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审计与国家治理的框架(4篇)
政府审计与国家治理的框架(4篇)政府审计与国家治理的框架 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方式和路径 摘要:从国家治理的高度来看,国家审计应走出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不仅仅考虑财政财务信息真实性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府审计与国家治理的框架(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政府审计与国家治理的框架
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方式和路径摘要:从国家治理的高度来看,国家审计应走出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不仅仅考虑财政财务信息真实性的评价,更应看到具有较高层次的“受托责任”。未来的国家审计,应从财政财务责任评价,发展到对行政责任的评价。因此,国家审计监督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之一,完善国家治理机制是国家审计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关键字:国家审计
国家治理
方式路径
一、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审计本身就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内生于国家治理的;二是国家审计为国家治理服务,通过特有的独立监督对国家治理发挥作用。概括起来应该是国家审计来源于国家治理,同时反作用于国家治理,审计的国家治理作用是国家审计存在的基本前提。
从前一个方面看,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加强国家审计本身的治理也是很有意义的。审计署近年来不断推动审计的法治化进程,健全和完善审计的体制机制,创新和改进审计的方式方法,逐步加大审计队伍建设的力度,无不体现着对国家审计本身治理的极大重视。毫无疑问,搞好审计本身的治理既是完善国家治理的一部分,也是审计发挥为国家治理服务的一个首要前提。
从第二个方面看,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强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也都体现着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的突出特征。
审计实质上是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织部分。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国家审计始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从政治制度设计看,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中的监督控制系统,既是内生的,又是独立的。三是从审计运行机制来看,国家审计有效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对改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四是从增强治理绩效来看,国家审计通过发现并促进问题整改,保障各项治理措施落到实处。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问题。2004年12月原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央财经大学法律系主办的“中国财经法律论坛”上就发表过《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为问责导航》的演讲,明确提出了“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要在国家治理过程中
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命题,同时指出“完善治理是中国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需要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努力”。
由此可以看出,时下大家讨论的“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问题,不仅是对“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深化,更是我国审计理论和审计基本经验的总结,也是随着我国审计实践的不断发展,对进一步提高境界、提升层次,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这一命题的提出对把握审计发展的规律、一般与特殊的统一,推动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审计制度的创新,促进中国审计工作的全面科学发展,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工具的意义
在我国当代民主框架下,将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有效工具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一)拓展了国家审计的作用范围:从单纯审查财务、财政收支到关注体制与制度的改革
在我国,从国家审计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我国国家审计的监督范围,不断地在拓展。自我国各级审计机关成立以来,在改革开放之初,计划体制的特色还是十分明显的,国有经济的大统一格局下,财政审计在“上审下”的制度下,维持了很小的规模,而国家审计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方面;此后,财政审计在《审计法》的强力推进下,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而随着中央“国退民进”的政策实施,企业审计的规模发生了较大的萎缩。在财政审计方面,增加了“绩效审计”的力度,使传统财政审计向深层次延伸。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审计增加了社会保障基金的审计,环境保护审计和驻外机构审计等等内容,国家审计的范围在结构上与内涵上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然而,应当看到,那种“出了西家走东家”式的微观式的审计的确解决了被审计单位的某些问题,改进了相关的工作,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国家和地方在管理体制与制度层面上的问题,使国家审计实际发挥的作用很有局限性。国家审计如何在我国转轨时期这个许多方面无序的状态下,以很少的资源消耗,通过解决“点”上的问题,再深入到解决“面”上的问题,显然是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体制与制度问题解决了,也就达到了国家治理的效果。
(二)强化对官员个人权力的制衡: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化
一开始对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到后来对县级以下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再到现在的对厅局级、省部级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我国的国家审计已经将传统的财务、财政收支审计,延伸到了对领导人职务责任的审计,使国家审计成为制约公共机构个人权力的有力工具。经济责任审计被认为是中国国家审计的一大特色。仍然可以断定:“经济责任审计将成为未来国家审计的亮点”。在最近十年中,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几乎没有重大突破,新的经济基础与落后的上层建筑之间矛盾重重,其中,一个关键性问题是官员腐败;而目
前,在所有的腐败中最突出的是“用人”腐败。这是当前干群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解决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约束问题,自然是离不开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政治体制没有根本性改变的状况下,经济责任审计将一直是解决干部腐败的有力工具,并且可能发挥越来越显著的效果。在未来,经济责任审计将成为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突破口。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入了“瓶颈”,由于受到既得利益者的掣肘,政治改革举步维艰;在政治改革中,核心问题是干部任用问题,这导致“吏治”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经济领域的问题是所有问题的集中体现,而所有的腐败都与获得不正当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国家在反腐败方面,赋予国家审计以重任,国家审计不应当缺席。国家审计成为国家“反腐倡廉”的重要工具,是我国特殊时期国家治理的一项重大要求。在目前,党组织的经济控制权力边界并不明晰,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党的基层领导人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将不可避免;在我国现行的一党专政的政治制度下,对权力的制衡本来就存在着某些缺陷,在党的部分基层领导人借党的名义滥用权力时,对这些领导人的约束就十分必要;而对国家治理,也应当考虑“治党”的问题:后一个问题解决了,前一个问题就容易多了。国家审计将经济责任审计扩展到党组织层面,是经济责任审计发展中获得的重大突破。
(三)增加对执法机构的约束:国家审计立法功能的突起
从建立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角度看,政府的“管理”职能应当向“服务”职能转变,这意味着需要将本来市场调节的权力归还给市场,即政府的权力应当缩小。但是,在社会转轨时期,政府的经济控制权力不是在变小,而是在事实上表现为一种无序扩展的态势;坚持“中国特色”已经成为某些政府官员强化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正当借口,为了维护市场化改革的成果,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必不可少。国家审计需要通过提出有关的立法建议,使政府“依法行政”,达到治理政府的目的。
三、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实现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各方面对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广。各级党委、政府希望审计工作在推动制度创新、机制转变、政令畅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客观上要求审计必须更加紧密地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开展工作,提供更加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更好地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社会公众希望审计敢于揭露违法违规事实,严肃查处大案要案,及时把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向社会公告,客观上要求审计必须狠抓质量,提升水平,出更多更好的成果;即使是审计对象对审计的要求也在提高,希望审计公平、公正和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被审计单位更好发展,这就要求审计机关要在关注真实、合规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效益
情况,并提出切实有效的审计建议,促进科学发展。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实现途径主要有:
(一)政策和体制层面:
1、促进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
这些年来,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办法和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些政策措施是否得到认真贯彻落实,是关系改革发展成败与否的大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地区、部门和单位在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方面还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如:有的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政策,有的打政策擦边球,有的自立章法违背政策的精神实质,这些问题如果不很好地加以解决,就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国家治理的顺利运转要求确保党和国家重大方针和决策部署的政令畅通,国家审计通过经常性地检查监督,可以及时掌握、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且对各种经济信息进行验证鉴别和筛选,以判明经济信息的可靠程度,最终为宏观决策、公民参政议政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国家审计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发挥促进作用,首先要为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客观、可靠的信息,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中要注重分析和反映国家相关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项目的执行和管理情况,以及政策和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为国家科学决策和完善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公共投资项目管理提供支持;其次要在审计工作中发现和查处违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问题,保障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到实处。
