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有12篇
教学设计有第1篇教学内容:苏教版第7册p106—107。教学目标:1、让学生结合实践,通过操作活动并借助推算和计算器的计算,从不同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进一步发展数感。2、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有12篇,供大家参考。
教学设计有 第1篇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7册p106—10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实践,通过操作活动并借助推算和计算器的计算,从不同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进一步发展数感。
2、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计算器。
教师准备
练习本,秒表,少量大米,天平一台,卷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活动。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大约有多少人吗那么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今天我们就来开展几项活动,在活动中让同学们感受一下"一亿有多大"。
二、开展活动。
数一数
⑴全班分两大组,每组选几人数100本练习本,并选两人计时。
⑵各组汇报用的时间,然后计算出两组数练习本所用时间的平均数(为计算方便取近似数90)。
⑶照这样的速度数一亿本练习本大约用多少秒
⑷让学生结合放大的表格边计算,边校对,边填写。
⑸讨论:数一亿本练习本的时间大约相当于多少年请你们用计算器计算一下。让学生边计算边填在书上,得出大约要3年才能数完一亿本。让学生在时间上实际感受"一亿有多大"。
排一排
⑴请出10个学生手拉手排成一行,量一量大约长多少米。
⑵如果一亿个学生手拉手站成一行,大约有多长。
按实际量的米数修改表格,再计算填表,单位可用米或千米。
⑶用计算器计算这些学生站成一列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三圈半)
让学生从长短上感受"亿有多大"。
称一称
⑴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仿照上面的活动完成这一内容,教师巡视指导。
⑵学生共同探讨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题用什么去乘13
⑶通过计算要让学生了解一亿粒米大约重2500000克(或2500千克/2.5吨),在轻重上感受"一亿有多大",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三、活动总结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说一说:一亿有多大,你有什么体会。一亿有多大
教学设计有 第2篇
教学内容:
新课标北师大版第四册铅笔有多长;教材P40、P41。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分米、1毫米的认识,“估一估”实物的长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米尺、1分硬币、10厘米铅笔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直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请同学们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铅笔不仅仅可以写出漂亮字,还可以帮我们学习数学知识呢?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测量铅笔有多长。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有关长度单位,用手势比一比,1m、1cm大约有多长?
二、探索分米
1、估:老师给同学们发了1支铅笔,请你估测这枝铅笔有多长?说说你是怎样估测的?(听取汇报)
2、量:同学们估测的结果不一样?怎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呢?请你们用直尺量一量这支铅笔的长度,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抽生一边汇报,一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3、知:你们知道吗?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1分米表示,即1分米=10厘米,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用字母dm表示,即1dm=10cm。
4、比: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我们的身体是一把尺,从中指尖开始量手掌,到哪儿长1dm,再用手比一比。
5、找: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6、小组活动:(1)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用长1分米的铅笔去量1米的长度,能量几次?你知道了什么?
揭示:1米=10分米 1m=10dm
7、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铅笔是你们丢掉的,为自己算一算,每人丢一分米长的铅笔,10人丢了多长的铅笔?全班50人,共丢了多长的铅笔?大约有几个小朋友那么高?多浪费呀!希望同学们爱惜学习用具,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三、自学毫米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铅笔,用认识分米的方法:估、量、知、比、找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遇到困难时,请书这位好朋友来帮忙,自学书40页(2)部分内容。比一比,谁学得最认真,自己学到的知识最多?
2、听取汇报,质疑。
3、课件演示,得出1厘米=10毫米,即1cm=10mm。
四、尝试练习
1、游戏:用手势比一比下列长度:1米、1毫米、10厘米、1厘米、1分米、10毫米、10分米。
2、课件出示:(1)填出适当的单位。(2)解决问题:小猴一家比身高。
板书设计:
铅 笔 有 多 长
估
量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知
比 1m=1dm 1dm=10cm 1cm =10dm
找
课后小记 :
本课时教材选取贴近孩子生活的题材,通过创设估计、测量铅笔的长度的情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中采用“猜测质疑——操作验证——归纳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
上课前,我先准备一些长约1分米的铅笔,上课时,让学生进行估计,再实际测量。给学生充足的实际测量时间,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再用手势比一比1分米多长?然后找一找身边的1分米,在头脑中建立一分米空间观念。接着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索和小组的学习优势,让他们用认识1分米的估 、量、知、比,找的学习方法去认识1毫米。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开推理和想象,引导总结出长度单位的`关系。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铅笔以及身边大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进行测量,在活动中去去学习新知识,又通过自己实践而得出结论,在观察、测量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学生始终处在乐学、好学的氛围之中,学习兴趣会十分浓厚,积极性也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教学设计有 第3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盘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实物
学具准备: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课件)
1、故事导入。
2、建立物体质量的概念。
二、实践操作,建立概念
(一)认识生活中的秤。
(二)看一看常见物品的质量。
课件演示:牙膏重190克、一包方便面重203克、一盒糖500克、一桶洗洁精2千克、一桶油5千克、一袋大米重25千克。
师:看了这几样物体的重量,有什么发现吗?
