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六年级下册单元总结24篇
六年级下册单元总结第1篇在乡“二十字”教学模式验收中,我讲的内容是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正反比例的意义与判断的一些应用。本科知识点多,但不难理解,我在设计课时本着问题习题化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下册单元总结24篇,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下册单元总结 第1篇
在乡“二十字”教学模式验收中,我讲的内容是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正反比例的意义与判断的一些应用。
本科知识点多,但不难理解,我在设计课时本着问题习题化的思路,以练代讲,用题组的形式,重点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根据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我选取了课本习题。课始,主要是针对问题小组交流完成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在交流中学生能针对个别同学的不同意见进行补充,直到完整。
接着自学完成书上例4在交流(1)问题时,孟慧铭同学和张毅同学由于意见的不一,争论的很激烈,其他同学也对张毅持反对意见,但是,孟慧铭同学讲解的很清楚。整堂课学生在不段的补充中得到完善。孩子们说的很细致,哪怕一点小小的细节都直言不讳的给别人指出来,评价的很到位。
在老师方面,由于是一节复习课,我只想量大点,知识点较多,还有点评环节不到位,但是孩子们的表现是让我值得高兴,让我真正体会的课改带来收获。
六年级下册单元总结 第2篇
一、圆柱
1、圆柱的形成:圆柱是以长方形的一边为轴旋转而得的。
圆柱也可以由长方形卷曲而得到。
两种方式:
1、以长方形的长为底面周长,宽为高;
2、以长方形的宽为底面周长,长为高。
其中,第一种方式得到的圆柱体体积较大。
2、圆柱的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他们的数值是相等的
3、圆柱的特征:
(1)底面的特征:圆柱的底面是完全相等的两个圆。
(2)侧面的特征: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高的特征:圆柱有无数条高
4、圆柱的切割:
①横切:切面是圆,表面积增加2倍底面积,即S增=2πr?0?5
②竖切(过直径):切面是长方形(如果h=2R,切面为正方形),该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高,宽是圆柱的底面直径,表面积增加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即S增=4rh
5、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①沿着高展开,展开图形是长方形,如果h=2πr,则展开图形为正方形
②不沿着高展开,展开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或不规则图形
③无论怎么展开都得不到梯形
圆柱变形记,圆柱怎么变形成长方体?与长方体又有什么联系?怎么借助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圆柱的体积?
6、圆柱的相关计算公式:
底面积:S底=πr?0?5
底面周长:C底=πd=2πr
侧面积:S侧=2πrh
表面积:S表=2S底+S侧=2πr?0?5+2πrh
体积:V柱=πr?0?5h
考试常见题型:
①已知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底面周长
②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底面积
③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体积,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高,底面积
④已知圆柱的底面面积和高,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
⑤已知圆柱的侧面积和高,求圆柱的底面半径,表面积,体积,底面积
以上几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通常是求出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再根据圆柱的相关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无盖水桶的表面积=侧面积+一个底面积油桶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烟囱通风管的表面积=侧面积
只求侧面积:灯罩、排水管、漆柱、通风管、压路机、卫生纸中轴、薯片盒包装
侧面积+一个底面积:玻璃杯、水桶、笔筒、帽子、游泳池
侧面积+两个底面积:油桶、米桶、罐桶类
二、圆锥
1、圆锥的形成:圆锥是以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为轴旋转而得到的。圆锥也可以由扇形卷曲而得到。
2、圆锥的高是两个顶点与底面之间的距离,与圆柱不同,圆锥只有一条高
3、圆锥的特征:
(1)底面的特征:圆锥的底面一个圆。
(2)侧面的特征: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高的特征:圆锥有一条高。
4、圆锥的切割:
①横切:切面是圆
②竖切(过顶点和直径直径):切面是等腰三角形,该等腰三角形的高是圆锥的高,底是圆锥的底面直径,面积增加两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即S增=2rh
5、圆锥的相关计算公式:
底面积:S底=πr?0?5
底面周长:C底=πd=2πr
体积:V锥=1/3πr?0?5h
考试常见题型:
①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求体积,底面周长
②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圆锥的体积,底面积
③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体积,求圆锥的高,底面积
以上几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通常是求出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再根据圆柱的相关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圆柱和圆锥的关系
1、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2、圆柱与圆锥等底等体积,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
3、圆柱与圆锥等高等体积,圆锥的底面积(注意:是底面积而不是底面半径)是圆柱的3倍。
4、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3Sh
小学数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
长度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换算: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体(容)积单位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
重量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1时=60分。
1分=60秒1时=3600秒。
数学因数与倍数知识点
1、因数和倍数:如果整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
2、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方法是成对地按顺序找。
3、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方法时依次乘以自然数。
4、2、5、3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5、偶数与奇数:是2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6、质数和和合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最小的质数是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做合数,最小的合数是4。
六年级下册单元总结 第3篇
一、积累运用。40分
1、拼音是你学习的好伙伴,请你借助拼音朋友,写出词语。8分
yípōxuēkuí
化险为()()有成就瘦()夺()
péng船()()松 zhēn坚()()察
2、平时你一定掌握了不少成语,现在就来考考你。2分
莫()一是()夷所思迷途知()白()过隙()往知来
3、一词多义。2分
却:人间只要有爱,死神也望而却步。_____________
夏天到了,天气却一点儿也不热。_____________
4、根据要求写成语。4分
(1)与“深思熟虑”结构相同(4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水滴石穿”的近义词或反义词(4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句子好美,我会接着写。4分
(1)生活是一杯酒,散发着迷人的醇香;_______________,演奏着高低不同的乐章;生活是一本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自然能结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那是启示我们。
6、关联词语填空。2分
A()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弟子们未必能碰到它。
B在人生路上,()错失了良机,我们()不应叹息。
7、选择破折号的用法。2分
(1)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
(2)在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林中传来。()
8、下面三条广告分别对应哪个内容,动手连一连。3分
①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A 天气预报广告
②分享阳光,分担风雨。B义务献血公益广告
③我不认识你,但我谢谢你。C频道广告
9、小小辩论会。
同学们在欣赏广告词时,突然发现有的广告套用了成语。于是,大家便动手收集起这类广告词来。
默默无蚊(闻)衣衣(依依)不舍 骑(其)无穷 美(每)时美(美)刻
对于这类广告,同学们褒贬不一,老师决定组织一次辩论赛。
你支持正方还是反方呢?请把你的理由说出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文内容填空。10分
(2)当外界的压力____________,我们可以正面抗争去战胜;当外界的压力____________,我们应该像雪松一样做出适当的让步,以求_____________。(3)《山谷中的谜》由旅行者得到的启示想到哪些名句、成语或故事呢?
A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下册单元总结 第4篇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体会余数的含义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悟到人民的卓越智慧,提高审美意识。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课时安排:9课时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4课时 2.解决问题…………………………………3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4.小小设计师………………………………1课时
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学情分析: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表内除法的计算,本节课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不一定都能整除,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余数的除法来进行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页例1。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观看动画,引出活动 出示主题图
问题: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
二、摆一摆,比较感知
(一)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把下面这些 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问题: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6÷2=3(盘)问题:
这个算式什么意思? 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到了?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问题:
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打算怎样做。这1个草莓怎么不摆了? 能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7÷2=3(盘)……1(个)问题:
这个算式什么意思? 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到了?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问题: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讲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有余数的除法”。追问:余数表示什么?
