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智迪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章教学设计6篇

| 来源:网友投稿

章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2)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章教学设计6篇,供大家参考。

章教学设计6篇

章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2)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细菌病毒——噬菌体的有关知识。

2.能力方面

(l)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学习噬菌体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1.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

2.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病毒即噬菌体的作用机理为本节课的难点。因为病毒是一类极特殊的微小生物,学生的感性认识很少,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录像,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总路:

组织指导学生收集课外有关病毒的资料和信息,形成印象

利用实例纠正错误,引出主题

播放录像,加强直观性,使学生识记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

利用教学软件学习病毒的三种类型

学生讨论交流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过程说明:

(1)病毒是一类特殊的十分微小的生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见不到的,这就给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带来一定难度,学生对其形态结构等情况比较生疏,甚至有误解之处,单凭课堂上一节课的教学是微不足到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最好在课前指导学生查阅、收集、记录一些有关病毒的资料和信息,为课堂上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了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团结奋进的自信心。

(2)本节课的导言可以直接导入。如病毒不都是有害的,也有有益的。或者由学生代表发言导入,只要能引出主题即可。如某学生:“最近,我收集、记录了一些有关病毒的资料,使我对病毒有了新的认识,希望我们能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3)关于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部分的教学,最好借助录像,展示病毒的多种形态和结构,还可制作教学软件比较形象地展示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的构成涉及到比较深的化学知识,不必过多解释,只要求学生知道就可以了。

关于病毒在寄主细胞里增殖的内容,可结合图片略加解释。病毒的营养方式是寄生,教师最好利用软件的动画形式表现病毒在寄主细胞里的增殖过程,这对理解这部分知识起到关键作用。

(4)关于病毒的类型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部分的教学,以其中一类为例,利用图片、录像等教学手段详细介绍其在寄主细胞里寄生和增殖的过程,其他类型也就迎刃而解了。如痢疾杆菌噬菌体的作用机理。

本节知识应充分利用幻灯投影、录像、教学软件的形象、直观、动画的作用,把学生用肉眼见不到的事物再现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收集、记录的资料可能很广泛,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如可依据与人类的关系分成两大类,一类对人有益,一类对人有害;
也可以根据病毒的类型或寄主的不同分类:

a.微生物病毒;

b.植物病毒;

c.无脊椎动物病毒;

d.脊椎动物病毒。

还可依据传播途径的不同分类:如

a.通过水传播;

b.血液传播;

c.空气传播等。

教师适时强调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只能说病毒是一类十分特殊的生物,不能把病毒说成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低等、最原始的生物。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有益和有害的两个方面加以描述,特别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如艾滋病病毒的危害等,通过讨论、分析会加深印象,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师也可以结合录像或软件向学生介绍目前关于病毒的最新信息或其他有关内容,激励学生有很多科学领域等待着他们去开发创造,造福于人类,效果会更佳。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病 毒

一、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1.比细菌小得多,电镜下才能看到。

2.有近似球形的多面体、杆形、蝌蚪形等。

3.组成:

衣壳——由蛋白质组成

核心——由核酸组成(DNA 、RNA)没有细胞结构

4.传播途径:接触、空气、水、伤口、血液、蚊虫叮咬等。

5.营养方式:寄生在寄主细胞里。

6.影响:病毒的增殖对寄主造成危害。

二、病毒的类型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1.类型

(1)微生物病毒

(2)植物病毒

(3)无脊椎动物病毒

(4)脊椎动物病毒

2.与人类的关系

(1)有益:如利用病毒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2)有害:如艾滋病病毒引发艾滋病。

章教学设计 第2篇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对《论语》十二章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内和课外材料的研读并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使学生经历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养。

教学重点:

对《论语》十则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教学难点:

从文本中提炼、概括“修身”的方式。

一、导入:

今天是大家步入中学的第25天,能告诉我,你们习惯初中生活了吗?有些同学依然摇头,十几门的课程让我吃不消;小学的好朋友被分到别的班级,我很孤单;住校的生活让我很想家……学习生活上的烦恼接踵而至,我该怎么办?

其实大家这些烦恼,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至圣先师已经为我们解决了。他就是——孔子。哪位同学来介绍他呢?

二、检测预习:

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三、大声读文章:

1、学生读,其他同学听出有误的地方并改正。

2、根据学案,自由诵读。(在书上标出断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老师范读,学生评价。

提示:从停顿、重音、语调、语速、感情等方面着眼。

4、学生展示读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章进行展示。

四、疏通文章: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前六章。

2、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3、检测学习成果。(要求: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

五、反思拓展

还记得刚开始上课时老师总结的初一新生成长的烦恼吗?科目繁多,无所适从。新学校里很孤单。宿舍没有家里好,学不进去。请你运用今天在论语中学到的句子

来劝解他,为他排忧解难。

六、课堂小结:

不知面对这些烦恼的同学学过这一课是否有些释怀了呢?

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作为一名教育家和思想家为后世做出的杰出贡献。大家看到的这幅画像就是唐代吴道子根据史料画的。两边的对联是后人对孔子一生的评价——学为人师学不厌,行为世范教不倦。我提议咱们用现代人的鞠躬礼来表达自己心中对孔老夫子的敬意,好吗?

