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年级下册《蜜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三年级下册《蜜蜂》教案(六篇)【完整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三年级下册《蜜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三年级下册《蜜蜂》教案(六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下册《蜜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年级下册《蜜蜂》教案篇一
这是一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蜜蜂具有方向辨认能力的科普文章。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人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他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法布尔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实验。
实验目的:
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实验要素:
数量——四十只
特征——背上做了白色记号(过程中二十只蜜蜂受伤)
条件——两里半、沿途有许多景物、逆向的微风
结果——四十分钟,两只飞回,并带有满身花粉;
第二天又有十五只飞回;
共计十七只蜜蜂飞回。
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法布尔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昆虫学家。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既可以让我们获得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的严谨与条理,又可以让我们体会人文的细腻与真诚。从科学的角度,法布尔的思考是比较周密的,实验过程是条理清楚的,对实验的记述也是比较客观的。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又不乏人文的光辉。如过程中小女儿爱格兰的表现,以及作者对蜜蜂“眺望”“遥远的家园”和“怀念巢中的小宝贝和丰富的蜂蜜”的猜想,使我们在了解科学的同时,又体会到了几许亲情与关爱。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掌握“扔、劣、免、弃、闷、证、阻、环、拥、沿、括”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法布尔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
3、在读课文的同时,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课前让学生搜集动物奇特的本领
法布而的常识和他的《昆虫记》。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先出示介绍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学生可以补充)
2、师问:你知道为什么法布尔能够成为昆虫学家?你知道他是怎样进行观察实验的吗?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抛弃”、“扔到”、“货轮”可让学生做动作理解;
如:“避免”、“一拥而出”、“恶劣”、“阻力”、“包括”、“沿途”、“丰富”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理解;
如:“证实”、“闷了”、“凭借”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另外学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如:“眺望”、“触到”、“逆向”等小组内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法布尔进行“蜜蜂”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实验得到的结论。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1)我明白了无论蜜蜂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
1(让学生找出能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能力的有关语句。)
把蜜蜂放在纸袋里,带它们走了二里半路;
(引导学生明白从距离上说明在这样的距离范围内蜜蜂回到蜂巢没有问题。)
2“我在屋檐下的蜂窝里捉了四十只蜜蜂”、“有二十多只蜜蜂受到损伤”、“有十七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从数量上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3“空中吹起了微风。”、“沿途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从环境上说明,情况很复杂,对蜜蜂认路增加了难度。)
4“蜜蜂们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说明蜜蜂辨认方向不是像我们人类一样选择大的景物作为参考,并出示课后第二题,地一句话,学生理解着重号词语的意思)
以上交流的重点是实验的过程,其它两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一下。(同时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4、讨论:读了课文,受到怎样的启发?
引导学生说出:
a:办事应该像法布尔那样仔细认真;
b:从文中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一个充满爱心与同情心的人。
……
5、师:我们身边有多少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也曾产生过多少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我们像法布尔一样有追根求源的精神,我们也能一步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6、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教学中可以用“熟字+偏旁”的方法识记“劣、闷、证、阻、环、拥、括”;
用比较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扔(仍)”“免(兔)”“弃(弄)”“沿(没)”。注意“扔”的右边“乃”不要写成“及”;
“免”字不要多一点写成“兔”;
“弃”字不要少写一点,上面写成“亡”。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师:许多动物有着奇特的本领。“词句积累”中列举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说说对课后列举词句的理解,也可以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动物趣闻。
三年级下册《蜜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年级下册《蜜蜂》教案篇二
1、朗读课文,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读出自己的感受。
2、学习法布尔认真观察和探索的精神
3、学习用关联词说句子。知道用词准确有利于表达。
一、检查句子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读熟了课文,老师找出几个有困难的句子,看看你们的能不能把他们读准确。首先出示带多音字的三个句子,要求仔细看,用心读。(巩固多音字的识别)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二、复习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你知道了些什么?)指名说,老师随机板书。
做试验:原因过程结论
听说准备不是……而是……
无论……总……放飞、两只、十七只
三、感悟课文
了解了这么多内容,读-白话文§ 课文,找出你最感兴趣的一段或一句,读出来,说理由,(其他人可以补充)或者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听清要求,先自己读一遍,再找。
学生通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在学生找到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时,预设了以下几个讨论,希望能够促进对遣词造句的感悟,体会用词准确的妙处。)
