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中学教学设计21篇(范文推荐)
中学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悟文意,领悟文章主旨,提高审美情趣。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行道树的象征意义。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教学设计21篇,供大家参考。
中学教学设计 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悟文意,领悟文章主旨,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行道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无私奉献这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感悟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语句。
二、教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对话互动法等。
三、教具: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按“如果我是一棵树,我最希望把我的家安在(),因为()”这样的句式进行说话练习。
2、多媒体展示行道树画面。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借助说话练习,进行大胆的假设与认真的思考,学生们通过众说纷纭,为后面探讨行道树的取舍做初步准备。行道树画面的展示则可以为学生的提供一个感性的认识机会,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就在我们生活中。
(二)整体感知:(多媒体依次展示)
1、请用一个恰当的词语给“行道树”加一个修饰语:()的行道树,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明理由。
2、本文借行道树的自白,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行道树的形象是无私奉献这的形象,那么文中阐发这一哲理的议论性语句(文眼句)是什么?
设计意图:两个问题的设计紧扣课文,第一问可以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而第二问的设计一方面引导学生扣住关键句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另一方面为下一步的合作探究提供依据。
(三)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出问题)
(一)小组合作,讨论完成。
⑴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
⑵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⑶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我们”?为什么是深沉?
(二)自由揣摩交流有疑难的语句。
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难有:
⑴“堕落”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⑵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只是悲凉的点缀”?
⑶“快乐”和“忧愁”矛盾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围绕关键句设计的三个重点问题,突破课文,培养合作意识。在接下来的质疑环节,应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提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
(四)拓展延伸:(多媒体依次展示问题)
1、为了宣扬行道树的奉献精神,某电视台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假如你是在场记者,你会提哪些问题?假如你是行道树,又将如何回答记者的提问?
2、由行道树,你联想到了哪些人?
(多媒体展示出雷锋和彭晓娟的相关资料)
3、请为行道树设计一广告词或标语,来表现它的崇高精神。(播放音乐《好大一棵树》)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的设计着眼于学生力想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行道树的精神。借助多媒体展示出雷锋和喂奶女警彭晓娟的有关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对奉献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他们的心中有了一杆如何取舍的秤,不再是简单停留在对行道树的分析理解上,而是很自然地由树及人,从这两个人想到更多一群默默无闻的奉献者的言行,从而更好地实践这种精神,这也正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点。
五、课堂小结:
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点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的人生在奉献中升华。
中学教学设计 第2篇
一、教学目的:
1 理解行道树的喻意:无私奉献者。
2 理解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
3 学会在散文中寻找中心句,并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行道树的喻意:无私奉献者。
2 理解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
四、教学准备:
1、收集作者张晓风的资料
2、预习课文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抽背《过故人庄》,交流“树”的诗句。
2、感受体验: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棵树,你会选择生长在哪里?为什么?
如果你是一棵行道树呢?说说你的感受?(高兴?自豪?快乐?痛苦?悲伤?忧虑?)
3、整体感知:
我们一起随着张晓风来听听行道树的心声。听课文录音。
你们从行道树的心声中听出他们是这是一列怎样的树?为什么?从他们的快乐中你感觉到它们还是什么样的树?从它的忧虑中你能能说说这是一群 而 的人(模仿一列 而 的树)。
一列 忧虑 而 快乐 的树
一群 快乐 而 愚昧 的人
4、问题探究。
①行道树选择了这种命运,在它的眼里它们的事业是神圣的。什么是神圣?生活中哪些事业称得上神圣?行道树的事业神圣在哪里?
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的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总而言之,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个人幸福的人所从事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②“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用事例佐证。行道树感到痛苦的地方在哪里?神圣的事业就是痛苦的,毫无幸福可言吗?
因为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除此之外,行道树们还感到忧愁,因为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早已不珍惜清新了。
不是的,应该是既是痛苦、又是幸福的,看你追求什么,追求的是个人的享受,那么这种付出就认为是痛苦的;
追求的是崇高的神圣的事业,那就觉得是幸福的.。……为了国家的事业,神圣的事业,做出点个人牺牲也是快乐的,幸福的。如雪域高原的战士为保护边疆的安定,缺氧、吃不上新鲜蔬菜,文化生活单调…… 非典一线的白衣天使们。抗洪前线的解放军。
③“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谁能在深沉的后面加个词语?你认为可以加个什么词语?
四|、合作探究
1、既然行道树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为我们创造清馨,又怎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你觉得悲凉用的妥不妥?
在这种“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的环境中,行道树的存在的确显得那么无奈、苍白、弱势,说“悲凉”其实是对人类行为的反衬与谴责。同时又因为城市的人们已习惯于污浊,对环境污染已麻木不仁了,虽然行道树在努力制造着新鲜的空气,但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改变不了大局,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2、“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堕落”一词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堕落”的用法确实跟我们的语感不能相合,怎么说是“堕落”呢?下文明明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那怎么说“堕落”呢?查词典,“堕”,落、掉。“堕落”的一个义项是沦落、流落。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五、拓展延伸:
听了行道树的心声,我们一定有许多话要对它说。完成下面练习:
1、以山中的树的身份,对行道树说点心理话。
2、以人类一员的身份,对行道树说点心理话。
句式:行道树,我要对你说……
(先在练习本上写出来,同桌位之间交流,准备在班上发言)
中学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
1 .天体系统的层次;
2 .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地球仪、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1此部分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板书1、几种常见的天体
过渡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体和星际物质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的各种天体是否为孤立的呢?经过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我们称之为天体系统
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图1.2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动题。
学生回答
引导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那么,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呢?(互相吸引;围绕旋转)
板书 2、天体系统
启发讨论天体系统有大有小,大的天体系统又可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天体系统之间是如何包含的呢?(银河系含太阳系,太阳系含地月系)
学生回答
讲解 (投影课本P3图1.2讲解)地月系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太阳系则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卫星及其它天体,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而银河系是由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象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1000多亿颗,太阳就处于距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位置上。
讲解银河系已如此庞大,是否就是最大的天体系统呢?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呢?还远远不是。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约10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
多媒体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麦哲伦云等)。
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科学家称之为总星系,是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展。
中学教学设计 第4篇
一、导言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更多的是从原来的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教会学生一种甚至是几种学习方法。教师要从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这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一个难点,更是一个亮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文章的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方式,笔者在教学《行道树》的时候作了一点尝试。
二、课堂实录片段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几张行道树的图片,并出示一个问题,即( )的行道树,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行道树》这篇文章,请大家结合文章的内容做好这一道填空题,并大胆输出你的理由。(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文章)
(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是要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整体把握的效果)
生1:我认为可以用“痛苦”这一个词语来填空。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文章写到了行道树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感到孤独,同时自己制造清新,却不被人们珍惜,所以我觉得是痛苦的。
师:有道理,你很好的抓住了文章的一些内容,确实证明了行道树的痛苦。
生2:我觉得可以填“奉献”这个词语。我的理由是行道树虽然痛苦,孤独,但仍然在固执的制造清新,制造清新是为了人们,自己却得不到好处,所以行道树是在奉献。同时我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在这里为什么要用“固执”这个贬义词,而不是用执着这些褒义词。
师:你的理由很充分,而且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说明你在阅读的时候对课文是有一定的研究的。你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好学生,不知道哪位同学愿意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生3:我以为“固执”用在这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它就是执着的意思,但我觉得要对自己表达执着这一个意思,用固执比较好,如果是对他人的评价,则用执着比较好。可见,对象不同,就要用不同的词语。
生4:对,而且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虚嘛。(众生笑)
师:这两位同学的分析很有见地,还涉及到了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个人在补充一点,我觉得用固执更能体现行道树的奉献精神,所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生5: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到外面去找词语,其实文章最后一句就是我们这道题目的最好答案。那就是忧愁而快乐的行道树。
师:那你为什么要说它是最好的答案呢?