七、结束语:

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文章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好下课!

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 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四书五经:五经指:《诗》《书》(《尚书》)《礼》《易》《春秋》。《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鲁国陬邑(zōuyì)(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孔子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zēng]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ú)。”《为政》

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修身做人)”《学而》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子①曰②:“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yuè)乎④?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⑥而不愠(yùn)⑦,不亦君子⑧乎?”(《学而》⑨)

①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yì)(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②曰:动词,说。

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习:动词,温习,复习。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相当于“吗”。说,通“悦”,愉快,高兴。

⑤朋:文章中指同一师门志同道合的师兄弟。

⑥知:了解

⑦愠(yùn):生气,发怒。

⑧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⑨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小组合作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修身做人)”《学而》

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时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修养高的君子吗?”

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讲的是学习的方法:要好好学习,享受学习。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讲的是修身做人和学习的乐趣:学友间要互相激励,探讨。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讲的是修身做人、为人态度,为人要有有君子的风度,属于个人道德修养范围。

朗读、背诵。

第二则

曾[zēng]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修身做人)”《学而》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曾[zēng]子①曰:“吾[wú]②日③三省[xǐng]④吾身:为[wèi]⑤人谋⑥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⑦乎?传⑧不习⑨乎?”(《学而》)

①曾[zēng]子:即曾[zēng]参[shēn](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yú],春秋战国间鲁国蓝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学生。

②吾[wú]: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帮。

⑥谋:考虑事情、办事。

⑦信:真诚,诚实。

⑧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⑨习:温习。

小组合作翻译

曾[zēng]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修身做人)”《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知识是不是复习了过呢?”

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讨论修身做人,思想品德修养。

朗读、背诵。

第三则

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ú)。(修身做人)”《为政》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子曰:“吾十有(yòu)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⑥心所欲,不逾(yú)⑦矩(jú)⑧。”(《为政》)

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②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以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③惑:迷惑,疑惑。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④天命:指不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⑥从,遵从的意思;

⑦逾[yú]:越过,超过。

矩:本指木工用的曲尺,引申为法度,规矩,规范。

小组合作翻译

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ú)。(修身做人)”《为政》

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能自立(有所成就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掌握了知识,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遇事就不致被外物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懂得了自然规律和法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并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才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法度规矩。”

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mào]耋[dié]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朗读、背诵。

五、【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前三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lè)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方法)”《为政》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②为③师矣④。”(《为政》)

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温:动词,温习。故:旧,指学过的知识。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②可以:可以凭借。可:可以;以:凭借

③为:动词,做。

④矣:相当于“了”。

小组合作翻译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方法)”《为政》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可以从中获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 老师 了。”

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

第五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学习方法)”《为政》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①,思而不学则殆(dài)②。”(《为政》)

①罔[wǎng]:通“惘”,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从所适从。

②殆[dài]:疑惑。

小组合作翻译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学习方法)”《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到头来等于白学;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陷入困境。”

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朗读、背诵。

第六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学习态度)贤哉,回也!”《雍也》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①食,一瓢饮,在陋巷②,人不堪③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④。贤哉,回也!”(《雍也》)

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②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③堪:能忍受。

④乐:乐于学。

小组合作翻译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学习态度)贤哉,回也!”《雍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贤德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居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清苦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贤德高尚啊!”

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关于学习态度方面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章教学设计 第4篇

一、教材分析

比热容是在温度、热量基础上引出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教材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提出物体吸热与什么有关,从而引出不同物质吸热是否相同的问题,通过实验探究从而揭示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经历实验探究是正确认识比热容的关键。对比热容含义的理解及应用是本节的难点。在正确理解比热容物理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是本节的又一重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关键:做好水与煤油吸热升温的对比实验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四、教法和学法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深入理解比热容的含义。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归纳去寻求知识,从而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新课引入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进社会,这是新课程理念。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汽车发动机用水冷却这一实际情景,引出需要探究的物理问题。情景引入合理,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从生活经验入手,联系烧水的过程,让学生猜想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说出猜想的依据。水的质量这一因素,学生容易理解。对于升高的温度这一因素,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在充分挖掘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需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这一环节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制定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正确得出结论。设计本次实验为下面做加热水和煤油的对比试验做好铺垫,分散了难点。

(三)比热容

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在研究一种物质吸热的基础上,延伸到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引导学生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的制定是探究是否顺利的关键,引导学生重点探讨如下问题:选择哪两种物质进行对比实验,如何控制变量,选择实验器材,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对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论证等等。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按照设计方案,学生分组实验,老师注意指导学生在实验中正确操作,认真观察和记录数据。

4、分析和论证

选择 学生有代表性的一组数据,组织学生讨论。做好两种物质的数据对比,学会分析数据,探究结论,先小组交流意见,再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实验结论。

5、评估

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误差的原因,结论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准确等等。

比热容的概念:

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引入比热容的概念。在讨论中注意尊重学生意见,适当点拨,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发现真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比热容的含义,认识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学会查比热容表,通过读表,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热量的计算

