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卖炭翁教学设计热门1
卖炭翁教学设计2023第1篇一、新课导入播放【作者作品】《白居易》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卖炭翁教学设计热门1,供大家参考。
卖炭翁教学设计2023 第1篇
一、新课导入
播放【作者作品】《白居易》导入。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了解“宫市”
宫市,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
有相关记载: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旧唐书张建封传》)。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时代背景。
三、初步感知
1.播放【影音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意。
参考:鬓(bìn)辗(niǎn)辙(zhé)两骑(jì)敕(chì)麾(huī)
薪:柴。
辗:通“碾”,轧。
骑:骑马的人。
敕:皇帝的命令。
叱:吆喝。
直:通“值”,价格。
2.说说你从诗歌中读出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可参考【知识总汇】
四、探究学习
朗读诗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精品课件】
1.请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的遭遇,并进行具体分析。
参考:“苦”。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这苦也有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苦,运炭是困苦,炭被抢是悲苦。
具体词句:
烧炭艰苦——“满面……食指黑”(外貌);
运炭困苦——“衣正单”“一尺雪”“晓驾”“碾冰辙”“牛困人饥”“泥中歇”;
被抢悲苦——“惜不得”(心理)
可参考【微课堂】《卖炭翁的艰辛和贫寒》
2.用一个字概括宫使的形象,并进行具体分析。
明确:“霸”。
具体词句:
横冲直撞、趾高气扬——黄衣、白衫、翩翩(外表)
仗势凌人、蛮不讲理——把、称、回、叱、敕、牵、系(行为)
交易不公(炭直)——一车炭,千余斤;
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
3.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对他们寄予的情感。
参考:卖炭翁—“怜”(“可怜身上衣正单”);
宫使—“恨”(一系列动词描写)。
4.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中,你读出了什么?
答案预设:衣衫单薄不能暖身,却希望炭能卖个好价而期待着天寒。明知挨冻却甘愿受苦,看出他的生活是多么窘迫!这反映出社会给劳动人民生活带来的重压。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苦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作者的爱憎也在此句中分明体现。
可参考【微课堂】《卖炭翁的艰辛和贫寒》
五、拓展探究
【精品课件】
卖炭翁的遭遇是一个个别现象吗?
参考:根据史书所记,当时这样的饱受宫市剥削压迫的老百姓是大有人在,这首诗歌就是通过卖炭翁被掠夺的个别,反映了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的一般。那么,卖炭翁这个形象是完全真实还是作者完全的虚构呢?应该说,白居易是在来源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发挥了艺术想象,加工创造出这个典型形象的,它有生活原型,却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原型:
《顺宗实录》卷二: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六、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
【精品课件】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应该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无法实现,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辛劳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这就是白居易为我们揭示的统治阶级掠夺人民的罪恶行径,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也看到了他实践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七、背诵诗歌
播放【背诵指导】,背诵诗歌。
同座先互相抽查,后指名背诵。
八、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烧炭艰辛
卖炭翁运炭艰难
对比炭被掠夺
宫使夺炭
卖炭翁教学设计2023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点
目标2
三、教学难点
目标3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唐朝,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首唐诗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首。在大唐,发展机会最好的地方,不是江浙沪,也不是北上广,而是长安和洛阳。在1221年前,一位16岁的翩翩少年来到长安,想出人头地、一鸣惊人——
(白居易16岁求达故事,涉及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
故事中的少年你知道谁吗?(对,白居易)今天,我们就走进白大师的《卖炭翁》,一起感受下大唐的世态冷暖。
(二)白居易个人经历及其写作背景
白居易(772新郑———846洛阳),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文化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虽生于官宦之家,却从小过着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白居易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聆听过无数灾民的哀嚎,也在兵荒马乱中饱尝家贫多故、飘零无助的苦痛,由此,他默默立下了一生的志向:我要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凭借1%的天赋和99%的汗水,白居易活跃在中唐政坛,官至左拾遗。当时的中唐政坛,最大的毒瘤莫过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白居易一上任就对这些霍乱朝纲的权豪重臣们进行了尖锐抨击,白居易敏锐地觉察到眼下正是实现自己“为民代言”的绝佳时机,于是日吟夜唱,将继承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新乐府运动推向了最高潮。
这期间,传唱最广的作品就是讽喻诗《卖炭翁》
(三)题解
“苦宫市也”,即苦于宫市。唐德宗时期,公众所用之需,不再经官府承办,而是由宦官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宦官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等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此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四)初读正音
鬓、辗、辙、骑、敕、叱、将、系
(五)再读明义
1、围绕“炭”字,作者怎样展开行文思路?
烧炭——卖炭——夺炭
2、诗中施动的两个人物是谁?
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3、作者对这两类人都进行了哪些描写?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人物描写的五种类型(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卖炭翁: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贫苦的劳动人民)
宫使: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趾高气扬的宦官爪牙)
4、两种形象出现在一个画面中,凸显了怎样的主题?
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
鞭挞与抨击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
讽刺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写法探究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
“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
“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七)延读拓展(补充诗词借用秒懂视频讲解)
再读这首诗,一种抑郁之气于胸腔吐而不快,全诗浅显易懂,字字泣血。而这样的诗篇白居易不是一首两首,而是一下子就向权豪们砸了几十首。
讽刺战争残酷,人民为避免埋骨他乡不惜自残身躯的《新丰折臂翁》: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揭露宦官骄奢淫逸,大肆铺张,而民间却正在发生“人食人”惨剧的《轻肥》: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借田舍翁之口道出阶级对立,贫富不均的《买花》: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而最令人钦佩的是,在《杜陵叟》一篇中老白同学连皇帝也没放过: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意思就是说皇帝下诏免收灾区赋税的时候,十家有九家已经交完了,白白让假仁假义的皇帝占了个好名声!
白居易用一生的才华在践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读白居易的诗,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他对家国的那份忧、对百姓的那份怜、对时代的那份无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唐盛世,莺歌燕舞、歌舞升平的是达官贵人的作威作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是下层人民的饥寒交迫。当历史的车轮辗转到今天,我们看着这一张张笑脸,不禁感叹:生在这样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
(八)有感而发:小创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
(九)结束语
感谢历史,让我们生在这样的时代,国兴民悦,岁月静好。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愿我们梦若猛虎,心有蔷薇,感在心,动在行,不辜负这个时代!
(十)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烧炭——卖炭——抢炭
卖炭翁宫使
外貌描写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对比
同情抨击讽刺揭露
卖炭翁教学设计2023 第3篇
【教材分析】
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课题为《唐诗二首》,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两首诗,这一节课着重学习《卖炭翁》。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其主题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首诗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比较,从而初步了解新乐府诗的特点。还要让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动笔改写,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
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学习的量,因此,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习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习价值远不止于诵读。因此,要以诵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新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2、理解“宫市”的剥削实质,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自由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熟悉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通过与《钱塘湖春行》的比较阅读,理解新乐府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从直接体验出发,分析写作技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4、读写联动法: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促使学生仔细阅读、深入理解作品,同时,通过借鉴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熟读诗歌,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熟读作品,在读中对作品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怀揣着他的诗作及治国安邦的梦想来到京城长安,他去拜访一位当时的文学前辈名叫顾况,或许是因为见过太多希望得到自己引荐的年轻人,顾况对他颇为不屑,他一面漫不经心接过年轻人奉上的诗作,一面随口说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可当他看了那首诗,尤其是读到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赞叹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容易在这都市居住发展了。这个年轻人就是白居易,他是唐代颇负盛名的诗人。
(设计意图:用这个小故事引入,一方面因为故事更具趣味性,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白居易的印象,也引发他们对白居易诗作的好奇心。)
(2)比较阅读,了解“新乐府诗”句式、用韵的特点。
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一起来背一下。
学生齐背《钱塘湖春行》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白居易的《卖炭翁》,齐读,说说这两首诗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背诵、朗读、探究及阐述探究结果。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钱塘湖春行》与《卖炭翁》,引导学生从字数句数、用韵、对仗三个方面比较,了解古体诗的句式、用韵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诗的比较,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具体形象。让学生自己探究,印象更深刻。鉴于学情,用多媒体展示两首诗,并通过字的颜色区分,及韵脚注音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3)看视频,全面了解“新乐府诗”,尤其注意它内容上的特点。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大型纪录片《唐之韵》中关于新乐府诗的介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使学生对“新乐府诗”,以及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了解“新乐府诗”“为国为臣为民为事”的特点也为下一步理解《卖炭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4)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概括主要事件。
教师活动:展示《卖炭翁》的朗读停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学生活动:二读作品,概述内容。
教师指导:先要求学生一句话概括内容。找准人物及中心事件。(为什么说是“苦宫市也”?)
