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学设计(全文完整)
离骚教学设计2023第1篇教学目标1、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2、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离骚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离骚教学设计2023 第1篇
教学目标
1、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课文1-6节
1、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背课文
二、学生集体朗读
三、分析课文
1、学生朗读1、2节,这两节写了怎样的内容?
(1、自述家世、出生时辰。2、皇考为作者命名。)从“帝高阳”到“曰灵均”八句为第一段。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
原文:帝高阳之苗裔(yì)兮,朕(zhèn)皇考曰伯庸。
注释:高阳:高阳帝名颛(zhuān)顼(xū),是轩辕黄帝之孙。黄帝有两个儿子,长子名玄嚣,次子名昌意,颛顼是昌意的儿子。黄帝死后,由颛顼嗣帝位,建都高阳,故以高阳为帝号。后来迁都帝丘。苗裔:朱熹说:“远孙也。苗者,草之茎叶,根所生也;
裔者,衣裾(jū)之末,衣之余也。故以为远末子孙之称也。”朕:在秦之前,“朕”字的使用是无分贵贱等级的,人们一律用作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秦始皇立国之后,才把“朕”字定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代词。皇考:“皇”是德行光大的意思;
“考”是指亡父。伯庸:是屈原父亲的表字。古人讳名不讳字,所以屈原讳他父亲的名而叙他父亲的表字。
讲译:我是远古帝王高阳氏的后代子孙。我德行光大的先父,表字叫伯庸。
原文:摄提贞于孟陬(zōu)兮,惟庚寅吾以降(降古音读洪hóng)。
注释:摄提:是摄提格的简称,即指寅年。古历法把天宫分成十二等分,谓之十二宫,依次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命名。各宫又轮转同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相配,以岁星(木星)在天空运行,每年所指向的这个宫来命名纪年。比如岁星依次指向子、丑、寅、卯宫,第一年是甲子,第二年是乙丑,第三年是丙寅,第四年是丁卯,而丙寅年又简称寅的,寅年名为摄提格。十二年里才有一个寅年,十二个月里才有一个寅月,十二日里才有一个寅日,一个月三十日里会有二个或三个寅日,所以十二年里,仅有二至三天碰上寅年、寅月、寅日。贞:正,当的意思。孟陬:“孟”,始也,孟春;
“陬”,正月;
孟陬,孟春正月。在古历法上又称正月为寅月。惟:发语词。庚寅:庚寅日。降:出生。
讲译:正当寅年、寅月,又在庚寅日,我便降生。
原文:皇览揆(kuí)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注释:皇:皇考,先父。揆:估量,研究。初度:初生的时日或初生时的器度。肇:始(区别“兆”)。锡:通“赐”,赐给。嘉名:美好的名字。
讲译:先父观察我出生的时日(器度),认为我生在寅年、寅月、寅日,气度不凡,因此赐给我美好的名字。
原文: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公正而有法则(平),灵均:善良而又平均(原))
注释:《离骚》是屈原的自叙诗,诗中记叙了远祖的称号、父亲的表字,自然也要写上自己的名字。但屈原在《离骚》中把自己真名隐去,而用含蓄隐括的方法把自己名字的含义表达出来。屈原名平,《离骚》把“平”字隐去,而用“正则”。把“原”字隐去,而用“灵均”。把“平”与“原”的含义再表达出来。清王夫之《楚辞通释》:“平者,正之则也。原者,地之善而均平者也。”所以“正则”就是“平”,“善而均平”的土地就是“原”。“善均”的“善”又与“灵”通义,故“灵均”亦隐存着“原”的意思。王夫之又说:“隐其名而取其义以属辞,赋体然也。”
讲译:给我命名叫正则,给我起字叫作灵均。
赏析小结:此为第一段,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前一节(四句)自述家世、出生时辰,后一节言皇考为诗主人公命名。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
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明确:1、2节,诗人自述身世和名字的来历,追述世系,说明他与楚国血肉相连;
叙写名字,点出他不凡的风度、仪态。(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
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从“纷吾既有”到“先路也”为第二段。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
2、请学生朗读3—6节,从“纷吾既有”到“先路也”为第二段。
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至“夕揽洲之宿莽”)。(3、作者内美且修能。4、早搴夕揽惜时修德。)
①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
明确: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才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诗人展开想像,想像自己披上江离与幽香的白芷,又联缀起秋兰作为佩饰。借香草(“江离”“辟芷”“秋兰”)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
②诗人感到流年似水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明确:时光如逝水,岁月不待人。诗人深感努力向前,还怕追赶不上,于是就勤奋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兰啊,黄昏去拔经冬不凋的草,即抓紧时间,修养自己。
③请学生概括3、4节的内容。
明确:这两节自述早年就怀有远大的理想与美好的志趣,积极努力,勤奋不懈。
3、作者内美且修能。
纷,修能,扈:披,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纫。
作者身披各种香草(比喻良好的品德),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修养,希望有所作为。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4、早搴夕揽惜时修德。
汩:水急流通状,搴,阰,宿莽。
早起登山,夕入洲泽,所采的都是芳香坚固耐久的植物,比喻自己精勤修德,所行皆忠善长久之道。
离骚教学设计2023 第2篇
教学目标:
