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智迪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关于发展红色教培产业助力我区经济的建议(18篇)

|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发展红色教培产业助力我区经济的建议(18篇)关于发展红色教培产业助力我区经济的建议  我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建议  近几年来,我区不少地方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工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发展红色教培产业助力我区经济的建议(18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发展红色教培产业助力我区经济的建议(18篇)

篇一:关于发展红色教培产业助力我区经济的建议

  我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建议

  近几年来,我区不少地方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工作,发展势头良好,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多样化,并逐渐趋于成熟

  截止目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有1465个,会员人数129103人。从产业分布看,种植业944个,占64%。养殖业321个,占22%。其他200个,占14%;

  从会员所在区域看,乡内1375个,占94%。跨乡或跨县90个,占6%;

  从服务形式看,以提供产品为主,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专业大户牵头型。即由种养殖大户或经营能手牵头,积极吸纳农户参加,以从事农产品购销为主,形成“协会+农户”的运行机制。额敏县玛热勒苏乡农民协会,就是由刘振强等16位农民经纪人发起组建,会员现已发展到310人。连续几年来,协会所经销的打瓜籽、豆类、羊毛等农副、畜产品占到全乡的85%以上。奇台县老奇台镇牛王宫生猪协会由8户从事养猪、贩猪的养殖大户自发成立,会员132户,带动400多户农民发展养猪。高峰期每天外销生猪120多头,销售范围由昌吉、乌市扩大到青海、西藏等省区。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由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焉耆县工业番茄协会,就是由焉耆县永宁镇新居村、九号渠村农民依托新疆屯河集团、凯泽公司成立的。协会成立以来,一方面依托企业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会员解决生产资金、农资等方面的困难;

  另一方面积极与企业配合,按企业要求指导会员进行标准化生产,提供销售服务。木垒县博斯坦乡绒山羊协会,由木垒草原雪羊绒制品公司发起组建,形成农民与企业利益共同体,发展绒山羊养殖及羊绒的收购和加工,目前已占领整个木垒县羊绒市场。

  四是基地带动型。以本区域的产品基地为基础,以技术、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为纽带,通过“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运作形式,带动农民致富。近几年来,巴州围绕已经形成的库尔勒、尉犁、轮台棉花、香梨产业带,且末、若羌红枣产业带,焉耆盆地工业番茄、葡萄、打瓜、色素辣椒等经济作物产业带,发展了香梨、工业番茄、红枣、打瓜、色素辣椒、无公害蔬菜等专业协会。同时,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库尔勒、焉耆、和静等地一批奶牛养殖协会应运而生。昌吉市围绕红色产业抓大农业,番茄种植面积达7万多亩,成为全区主要的番茄种植基地,并有昌通、中基等多家番茄加工企业。会员已由最初的49人发展到930多人,辐射带动4个乡镇、5000多户农民增收。

  五是股份合作型。即由农户、集体和企业自愿组合,共同出资,共同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而建立的紧密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鄯善县辟展乡克其克依村11户养殖户出资70万元,贷款40万元,成立了养殖合作社。2003年,共育肥牛羊5086头(只),销售皮张2.8万张,年纯收入39.6万元。布尔津县窝依莫克乡托洪台村120户农户集资入股,组建股份制的冷水渔养殖合作社。玛纳斯县旱卡子滩精米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民以土地和资金入股60万元,县、乡供销社出资170万元创办的。

  六是政府或有关部门牵头兴办。库尔勒市蔬菜专业技术协会,由库尔勒市副食办牵头创办。目前拥有会员200余人,2个经济实体,12个蔬菜生产基地,固定资产达220万元。昌吉州奶农协会、呼图壁县二十里店乡

  养牛协会、阜康市三工乡蟠桃协会等,都是由政府发起组织,农民自愿入会,主管领导任协会负责人。

  二、各地积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一)积极引导,大力扶持

  (二)试点示范,典型引路

  2002年,我区库尔勒市上户镇香梨开发服务专业协会和哈密市大泉湾乡棉花协会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其中库尔勒市上户镇香梨开发服务协会于2003年12月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工作先进集体。今年,自治区又有三家专业协会被列入第二批全国试点单位。同时,全区性的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原则上每个地州确定一个试点县。巴州从2000年起,先后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库尔勒市、焉耆县、和静县、和硕县、博湖县选择了10多个示范点,建成了一批可看、可学、有效益的样板。塔城地区采取试点先行、点面结合、逐步推开的办法,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2001年的48个稳步发展到2004年的200个。吐鲁番市选择畜牧业发展较快、基础条件较好的艾丁湖乡作为养殖协会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推开。目前全市共有养殖协会11个,协会会员5496名,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7%。洛浦县吉牙乡艾得莱丝绸协会注重典型引路,充分发挥10个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头推动作用,全乡织绸户现已发展到1500户,仅此一项全乡人均创收110元。

  (三)强化服务,促进发展

  我区各地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采取“政府搭台、农民唱戏”的方式,坚持“引导不领导、扶持不干预”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积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1.搞好信贷服务。吐鲁番市养殖协会积极配合农行、信用社等部门做好信贷工作,主动参与三种担保、四级推荐、五星级信用等级评定。一是积极试行养殖协会会员联保制。实行小户与小户捆绑联保、中户与小户互保、大户为中、小户担保的方式。二是坚持四级推荐制。在本人书面提出贷款申请的前提下,坚持担保大户、村民小组、村委会、养殖协会四级层层把关审查。三是在重点乡镇、村和农户中开展信用等级评定活动。由养殖协会和农行、农村信用社共同确定贷款信用A、B、C、D、E“五星级”标准,凡评为C级以上标准的农户,可直接在农村金融部门办理贷款。该市艾丁湖乡牛羊育肥贷款额2000年为350万元,2003年增加到1780万元,增长了4.1倍,全乡人均占有贷款741.6元。全年出栏牲畜2000年为11万头(只),2003年达42万头(只),增长了2.8倍。目前该乡牧业收入占到农业总收入的40%以上。昌吉市番茄协会一方面主动与农村信用社协调贷款资金,另一方面积极与加工企业协商,由企业为农民解决一部分资金,以保证种植户的正常生产。2003年春季,协会共为农民解决贷款130万元。额敏县玛热勒苏乡农民专业协会积极为会员排忧解难,今年共为农民担保贷款365.5万元。

  4.疏通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额敏县玛热勒苏乡农民专业协会积极带领农民闯市场,与区内外多家客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产品经协会直接销往区内外。2003年,协会产品销售价格每公斤高于当地市场价0.1—0.2元,仅此一项,为农民增收200多万元。库尔勒市蔬菜专业技术协会,专门成立了英康果蔬配送公司,有一支60余人的营销队伍,配备了10多辆送货车,会员生产的蔬菜由协会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2元

  的价格全部包销。日销售量达70吨,日销售额10.5万元。除定点销往库尔勒市各大市场、酒店宾馆、石油基地、学校等50多个单位外,还远销乌市庆凌果菜批发市场、北园春蔬菜市场及克拉玛依、石河子、昌吉、米泉等地。2003年,协会通过英康公司为会员销售蔬菜22300吨,会员人均收入较上年增加667元。昌吉市番茄协会与加工企业签订了严格的购销合同,规定了最低保护价。在果熟旺季,派技术人员参与收购,首先保证收购会员的产品,防止企业压级压价。同时,加强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为会员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去年通过协调种子赊销、运费价格、过路费、过桥费、信息服务费、技术指导费、培训费等,为会员节省开支70多万元。

  (四)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无生命力,关键在于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因此,各地在抓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抓好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去年年初,自治区农经局就专门下发了《自治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登记和管理试行办法》。今年3月,又拟定下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试行)》。塔城地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协会组织登记管理办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优秀农民经纪人表彰办法及合作社、协会、经纪人联合会示范章程。阿克苏地区出台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运作标准,明确规定了5条。库尔勒市蔬菜专业技术协会成立后,狠抓制度建设,一是建立了“三会制度”。即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二是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配备专职财务人员,对协会经营情况及时进行核算,定期公布帐目,接受会员监督,确保协会的健康发展。

  三、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规模小,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同,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二)内部运作不规范。目前尽管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定了章程,但有不少流于形式。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设立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机构。有的虽有但未发挥作用,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生产经营当中存在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于经济效益不高,未实行二次利润分配。

  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认识不足。不少地方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具体的工作要求。二是指导不够。各地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指导未能及时跟上,工作力度不大,缺乏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三是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自治区尚未出台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惠政策,有的地方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也难以落实,在信贷、税收、科技投入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不够。四是农民自身素质还不适应。长期以来,农民作为小生产者,小农意识强,文化素质低,虽然有渴望组织起来的需求,但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能力。

  四、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政府应进一步提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工作的紧迫感。从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切实加强领导、服务与监督,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继续抓好试点工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各地应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在更大范围内选择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示范点,对符合农业结构调整方向、有一定基础、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重点扶持。参照自治区农经局下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试行)》,认真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做到创建一个,规范一个。发展一个,壮大一个。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努力探索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新路。

  (三)注重相互结合,搭建发展平台。各地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应坚持走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的路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农民与政府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把各个环节连接起来,既可以代表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又可以帮助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同时加强了农民之间的合作,使家庭承包经营从小而弱、小而散走向优而专、专而联,并与龙头企业联合,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达到“双赢”的目标。

  (五)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培训工作。各地应加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研讨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合作社知识,努力培养农民的合作意识。积极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合作组织负责人及农村“能人”的培训,培养合作事业的骨干、中坚力量,为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造条件。

篇二:关于发展红色教培产业助力我区经济的建议

  红色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探析

  作者:于春梅

  刘姝琪

  来源:《理论观察》2020年第02期

  红色文化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在经济发展中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作用。黑龙江省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传达着十分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探讨红色文化传承及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从而形成持续健康良性循环,以红色文化发展带动地域经济发展。这是以红色文化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思考的课题。

  红色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是提升黑龙江省影响力的构成要素,也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源泉。红色文化研究,对培养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提高国民素质、推进黑龙江区域文化建设特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开发红色文化产业和产品,其中蕴含红色精神和红色基因跨越时空、永不过时,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今天我们砥砺前行、不忘初心的不竭精神动力。

  文化传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其文化属性,文化传承决定着区域的经济发展和进步。黑龙江红色文化作为精神载体已经深深的印在人们心中,黑龙江红色文化精神赋予了龙江人团结力、创新力、生产力和生命力。因此,黑龙江省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在此基础上开发红色文化产业和产品,使区域经济有了良好依托和发展目标。

  红色文化建设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广大群众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通过红色文化研究,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将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精神紧密相结合,对于培养广大群众的爱国情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黑龙江省红色文化是黑龙江区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黑龙江文化建设自身特征,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弘扬和传承红色精神,加强红色文化产业建设,打造黑龙江红色文化品牌,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对于促进黑龙江区域特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源。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和保护,大力加强红色文化建设,将红色文化融合到文化建设工作中,在红色资源保护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益转化,目前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打造红色旅游新路线、红色文化输出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黑龙江省具有众多红色文化资源,以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抗联精神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其代表。通过对红色资源整合和建设,使之呈现出強大爱国精神,运用这些红色资源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让他们发现身边的龙江精神,并在心中留下红色文化的缩影。,使爱国主义精神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为止,黑龙江省已经建立了15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3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还建立了258个市县级爱国主义基地,这些爱国主义基地覆盖了整个黑龙江区域,对文化建设建设和红色精神传承起了重要作用。

  黑龙江省是开发红色资源旅游较早的省份,根据国家下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文件精神,结合省情编制了《2006—2010年黑龙江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黑龙江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对黑龙江省红色资源旅游业开发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在这一纲要的指引下,红色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完善各项配套设施,为进一步扩大省红色资源旅游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黑龙江省又先后建立了哈尔滨烈士陵园、赵一曼被捕地、杨子荣烈士墓等等,根据区域风情,结合英雄的故事,建设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景区。

  黑龙江省在抗战时期作为重要的敌后根据地,在十四年漫长的战争中,黑龙江人民造就了英勇奋斗、不怕牺牲、顽强抵抗、国利为先的抗联精神,印证了我国红色文化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黑龙江人民形成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以及开发北大荒形成“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正是这些精神的支撑使黑龙江由贫穷走向富饶。省委、省政府对红色文化建设一直给予很大的支持,加大了红色文化产品的创作力度,在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的同时,可以更好的传播红色精神。

  近些年来,黑龙江省通过开展红色文化学习、组织召开红色文化研讨会、组织各界专家学者参加调研课题会议等方式,向全社会宣传黑龙江红色文化,这些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信息时代大背景下,黑龙江红色文化的宣传渠道也实现了与时俱进,利用媒体、网络、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来推广,主流媒体持续报道了一些宣传片,如《黑土地的红色足迹》,引起了良好反响。网络上自媒体也时刻关注身边所发生的先进事迹,通过与民互动的方式来加强全民的红色文化教育。

  黑龙江省针对红色文化旅游建设和重视比较早,虽然效果和发展前景都有很大的潜力,但依然存在着制约我省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的因素。

  第一,红色文化旅游游览区的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新兴的旅游行业与传统的娱乐性质的景点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处于市区也不处于闹市,大多数处于偏远地区,这些地区共同的特点是产业链单一、地区比较贫穷,经济对比市区有明显落后,由于地处偏远又贫穷所以景区相应的配套设施很不完善,对于突然火热起来的红色文化旅游而产生的接待问题显得力不从心。如景区外没有大规模的停车场,前来旅游的车辆会在周围四处停放,对交通造成很大的压力。景区内没有足够的饭店、酒店和娱乐场所这些接待的能力是制约其发展起来的关键因素,由于配套设施的缺乏,长此以往很难形成良性的发展。

  第二,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整合度不够。虽然省内有大量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但这些资源没有与黑龙江的冰雪文化和当地特色相结合,没有把本土的文化融入当中。如佳木斯这座被称为东北延安的城市,拥有大量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但这些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很广,对前来的游客游览会造成很大困难,并没有把这些天然优势形成系统的文化。除了没有系统规划,省内的生态环境也特别脆弱,有些地区难以开发成有利的旅游景点,很难体现整体优势。红色旅游资源存在“散、亂、软”等问题,全省没有一个集中展示黑龙江红色旅游文化的园区。

  第三,红色文化旅游行业创新力不足。目前红色文化旅游的项目较为单一,整体规划依然沿用多年前模式,没有新的变化,致使游客来过一次不想再来。还有一些参观遗址、博物馆依然以参观为主,没有其他周边产品,这不仅没有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还是资源的极度浪费,没有经济的来源同时又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有些烈士纪念馆虽有相应的周边产品,但这些周边产品常年如此,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这些因素的限制很难使游客真正走入到红色文化的本质中,让游客很难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度。

  黑龙江在红色文化建设方面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有的区域有关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也一度出现了偏差,有的只注重红色文化资源所带来的利益,却忽视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红色资源进行挖掘和开发,也没有一个统筹理念,应加大黑龙江省所有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将黑龙江省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第一,对红色文化资源载体没有完整的保护措施,红色文化遗址由于保护不当已经破损严重。黑龙江省处于祖国东北部,又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根据地,拥有很多红色文化遗址。有的革命遗址地理位置特别偏远,再加上当地政府部门和群众对革命遗址没有保护观念,很多革命遗址破损不堪或者已经消失。后期排查时确定遭到破坏的抗联遗址就多达三十多处,这些遗址分布地处偏远,当地居民没有保护意识,再遭到暴力破坏基本都看不出原来的样貌。此外,随着改革开放后城市迅速发展,而当时又缺乏保护意识,很多遗址在城市化进程中被拆除了,其中包括日本居留民会、荣屋旅馆、名古屋旅馆都被拆除了。在哈尔滨有很多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如尚志大街、靖宇大道、一曼街等,这些街道除了还有英雄的名字外,在街道任何一个角落都无法找出当年这些英雄所居住的场所和当年奋力抗战的痕迹。

  第二,对一些纪念馆、博物馆和遗址旧居的开发和保护力度不够。纪念馆、博物馆和遗址旧居是免费对民众开放的,并无额外的盈利手段,由于缺少资金支持,这些地方很多都难以返修,文物、展品损坏情况也在加剧。有的展馆人文服务有缺失,使人失去对英雄探索的兴趣,形成了站一站、看一看,对这些红色遗址“走马观花”式浏览,很难从根本上树立起红色文化的理念。

  第一,深度挖掘黑龙江红色文化内涵,塑造红色文化品牌。黑龙江红色文化在建设中和发展中要注重红色文化整体品牌的塑造。一个品牌的延续在于一个品牌的文化底蕴,而品牌的亮点与传播度则取决于自身文化的内涵。黑龙江红色文化是有底蕴有内涵的文化,所以黑龙江红色文化的品牌塑造首先要深度挖掘黑龙江红色文化的内涵。黑龙江省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如抗联精神、新闻学左翼精神、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这些精神是黑龙江红色文化的核心所在,所以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就一定要深度挖掘这些精神,将这种精神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走出一个新的品牌效应。

  第二,建设完整的红色文化品牌体系。这个体系首先要打造一个主体,黑龙江省就是这个整体,在整体中所有的红色文化都围绕黑龙江展开。首先是抗联精神,关于抗联精神主要代表有东北烈士纪念馆、东北抗联博物馆、中共黑龙江历史纪念馆这些参观展览的场所,根据时间轴向下延伸然后是铁人精神和北大荒精神,这样形成一个完整的轨迹,在参观了整体后,不仅对黑龙江红色文化有所了解,同时对黑龙江人民的发展史和各时代形成的红色精神有了直观了解。黑龙江红色文化的主框架搭建起来以后,可以将各地散落的革命遗址、英雄故居、抗战遗址等各种红色资源进行整合,一点一点融入到主框架中,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保护各处遗址,引导了民众爱国精神,还能为当地区域进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黑龙江省红色文化缺乏资源整合,为了充分建设红色文化,应成立由省委宣传部牵头,文化、广电、社科、党史、财政、民政、旅游等部门参加的黑龙江红色文化建设协调机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协调机制,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对全省红色文化建设的宏观管理和指导,从而整合协调红色文化资源,使红色文化建设做大做强。在红色文化整体建设方面:做好全省红色文化资源的大整合,突出黑龙江红色文化资源特色,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置,以资源为纽带,把零散的红色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格局,建立保护与利用体系。实现红色文化资源整合,把红色建设与红色旅游、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两条主线有机结合,产生集合效益。在红色旅游建设方面,黑龙江省红色文化资源、冰雪文化资源丰富,“红”“白”交相辉映,数量多、分布广、品位高,只有整体联动,才能产生整体效益。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民俗风情旅游有机结合,做到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相辅相成。黑龙江红色文化建设要以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为基本思路,科学规划红色文化建设方针、路线,实现黑龙江省红色文化可持续发展。

  以红色资源旅游产业来拉动区域经济,就要不断创新,以创新思维来传承悠久文化,通过文化产业发展的热度提升区域的经济。黑龙江省在红色文化建设上面首先要考虑自然景观建设问题,把红色文化资源与风景旅游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的手段规划文化主题旅游路线,再配上创新的营销思路和有秩序的管理。抓住区域性的特点,如林海雪原剿匪,它所在的区域是牡丹江,可以将当时的路线复原,让游客在一个冰雪的世界里徒步穿行,重温革命路线。这样,既增加了旅游中的可玩性,又起到了红色教育的目的。大庆铁人纪念馆,可以配合大庆独有的湿地景观进行结合推出来。红色文化旅游与自然生态旅游融入到民俗风情旅游中整体推

  出,既有红色教育培养,同时还领略到了黑龙江广阔的土地,热情奔放的性格,形成黑龙江独有的旅游体验。

  当旅游思维转变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新的主题的形成,在主题建设过程中依然要深度挖掘红色资源文化的背景,黑龙江省作为共和国长子,在国家需要时我们全方位的提供资源,在最苦最难的时候我们帮助国家走过了最艰难的时代,我们要让这种精神始终在黑龙江这片土地流传下去,只有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才能更好的让全国和全世界人民知道黑龙江精神。在这种精神带领下依托全新的旅游模式和独特的旅游体验来促进黑龙江经济发展,依靠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与重组,形成优良红色文化产业链条促使经济发展。

  〔1〕任仲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基因代代传〔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

  〔2〕黑龙江精神优秀教育读本〔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刘润为.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J〕.红旗文稿,2017,(12).

  〔4〕仲晨星,陈冬颖,耿烽.关于发挥吉林省红色旅游资源德育功能的思考〔J〕.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2019,(03).

  〔5〕张云霞.东北抗联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8,(01).

  〔责任编辑:杨

  赫〕

篇三:关于发展红色教培产业助力我区经济的建议

  如何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作者:陈美莉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2020年第23期

  陈美莉

  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分布广泛的国家,我国在推进农村脱贫攻坚工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做好农村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城乡资源配置高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合理实现资源整合、发展现代化农业以及普及科学种田等方案是解决农村经济问题的必经之路,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前提保障。

  一、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一直以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强调要将科技助农工作的各项政策落地、落实。从教育培训的目的来看,其根本任务是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提升专业本领,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逐渐实现脱贫。目前来看,我国的农民科技培训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区域特色,追求系统性、专业化的科技普及,即从人员培训、师资选择以及基地建设等多个环节入手,最终形成稳定形式的技能人员输出。总而言之,要抓住经济源,找到生产计划与人员分配的平衡点,一方面,提高农村集体的科学意识,另一方面,要学以致用,保证技术手段的合理应用。

  二、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方案

  1、适应新形势,强化科技教育培训的意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科技文化素质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对此,各地区要广泛调查、深入研究,制定好适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工作计划。目前看来,科技素质断层与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这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换率,进而影响到了农村经济发展。若想妥善改进上述问题,则要加强引导,相关政府部门应统筹兼顾,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介,加大宣传力度,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农业种植观和经营理念,为落实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提供理论基础。

  2、树立培训新理念,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

  在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过程中,要深入结合农业产业特点,急农民之所急,严格秉承实用、高效的理念,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各项培训班的日常工作。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进村入户进行指导,通过现场教学的方式强化培训效果。除此之外,树立培训新理念、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还要与时俱进,为农村建设注入新活力,例如,可以以县或村为单位,集中聘请农业专业的大学生来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和帮扶,一方面可以拓宽农民的农业视角,另一方面还能为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让理论知识有机会落地。

  3、丰富培训形式,满足群众多方面需求

  丰富培训形式要注意侧重点,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在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时,例如,蔬菜、粮油、林果以及花卉等种植技术,要以实用意识为前提,逐步向现代农业靠拢,培训农民要抓住新农业发展的卖点,做好无公害生产的引导和绿色食品的培育要领讲解,鼓励大家大胆尝试新技术的应用。第二,在进行偏就业要领培训时,要根据社会需求补充人员

  力量。目前看来,农业方面的人才缺口较大,因此要带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加强相关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同时,结合实际生产,将理论知识进行应用,避免所学知识与环境脱节的现象发生。

  4、创新培训方式,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常见的培训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载体式培训。借助政府行为,如绿色证书培训工程等活动载体,开展规模性的培训;第二,流动巡回式培训。该方案适用于地理位置较偏远的地区,以定期答疑解惑和不定期的帮扶为主要形式,指导农业生产;第三,保姆式培训。根据农民的文化程度和对科技知识的理解能力,对于个别农民制定便捷的技术应用规范,如口诀等,通过“一对一”的形式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5、加大政府扶植力度,促进农企结合

  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思路的过程,通过培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实用技术的同时,各级政府也要积极推动地方企业与农业的紧密联系,建立产销合作关系,如农业合作社等,借此使绿色农业规模化、规范化,提高经济收入。与此同时,企业的介入对于风险控制和产品的储存、加工都加强了保障,进而达到合作、扶持的终极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农企合作要不断拓展、深化,不能仅仅局限于产销合作,应作为科技培训的检验环节,帮助农民进行科学技术的优化和创新,力争创造利益最大化。

  总之,对如何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方案进行探讨,首先要明确新形势下开展农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然后结合农村实际,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同时,要注重协调区域性的产业发展,有针对性的提供培训服务,并做好相关工作的总结提升,为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学途径。

  (作者单位:726000陕西省商洛市农民科技教育中心)

篇四:关于发展红色教培产业助力我区经济的建议

  精品word完整版-行业资料分享

  调研目的:

  通过此次调研进一步了解社会大众对于红色文化的了解情况,了解中国普通民众对于弘扬红色文化的看法、对红色文化的热爱程度。

  调研意义:

  通过这次调研旨在加强民众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增大民众对红色文化活动的参与度。

  调研对象:

  阜新商业街当天的不同年龄段的大众人群

  调研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阜新商业街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容量为100问卷调查时间:

  8月6日

  调研问卷情况:

  实发问卷105份,实际收回

  105份,有效问卷100份,问卷回收率98%,问卷有效率95.24%,无效问卷5份,问卷无效率4.76%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在得到可靠的样本数据后,根据研究分析目的,统计各项选项的数目及所占百分比。

  红色文化从南湖嘉兴的一艘画舫上起航,从南湖“红船”走出去的中国共产党,在与历史风浪的搏击中,日益坚强壮大,中国大地,风起云涌。90多年来,红色经典通过历史的积淀与考验,大浪淘沙,终成正果。

  当今世界,依然百舸争流,千帆竞发。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红色经典被贴上了“过去”的标签;面对汹涌的时代洪流,它们曾在取舍的十字路口中徘徊;面对沸反盈天的新一代媒介,它们甚至披上流行的包装....20世纪末以来的文化艺术界,在文化市场掀起了“红色经典”的浪潮,在不断地涌现十分成功的影视书籍作品的同时,一些质疑“红色经典”地位的质疑回声不断....对此,我们展开了有关社会大众对于红色文化的了解情况的调研,调研以问卷的形式展开,问卷内容及数据统计情况如下

  第1题:

  您目前的职业是:

  1私营企业员工(2%)

  2在校学生(23%)

  3高层管理者(1%)

  4行政、事业单位员工(16%)

  5中低层管理者(8%)

  6自由职业者(26%)

  7农民(16%)

  8科学教育工作者(8%)

  第2题

  您对红色文化的热情程度?