2、揭示体制、机制和制度性问题,推动深化改革。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审计机关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刘家义审计长也指出“建设性决定着审计的生命力,决定着审计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决定着审计能够在多大范围内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审计在揭露问题的同时,充分发挥建设性作用,通过揭示反映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重大管理漏洞,开展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全局、从苗头到趋势、从微观到宏观的深层次分析,提出改革体制、健全法制、完善制度、规范机制、强化管理、防范风险的建议,促进完善体制制度、深化改革,促进提高经济社会运行质量和绩效,才是审计工作最大的成果,才能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审计工作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十一五”期间,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审计和调查72万多个单位,注重揭示和反映经济运行中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和新情况,深入分析原因,并从制度、体制层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决策
和管理提供了真实的信息和依据,为推动政策制度的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运用国家审计治理功能优化公共政策评估机制。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往往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如果政策的制定缺乏科学性,那么决策失误带来的负面效应则会显现出来。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公共政策的实践中,存在着重政策制定、执行,轻政策评估的现象,一旦出现决策失误,最终买单的将是社会公众。前任审计长李金华在多次指出,我国某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的决策失误以及由此带来的损失浪费比贪污腐败现象更严重。我国目前还没有构建公共政策评估机制,使得部分公共政策的制定没有法律依据,甚至可能服务于少部分人的个人私利,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法治水平。陈振明(1998)认为公共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策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也就是说公共政策评估是一种事后评估,是对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评估,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评估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差别的过程。因此,根据该定义,国家审计无论是从评估主体、评估方法,还是信息获取的角度,都是能够胜任公共政策评估的角色之一。国家审计署每年会依照公共财政流向的重点,以及涉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领域,对一些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审计。政府应构建公共政策评估制度,充分利用审计结果服务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避免过去国家审计发现的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因为阻止错误的发生要远比发现和纠正错误更有效和经济。同时审计工作报告应注重在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全面评价政策执行情况和效果,集中反映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这有利于引起重视,更能有效地为加强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促进更好地研究和解决这些共性问题,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
4、促进政府责任法制化,建立健全问责机制。
根据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政府应是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提供者。政府行使行政权力必须明白权力源于人民。在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上,政府为人民存在,人民政府应始终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实现者和维护者。为实现政府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转变,国家审计应相应发展其权力制衡功能,从现在聚焦于经济活动层面的审查监督深入落实到人员责任层面。也就是说,国家审计不仅对各个政府部门和各项具体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有效性进行审计,查错防弊,还要对发现的问题进一步追溯到个人责任。对存在问题者,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公职人员,国家审计都须依法查处;对依法行政者,国家审计则应解脱其对民众的责任。这种追究制度,能使政府重视其在各项公共服务中对民众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并为解脱责任将任务细化层层分解落实到个人,形成责权对等的体制,实现责任政府的蜕变。
首先,国家审计监督要关注政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责任。因为审批预算的权力来自人民,这种权力的最终实现必须依托于预算的有效执行,否则,人民的权力就会旁落。其次,国家审计监督要关注政府部门履行责任的有效性,积极开展效益审计。因为取之于民的资源,只有用之于民,并用出成效,才能满足纳税人的要求,这才是政府责任的最终归宿。再次,国家审计监督要关注一切受托经营者的责任,促使这些受托经营者在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时,时刻不忘对人民承诺的责任。
5、深化政府预算审计制度推动政府预算改革。
政府预算是公共财政的主要载体和核心内容,涉及国计民生,关系到最广泛的公共利益。作为代表社会公众利益的国家审计,应对政府使用公共财政资源的合法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要实现国家审计的治理功能,应对我国现行的政府预算审计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首先,应建立政府预算编制审计制度。新《审计法》第十六条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在每一预算年度终了后,对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由此可见,我国现行的预算审计机制主要以事后审计即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为主,没有建立起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相结合的全面预算审计机制。因此,应建立政府预算编制审计制度,以确保预算执行审计的客观、公正和有效。其次,应建立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制度。我国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是预算内资金,大量有利于预算管理体系外的其他政府资金未纳入审计范畴。实际上所有的政府资金,无论是预算内还是预算外,都属于公共资源,因此国家审计对象的范围应扩大到对全部政府性资金,建立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制度。最后,对政府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制度化标准化提高政府效能。我国的绩效审计还处在起步阶段,对绩效审计仅仅还停留在关注和认知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缺乏对实务的指导。在面对不同审计对象时,其的特殊性给绩效审计造成了困难。因此现阶段应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制度背景的绩效审计机制。通过深化政府预算审计制度改革,实施政府预算审计,能够揭示政府预算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推动政府预算制度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在最后一部分,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预算编制、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改革财政体制、完善中央政府投资管理、以及明确金融国有资产的收益分配和预算管理制度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的建议。由此可见,国家审计有助于提高整个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
(二)经济安全层面:
1、维护经济安全,保障国家根本利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复杂化的日益加深,国家经济安全
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从近年来审计情况看,当前影响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总体呈现出综合交织、结构繁杂的态势,既涉及财政、金融等宏观经济,也涉及具体产业、企业等微观经济;既有呈现出严重后果的问题,也有尚未暴露的潜在风险;既有整体问题,也有局部问题。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的重要一环,注重发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自觉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作为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把审计工作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从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民生安全、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方面,揭示和反映事关全局的、整体的、战略性问题和关系到国家重大经济利益、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经济风险,从制度体制上深入剖析原因,向决策部门反馈信息、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建议,促进政策的调整与完善,促使有关部门强化管理和监督,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保障了国家的根本利益。
2、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在新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催生不同的利益主体,形成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逐步由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变为裁判员,政府的职能定位于调节、监督、管理和服务,需要国家审计机关对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情况、对市场的监管情况及其服务社会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和反映。国家审计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锐利武器,这是因为审计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经济的法制性、自主性及自我调节性特征客观上需要审计扮演经济执法的重要职能;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缺陷,需要政府通过审计监督加以弥补和纠正;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运用审计监督手段揭示和处理;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出现的跨地区、跨国界的经济结果,需要审计部门相应的监督措施。市场越发展,越要加强审计监督,通过加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审计监督,促进良好市场竞争环境的形式,从而谋求市场主体间的利益和谐。
(三)社会公正层面:
1、推进法制、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法治以及法律的公正性对善治而言都很重要。法治指一个完善的法律框架,公正合理而且能够被严格地执行。法治的内涵包括对个人和群体的权利同样地保护,违法必究。法治保证所有公民人人平等,公民所服从的是法律,而不是当权者的想法,法律保护弱势群体不受剥夺和压迫。以依法执政、执政为民为核心的法治政府必定会制定法律和制度来约束政府及政府工作人员的权力,防止权力的随意扩张而损害社会公众的合理诉求,维护社会公正。构建法治社会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国建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目
前社会上以权代法、损害公众利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国家审计要利用其自身职能充分为推进法制、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服务,在日常审计工作中要坚决查处违法乱纪和破坏公平正义的行为,为构建法治社会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做出贡献。