在明确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热量计算,让学生讨论,说出计算方法。从而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Q=cm⊿t

Q吸=cm(t-t0)

Q放=cm(t0-t)

说明各个符号代表的物理量,及各个物理量的单位。特别明确⊿t、t、t0代表什么温度。

例题1、投影显示题目,明确题意,分析解题思路,解法示例。

变式训练:利用公式,分别会计算Q吸、Q放、c、m、t、t0、⊿t

(五)、练习巩固:

题目见随堂练。学生板演,为其他学生示范,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错误。

教师指导做题,及时反馈矫正。

(六)、课堂总结

回扣目标,让学生总结学到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及时补救。

章教学设计 第5篇

【学习目标】

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

扫清文字障碍,能流利朗诵课文及背诵。

参照注释,抓住关键字词从而把握文章内容。

理解文章的深刻道理,领悟《论语》深刻的内涵。

【学习重点、难点】

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结合具体的语录,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一.读儒家经典

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合作译一译: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注意以下重点词语和句子。

①三省 愠 说 罔 殆 信传矩十有五堪饭疏食饮水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论儒家经典

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讲讲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参考:第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以及怎样做人。“学”是认知过程,“习”则是巩固提高的过程,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学有所成。“人不知而不愠”,这是谈个人修养的崇高境界。

章教学设计 第6篇

设计意图:

为配合“远离禽流感”的宣传,我园设计了“病毒”这一科学活动,指在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

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2、初步了解(流感)病毒,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准备:

显微镜、录像、图片、细菌标本、病毒示意图、健康小卫士粘贴标志(幼儿人数相等)。

过程:

一、放录像(儿童医院门诊及有关禽流感的报道)

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幼:小朋友生病了,禽流感

为什么会生病?传染的禽流感?

——幼:因为感冒、怕冷、缺少锻炼。

得禽流感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幼:病毒

二、播放病毒有关资料

1、在显微镜下你看到了什么?

幼:细菌?不知道是什么。

2、你们观察到的"是病毒,那什么是病毒呢?我们请医学院的叔叔

给我们讲解一下好吗?

三、医生讲解内容

病毒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病毒并不可怕,科学能战胜病毒例子

禽流感病毒怕什么?

小结:科学家本领真大,发现了这么多抵抗病毒的方法。你有没有想过为了人类的健康,也做一个科学家呢?我们应该怎么做?

幼:不许禽流感病毒进入我们身体内、多锻炼、开窗、不到疫区、大预防针。

幼儿制作宣传图片。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来预防禽流感的传播,其他的人还不道,你想用什么办法来告诉他们?(讨论:可以给他们看图片,给他们看预防禽流感的录象,可以直接说给他们听)

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许多的材料,有图片有笔请你们来做宣传广告,告诉大家怎样预防禽流感,好吗?(分组合作宣传图)

结束:
现在让我们来做健康小卫士,每个小朋友贴上标志,让我们去告诉其他班的小朋友吧!幼儿拿着宣传画出活动室。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章教学设计6篇 章教学设计(集合6篇) 章节教案

热门文章

2024年浅谈纪检监察工作面临困难及对策

民主政治是实施权力监督的环境条件,而民主政治的精髓就是通过有效的权力配置实现以权力制约权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政治文明国家,就要从严治党,就要加强党内监督,尤其要加强对党的各级组织、党的领导干

政治机关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改进(4篇)

政治机关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改进

2024公安民警职务晋升(3篇)

公安民警职务晋升

小学思政课实施方案小学思政课实施方案(完整)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加强,小学思政课在课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是实现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思政课是指以道德素养、宪法法律、人生观价值观、民族精神、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健康等为核心,

2024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会议记录(5篇)

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会议记录

2024年度关于加强公安机关网络舆情风险防范工作部分思考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网络上交织碰撞,所形成的“网络话语”逐渐成为重要的舆情力量,使当前的社会舆论环境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以“两微一端”为

基督教为亡者祈祷经文6篇【完整版】

基督教为亡者祈祷经文(诗班唱诗歌,等候开会)主持人:基督徒()荣归天家追思礼拜现在开始。主持人:全体肃立、默哀(信徒祷告不超一分钟为好)……默哀毕。主持人:

那些借调人到底怎么留下来?(2024年)

上级单位之所以要“借调”,恰恰说明这个单位缺人,特别是缺能做事、会做事的人,这就意味着有打破“借而不调”僵局的希望,从而名正言顺一直留下来。下面我结合身边朋友的真实故事说说怎么“调”。方案一:保持耐心

共青团xx市委“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主持词(全文完整)

文章详情共青团xx市委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主持词尊敬的领导、全体青年朋友们: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共青团中央决定,围绕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

2023最新烈士陵园闹鬼鬼把孩子追到烈士陵园(五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

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施办法【完整版】

控制会议数量和规模。集团上下要严格执行集团相关会议管理办法,本着务实高效原则,切实减少各类会议活动,能不开的坚决不开,可以合并的坚决合并,严禁走形式、以会议代替落实。严格会议审批程序,集团、二级单位的

意识形态方面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4篇)

意识形态方面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