1、讨论:大家都知道科学是严谨的,来不得半点马虎。为了保证试验的准确,试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是否都是必须的?少一个行不行,说出自己的。理由。
2、换位思考:有十七只蜜蜂飞回了家,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在途中你有可能遇到哪些事情?(可以是困难,也可以是巧遇。)
3、通过“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等词,来学习作者的认真观察、用心思考的精神,体会用词准确为课文表达所增添的色彩。
四、通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把自己品味词语的所得再放回到课文中,朗读全文,通过第二课的学习,希望能给孩子一些新的启发。
五、拓展训练
其实蜜蜂身上还有好多小秘密和知识,等着爱思考、细心观察的孩子去发现呢,你愿意做这样的孩子吗?课后
1、可以查阅资料,多方面了解蜜蜂的知识。
2、续编故事。以《失踪的三只蜜蜂》为题,发挥你的想象,注意用词准确。
三年级下册《蜜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年级下册《蜜蜂》教案篇三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 cǎi mì jīng yà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1.完成《课堂作业》。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三年级下册《蜜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年级下册《蜜蜂》教案篇四
1、认识“概、减、阻”等9个生字。会写“辨、试、检”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纸袋、大概、减少、阻力、包括、检查、准确无误、沿途”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实验的过程。
3、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实验步骤,品味语言表达的准确。
4、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实验步骤,品味语言表达的准确。
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课件、搜集蜜蜂相关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2、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出示作者法布尔的资料,师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处理生字。
对于昆虫的了解,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要想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自己的“拦路虎”圈出来。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同位帮忙消灭“拦路虎”。
2、检查生字
试验、证实、阻力、、推测、沿途 、尽管、尽力、陌生、准确无误、闷热、纳闷;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3、检查句子,
课文中出现了好几个多音字,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你注意到了么?先出示三个带有多音字的句子,还需要看看书的同学,马上在课文中找出句子练一练吧,一会儿请自信的孩子来试着读一读。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三、书写汉字 相机指导
1、形近字辨析
“蜜”和“蜜”:无论蜜蜂还是蜂蜜都和昆虫有关,不要写成“密”。
“辨”和“辩”:用手分辨就是“辨”,言语辩论就是“辩”。
“检”和“捡”:用木尺比着检查就是“检”,动手捡起就是“捡”。
2、笔顺讲解
“试”的第四笔是横;
“阻”和“陌”的双耳旁是两笔写成的。
3、小组合作 给字组词
4、练习书写,师相机指导。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浏览课文 初步感知
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呢(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板书:听说)
3、同学们,我们校园里有一朵花,它的花瓣与众不同,是五颜六色的。听到这件事后,你想说什么或做什么呢
4、法布尔在听说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后是怎么做的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说明他不盲信,讲究事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文本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但也常常是三年级孩子的一个难点。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听说”一词的含义,特在此环节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在联系实际的深刻体会中感悟“听说”所蕴含的法布尔求实的作风。】
三、品读课文 深入探究
1、那么他是怎么做试验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2—5自然段,将课后题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而在默读中边读边画,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2、抽生汇报他所做的事,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吗再给你的同桌说一说吧!(板书:捉蜜蜂 做记号 叫女儿等 走两里多路 放飞蜜蜂)
【设计意图:对于较复杂的内容,交给学生用一定的句式组织语言,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把语言的实践与内容的感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通过同桌互说的形式,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了训练提高的机会。】
3、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
(1)去掉文中的一个步骤行吗
(2)“那二十只左右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这两句话中画横线的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
(体会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准确的表达)
【设计意图: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落之一。也是充分体现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的段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的小组讨论与全班交流可以让学生在生与生、师与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中,逐步学会阅读。】
4、放飞了蜜蜂后,“我”想了些什么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同桌同学讨论)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5、假如你是作者,听到蜜蜂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
6、作者和小女儿此时的心情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激动)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表达他们的心情。(指生读,大家评议。)
【设计意图:抓住朗读训练点,充分地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在读中感悟人物内心。】
7、已经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结论呢为什么