小结:千克和克是世界各个国家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还有一个有趣的英文名字,千克叫作kg。g是表示克的符号!
(三)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介绍台秤的使用方法,认识台秤称物体所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
1、称一称。小组合作称出第一袋一千克的米米的质量。
2、掂一掂。掂掂手中这袋1千克米的质量并感受一下一千克的质量。
3、估一估。小组合作找出身边的物体进行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找出一千克重大约有多少个物体?
4、猜一猜。
(1)猜小猴为乌龟和兔子准备的物品中有两袋棉花和石头,它们谁重谁轻?
(2)称出石头和棉花的重量是两千在。
(3)感受物品不能从它的大小、多少来判断它的轻重,而应该实际的去称量才能知道。
5、拎一拎。把刚才称的两千克的物品拎一拎,感受两千克的质量怎样?
6、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品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呢?
(四)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认识克。
师:老师这有5个2分的硬币,它有多重谁来猜一猜?生猜。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来称一称吧?
2、称一称。称出5个2分的硬币。从而引出一个2分的硬币是1克。
3、掂一掂,说一说一克2分硬币放在手中的感受。
4、找一找,学具盒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1克重呢?
5、比一比。把1克重的东西跟刚才1千克的米比起来,感觉怎样?
(五)感受千克与克的关系
1、掂一掂。掂抽屉里一袋100克的糖物品。说说比1克怎样,比1千克怎样?
2、称一称。把学生的糖跟老师的糖合在一起,进行累加计算一下一共有几克?再拿到台秤上去称称看。
仔细观察秤盘上,指针指在什么位置上?不是1000克吗?指针怎么指着1啊?
生:因为台秤上的质量单位是千克,指针指着1表示1千克。
3、引出千克和克的关系。
刚才我们知道这一大袋糖的质量是1000克,而用台秤称的结果是1千克,那么1000克和1千克中间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连接?板书“=”。用英文表示就是:1kg=1000g。
4、教1千克=1000克的读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给商品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包饼干重150( ) 一条鱼重2( ) 一颗糖10( )
一个西瓜重4( ) 一头猪重150( )
2、单位换算。
4千克=( )克 2千克=( )克 ( )kg=3000g 6000克=( )千克
3、把标签贴到合适的物体上。
笑笑的体重 一只公鸡 一个梨 一个一元硬币 一辆卡车
7克 160克 30千克 2千克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为学生准备了称质量工具(台称、弹簧称等),并给学生带来了米、硬币、橘子、苹果、石头等很多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质量的理解分为“模糊→体验→明晰”三个阶段。为了使之落到了实处,课前,我以学生最喜欢的动物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感受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让学生通过掂、估、猜、称,知道1千克=1000克以及用字母表示千克(kg)和克(g)这样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
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活动开展相对集中(小组合作)。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交流得充分,操作得也得当,出色地完成了教师预定的任务;
全课我感觉教得轻松,学生“玩”得尽兴,“学”得到位。
值得改进的是:弹簧秤的使用上,说明略显仓促,学生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如果课前我能拿出一些时间进行专门、细致的说明、操作,我想活动的效果一定会更好些。用字母表示1kg=1000g忘了告诉学生。
【课例点评】
对“克”与“千克”这两个量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获得千克、克的具体概念,教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创设生动有趣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愿望
1、引发称物品的愿望,认识“秤”
教师学生创设了动物比赛的场景,并提出帮助小花猫在比赛中获胜的问题,引出称物品的愿望,认识“秤”,为下一阶段的实践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2、引发“估”物品的愿望,感受“1千克”
教师通过准确估计4本新华字典约重1千克,让学生兴奋不已,在“哇!好准哦”声中产生“估”物品的愿望,寻找出身边的物体感受1千克。
3、引发更换工具的愿望,体会“克”
教师将这5个硬币往台秤托盘上一放,学生发现指针“没动静”,从而唤起学生更换工具的愿望,探讨得出1个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
4、引发找的愿望,发现“进率”
在学习小组寻找到100克的物品后,教师把10个小组的物品放在台秤的托盘上一称,使学生在“哇!”声中自然的得出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二、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拓宽学生体验空间
1、创设情景,感知轻重
一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创设动物驮物品比赛情境,为小花猫选一袋物品并说明理由。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组常见物品的质量,让学生根据这些物品标注的质量,谈自己的发现,感知千克与克的区别。
2、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为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需要的基本物品作为教学资源,如:台秤、天平、弹簧秤等测量工具;
米、石头;
钮扣、螺丝钉等实物,引导学生通过猜、称、掂、拎、找、估、算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1千克和1克的质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实践活动,感受数学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为使学生明白物品的轻重不能从它体积的大小、多少来判断的道理,教师极其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学生提供了实际质量相同的物品,把不能只靠观察得到的物品轻重的数学问题转变为学生可体验的数学事实,使学生在猜、称、想的活动中不断地感受数学。
教学设计有 第4篇
[教学设想]:
1、知识与能力:会认本课的12个认读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的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看懂图、理解诗句的意思。知道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仔细观察的习惯,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把向书本和向大自然学心结合起来。
[教学难点]:了解植物是怎么传播种子的。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在学新课前咱们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出示实物,咱们来猜一猜,认一认这些都是什么?你都在哪里见过呀!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今天就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板书课题)。质疑。
二、内容研讨
1(1)自由读文,自学生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就请拼音朋友来帮忙。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带拼音的生词,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3)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读音的?