(四)圈一圈,填一填,及时巩固
要求:
(1)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二)活动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小棒摆
。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问题:用9根小棒,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请你动手摆一摆。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摆的意思吗? 如果用10根小棒来摆呢? 根、12根呢? 余数和谁有很密切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余数<除数
四、作业:
1、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2、第64页练习十四,第1题、第2题。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7÷2=3(盘)……1(个)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竖式计算除法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学情分析:以前教学中,同学们只接触过加减法的竖式,今天来学习除法的竖式计算。教学目标:
1、在操作中建立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表征形式与其他表征形式的联系。
2、在比较中理解除法竖式。
教学重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运用旧知解决问题
(一)呈现题目,明确题意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问题:
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 “每4根分一组”什么意思?
问题:结果怎样呢?自己动手试一试。提示:可以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
(三)交流想法,解决问题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问题:结果怎样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研讨竖式,理解各部分含义
(一)尝试书写,交流想法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尝试:摆、圈、列除法算式的办法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
知道吗,除法也可以写成竖式,想一想摆、圈、写算式 问题:你是怎样写的?说一说你的想法。
二、研讨竖式,理解各部分含义 预设:
(一)尝试书写,交流想法
(二)指导书写,建立联系
过渡:这位同学的写法,就是我们通用的竖式写法,你知道应该怎样写出来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指导书写,建立联系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13÷4=3(组)……1(根)除法也可以写成竖式:
(三)独立书写,及时巩固
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问题:
竖式怎么写呢?请你自己写一写。小组互相学习,看看写得怎么样。这个竖式中的每个数什么意思?
三、交流想法,体会试商方法
问题:我们应该从哪儿开始思考呢?
四、回顾例题,整理所学内容 问题: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哪些问题? 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五、作业:第62页“做一做”,第1题。第63页“做一做”,第2题。
第64页练习十四,第3题。
第65页练习十四,第4题、第5题。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例5)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学情分析:解决问题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个难点,主要是对于题意的理解要准确。所以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
教学目标: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要采用“进一法”得出问题的答案。教学重点:用不同表征方式理解“进一”的道理。教学难点:用进一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审读题意,交流理解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 “至少”是什么意思?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二、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一)独立尝试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
请你自己试一试。
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
(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
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呢?这里有几位同学的想法,我们一起看一看。
三、结果检验,梳理强化 检验: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梳理:解决同一个问题,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在研究3位同学的想法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有27 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 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问题: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至少要运多少次啊?你是怎么想的? 监控:为什么要“加1”。
四、交流理解,提升认识
(一)审读题意,独立尝试
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问题: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追问:“最多”是什么意思?
(二)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 问题:
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 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
(二)对比感悟,提升认识
问题:
这个问题和刚才解决划船的问题哪儿相同?哪儿不同? 刚才余下“2人”就要增加1条船,现在余下“1元”,怎么不增加1个面包呢?
想一想今天研究的问题,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五、作业:第69页练习十五,第1~3题。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例6)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学情分析:解决问题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个难点,主要是对于题意的理解要准确。所以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教学目标:
经历观察、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回顾规律,引出新问题
问题:横线上画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引出: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接着摆下去,第12个图案是什么?
第17个呢?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方法交流
(一)理解题意,自主尝试
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小旗。这样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问题: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探究: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
请你自己试一试。
提示:可以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
问题: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这里有几位同学的想法,我们一起看一看。
(三)数据变化,体会方法
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想到了几种好办法?
谁再简单说一说?
检验:这个问题解答正确吗?我们一起来答题吧。
变化:如果求第20面小旗的颜色,你准备怎样解决问题?
试一试。
第25面呢?第29面呢?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
(四)变化练习,完善认识 问题:
读一读,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第27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自己试一试。有的同学发现27÷3=9没有余数,该怎样判断呢? 小结: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
没有余数
说明正好分完,就是每组最后一个。按照例6的规律接着往下摆,第27面小旗应该 是什么颜色?
三、巩固练习,积累经验 1.
按照上面的规律穿一串珠子,第24 个珠子应该是什么颜色? 要求:
(1)读一读,说一说知道了什么。(2)独立解决问题。(3)你是怎样做的? 第32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 要求:
(1)独立解决问题。(2)你是怎样做的?(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四、小结
五、作业
一个星期有7天。
(1)六月份有30天,有几个星期?还多几天?
(2)如果六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那么6月1日是星期几? 完成建议 :
第一问独立完成。
第二问指导找关键信息:30天、7天,体会商和余数与这个问题的关系。
小小设计师
教学目标:
1.能辨认出生活中的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等运动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贴或设计图形,并将所设计的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运动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2.能将同样的图案拼在一起,并根据实际确定所观察成果的基本图形,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
3.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图形运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在欣赏图形运动所创造出的美丽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教学重点: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教学难点:根据给定的图案找基本图形。教学过程:
综合与实践
一、欣赏,揭题
我们经常在桌布、墙纸等生活物品上见到下面这类图案。它们都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得到的。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动手,创作
剪下教材第123页中的图形,与小组同学一起在正方形里贴出喜欢的图案。
三、交流,欣赏
每个小组先自我评比,然后再推荐给全班同学。说一说好在哪里,你有什么改进的好想法吗? 解决问题的过程:明确要求、作好计划、通过操作解决问题、组织好交流 活动目的
结合图案的设计,感受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培养学生的简单推理能力。
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创造美。
四、课堂总结
六年级下册单元总结 第5篇
第 六 单 元
童 谣
教学内容:
1、唱歌:《水牛儿》《小老鼠上灯台》《打花巴掌》
2、欣赏:《蜻蜓你来吧》《编花篮》
3、活动:《童谣说唱会》
单元总目标:
挖掘已有的课程资源,学习传统的、流传在民间的歌谣、童谣,使学生
了解和热爱祖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体验蕴涵在童谣里的朴实、善良、纯真情 感。通过演唱、表演童谣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表达个人的情感并受到美的愉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用自然、亲切的歌声演唱童谣,让其感受、了解演唱童谣的快乐。
难点:在自制打击乐器的活动中让学生找一找,敲一敲,开发想象力,多渠道地创作自制打击乐器。
四、课时分配:
五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唱歌《水牛儿》;
了解童谣。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童谣,感受童谣与方言和音乐的紧密结合。
2.通过学习《水牛儿》,进行童谣的读、说、唱、演。教学重点:
通过学唱北京童谣《水牛儿》,了解北京方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童谣的地区性差异,通过学唱北京童谣熟悉北京方言特点。
教学用具:
电子琴、录音机、磁带、蜗牛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童谣动画,欣赏动画中的童谣。
二、说“童谣”
师:你还知道哪些童谣?能给同学们读出来、唱出来吗?
师介绍自己知道的童谣,带学生读《唐僧骑马咚的咚》。
三、介绍“童谣”
童谣是流传于儿童中间的歌谣,与儿歌合称“童谣”。童谣大多与传播知识有关,有嬉戏童谣,有可以增长生活知识的童谣等等。
四、导入歌曲
谜语:“从小生在屋檐下,身上背着一个家,平时不见它露面,雨天经常碰到它。”
说出谜底“蜗牛儿”,引出童谣“水牛儿”。
一、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
说一说:歌曲中都唱了什么?
2.读童谣
师读,生随节奏拍手拍腿。
解释童谣中的方言词语。
师生齐读童谣。
讨论:师以另一种方式读(不带儿化),比较两种读法在意思上的差别。
引导学生读(唱)准儿化音,以突出童谣的地域特点。
3.唱童谣
导语:你们觉得这首童谣有意思吗?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充分地表现出这首童谣的趣味呢?
师范唱:请学生找出师着重唱出的字。
重点突破:带附点节奏的字。
再次范唱:听出哪些字要唱得短而轻。(括号里的字是助词,没有含义,不能唱得很突出。)
随琴轻声演唱。
讨论:还可以用怎样不同的形式演唱?