2、揭露和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近年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反腐倡廉形势也依然严峻,一些岗位腐败案件多发,一些领域违法违纪问题突出,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屡禁不止,如决策失误、违法乱纪、损失浪费、会计信息不真实等,违法违规和犯罪手段不断翻新,也更加隐蔽和高智能化,查处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而这些情况仅仅是表象,实际上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尤其是危害性巨大的集体性腐败问题。从2010年情况看,审计通过上缴财政、减少浪费等促进增收节支2099亿元,挽回或避免损失344亿元;向有关部门移送案件线索和事项3092件,有2541人(次)受到处理,其中查出领导干部对违规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问题金额249亿元,82名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和465名相关人员的问题被移送司法、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最大程度地挽回损失,推动了反腐倡廉工作。因此,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仍然是国家审计的工作重点。需要明确的是,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不是审计的目的,而是一种途径、一种手段或者一种方式,要通过查处问题促进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审计要在反腐倡廉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依照中国宪法、审计法和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中国的审计机关对所有管理和使用公共资金的单位、项目和事项进行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并对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以及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国家审计要充分利用这一职能,通过审计的监督、揭示和评价,将政府和官员的权力约束在人民的授权范围之内,并将政府和官员履行受托责任的程度和水平公开披露,接受人民的监督,促进权力与责任匹配,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度性约束。同时通过揭示和分析违法违纪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查找制度上和管理上的漏洞,更好地从机制上、源头上惩治和预防腐败。
(四)社会公众层面:
1、国家审计应该为公众参与国家治理提供保障。
公众参与国家治理是一个法制国家的重要特征,也是广大民众的愿望和诉求。国家审计加强与公众参与治理的良性互动,是有效地化解和防范社会风险及隐患,加强社会风险管理
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权力来源于公民的授予,因此国家权力必须服务于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国家权力并非无限,政府等管理部门执行国家权力必须合法、高效、廉洁、透明和负责任。因此我国人民民主和依法行政等宪政基本原则,决定了作为国家权力部门之一的国家审计机关,必须以满足人民的利益的和需要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国家审计保障公众参与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实行审计信息公开,审计机关应认真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通过透明审计行为,公布审计结果,扩大公众的知情权,为公众参与国家公共领域治理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引信息、客观的评价标准等,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2、健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提高政府透明度。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正在向透明政府转型。国家审计的监督职能要求其能够对政府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并能够向社会公众提供政府的财务和绩效信息真实合规性的报告,从而促进拥有信息的社会公众质疑政府财政政策的制定和结果,使政府对财政政策的执行更加负责,同时增强社会公众对宏观政策选择理解和信心。因此,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实现透明政府的重要制度保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披露政府行为,通过多方监督和促进其他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另一方面披露国家审计的工作,告诉社会公众审计机构做了什么,接受社会公众、同行或相关部门的监督和评价。我国自1999年首次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以来,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共鸣。我国关于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法律是2006年修订的《审计法》,第36条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其中“可以”一词表明了是否选择公告是审计机关的一种权力。同时《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试行办法》(2002)第9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发布审计结果公告的,应当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表明其中人为色彩依然浓厚,缺乏制度约束。因此应根据国家相关保密法规的规定,对涉及诸如国家安全的国家机密的内容予以保密,除此之外应一律公开。也就是说,应该将审计机关公告审计结果的“权利”改为“义务”,将审计结果公告的“批准制”改为“核准制”,逐步做到“以公告为原则,以不公告为例外”,通过制度约束保护了公民的知情权,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审计机构,免于受到相关的打击报复。这种审计公告制度,不应仅仅停留在最高审计机关的层面上,对于地方审计机关也应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此外,对于审计公告制度的法律化,还应注意完善事前告知和事后救济等一系列法律程序。
篇二:政府审计与国家治理的框架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来源:
时间:2011-8-914:09:07作者:
阅读365次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
——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的讲话
刘家义
(2011年7月8日)
;
各位理事、各位代表:
下午好!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审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大家对中国审计学会发展的帮助和指导,感谢大家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研究所贡献的智慧和力量!
三年来,中国审计学会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紧紧围绕审计中心工作,及时总结审计工作的新实践以及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深入研究审计的本质和规律,为审计实践提供了及时和有效的指导。与此同时,学会各项制度建设也在不断加强和完善,学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有很大提升,为学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做好“十二五”期间的审计工作,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需要不断总结和深化国家审计实践,不断丰富和创新国家审计理论。借此机会,我想就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问题与大家作些探讨。
一、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告诉我们,国家职能“既包含一切社会的性质所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又包含由各种特殊的因政府与人民大众互相对立而起的职能”。要有效实现国家职能,防止国家权力被滥用或被异化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就必须以公开性为原则,建立起有效的权力配置和监督制约机制,使各项权力处于一种相互制衡状态。国家治理就是通过配置和运行国家权力,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控制、管理和提供服务,确保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利益,维护人民权益,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科学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审计通过依法履行职责,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和制约,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实现国家良好治理。
人民通过法律,把权力、责任赋予和委托给人民意志的代表——国家,国家再用法律形式把这些权力和责任分解给代表国家在某个方面行使权力、履行责任的公共权力机关。其中,对公共资源、公共财政、公有资产等的配置、管理、使用的权力和责任,赋予和委托给了某些公共权力机构及其权力人。对于这些权力行使得如何、责任履行得如何,国家又通过法律授权由专门的机关对其进行监督,这个专门机关进行的监督就是国家审计。所以,在国家治
理中,审计实质上是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织部分。
(一)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国家审计始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们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审计产生于会计又监督会计,从单一或狭隘的技术层面看,这是对的;二是认为审计是民主法治的产物和推动民主法治的工具,从现代国家审计的单项功能看,也是完全正确的。但从审计产生、发展的深层动因看,两种认识又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对于资源环境审计、绩效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等,又如何能看作是审计或监督会计呢?在中国古代西周,在西方封建君主制时期,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和法治,但是却都有审计!所以,从深层次原因看,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国家治理,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国家审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遵循自身的内在规律不断演进,其目标、任务、重点和方式,都随着国家治理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方式的转变而转变,始终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古代国家审计的最高目标是维护皇权,强化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保证中央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律令畅通。西周设置宰夫“掌治朝之法”,其考核、监督百官的职能已十分明确。之后审计与对官吏治绩的考核,与行政监察之间的结合日益紧密,明清时期形成了融监察、审计于一体的比较严密的监督体系。欧美各国的国家审计也殊途同归:尽管在体制上各有特色,但都通过独立、主动地行使监督职权,在促进国家竞争力不断增强、民众福利不断改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所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将国家审计写入了宪法,确立了其在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中的宪法地位。
中外审计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国家审计经过近30年的发展,逐步明确了通过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实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目标,从而清晰地确立了其在国家治理中的定位。保障国家安全和实现社会稳定,要求国家审计关注国家安全问题;维持国家内部秩序和实现依法治理,要求国家审计履行用权力制约权力、维护法律秩序尊严的神圣职责;实现国家和社会科学发展,要求国家审计不断地为国家治理的完善和改进发挥建设性作用;国家治理的顺利运转和公民民主权利的实现,要求国家审计为公民参政议政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并督促政府明确责任、落实责任。中国审计署上述观点得到了世界审计组织的广泛认可和赞同,而且体现在《世界审计组织战略规划(2011—2016)》中,明确要求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在坚定反腐、加强问责、促进透明、强化良治方面不断努力,以展示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从政治制度设计看,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中的监督控制系统。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需要不同的机构分别担负起决策、执行和监督控制的职责,从而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控制系统。其中决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围绕国家治理目标进行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制定可行性方案并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确认决策事项和决策目标,对方案进行选优和决断,对整个决策过程进行协调和控制,并形成最终决策。
执行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准确无误地执行决策,实现决策的目标和任务。监督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监督执行系统对决策的执行情况,并将对决策执行情况的评估反馈给决策系统,推动决策系统及时修正决策,同时根据决策执行情况实施奖惩措施,进行区别激励。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中内生的监督控制系统之一,通过依法用权力制约权力,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决策系统,对国家治理的执行系统实施监督和约束。