师:植物园传播的种子方法不仅多,而且有趣,让我们一起走进植物园王国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吧!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内容。
(1) 师范读
思考:种子把植物称作什么?(妈妈)
植物妈妈指的是什么样的植物?(已经成熟的植物)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3种、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
(2) 全文共分为几小节?(5小节)
(3) 哪几个小节向我们介绍了这三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2 3 4 这三个小节)
指名分小节读、小组学习、
说说这种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选择一种方式把这个小节讲给大家听。
3、汇报
(1)蒲公英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是:它为自己的娃娃准备了降落伞,只要风轻轻的一吹,种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2)师小结:蒲公英妈妈是多疼爱自己的孩子呀!我们一起来看看。
(3)看图,谁有办法让蒲公英的孩子离开妈妈,四海为家?用了什么办法?(板书:吹)大家看到了什么?(许多种子有高有低的落下来)
这叫什么?在书上找一个恰当的词来形容(纷纷出发)
文中哪个词告诉我们风往哪里吹,种子就往哪飞?(乘着风)
师概括:蒲公英的传播需要两个条件?(自身条件,风)
多有意思呀!谁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男女生合作读)
过渡句:蒲公英妈妈这么有办法,苍耳妈妈又是怎么做的呢?
(4) 师铠甲是什么?刺在这里又起什么作用?(挂住动物的皮毛)看苍耳图:苍耳怎样挂在衣服上)板书:动物皮毛带
动物们会把种子带到哪里去呢?(田野山洼)还可能去哪里?
(5)豌豆妈妈的办法是什么呢?(让豌豆在太阳光底下晒太阳,太阳一晒,豆荚就会炸开,豆子们就蹦跳着离开了妈妈)板书:晒太阳
4、启发引导
(1)师你觉得它们哪一种的方法最好?为什么?(自由发言)
(2)这些孩子们,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妈妈呀!从哪里可以知道?
(3)指名读第一小节
(4)孩子在这里指的是植物的什么?(种子)
长大是什么意思?(已经成熟了)
四海为家是指种子要搬到哪里去安家?(世界各地)
植物要旅行指植物要干什么去?(到处生根发芽)
5、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同学们要想得到更多的知识该怎么做呢?(仔细观察)
(1)齐读第5小节
(2)哪里指的是什么?(大自然)它指的是什么?(知识)
师总结:我们要想获取更多的知识,就要学会仔细观察,养成好的习惯,经常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知识,探究奥秘,从植物妈妈的办法中,我们感到大自然的奇妙。
三、拓展
1、老师知道几种植物的传播种子的方法和奥秘,你们想知道吗?
(1)椰子成熟了会自己落下来,落到水里就漂走了,漂到哪就到哪安家。
(2)石榴成熟了就会裂开,小鸟飞来会吃到它的种子,这些种子就会随着它的粪便出去,种子落到哪里就会在哪里生根发芽。
2、你知道哪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呢?