4.用不同的形式演唱歌曲。
二、表演童谣
1.讨论:还有什么方法能把这首童谣表现得更生动?
1. 用不同方式表现歌曲。
三、课堂小结
各个地方都有独具特色的童谣,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听、去找,比一比谁找到的童谣多,会读,会唱的童谣多。
教学反思: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1、欣赏:山东童谣《蜻蜓你来吧》
2、河南童谣《编花篮》
3、音乐游戏《编花篮》。
教学目标:
1、欣赏《蜻蜓你来吧》,体会童谣中所蕴涵的表现孩子们的天真与快乐心情。
2.通过儿童传统游戏激发学生创编童谣的欲望。
3.欣赏河南民歌《编花篮》,感受歌曲中活泼、欢快的气氛。
教学重点:
感受和体验儿童在创编和演唱童谣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
体会不同地区童谣的共同特征以及个别差异。
教学用具:
电子琴、录音机、录音带、简易打击乐器(串铃、双响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表演唱《水牛儿》,引出对童谣的进一步欣赏。
二、欣赏:山东童谣《蜻蜓你来吧》
导语:刚才我们唱的北京童谣中表现了北京的小朋友跟水牛儿游戏时的情景,那么,现在我们来听一听山东的小朋友们在跟谁说话呢?他们在说什么呢?
1.初听,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2.学习童谣
师:我们一起和蜻蜓打招呼!
带学生拍手、拍腿按节奏读童谣。
边拍节奏边读童谣。
小组活动:一组读童谣,一组拍节奏伴奏。
3.复听歌曲,体会童谣所表现出的天真的童趣。
边拍节奏边欣赏,感受歌曲中所表现出的童趣。
师:歌曲中小朋友们跟小蜻蜓说话时是什么样的语气呢?
(亲切,像是跟好朋友说话一样#? 4.唱童谣
引导学生利用力度变化表现歌曲。
师:蜻蜓向我们飞来时可以用什么样的声音表现呢?蜻蜓飞走了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现呢?
引导学生带有力度变化地跟着音乐演唱歌曲。
三、欣赏河南童谣《编花篮》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
2.学习童谣
出示《编花篮》挂图,带学生拍手并按节奏读童谣。
3.复听
随音乐轻声哼唱。
4、音乐游戏“编花篮”
分组活动:三到六个人一组,围成一个小圆圈,每人伸出右腿,和另一人右腿交叉勾在一起,边读童谣边做游戏,然后,听音乐边唱边做游戏。
四、编童谣
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创编简短的童谣。让学生了解童谣的产生就是在孩子们玩耍时随口唱(说)的短小儿歌。
学生分组讨论,创编、表演。
五、小结
有趣的童谣还可以用乐器为它伴奏,请同学们找一找什么东西可以象打击乐器一样发出好听的声音,下节课带来我们一起制作!
教学反思: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
1.活动:自制打击乐器
2.歌曲:《小老鼠上灯台》。
3.活动:《小老鼠上灯台》。
教学目标:
1.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自己制作打击乐器。并根据音的长短、音色的不同,按声部敲击。
2.在唱念歌谣中巩固十六分节奏的学习。复习后十六分节奏、附点四分音符。训练学生的合奏能力。
教学重点: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制作打击乐器。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开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用具:
电子琴、录音机
制作打击乐器材料:
木板、玻璃瓶、碗碟、筷子、小铁棍、铁丝、啤酒瓶、吸管、易拉罐、小药瓶、小石子、小木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出示自制的打击乐器,并用乐器为《小老鼠上灯台》伴奏。
二、自制打击乐器
1.介绍乐器及制作方法。
部分学生展示自制的打击乐器。
2.现场制作打击乐器。
分组活动:分发材料,小组合作制作,比一比哪组做得又多又好。
3.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播放歌曲录音,引导学生用自制乐器在“骨碌碌碌”的地方演奏。
三、学习歌曲《小老鼠上灯台》
1.拍手并按节奏朗读歌词。
2.用乐器伴奏读歌词。
3.学唱歌曲
随音乐轻声哼唱。
四、表演
1.分句启发学生创编动作。
2.随音乐表演。3.加打击乐器伴奏表演。
五、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制作打击乐器可用的方法。
教学反思:
第 四 课 时
教学内容:
1.歌曲:《小老鼠上灯台》(扩展部分)。
2.歌曲:《打花巴掌》。
教学目标:
用多种方法说(唱)儿歌,让学生体验换一种方式说童谣唱儿歌。
教学重点:
1.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各种儿歌、诗歌、小故事伴奏。
2.学唱歌曲《打花巴掌》,并用不同形式表现童谣。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用不同形式表现童谣,组织学生在活跃而有秩序的课堂气氛中开展表演童谣的活动。
教学用具:
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随琴演唱歌曲《小老鼠上灯台》。
二、《小老鼠上灯台》扩展部分
1.讨论:打击乐器都可以为什么伴奏?
小组讨论,分配任务:如背诗、说儿歌、讲小故事、说绕口令等,其他组员伴奏。
三、学习歌曲《打花巴掌》
导入:师生同做拍手游戏。
1.录音范唱
引出歌曲题目:歌中把拍手游戏又叫做“打花巴掌”。
2.师生一起拍手读童谣
3.随录音两人一组拍手读童谣,歌曲中演唱的部分认真听。
4.学唱童谣
听录音,说说歌中小朋友到山上都采到了哪些花。
完整读童谣——随音乐拍手轻声哼唱——带领学生用读和唱的方法表现歌曲。
四、歌表演
1.创编舞蹈动作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创编动作(读的时候拍手,唱的时候跳舞)
2.组织学生分组表演
五、创编歌词
师师范引导,将歌曲中拍手部分改词创编读出来。
分组表演自创的童谣。
六、课堂小结
师:童谣就是我们平时生活中随口说出的小歌谣,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
收集更多的童谣,下一节课我们要开一个说唱会,比比谁会说、唱的童谣最多。
教学反思:
第 五 课 时
教学内容:
活动:童谣说唱会
教学目标:
以童谣说唱会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体验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教学重点:
做各种游戏,在游戏中进行竞赛,比一比谁知道的童谣多。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用不同形式表现歌曲。
教学用具:
电子琴、录音机、苹果卡片、手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童谣说唱会开始了!你准备好了吗?
