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有关化学说课稿模板7篇【完整版】
有关化学说课稿模板第1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钠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首先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以启发质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化学说课稿模板7篇,供大家参考。
有关化学说课稿模板 第1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钠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首先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以启发质疑,引起学生好奇、惊疑,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然后是实验探究,以准确的演示实验现象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从而归纳出钠的性质。
下面从五个方面谈一谈关于钠的第一课时的一些想法:
1、 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碱金属编排在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之后,可以把前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巩固,也为下一章元素周期律提供了丰富的典型金属元素的感性认识,本章实质上起到了承前起后的作用。钠是碱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金属,学好钠的性质可为后面学习其它碱金属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教材是本章的重点。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2、 目标分析
2.1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第一次在高中阶段遇到一族元素,要指导学生去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为以后学习其它族元素作一个铺垫。
2.2 在能力方面,通过钠的有关性质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改进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实验创造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 、 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直接放入空气中会变成什么呢?把钠投入水中有什么现象?会不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带着这些问题去观察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演示实验,观察现象
通过实物钠归纳出钠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演示钠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其产物;
再演示钠和水的反应,让学生总结,最后我归纳其反应现象:"浮"、"球"、"游"、"消"、"红".(课本上对生成气体的检验方法效果不好,我对此进行了改进:用一装有半瓶水的塑料瓶,瓶塞上扎一黄豆大的钠的大头针,瓶倒置使钠和水充分反应,取下塞子、点燃火柴靠近瓶口有尖锐的爆鸣声,效果得到大大改进。)
(三)分析现象,深入探究
钠是银白色的,其表面颜色是灰暗的,而钠在空气中燃烧后又呈现淡黄色,这些说明了钠在常温下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钠、点燃则与氧气反应生成了过氧化钠,条件不同,产物不同。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反应,当氢离子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钠与稀盐酸的反应会发生爆炸原因就在于此。
(四)总结性质,得出结论
通过钠的性质得到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具有很强的还原性。结合钠的性质去解释钠的用途,利用多媒体演示钠的用途。
4 、 学法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教给学生对金属钠的认识,掌握金属钠的性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归纳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利用多媒体演示钠的化学性质。从钠的性质可以类推其他碱金属的性质,这样,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对钠的性质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下课后小组研究:
(1)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
(2)把钠投到苯和水的混合液中钠在水和苯间跳上"水上芭蕾",为什么?
(3)钾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写出其离子方程式。
有关化学说课稿模板 第2篇
一、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材
本节课是化学高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
二、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学情
在物理课的相关学习中,学和生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一些金属制品,因此,学生对金属、金属材料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已有不同程度的认识。此前,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能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进行一些分析和总结。但由于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时承担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三、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3)能区分生铁和钢,认识金属与金属材料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金属材料的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四、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法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内容。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通过教学,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教学活动层次逐步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最佳兴奋的状态。
六、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学法
由于本课实验的探究的内容很多,学生的思维又特别活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取长补短,形成技能,培养合作意识,使创新能力逐步得到发展。
七、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教师讲授前面已学习了碳、氢、氧等非金属单质的知识,今天我们要研究另一类单质—金属。请同学们说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金属制品,并展示他们课前收集到的金属制品,如:铜钱、硬币、纪念章等,使学生感觉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并用多媒体播放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资料,请同学们讲出,还有哪些领域用到了金属制品,进一步突出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产生了解金属性质的探究欲。