生5:我觉得“忧愁而快乐”这个短语很好的体现了前面两个同学所说的两个方面。行道树离开家乡,忍受孤独,制造清新却不被珍惜说明很痛苦,很忧愁。但文章或作者的用意应该是侧重在快乐的,所以用了一个“而”字,行道树快乐的原因就在于奉献。在文章中说事业是神圣的,我们有最自豪的时刻,我们固执的制造清新,都表明了快乐。所以我认为是最好的,如果我是行道树,我就要大声的说,“我奉献,所以我快乐”。
师:非常精彩的发言呀,文章把握的很到位。
三、后记
这一课堂实录片段的精彩在于教师很好的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所蕴涵的问题。之所以达到了这样的效果,笔者以为在于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它就好象是一个串珍珠的丝线,只要把这根线抓住了,那么珍珠也就到手了。在这一个片段中,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的去学,快乐的去探究。可以说,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的轻松。真正达到了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学生之间的合作几乎没有,这个有待加强。
中学教学设计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是如何产生的,能列举生活中的重力现象,感知重力;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了解并描述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力方向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了解重力的重心。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主动建构知识;
(2)通过体验和观察,感知重力方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能力;
(3)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设问释疑,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氛围;
(2)通过体会“物理就在身边”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设计思路
1、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重力”这节课,知识点本身难度不高,但比较琐碎。我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置,以知识为载体,创设对话平台,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氛围;
促使学生主动交流、勇于表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利用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素材,主动建构与重力有关的知识,使学生体验多种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物理课堂必须承担的责任
这节课,通过设置与学生认知不同或认知匹配的情境,培养学生发问意识和思维能力;
通过探究“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及实验数据分析的过程,从而通过质疑、对比分析等环节,得出结论,提高探究能力;
通过“重力方向”的感知、探究及应用,使学生对“重力方向”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生经历自主建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过程,认识重力;
(2)通过观察、讨论及实验,让学生了解重力方向、重力的作用点。
教学难点:
(1)通过创设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引导和驾驭 ;
(3)学生描述“重力方向”过程的教学。
四、教学准备
学生:弹簧测力计、质量已知的钩码、重垂线、铁架台、细线、金属组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自制“重力方向”演示器、一端装有铁块的粗细均匀的管子、不规则形状的纸板、细线
五、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力”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学生有着丰富的体验和感性认识。
这节课,知识点本身难度不高,可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置,创设对话平台,促使学生主动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利用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素材,从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方面,感知重力、认识重力、描述重力。“重力方向”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是难点,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实践活动等环节的设置,使学生认识“竖直向下”的含义,为后续知识压强、功、机械效率的学习打下基础。
中学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设计思路: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在四年级的英语阅读课中,听、说、读、写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仅有的课本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因此,探索小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本节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策略如下:
1、利用课外书籍、报刊丰富学生的英语生活。
2、利用图书室的现有资源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
3、通过阅读归纳英语阅读的意义和方法。
指导目的:
1.学生能正确合理利用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3.在阅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指导重点:
归纳小学英语阅读的作用和方法,并将其运用于实际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前准备:
推荐学生多读些课外英语短文。
指导过程:
一、读短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入阅读指导
1、1-2名学生读自己搜集的小短文,并译成汉语,介绍给同学们。
鼓励学生学会阅读。
2、导入课堂:通过三年多的学习,我们的英语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这离不开大家的辛勤努力。但英语阅读一直是我们的一个难点,好多学生当看到一篇英语短文时不知如何下手去读。
3、引导学生总结阅读的方法:
T:在英语的阅读过程中你知道的通常采用的读书方法有哪些,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S:
二、阅读方法汇总并出示课件进行指导: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阅读英语短文的步骤:
1、默读
默读是不出声地读书。是训练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默读时要注意查找短文中的疑难点并做下标记,以理解短文的大体意思。读得快而又理解得深,才是高水平的默读。
2、写读
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说法。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查词典,上网查阅,请教他人等)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陌生单词和陌生句式,并做记录。通过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获取更多的知识,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3、朗读
它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就英语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短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
4、精读
熟读而精思就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结合生活实际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阅读方法。
以上是英语阅读中最常用的阅读方法,下面我们按照这四个环节阅读下面的短文。(出示短文)
三、学生运用读书方法阅读教师推荐的短文:
Woodpecker
There are many apple trees in a garden. They’re good friends. One day an old tree is ill. There are many pests in the tree. Leaves of the tree turn yellow. The old tree feels very sad and unwell. Another tree sends for a doctor for him. At first, they send for a pigeon, but she can’t treat the old tree well. Then they send for a woodpecker. She is a good doctor. She pecks a hole in the tree and eats lots of pests. At last the old tree becomes better and better. Leaves turn green and green.
学生利用图书室的资源解决阅读中的疑难,并能用汉语复述短文内容。最后熟读短文。
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任何人都不要奢望自己的阅读能力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达到高超的水平。阅读能力决定于多方面,如词汇量、语言知识积累程度、语法及句子结构分析的能力以及非语言知识的知识面等,甚至一个人当时当地的情绪有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阅读水平的发挥。大量的、有良好方法的阅读训练能使你克服许多不足,从而提高你的阅读水平。
四、课堂小结:
把握阅读的各个步骤和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成功的关键。同学们能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从中受益,这是无比的荣幸,最后让我们共勉一句:课内得法,课外活用。愿大家畅游知识的海洋
中学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感悟中心。
2、在快乐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并运用写景状物的方法,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感受作品真诚坦然的美丽,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优美字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揣摩紫藤萝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看一幅一泻千里的瀑布,李白也曾说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如果花儿也能组成一条瀑布该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将紫藤萝和瀑布进行对照,发现盛开的紫藤萝真是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难怪作者说是紫藤萝瀑布。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由当代女作家宗璞写的优美散文《紫藤萝瀑布》。
(二)检查预习
1、走近宗璞
让学生自由发言,饶有兴趣地说说自己预习查寻到的有关女作家的基本概况。
2、正音正字扫除障碍
检查字词是一个常规手段,它能督促学生认真预习,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过字词关,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节省时间。
(三)整体感知
1、擂台大挑战
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用“我认为——————读得好,好在—————”和“我认为——————读得不好,因为———————的形式“作出评价,并选取一段用你认为好的方式进行自读。挑战老师,争当擂主。[说明]通过这个环节初步把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
2、全班齐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不由得停下脚步?
(2)面对藤萝花作者的心情有变化吗?怎么变化的?
(3)由此,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利用三个问题的提出,理清“看花——忆花——悟花”的思路和情感的变化,并让同学们自己对花的感受和作者对花的感受进行碰撞,初步了解本文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四)合作探究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了解,紫藤萝的勃勃生机不仅感染了作者,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因此,我在以下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探讨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
(2)、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紫藤萝瀑布?
先把全班分为八组,讨论以上两个问题,并做好记录。
(1)、明确:绘色绘形,绘神
(2)、明确: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五)体验感悟
教育家曾说过,在教学过程中最可怕的就是低估了学生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立足文本,畅所欲言)
1、在我们的分析中,感受了紫藤萝的繁盛,那么,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在文章中还有没有其它地方也写的不错?(进入特写:忍俊不禁的笑容页面。为突破难点,课件设计特写镜头,对其中描写花苞的妙喻作最精彩的展示,突破重点。生动再现作者新颖生动比喻的艺术匠心)
2、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怎样才能使自己生命长河无止境?结合自己的人生谈谈体会。
(六)拓展延伸
作者从紫藤萝的由衰到盛的变迁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包含了许多这样的事物,那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大屏幕上的图为对象,发挥想象,进行描绘。
(七)总结全文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最后,我通过“这节课,学习这篇抒情散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我总结本次课的收获和不足,了解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小结全文,并布置以下作业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摘抄文中优美词句,并加以赏析。
结束语:
宗璞的这篇《紫藤萝瀑布》笔触生动而细腻,手法灵活而多变,它的意义真实而深远。那盛开的紫藤萝花生机勃发、辉煌灿烂,让我们感受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更让我们深刻体悟到了生命长河的永无止境。所有的苦难都无所畏惧,只要用一颗豁达乐观的心去面对,相信我们会有一个辉煌灿烂的美好人生!
