说中各个角色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会流露出说话者的身份和性格,这是

  作者运用语言刻画人物的一个明证.丽迪亚满口俚俗,诸如:"alittlesea-bathingwouldsetmeupforever(setup:(informal)makehealthier,stronger,morelively,etc.".这类句子经常脱口而出,反映了她的浅薄与俗气.而达西在谈吐中常常咬文嚼字,比如说:"Icannotcomprehendtheneglectofafamilylibraryinsuchdaysasthese",这句字里行间包含严正和带着沾沾自喜的意味,暗示他迥然不同的出身和教养.玛丽在交谈中经常引经据典,书卷气十足;茄苔林夫人出言傲慢无礼,一派贵妇人的专横.班纳特太太言辞虚浮夸张,不时哭声叫嚷,在作者笔下描绘得有声有色.柯林斯自命不凡,说话写信则故作庄重,词藻浮华,语气迂腐.他对伊丽莎白的求亲演说做得活像一篇例行公文,在"Myreasonsformarryingare"之后列举"first","secondly","thirdly"等种种原由,"thirdly"之后还要插入一句"whichperhapsoughttohavebeenmentionedearlier.",最后加上一句归纳,用了"Thusmuchformygeneralintentioninfavorofmatrimony"(JaneAusten,1983,pp.92-93).这种正式的书面语体反映了柯林斯缺乏真挚的感情,因而难怪要被伊丽莎白当场顶回.书中说话最有特色的当然要数女主角伊丽莎白,她有时灵活运用口语化的词汇和成语,清新活泼,如:"Thereisafineoldsaying,whicheverybodyhereisofcourse

  familiarwith—"keepyourbreathtocoolyourporridge"—andIshallkeepminetoswellmysong";她偶尔也深思熟虑,细心的遣词造句,说话中有书面体雕琢的痕迹.总之,奥斯丁在对话部分中赋予各个角色不同的说话风格,这既有助于揭示人物性格,也给本书增添不少语言上的情趣.全书的第一段对话就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意图,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两个对立的性格.本书开头,班纳特太太正在急不可待的告诉班纳特先生尼日斐花园的新租主即将到来,而后者却冷冷地问:"Whatishisname?""Bingley.""Ishemarriedorsingle?""Oh!Single,mydear,tobesure!Asinglemanoflargefortune,fourorfivethousandayear.Whatafinethingforourgirls!""Howso?Howcanitaffectthem?""MydearMr.Bennet",repliedhiswife,"howcanyoubesotiresome!YoumustknowthatI"mthinkingofhismarryingoneofthem.""Isthathisdesigninsettlinghere?""Design!Nonsense,howcanyoutalkso!..."(JaneAusten,1983,pp.2-3).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到这对老伴的不同性格形象.班纳特太太把彬格莱的到来看成是女儿的福气,想将自己的如意打算告诉班纳特

  先生.班纳特先生却反映冷淡,他看穿了老伴的心思,但佯装不解.班纳特太太虚夸的热情体现在她一连串的感叹句中,她的每一句话都几乎是一个感叹句;班纳特先生的冷淡嘲弄反映在他一系列的问句中,他装作看不到彬格莱的到来与女儿婚事之间的联系,带着轻微揶揄的口吻."Howcanyoubesotiresome?"透露着班纳特太太对丈夫不明情理的嗔怒与埋怨."Isthathisdesigninsettlinghere?"带有更明显的讽刺意味."Design!Nonsense,howcanyoutalkso!..."这位愚蠢浅薄的妇人终于感到了丈夫的嘲弄,不禁愤怒起来.就这样,两人一问一叹,一冷一热,人物的性格形象跃然纸上.小说的主人公伊丽莎白的说话显得机警、活跃、直率、坚决.她与加苔林的几次对话就体现了这些特征.她们俩人最后的一次对立是小说中扣人心弦的一幕.这是一场性格的冲突,语言的争斗.以下是俩人大段争论中选出的一小节:"MissBennet,doyouknowwhoIam?Ihavenotbeenaccustomedtosuchlanguageasthis.I"malmostthenearestrelationhehasintheworld,andamentitledtoknowallthisdearestconcerns."."Butyouarenotentitledtoknowmine;norwillsuchbehaviorasthiseverinducemetobeexplicit"(JaneAusten,1983,p.297).这里,一位骄横霸气的豪门贵妇与一位倔强机敏的小家碧玉之间的舌战到达白热化程度.伊丽莎白通过重复加苔林夫人的beentitledtoknow这一短语反唇相讥,用suchbehaviorasthis来对抗

  suchlanguageasthis.下段对话进一步展示了两人的性格:"Idonot

  pretendtopossessequalfranknesswithyourladyship.Youmayaskquestions,whichIshallnotchoosetoanswer.""Thisisnottobeborne.MissBennet,Iinsistonbeingsatisfied.Hashe,hasmynephewmadeyouanofferofmarriage?""Itoughttobeso,itmustbeso,whileheretainstheuseofhisreason…"(JaneAusten,1983,p.297).