“卖炭翁的炭被宫使强买走了”
在此基础上补充,动笔概述情节。分析哪些是关键情节?这种买卖方式不合理在哪?
“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大车炭,被宫使用一点儿没用的丝绸强行掠夺走了。”
(设计意图:概括本身一定是建立对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所以要求学生概括、概述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总体把握诗歌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5)自由品读,找出打动你的诗句朗读并分析。
学生活动:
1、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最打动你的诗句,批注。
2、将你找出的句子朗读给同学听,并且说说你的理解。
老师活动:
1、对学生的朗读予以指导——重音、语气语调、感情处理。
2、对学生零散的分析及时归纳与整理,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肖像描写:可见其苍老与生活之艰辛。
心理描写:反常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人悲惨的生活境遇。
环境描写:极其寒冷的天气状况“一尺雪”,而老人“可怜身上衣正单”“泥中歇”,烘托出他极其悲惨的生活境遇,宫使掠夺的行为也就更令人愤慨。
宫使的动作神态:横冲直撞、趾高气扬、仗势欺人、专横跋扈“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的强烈反差,体现出“宫使”的掠夺本质。
(设计意图:教学要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老师要对学生的文学感知能力充满信心,所以让学生自由的读,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那些打动了学生的文字一定就是我们要重点分析、理解、借鉴的内容。同时,培养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学习过程中讨论交流的好习惯。)
(6)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一步充实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
1、卖炭翁如此年迈,为何还要如此辛苦的烧炭、卖炭?
2、宫使出现时,百姓会是什么反应?
3、卖炭翁的炭被掠夺走了之后,会是什么情形?
学生活动:就这三个问题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一方面希望学生在阅读中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内容,如《石壕吏》、《羌村三首》,联系时代背景去理解作品。另一方面,也要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卖炭翁的遭遇绝不是个例,是有普遍性的。这样的掠夺给卖炭翁这样挣扎在生死边缘的`老百姓打击是极其深重,甚至是致命的。)
(7)在分析的基础上做片段描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大家读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一篇叙事的文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具体描写,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作品才具有感染力,所以,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有这样的具体的描写。下面我们就来动动笔,学着在叙事中加入一些描写。
学生活动:分组写卖炭翁的肖像、心理,环境,宫使的神态、动作描写。
老师活动:学生写完后交流,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落实到写上,调动每个学生品读作品,也通过写后的交流、点评,让学生理解何为人物及环境描写。在叙事中加入描写,这既是初中作文的重要要求,也恰恰是学生最欠缺的,所以要让学生练笔并及时予以指导,并将在课后作业中继续强化训练。)
(8)拓展延伸,理解历代中国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的这种情怀。
学生小结本课主题:通过记叙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老师拓展:展示多媒体上屈原、杜甫、张养浩、郑板桥关心百姓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诗句,并总结:“中国历朝历代都有那些有良知、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用他们手中的笔为人民大声疾呼,正是这济世的情怀让他们创作出了不朽的佳作,也是在这些诗作的代代传诵中,让“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学习写作,要学习写作的技巧,更要学习他们的核心思想,将我们关注的目光从闪耀的明星身上转移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中,转移到那些更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身上,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来。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深化这节课的学习深度,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9)布置作业:
背诵《卖炭翁》。
结合课堂上各组的小练笔,将本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卖炭翁教学设计2023 第4篇
【教材分析】
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课题为《唐诗二首》,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两首诗,这一节课着重学习《卖炭翁》。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其主题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首诗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比较,从而初步了解新乐府诗的特点。还要让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动笔改写,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
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学习的量,因此,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习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习价值远不止于诵读。因此,要以诵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新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2、理解“宫市”的剥削实质,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自由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熟悉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通过与《钱塘湖春行》的比较阅读,理解新乐府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从直接体验出发,分析写作技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4、读写联动法: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促使学生仔细阅读、深入理解作品,同时,通过借鉴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熟读诗歌,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熟读作品,在读中对作品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怀揣着他的诗作及治国安邦的梦想来到京城长安,他去拜访一位当时的文学前辈名叫顾况,或许是因为见过太多希望得到自己引荐的年轻人,顾况对他颇为不屑,他一面漫不经心接过年轻人奉上的诗作,一面随口说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可当他看了那首诗,尤其是读到那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赞叹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容易在这都市居住发展了。这个年轻人就是白居易,他是唐代颇负盛名的诗人。
(设计意图:用这个小故事引入,一方面因为故事更具趣味性,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白居易的印象,也引发他们对白居易诗作的好奇心。)
(2) 比较阅读,了解“新乐府诗”句式、用韵的特点。
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一起来背一下。
学生齐背《钱塘湖春行》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白居易的《卖炭翁》,齐读,说说这两首诗形式上有什
么不同。
学生活动:背诵、朗读、探究及阐述探究结果。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钱塘湖春行》与《卖炭翁》,引导学生从字数句数、用韵、对仗三个方面比较,了解古体诗的句式、用韵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诗的比较,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具体形象。让学生自己探究,印象更深刻。鉴于学情,用多媒体展示两首诗,并通过字的颜色区分,及韵脚注音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3)看视频,全面了解“新乐府诗”,尤其注意它内容上的特点。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大型纪录片《唐之韵》中关于新乐府诗的介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使学生对“新乐府诗”,以及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了解“新乐府诗”“为国为臣为民为事”的特点也为下一步理解《卖炭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4) 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概括主要事件。
教师活动:展示《卖炭翁》的朗读停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学生活动:二读作品,概述内容。
教师指导:先要求学生一句话概括内容。找准人物及中心事件。(为什么说是“苦宫市也”? )
“卖炭翁的炭被宫使强买走了”
在此基础上补充,动笔概述情节。分析哪些是关键情节?这种买卖方式不合理在哪?
“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大车炭,被宫使用一点儿没用的丝绸强行掠夺走了。”
(设计意图:概括本身一定是建立对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所以要求学生概括、概述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总体把握诗歌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5) 自由品读,找出打动你的诗句朗读并分析。
学生活动:
1、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最打动你的诗句,批注。
2、将你找出的句子朗读给同学听,并且说说你的理解。
老师活动:
1、对学生的朗读予以指导——重音、语气语调、感情处理。
2、对学生零散的分析及时归纳与整理,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肖像描写:可见其苍老与生活之艰辛。
心理描写:反常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人悲惨的生活境遇。
环境描写:极其寒冷的天气状况“一尺雪”,而老人“可怜身上衣正单”“泥中歇”,烘托出他极其悲惨的 生活境遇,宫使掠夺的行为也就更令人愤慨。
宫使的动作神态:横冲直撞、趾高气扬、仗势欺人、专横跋扈“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的强烈反差,体现出“宫使”的掠夺本质。
(设计意图:教学要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老师要对学生的文学感知能力充满信心,所以让学生自由的读,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那些打动了学生的文字一定就是我们要重点分析、理解、借鉴的内容。同时,培养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学习过程中讨论交流的好习惯。)
(6) 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一步充实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
1、卖炭翁如此年迈,为何还要如此辛苦的烧炭、卖炭?
2、宫使出现时,百姓会是什么反应?
3、卖炭翁的炭被掠夺走了之后,会是什么情形?
学生活动:就这三个问题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一方面希望学生在阅读中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内容,如《石壕吏》、《羌村三首》,联系时代背景去理解作品。另一方面,也要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卖炭翁的遭遇绝不是个例,是有普遍性的。这样的掠夺给卖炭翁这样挣扎在生死边缘的老百姓打击是极其深重,甚至是致命的。)
(7) 在分析的基础上做片段描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大家读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一篇叙事的文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具体描写,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作品才具有感染力,所以,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有这样的具体的描写。下面我们就来动动笔,学着在叙事中加入一些描写。
学生活动:分组写卖炭翁的肖像、心理,环境,宫使的神态、动作描写。
老师活动:学生写完后交流,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落实到写上,调动每个学生品读作品,也通过写后的交流、点评,让学生理解何为人物及环境描写。在叙事中加入描写,这既是初中作文的重要要求,也恰恰是学生最欠缺的,所以要让学生练笔并及时予以指导,并将在课后作业中继续强化训练。)
(8) 拓展延伸,理解历代中国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的这种情怀。
学生小结本课主题:通过记叙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老师拓展:展示多媒体上屈原、杜甫、张养浩、郑板桥关心百姓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诗句,并总结:“中国历朝历代都有那些有良知、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用他们手中的笔为人民大声疾呼,正是这济世的情怀让他们创作出了不朽的佳作,也是在这些诗作的代代传诵中,让“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学习写作,要学习写作的技巧,更要学习他们的核心思想,将我们关注的目光从闪耀的明星身上转移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中,转移到那些更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身上,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来。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深化这节课的学习深度,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9) 布置作业:
背诵《卖炭翁》。
结合课堂上各组的小练笔,将本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卖炭翁教学设计2023 第5篇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描写卖炭老人肖像、心理、动作的语句。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一、新课导入
导入:时常在古诗苑中漫步,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诗作。很多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这样的诗词你知道哪些呢?
