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在经济工作会议讲话汇编(7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书记在经济工作会议讲话汇编(7篇),供大家参考。
书记在经济工作会议讲话汇编(7篇)
目录
1在州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5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6在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7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州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州委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今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安排部署明年经济工作。等下,正贵书记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关于今年经济工作
今年是我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坚强领导下,全州上下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紧紧围绕“三区两地”发展定位和“五个湘西”主攻方向,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千方百计抓好发展这个最大的实事,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向好,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加快现代化新湘西建设新征程上迈好了第一步,展现了新作为,见到了新气象。
一是主要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经济发展后发赶超态势更加明显。预计今年全州GDP增长9%左右(全年为预计数),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左右,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8%左右,招商引资增长26%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37%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11%左右。从全省及周边地区数据看,我州全年各项指标增速走在周边地区前列,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望位居全省第一,GDP、实际利用内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进出口总额等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税收增速高于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增速,税收占GDP比重为15%左右,位居全省第二,非税占比较年初下降2个百分点,金融贷存比创历史新高达91%。在今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最不确定的背景下,全州经济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
二是实体经济加快恢复发展,经济结构更优质量更高后劲更足。针对疫情对实体经济严重冲击和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始终把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放在培育壮大实体经济上。坚持纾困增效和长远发展相结合,及时开展分行业、分领域、分区域分析调度,坚持一企一策、精准帮扶,促进实体经济加快恢复发展。传统工业与新兴产业同步发力。出台了推进“五好”园区建设、产业链建设、招商引资、企业降本增效、优化营商环境等系列政策文件,由州级领导担任9条产业链链长,成立“五好”园区和产业链建设工作专班,形成了推动产业链建设的强大合力。以酒鬼酒为龙头的白酒产业强势崛起,产值增长1倍以上;
锰锌钒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值增长40%以上。9条优势产业链企业产值增长30%以上,占规模工业比重达80%以上,工业园区技工贸总收入增长30%以上。全州工业对GDP贡献率由过去22%提高到28%。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全面完成“米袋子”“菜篮子”任务,新增及品改、低改农业特色产业55.96万亩,州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05个,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167个,茶叶、猕猴桃、百合等特色农产品产销两旺,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入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凤凰廖家桥和保靖吕洞山纳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保靖黄金茶小镇获批省级特色农业小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10%左右。文化旅游产业恢复发展。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成功创建我州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我州文旅产业最闪亮的名片。凤凰熊猫苑和龙山太平山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由国家文旅部正式授牌。“精准扶贫〃首倡之地”旅游线路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凤凰、吉首入选2021中国旅游百强县市,凤凰古城、芙蓉镇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全国首个县级磁浮文旅项目在凤凰正式建成运营,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旅游产品业态不断丰富、旅游环境不断优化。预计全年接待游客590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2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71%、10.74%。全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实体经济加快恢复发展,为我州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发展条件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经过多年持续努力,一大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今年终于建成运营和开工建设。张吉怀高铁建成通车,标志着湘西州全面融入全国高铁网,昂首迈入高铁时代。湘西机场将于明年通航,我州航空时代日益临近。大兴寨水库开工建设,将为州府城市发展提供可靠水源保障,将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湘西港一期建成,二期全面启动,湘西港建成后将成为我州乃至武陵山片区东部通江达海的唯一对外口岸,对我州口岸物流业快速发展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吉凤融城大道开工建设,吉凤融城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桑龙高速公路、天然气长输管网、500千伏变电站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今年以来,我们把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的主要抓手,统筹推进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州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和“四个一批”推进机制,先后三次举办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在全州形成抓大项目、大抓项目的浓厚氛围。36个省重点项目、316个州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182亿元、641亿元以上,动态储备州重点项目440个、总投资1748亿元。一大批重大项目竣工建设,推动全州城乡面貌发生新的显著变化,为我州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承载空间。
四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坚决扛牢首倡地政治责任,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全省率先设立了总规模为4055万元防返贫致贫专项救助保障基金,做实做好政策、工作、组织“三个衔接”,“闭环”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全面完善,涉贫问题及时整改全部清零,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加大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113个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就业扶持项目全面实施,有效解决了5500余名易地搬迁户最担忧的就业问题,帮助搬迁群众更好地融入城镇新生活。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六大行动”,分别制定实施方案,量身定制支持政策,争取到中央、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9.27亿元,推动乡村振兴各项任务全面落地见效。全州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乡风文明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群众生活更加殷实,为实现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打造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迈好了第一步。
?五是发挥改革开放关键作用,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取得明显进步。坚持以改革创新的举措推动发展,38大项121小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建立健全营商环境评价“指标长”制度,推动审批服务“四减”、政务服务“好差评”,企业开办实现“零成本”,审批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工程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38到96个工作日,不动产一般登记、抵押登记平均办理时间缩短至1.1天。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园区赋权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人才激励机制改革、教育改革、农业农村改革,殡葬改革、基层治理体系改革等一批改革事项取得新突破。凤凰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经验全国推广,教育部连续2次推介我州“双减”工作典型经验。聚焦实体经济降本增效,及时出台了降低企业六大要素成本、加强产销对接等政策文件及实施细则,为各类市场主体落实奖补资金和减免税费9.33亿元。与省内多家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州内金融机构广泛开展政银企对接,深入开展“百名行长联千企深化年”活动,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加快扩大开放步伐,创新招商引资举措,引进“三类500强”企业新投资项目13个,招商引资增速、项目落地率均居全省前列,市场主体达到16万户,新增企业主体增长11.7%。全州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吸引越来越多投资者来我州投资兴业、共赢发展。
六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推动民生福祉增添新成色。聚焦群众所需所急所盼,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累计完成民生支出237.5亿元,民生支出占比达66.34%,省定10件、州定25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突出办好“五位”民生实事,关爱帮扶“五类”重点人员,办成实事近2.18万件,受益群众达192万余人次。全州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9万人,完成农村改厕3.88万口、提质改造农村公路301公里、新建村组停车场408个、农村大团寨消防水池68个。新增学位3.13万个,12所芙蓉学校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城乡特困供养人员救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分别达585元/月、4536元/年,9048元/年、5700元/年以上,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与长沙市并列全省第一,保障了48万城乡低收入群众、临时困难群众和残疾人生活。加大独生子女失独伤残家庭、城市困难群体等帮扶救助力度,州本级安排资金9400万元,城市4万多特困群众得到及时有效帮扶,针对今年可能出现冷冬气象预报,及早安排专门资金,解决了1.5万农村困难群体及孤儿安全取暖问题。改革发展的红利更多惠及广大群众,民生保障的成色越来越好。
七是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底线思维,守住了各类风险底线。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快速打赢了7月底发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从严落实外防输入措施,加快推进疫苗接种,加强基层防控体系建设,疫情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锰污染治理、“四废”治理、砂石土矿整治、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等治理整治,科学、系统、依法解决了一大批历史遗留环境突出问题,锰污染治理成效得到中央生态环保督查组、生态环境部和长江办的充分肯定,39个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14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双双达到100%,空气、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0%以上。全面加强政府债务风险防控,坚持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没有出现还本付息逾期,全州风险等级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风险总体可控;
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1.19%,远低于5%的监管红线。统筹抓好防汛抗灾、信访维稳、社会治安、网络舆情等领域风险防范,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深入开展社保基金管理防风险、堵漏洞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成功应对了34轮强降雨,守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全州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高质量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对标高质量发展指标,我州在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园区产出水平、全社会研发投入、营商环境便利度指数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明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二是实体经济整体实力不强。龙头企业和“四上”企业较少,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面临较多困难。产业整体链条不长、附加值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不强。三是民生领域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放缓,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四是各类风险挑战仍然很大。防返贫、还债务压力较大,在灾害防治、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社会管理、信访维稳等领域仍然存在薄弱环节,风险防范化解任务依然艰巨。五是“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大。对此,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对标加压,全力以赴加快解决。
二、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为我们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抓好贯彻落实。
一要准确把握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州实际,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州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着力打造“三区两地”、建设“五个湘西”,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突破年、产业项目加速年、营商环境攻坚年,保持经济健康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以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湘西的实绩实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二要准确把握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取向。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名公众号辛苦整理,倒卖者可耻!,系统提出了有利于经济稳定的七大政策,政策含金量很高。我们一方面要深入学习研究,主动对标中央政策取向,逐项逐条吃透政策,积极争取政策红利;
一方面要积极作为,谋划制定我州政策,推动加快发展。
三要准确把握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
必须坚持稳中求进;
必须加强统筹协同、坚持系统观念。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落实到做好经济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毫不动摇地抓好发展这个最大的实事。坚持稳中求进,尊重发展规律,遵循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推动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四要准确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底线要求。我们要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抓好风险防范和处臵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稳妥化解政府性债务,积极偿还存量债务,严禁增加债务增量,严禁政府违规融资或变相举债。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从严从紧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全力防范安全生产风险,确保全州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统筹抓好社会治理风险防范,切实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五要准确把握提升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全州党员干部特别是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同志们,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特别是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尊重发展规律、遵循经济规律,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准确把握工作中出现的新形势和新趋势,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一茬接着一茬干,一件接着一件办,甩开膀子加油干,锲而不舍抓落实。
三、关于明年经济工作主要目标任务