  这段对话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情态动词的使用."Thisisnottobeborne","Itoughttobeso,itmustbeso",这些分量很重的命令口吻出自一个惯于对婢仆发号施令的贵族夫人之口,突出了她骄横的作风.但伊丽莎白不甘示弱,"Youmayaskquestions"中的情态动词在婉转之中带有刚强,客气之中隐藏着讽刺和挑战."Ishallnotchoosetoanswer"中的"shall"则直截了当地表明了她的决心.独白是奥斯丁经常用来展示人物性格的另一种手段.这些独白在语言形式上具有鲜明的特征,经常用于表现人物内心激烈的感情状态或思想斗争.小说的第二篇第十三章细致地刻画了伊丽莎白的心理变化过

  程.她逐渐觉悟到由于自己的好胜与偏见,听信韦翰的谗言,错怪了达西,这位自尊心和自信心极强的姑娘思想上经历了一阵很大的震动:HowdespicablyhaveIacted!"shecried."I,whohavepridedmyselfonmydiscernment!I,whohavevaluedmyselfonmyabilities!Whohaveoftendisdainedthegenerouscandorofmysister,andgratifiedmyvanityinuselessorblameabledistrust.—Howhumiliatingisthisdiscovery!—Yet,howjustahumiliation(Jane

  Austen,1983,p.177)!这段独白里句子短小,节奏紧促,生动地反映了伊丽莎白内心思潮的起伏.句子结构中一个突出的特点连用了三个"I,who…"省略结构.这样的省略句往往比完整句更有分量,她突出了伊丽莎白的自疚与自责.下面一段心理描写近似现代小说中的内心独白(interiormonologue),它通过一系列感叹句表达伊丽莎白在达西庄园与他邂逅时羞愧动荡的复杂情绪:"Shewasoverpoweredbyshameandvexation.Hercomingherewasthemostunfortunate,themostill-judgedthingintheworld!Howstrangemustitappeartohim!Inwhatadisgracefullightmightitnotstrikesovainaman!Itmightseemasifshehadpurposelythrownherselfinhiswayagain!Oh!Whydidshecome!Or,whydidhecomeadaybeforehewasexpected"(JaneAusten,1983,p.210)!如果说伊丽莎白的独白通过一连串的自问自叹表现一股既起伏又深沉的思流的话,那么,班纳特太太的独白则明显地反映了一种不同素质的感情:"Goodgracious!Lordblessme!Onlythink!Dearme!Mr.Darcy!Whowouldhavethoughtit!Andisitreallytrue?OhmysweetestLizzy!Howrichandhowgreatyouwillbe!Whatpin-money,whatjewels,whatcarriagesyouwillhave!Janeisnothingtoit,nothingatall.I"msopleased—sohappy.Suchacharming

  man!—Sohandsome!—Oh,mydearLizzy!Prayapologizeformyhavingdislikedhimsomuchbefore.Ihopehewilloverlookit.Dear,dearLizzy.Ahouseintown!Everythingthatischarming!Threedaughtersmarried!Tenthousandayear!Oh,Lord!Whatwillbecomeofme.Ishallgodistracted"(JaneAusten,1983,p.318).班纳特太太的独白没有伊丽莎白那种因思索而显得深沉的特征,更多的是嘘声嚷嚷的热闹.超短的句子,过分运用感叹句式,急促的节奏,不停的指称上帝,所有这些都用来表现一种奔腾强烈的情绪.这段独白有一个明显的句法特点,就是大量运用仅仅包含一个名词或形容词结构的单句,如:"Mr.Darcy!OhmysweetestLizzy!Sohandsome!Tenthousandayear!"这些超短句的应用构成了整个独白节奏上的颠簸跳跃,形象地烘托出人物的情绪和性格.《傲慢与偏见》中多姿多彩的对话风格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起了巨大作用.许多读者认为读奥斯丁作品中人物的对话,无论是长谈、闲聊还是辩论争吵,都是一大乐趣.这显然不是过誉之辞.3.丰富多彩、瑰丽多姿的语言