学生交流
四、写字
1、引导观察。
2、师范写,生书空。重点指导:
已:半封口。
甲:悬针竖,写在竖中线上。
豆:第五、六笔相呼应,横长托起上面。
识:左窄右宽。
纷:左窄右宽,绞丝旁最后一笔轻轻往上提。
3、生描红、临写。师巡视,指导、点评。
[板书设计]
3、 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 降落伞 风吹
苍耳 铠甲 动物皮毛带
豌豆 豆荚 太阳晒
教学反思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本文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生动地表现出来,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作品。全诗共五节,课文形象生动地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三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很适合小朋友阅读。
上课伊始我利用猜一猜,认一认的游戏导入新课,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于是我便让学生质疑,然后带着疑问来共同学习课文,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结合农村孩子课外读物少但接触自然多的"现象,利用实物让学生猜和认,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
根据学生天性爱玩的特点,利用游戏来熟记生字。这样一来调动学生识字的热情,相互交流识字方法,提高自主识字的效果。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适当启发诱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足:设想是美好可行的,但毕竟是一种教学实践,难免出现偏差和不妥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学习课文时,我怕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就没有给学生充足的考虑问题的时间,我没能认真地聆听学生的讲解。不够注重细节,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和失去了一定的指导性。有的地方没有做进一步的探讨,并且加快了说话的语速,以致于学生的思路没有完全的打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取长补短,再接再厉!
教学设计有 第5篇
螃蟹赛跑
【游戏目标】
1、训练孩子能侧身的前进。
2、提高孩子之间的默契度。
【游戏准备】皮球数个。
【游戏玩法】
1、孩子们谁能告诉老师螃蟹是怎么行走的啊?有谁能给老师来模仿一下呢?
2、原来螃蟹是横着行走的啊!通过螃蟹老师想到了一个很好玩的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螃蟹赛跑》。
3、这个游戏和螃蟹行走有关,你们想不想玩啊?那老师现在说玩法要注意听哦!
4、孩子们要分成两人一组进行游戏,这两个人在游戏中需要默契的配合才能获取胜利。
5、两个人有一个皮球,要背对背站好,游戏开始,起点两个人要用背部夹这个球,夹住后侧身的前进到终点,先到的两个人为胜。
6、在前进中皮球掉落,要快速的捡起,跑回起点重新开始。
教学设计有 第6篇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方法。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计算方法,再交流比较不同的算法,得到简便的方法。并能规范书写、正确笔算。
教学重难点: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过程方法,0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图片出示)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这幅图,图上都有些什么? 让学生说说,说明3只兔子去采蘑菇,3只猴去采桃子。
2、(出示问题)平均每只兔能采几个蘑菇? 地上有几个蘑菇?
让学生列出算式:6÷3=2(个) (出示问题)平均每只猴能采几个桃? 树上有几个桃子?一个桃子都没有,我们用哪个数表示?0。那每只猴子能采到几个桃?0个 请学生列出算式:0÷3=0
3、那如果有4只猴子去采呢?怎样算?
0÷4=0 那0÷7等于几呢?0÷9、0÷13……呢?
(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归纳出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强调除数不为0))
二、教学笔算
1、复习0在记数中的占位作用 27、207、270这三个数一样吗?哪里不同?有0、无0或0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数相同吗?
2、出示例题,请学生读题。
怎样列式?请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说明隐含条件:一个星期是7天。210÷7=
3、结果是多少呢?你能自己算一下吗?让学生独立计算
4、交流算法,让学生起来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师进行板书记载并做总结评价,对于好方法给予表扬。
5、用竖式计算 根据前面我们学习的除法笔算方法,这道题目是这样笔算的,
6、教学一般写法 我们看到最后把0移下来后,商0,再乘与除数又等于0,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可以简单的写:板书一般写法。
说明:商的末尾如果是商0,那只要直接商0,不用再去乘除数。被除数的末尾是0,也不用移下来。
练习:360÷9 421÷7
7、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估计商是比100小还是比100大?并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你能把这两题笔算出结果吗?让学生独立进行笔算。
8、组织交流 让学生上台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教师进行适当的板演讲解、评价。
(1)306除以3,当用0去除3时,商几?写在商的哪一位上,再怎样算?(强调被除数中间商0一定要写,商0后,0不用再去乘除数)把6移下来继续除。
(2)312除以3,当把1移下来去除3时,商0,0不用去乘除数,再把2移下来,与1合起来变成12去除3
9、总结笔算方法和注意点
教学设计有 第7篇
玩小竹梯
【设计意图】
在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们选择了玩小竹梯的活动,他们对这种新鲜的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对玩小竹梯活动进行挖掘。还可以发现小竹梯除了“爬”以外的很多玩法,这为幼儿提供了创造空间。使幼儿能在玩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这种玩是非常有价值的。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鼓励幼儿大胆的创造出各种不同玩小竹梯的方法。
2、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3、培养幼儿勇敢、团结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1、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小竹梯若干。
2、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在《健康歌》的伴奏下,幼儿与老师一起做身体各部分的准备活动。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小竹梯,启发幼儿探索小竹梯可以怎样玩?