  1很热情(8%)2热情(61%)3一般(31%)第3题

  您参加过不同形式的红色文化活动吗?如果参加过,那么您都参加过哪种红色文化普及活动?

  1参加过(59%)A唱红歌比赛(2%)B.参加红色旅游(20%)C.看红色电影(19%)

  精品word完整版-行业资料分享

  D看红色书籍

  (15%)E参加普及红色文化知识宣传(1%)

  F其他(2%)2没参加过(41%)第4题:

  您认为参加红色文化普及活动意义重大吗?

  1.重大(73.8%)2.不重大(9.1%)3.不好说(17.1%)第5题:

  您认为在普及红色文化方面都应该采取哪种方式?

  1.开展红歌比赛(2%)

  2.开展红色文化知识竞赛(14%)

  3.开演红色话剧(2%)

  4.播放红色电影(29%)

  5.开展红色绘画展览(11%)

  6看红色书籍(13%)

  7讲红色故事,学习历史(16%)

  8.开放红色景点并学习参观(13%)

  第6题:

  您是否关注过与建党九十周年相关的新闻?

  1.是(89.6%)

  2.否(10.4%)

  第7题:

  您认为开展红色宣传对您的精神层面(主要是价值观)影响大吗?

  1.很大(1%)

  2.较大(7%)

  3.一般(54%)

  4.较小(30%)

  5.很小(8%)

  第8题:

  “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中有最值得弘扬和继承的吗?如果有,您认为是什么?(可以多选)1有

  (80.6%)

  A热爱祖国(45.2%)

  B艰苦奋斗

  (35.9%)

  C无私奉献

  (30.8%)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

  在调研中,我们得知:

  1、在群众对红色文化(遗产)的了解的问题调查中,有29%的群众不太了解,67%的群众较了解,而只有4%的群众非常了解红色文化(遗产);由此得出:绝大多数的群众都对红色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并没有很深入。比如说对红色起义的革命故事很多人都能够娓娓道来,但是却没能从这些红色故事中得到很大的启发,甚至有一部分人对于“红色起义”的概念完全是陌生的。因此,我们调研小组认为,无论是在当地革命区或者是在革命区以外的地方,加强当代人对红色精神的学习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关于人民群众对当地保护红色文化遗产的满意程度方面,我们通过发放问卷并回收的方式统计得出以下结果:有20%的人认为比较满意,8%表示非常满意,60%表示一般满意,12%的人认为不满意。超过五分之四的满意程度为我们展示出了当地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遗产的强力保护。我们走访当地发现,在红色起义区,大部分人民群众的休闲时间是在红色纪念馆或者烈士纪念公园中度过的,来往的人数虽然多,但是他们对红色遗产的保护工作却做得非常到位,政府监管力度比较完善,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自律意识也很强,因此几乎没

  有出现过文化

  精品word完整版-行业资料分享

  遗产被损坏的情况。这才促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当地保护红色遗产的满意度能有这么高的局面。

  3、在红色文化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中问题中:有62%的人认为红色文化对自己的经济生活影响一般,有22%的人认为影响较大,只有12%的人认为影响很大;有4%的人认为对自己的经济生活没有任何影响。从而我们可知道,在红色革命区,红色文化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但是,对于离革命区稍微较远的地区来说,这种红色风潮并没有对他们的经济生活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并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也有较少的人认为红色文化对自己的经济生活没有影响,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发现,这一部分人大都是在革命区之外的地方进行经济活动的。故而我们调研小组认为,红色文化对于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要使更多的人能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发展经济,则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推广和弘扬红色文化。

  4、在“您对发展红色文化与发展经济建设还有哪些建议”的问题中,许多群众认为:(1)加强保护文化遗产,加强发展红色文化;(2)要树立好文化城市与社会经建设中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注重当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协调好城市规划与文化旧址之间产生的冲突;(3)建议人们要保护文化遗产,增强人们的爱护、保护文物的意识,不能只追求经济的发展;(4)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红色文化”建设,制定相关的文化保护措施,加强宣传红色文化的力度开展红色文化交流会,让人们更直接地了解更直接地了解红色文化;(5)发展当地的红色文化旅游业,开展红色文化旅游节,把红色文化与其他活动联系起来,提高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加强特色红色文化旅游的宣传,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在固定的时间对一些工作领域的人员进行免门票等活动来吸引游客,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为了更好地促进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当代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学习,更好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我们调研组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调研组的建议如下:

  1、把文化产业内容融入文化遗产保护之中,注重红色遗产保护,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彰显时代特色,引领主流价值导向,让红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延伸红色革命精神的时代跨度。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红色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农村城市化的过程,新农村面貌以及与之相联的乡村游、农家乐越来越受旅游者的青睐,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为充分体现和发挥红色文化遗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功能,必须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的前提下,发展红色旅游业。

  4、大力宣传红色文化,让更多的革命区内内外外的人深刻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大力开展红色教育,传承革命先辈优良传统。

  5、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红色文化,加大对红色文化的保护经费的投入。还要制定一些有关红色文化保护的政策,让人民群众更加进一步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保护意识。

  6、科学地保护与开发红色文化遗产,对于发挥红色文化遗产价值与功能,加强

  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7、通过红色文化进校园,增强青少年传承红色文化的延续性;通过红色文化进企业,打造新型企业文化,增强企业职工创业的热情;通过红色文化进社区、进家庭,促进社区的平安和谐;通过红色文化进机关,增强党员干部开拓红色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红色文化进警营,增强官兵爱国奉献的精神;通过红色文化进农村、进广场,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修养。

  8、培育红色文化市场,正确引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让更多的人深刻认识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经济功能的作用。

篇五:关于发展红色教培产业助力我区经济的建议

  旅游文化课题研究论文(五篇)

  内容提要:

  1、山区红色旅游资源现状与开发建议

  2、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措施

  3、旅游文化传播下的媒介提升策略

  4、旅游文化IP设计与应用研究

  5、旅游文化海外传播专有名词翻译

  全文总字数:19827字

  篇一:山区红色旅游资源现状与开发建议

  山区红色旅游资源现状与开发建议

  摘要:通过分析沂蒙山区红色旅游资源特点,梳理了沂蒙山区红色旅游资源种类,指出该地区发展红色旅游存在的问题,对沂蒙山区红色旅游资源未来的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红色旅游;沂蒙山;旅游资源

  红色旅游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记载,反映着革命先辈的崇高革命精神,不但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和历史内涵,而且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内涵。沂蒙山区是山东省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同时也是国家著名的红色爱国教育基地。沂蒙山区作为中国红色革命重要的传承地区,近年来红色旅游资源逐渐得到开发。但是由于一些原因,沂蒙山区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并未合理开发。针对当地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一些建议。

  1沂蒙山区红色旅游资源概况

  沂蒙山区是一个人文概念。沂蒙山区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下辖3区9县,分别是河东区、兰陵县、罗庄区、沂南县、蒙阴县、平邑县、莒南县、郯城县、沂水县、费县、兰山区及临沭县。从地理地形上来讲,沂蒙山主要由孟良崮、鲁山、蒙山以及沂山等诸多山脉组成,是典型的高山丘陵,同时也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临沂古城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涌现了书圣王羲之、宗圣曾子、算圣刘洪等名人。在沂蒙山区,传颂着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等许多平民英雄事迹,感人至深,正是这些普通人中的英雄形成了“沂蒙精神”这一党和国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革命老区的文化资源。沂蒙山区目前存在的红色旅游资源包含51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国家级有2处,省级有13处,市级有36处。纵观沂蒙山区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根据地,持续时间非常长,革命遗址遍布整个沂蒙山区。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沂蒙山区作为抗日根据地,这片山区发生了近3万次对日作战,打击和挫伤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消灭日伪军人数高达50多万。在解放战争期间,陈毅和粟裕在沂蒙山区“坚壁清野”,反抗国民党部队的进攻,并指挥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全歼了国民党的整编74师,使得全国解放战争局面发生好转。不管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沂蒙山区作为革命老区从未变色,一直以来都站在红色革命的前沿,在我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2)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沂蒙山区作为革命的阵地,是党的指挥中心和办公地点,这里有许多著名

  事件,党政机关非常多,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其中,在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就设置在沂蒙山区,抗日战争结束后,新四军又搬到这里。一些党政机关,如山东省人民政府、华东军区、中共中央华东局等均在临沂设有办公部门。另外,日军“铁壁合围”扫荡和孟良崮战役都发生在沂蒙山区。长久的革命战争为沂蒙山区种下了红色基因,并且为沂蒙山区留下了宝贵的革命遗产和精神遗产。沂蒙山区红色革命遗迹之多,在全国很难找到第二个类似地方,具有很大的影响。(3)沂蒙山区是“沂蒙精神”主要承载和传承地,是人民群众支援红色革命的典型地区。在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中,沂蒙山区人民心怀党和国家,以血肉之躯投入战斗,万众一心,为我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据统计,沂蒙山区革命时期人口大约有430万人,其中参加革命的人数为20万人,还有100多万人在前线支援部队。在整个战争期间,当地牺牲人数超过了10万人,沂蒙山区几乎村村有英雄、乡乡有烈士。

  2沂蒙山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2.1定位精确

  山东省和临沂市有关部门对沂蒙山区发展定位非常明确,将沂蒙山区作为山东省著名红色旅游景区,以高标准打造一个红色旅游特区,提高沂蒙山区在国内的影响力,以此凸现沂蒙山区的红色精神。其中,孟良崮作为红色旅游区的重点建设对象,被确立为红色中心,打造为红色旅游精品,并进一步将临沂市建设成红色文化强市,以此为临沂

  市旅游业和全市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使红色旅游逐渐成为临沂市经济发展新引擎。

  2.2拓展开发

  经过多年发展,沂蒙山区已经开发了一大批红色旅游景点,并且取得了良好成绩,具体如下。

  2.2.1蒙山红色旅游区蒙山红色旅游区占地面积为32km2,位于沂蒙山区腹地。旅游区内有山东省委驻蒙山办公遗址,115师东进支队司令部遗址,另外还有相关综合配套设施。目前,蒙山红色旅游区内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生态良好,被国家评为5A级景区,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2.2孟良崮战役遗址旅游区作为山东乃至全国有名的红色遗址,孟良崮战役遗址旅游区已经建成了山上战役区、山下纪念区以及孟良崮国家森林公园等三大片区,将红色精神和美景有机结合为一体。

  2.2.3大青山红色景区大青山作为《沂蒙山小调》的创作地,具有鲜明的红色特征,而且大青山还有辛锐烈士牺牲地纪念碑等红色景点。游客在优美的自然景色中能够充分感受到红色精神洗礼,从而满足游客在外物质需求和内在精神需求。

  2.2.4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区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区位于临沂市区,筹建于1949年,占地15km2,前后耗时2年完成主体结构建设。目

  前建成纪念建筑物18座,是山东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保护单位,每年接待山东省内及省外游客达45万人次。

  2.2.5新四军军部遗址区新四军军部遗址位于临沂市河东区,目前还存留15间办公室,主要是陈毅和张云逸住所以及办公场所。该遗址在200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重点保护单位,现已成为著名红色旅游景点。游客通过参观该遗址,可以体会到老一辈革命家在战争岁月的日常生活,激励人们艰苦奋斗。

  2.2.6八路军115师司令部遗址八路军115师司令部遗址位于莒南县大店镇,占地面积为3.2万m2。其中司令部大院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大院共占地8800m2,还包含了1座红色博物馆、罗荣桓纪念馆以及民俗街等建筑。

  3开发中的问题

  沂蒙山区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革命战斗指挥阵地,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我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典型的革命老区。作为“鲜红”的革命老区,其地位在山东省要高于其他地区,但是作为红色革命基地,其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分析可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宣传力度弱

  沂蒙山区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各类英雄事迹不绝于耳,红色遗址众多,但是这些资源并没有展现于大众面前。作为全国重点的红色旅游景区,沂蒙山区之所以在国内名气不够,是因为当地政府对红色旅游资源不够重视,没有系统和全面地对红色资源进行宣传与开发,导致景区知名度不高。

  3.2旅游业发展模式落后

  沂蒙山区自然风光优美,山河秀丽,拥有大量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其中,蒙山作为我国4A级景区,同时也是山东省第二高峰,是一座天然的氧吧。但这些地区也存在交通不便、山路崎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等问题,导致当地旅游业发展萎靡不振。当地采用的还是传统发展模式,进一步导致经济发展放缓,使得丰富的旅游资源无法开发利用。

  4沂蒙山区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建议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沂蒙山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在我国革命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其红色精神激励了一大又一代沂蒙山区的人们奋勇前进,是我国红色精神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做好沂蒙山区红色旅游工作,必须要结合当地实际,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4.1提升认识水平,加强开发管理

  发展红色旅游是沂蒙山革命老区发展现代经济的重要着力点,是开展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高认识水平,加强开发管理,抓住发展机遇,深度挖掘沂蒙山区红色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重要的生态效益,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将红色资源旅游开发作为规划重点,营造具有沂蒙山区特色的红色旅游形象。

  4.2加强宣传工作,激发潜力

  尽管沂蒙山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分布散落,没有连成一片。革命先烈的重大战役纪念馆、工作战斗历史遗址、纪念碑、纪念亭,英雄人物事迹、可歌可泣的典型人物精神,以及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资源等,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残缺不全、文物保护匮乏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宣传力度不够,尤其是红色旅游资源被人们所认识、重视、开发的力度远远不够。因此要对这些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文化遗址进行大规模宣传,通过开发、保护和修复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潜力。

  4.3科学整合规划,提高旅游开发质量

  沂蒙山除了借鉴其他红色旅游景区开发模式,还要结合自身特点,以突出沂蒙山区特色为主,进一步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产品和开创新的发展模式,以提高红色旅游景点的吸引力。要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在保护各种革命遗址的基础上,提高科学规划强度,将沂蒙山区自然风光与革命遗迹有机结合,合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将红色旅

  游资源贯穿至旅游开发战略发展的始终。同时,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旅游服务人员队伍和红色旅游从业人员服务团队,通过旅游服务,让游客对革命事迹有深入了解和受到革命精神的洗礼。

  本文字数:4099篇二: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措施

  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措施

  【摘要】本文通过对衡阳市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双创和乡村振兴战略角度出发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举措。

  【关键词】乡村旅游;“三农”问题;发展对策

  近些年,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业收入逐年提升,各地都在加快挖掘、发展新的旅游资源、旅游景点。而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后起之秀,正以飞速的发展速度向前迈进。衡阳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地区,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且是老牌工业城市,经济基础较好,旅游资源较丰富。衡阳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种类繁多的特色农业优势,使得自身的乡村旅游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衡阳市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国范围内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衡阳市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文件,大力支持和扶持本地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这些政策及文件侧重于推动乡村旅游业,以此解决农村人口大量流动到大城市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留守儿童问题增多等现实问题。同时,充分利用衡阳市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强新农村建设。但是衡阳市的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现实的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当地农民对乡村旅游认识不足。衡阳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极大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文件,以刺激和扶持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同时加大了宣传力度,重点宣传和推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项目。但是由于政府的财政支持资金有限,且重点投放到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上,大部分的乡村旅游项目扶持资金需要当地乡镇财政自付。而衡阳市大多数的乡镇财政资金都比较紧张,据调查,一部分乡镇甚至出现了负债运营的情况。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浪潮中,乡村旅游没有纳入进来,所以造成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管理水平不到位等问题。

  2.主导产业较弱,经济实力不强。衡阳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总体速度不快,并且缺少影响国计民生的主导型产业链,市域范围内缺少世界级、国家级的行业领军企业,省级的行业龙头企业也偏少。所以,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无法做到城乡一体化,无法快速发展小城镇经济。

  3.规划不长远,策划不精心。挖掘和开发一个乡村旅游项目,并且让它长足发展,需要进行科学的数据论证分析,且需要各方专家进行精心的策划和长远的规划布局。但是,在衡阳市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因为资金的不足或缺乏,导致项目开发过于盲目和随意,当地农民只看到眼前的一点小利益,没有考虑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照搬城市景点的现象,人工加工的痕迹过于严重,失去了乡村旅游的特色。

  4.缺乏总体规划,各地各自为政。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如果几个乡镇之间能够形成一个一条龙的产业链,可以极大地提升乡村旅游的品牌效应和影响范围,同时可以提升服务质量、增加收入。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各个乡镇各自为政,各自开发本地的乡村旅游产品,没有形成资金和资源的合力,且当地农民普遍品牌意识淡薄。开发过程中,只注重表面的开发,没有深度挖掘和提升本地乡村旅游项目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二、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举措

  1.开发具有本地民俗和历史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现阶段,国家大力提倡建设新农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在这个大环境下,衡阳市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应从本地特色、人文和历史因素角度提炼,并结合当地的实际环境和人文特点,制定出适合本地的特色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各乡镇应在建设新农村、营造新氛围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本地自然、地理、人文等方面与众不同的特色来吸引游客。

  2.开发特色项目,注重品牌效应。在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大背景下,更要注重可持续发展,不能只看到当前的利益,而不顾长期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衡阳市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因此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促进当地的特色旅游项目快速发展,必要的时候,政府还要牵线搭桥,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和推广本地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3.整合有效资源,政府统筹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是一个单纯的、孤立的项目,各地乡镇在挖掘和开发特色项目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乡村旅游项目和当地的农业发展、教育事业、医疗发展水平、各种文化创意发展项目、文物保护等领域的统筹协作和深度结合。简而言之,打造一个有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就是要打造一个集居住、旅游、养老为一体的宜居乡村田园综合体。与此同时,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创立独立品牌,打造规模化、产业化的一条龙旅游综合体。做好上述两项工作后,还要在乡村旅游项目中融入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把当地的文化和民俗融入旅游资源中,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发展。

  三、结语

  乡村旅游的快速、高效、可持续发展可以极大地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并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这对延长衡阳市的大旅游产业链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社会,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交通拥堵现象日渐严重,空气质量逐年下降,导致很大一部分城市人口向往农村那种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这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契机。

  【参考文献】

  [1]张建雄.关于乡村旅游若干问题的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3,2(04):11-16;

  [2]孟亚凡.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乡村旅游规划[J].小城镇建设,2013(02):39-41;

  [3]彭燕平.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32-36;

  [4]王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河南省新安县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2014:38-44.本文字数:2722篇三:旅游文化传播下的媒介提升策略

  旅游文化传播下的媒介提升策略

  [摘要]跨国旅游活动已经成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旅游文化传播是通过旅游行为进行的文化传播。它在具有一般的文化传播要素的同时,还具有直接性、主动性、双向性这三个特点。针对当下旅游文化传播的策略和瓶颈,可以通过提升传播媒介的方式来改

  变旅游文化体验过程。一是打造适合旅游翻译人才的成长环境,人才培养和职业上升通道都需要。二是建设好多语言信息软环境,由旅游相关部门发布统一的多语种信息指引等,进而可以与智慧旅游产品结合,形成良好循环。

  [关键词]旅游文化传播;特点;媒介;提升策略

  一、引言

  我国旅游业经过70余年的发展,已然成为旅游大国。出境游方面,无论是在出境旅游的人数还是在支出上连年走高,在2014-2017年持续保持世界首位。这无疑是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结果。入境游方面,我国在2013-2017年逐年攀升到世界第四位[1]。数字背后体现的则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我国的文化吸引力,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了解中国。旅游的本质在于审美与愉悦[2]。在旅游国际化的背景下,旅游也成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方式之一。以游客个人真实的直接体验为基础,旅游文化的传播属于民间交流,没有政治传播的导向性。区别于一般传播方式上接收者被动式接受的情况,旅游文化的传播基于旅游者主动追求心神宁静、人与自然和谐、健康快乐休闲、体验地域特色的民俗风土人情等心理需求。可以说,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兼任两种角色,他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这种双重性突出体现在跨国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在进行旅游文化体验时,通过和当地人员进行信息交流可以传递出本国文化的一面;同时接受到了当地的文化后,这些旅游体验,美好或

  不美好的经历,更会反向输入到旅游者的国家。特别是信息网络、社交网络发达的当下,“口碑”效应发挥更为迅捷。因此,在新时期“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背景下,加强旅游文化的传播研究,有助于中国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有助于树立国家形象,让国际社会更加了解到真实的中国。

  二、旅游文化传播的本质与特点

  英国文化研究理论家雷蒙德?威廉斯认为,传播一方面是指交互性的传递和接受思想、情感和态度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指传递和接受这些信息的制度机构、形式。[3]文化传播,是指文化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区域传到另一区域以及从一群体到另一群体的互动现象[4]。文化传播的本质是在文化与人之间建立关系,使得相互作用、影响的行为成为可能,这种活动以传递意义和理解意义为基础[5]。用现代的传播学理论来看,传播要素(CommunicationFactors)是任何一次完整的传播活动都必须包含的因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不断变化的过程构成了传播过程。传播过程通常被认为是由六个基本要素组成的,这六个要素是:信息源、传播者、受众、讯息、媒介和反馈[6]。旅游文化传播,本质是通过旅游行为进行的文化传播。一般在跨境旅游中使用这一说法,形式上可以分为入境旅游的文化传播和出境旅游的文化传播。由于旅游体验的性质是侧重于异地文化的体验,所以入境旅游对于本国文化传播效果会更突出。在旅游文化的传播活动中,也存在传播活动的六个要素。信息源是提供旅游资源和信

  息的地区和机构;传播者和受传者则具有双向性,身为本国文化的传播者的同时,也会成为他国文化信息的受众。讯息是指旅游文化的内容或产品,可以是历史性的、自然性的、宗教性的或融合性的等等。媒介一般指传播讯息的载体,旅游文化传播的载体广义上包括电影电视作品,印刷制品等。狭义上的旅游文化传播媒介指的是在旅游活动中传递文化信息的载体,它往往是非物质的,可以是网络、语言信息、导游翻译等。反馈是指接收到信息后受众做出的反应,它可以返回给传播者,影响传播者的下次传播行为。综合这六个要素的特点,可以看出旅游文化传播的本质是通过旅游体验行为所建立的人与文化环境间的互相影响的关系。旅游文化传播具有直接性、主动性、融合性这三个特点。首先,旅游文化传播是一种最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人与人、人与文化间可以直接接触,不需要物质载体作为媒介,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信息也不需要跨越时间或空间进行传递,这是大众媒介传播所不具备的。第二,旅游文化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和受众,都是主动参与到传播活动的。不同于其他媒介传播中人们大多被动的接受信息传入,驱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是人们自身对于审美和愉悦的追求。传播者和受众双方是在心理上主动寻求讯息的交流。第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往往会出现文化碰撞,但旅游文化传播中由于传播者和受众身份具有双向性的特点,传播活动是建立在平等关系上,旅游活动中为了达到审美和对愉悦感的追求,异文化背景的人会在旅游体验中尽量融合到异文化中,避免、减少了文化冲突。