①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②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③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①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②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秋风,不知从何悄悄袭来,让洞庭生波,让木叶飘零,让山河变色,让我们心底生凉。每每读到屈子的这两句诗,我的眼前会倏然立着一位满身忧伤的诗人,面对浩浩汤汤地洞庭波涌,他形单影只,兀立于萧瑟的秋风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一个不断求索的诗人,一个不断追寻的诗人,一个时时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对人间邪恶不断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常常吟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为什么他的诗能够穿时间的长空走进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地打着我们?为什么他一次次地被提起,一次次地被颂扬?为什么他能为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一个符号,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离骚》,走进这个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的痛苦与人格魅力。
二、简介诗人: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渔父》、《招魂》等,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朗读诗歌
1、听录音朗读,读准字音。
2、听录跟读,把握诗的节奏。
(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A、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意切分。B、注意延长。C、注意重音D、注意感情)
3、学生自读。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利用注释,读懂诗句。
1、《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
班固进而释“离”为“罹”,遭遇),以“离骚”为"遭忧作辞";
王逸则说:"离",别也;
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二说均可通。
2、区别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固固前圣之所厚
自前世而固然
以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
竞周容以为度
虽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虽九死其尤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4、重点词:
①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楚辞”中大量用“兮”,有时在句中,有时在句末。
②替:废弃、贬斥。申:加上罪名。蕙纕、揽茝,比喻高尚的德行。
③浩荡:荒唐。民心:人心,或指诗人的苦心。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谣诼:造谣,诽谤。
④固:本来。错:通“措”,措施。以为:以之为,把……当作。度:法度,准则。
⑤忳(tún):忧闷。郁邑:通“郁邑”,忧愁苦闷。侘傺(chàchì):失意的样子。溘(kè):突然、忽然。
⑥群:合群。圜:通“圆”。周:合。孰:何。
⑦尤:罪过。攘:忍受。诟(gòu):耻辱。伏:守、保持。
五、品读诗歌:
自主合作探究
1、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美政理想(至善至美)与黑暗现实矛盾,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与社会、历史冲突(站在整个社会的对立面),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他一点出不含蓄,一点出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他由此遭到邪恶的全面攻击,他与邪恶没有丝毫的相容余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宣战的最伟大最惨绝人寰的战士,他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3.屈原抱石沉江这一举动,你是如何看的呢?
六、悟理:
主题性研究课题:文学即人学。学完本文后,你认为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学习屈原的为人处世是智还是愚?
离骚教学设计2023 第3篇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楚辞”,欣赏《离骚》浪漫绚丽的色彩。
2、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句法等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一些欣赏古诗词的兴趣。
3、体会《离骚》的比兴手法,提升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
二、过程与能力
1、完成预习作业,独立阅读,理解文意,在此基础上带问题进入课堂讨论、交流。
2、从人物形象、移情手法两方面把握作者的情感和心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诵读、理解中欣赏屈原鲜明的个性特征,把握人物的爱国忧民的精神实质,品味屈原的`倜傥浪漫的风貌。
四、课程学习目标达成设想
“听、说、读、写”的能力,一样都不能少。
“说”的能力是首要的,探讨的成果,思考的结论,质疑的表达等,都需要锻铸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读”是基础,反复吟诵古诗词,特别是《离骚》这样佶牙拗口的楚辞,是需要训练读的技巧的。
“写”是语文的终结目标,体现学习语文的一个个个体的综合涵养和全面的能力。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预读(3、4分钟)
(晨读:
《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二、导入(1分钟)
画面,背景音乐—《楚辞协奏曲》。
导语:现代有人美妙地《温一壶春光下酒》,远古时楚国的屈原却是用香草、荷花、桂树、木兰来装扮自己,薰香品格,升华身价!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特之人,怎样的一袭绚美身姿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进入到《离骚》的探讨和品味中去------
三、课堂探讨、分析(20分钟)
1、要求在预习中找找写诗人衣服装扮的语句,都找到了吧。
一男生、一女生来朗读指出:“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
(齐读“制芰荷------长余佩之陆离。”
问:这是怎样的一束打扮啊!