补充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悯农》杨万里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水浒传》施耐庵
导入:其实在文学作品中,谈及悯农的不甚枚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板书:卖炭翁 白居易)
二、教授新课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正音:
骑 jì 将 jing 系jì
【再读古诗 读准节奏】
明确:七言为主,基本上是二二三,断句根据句意
【三读古诗 理清大意】
质疑:同学间解决疑难语句的大意(预设质疑不多,顺势分享故事补充白居易文风特点:浅白如话,介绍作者)
朗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注意其意思及断句
引导:“可怜”一词的含义,并拓展其意思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怜悯)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李商隐》(可惜)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可爱)
追问:诗中“可怜”是怜悯,卖炭翁哪里让人怜悯呢?
心理描写,“忧炭贱”“愿天寒”六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卖炭翁内心的矛盾与心酸。寒冬时节,自己穿着单薄,但为了炭能卖一个好价钱,还希望天更冷些。这无不体现出卖炭翁生活的艰难,着实可怜。
【分析人物 理解情感】
提问:诗中还有哪些词句让你觉得卖炭翁可怜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抓关键字词分析,或者从人物形象对比的角度分析)
明确:
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动作描写,“伐”“烧”写出了卖炭老人在山高林密、荒无人烟的南山中辛苦劳动的艰辛。
引导读:秋风萧瑟,树叶落尽,
你看,卖炭翁,_________
日近黄昏,北风呼啸,
你看,卖炭翁,_________
月黑风高,豺狼嚎叫,
你看,卖炭翁,_________
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从整体面貌上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两鬓苍苍”“十指黑”两个数量短语,一黑一白的比较,更加突出了卖炭翁的艰辛。
引导读:“烟火色”“苍苍”“黑”,这是诗人用简笔勾勒了卖炭翁生命的颜色,这十个木炭一般乌黑的手指负担着生命的全部期望,为了生存,他已经__________
3、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动作描写,“驾”“碾”“歇”三字,写出了卖炭翁年老体弱,运炭卖力。
引导读:此时此刻,卖炭翁心酸无力。他早起开窗看到________,于是____,此时_______。
4、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心理描写。“一车炭,千余斤”,宫使不懂其中的艰辛,换了“半匹红纱一丈绫”,这不等值的强换,卖炭翁心有怨言却无能为力。
5、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裳儿。
外貌描写,“黄衣使者”“白裳儿”写出了宫使生活滋润,小人之间勾结谋私。神态描写,“翩翩”快活的样子,展现了宫使的得意。
6、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吃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把”“称”形象地刻画了宫使盛气凌人、仗势欺人的可恶嘴脸。“回”“牵”写出了宫使蛮横无理,强取豪夺的丑陋面孔。
【全诗朗读 体会情感】
提问:卖炭翁伐薪累、烧炭苦,运炭艰辛,还遇到小人作祟,我们不得不哀叹一声“唉”,如何读出这种悲叹呢?
明确:读的时候要声音缓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心酸无奈的叹息。(尝试在诗歌前加感叹词“唉”酝酿情绪)
唉!卖炭翁……
【补充背景 提升情感】
提问:同学们,“宫使”嚣张跋扈,盛气凌人,是不是只有卖炭翁的生活苦上浇油呢?
解读诗歌写作背景
此诗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提问:宫使嚣张跋扈,盛气凌人,宫市盘剥私肥、勒索掠夺,是谁助长了如此黑暗风气呢?
明确:社会制度 社会环境
追问:黑暗制度下的卖炭翁“可怜”,其他劳动者呢?
明确:诗歌主旨揭露宫市的罪恶及统治阶级的残暴,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顺势补充白居易诗歌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此文正是揭露当下。
【勾连佳作 升华情感】
引导:有一句话这样说:文学艺术家所表现的不仅仅是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而且是他认识到的人类的情感。这不是卖炭翁一个人的悲哀,不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而是所有底层劳动者的悲哀啊。
难怪杜甫大声疾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难怪白居易创作的《观刈麦》,得到世人共鸣。
推荐阅读:《观刈麦》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卖炭翁教学设计2023 第6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人物外貌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诗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人物外貌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诗句。
【教学难点】
品味描写人物外貌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回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熟能生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不再卖油了,改卖炭。大家见过炭吗?炭有什么特点?(黑色、可取暖、可卖钱)谁知道烧炭的过程?(学生试着回答)大家觉得这个过程辛苦吗?(辛苦)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起去看看在这样辛苦劳动的一位卖炭翁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及相关知识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而作的诗歌——《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板书:讽喻诗、叙事诗)
2、讽喻诗的特点。
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表达对被压迫的人民的同情。这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诗人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社会的弊端。
3、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抢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能进行公平交易吗?
三、分析鉴赏诗歌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在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试着分析鉴赏这首诗。
1、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中主要写了哪两类人?诗歌围绕“炭”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写了卖炭翁和宫使两类人。
诗歌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及炭被掠夺等事。(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2、诗歌哪部分写烧炭?哪部分写运炭?哪部分写炭被掠夺?请同学们找出来。
明确:第一至八句写烧炭。第九至十二句写运炭。第二段整段写炭被掠夺的过程。
3、诗歌的头两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在终南山。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烧炭之难,谋生之艰;
也说明路远难行,运炭艰难。
4、课文是怎样描写卖炭的老翁的呢?
明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5、这些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明确:外貌描写。
6、这两句诗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样?有什么特征?
明确:年龄大。年龄大的人动作慢、力气小、劳动艰辛、劳动力弱。
7。为什么这样描写老翁的外貌?
明确: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了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来之不易。
8、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在干什么呀?
明确:休息,看电视,打太极,看孩子,做饭等(享受晚年)。
9、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
明确:艰辛。
10、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老翁的境况呢?
明确:可怜。
1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般来说,在冷天我们穿衣服很少的时候,会盼望天气怎样?但这时老人是什么想法?为什么呢?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
明确:盼望天气变暖和。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卖不出好价钱;
天寒,炭的价格就会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心理:纠结、矛盾、反常、艰难、酸苦、无奈。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12、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价钱,终于他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苦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辗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那这一路上老人运炭艰苦吗?试举例说明。
明确:艰苦。“一尺雪”说明天气很冷、雪很大,路必难行。“辗冰辙”说明炭很重,冰雪路很滑,很难走,车速必然很慢。“晓驾炭车”“日已高”则说明路途遥远,运炭时久。“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容易吗?
13、这么辛苦地运炭来卖,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是干什么用的呢?
明确:“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是想吃饱、穿暖,多么简单的想法呀,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身无半点积蓄,迫于贫苦生活的压力,他不得不烧炭,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14、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之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食。
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他最后得到的是什么?
明确:没有。从“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可以看出。他最终得到“半匹红纱一丈绫”。这“半匹红纱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实在是少得可怜。这就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
15、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黄衣使者。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命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止是一车炭,更是老人生活的希望!
16、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
明确:宫市,可怕的宫市制度!
17、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宫使的横行霸道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明确:“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黄衣”“白衫儿”说明了来者的身份。“翩翩”一词写出了他们轻快敏捷而又趾高气扬、凶神恶煞的形象。“把”“称”“敕”“回”“叱”“牵”“系”等动词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仗势欺人、以强凌弱、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宫使驱将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态。
18、这首诗揭露了“宫市”是一种极不公平的“交易”,是对劳动人民的残酷掠夺。你可以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这一点?