明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7%,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11%,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8%和1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节能降耗完成省定任务。实现上述目标,具体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要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上闯出新路子。我州脱贫之后,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现代化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我们要继续扛牢首倡地的政治责任,大力开展“乡村振兴突破年”活动,加快补齐我州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一要托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底线。聚焦防返贫这个托底性任务,持续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的动态监测管理,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持续加强对大病重病户、重度残疾户、低保户等重点对象帮扶,筑牢防返贫致贫救助保障底线。持续加强对272个重点村帮扶,集中力量补齐特色产业、村集体经济、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此同时,坚持示范带动,全力打造“十八洞”红色地标和区域公共品牌,高标准创建12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做好50个以上特色产业示范乡镇建设,支持花垣县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支持保靖县建设全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县,力争每个县市成功创建1个以上省级强镇,1-2个县市成功创建乡村特色产业与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市。二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基地建设上,重点突出现有400万亩农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创建一批智慧农业试点示范基地。积极对接省“六大强农”行动,大力发展油茶、烟叶、蚕桑等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国家级特色产业优势区。在精深加工上,积极培育和引进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龙头企业,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力争新增5家以上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以上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家以上州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在品牌建设上,积极推介“湘西香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每个优势产业逐步形成1-2个主打品牌,“两品一标”品牌达到200个以上,提升我州绿色、生态、有机、富硒特色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融合发展上,加快农业与工业、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实现“农旅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发展。三要推动传统乡村向美丽乡村转变。突出建设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推动农村由全面脱贫向共同富裕转变。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完成省定农村改厕任务,加大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及污水治理力度,全面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和文明建设,抓好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利用,着力创建一批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精品村,着力绘就环境优美、生态优美、民风淳美、社会和美的“美丽湘西”画卷。
(二)要在依托资源和平台优势、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上闯出新路子。我州矿产等资源相当富集,这既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我州高质量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大力开展“产业项目加速年”活动,通过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构建具有湘西特色的优势产业链,做大做强工业这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一要加强“五好”园区创建。持续推进9个工业园区调区扩区和化工园区申报,吉首、泸溪、保靖、永顺等县市,要明确调区扩区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安排专人专班专抓,加强与省发改委及省直相关部门的衔接,力争2022年上半年调区扩区工作进入省级层面。泸溪高新区成功创建省级化工园区。建好园区平台,着力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创新体制机制,继续深化园区赋权,全面推行“以亩产论英雄”“用实绩比高低”,加快提升园区产业专注度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力争在全省综合评价中均实现进位争先。支持湘西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泸溪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铝基复合材料火炬特色产业基地。二要加强优势产业链建设。健全产业链推进机制,全面实行产业链链长制。大力推进酒业、绿色矿业及新材料、特色食品、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生物科技、建材与装配式建筑、文旅文创、商贸物流、数字经济等10条优势产业链建设。做大做强以白酒生产为核心的酒业产业链,把湘西州打造成为全国馥郁香型白酒之都和全国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加快锰锌钒铝为主的绿色矿业及新材料产业链绿色转型发展,扎实推进矿业资源采选冶炼一体化及页岩气等优势资源勘探开发,着力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铝基复合材料产业集聚区、国家级锰锌钒铝深加工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国钒储能新材料基地,走出一条以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创新投融资模式,政府财政出资1亿元成立产业投资基金,撬动更多金融资金、社会资金投入优势产业链。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力争数字经济产值增长15%以上。三要做大做强市场主体。要在企业培育上精准发力,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力争净增规模工业企业40家以上。用好IPO绿色通道政策,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在企业帮扶上精准发力,聚焦解决“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和困难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政银企合作对接平台,助推企业加快发展。要在招大引强上精准发力,按照“链群配+双高”原则,加大“五好”园区、优势产业链招商力度,招引一批投资大、产值大、税收贡献大、经济社会效益高、环境友好型的项目落地,努力提升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质量和水平。力争新引进“三类500强”企业项目5个以上,引进省外境内资金增长20%以上。
(三)要在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文旅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上闯出新路子。我州虽然已是全国全省文旅产业高增长地区,但仍然存在资源比较分散、产品业态不优、市场主体不强、整体效益不高等突出问题。我们要对标打造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旅游目的地,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积极申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全面提升湘西文旅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擦亮我州高质量发展的颜值。力争明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7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625亿元以上。一要着力提升品牌影响力。突出抓好全域旅游,推进凤凰古城、老司城、芙蓉镇国家5A级景区创建,力争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1家以上4A级旅游景区。大力推进湘西峒河园林艺术文旅谷等文旅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景区景点提质升级,加快推进旅游公路、游客中心、旅游标识、停车场、游步道、旅游厕所、充电桩、休憩场所等涉旅公共服务设施提质升级。大力推进文旅宣传营销,充分发挥新媒体矩阵作用,办好各类特色节庆、会展活动,打好线上线下营销“组合拳”。大力推进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高旅游行业文明程度和从业人员文明素质。二要着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坚持走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市场化发展道路,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壮大市场主体,努力在市场竞争中闯出新天地。牢固树立全州“一盘棋”思想,加强全州景区景点线路互推、营销互动、游客互送、业态互销,加快构建旅游联动发展大格局。统筹全州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加快组建州级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大力培育和引进文化旅游龙头企业、投资平台、企业集团落户湘西。加快推进全州“智慧旅游”一体化平台建设,促进“数字化+旅游”相融相生,真正实现一部手机游湘西。做好“山、水、人”的文章,打好生态牌、文化牌、服务牌,讲好湘西故事,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让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三要着力提升业态吸引力。做好“旅游+”的文章,丰富旅游产品、旅游业态,着力建设一批精品旅游路线、开发一批特色旅游产品、创建一批网红旅游景点。充分发挥张吉怀最美高铁优势,依托高铁站点、线路,大力推进高铁沿线地区景区景点、自然旅游景观和红色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着力打造张吉怀高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优势,建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湘西段)、国际减贫交流基地、全国红色教育实践基地,擦亮红色湘西名片。充分发挥特色民族文化、乡村文化资源丰富优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遗产,着力打造浓郁民族风情体验区。充分发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城市品牌优势,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质遗迹与矿业遗址等保护利用,支持建设完善世界地质公园、非遗文化传承中心、非遗产业园、非遗展示体验中心,加快推进苗疆边墙遗址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畅通联接“老司城—武陵源-崀山—桂林”世界遗产旅游走廊,着力打造研学旅行目的地。
(四)要在加强城乡建设和生态保护、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闯出新路子。我州城乡建设水平与全国全省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我们要充分挖掘城乡建设投资空间,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力争全州城镇化率达到52.6%以上,拓宽我州高质量发展的承载空间。一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突出州府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大力推进湘西高新区、吉首老城区、乾州新区、高铁新城区、矮寨旅游区“五区”联动发展,加快吉凤融城大道建设,推动吉凤融城发展,提升州府城市首位度和辐射带动力。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和产业链配套服务设施,加快推进县城提质改造和产城融合发展。突出抓好105个老旧小区改造和几十个棚户区改造,全面规范农村住房建设,全面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推进5G、新能源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城区地下综合管廊、水电路气网、停车位、公厕、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设施及休闲娱乐场所建设,着力打造人民满意的高品质生活空间。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大兴寨水库、龙桑高速、湘西机场、500千伏和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天然气管网、新一轮城乡电网改造升级、生态修复、吉首永顺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铜仁至吉首高铁、渝湘粤高铁秀山至吉首段、辰溪经泸溪凤凰至花垣(茶峒)高速公路、湘西港二期、长江经济带协同推进项目、通用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完成重点项目建设投资700亿元以上。大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加强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建设,全面推行“路长制”,加快实施“互联网+教育”应用基础全覆盖工程、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敬老院提质改造三年行动,支持有条件的村镇开通公交线路,支持湘渝黔边城协同发展合作区、武陵山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建设。二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携手三峡集团,着力开展长江大保护和清洁能源等开发,努力把我州打造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第一州。积极推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支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要在生态保护修复上走在前列,严格执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格落实“河湖林长制”和长江十年禁渔措施,实施“五彩森林”生态廊道建设,擦亮“国家森林城市”名片。要在生态污染防治上守好底线,高站位打好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抓好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长江经济带警示片等反馈问题整改,纵深推进以花垣为重点的全州矿业污染综合整治整合、砂石土矿整治、“四废”综合整治、尾矿库治理、城乡生活垃圾治理、餐饮油烟整治等工作,确保全州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达96.5%以上,国省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稳定在100%。要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作出示范,做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文章,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创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进一步找准和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将生态优势转化成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三要推进全域文明创建。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底色,也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名片。全域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景区和平安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支持各县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好各项民族政策,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前发展。
(五)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共同富裕上闯出新路子。当前,我州民生领域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我们要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建设,着力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大力兴办民生实事,不断增添高质量发展的民生成色。一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双减”部署要求,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健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机制,加强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公办、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全面消除“大校额”“大班额”,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支持吉首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湘西职院开展国家“双高计划”创建,理顺吉大师院办学体制。始终把人民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深入实施健康湘西行动,加强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标准化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建设,支持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促进中医药和土家医、苗医等民族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让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大力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应急物质保障、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救治、慢性病综合防控等体系,筑牢重大疫病防控的“防火墙”。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二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全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脱贫监测户边缘户和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等重点群体就业,力争新增城镇就业2.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面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待遇调整和异地就医结算政策,统筹抓好大病保险、城乡低保、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和抚恤优待等社会保障。提高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加强对弱势群体关心关爱,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城乡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费和社会集中养育孤儿、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加强社保资金、医保资金、公积金监管,提高基金保障能力,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养老钱”“保命钱”“买房钱”。建立健全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和老年健康支撑体系,逐步提升老年人福利水平,让老年人颐养天年、安享晚年、益寿延年。三要大力兴办民生实事。在办好省定民生实事的同时,明年要办好15件州定民生实事。认真落实好党史学习教育要求,建立办好“五位”民生实事和“五类”人员帮扶长效机制,尽心尽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办到群众心坎上。