(可以众说纷纭)
师:俗谚说,人不可貌相,我们今天偏偏来相相屈原的貌------
[提示归纳:衣装特点—菱衣荷裳……奇特怪异、高洁、缤纷、傲岸—与众不同啊!]
为何这番打扮呢?
2、从形象到人物心灵
引导:屈原不仅有美妙奇特的打扮,屈原还胸怀一腔奇特美丽的理想吧,是不。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齐读首句:“长太息……
问:诗人为谁在长长太息,止不住流泪儿?
议:(四人小组……
[提示归纳:哀叹、哀痛人民生活的艰辛困苦,怨恨帝王的放纵、荒唐,变化无思虑;
痛斥小人们的嫉妒、中伤。]
思考:诗人“九死未悔”的是什么?
(心中思索一下,暂不作答!)
小组探究:屈原为什么要“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他的忧愁是些什么?他的理想表现在哪几方面?
(请参阅课本19页“资料框”里的第一段:屈原正道直行……
[提示归纳:楚王昏庸,小人投机取巧的谗言,苟合阿谀,污浊、腐臭……屈原的忧愁
“美政”:希望楚王清醒、明智,重用贤能,强大楚国,联合其他诸侯国抗秦。
民生各有所乐,爱国,忠君---]
引导:“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啊!
问:屈原提倡“美政”,不愿同流合污,结局如何?
找一人读:“余虽好修姱------余不忍为此态也!”
吾读:“屈心而抑志兮(how),忍尤而攘垢。伏清白以死直兮------”!
[提示归纳:遭贬、流放,怀石沉沙随汨罗江水而去……
问:大家怎样评价屈原的品德、精神?
(各抒己见,来写几句话语吧:
四、写作实践(8分钟)
下面两个即兴写作题,请快速提笔完成其中一题:
1、延展扩写下列句子的省略部分
美哉!屈子那------的七彩异装。
绚哉,炫哉!------屈原的玫瑰色梦想。
壮哉,伟哉!------的爱国精魂。
2、写一段话,阐述、评价“我眼中心里的‘屈原’”
[归纳:屈原的品德昭昭光亮如日月,屈原的精神高比泰岳,壮如黄河奔涌……]
五、读
诵读声------
背景音乐—《橘颂》。
前半部分学生齐诵,后半部分教师诵读,充分读出“兮”字的延音变读!
[个人观点、见解:
1、“芳与泽其杂糅兮”:这一句里的“泽”通假“殬dù”,腐臭的东西。
2、“兮”字的延音变读。
3、“余虽好修姱------”中的“虽”,应该解释为:副词,表示范围的单一,相当于“唯”、“只”的意思。]
尾声:探索屈原的路,也还“曼曼修远”,楚辞的韵律,《离骚》的比兴都有待于我们下节课时来探讨。
谢谢同学们,下课!
离骚教学设计2023 第4篇
[教学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
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民间有关习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你知道,这是为了纪念谁吗?
(二)自读感知
1、关于作者
屈原,名( ),字( ),( )时期()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的创立者和代表者,是我国( )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上个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 ),英国的( ),意大利的( )]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做成的纪念日。
2、屈原名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 )。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
3、关于楚辞
(1)《楚辞》是我国第一部( )(风格)诗歌总集,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是以屈原和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 》,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楚辞》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成为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4、整体感知
(1)文题理解
“离”通( ),意为( )。“骚”意为( ),“离骚”即( )。
(2)诵读课文
结合注释及相关工具书,疏通字、词,并把重要词语的含义注解到文中。
①给下列加点几字注音
②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
来吾道夫先路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③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名”“字”),并指明其用法。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④指出下面的句子的特殊用法。
恐年岁之不吾与
(3)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象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用原诗句作答)
2、在《离骚》中,作者常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四)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2、阅读全文,找出文中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语句,并摘抄赏析。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五)探究阅读
1、你赞成屈原沉江的举动吗?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在班内交流。
2、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
离骚教学设计2023 第5篇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了解“楚辞体”特征和《离骚》历史地位;
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节选部分表现的诗人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
理解诗歌的艺术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
反复诵读,鉴赏重点句子,理解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屈原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背诵;
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
【教学难点】
诗中的生僻字词;
理解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中独特的比喻艺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扫清字词障碍,理解难句,整体理解内容
教学过程:
一、直导
二、整体朗读、感知诗歌的独特体式:体会这首诗形式上有何特点?