新课讲授: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我们知道金属有很多用途,可为什么金属会有这么广泛的用途呢 这是由它们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物理性质决定的。同学们想知道金属的性质吗
请学生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材料,尽可能多地探究出金属的物理性质。(教师可以预先设计一些试验步骤,并在多媒体上放映。)
学生分别取出铁丝、铜丝、铝丝。
①用细砂纸打磨这些金属丝,用滤纸擦拭后,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②用力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
③分别用小刀割一下;
④分别用铁锤用力锤一下;
⑤用手拿着金属丝的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端,试试它们能不能传热;
⑥用电池、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
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介绍实验探究方法,同时进行师生评价。科学探究结束,让学生归纳出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大多数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常温下多数是固体,密度、硬度一般较大,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延展性等。
多媒体展示物理性质图
教师指出:金属除具有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外,还具有各自的特性。如:铁、铝等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但铜却呈紫红色,金呈黄色;
在常温下,铁、铝、铜等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但体温计中的汞却是液体……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硬度等物理性质差别也较大。出示几种金属的物理性质数据表,请同学们分析,留意导电性最好,密度最大,熔点最高,熔点最低,硬度最大金属是什么等)的物理性质。
有关化学说课稿模板 第3篇
一、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我校初三年级的学生,我校为省级示范性中学;三个班学生总体情况较好,思维活跃,班级纪律好,操作能力、协作能力较强,且集体荣誉感强,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有以下一些知识:
1、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2、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
3、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色。
4、酸碱指示剂
5、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
这些都是与酸有关的内容,因此对酸有了一定的认识,只是对酸的化学性质本质还不是很清楚,可以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形成疑问:为什么酸的性质具有相似性?而本节课要就是由现象→本质,归纳出酸的性质。
二、教材分析
(一)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九年级下册
(二)教材所处地位:
本节课内容处于第十单元《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浓硫酸的腐蚀性等内容,本堂课主要是学习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从而总结出酸的化学性质。在酸的化学性质中,
酸与指示剂作用——应用性知识
酸与活泼金属反应——复习性知识
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新知识
而酸与碱反应(中和反应)放在本单元课题2学习,与盐的反应放在第十一单元,但是已经弱化。
《酸的化学性质》是在学生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综合以上分析,《酸的化学性质》在教材中所处地位是非常特殊和重要的。
(三)《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道常见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 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四)重点、难点的确定
(1)重点的确定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酸的化学性质即酸与指示剂作用、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是本堂课的学习重点。
(2)难点的确定
用微观粒子解释酸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
(五)课型:新授课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酸的涵义。
2. 了解酸的化学性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 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4. 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协作能力。
5.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比较、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情感与态度:
1、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科学态度。
2、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法学法设计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
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重过程”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探究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
(一)教学模式
分组探究实验→回忆已学知识→归纳酸的化学性质→练习、家庭实验→酸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分析变化的本质
(二)流程设计:
教学流程教法学法教学说明环节1探究活动1:鉴别稀盐酸和NaCl溶液探究活动2:稀醋酸、稀硝酸、硫酸钠与指示剂作用对比实验评价实验方案分组探究实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
掌握酸使指示剂变色的情况及本质原因。环节21、游戏2、分析本质3、实际应用金属拟人化学生表演学生判断、总结、分析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
展示学生的才艺、张扬个性;
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
掌握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的性质环节3活动1:教师演示(生锈铁钉和稀盐酸反应)探究活动2:锈铁钉放在NaCl溶液、Na2SO4溶液、水中做对比实验探究活动3: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学生分析(用化学用语)对比实验(证明除锈的反应本质)分析原因深化知识,迁移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展示学生的才艺;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