(六)要在依法治理和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上闯出新路子。湘西州是后发地区,要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扩大开放,大力开展“营商环境攻坚年”活动,做优做好湘西高质量发展环境。一要持续深化改革开放。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全面塑造湘西发展新优势。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加强财政四本预算衔接力度,加大政府性基金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力度,加大结余结转收回力度,全面增强财政统筹能力;
统筹推进投融资、金融、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城市管理、诚信体系等各项改革措施落实落地。坚定不移走开放发展之路,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武汉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加快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积极融入大市场、引进大企业、建设大项目、加快大发展,努力把湘西州打造成为武陵山片区投资的热土、创业的沃土、发展的乐土。二要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深化“放管服”和“一件事一次办”改革,科学精准赋权,实行容缺审批、承诺审批、拿地即审批等新机制。整合各类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和数据资源,加快推进“一网通办”。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立企业赋“码”保护平台,千方百计为企业松绑、为市场腾位。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着力解决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州,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让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发展。依法推进要素市场化配臵改革,促进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数据等自主有序流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三要持续强化要素保障。密切监测大宗原材料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打通堵点卡点,做好大宗原材料保供稳价、能源安全保供等工作。推动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化常态化,全面落实国省新一轮减税降费、用电用气物流降本增效等政策措施,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等的支持力度,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加强资金、人才、土地、资源等要素保障,抢抓国家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扩大专项债规模等重大机遇,确保争取上级资金增速高于国省计划安排增速,金融贷存比稳定在90%以上,金融机构非住户贷款占比70%以上,完成新增和控制储备土地7500亩以上。让一流的营商环境成为湘西发展最亮丽的名片,让各类市场主体在湘西竞相成长,不断发展壮大。
当前,正值岁末年初,元旦春节临近,国省州“两会”即将召开。我们要统筹抓好当前各项工作,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周密安排好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保障粮油肉蛋奶果蔬等保供稳价,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扎实做好“两节”期间走访慰问、帮扶救助、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各项工作,确保全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5个方面阐述了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夯实长期执政根基的重大问题,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题中之义,是事关未来的大变量,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答题。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四届十次全会精神,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不断开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境界,以优异成绩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充分肯定2021年经济工作成绩
2021年是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一年来,我们面对世界变局和世纪疫情的叠加冲击,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新要求,特别是面对建党百年、“十四五”开局、共同富裕示范区起步的新形势,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突出“三个争先”,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育新机、开新局,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交出了改革发展靓丽成绩单,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经济恢复更加稳固。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增长8.5%、两年平均6%左右。经济结构优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战略性新兴和高技术产业等增速均高于面上增速。内生动力增强,质量效益向好。
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扎实开局。全面部署示范区建设,初步构建共同富裕的话语体系、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省委社会建设委员会挂牌成立。系统谋划扎实推进重大改革特别是扩中提低改革,制定40多项专题政策和方案。成立省委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咨询委员会。
数字化改革纵深推进。“152”体系构架不断完善,数字化改革的理念、思路、方法、机制深入人心。探索推进“152”体系与“141”体系衔接贯通,涌现出一批实践、理论和制度成果,“七张问题清单”、浙江公平在线和浙江外卖在线等重大应用上线。发挥数字化改革总抓手作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转变。
科技创新加快突破。战略科技力量显著增强,之江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甬江、瓯江等省实验室挂牌,浙江大学新增院士5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力,科技创新人才加快蓄积。研发活力持续迸发。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展现新作为。外贸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量跃居全国第三、又进了一位。自贸试验区高质量推进,获批建设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13年蝉联世界首位,成为全球第六大加油港,海洋经济势头强劲。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气象,长三角一体化扎实推进,“四大”建设深入展开,“一县一策”推进山区26县跨越式发展,农业“双强”行动开局,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白鹤滩清洁电力入浙、三门核电二期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建成南方首个核能供热示范工程。新一轮“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有力实施。低碳零碳试点加快推进。“五水共治”、生态修复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高质量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积极打造民生“七优享”金名片,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帮扶困难人员就业超额完成全年目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达标率不断提高。扎实推进新冠疫苗全民接种工作。
平安大局坚实稳固。一体推进平安中国和法治中国示范区建设,建党百年大庆等重大安保任务圆满完成,打赢防御台风“烟花”硬仗,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成效明显,重特大事故零发生、涉众型案件零暴发,基层治理现代化显著提升。
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埋头苦干、共同奋斗的结果。从浙江实践看全局,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的领袖力量、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无论形势多么复杂、无论任务多么艰巨、无论多大的惊涛骇浪,只要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坚定不移遵循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就一定能够巩固拓展高质量发展的大好局面,一定能够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一定能够以浙江之窗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
回顾一年,浙江经济呈现出韧性强、活力足、质量高、潜力大的鲜明特点,我们对复杂形势下做好经济工作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是增强“统”的功能,党建统领、整体智治。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整体谋划、顶层设计,以数字化提升经济治理的智慧化,上下贯通、专班运作、争先创优,层层放大“滚雪球”效应。
二是把住“稳”的大局,保持定力、识变应变。落实发展第一要务、稳定第一责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复杂严峻挑战中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三是坚定“进”的方向,创新驱动、改革突破。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以改革破除制度藩篱,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四是打牢“实”的基础,做强实体、振兴实业。坚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制造强省,引导资源要素更多流向实体经济。
五是激发“企”的活力,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实施“三服务”2.0版,推动减税降费政策快速精准直达,大力支持浙商创业创新,扎实推进民营经济“两个健康”。
六是提升“好”的水平,努力实现富民惠民安民。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让群众企业过好日子,突出就业增收富民、公共服务惠民、平安建设安民,汇聚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磅礴力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和问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需要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明确目标、把握关键,以政策的“实”和“效”实现发展的“稳”和“进”
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稳进提质、除险保安、塑造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取得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社会大局稳定,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成效中,努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为全国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关键要把握3个方面:
一要稳进提质。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住经济大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稳投资、稳工业、稳企业、稳预期,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增强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放大特色优势,增强发展动能,培育新增长点,努力在严峻挑战中逆势奋进、赢得先机。2022年一季度、二季度在高基数基础上稳增长的压力大,发力点必须靠前。同时,稳进提质不是仅仅求稳,还要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升。
二要除险保安。2022年大事喜事多,防控风险,确保安全和大局稳定是头号任务。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打好防范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和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从严从实从细识别控制风险,保持社会大局平安稳定,高水平建设法治中国和平安中国示范区。
三要塑造变革。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过程,转化为塑造变革性实践的过程,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全面转入创新驱动轨道,推动体制机制实现系统重塑,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要用好政策这个“船”和“桥”。对标对表中央政策,结合浙江实际、把握政策机遇、加大创新力度,打好稳增长政策组合拳,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全面提升政策时度效。
(一)财政金融政策要精准直达
用好省域中观层面的财政、金融政策工具箱,持续提升政策效能。财政政策要“四两拨千斤”。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支持力度。扎实开展专项债券项目储备行动,加大财政支持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力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体系,探索构建体系化、集成化的“钱随人走”制度体系。金融政策要精准滴灌。及时把中央稳健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的要求传导落地,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给予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中小银行专项债、直达实体经济金融政策倾斜。积极拓展直接融资规模,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争取国务院批准一批金融改革试点,推动金融业做大做强。
(二)微观政策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把稳增长的重点放在稳企业稳主体上。
一要在减负降本上持续发力。不折不扣落实减负降本部署,出台新一轮减税降费和降低融资成本、物流成本、用工成本等系列政策。
二要在主体升级上加大力度。完善政策、梯度培育,深入实施“个转企”、“小升规”、“专精特新”、单项冠军、“放水养鱼”和雄鹰企业培育行动。
三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打造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先行省,实施专利密集型和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工程,联动实施质量强省标准强省品牌强省战略。
四要保障公平竞争。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国企和民企共同发展、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均衡发展、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三)结构政策要畅通循环、优化供给
一要完善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政策。实施新一轮“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制定出台“专精特新”、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等政策举措。
二要迭代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打造数字安防、集成电路、网络通信、智能计算、高端软件和智能光伏等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三要深入实施投资新政。抢抓政策机遇的窗口期,继续抓好省“4+1”重大项目,开展优结构、扩投资“1+9行动”,完善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机制,用足用好能耗单列指标等国家政策。集中力量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全力推进海塘安澜、百项千亿防洪排涝、水库除险加固等重大水利工程。
四要实施消费新政。支持各地发放数字消费券,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改革试点。制定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绿色消费支持政策。持续抓好数字生活新服务,建设新型消费中心。
(四)科技政策要增强创新动能
一要制定实施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政策举措。迭代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四张清单”机制,深入实施“尖峰、尖兵、领雁、领航”重大科研项目,支持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和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甬江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全面提升,支持宁波、温州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二要制定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壮大的政策举措。加快推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政策,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
三要制定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的政策举措。实施科技领军人才“白名单”行动,启动“百院千企引万才”行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知识价值导向的分配机制,健全科技创新基金体系。
(五)改革开放政策要发挥数字化改革引领作用
一要迭代升级数字化改革。优化“152”体系架构,丰富场景、迭代应用,全面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业务流程优化、制度重塑、系统重构。加快省市县“152”体系与县以下“141”体系衔接贯通,打造一批管用实用好用、具有全国影响的重大应用。
二要深入推进重要领域改革。深化要素市场化配臵改革,打造营商环境最
优省;
稳步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
率先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重点推进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混合所有制改革。