哈罗德·孔茨认为,控制就是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的完成情况并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依据我国宪法和审计法的规定,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对各级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市场主体的财务收支的监督,促进政府各项重大决策贯彻落实,并服务于各级人大对本级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的监督。同时,审计机关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充分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引导和调动公众对政府部门和有关市场主体实施有效的社会监督。在我国现行制度下,国家审计机关还直接为执政党服务,接受有关部门委托,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其守法守纪守规尽责。
(三)从审计运行机制来看,国家审计有效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对改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国家治理的目标、模式、手段和方法不同,但是实现良好的治理,即实现善治或者善政,是各个国家的共同追求。一般来说,善治包括合法、法治、透明、责任、回应、有效、参与、稳定、廉洁和公正等特征,将这些特征归纳起来,广泛认可的良好国家治理的主要标准:一是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对外维护主权和对内维持政局稳定;二是有效制约权力运行和建立问责机制,遏制权力腐败;三是有效维护法律和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四是促进科学发展、摆脱贫困和增进福利。无论国家治理模式和最高审计机关的隶属关系如何,国家审计通过有效制约权力,充分发挥“免疫系统”的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在维护民主法治,保障国家安全,推动责任、透明、法治、廉洁、公平和正义等原则和理念的落实,进而在改善国家治理、实现科学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随着审计的发展进程,国家审计介入国家治理的范围不断扩大,产生的作用也日益明显。现代各国国家审计的实践,其视野早已超越了财政财务收支的范围,而是以查核相关资料为主要手段,以监督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为主要内容,以审计查实的数据和事实为依据,顺延着财政财务收支的线索,将重点放在对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状况进行独立的监督和评估上,放在公共权力机构行使权力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上,放在有关机构和个人履行职责的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上,其目的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科学发展和人民利益。这些年来,我国审计机关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依法对相关财政财务收支开展审计监督,审计关注的内容从财政财务收支逐步扩展到与财政财务收支相关的各项经济社会管理活动,涉及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完善问题,国有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问题,重大基础设施投资绩效问题,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以及影响经济社会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在审计过程中,国家审计作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始终立足建设性、坚持批判性,立足服务、坚持监督,立足宏观全面、坚持微观查处,立足主动性、坚持适应性,立足开放性、坚持独立性。这些既是审计理
念不断创新的结果,也是审计在实践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基本特征。
(四)从增强治理绩效来看,国家审计通过发现并促进问题整改,保障各项治理措施落到实处。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要求,国家审计机关对党和政府各项重大决策的落实情况主动进行监督,不断加强对重大投资项目及各项民生专项资金的审计,不断加强对土地矿产等各项国有资源和环境生态保护情况的审计,不断加强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审计,及时发现和反映各项政策措施贯彻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严格依法进行纠正和处理,强化问责和责任追究机制,排除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种利益干扰,促进政策措施得到贯彻落实。
同时,国家审计通过深入揭示体制、机制和制度性问题,推动进一步深化改革。渐进性的改革总体思路,意味着现行经济社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相关制度必须不断与时俱进地改革完善。国家审计以其独立超然的地位,没有既得利益的羁绊,在审计查出各类问题的基础上,开展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全局、从苗头到趋势、从微观到宏观的深层次分析,并提出改革体制、健全法制、完善制度、规范机制、强化管理、防范风险的建议,促进提高经济社会运行质量和绩效,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此累积的结果,必将推进经济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
当前,实现国家良好治理、维护国家安全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要求和愿望。国家审计作为依法用权力制约权力的控制方式、控制行为和控制制度的集合,具备预防、揭示和抵御等功能,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内生的“免疫系统”。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待国家审计,就为进一步深化对国家审计本质特征的认识、准确把握国家审计发展规律和推动国家审计科学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视野和平台。
二、国家审计对完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作用
实现国家的良治是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无论各个国家国体和政体如何不同,国家审计都是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在不断完善国家治理,进而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国家审计是监督制约权力运行的重要措施。
权力的配置与制约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设计的基本要素,也是确立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原则。一个国家要实现对各项公共事务的有效控制、管理和服务,首先应做到的就是用权力制约权力,防止滥用权力现象的发生。当权力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制约时,国家也就没有了应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道德体系和法律依据,国家政权也必将走向灭亡。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以宪法或者法律形式明确的权力,通过执行法定的监督、揭示和评价等职能,将政府机构和官员的权力约束在人民对其授权的范围之内,并将政府机构和官员履行受托责任的程度和水平公开披露,接受人民的监督,让权力在监督下运行,让权力与责任相匹配。如,英国议会于1866年以法案形式明确,政府的一切收支应
由代表议会、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主计审计长实施审查,主计审计长由英王任命,但只有经过议会两院的一致同意,才能令其辞退。美国在2003年6月发布政府审计准则时称,公共资源使用的责任观念是国家管理程序的关键,是健康民主制度最基本的要素。
多年以来,中国国家审计围绕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加强对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权力行使情况的审计监督,尤其是加大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力度,为监督和考核各级政府官员提供了重要依据,监督手段也更加有效。十几年来,共对43万多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使一大批正确履行经济责任、工作实绩突出的领导干部,在审计后得到肯定、表扬和提拔使用;一些被诬告的领导干部,通过审计使问题得到了澄清;也有一批领导干部因审计结果认定未能正确行使权力而依法受到免职、降职等处理。
(二)国家审计是推进民主法治的重要途径。
民主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其字面意思是“人民的统治”。在现代宪政理论中,民主是指政治事务中最基本的权利应属于人民,从民主的发展史来看,民主理念要在国家治理中得到实现,离不开法治。法治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观念。西方历史上的法治观念源于梭伦变法,至亚里斯多德时已经基本理论化,其核心是以“法的统治”为特征的国家治理方式。有学者指出,法治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为民主创造可操作的、稳定的运行和发展空间,把民主容易偏向激情的特性引导到理性的轨道;民主为法治注入新的内容和动力,使法治为保护人权、自由和促进人的幸福生活服务。所以,民主与法治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国家治理在政治制度上的优化选择,并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得到统一。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接受人民的委托进行国家治理,而国家审计的制度安排则是为了确保政府有效履行这种公共受托责任。现代国家审计适应民主政治的要求,紧跟政府责任的深化而不断拓展审计领域,深化监督内容,将审计内容由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逐步扩展到政府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再扩展到国家治理的安全性、可持续性和公平性等,以审计成果来满足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职权、承担责任的监督要求,揭露严重破坏法律和秩序尊严的行为,并促使破坏者受到严厉的惩罚。例如,美国审计署认为政府责任是国家治理的关键,目前其大部分工作是项目评估和政策分析,不仅关注联邦资金是否适当使用,而且注重评价联邦项目和政策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以满足社会监督的需要。
几十年来,我国审计机关坚持依法审计,通过揭示和反映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问题,维护和推动完善民主法治,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不断推动审计法制建设。1994年审计法正式颁布,并陆续颁布了38个审计规范以及20多个审计准则;2006年审计法修订后,国务院修订了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办、国办下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审计署制发了国家审计准则,审计法规制度更加完善,形成了以宪法为依据、以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为核心内容、以审计准则为工作标准的法律规范体系,不仅实现了审计工作有法可依,也丰富完善了社会主义国家法规制度体系,推动了依法治国方略实施。二是促进政府部
门依法理财、依法行政。近年来,审计重点逐步从预算资金的收入环节,向规范支出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方面拓展,逐步实现了从简单的查错纠弊向促进规范预算行为、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为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服务的转变,有效促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三是健全审计结果公告和信息发布制度。着眼于深化党务政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依法公开审计结果、审计计划的同时,组织媒体对重大审计项目进行跟踪报道,及时公开审计过程和进展情况,为社会公众了解政府部门履行职责情况、监督政府部门财政收支活动提供了重要渠道。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制定关于审计信息公开的制度1300多项,向社会发布审计结果公告1.8万多篇。
(三)国家审计是加强反腐倡廉的有力工具。
腐败就是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意味着公共权力的异化,是国家治理中最严重的威胁之一。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是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免疫系统”必须发挥的作用,是由国家审计的内生性所决定的,它不以审计人员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某个时段、某个国家审计机关的特殊任务,是所有国家审计机关都不能回避的重要职责。其原因很多,但主要的不外乎三条:一是大多数腐败和舞弊,最终都要落到钱上,而审计工作始终紧盯国家财富,最有条件发现国家财富被直接侵吞或间接侵占;二是国家审计具有独立性,与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对象之间没有利益冲突和利害关系,能够客观公正而又敏锐地揭示问题;三是国家审计是经常性的监督制度,覆盖所有财政资金和政府机构,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揭露大案要案线索。