掌握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性质环节4知识类:酸的三条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是由它的H+体现出来的。①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②酸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越靠前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③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方法类:类比迁移方法──盐酸、硫酸使石蕊溶液变红,则硝酸、醋酸、苹果汁、桔子汁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酸能除铁锈,也能除掉铜表面的氧化铜等。归纳推理方法实验对比鉴定方法──应用酸的化学性质鉴别稀盐酸和NaCl溶液等。情感态度:在学习中只有科学的态度,才能保证形成科学的方法。学生总结教师完善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
深化理解酸的化学性质环节51、下列物质放入或通入水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A.Cu(OH)2B.NaOH C.CO2D.NaCl2、下列金属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Fe>Al>Mg>Zn B.Mg>Al>Zn>Fe C.Mg>Fe>Al>Zn D.Zn>Fe>Mg>Al3、小明同学在学习酸的性质时,他用大小、外形均相同的铝片分别和H+浓度相同的稀盐酸、稀硫酸反应。他意外地发现:铝片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泡的速度明显快于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泡的速度。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反应现象的差异呢?小明从微观角度分析得出,H+浓度相同的盐酸、硫酸中,只是所含不同。小明提出了如下猜想:①Cl-能促进铝和酸的反应,SO42-对反应无影响;
②Cl-对反应无影响,SO42-能抑制铝和酸的反应;
③Cl-能促进铝和酸的反应,SO42-能抑制铝和酸的反应;
他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组别相同的铝片H+浓度相同的酸反应片刻后添加某种试剂(少量)添加试剂后的反应现象结论11g铝片5mL盐酸Na2SO4无明显变化和离子对反应无影响21g铝片5mL硫酸NaCl明显加快离子对反应有促进作用针对上述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请你将表格中的空格补充完整;
(2)上述猜想是成立的;
(3)若将第2组实验中添加的试剂NaCl改为HCl气体,能否完成探究任务?请说明原因。环节61、已知:2HCl+CaCO3=CaCl2+H2O+CO2↑、2HCl+Na2CO3=2NaCl+H2O+CO2↑请根据所给信息推理出合理的结论。2、生锈的铁钉能否长时间浸泡在酸溶液中?为什么?3、课外探究活动:寻找新的指示剂(玫瑰花汁、紫包菜汁分别与食盐水、食醋作用,记录变色情况)作业P58T5
板书设计
酸的化学性质
一、酸与指示剂作用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无色酚酞溶液遇酸不变色;
二、酸与活泼金属作用Mg + 2HCl = MgCl2+ H2↑ Zn+ 2HCl=ZnCl2+H2↑ Fe+H2SO4=FeSO4+H2↑结论:酸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 以前的金属反应,越靠前 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三、酸与金属氧化物Fe2O3+ 6HCl = 2FeCl3+ 3H2O现象:铁锈溶解,溶液变为黄色Fe2O3+ 3H2SO4= Fe2(SO4)3+ 3H2O现象:铁锈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CuO+H2SO4=CuSO4+H2O现象: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用途: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
有关化学说课稿模板 第4篇
一 、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进行化学计算的“中介”,学生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要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而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又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化学方程式是继元素符号、化学式之后又学习的一种化学用语。从本节开始,以后所学的化学反应均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会写化学方程式显的尤为重要。
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⑴知识目标:
a、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知道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
b、掌握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步骤,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⑵能力目标:通过对具体的化学反应的讨论、分析和解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⑶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⒊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想一想、猜一猜、试一试、练一练、议一议、做一做”的教流程中不知不觉获取新知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提高课堂效率。
三、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是教师的职责,是培养能力的关键。本节课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分析,培养其自主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样做增加了学生参与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程序。
第一步:想一想(温故知新)
(多媒体显示)煤饼燃烧后剩下的煤渣的质量与煤饼相比有什么变化?此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你能用化学方程式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吗?
生:变小。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O2点燃CO2
师:这个化学方程式表明了什么?
生:⒈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⒉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遵循哪两个原则?
生: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师:C+O2点燃CO2,是否遵守了书写原则?理由是什么?
生:遵守了书写的两个原则。各物质化学式及反应条件符合事实,等号左右两边C和O原子总个数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想一想,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授知识做好铺垫。通过想一想,把问题做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激情,从而引出——如何写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猜一猜(观察猜想)
(多媒体显示):教材P96图片
师:猜一猜,第一幅图片揭示了一个化学反应是什么?左右平衡了吗?
生:没有。
师:这个式子左右两边H、O原子总个数相等吗?遵守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了吗?
生:氧原子个数不相等。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师:猜一猜,第二幅图片左右平衡了吗?用一个什么化学方程式把它表示出来?