如;双脚跳梯、单脚跳梯,两个小朋友将梯子扶好,另外小朋友钻爬梯子。
2、教师召集幼儿讨论:小竹梯还可以怎样玩,让幼儿讲述玩法并为大家演示。
学习新的玩法:走梯
教师示范动作,并讲解动作要领: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玩法——走梯,”将两个小竹梯在一条直线上平放好,让幼儿两臂伸直从梯子上走过,发展幼儿平衡能力。
玩游戏:送梯子
师生共同布置场地
玩法:师:装饰工人要粉刷房子急需要梯子,小朋友自愿找一个小伙伴想办法将梯子给工人叔叔送去。有的小朋友一前一后,将梯子放在腰的一边,用一只胳膊前后挎住梯子走,有的钻进梯子一前一后用两只手抬着梯子走……此活动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三、结束部分
1、表扬活动认真的幼儿。
2、听音乐、做放松动作。
教学设计有 第8篇
活动目标
1.在优美的意境中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感受大兔子与小兔子间浓浓的情意。
2.发展幼儿的扩散性思维,尝试以具体的动作、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引导幼儿感悟真挚深切的“爱”的情感,并能勇敢地表达出来。能感受父母长辈的爱,懂得感恩。
活动准备
《猜猜我有多爱你》绘本课件、小兔图片、小兔子的各种动作图。
活动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第一遍阅读。
三、第二遍阅读:趣听故事。
师:今天上课老师希望小朋友可要认真听,仔细看,还要积极开动脑筋啊,能做到吗?(课件出示:小栗色兔)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只小栗色兔子,大家和它打打招呼吧!
师:下面就让我们竖起耳朵瞪大眼睛跟着小栗色兔跳进故事吧!故事的名字就是《猜猜我有多爱你》
(课件翻书页)师读故事:小兔子要上床睡觉了,它紧紧抓着大兔子的长耳朵,它想干嘛呢?
要大兔子好好地听它说。“猜猜我有多爱你?”小兔子说。
师:那小兔子是怎么做的?(课件翻,师读故事:“我爱你这么多。”小兔子把手臂张开,张的不能再张。(边读师边做动作)
师:他拼命撑开,不能再开了
师:那大兔子呢?(翻书读:大兔子有对更长的手臂,它张开来一比,说:“可是我爱你这么多。”)
师:这可真多啊,大兔子个儿大,小兔子又会想出什么办法,向妈妈表达爱呢?
(师翻书,读故事):“我爱你,像我举得这么高,高得不能再高。”小兔子说,双臂用力往上举。
师:小朋友们做做这个动作。(做动作)
师:小兔子想:要是有那么长的手臂就好了,(师翻书,读:“小兔子又有一个好主意,它把头顶在树干上倒立了起来,它说:“我爱你一直到我的脚指头这么多。”)小兔子又有好办法了,这回想到什么办法?
师:(看图片)手撑地,脚在树干上,是够高的
师:(翻)大兔子又是怎么做的呢?:“大兔子一把抓起小兔子的手,将它抛起来,飞的比它的头还要高,说:“我爱你到你的脚指头这么多。”
师:小兔子又有好办法了,“小兔子笑了起来,说:“我爱你像我跳的这么高,高的不能再高。”它跳过来又跳过去。”
师:谁愿做小兔子来读读 (指名上台跳并读读)
师:是啊,小兔子太羡慕大兔子了,他想个什么方法才能超过对妈妈的爱呢?
师(翻)读故事:“我爱你,像这条小路伸到小河那么远。”小兔子喊了起来。什么叫“喊”
(读故事)大兔子说:“我爱你,一直到过了小河,越过山的那一边。”
师:(读故事)“小兔子想,那真的很远,它揉了揉红红的眼睛,开始困了,想不出来了。”小兔子实在太困了,想不出更多的东西了。
“它抬头看看树丛后面的一大片黑夜,觉得没有什么东西比天空更遥远的了。”它又有好主意了,他想到什么了?(仔细观察图,答案就在图上哦。)
师:读故事,哦原来是“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小兔子说。
师:小兔子说完,就闭上了眼睛(师读故事):“大兔子轻轻抱起频频打着呵欠的小兔子,把小兔子放在柔软的草上,然后低下头来亲亲小兔子,说了声“晚安”。然后,大兔子在小兔子的身边躺下,小声微笑着说:“我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月亮,再从月亮那里……绕回来
师:故事完了,到底是谁爱谁多一些呢?(贴:爱)
小结:我也想说说我的想法,小兔子确实爱大兔,但不管怎么样孩子的爱永远也超不过父母对孩子的爱。
四、回忆巩固。
师:老师的故事讲完了,大家喜欢吗?只要大家喜欢,以后老师还会为小朋友带来更多,更好的故事呢!
师:(出示小棕兔)看看老师今天把谁带来了?想不想把它带回家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做一个游戏,只要大家回答一个问题,答对了就可以把兔宝宝带回家了。
1.今天听了一个什么故事?
