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童年教学设计集锦(完整)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能力目标: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童年教学设计集锦,供大家参考。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
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诵读古诗《村居》、《宿新市徐公店》,播放《童年》,让学生谈自己对童年的认识,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2.注意以下词语的字音和字形
肃然起敬 万象更新 诞生 孤苦伶仃
教 谕龙肝凤髓溺爱 蹿房越脊
浑浑噩噩 习以为常 光大门楣 椽子
做选择题和写话进行检测。
三、初读课文,感受童年。
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清文意。
2.在文中找出重要词句,写出感悟或提出问题。
3.试着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总写作者对童年的感受
第二部分(2——13)写我童年的生活
第一层(2——10)交代我的生活背景,回忆童年在家乡的生活。
第二层(11——13)离开故乡,抒发思乡之情
四、合作梳理,回眸童年
1.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2.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3.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明确:1.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
我童年的苦难与享受;
我最早的学习生涯:老师与同学;
伤感中离开故乡,踏上新生之路。
2.作者的童年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年代。在父母身边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吃的是红高粱面饼,连盐都无钱可买;
“半个白面馒头”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
在济南叔父家,“我”的物质生活好些了,但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经常在梦里哭醒。所以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眼前没有喜气洋洋的红色,也没有生气勃勃的绿色,只是一片无奈悲凉的灰黄。
3.作者的童年可以说是苦难的童年,在苦难之中饱含着深沉的亲情、淳朴的乡情、诚挚的友情。叔父对我家生活的关照和接我去他家;
我童年的享受吃到半个白面馒头;
和同学玩。
五、把握语言,品味童年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进行赏析。从用词、修辞、情感等角度进行。可能会出现的句子:
(1)4、5段中那些语句写出了“我”父辈生活的艰难?写父辈生活的艰难有什么作用? “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饿得到枣林里去捡落在地上的干枣充饥”。
父辈生活的艰难,是他们去济南谋生的直接原因,也为后文“我”离开故乡去了济南做铺垫。
(2)6—8段中“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是“我”三四岁时,奶奶每天给“我”的半个馒头。说明了当时物质条件的缺乏和家境的困苦。
(3)第8段中说“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我”写这些“琐事”的目的是什么?
这些琐事使我终身受用不尽。写这些琐事,一方面是为了激励自己前进,鼓舞自己振作;
另一方面是为了激励后辈,让现在的孩子了解旧社会的苦难生活,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我们走进了季羡林先生的童年,展现了童年了生活的苦难,同时也包含了深沉的亲情、淳朴的乡情、诚挚的友情,揭示了童年生活对自己的深刻影响,相比之下,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何其幸福,让我们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七、布置作业
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以《我的童年》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欢快的音符却难以唱尽它丰富的旋律;
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绚丽的色彩却难以描尽它多姿的回忆。今天让我们走进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童年,去感受一下,看看会有什么收获?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感受。
三、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勾画生字词并注音释义,了解作者。
1.注意以下字音和字形
一垄lǒng 教谕yù龙肝凤髓suǐ 蹿房越脊cuān 门楣méi 椽子chuán
2.注意以下词语解释:
肃然起敬:恭敬地产生敬仰或钦佩的感情。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龙肝凤髓: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3.关于作者:季羡林(1911.8.6 -2009.7.1),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他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季羡林自传》: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
(说明:以上三项内容以学生课前预习或课下自主学习为主。)
4.快速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内容。
明确:①贫穷的家庭;
②艰辛的父辈;
③吃白面的回忆;
④童年的伙伴;
⑤离乡的济南。
5.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明确: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
我每天最高的享受;
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
介
绍我的启蒙老师;
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
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6.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明确:作者的童年可以说是苦难的童年。作者出生的家庭极度贫穷,一年到头,只能“啃红高粱饼子就哭咸菜”,偶尔吃一回白面馒头如同吃“龙肝凤髓”一般;
为吃一块白面饼子,竟被赶到水坑中。作者在6岁时便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无疑也是极为残酷的事情。这些都是作者童年苦难生活的表现。
(二)细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学习指导:学生先思考,自主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点拨指导。鼓励创见。
1、开头第一句“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联系全文内容,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生于黑暗、混乱的旧中国,再加上家境贫寒,童年生活一直十分贫困,没有留下任何丰富多彩的生活记忆,所以说“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2、作者是怎么介绍父亲和叔父在济南的经历的?