  三、旅游文化传播中的策略与瓶颈

  通过对旅游文化传播的本质和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提升其传播效果的一些方法。引导传播者理性看待异文化受众的价值理念与生活方式,或者向受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文化内容,以及打造更加高效的旅游文化传播媒介。在实际运用中,政府行为,一般是旅游文化主管单位通过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和资格考试,主持或引导旅游资源升级建设、通过大众媒体发布旅游宣传信息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从2018年的统计来看,我国在旅游资源利用和建设方面,实施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来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启动制定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等文件,推进全域旅游向纵深发展,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布《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加强贫困地区旅游人才培训。2018全年共举办9期旅游扶贫培训班,培训乡村旅游重点村干部、旅游带头人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3]。在具体政策上既包含纲领性文件,也有具体的行动方案。但总体来说,这些政府行为主要集中在改善旅游文化传播的“硬件”,属于对上文提到的旅游文化传播要素中的信息源、讯息、传播者这几个环节上的优化。其中,在跨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方面,主要的活动是举办国际性的艺术节、博览会、美术展等,打造“欢乐春节,美丽中国”等文化交流和旅游品牌,以及与多国共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等。这些大都是旅游文化的管理部门和机构对于旅游资源的推广。在传播要素上看,是

  “顶层设计”上的策略,与此相对的,“底层互动”上的改进则比较缺乏,既没有相关的数据公布,也没有相关的政策导向。从图2来看,在“底层互动”上,起到核心作用的是媒介这一要素。近十年来,由于互联网和旅游形态的变化,旅游传播的媒介开始集中在智能技术上。以智能终端为依托,可以进行智慧旅游服务,例如了解旅游景点信息、交通路线、订票服务、餐饮信息等等。2020年6月的某电商机构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约10059亿元,相比2018年8750亿元增加14.96%[6]。这些智能媒介的利用,极大的开拓了旅游市场,客观上也让旅游经济愈加繁荣。然而不得不指出的是,利用这些智能媒介的用户几乎都是国内旅游者,智能服务的对象也局限在了国内用户。网络时代的进步、智能时代的优势,没有利用到入境旅游上。可以说,在对外传播旅游文化方面,目前的媒介依然是传统的导游服务或者说语言服务占主导。良好的沟通和语言服务不仅能加深游客的入境旅游体验,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游客更充分地了解到当地文化特色,从而实现文化传播的功能。

  四、跨文化角度的媒介提升

  从旅游文化传播的媒介特点来看,入境旅游文化的传播媒介可分为以旅游翻译为中心的人才服务和外语信息软环境建设这两个方面。人才服务的部分主要依靠导游人员来完成的。可以说,跨文化视角下旅游文化传播的关键就在于培养优秀的导游人员。目前小语种导游人才供应过少、而且相当部分的外语导游还停留在满足工作中“外语沟

  通、生活服务”的需求层次,对于如何从语言沟通转型成为一个合格的文化传播者,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优秀的导游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素质,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人际沟通能力,对于文化知识的讲解要到位、要准确[7]。这需要在人才培养上进行自上而下教学策略的改革。目前看来,翻译人才培养的规模上是不断扩大的。截至2017年,全国翻译本科学位授予点已增至253所大学,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也达215所大学[8]。在培养方案上,自2019年起,外语类课程实施了新的教学培养大纲,新加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课。但是,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应还需要的是专业区分度较高的课程体系。[9]体现旅游翻译上,首要是培养正确理解对方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能力;其次是根据对方接受信息方式和自己适宜的社会角色具有正确表达的能力。有学者认为,高等院校可以采取“2+2”分阶段模式来进行职业训练。即一二年级夯实语言基础,侧重语言的5种基本技能训练;大三大四根据未来的职业方向和社会需求,加开法律、金融、商务、管理等相关专业课程。可以说,很多院校已经实施了类似的培养模式,但在旅游翻译人才市场并不完善的当下,培养出翻译+旅游的人才,更需要打造出适合此类人才成长的环境,吸引人才积极进行自我提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其次,外语信息的软环境建设上,还需要较大的改善。最明显的现象是,语种旅游信息传递通道狭窄,现代化工具使用体验较差。“外语信息”主要限制在了英语信息上,在“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进的当下显然是不足的。很多地方性宣传网站,包括政府、民间都缺少多语种指引。很多

  智能服务软件甚至也不支持使用英语。而使用翻译软件直接对网站文字资料进行也常常由于文化角度问题无法传达准确。例如旅游宣传的广东金子山“老天开眼”奇观、佛山生态园研学旅行之“华山论剑”等,直译或机器翻译的“天之开眼、华山论剑”等只不过直接使用日文汉字而已,难以体现其中的中国文化特色,反而容易误导游客。此外,某些景点信息翻译偏差,不仅不能传播文化,还会造成误解。形容山路陡峭险峻的“鹞子翻身”直译成“会改变身体方向的海鹰”,很容易被误解为这里能够欣赏到会改变身体方向的海鹰,和实际情况差距太大。实际上旅游翻译基本属于实用翻译,或者说应用文体翻译,翻译的恰当与否是需要专业训练的。与其它类型翻译相比,旅游翻译在跨文化、跨心理交际特点上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突出、更为典型、更为全面。没有经验的相关从业人员随意翻译或采取网络翻译是很容易发生错误的。比较有效的打造多语言软环境的方法是由旅游部门发布统一多语种旅游信息指引。可以分为全国通用指引、地方旅游信息指引、不同行业的旅游相关信息指引等等。这样,无论是餐厅还是具体的某个景点、交通信息等,都有可以找到多语种的对应信息。当然,单纯的发布还是不够的,要使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这些信息,还需要做好宣传和推广。随着利用量的增加,指引信息还可以不断地获得更新和扩大,进而与智慧旅游产品相结合,将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德谦.中国旅游70年:行为、决策与学科发展[J].经济管理,2019(12)177-186.[2]谢彦君.论旅游的本质与特征[J].旅游学刊,1998(4)3-5.[3]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1:101-103[4]景小勇,叶青.当代中国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引导与规制[EB/OL].[5]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6]潘文焰.旅游文化与传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9-63.[7]王家洪.跨文化角度下的旅游文化传播[J].新闻与写作,2018(1):128-129.[8]黄友义.“一带一路”和中国翻译———变革指向应用的方向[J].上海翻译,2017(3):1-3.[9]胡安江.专业区分度课程建设职业前景———关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再思考[J].东方翻译,2018(3):4-8.本文字数:5341篇四:旅游文化IP设计与应用研究

  旅游文化IP设计与应用研究

  【摘要】通过对刘三姐旅游文化进行全面、深度挖掘的基础上,致力于设计出优质刘三姐旅游文化IP,结合本地旅游特色,推进刘三姐旅游文化IP的品牌建设。“跨界融合”是当下文创产业的关键词和热点词,侧重于打破文化和产业的界限,实现文化价值与产业优势的最大化。本研究在保护与传承广西刘三姐旅游文化的同时,能有效提升地方旅游业的文化、商业价值,打造兼具差异性、文化性、商业性的现代旅游模式。

  【关键词】IP设计;刘三姐旅游文化IP;跨界融合;文创产业;旅游文化

  作为中外驰名的旅游目的地,广西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其中刘三姐作为广西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全国范围也具有较强的知名度。刘三姐文化IP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较大的开发潜力,力争将其打造成代表广西本地特色兼具商业价值的优秀文化IP.一、IP设计的概念

  IP一词源于国外,即IntellectualProperty,译为“知识产权”,可以是艺术形象、文化主题、传说故事、民族图案等具有识别性和差异性的文化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无形资产。《2018中国文化IP产业

  发展报告》对IP进行了重新定义,指一种文化产品之间的连接融合,是有着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穿透能力、长变现周期的文化符号,我们将这样的文化符号称为“文化IP”。

  二、国内外IP设计发展现状

  国内影响力最大的文化IP非故宫IP莫属,故宫博物馆是一座600年的历史建筑,蕴含着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现有藏品的总量已逾180余万件。迄今为止,故宫IP已经发展成为超级文化综合体IP、其影响力、号召力、商业价值得到了巨大的展现。故宫IP热衷于跨界融合发展,以跨界联名的形式,合作商家涉及饮食、服装、影视、App、化妆品、手游等行业,其中包括抖音、红旗、稻香村、农夫山泉、欧莱雅、YSL、纪梵希、奥利奥等各大知名品牌,并相继推出联名款文创产品,打造属于自己的产业链,使得在IP市场流传着一句话:“得故宫IP者得天下”。在传统博物馆发展处于迷茫和逐渐走下坡路的情况下,故宫IP的成功无疑给传统文化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指明了方向,鼓舞了士气。其中敦煌文化IP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敦煌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成立了专门的敦煌研究院在自行推出文创产品的同时,也借鉴了故宫IP跨界融合的合作方式,与众多大牌合作创作联名文创产品,在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了合作的品牌的文化附加值。全球范围内,旅游文化IP发展最成功的案例——迪士尼主题乐园,美国迪士尼通过多年的时间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文化IP+旅游”体系,其中最深入人心的米老鼠、唐老鸭

  IP,还有海量的迪士尼动画电影衍生出大量的子IP,包括公主系列,特别是近年来最火爆的《冰雪奇缘》成功打造出人气最高的艾莎女王IP,创造了“冰雪奇缘效应”,带动了乐园和零售相关业务整体持续地增长。大量的优质IP为迪士尼乐园和旅游者搭建起情感的桥梁,为迪士尼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传递出迪士尼乐园所倡导的欢乐、冒险和梦幻的主题。迪士尼也凭借其优质的文化IP,使得其游客量遥遥领先,稳稳占据全球排名第一的主题公园的位置。

  三、刘三姐旅游文化IP形象的来源和发展现状

  刘三姐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民间传说人物,通过电影刘三姐的放映传播到了我国各地,特别是由张艺谋导演指导的大型情景舞台剧印象刘三姐更是为其塑造出更为鲜明的形象。刘三姐朴实勤劳、聪明机智、善于用歌声表达自己,具有壮族“歌仙”之誉。每年的三月三固定为广西的节日,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纪念刘三姐,并把她的优秀品质传播和发扬下去。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申报的“刘三姐歌谣”,荣获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升级发展,消费者的诉求已由简单粗放的游山玩水转化到差异性、互动性、科技性、文化性等多方位的高品质服务体验。文创产业的崛起,文化与产业跨界融合成为发展趋势,文创IP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元素,是旅游发展的内驱力。广西大部分地区的旅游还是处于传统的模式,存在着同质化现象严重、IP意识缺乏、创新意愿薄弱,资源开发程度和利用率低的问题,重点体现在旅游文化产品

  材料和样式单一、辨识度低、缺乏创新和文化附加值等问题。刘三姐文化IP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存在着不足,体现在文化认知、元素提炼、创意表达等方面,IP的发展还处于资源驱动型的开发阶段,导致所呈现出来的相关文创产品缺乏辨识度、艺术性和时尚性,难以凸显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

  四、刘三姐旅游IP形象的设计

  国内旅游IP理论的先驱驴妈妈旅游网创始人洪清华,2015年他率先提出旅游IP理论,2018年编著发行《旅游,得IP者得天下》一书,说明越来越多的旅游相关人员对“IP+旅游”发展模式的认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旅游还是处于传统的模式,存在着同质化现象严重、IP意识缺乏、创新意愿薄弱,资源开发程度和利用率低的问题,重点体现在旅游文化产品材料和样式单一、辨识度低、缺乏创新和文化附加值等问题。即便有部分旅游文化机构有意识地发展自身IP,但在文化认知、元素提炼、创意表达等环节存在着很大的不足,IP的发展还处于资源驱动型的开发阶段,导致所呈现出来的相关文创产品缺乏辨识度、艺术性和时尚性,难以凸显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广西刘三姐旅游文化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壮族刘三姐的形象可谓是家喻户晓,全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就是以其为创作原型,刘三姐旅游文化的开发力度和深度远远不够,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优质IP的加持,优秀民族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手段就是传播,只有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理解和认可才能体现其价值,将优秀文化发展壮大。如何

  设计出优质的刘三姐旅游文化IP是刘三姐文化旅游IP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一个成功的刘三姐旅游文化IP要满足具有深厚文化内涵、浓郁民族特色、强烈个性特征、艺术性与审美性并存的多方面要求,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吉祥物形象,更是建立在对刘三姐旅游文化细致、全面、深入挖掘的基础上的多元化IP综合体,可以从多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刘三姐旅游文化IP可以是人物形象、传说故事、印象刘三姐表演艺术、地方特色元素等等,这对设计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深入广西壮族刘三姐文化聚集地进行调研,全面细致地了解刘三姐文化,分析刘三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提炼出刘三姐旅游文化IP的精神内涵。结合国内外优质IP成功的案例。本人觉得日本的熊本熊IP特别具有参考价值,在日本,“文化IP+旅游”模式被称之为——动漫文旅,日本是一个动漫大国,其动漫文旅产业发展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了,已经形成一套完备的产业链运作模式。动漫文旅,及动漫IP与旅游结合,以动漫IP为基础,通过日本各地景点实地取景,在动漫作品场景中进行呈现,利用IP和旅游业的天然契合关系,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结合跨界融合的方式推出大量的IP衍生产品。其中最著名的旅游文化IP之一就是日本熊本县的方吉祥物IP熊本熊,被誉为日本第一位吉祥物公务员。熊本熊IP的设计可谓是精心打造,从命名到外形设计、色调选用、动作行为设计、扮演者的精神状态定位、虚拟的公务员身份定位,体现出设计师充满创意的奇思妙想,使得熊本雄IP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连许多日本民众都对她没有印象的熊本县带来旅游观光和产品销售12亿美元经济效益。

  五、刘三姐旅游IP形象的融合与推广

  通过前期刘三姐旅游文化相关资料的调研考察、收集整理和归纳提炼,设计出兼具创意性、民族性、差异性、审美性、实用性的优质IP,在此基础上积极对刘三姐旅游文化IP进行推广和品牌建设,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改良,提升刘三姐旅游文化IP的品质,丰富刘三姐旅游文化IP的内容,扩大其传播范围。以跨界融合为重要的发展手段,在自身推出文创产品的基础上,“跨”出去、“融”进来,以IP为核心,融合范围可以涵盖礼品、食品、游戏、动漫、文学、影视、电竞等多元文创产品,推动刘三姐文化的传播和文创产业链的形成。本项目后期将通过市场调研活动和实际收益效果等方面综合评估项目IP的设计和应用成效,以发表论文、撰写调研报告等形式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通过对刘三姐旅游文化进行全面、深度挖掘的基础上,致力于设计出优质刘三姐旅游文化IP,结合本地旅游特色,推进刘三姐旅游文化IP的品牌建设。“跨界融合”是当下文创产业的关键词和热点词,侧重于打破文化和产业的界限,实现文化价值与产业优势的最大化。本研究在保护与传承广西刘三姐旅游文化的同时,能有效提升地方旅游业的文化、商业价值,打造兼具差异性、文化性、商业性的现代旅游模式,对于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相信随着我国创意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供求关系不断刺激

  的背景下,各类旅游文化机构在经历摸索和借鉴优质IP的成功经验的过程后,坚持走“IP+旅游”的现代旅游模式,通过精准和深入地挖掘自身文化的精髓和内涵,通过专业的文化结合文创产品的开发,积极利用有利资源跨界融合,从开发文创产品发展成为文创产业链,这是国内旅游文化机构持续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高原.文化IP在城市文旅产业中的设计应用[J].艺术科技,2019,(7).[2]胡雪菲.IP+旅游模式下旅游产品的创新[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2).[3]冯圣媖.跨界融合视角下基于公益文创IP研发的特色专业群构建[J].大众文艺,2019,(8).本文字数:4258篇五:旅游文化海外传播专有名词翻译

  旅游文化海外传播专有名词翻译

  摘要:以徽州旅游文化为研究对象,从专有名词的翻译方式入手,探究徽州旅游文化实现海外传播的策略。结合徽州旅游文化专有名词“内涵深刻、典故丰富、地方色彩鲜明”的特点,重新定义了以海外

  传播为目的的专有名词翻译的原则,并提出了“鉴别词义,确定词型;意译为主,灵活运用;功能导向,精准翻译”等策略。

  关键词:徽州旅游文化;专有名词;海外传播

  一、徽州旅游文化专有名词的特点

  凭借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以及人文生活,旅游产业逐渐成为徽州地区重要的经济板块。由于历史发展因素,徽州地区文化极为丰富,也逐渐形成了以中式文化为核心的旅游模式。近年来,徽州旅游业开始从国内市场向海外发展,大量的旅游文化专有名词,作为徽州旅游文化的名片,有着极为鲜明的特点。

  (一)深刻的内涵由于地方历史悠久,加之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徽州旅游文化领域的专有名词也具有极为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质。大量的专有名词内涵深刻、寓意丰富,如宏村的崇志堂、敬修堂,“崇志”、“敬修”均蕴含着古人对于理想的追求和价值的判断。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这种极具“中国风”特色的专有名词,更容易受到海外游客的重视,其翻译难度也更大。译者在翻译时应尽量体现徽州文化的深刻内涵。

  (二)丰富的典故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是徽州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徽州旅游产业资源中通常饱含动人的典故。或真实或虚构的历史或神话故事作为旅游资源的人文背书,既是徽州旅游文化的精髓,也是当地旅游资源实现海外传播的重

  要基础。然而,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许多典故并不为大众所熟知,导致徽州文化的内核无法实现有效传播。

  (三)鲜明的地方色彩徽文化最早诞生于公元1121年,距今已有899年。在漫长的历史中,当地的人民形成了极为稳定且颇具特色的风俗文化。而这种风俗文化最终也映射到其词汇中。如徽州著名小吃“毛豆腐、臭鲑鱼、腊肉腊肠”等,均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地理气候等因素。因此,在徽州旅游文化的海外传播及专有名词翻译中,还应适当地通过翻译折射出徽州人民的生活状态。

  二、旅游文化海外传播的目标效能

  (一)产生共鸣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翻译,以名词翻译为手段的旅游文化的传播,除了其表面意义的转译之外,更强调通过翻译,凸显字面背后的引申义。以专有名词的翻译为入口,引导读者从中感受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走进旅游资源背后的文化资源,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在专有名词翻译中,应透过专有名词的字面意思,深入挖掘其内涵。

  (二)引发好奇心语言是旅游文化传播的载体,而旅游资源本身才是旅游文化传播的基础。因此,旅游文化海外传播的目的,不仅是令海外游客深入了解徽州文化,同时也要通过传播,激发海外游客产生前往徽州旅游的意愿,帮助游客提高旅游过程体验。因此,在专有

  名词翻译中,不能局限于单纯的字词翻译,而需融入更多翻译手段,尽可能为游客创设想象空间,激发其求知欲、探索欲。

  三、海外传播背景下徽州旅游文化专有名词的翻译策略

  由于翻译目的的差异性,以海外传播为目标的徽州旅游文化专有名词翻译不同于一般文本的翻译思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始终明确以旅游文化传播为导向,而不是精准体现词义为目的,必要时甚至可适当牺牲词面意义,以更具吸引力的翻译,达到吸引游客,传播文化的目的。对此,以海外传播为导向的徽州旅游文化专有名词翻译,应遵循以下基本思路:

  (一)鉴别词义,确定词型从翻译的角度来看,可将这些词汇分为“常见型、独创型、组合型”三大种类。其划分原则取决于海外友人的普遍认知程度。如黄山的自然风光中有一处山峰名为“猴子观海”,其中“猴子、海”均为人类普遍认知的事物,且无其他深刻寓意,因此属于常见型词语,可找到其对等的译语,直译为“MonkeyViewingtheSea”。再如唐模的檀干园[1],其“檀干”一词,来自于《诗经》中的诗句“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此类词汇在英语语言中并无任何对等词语,因此属于独创型词语。其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需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翻译。而组合型词语,则由不同类型的词语组合而成,既包括常见的名词,又包括一些并无对等译语的名词。在实际的徽州旅游文化专有名词翻译中,应首先对所要翻译的词汇进行词型的鉴别,按照分类(常见型、独创

  型、组合型),确定专有名词的类别,以便于翻译者明确翻译的难点和要点,进而选择适合的翻译方式。

  (二)意译为主,灵活运用由于徽州文化的特性,大多数专有名词较难通过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为了更好地实现“海外传播”的目的,其翻译手段应尽量采用意译的方式进行,必要时也可选择音译或注释的方式翻译。译者需要明白,以旅游文化传播为目的的翻译,并不仅是要让读者看到词义本身,更是要通过译文激发兴趣、了解文化。在意译时,应深度挖掘词语背后的典故,通过专有名词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对词语进行翻译。

  (三)功能导向,精准翻译在一些专有词汇中,由于文化的差异,虽然在译语中能找到对应的词汇,但由于文化生活的不同,这种对应词汇在表达实际意义时,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此外,由于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在徽州旅游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国人普遍认知,但在英文中却并不存在的事物,如徽州常见的牌坊、祠堂等。为了精准翻译,不能一味地使用英文词语,可选择音译+注释的方式进行翻译。如“牌坊”在徽州许多景点中被译为“memorialarchway”,但实际上,“memorialarchway”具有拱形门之意,且与真正的牌坊造型差异巨大,容易引起海外游客误解。因此可直接音译为“Paifang”并在其后加入相应注释,对其进行解释。

  四、结语

  徽文化博大精深,实现徽州旅游文化的传播,需对其文化中大量的专有名词进行深刻地解读。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始终以“文化传播目的”为导向,不苛求于“过度精准的翻译”,而是将“体现文化内涵、解读词语深意、引发旅游诉求”作为翻译的目的。在翻译过程中,可适当放弃传统翻译中对词语字面含义的苛刻要求,尝试更加人性化、开放化、时尚化的翻译,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徽州旅游文化的海外传播。

  参考文献:

  [1]史薇,宋薇.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徽州景点解说牌翻译策略[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53-56.[2]陈文祎,王青梅.旅游文本英译的美学探究———以徽州景点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630(11):154-156.[3]陈哲敏.四川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研究[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6,512(05):92-93.本文字数:3132

篇六:关于发展红色教培产业助力我区经济的建议

  安徽省红色旅游发展建议

  红色旅游是指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其打造的红色旅游线路和经典景区,既可以观光赏景,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知识,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红色旅游具有学习性,故事性,参与性。

  其中中国著名的红色旅游区有湘赣闽红色旅游区——井冈山,沪浙红色旅游区——中共一大旧址,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遵义会议旧址,陕甘宁红色旅游区——延安,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太行山红色旅游区,京津冀红色旅游区——西柏坡……安徽省著名的红色旅游区有宣城市泾县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及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淮北市濉溪县、宿州市萧县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及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六安市金寨县、金安区、裕安区、霍山县和安庆市岳西县大别山红色旅游区(点)(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皖西烈士陵园,独山革命旧址群,红二十五军军政机构旧址,岳西县及金寨县红二十八军军部及重建旧址),芜湖市王稼祥纪念园,滁州市藕塘烈士纪念馆及中原局旧址。从中可以看到安徽省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政府支持鼓励红色旅游业发展由于其特殊意义: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培育发展旅游业新的增长点。由此看来,安徽省发展红色旅游业具有其可能性和必要性。

  红色旅游是我国新兴的专项旅游产品,它的出现为安徽省原本较为单调的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的旅游产业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红色旅游为安徽省旅游发挥了巨大的热量,带来其特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安徽红色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收入逐年增加。安徽旅游逐渐由资源大省转变为旅游经济强省。

  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安徽省红色旅游业进一步发展。首先是旅游业的综合性配套服务水平低下,有许多旅游区只是单纯的观光旅游。其次是交通问题:停车位缺乏,旅游者众多,交通繁忙甚至混杂,车难坐现象比较普遍。没有创新旅游空间组织模式。红色旅游区没有可以依靠的城市,用来大力发展城市旅游。红色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那我们应如何发展安徽红色旅游?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要加强对发展红色旅游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成立安徽省红色旅游工作小组,由省发展改革委、宣传部、旅游局负责同志牵头,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负责同志任成员,负责研究解决发展红色旅游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检查、督促规划纲要的实施。有关部门之间还要加强沟通、密切合作、明确分工、各司其