二、童谣说唱会
1.游戏:丢手绢
在“丢手绢”的游戏中,被追到的同学为大家表演童谣,表现好的由老师发给一个“苹果”放进本组的“苹果筐”中(黑板画出),不会的同学可以到苹果树上取下一张写有童谣的苹果卡片,为大家朗读,可以过关。没有过关的同学被淘汰出局,回到座位休息。
2.游戏:击鼓传花
学生在座位坐好,师击鼓,“花”传到谁的手里鼓声停了,谁就要为大家表演一个童谣,不能重复说过的。
3.游戏:摘果子比赛
分组,各组到苹果树上摘下一个果子,根据童谣,小组讨论设计各种方法表演童谣。
两组同时进行,评出优胜组,可以把苹果放到本组的果筐中,没有获胜的则要为大家唱一首本单元的童谣。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的收获特别大,知道了好多有意思的童谣,增长了不少知识,祝贺你们!取得胜利的组,你们是不是应该把你们的成果分给另外一个组,让他们也和你们共同分享喜悦呢?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单元总结 第6篇
《比例尺》教后反思《比例尺》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梅山爬到泉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学: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可以说,课堂的精彩在于学生的.精彩,课堂的收获应该是学生有收获,包括智力的和非智力的。一堂课让学生学会几个知识点很容易做到,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情,培养顽强的数学精神实在是任重道远。因为教学内容是比较新的东西,我采取换位备课和换位教学的策略,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来研究学习来大胆展示自我,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维和创造还给学生。
六年级下册单元总结 第7篇
第六单元反思
每位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新课程标准教学新理念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把握这一理念的指导,向学生提供的是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而不再是定论式的客观数学知识结构,对于“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课堂教学反思如下:
1、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如用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作为贯穿正堂课的导线。以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注重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在数学教学中,我努力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培养他们一种愿意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例如,巩固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由易到难,针对性强。特别是改错,以病例的形式出示,把学生当成小医生,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在巩固练习时,还设计了开放题,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做到课结束趣尤存。
3、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探索的过程形成自已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已的想法。例如,我在教学“20xx—1000到底等于多少”这个问题时,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方法,这样不仅使他们明白遇到问题应该怎样去思考,而且通过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比较容易记忆。培养了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然,整堂课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1、由于本节课是学习如何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所以应该多让学生进行一些手上的练习,我在这方面做的不好,只注意了学生口头的表述,准备的练习只是让学生用嘴说,而没有亲自动手练。
2、在教学过程中,在解决难点问题时,还应该加大放手力度,让学生讨论充分,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
总之我们以后上课,不但要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同时要备好学生,尽可能多的想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便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注重将数学与学生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课上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去经历、体验、感悟,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给学生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使每位同学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六年级下册单元总结 第8篇
“解比例”这一课时内容比较简单,重在鼓励学生解法的多样化,所以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是这样来教学的:“解比例”时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这是本课的基本方法,在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再引导学生把比例和除法联系起来,用比例与除法的关系解。同时我还引导学生用比例与分数的联系来解。我认为这样鼓励学生解法的多样化,既可以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对知识的整体掌握水平,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但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一些问题:一是有的同学上课不注意听讲,把有未知数的乘积放到了等号的右边,虽然这也不算错,但与我们平时的习惯不大相符,看着有点儿别扭;
二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掌握的还不算好,个别同学看到分数形式的比例就不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了,还得把它转化成有比号的形式再用。这些表明我在教学时的疏忽,没有及时发现、解决问题,致使出现了这种情况。这个现象也提醒我,无论多么简单的知识,都要落实到位,千万不能大意。越是简单易懂的知识越是要耐心,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过关。
六年级下册单元总结 第9篇
第六单元总结
1、三位数整百整百相加时,个位数和十位数不变,只是百位数相加。
2、三位数整百整百减时,个位数和十位数不变,只是百位数相减。
3、先把两个加数中的整十数相加,先用整百数减去整十数,再把结果与被减数的整十数相加。
4、三位数加法不进位: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不满10不用进位。
5、三位数减法不退位:相同数位对齐,要从个位减起,减到最高位是0时,这个最高位0不用写。
6、三位数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满10,要向前一位进、三位数退位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借1,减到最高位得0时不用写。
8、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加数
验算加法的方法:(1)交换加法的位置再加一次,看和是不是相同。
(2)用和减一个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9、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和
减法的验算方法:(1)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2)用差加减数,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10、三位数连加: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遇到可以凑整的,可以先凑整,使运算变得简便。
11、三位数连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在一个算式中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头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因此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头的。
六年级下册单元总结 第10篇
本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会判断四个数是否能够组成比例。
2、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地解比例。
3、理解相关联的量,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4、认识正比例的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成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象,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5、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相应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的求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
6、认识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照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7、能运用比例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在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体会知识和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综合运用多种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对知识间关系的理解,提高数学素养。
根据学生的本单元数学总结,学生还有待提高和加强练习的知识点有:
1、如何判断成正反比例。
2、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互化,再准确一些是千米和厘米之间的转化
3、比例知识的应用,用比例解决问题
结合学生总结出来的疑难问题,我反思自己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在讲解如何判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中,我认为自己讲得很清晰,学生认为没有掌握好,上课时我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表达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可能是能做题而不能清晰地表达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一个量随另一个的量的变化而变化,他们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我让学生结合图像来认识,没有让学生自己画图像,看图像和画图像是两个内容,也就是说学生没有经历这一个过程,就得到了这样一个结果,缺少了过程的数学的经历是不完美的。
在用比例解决问题时,起初我没有刻意强调用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学生认为只要得出正确的结果就可以,还有一点是我起初没有让学生用数学法解决问题,如果先用数学法,看清第一步算什么,就能很清晰的判断是用正比例还是烦反比例解决问题,出现了问题的只能是我的课堂,没有重视学生得出结论,或者没有让学生去经历这一个过程,而是老师把知识抽出来讲给学生听,学生需要的是体验和经历,当剥夺了这一过程时,出现的五花八门的问题就不奇怪了,所以,我还是要认真的研究我的课堂。
2、关于比例尺的换算,厘米和千米之间的转化,源于我的表达不够严谨,说“千米化成厘米,在千米的数的后面加5个零”,这句话并不严谨,准确的表达是:“千米化成厘米,小数点向右移动五位”。这个在练习中我进行了加强的指导,学生基本上没有问题。
这个单元的反馈让我看到我的课堂上的一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让学生经历、体验,自己得出结论,而且能让多个学生重复正确的结论,强化正确的结论,也会重视错误产生的原因,认识错误,将错误转化为有效的可利用的资源。
六年级下册单元总结 第11篇
小学六年级下册英语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学会表达在过去时间内所做的事情,重点句型是: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 yesterday? I played you read books? Yes, I No, I didn’由于涉及到动词过去式的变化规则和读音规则,一般过去式又是学生的学习难点之一。在此基础上创设真实情境、组织有意义的任务或活动来展开一般过去式的教学,避免过分强调语法。本单元的内容安排体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A部分着重学习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变化,而B部分的重点是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变化,如:go----went, read----read等。在教学中,要注意多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内化,并达到学以致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能听、说、认读Let’s read部分的内容。能够读懂短文,并完成相应
在本单元的英语教学里,不管是听说还是读写,都离不开词汇。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是很重视词汇教学。每课出现的单词我会重点教学,所有的单词都要求学生必须四会掌握,即听、说、读、写,尤其是A、B部分。在本单元的英语教学里。我想英语课堂教学应更加需要情趣、体验、多维和互动,由教师的讲授型向学生的探究型转变。同时教师也要会欣赏学生,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学会知识,并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六年级下册单元总结 第12篇
解比例是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它与解方程有异曲同工之处,看似形式简单,实际上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是一个考验。