  《傲慢与偏见》中的语言丰富多彩,瑰丽多姿.它的表现风格时而委婉含蓄,深邃悠远;时而诙谐嘲弄,妙趣横生.下面从结构及风格上对它的语言进行分析,进而考察它们的艺术感染力,探索作者如何通

  过对语言技巧的运用而产生一种讽刺性和戏剧性的效果.凡读过《傲慢与偏见》的人都会对作者的幽默讽刺的艺术效果赞叹不已.这一效果在较大程度上是通过句法结构的巧妙安排和词汇的精心锤炼而取

  得的.小说的第一句就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意图,许多评论家,都承认这个句子也许是英国小说中最耐人寻味的一句:"Itisatruthuniversallyacknowledgedthatasinglemaninpossessionofafortunemustbeinwantofawife"(JaneAusten,1983,p.5).这就是奥斯丁的讽刺艺术:含蓄而锋芒毕露,简洁而立意新颖.整个句子用严肃正式的句法结构来表达荒诞无稽的思想,即通过风格与内容之间的强烈对比,通过用庄重的结构表达粗俗的思想这种强烈对比

  来取得戏剧性效果.主句"Itisatruthuniversallyacknowledged"气势庄重,语气正式,特别是由于"universally"一词的使用,严肃的气氛大大加强.可以想象,主句里出现这样一种严肃正式的文体在读者心目中必然会形成一种期待,以为随之而来在

  that这个主语从句中作者阐述的是一种举世公认的哲理或道德观念.但是从句的内容却出人意料地完全打消了这种期待,因为它"丝毫没有哲理意味,反而散发着市场铜臭的气息."我们知道,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文学语言的一般规律,但这里作者有意逆向而行,用庄重高雅的文体风格容纳粗陋鄙俗的思想内容,给读者造成一种异常的感觉;促使他们去咀嚼其中的深意.这是一种"戏剧性结构"(dramaticstructure),它先把读者的感受引到高潮,然而,恰恰在将要达到高潮时突然降下来,从而造成一种出人意料的特殊效果.此外,主语从句中"inpossessionofafortune"与"inwantofawife"两个介词短语结构上对称严谨,内容上却牛头马嘴,两者并列无疑会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这个句子是奥斯丁艺术意图和语言风格的集中体现,它开宗明义的揭示了作品基本的道德冲突,也奠定

  了作者的讽刺基调.与卷首第一句遥相呼应的是末章的第一句:HappyforallhermaternalfeelingswasthedayonwhichMrs.Bennetgotridofhertwomostdeservingdaughters(JaneAusten,1983,p.323).本句与例

  1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再次通过句法结构的安排在句子前半段造成一种气氛、一种期待,使读者急着想看看班纳特太太做母亲的高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后半段的从句却突然笔锋一转,造成一种令人猝不及防的感觉.主句运用诗歌语言的倒装结构,把"happy"一词放在句首,渲染喜悦的气氛.但是从句却由于作者有意选择了通常含有贬义色彩的"getridof"一词而构成强烈对比,使兴奋高昂的调子顿时急转直下,造成一种"高潮突降"(anti-climactic)的效果.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英国社会里,妇女没有丝毫的财产继承权.她们成年后的生活完全取决于婚姻状况,这对于一个有五个女儿的母亲来说确实是沉重的精神负担.而今两个最受宠爱的女儿终于嫁入了朱门,这个浅薄、势力的母亲怎么能不觉得重负半释,喜出望外呢?在刻画班纳特太太这种喜悦心情时,作者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用精心处理的句法结构和遴选词汇的方法,使表述具有戏剧性的效果.小说第三章达西初次登场时一个长句的处理是运用戏剧性结构的又一个范例.尽管这个句子长达