生:左右平衡了。
师:第二幅图中的平衡,是怎样从第一幅图中的不平衡变化来的?什么叫配平?
生:将第一幅图中的H2O的前面配2,H2的前面配2。加在一起就配平了。在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式前边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叫配平。
设计意图:从图片上形象直观的告诉学生,H2和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如何配平的?学生很轻松的就接触到本节课的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为我们下一步突破教学难点埋下伏笔。
第三步:试一试(自主探索)
师:你们看到过“找错误”这样的电视节目吗?现在我们也来试试。有人说,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这样的P+O2=PO2
请同学们找出这个化学方程式的错误有那些?
生1:生成物可能不对,应该是P2O5
生2:没有反应条件。
生3:若生成物为P2O5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师:上述的化学方程式应该怎样改正?写化学方程式有那些步骤?
(学生们热烈的讨论,找错误)
生1:4P+5O2点燃2P2O5
生2:第一步,将磷、氧气的化学式写在左边。P2O5的化学式写在右边。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画一条短线。第二步,配平:因为左边有两个氧原子,右边有五个氧原子,两数的最小公倍数10,所以在O2前面配上5,在P2O5前面配上2。式子右边的磷原子个数是4,左边磷原子个数是1,因此要在P的前面配上4.第三步,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把短线改成等号。
师:化学反应的信息是否都反应在化学方程式中了呢?
演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的实验,有气体生成。
生:没有。
师:能不能在化学方程式中表示出这一信息?
生:在氧气的化学示后面用向上的箭头表示。
师:演示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有沉淀产生。怎样在化学方程式中表示这一信息?
生齐答:在氢氧化铜的化学式后边加一个向下的箭头。
师:是不是见气体和固体就加箭头呢?请你们看书自找答案。
设计意图:强化理解、巩固练习。让学生们自主的去探索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使学生在尝试中知道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步骤。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步:练一练(讲练结合)
(多媒体显示)
⒈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如不正确,为什么?
(1)Fe+O2点燃FeO2 (2)Fe+O2点燃Fe3O4
⒉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铝在氧气中燃烧(2)铁在氧气中燃烧(3)水通电分解(4)一氧化碳(CO)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独立完成,教师来回查看。帮助学生指点、纠正。反馈学生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还存在什么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本节重点。
第五步:议一议(小结提高)
⒈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是什么?
⒉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⒊写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什么?
(多媒体显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口诀):
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写好化学式,记得要配平短线改等号,条件需注明气体和沉淀,箭头要分清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师生共同小结。让学生体会要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六步:做一做(课节巩固)
根据信息写化学方程式
(1)汽车尾气中含有CO、NO等有害气体,可在用铂、钯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一种气体和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一种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在宇宙飞船的火箭推进器中,常装有液态肼(用N2H4表示)和液态双氧水(H2O2),它们混合时发生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学生的做,反馈学生存在的问,下次上课时予以纠正。布置相应的针对性训练题。
有关化学说课稿模板 第5篇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
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4、对教材的改进
课本P88活动与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较高:因为玻璃管灼热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锥形瓶中,又要恰好与瓶中的白磷接触,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插入过程中,瓶内外的气体是否发生了交换?为此,我作了如下调整: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气球套紧瓶口,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白磷自发燃烧完全。
课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给学生造成疑问,水分会不会蒸发,空气会不会溶解在液体中等。对此,我将小烧杯换成了锥形瓶,同样在瓶口套上一只气球,使学生看清反应前后瓶内外物质无交换,从而使实验操作过程更严密、更科学,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实验结论。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先由蜡烛燃烧,引出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介绍三位化学家对此进行的研究,并着重介绍拉瓦锡的研究实验原理。进而提出问题二“是否所有化学反应反应物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提出两个探究实验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和探究实验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问题三“由此你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得到了哪些结论?”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
②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大;
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确实如此吗?”进入第二流程。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
探究实验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探究实验一:天平、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酒精灯、镊子、三角架、石棉网、气球、沙子、切好的白磷;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学生对两种方案分别实验后发现,第一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变大;
第二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不变。“究竟哪一种方案的结论正确?”让学生对方案展开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经讨论得出:第一种方案有缺陷,因为没有考虑白磷燃烧后重新进入敞口容器的空气质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质量变大的结论是不准确的;
第二种方案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
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
探究实验二:天平、锥形瓶、气球、铁钉、硫酸铜溶液。
学生对探究实验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也就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两种方案的结果都是生成物质量不变。通过讨论得出:在常温下反应水分蒸发带来的质量误差可忽略不计。
刚才两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着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大呢?”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①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②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③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g;
若6g碳在18g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余______:______g,为什么?