明确:“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说明这桩买卖是强迫的。“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表明一车炭的价值很高,而货与款是极不等价的。
教师总结: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诗人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描写以及对比手法,反映了百姓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地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19、之前我们说过:白居易主张“诗歌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白居易作为一位有良知的诗人,他对“宫市”现象深恶痛绝,于是拿起了笔,写下《卖炭翁》,通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
统治者不劳而得,仗势欺压百姓,强行低价购买,甚至是任意勒索,公然掠夺。中唐时的“宫市”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篇文章写出了“宫市”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这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
卖炭翁教学设计2023 第7篇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
教学设想:通过史书记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
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而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也正由于白居易塑造了可怜的卖炭翁形象,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了解。下面,咱们来学习这首揭露批判宫市罪恶的诗歌。
三.读诗:
上节课,我们做了诗歌朗诵的指导,知道了这是一首叙事诗,情节跌宕,层次分明,在反映卖炭翁烧炭、卖炭的不幸遭遇时着力于肖像、动作、心理及场面的描写刻画,每一个层次都是鲜明生动的画面,并且在字里行间渗透了浓郁的感情,朗读时,应在以情带声、读活人物上下工夫。不知大家准备得怎样,想请同学来读一读。
设想:找两人读,读完后其他人比较分析评价。
大家都说的很好,也明确了读好诗歌,必须要心中有情,眼前有人物,有画面,才能读活。
现在请大家听范读(科利华教师备课软件提供),同时与自己的朗读作比较,掌握本诗的诵读技巧。
一分钟后,齐声朗读。
四.分析鉴赏诗:
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教师问:围绕着卖炭翁“卖炭”,诗歌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
学生回答明确:烧炭——运炭——抢炭教师:其中,卖炭翁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苦”(学生一起呼应),有什么是苦呢?(师生一起说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这苦也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辛,运炭是艰苦,炭被抢是悲苦。
2.请大家阅读烧炭这一内容,明确作者是怎样写出卖炭翁的艰辛的?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教师给出投影:
年龄特征-----卖炭翁职业-----伐薪烧炭劳动地点-----南山中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
十指:黑。——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心理-----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衣正单-——愿天寒(矛盾心理------“可怜”)(教师)这是一个可怜的人,衣衫单薄,却期待着天寒,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让学生说出)。
3.卖炭翁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劳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白居易没有放弃这个铺垫的好机会,请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卖炭翁运炭的艰苦的?
学生读诗回答,教师给出投影。
投影:天寒------“一尺雪”
地冻------“碾冰辙”
人苦------“牛困人饥”、“泥中歇”
路遥------“晓驾炭车”、“日已高”
4.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应该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不是的)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问: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整理归纳,最后给出投影。
投影:外表------黄衣、白衫、翩翩——横冲直撞、趾高气扬(对比)行为------把、称、回、叱、敕、牵、系——仗势凌人、蛮不讲理炭直------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一车炭,千余斤)心理------宫使驱将惜不得(对比:地位悬殊)
5.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卖炭翁教学设计2023 第8篇
一、新课导入
播放【作者作品】《白居易》导入。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了解“宫市”
宫市,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
有相关记载: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旧唐书张建封传》)。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时代背景。
三、初步感知
1.播放【影音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意。
参考:鬓(bìn)辗(niǎn)辙(zhé)两骑(jì)敕(chì)麾(huī)
薪:柴。
辗:通“碾”,轧。
骑:骑马的人。
敕:皇帝的命令。
叱:吆喝。
直:通“值”,价格。
2.说说你从诗歌中读出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可参考【知识总汇】
四、探究学习
朗读诗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精品课件】
1.请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的遭遇,并进行具体分析。
参考:“苦”。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这苦也有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苦,运炭是困苦,炭被抢是悲苦。
具体词句:
烧炭艰苦——“满面……食指黑”(外貌);
运炭困苦——“衣正单”“一尺雪”“晓驾”“碾冰辙”“牛困人饥”“泥中歇”;
被抢悲苦——“惜不得”(心理)
可参考【微课堂】《卖炭翁的艰辛和贫寒》
2.用一个字概括宫使的形象,并进行具体分析。
明确:“霸”。
具体词句:
横冲直撞、趾高气扬——黄衣、白衫、翩翩(外表)
仗势凌人、蛮不讲理——把、称、回、叱、敕、牵、系(行为)
交易不公(炭直)——一车炭,千余斤;
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
可参考【微教案】《〈卖炭翁〉中的对比》
3.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对他们寄予的情感。
参考:卖炭翁—“怜”(“可怜身上衣正单”);
宫使—“恨”(一系列动词描写)。
4.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中,你读出了什么?
答案预设:衣衫单薄不能暖身,却希望炭能卖个好价而期待着天寒。明知挨冻却甘愿受苦,看出他的生活是多么窘迫!这反映出社会给劳动人民生活带来的重压。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苦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作者的爱憎也在此句中分明体现。
可参考【微课堂】《卖炭翁的艰辛和贫寒》
五、拓展探究
【精品课件】
卖炭翁的遭遇是一个个别现象吗?
参考:根据史书所记,当时这样的饱受宫市剥削压迫的老百姓是大有人在,这首诗歌就是通过卖炭翁被掠夺的个别,反映了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的一般。那么,卖炭翁这个形象是完全真实还是作者完全的虚构呢?应该说,白居易是在来源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发挥了艺术想象,加工创造出这个典型形象的,它有生活原型,却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原型:
《顺宗实录》卷二: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六、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
【精品课件】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应该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无法实现,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辛劳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这就是白居易为我们揭示的统治阶级掠夺人民的罪恶行径,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也看到了他实践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七、背诵诗歌
播放【背诵指导】,背诵诗歌。
同座先互相抽查,后指名背诵。
九、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烧炭艰辛
卖炭翁运炭艰难
对比炭被掠夺
宫使夺炭
卖炭翁教学设计2023 第9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人物外貌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诗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人物外貌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诗句。
【教学难点】
品味描写人物外貌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回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熟能生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不再卖油了,改卖炭。大家见过炭吗?炭有什么特点?(黑色、可取暖、可卖钱)谁知道烧炭的过程?(学生试着回答)大家觉得这个过程辛苦吗?(辛苦)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起去看看在这样辛苦劳动的一位卖炭翁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及相关知识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而作的诗歌——《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板书:讽喻诗、叙事诗)
2、讽喻诗的特点。
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表达对被压迫的人民的同情。这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诗人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社会的弊端。
3、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抢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能进行公平交易吗?
三、分析鉴赏诗歌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在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试着分析鉴赏这首诗。
1、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中主要写了哪两类人?诗歌围绕“炭”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写了卖炭翁和宫使两类人。
诗歌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及炭被掠夺等事。(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2、诗歌哪部分写烧炭?哪部分写运炭?哪部分写炭被掠夺?请同学们找出来。
明确:第一至八句写烧炭。第九至十二句写运炭。第二段整段写炭被掠夺的过程。
3、诗歌的头两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在终南山。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烧炭之难,谋生之艰;
也说明路远难行,运炭艰难。
4、课文是怎样描写卖炭的老翁的呢?
明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5、这些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明确:外貌描写。
6、这两句诗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样?有什么特征?
明确:年龄大。年龄大的人动作慢、力气小、劳动艰辛、劳动力弱。
7、为什么这样描写老翁的外貌?
明确: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了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来之不易。
8、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在干什么呀?
明确:休息,看电视,打太极,看孩子,做饭等(享受晚年)。
9、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
明确:艰辛。
10、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老翁的境况呢?
明确:可怜。
1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般来说,在冷天我们穿衣服很少的时候,会盼望天气怎样?但这时老人是什么想法?为什么呢?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
明确:盼望天气变暖和。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卖不出好价钱;
天寒,炭的价格就会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心理:纠结、矛盾、反常、艰难、酸苦、无奈。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12、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价钱,终于他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苦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辗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那这一路上老人运炭艰苦吗?试举例说明。
明确:艰苦。“一尺雪”说明天气很冷、雪很大,路必难行。“辗冰辙”说明炭很重,冰雪路很滑,很难走,车速必然很慢。“晓驾炭车”“日已高”则说明路途遥远,运炭时久。“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容易吗?
13、这么辛苦地运炭来卖,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是干什么用的呢?
明确:“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是想吃饱、穿暖,多么简单的想法呀,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身无半点积蓄,迫于贫苦生活的压力,他不得不烧炭,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14、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之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食。
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他最后得到的是什么?
明确:没有。从“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可以看出。他最终得到“半匹红纱一丈绫”。这“半匹红纱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实在是少得可怜。这就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
15、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黄衣使者。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命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止是一车炭,更是老人生活的希望!
16、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
明确:宫市,可怕的宫市制度!
17、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宫使的横行霸道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明确:“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黄衣”“白衫儿”说明了来者的身份。“翩翩”一词写出了他们轻快敏捷而又趾高气扬、凶神恶煞的形象。“把”“称”“敕”“回”“叱”“牵”“系”等动词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仗势欺人、以强凌弱、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宫使驱将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态。
18、这首诗揭露了“宫市”是一种极不公平的“交易”,是对劳动人民的"残酷掠夺。你可以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这一点?