中学教学设计 第8篇
一、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体育班学生,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很弱,英语学习(特别是英语阅读)对他们来说也就困难重重。传统的做法,已不再相宜。自己一直在摸索符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学生适应得很快,而且也取得一定的进步。他们会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勇于表达观点,并且从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通过多种渠道巩固学习。不过,本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差距还相当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任务还要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有所收获。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文章,文章描述了Daisy在梦中经历的一次奇妙的飞毯旅行中,看望野生动物的经历。通过女孩和藏羚羊、非洲象、猴子的对话,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以及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刻不容缓。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越来越重要了。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话题。作为中学生,有必要了解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确立环保的观念。
三、教学目标:
语言知识目标:
(1)理解、掌握并能运用本文出现的重点词汇、短语及句型。
(2)学会用英语表达与"保护野生动物"有关的话题。
语言技能目标:
(1)能继续巩固速读、概括、比较等阅读技能,获取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信息,培养其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野生动物话题有条理的做简短发言、对话等活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情感目标:
(1)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体现课堂教学主体者的身份,使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各环节,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与同伴用英语进行积极地交流,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能意识到野生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非凡意义。能积极热爱生命,关注自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阅读技能,充分理解文章;并能运用所学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选择使用交际教学法。在具体教学中以情景教学和活动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景,利用投影仪等辅助设备,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理解、表达和思维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贯彻交际教学原则,组织各种课堂活动,如表演、讨论等,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程序:
1.歌曲欣赏
赵传的动画歌曲《我是一只小小鸟》,当学生看到猎人拿枪想打那只小鸟时,学生都很气愤;当他们看到工厂排出的废气、脏水时,学生表现出对我们眼下面临环境的担忧。这首歌曲已经起到激发学生环保的意识。
2. Leading-in
呈现一幅幅野生动物惨遭杀戮的视频,然后问学生:What has happened to these animals? What will happen if human beings continue to do like this?
学生踊跃发言,积极表现。让学生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激发他们急于通过课文学习获取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知识。
3. Pre-reading
先问学生:Look at the title and the pictures on page 26, can you gues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让学生利用标题和文中插图预测文章内容,培养学生预测话题的能力。也激发学生读文章去验证其预测的好奇心和兴趣。为下一步Fast reading获取文章大意奠定基础。
4. Fast-reading
Questions:
Which places did Daisy visit? What animals did she meet? How many parts can the passage be divided into?
本环节让学生快速阅读,完成英语周报上的根据课文内容填表格,很适合体育班学生的英语教学。不仅能保证学生顺利的完成阅读任务,培养学生通过速读、跳读等阅读技能获取所需信息及文章脉络结构的能力。
5. While-reading
本环节让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别就关于the antelope, the elephant and the monkey部分进行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比如:让学生做一个关于对Antelope的报告;对大象进行一个采访;对Monkey部分自行设计问题;让其他同学回答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借助于阅读理解所获取的信息,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来完成,教师必要时给与一定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6. Post-reading
在了解细节的基础上,再次阅读(skimming)。全班分4个小组,分配任务给每一个组,文章共有4段,每组概括一个段落的大意,而且要求使用不超过3个单词来概括,既降低了难度又提高了学生归纳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检查和评价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
①Play a game.看图说话
让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对本课内容进行巩固扩展;这样做既巩固了所学知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② Discussion:
Topic:
(1) 个人展示Why are some wild animals in danger of dying out?
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wild animals?
此任务适合英语基础好一些的学生,让学生充分练习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并加以记忆
(2)我的舞台我做主------小小宣传家(我为保护野生动物献计策)
Design a slogan (口号) for a world wildlife protection organization.用英汉结合的
Protecting pandas, we work together保护大熊猫,我们一起努力
Animals are our friends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Please protect the wildlife请保护野生动物
Care about wildlife, protect our home 关爱野生动物,保护美好家园
本环节设计适合小组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合作、共享意识。
7. Summary
谈谈自己从中的收获(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text?)让学生进行本堂所学内容进行自我评价。
8. Assignment:
知识卡片小制作
怎样保护野生动物
The title : Save the endangered wild life!
作业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小组讨论后,进一步扩大野生动物保护的知识,并加以运用。
六、课后反思
教学成功之处是引导学生一步接一步从阅读文章表层意思,到探讨深层意思,使学生明白动物在我们的生活中作用很重要性,要做好保护。例如,先带着问题读课文,回答问题,接着概括段意,然后分析句子,(这是表层理解),最后总结全文,通过字面理解使学生达成共识――保护动物,升华到深层理解。
七、改进措施
不足之处是在阅读后回答问题那部分,设计问题大多是 wh-问题,因此对阅读能力稍差的学生没有完全照顾到,原因是我认为他们是高一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不难,何况这些问题并不是推理题,就以为他们都能接受。但下课后我了解到有一些学生并未能在短时间内回答完所有问题,在以后类似的教学过程中,检查时应兼顾全体,并及时告知学生提前做好预习。
中学教学设计 第9篇
一、 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本课是一堂英语阅读课,文章介绍了有关生肖和个性特征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阅读教学,使学生从阅读中获取相关的关于生肖的信息,让学生学会对信息的处理和加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①知识目标:了解生肖的知识,增加词汇量。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听、说、读和写的能力,尤其是阅读方面的技巧。通过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用英语描述自己的个性。
③情感目标:了解中国的文化,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重要的单词和短语,充分利于关键词复述课文。训练学生的fast reading、careful reading等阅读技能。
(4) 教学方法:问答式、演示法、任务型阅读、竞赛法。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
三、教学过程
step 1: 读前和热身(pre---reading and warm up)
by asking student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the teacher can rais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is topic.
what’s your animal sign?
are you interested in the animal signs?
do you often read your animal sign?
「设计说明」
为了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给出三个问题,让他们来回答。既引出了话题,也可练习学生的英语口语和用英语发言的勇气于胆量。
step 2:导入 (leading in)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animal sign?
what decides your animal sign?
what are the 12 animal signs?
「设计说明」
通过多媒体展示12生肖的图片,初步熟悉生肖的英文名称,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生肖,图片和英文名称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step 3 读中和快速阅读 (while reading and fast reading)
firstly ask some students to read some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these words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last lesson. before students end the text, ask som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what subjects will be covered in the passage.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do people who share the same animal sign hav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does what the animal sign says match your characteristics?
「设计说明」
首先让一些学生朗读本课中的单词,其中有些是生词,这些在上节课中已经领读过了,再次让学生的读单词,既复习了上一堂课的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和胆量。培养了学生参与阅读的动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出任务,带着任务去阅读,帮助学生预测话题,学生只要泛读就能回答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主要针对文章的主旨大意和比较明显的细节内容。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从而降低了阅读难度,为进一步阅读作好充分的准备.
step 4 精读 (careful reading)
part one: read the details below and choose which ones are true(t),which ones are false(f).
my father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at. he should be active and sporty.
my mother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abbit. she should be kind but quiet.
my aunt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goat. she should always want people to care more about her.
my cousin raymond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snake. he should love telling jokes.
my cousin jane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ooster. she should be good at planning things.
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horse. i should be loyal and always support friends.
my cousin jim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pig. he should be clever and hard-working.
「设计说明」
通过判断对错题,旨在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发现特别信息的能力,加深对文章的整体与细节的理解,学生学到了这方面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step5: 竞赛competition.
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four groups. let students have a competition.. choose the best group. ask them to describe their friends.
「设计说明」
为了改变英语阅读课堂的紧张而又枯燥的课堂气氛,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来描述他人的特性,即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让学生体验和感受集体主义精神。根据学生的反映,评出最佳小组,给于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step 5难点处理(difficult points)
write some difficult and new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ask students not to refer to the dictionary or ask me for an explanation every time they come across a new word. .encourage them to guess the meaning from the context..
「设计说明」
由于本课教学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文章中琐碎的语言点我安排在下一课时。文中的新单词和比较难理解的词汇,我并没要求学生,也没有直接说出他们的汉语意思。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猜测词的含义。特别要注意该词所在的前后句子。
step 6 读后( post reading):discussion
让学生联系自己分组讨论星座、生肖和人的性格的相关话题。然后每组挑选一名代表描述自己。
try not to focus on their mistakes, as this will discourage students from speaking in front of the class.
「设计说明」
组织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或者他们能找到的生肖和星座关于性格的资料,在课堂上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我给予适当的鼓励,一定不要专注与学生的错误,因为他们可能丧失在课堂上发言的勇气和信心。这侧重与训练学生的开口说的技能。
step 7 布置作业(homework)
do some exercises on the text to practise phrases
中学教学设计 第10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朗读、为课题加修饰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结合生活体验感受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3、以“我是一棵树”为题说一段话。
教学重点:
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感受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设计:
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想
导入新课
假设自己是一棵树,说说自己更喜欢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
出示森林、盆景的图片。
问学生你愿意来到城市做一棵行道树吗?
揭示课题。
启动简洁有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遇到读不准的字,并注上拼音。
学生自读课文。
为课题加上修饰语。
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正音。
出示幻灯片:
(的)行道树
培养学生养成的学习习惯。
通过为课题家修饰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合作探究
学生细读课文,提出问题。
小组交流,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学生在大班提出问题,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①“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②“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③“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④“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⑤“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结合生活体验,说说生活中像行道树一样的人。
探究是一个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介绍本堂课探究的操作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多做鼓励性评价。
抓住“神圣的事业是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进行深挖。
(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行道树的痛苦,这些痛苦带来了怎样的深沉,为什么说是神圣的事业。)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文中的行道树就像是生活中的人,生活中有像行道树这样的人吗?