三要深化“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建设。增强宁波舟山港硬核力量,争创国家数字贸易示范区,抓好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快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推进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建设。
(六)区域政策要注重优化空间结构
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坚持海陆统筹、山海协作,以“四大”建设为主平台优化省域空间布局。
一要完善增强大湾区引领辐射能力的政策举措。重塑海洋经济发展政策体系,统筹推进杭州湾产业带、甬舟温台临港产业带、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联动发展,加快打造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推动开发区(园区)融合发展。
二要制定实施大花园“串珠成链”政策举措。按照整体大美、浙江气质要求,支持衢州、丽水合力打造最美核心区,培育一批低碳城区(园区),深化诗路文化带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深化城乡统筹集成改革,建成一批未来社区、未来乡村。
三要完善3个“1小时交通圈”的政策举措。补齐重点地区交通短板,打造高品质的杭绍甬一小时通勤圈,提升综合交通领域数智化水平。
四要完善大都市区能级提升的政策举措。持续唱响杭甬“双城记”,加强都市区之间的协同合作、错位发展。
五要迭代升级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设立“山海协作专项资金”,加大对山海协作、“产业飞地”、特色生态产业平台的支持力度。
(七)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
一要完善高质量就业政策体系。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深入实施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和技工教育提质增量行动,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
二要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双减”落实落细。
三要实施卫生健康改革攻坚行动。持续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城乡居民健康“三免费三惠享”行动,落实三孩生育配套支持措施。
四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强化公办养老机构兜底功能、公益属性,切实解决好困难老年人兜底、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等问题。
五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推动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水平和待遇水平双增长,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六要完善住房保障政策。重点解决大城市新市民、青年人阶段性住房困难。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满足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三、着力抓好2022年重大任务
学深悟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实际、系统谋划、加快落地,推动实现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2022年要抓好7方面重大任务:
(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我省承担着为全国探路的重大任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2022年是示范区建设一周年,必须用好系统重塑的思路方法,找准突破性抓手,加快探索实践路径,确保形成一批有全国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一要在建设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上探索突破。深入开展激发创业创新活力集成改革,全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打响“创业就业在浙江”品牌。
二要在完善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上探索突破。加快推动社保制度体系重塑,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工作,创新完善城乡居保、商业补充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制度,逐步缩小不同群体社保待遇差距。
三要在扩中提低、缩小收入差距上探索突破。探索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安排,突出抓好扩中提低重点改革事项,加快构建有利于共同富裕的财税政策体系。
四要在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上探索突破。扎实推进“四大”建设,加快海洋强省建设,推动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联动实施农业“双强”、乡村建设、农民共富行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和乡村集成改革,健全“两进两回”长效机制。
五要在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上探索突破。迭代升级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做好高水平大学引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等工作;
加快构建老年友好型、育儿友好型社会,完善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六要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上探索突破。加强舆论引导,让共同富裕新理念深入人心;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试点,健全高品质精神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江南特色的文化创新高地;
实施全域文明创建工程,深化“最美浙江人”行动,培育“浙江有礼”省域品牌,加快提升全社会文明素质。
(二)扎实推进数字化改革、打造全球数字变革高地
一要着力建设三大科创高地。坚持“四个面向”,大力建设高能级创新载体,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扎实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在人工智能、未来网络、智能感知等领域自主创新取得突破。
二要着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部署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领先的算力和新技术基础设施,加强大型数据中心建设,构建云边协同的算力服务网络,建设融合型智能化基础设施。
三要着力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培育数字安防、集成电路等标志性产业链和数字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产业大脑+未来工厂”。高质量举办首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加快建设数字自贸区,打造全球数字贸易中心。
四要着力构建高效善治的数字化治理体系。重塑社会治理运行机制,加快建成“掌上办事之省”和“掌上办公之省”。加快建设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多层次数字人才,创新新型组织模式,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生态。
(三)扎实做好亚运会亚残运会各项工作、确保圆满成功
要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全面落实抓推进,确保实现“中国特色、浙江风采、杭州韵味、精彩纷呈”的办会目标,将其打造成为“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一要彰显独特韵味。全方位打磨创意方案,确保开闭幕式精彩纷呈;
打造高效办赛场景、便捷参赛场景、精彩观赛场景,以数字科技深度赋能智能亚运;
开展“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深入挖掘宋韵文化、吴越文化等底蕴,全面展示新时代文化高地风采。
二要推动城市整体提升。把亚运筹备与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环境整治、城市能级和治理能力提升结合起来,加快轨道交通、城市道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国际化水平。
三要强化服务保障。强化赛时赛事运行保障,优化志愿者服务,广泛动员群众参与,为各方宾朋提供安全可靠的全方位高品质服务。
四要放大外溢效应。加强市场运作,挖掘和抢抓亚运机遇。加大外宣力度,向全世界全方位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展示建党百年来中国的沧桑巨变,展示浙江的蓬勃活力和浙江人民的精神风貌。
(四)扎实推进能源资源和粮食安全体系建设
要提高站位、主动作为,推动关键性资源保障能力重塑,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一要坚持节约优先。推广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加快技术改造,推动地方实施用能预算管理,提高节约效率。
二要加快宁波舟山港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大项目建设。
三要开展“粮食保卫战”。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良种研究推广力度,加快种业“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省际粮食购销协作,支持企业在全球构建粮油购销体系,推进舟山粮食产业园建设。特别是要扎实稳步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工作。
四要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扎实推进百个千亿能源项目建设,实施“风光倍增工程”,优化电力、天然气运行调度。
(五)扎实推进更加绿色低碳的美丽浙江建设
一要切实抓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智慧低碳城市建设,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加强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倡导绿色低碳生活,重塑现代能源体系、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全面转型。
二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生态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持续巩固提升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成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修复,严守饮用水水源地等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保护,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三要全面实施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和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
四要推进美丽浙江建设机制系统性重塑。建立健全中央环保督察整改长效机制,以数字化改革提升美丽浙江建设整体效能,健全长三角生态环保协作机制,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统筹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电力交易等市场建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机制。
(六)扎实推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要坚持规范和发展并重,推动平台经济治理系统性变革,加快打造平台经济现代化治理先行省。
一要率先构建公平透明的规则体系。设臵“红绿灯”,为市场主体明确规则、划出底线,建立资本并购预警防控机制,加大对初创企业、新兴平台保护力度。
二要率先构建高效协同的监管体系。推动市场化法治化数字化协同创新监管,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强化电商新业态治理和规范,强化平台企业“信用体检”“精准画像”。
三要率先构建规范健康的生态体系。推进市场主体准入便利化改革,逐步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准入限制,加大对各类经营者的金融支持力度。
四要率先构建激发活力的创新体系。支持引导平台企业加强研发,发挥平台对传统产业的放大作用,加速模式、业态、产品和服务的迭代升级,激发平台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七)扎实推进重大风险防范化解
要锚定平安护航党的二十大、杭州亚运会等大事要事,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放大风险识别与闭环管控新优势,确保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动态平衡。
一要坚决维护政治安全。
二要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风险。健全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臵机制,迭代金融风险监测防控体系,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三要狠抓公共安全和安全生产。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开展平安建设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常态化扫黑除恶,坚决“遏重大”“控较大”,全力防案件、防事故、保安全。
四要完善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和专项治理有机结合,推动实现维稳保平安向法治创平安、静态平安向动态平安、一时一域平安向全程全域平安的根本性转变。
要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这是做好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基本前提。全面总结经验教训,着眼打主动仗,构建“源头查控、快响激活、硬核隔离、精密智控”的六大机制:以精密智控平台为手段的指挥决策机制;
卫健、公安、地方政府党政领导“一把手”“三责”联动快响激活机制;
封控区、管控区、集中隔离区“三区”管控机制;
快检测、快流调、快编组、快运输、快隔离“五快”循环落实机制;
舆情、社情、疫情“三情”联动机制;
社区清零、隔离点清零、有序解封的分阶段清零机制。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坚决扛起责任。要突出平战结合、扁平化管理,健全应急演练等制度,确保防控体系适应疫情形势变化和防控需要,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遭遇战歼灭战。
(八)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
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经济工作各方面各环节,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浙江见行动”。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抓好中央决策部署在省域中观和基层微观落地。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经济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强化数字赋能,建立健全省市县贯通的高效协同机制,增强经济治理精准性科学性协调性。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完善责任传导机制,确保工作一贯到底、见到实效。
提升塑造变革能力。更加注重生成性学习、保持创造性张力,强化系统观念、战略素养、前瞻思维,提升党员干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能力。要勇于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对理念、机制、工具、手段、方法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
加快变革型组织建设,深刻改变党政机关和社会的组织形态、运行方式,体系化创造性推动工作质效提升和现代化先行。
营造争先创优浓厚氛围。坚持实事求是,唯实惟先、务求实效,鼓励基层首创,重在解决突出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忌采取“一刀切”、运动式措施。放大“滚雪球”效应,健全“项目化实施+专班化推进”工作方式,构建完整执行落实链条,打通梗阻、放大细节、发挥优势。强化“指挥棒”作用,把资源和政策集中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地方和团队,进一步形成比学赶超良好态势。
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2021年经济工作回顾
2021年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准确把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要求,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十四五”发展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一年来,我们推动经济在稳定恢复中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联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提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38项成果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新增5名两院院士;
实施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1—11月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9%和15%;
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前三季度农业增加值增长2.9%,全年粮食总产达124亿斤。
激活市场主体、激发内需潜力。1—11月新增市场主体66.2万家,其中企业28.5万家;
打造优质企业梯队,新增上市公司98家、单项冠军企业3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8家。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联盟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打造“四大建设”新亮点,20个“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加快发展,开发区(园区)从1059个整合至134个;
发布首批16个“耀眼明珠”;
建成杭台高铁、金台铁路、杭海城际和杭绍城际等一批项目;
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五年行动计划落地实施。念好“山海经”,出台实施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和专项扶持政策,高标准谋划推进新时代海洋强省建设。
全面提升环境品质。加强生态环境治理,1—11月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2%,省控断面III类及以上水质比例达94.3%;
农村人居环境测评居全国第1位。
一年来,我们在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扎实改善民生。
统筹抓好稳就业促增收。1—11月城镇新增就业113.8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4.1%的低位;
前三季度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1%、11.6%。
加快打造民生“七优享”金名片。1—11月新增托幼机构421家、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08所,新改扩建中小学116所。落地实施“双减”政策,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开展课后服务。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正式落地,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挂牌运行。我省体育健儿在重大赛事中捷报频传,其中获东京奥运会金牌7枚,居全国第1位。