第1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中;
第2题再次凸显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第3题意在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四个突出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六.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三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三、应用
纸张燃烧完后灰烬质量小于原来纸张,为什么?
镁带燃烧完后白色生成物质量大于镁带,为什么?
有关化学说课稿模板 第6篇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
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本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是必修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识,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学习本节内容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
本节内容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做进一步巩固;
而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能说出钠的主要物理性质;
认识钠的还原性,能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并会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实验,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探究活动,亲身参与实验的操作,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反应过程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看到过钠,更谈不上钠的化学反应了,燃烧后得到的过氧化钠化学式特殊,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应该由点到面,能够学会几种金属之间性质的比较具体情况,以及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
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初步建立了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角度去分析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基础,但学生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
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
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还需借助直观演示等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本课注重实验探究。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实验法。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我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
2.谈话法。在做实验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展开讨论。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
3.讲解法。在做实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对重要知识点及难点进行讲解。
(二)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烧杯、镊子、小刀、滤纸、坩埚、铁架台、火柴、酒精灯、滴管、玻璃片
实验试剂:金属钠、蒸馏水、酚酞
四、说学法
1.实验探究。通过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探究
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
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1.发现问题
通过多媒体展示网上新闻-- 一炸起千层浪 珠江"水雷"迷团待解,播放"水雷爆炸"的模拟视频。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铁桶中装的什么物质?为什么会爆炸?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为本节课的讲授打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出假设
通过新闻可知,铁桶内装的是金属钠。通过直观的认识,引起学生对实验时钠的用量的重视。接着请学生从一个化学专业者的角度,根据新闻中描述的有效信息对钠的性质做合理的假设和推断。
3.实验求证
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问题如下:怎样取用金属钠?应取多大的钠块?我对实验过程进行指导,告知学生用镊子取钠块置于玻璃片上,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并用小刀切下绿豆大的一块钠。
接着进行实验。问题(1)钠能与水反应吗?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验证钠与水反应后生成的溶液成分。请学生边实验边记录现象,同时交流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2)钠能不能燃烧?把一小块钠放入坩埚中加热,()会有何种变化。写出钠与氧气反应生成淡黄色过氧化钠的方程式,同时请学生标出电子转移数目与方向。由此,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旧知识,明白反应条件对结果的影响。
再次提出问题:钠的化学性质为何如此活泼?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确物质结构决定其性质。
4.得出结论
通过提问的方式请同学描述:
(1)在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原因;
(2)推测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3)钠燃烧时的现象及原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提取化学信息的能力。
学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出钠的物理性质:
(1)金属钠外观像石头,灰白色。钠很软,可以用小刀切开。(硬度小)
(2)切开金属钠的断面,能观察到金属银白色的光泽,但光泽很快变暗,重新变成灰白色。(易被氧化4Na+O2=2Na2O)
(3)金属钠可以与水剧烈的反应:浮在水面上(密度比水小)、变成光亮的小球(熔点低且反应放热)、四处游动、发出咝咝的声音、有气体产生、有白色烟雾产生等,向生成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后变红(生成氢氧化钠)。
(4)得到的气体是氢气,可由元素组成进行分析。
(5)钠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的固体,过氧化钠。(有的略带黑色)
请学生书写出钠与水、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数目与方向,改写为离子方程式。从而巩固化学用语,复习氧化还原知识及离子反应知识。
(三)拓展应用
我提出问题,使学生将本节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能根据新学知识指导生活生产实际。问题如下:1.钠应当如何保存?2.钠着火时能否用水扑灭?为什么?3.如果金属钠着火,该用什么灭火?