2.故事中都有谁?
3.“猜猜我有多爱你。”是谁说的呢?
4.小兔表达爱的方式是哪些?(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图,再做一做动作)
5.故事中大兔的哪一个动作最能表现对小兔的爱?
五、学着感恩。
师:你觉得在你的心里“大兔子”就是你的谁呢?他都为你做了什么呢?和同学们说一说(交流)
师:老师相信你一定和故事中的小兔一样很爱你的“大兔子”和我们说说他是怎么爱你的?
大家说的很好,老师也能感受到他们对你们的爱,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呢?(回答)
(向家长表达爱)
六、课堂总结。
师:爱让我们这个世界明亮起来,当你很爱很爱一个人的时候,就想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爱,只有表达出来才会更温馨,就请孩子大声的和老师一起说出“我爱你”(加手语)
师:让我们对今天到场的所有的家长大声的喊:“我爱你。”师生齐做动作。
师:老师希望小朋友都学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那就让我们把一首我们最想唱的歌在今天用这种特别的方式献给我们每天操劳的爸爸、妈妈吧!
教学设计有 第9篇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4个生字,会写本课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自然界的奇妙,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背诵课文,知道课文中介绍的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了解课文里的“降落伞”“铠甲”指的是什么。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文题目。
2.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围绕课文题目提出问题)
3.梳理问题:课文题目中的“妈妈”指谁?植物妈妈有什么办法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播放有关蒲公英、苍耳、豌豆怎样传播种子的
配乐录像片,教师伴着生动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课件出示生字词,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小组轮流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学生,奖励一颗小星星,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再把课文多读几遍。
(4)开展“我会读”的竞赛。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后评议。
3.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2)让学生自由举手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3)让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字形的。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说得棒极了!这说明大家已经会开动脑筋想问题,用自己的方法学习了!
2.老师示范,指导书写。
(1)老师对重难点生字进行示范书写,让学生仔细观察。
(2)让学生自己练习书写,注意笔顺。
教学设计有 第10篇
【教学任务分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的课文。这是一篇科普文,以有趣的童话形式加以表现,为我们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文章写得生动有趣,符合儿童的阅读兴趣,运用了诗歌的形式,读来琅琅上口,适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学情分析】
本课处于二上年级的初级阶段,而且本课的识字量大,虽然是一首诗歌,但里面有好多的生字学生极容易读错,所以识字、写字、朗读仍然是本课阅读教学所要承担的重要任务。对于三种植物种子的传播方法,文章当中后两种是图文并茂,非常清楚。而第一种,由于学生的年龄,可能有大多数孩子都没有见过蒲公英。因此,利用板画认识感知,自由做画加深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拓宽知识面,自己收集资料,进行简单地仿写,不失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好方法。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知识目标:
⑴认识“旅、蒲”等12个生字。会写“已、甲”等10个字。
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⑶能够学习课文的写法,进行仿写。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了解植物和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读: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离开妈妈,四海为家。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的什么办法?”是啊,植物的孩子没长脚也没有翅膀,怎样才能到四面八方去呢?植物妈妈有办法吗?齐读课题。
2、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位植物妈妈?他们各自用的什么办法传播种子?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然后小组交流。
这一环节简洁、有效,很快就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条理。培养了学生的全局观念。
二、赏读悟趣
1、导学其中一节,学生最喜欢哪一节,就导学哪一节。
过渡:
你们最喜欢哪位妈妈的办法?为什么?和同桌说说。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最爱读的部分读一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
指名说的过程中相机追问:
⑴ “降落伞”是什么样的?看老师板画:
①这降落伞多美啊!有了它,蒲公英就能靠什么传播种子了?