(1)大量运用语气词“兮”字,加强浓厚的地方色彩,使诗歌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兮”的运用是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
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
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
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待下句补充。
(2)楚辞以六言为主,行文灵活多变,加上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3)读来音调抑扬,具有韵致。
二、难句赏析、补充理解
1、开头八句
作用:
表面上看,好像是屈原的自我夸耀。其实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源于他“美政”的政治理想。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自己是圣君的后裔,有做贤相的才能,是实现“美政”的人才。
综上所述,身份高贵,先天禀赋加之后天重之以修能,说明自己有理由、有责任、更有能力和条件为国家担负重任。
补充:美政理想的主要内容
A、实现圣君贤相的政治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使楚国强大。
“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修明法度,法不阿贵,不分贵贱,选拔有才能的人。
B、民本思想,“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2、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作用:
这4句是过渡句,在此之前是描述屈原努力进修,在此之后是勉励君王上进。中间用“时光匆匆,年华易逝,草木零落,美人渐老”的道理作为过渡,使前文自然转入后文。也慨叹时间流逝,对自己不被重用表示惋惜。
3、诗人中间12句写了什么内容?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内容:
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也慨叹时间的流逝,对自己不被重用的惋惜。
4、比喻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诗人以“江离”、“辟芷”、“秋兰”三种香草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去皮不死的“木兰”、经冬不枯的“宿莽”比喻屈原坚贞的品德。
早上拔取、晚上采摘,比喻早晚勤勉修德,或者比喻自己追求理想、坚忍不拔的毅力。
这样写突出了屈原正直纯洁的人格,充分展示屈原美好的内心世界;
比喻的运用,使诗歌形象、含蓄,更具韵味,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这些香草美人(+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对塑造诗人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些香草不但有香味,更具有深远的意境。
屈原对香草的喜爱,其实就是表明他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这些香草象征着诗人品行高洁。
诗人佩带它们,象征他品德高尚。这对塑造诗人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5、你能从这几句看到什么?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理解:
这几句是从社会风气的败坏上来进一步阐述。所谓上行下效,君王昏聩,导致周围的大臣们开始投机取巧,巧言令色,破环规矩;
甚至开始混淆黑白,颠倒是非。在这样污浊的官僚体制下,屈原就显得“突兀”,他的清高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正如司马迁所云:“众人皆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6、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理解:
在小人的挑唆、诋毁下,君王听信谗言,疏远、流放了屈原,他内心郁闷不已,无奈而痛苦的慨叹。
在一片狼藉之环境中,在乌烟瘴气之风气下,作者忧心如焚,作者势单力薄,无力抗争,只有形影相吊。
7、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理解: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一个是鸷鸟和凡鸟,一个高贵,一个平凡,它们是不可能聚在一起。方形的榫头,圆形的卯眼,它们是绝对不能契合在一起的。道不同,不相为谋。
8、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理解:
诗人虽然抑郁难平,但情绪趋向平稳,并坚定自己的信念,决心以前贤为榜样。这样,诗人就有了精神力量。
9、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理解:
痛定思痛,诗人后悔自己当初没有看清形势,选错了道路,现在赶快迷途知返。诗人在犹疑、彷徨、苦苦思索后毅然作出抉择。
10、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理解:
是指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取变革。
1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理解:
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铁骨铮铮。
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12、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理解:
这几句诗表现出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
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深刻感受屈原形象,活得生命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来看两幅屈子行吟图
1、当代画家傅抱石1953年的画作
画中的屈原昂首独行,瑟瑟秋风,吹拂着他的头发和衣衫,身后是芦苇丛生的泽畔,前方是苍茫浩瀚的汨罗江水,大片的画面让于江水,让观众在聚焦屈原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孤独无助的悲凉。
2、这是明末画家陈洪绶的一幅木刻画,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空白大地,随意铺设,渲染了一个荒寒凄凉的意境,流放时期的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但他昂首遥观,绝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意志,溢于画外。这幅画加强了屈原飘然选行的氛围,使屈原的形象更加傲岸。
3、两位画家都展示了他们心中屈原的形神,这节课,我们就走近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深刻体会屈原的形神气质。
二、深入研 一)你感受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
结合文本语句,立足原诗回答
学生自己找、思考
二)外在形象,外部特征
1、典型句:制芰荷两句高余冠两句佩缤纷两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高高的帽子,长长的佩带,用荷叶做上衣,用荷花花瓣做下装,喜欢佩戴缤纷繁多的饰品,时时散发浓烈的香气,
3、为何要言以“用荷叶做上衣,用荷花花瓣做下装”?