世界各国最高审计机关非常重视发挥审计在反腐倡廉方面的作用。如美国审计署曾针对时任副总统切尼的舞弊嫌疑展开专项审计,揭露了美国政府高官和企业相互勾结的真相;欧盟审计院和英国审计署都对议员虚报费用、骗取补贴等腐败行为予以彻查;法国媒体高度关注法国审计法院披露的总统府开支合规性问题;韩国监查院则始终高度关注高官的舞弊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国家审计始终把查处重大违法违纪案件、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作为重要职责,切实突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分配和使用,工程建设中的预决算、招投标和物资采购,土地出让和置换,国有资源、矿产资源开采和受让,金融机构的贷款发放、票据贴现和保险理赔,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资产处置和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等方面的审计监督,并与公安、检察、监察等有关部门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加强与这些部门的沟通配合,使发现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十多年来,全国审计机关向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移送案件3.8万多件。这些案件的查处和公开曝光,为国家挽回了大量经济损失,有力地推动了反腐倡廉建设。
(四)国家审计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维护国家安全,始终是国家治理的首要任务,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中几乎所有部门的共同职责。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成立之日起,就依法独立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密切关注国家安全,并为之做出特有贡献。首先,国家审计能够为国家治理提供及时、客观、可靠的信息,从而为评估国家实力、维护国家安全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这次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就是很好的事例。其次,国家审计注重揭示和反映经济社会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和
风险,能够敏锐地感知风险、发现影响国家安全的问题。国家审计在这个方面的独特作用有目共睹。第三,国家审计的独立性,保障其能够如实揭露发现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和意见,促进整改,不断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维护和改善经济社会秩序,最大程度地维护国家安全。
长期以来,美国审计署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2000年以来,美国审计署关于国土安全、国际事务和国防类的审计报告共有1013份,占同期审计报告总量28%。2010年,中国审计署发布新的国家审计准则,进一步明确了维护国家安全是国家审计的目标。新准则第六条明确指出,“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新准则对国家审计目标的诠释源于审计法,又更加明确。近年来,中国国家审计机关一直将维护国家安全作为审计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重点关注了财政金融运行、能源及战略资源、国家信息、地方政府性债务、金融机构内部治理和监管、国有资产安全和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及时分析和反映经济社会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信息。
(五)国家审计是推动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
变是永恒的,不变是相对的。今天,国家治理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在全球竞争的平台之上,如何持续改进和改革,以应对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国家审计针对发现的问题,揭示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和制度方面存在的漏洞,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持续推动国家各个领域的改革,取得国家间竞争的优势。这既是法律赋予国家审计的责任,又是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重要途径。
很多国家赋予国家审计机关不是简单的披露权,而是包含建议在内的报告权。这种报告权,也就是国家审计机关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有权而且必须提出改革和完善的审计建议,而这一建设性作用的最终目标,就是推动国家治理的持续改革。各国审计机关在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推动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如1714年,普鲁士最高会计署开展业务期间,德国的审计监督已经从单纯的凭证和账目审计发展到了提供政治咨询;又如1761年,奥地利审计法院的前身会计署成立,在其主要任务中,除了发现会计账目的差错、指出不足之外,还明确了实施预防性控制,即在女王做出决策之前,对悬而未决的经济事项表达意见等内容。1967年,美国国会发出了第一个要求审计署对项目效果进行评估的要求;1969年,美国政府经营委员会就美国审计署作为国会信息来源的潜在能力进行了广泛讨论,得出了“如果审计署集中力量进行项目效果评估、审查经济活动和提供新的建议,其工作将会更有意义、更为有用”的结论。“为什么要到审计署工作?因为我们说的时候,别人都在听!审计署处于政府决策的震中!”这是美国审计署网站上招揽人才的宣传词,体现出了美国审计署对自己建设性作用和地位的理解或期盼。
在推进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中国国家审计发挥了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围绕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入手,以责任履行和责任追究为重点,将常规审计和绩效审计融为一体,加强对现行法规法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查找政策、制度和管理中的问题和漏洞,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解决现实中存在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有力地保障了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在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6年以来,全国审计机关共提交审计专题报告、综合性报告和信息简报70多万篇,提出审计建议102万多条,促进相关部门单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2.8万项。
(六)国家审计是维护民生的有效手段。
民生问题能否妥善解决,既是国家治理水平的体现,又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治理的政治方向,也关系到国家治理的公信力。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
针对近年的审计工作,美国审计署提出过四个战略目标,包括应对美国人民福利和财政安全方面面临的挑战、应对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和安全威胁、推动联邦政府转变职能和迎接21世纪挑战、使美国审计署价值最大化。美国审计署的八大审计关注领域中就有三项直接和民生相关,一是变革中的美国经济,二是美国人口的老龄化和多样化,三是美国人民的生活质量问题。由此可见民生问题被关注的普遍性。
多年来,中国国家审计机关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根本目标,致力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在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在审计中,始终把监督检查国家关于民生和资源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作为重要内容,高度关注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关注涉及“三农”、城市低收入群众以及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和资金的管理。“十一五”时期,全国审计民生及资源环保类项目和单位13万个,通过上缴财政、促进滞留或截留资金拨付到位等方式,为国家增收节支1107亿元,促进了各项惠民及环保政策措施和资金落实到位。
三、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更好地推动和服务国家治理
为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良治,国家治理的任务和重点在不断变化,赋予国家审计新内涵、新任务。当前,形势的发展和要求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国家治理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审计工作需要主动适应。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深度变革。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奠定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体制改革的重心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和制度基础。下一个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共同富裕,发展的重心将转移到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体制改革的重点将放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和谐社会及其相关领域。在这一特殊时期,一系列制度、体制、规则、程序和方式也将相应发生变化,要求审计工作必须应势而变,从主要关注经济发展到更加关注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二是民主法治进程加快。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权利意识越来越强,利益诉求越来越具体,人民监督与舆论监督成为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重要推动力量。审计法规制度的不断健全,使审计工作过程、结果处在严格的法律约束和社会公众监督之下,对审计的规范化程度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审计
监督既要揭示面临的突出问题,又要推进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对审计工作层次和深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三是信息化成为发展趋势。随着审计对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换代升级,审计机关也需要不断研究应用新方法、新技术,不断调整和改进信息技术在审计实施中的应用,对审计技术方法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
第二,国家治理的着力点发生了变化,审计工作需要主动跟进。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审计机关关注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关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情况和效果,关注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建设过程和绩效状况,关注资源和环境保护、自主创新情况,关注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二是加强以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和谐为重点的社会管理,要求审计机关关注涉及民生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关注民生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促进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加快民主法治进程和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透明政府、效能政府、服务型政府,要求审计机关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关注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责任履行情况,关注依法理财、依法行政的落实和绩效状况,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促进各级政府不断提高公信力和管理水平。四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审计机关关注国家利用外资情况和对外开放情况,关注境外资产和投资的效益和安全情况,并认真履行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委员相关职责,积极开展境外审计,在推动全球治理和区域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国家治理对审计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审计工作需要主动加压。一是党委政府对审计效能的要求更高了。各级党委、政府希望审计工作在推动制度创新、机制转变、政令畅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党委、政府的需求,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开展审计、选择项目,提供有价值的审计报告、审计信息和审计建议,更好地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二是社会公众对审计效果的要求更高了。社会公众希望审计机关既要勇于碰硬,敢于揭露违法违规事实,严肃查处大案要案,更要分析原因,提出深化改革、完善法治、强化管理的建议,并及时把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向社会公开,对审计效果的关注,已经成为社会公众一种常态化的需求,要求审计机关必须狠抓审计质量,提升审计工作的管理水平,出更多更好的成果。三是审计对象对审计效益的要求更高了。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多数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是认可和接受的,也是支持的,希望审计公平、公正和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被审计单位更好发展。这就要求审计机关要在关注真实、合规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效益情况,并提出切实有效的审计建议,促进科学发展。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审计工作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差距,不断调整和校正发展路径,通过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方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适应有效服务国家治理的需要,推动国家治理的完善和改进。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服务国家治理,首先要明确国家审计的定位和努力方向,回答好为谁审计、为什么审计、怎么审计和靠什么审计等问题。一是要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审计的最终目标,解决好“为谁审计”问题。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治理的最终成效要体现在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上。