今天,我讲授的新课就是运用解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前,对比例的组成,比例的基本性质做了复习巩固,学生们对定义掌握的很好,能够将比例改写成乘法算式。我以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水到渠成,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意外生成。
这节课的困难之处,不在于重点解决如何解比例。而是在实际应用题当中,学生无法顺利的找到等量关系,这就意味着学生无法判断这道题是正比例应用题还是反比例应用题,这就给列出比例增加了难度。其次,即使学生找对了正反比例的关系,但在列式时往往位置混乱,不能够按照确定的前项比后项的位置进行组建比例,自然而然就会导致做题错误。以上两项都是关键性问题,如果在这方面出现错误,那么整道题的分析方向就发生了错误。
除了学生不能正确分析比例关系,列出比例式子以外,在解比例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常见问题。由于解方程方法的遗忘,学生在解比例过程中出现计算错误,未知项的移动导致计算符号发生错误,因而计算不准确。
以上问题是我这节课教学中所发现的,这几点值得深思,在接下来的复习课上,我应该重点加强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确保把这部分内容吸收消化且能灵活应用。
六年级下册单元总结 第13篇
Unit3
Last weekend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artA Let‖s learnA 教学目标 能听说读写短语:watched TV, washed clothes, cleaned the room, played football and visited grandparents。
能够听懂问句: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 并能做出正确的回答。能够运用新学内容完成Make a survey的任务。
教育学生熟悉身边的人所做的事情,并能做到经常关心别人。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听说读写短语:watched TV,washed clothes,cleaned the room,played football and visited grandparents。
(2)听懂会说句子: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灵活用。难点:5个加e d词组的读音和书写,掌握动词过去式和发音。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本课时所需的六张词卡。教师准备录音机和录音带。教师准备调查表。教 学过程
(一)、Warm up1、Let’s chant
Every weekend I climb mountains, what do you do ? Every weekend I clean the room, what do you do ? Every weekend I read books, what do you do ? Every weekend I go shopping, what do you do ? 然后,问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 复习与周末活动相关的动词短语。
2、Let’s start
T: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the weekend? 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动词短语,并引导学生回答,如:I usually play 通过简短交流,让学生回忆周末所做的活动,既复习了以前的单词,又为学习这些单词的过去式做了铺垫。
(二)、Presentation
1.猜周末活动呈现:last weekend washed the clothes
教师出示日历 T:
What’s the date today?请学生回答It’s ….然后教师将日历翻到上周日:What was that day?然后帮助学生回答It was last was the last 学习last weekend。
T: Now I know what you do on the what I usually do on the weekend?学生猜出后,T:I usually clean the room on the weekend I cleaned the room 板书clean the room 和cleaned the 由clean the room 到cleaned the room 符合认知规律,让学生自己从几个词组中找出发音规律,这样更容易记忆。同样方法呈现:watch TV watched TV wash the clothes washed the clothes play football played football visit grandparents visited grandparents然后让学生找规律,学生找出规律后,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上过去式的后缀-ed示范其发音,让学生试着找出发音规律。
学生听录音,打开课本跟读短语,学生小组内相互指读短语。
(三)、Practice
1.看动作猜词组
一名学生用动作表示上周末活动,其他学生说出过去形式动词短语。
2.接龙问答游戏
T: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
S1:I watched about
S2:I played about
S3:…………摘苹果游戏
黑板上画一棵大苹果树,每个苹果上都有一个过去单词,在树下放三个筐,每个筐上标上[t],[d],[id],让学生按正确发音把苹果放入筐里。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辨音能力
(四)、Production
1.Let’s find out
T: What did Zoom do last weekend?
学生回答He watched 教师补充Yes, he watched TV with his watched the else did he do? 引导学生说,He watered his did his homework, a survey Name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进行问答练习,鼓励学生完成教师发的调查表。完成后请几位同学上台讲解自己组内同学的上周末活动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小组内完成任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五)、Progress1、总结规则动词过去式词尾的读音:
(1).在浊辅音和元音后面发/d/
(2).在清辅音后面发/t/
(3).在/t/,/d/音后面发/id/
2.完成配套练习上的练习。
板书设计 Last weekend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Wash –washed clothes Clean –cleaned room Watch –watched TV Play –played football Visit –visited grandparents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art A Let’s talk
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句型: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played .能够完成Let’s try部分的练习。
3.能够正确运用重点句型进行对话,完成Let’s find out部分的游戏。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句型: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played .难点是该句型的问句部分,以及认读语音部分的三个双元音音标。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若干张图片。
2、教师准备录音机与磁带。教学 过 程
(一)、Preparation1、快举快读游戏,复习动词的原形和过去式,如watch TV watched TV wash the clothes washed the clothes
2、一个比划一个猜。一名学生通过动作描述上周末活动,其他学生说出过去式短语。
通过游戏的方式复习所学过的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3、Chant: Last weekend I played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watched did you do?
………….(二)、Presentation
1.Let’s try
T: What did Chen Jie do last weekend? Listen and .T:Now we know what Chen Jie did las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请学生回答 I played …教师板书并示范朗读句型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played 学生跟读,口拼句型。利用听力活动进一步熟悉本单元新词,并引入新句型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降低了难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3.接龙问答游戏操练主句型。如:
S1: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2:I watched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3: I played did you do last weekend?/How about you?
S4:…
4.在接龙游戏尾声老师打断学生的回答,接下去问Let’s me you play football last weekend?引导学生回答,Yes ,I No,I didn’t 5.同桌用课本配图进行意义操练。
(三)、Practice
1.听录音Let’s talk, 学生逐句跟读。让学生跟着录音机读,纠正学生发音。组中两人分角色操练对话。
学生展示:分角色朗读,表演对话。
What did Wu Yifan do last weekend? What did John do last weekend?
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然后跟读录音,同桌之间做对话练习。通过不同的形式,由整体到部分再到个人的反复操练对话,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强语感。
(四)、Production
1.连词成句
(1)did you last what weekend do(?)
(2)cleaned room I the(.)
2.Let’s find out
(1)、Make a survey
教师先教学单词yesterday,然后学生利用课本的调查表询问同学昨天的活动,操练句型: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I …….(2)、Have a report
请几名学生汇报调查结果,最后让学生把调查结果写成书面文字。如:Zhang Peng listened to music… I watched TV (五)、Progress 把Let’s talk 部分读给家长或同伴听。
板书设计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played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A Let’s read
教学目标
1、能听、说、认读Let’s read部分的内容,并完成相应活动。并能模仿短文描述自己或他人的周末生活。
2、读懂story time中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内容,能模仿短文描述自己或他人的周末生活。
2、本课难点是is的过去式形式was的用法。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一台录音机和相关录音带。
2、写有问题的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一)preparation: Ask and answer:
1、T:Wang Qiang: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S:I watched TV and did ask the other Ss:What did Wang Qiang do yesterday? S:He watched TV and did (在这里告诉学生回答他人的活动,只需要改变人称就可以了。其他地方跟回答第二人称时没有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转述他人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第三人称活动形式。
2、T: Li Tao: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 I washed the clothes、cleaned the room、read books and did did Li Tao do last weekend? S:He washed the clothes、cleaned the room、read books and did Li Tao was busy last (板书)明确地向学生解释is的过去式形式was的用法。
(二):Pre-reading
1、再询问两个学生,达到巩固…was busy last 这句话的目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提出更细节性的问题:
T: What did you do last Saturday morning/ last Sunday evening…?
SA: I(did)…last Saturday morning/ last Sunday evening…。生边答,师边板书。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Saturday morning、Sunday evening…等时间副词的用法。
(三)、In-reading
1、(1)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Wu Yifan did last weekend?展示小黑板Let’s read the passage and tick or cross: Wu Yifan was busy last ()Last Sunday was Wu Yifan’s grandma’s ()让学生带着简单的问题首次阅读短文,增加学生再次阅读的兴趣。
(2)、读后找生校正答案。
2、(1)Read again and finish the sentences of the (2)Point student answer the questions and 、(1)Please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finish the form:再次展示小黑板并拿出下发的调查表
Wu Yifan’s weekend Saturday morning Saturday evening Sunday morning Sunday afternoon
(2)看着调查表回答What did Wu Yifan do last weekend?完成课本上的第二个问题。设计意图:层层递进,帮助学生正确回答问题。
4、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If you have,pleas 、(1)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after (2)Read in groups
(四)Post-reading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Please write a passage about your was busy last Saturday Saturday the (五)Progress :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描述自己的周末活动,及如何询问别人的周末活动。希望同学们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Read the story time and answer ―What did Zoom do last weekend?