以这样的穿着比喻人的美德,不厌其烦的描述种种衣服,佩饰、芳香、光泽,是诗人表明自己修身之严,给人以无限庄重之感或自己注重修身,高洁脱俗,与众不同,注重加强自己的个人修养。
4、外在形象:高洁、脱俗
三)内在品质或内在的思想特征
1、要求:句子+品质
语言凝练,角度力求全面
2、集体交流
3、教师同步补充精确
内在品质:至美至善
长太息.....多艰:忧国忧民,心系祖国
亦余心..-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宁溘.....此态也: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不吾知....信芳:坚持操守,修身洁行
民.....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虽体解.....可惩:坚持真理,坚贞不屈,献身理想
进不入.....退将:上下求索,不改初衷
好修姱.....+
佩戴香蕙,采集白芷:崇尚美德,注重修身
4、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矢志报国,忠贞不渝∕伟大的爱国精神
长太息.....多艰的呼号,千百年来,仍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关心民生疾苦是屈原美政理想最为崇高的一面。
“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为了振兴邦国,实行“美政”,“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离骚》这首长篇政治抒情诗,贯穿于全诗准确来讲就是一股忠怨之情。
《离骚》的开篇首先以十分庄重自矜的口吻,自叙了高贵的出身,奇异的生日,以及“美名”是含蕴深邃的。
他强调自已与楚王同宗共祖(“帝高阳之苗裔”),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为他的至死不能去国埋下了伏线。)
生辰,美好名字,也正是在表现他的尊贵不凡和具有崇高的理想。“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正道直行,严于律己;
灵均,禀赋良善,公平均一。这是亲人对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信条。
诗人表明自己的品德、才能和理想,并以万分急迫的心情表达了自己献身君国的愿望。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他担心时光飞逝,自己为国家做不成事业。因此他不满足于先天的“内美”,还“重之以修能”,朝夕充实、欲报效祖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他担心楚王不能及时奋进,耽误了楚国的前途。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危机感,尤其能体会到诗人为祖国的前途而焦虑,为祖国的命运而担忧的急迫心情。他寄希望于楚王,他劝导楚王“抚壮而弃秽,愿为楚王“导夫先路”,希望楚国重新振兴,这是何等的豪迈与自信,这种爱国之情5、屈原所生活的环境:
与怀王矛盾:怨灵修……终不-----→昏庸不察,不辨是非,不分忠奸、信谗多变
灵修浩荡,“终不察夫民心”。君王昏庸
与群小矛盾:“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小人谗毁,同僚诽谤中伤群小贪婪嫉妒无所不为
与群芳(培植的人才)矛盾:-----→随风转舵,堕落变质(哀众芳之芜秽)
世俗:“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竞周容以为度”-----→违背准则、尺度,一味投机取巧,谗媚逢迎或世俗投曲
这是一个到处充斥着污浊,看不到一丝正义希望的环境。现实与诗人的爱国理想是一个不可调和的尖锐的矛盾,悲剧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6、最可贵的品质之二是不改操守,坚持真理
在打击面前,表示亦余心..-未悔,在奸佞谗毁面前,仍坚守大义“余不忍为此态也”,被迫离开政坛后,不改初衷,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虽体解…岂余心?