认真做好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筹备工作。比赛和训练场馆、亚运村基本建成,道路交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周边景观美化等配套工作有序推进。精心做好竞赛项目设臵、开闭幕式筹备等赛事组织工作,同步开展志愿服务招募、市场开发、主题宣传推介等活动,营造迎亚运、办盛会的浓厚氛围。
持续深化平安浙江建设。强力推进“遏重大”攻坚战,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清源专项行动,有效防御“烟花”“灿都”台风。
一年来,我们以数字化改革引领改革开放走深走实。
抓实政府系统数字化改革。“浙里办”“浙政钉”日均活跃用户分别超过260万和127万,全省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率达85.2%。1—11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上线运行“民生关键小事智能速办”“浙医互认”“浙运安”“车辆检测一件事”等50个重大应用,解决了一批传统手段解决不到、解决不了的突出问题。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速推进完善陆海区域协调体制机制、深化“两山”转化改革、要素市场化配臵综合改革、区域性国资国企改革试验等13项重大改革,涌现了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改革成果。
做强开放型经济。全面参与共建“一带一路”,1—11月出口增长20.1%,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5%,“义新欧”中欧班列开行数增长43.8%;
宁波舟山港获得我省首个中国质量奖,货物吞吐量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成为全球第3个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0万的大港。
总的看,2021年困难多、挑战大,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靓丽成绩,实属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带领全省人民奋力拼搏、攻坚克难的结果。
二、明确目标、认清形势、增强信心
经济增速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性、基础性指标。通盘考虑严峻复杂形势和我省发展基础、发展潜力,我们安排2022年经济中高速增长的目标,体现了主动作为,有利于引导预期、增强信心。
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坚决顶住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积极应对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尤其要高度关注以下5个方面问题:
一是扩大有效投资、激活居民消费的任务还比较艰巨,外需变化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二是企业面临“缺芯”“缺柜”“缺工”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问题,生产经营和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三是一些行业断供断链风险依然比较突出,受疫情影响,文旅、住宿、餐饮等服务行业恢复比较艰难。
四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与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五是经济金融领域还存在不少风险隐患,一些领域安全生产事故仍然多发,
常态化疫情防控还要进一步加强。
我们既要正视这些困难、风险和挑战,更要增强发展信心,敢于攻坚克难,善于用好机遇,打好化危为机、化险为夷的主动仗。要坚定不移做“两个确立”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示范引领者,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稳进提质、除险保安、塑造变革、放大优势,全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特别是要充分放大我省市场主体众多、产业根基厚实、经济韧性强活力足的优势,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的活跃度和创造力保持住、提上去,为高质量发展积聚澎湃力量;
充分放大数字化改革先行优势和牵引撬动作用,不断提升治理水平、激发社会活力、优化营商环境,更好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实现2022年预期目标,必须坚持市场有效、政府有为,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针对“三重压力”,直面市场主体需求,回应人民群众期待,制定实施强有力的支持经济稳增长政策。总的考虑是: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的要求,通过承接国家政策、延续整合现有政策、新出台一批政策,综合形成扩大有效投资、减负强企、科技创新、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民生保障“五大政策包”和财政、自然资源、金融、能源“四张要素清单”。继续坚持政府过紧日子,2022年省级通过新增财力、压减一般性支出、整合现有政策资金,新增安排160多亿元财政资金,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撬动引导各方加大投入,更好地稳企业、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增动能、惠民生。
(一)认真抓好十个方面重点工作
第一,千方百计惠企助企,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始终同市场主体站在一起,真心实意帮助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增强活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全面落实国家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措施,制定实施我省减负强企政策,按照“第一时间+顶格优惠”的原则,推动政策直达企业,力争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3000亿元以上,增长20%以上。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港口航运中介、行业协会商会、供水供电供气等领域涉企收费,依法查处上游大宗原材料市场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行为,有效减轻企业成本压力。
强化企业融资保障。制定实施金融支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政策,加大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中长期贷款投放,推动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深入实施小微企业信贷“增氧计划”和金融服务“滴灌工程”,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支持力度,继续扩大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规模,确保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深入实施“凤凰行动”计划。继续开展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保证企业资金流动性。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改革,推进极简审批许可、便利开办登记,联动实施证照并销、破销联办、简易注销,降低企业开办和退出成本。全面落实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清理政府采购、招投标等不合理限制。
第二,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投资“压舱石”“助推器”作用。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狠抓重大项目建设。要谋划和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坚持招大引强与激活民
资、增资扩产与技术改造并重,升级实施省市县长项目工程,加大“六个千亿”产业投资力度。要谋划和实施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按照“适度超前”要求,攻坚实施一批重大交通、能源、农田水利、生态环保、防灾减灾、新基建项目。要谋划和推进重大公共服务项目。只要是群众需要、政府必须干的项目,就要想尽办法上、争分夺秒干,加快实施一批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城市管网更新改造等民生项目。
推动资源要素向重大项目集中。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有效保障重大项目的土地、能耗、资金等要素需求。资金方面,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3000亿元,增长20%,确保能够覆盖到省以上重大项目。争取国家增值税留抵退税10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能耗方面,争取更多的重大项目进入国家盘子,实现能耗单列。落实好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消费总量控制政策,更好推动项目建设。土地方面,2022年要在统筹划定“三区三线”、严格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力度,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土地保障重大项目清单。
提高重大项目建设效率。分层级分领域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工作专班,及时解决审批报批、要素保障、征地拆迁等问题。尤其是对跨区域跨流域跨周期的重大项目,建立省主导实施机制,实行“一项目一方案一政策”,加大协调推进力度,推动续建项目加快建设、新建项目早日开工。加强定期督查考核,每月每季度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晾晒、赛马,落实淘汰、奖励、惩罚措施。
第三,千方百计激活居民消费,充分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坚持短期刺激和长期政策支持有机结合,激活消费需求,扩大消费供给。
大力培育消费新热点。出台进一步促进汽车消费政策、新一轮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撬动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消费。鼓励零售模式创新,推广智能设备、在线内容、机器人服务等新兴消费、无接触消费,做大数字生活新服务规模。抓住亚运契机,放大亚运效应,积极开发沉浸式、体验式消费新场景,发展“商业+运动”“商业+文化”“商业+艺术”等业态,加快培育新型服务消费。
扩大高品质供给。深入实施“浙货行天下”,支持优质产品出口转内销,开发国内大市场。大力发展“新消费+新制造”,推广个性化定制等模式,满足居民多元多样的消费需求。坚持质量强企、标准强企、品牌强企,打响“国货新潮、品质生活”品牌。
优化消费环境。加快建设一批地标商圈、高品质步行街、历史风情文化街区,鼓励发展更多首店、旗舰店、概念店,加强社区商业、农村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放心消费在浙江”行动,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依法保护消费者权益。
第四,千方百计稳外贸稳外资,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招引重大外资项目,放大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优势。
着力稳外贸。抢抓RCEP生效机遇,实施外贸主体培育提升行动,提高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保等政策便利度,全省域推行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确保出口占全国份额基本稳定。扩大优质商品特别是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紧缺资源进口。提升“义新欧”中欧班列市场竞争力。
着力稳外资。优化外资促进服务,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引导外资投向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领域。聚焦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四大片区目标、十个重大标志性成果,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改革突破,塑造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进一步加强国际经贸合作。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共建,高水平建设对欧国际产业合作园、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境外经贸合作区,坚持危地不往、乱地不去,强化项目风险防控,提高对外投资效益。
第五,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坚定不移做强传统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优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整个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塑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深入开展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对已有制造业政策进行梳理整合,新研究出台专项政策,省级新增20%资金,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深入实施“雄鹰”“凤凰”“雏鹰”和单项冠军培育行动。强化链条式培育,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强化集群式发展,2022年培育省级“新星”产业集群20个以上。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壮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数字产业。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新建一批“未来工厂”“智能工厂”。办好首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布局建设数字贸易全产业链。
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商务会展、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深化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服务、休闲旅游、健康服务、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第六,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打造全球数字变革高地。勇于推进改革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努力实现引领型的发展。
纵深推进数字化改革。发挥好数字化改革的牵引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制度变革、组织重塑。乘势而进打造更多管用好用的重大应用,迭代更新“浙里办”“浙政钉”,加快建成“掌上办事之省”“掌上办公之省”。
以数字化改革牵引撬动重点领域改革。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完善标准地制度,确保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增长8%。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电力中长期+现货交易的省级电力市场体系。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强化科技创新。聚焦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实施重大科研平台设施建设千亿工程,推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建综合性科学中心,推动之江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核心支撑,完成10大省实验室布局。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千亿工程,组织开展一批“尖锋、尖兵、领雁、领航”计划攻关项目。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落实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激励等体制机制。
第七,着力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全省域融入长三角,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实现更高水平的共兴共荣。
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认真筹备2022年主要领导座谈会,全力抓好协同事项落实,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扎实推动数字长三角、科创产业共同体、世界级港口群等关键领域一体化合作取得突破性成果。
久久为功抓好“四大建设”。扎实推进大湾区十大标志性工程,接续实施一批交通、产业、科技、生态等支撑性项目,加快提升大湾区建设水平。以四条诗路文化带为脉络,滚动培育一批“耀眼明珠”,擦亮全域美丽大花园金名片。推进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加快建设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确保公路、铁路、机场、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按期落地建设。2022年省财政将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平台注入新的资本金,提升重大平台的融资能力;
实施前期经费激励政策,加快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高标准建设四大都市区,推动形成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格局。
大力支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坚持一县一策,完善省域统筹机制、激励奖补政策,加大对26县基础设施建设、特色生态产业的支持力度。省财政将新增安排专项资金,支持26县生态工业重点项目。
加快建设海洋强省。推进甬舟温台临港产业带建设,支持宁波舟山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确保海洋经济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经济增速1个百分点以上。推进宁波舟山港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提高海铁、公铁、江海等多式联运发展水平。高效推进宁波舟山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建设,打造我国初级产品供给保障的重要基地。
提升城镇建设治理水平。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加强环境容貌整治,建成未来社区30个。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城镇老旧小区开展综合整治改造,鼓励各地用好国开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资金。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推动实施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千万工程”,新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10个、示范乡镇100个、特色精品村300个,开展未来乡村建设试点100个。继续做好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工作,加快振兴现代种业,加大“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支持力度。
第八,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高质量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化污染防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全面转型。
大力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煤电机组节煤减排改造,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坚决避免“一刀切”“运动式”减碳。充分利用“双碳”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巩固提升环境质量。深入推进清新空气行动,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