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通过讨论交流,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抓住文章的核心语句进行深挖,以点带面。
在体味语言的同时指导学生朗读。
有助于加深对行道树奉献精神的理解,形成学生的独特体验。
拓展延伸
以“我是一棵树”为题,说说自己喜欢做怎样的树,喜欢在怎样的环境中生长。
多做激励性评价。
教师小结。
通过想象,进一步调动个人的学习体验。
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
必做:美读课文三遍。
选做:以“我是一棵树“写一片段。
作业分层次。
中学教学设计 第11篇
【设计依据】
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即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的思维习惯是: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弱,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课堂中的教学实验”是本节的关键内容,是学习惯性的思维支撑点。
【教材分析】
惯性的概念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演示实验,从而让学生概括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惯性。惯性现象的解释是惯性知识的延伸,学生虽然了解、也能讲出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现象,但都比较抽象,要他们真正用惯性知识来描述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这样安排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解释惯性现象。
过程与方法:
培养和提高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重、难点】
惯性的定义应用惯性知识解释惯性现象。
【教学原则】
启发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探究法 启发法情境教学法。
【重难点片段描述】
一、惯性
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质疑,引出新课。
当你乘车时,你一定有这样的感受,汽车紧急刹车时,你会突然向前倾倒,这是为什么呢?要认识这个现象,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惯性。
演示书本p28实验探究:
1、笔帽实验———————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
2、课本橡皮实验————————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教师增加实验:
3、移动水杯实验————液体具有惯性。
4、口吹纸筒实验—————气体具有惯性 。
学生概括:所有的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做什么性质的运动,都具有惯性。(多样的实验是学生的思维支撑点,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很轻松的概括出惯性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强调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以及惯性与力的区别。
二、惯性现象描述:
1、演示惯性球实验:小木片在铁片弹击下飞出去,小球原位落入凹槽。
设问:⑴确定研究的对象?
⑵研究对象原来做什么运动?
⑶发生了什么变化?
⑷由于惯性,研究对象将有怎样的表现?
学生讨论:木片上的小球原先处于静止状态,木片由于铁片弹击而运动,但小球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故最后在原位置落入凹槽。(学生还不是很熟练,教师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运用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深化惯性现象。)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免费旅游的办法可行吗?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人与地球原来是运动的,当人跳起时,由于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会落回原地,所以免费旅游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2、通过幻灯片适当练习各种惯性现象的描述
⑴纸飞机离开手以后,还会继续飞行,这是为什么?
⑵把锤柄在固定的物体上撞几下,锤头就牢牢的套在锤柄上了,为什么?
⑶跳远时利用助跑,使自己跳的更远。
三、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加以交流分析:
1、拍衣服上的灰尘
学生概括:灰尘原先和衣服一起处于静止状态,衣服在拍击之下而运动,而灰尘由于惯性依然保持原先的静止状态,故能从衣服上飘下来。(学生虽然了解这是惯性现象,但用惯性知识来描述还是很生疏)
2、刹车后车轮停止转动,汽车还要滑行一段距离
学生概括:汽车原先处于运动状态,车轮由于刹车而停止转动,但汽车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故还要滑行一段距离。
3、学生表演运动着的人脚受到阻碍而摔倒的现象
学生表演:(学生具有非常强的表演欲望,表演很形象、生动、到位,其他同学也很开心看到精彩的表演。将惯性这个抽象的知识用精彩的节目形式展现给大家,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通俗易懂。)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来:运动着的人的脚由于受到其他同学的阻碍而静止,但上身仍然保持着原先的运动状态,故导致不平衡而摔倒。
4、学生表演列车启动、刹车、转弯时乘客的各种姿态变化
学生表演:(该实验前半段应该说非常成功,汽车启动和刹车时候,车内乘客的各种姿态变化也表演的很到位,同学对于此惯性现象的描述也挺具体。但后半段关于汽车转弯的各种姿态变化描述却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于刚接触惯性的学生而言,解释这么复杂的变化还稍显牵强。所以在这里如果换成悬挂的小球的动向变化可能会更好!)
(设计意图:对于这一环节,教师要特别重视,因为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分析、想象、设计、创造,这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要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对于接受能力快的同学来说,表演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接受能力慢的同学来说,则可借此机会向别人请教,最终获得探究的成功。“交流”它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也可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本堂课开始用多种方式的实验展示推出一切物体,且无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惯性。实验简显易懂,课堂效果理想。实验是学习抽象的惯性概念的思维支撑点。
在本课的重难点突破中,还是选择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以丰富的节目形式来展现他们在课堂中的所得!学生的表演欲望和表演才能是关键的所在。教师应立足与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适时进行点拨,要求学生课后要多观察,把生活带入课堂,再把学到的知识带入社会中。
中学教学设计 第12篇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闻一多的代表作品、贡献及诗歌特点。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太阳吟》是诗人闻一收录在诗集《红烛》中的代表诗歌。留美期间,身为海外游子,每日见到的太阳同样也照耀着祖国,于是他希望太阳能够带去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诗歌情感真挚,意象奇特,蕴含着浓浓的的爱国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红烛》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学生齐读诗歌由闻一多《红烛》诗集中的诗歌导入,更有针对性。
2、写作背景
《红烛》写于1923年。面对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年轻的诗人有像红烛一样的赤子之心。尽管生活中不乏困顿、失望,但诗人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他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黑暗中摇曳的红烛,正是有志青年的象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3、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4、题目解说
红烛:
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墓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原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5、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对红烛的赞叹
第二部分:(2—7)对红烛奉献精神的讴歌
第三部分:(8—9)对红烛精神的总结
6、全文分析
1、第一小节: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理解了这一点,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一个“吐”字;
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2、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也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监狱!”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固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3、第八、九节的呼唤,--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对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7、写作特点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中学教学设计 第13篇
为促进教师更好地掌握教育教学理论,进一步熟悉课程标准、提高教师处理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学法的实际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更新教师教学手段,提高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根据省、市、县关于开展教师"岗位练兵"活动的有关通知要求,结合我校"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学校决定举行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比赛。
一、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刘秋林
副组长:刘麟
成员:张金林、兰石桥、孟江
2、工作小组
组长:刘麟
副组长:张金林、兰石桥
成员:丘林生、钟洪海、郑火火、孟江、潘花、王俊
二、参加对象
全校45周岁以下全体科任教师(学校将按绩效考核方案进行考核)
三、参赛内容
任课老师所任教科目的相关课题,课型不限
四、作品要求
1、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其地位和教育功能。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分析学生学习该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兴趣、学习障碍、学习难度等。