尽管诗人曾孤独苦闷“悔相道之不察兮,延”“回朕车以复路……”
诗人也发出过痛苦无奈的慨叹“忳郁悒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我烦闷失意啊,只有我在此时走投无路),一个“独”字,可想见诗人心境,从前一片婆心,满腔热血,不想今日到此地步。
诗人对自己与群小的关系认识使十分清醒的
鸷鸟不群,“异道”难以相安,“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
在污浊的现实面前,在孤独、失望之后诗人的态度是
操守不改保持清白献身正道
四)屈原悲剧的原因?
1、自己品德高尚,志向高远香花香草的句子
2、君王昏庸
3、小人谗毁
4、群芳变节
5、世俗投曲
6、不改操守、保持清白,献身正道(正道直行,以事国君)
评价:
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唯美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在邪恶充斥、是非颠倒的时代,唯美主义者,理想主义者都要忍受痛苦,都要被嘲弄,被压抑,被人视为异端疯子,尽管已伤痕累累,但他决不妥协!
五)重温爱国殉国是屈原的唯一选择
1、之前,学 依据:宁赴湘流,也绝不蒙世俗之尘埃。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宁愿突然死去而魂离魄散,也不同流,卑躬屈节)
至于著述修学,在国家汲汲衰败的局势面前,救国心切的屈原是不可能有一份安静著述的心思的。
隐遁江湖,豁达潇洒
×隐居,需要一颗抛开世俗的心,楚国是屈原的生命,“帝高阳之”强调与楚王同宗共祖,出身高贵,言自己对楚国的兴亡付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一种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他不可能忘记楚国灭亡的事实而放浪形骸于山水之中。
心不自由,形岂自由?
《渔父》与渔父的对话,也是屈原坚定或动摇的内心冲突,最终还是坚持理想、信仰
另择高枝(离开楚国,楚才晋用:比喻本国人才外流到别的国家工作),灵活变通
《离骚》可分为两大层,
课文节选是层一,侧重于诗人现实生活的经历,是实写
层二,侧重于超现实的想象,表现灵魂的上下求索,是虚写
×诗中诗人假设自己姑且听从灵氛的劝告,“吾将远逝以自疏”,决心去国远游。可是
正当他驾飞龙,乘瑶车,奏《九歌》、舞《韶》舞,在天空翱翔行进的时候,忽然看到
自己的故乡楚国,是就此远离这黑暗的已毫无希望的祖国呢,还是仍无希望地留下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志再次占了上风,“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仆夫:凤凰,马:飞龙,我的凤凰悲戚,飞龙恋栈,他们蜷曲起身子,不肯向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诗人终于还是留下来。他明知道楚国的现实是那么黑暗,政治风浪是那么险恶,实际上他也吃尽了苦头,但他不能离开他灾难深重的祖国,哪怕是出于幻想也不能离开。
3、评价:
这样,诗人人又从幻想被逼入现实,污浊的环境,倔强的坚守,悲剧性的冲突不可逆转地引导出悲剧性的结局。
离开楚国又与他深厚的爱国感情不能相容。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唯有,以死殉国,捍卫理想。
他的死是与贵族集团的彻底决裂;
是保持生命永恒的纯洁;
是以死明志;
屈原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屈原是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用自己生命所谱写的诗篇,如日月经天,光照后世,成为我们民族的伟大的精神财富。(与日月争光)
三、现实意义:人物对比,感悟生死
1、屈原、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一个以死明志,一个以生践志,他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
明确:自为追求不同,接受的思想熏陶不同
屈:人格高洁,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司:接受孔子以来的“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提出“人或有一死,”“勇者不必死节”的生死观,有“忍辱立名”的荣辱观,所以隐忍完成《史记》。
2、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以生践志,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文革中,不少知识分子罹难,一部分自尽,一部分活下来,完成未竟事业,前者师从屈,后者
以司为训。
3,、当你的理想不能实现时,怎么做?
生命是宝贵的,当你真的要把自己推向生死边缘的时候,请:
直面人生,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
正视挫折的生命才更有力量。
四、听听不同的声音:
班固认为:“且君子道穷,命矣。”指责屈原不能明哲保身,于是给他加上个“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的罪名,首先从政治上否定了屈原的斗争性。
而王逸则是针锋相对地指出:“今若屈原,应贵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后彦之英也。”
请发表你的看法及思考
五、结课
六、作业:
写一篇学 教学任务:
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群文比较
教学过程:
一、直导:
这节课,探究《离骚》的艺术成就,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或者比喻象征手法
二、深入解析:
-找出节选部分的例句
扈江离…朝搴阰…既替余…步余马…
制芰荷…芳与泽…佩缤纷…
怨灵修…众女嫉…日月忽…
1、用香草装饰自己,比喻自己有高尚的品德、注意加强人格修养
用香草比喻群贤
灵修美人比喻君王
惟草木一句中美人理解:君王或自比
2、为什么以“美人”自喻?