明确:作者连用了四个四字短语,用“拉”“扛”“当”“卖”四个动词,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父亲和叔父在济南所从事的艰辛工作,表现了他们为生存,在人生地疏的环境中的艰难挣扎。
3.“每天最高的"享受”这一部分中,作者写道:“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作者写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
明确:能激励我前进,鼓舞我振作;
促进我养成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良好习惯;
提醒做父母的爱护子女要得法。
4. 作者为什么“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明确:尽管作者此时能吃上白面馒头和肉,但他离开了母亲,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母亲浓浓的思念之情。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我们走进了季羡林先生的童年,相比之下,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何其幸福,让我们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五、课堂练习
1.指出下面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①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
②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
2.作者两个小伙伴的命运和遭遇说明了什么?
3.“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完成《课课清》本课练习。
板书设计:
贫穷的家庭
艰辛的父辈 凄苦的童年
我的童年吃白面的回忆 心酸的回忆
童年的伙伴 深远的影响
离乡到济南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第3篇
课时:1课时
媒体运用:多媒体图片
教学重难点:
1.欣赏以童年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感受其艺术特色。
2.能口头或用简短语言描述出自己对艺术品的感受。
3.让学生喜欢欣赏美术作品。
教学设计思路:
一.学习评述的方法。教师通过语言的引导和板书的解释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
二.运用评述的方法来欣赏作品。用学过的评述方法描述出自己对艺术品的感受,进一步提高评述的水平。
三.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体验成功的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一. 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引入童年话题
1. 同学们,你们今年几岁了?
2. 师:八、九岁的你们,正处在美好的童年的美好时期。
3. 让学生说说童年的趣事。
二. 看自己的照片感受童年,回忆童年
三. 欣赏书中图片,认识其他人的童年和自己有什么不一样。
1. 出示《艰苦岁月》的图片
著名雕塑家潘鹤的作品。
2.教师有目的地让学生观察作品,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
表情什么样?衣服什么样?他们的姿势呢?
小结:潘鹤用了红军生活的一个小细节,它以小见大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乐观主义革命精神,它动人的形象激起了观者的共鸣,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和艺术感染。我们在观察一件作品时,不仅要看整体,还要看细节,这才是最能表达作者思想的地方。我们刚才介绍作品的
2. 这件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铜雕
雕塑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材料体现了作者对作品的不同理解。
3.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百子图》
构图挺满
《百子图》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经常表现的题材,百子有百福的意义,它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整幅画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感觉。《百子图》的形式很多,表现的方法也很多,这幅只是其中的一种。”
4.《又一个二分》
画家画的非常像,表情也很逼真
前苏联画家列歇特尼夫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孩子又得了一个二分后内心的愧疚,以及母亲的担忧,姐姐的不满和弟弟的嘲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4. 总结:我们欣赏了三幅表现童年的作品,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角度,感人的画面以及不同的表现手法传递出自己对童年独特的感受,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些童年的作品吧!
二. 学生欣赏多媒体图片-童年
这些作品让他们感到亲切,也让他们感动,更容易打动他们,也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三.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童年是风车,童年是花朵,童年是爷爷胡子里的故事,童年是妈妈背上的歌谣。这节课我们欣赏了这么多表现童年的作品,我想你们一定对童年有了更深的认识,课后你们可以把对童年以及对这些作品的看法用笔记录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在不同的年龄段体味到人生不同的快乐!下面就让我们随着童年的歌声来结束这节课吧!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第4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课型、教时、教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师友互助
四、教学准备:学生提前预习、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入:同学们,有人说,童年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你也这样认为吗?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描绘一下自己的童年,你会怎么说?
学生自由发言。
若要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你的童年,你会选择哪种颜色?
学生思考后自由阐述,如:红色、绿色、黄色??