(四)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布置作业
1.请学生设计检验钠和水反应生成气体的装置图。
2.从钠的用途和钠的制取角度,试着追查新闻中提到的这些铁桶可能的来源或去处?
六、板书设计
略
有关化学说课稿模板 第7篇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的申海英,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4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维目标、设计思想、教学流程、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应用第二章所学的平衡理论,进一步探讨水溶液中的离子行为。而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是继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之后又一个重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相关的理论,使他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本质,及它们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学生,学生已经具有溶解度、离子反应的知识基础,和动态平衡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心理特征: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对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充满期待。
三、三维目标、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的特点,确立以下的三维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及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
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能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转化过程进行分析,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并能对相关实验的现象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解释。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实验中,学会自主设计实验、独立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建立
难点:建立“沉淀溶解”的微观、动态过程,了解沉淀转化的本质。
四、设计思想:
新课程倡导通过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新教材的设计也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表情更加关注化学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基于以上的理解,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基于学的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开发学生学习潜能。
1.使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基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的学习基础,站
在动态平衡的高度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和移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以实验为载体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促进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赋予知识实用价值。
(2).应用“四脑合一”的教学法,让学生会学,学会,体验成功。
“四脑合一”是我承担的科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应用脑科学研究的成果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的教学策略之一。“四脑”是指大脑的生理性、认知性、情感性、社会性特点。“四脑合一”简而言之即在同一堂课的不同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单一的方式效果好;
采用符合大脑的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效果好;
让学生在适度兴奋的情绪中学习效果好;
让学生有机会合作、交流、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效果好。“四脑合一”的教学策略改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了认知水平,营造了和谐课堂,取得了教和学的良好效果。
五、教学流程:分成六个环节进行:
一)导入新课
播放溶洞景观的图片,指出溶洞里有千奇百怪的石笋、石柱、钟乳石,你知道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吗?通过本节课《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学习,你将从反应原理上弄清楚这个问题。
通过设计情境,引入新课。以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二)分析课题,温故知新。
设计以下四个阶梯性问题,采取对话方式,使学生温故知新:
1.通过课题请你分析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该物质所属的类别是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与强弱电解质是否有一定关系?
3.什么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在什么范围?绝对不溶解的物质有吗?怎样理解溶解性表中“不溶”的含义?
4.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各是如何建立的?你认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又是如何建立的呢?
通过以上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与前面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理解溶与不溶是相对的,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科学家在100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么科学辩证的论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所要学习的难溶电解质只是溶解度小于0.01g的电解质,可能是强电解质,如Baso4,也可能是弱电解质,如Al(oH)3。
此时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做好了准备,思维进入兴奋状态。
(三)类比分析,自主构建“沉淀溶解”平衡的微观、动态过程。
首先做演示实验:通过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浓盐酸,产生白色沉淀。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Nacl的饱和溶液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仍然可以结合。继而提出问题:问题一:为什么在加入浓盐酸之前没有晶体析出呢?
学生思考可得出结论:饱和氯化钠溶液中钠离子与氯离子结合的速率与溶解的速率相同,形成沉淀和溶解平衡状态,所以不会有沉淀析出。Nacl(s)Na+(aq)+cl-(aq),加入浓盐酸,氯离子浓度增加,平衡发生逆向移动,才有Nacl结晶析出。
然后通过类比:将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Nacl溶液和AgNo3溶液混合沉淀后,上层清液中是否存在Ag+和cl—呢?