(汉代)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例如: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补充:班昭在《女诫》中云:(女)事夫如事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
分析:
思夫——渴望报效;
受宠幸——君主重用;
受冷落——怀才不遇。
美人迟暮——烈士暮年;
薄情——君主疏远;
弃妇——排挤打击。
示例分析:
《宫词》(白居易)
泪尽罗巾梦不成,深夜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鉴赏:诗中白居易借被遗弃宫女之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未被赏识且被遗弃的苦闷。
《离骚》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比喻系统
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宓妃佚女,以譬贤臣;
虬龙鸾凤,以托君子;
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王逸《离骚经序》
4、作用:
各种香花香草,具有象征意义,使作品含蓄,富有韵味,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意蕴美。
三、其他技巧体会
一)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
①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②大量使用对偶句。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③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郁邑”“侘傺”“陆离”是双声词,“岌岌”“菲菲”是叠音词。
二)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此指君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蛾眉”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比拟诗人,“鸟”比拟周围群小。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以衣服佩饰比拟诗人的美德。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人品德高洁。
三)对比
群小奸佞----------→屈原的忠心,耿直,卓尔不群
四、整体再读课文感知+练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五、初步多角度群文比较
一)内容上:
弃妇诗,逐臣诗
《氓》里的弃妇之所以被弃,《离骚》节选里的逐臣之所以被逐,都不是因为自身的过错,他们都难以把握自身的命运,也都曾遭遇困境,但最终没有妥协。
正是因为他们有许多共性,对弃妇诗的解读出现了有本意向象征意多元引申的阐释方式。众多文人在创作中也开始以弃妇喻逐臣,以男女喻政治、喻君臣,这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曹植的《七步诗》、朱庆余的《近试上张籍水部》、张籍的《酬朱庆余》都是这种类型。
二)风格上: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诗经·国风》则和《楚辞》并称“风骚”。
《氓》恰好选自《国风·魏风》,是一首魏民歌。
不同点:
(1)形式不同,《诗经》为整齐的四言诗,《离骚》句子不拘长短,可六言、七言。
(2)表现手法不同:《诗经》为现实主义手法,《离骚》为浪漫主义手法。
相同点:都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氓》里用来比兴的物象,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的事物,这是由《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所决定的,限于诗歌篇幅,《氓》里的比兴只能以零散单一的形式出现,无法构成系统,往往只是这一首诗里的一两个意象。
《离骚》(节选)发展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用于比兴的物象,不再局限于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凡诗人所见所闻所梦所想,都可能见诸笔端,如灵修、美人。《离骚》全诗里还有宓妃、佚女、虬龙、鸾凤等词。这种虚构的想象复杂深刻,扩大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极现浪漫主义特色。
此外,《离骚》(节选)里用于比兴的香草,在整首诗里共有几十种,就如江离、辟芷、秋兰、桂树、秋菊等,构成了一个恢弘的抒情体系,形成了香草美人传统。
六、小结
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镌刻着心志的诗文,还是穿透时空,雕镂我们的灵魂。贯穿全诗的忠怨之情,让我们感同身受。因忠生怨,因忠之切,所以怨之深。
伟大的艺术,自是美的无尽藏。
首先是,屈原光辉人格的崇高美,美政理想,矢志报国∕深厚的爱国情怀,使他的人格峻洁、高大,为我们中华文化奠定的是深沉刚烈的精神底色。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鲍鹏山)
其次是,慷慨激昂的悲壮美,屈原的悲剧是政治的悲剧,他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对后果有足够的估计且义无反顾,他坚毅不屈,苦苦追求,这些昂扬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一股不能自已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
三,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香草美人的写法,发展了《诗经》以来的“比兴之义”,
使诗歌更绮丽。
六、作业:屈原名句摘抄并赏析。
推荐访问:离骚 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设计2023(汇总5篇)
下一篇:2023父爱如山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