(3)设计思想: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和学校实际教学条件,结合教学内容,依据高效课堂"充分预习、自主合作、少讲精练、限时激励、当堂检测"的原则,概述教学过程中拟实践的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4)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教学目标进行描述,注意将三维教学目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5)教学重点和难点:说明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6)教学过程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针对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媒体(含资源)的分析,描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力求做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
教学中既注重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学科思想与方法的教育;
教学过程中较好地体现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发展作用,体现教师有效的指导;
突出教学内容重点、巧破难点,内容安排合理、有序,容量安排恰当;
教学媒体使用适时、适量、适度,教学设计体现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课件的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突出实用性。
(7)教学小结与反思:重点总结反思教学设计的特色和亮点。
2、课件制作
(1)比赛制作工具:可采用flash、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
(2)课件需完全自主制作,不允许抄袭、修改、剽窃他人作品。
(3)内容科学、表述准确、术语规范。内容呈现的结构应能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满足教学要求;
素材选用适当,表现方式简捷合理。
(4)构图合理,色彩协调,风格统一;
视频、动画形象生动,声画同步,有感染力。应与教学艺术相融合,具有美感,教学有创意,课件有新意。
(5)课件的片头应出现规范的课程或知识点名称,样式不限。
(6)易用性:操作简便,可直接使用。
五、时间安排
1、5月3日——5月6日,宣传动员;
2、5月9日——26日,全体参加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和课件制作;
3、5月27日前由各教研组负责将本组教师的参赛作品收齐(多媒体课件电子稿、教学设计纸质及电子稿各一份)交学校教研室;
4、5月30日——6月3日,由比赛领导小组组织评选、表彰。
六、奖项设置和奖励
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比赛各设一等奖3名(各奖励绩效分40分)、二等奖6名(各奖励绩效分30分)、三等奖9名(各奖励绩效分20分)。
中学教学设计 第14篇
一、学情分析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一年级学生。他们的天性是喜欢玩、好奇心强、争抢好胜模仿力强、喜欢表现,但好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一部分还存在任性、娇气等不良的心理倾向。他们也渐渐产生竞争意识,因为已经能够判断自己的能力大小,所以在发现别人的表现比自己好或者差时,相应地会引起心理的变化。当别人不如自己时,内心暗暗感到自豪得意。为此,针对他们喜欢游戏、喜欢展示的共性特点和个性差异,我选择以跳绳游戏为活动主形式,以绳激趣,营造浓厚个人竞争和团体竞争氛围。
二、教材分析:
跳绳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它是一种以下肢运动为主,结合上肢协调配合的一种身体活动,它可以通过控制动作的繁简和速度的快慢而很容易地达到调节运动量的目的,适合不同的年龄和性别。由于设备简单,不需要很大的场地容易开展,是小学体育教材中很好的内容。通过跳绳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上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技能的发展,对于发展弹跳力、灵敏、协调性等具有显著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少儿智力、身高的增长,增强少儿心肺功能和肠胃功能。
三、设计意图:
跳绳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特别在学生中广为流传,而且跳绳也是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教学任务,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重点教材,是必须考核的项目,但该项目对于协调性比较差的学生来说,要学会还是比较困难的。然而,一年级跳绳教学往往被大多数教师所忽视,有的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更多地是让学生自己学,因此一年级就能跳得很好的学生并不多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正摇并脚跳短绳的方法和相关知识,发展学生跳跃能力及身体协调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互助、协作、友爱的活动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体育运动知识,从而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在教师地引导下,学生能够愉快地进行学习,敢于表现自己。
运动技能目标:75%的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并脚跳短绳的动作方法,并能将动作运用到其他活动中。
身体健康目标:通过双脚连续跳发展学生腿部力量,上下肢的协调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
心理健康目标:敢于挑战自我,并展示自己,获得成功的喜悦。社会适应目标:通过集体学习、互相观察与讨论,增进友谊,发扬团结协作的能力。
五、重难点:
重点:双手正摇并脚跳
难点:上下肢协调配合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跳绳学习的常见错误,在本课教学中灵活安排了多样的练习方法,如徒手空绳练习、跳低台阶练习等等,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学习的课堂气氛,多留给学生一定的活动天地,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使他们乐学、自学、勤学。通过观察跳得较好的同学,让其他学生思考得到启示,促使他们与同伴合作、帮助,有效的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使各层次学生都得到提高。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得到成功感,给学生一种学会了的愉快,成功了的喜悦,获胜的开心和自豪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七、常见错误和解决办法:
1、手摇绳错误。
有的小朋友摇绳时会将手内旋,或摇绳不连贯,或所用力量不均匀而造成摇绳间断。解决办法是一手并抓两绳头,一只手一只手的练习。老师可手把手――握着小朋友抓绳头的手一块摇,帮助学生找到感觉,熟悉绳性。用此种办法20%的学生初步能连贯跳起来。但要注意必须散开,以免被绳甩到。
2、脚跳跃错误。
初学跳绳的小朋友应以双脚并跳为佳。练习时请一个跳绳节奏较好的学生在中间摇绳跳,其他学生站在四周徒手模仿跟跳,练习并脚跳节奏。练习时要求学生紧盯跳绳,以找到感觉。还可以以一帮一,即一个会跳的学生带一个不会跳的同学一块跳。用此种方法15%左右的学生能初步连贯跳起来。
3、手、脚配合错误。
手快脚慢,手慢脚快,手、脚配合不够协调,是学生最易犯的错误。针对此错误的解决办法有:
(1)跳空绳。学生左右手各持一绳,双手同时甩,双脚并跳。
(2)集体跳空绳。两个学生在场中间甩长绳,其他学生看绳双脚并跳。此方法比单人跳空绳效果好。十几个学生同时跳起落下,容易让学生掌握节奏。
(3)摇绳、跳跃的强化训练。让学生自己持绳,甩过头顶落地后停顿一拍,然后双脚轻跳过绳,同时双手将绳后拉。一个能熟练跳过后,连着跳两个,然后逐个增加。这种方法针对节奏感较差的学生效果较好,但易出现摇绳动作变形的现象。所以教学时应因人而异。
跳绳教材在小学体育课时中所占比重毕竟有限,要想让学生百分之百掌握跳绳技术,还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勤练,少数仍掌握不好的学生应及时与班主任、家长联络,请他们在课余、在家中进行辅助。
一、开始部分—时间:3分钟
(一)常规内容
组织:师生问好,宣布学习内容形式:四列横队(如图)
要求:精神饱满,体委整队报告出勤人数
(二)队列练习:踏步走,立定;
齐步走,立定;
组织:教师喊口令,统一指挥
形式:四列横队(如图)要求:队列整齐,口号洪亮
二、准备部分—时间8分钟
(一)一般性准备—时间:4分钟
内容:听音乐《跳绳》,同学边唱边用手打节拍,引入跳绳的课题。
组织:教师和学生一起唱。要求:节奏整齐。
(二)专项准备—时间:4分钟
内容
1、徒手跟着节奏跳,让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跳组织:教师巡视指导
形式:四列体操队形(如图2)要求:跳得要有节奏感
三、基本部分—时间26分钟
(一)单摇并脚跳--18分钟
动作方法:两手握绳的两端,并脚跳过由后向前摇转的绳(加一次垫跳或不加垫跳)连续做数次。
教学重点:双手正摇并脚跳教学难点:上下肢协调配合教学环节:
1、教师讲解示范握绳和掌握适宜长度并脚跳的方法--时间:组织:学生观察,并模仿形式:体操队形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方法
2、按节奏徒手模仿跳绳动作--时间:组织:教师巡视指导形式:体操队形
要求:按照在专项准备训练中已熟悉的节奏
3、单手拿绳跳,(左右手交替练习)--时间:次数:左右手各练习一次组织:教师巡视指导形式:体操队形
要求:绳落地时双脚跳动。
4、两手各握一条对折绳的两端跳—时间:次数:练习一次组织:教师巡视指导形式:体操队形要求:上下肢协调配合
5、并脚跳绳练习时间:次数:练习一次组织:教师巡视指导形式:体操队形要求:上下肢协调配合
6、优秀学生展示—时间:
组织:学生观察并加油鼓励,教师重点提示形式:体操队形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7、并脚绳再次练习时间:次数:练习一次组织:教师巡视指导形式:体操队形要求:上下肢协调配合
(二)游戏:并脚跳比赛--时间:8分钟
游戏方法:
1、10秒、20秒、30秒单位时间内跳绳比多
2、一次性跳绳(失误为止)比多游戏组织:体操队形游戏要求:动作协调,速度快
四、结束部分—时间:3分钟
播放歌曲《小白船》组织放松活动,恢复学生生理和心理状态,进行课堂小结,评价,颁奖,渗透德育美育教育。
教学反思: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不喜欢机械重复的动作技术练习,如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练习中呢?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参与兴趣,才能牢牢地“拴”住学生。在本课教学活动的实施中,我特别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课前我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活动环境中去,让学生入景动情、明理知味,用情景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很浅意把新知容进了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玩中创”,使学生充分获得向上跳起的学习体验,从而让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很快地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动作方法突破重难点。我的多样化的评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学生尽全力发挥了自己的最高水平,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最后的整理活动不仅消除了疲劳,还让学生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达到学生爱体育,想学好体育的目的。这堂课我还深刻地认识到,要做好一位体育教师不但要有满腔的热情,更要关注每一个孩子,保护他们的自尊,要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孩子们点点滴滴进步。随时留意在特殊群体的行为变化,并能够机动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活动场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把课堂真正建设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乐园。还要给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机会,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本节课我将力求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想理念,充分利用“自主学练、合作探究互动评价”等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及时鼓励表扬,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中学教学设计 第15篇
一、参赛对象
全校教师,以自愿参赛为原则。
二、参赛说明
1.本次活动分为教师优秀课件.