  职

  2.落实规划要求,塑造整体品牌

  各地要按照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当地红色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的特色,确定各自的具体主题,组织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将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努力形成对旅游者更具吸引力的旅游区和旅游线路。

  宣传、发展改革、旅游等部门要加强对红色旅游区域开发建设的指导和协调,严格控制相同题材和内容的项目,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庸俗化和过度商业化。跨行政区的红色旅游区要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开发项目的统筹协调,树立、维护和共享红色旅游主题品牌。

  3.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开发保护

  将有关项目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实红色旅游景区内的道路、供电、消防、环卫、给排水设施以及环境整治、与干线公路的连接道等。财政将按现有财政渠道,主要对安徽各地区的重点红色旅游区、旅游线路的规划编制和重要革命文物的保护、展示工作给予适当经费补助。

  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电信、能源、生态等方面的建设要考虑红色旅游发展的要求。鼓励各类商业银行对红色旅游提供金融支持。引导各类企业、组织参与红色旅游的建设经营。

  4.加强宣传教育,做好规范管理

  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分工协作,结合建党、建军、建国等重大纪念活动以及其他重要节假日,组织好红色旅游的系列宣传推广工作。有关地区和部门要精心准备,适时推出一批反映这些主题、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红色旅游产品。要精心组织编排适合旅游者需求的红色旅游线路,策划丰富多彩的红色旅游活动,营造健康浓郁的红色旅游氛围。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规定,对青少年参观游览提供便利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红色旅游作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堂,共青团、工会和妇联要将红色旅游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鼓励企事业单位将红色旅游与本单位文化建设相结合。铁路、民航和交通部门要指定具体措施,对学生开展红色旅游活动保证票源,在车票、机票和船票价格上给予优惠。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方面出台具体措施,鼓励旅行社开展红色旅游经营业务。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旅游教育培训体系,分级分类开展红色旅游教育培训工作。省宣传部和旅游局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写红色旅游培训教材。省区市旅游部门要组织开展红色旅游管理人员、导游和讲解员的培训,编写和推广使用专门的红色旅游导游词和解说词。

  各地要加强红色旅游景区(点)、项目的监督管理,切实保证红色旅游的安全、质量、秩序和效益,防止以红色旅游的名义从事损害红色旅游形象的活动,保证红色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篇七:关于发展红色教培产业助力我区经济的建议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依托红色文化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困境与建议

  作者:段婧寰

  来源:《中国市场》2016年第20期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不断挖掘红色文化价值,使之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并以此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以山西武乡红色文化旅游为例,对社会转型中红色旅游如何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进行探究,发现其问题并进行思考、提出建议,对于促进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助推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红色文化;武乡;经济转型发展

  红色文化,是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社会进入转型期之时,红色文化不仅对大众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同时也成了旅游的重要资源。山西武乡作为全国重点革命老区,武乡的八路军太行精神是红色民族精神的代表。在国家提出“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形成经济实力”的发展需求大背景下,武乡县利用红色文化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又带动就业的增长,就业人数的增加也意味着老百姓的收入在增加。这种商业模式提高了当地就业率,刺激了住房和交通的需求,改善了红色旅游交通状况。武乡红色旅游业的“红”“绿”统筹的共赢发展模式既促进了武乡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又将红色旅游文化与爱国主义、脱贫致富相结合,这种发展模式使红色旅游业取得了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

  总结武乡红色文化旅游先进理念与模式,并发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合理的意见,对于其他地区应用文化旅游推动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有重要意义。

  1武乡红色文化旅游的特点分析

  1.1年轻化参与式的理念

  武乡八路军文化园顺应时代的发展,一改传统的参观学习模式,融入各种创新理念。在形式上,另外增加了体验园、实景区、真人表演等元素,为的是让游客在实景体验活动中学习和感受八路军抗战时期的军区生活和抗日民族精神。这些新元素的融入,吸引了不少年轻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游客们可以在此穿一身军装,打一场游击战,当一回真正的抗日英雄,这些都让游客更加由衷地感受到民族独立的激情,更加深刻的领悟抗日民族精神的内涵。

  1.2红+绿的发展模式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武乡县奋力开创武乡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新局面。在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的政治优势的基础上寻求新突破: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工业经济循环化、第三产业规模化。这一发展模式突出一个“绿”字:特色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培育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发展农业园区,形成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工业经济循环化就是实现“黑色”到“绿色”的转变;第三产业规模化就是抓住国家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机遇,完善配套设施,提高综合效益,让绿色产业引领百姓走上富裕之路。

  武乡县紧紧抓住八路军抗战红色民族精神的优势,打响革命红色老区牌,让红色旅游拉动第三产业规模化发展。以八路军纪念馆为中心,打造八路军文化园;以板山、太行龙洞为中心,打造自然风景区园;以太行龙湖为中心,打造休闲度假后花园。并且全县上下大力营造八路军文化氛围,积极支持和配合八路军纪念馆申报AAAAA级景区。还专门成立八路军研究会,充分挖掘八路军文化,真正实现武乡县“红”“绿”共赢的发展模式。

  2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发展模式单一,缺乏总体规划

  武乡的红色旅游目前尚没有一个总体规划,红色旅游开发呈现出明显的各自为政现象。由于缺乏红色旅游产品一盘棋的思想,导致武乡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武乡红色旅游产品较为单一,以展示、展览为主。由于这种旅游形式不能完全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导致游客在红色景区停留时间短,重游率很低,这直接影响了武乡红色旅游客源市场的拓展。

  目前,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依然停留在低层次、简单化的线路组合上,难以体现武乡红色旅游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红色旅游文化的内涵,致使武乡红色旅游产品竞争乏力。

  2.2旅游资源处于开发前期,资金存在短缺,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随着武乡县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旅游服务的质量已经有所提升。但是,武乡县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全面优质旅游服务方面仍有欠缺,没有形成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旅游交通道路建设力度亟待加强;其次,武乡县的旅游接待设施严重滞后,经常会出现游客没有地方住的现象。因此,武乡县应当致力于建设针对不同消费水平游客的不同等级宾馆。由此看来,武乡县仍需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不断努力。

  2.3专业人才缺乏,宣传手段滞后

  武乡县现处于旅游业发展初期,需要大量旅游专业人才,县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并通过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完善考核制度来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即便如此,旅游专业人才,尤其是景区中层管理人才、宣传促销人员、规划人才仍十分缺乏。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武乡旅游宣传方式也仍滞后不前。武乡县属于革命老区,多年来,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在高科技和网络运用方面明显滞后,宣传方式仍然使用传统方式,缺乏创新理念与方式。

  2.4地域格局存在局限性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个与地域格局息息相关的产业。武乡县加快红色景区景点的建设,并且根据本地地域情况积极引导当地煤矿对接旅游开发,为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但是,由于山西红色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远离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的边远山区,距主要客源地较远,游客进出比较困难。加之山西旅游交通的不畅,加大了山西红色旅游景区的可进出难度,严重制约着当地红色旅游的开发。

  2.5内部管理和整合开发存在不足

  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形成旅游发展合力,增强区域旅游业整体实力的最佳途径。武乡红色旅游资源与周边其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尚不到位,导致武乡红色旅游产品的近邻效应未能充分发挥。武乡红色旅游开发更多专注的是红色旅游资源内部的组合。同质旅游资源的组合使得旅途单调乏味,红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也日渐衰弱。由于武乡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缺乏地方特有旅游资源的融入,红色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产品难以相互带动,红色旅游发展显得势单力薄,市场竞争乏力。

  3对策思考与相关建议

  3.1还原历史,创新红色文化互动体验新模式

  红色文化旅游是一个很宽泛的产业体系。尽管传统的观光旅游仍然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节假日休闲、会展、运动、商务、博彩、游乐、娱乐、修学、培训、探险、创意产业、康体疗养、房地产、餐饮、现代农业等,都已经在红色旅游的大结构中形成共生。因此,多产业的综合,成为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的基础。

  首先,武乡有其独特的历史印记,面对国内红色文化旅游体验方式的同质化趋势严重的问题,其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要区别于其他红色旅游景点,应深入发掘其独特性,运用文化体验情景再现模式,在创新与创意中追求文化旅游开发的差异化,通过特色打造,提升竞争力。其次,紧扣历史时代的鲜明主题是文化体验旅游的第一步。武乡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是突破传统红色旅游发展模式,融教育与娱乐为一体,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模式创新,抓住消费者市场,对旅游项目进行创新设计,开发“红色教育+素质拓跋+真人游击+影视拍摄”等相结合的文化体验新模式,让游客可以亲身融入实景,将历史画面呈现在消费者眼前,更能从头脑中、情绪上增强历史的责任感。最后,一般的文化旅游资源都存在分散性分布特征,一个文化资源在相邻的地方都有,或者在每个地方只具有一个或几个侧面特色,没有整体性。因此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需要采取主题化、集约化的手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实现红色风情立体化的全面客户体验。

  3.2依据市场,打造立体化全方位的宣传体系

  拓展武乡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市场渠道,必须借助信息网络媒体,有针对性的改变宣传观念,设计宣传口号,开发主题旅游月,推出优惠政策,举办体验活动,提供优质服务,开发多种宣传途径,扩大红色文化旅游的影响度,打造武乡红色品牌。

  红色文化资源宣传途径必须与市场群体相结合。武乡红色文化旅游在发挥其旅游观光的作用时,还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其面向的市场群体有各机关单位的群体培训、大学生、省内游客、省外游客等,必须针对不同市场群体,改变宣传理念,开发适合各种群体的宣传途径。针对市场,要形成立体化的宣传体系,结合不同部门和不同省份,开发不同渠道的宣传途径。红色文化旅游是很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要特别注意针对高校市场,设计符合高校特点的宣传途径,如联手高校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基地、邀请高校师生参观、邀请高校专家讲解武乡抗战历史、联合当地党史研究室,出版武乡抗战史、学生暑期旅游优惠、和学生实践研究建立资助合作等,都可以极大拓展高校市场的影响面。

  3.3产业联动,提升优质红色文化资源深开发的软实力

  优质红色资源的深入开发,除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外,还必须注重虚拟体验系统开发,注重历史场景的深度体验。这就要求摒弃传统的陈列式展示形式,打造以游客为本的文化展演体验模式,寻求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使文化展示从博物馆中走出来、活起来,向互动、开放的动态形式转变。这一形式的转变不但要求高素质的培训人员和专业的技术人员,还需要全区域的社区群众的力量,更涉及区域内产业服务的联动体系。

  一是强化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联动产业相融合。山西武乡有着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以特殊地理环境孕育的抗日战争为主的“八路军文化”,既有血性、刚性的一面,也有柔性、生活化的一面;既有在战场上顽强不屈、英勇杀敌的一方面,也有在生活、工作中积极创造、富有亲和力的一面。在完整展示红色文化的历史特征的同时,必须与产业开发相融合。红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既要注重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看到经济的带动效应和品牌打造,更要注重与之相关联的人才、融资、技术、体制、环境等相关系统内环节。

  二是推进红色文化创新与人才引进、培养相促进。红色旅游人才培训和管理涉及不同岗位的服务人员,必须针对不同岗位人才,建立分级培训体系;政府部门需要根据需求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培训任务;通过统筹相关政府部门、社会资源,各方联动实施培训,完善“逐地举办、区域联动,推动发展”的培训模式推进红色文化创新与人才引进、培养相结合,提升武乡红色景区深开发的“软支撑”。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三是注重红色“软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品牌结合。整合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红色文化较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将其注入企业经济品牌中,使得该品牌相关产品能够在较高的起点上获得更高知晓度和信任度,即红色经济品牌打造。首先,注重红色经济品牌打造。发挥红色文化作为“政治品牌”所带来的影响力,开发相对应和诠释红色文化品牌的产品。其次,注重红色经济品牌对经济的影响。企业产品与红色品牌相结合,创造出“商标”的影响力,其知名度必然会大幅提升,加之对企业产品质量提升,市场会逐渐延伸,赢得消费者信任,经济效益会不断增加。最后,红色品牌会给地域企业注入发展活力。红色文化资源凭借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带动区域内旅游、交通、餐饮、住宿、服饰等产业发展,形成旅游观光为核心的产业链组合。

  参考文献:

  [1]张克伟.沂蒙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2]刘艳.山西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对策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3.

篇八:关于发展红色教培产业助力我区经济的建议

  关于红色文化遗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调查报告

  一、调研背景

  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界定,红色文化遗产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解放前夕28年的历史阶段内,包括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科学地保护与开发红色文化遗产,对于发挥红色文化遗产价值与功能,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红色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红色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文化精神。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革命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爱国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包容厚德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动力,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不仅具有重大的政治文化价值和教育精神价值,同样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品牌价值,也日益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亮点。因此,充分利用和积极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发挥红色文化的经济产业功能与价值,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因此,深入调查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现状与问题,对关于红色革命区的文化遗产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深入基层开展调研。

  二、调研情况

  选取宜州红色之旅的下乡路线,由调查小组直接深入学校、市民家里以及街头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回收98份,有效问卷95份。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

  在调研中,我们得知:

  1、在群众对红色文化(遗产)的了解的问题调查中,有29%的群众不太了解,67%的群众较了解,而只有4%的群众非常了解红色文化(遗产);由此得出:绝大多数的群众都对红色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并没有很深入。比如说对红色起义的革命故事很多人都能够娓娓道来,但是却没能从这些红色故事中得到很大的启发,甚至有一部分人对于“红色起义”的概念完全是陌生的。因此,我们调研小组认为,无论是在当地革命区或者是在革命区以外的地方,加强当代人对红色精神的学习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关于人民群众对当地保护红色文化遗产的满意程度方面,我们通过发放问卷并回收的方式统计得出以下结果:有20%的人认为比较满意,8%表示非常满意,60%表示一般满意,12%的人认为不满意。超过五分之四的满意程度为我们展示出了当地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遗产的强力保护。我们走访当地发现,在红色起义区,大部分人民群众的休闲时间是在红色纪念馆或者烈士纪念公园中度过的,来往的人数虽然多,但是他们对红色遗产的保护工作却做得非常到位,政府监管力度比较完善,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自律意识也很强,因此几乎没

  有出现过文化遗产被损坏的情况。这才促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当地保护红色遗产的满意度能有这么高的局面。

  3、在红色文化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中问题中:有62%的人认为红色文化对自己的经济生活影响一般,有22%的人认为影响较大,只有12%的人认为影响很大;有4%的人认为对自己的经济生活没有任何影响。从而我们可知道,在红色革命区,红色文化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但是,对于离革命区稍微较远的地区来说,这种红色风潮并没有对他们的经济生活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并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也有较少的人认为红色文化对自己的经济生活没有影响,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发现,这一部分人大都是在革命区之外的地方进行经济活动的。故而我们调研小组认为,红色文化对于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要使更多的人能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发展经济,则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推广和弘扬红色文化。

  4、在“您对发展红色文化与发展经济建设还有哪些建议”的问题中,许多群众认为:(1)加强保护文化遗产,加强发展红色文化;(2)要树立好文化城市与社会经建设中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注重当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协调好城市规划与文化旧址之间产生的冲突;(3)建议人们要保护文化遗产,增强人们的爱护、保护文物的意识,不能只追求经济的发展;(4)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红色文化”建设,制定相关的文化保护措施,加强宣传红色文化的力度开展红色文化交流会,让人们更直接地了解更直接地了解红色文化;(5)发展当地的红色文化旅游业,开展红色文化旅游节,把红色文化与其他活动联系起来,提高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加强特色红色文化旅游的宣传,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在固定的时间对一些工作领域的人员进行免门票等活动来吸引游客,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为了更好地促进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当代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学习,更好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我们调研组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调研组的建议如下:

  1、把文化产业内容融入文化遗产保护之中,注重红色遗产保护,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彰显时代特色,引领主流价值导向,让红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延伸红色革命精神的时代跨度。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红色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农村城市化的过程,新农村面貌以及与之相联的乡村游、农家乐越来越受旅游者的青睐,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为充分体现和发挥红色文化遗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功能,必须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的前提下,发展红色旅游业。

  4、大力宣传红色文化,让更多的革命区内内外外的人深刻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大力开展红色教育,传承革命先辈优良传统。

  5、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红色文化,加大对红色文化的保护经费的投入。还要制定一些有关红色文化保护的政策,让人民群众更加进一步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保护意识。

  6、科学地保护与开发红色文化遗产,对于发挥红色文化遗产价值与功能,加强

  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7、通过红色文化进校园,增强青少年传承红色文化的延续性;通过红色文化进企业,打造新型企业文化,增强企业职工创业的热情;通过红色文化进社区、进家庭,促进社区的平安和谐;通过红色文化进机关,增强党员干部开拓红色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红色文化进警营,增强官兵爱国奉献的精神;通过红色文化进农村、进广场,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修养。

  8、培育红色文化市场,正确引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让更多的人深刻认识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经济功能的作用。

篇九:关于发展红色教培产业助力我区经济的建议

  红色旅游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及相关建议

  作者:游婧

  周翠

  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28期

  摘

  要:2004年以来,红色旅游在我国各地,特别是革命老区蓬勃发展。在红色旅游发展势头良好的情况下,我们进行了红色旅游对当地社会影响的研究,指出红色旅游发展中的不足,并提出了建议。通过线上及线下问卷填写的方式收集到数据并分析整理并得出如下结果:红色旅游应当遵循“红色为引,多色融合”,才能获得长久发展。

  关键词:红色旅游;当地;影响;建议

  1、引言

  2004年以来,红色旅游项目在我国各地,特别是革命老区蓬勃升起。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为外在形式,以其所具有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达到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目的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游客学习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振奋精神、增加旅游阅历。同时,红色旅游也为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途径;更是有助于打破老区封闭格局,加快开发开放,还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造就秀美山川。

  2、调查方法和对象

  在此次暑期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通过线上、线下发布问卷和实地考察的方法进行调查并收集数据。根据调查需要,将问卷填写者分为游客和革命老区居民两类,并制订了两份不同的调查问卷。在问卷发放过程中,我们利用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软件进行线上发布。利用我们均是革命老区居民的优势,对身边的家人、朋友、老乡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进行了实地走访,通过对古田会议遗址和井冈山的实地考察,完善我们的结果。最后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得出红色旅游对当地社会对影响并对当地红色旅游的发展做出缜密的分析与合理的建议。

  3、调查数据分析展示

  通过大量分发问卷,以及我们小组对问卷结果的整合统计处理,得出了如下数据:

  3.1关于“游客对红色旅游看法”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

篇十:关于发展红色教培产业助力我区经济的建议

  对全区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

  容易地说,经济就是人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一切物质精神资料的总称。今日为大家细心预备了对全区经济进展的意见倡议,盼望对大家有所帮忙!

  对全区经济进展的意见倡议

  为调动全区上下一切主动因素,形成加快进展的强大合力,促进全区经济持续、迅速、协调、安康进展,根据区十届七次全委〔扩充〕会议和区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要求,经区委、区政府讨论,制定如下嘉奖扶持意见:

  一、主要嘉奖政策

  区政府按今年全区财政收入的支配财源建立基金,专项用于对全区经济进展的嘉奖。

  〔一〕鼓舞企业加快进展鼓舞企业增加税收

  〔1〕对当年实现区内财政收入万元以上、进入全区前名、增幅到达以上的二产企业,嘉奖企业领导班子万元。对当年实现区内财政收入万元以上、增幅列前名的二产企业,嘉奖企业领导班子万元。

  〔2〕对当年实现区内财政收入万元以上、进入全区前名、增幅到达以上的三产企业,嘉奖企业领导班子万元。对当年实现区内财政收入万元以上、增幅列前名的三产企业,嘉奖企业领导班子万元。

  〔3〕对市级以上〔含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其实现区内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局部的嘉奖企业领导班子;

  对当年实现区内财政收入万元以上、增幅到达以上的农业企业,按其财政收入增长以上局部的嘉奖企业领导班子。

  该项嘉奖,奖金总额的用于嘉奖企业主要负责人。

  鼓舞增加规模企业数量。对乡镇〔街道〕年内每净增一家规模企业嘉奖万元;

  对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健全财务档案,并照实按期向统计、财政、税务等部门报送报表的,嘉奖万元。

  鼓舞加大投入

  〔1〕对年内完成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万元以上、投资额列全区前名的工业重点工程,对工程业主赋予嘉奖。完成投资额亿元以上〔含亿元〕的,嘉奖万元;

  完成投资额亿元以上〔含亿元〕的,嘉奖万元完成投资额亿元以上〔含亿元〕的,嘉奖万元;

  完成投资额万元以上〔含万元〕的,嘉奖万元。对年内完成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含亿元〕的市级以上〔含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嘉奖万元;

  完成投资额万元以上〔含万元〕的,嘉奖万元;

  完成投资额万元以上〔含万元〕的,嘉奖万元;

  完成投资额万元以上〔含万元〕的,嘉奖万元。其他企业工程年内完成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到达工业重点工程规范的,一并予以嘉奖。

  〔2〕对完成〔万元以上〕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以上〔含亿元〕的乡镇〔街道〕,嘉奖万元;

  对完成投资总额亿元以上〔含亿元〕的乡镇〔街道〕,嘉奖万元;

  对完成投资总额亿元以上〔含亿元〕的乡镇〔街道〕,嘉奖万元。

  鼓舞企业争创名牌。对年度内获得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的企业,嘉奖万元;

  对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省闻名商标、山东名牌的企业,嘉奖万元;

  对年内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嘉奖万元;

  对年内获得国家无公害食品认证的企业,嘉奖万元;

  对年内获得省无公害食品认证的企业,嘉奖万元。

  在全区工业企业中开展夺星创优争先活动〔详细考核方法见附件〕,其他各类企业参照工业考核方法评选,一并表彰嘉奖。该项嘉奖资金由区财政负担。

  鼓舞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进展。年内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火炬打算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被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分离嘉奖企业万元、万元。

  〔二〕鼓舞外经贸进展

  鼓舞外贸出口

  〔1〕按全年出口创汇总量和增幅两项因素〔总量与增幅比为∶〕综合考核,对排在前五名的乡镇〔街道〕,区委、区政府授予"全区出口创汇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并嘉奖万元。

  〔2〕按全年出口创汇总量和增幅两项因素〔总量与增幅比为∶〕综合考核,对排在前五名的企业,区委、区政府授予"全区出口创汇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并嘉奖企业法人代表万元。

  鼓舞利用外资

  年终按实际到位外资和合同利用外资进行考核,对当年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的乡镇〔街道〕和部门,嘉奖人民币万元,每增加实际到位外资万美元,增加嘉奖人民币元;

  对当年完成合同利用外资万美元以上的乡镇〔街道〕和部门,嘉奖人民币万元。

  〔三〕鼓舞开展招商引资

  对年完成下达招商引资打算指标〔市外局部到达以上〕的乡镇〔街道〕、各开发区管委会、区直部门〔含垂直部门〕,按市外万元〔万美元〕以上工程实际引资额的万分之五赋予嘉奖,其余的按万分之二赋予嘉奖,超过指标局部按万分之六赋予嘉奖。对完不成招商引资任务的予以通报批判。

  〔四〕鼓舞乡镇〔街道〕加强财源建立

  收入总量嘉奖。对完成区政府下达的财政收入打算的乡镇〔街道〕,各嘉奖万元。

  收入增幅嘉奖。对地方工商税收增幅超过以上的局部按其形成地方财政收入的提取嘉奖。

  收入位次嘉奖。以乡镇〔街道〕年财政收入总量排序为根底,对年实现位次前移的乡镇〔街道〕进行嘉奖,每前移一个位次嘉奖万元。

  该项嘉奖政策可重复计奖。乡镇〔街道〕累计所得嘉奖总额的用于嘉奖乡镇党委书记〔街道党工委书记〕,用于嘉奖乡镇长〔街道办主任〕,其余局部由各乡镇〔街道〕嘉奖对财政工作有奉献的人员。

  二、主要扶持政策

  〔一〕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进展

  对新建畜牧养殖龙头企业,年存栏奶牛头以上、肉牛头以上、肉羊只以上、生猪头以上、肉鸭〔鸡〕存栏只且年出栏只以上的,分离赋予企业万元的无偿扶持。

  对新建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年屠宰生猪万头以上,年加工鲜奶吨以上、年加工肉鸡〔鸭〕万只以上,且年内建成投产的,分离赋予企业万元的无偿扶持。