审计机关的权力是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所赋予的,审计工作的成果最终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审计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要把维护国家安全作为审计的首要任务,解决好“为什么审计”问题。审计工作要把维护国家安全作为重中之重。要加强对财政、金融、国有企业的监督,推动建立公共财政体制,防范金融风险,维护经济安全;加强对权力的制约,推动行政问责,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维护政治安全;加强民生审计,促进惠民政策落实,维护群众利益,保持社会稳定,维护民生安全;加强资源环境审计,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三是要把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作为审计的着力点,解决好“怎么审计”问题。从强化审计的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出发,努力培养预防的、动态的、宏观的和建设性的审计观念,始终坚持“两手抓”,在严肃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着力分析和查找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和管理漏洞,促进健全体制、完善机制、规范管理,从根本上提高经济社会肌体的“免疫力”。四是要把信息化作为审计的重要手段,解决好“靠什么审计”问题。在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活动中重要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管理手段的情况下,不加强信息化建设,就有失去审计资格的可能。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审计的出路在信息化,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数字化。在审计工作中,必须用数字化带动信息化,用信息化推动审计技术方法创新,增强在信息化环境下查错纠弊、打击犯罪、规范管理的能力。
(二)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国家治理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关系到体制机制创新、反腐倡廉建设等各个方面。国家审计要紧紧围绕国家治理的各项任务,在更宽领域、更高层面发挥更大作用。一是要服务科学发展,紧扣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促进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加强对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和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跟踪审计,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强对科技和自主创新投入的审计监督,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对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审计监督,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对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的揭示和反映力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科学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二是要促进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审计工作要更多地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把关系到民众生计、生产、生活的内容纳入审计视野之中,继续加大对财政投入较多、资产额度较大、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部门、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力度,加大对扶贫资金、社保资金、环保资金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促进公共资源、公共资产、公共服务公平合理分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要推进法治建设。要通过对政府部门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揭示法治不健全、有法不依等问题,揭露和查处违法乱纪行为,促进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促进法律得到严格执行,推进责任追究机制的建立健全和民主法治建设。四是要推动深化改革。各项审计工作都要以促进规范管理和深化改革为目标,积极提出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的审计建议,并促进改革措施的落实。五是要促进反腐倡廉。认真研究和分析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准确判断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及时揭示和查处重大侵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重大违背国家政策问题、重大铺张浪费和损失浪费问题以及滥用职权、贪污受贿、失职渎职、商业贿赂等案件,进一步规范和监督权力运行,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三)要进一步改进方式,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治理的水平和绩效。服务国家治理,首先要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探索和创新审计方法和途径,推动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变。一是努力培养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开放思维和创新思维,谋划审计工作发展的新思路。围绕主题和主线,从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谋划审计工作,不断提高科学判断能力、监督保障能力、建言献策能力和促进发展能力,更加积极、主动和有效地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二是以加强计划管理为先导,切实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握审计工作发展的新方向。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在审计计划的编制中要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拓展国际经济合作空间等中心任务,并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要求,适时确定、调整和下达审计任务,切实增强审计工作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三是以改进组织方式为保障,积极做好审计资源整合,构建审计工作发展的新格局。要在结合上下功夫,将专项审计、预算执行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不同领域的审计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审计成果的全方位、多角度运用。要积极探索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的组织方式,不能单纯地就账查账、就事论事。要加强审计资源的整合,采取整合分工、上下联动、重点攻关的方式,集中力量打“攻坚战”。四是以保证审计质量为核心,督促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取得审计工作发展的新成效。将督促整改作为审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抓好抓实,发现一个问题,就推动解决一个问题,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促进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矛盾和困难。要更加注重在审计过程中及时指出问题,及时促进纠正问题,及时促进规范管理,从源头杜绝问题的发生,切实提高审计监督效果。五是以深化政务公开为基础,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力度,形成审计工作发展的新局面。要在不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的前提下,加大审计结果公开力度,推动公共资金的来源、分配、管理、使用、审计等情况都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监督之下。通过公民的参与和监督,使其更多地了解政府管理者对公民责任的履行情况,了解其是否真正代表民意来开展工作,从而促进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六是进一步改进审计机关内部治理水平,提高依法审计能力,打牢审计工作发展的坚实基础。审计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黄帝内经》讲:上工治未病,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治其未复。所以,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病早治、瘥病防复。良好的国家治理,就是要使国家这个系统健康运行,作为国家治理内生“免疫系统”的国家审计,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要不断提高能力,努力成为“上工”。当前,要在审计队伍中着力提升“五种能力”:第一,提高学习实践能力,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第一跑道,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实战能力,努力培养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和内部管理的行家里手。第二,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按照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公正执法,严格审计处理处罚,坚持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对待审计发现的问题,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做出处理和判断,杜绝工作中的随意性。第三,提高科学管理能力,用科学的理念、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实施审计管理,将目标、责任、考核监督贯穿于业务管理制度、质量控制制度、资产管理
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制度体系中,并实现其协调运作,提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第四,提高开拓创新能力,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和工作创新,不断用新的思路谋划审计发展,用新的举措完善审计制度,用新的方法推进审计实施,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应对、解决审计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审计工作理念创新、思路创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第五,提高拒腐防变能力,要把廉政建设作为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把廉政纪律作为审计工作的“高压线”,严格执行“八不准”审计纪律和各项廉政规定,依法有效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各位理事、各位代表,以上是个人几点不成熟的想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篇三:政府审计与国家治理的框架
审计园地2012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审计职能定位分析转型时期,完善国家治理是实现国家战略意图、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的新变迁,引致国家治理的新诉求。在完善国家治理新形势下,国家审计应有效防范经济社会运行风险,积极健全经济社会运行机制,推动实现国家良性治理,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一、国家治理内涵
国家治理是通过配置和运行国家权力,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控制、管理和提供服务,确保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利益,维护人民权益,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科学发展。国家治理的根本意图是通过不断改良或改革现有国家系统,提高人类社会系统运行的有效性,以此保障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实现长治久安。治理既是一种结果,更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改良的过程。由此,治理活动包括过程性治理和结果性治理两个层次的内容:规则修正的过程性治理,强调效率的提升;目标导向的结果性治理,强调效果的改善。以规则的修正为手段,治理达到结果的改良。以绩效为目标,治理不断完善规则、机制等制度,提升过程的效率。过程性治理与结果性治理共同构成治理系统,推动着人类进程的发展。所以,国家治理既是“国家配置和运行国家权力,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控制、管理和提供服务”的过程,又要达到“确保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利益,维护人民权益,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科学发展”的结果。一方