然而,有一位老人当他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给自己那段本该多姿多彩的时光,用“灰黄”一词来形容。这到底是怎样一个童年,怎样的一位老人呢?我们走进课文《我的童年》。(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1、【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006“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是有成就的一生,但有谁知道他风光背后的辛酸,他童年的苦涩艰辛呢?
2、作者介绍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但他待人十分谦和,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三、检查预习
1.字音:
诞生 ( dàn ) 教谕( yù )私塾( shú )
溺爱 ( nì ) 发酵( jiào )椽子(chuán)
光大门楣( méi ) 孤苦伶仃( líng )(dīng )
龙肝凤髓(suǐ )蹿( cuān )房越脊( jǐ )
2、词语解释: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生活,谁也离不开谁。
不折不扣: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彻底。
溺爱: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之意。然,对。
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堵墙,形容十分贫穷。
光大门楣:光耀门第,光宗耀祖。门楣,门庭,门第。
浑浑噩噩:形容无知无识,糊里糊涂的样子。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回答下面问题:
1、快速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内容。
明确:①贫穷的家庭;
②艰辛的父辈;
③吃白面的回忆;
④童年的伙伴;
⑤离乡的济南。
2、 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明确: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
我每天最高的享受;
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
介绍我的启蒙老师;
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
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3、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明确:作者的童年可以说是苦难的童年。作者出生的家庭极度贫穷,一年到头,只能“啃红高粱饼子就哭咸菜”,偶尔吃一回白面馒头如同吃
“龙肝凤髓”一般;
为吃一块白面饼子,竟被赶到水坑中。作者在6岁时便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无疑也是极为残酷的事情。这些都是作者童年苦难生活的表现。
五、品味语言
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
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并明确答案,然后全班展示交流结果。
明确:如:“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概可想见”,虽无过多的描述,只是平平淡淡的陈述事实,读来却让人心酸。
六、迁移拓展
读了季羡林的《我的童年》,你是否想起自己的童年?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七、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那个动荡多难的社会才是他们悲惨命运的根源,我们要学会珍惜亲情,珍惜时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
2、预习下一课课文、了解写作背景、识记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九、板书设计:
我的童年
季羡林
贫穷的家庭 凄苦的童年
艰辛的父辈 心酸的回忆
我的童年吃白面的回忆 深远的影响 童年的伙伴
十、教学反思:
离乡到济南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
1,品味隽秀的语言,在头脑中再现优美的画面;
2,感受并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隽秀的语言,理解作者对童年的爱
教学难点:感悟创新,阅读中再现优美画面,
课型:
赏读活动课
教法与学法:朗读品悟法;赏析再现法;
课前准备:录音机、轻音乐伴奏磁带; 多媒体辅助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创意说明:
七年级教材第二单元选用了唐弢先生的《童年》。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语言秀美生动,画面丰富多彩,情感真挚充沛。本着“美文美教”的原则,我将其设计为赏读活动课,采用板块式的设计思路,在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想的活动过程中,感受美、表现美、品味美、评说美、畅想美。本课注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让他们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表达出来,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发现美,用自己的头脑领悟美,用自己的语言传达美,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点浪漫、有一点创造、有一点畅想、有一点感悟。意在以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交流,让学生真正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欢快的音符却难以唱尽它丰富的旋律;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绚丽的色彩却难以描尽它多姿的回忆。那么,就让我们说童年是一首诗吧,让色彩、旋律、情感共同燃烧成澎湃的诗篇,奉献给我们所挚爱的童年!
冰心曾在《春水》中深情地吟诵——“童年呵,/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那么,今天让我们随着唐弢先生深情的目光,一起走进他的《童年》,领略散文诗中讴歌的童年生活之美吧!
第一板块:“ 美美地听”——激趣感知活动
1、伴随优美的轻音乐,快速默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些字词你注意到了吗?
认知下列字音、字形:(多媒体出示)
洗濯 鹧鸪 翱翔 蓦地 踱过 倩影 笑靥 遨游 采撷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请学生美美地听,初步感受作者抒发的感情;同时留意老师朗读时表情达意的方法和技巧。
你感受到的作者的情感是什么?大胆地说出来吧!(请学生自由地说出自己听读的感受来)
第二板块:“美美地读”——真情体验活动
这样优美的文字、这样真挚的情感,你不想试一试吗?来,在优美的音乐中想象童年的画面,把你对童年的感情表达出来吧!