2.作品上交时间:2011年4月29日前。
3.上交地点:信息中心。
4.作品必须原创。
三、课件要求
(一)作品包括:
1、参赛课件及相关素材。
2、作者简介、课件说明、相应教学设计和反思,分别存为三个word文档。其中,课件说明须包含课件的课程背景、教材版本、课程或知识点名称、设计理念或思路、操作指南等内容。
3、如需特殊的播放软件,请一并提交。
上述提交内容须打包到同一文件夹,并压缩文件包,压缩文件包统一命名为:学校-姓名-课件名称.rar。
(二)课件格式不限,制作平台不限,运行环境不低于windows xp操作系统。网络版多媒体课件应能用web浏览器播放。
(三)基于保护作品版权、维护作者权益的考虑,课件必须在不影响作品演示的前提下,在封面或其他显著位置注明作者名字及单位名称.
(四)课件的片头或封面或其他显著位置应出现规范的教材版本、课程或知识点名称,样式不限。
(五)作品评审标准:
评价内容
权重
教学内容:以课程目标为依托,概念描述科学,问题表述准确,资料引用正确,认知逻辑合理。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明确、过程清晰,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富有创意。
教学策略:学习进度可调、学习路径可选、交互参数可控,支持多种学习方式(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或探究学习)
技术应用:具有运行稳定、操作简便、可移植、易维护等特点。
运行效果:画面、语言、声音等整体运行效果流畅、清晰,艺术性强。
四、奖项设置
分学科进行评奖,按参赛作品总数的10%、20%、70%的比例评定一、二、三等奖。
中学教学设计 第16篇
一、教学背景
在以往的旧的体育教学观念影响下,教师填鸭式地教 ,学生被动地学,再加上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测试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出现了随着年龄增长,喜欢上体育课(特别是喜欢体育活动)的人数呈下降趋势的现象。其中高三女生特别突出,上体育课时出现无精打采,畏难情绪增大,借故请假的增多了等等情况。我认为体育课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很有兴趣的一门课,但是由于体育课的教学理念过于陈旧,内容单调重复,方法简单缺乏新意,学生渐渐对体育课的兴趣降低,最后还可能对体育课产生一种厌恶心理,尤其是高中女生。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在教学中尝试对于不同的身体条件用不同的体育游戏来促进体育教学,以此来提高高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女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这是开学初的一个单元一节体育课,教学内容是身体素质恢复性练习,重点是提高学生灵敏素质。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男女生都安排了体育游戏内容。
二、教学过程
教学背景:高三(2)班是一个文科班,女生有10多人身体素质较好,活泼好动,有几个还是班级的体育骨干,另外的女生则身体素质一般,不怎么爱活动。
课堂上: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一个游戏 ??
学生:不是 “贴膏药”吧(小声地说)。
教师:不是,是个新游戏,方法是:所有人围成一个圈并且编号;
老师喊一个号后将一个排球高抛;
其他同学跑开;
被喊中号的同学上来拿球喊停;
然后用球滚过击打其他同学;
打中后交换角色,不中继续。同学们高兴地去玩去了。五分钟后 ??
学生:(大声地)老师换一个吧,这个不好玩。
教师在想:这帮女生还挺挑剔!再一想,也难怪,这些女同学中有几个是体育特长生和学校运动队成员,还有好几个身体素质也不错,这个游戏对于她们是有点简单了。索性给她们换一个男生的项目 ----“打野鸭子”。不过这个游戏要求比较高,不知道她们行不行。
教师:好吧,我们换项目。大家听好:前排同学围成一个大圈,用排球击打圈内的同学,圈内的同学自由奔跑躲避,击中者退出,如果接住可以重新进来一个;
直到全部击中后交换。场面一下子热闹起来,同学们奔跑、跳跃、躲闪,欢声笑语不断。被打中者也兴奋的大叫。
教师:同学们你们真行!没想到这个游戏你们做得还真不错。
学生甲:老师,我觉得还是简单了,还有没有更难的。
教师:可以。只要将排球换成两个或者三个;
记住:必须注意力集中,视野开阔、反应要快;
当然也要注意安全。
学生乙:不行,别换了,受不了了 ------
游戏还是增加难度了,而且效果很好。学生们哄堂大笑,被打的同学也是乐不可支。哈哈的笑声弥漫在运动场中。只看见学生满场飞,夹着尖叫声和笑声。教师用一种满脸喜悦的.神情看着学生,在想:看起来温文尔雅的女生,想不到她们是那样的活跃,真有种自叹不如的感觉。
【教学反思】
游戏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在这节课同学们真正体会玩在其中,乐在其中。有时候女生表现出来的懒散畏难,是对你讲授的东西不感兴趣,而并不是对体育活动没兴趣,那欢笑就是最好的证明。实际上体育课的标准就是两个字:“笑”和“汗”。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多采用游戏教学法,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激发出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有兴趣,否则活动的效率就难以提高。忽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锻炼身体的习惯就不会养成,更不会奠定终生锻炼的习惯。实践说明:一成不变的东西会令人生厌,只有在实践和创新中、才能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要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体育教学方法,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做到因人而异。作为教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积极、主动地得到锻炼,从而提高上体育课的兴趣呢?通过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了这么几点:
1、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创新意识。要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超越常规,更大胆地、独特地运用有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2、加强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以自由发挥、大胆创造的广阔的空间。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去真正实践,去参与,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少批评多表扬、多鼓励、多肯定,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3、教师要多提供给学生展现的机会,表达自己的独立个性。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让每一位学生在点滴中取得进步,享受到参与运动和自我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让学生在运动中获得一点的成功和喜悦,在功和喜悦中不断提高对体育的兴趣,甚至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理念。
中学教学设计 第17篇
教学目标:
1、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3、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话题:在生活中,你关注得最多的是什么人?
生:明星、家人、自己。
师:明星是因为有着耀眼的光环我们关注他们;伟人作出了非凡的成就我们关注他们;因为血浓于水我们关注家人……而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却是那些没有亲情关系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们虽然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作出非凡的成就,却有着金子般的心。
(意在营造亲切平和的教学气氛,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二、设问导读。
(一)、画说老王:
师: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个十分不起眼的普通人,请看画像。他叫老王,(板题)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何依据?
生:从他满脸的皱纹看,他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
生:从他破旧的衣着看,他是一个贫穷的老人。
生:从他的表情看,他是一个善良的老人。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
(二)、问询老王:
师:这样一个老人就站在你的跟前,你关心他什么?把你的关切向他表达出来。
生:老王,你是做什么的?
老王,你生活得怎么样?
老王,你为人怎样?为什么作家会如此关注你?
(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
(三)、走近老王:
1、师:老王是一个普通人,写老王的作家可不是一个普通人。简介杨绛。杨绛——钱钟书——《围城》。
2、师:面对陌生的老王,你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那么多的关切,现在你们循着杨绛的笔墨,去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3、生:读课文。
三、点拨导思
(一)、评说老王:
师:刚才看了老王,现在又读了老王,老王是不是你心目中的那个老王?你对他的关切作者告诉你没有?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的形式表达出来。
生:老王是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人。表现在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里。
生:老王是一个善良老实的人。表现在送冰时,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生: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表现在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完成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理解。)
(二)、品味老王:
师: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
师:有此同感的同学请举手。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一段感动人,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
1、精读。
师: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声读、放声读。可圈点,可旁批。
生:读课文。
2、小组交流体会。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我觉得,课文中说老王“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消瘦与不灵活,
生:“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攥”字也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拿钱时激动的心情。
②教师相机引导:
课文中老王的话语不多,却十分有表现力。你能就这些只言片语推测一下老王当时的心理和表情吗?
老五劝说“我”收下香油和鸡蛋的情节作者没有描述,请你设想一下,老王当时是怎么说服“我”收下的?
(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3、质疑,合作探究。
师:就这一情节,你有没有疑问?提出来请大家帮你。
生:文章中,当“我”要给老王钱,他不要,可后来还是收了钱。为什么?
“我”拿钱给老王是为了帮助他,而作者为什么说“我却拿钱侮辱他”?