  91个词,但不失意义上的清晰.NormanPage按句子内部结构层次将原句分列如下:A1.Thegentlemenpronouncedhimtobeafinefigureofaman,A2.theladiesdeclaredhewasmuchhandsomerthanMr.Bingley,

  andA3.hewaslookedatwithgreatadmirationforabouthalftheevening,B.tillhismannersgaveadisgustwhichturnedthetideofhispopularity,C1.forhewasdiscoveredtobeproud,C2.tobeabovehiscompany,andC3.abovebeingpleased;D1.andnotallhislargeestateinDerbyshirecouldthensavehimfromhavingamostforbidding,disagreeablecountenance,andD2.beingunworthytobecomparedwithhisfriend(JaneAusten,1983,p.11).这个句子有条不紊,层次分明.A1-3是一个并列的三个结构(three-partstructure),叙述了舞会上宾客对达西的初步反应,A1与A2中选用两个夸张意味、语体较为正式的动词"pronounced"和"declared",使句子语气趋向高昂庄重.A3是对两个分句的总结,以加强其效果.这三个并列分句长度相仿.B句用一个及其经济的戏剧性结构,借助"till"引起了一个急剧的转折,将A1-3逐渐推向高潮的热情仰慕突然降到冰点.由于使用了"disgust"和"popularity"两个感情色彩强烈的名词和"turnthetideof"这个带有夸张意味的动词短语,句子的气势倍增.B的长度比

  A1-3稍长一些,大致相等.C表达了众宾客由于达西"态度傲慢"而异口同声地改变了看法.这里引人注意的是由三

  个平行短小的动词不定式短语构成的另一个结构,它们的简短使句子的步调(pace)瞬时快起来,显示了被得罪的宾客对达西不屑再顾的态度.D结束全句,斩钉截铁地肯定了众人对达西的结论.将这两件通常并不相关的事(largeestate&disagreeablecountenance)相提并论,说明纵然家财万贯,但无补于他的态度不恭,这同样含有讽刺意味.句子的前半段对达西态度赞颂,后面对他严厉谴责.A2说他比他的朋友彬格莱更英俊,D2却说他根本不值得与他的朋友相比,前后对照,使赞颂带上戏虐的意味,使谴责发出可疑的音调.整个句子的步子开始时舒缓平稳,中途转入急促,收尾斩钉截铁,写法跌宕有致.不少评论家认为这个句子标志着奥斯丁的语言技巧已经达到娴熟的地步.奥斯丁对于句子结构的运用不拘一格,变化多样.她不仅善于使用长句,也巧于运用短句.例如:Elizabethmadenoobjection:thedoorwasthenallowedtobeshut,andthecarriagedroveoff(JaneAusten,1983,p.184).Lydia"svoicewasheardinthevestibule;thedoorwasthrownopen,andsheranintoroom(JaneAusten,1983,p.263).以上两个例句各包括一连串三个短句,六个短句中有四个只包含主句及谓语这两个最基本的句子成分.这是作者有意避免其他成分,使句子结构紧凑而精炼.这两组句子分别构成了一连串急速变化的画面,显示了伊丽莎白匆匆而去和丽迪亚悠忽而来的动作过程.短句不仅是描写外部动作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刻画心理变化的有效方法.试再看两例:

  (Elizabeth"sastonishmentwasbeyondexpression.)Shestared,colored,doubted,andwassilent(JaneAusten,1983,p.161).He(Mr.Wickham)lookedsurprised,displeased,alarmed(JaneAusten,1983,p.197).上述短句的例子在奥斯丁著作中并非偶然现象.奥斯丁经常有意识使用短句,以极其简练而流畅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快速变化的画面.奥斯丁在本作品中的另一个特色是发挥交叉使用长短句的艺术效果,注意句法结构的变化和句型的多样性.在行文中将大大高于平均长度的长句和平均长度的短句交错穿插,以寻求特殊的效果.因此,为深

  入研究奥斯丁的语言风格,不仅要以单位进行分析,而且要在语流里观察与上下文临近句子的关系.笔者认为本部小说第三章的开头四段很适宜于做色样的统计分析.如果忽略其中一句对话不计,这四个段落包含20个句子,最长的91个词,最短的仅

  5个词,平均长度约

  30个词,中等长度的句子与大幅度变化的句子相结合.由于半数以上的句子长度在

  20-40个词之间,这就使常规的句子长度在行文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为了使句子处于突出地位,在第

  3句与第

  6句处有两次从常规长度跌落到两句五个词的超短句.第3句"Herreportwashighlyfavorable",是班纳特母女估量彬格莱时带有结论性的重要句子.第6句"Nothingcouldbemoredelightful",在这里描述急于觅婿寻夫的母女得知彬格莱将要参加舞会时的兴奋心情,也是一

  个关键性的句子.在第

  17、18句中,作者有意使用两个短句,描写彬格莱及其姐妹;第19、20句进入描写达西,句子长度陡增至

  91个词.