  该项扶持资金从区农发资金中列支。

  〔二〕扶持林业进展

  区财政从农发资金中支配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山区绿化造林。有关乡镇〔街道〕根据区林业局的规划提报绿化造林打算,区林业局审核批准后负责选购绿化用苗供养乡镇。

  三、嘉奖扶持工程的考核及政策兑现

  〔一〕凡合乎以上嘉奖扶持条件的各类企业、单位,于年年初向区主管部门和区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成绩报告。

  〔二〕区主管部门和区财政部门受理申请后,准时对申请进行论证考核,核精确定后向社会发布,并依据相关政策兑现嘉奖扶持资金。成绩考核原那么上剔除体制调节、政策变动等不行比因素,根据同口径计算确认。

  〔三〕各项嘉奖扶持政策按照考核结果于年年初兑现。对同时到达多项嘉奖扶持政策要求的同一工程,根据"就高不就低、不重复享受"的原那么兑现。

  〔四〕以上各项嘉奖,凡未注明嘉奖资金出处的,根据"谁受益,谁嘉奖"的原那么,嘉奖资金由区乡两级财政负担。凡嘉奖乡镇〔街道〕、部门的由区财政负担。

  四、其他嘉奖政策与本意见相抵触的,以本意见为准。

  五、本意见有效期限为年度。

  对全区经济进展的意见倡议

  在对政协委员进行联系走访过程中,委员们对区委区政府以转型跨越为主题,以富民强区为目标,以园区经济为重点,以工程建立为撑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打造"五个肃州"所做的奉献赋予了充分一定,同时,还围绕肃州区经济社会进展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大众关怀的热点问题,促进全区经济社会转型跨更加展提出了一些建立性的意见倡议。现收拾汇总如下。

  一、经济进展方面4条。

  1、加大经济构造调节力度,加大城镇经济和农业产业化进展步子,从而解决我区经济构造单一的问题。

  2、结合肃州实际,大力进展农产品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步子。

  3、继续加大肃州区高效节水示范园区建立力度。

  4、扶持非公企业进展,完美中小企业融资机制,大力进展物流、旅游等产业。

  二、社会事业方面5条。

  1、提高农村妇女干部待遇,加大对女干部的培养和选拔。

  2、加大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3、加大文化根底设施建立力度,变化文化根底设施建立滞后现状,不断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4、加快城镇热电联供、自然

  气入户项目进度。

  5、高度关注农村人口、流淌务工人员就医难等问题,加大乡镇医疗人才培训和引进力度,提高医务人员素养。

  三、教导事业方面3条。

  1、科学规划、合理分配现有教导资源,解决农村教导资源缺乏和城务工人员、流淌人口子女的就知识题。

  2、庇护民办教导资源,取缔非法办学;整顿违规办学。

  3、加强职业教导,以适应我区经济社会进展的需求。

  四、城市建立方面3条。

  1、把旧城改造与新区建立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新区安置房工作的建立力度,尽快解决旧城内的局部拆迁户住房安置问题。

  2、加快新城二期开发进度。

  3、在城市建立中同时规划配套建立停车场等公共设施。

  五、招商引资方面3条。

  1、着力打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2、主动引导和鼓舞社会力量和资本参加肃州进展,拓宽融资渠道。

  3、出台和完美有关鼓舞非公有制经济进展的优惠政策及地方性法规,不断壮大非公经济。

  对全区经济进展的意见倡议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进展中有着格外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目前看,在我省、我市乃至全国的经济进展中,县域经济还是一个单薄环节。特殊是像这样的欠发达县份,县域经济进展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亟需解决。

  概括地说,这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旧、三难、四制约"。

  一旧,就是从干部大众的思想看,观念还比拟陈旧。虽然我们再三强调解放思想,也向来在解放思想,但由于受长久打算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观念,不足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还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什么条件干多大事的等靠思想,进展的方法不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宽;还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维,排外排新的现象比拟普遍;还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快进展、大进展的愿望不剧烈;还存在只讲问题、不讲潜力,只谈劣势,不看优势的畏难心情,发奋有为、干事创业的气氛还不十分深厚。

  三难,就是从县域经济运行的表象看,有三个方面的难题急需突破。一是经济构造调节难。实践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构造调节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问题还没有从基本上解决,导致县域经济进展动力缺乏,后劲不大。以为例,2021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仅从2021年的66.1:9.5:24.4:调节为60.6:11.3:28.1。第一产业仍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显然;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特殊是投资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能够拉动县域经济进展的大工程还寥寥无几;第三产业比重回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传统效劳业为主,没有形成规模,缺乏以拉动整体经济进展。二是财政经济运行难。由于财源建立滞后、刚性支出增多,以及现行分配体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县级财政仍然普遍窘困,大局部县市仍然要靠省财政转移支付度日,难以拿出财力搞建立、谋进展,给大众办好事实事。我们10个县〔市区〕有8个县〔市区〕靠财政转移支付过日子。我们就是其中的一个。2021年全县全口径财政收入仅为4058万元,而工资支出就到达1.2亿元,假如没有省里的转移支付,我们连保工资、保稳定都很难做到。这样的财政,基本拿不出钱来进展经济,甚至连招商引资上工程的前期费用都拿不出来。三是乡村债务化解难。这是妨碍和制约县域经济进展的症结性历史遗留问题。从我们看,到2021年年末,全县乡村两级债务高达2.5亿元,村均180多万元,76个行政村大局部为空壳村。作为村级主要收入来源的机动地,在2000年化解村级债务时,大多数都已抵顶债务。国家"一免三补"政策的出台,村里又将残余的机动地补给了回归要地的农民。这样村里已经没有收入来源,基本拿不出钱来归还债务。而且省里出台的嘉奖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很难执行。这些债务,不仅严重束缚乡村经济进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稳定,急需解决。

  四制约,就是从县域经济进展的深层次看,存在四个方面的制约性因素。

  一是金融体制制约着县域经济进展。由于银行惜贷慎贷,并且上收贷款管理权限,撤并营业网点,使得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资金严重短缺。以为例,2021年,全县贷款余额仅为13.3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寥寥无几。今年建立银行又要被撤销,县又将失去一个商业银行。

  二是行政权力分配政策制约着县域经济进展。如今看,越来越多的政府执法部门采取了"三权在上"、垂直管理,而且上收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这对于承当着县域经济进展责任的县级政府来说,进一步增加了行政管理难度,在无数问题上,没有自主决策的权力,在许多领域处于空壳无权管理的境地。县里上工程、干点事,几乎都得向上报批、交费,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行政本钱,弱化了县级政府效劳地方经济进

  展的能力。

  三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制约着县域经济进展。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革省里没有明确说法,县里无法对一些关门倒闭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对职工也无法进行妥当安置,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比如,我们绥棱水利系统的水利钻井队,已经倒闭多年,但由于是自筹自支的事业单位,不论是职工并轨,还是养老保险,哪条政策职工都靠不上,遗留问题无法解决,引发职工上访告状。再有就是以国有林场为代表的政策性比拟强的国有企业,包袱惨重,进展无力,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但由于受政策制约,即使有好的出路,如今也无法进行推动。四是人力资源素养低制约着县域经济进展。如今看,人才短缺、科技落后、人员素养较低,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进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县域内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如大城市,大学生毕业后到县工作的比拟少,既使回到县里的`,由于工作、生活条件所限,流失的问题也比拟严重,县域经济急需的科技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都十分匮乏。以我县为例,全县各级各类人才有7813人,其中,有用技能型人才仅有2188人,管理型人才仅有78人,远远不能满足各行各业进展的须要。另一方面,城乡劳动力科技文化素养不高,文盲、半文盲、初中下列文化程度的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0%,城乡8618户贫穷户中,有近60%的贫穷户是因为科技文化素养低、没有一技之长而导致贫穷的。

  加快进展县域经济,必需在方方面面予以扶持,尤其要在体制、机制上实行超常措施,破解县一级无力解决的难题,为县域经济加快进展发明良好环境。

  1、要给予县级更多的进展自主权。根据能放那么放、权责统一的原那么,参照10强县扩权的规范,对全部县市都合理地扩充经济管理权限,给予县级政府更大的进展自主权和决策权,增添县级政府统筹城乡进展的经济调控能力。同时,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国有林场等企业改革上,出台明确的政策意见,指导县级结合实际进行操作。

  2、要进一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要根据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原那么,提高县级收入分成比例,充实和增添县级财政实力,以此促进县域经济的进展壮大。继续加大省对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财政弱县进行倾斜,以缓解县级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压力。同时,但凡国家出台的减收增支因素,对享受转移支付的县份,应全额赋予补助。

  3、要进一步完美化解乡村债务的嘉奖政策。现行的嘉奖政策只考虑到归还公益事业进展方面的债务。对此,倡议上级出台更宽裕的嘉奖政策,对于垫付税款、兴办公益事业方面的债务应所有由国家承当。对于其它债务按肯定比例嘉奖。同时,还应当针对乡村两级回收债权问题,出台相应庇护政策,以增添自我还债能力。

  4、要加大对县域经济进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重点要改革金融体制,稳定县级金融机构,增加县级分支机构授权、授信范围,采取存贷挂钩,存款增量要大局部用于支持当地县域经济进展。同时,要创新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在机构设置、信誉评级、贷款管理等方面适应中小企业对金融效劳的需求。

  5、要加大对县级上工程的扶持力度。倡议省里在工程的摆弄上,重点向县一级倾斜,特殊是向我们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县份倾斜,使县域经济尽快进展壮大起来。同时,在工程启动资金等方面也要赋予肯定的扶持,使大工程、好工程能够真正落户县级,增添县域经济的进展后劲。

  6、要大力营造进展县域经济的良好气氛。要把促进县域经济进展,作为省委、省政府及其部门的日常工作,在资金、工程、人才、政策等方面赋予县域经济实质性的扶持。尤其要加快省直部门的职能转变,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真正从县域经济进展的实际出发,开展优质效劳。

篇十一:关于发展红色教培产业助力我区经济的建议

 第一篇:关于加快我市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建议

  工业园是政府的希望、企业的舞台、银行的商机,三方合作、共谋发展已成趋势。如何进一步改进各自的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政府的服务

  1、建立工作机制,为银企合作提供沟通平台。由各县(市、区)工业园管委会牵头,每半年召集一次银企洽谈会,一是分析半年来的工作成果和得失,解决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二是推介新入园的企业和项目。

  2、结合银行的信贷政策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凡大的招商活动或重大项目,让银行提前介入。银企“相亲”既可让外商放心入园,又可使银行超前展开融资调整,这样的有机结合不仅能体现效率,更可提高入园企业的品质。

  3、建立土地回购储备体系。园区地块合理定价,公开挂牌。政府可以优惠招商,但当银行依法处理抵押土地时,土地储备中心有义务按设定的抵价登记价值回购储备。这样做既可以解除银行对抵押物变现的忧虑,又能通过企业的优胜劣汰机制,逐步提高园区自身的品质。

  4、建立以财政出资为核心,工商业界积极参与的商业性担保基金。参保企业既可享受担保权利,又要承担一旦违约就得“破产出局”的风险,担保基金以“当铺赎卖”的方式可获得良性循环不断发展,还能有效解决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窘境。

  二、银行的服务

  1、建立信贷辅导机制。年初各家银行联合进行一次政策宣讲活动,向园区企业介绍各自的信贷政策、融资品种、准入标准和信贷管理规定;对于经营期满一年、有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年报的开户企业进行一次信用评级,达到准入标准的积极上报授信额度;对经营期未满一年的也要积极进行财务辅导,帮助企业努力朝标准靠拢。

  2、建立贷款合作机制。倡导试行多边贷款合作模式,以银团贷款的方式解决一些较大企业(项目)的资金需求。银团贷款的牵头行贷款份额以不高于40%为宜,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各参加行的积极性,促进信息分享,加强贷款管理。在这个平台上还可试行贷款的二级市场运作。

  3、建立理财帮扶机制。利用银行的理财顾问和现金管理优势,帮助企业完善财务管理尤其是资金运作上的不足,促进企业进行公司治理,更好地发展成为现代企业。

  三、企业的努力

  1、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自觉地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诚实守信,着眼长远,努力打造“市场信得过,银行能放心”的企业品牌形象。

  2、聘请有良好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做自己的常年合作顾问,按要求向银行提供经过审计的会计报表,以规范的财务活动在银行建立良好的信用记录。

  3、积极与银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遇有重大事项加强沟通,充分披露经营过程中的信息,以自己的实力和信誉获得银行的充分支持。

  第二篇:对加快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大全)

  对加快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县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企业基础还很薄弱,工业经济发展缓慢,工业支撑作用不强。如何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是要努力建设一个工业强县,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现结合自身实际,就如何加快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扶持和壮大“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农副产品深加工、建材、新能源”等支柱产业,力争做到“以优质资源造优良产品,以优良产品兴优秀企业,以优秀企业带优势产业,以优势产业能优先发展”,真正促进支柱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2、要努力提升传统产业。要紧紧围绕重点产品、重要资源、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对接,推进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以点带面,推动全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要着力发展新兴产业。紧抓国家政策机遇和市场热点,大打绿色品牌和低碳经济,大力发展以风力发电和生物质发电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以及发展低污染、低能耗、深加工的精细化工和制品加工,努力把我县打造成为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带动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整体提升。

  4、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业发展环境。环境特别是软环境的好坏,对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步伐的快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要牢固树

  1立“政府创造环境,群众创造财富”的观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营造公平公开的政策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良好的法制环境和舆论环境,卸下企业思想包袱,为工业项目的落户和工业经济的发展搭建良好的政策平台。

  5、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职工职业技能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出发,创造一种企业家的发展环境,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向社会推荐一批有用的人才。

  6、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精品意识。支持和引导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造,采用国际国内同行业一流技术、一流设备,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在管理上,要加大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推动企业争创品牌,出精品。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壮大企业自身实力,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7、完善政府服务职能,提高为企服务意识。政府要完善服务职能,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切实解决好企业招工难、融资难、征地难、销售难等实际问题,扫清企业发展障碍,了却企业后顾之忧,一心一意谋求发展。

  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调整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湖北省发改委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湖北工业化进程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来抓,着力推进八大行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抓好实施“三个一百”工程,提高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带动中小企业加快发展。通过“三个一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节,改善工业发展环境,促进我省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一、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行业结构调整。按照《湖北省新型工业化规划纲要》的总体发展战略,我省以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医药、纺织、建材、食品等八大行业为主,全面启动工业结构调整。

  汽车行业:重点支持和服务东风汽车公司与国际跨国公司合资合作;抓好神龙轿车二期、东风本田二期扩建、东风—日产生产能力完善配套和规模化生产,提高我省专用车生产水平和关键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钢铁行业:重点支持武钢二冷轧和硅钢改扩建、新冶钢配套设施改造;支持武钢和鄂钢联合重组及冶钢做精做强。石化行业:重点支持武汉石化800万吨、荆门石化600万吨炼油改扩建及抓好仪长输油管线湖北段建设;进一步整合烟草行业资源。电子信息行业:重点支持长飞、邮科院等企业,发展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及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激光加工设备等产品。医药行业:重点支持三类以上新药的开发,加快生物制药产业化和中药现代化进程,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纺织行业: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棉纺织、服装生产力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建材行业:重点支持“四新两高”产品发展,依托华新等企业建设7条大型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食品行业:重点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特色食品加工产业链。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资源利用和节能降耗水平。

  二、抓好100个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据调查,2005年全省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续建和新开工项目共803项,总投资额1487亿元。预计有400个项目在2005年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预计新增产值580亿元、利税116亿元。初步选定机械汽车、石化、冶金、建材、纺织、轻工(含农产品深加工)、能源、高新技术行业100个项目,列入2005年“三个三工程”重点建设项目,预计有50个项目建成投产或基本建成。这些项目包括:

  ——机械汽车行业中有神龙汽车二期扩建工程、东风本田12万辆乘用车、东风有限襄樊中高级轿车基地和中重型车技术改造、东风车桥改造、中德合资激光拼焊汽车底盘总成,武锅锅炉回收等14个项目。

  ——石化行业中有武石化及荆门石化炼油扩能改造,湖北化肥厂油改煤,湖北宜化10万吨聚氯乙烯,沙隆达新品种农药,宜昌兴发集团三聚磷酸钠等10个项目。

  ——冶金行业中有武钢二冷轧、二硅钢、冶金节水改造、500万吨球团,大冶有色10万吨高精度铜板带,鄂钢转炉技改等9个项目。

  ——建材行业中有华新水泥南漳熟料生产线和粉磨站,武穴日产6000吨水泥,宜都二期日产4000吨

  水泥,大冶尖峰日产4000吨水泥,长利玻璃深加工,三峡新材浮法玻璃生产线等9个项目。

  ——纺织行业中有孝棉实业扩建32万纱锭、经纬化纤3万吨粘胶短纤,爱帝集团针织服装等10个项目。

  ——轻工行业中有武汉晨鸣林纸一体化、武汉统一饮料扩建、武烟技改、TCL300万台空调、武汉小天鹅80万台洗衣机等14个项目。

  ——高新技术产业中有武汉光迅光电子器件产业化、武汉邮科院移动通信(3G)产品、湖北三环信息银税一体终端、长飞光纤扩建等12个项目。

  ——医药行业中有宜都东阳光6000吨红霉素和阿奇霉素、中联药业扩建、广济药业1300吨核黄素、八峰药化700吨氨基酸等8个项目。

  ——船舶行业主要是长航青山船厂出口船舶基地扩建项目。

  ——能源工业中有清江水布垭、宣恩洞坪水电站、阳逻电厂三期扩建、黄冈大别山电厂等13个项目。

  三、继续支持100家大企业做强做大、100家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加快市场主体培育。抓好100家重点大型企业、100家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是“三个三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是继续做好企业的动态跟踪管理,适时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情况,对企业进行调整,择优充实新的企业和项目。二是争取100家大型企业和100家中小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以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5-10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增长;力争100家大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合计达到3000亿元,其中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6家(东风有限、神龙、武钢、武石化、荆门石化、长江电力),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5家(东风本田、鄂钢、冶钢、江汉油田、武烟),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8家;力争100家大型企业销售收入比2004年增长31%。三是进一步完善工作联系制度和目标考核责任制,做好季度详细分析报告和月度统计工作。四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协调服务。

  四、继续推进“三个一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一是按照省政府“三个一批”工作的要求,今年再完成武钢、大冶有色、南方集团、医药集团、铝业集团、江南实业、宜化等15户大型国有企业改制,以及50户国有骨干企业改制,基本实现100户国有骨干企业改制的任务;继续巩固省属企业改制改组和管理体制调整成果,基本完成10户省属重点企业改革脱困和改制重组任务。二是因企制宜,分类推进企业改制。大型国有企业以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要形式。对国有中小企业鼓励实施管理层收购,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改制的有效形式。三是加强规范运作和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认真做好国有企业清产核资、财务审计、产权界定、资产评估等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程序,健全改制报批制度,做到每一个环节依法运作、规范透明。四是积极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以东汽、武钢等15户大型企业为重点,加快企业自办学校、医院、公安消防等社会职能移交地方政府管理。五是推进市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全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市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指导。

  五、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扶持,提高经济调控能力。一是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加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企业发展,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国家禁止的产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二是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支持。扎实做好列入国家农产品深加工食品、林浆纸一体化、装备本地化等国债专项计划项目建设或前期工作。三是继续集中部分省预算内资金,实施汽车零部件、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农产品深加工、技改贴息专项,带动银行贷款和企业自有资金增加对重点工业行业的投入。在各市州、县市全面建立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融资条件。四是切实加强对重点工业项目的协调和调度,及时监测项目建设进度,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五是加快武汉乙烯、湖北核电、东风雷诺轿车等重大项目,以及列入我省新型工业化规划的一批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年

  底前有300个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能进入前期启动。六是加快我省投资体制改革步伐,制定和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

  六、加强经济运行协调服务,促进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一是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工作,适时掌握各地、各行业经济运行动态,特别是加强对经济运行中带有倾向性、全局性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二是抓好煤、电、油、运等重要原材料生产要素的组织调度工作,特别是做好冬季枯水期电力供应、煤炭采购、储备和运输,集中资源保重点、保急需。三是进一步推进银企合作,努力缓解企业资金供需的矛盾。四是引导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五是继续开展全省安全生产、消防、治乱减负大检查,为工业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六是通过经贸洽谈会、招商会、展销会等形式,支持企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提高我省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第四篇: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根本措施,是缓解财政收支矛盾,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不懈地大办工业,工业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影响着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经过调查分析,对全县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今后全县工业经济转型的建议。现汇报如下:

  一、全县工业发展现状

  我县工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已初步形成有色冶金、白酒饮料、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的格局,涌现出了甘洛集团、建新公司、宝徽集团、金徽酒业公司四大重点骨干企业,建新公司、甘洛集团和宝徽集团进入2004年全省工业100强之列。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34.6%,工业对财政贡献率达到67%,大大提升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工业经济增势强劲。2004年,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

  1

  产值81929万元,比上年增长37%;完成工业增加值25207万元,比上年增长80.9%,工业发展呈强劲的上升势头。二是立足资源优势,建成了一大批工业项目。近年来先后建成了宝徽集团公司2万吨锌冶炼、3000吨合金锌粉、7万吨硫酸生产线、甘洛集团公司日处理200多吨黄金选厂、2万吨铅盐化工生产线、铅冶炼除尘技改、鸿德公司贵金属深加工厂、新天药业公司天然植物提取分离项目、索坤公司10万吨铁精粉生产线、芳香植物公司香精香料提取项目、青河矿业公司嘉陵镇东沟河电站,为全县工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以民营化为取向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列入改制的20户国有企业,已有17户全面完成改制任务,3户即将完成改制。企业改制后引入全新的经营机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推动全县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四优化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初见成效。通过及时兑现投资优惠政策,实

  行公开承诺限时办理制度和重点企业政府挂牌保护制度等一系列措施,积极为外商参与我县工业项目建设提供全程优质快捷服务,使宝徽公司2万吨锌冶炼、铅盐化工厂、鸿德贵金属厂等项目如期建成。五是着力培育地方工业的小巨人,重点骨干企业主导作用凸显。甘洛、宝徽、陇酒三大财政支柱已形成,其上缴税费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0%以上。六是工业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工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为扩大社会就业,提高城乡人民生

  2

  活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全县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目前全县工业发展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和制约着今后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县工业强县的意识不强。全社会大办工业的氛围不浓,尤其是乡镇一级政府在抓工业、企业方面比较被动。二是工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发展主要以铅锌资源为主导,农副产品加工业、化工建材业还未真正形成产业优势,多元主导型的工业结构呈未形成。三是铅锌产业精深加工不足。资源向优势加工企业配置难,面临着已探明矿产资源枯竭,后续探矿不足,大型矿产企业向县内其他矿产领域和非矿产业转移步伐缓慢,矿山企业资金外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四是农副产品加工业不活。县域工业经济缺乏数量多,具有活力的千家万户小企业支撑,现有农产的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设备落后、资金缺乏、产品档次低、效益低、抗风险能力低等问题,带动作用不强。五是发展环境不宽松。全县抓工业的责任意识、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和效率意识差,有的部门重管理、轻服务,主动服务,超前服务的意识差。与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相对接,前期工作成熟的工业项目储备少,招商引资力度不大。

  三、工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

  虽然我县工业发展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存在着一些不

  3

  容忽视的问题,但实现工业经济转型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随着工业强县战略的深入实施,县委、县政府对加快工业发展高度重视,全县上下对大办工业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更加明确,必将形成强大的聚合力,促进全县工业经济轻型升级。二是随着区域经济分工合作步伐的加快,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产业梯度转移速度越来越快,为我县更好地利用其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三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全县工业支柱产业逐步壮大,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已形成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国有企业改革已基本完成,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今后工业发展的思路

  针对目前全县工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结合今后工业经济转型的主要任务,今后全县工业发展思路是:以加快发展的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为先导,以资金和市场为纽带,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优化环境为保证,以发展有色冶金、白酒饮料、农副产品加工、化工建材、水电资源开发等五大产业为重点,坚持盘活存量和扩大增量并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接续产业并举,矿产业和非矿产业并举,激活县内资本和引进县外资本并举,走科技含量多、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使我