1、学生自由配乐朗读,头脑中再现优美的画面,进一步感受作品的主题情感——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请你一展身手吧!朗读你最喜欢的一部分,并请告诉大家你所表达的情感,好吗?
2、请学生配乐表情朗读,读出画面的美,读出作者的情。可就一个画面、一个段落、一个部分来朗读展示。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朗读,借此指导朗读,锻炼和提高朗读能力,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情感。
例如:“月/是她的脸,一抹轻云/是她的笑靥,几颗星星/是她的眼睛,晚风/吹过/垂杨,这上面/散布着/她的风韵。”这一段要读得缓和、柔美、深情,饱含对夜、对生活的赞美。
备注: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与表达能力,不求全责备,重在鼓励、欣赏、陶冶。
第三板块:“美美地品”——品悟赏评活动
1、(多媒体出示)话题一:你感觉这首散文诗美吗?美在何处?说说你的发现。
话题二:你能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句子或词语吗?能否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话题三:文中有你欣赏的写作手法吗?可以指出来并说说你欣赏的原因吗?
请自由选择话题,从自己感受最鲜明的、兴趣最浓厚的、发现最独到的、领悟最深刻的方面赏一赏、品一品、说一说,比如一个凝练的词语、一句传神的描写、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份真挚的情感、一种巧妙的写法……当然,大家也可以合作探讨。
2、学生反复品读,可在小组内合作探究、自由交流一段时间,然后表达自己的感受、见解。
备注:学生只要有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见解就好,不要求面面俱到,不苛求深刻老练。旨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发现、感悟兴趣和探究、品悟能力,在师生与作品的交流中,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第四板块:“美美地说”——再现创新活动
1、示范引导:这样优美的画面和情感,也激起了我创作的热情。我对第三节中的画面产生了兴趣,将它创新改写为:(多媒体出示)五月的阳光热情地亲吻着我的脸,潇洒的清风调皮地拂弄着我的乱发,慈爱的老牛,背着我慢悠悠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田野这样的清新,一望是无垠的碧波,路旁那金黄的油菜花在微风里摇曳起舞,婀娜的身姿逗惹得柳枝也翩然顾盼了,恰遇到檐下多情的石榴扬起醉红的笑脸,呵,你看它们不禁笑得全身酥颤了!此情此景,我又怎能不歌唱?再吹一曲短笛,给这美好的时光助兴吧!
俗话说“抛砖引玉”,你的创作热情点燃了吗?展开想象和创新的翅膀,把你们欣赏的优美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吧!
2、自由创作,也可以小组合作。
3、表情朗读(可按学生要求配乐)自己的作品,大家交流共赏。
第五板块:“美美地想”——畅想延展活动
1、(多媒体出示)话题一:读了这首散文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话题二: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你读了有什么感触?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由畅想表达。
备注:自由表达不限内容多少。培养学生阅读作品后自然地联系自己生活、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的良好阅读习惯。
随堂练习:(多媒体出示)要求:依兴趣自选练习,自主完成。
1、摘抄自己喜欢的优美诗句,反复吟诵,最喜爱的也可以背下来;
2、就自己所喜爱的句式或写作手法仿说、仿写;
3、学用优美的、凝练的语言写写自己的童年生活;
4、将你的欣赏所得整理一下,把板书设计补充完整。
5、搜集你所喜爱的名人的童年生活或有关童年的诗、文,积累素材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在“美美地品”环节中,学生可能较多地注意词、句,注意描写、画面,对含义较深的语句和值得仿效的写法,可能因水平所限而注意不到或说不好,这也不必过高要求,因为本课注重训练的是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师亦应在学生赏析时适当提示和补充。当然,教师也可安排“质疑”或在解决练习时探究句子深刻含义,可在练习中安排句子仿写,进行语言的学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品悟、探究、体验、练习的环节中设计的话题是自由选择的,必须给学生以真正的自由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