  这就使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对达西的描写上,刚一露面就解释了他傲

  慢不羁的性格及席间已经开始带有偏见的反应,这是揭示本书基本冲突极其重要的一句.对这两段句子长度的统计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奥斯丁善于用改变句子长度来突出关键性句子的地位,加强力量.4.结语总之,《傲慢与偏见》是一部艺术造诣很深的作品.作者的笔锋单纯简练,语言炉火纯青,描写细致

  真实,叙述故事引人入胜,塑造的人物给我们以相当强烈的艺术魅力.这些都是她的作品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她在英国小说史上、在两个世纪之间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傲慢与偏见》的艺术探讨

  参考文献:Eastman,R.M..1965.Aguidetothenovel.ChandlerPublishingCompany,SanFrancisco,California.Hugh,H.C..1980.Ahandbooktoliterature.TheBobbs-MerrillCompany,Inc.,Indianapolis,Indiana.IanOusby.1998.TheCambridgeguidetoliteratureinEnglish,CambridgeUniversityPress.JaneAusten.1983.Prideandprejudice.PenguinBooksLtd,Harmondsworth,Middlesex,England.AsurveyontheartofPrideandPrejudiceHOUXin-min

  Abstract:PrideandPrejudiceisanappealingnovelwiththegraciouslyironicstylewrittenbyJaneAust—Britishrealisticfemalenovelist.Thisnovelwithoutmuchgrievanceandpretenceinthe18thcenturypresentsavividpictureofthereallifeofasmallEnglishtown.Thispaperattemptstoexploretheartisticfeaturesthroughthreeaspects,namely,deliberateartisticplans,uniquecharacterizationsandrichandcolorfullanguages.Keywords:artisticplans;characterizations;richandcolorfullanguages(EditedbyJimandCathy)(上接第

  49页)ApplicationofNida"stheoryoffunctionalequivalenceintrademarktranslationXUJian-hangAbstract:ThroughtheintroductionofNida"stranslationtheory,characteristicsoftrademarkandsomeprinciplesthatshouldbeobeyedintrademarktranslation,theessaydiscussedthatthetheoryofdynamicequivalence(functionalequivalence)wasappliedintrademarktranslationthroughtheliteraltranslation,transliterationandcombinationoftheboth.Theessayalsopointed

  outthatthetheoryoffunctionalequivalencewasanimportanttheoryfortrademarktranslation.Keywords:functionalequivalence;sourcelanguage;targetlanguage;trademark(EditedbyJimandCathy)

推荐访问:西厢记和傲慢与偏见的比较研究 西厢记 傲慢与偏见 研究

热门文章

2024年浅谈纪检监察工作面临困难及对策

民主政治是实施权力监督的环境条件,而民主政治的精髓就是通过有效的权力配置实现以权力制约权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政治文明国家,就要从严治党,就要加强党内监督,尤其要加强对党的各级组织、党的领导干

政治机关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改进(4篇)

政治机关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改进

2024公安民警职务晋升(3篇)

公安民警职务晋升

2024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会议记录(5篇)

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会议记录

2024年度关于加强公安机关网络舆情风险防范工作部分思考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网络上交织碰撞,所形成的“网络话语”逐渐成为重要的舆情力量,使当前的社会舆论环境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以“两微一端”为

基督教为亡者祈祷经文6篇【完整版】

基督教为亡者祈祷经文(诗班唱诗歌,等候开会)主持人:基督徒()荣归天家追思礼拜现在开始。主持人:全体肃立、默哀(信徒祷告不超一分钟为好)……默哀毕。主持人:

那些借调人到底怎么留下来?(2024年)

上级单位之所以要“借调”,恰恰说明这个单位缺人,特别是缺能做事、会做事的人,这就意味着有打破“借而不调”僵局的希望,从而名正言顺一直留下来。下面我结合身边朋友的真实故事说说怎么“调”。方案一:保持耐心

小学思政课实施方案小学思政课实施方案(完整)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加强,小学思政课在课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是实现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思政课是指以道德素养、宪法法律、人生观价值观、民族精神、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健康等为核心,

共青团xx市委“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主持词(全文完整)

文章详情共青团xx市委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主持词尊敬的领导、全体青年朋友们: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共青团中央决定,围绕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

2023最新烈士陵园闹鬼鬼把孩子追到烈士陵园(五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

意识形态方面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4篇)

意识形态方面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

学校二十大安保维稳工作实施方案(完整文档)

为切实做好党的二十大期间我校维稳安保工作,及时高效贯彻执行中央领导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市委统一部署要求,各单位要始终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凝聚共识、主动担当、攻坚克难,狠抓校园维稳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