只要风轻轻一吹,孩子们就能乘着风纷纷出发。
②交流对“纷纷”一词的理解。
③抽读评析,选读得最好的学生读。
⑵蒲公英妈妈的办法怎么样?谁能把它画出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做画。
评出好的画,贴在黑板上,再来夸夸她。
苍耳、豌豆这两种植物,书上都配有插图,惟独这一节没有。在理解了之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参照另两幅图来画一画,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⑶加上动作、表情读一读:
低年级阅读教学还不适宜完全让学生自学,教师应重视自学方法的指导和示范。故设计时先以学生最喜欢的一节重点指导,以此带动其他小节的自学,让学生们品尝到自学成功的快乐,增强自读自悟的兴趣和信心。
2、合作学习其余两节:
⑴分小组合作学习喜欢的小节。喜欢苍耳的就学习第三小节,喜欢豌豆妈妈的就学习第四节。读一读课文,说一说办法,演一演情景,夸一夸“妈妈”。在四种学习方式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
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孩子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得到了进步。
⑵全班交流,相机追问:
① “铠甲”本来指古代士兵穿着保护身体的铁衣,课文中“带刺的铠甲”指的是什么?拿出课前采集的苍耳种子摸一摸,掐一掐,体会苍耳种子坚硬的布满刺的外壳。妈妈为什么要给孩子穿上它?这个办法可真有趣啊!你认为怎样读更有趣就怎样读。
②抽读评析,小组赛读。
③豌豆妈妈怎样传播种子?豌豆娃娃离开妈妈时心情怎么样?看一看图回答。(播放豌豆娃娃蹦着跳着离开妈妈的动画。)你们能通过朗读体会他们的快活吗?全班齐读第五小节,这一节你们认为哪些词语最重要?怎样读最好?抽读,教大家读。
④全班即兴创作,加上动作、表情用朗读的方式夸夸豌豆妈妈。
3、小结:
从课文中我们知道蒲公英妈妈靠风力吹,苍耳妈妈靠动物带,豌豆妈妈靠太阳晒来传播种子。
三、拓展延伸
1、过渡:
植物传播种子只有这三种办法吗?还有多少?怎样才能知道?
植物妈妈还有哪些办法呢?让我们一起到野外去仔细观察吧!(起立,和老师欢歌共舞)看(屏幕上出现美丽的草原、田野、树林)我们已经来到了野外,这儿是植物的世界,知识的海洋。同学们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2、你能像课文一样夸一夸这些植物的妈妈吗?为你最喜欢的植物编一编儿歌。
在理解、熟读了课文语言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进行仿写,不失为积累语言、提高习作能力的好方法。
四、背诵积累
植物妈妈的办法真有趣呀!植物妈妈的智慧可真了不起。让我们用背诵课文的方式夸一夸她们吧!学生们反复背诵,比赛谁先背出来。
背诵是积累语言的主要方法,但应该在理解欣赏和反复吟诵中逐渐内化,自然成诵。机械的背诵只能挫伤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有 第11篇
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就应当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需求,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下面以我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教学案例及分析:
课题:铅笔有多长
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0_4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课桌等活动,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
2、理解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4、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理解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直尺、一枚一分钱的硬币、橡皮、铅笔盒、小红绳。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猜一猜,张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看着老师,估计老师的身高,并说出有多高。
学生猜完后,老师测量自己的身高:1米60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同学们用手势比划出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
学生伸开双臂表示出约1米长,用食指和拇指间表示出约1厘米长。
师:谁还记得米和厘米用英文字母怎样表示?学生说出米用m表示,厘米用cm表示。
师: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明确:1米=100厘米
1m=100cm
师:刚才同学们对1米长、1厘米长都认识的很好,我们现在就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一下我们的铅笔有多长,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铅笔,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
学生测量后,汇报结果。
学生A:我的铅笔13厘米多一些,差一点不到14厘米。
学生B:我的铅笔9cm多一点点。
学生C:我的铅笔是新的,正好是18厘米。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汇报,我知道有的同学的铅笔长度是整厘米数,能准确地表示出来;
而有的同学铅笔的长度是几厘米多,却不能准确地表示出来,这可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想办法,发言。(可能有的同学能说出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师:同学们,要想准确表示出你们铅笔的长度,就需要用一个新的、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毫米。板书:毫米。
[分析:心理学研究表明,所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越接近就越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在导课的情境创设上,我以这一理论为依据,从学生能看到的老师到估计老师的身高入手,让学生对所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回忆,且再一次去感知1米和1厘米的长度,为下面学生学习新知作好铺垫。此外,猜老师身高同时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学生显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没有按教材先认识分米再认识毫米,而是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原因是想要遵照课题《铅笔有多长》,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手里的铅笔长度,学生的铅笔实际上是长短不一的,而书上编排好的一枝10厘米长的铅笔让学生测量,直接认识分米,总觉得有些生硬、牵强。而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手里的铅笔,当铅笔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就会想到需要用一个比厘米要小的长度单位,很自然地导入到认识毫米。]
二、小组合作、观察测量,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直尺,观察直尺上除了有厘米的刻度线以外,还有什么?
小组同学合作、交流,探究。
汇报:直尺上除了有厘米刻度线外还有许多小的刻度线,这些小的刻度线把一厘米又平均分成了许多小格。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直尺上厘米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出示课件:直尺的放大图:
提问:从0刻度到1刻度是几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
从1刻度到2刻度间是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
从2刻度到3刻度间呢?……
1厘米里有几毫米?
小组的同学合作观察,探究、交流。
汇报:每厘米间都平均分为10个小格,也就是说:1厘米=10毫米。
老师指出毫米可以用英文字母mm表示。也可以写成:1cm=10mm
(2)引导学生动手测量1分钱的硬币的厚度。
量完后学生明确1分钱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一分硬币,再手右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约是1毫米。
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厚度约是1毫米?