明确:“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说明这桩买卖是强迫的。“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表明一车炭的价值很高,而货与款是极不等价的。
教师总结: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诗人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描写以及对比手法,反映了百姓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地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19、之前我们说过:白居易主张“诗歌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白居易作为一位有良知的诗人,他对“宫市”现象深恶痛绝,于是拿起了笔,写下《卖炭翁》,通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
统治者不劳而得,仗势欺压百姓,强行低价购买,甚至是任意勒索,公然掠夺。中唐时的“宫市”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篇文章写出了“宫市”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这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
卖炭翁教学设计2023 第10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卖炭翁形象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卖炭翁形象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课件
教学方法:
研讨式教学、学生自学、教师导拨。
教学过程:
1、导入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鼎盛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有力地促进唐代文学的繁荣,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不仅诗歌的艺术风格、流派多样化,而且艺术形式也很完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乐府诗《卖炭翁》。
乐府诗主张诗歌应“文章合时而著,歌诗合事而作”,那《卖炭翁》又是作者为何事而作呢?
2、检查预习:
薪(xīn)鬓(bìn)碾(niǎn)翩(piān)叱(chì)骑(jì)系(jì)
3、朗读课文
(1)抽一学生朗读,正音。
(2)教师朗读
4、思考:《卖炭翁》一文是作者为何事而作呢?(时、地、人、事、结果)
5、理解文意、句意:
圈画关键字词,学生分组研讨文章的词义句意。
关键词、重点句、抽学生翻译句子,师生导拨。
6、卖炭翁形象分析:
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出买炭翁的生存状态,劳动艰辛、年岁已高。
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卖炭翁孤苦无助,急于通过卖炭获取生活资料,“可怜”两字表现出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
动作描写:“伐薪烧炭”“哓驾炭车碾冰辙”写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和卖炭的不易
卖炭翁形象: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高
7、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即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公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失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
8、课堂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白居易为我们塑造了一卖炭翁的形象,通过他的遭遇,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宫市对百姓的巧取豪夺,感受到百姓生活的疾苦和无奈。同时文章也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憎恨。
9、作业布置:
背诵《卖炭翁》全文
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外貌——烧炭艰辛悲
卖炭翁心理——矛盾反常(同情)社会
|对|行动——运炭艰辛苦
|比| “翩翩”——趾高气扬宫掠黑暗
宫使“把、称、叱、牵”——蛮横无理
“千余斤”、“半匹”“一丈”——强烈反差市夺
卖炭翁教学设计2023 第11篇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的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卖炭翁》这首诗是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这首叙事诗,仅20句,135字,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
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
在本诗的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诗人没有直接发表议论,揭露和控诉以及深切同情,都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中,这也是《卖炭翁》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白居易写诗是为老百姓而写,《新乐府》也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卖炭翁》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寄托着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对宫市罪恶的控诉。学习本诗要使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感悟到这一点。教师要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从事学习活动。
学情分析八下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能初步品味作者感情,能赏析浅显的诗句。但在炼字品句,感悟意蕴的方法上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掌握了朗诵诗歌的基本方法,但容易流于文字表面,并不能通过诵读揣摩文字背后的情感。
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孩子们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自己读懂内容。但也应当注意避免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作品深入思考、分析与品味,还要注意把握本篇诗歌的现实主义情怀。老师应该加强诵读指导,通过诵读和方法学习,让学生挖掘文字背后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诵读、背诵诗歌,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感知人物形象,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了解“新乐府诗”的相关知识(句式、用韵)。
2.结合注释把握诗歌内容,理解“宫市”的剥削实质,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1.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2.通过对比“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把握诗歌的揭露和控诉以及同情的现实主义主题。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杜甫写于安史之乱的诗歌被称为“史诗”,白居易写关于底层百姓被称为“新乐府诗歌”,这些诗歌都表现了心系苍生的主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体诗,白居易的《卖炭翁》。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主要为我们记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课文围绕“炭”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卖炭老人含辛茹苦烧出来的一车炭,被宦官及其爪牙以极低的价钱夺走。
烧炭—运炭—失炭
【三、品读诗歌,读出形象】
1.品读诗歌,卖炭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苦”
2.哪些细节能体现卖炭翁的苦?
回答句式:
我觉得卖炭翁炭很苦,
文中可以体现。
A:烧炭——(辛)苦
① “伐薪南山中”——取原材料的路途遥远,偏僻,非常的不容易
② “满面尘灰烟满色”——工作环境的恶劣
③ “两鬓苍苍”——年岁已高
④ “十指黑”——工作时间长
⑤ “衣正单”——穷
⑥ “心忧炭贱愿天寒”——心里矛盾,穷苦。
B:运炭——(艰)苦
① “一尺雪”——雪很厚,运输艰难
② “晓”——非常早,很冷
③ “碾冰辙”——路滑,很艰难
④ “日已高”——时间长,路途遥远
⑤ “牛困人饥”——饥寒交迫,疲劳
C:失炭——(悲)苦
① “翩翩”——轻快而趾高气昂
② “把、称、叱、牵”——蛮横无理的强盗行为
③ “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梢一丈绫”——炭如此之多,但是值得却如此至少。“红梢、绫”对卖炭翁老说是毫无用处的。
小结:卖炭翁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希望成为泡影。宫使夺走的不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卖炭翁全部的希望。
“惜不得”“充炭直”,卖炭翁的心中满满的都是无奈惊恐。这种苦是看不到希望的悲苦。
3.是谁让卖炭翁过的如此的悲苦?
请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认真品读诗中宫使抢炭相关句子,比较宫使与卖炭翁的人物刻画上有什么异同,可以看出宫使的什么形象特点。
预设1:(将句中的颜色词重点标出)
宫使: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讨论后明确:这里对比的是两组句子都是肖像描写,也都使用了颜色词。但不同于描绘老翁时那触目惊心的“黑”“白”,宫使的“黄衣白衫”是如此的华贵整洁,与老翁的“满面尘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正是这宫使却强取豪夺,令人不敢相信,
追问:如何理解“翩翩”?这是褒义词吗?
预设:“翩翩”原指轻快的样子,在这里可以看出宫使骑着高头大马,高高在上、得意扬扬,一副轻慢无礼的样子。
预设2:宫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撤。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明确:这里对比的是两组动作描写。饥寒交迫、劳累至极的卖炭翁只是打算找个地方稍事休息。宫使骑马而来,只用了“把”“称”“回”“叱”“牵”几个动作便表现出其拿出文书、宣读命令、调转车头、抢走炭车时的蛮横无理、仗势欺人的丑恶嘴脸。两相对比更强烈地突出了卖炭翁的“可怜”命运。
预设3: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灰直。
追问:通过这组对比,你有什么发现?预设:“一车炭,千余斤”,如果说这就是老翁生存的希望,那么“半匹红纱一丈绫”彻底地粉碎了他的一切想望。两者价值悬殊,这哪里是“换”,就是在掠夺啊!
4.演读“宫使抢炭”部分
用声音表现老翁的“苦”和宫使“霸”,可加入动作。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四、悟读诗歌,读出情怀】
1.可怜的卖炭翁遇上蛮横凶恶的宫使,他的命运让我们深深地牵挂,他烧炭、卖炭,最终却只换来“半匹红纱一丈绫”的结局是偶然的吗?这幕后黑手是谁?
贞元末,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未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百人於两市并要闹坊,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仍索进奉门户并脚价钱。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而实夺之。(白望:“望”指在市场上东张西望,看看哪些物品是他们所需要的;
“白”指白取其物,不付物价,“白望”指那些采购的宫使。)
——唐代韩愈《顺宗实录》
2.有着类似遭遇的仅仅是卖炭翁一人吗?宫使为什么敢如此嚣张,能如此嚣张?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驴送柴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与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宦者,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谏官御史数谏,不听。——唐代韩愈《顺宗实录》
淘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北宋梅尧臣《陶者》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北宋张俞《蚕妇》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北宋)范仲淹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唐)李绅
有着被掠夺的悲惨遭遇的不只是卖炭翁,还有卖柴翁,烧瓦的、养蚕的……这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卖炭翁一人的同情,也不止于对宫使的痛恨。诗人通过卖炭翁这一经过艺术想象和典型概括的形象,是要揭露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普遍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是所有底层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表达对整个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而批判和控诉的矛头直指上层统治者。这才是文学作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的社会意义所在。
总结:其实自古以来不止有白居易,从诗经的“国风”,到杜甫白居易,从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再到鲁迅的“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中国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远情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家国责任与“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担当,前赴后继,遥相呼应。英雄从未走远,精神薪火相传。今日之中国确实国富民强,但面对动荡风云动荡的国际形势,我们依然重任在肩,虽然现在不再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时代,但我们依然有责任关注国家大事,做好自己的事情,续写担当故事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读此诗,致敬伟大的诗人白居易!