学生通过对溶解度的分析,根据溶解度再小也不会等于零,得出一定存在Ag+和cl—,形成Agcl饱和溶液的结论。接着提出问题:那么固体Agcl和溶液中的Ag+和cl—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这个状态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也形成溶解和沉淀平衡。通过画时间速率图像,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体会易溶电解质和难溶电解质只是溶解度大小不同,其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没有本质区别。
最后归纳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概念,结合动态平衡的特点总结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特征。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然后教师讲述沉淀溶解平衡表达式:
Agcl(s)cl-(aq)+Ag+(aq),强调各符号的意义,让学生对比与电离方程式的区别,通过课堂练习对新知识进行巩固。
再将知识加以引申,促进学生对反应本质的理解:提问: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会认为等物质的量的cl-和Ag+会反应完全,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cl-和Ag+的反应有新的认识吗?
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想让学生转换思维的角度,重新认识有沉淀生成的离子反应其实质就是难溶电解质建立沉淀溶解平衡的过程。化学上规定,相当量的离子互相反应生成难溶电解质,可以认为反应完全,方程式中用“=”表示,解决学生的认识冲突。
以上是通过思维探究的方式进行理论部分的学习,完成了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问题,建立微粒观。深入地理解反应的实质,将知识进行整体建构,有机整合。
(四)、然后实验探究,总结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本环节按照提出方案、讨论方案、实验探究、分析现象、总结规律环节进行。
首先以改变哪些条件可以使mg(oH)2沉淀溶解为例,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根据学习经验,依据勒夏特列原理,学生会想到加热,加水,加酸等方法,也有同学提出可以加入显酸性的盐,如:fecl3、NH4cl溶液溶液等方法。
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组按照一个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进行汇报并加以解释。
第一组:加水和加热现象不明显,让学生分析原因,借助于溶解度进行分析可以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发展。
第二组:加入NH4cl溶液后mg(oH)2溶解,到底是因为溶液的酸性使oH-浓度减少,还是NH4+直接结合oH-形成弱电解质使oH-浓度减少呢?教师适时提问:是否通过实验验证哪一个解释是正确的?把课堂讨论推向高潮。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
验证实验中选择试剂是难点,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需要引入的离子是什么?需要改变的是什么?学生利用盐类水解所学到的知识,可以想到cH3cooNH4。通过加入cH3cooNH4也能使mg(oH)2溶解,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第三组:学生对白色沉淀转化为fe(oH)3红褐色沉淀感觉新奇,讨论的热情非常高,得出“沉淀的转化实际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这一结论非常兴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追问:什么样的沉淀之间转化比较容易?学生通过比较溶解度可以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可以利用向Agcl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依次加入NaBr、Na2s演示实验强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然后,通过汇总实验现象,总结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探究环节,学生眼、手、口、脑等多感官参与,对大脑多通道信息输入,符合大脑的认知规律,学习效率高,印象深刻。学生体会探究的快乐和合作交流的喜悦,大脑的社会性特征得到满足。
(五)总结和提高:
让学生从知识、方法等角度谈本节课的收获。起到概括知识内容,总结学法的作用。
(六)习题反馈,加深理解:从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以致用,提高科学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指导意义。其中最后一个问题紧扣开篇,首尾呼应,呈现出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
作业:活学活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培养自学能力,为下节课做好预习。
1.锅炉中常有水垢生成,会降低燃料的利用率,造成能源浪费,也会影响锅炉的使用寿命,形成安全隐患,因此要定期除去水垢。水垢中有caco3、mg(oH)2、caso4等成分,其中caso4不溶于酸,如何除去?
2.自学沉淀溶解平衡常数。如何把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由定性判断上升为定量判断?如何用Qc判断平衡的移动?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幻灯片)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分成了三个主要的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感觉学生的注意力一直很集中,热情高。从课堂气氛,学习效果看采取的知识迁移、思维探究、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比较合适。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积极表达的、给学生客观准确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四脑合一”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推荐访问:模板 化学 说课稿 有关化学说课稿模板7篇 有关化学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 化学说课稿范文
上一篇:2023年国庆节演讲稿范本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