板书设计:
Unit3 A Let’s read
…was busy las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watched TV….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art B Let’s learn
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短语:went to a park, went swimming, read a book, went fishing, went hiking。
2.能够听、说、认读句子:What did you/(name)do last weekend/ yesterday? I(name)(did)last weekend/ you….? Yes, I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掌握四会词组
2.难点是掌握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形式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本课时所需的五张词卡及A部分所学单词。教师准备录音机和的录音带。
教学 过 程 1)Free-talk: T: What day is today? A: Today is…
T: What day was yesterday?(强调 yesterday)B: Yesterday/ It was… T: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C: I(did)…(用前几课时已经学的词组)2)Chain-drill: C: I(did)… did you do yesterday? D: I(did)… did you do yesterday? E, F…(ask the teacher)T: I went to a park
(1)继续Chain-drill,由教师引出并出示新授词组:went (2)学生已经了解了go的过去式后, 教师边用I went(这个动词用动作表示)表达自己昨天去做什么了,边做动作.让学生帮老师说出: went swimming, went (3)同样的方式,教师引出新授词组 read a book。教师教授read 的过去式发音,并让学生了解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1)听录音,跟读,教师领读,学生小组内互读短语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准确掌握所学新单词的发音)(2)自编一起哼唱歌谣。
Park,park,went to a park,I went to a park , swimming,went went swimming ,book,read a book,I read a book ,fishing,went fishing, I went fishing , hiking,went hiking, I went hiking (通过轻松自在的哼唱,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单词以及短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Pair work A: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 Did you …? B: I(did)…/ Yes, I )在问答过程中完成书中所示的表格.3)邀请几组同学到前面汇报调查结果。(1)完成活动手册相应内容。
(2)课后继续交流同桌的周末或前天的活动信息.板书设计
went to a park—go to a park
went hiking—go hiking
went swimming—go swimming
went fishing—go fishing
read a book--read a book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Part B Let’s talk
教学目标 能够听、说、读、写句型:Did you read books? Yes, I , I didn’能够完成Let’s find out 部分的活动。能够完成Let’s try部分的听力练习。
能够理解并会吟唱本单元第一页Let’s chant部分的歌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学生听、说、读、写句型:Did you read books? Yes, I , I didn’难点是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动词的原形和过去式形式。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单词卡片。教师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
Step 1 Preparation(1)Free talk: T: What day is it today ? Ss: …
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 Ss: … T: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yesterday? S1: I…last about you? S2: I…last about you?
(2)教师出示单词卡片,让全班学生分两组一起进行动词原形与过去式的快速变换问答。SA: watch TV SB: watched TV SA: go to a park SB: went to a park SA: go swimming SB: went swimming SA: read a book SB: read a book SA: go fishing SB: went fishing SA: go hiking SB: went hiking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复习所学过的动词过去式和句型,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Step 2 Presentation
and to me carefully and answer my questions, T:(出示钓鱼的卡片)I went fishing you go fishing ? 找学生试着回答:Yes, I No, I didn’(教师再出示读书的卡片)Ask: Did you read books ?学生回答:Yes, I , I didn’将引出的四会句子及答语板书,学生口拼句子。然后将句子Did you read books?中的read 划出。T: Pay attention to this word,/ri:d/ or /red/?解释:一般过去时态的一般疑问句用Did 提问,后面的动词用原形。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两部分练习Did you…? Yes, I , I didn’’s chant
教师问:Boys and girls, Did you go to a park yesterday?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教师继续说:I went to a park saw beautiful ‖教师板书saw和带读。然后说I saw the full moon, was ’s watch ’s chant you go to the park? Yes, I went to the you go at night? Yes, I went at you see the full moon? Yes, I saw the full you go last night? No, I went in a guessing game T: Ask: What did I do yesterday ? Guess!S: Did you…? T: Yes, I No, I didn’ What did …do yesterday ? S: Did you …? S1;Yes,I , I didn’让学生用学过的动词,四人一组练习Did you…? Yes, I , I didn’t这一句型。找几组学生对话。’s try
T: What did John do yesterday? Did he go swimming ? Did he go fishing ? Let’s listen to the and 学生听录音。然后教师核对答案。6.Let’s talk Ask:What did Mike do yesterday? 教师放录音,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然后找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听录音并跟读。
找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通过Let’s chant和游戏等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Step 3 Practice 1.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2. 让学生表演对话。
3. 把对话中的人物换成其他三幅图中的人物,让学生编出自己的新对话。
让学生由集体到个别的形式,对所学对话进行机械操练和有意义操练,也为下一步的拓展做好充分的准备。Step 4 Production ’s find out
(1)师生示范 T: Did you go swimming/…on the weekend?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Yes, I No, I didn’t,并在表格中划V或X。然后学生再向教师提问。(2)同桌互相调查。
a survey 让学生当小记者,四人一组调查上周末活动,然后找学生在班上展示。
本环节主要是语言的输出,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句型表达自己的想法,将本课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运用能力。Step 5 Progress 让学生拿出练习本,书写四会句子。听录音,完成配套内容。(P21)Homework: 跟读32页对话5遍,会背。把32页四会句子会默写。
板书设计:
Unit 3 Part B Let’s talk
see---saw Did you read books?
Yes, I , I didn’t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Part B Let’s read
教学目标 1. 能够听、说、认读Let’s read 部分的短文并完成文后的练习。2. 能够完成Task time中的任务。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能理解并会朗读Let’s read部分的短文。
难点是认读一些新语言,如:We read funny tongue twisters my kite flew into the was very grateful to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一只风筝。教师准备一台录音机和相关录音带。学生准备3单元单词卡片。教学过程
Step 1 Preparation(准备活动)
(1)Let’s (让学生齐唱3单元Let’s chant部分的歌谣)用Let’s chant既复习了所学的动词过去式,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Review the words in Part (教师出示词卡,让学生齐读并拼写B课所学的短语)(3)Free talk T: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1: I went Did you read books/…?
S1: Yes, I No, I didn’ Did you…?
S2:Yes, I No, I didn’… Step 2 Pre-reading(阅读前活动)
1)Teach: Tongue twister 和We read funny tongue twisters (教师出示几个绕口令,让学生跟录音朗读。)教师说:Let’s read some Tongue twisters together。
引出Tongue twister,然后板书,领读并且让学生由集体到个别轮流读单词。接着教师提问:―What did we do?‖ 帮助学生回答:
― We read funny tongue twisters ‖教师边板书边领读,并让学生由集体到部分再到个别轮流读此句。注意再次强调这里的read是过去式形式。
2)Teach : Suddenly my kite flew into the (教师拿出风筝,一边做放风筝的动作一边问:)―What am I doing?‖学生回答:― You are flying ‖ 教师继续说:―Yes, and I like flying kites very what I did last ‖ 学生猜到是―fly kites‖ 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I flew kites last 板书―flew‖ 并领读。强调 flew是 fly的过去式。教师继续说:―I flew kites last was that? ‖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Suddenly my kite flew into the 教师边板书边领读,并让学生由集体到部分再到个别轮流读此句。并强调 flew into这一短语。
3)Teach: I was very grateful to 教师接着说:―At that time, A dog saw the did the dog do ? ‖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He jumped into the lake and swam to minutes later, he returned the kite to 最后引导学生回答I was very grateful to 教师边板书边领读,并让学生由集体到部分再到个别轮流读此句。并强调 be grateful to这一短语。在阅读前,创设一系列情景突破文中的难点句子:We read funny tongue twisters my kite flew into the was very grateful to 为下面的阅读扫除了障碍.Step 3 In-reading(阅读中活动)(1)General reading 略读
T:
Today Zhang Peng walked to Mike’s home, What did they do? Where did Zhang Peng go? Do you want to know? Now 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silently, then answer my questions:
they read tongue twisters together? Mike fly kites?