—
1—
审计园地2012面,国家需要不断完善运行机制,提高运行效率;另一方面,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现实修正国家目标,提高国家治理的期望值,改善国家机器运行效果,形成不断完善的良性运行机制。
国家治理是人类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按治理内容划分,国家治理包括五个子系统。(1)经济治理。经济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的首要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石。市场机制、市场规则、市场伦理构成当代经济治理的基本要素,经济治理的目的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有效性,主要途径是构建公平有效的市场规则,重塑经济伦理,推动实现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相统一。(2)政治治理。政治治理是国家治理得以实现的第二个前提条件,是实施其他治理的重要媒介,主要方式是提高政治参与度和透明度,改进政府运行机制,改善政府绩效。(3)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通过重塑社会自组织系统,构建社会和谐,包括推动社会公正、规范社会秩序、引导社会组织等内容。(4)人文治理。人类的异质性是文化多样性的根本来源,也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人文治理包括保护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融合,重塑文明底蕴,塑造公平、友善、公正、平等的社会价值观等内容。(5)环境治理。环境治理是维护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基本保障,包括节约资源、遏制污染、维护生态多样性等内容。这五项治理内容构成国家治理的整体框架,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国家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
二、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的关系
人类改善自身治理环境的需要,推动了国家治理的产生和发
2—
—
审计园地2012展,国家治理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国家治理的目标和方式决定了国家审计的定位。国家审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遵循自身的规律不断演进,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监督、问责、评估等建设性作用。在新形势下,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一)国家审计是重要的监督制衡系统。
按权力职责划分,国家治理系统包括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三者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的有机体。国家审计是重要的监督问责系统,服务于决策和执行系统,形成国家治理的监督约束机制。通过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财政收支、金融机构和企业等的财务收支的监督,国家审计推动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不断提高国家资金使用效率,保障国家活动的有效性。同时,国家审计接受有关部门委托,对党政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提高国家执行系统的有效性。
(二)国家治理规定了国家审计的主要内容。
国家治理的本质内涵就是通过利用民众和社会让渡的部分权力,以保障国家机器的良性运行为依托,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政府、民众、社会组织之间的有机系统。为更好地行使民众转交给政府的部分权力,政府不仅需要监督国家系统的运行,问责与国家系统有关的低效、违法活动,并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也需要及时评估国家总体变化情况,为完善国家运行机制提出可操作性建议。以国家资产、政府活动以及与之相关人员行为等为对象,国家
—
3—
审计园地2012治理推动健全国家制度,提高人类社会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围绕上述对象,国家审计加强对财政资金、国家资产、政府活动、党政领导干部等内容的监督,不仅履行监督、问责的职责,也承担着建言献策、咨询评估等职能,从而成为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国家审计是维护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积极实践者,是政府监督问责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评审结合的权威机构,可有效提高国家系统效力。
(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一方面,完善国家治理需要改善国家审计工作,提高国家审计效力,这是改善人类社会系统运行有效性的内在要求。国家经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人民生产生活的不断发展,要求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完善国家治理,这是国家审计工作不断推进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国家审计又反作用于国家治理,对国家治理产生新的要求。作为国家治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自身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革,并引致国家治理系统发生渐进性或实质性变革。国家审计应持续监督和评估国家系统运行的现状,并提出国家系统新构架,这是全面评估国家治理状况、全面思考国家治理范围的重要方式,有助于重构国家治理框架。
三、国家治理视角下国家审计职能定位
转型时期,完善国家治理是实现国家战略意图、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深入揭示体制、机制和制度性问题,推动深化改革,国家审计以独立性为灵魂,深层次分析问题,并提出改革体
4—
—
审计园地2012制、健全法制、完善制度、防范风险的建议,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一)经济治理层面国家审计的职责。
今后一段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将深入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难题,如结构不合理、区域不协调、市场体制不完善等。改善经济治理要求国家审计在以下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审查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自主创新等政策的有效性,推动科学发展;分析反垄断机制的有效性,保障公平、有效竞争;审查国家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推动分税制、转移支付制度、省以下财政体制、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等改革,监督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推动完善预算体制,化解财政风险;审查金融政策有效性,监督国家控股的大型金融机构情况,跟踪金融创新,健全金融监管体系,防范金融风险;完善市场竞争规则,改进市场机制,提高市场效率;关注国家资产配置和利用情况,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大对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的揭示和反映力度,维护经济安全,提高社会总资源运行效率。
(二)政治治理层面的国家审计职责。
当前政府运行效率不高,舞弊行为大量存在,国家仍处于腐败高发期,这反映了国家机器运行存在一定的弊病,构成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隐患。强化政府责任、提高执政水平,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政治治理层面的国家审计职责包括以下内容:加强领导干部廉洁、作为等情况的审查力度,完
—
5—
审计园地2012善经济责任审计;查处重大违法违纪案件,反腐倡廉,保障政治安全;分析国家职能分工体系,推进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提高政治透明度,建设责任型政府;大力开展绩效审计,推进政府绩效管理,推行行政问责制,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和纠错改正制度,构建有效的国家管理制度,完善政府管理体制,提高政治机制效率。
(三)社会治理层面的国家审计职责。
加强社会治理,是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国家审计应加强对社会领域的监督,以促进惠民政策的落实,维护群众利益,保障民生安全。社会治理层面的国家审计职责主要表现为:审查国家公共服务政策的有效性,推动健全中央与地方合理分工、有机结合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审查国家就业优先政策的有效性,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审查国家收入分配政策的有效性,推动工资制度改革,健全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相协调的分配制度;审查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的有效性,健全公平、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审查国家医疗卫生政策的有效性,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保障卫生安全;审查国家住房政策的有效性,监督国家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落实情况,审查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审查国家人口政策的有效性,监督计划生育、妇女、儿童、人口老龄化、残疾人等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时评估国家社会管理政策,加强对社会组织监管,分析国家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情况,跟踪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情况,监督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维护公共安全。
6—
—
审计园地2012(四)人文治理层面的国家审计职责。
人文关怀,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人文治理构成国家持续发展、人类不断进步的永恒动力。人文治理层面的国家审计职责主要包括:审查国家科技政策的有效性,监督国家科技资源的利用情况,合理配置国家科技资源,推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审查国家教育政策的有效性,监督国家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教育公平和现代化;审查国家人才政策的有效性,健全人才管理体制,推动人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合理配置;审查国家文化政策的有效性,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评估国家文化环境,重塑人文道德底线。
(五)环境治理层面的国家审计职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资源浪费严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环境治理层面的国家审计职责包括:审查国家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应对气候变化等政策的有效性,监督节能降耗、水资源节约、土地集约利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政策的落实情况,审查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和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的有效性,推动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监督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审查国家生态保护与修复政策的有效性,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为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监督问责保障;审查国家生态保护区政策的落实情况,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改进生态保护、加强资源节约提供可操作性建议。
(六)国际层面的国家审计职责。
—
7—
审计园地2012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国家审计还具有国际性特征。国际层面的国家审计职责包括:定期审查对外政策的有效性,积极关注外资在国内投资的相关情况,积极审查不同行业外资的集中程度,保障国家安全、国防安全;关注境外资产和投资的效益和安全情况,监督国有资产境外投资的相关情况,及时评估周边国际环境,关注与中国有切身利害关系的重要国际事件的进展;认真履行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和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的相关职责,积极开展境外审计,推动全球治理和区域合作。
四、完善国家审计职责的政策建议
现阶段,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深刻把握国家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围绕完善国家治理、提高国家运行效率,推动加强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监督和问责的建设性作用,要求进一步完善国家审计职责,强化问责机制,推动国家制度建设。
(一)强化监督职责,建立覆盖全部国家活动的审计监督框架。