如学生说出10张纸的厚度、电话卡的厚度等等。
(3)师:同学们,学习了毫米之后,我想现在你肯定能准确地表示出你的铅笔的长了,请动手再测量一下你的铅笔,看一看它到底有多长。
学生动手测量、然后汇报。
学生A:我的铅笔长是13厘米8毫米。
学生B:我的铅笔长是9厘米2毫米。
学生C:我的铅笔是85mm
……
(4)估一估,量一量。
你的估计测量结果
你的铅笔盒的长度
你的橡皮的长度
[分析: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应该成为课堂主要的学习形式,而操作也应该是学生理解新知的重要手段。在认识毫米时,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自己去发现1厘米之间有多少个小格,自己思考1厘米里有多少个1毫米,从而掌握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直尺上厘米间小格的长度,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并用手指夹住1分钱硬币,然后抽出后再观察两指的间缝,目的都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1毫米的长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且探究出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再一次来测量自己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和橡皮的长度,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并巩固这些知识。]
2、认识分米
(1)引出分米: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是不是就已经够了呢?下面张老师就碰到了一道难题,请看:(课件出示:)桌子的高是7()。
这里要求填上合适的单位,该填什么呢?(学生可能会不加思考地填米、或厘米、或毫米。)
当学生说出这些单位后,老师相应地演示出7米、7厘米、7毫米的长度,学生思考。(这时学生一片哗然)。
师:填米、厘米、毫米都不行,那么这又该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
师:课桌的高度不到1米,用厘米、毫米作长度单位又太小,这还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同学们说一说:这个单位规定为多少合适?
学生讨论、商量、交流想法。
学生能说出10厘米作一个单位比较好,从而得出1分米。板书:分米
师指出分米也可以用英文字母dm表示。
(2)理解领会:10厘米=1分米
1dm=10 cm
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2分米的长度。
(3)在米尺上每1分米系一根绳子作为记号,让学生思考:1米里有几个1分米?
板书:1米= 10分米
1 m=10 dm
(4)在你身上、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如自己的手掌长等。
(5)现在想一想:课桌长7()。怎样填?
[分析: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认识分米时我设计了一个疑问让学生帮我,当用学过的单位都不行时,学生想到要再创造一个新的单位来才行,学生这时候想到要有一个比米小,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最后通过小组商量,确定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这实际上是个小创造。同时让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充分感知1分米的长度,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且通过系绳这一活动理解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
三、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1、动手测量一下你的课桌高是多少。
2、画线段:(1)30 m m(2)2 cm 5 m m(3)1 dm
3、判断,请在对的后面打“√”,错的后面打“×”。
床长2厘米();
牙刷长约13毫米();
小树高3分米();
老师的讲桌高9分米();
小明的身高130cm();
橡皮的长约30厘米()。
[分析:练习的设计,既要注重知识性,又要有“真实性”,也就是说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既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又要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教学反思:
《铅笔有多长》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引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我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
如: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还有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为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二、加强自身体验,突破教学难点,内化知识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习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我让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
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长度、课桌高度,一分钱硬币的厚度,在米尺上每1分米处系绳等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把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关系。
三、巧设问题的情景,科学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
如:在认识分米时我设计了一个疑问让学生帮我,当用学过的单位都不行时,学生想到要再创造一个新的单位来才行,学生这时候想到要有一个比米小,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最后通过小组商量,确定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这实际上是个小创造。同时让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充分感知1分米的长度,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且通过系绳这一活动理解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编排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教学设计有 第12篇
教学目标:
1、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2、要注重引领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乐于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有新的想法。
3、写作时要把这种现象和你的想法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你在生活中有什么新发现?比如:你发现爱玩儿手机的人特别多,你有什么想法来解决?
二、开拓思路,选好题材
(一)分组交流所得,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
如果我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改进建和解决办法,就能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二)小组讨论: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问题引起了你的关注?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想法?
三、学习例文,迁移写法
从自己发现的或同学列举的现象中选择一个写一些。
(一)指名读例文,思考并回答;
我发现了什么问题?(你发现爱玩儿手机的人特别多。)这个问题我想怎样解决?(我想在班上建一个图书馆。)
(二)引导归纳写法:
1、要把这种现象写清楚。
2、要把你的想法写清楚,如果有改进的办法或建议,也可以写下来。
四、独立创作
1、谈谈你想写的想法。
2、学生交流。
五、板书设计
我有一个想法
生活中的问题
我产生的想法
上一篇:高二上物理教学计划范本汇编9篇
下一篇:分数小数教学设计7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