建设全域“无废城市”,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深化塑料污染治理。
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积极推进“多规合一”,科学统筹划定“三区三线”。开展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八大水系全面禁渔制度,推进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生态修复。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加强珍稀濒危物种抢救保护和外来物种入侵治理。
第九,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全省人民在迈向共同富裕过程中有实实在在获得感。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做大做好“蛋糕”同时切好分好“蛋糕”,全面推进扩中提低改革,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健全就业增收机制。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拓宽灵活就业渠道,让更多劳动者实现勤劳创新致富。实施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认真落实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对照我省实施方案明确的2025年目标任务,聚焦托育、教育、医疗、文化、健身、养老、住房、救助、交通出行等民生问题,认真谋划明年的民生实事项目。同时,按照“能早则早、能快则快、能多则多”的原则分解2022—2025年这4个年度的任务,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让全省人民有感觉、早受益、能满意。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计划,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保,加快实现法定人员应保尽保。优化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深化社会救助综合改革。
办好杭州亚运会。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加强场馆设施建设,提升组织保障能力,打造一流比赛环境,营造热情友好氛围,努力把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办成“中国特色、浙江风采、杭州韵味、精彩纷呈”的体育文化盛会。乘势提升城市形象品质,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商贸旅游产业,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
第十,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守住高质量发展底线。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风险闭环管控的大平安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全面落实常态化防控各项措施,加强疫苗接种,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密防线。完善平战结合、无缝衔接、快速响应机制,确保一旦发生突发情况,就能在最短时间内扑灭疫情。
全力防范经济金融风险。持续防范化解企业债务风险,有序处臵私募投资基金等新的风险点,依法稳妥处臵房地产领域风险,稳步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坚决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全面加强安全生产。深入开展“遏重大”攻坚战,全面排查整治重点领域风险隐患,确保较大以上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双下降”。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食品药品领域万无一失、安全无虞。扎实做好地质灾害、台风洪涝
等自然灾害防治。
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基层治理“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建设,完善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深入实施网络安全整体能力提升行动,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治理。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等违法犯罪。
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做“两个确立”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示范引领者,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努力交出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分答卷。
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必将是载入史册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发展态势更加稳固,创新发展步伐加快,改革开放扎实推进,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民生福祉持续改善,顺利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必须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携手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的精彩华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关于当前经济形势
当前我省既面临多重叠加的风险挑战,也蕴含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深刻认识危与机同生并存的辩证关系,抢抓机遇、奋发有为,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在认识和把握机遇中乘势而上。“十四五”对江西来说,是可遇不可求、决不可丧失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外部环境的有利条件仍然较多,政策叠加的利好效应持续释放,我省自身的比较优势加速彰显,特别是中央将加大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和逆周期调节力度,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激发内需潜力等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我们要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扬优成势、精准发力、乘势而上,努力推动经济发展行稳致远。在认识和把握挑战中迎难而上。在世纪疫情的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疫情仍是影响世界经济的最大不确定因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特别是受疫情影响,去年经济增速逐季回升,今年则逐季下降,明年特别是一季度经济走势不容乐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我们必须强化担当作为,勇于开顶风船,善于化危为机,努力在攻坚克难中闯出一条新路、干出一片新天地。在认识和把握方位中奋勇而上。当前我省正处于厚积薄发、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经济总量与领先于我的兄弟省份相差万亿元以上,而与紧跟我后的省份仅相差几百亿元。可以说,我们实现再创赶超的荣光将很艰难,而被赶超的风险则很大。如果说,短期内江西难以在全国实现整体的进位,但各市县在全国坐标系中要不要、能不能实现进位?各部门各单位在全国本系统中要不要、能不能实现进位?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各地要放大坐标系,找准参照地,激流勇进,不断寻求跨越赶超,努力以自身的争先进位助推全省的大发展、再跨越。各部门各单位要聚焦打造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瞄准一流的目标、保持一流的状态、争创一流的业绩,努力实现在全国本系统中的工作及成效位势持续提升,为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南昌一江两岸。
二、关于2022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原则
2022年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稳定经济发展基本盘,着力畅通经济循环,着力强化科技创新支撑,着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携手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的精彩华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要牢牢把握“稳住、进好、调优”的原则要求。一是要“稳住”。坚持稳字当头、稳字托底,把稳增长放在突出优先的位臵,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切实稳定全省经济大盘,牢牢兜住民生底线,全力保障安全稳定,实现经济稳、物价稳、预期稳、人心稳、社会稳、大局稳。二是要“进好”。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聚焦打造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积极畅通经济循环,着力在发展势头上求进、在科技创新上求进、在改革开放上求进、在区域协调上求进、在绿色转型上求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形成争先进位、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三是要“调优”。坚持优化升级、提质增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调优发展方式、发展路径,调优经济结构、产业层次,调优生态质量、功能品质,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稳住”“进好”“调优”,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其中,“稳”是前提和大局,“进”是目标和方向,“调”是手段和举措。没有“稳”,“进”和“调”就无所依托;
没有“进”,“稳”和“调”就难以真正实现;
没有“调”,“稳”就只能是低水平的稳,“进”也只能是低层次的进。“稳住”“进好”“调优”,只有三者并举、协同发力,夯实“稳住”的基础、激发“进好”的动能、保持“调优”的态势,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三、关于全省发展需要把握的重大问题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新征程,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但我们所推动的发展必须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我省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关于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要转型,产业要先行。总体来看,我省产业实力不强、层次不高、竞争力较弱等问题仍然突出。我们要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突出制造业这个“强省重器”。制造业是产业之本、强省重器。要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大力推进“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倍增,持续做优做实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行动,加快产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服务化发展。坚持“项目为王”,按照“高大上、链群配”的思路,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国际国内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快发展工业设计、现代金融、商务法务咨询、检验检测等现代服务业,以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强化科技创新这个“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强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让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发展的“最大增量”。深入推进创新平台攻坚行动,争取与更多“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合作共建高端研发机构,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高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率,推进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我省高质量发展最大短板就是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要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深入实施具有竞争力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大力引进培育战略型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打造中部地区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抓实数字经济这个“一号工程”。数字经济作为引领未来的新经济形态,既是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也是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蓝海。要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深入实施“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5G+”等行动,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03专项”成果示范应用推广,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广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智慧旅游、智能交通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加快建设“物联江西”“智联江西”。
第二个问题,关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品牌。省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争当全国政务服务满意度一等省份。这绝不只是一句口号,必须不折不扣、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到位。要强化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水平,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全面打响“江西办事不用求人、江西办事依法依规、江西办事便捷高效、江西办事暖心爽心”营商环境品牌。要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拓展政企沟通协商平台和渠道,瞄准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全面优化政务环境、执法环境、经营环境、市场环境,让企业之所想成为我们之所为。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抓手。突出改革协同,加大项目一站式审批、“不见面审批”改革攻坚力度,加强中介服务管理,探索实施重点领域综合执法,推进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进“赣服通”5.0版建设,建立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数据共享应用机制,推动更多高频服务“掌上办”。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学习借鉴深圳、合肥等地先进经验,加强投融资平台整合优化提升,做优做强产业引导基金。要坚持以共建共治为保障。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方方面面,不光是经济领域,也是一个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集中反映,牵一发而动全身。要牢固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理念,倡导“事事马上办、人人钉钉子、个个敢担当”“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尽心尽力尽情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加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与巡视巡察、审计监督、执法监督、干部考核等工作衔接统筹,坚决查处一批损害营商环境的负面案例,大力褒奖一批亲商爱商、重商崇商的先进典型,以正确的导向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第三个问题,关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做大蛋糕”“分好蛋糕”,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坚持突出重点、补齐短板。大力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培育行动,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促进城乡居民稳步增收。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村庄整治向功能品质提升迈进,建设美丽宜居的幸福家园,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样板之地。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鼓励勤劳致富、创新致富,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发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发挥好第三次分配作用,在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中提升收入水平。加快“一老一小”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健全覆盖全省、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帮扶关爱问题,积极促进精神富裕。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既要遵循规律、积极有为,也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要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瞄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解决好就业岗位、托幼园位、上学座位、医疗床位、养老点位、停车车位、如厕厕位等问题。同时,要正确引导群众的心理预期,既不空头许诺,也不吊高胃口,决不搞“福利主义”那一套,决不能养懒汉。
第四个问题,关于初级产品供给保障。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初级产品作为整个经济最为基础的部分,其供给保障能力强不强、水平高不高,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成色、韧性和抗冲击能力。要深刻认识初级产品的战略地位作用,切实提升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水平,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要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江西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要紧紧抓住种子和耕地两大要害,坚持科技兴农、绿色兴农,创新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农机装备提升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绿色食品产业链建设,千方百计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确保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要切实增强资源保障能力。我省矿产资源丰富,笔苑公众号辛苦整理,倒卖者可耻!,是我国主要的铜、锂、钨、稀土等矿产基地之一。要围绕增强铜、锂等矿产资源生产能力,实施新一轮找矿战略行动,支持鼓励企业走出去建立海外大宗商品供应基地。以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和中国稀土集团落户赣州为契机,积极有序推进稀土原矿开采、精深加工、应用研发和技术服务等,抢占世界稀土产业链供应链制高点。要大力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持续推进“节地增效”行动,深入开展“光盘”等粮食节约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各级党政机关要继续发扬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坚持过紧日子。省级机关要带好头、作示范,从严从紧控制“三公”经费。