(以生——生、生——师合作的形式相互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教学设计 第18篇
《行道树》(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短文两篇》之一)是张晓风一篇短小而精美的散文。如何实现“短文厚教”、“小文富教”呢?从笔者教学实践看,要紧扣“短”的特点,组织反复整体诵读,移步换景,“读”径通幽。
一、初读,整体感知,填写“我们是一列 的树”
学生自由诵读,勾画圈点,并根据自己的观察角度,提取信息,组织语言,完成思考和填空。教师组织交流。师生在尊重个性化认识、开放性认识的原则下,共同补充完善。
生1:是一列立在城市飞尘里的树。
生2:是一列离开了原始森林大家庭,不能吸露玩云的树。
生3:是一列自己选择了自己命运的树。
生4:是一列春天勤生绿叶、夏日显出浓阴的树。
生5:是一列给城市迎来光明的树。
生6:是一列给人类制造清新的树;
还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二、细读,独自默诵,感受形象,填写“行道树是一群 的形象”
这个空的填写,需要找准文本相关语段,扣住关键词句,进行品味。还得下一番概括、归纳、联想、抽象之功,进而才会有所得,有所表达。
同学们交流了以下感受:
生1:行道树是一群生活在艰苦环境里,默默地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生2:是一群寂寞孤独者形象。
生3:是一群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人生价值的奋斗者形象。
生4:是一群主动放弃安逸生活,承受痛苦的牺牲者形象。
生5:是一群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的劳动者形象。
生6:是一群创造者的形象。
生7:是一群自豪的幸福者形象。
三、赏读,深思品悟,填写“这群形象具备 的品质”
这是关键的一步,需要学生在前两次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理解“形象”的本质特点。当然,要完成这一步,依然离不了对文本语言的推敲。作者用语言能够巧妙的表达这样的信息,我们自然也可以从字里行间得以领悟。学生结合前面的形象把握,从语句中不难读出“行道树”的品质。教师也可适当点拨,促成学生认识升华。
生1:“苦熬,牙龈咬得酸痛”——具有坚持的品质。
生2:“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具有负责任的精神。
生3:“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对工作、事业的执着。
生4:“我们惟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舍己为人,任劳任怨的品质;
生5:也体现了只讲给予,不求回报的品质。
生6:“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具有豁达乐观的品质。
生7:为人类习惯污浊而忧愁,为自己从事高尚的工作(事业)而自豪——深沉的品质。
生8:这是一群具有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品质。
生9:这群形象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质。
四、美读,陶醉地读,领会情意。填写“抒发作者 的感情”
学生在陶醉的诵读中,结合前面所获得的“形象”及“形象的品质”,自然而然领悟作者所发现的行道树的“独特美”和在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情感态度。在学生的交流和师生互动中,可以形成一些共识:
生1:抒发对行道树精神的歌颂与赞美之情。
生2:抒发对行道树品质的崇尚之情。
生3:抒发对具有行道树品质的人的崇尚之情。
生4:抒发自身具有行道树精神品质的自豪感。
师:能够感受到这一层,真了不起。我们在读出了文章意蕴的同时,对表达手法有认识吗?有无同学愿意交流?
生5:由“树”到“人物形象”——以物喻人;
由“树”、“形象”到“品质”、“感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师:一语中的,精练、简洁。
五、比读,类文比较。填写“两文共同点是 ,不同点是 。”
老师提供《一棵树的悲悯》,同学们阅读比较。学生读的虽然是另一篇文章,要完成比较,心中依然要对课文进行一次“默念”。
一棵树的悲悯
传说,在古印度,有一个极为专横的国王。有一天,国王忽然想要新造一个皇宫。工匠的头目禀告国王说,若要把宫殿修建得坚实而华丽,必须选用一棵千年老树做材料。于是,国王传令下去,无论如何,也要寻得这样一棵老树。
在茂密的原始森林,国王的使臣果然找到了一棵千年老树。那是一棵参天大树,气宇轩昂地屹立在众树之间。使臣前来禀报国王,说他们找到了一棵大树,只是那树年代久远,砍了会不会太可惜。
国王才不管那么多,当下命令工匠,翌日就去伐了那树来,修建宫殿。然而,那毕竟是一棵千年老树,它已经吸纳了天地之灵气,化作一个树中精灵。当天夜里,趁国王熟睡之际,老树走进了他的梦里,恳求国王手下留情,别让它千年修行,毁于一旦。
“既然你有千年的道行,我就更要砍你来修建宫殿了,要知道,再怎么样你不过是一棵树!”国王傲慢地说。老树一声叹息,说:“唉,我老也老了,死了也就罢了。只是陛下,您能不能在砍伐我的时候,别从根部下斧,您让人从我头上往下砍吧。”
国王大为不解:“从上往下伐你,岂不使你肢体寸断,更为痛苦?哪有从根部砍了你干脆?”
“陛下,从上往下伐我自然倍加痛苦,可您瞧我这般高大,若从根部伐了我,倒下之时,势必压死压伤无数小树……请陛下成全我吧。”
国王一觉醒来,顿感羞愧难当。他收回了砍伐大树的命令,并放弃了修筑宫殿。打那以后,那国王善待于民……
这个故事渗透着佛学中一种叫禅宗的境界:即使身处险境,仍悲悯于苍生的冷暖与苦弱。其实,这也可以是一种人生的修为:我们很难做到荣辱不惊,大义凛然,但至少可以分一点温暖给你的家人,多一点关怀善待朋友,接纳一份承担给你的孩子……
生命中的诸多忧愁,多半来源于自私自利,患得患失。而人生中最大的快乐,便是与他人共享的快乐了。
——许永礼 《文苑》2011. 1
因为是刚跨入初中的学子,要求不必过高,能够有一点发现、一点认识,都应予以肯定。
师:先说说相同点吧。
生1:两文都以“树”作为写作对象,歌颂“树”的品质。
生2:都写了树给人的启示,阐述生活哲理。
生3:都在文章中借“树”来表达作者自己的主张和追求,寄托自己的理想。
师:不同的方面呢?
生4:课文刻画“群体”;
此文突出“个体”。
生5:课文主要写实;
此文重视虚构。
生6:课文侧重写“奉献精神”;
此文主要写“悲悯情怀”。
生7:课文是写景散文,侧重于描写抒情;
此文是记叙文,侧重于叙事说理。
师:大家抓得很准确,水平很高。鼓掌祝贺。
六、悟读,融会贯通,模仿创作,进入新境界。
学生自由读,将各种思绪、体会汇聚文本,使各方面信息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整体的积累。然后,迁移运用,模仿创作,再一次走高,进入新的境界。至此,明确文章是作者有情而发、因情而发的结果,不是空洞地无病呻吟。作者有表达的原因、表达的冲动、表达的欲望,这样自然成文。
从读文到表达、运用的提升,把阅读与写作(表达)很好地结合了起来。要求联系生活,联想想象,拓展延伸,创造创新。用下列形式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我准备描写 (物)。
“这种(物),在我心中是一种 形象。
“这种形象具有 品质。
“描写它抒发我 的感情。
个人完成以后,先小组交流,在广泛的分享借鉴中,强化对课文表达技巧的领悟。最后布置为课外练笔活动。
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调动学生,激活思维,体现梯度,启迪悟性。本课教学引导学生出入文本,入有“深度”,出有“高度”,移步换景,“读”径通幽,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旅行”。学生的读诵境界有了,教学的境界也就有了。
中学教学设计 第19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现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
通过惯性应用与防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出发,给出惯性的概念(注意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然后从生活经验的角度,提供一些惯性现象来说明无论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既帮助学生认识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分析,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惯性现象的危害,还提高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最后通过“想想议议”的讨论,可使学生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教法建议
1、要重视实验教学,突出现象教学
惯性现象很多,由于实验的特点是比较简单,可操作性强,所以有些实验可采用并进式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可活跃气氛,提高兴趣,同时还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验的能力。如让学生用自己的钥匙和一张纸条在课桌边上动手做惯性实验。有些演示实验,可让学生登台表演。
2、通过教学训练物理语言和表达能力。
可以惯性小车演示实验为例,让学生解释木块往后倒和往前倒的原因,训练如何运用知识解释问题。惯性现象的分析可参考以下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是哪一个物体或同一个物体的哪两个不同部分。
(2)弄清楚研究的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运动还是静止)
(3)什么原因是物体或同一物体的某一部分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由于惯性,研究对象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还可参考典型例题示例中的部分内容)
3、易出现的错误想法如下,要注意纠正。
(1)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2)惯性是力,即惯性力
(3)不受力有惯性,受力无惯性
(4)静止有惯性,运动无惯性
4、可补充的惯性实验(可当堂演示,也可制作成录像片)
(1) 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表明原来处于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此实验比较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宜作为引入课的实验。
(2)小车上的圆柱体
(3)烟圈实验演示气体的惯性
(4)车上投篮实验演示运动物体的惯性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解释惯性现象
2、任何物体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教学难点:惯性大小与运动快慢无关
教具:装有水的杯子、硬纸板、鸡蛋、纸条、木尺、棋子、录像、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新课
方法1:用新奇实验引起学生兴趣
[演示实验]
1、 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
结论: 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2、匀速运动的电动车上面小球落下,恰好进入下面的球篮。
结论: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运动状态的性质。
方法2 :用学生可操作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实验]指导学生自己完成撤纸条的实验,打棋子实验(此实验可由学生参与演示)。
结论: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的性质。
二、新课教学
1、 什么是惯性。
方法1: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讨论分析理解惯性的概念和惯性定律的内涵。在用方法2中的问题检验其理解情况。
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可引导:用“惰性”比喻“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外界力的作用,就能很明显的表示出它的“惰性”;如果受到力的作用,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不过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它的“惰性”,但它的“惰性”仍不会改变。即:惯性与是否受力无关。
方法2:由于惯性是个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概念,一般可通过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惯性保持的是原来的运动状态(速度)。
例:下列各问中的物体的惯性如何体现?