the dog jump into the river? Check up the (2)Detailed reading 细读
T:This time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answer my you have something difficult, you can circle can talk about in your did they do together? did Zhang Peng go?
returned the kite to Zhang Peng? Check up the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Ss: (归纳总结过去式的变化规则。)(3)Read and write 读写
T: This time let’s read the passage aloud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on your books,Then write the answers on your up the (4)Listen to the tape 听音并跟读 Listen to the and the passage after the passage after the little (5)Read aloud 朗读
Read and try to retell the passage in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章,并且让学生找出难点和疑点,与老师进行探讨,这样能诱发学生自主尝试的动机,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Step 4 Post—reading(阅读后活动)Retell the 通过听、说、读、写,对所学语言进行重组和创造,以促进语言活动中多维能力的发展。Step 5 Progress(发展提高)(1)Summary(归纳总结本课出现的动词过去式)(2)Do activity up the :Write a passage《My Last Weekend》
板书设计
Unit 3 Part B Let’s read
Tongue twister We read funny tongue twisters
saw Suddenly my kite flew into the was very grateful to
returned
studied
六年级下册单元总结 第14篇
本节课课前布置了前置作业,通过前置作业的三个大题来进行教学。
首先,先复习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在引入新课解比例。然后,根据老师给的例题自觉完成解比例的3个小题,学生方法掌握较好,但计算能力有待加强。
具体教学解比例的时候渗透转化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学生并不陌生,在学习圆的面积,圆柱体的体积是就是用到了转化的思想),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个比例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让学生体会到解比例与解简易方程的区别与联系。关键是要先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转化成简易方程,再运用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完成剩下的步骤。
单独教学完解比例后再来教学例2。本来教材的编排是先教学例2再教学例3,在备课时我觉得在例2里既要教学如何解比例,又要教学如何根据题意列出比例,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困难,()所以做出先教学例3再教学例2的调整。这样调整后难度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很好。
整节课下来,学生能按设想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问题:
在备课时觉得例3在解比例的步骤上有些不好。写成2.5×6/1.5这样的形式,学生在遇到了分数的时候会出现繁分数,所以把这个步骤舍掉了,让学生先算出乘积后再除以1.5。可是做一做中的题却出现了始料未及的问题,结果学生再除的时候除不尽,个别学生选择约数而不是用分数表示结果。后来反思例题在这一步的编排上的用意。可以让学生先约掉一部分数后再进行计算,会降低计算的难度。让学生体会解比例与解简易方程的区别与联系时,引导不够到位。前置作业的练习题需改进。
六年级下册单元总结 第15篇
本节课重难点是解比例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是理解“解比例”的含义。我是通过复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出的。给出两种形式的比例,利用比例的基本形式改写成乘法等式。这样自然就引出了解比例。掌握解比例的方法是教材的一个难点,因为解比例的方法与解一般方程的方法是有所区别的,解比例的方法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先把比例转化成内项乘积与外项成积相等的形式(即方程),再通过解方程来求未知项的值。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独立解决的方法,让学生独立解决,求出相应的未知数的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认本课时新内容不多,主要把新知识融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依靠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本课设计时重点展示如何将新知识(解比例)转化成学生原有知识(解方程)的过程,并且这个转化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上,教学中运用“同学们能运用原来学习的知识求出34∶12=x∶49中x的值吗?”的提问,密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学习的策略,然后运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不足之处:1:30分钟不够用,练习较少。2:网络卡顿,耽误时间。
六年级下册单元总结 第16篇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检测题
一、想一想,填一填。(18分)
1、在4 :7 =48 :84中,4和84是比例的(),7和48是比例的()。2.4 :5 = 24 ÷()=():153、大圆的直径是4厘米,小圆的直径是2厘米,大圆和小圆周长最简单的整数比是(),面积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4.图上距离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8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5.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图上6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千米。实际距离150千米在图上要画()厘米。6.12的约数有(),选择其中的四个约数,把它们组成一个比例是()。
7.一种精密零件长5毫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2∶1的零件图上长应画()厘米。
8.加工零件的总个数一定,每小时加工的零件个数的加工的时间()比例;
订数学书的本数与所需要的钱数()比例;
加工零件的总个数一定,已经加工的零件和没有加工的零件个数()比例。
9.如果x÷y =712 ×2,那么x和y成()比例;
如果x:4=5:y,那么x和y成()比例。
10、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 16,则另一个内项 是()。
二、请你来当小裁判。(9分)
1、由两个比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2、把一个比的前项扩大2倍,后项缩小2倍,这个比的比值不变。()
3、正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边长和边长不成比例。()
4、汽车的速度一定,所行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5、如果8A = 9B,那么B :A = 8 :9。()
6、图上距离总比实际距离小。()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9分)
1、图上6厘米表示表示实际距离24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A、1 :40000B、1 :400000C、1 :40000002、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边长的比是2:7,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面积的比是()A、2 :7B、6 :21C、4 :14 下面第()组的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
A、8:7 和 14:16B、 和 3:1C、19: 110 和 10:9 三角形的高一定,它的面积和底()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
5、铺地的面积一定,砖块的面积和用砖的块数()。A、成正比例B反比例C不成比例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统计》检测题
一、想一想,填一填。(16分)
1、要统计某学校各年级的人数,可以选用()统计图。
2、要表示各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选择()统计图比较合适。
3、要表示各种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选择()统计图比较合适。
4、要反映某食品中各种营养成份的含量,最好选用()统计图。
二、判断。(16分)
1、统计图比统计表更直观,更形象。()
2、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3、要表示一个人一天体温变化,最好选用条形统计图。()
4、小刚记录了本周每天的平均气温,他制成扇形统计图表示整周的气温变化情况。()
三、右图是某超市各种商品存放率的统计图。(4+5+5=14分)(1)食品类商品存放率比日用品多()%。
(2)已知超市里共存放了4000件商品。日用品存放了多少件?
(3)有人认为食品类的商品存放的最多。你同意吗?请说出理由。
四、下图是六(1)班同学喜欢的体育活动情况统计图。分析判断。(4+7+4=15分)(1)六(1)班同学最喜爱哪项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多?
(2)你能看出喜欢哪项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少?为什么?
(3)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六年级下册单元总结 第17篇
EEC六(下)第五单元What kind of pizza do you want ?