第五个问题,关于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通盘考虑全省发展态势、产业结构特征、能源资源禀赋,优化完善我省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江西行动。在目标上要坚定不移。按照中央既定部署,坚定不移推进减碳、降碳、低碳、固碳、控碳,确保如期实现工作目标。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努力打造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先行之地、示范之地。在策略上要积极稳步。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长期性任务,必须充分把握好长周期的特征规律,持之以恒、稳步推进。坚持系统谋划,积极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防止因减排带来发展“失速”,造成转型“脱轨”和失衡。坚持在发展中实现减排、在减排中更好发展,大力培育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举措上要科学务实。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绝不是就碳论碳的事,而是要在多重目标、多重约束条件下推进,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要积极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制度框架,完善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等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建立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形成有效的刚性约束。立足以煤电为主的基本省情,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切实保障正常生产生活,坚决防止出现过度反应。
第六个问题,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安全是发展之基、为政之责。当前,全省金融风险形势稳定、总体可控,但内部点状风险值得高度关注和警惕。要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统筹做好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严格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坚持“谁家孩子谁抱”,强化属地风险处臵责任和维稳第一责任,严格落实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纪检监察等部门责任和企业自救主体责任,对重大风险做到“一案一策”“一企一策”,形成风险防控化解合力。要稳妥有序化解金融风险。加快推进地方法人机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股票质押、债券违约、网贷平台等风险处臵,强化各类交易场所、民间融资机构专项整治,大力防范私募基金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集资行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防止“大起大落”,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促进资本规范健康发展。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征和行为规律,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更加注重反垄断、反暴利、反天价、反恶意炒作、反不正当竞争工作,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规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更好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要切实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坚持底线思维,不断增强风险研判、风险识别的本领,提高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社会等各领域风险的能力。要强化地方金融监管力量,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加强金融法治建设,织密织牢风险防控网。高度关注招商引资包括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输入型风险,统筹发展和安全,决不能做无知无畏的“糊涂官”。
四、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最讲担当的要求,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全面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以实际行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要守好稳定经济的“责任田”。切实担负起稳定经济大盘的责任,经常性地加强经济运行调度,紧盯基础性、支撑性、先行性经济指标变化情况,精准、精确、精细研究解决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各市县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对标一流、奋力进取、各显其能。经济总量较大、发展基础较好的地方,要当先锋、作表率,发挥好“压舱石”作用,努力为全省经济发展多作贡献;
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要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挖掘发展潜力,展现小市大作为、小县大担当;
鼓励有条件的设区市、县(市、区)实施“五年创新倍增”计划和行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搞清楚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的问题。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境界,既注重为当前发展创造“显绩”,更注重为长远发展创造“潜绩”,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真政绩。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人民情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答不答应、支不支持、满不满意作为作决策、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务实态度,尊重规律、尊重科学,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切实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政绩观和发展观是密切相连的,发展观出现盲区,政绩观就会陷入误区。各级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要磨砺担当作为的“真本事”。各级领导干部身处经济工作第一线,是推动发展的“关键少数”,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努力提高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好经济工作,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强化系统思维,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本地本部门的工作融入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的“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要始终保持本领恐慌、知识恐慌的紧迫感,不仅要学习经济、金融、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学习历史知识、厚植文化底蕴、强化生态观念,更新知识结构,丰富专业知识,努力打造学习型、研究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锻造狠抓落实的“硬作风”。千条万条,不去落实就是“白条”;
千招万招,不能落实就是虚招;
这忙那忙,不得落实就是瞎忙。要视使命如同生命,怀着“躺着想事、坐着议事、站着干事”的热情,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要精准精细抓落实,提振精神抓落实,敢于碰硬抓落实,对基层要多予一些指导、多教一些方法,既要布臵“过河”的任务,更要帮助解决好“桥”和“船”的问题。牢固树立“有错是过,无为也是过;
有错要问责,无为也要问责”的理念,大力选任一大批“忠诚干净担当”的“干将”“闯将”,让“躺平式”干部躺不住,让装样子、混日子没市场。切实增强攻坚克难的顽强意志,把解决问题作为前进的动力而不是沉重的包袱,坚持“高位化调度、集成化作战、扁平化协调、一体化办理”,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开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1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绿色发展更加鲜明,疫情防控有力有效,沿边开放成效显著,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要辩证把握“危”与“机”,保持定力、把牢方向,坚决克服外部压力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力争取实现后来居上。
会议指出,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党中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部署和要求,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不断巩固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会议确定,2022年经济工作要抓好以下重点任务:
一是大力推进产业发展。要大力突破工业,下大力气培育全产业链,强化园区产业集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全力保障能源供应,大力推进产业创新。要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生产科技化,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要大力推进旅游业态创新,全面提升质量和效益,努力成为引领全国旅游发展创新的一面旗臶。要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大抓营商环境,大力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实现大发展、大提升。
二是推动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要加快推进大通道大物流建设,加快发展国际贸易新模式,加快推进跨境产业合作,以大通道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贸易、大贸易带动大产业。
三是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全面推进乡村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四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要抓实抓细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筹备好COP15第二阶段会议,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五是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风险。要强化阵地意识、压实责任,抓早抓小、精准施策,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云南正处在战略机遇叠加期、蓄积势能迸发期、经济运行承压期、动能升级关键期、风险易发多发期,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新发展阶段上锚定目标,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上坚毅笃行,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扬我所长,不断开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聚焦“六稳”、“六保”,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聚焦产业强省,以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扩大内需,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聚焦营商环境,加快推动市场主体倍增;
聚焦城乡融合,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
聚焦生态保护,持续推进“美丽云南”建设;
聚焦改革开放,加快激活发展动力活力;
聚焦民生改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聚焦安全发展,全力加强平安建设。
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高度重视经济工作,深入研究经济工作,提高经济工作专业化水平。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把经济工作抓在手上,把抓发展、抓项目、抓经济的氛围搞得浓浓的,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
要做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幼、应急管理等各项工作,以最快速度、最严实作风抓好昆明、西双版纳疫情后续的处臵工作,统筹做好元旦、春节期间各项工作。
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奋勇争先,全面做好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在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1年是我省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省委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一是在发展环境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坚持综合施策、趋利避害,推动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迈上新的台阶。二是在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下,坚持担起使命、不忘转型,推动产业两个方面并行发展。三是在能耗双控、“双碳”目标紧约束的背景下,坚持对症下药、长短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四是在越往后越是难啃硬骨头的态势下,坚持蹄疾步稳、攻坚克难,推动改革创新取得积极成效。五是在国内出现疫情多点散发的情况下,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推动疫情防控取得优异成绩。六是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的趋势下,坚持谋民所利、解民所忧,推动民生保障和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
做好经济工作的五点深切体会。一是坚持胸怀大局,做到在服从服务国家需要中谋求自身发展。只要敏于在结合上作文章,善于在转化中下功夫,把国家战略转化为发展机遇,就一定能在服从服务国家大局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二是坚持稳扎稳打,做到在接续奋斗中将一张蓝图绘到底。只要不反复不折腾,就一定能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不断取得新进展。三是坚持审时度势,做到在形势变化中优化目标任务。只要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就一定能使各项决策更加符合经济规律、切合发展实际。四是坚持系统思维,做到在两难甚至几难中作出合理决策。只要统筹兼顾,学会全方位思考、十指弹钢琴,控制多个风险点,就一定能在多元约束条件下求得最优解。五是坚持分类指导,做到在抓落实中精准施策。只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一定能不断增强抓落实的精准性实效性。
会议深入分析了2022年经济形势。指出,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为中央分忧、为大局出力,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是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担当和具体行动。在深刻认识世纪疫情冲击、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等重大挑战的同时,要看到当前我省发展的有利因素正在聚集、潜在动能已经形成、转型重要窗口期仍在延续。只要我们保持定力、把牢方向,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就一定能够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按照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工作矩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必须稳中求进、难中求成,扎实抓好“六稳”“六保”,强化应对突发情况的政策储备和预案准备,克服一切困难,尽可能地稳中求快、稳中求高质量;
必须敏于结合、善于转化,把释放中央政策红利与贯彻省党代会精神统筹起来,找准中央精神与山西工作的结合点,努力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资金和项目;
必须引导预期、汇聚力量,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市场主体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使个体行为、企业行为与国家大政方针及省委重大部署良性共振、同向发力;
必须统筹兼顾、长短结合,既要深化战略思维,又要把握边际变化,把困难和风险估量得更充分一些,在守底线的基础上攀高峰。
明年经济工作中的八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三驾马车要扩量增效。投资方面,要注重传统新兴并重、新老基建并举、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协同、政府民营两端发力,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消费方面,要全力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稳住传统消费,培育新兴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进出口方面,要多措并举稳定出口,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等进口,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二是工业要稳盘托底。传统优势产业要对标“生存线”“发展线”,推动投入产出比、劳动生产率和能效等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迈向先进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按照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方向,聚焦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要进一步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继续支持传统能源特别是煤炭、煤电发挥兜底保障作用,提升新能源安全可靠供应能力,推动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优化组合。三是服务业要分类提升。推动生产性、生活性、非营利性服务业及所属细分行业全面加快提质增效步伐。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发挥物流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四是农业要稳产增收。把稳粮保供摆在突出位臵,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特色优质农业、有机旱作农业等方面挖潜力要效益。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建立“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矩阵。五是太忻一体化经济区要强势起步。要按照中央批复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机构设臵方案和省委部署要求,以服务对接雄安新区建设为目标,建立健全两市协同机制,重点推进雄忻高铁、太忻大道、国道108线改道、滹沱河供水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布局开工一批产业类特别是新材料领域重大项目。要在太忻一体化中谋划打造数据流量谷,推动大数据产业聚集,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六是开发区要整体发力。深入开展“三个一批”活动,既要持续抓好投入、拉动投资,更要持续推动投产、强化产出,加快打造开发区建设升级版,有效发挥主战场作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要当好龙头,在改革、创新、发展等方面走在前列。七是国有企业要苦练内功。扎实做好省属国资国企优化布局战略重组“后半篇文章”,按照“主强辅优、分灶吃饭,对标思齐、突破两线,流程管控、数智支撑,业绩考核、奖罚分明”的思路,用2-3年时间基本消灭亏损特别是子公司亏损,加快实现提质增效。八是市场主体培育要活水养鱼。全面开展“市场主体建设年”活动,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企业上市倍增计划和晋商晋企贴心计划,梯次推进个转企、小升规等工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研究“五有套餐”配套办法,持续创优营商环境。