  4

  县工业从规模和质量、速度和效益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结构由单一的资源利用向多元主导转变。建成结构合理,支柱产业齐头并进,支柱企业多领域发展,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强的工业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提高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五、今后加快工业转型的措施

  1、成立工业经济转型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研究、协调、解决全县工业经济转型问题。由县长任组长,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乡镇负责人为成员,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专题研究工业会议,分析工业发展形势,研究和解决加快工业发展的具体问题。把县级领导联系企业、联系项目的制度落实到位,切实解决企业发展和工业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在县经贸局设立工业经济转型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办公,为工业项目建设搞好协调服务,搜集、论证、储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的工业项目,多渠道引进工业项目。

  2、县上建立中小企业投资担保信用服务中心,吸收有实力的企业加入中心,为市场前景好、有信用的工业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解决中小企业筹资难的问题。

  3、由经贸局、国土局牵头,对全县铅锌矿资源开发进行整合。促成建新集团、甘洛集团、宝徽集团、天洛矿业四大矿产企业的股份制合作,组建以股权为纽带头的矿业集

  5

  团,对柳林矿区内的铅锌矿产资源进行统一有序开采,以提高柳林矿区资源利用率和矿山服务年限,积极鼓励和引导发展铅锌精深加工产品,新上铅锌合金材料和功能材料,进一步壮大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争取成为上市公司,提高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为今后更大规模地发展和跨行业、跨领域的多元化发展积蓄力量。

  4、对重点企业实行重点扶持,促其发展成为多元化发展的企业集团,以稳固我县财政的骨干财源。在引导扶持甘洛集团在进行铅锌产品精深加工的同时,积极鼓励甘洛集团在辉煌时期积极走多元化发展战略,利用自身积累和良好信用,尽快向铁矿、石灰石矿等其它矿业开发、农副产品加工、旅游、轻工业、高科技产业等领域发展。引导宝徽公司在抓好锌冶炼的同时,积极实施锌基合金等下游产品加工,进一步提高产品附近值。引导陇酒集团在稳定白酒生产规模的基础上,走低度、优质、高效的路子,积极开发绿色新型保健饮品,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5、由国土资源局牵头,吸引矿山企业出资,对柳林、榆树境内的铅锌矿资源、对嘉陵境内的黄金资源、对大河、虞关境内的铁矿资源进行风险探矿,以增加后续储备资源。

  6、由国土局、乡企局牵头,整合大河境内铁矿资源开发,全力促成正华钢铁5万吨铁冶炼项目建设,配套建设焦炭厂和水泥厂,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率,培植新的财源。

  6

  7、由水电局牵头,对全县境内水资源现状进行详细普查,查明全县水资源的可开发量,对全县水资源开发进行统一规划,吸引县内资本和县外资金进行水资源开发,做大水电产业。

  8、由经贸局、国土资源局牵头,积极和有关科研机构联系,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来我县考察论证开发石灰石资源,论证高标号水泥、重质碳酸钙、纳米碳酸钙、双氰胺等石灰石资源开发项目,引导县内资本或吸引县外投资建设,把化工建材产业真正做大做强。

  9、由乡镇企业局牵头,以清吉玉米开发公司、新天药业公司、芳香植物公司三户企业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和清吉玉米开发公司联系,促其尽快完善环保设施,重新启动生产,并利用其雄厚的深加工能力和庞大的销售网络,积极开发下游终端产品。积极和新天药业、芳香植物公司洽谈协商,组织农

  户为其建立原材料基地,走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发展道路。

  10、由旅游局牵头,对三滩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分块开发,精选田家河旅游渡假村、月亮峡渡假村、严坪渡假村、嘉陵江水上风情游等若干旅游开发项目招商,吸引县内资本和县外资金投资开发,做活旅游产业,以旅游业带动相关服务的发展。

  11、由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组织计划、经贸、乡企等

  7

  有关部门负责人到浙江加工业发达地区参观考察,推介项目,选择一个与我县经济有互补性,加工业发达的县建立友好经济协作关系,达成双方定期相互交流机制,吸引对方投资者来我县投资发展,并带动更多的投资者我县投资。

  12、县上调整工业布局,在柳林镇规划建设铅锌产业开发工业区,形成以宝徽公司为龙头的铅锌产业集群;在县城西河以西、制药厂以北规划建设河西工业区,形成以清吉玉米开发公司、新天药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在伏家镇金徽酒业公司以南,沿国道316线西侧规划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区,吸引相关企业来园区开发建设,形成以金徽酒业公司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以提高工业经济的聚集效益,发挥规模优势。

  13、县上把招商引资、兴办企业纳入乡镇工作考核目标责任书。公路沿线和川区乡镇每年引进和建成2-3个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山区乡镇每年引进和建设2-3个5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以进一步壮大全县工业基础。

  14、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筛选、编制、包装一批资源开发项目,由县上主要领导带队,到浙江、江苏等地开展招商洽谈活动,积极探索有偿委托代理招商制和以商招商制,和东部沿海有关市县的招商部门建立招商协作关系,委托当地招商部门介绍有到西部发展意向的企业来我县投资。

  8

  15、县上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对工业发展采取超常规倾斜服务。只要是有利于我县工业发展的项目,在办理各种手续时,由县工业协调办公室负责代办,一时不能办结的手续,可实行先上马,后补办的办法,为投资者提供“零障碍”服务,以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吸引投资者。

  9

  第五篇: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建议

  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建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总体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经济、吸纳就业、创造税收、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为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

  认真贯彻国家放开对非公有制经济禁入限制的政策,贯彻平等准入原则,只要不是法律禁止的,便都

  是允许的。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产学研相结合为支持体系,以联合创新为特点,引导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重点,走投入少、产出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集约型的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积极推进各行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模式,允许非公有资本以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进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二、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1、定期向非公有制企业传达政府文件,使其了解有关经济政策;允许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代表列席政府经济工作会议,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的政治地位。

  2、减少审批程序,对确立经营意向的非公有制企业提

  供必要的核准登记、土地征用、建筑审批、人才招聘、业务开展等方面的支持与协助。例如非公有制企业一次性注册资金有困难,可采取分期注入方式;采取一站式服务方式解决非公有制企业登记、审批等问题。

  3、树立典型,重点培育。加大推广宣传力度,定期举行表彰大会,表彰奖励信用好、为社会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

  三、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税收金融政策支持

  1、加大税收支持力度。税务机关要按照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则制定灵活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对非公有制企业涉及的税费征收标准,可收可不收的一律免收。对服务型非公有制企业招用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可减征营业税、所得税、教育附加税等项目。

  2、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一是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宜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提高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比重。二是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三是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增强担保机构的担保和抗风险能力。四是继续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政府鼓励银行体系降低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利率,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重,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增强资本实力。

  四、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管

  1、改进监管方式,要根据非公有制企业特点,完善相

  关的监管制度,依法履行监督和管理职能,实行公开监管制度,规范监管行为。

  2、规范非公有制企业的行政收费项目,向社会公布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收费项目外,接受全社会监督。对乱收费、乱罚款及各种摊派行为要严肃查处。

  3、要严厉打击违法企业、假冒伪劣产品。不打掉伪劣产品,就是对合格产品的不公平。不打掉违法企业,合法企业就无法成长起来。

篇十二:关于发展红色教培产业助力我区经济的建议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关于沂蒙老区红色旅游文化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临沂市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它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在这里诞生了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

  近年来临沂市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打造文化名市为载体,通过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带动了沂蒙老区的区域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现对临沂市沂蒙老区的红色旅游文化发展状况做以下报告。

  一、沂蒙老区红色旅游文化发展现状

  1、红色文化旅游已是文化产业的突破口

  近年来,临沂市委已经确定把文化旅游当作文化产业的突破口,充分地挖掘利用这些文化资源,用文化来促进全市经济的跨越发展。

  2004年7月,临沂市以沂蒙精神为主线,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红色旅游路线。2007年,临沂市被国家红色旅游办公室评选为全国八大红色旅游重点城市,并成为山东省红色旅游的核心景区。

  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

  临沂市的红色旅游业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深厚的沂蒙红色文化底蕴每年吸引1500多万人次的海内外游客来临沂休闲旅游,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红色游已经成为临沂旅游的金字名片,在承接的旅游团中,一大半的游客都是冲着临沂的红色旅游景点来的。

  2、红色旅游带动了附带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

  随着临沂市红色旅游的良好发展,围绕红色旅游,临沂市涌现出一大批经营沂蒙红色品牌的特色企业和500多个生产小独轮车、拥军布鞋等红色商品的专业村。2010年上半年,临沂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高出当地GDP增速个百分点。

  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品、服务业等上百个门类。

  这一系列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奠定了临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3、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了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和产业链

  临沂崛起,文化先行。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最好的突破口。例如河东区利用滨河优势,建设文化长廊,发展影视服务。特别是开发东夷文化资源,增厚文化底蕴。同时开发新四军军部旧址,发展红色旅游。郯城县、临沭县、苍山县等大力发展民间工艺,已形成规模,成为带状发展。莒南县的石文化,石制品已拥有相当大的市场。沂水、蒙阴、费县、平邑、沂南等旅游和文化旅游发展迅速,已成为一个具有强吸引力的大旅游圈。

  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的招商过千万元的文化产业项目已达36个,在建项目33个,立项未开工项目3个,完成前期规划项目29个,2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继续对外推介招商项目146个。从去年第四届书圣文化节到现在一年时间,吸引市外资金过千万元的文化产业项目达到29个,利用市外资金65、1亿元。

  二、沂蒙老区红色旅游文化发展问题及原因

  1、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对大规模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有效地整合

  自2005年以来,临沂市政府组织一系列规划论证会,对全市文化资源不断地进行整合,由于各个部门的配合支持,形成了合力,临沂文化产业发展才有了一个健康有利的大环境状况。在2010年1月份召开的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上,临沂亮点最多、分量最重、成就展示最充分,并作了典型发言。临沂是全省5个改革综合试点市之一;三大文化产业集聚区,临沂名列西部文化产业集聚区;在重点建设的三大文化产业园区中,红色文化产业园区以临沂为中心。六大文化产业基地中,临沂国际影视城成为重点扶持的影视制作基地。这些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宣传对老区红色旅游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抓住了历史机遇,率先发展

  2004年7月,临沂市以沂蒙精神为主线,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红色旅游路线。

  这对于沂蒙老区的红色旅游具有很好的带动作用。例如著名的孟良崮战役的发生地蒙阴县,蒙阴县地处沂蒙革命老区的腹地,“沂蒙六姐妹”支前的事迹闻名全国。蒙阴县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3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红色文化和生态资源,打造以红色为品牌形象,以绿色为产品支撑的红色旅游基地,并以红色文化为纽带,完善配套产业,带动农产品加工、手工制造以及农业观光等产业的综合发育。

  孟良崮战役主战场的垛庄镇实施“旅游兴镇”战略,用红色旅游富民兴镇。蒙阴县把“沂蒙拥军支前模范六姐妹”这一红色品牌培植成经济品牌,为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政府的扶持重视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临沂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文化产业作为全市支柱产业来培植,市领导班子多次对文化产业发展作出批示,亲自调度孟良崮遗址等重点红色旅游项目,要求以项目为载体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临沂市十一次党代会确立“文化立市”思想,明确提出建设“古今文化相辉映的文化名市”的战略目标之后,文化产业的扶持与发展成为焦点。除了红色旅游文化的发展之外,目前临沂其他的九大文化产业板块全面启动,文化产业核心层实力壮大,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比例不断优化,新上文化企业不断涌现,一大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发展迅速,文化产业实现了率先发展、快速发展。

  三、红色旅游文化今后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文化发展繁荣的春天已经来临,临沂文化产业发展势不可挡。今后,临沂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应该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真正做大做强红色旅游文化支柱产业,使临沂成为鲁南苏北文化产业之都和鲁南文化产业带的重要支点。

  1、重点打造更加完善的红色文化产业体系和产业链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利用老区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和生态资源,打造以红色为品牌形象,以绿色为产品支撑的红色旅游基地,并以红色文化为纽带,完善配套产业,带动农产品加工、手工制造以及农业观光等产业的综合发育。勇于创新,把红色品牌培育成经济品牌,做成绿色产业,努力在风景区形成市场积极鼓励农民进行经济创收。促进红色旅游经济的绿色发展。

  2、修订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并将其落到实处

  制定发布临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在前一阶段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根据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和条件,努力建成各种旅游文化产业园,着力打造红色文化产业核心,以此来积极带动临沂城区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发展做到了有章可循,目标明确。

  3、实施大项目战略,提升文化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在今后的发展红色旅游文化的过程中要加大资金投入,狠抓工作措施和产业项目的落实,推动临沂市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积极抓住宏观调控的机遇,实行有保有压,着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在抓好文化产业面上工作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实施重点突破。

  4、积极弘扬沂蒙精神的内涵,树立精神旗帜

  沂蒙精神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革命老区的地优秀文化精髓。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把革命传统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使沂蒙精神成为临沂跨越发展的助推器,构筑起老区发展的新优势。要鼓励5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和带动市民秉持不断升华进取的沂蒙精神,尽情挥洒奋勇争先的时代华章。要勇于奏响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时代主旋律,附于红色旅游文化以沂蒙精神的内涵,树立起不朽的精神旗帜和目标。

  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没有竞争力的城市。临沂市作为我国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以其突飞猛进的速度成为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沂蒙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文化将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篇十三:关于发展红色教培产业助力我区经济的建议

 三大动力如何驱动2020年教培行业发展?

  毋容置疑,技术、市场与政策是推动中国教育培训行业发展的“三驾马车”。2020年,仍然是这三股力量在持续推动教培行业的快速发展,并呈现出越来越清晰的发展趋势。

  接下来,我将从察趋势,巧布局和强突围这三个方面来剖析2020年的发展趋势、布局方法与突围之策。便于概览全文,统领主旨,画思维导图如下:

  一、察趋势

  (一)技术方面

  1、科技赋能引领教育行业

  科技是手段,教育是本质,科技是为教育服务的,同时会引领和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2020年将会有更多

  的培训机构建立管理信息平台,链接大数据,接通云计算,开通线上教育产品,触碰AI智能,研究VR全景教学,代理头部机构的双师课程。充分利用资源,提高人效和坪效,降低获客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交付能力,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提高市场份额,获得发展先机。

  比如:在线直播领域催生了多种商业模式,有平台型,一对一型,一对多型,题库变现型和双师课堂。以粉笔公考和猿辅导为典型的题库变现形,主要针对职业资格考试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K12学生,通过直播服务将题库积累的免费用户转变成付费用户。

  2、线上与线下教育的深度融合

  教育需要温度,体验,情感和思维的交融与碰撞,来满足更多个性化的需要。因此冰冷的线上教育难以替代线下教育的优势。同时线上教育面临获客成本,技术迭代,人才短缺的困境。势必会形成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的OMO模式。2020年预计线上培训机构会大

  量的跑马圈地,通过合作,直营,连锁,收购,兼并的模式抢占线下培训市场。线下培训机构同时也会深度链接线上教育产品,打通线上与线下的资源和数据,实现用户的快速裂变和交付能力极速提升。

  比如:精锐教育创始人张熙准备在未来三年内用30亿资金来推进OMO(OMO指的是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的生态模式,其中20亿用于AI技术的研发投入,10亿用于规模扩张。线上服务依托AI人工智能技术,线下通过“城市合伙人计划”来实现这一伟大构想。对于精锐教育来说,这不是机遇,而是一场生与死的选择。

  (二)市场方面

  1、学前教培项目爆发性增长

  2016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以来,中国出生人口有所增长,上升至1786万人,二孩及以上出生数量达到844万人,预测2020年中国学前教育市场规模将突破5400亿元。

  为了抢占先机,在2020年内有很多教育培训项目会下沉到学前阶段,早教,幼教机构会继续保持存量(原有的量为存量),扩大增量(在原有量的基础上增加的量为增量),同时0至3岁孩子的托育,半托及全托机构会有一个爆发期,针对学前孩子的素质、体能、语言、智力、思维、习惯养成等方面的课程开发会加大力度。资本和技术也会持续推进学前教培市场的快速发展,学前教培市场的红利期逐步显现。

  2、品牌下沉至三四五线城市

  都说一线城市是血海,二线城市是红海,三四五线城市是蓝海。这是针对当前的竞争态势来说的。头部机构新东方,学而思通过线上与线下布局,早就把触角

  伸向了三四五线城市,未来可能会到县乡一级的区域。

  在2020年,一些区域性的中大型机构也会进行战略布局,调整产品线,延伸市场线,迭代产品,转型升级,积极将品牌下沉到三四五线城市,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市场份额。

  (三)政策方面

  1、政策搅动释放巨大空间

  2018年教育部三大动作助力教培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一是《民促法(送审稿)》发布,收购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受限。二是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全国展开排查。三是学前教育推出重磅新规,民办园资本化路径被堵。粗略估计全国接近27万家机构受政策整改,导致培训机构的存量减少,增量得到有效控制,但市场的需求量并未受到影响。有数据表明,2018年中国教

  育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2.68万亿元,至

  2020年民办教育的总体规模将达到3.36万亿元。

  因此,在培训需求总量不变,供给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2020年,一是培训价格可能会短期上升,二是替代产品可能迅速爆发,三是全力提高产品的交付能力。

  2、政策引领资本走向

  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此外,2018年11月学前教育在新政颁布后,幼教市场迎来拐点。狂飙突进的幼教资本化时代宣告结束,包含幼教业务的上市公司也在尝试再次转型。

  2020年,0-6岁的学前教育培训市场普遍会受到关注和青睐。高科技技术会驱动K12机构的深度变革,新的整合和并购可能会大规模爆发。在政策和资本的推动下,成人教育可能会出现巨无霸公司。在政策驱动

  下,资本逐利,必然会偏向于这些领域,推动行业发展。

  二、巧布局

  1、产业布局

  教培机构的总体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和K12教育板块的细分领域,会将品牌和触角延伸到三四五线城市。教育项目逐步下沉到0-3或至4-6岁之间。2020年,可以暂缓规模的极速扩张,暂停品类的多元化发展。聚焦用户,深挖需求,统一布局,形成细分领域的教育生态,才会拥有更强劲的发展动能。

  比如:小学的托管机构可以暂停向上延伸成为文化辅导机构,而是将项目下沉,做0-3岁的托育服务和4-6岁的托辅机构,在托育细分领域开发产品,赚得二孩开放后的第一波人口红利。

  2、产品布局

  产品始终是培训机构的立身之本,产品布局必须围绕需求、质量和交付这三个核心因素进行展开。有需求,有效果,有交付能力的产品才是好的产品。在规划产品结构的时候,需要用户画像和用户定位,需求调查,才能确定产品的开发方向。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要具有足够的交付能力。

  比如:一家中型K12培训机构具有小初高的各类线下主修课程,在产品布局时可以考虑把区域内需求量最大,效果最明显和交付能力最强的小学英语,初中数学和高中语文开发成直播课程+APP移动端,以此广泛吸引各个学段的生源流量。

  3、资本布局

  缺乏资本的培训机构可以通过股权融资,也可以裂变新的教育项目吸引投资商的关注。还可以通过联营或合作的方式获取资本的进入。有资本的培训机构可以尽量避免扩大规模和多元化经营,而是将资本注入产

  品的研发和用户体验感的提升上,同时加强对团队的培养和人才的开发。线下的培训机构也可以拿资本入股线上培训机构,线上的入股线下的培训机构,通过资本链接,产业融合的方式抢占发展先机。

  比如:区域的中大型K12培训机构可以把资本投入到直播视频+APP移动端平台,利用直播技术和在线教室技术提升线上学习体验,这样可以克服录播模式下师生互动割裂这一缺陷。现在具备成熟互动模式,良好学习体验,稳定服务器的移动教育学习平台并不多,也可以大大提高课程的交付能力和学习效果。

  4、人才布局

  人才布局和战略布局与产品布局息息相关,战略决定产品结构,产品决定人才结构。人才始终是为产品和战略服务的。

  比如:假设一家中大型K12培训机构准备引进资本投入到直播视频+APP移动端平台,那么这时不仅需要直播教师和辅导教师的储备,还需要软件开发工程

  师,UI设计师,产品设计师,平台运营,网络营销等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储备。

  5、战略布局

  根据对2020年的趋势预测,培训机构的发展战略可以做精不做大,产品战略可以做窄不做宽,营销战略适宜远交近攻,人才战略宁选一个将,不选十个兵,财务战略要追求利润不追求业绩,资本战略加大对产品质量的投入,减少品牌打造的支出。2020年是技术变革年,很多培训机构会与科技接轨,课程交付能力会大大提升,线下机构将面临较大的威胁,行业的优胜劣汰和竞争加剧,行业大洗牌会进一步加速,与技术完全脱轨的机构有被淘汰的危险。因此,在战略上要考虑转型升级,保持势能,获得先机。

  三、强突围

  1、看准赛道,顺势出击

  随着2020年高中教育阶段全国性普及和全面建立新高考制度这两项政策的落地,给众多K12培训机构带来了一些新的赛道。具体赛道如下:

  (1)高中阶段新高考制度下的细分赛道

  就高中阶段来说,语数外是必考科目,而物、化、生和政、史、地这六门课程是选修科目,都是采用3主科+3修科的高考模式。语数外各150分,选修科目采用分等级打分的方式。因此,选课前的学业生涯规划和选课指导是一个细分赛道。备考阶段的个性化备考、考前辅导冲刺和智能题库也是一个细分赛道。学习中的智能排课系统,选课系统,学习管理系统和翻转课程工具又是一个细分赛道。考试及考后的英语口语和测评服务、试卷判断分析系统也将是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细分赛道。总之,新高考下的教育信息化产业会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2)STEAM教育项目下的细分赛道

  STEAM教育项目下的机器人教育,创客教育,少儿编程和文化消费升级下的少儿体育教育等细分赛道在2020年会有一个爆发期,这是抢占低龄段生源比较好的项目,也是备受资本青睐的重点项目。

  (3)专业的家庭教育赛道

  基于360大数据分析,0-3岁和4-6岁儿童家庭的妈妈更加关注家庭教育,这是学龄前阶段情感和感性教育的最佳时间。2016年11月,九部门印发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因此,对于许多培

  训机构来说,家庭教育是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细分赛道,在2020年会有一个大的爆发。

  2、技术驱动,突破瓶径

  要提升学习效率,学习效果和产品的交付能力,实现教育的规模经济,必须要依靠技术驱动,才能突破瓶径,获得长足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使中国的教育形态被重新定义。人工智能是基于大数据采集和多维度识别系统,对数据进行智能处理并通过互动界面与应用场景与人产生信息交互的一项技术。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场景中,与学习过程中的“教、学、练、测、评”五大环节相结合,利用其图像,语音识别功能对问题和数据进行分析,产生适合学习者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和反馈意见。

  人工智能技术包括以下四个发展方向:

  (1)扁平化方向:公开课模式和直播视频+APP移动端模式。

  (2)数字化方向:数字化教师,个人平板,电子书包,数字投影,交互式黑板和校园信息化管理平台。

  (3)智能化方向:AI人工智能+自适应学习+在线助手+学习信息管理系统+智能机器人。

  (4)立体化方向:VR/AR全景教学及3D打印技术。

  培训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品类和资本情况及战略来决定从哪一个方向切入进去,通过人工智能+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杀开一条血路。

  3、口碑传播,体验先行

  2020年将不再是依靠硬广和软广来打造品牌的年代,而是要靠口碑传播和最真实的学习体验。广告有拉新和品宣的作用,能在短期内见效,却不能作为长期的依赖。而口碑是最能打动客户和长期吸引客户上门的一种方法,进而形成对机构的信赖与品牌意识。良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才是口碑传播的根源。

  (1)打磨内容,强化体验做口碑

  培训机构在2020年的中心任务是要打磨内容,做产品的深加工,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办学环境,扩大增值项目范围,提高增值项目的质量。强化学习体验,增强用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存在感,以此提高客户价值。

  (2)外部招优,内部培优树品牌

  在强化体验感的同时,需要在外部招优和内部培优,只要抓住了尖子生源,就算是抓住了口碑,树立了品牌。建议重点打造尖子生源的优质课程,然后提高内容的传播速度和扩大内容的传播途径。以此吸引尖子