1.齐读《卖炭翁》。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自由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互相讨论、交流,扫清字词障碍。
小组合作讨论
勾画诗歌细节描写和对比句,并进项赏析。
划分节奏
加入动作
演读“宫使抢炭”部分,体会老翁的“苦”和宫使“霸”
扫清字词障碍是理解文本的基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概括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总体把握诗歌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以读带品,以品促读。通过多种描写来品味人物形象更加深了对本诗主旨的理解,对比的运用更加强了这一色彩,为揭示诗歌主题奠定了基础。
让学生展开探讨,利用情境代入勾起学生对老人的同情以及宫市的痛恨,再加上老师及时对写作背景的补充,让学生处于深度学习中,其对主旨的理解就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了。
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营造氛围,另一方面又深入挖掘白居易“要为老百姓写诗”的志向,对白居易的深层了解,有助于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一首《卖炭翁》也许是一时兴起之作,可是白居易一生写了170多首这样的讽喻诗歌,一篇《卖炭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百姓的疾苦,不仅是统治者的腐败,更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热忱的济世情怀!
板书设计
烧炭—运炭—失炭
作业设计1.请同学们读白居易的《观刈麦》,体会诗中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哪些些细节可以体现?根源又是什么?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中华上下五千年,从来都不缺有担当精神的人,大家知道哪些人呢?我们的担当又是什么呢?
一组诗歌整体设计
白居易的一组诗歌,新乐府的体现,宫使形象的异同点,(1+X加起来不少于4篇)3-5的整体设计
不是单片带动另一篇,也不是复习课
例:组合四篇文本,升华部分继续拓展文本
山重水复疑无路——谈困境之困(提取信息)四篇文章的主人公有何困境;
哪种困境最绝望
咬定青山不放松——品突围之道(语言品味)最触动你的句子,触动点在哪里
突围之志真的突围了吗;
精神的超越;
联系杜甫的很多诗歌
例:金庸的侠客精神
先异中求同,再同中求异,贯穿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能力
卖炭翁教学设计2023 第12篇
【教材分析】
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课题为《唐诗二首》,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两首诗,这一节课着重学习《卖炭翁》。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其主题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首诗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比较,从而初步了解新乐府诗的特点。还要让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动笔改写,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
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学习的量,因此,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习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习价值远不止于诵读。因此,要以诵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新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2.理解“宫市”的剥削实质,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自由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熟悉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通过与《钱塘湖春行》的比较阅读,理解新乐府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从直接体验出发,分析写作技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4.读写联动法: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促使学生仔细阅读、深入理解作品,同时,通过借鉴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熟读诗歌,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熟读作品,在读中对作品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怀揣着他的诗作及治国安邦的梦想来到京城长安,他去拜访一位当时的文学前辈名叫顾况,或许是因为见过太多希望得到自己引荐的年轻人,顾况对他颇为不屑,他一面漫不经心接过年轻人奉上的诗作,一面随口说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可当他看了那首诗,尤其是读到那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赞叹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容易在这都市居住发展了。这个年轻人就是白居易,他是唐代颇负盛名的诗人。
(设计意图:用这个小故事引入,一方面因为故事更具趣味性,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白居易的印象,也引发他们对白居易诗作的好奇心。)
(2) 比较阅读,了解“新乐府诗”句式、用韵的特点。
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一起来背一下。
学生齐背《钱塘湖春行》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白居易的《卖炭翁》,齐读,说说这两首诗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背诵、朗读、探究及阐述探究结果。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钱塘湖春行》与《卖炭翁》,引导学生从字数句数、用韵、对仗三个方面比较,了解古体诗的句式、用韵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诗的比较,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具体形象。让学生自己探究,印象更深刻。鉴于学情,用多媒体展示两首诗,并通过字的颜色区分,及韵脚注音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3)看视频,全面了解“新乐府诗”,尤其注意它内容上的特点。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大型纪录片《唐之韵》中关于新乐府诗的介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使学生对“新乐府诗”,以及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了解“新乐府诗”“为国为臣为民为事”的特点也为下一步理解《卖炭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4) 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概括主要事件。
教师活动:展示《卖炭翁》的朗读停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学生活动:二读作品,概述内容。
教师指导:先要求学生一句话概括内容。找准人物及中心事件。(为什么说是“苦宫市也”? )
“卖炭翁的炭被宫使强买走了”
在此基础上补充,动笔概述情节。分析哪些是关键情节?这种买卖方式不合理在哪?
“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大车炭,被宫使用一点儿没用的丝绸强行掠夺走了。”
(设计意图:概括本身一定是建立对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所以要求学生概括、概述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总体把握诗歌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5) 自由品读,找出打动你的诗句朗读并分析。
学生活动:1.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最打动你的诗句,批注。
2.将你找出的句子朗读给同学听,并且说说你的理解。
老师活动:1.对学生的朗读予以指导——重音、语气语调、感情处理。
2.对学生零散的分析及时归纳与整理,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肖像描写:可见其苍老与生活之艰辛。
心理描写:反常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人悲惨的生活境遇。
环境描写:极其寒冷的天气状况“一尺雪”,而老人“可怜身上衣正单”“泥中歇”,烘托出他极其悲惨的 生活境遇,宫使掠夺的行为也就更令人愤慨。
宫使的动作神态:横冲直撞、趾高气扬、仗势欺人、专横跋扈“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的强烈反差,体现出“宫使”的掠夺本质。
(设计意图:教学要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老师要对学生的文学感知能力充满信心,所以让学生自由的读,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那些打动了学生的文字一定就是我们要重点分析、理解、借鉴的内容。同时,培养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学习过程中讨论交流的好习惯。)
(6) 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一步充实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
1.卖炭翁如此年迈,为何还要如此辛苦的烧炭、卖炭?
2.宫使出现时,百姓会是什么反应?
3.卖炭翁的炭被掠夺走了之后,会是什么情形?
学生活动:就这三个问题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一方面希望学生在阅读中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内容,如《石壕吏》、《羌村三首》,联系时代背景去理解作品。另一方面,也要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卖炭翁的遭遇绝不是个例,是有普遍性的。这样的掠夺给卖炭翁这样挣扎在生死边缘的老百姓打击是极其深重,甚至是致命的。)
(7) 在分析的基础上做片段描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大家读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一篇叙事的文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具体描写,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作品才具有感染力,所以,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有这样的具体的描写。下面我们就来动动笔,学着在叙事中加入一些描写。
学生活动:分组写卖炭翁的肖像、心理,环境,宫使的神态、动作描写。
老师活动:学生写完后交流,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落实到写上,调动每个学生品读作品,也通过写后的交流、点评,让学生理解何为人物及环境描写。在叙事中加入描写,这既是初中作文的重要要求,也恰恰是学生最欠缺的,所以要让学生练笔并及时予以指导,并将在课后作业中继续强化训练。)
(8) 拓展延伸,理解历代中国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的这种情怀。
学生小结本课主题:通过记叙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老师拓展:展示多媒体上屈原、杜甫、张养浩、郑板桥关心百姓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诗句,并总结:“中国历朝历代都有那些有良知、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用他们手中的笔为人民大声疾呼,正是这济世的情怀让他们创作出了不朽的佳作,也是在这些诗作的代代传诵中,让“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学习写作,要学习写作的技巧,更要学习他们的核心思想,将我们关注的目光从闪耀的明星身上转移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中,转移到那些更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身上,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来。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深化这节课的学习深度,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9) 布置作业:
背诵《卖炭翁》。
结合课堂上各组的小练笔,将本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卖炭翁教学设计2023 第13篇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点
目标2
三、教学难点
目标3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唐朝,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首唐诗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首。在大唐,发展机会最好的地方,不是江浙沪,也不是北上广,而是长安和洛阳。在1221年前,一位16岁的翩翩少年来到长安,想出人头地、一鸣惊人——
(白居易16岁求达故事,涉及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
故事中的少年你知道谁吗?(对,白居易)今天,我们就走进白大师的《卖炭翁》,一起感受下大唐的世态冷暖。
(二)白居易个人经历及其写作背景
白居易(772新郑———846洛阳),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文化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虽生于官宦之家,却从小过着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白居易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聆听过无数灾民的哀嚎,也在兵荒马乱中饱尝家贫多故、飘零无助的苦痛,由此,他默默立下了一生的志向:我要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凭借1%的天赋和99%的汗水,白居易活跃在中唐政坛,官至左拾遗。当时的中唐政坛,最大的毒瘤莫过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白居易一上任就对这些霍乱朝纲的权豪重臣们进行了尖锐抨击,白居易敏锐地觉察到眼下正是实现自己“为民代言”的绝佳时机,于是日吟夜唱,将继承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新乐府运动推向了最高潮。
这期间,传唱最广的作品就是讽喻诗《卖炭翁》
(三)题解
“苦宫市也”,即苦于宫市。唐德宗时期,公众所用之需,不再经官府承办,而是由宦官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宦官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等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此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四)初读正音
鬓、辗、辙、骑、敕、叱、将、系
(五)再读明义
1、围绕“炭”字,作者怎样展开行文思路?