1)静止在桌面上的书?(体现在保持静止)
2) 正在以10m/s速度运动的汽车?(体现在保持10m/s速度匀速运动)
3) 一个正在加速的汽车,某时刻的速度是5m/s。(虽然车做加速运动,此时的惯性体现在保持5m/s的速度,只不过后来没保持住。)
2、惯性现象
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小实验或录像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观察惯性现象,实验选择要注意具有代表性。
[录像]烟圈实验
简介洒水枪,水离开枪后还能继续向前是由于水具有惯性,(下落是由于受重力改变了运动状态)。
由上面实验分析得出:
“固、液、气”---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静止、运动”---任何情况都有惯性
结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3、惯性现象的分析
方法1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
[演示]惯性小车实验
引导学生分析木块为什么向后倒和向前倒。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做车时惯性的表现,安全带的作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引导学生简单总结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
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研究对象由于受力运动状态改变情况——惯性的具体表现。
方法2:学生举出惯性现象并进行解释。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请学生自己选择上面做过的惯性实验或列举的其它惯性现象进行描述,互相补充,总结出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并用此步骤再分析其它问题。
4、惯性现象的应用与防止
请学生举出实例。
三、小结
1、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2、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惯性定律是一条客观规律,这一规律说明了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后者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四、作业:阅读教材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通过实验探究或体验惯性现象,理解物体的惯性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1、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速度增加(汽车启动)、速度减小(刹车)、转弯等时刻的感觉。
2、准备锤头和锤把,通过实践分析:(1)把锤头固定在锤把上,有几种方法?(2)把锤头从锤把上卸下来,有几种方法?并加以解释。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发现新问题。
中学教学设计 第20篇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的位置和组成,知道其领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2、了解美国居民的构成和美利坚民族的复杂性。
3、了解美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主要的地形区和气候类型。
4、了解美国自然资源的丰富性。
5、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分析美国自然环境的优越性。
5、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了解美国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6、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以及种族构成等。
教学难点
美国自然环境和资源对于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复备栏
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透过美国和巴西,了解美洲的自然风貌、经济特点和人们的生活风俗等。
我来预习:
1、世界政区图。
观察地图,说说美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临国位置。(美国位于西半球的北温带,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西南与墨西哥相邻,北临加拿大,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除了本土外,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属什么温度带?(阿拉斯加,位于北极圈附近,大部分属北温带,少部分属寒带。夏威夷,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属热带。
3、美国国旗。
问:你知道美国国旗的含义吗?(美国国旗的左上角蓝色星区内,一共有50颗白色五角星,他们分别代表美国的50个州;
星区以外还有13道红色白色相间的条纹,他们又代表美国最初独立时的13块英国殖民地。)
一、领土组成
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领土组成美国的普遍居民中,都有哪些肤色的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说明美国是一个由各种人种构成的移民国家。
总结: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人的,所以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二:移民国家。
1、你所熟悉的美国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国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华盛顿:美国人。爱因斯坦:德国犹太人。杨振宁、李政道:中国人。乔丹:非洲人。)
2、阅读教材86页图9、2“美国的人种构成饼状图”,看看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
(白种人占84%,最多;
其次黑种人占13%;
其他占3%。)
板书:种族歧视。
3、情景教学。
问: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西部开发,修筑铁路;
科学界获诺贝尔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
航空领域有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
我来探究:
1、美国农业区域化生产的优点是什么?
2、中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美国的些经验?
中学教学设计 第21篇
主要内容:
第六课《理想》第七课《行道树》
学习重点:
《理想》
1、学习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理想》的哲理。
《行道树》
1、学习“行道树”——这无私奉献者的精神。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讲解:
一、 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
蜕变tuì 倔强jué 洗濯zhuó 玷污diàn扒窃pá 诅咒zǔ 寂寥liǎo 夸耀yào脊梁jǐ 贪婪lán怨恨yuàn鬓发bìn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蜕变——退化 倔强——坚强 洗濯——洗涤 玷污——沾染扒窃——盗窃诅咒——咒骂寂寥——寂寞 夸耀——夸赞装饰——庄稼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 倔强:刚强不屈,固执。
(2) 玷污:弄脏,污损。多用作比喻。
(3) 诅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
(4) 寂寥:寂静而空阔。
(5)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6) 行道树:指种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
(7) 堕落:思想行为变坏或往坏的方向变。本文指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8)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本文指对被污染的城市的一点改观。
(9) 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10) 红灯绿酒:即“灯红酒绿”,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二、 重点分析
1、阅读新诗《理想》,把握主要内容。
什么是理想?人们说:理想是对未来的美好设想。如:办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祖国独立、民族解放。今天,我们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强国富民,振兴中华。诗人流沙河极大地赞美理想: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2、《理想》共有12节,每一节主要写什么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1节用了四个比喻:由“石”到“火”,由“火”到“灯”,由“灯”到“路”——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第2节诗是写: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如:饥寒、温饱、文明)。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如: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第4节:理想的实现,并不很切近,往往要经过多次挫折和失败。(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长期性。)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使人乐观、给人斗志、增人活力。(理想使人有满怀希望的情怀、不屈不挠的斗志、壮心不已的活力。)
第6节:为崇高社会理想而奋斗,将获得幸福。(理想不是黄金梦,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
第7节: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享受着欢乐、品尝着艰辛。(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不是个人荣誉。所以,社会给你的荣誉,只不过是副产品。“寂寥”写出了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往往不被人理解的处境。)
第8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第9节:理想使人走上正轨,奋发向上。(罪人、浪子有了理想,就能恢复良知,重新做人。)
第10节:理想要坚定,信心不动摇。(这也是一种考验。)
第11节:失去理想,人生将没有意义。(对应第八节“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第12节: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今日“抽芽、开花”,明日“浓荫、甜果”。)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
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拥有为理想而奋斗是幸福的,是一种获得;
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要舍弃“小我”,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怎样理解“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句诗的含义?
因为,理想会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的奋斗的。因而面对不幸和厄运,有了理想,就能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的奋斗。所以,理想可以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4、《理想》的脉络是怎样的?
总说理想的意义(第1节)——理想的历史意义(第2、3节)——理想的人格意义(第4、5、6、7节)——理想的人生意义(第8、9、10、11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5、新诗《在山的那边》和《理想》有共同的主题吗?找出这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共同的主题是: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相同的诗句:①关于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每一次的失望是折磨人的有:《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②关于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在山的那边》——“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的你眼睛……”《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
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6、行道树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7、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8、问题探究:
(1) 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因为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 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3) 行道树“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的“深沉”的含义是什么?一切神圣的事业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9、本文的行道树和奉献者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是散文领域里传统的表现手法,本文是借行道树的自白,来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首先,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奉献者舍“小我”、牺牲个人幸福,为人们的幸福而辛苦忙碌、努力奋斗。
其次,行道树和奉献者一样,他们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都会感到寂寞、孤独、苦熬,往往不被人重视、不被人理解。
第三,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他们同样享受着深沉的幸福。
巩固训练
1选出下列词语中读音全对的一组()
蜕变tuì 倔强jué 洗濯zhuó 玷污diàn扒窃bá 诅咒zǔ 寂寥liǎo 夸耀yào脊梁jǐ 贪婪nán怨恨yuàn鬓发bìn
洗涤tiáo堕落duò 坠落zhuì 包袱fu
2找出下列词语中有错误的一组()
A蜕变——退化 倔强——坚强 洗濯——洗涤
B玷污——沾染扒窃——盗窃诅咒——揍骂
C寂寥——寂寞&n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中学 中学教学设计21篇 中学教学设计(汇总21篇) 中学教学设计教案
上一篇:社会实践报告寒假工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