  生参与体验短线产品,同时设计出层次明确的尖子生课程体系,制定出优于普通班的服务标准,刺激尖子生更好地传播。总之,打造极致的学习体验和招优培优是实现口碑传播和树立品牌的最佳方法。

  4、人才引路,产品领先

  2018年史上最严K12课外辅导行业监管政策出台,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行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中小型培训机构在这场整治风暴中,因合规性提升与预收款时长限制,使得头部机构顺势出击,中型机构挣扎生存,小型机构加速淘汰。随着行业准入门槛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已经构建起以规范和品牌为主的行业壁垒。

  (1)定向招录,定岗培养专业人才

  在行业壁垒生成之后,人才和产品是获得长足发展的最核心因素。而2020年教培业的产品、运营和营销人才将会更加稀缺,这就需要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如果要转型升级或突出重围,必须把资本和资源聚焦到人才的建设和培养上。比如:要打造尖端产品和引进核心技术,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网罗人才,甚至跨界或在国外引进高端人才,委托大学培养专业人才,定向招录,定岗培养。

  (2)产品领先,更要健康运行

  如果产品不好,再好的营销和运营都是没有效果的。2020年大机构拼的是品牌,而中小型机构拼的是产品和服务。产品领先发展是唯一的出路。产品领先必须确定在细分领域,针对的是非常明确的客户受众,切实能够解决客户的痛点和痒点问题。

  比如:传统的K12培训机构多以英语和数学为主打学科,如果需要突破性增长,在产品交付能力受到限制

  的情况下是非常困难的。在新高考改革政策落地之后,语文会成为未来的学科之王,继数学和英语之后成为新的增长极。2020年大语文产品的布局将会在中小型机构全面开花,因此大语文学科的人才引进和产品开发将是中小型机构突出重围的重要利器。

  无论教培行业趋势如何发展,我们都要保证机构的健康运行,这是破局突围的前提条件。产品,运营和营销是培训机构健康运行的金三角。产品提供优质的教学内容,运营提供良好的客户体验,营销进行口碑塑造与传播,通过这个金三角的同步发力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品牌。

  对于2020年来说,培训机构的产品是支撑点,运营是发力点,营销是燃爆点,品牌是吸引点。在做好这四点的基础上,察趋势,巧布局,强突围,就一定能够稳步推进,轻松致胜。

篇十四:关于发展红色教培产业助力我区经济的建议

 关于(guānyú)红色文化遗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调查报告

  一、调研背景(bèijǐng)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界定,红色文化遗产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解放前夕28年的历史阶段内,包括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科学地保护(bǎohù)与开发红色文化遗产,对于发挥红色文化遗产价值与功能,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红色文化遗产(wénhuàyíchǎn)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zhòngyào)的地位与作用。

  红色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文化精神。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革命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爱国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包容厚德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动力,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不仅具有重大的政治文化价值和教育精神价值,同样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品牌价值,也日益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亮点。因此,充分利用和积极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发挥红色文化的经济产业功能与价值,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因此,深入调查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现状与问题,对关于红色革命区的文化遗产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深入基层开展调研。

  二、调研情况

  选取宜州红色之旅的下乡路线,由调查小组直接深入学校、市民家里以及街头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回收98份,有效问卷95份。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

  在调研中,我们得知:

  1、在群众对红色文化(遗产)的了解的问题调查中,有29%的群众不太了解,67%的群众较了解,而只有4%的群众非常了解红色文化(遗产);由此得出:绝大多数的群众都对红色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并没有很深入。比如说对红色起义的革命故事很多人都能够娓娓道来,但是却没能从这些红色故事中得到很大的启发,甚至有一部分人对于“红色起义”的概念完全是陌生的。因此,我们调研小组认为,无论是在当地革命区或者是在革命区以外的地方,加强当代人对红色精神的学习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关于人民群众对当地保护红色文化遗产的满意程度方面,我们通过发放问卷并回收的方式统计得出以下结果:有20%的人认为比较满意,8%表示非常满意,60%表示一般满意,12%的人认为不满意。超过五分之四的满意程度为我们展示出了当地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遗产的强力保护。我们走访当地发现,在红色起义区,大部分人民群众的休闲时间是在红色纪念馆或者烈士纪念公园中度过的,来往的人数虽然多,但是他们对红色遗产的保护工作却做得非常到位,政府监管力度比较完善,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自律意识也很

  强,因此几乎没有出现过文化遗产被损坏的情况。这才促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当地保护红色遗产的满意度能有这么高的局面。

  3、在红色文化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中问题(wèntí)中:有62%的人认为红色文化对自己的经济生活影响一般,有22%的人认为影响较大,只有12%的人认为影响很大;有4%的人认为对自己的经济生活没有任何影响。从而我们可知道,在红色革命区,红色文化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但是,对于离革命区稍微较远的地区来说,这种红色风潮并没有对他们的经济生活起到十分重要(zhòngyào)的影响。并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也有较少的人认为红色文化对自己的经济生活没有影响,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发现,这一部分人大都是在革命区之外的地方进行经济活动的。故而我们调研小组认为,红色文化对于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要使更多的人能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发展经济,则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推广和弘扬红色文化。

  4、在“您对发展红色文化(wénhuà)与发展经济建设还有哪些建议”的问题中,许多群众认为:(1)加强保护文化遗产,加强发展红色文化;(2)要树立好文化城市与社会(shèhuì)经建设中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注重当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协调好城市规划与文化旧址之间产生的冲突;(3)建议人们要保护文化遗产,增强人们的爱护、保护文物的意识,不能只追求经济的发展;(4)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红色(hóngsè)文化”建设,制定相关的文化保护措施,加强宣传红色文化的力度开展红色文化交流会,让人们更直接地了解更直接地了解红色文化;(5)发展当地的红色文化旅游业,开展红色文化旅游节,把红色文化与其他活动联系起来,提高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加强特色红

  色文化旅游的宣传,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在固定的时间对一些工作领域的人员进行免门票等活动来吸引游客,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为了更好地促进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当代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学习,更好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我们调研组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调研组的建议如下:

  1、把文化产业内容融入文化遗产保护之中,注重红色遗产保护,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彰显时代特色,引领主流价值导向,让红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延伸红色革命精神的时代跨度。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红色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农村城市化的过程,新农村面貌以及与之相联的乡村游、农家乐越来越受旅游者的青睐,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为充分体现和发挥红色文化遗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功能,必须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的前提下,发展红色旅游业。

  4、大力宣传红色文化,让更多的革命区内内外外的人深刻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大力开展红色教育,传承革命先辈优良传统。

  5、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红色文化(wénhuà),加大对红色文化的保护经费的投入。还要制定一些有关红色文化保护的政策,让人民群众更加进一步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保护意识。

  6、科学地保护与开发(kāifā)红色文化遗产,对于发挥红色文化遗产价值与功能,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

  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7、通过红色文化进校园,增强青少年传承红色文化的延续性;通过红色文化进企业,打造新型企业文化,增强企业职工创业的热情;通过红色文化进社区、进家庭,促进社区的平安和谐;通过红色文化进机关,增强党员干部开拓红色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红色文化进警营,增强官兵爱国奉献的精神;通过红色文化进农村、进广场,提高(tígāo)群众的精神文化修养。

  8、培育红色(hóngsè)文化市场,正确引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让更多的人深刻认识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经济功能的作用。

  内容总结

  (1)关于红色文化遗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调查报告

  一、调研背景

  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2)红色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文化精神

  (3)通过红色文化进警营,增强官兵爱国奉献的精神

  (4)8、培育红色文化市场,正确引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篇十五:关于发展红色教培产业助力我区经济的建议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培育和发展城市主导产业的对策建议

  作者:马兰

  程瑜

  来源:《卷宗》2017年第15期

  摘

  要: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以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加之资源的日益枯竭和能源结构的变化、新能源的出现,经济发展和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对这些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寻找新的主导产业成为当务之急。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走工业多元化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旅游第三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四个方面探讨了培育和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主导产业。

  关键词:淮北市;现代农业;工业多元化;旅游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淮北,简称“淮”,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区,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城市。但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产业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加快城市转型,打造个培育主导产业的战略日益摆上议事日程。结合淮北的自身特点,选择多元复合模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淮北实现华丽转身的必然选择。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第一产业产业化水平

  淮北长期的重工轻农的发展方式使得淮北产业结构二元化严重,因此要重视第一产业在淮北的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发展,在大力发展林业、渔业的同时,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淮北位于黄淮海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因此适合发展农业生产。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59.3亿元,小麦单产保持超千斤水平,粮食生产“十二连丰”。新增设施蔬菜种植面积1.02万亩、水果种植面积8500亩。百亩以上规模连片蔬菜种植基地120余个,规模养殖小区(养殖场)已达600余个,规模养殖比重走在全省前列。土地流转面积达55万亩,家庭农场增至1169家,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206家。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1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542亿元,增长6.4%。凤凰山、榴园、高岳获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可见在第一产业中现代农业发展前景良好,可以作为第一产业的接续产业。淮北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中,要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加工,对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推动由初级粗加工向精深加工、链条式、宽领域、高标准跨越,提高产品附加值。要优化种植业,适当调减粮食生产,积极扩大果菜菌、五早作物、中草药、苗木花卉等特色农产品种植。要提升健康养殖业,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推进养殖业规模化饲养和结构升级。要推进绿色生态农业,推广生物农药、绿色饲料、生态化养殖等绿色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通过高效、集约、绿色等方式,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筑牢三次产业结构基础。[1]2走工业多元化发展战略,促第二产业结构优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前面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较大,但其内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煤炭关联产业发展独大,影响其他工业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也是在前期资源开发中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推动力,鉴于工业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引擎,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寻找新的主导产业接续发展成为必然。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60.9亿元,其对三次产业的贡献率不容小视。因此,只有针对自身工业特殊性,结合业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加快推进工业接续主导产业,优化二次产业结构,方可转型成功实现可持续发展。

  1.高起点谋划,大力推进食品工业向产品附加值高的深加工发展。201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72.43亿元、工业增加值75.29亿元,同比增长5.32%。累计生产小麦粉132万吨,饲料174.2万吨,精制食用植物油3.44万吨,鲜、冷藏肉31.8万吨,乳制品8.52万吨,白酒35358千升。从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看,占全市工业总量的20.5%,比“十一五”末提高8个百分点;从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看,占全市工业总量的15.2%,比“十一五”末提高7个百分点。淮北市要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以凤凰山、百善等食品产业园为载体,大力发展粮食、果蔬、肉制品、方便食品、饮料酒等绿色食品产业,着力提高食品产业科技含量和质量安全水平。在推进产业发展上,要树立抓食品必须创品牌的理念,引导产业向绿色、有机、休闲、保健、安全、养生等高端化、功能性方向发展,培育若干特色品牌。依托“黄淮粮仓”打造“国人厨房”。在合作方面,要加强同国内外知名食品品牌的企业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国内外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在产品生产中积极运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产业层次和商品的技术含量,拓展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积极发展食品包装、食品物流等配套产业,加快建设食品产业集群,建设成为国家级绿色食品产业基地。[2]2.凝心聚力,着力推进机械制造业提质增效。201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45.31亿元、工业增加值109.56亿元,同比增长4.7%。累计生产矿山专用设备22.77万台,变压器1027万千伏安,泵6608台。从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看,占全市工业总量的24.5%,比“十一五”末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从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看,占全市工业总量的22.2%,比“十一五”末提高14.4个百分点。海聚科技、美信铝业、淮北山河矿机设备制造一期、华中天力等相继建成或竣工投产,弘邦铝业、博瑞车业等一大批项目落户淮北。在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中,淮北市应依托于煤电工业长期积累形成的人员、技术的良好基础,充分利用已有机械装备制造业自身较强的设备研发和加工制造能力,推进煤炭机械产业改造提升,重点发展大型化、成套化、智能化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煤炭综采综掘设备、洗选加工装备、高端矿山装备等,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矿山机械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以矿山机械制造为主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强高效防爆电机、节能变压器、智能化断路器、低能耗电线电缆等电工电气产品研发与推广。积极发展新型车用铅酸蓄电池、锂离子电池及其他节能产品,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具有竞争优势的濉溪县电池产业集群。推进通用设备、金属制品等产业高端化发展。

  3.持之以恒,大力推进纺织服装和新型建材产业提升产品档次。在纺织服装方面,201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6.14亿元、工业增加值23.51亿元;累计生产纱5.99万吨,布10667万米,服装5946万件。从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看,占全市工业总量的5.3%,比“十一五”末提高1个百分点;从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看,占全市工业总量的4.8%,比“十一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淮北市要坚持做高产业、做精工艺、做大品牌,依托华孚纺织工业园和杭淮现代纺织工业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园,积极延伸产业链,提高加工深度和档次。加快扩大紧密纺比重,重点发展高档精梳纱线、色纺纱线、差别化纱线、纯棉和混纺高档提花面料、生态和仿真高档服装面料。扩大高档服装面料和宽幅家纺面料生产规模,探索发展功能性面料、环保型纺织品和智能化纺织品。加大技术创新和改造力度,大力推广绿色清洁印染和小批量的柔性整理加工。支持创建服装自主品牌,积极引进高档服装和家用纺织企业,不断提升服装加工规模和档次。在新型建材方面,201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0.89亿元、工业增加值41.09亿元;累计生产硅酸盐水泥熟料291.28万吨,水泥947.35万吨,商品混凝土528.2万立方米,瓷资砖1471万平方米,钢化玻璃66.55万平方米,中空玻璃11.9万平方米,日用玻璃制品71626吨,耐火材料制品35.27万吨。从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看,占全市工业总量的8.3%,比“十一五”末提高4个百分点;从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看,占全市工业总量的8.3%,比“十一五”末基本持平。淮北市要立足资源、能源优势,以循环经济为抓手,不断扩大煤矸石、粉煤灰、煤渣等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规模,大力生产保温砌块、蒸压砖、陶粒等新型建筑材料,加快建设淮海实业集团新型建材示范基地。培育发展节能环保高分子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及其它新型建材。

  3以旅游业为牵引,大力培育第三产业

  在当今社会,第三产业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显著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淮北市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潜力尚未挖掘出来的市场优势,在承接产业转移并以此为立足点促使当地经济起飞方面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2015年,淮北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40.2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1%,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旅游业为牵引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53.5%。因此在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中,淮北市应加大对以旅游业为牵引的第三产业投资力度,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提升第三产服务水平,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1.强化资金投入,撬动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牵引作用。淮北市旅游产业发展迅速。2015年,淮北市全年共接待海外游客16500人次,比上年增长15.1%;接待国内游客618万人次,增长21.3%。旅游外汇收入733.6万美元,增长14.9%;国内旅游收入33.4亿元,增长20.2%。成功举办第四届食博会、第六届石榴文化旅游节和第二届葡萄采摘节。成功举办第六届石榴文化旅游节和第二届葡萄采摘节。榴园村入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和全省绿色村庄示范村,“四季榴园”创建国家4A级景区顺利通过评审。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淮北市应把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主导产业来抓,借鉴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山东枣庄转型成功经验,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湿地面积在全国名列前茅,拥有相山风景区、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龙脊山风景区、南湖风景区、双堆集烈士陵园、临涣文昌宫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及东湖风景区7处A级景区,其中4A级景区1处,3A级景区1处,2A级景区5处;拥有口子国际大酒店及相王府宾馆等星级宾馆4家,其中五星级1家,3星级1家,2星级2家;旅行社34家;省级旅游农家乐9家;旅游商品定点企业3家。其中柳孜运河码头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南湖正争创AAAA风景区),以“百湖相城、运河故地”为形象,突出生态湿地、运河文化和红色旅游三大品牌,克服困难,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培育和扶持旅游产业。着力开发柳孜运河遗址公园,重点打造隋唐运河古镇,不断挖掘临涣古城文化和濉溪石板街文化,不断宣扬以双堆集烈士陵园和小李庄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开发,同时开发淮北三山六湖九河(三山:相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山、泉山、龙脊山;六湖:南湖、华家湖、东湖、北湖、中湖、乾隆湖;九河:萧濉新河、岱河、龙河、闸河、西流河、跃进河、老濉河、东相阳沟、西相阳沟)的旅游资源。因此在今后淮北应该加大对旅游业投入,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提升交通、物流的支撑能力,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和繁荣淮北市的第三产业市场。[3]2.大力发展批发零售、餐饮业。通过实际调查发现淮北市的批发零售业以及餐饮发展较快。201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9.8亿元,同比增长12.8%;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或从业人员超过50人)服务业企业15家。在大润发、金鹰国际、宝迪、凤凰山农贸城等重点商贸物流项目拓展经营领域的同时,随着快乐真棒天骄店开业、东方城市广场升级改造完成、万达广场的即将入驻淮北,将会进一步推进淮北第三产业的发展。淮北市应进一步规范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商业老字号和服务名牌企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全面提高餐饮、住宿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3.大力发展贸易和物流业及金融业。淮北市临近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处于苏鲁豫皖四省的交汇处的市场和区位优势明显,因此应当抓住东部产业转移这一机遇,完善交通网络和市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专业流通市场和贸易市场,发展商贸、物流等服务性第三产业;同时加强宣传,逐步将周边各省的物资交换吸引到本市,繁荣市场,带动资源型企业剩余人员的就业,活跃当地经济。近年来,准北市金融保险业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传统支柱产业,这对于发展商贸、物流等产业来说是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淮北市可以大力发展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保险业务,积极与周边省份开展合作,为物流、商贸等对资金有特殊要求的行业提供短期信贷等针对性强的资金服务,吸引更多的资金向本市流入,刺激经济发展。

  4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接续产业精品。

  鉴于战新产业分布于一、二、三产,其高成长性备受国内外关注,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转型受益于此产业的不胜枚举,在此重点推介我市战新产业,希望引起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据统计,2011年,105家企业,166.5亿元产值;2012年,112家企业,236亿元产值;2013年,158家企业,334亿元产值,2014年底,全市163家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04.7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的22.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56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19亿元,增长18%。淮北市要加快发展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铝基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强劲增长,具有市场竞争性、成长性、可持续性都很强的特点,市场发展前景可期。

  淮北市在大力发展以上接续主导产业的同时,应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替代产业的样板,重点扶持培育引进战略性产业,使其逐步做大做强,实现集聚发展,跨越快速超车或弯道超车,实现变道超车。要立足自身产业基础优势,着力培育煤基新材料、铝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基新材料、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高标准精准谋划全市产业发展规划,使得淮北市产业发展方向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展一致,避免走弯路、错路,造成重大损失,错失发展机遇。国家“十三五”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与新材料、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五大战新主要领域。要大力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在人、财、物上予以倾斜,促进集聚发展。要聚焦产业链条精准招商,推进产业链项目建设,形成集聚发展效应。要高度重视高技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极端重要性,着力打造各级各类研发平台,积极创造具有原创力的新技术、新产业,努力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要强化金融政策支持,设立新兴产业发展财政性扶持资金和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构建“投、保、贷”一体化的科技融资体系,创新财政资金的政策引导和运行机制。[4]

  参考文献

  [1]姚传娟.新常态下淮北市转型发展问题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2016[2]毕美家.依托农业产业化,促进食品工业崛起[J].求是杂志.2009[3]丁晓娜.皖北旅游区旅游合作格局下淮北旅游发展战略分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4]周婧婧.马跃.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5作者简介

  马兰(1981-),女,汉族,安徽濉溪人,文学硕士,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旅游学及元明清文学。

  程瑜(1978-),男,经济学硕士

  淮北市发改委办公室副主任。

篇十六:关于发展红色教培产业助力我区经济的建议

 我区经济发展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本文总结近两年全区经济发展成效,针对经济发展过程面临的瓶颈,提出对策建议。

  一、全区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一)全区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两年增长超百亿。我区地区生产总值由XX年的亿元,用短短两年时间实现100亿元的增长量,XX年达到亿元,年平均增长%。而从200亿元到300亿元的增长则用了近4年时间。

  2.财政收入两年增长超十亿。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区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同时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财政收入从XX年的亿元,同样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内攀升到XX年的亿元,年平均增长%。而从1亿元到10亿元的增长则用了长达16年时间。

  (二)经济发展方式初步转变

  1.第三产业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全区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三次产业构成比例由XX年的::调整为XX年的::。第一产业比重基本持平,第二产业下降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个百分点。XX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

  2.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区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所占比重持续增长。XX年全区现代服务业、教育、科研、公共管理服务等累计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拉动第三产业增长8个百分点。从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看,专业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成为两大主导服务行业并保持快速增长,XX年两大行业营业收入累计占限额以上服务企业营业收入的%。其中:新迁入我区的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年营业收入近亿元,龙沙(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广州市闪创广告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东部公司、广州索迪斯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增长幅度分别达倍、倍、%和%。

  3.新型工业化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来,我区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工业经济逐步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全区工业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出口创汇能力持续增强。XX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比XX年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亿元,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亿元,比XX年增长倍;实现出口产品产值亿元,增长%。重点企业拉动作用明显,全区年产值超亿元的45家企业累计实现工业产值亿元,拉动全区工业增长个百分点。亿元企

  业中近半数企业增幅达两位数增长,其中年初新成立的中海(工业)广州有限公司年产值近5亿元,广东省万里马投资实业有限公司、特百惠(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博创机械有限公司、广州五羊摩托有限公司、广州航通船业有限公司增幅同比分别高达%、%、%、%和%。

  4.消费需求拉动作用明显提高

  坚持走扩大消费需求的路线取得良好效果,全区经济发展逐步由依靠投资拉动为主向依靠消费、投资协同拉动转变。XX年初,广百新一城、香格里拉大酒店陆续开业,填补区内无一家综合性大型购物商城、无一家五星级大酒店的空白。以销售奔驰、凌志、本田、丰田等中高档品牌汽车为主的广州中升凌志汽车销售服务公司、广州市龙星行汽车销售服务公司、广州合骏汽车贸易公司、广州华通丰田汽车服务公司陆续入驻我区,有力地拉动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XX年全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其中住宿餐饮业实现餐饮收入亿元,增长%。XX年至XX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仅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幅度高于投资个百分点。

  来源:

  (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近两年来,在沥滘污水处理系统、南部供水工程、广州

  市饮用净水系统工程、广州新洲至化龙快速路、新滘路东中西段、科韵路延长线、生物岛—大学城隧道、仑头—生物岛隧道等项目的拉动下,全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亿元,占基本建设投资的%。

  (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随着琶洲国际展览中心(一期)、香格里拉(琶洲)大酒店、中洲中心、保利国际广场等高档酒店、写字楼相继落成使用,琶洲区域经济气氛日渐浓郁,众多外商企业纷纷加大投资力度。XX年至XX年,全区累计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98个,合同利用外资总额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从业人员稳步增加。XX年全区从业人员为万人,比XX年增加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万人,减少462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为%,比XX年提高个百分点。

  二是城镇居民收入平稳增长。XX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118元,比XX年增长%;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0123元,增长%。

  三是居民消费质量有所提高。XX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916元,比XX年增长%,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比XX年下降个百分点;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所占比重则提高个百分点。

  四是社会保障和救助力度加大。XX年全区参加养老、工

  伤、失业、基本医疗、住院医疗、生育等基本保险参保人数合计达万人次,比XX年增长%;“农转居”人员养老保险稳步推进,参保人数达万。XX年全区处于最低生活保障共有4723户、11211人,财政对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达3097万元,比XX年增长%。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区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存在不少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

  (一)第三产业总量偏低,优质高端商贸服务企业少

  XX年我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仅占广州的%,相当于越秀区的%、天河区的%。其中传统商业、交通运输仓储业、房地产业等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高达%,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仍然偏低。区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多,大企业少,分支机构多,总部企业少,企业经营分散,缺乏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大多为批发企业和房地产企业,服务业企业则无一家收入超10亿元。

  (二)消费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我区仅有香格里拉(琶洲)大酒店、柏丽大酒店、新珠江大酒店三家4星级以上酒店,规模稍大的餐饮、休闲娱乐企业——绿茵阁咖啡厅和广州市金矿饮食娱乐有限公司年营业额均不足1亿元,唯一的综合性购物商场——广百新一城的年销售额不足2亿元,这些都不足以支撑全区143万常住人口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三)中心城区功能亟待提高