烧炭——卖炭——夺炭
2、诗中施动的两个人物是谁?
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3、作者对这两类人都进行了哪些描写?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人物描写的五种类型(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卖炭翁: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贫苦的劳动人民)
宫使: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趾高气扬的宦官爪牙)
4、两种形象出现在一个画面中,凸显了怎样的"主题?
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
鞭挞与抨击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
讽刺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写法探究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
“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
“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七)延读拓展(补充诗词借用秒懂视频讲解)
再读这首诗,一种抑郁之气于胸腔吐而不快,全诗浅显易懂,字字泣血。而这样的诗篇白居易不是一首两首,而是一下子就向权豪们砸了几十首。
讽刺战争残酷,人民为避免埋骨他乡不惜自残身躯的《新丰折臂翁》: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揭露宦官骄奢淫逸,大肆铺张,而民间却正在发生“人食人”惨剧的《轻肥》: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借田舍翁之口道出阶级对立,贫富不均的《买花》: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而最令人钦佩的是,在《杜陵叟》一篇中老白同学连皇帝也没放过: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意思就是说皇帝下诏免收灾区赋税的时候,十家有九家已经交完了,白白让假仁假义的皇帝占了个好名声!
白居易用一生的才华在践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读白居易的诗,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他对家国的那份忧、对百姓的那份怜、对时代的那份无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唐盛世,莺歌燕舞、歌舞升平的是达官贵人的作威作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是下层人民的饥寒交迫。当历史的车轮辗转到今天,我们看着这一张张笑脸,不禁感叹:生在这样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
(展示幸福老人图片)
(八)有感而发:小创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
(九)结束语
感谢历史,让我们生在这样的时代,国兴民悦,岁月静好。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愿我们梦若猛虎,心有蔷薇,感在心,动在行,不辜负这个时代!
(十)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烧炭——卖炭——抢炭
卖炭翁宫使
外貌描写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对比
同情抨击讽刺揭露
卖炭翁教学设计2023 第14篇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的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卖炭翁》这首诗是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这首叙事诗,仅20句,135字,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
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
在本诗的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诗人没有直接发表议论,揭露和控诉以及深切同情,都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中,这也是《卖炭翁》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白居易写诗是为老百姓而写,《新乐府》也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卖炭翁》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寄托着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对宫市罪恶的控诉。学习本诗要使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感悟到这一点。教师要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从事学习活动。
学情分析八下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能初步品味作者感情,能赏析浅显的诗句。但在炼字品句,感悟意蕴的方法上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掌握了朗诵诗歌的基本方法,但容易流于文字表面,并不能通过诵读揣摩文字背后的情感。
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孩子们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自己读懂内容。但也应当注意避免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作品深入思考、分析与品味,还要注意把握本篇诗歌的现实主义情怀。老师应该加强诵读指导,通过诵读和方法学习,让学生挖掘文字背后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诵读、背诵诗歌,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感知人物形象,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了解“新乐府诗”的相关知识(句式、用韵)。
2.结合注释把握诗歌内容,理解“宫市”的剥削实质,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1.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2.通过对比“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把握诗歌的揭露和控诉以及同情的现实主义主题。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杜甫写于安史之乱的诗歌被称为“史诗”,白居易写关于底层百姓被称为“新乐府诗歌”,这些诗歌都表现了心系苍生的主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体诗,白居易的《卖炭翁》。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主要为我们记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课文围绕“炭”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卖炭老人含辛茹苦烧出来的一车炭,被宦官及其爪牙以极低的价钱夺走。
烧炭—运炭—失炭
【三、品读诗歌,读出形象】
1.品读诗歌,卖炭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苦”
2.哪些细节能体现卖炭翁的苦?
回答句式:
我觉得卖炭翁炭很苦,文中可以体现。
A:烧炭——(辛)苦
① “伐薪南山中”——取原材料的路途遥远,偏僻,非常的不容易
② “满面尘灰烟满色”——工作环境的恶劣
③ “两鬓苍苍”——年岁已高
④ “十指黑”——工作时间长
⑤ “衣正单”——穷
⑥ “心忧炭贱愿天寒”——心里矛盾,穷苦。
B:运炭——(艰)苦
① “一尺雪”——雪很厚,运输艰难
② “晓”——非常早,很冷
③ “碾冰辙”——路滑,很艰难
④ “日已高”——时间长,路途遥远
⑤ “牛困人饥”——饥寒交迫,疲劳
C:失炭——(悲)苦
① “翩翩”——轻快而趾高气昂
② “把、称、叱、牵”——蛮横无理的强盗行为
③ “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梢一丈绫”——炭如此之多,但是值得却如此至少。“红梢、绫”对卖炭翁老说是毫无用处的。
小结:卖炭翁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希望成为泡影。宫使夺走的不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卖炭翁全部的希望。
“惜不得”“充炭直”,卖炭翁的心中满满的都是无奈惊恐。这种苦是看不到希望的悲苦。
3.是谁让卖炭翁过的如此的悲苦?
请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认真品读诗中宫使抢炭相关句子,比较宫使与卖炭翁的人物刻画上有什么异同,可以看出宫使的什么形象特点。
预设1:(将句中的颜色词重点标出)
宫使: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讨论后明确:这里对比的是两组句子都是肖像描写,也都使用了颜色词。但不同于描绘老翁时那触目惊心的“黑”“白”,宫使的“黄衣白衫”是如此的华贵整洁,与老翁的“满面尘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正是这宫使却强取豪夺,令人不敢相信,
追问:如何理解“翩翩”?这是褒义词吗?
预设:“翩翩”原指轻快的样子,在这里可以看出宫使骑着高头大马,高高在上、得意扬扬,一副轻慢无礼的样子。
预设2:宫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撤。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明确:这里对比的是两组动作描写。饥寒交迫、劳累至极的卖炭翁只是打算找个地方稍事休息。宫使骑马而来,只用了“把”“称”“回”“叱”“牵”几个动作便表现出其拿出文书、宣读命令、调转车头、抢走炭车时的蛮横无理、仗势欺人的丑恶嘴脸。两相对比更强烈地突出了卖炭翁的“可怜”命运。
预设3: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灰直。
追问:通过这组对比,你有什么发现?预设:“一车炭,千余斤”,如果说这就是老翁生存的希望,那么“半匹红纱一丈绫”彻底地粉碎了他的一切想望。两者价值悬殊,这哪里是“换”,就是在掠夺啊!
4.演读“宫使抢炭”部分
用声音表现老翁的“苦”和宫使“霸”,可加入动作。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四、悟读诗歌,读出情怀】
1.可怜的卖炭翁遇上蛮横凶恶的宫使,他的命运让我们深深地牵挂,他烧炭、卖炭,最终却只换来“半匹红纱一丈绫”的结局是偶然的吗?这幕后黑手是谁?