8、那作者最后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呢请大家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能说明结论的句子。(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法布尔的严谨)
四、联系前文 拓展延伸
1、出示第一段:同学们,读到这里,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还是听说的吗那么法布尔可以肯定地说(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此时他的心情多么地激动,他兴奋地对人们说:(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他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设计意图: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个结论并没有在文章中直接呈现,此时,通过对第一自然段的改读,及在教师引导下的一句三读,使学生从中得到了感的迁移,情的激发,智的启迪。从而体察作者透过文字传递的感情。】
由于法布尔生活在离我们现在10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条件肯定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在几十年后,有一种研究结论,你们听听有没有道理。(教师讲述奥地利生物学家费里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学们对蜜蜂的知识感兴趣,可以去查查资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
【设计意图:资料的适时补充,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距离孩子年代久远的事实,从而更好地感悟法布尔求实严谨的科学作风。】
五、作业布置:
1、把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下来。
2、课外阅读:《昆虫记》
板书设计:
14蜜蜂
听说 善于思考
做试验 认真严谨
得出结论
三年级下册《蜜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年级下册《蜜蜂》教案篇五
《蜜蜂》一文是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法国著名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一、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试验、证实、几乎、大概、阻力、推测、迷失、沿途、陌生、超常”等词语。
二、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三、积累语言。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两课时
第二课时
理解课文内容,亲身经历作者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一、生字词卡片。
二、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三、多媒体展示台。
用多媒体展示台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接龙认读:
试 验 证 阻 测 括 误 途 陌 超
最近咱们班哪些同学写字有进步?指名上台书写课题。
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分享吧。
一、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
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
c、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
二、第二自然段:
a、读一读。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试验的,请读
第二自然段。
b、画一画。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c、写一写。请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
d、议一议。
◆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三、第三、四、五自然段:
①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c、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②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③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④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b、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再请多人次说)
c、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d、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1、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1、诱导生疑: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2、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3、教师引读。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4、教师再引。
a、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b、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三年级下册《蜜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年级下册《蜜蜂》教案篇六
(一)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能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指导书写生字。
(一)掌握本课8个生字的音形义。
(二)通过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板书课题10 蜜蜂引路
谁说说什么叫“引路”?
(就是领路、带路。)
蜜蜂怎么会引路?它给谁引路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只有四个自然段)。
2.指出四人每人读一段课文,正音。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字义,并在书上画出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一读。
2.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附:读fù,不读fú。引:读yǐn,不要读成yǐng。
(2)字形:
谈:谈话就是说话,所以是言字旁。右边是两个“火”,上边的“火”,捺要写成点,要与“谈”字区别。
和“爪”字区别。
导:上边是“巳”,要封口,不要写成“己”。下边是“寸”。要与“异”区别。
(3)由这8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词义是:
引路:领路,带路。
莫斯科:前苏联首都。
附近:离得很近的意思。
养蜂:饲养蜜蜂。
派去:分配、指定。
谈天:很随便地谈话。
向导:带路的人。
3.指导书写生字的字头。
可提示以下几个字:
引:左边的“弓”字,三画,右边一条长竖。
斯:左边是“其”字,右边是“斤”,不要写成“月”字。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草字头,中间一个扁日,下边“大”的横写长些。
导:注意下边“寸”的横写长点。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要求: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后回答:
(第一、二自然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第四自然段讲列宁告诉养蜂人是蜜蜂把他领来的。
(五)作业。
1.各写生字一行。
2.熟读课文。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