国家审计应以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职业操守能力为核心,强化监督能力,建设全范围、全天候、全过程的国家监督框架,为国家廉政制度建设建言献策。首先,加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职业胜任能力建设。重新梳理审计职责分工,健全明晰的职权分工体系,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实现审计计划、实施方案设
8—
—
审计园地2012计、执行、审理、整改等职责有效分离。其次,创新审计监督的方式方法,制定审计公开的相关规范,依托信息技术构建跟踪审计监督新框架,监督重要资金和政府活动,追踪异常活动。最后,明确审计监督国家系统的范围,全面监控政府大额资金配置情况,及时评估重要政府活动的影响,有效监督的与国家活动相关的党政领导干部及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行为,提升审计在国家监督控制系统中的地位。
(二)提升问责机制地位,增强审计效力。
问责是改善国家审计效力的重要手段,构建国家问责制度成为改善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首先,中央政府应建立有效的问责制度框架,提高问责制度的公开性、透明度、权威性,推动国家层面问责机制建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成立专门的问责委员会,完善人大的问责制度。建立由中纪委、审计署、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公安部等部门组成的中央问责办公室,对责任的界定、问责范围、问责对象、问责方式等内容进行制度安排,推动建设责任政府。其次,加强对大案要案线索的追踪,提高对重要领域、重要事件、重要项目、重要人事任免、大额资金等重大事项的分析辨别能力,监督重要政府活动的异常情况。最后,配合国家审计准则的实施,提升审计整改的权威性和执行力,推动建立“一把手”负责制或上级领导制的审计整改办公室,改善审计问责绩效,提高政府活动的效率。
(三)推动国家制度建设,提高政府运行的有效性。
—
9—
审计园地2012首先,积极推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有限度开展现代政府职能定位评估,围绕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等现代政府体制的要求,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有效梳理决策、执行、监督之间的关系。其次,探索政府治理框架,推动各级政府、各部门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框架,构建全范围、全天候监督系统。最后,及时评估国家决策、执行、监督各系统及国家运行流程的整体有效性。积极参与国家重大事项的决策,及时评估政府决策流程,监督政府决策系统的有效性。建立针对政府执行系统的评估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家义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的讲话,2011,7,8[2]徐湘林
中国的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历史比较的视角
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
上海人民出版社
[3]俞可平
国家治理评估:中国与世界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1[4]韩乃志
王鸿
推进审计公开透明,有效服务国家治理
审计研究简报,2011,7,21[5]审计署审计科研所编
审计署2010年度优秀审计论文和研究报告评选获奖文集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4[6]刘家义
深入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努力开创
10—
—
审计园地2012神经科学发展新局面
审计署机关2011年度集中培训讲话,2011,8,15作者:审计署审计科研所
李厚喜
—
11—
审计园地2012主题词:审计
职能
定位
分析
报:署领导。
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审计厅(局)及科研
所,南京审计学院,署机关各单位,各特派员办事处,各
派出审计局。
发:本所所领导、各处,存档。
共印200份
编辑:罗伟芳
签发:崔振龙
12—
—
篇四:政府审计与国家治理的框架
关于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研究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治理的复杂性日益增大,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研究了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涵义,然后阐述了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最后从完善国家审计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国家审计;国家治理;经济责任
一、国家治理的涵义
审计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监督手段,在国家治理这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中,审计发挥中重要的监督作用。国家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实施的,内容包含政府财政、财务收支的全部内容,目的在于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已经成为了国家治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手段,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国家审计的本质
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赋予国家审计权威性,以达到通过国家审计的手段来监督、制约政府权力的目的,实现更科学、合理的国家治理。这一观点开辟了国家审计的新发展,将国家审计的政治职能与经济监督职能有效地统一起来,把国家审计的地位提升到了国家治理的高度,使其更具有权威性,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进而可以保障国家治理体
系的安全和高效。
(二)国家审计的作用
1、监督作用。国家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就是监督职能。依法治国要求国家治理要依据法律的规定对国家进行管理,而国家审计就是要检查和监督各级政府部门行政的合法性与合规性。国家审计工作的开展,加强了对国家治理体系的监督,实现了利益的合理分配,促进了国家治理的完善。
2、预防和建设作用。国家审计的预防和建设职能是在国家审计的不断发展中所延伸出的一大职能。近年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暴露出的国家治理方面的问题日益复杂,因此审计工作便具备了预防和建设职能。国家治理的难度的加大,要求国家审计要及时发现社会管理的突出问题,并为这些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进而实现更好的国家治理。
二、国家治理的涵义
(一)国家治理的内涵
国家治理是一套完整、科学的体系,其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并注重社会的各个领域间的协调配合,以实现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国家治理是指国家通过法律来规范大众的行为,政府有效地协调社会的各个领域,实现利益的合理分配,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的进步。
(二)国家治理的意义
1、国家治理可以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进步。一个
社会想要发展,必然先要保证这个社会是公平的。国家治理要求政府依照法律协调各个领域的利益,对利益进行合理的分配,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的发展。同时,国家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要按照法律严格执行,实现社会的高效运转,促进社会进步。
2、国家治理提倡落实和追究责任。明确和落实责任是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国家治理明确政府在各个领域中的责任,以立法的方式进行公布,对于在政府的管理中阻碍社会进步的低效率事件,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过错。另一方面,在出现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件时,国家治理要求严格落实政府责任,对各级政府的不当行为进行纠正。
三、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的关系
为了实现更好的国家治理,就必须有一套完备的监督体系,而国家审计就是这套监督体系最不可缺少的。国家审计可以为国家治理提供有力且高效的监督,而国家治理的发展也为国家审计的发展指明方向。
(一)国家审计为国家治理提供有力且高效的监督
国家治理的体系中需要发挥监督职能的国家审计。一些未曾遇到过的复杂问题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出现,国家治理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在增加,国家审计因其法律赋予的独立监督职责,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越发重要。
国家审计通过多种方式对政府各个领域的工作进行审
计,实现对国家治理过程的监督。同时国家治理赋予了国家审计更多的管理职能,使国家审计可以为国家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从而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国家治理。
(二)国家治理的发展为国家审计的发展指明方向
国家审计要服务于国家治理。国家审计要如何发挥其监督职能,想要解决社会管理的什么问题都取决于国家治理的发展方向。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家治理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因此国家审计要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就要及时调整审计的重点,丰富审计的方法,实现更好的国家治理。
四、相关建议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为了不断提升国家治理的水平,就必须在牢牢把握审计本质的基础上,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的民主与公平,最终提升国家治理的总体水平。
(一)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是在领导干部离任以后,对其任期中各个领域尤其是经济领域进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实现了对权力有效的制约,可以使国家治理更加地科学有效。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该领导干部在其任期内的决策失误,权力失控与失范等问题,有助于摸清该领导所在单位的家底,促进廉政建设。同时,在领导干部的重要人事任免和重大案件处理中,要用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结论,从而党政领导干部更好地科学执政和依法行政。
(二)增强国家审计权威性的地位
国家审计如果不能具备权威性,审计则不具有威慑作用,相当于形同虚设,无法发挥服务国家治理的作用。在现阶段,在审计机关的结构与职责设计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各级审计机关受到两个方向的领导,即当地政府的领导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若这两者的利益存在冲突,会造成了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的执行中受到阻碍。二是审计机关缺乏相关执法能力,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只能将问题移交纪检、公安等其他机关处理,降低了国家治理的效率。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治理,必须从以上两方面提高国家审计的权威性,增强国家审计独立性的权力,更好服务于国家治理。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提高国家审计的质量,更多地要以人为本。人才是各个领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审计工作更注重实践,更加强调审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性。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出现的诸多问题,国家治理向国家审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于是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就成为国家审计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提高审计质量,应将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放在首要位置,不断根据审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审计人员进行职业教育。
(四)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不断丰富审计技术
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国家审计应当不断吸收科技进步和理论研究的成果,根据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丰富审计技术。一方面,由于社会的进步,众多新生事物的出现使得审计风险在加大,审计工作应广泛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努力降低审计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国家审计可以对政府社会管理中的各种风险进行预警,并对国家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实现更好的国家治理。(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郭小聪.财政改革:国家治理转型的重点[J].人民论坛,2010(05).
[2]尹平,戚振东.国家治理视角下的中国政府审计特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05).
[3]杨肃昌.审计监督的政治学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03).
推荐访问:政府审计与国家治理的框架 审计 治理 框架
上一篇:医院创建标杆党支部方案(9篇)
下一篇:帮助残障儿童的意义(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