  近年来,我区中心城区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琵洲地区商档商务区已显雏形。但中部地区的简易厂房、仓库及专业批发市场占据大部分中心区域,并以临时搭建商铺为主,物业档次和周边的卫生、交通环境都与中心城区的功能和形象极不协调,特别是瑞康路以西片区的简陋市场已成为安全消防隐患高、管理难度大的流动人员聚居区。此外,专业批发市场占地广,税收监管难度大,安全消防隐患突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如不重视中部地区的规划引导,任其自由发展将影响我区今后发展和人民居住环境的改善。

  本章链接:

  三、发展建议

  党的xx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我区经济的现状来看,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认真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以会展经济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档次。纵观全球,国际大都市的产业结构有“两个70%”的现象,即在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gdp的70%,在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占70%。因此,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是我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要求。目前我们面临良好的发展形势,在全市规划的四个重点建设区域中,与我区密切相关的就有

  三个:以会展经济为核心的琶洲地区、电视塔以南新中轴线地区、白鹅潭一河两岸文化旅游观光带。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三个重点区域的龙头作用,同时抓住“退二进三”、专业市场升级改造等机会,带动东、中、西部的产业升级,促进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大力发展高端商贸服务业,提升产业档次

  一是打造琶洲现代商贸服务区。继续完善琶洲周边地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大高级商务写字楼、高级酒店建设,形成企业聚集效益。以香格里拉(琶洲)大酒店、中洲中心、保利国际广场、国际采购中心等为载体,通过出台优惠政策、特设奖励等措施,重点吸引世界500强及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集团进驻。以会展经济为龙头,重点发展以会展服务、企业管理服务、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广告策划设计、社会经济咨询、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法律服务等为主的现代商务服务业。

  二是打造以新电视塔为中心的文化商业圈。积极配合推动广州新电视塔工程建设,引进《广州日报》、广州电视台等新闻出版、大型文化传播企业,增强文化、娱乐产业的整体实力。切实抓好联星文化星城建设,加强与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合作,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招商引资,发展文化艺术创意、产品设计、动漫制作、数码娱乐等行业。

  三是规划广州大道南为新型商务中心。近期广州市出台

  新增税收部分返还、办公房屋补贴等一系列措施吸引跨国企业总部,预计将会有更多的总部企业落户广州。对广州大道南道路两旁要加强规划,建设商务写字楼、高档酒店、休闲娱乐中心,提高土地的投资收益率,控制专业批发市场的发展,以现代化、国际化的优质商务办公环境吸引企业入驻,将广州大道南打造成为新型商务中心。

  (二)大力发展中高档休闲娱乐业,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充分利用我区现有的资源和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具有海珠特色的休闲娱乐经济。

  一是以洲头咀、太古仓、大阪仓为中心发展滨水旅游娱乐业。建设太古仓航海博物馆、大阪仓文化娱乐体育休闲馆,发展文化艺术展览、体育产业和休闲娱乐服务业。在洲头咀地区引进高档商务酒店,建设休闲广场,发展高档餐饮、娱乐服务业。结合环岛路建设,推出环岛观光路线,打造滨江沿岸休闲旅游观光区。

  二是积极发展商务休闲消费中心。在迁出厂房地块引进档次高、效益好的餐饮酒店、大型购物中心、综合娱乐中心等项目,吸引国内外资金投资兴建体育场馆、休闲健身娱乐中心等,促进公益性和营利性文化体育业的发展。

  三是推动发展岭南水乡生态旅游。加强对万亩果林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集约经营,建设基础配套设施及娱乐服务设施。开发具有浓郁岭南水乡文化古村落资源的小洲村、土

  华村、黄埔村、石基村的文化服务和产品,保护古建筑房屋传统风貌。通过与广州美术学院合作举办绘画培训、书画节、艺术创作展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将小洲打造成艺术设计、创作、销售一条龙服务的“画家村”。

  文章来源:

  (三)统筹中部地区规划建设,促进协调发展

  据规划资料显示,瑞康路以东将建成以广州tit国际纺织城科贸园、广州长江(中国)轻纺城、广州国际轻纺城、广州纺织博览为中心的现代展贸型交易市场。这四大交易市场建筑面积将达200万平方米,容纳近1万户商铺,完全可以容纳现有整个中大布匹市场近5000户布匹销售商户,为重新规划、改造我区的中部地区提供可能。因此一方面要争取市规划建设的支持,结合路网建设,首先对瑞康路以西至东晓路片区的土地重新进行规划改造,规划建设商务写字楼、高档酒店、休闲娱乐中心、物流中心、大型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在改造时兼顾多方利益,可通过政府招挂牌、给予村社资产参股或补偿物业等方式,转变村社用地性质,统一对外招商引资,提高物业档次和村社用地的使用效益,实现政府与村社双赢的局面。以此为契入点,推广至整个中部地区的改造和建设,完善中部地区的城市功能。另一方面要引导现有经营户逐步迁入上述四大交易市场并实行规范化经营,推动经营户进行企业化登记注册,减少个体经营户难以监控的现象,取缔无牌无证照经营摊档,避免中大布匹市场持续无限扩张、无序化恶性竞争发展趋势。

  (四)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

  自主创新是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关键。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扶持等方式,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发展自主技术和品牌。利用中山大学、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知名高等学府、科研院所聚集新港西路的优势,以原五羊——本田(摩托)有限公司地块为中心,瑞康西路地块为基地,采取政府规划,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方式,建设以生物医药工程、网络数学技术、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利用今年所得税制改革后所有企业税赋一致的契机,扩大现在科技产业园区规模,引进市场竞争力强、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促进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本章链接:

篇十七:关于发展红色教培产业助力我区经济的建议

 关于加快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街道作为经济开发区南区的细胞之一,一贯将“一切为了开发区,一切服从开发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财、物”上全力向开发区倾斜,为开发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今年街道已完成XXX,413户拆迁工作,土地流转130.873亩,坟头迁移40余座,砍伐树木19860余棵,完成房屋征收近15.9万平方米,为园区提供良好发展环境。为能更好地协助开发区发展,街道近期专门就制约开发区经济发展因素作了调研和思考。

  一、服务开发区中发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

  街道在服务开发区、帮办企业过程中,发现开发区自身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制约和束缚了开发区进一步快速发展。一是开发区审批权限不够。我们在帮办企业时,帮办人员要穿梭于供电、供水、供气、工商、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手续繁琐、审批工作繁杂,效率不高,直接影响了开发区招商引资的效果。二是区域竞争优势不明显。在经济开发区周边有市经济开发区、XX区经济开发区等2家省级经济开发区,资源争夺分秒不让,竞争态势十分激烈,拉关系、拼政策、抢资源现象时有发生,形成巨大竞争压力,导致部分客商流失到周边开发区投资。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开

  -1-

  发区园区内道路、电力、给水、排污、能源管道建设不能跟进工业园区的开发需求,园区绿化和美化工程不足,标准不高,影响了开发区的整体形象,不利于招商引资和对大项目的吸引。

  随着开发区的深入发展和区域社会化问题的出现,街道在帮办服务开发区上,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

  1、园区内拆迁难度加大。今年街道完成开发区拆迁任务413户,为xx等企业顺利落实解决用地难题,但是随着入园企业逐年增多,土地指标越来越紧,征地难问题日渐凸显,另一方面,地段较好的土地,少数农民提出了一些不合理的赔偿要求,使本来就已经激化的征地价格矛盾越来越成为制约征地工作的瓶颈,为拆迁工作带来了较大阻力。

  2、服务企业用工存在不足。由于开发区内传统性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性地位,存在用工需求量大,对人力资源的依赖性强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今年年初街道主动到园区企业进行用工调查登记,对企业招工信息进行社区宣传,组织1126人参加了市区企业招聘会,虽然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但是无法彻底解决开发区内用工紧缺问题,特别是在一线熟练工人上的紧缺近期仍无法有效缓解。

  3、信访稳定压力增大。随着开发区大开发、大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失地农民数量越来越多,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生活保障问题日益凸现,并且群众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等客观原因导致开发区信访维稳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今

  -2-

  年街道共排查化解涉及开发区矛盾xx起,较去年同期增加20余起,虽然维持了开发区的稳定发展,但是社会矛盾数量逐年递增趋势明显。

  二、加快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1、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建议管委会逐步完善园区领导、管理和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园区建设与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议开发区管委会在征地拆迁安置、拆违控违等方面工作加强与街道的协调沟通,形成推进开发区发展的合力。

  2、积极发展南区三产行业。建议开发区依托南片区较为成熟的工业阵地、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等有利条件,超前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进一步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技术服务、广告传媒、物流运输等三产行业,与周边经济开发区形成优势错位与战略互补,培育开发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开发区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高标准配足配齐基础设施,全面实现园区内“六通一平两配套”,加快南区的“亮化工程”和“绿化工程”,科学设计,丰富绿化景观层次,提升园区品味,凝聚人气商机。

  三、为更好地支持开发区经济发展街道将采取以下措施。

  1、继续全力支持工业园区建设。街道将继续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倾尽全力,支持开发区南区建设。在人力上,-3-

  街道办事处抽调精兵强专职做好开发区建设协调工作。在征地、拆迁上,入户讲解政策、化解矛盾、做好被拆迁农民的思想工作,确保开发区征地任务顺利完成。在物力、财力上上,急开发区所急,想开发区所想,帮助缓解开发区在人力、资金上的不足。

  2、做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就业工作。街道将摸清群众生活中的具体困难,了解到失地农民的所思、所忧、所盼,积极和上级部门和开发区内企业联系,争取政策扶持,拓宽就业渠道,为广大失地农民搭建出“培训-就业-转型”平台,建议开发区能够为街道提供帮助,合理解决失地农民出路问题,让农民在拆迁中得实惠、在转型中得保障,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顺利进行。

  3、做好开发区维稳工作。街道将加大综治工作与平安创建工作力度,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的作用,及时排查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确保了开发区稳定。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和“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信访工作原则,严格执行信访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改善工作方法,畅通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积极化解园区内各类社会矛盾,为园区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4-

篇十八:关于发展红色教培产业助力我区经济的建议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助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提出人

  民盟市委会

  内

  容

  近几年来,随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筑具有东莞特色的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东莞经济在转型升级中高速增长的呼声日趋高涨,要如何提供和培养充足的高技能人才,满足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以助推东莞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待解决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制造业城市,多年来东莞在高技能人才方面一直依赖“外援”,本地教育“供给”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而且,随着长三角经济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经济崛起,人才分流的趋势已不可避免。同时,随着松山湖工业园、东部工业园、生态产业园等重点经济园区的启动和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高技能人才的不足已成为东莞企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瓶颈。由此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量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我市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建设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名城目标的迫切需要。

  一、东莞职业教育的基础条件

  东莞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确定了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尤其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等多种方法,已初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目前,全市有中职学校28所(含技校),其中公办17所,民办11所,国家级重点10所,省级重点2所,全市中职教育在校生52000多人,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并根据我市产业结构和发展情况,于2008年制定了《东莞市中职学校骨干专业设置方案》,确立了20个市级骨干专业,拥有9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国家级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个市级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同时,从2009年就开始规划建设东莞职教城也即将于明年建成,该职教城在东莞生态园占地2000亩,总投资达10多亿元。届时,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实训实习、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身的职教城将成为我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基地,承担为城市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劳动人才的主要任务。

  二、东莞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职业教育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整体发展水平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能力等多个方面还不尽如人意。随着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对职业教育的引领能力、支撑能力和服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目前,我市的职业教育发展主要面临四个问题:

  1.职业教育发展氛围不够浓厚,缺乏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学轻术”的思想,上普高、读大学是成才正道,读职校、学技术,只是无奈之举。同时,由于社会收入分配机制不够健全、政府对优秀技能人才的表彰和奖励机制不够完善、主流媒体对职业教育宣传不够充分等多种原因,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了每年报考职业院校的考生人数减少,生源素质下降。

  2.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当前,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投入机制等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混乱,有的由教育部门主管,有的由劳动部门管理;二是许多学校还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

  学习,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三是职业教育的成本高,一般是普通教育的2-3倍,但现行职业学校的学生人均经费一般还是按照普通中学的标准执行,先天投入不足,以至于硬件落后、实训基地紧缺,不仅远远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更造成了专业设置以文经类居多,工科偏少,与地方产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

  3.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不够突出,东莞特色不够鲜明。东莞是国际著名的制造业基地,现已形成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和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化工制造业、包装印刷业等四大特色产业,制造业极其发达,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极大。但是,一方面我市现有职业学校每年培养毕业生仅有15000名左右,与东莞庞大制造业对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相比相差很远;一方面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东莞的职业教育在学科建设方面、专业设置方面、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没有突出东莞的产业特色。同时,由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和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造成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生产的实际要求脱节,从而使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企业及社会的认可。

  4.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依然薄弱。由于多年来“重术轻技、重文理轻工”思想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直接培养出的职业技术人才非常缺乏,因此职业教育的合格专业课教师严重不足。目前,中高职院校招聘教师存在高学历、高职称的趋势和现实,而从企业引进一线人员当教师或兼职教师很少,这直接造成了东莞目前在编在岗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特色并不能完全满足职业院校教学需要。

  三、其他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介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以新加坡和德国为例:

  新加坡非常重视企业在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作用,走的是一条“企校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在新加坡工业教育学院,每名教师都要有在企业工作3年以上的经历才有任教资格,部分专业性特别强、科学性较为前沿的学科,还需要是踏实在一线岗位工作3年以上才有任教资格。同时,每名教师每5年要到专业相关的企业培训3个月。学生30%的时间主修理论课,70%的时间从事技能操作训练,学院的教学设备、仪器完全与企业对接,毕业的学生能直接上岗。

  再看德国,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实行“双元制”,即“一元”为企业,另“一元”为高职学校。它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同时也是学生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与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相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它最大的特点在于企业的广泛参与:一是必须具有企业经历的人员才能担任高职院校教师,同时大力发展企业一线人员兼职教师,在德国高等专科学校中,专职教师通常只占40%,兼职教师占到60%,有的职业学院兼职教师比例高达80%;二是由高校专职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织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全过程,培养一名合格的实用人才,必须通过工厂、企业和职业学校两大系统的密切合作来进行,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专业课程、联合进行考试,学员要先向有资格招收学徒的企业、工厂报考,录取后与企业签订合同,既当工厂、企业的学徒工,又要在职业教育机构学习专业课程。

  当然,因为各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东莞不可能完全照搬他人做法,但一些发达国家

  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确实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办法:

  总体思路:要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增添助力,既要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以各职业院校为主体,发挥行业、企业的引导作用,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继续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入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基础,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尽快完成职教城和中职学校新建扩建项目,扩大办学规模,有效保障我市现有各职业院校经费供给,进一步提高我市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

  2.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舆论氛围,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充分发挥主流宣传作用,坚持有利于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舆论氛围。一是要通过东莞电视台、东莞日报、东莞时报等主流媒体,制作职业教育相关专题报道,重点宣传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果,发展职业教育的鼓励政策;重点宣传正确的人才观和成才观,成人成才和技术致富的身边典型,理性引导社会、家长、学生。二是要拓展宣传载体,定期举行全市“职业教育宣传周”、“职业院校师生技能竞赛周”等活动,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蔚然成风。

  3.制定科学而有东莞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联合市教育局、市劳动局、市人力资源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以为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能人才保障为出发点,强化服务地方意识,根据东莞市经济发展趋势、就业需求预测、教育发展情况、人口结构发展情况以及东莞区域产业分布情况,秉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则,共同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

  4.统筹职业院校规模和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职教资源,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职教龙头,利用东莞高中阶段由市统筹办学的契机重新调整全市职业教育的整体布局。同时,可以考虑采取“校区融合”的模式,把部分职校搬进工业区,与工业区融为一体,这对于服务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都非常有利。学校办到了企业的大门口,企业用工方便,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科研情况也更了解,可随时提出建议,方便学校及时修正育才和科研的方向,取得双赢效果。

  5.探索多种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可以采用双向投入,大力引入民间资本办学,加快推动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市有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1所,在校生有19000多人,占全市中职学校在校生三分之一,已初步形成了“公”“民”共同发展的格局。在此基础上,可以深入探索多种办学体制,如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名校办民校等等,迅速扩大我市职业教育培养规模,提交职业教育培养能力。

  6.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导向性作用。要始终以就业、从业、兴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保证“学有所用,用有所需”。一是要立足东莞实际,根据东莞五大支柱产业和四大特色产业的工种需求,针对岗位技能的要求,打造以“工科为主”专业特色课程,并根据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教学研究;二是要大力推动“工学结合”,以国际国内技术标准训练实际操作技能,如可大力推广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易事特班”和“物流软件

  信息管理定向班”的模式,培养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三是要以全面满足企业用工要求为指导,加强企业文化精神教育,如可采用培育与企业文化相契合的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现代企业文化和职业伦理教育,特别是东莞本土企业文化特色教育,以及通过调查研究,创建东莞职业院校企业文化教育资料库,并搭建校企文化交流平台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7.成立东莞市职业教育协会,协调校企合作关系。由于企业在所有制、运作模式、技术与经济实力、竞争能力方面呈现多元状况,要求所有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注重经济和社会效益、长远和眼前利益、短期和持续发展相协调是很难做到的,必须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和强有力的工作才能实现。所以,可考虑由政府统筹,成立由市教育局、市劳动局、市人力资源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等联合组成的东莞市职业技术教育协会。一方面作为专门机构,可以领导、统筹职业教育工作,协调校企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作为校企合作的沟通平台,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8.拓展多种渠道,深化校企合作。一是校企双方相互兼职,企业负责人及有关领导兼任学校副校长或系部副主任,学校领导兼任企业副职或有关车间(部门)副职;二是聘请企业有关专家和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为学校特聘教授或实习指导老师并发给相应的聘任证书;三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向企业有关兼职人员、特聘教授、实习指导老师支付一定的报酬,提高参与积极性;四是制订合作企业、兼职人员奖励制度,对于合作好的企业、兼职教授(教师)给予奖励,并通过有关媒体报道宣传;五是符合教师任职条件,且企业与本人愿意的,可调入学校从事高职教育事业,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六是将具有教学能力、曾担任学校兼职教师的企业退休的老职工返聘至学校担任校内实习指导老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

  答

  复

  A类&

  东教函〔2012〕156号

  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第20120223号提案的答复

  民盟市委会:

  你们提出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助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你们在提案中对我市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得比较详细准确,提出大力发展教育助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亦比较中肯,为我们今后开展职业教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为了有效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近几年来,我们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措施,推动职业教育稳步向前发展。目前,我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26所(含3所技工学校),其中公办15所,民办11所;有省级以上

  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1所,其中国家级重点10所。全市中职教育在校生52000多人,规模位居全省前列。

  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近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出版等大众媒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开展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调研。为促进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我们委托市委党校对全市职业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我们制订了《东莞市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东莞市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工程》,拟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构建适应我市产业发展与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努力打造南方重要职业技术教育基地试验区,职业技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日益提升。

  三、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近年来,我市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2009年,我市投资超10亿元建成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最大办学规模为全日制在校生10000人;从2011年开始,每年安排1000万元作为我市中职学校改善设施设备的专项经费,争取用5年时间建成一批骨干专业实训中心,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四、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为有效解决中职学校规模小、效益低、专业设置雷同等问题,在2007年,将全市公办中职学校收归市直接办学,并且制定了《东莞市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方案》,全面调整中职学校布局结构,新建5所、扩建5所中职学校,同时撤并一批条件不达标的“麻雀”型职业学校,重新整合中职教育资源,提高整体办学效益。目前中职布局调整工作仍在加紧进行中,预计到2012年全部完成,总投资达20多亿元。布局调整完成后,公办中职学校由19所调整到15所,全市公办中职学位容量达到4.5万人以上。

  五、探讨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支持公办职业院校引入适应市场、灵活高效的办学机制,采取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国有民办、中外合办等多元化办学模式,形成政府主导、依靠行业企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鼓励公办职业院校吸纳社会资金办学;支持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投资举办职业教育;探索大型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促进校企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职业教育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六、大力扶持民办职业学校发展。我们坚持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原则,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中等职业教育。民办中职学校主要招收对象是非莞籍青少年学生,今年我市中职学校接收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双转移”学生8487人,比上年增加1928人,增幅达29.4%。目前我市有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含民办技工学校)11所,在校生有22540人,已初步形成公民办共同发展格局。

  七、筹备成立职业技术教育协会。成立由职能部门、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联合组成的东莞市职业技术教育协会,作为开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沟通平台,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八、大力推动校企合作。近几年来,我市着力推动校企合作,鼓励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取得了“双赢”的效果。一是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我市中职学校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目前,我市与中职学校签订实习协

  议的企业有100多家,有效解决学生的实训实习问题。二是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我市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断开拓创新,摸索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车间进校”、“企业课堂”、“企业冠名班”、“企业专班”等多种实用教学模式,专业教学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如2007年东莞长安职中、常平黄水职中分别将长安汇丰、深圳通发、东莞飞速达等模具企业的生产车间引进校园;长安职中还与日本牧野机床公司合作开办“企业课堂”,将模具班学生直接送到企业内上实操课,由企业负责提供师资、设备并组织教学;塘厦理工学校与东莞雷曼电子科技公司签订协议,将该公司价值2000万元的SMT、AI电子加工设备维修车间引进校园,并分别与联想集团、用友软件公司和日班电产三协合作组建了计算机专业的联想实验班、用友软件班和日本电产班。三是推动校企一体化办学。让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实施专业教学、课程改革、实训实习、师资培训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九、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提升职业学校校长的办学观念,增加校长的管理能力,提高中职学校办学水平,我市委托香港理工大学对中职校长进行培训。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水平,我市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组织的各类培训,并委托联想学院,对中职学校教师就职业教育理念、职业素养、团队建设、企业管理模式和职业心态等内容进行全员培训,委托北京澜海源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进行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课程开发培训。通过这些培训,使教师真正了解到企业对用人标准的要求,同时学会把社会就业需要的知识技能教给学生,从而有效提高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我市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每两年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1-2个月的技能培训,并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要求中职学校空出20%的编制数用于聘请有丰富第一线生产经验的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以充实我市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我市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54.27%。

  感谢你们对我市职业教育的关心,期待你们继续献言献策,共同推动我市职业教育发展。

  领导签字:

  承办人姓名:职成科

  钟浩林

  联系电话:23126139

推荐访问:关于发展红色教培产业助力我区经济的建议 助力 我区 红色

热门文章

2024年浅谈纪检监察工作面临困难及对策

民主政治是实施权力监督的环境条件,而民主政治的精髓就是通过有效的权力配置实现以权力制约权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政治文明国家,就要从严治党,就要加强党内监督,尤其要加强对党的各级组织、党的领导干

政治机关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改进(4篇)

政治机关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改进

2024公安民警职务晋升(3篇)

公安民警职务晋升

2024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会议记录(5篇)

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会议记录

2024年度关于加强公安机关网络舆情风险防范工作部分思考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网络上交织碰撞,所形成的“网络话语”逐渐成为重要的舆情力量,使当前的社会舆论环境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以“两微一端”为

基督教为亡者祈祷经文6篇【完整版】

基督教为亡者祈祷经文(诗班唱诗歌,等候开会)主持人:基督徒()荣归天家追思礼拜现在开始。主持人:全体肃立、默哀(信徒祷告不超一分钟为好)……默哀毕。主持人:

小学思政课实施方案小学思政课实施方案(完整)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加强,小学思政课在课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是实现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思政课是指以道德素养、宪法法律、人生观价值观、民族精神、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健康等为核心,

那些借调人到底怎么留下来?(2024年)

上级单位之所以要“借调”,恰恰说明这个单位缺人,特别是缺能做事、会做事的人,这就意味着有打破“借而不调”僵局的希望,从而名正言顺一直留下来。下面我结合身边朋友的真实故事说说怎么“调”。方案一:保持耐心

共青团xx市委“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主持词(全文完整)

文章详情共青团xx市委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主持词尊敬的领导、全体青年朋友们: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共青团中央决定,围绕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

2023最新烈士陵园闹鬼鬼把孩子追到烈士陵园(五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

意识形态方面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4篇)

意识形态方面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

学校二十大安保维稳工作实施方案(完整文档)

为切实做好党的二十大期间我校维稳安保工作,及时高效贯彻执行中央领导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市委统一部署要求,各单位要始终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凝聚共识、主动担当、攻坚克难,狠抓校园维稳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