高质量发展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要讲“财力”,把财政新增部分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倾斜,更要讲“心力”,用心用情感受群众安危冷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要统筹做好各项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促进居民增收要多措并举,基本公共服务要精准兜底。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加快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建设,持续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扎实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和生态省建设,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守好华北“水塔”、筑牢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要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毫不放松抓好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燃气等领域安全生产,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集中力量打好灾后恢复重建攻坚战,全面强化社会治安管控,当好首都“护城河”。
各级党委要加强和改善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做好本地经济领域重大工作的综合谋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主动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进一步自查自纠有关问题、补齐补强专业能力、做深做实工作矩阵、抓好抓活宏观指导、把牢把准用人导向、激励激活精神风貌,在领导经济工作中做到大方向正确、政绩观正确、方法论正确。
要聚焦重点、找准抓手、扭住关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狠抓产业转型,深入实施千亿产业培育工程,统筹做好传统优势产业稳产保供、绿色发展、精深加工文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链集群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文旅康养业提档升级、农业特色转型,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要狠抓市场主体倍增,更加注重壮大民营经济、发展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激发城市“烟火气”,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搭建集聚平台,强化政策支持,加强要素保障,做好精准高效服务,推动市场主体上规模、增活力、提效益,厚植高质量发展根基。要狠抓项目建设,扎实谋划一批产业转型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社会民生项目,加快新基建布局建设,围绕“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谋划推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推动项目建设提质提速提效,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要狠抓开发区升级和长板招商,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深化招商机构和队伍改革,深入开展长板招商,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打造展示良好营商环境的“示范窗口”,充分发挥转型主阵地作用。要狠抓创新生态建设,着力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赋权,加强创新平台梯次培育,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快打造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要狠抓经济生态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主动加强政务服务,推动解决实际问题,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快打造“三无”“三可”营商环境。要狠抓重点领域改革,推动省属国企瘦身健体练内功、财政开源节流提质效、地方金融系统治理增活力,不断提升对外开放能级,持续激发转型发展活力。要狠抓生态修复和减污降碳,有序实施碳达峰山西行动,全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狠抓民生保障改善,抓好就业增收工作,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要狠抓疫情防控和安全发展,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决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山西,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要鲜明树立狠抓落实的工作导向,解放思想抓落实、完善机制抓落实、优化流程抓落实、明确标准抓落实、严格奖惩抓落实,确保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取得实效。
明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迎接党的二十大,是做好明年山西一切工作的主线。一要突出政治引领,以坚定有力行动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全力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彰显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二要突出大局观念,以历史主动精神做好各项工作。抓好发展要务,激发改革动力,扛好维稳责任,切实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以山西工作的新成效新进步服务国家大局、献礼历史盛会。三要突出根本宗旨,以真挚情怀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保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惠民力度只强不弱、惠民实事只多不少,一笔一划写好山西民生大文章。四要突出担当作为,以过硬作风狠抓任务落实。要瞄准目标、敢于攻坚,朝着既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要开动脑筋、敏于创新,以新理念认识新事物、以新举措推动新工作、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以新面貌开创新局面。要对标一流、勇于争先,尽力补短、奋力赶超,确保走在全国同行业同领域前列。要实事求是、善于统筹,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使每项工作都能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会议强调,时值岁末年初,各地各部门要把各项工作往前赶,加强跨周期调节,力争实现明年一季度“开门红”。要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工作,做好市场供应、物价稳定、食品安全监管和冬季取暖等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确保人民群众欢乐祥和度过“双节”。
会议强调,晋者,进也,指太阳初升、万物竞进。新时代我们山西这个“晋”,应该是稳中求进的进,是知难而进的进,是与时俱进的进。我们每个人都要以“晋”自豪、以“晋”自勉,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多作贡献。
会议号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久久为功,不断开创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山西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大事多要事多难事多,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异常艰巨繁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坚持统筹谋划、及早部署,强化精准调度、综合施策,加强政策创新、突出实效,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迎难而上、化危为机,以超常规举措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办好了五件大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实现“十三五”规划胜利收官,奋力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场硬仗,成功举办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但也要清醒看到,全区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仍处于较低区间,发展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要正视问题,找准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切实加以解决。
2021年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第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面开放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抢抓用好新发展机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确定目标要科学、慎重,定下来就必须落实、说到做到,干就干成、干就干好,确保目标实现,同时争取更好的结果。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确立广西“十四五”时期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全面提质的主要目标,要将其细化为2021年的年度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抓好落实。加快发展,要求我们起步就要提速、开局就要争先,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型升级,要求我们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全面提质,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上取得更大成效。
五年看头年,起步很关键。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要紧紧围绕2021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既定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凝心聚力抓产业,着力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要鼓足干劲,突出创新驱动,强化科技支撑,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创新链高效服务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制造业比重,夯实经济发展根基。扎实开展产业振兴三年行动,工业要提速发展,服务业要提质发展,农业要深挖潜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力推进产业招商,启动“三企入桂项目落实、行企助力转型升级”行动,更精准地建链强链补链延链。以更大力度深化改革,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各地要围绕构建“龙头带动、区带支撑、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把产业发展作为地方经济的头等大事,增强产业竞争力和经济运行稳定性,促进区域竞相发展。
——坚持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要持续深入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强化开放引领,更好发挥“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优势,抓住用好RCEP协议签署及中国和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等新机遇,找准广西发展与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契合点、着力点,加快推进“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推进高水平开放合作,着力打造面向东盟更好服务“一带一路”的开放合作高地。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需求侧管理,以扩大投资拉动有效供给,以提振消费激活内需市场,以稳外资外贸拓展发展空间,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推进高水平开放合作,加大力度上项目扩投资,全面提振城乡消费,下大力气稳外贸稳外资,迈出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的关键一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品质。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突出抓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做到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要着力提升乡村“形实魂”,启动实施“三农”领域补短板十大工程,塑造美丽乡村之“形”,充盈乡村产业之“实”,铸牢乡村文明之“魂”,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加快补齐民生和社会治理短板,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要坚守人民情怀,把民生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力以赴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全力促就业稳增收,稳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让全区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要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始终绷紧“外防输入”这根弦,坚持“人”“物”同防,严格实施入境人员闭环管理,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等检测和消毒,筑牢阻击疫情的广西防线。
会议对做好2021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要着力抓好工业崛起,扩大工业投资,实施产业集群行动和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恢复,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做大做强工业园区,强化要素保障。要着力加快“两新一重”建设,实施扩大投资三年攻坚行动和重大项目建设三年滚动计划,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水利重大工程建设,推进“五网”建设大会战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要着力促进消费扩量提质,持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大力拓展城乡消费市场,提升消费品牌竞争力,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提升服务业,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循环畅通高效、产销协同并进。要着力促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动农业加速结构调整,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深化农业农村关键环节改革,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要着力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高标准建设广西自贸试验区,升级发展中国—东盟博览会,扎实推进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建设,提速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加快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建设,统筹推动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协同发展,加强行业招商专业招商,稳定外贸外资,切实把开放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要着力提高改革综合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稳步推进财税金融改革。要着力强化区域联动发展,深入实施强首府战略,加快北钦防一体化发展,推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加速发展,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升级发展,加快振兴左右江革命老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要着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生态强区,持续抓好污染防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继续擦亮“生态广西”金字招牌。要着力加强基本民生保障,优先保障居民就业,加快建设健康广西,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织密兜牢民生保障网。要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加强金融风险防控,抓好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加强国防动员和边海防建设,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筑牢经济社会发展安全屏障。
各级党委(党组)要始终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充分发挥把方向、谋大局、促改革、抓落实的领导作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全面提升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以换届为契机,建优建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持续深入贯彻落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工作方针,紧密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在融会贯通、转化运用和创造性落实上狠下功夫,坚持“高”的追求,保持“稳”的定力,鼓足“闯”的干劲,弘扬“实”的作风,以敢冲善拼的勇气和韧劲,攻坚克难、加快发展,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谱写广西发展新篇章。
推荐访问:汇编 经济工作会议 书记 书记在经济工作会议讲话汇编(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