贞元末,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未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百人於两市并要闹坊,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仍索进奉门户并脚价钱。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而实夺之。(白望:“望”指在市场上东张西望,看看哪些物品是他们所需要的;
“白”指白取其物,不付物价,“白望”指那些采购的宫使。)
——唐代韩愈《顺宗实录》
2.有着类似遭遇的仅仅是卖炭翁一人吗?宫使为什么敢如此嚣张,能如此嚣张?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驴送柴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与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宦者,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谏官御史数谏,不听。——唐代韩愈《顺宗实录》
淘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北宋梅尧臣《陶者》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北宋张俞《蚕妇》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北宋)范仲淹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唐)李绅
有着被掠夺的悲惨遭遇的不只是卖炭翁,还有卖柴翁,烧瓦的、养蚕的……这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卖炭翁一人的同情,也不止于对宫使的痛恨。诗人通过卖炭翁这一经过艺术想象和典型概括的形象,是要揭露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普遍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是所有底层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表达对整个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而批判和控诉的矛头直指上层统治者。这才是文学作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的社会意义所在。
总结:其实自古以来不止有白居易,从诗经的“国风”,到杜甫白居易,从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再到鲁迅的“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中国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远情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家国责任与“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担当,前赴后继,遥相呼应。英雄从未走远,精神薪火相传。今日之中国确实国富民强,但面对动荡风云动荡的国际形势,我们依然重任在肩,虽然现在不再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时代,但我们依然有责任关注国家大事,做好自己的事情,续写担当故事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读此诗,致敬伟大的诗人白居易!
1.齐读《卖炭翁》。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自由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互相讨论、交流,扫清字词障碍。
小组合作讨论
勾画诗歌细节描写和对比句,并进项赏析。
划分节奏
加入动作
演读“宫使抢炭”部分,体会老翁的“苦”和宫使“霸”
扫清字词障碍是理解文本的基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概括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总体把握诗歌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以读带品,以品促读。通过多种描写来品味人物形象更加深了对本诗主旨的理解,对比的运用更加强了这一色彩,为揭示诗歌主题奠定了基础。
让学生展开探讨,利用情境代入勾起学生对老人的同情以及宫市的痛恨,再加上老师及时对写作背景的补充,让学生处于深度学习中,其对主旨的理解就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了。
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营造氛围,另一方面又深入挖掘白居易“要为老百姓写诗”的志向,对白居易的深层了解,有助于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一首《卖炭翁》也许是一时兴起之作,可是白居易一生写了170多首这样的讽喻诗歌,一篇《卖炭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百姓的疾苦,不仅是统治者的腐败,更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热忱的济世情怀!
板书设计
烧炭—运炭—失炭
作业设计1.请同学们读白居易的《观刈麦》,体会诗中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哪些些细节可以体现?根源又是什么?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中华上下五千年,从来都不缺有担当精神的人,大家知道哪些人呢?我们的担当又是什么呢?
一组诗歌整体设计
白居易的一组诗歌,新乐府的体现,宫使形象的异同点,(1+X加起来不少于4篇)3-5的整体设计
不是单片带动另一篇,也不是复习课
例:组合四篇文本,升华部分继续拓展文本
山重水复疑无路——谈困境之困(提取信息)四篇文章的主人公有何困境;
哪种困境最绝望
咬定青山不放松——品突围之道(语言品味)最触动你的句子,触动点在哪里
突围之志真的突围了吗;
精神的超越;
联系杜甫的很多诗歌
例:金庸的侠客精神
先异中求同,再同中求异,贯穿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能力
卖炭翁教学设计2023 第15篇
【教材分析】
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课题为《唐诗二首》,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两首诗,这一节课着重学习《卖炭翁》。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其主题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首诗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比较,从而初步了解新乐府诗的特点。还要让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动笔改写,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
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学习的量,因此,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习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习价值远不止于诵读。因此,要以诵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新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2.理解“宫市”的剥削实质,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自由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熟悉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通过与《钱塘湖春行》的比较阅读,理解新乐府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从直接体验出发,分析写作技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4.读写联动法: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促使学生仔细阅读、深入理解作品,同时,通过借鉴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熟读诗歌,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熟读作品,在读中对作品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怀揣着他的诗作及治国安邦的梦想来到京城长安,他去拜访一位当时的文学前辈名叫顾况,或许是因为见过太多希望得到自己引荐的年轻人,顾况对他颇为不屑,他一面漫不经心接过年轻人奉上的诗作,一面随口说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可当他看了那首诗,尤其是读到那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赞叹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容易在这都市居住发展了。这个年轻人就是白居易,他是唐代颇负盛名的诗人。
(设计意图:用这个小故事引入,一方面因为故事更具趣味性,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白居易的印象,也引发他们对白居易诗作的好奇心。)
(2) 比较阅读,了解“新乐府诗”句式、用韵的特点。
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一起来背一下。
学生齐背《钱塘湖春行》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白居易的《卖炭翁》,齐读,说说这两首诗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背诵、朗读、探究及阐述探究结果。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钱塘湖春行》与《卖炭翁》,引导学生从字数句数、用韵、对仗三个方面比较,了解古体诗的句式、用韵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诗的比较,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具体形象。让学生自己探究,印象更深刻。鉴于学情,用多媒体展示两首诗,并通过字的颜色区分,及韵脚注音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3)看视频,全面了解“新乐府诗”,尤其注意它内容上的特点。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大型纪录片《唐之韵》中关于新乐府诗的介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使学生对“新乐府诗”,以及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了解“新乐府诗”“为国为臣为民为事”的特点也为下一步理解《卖炭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4) 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概括主要事件。
教师活动:展示《卖炭翁》的朗读停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学生活动:二读作品,概述内容。
教师指导:先要求学生一句话概括内容。找准人物及中心事件。(为什么说是“苦宫市也”? )
“卖炭翁的炭被宫使强买走了”
在此基础上补充,动笔概述情节。分析哪些是关键情节?这种买卖方式不合理在哪?
“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大车炭,被宫使用一点儿没用的丝绸强行掠夺走了。”
(设计意图:概括本身一定是建立对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所以要求学生概括、概述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总体把握诗歌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5) 自由品读,找出打动你的诗句朗读并分析。
学生活动:
1.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最打动你的诗句,批注。
2.将你找出的句子朗读给同学听,并且说说你的理解。
老师活动:
1.对学生的朗读予以指导——重音、语气语调、感情处理。
2.对学生零散的分析及时归纳与整理,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肖像描写:可见其苍老与生活之艰辛。
心理描写:反常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人悲惨的生活境遇。
环境描写:极其寒冷的天气状况“一尺雪”,而老人“可怜身上衣正单”“泥中歇”,烘托出他极其悲惨的 生活境遇,宫使掠夺的行为也就更令人愤慨。
宫使的动作神态:横冲直撞、趾高气扬、仗势欺人、专横跋扈“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的强烈反差,体现出“宫使”的掠夺本质。
(设计意图:教学要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老师要对学生的文学感知能力充满信心,所以让学生自由的读,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那些打动了学生的文字一定就是我们要重点分析、理解、借鉴的内容。同时,培养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学习过程中讨论交流的好习惯。)
(6) 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一步充实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
1.卖炭翁如此年迈,为何还要如此辛苦的烧炭、卖炭?
2.宫使出现时,百姓会是什么反应?
3.卖炭翁的炭被掠夺走了之后,会是什么情形?
学生活动:就这三个问题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一方面希望学生在阅读中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内容,如《石壕吏》、《羌村三首》,联系时代背景去理解作品。另一方面,也要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卖炭翁的遭遇绝不是个例,是有普遍性的。这样的掠夺给卖炭翁这样挣扎在生死边缘的老百姓打击是极其深重,甚至是致命的。)
(7) 在分析的基础上做片段描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大家读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一篇叙事的文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具体描写,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作品才具有感染力,所以,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有这样的具体的描写。下面我们就来动动笔,学着在叙事中加入一些描写。
学生活动:分组写卖炭翁的肖像、心理,环境,宫使的神态、动作描写。
老师活动:学生写完后交流,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落实到写上,调动每个学生品读作品,也通过写后的交流、点评,让学生理解何为人物及环境描写。在叙事中加入描写,这既是初中作文的重要要求,也恰恰是学生最欠缺的,所以要让学生练笔并及时予以指导,并将在课后作业中继续强化训练。)
(8) 拓展延伸,
理解历代中国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的这种情怀。
学生小结本课主题:通过记叙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老师拓展:展示多媒体上屈原、杜甫、张养浩、郑板桥关心百姓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诗句,并总结:“中国历朝历代都有那些有良知、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用他们手中的笔为人民大声疾呼,正是这济世的情怀让他们创作出了不朽的佳作,也是在这些诗作的代代传诵中,让“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学习写作,要学习写作的技巧,更要学习他们的核心思想,将我们关注的目光从闪耀的明星身上转移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中,转移到那些更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身上,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来。
(9) 布置作业:
背诵《卖炭翁》。
结合课堂上各组的小练笔,将本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热门 卖炭翁 卖炭翁教学设计热门1 卖炭翁教学设计2023(热门15篇) 卖炭翁教学设计1、2课时一等奖
上一篇:画风教学教学设计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