一.单词
cheese干酪size 型号,尺码kind 种类,和蔼的,善良的 large 大的 medium 中等的slice 片,块cardigan 羊毛开衫full 饱的,满的clothes 衣服glass 玻璃杯cup 茶杯 pair 对,双 slippers 拖鞋soda碳酸饮料 finally 最后,终于bite 咬chew 咀嚼
二.短语
cheese pizza 干酪比萨饼 by one twenty 到1:20 turn on 打开 turn off 关掉 too many/ too much太多running shoes 跑鞋a glass of water 一杯水 a jar of jam一罐果酱a cup of green tea 一杯绿茶a bottle of soda 一瓶苏打水a piece of cake 一块蛋糕 a slice of bread 一片面包 two boxes of chocolate两盒巧克力four pairs of chopsticks 四双筷子 what size 多大(尺码)what kind of 哪种 a medium cardigan一件中号的羊毛衫
三.重点句子
kind of pizza do you want ?A cheese pizza , size do you want ?Large / small / medium , else ? No, ’s long will it take to get here ?About ’ll be there by one you for many slices do you want ?Three slices, ’t that too much for you ?No, I can eat that you want one more slice ?No, I’m can’t eat any many slices of bread do you want ?I want three slices of shouts at Xiaoxiao to order a large , there is one slice of pizza ’t bite off more than you can 贪吃嚼不烂(量力而行)。
六年级下册单元总结 第18篇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底面,周围的面叫做侧面,底面是平面,侧面是曲面。
5、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
6、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即S表=S侧+S底×2或2πr×h + 2×πr2
7、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即S侧=Ch或2πr×h
8、圆柱的体积=圆柱的底面积×高,即V=sh或πr2×h
(进一法: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数的时候,省略的位上的是4或者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9、圆锥只有一个底面,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
10、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测量圆锥的高: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11、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
12、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即V锥=1/3 Sh或πr2×h÷3
13、常见的圆柱圆锥解决问题:①、压路机压过路面面积(求侧面积);
②、压路机压过路面长度(求底面周长);
③、水桶铁皮(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
④、厨师帽(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
通风管(求侧面积)。
六年级下册单元总结 第19篇
授完了“成正比例的量”这部分资料之后,我有以下感受:
1、小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我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仅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其活力与灵性。数学的教与学应当联系生活,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的“书本中学”为“生活中做数学“。本节课一开始我就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遇到的数量,学生兴趣高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
我引导学生对数学书进行研究,相关联两个量的关系便丰富地呈现出来:
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就越厚
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就越重
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的价格就越高
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的张数就越多
书的厚度、重量、价格、总张数随着书的本数的增多而增多
让学生明确了我们今日要学习的新知识和生活的联系是如此的密切。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2、重视学法指导,为新知建构铺路搭桥
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不难,可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去确定两种量成不成比例关系就很难,所以我在教学时,为了突破难点有意设计了一组确定题,涵盖了学生可能会碰到的几种情景。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引导学生思考你在做这种题时可能会碰到哪几种情景,应当如何去思考,指导学生学会反思,举一反三。使学生经过解决具体问题抽象概括、构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及时反思,在回顾反思中理清思路,不断提升思维的层次。
3、让学生在探索、分析、理解中学习数学
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我观察、讨论分析、发现规律。我为了给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的平台,供给给学生几个讨论交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本事。学生参与了知识的构成过程,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4、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能够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例如:我让学生完成表格之后,思考你得到了什么信息?然后思考下头的问题:统计表中有哪几种量?哪种是变化的量,哪种是不变的量?体积和高度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这样让学生着重去寻找表中的规律。在学生深入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后,必会发现表中的两个量变化规律。这样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另外,由于事例熟悉,且数据计算起来很简单,便于学生口算,学生学习时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上,进而便于提示正比例的意义。
不足之处:由于本节课所学资料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所以教学节奏有点慢,导致后面的练习不够充分。
六年级下册单元总结 第20篇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体会余数的含义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数学思考: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悟到人民的卓越智慧,提高审美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课时安排:9课时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4课时 2.解决问题„„„„„„„„„„„„„3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4.小小设计师„„„„„„„„„„„„1课时 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页例1。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过程:
观看动画,引出活动
问题: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
二、摆一摆,比较感知
(一)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把下面这些 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问题: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6÷2=3(盘)问题:
这个算式什么意思?
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到了?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问题:
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打算怎样做。这1个草莓怎么不摆了?
能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7÷2=3(盘)„„1(个)问题:
这个算式什么意思?
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到了?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问题: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讲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有余数的除法”。
追问:余数表示什么?
(四)圈一圈,填一填,及时巩固
要求:
(1)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一)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问题:用9根小棒,你能
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请你动手摆一摆。
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摆的意思吗?
如果用10根小棒来摆呢?
根、12根呢?
三、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二)活动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小棒摆
余数和谁有很密切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余数<除数
。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问题:
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说一说,也可以摆一摆
证明自己的想法。3.如果用这些小棒摆 呢?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第64页练习十四,第1题、第2题。第二课时:竖式与试商 教学目标:
在操作中建立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表征形式与其他表征形式的联系。在比较中理解除法竖式。教学重点:
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运用旧知解决问题
(一)呈现题目,明确题意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问题:
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 “每4根分一组”什么意思?
问题:结果怎样呢?自己动手试一试。提示:可以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
(三)交流想法,解决问题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问题:结果怎样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研讨竖式,理解各部分含义
(一)尝试书写,交流想法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尝试:摆、圈、列除法算式的办法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
知道吗,除法也可以写成竖式,想一想摆、圈、写算式 问题:你是怎样写的?说一说你的想法。
二、研讨竖式,理解各部分含义 预设:
尝试书写,交流想法
指导书写,建立联系
过渡:这位同学的写法,就是我们通用的竖式写法,你知道应该怎样写出来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指导书写,建立联系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13÷4=3(组)„„1(根)除法也可以写成竖式:
独立书写,及时巩固
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问题:
竖式怎么写呢?请你自己写一写。小组互相学习,看看写得怎么样。这个竖式中的每个数什么意思? 交流想法,体会试商方法
问题:我们应该从哪儿开始思考呢? 回顾例题,整理所学内容
问题: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哪些问题? 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五、课堂作业
作业:第62页“做一做”,第1题。
第63页“做一做”,第2题。
第64页练习十四,第3题。
第65页练习十四,第4题、第5题。第三课时:解决问题(例5)
教学目标: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要采用“进一法”得出问题的答案。教学重点:用不同表征方式理解“进一”的道理。教学难点:用进一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审读题意,交流理解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 “至少”是什么意思?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二、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一)独立尝试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
请你自己试一试。
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
(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
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呢?这里有几位同学的想法,我们一起看一看。
二、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三)讨论辨析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
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还有的同学认为 至少需要6条船,你觉得呢?
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
三、结果检验,梳理强化
检验: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梳理:解决同一个问题,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在研究3位同学的想法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有27 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 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问题: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至少要运多少次啊?你是怎么想的? 监控:为什么要“加1”。交流理解,提升认识 审读题意,独立尝试
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问题: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追问:“最多”是什么意思?
(二)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 问题:
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 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 对比感悟,提升认识
问题:
这个问题和刚才解决划船的问题哪儿相同?哪儿不同? 刚才余下“2人”就要增加1条船,现在余下“1元”,怎么不增加1个面包呢?
想一想今天研究的问题,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五、课堂作业
作业:第69页练习十五,第1~3题。第四课时:解决问题(例6)教学目标:
经历观察、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2.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规律,引出新问题
问题:横线上画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引出: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接着摆下去,第12个图案是什么?
第17个呢?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方法交流
(一)理解题意,自主尝试
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小旗。这样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问题: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探究: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
请你自己试一试。
提示:可以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
问题: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这里有几位同学的想法,我们一起看一看。
(三)数据变化,体会方法
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想到了几种好办法?
谁再简单说一说?
检验:这个问题解答正确吗?我们一起来答题吧。
变化:如果求第20面小旗的颜色,你准备怎样解决问题?
试一试。
第25面呢?第29面呢?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
(四)变化练习,完善认识 问题:
读一读,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第27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自己试一试。
有的同学发现27÷3=9没有余数,该怎样判断呢? 小结: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
没有余数
说明正好分完,就是每组最后一个。按照例6的规律接着往下摆,第27面小旗应该 是什么颜色?
三、巩固练习,积累经验 1.
按照上面的规律穿一串珠子,第24 个珠子应该是什么颜色?
要求:
(1)读一读,说一说知道了什么。(2)独立解决问题。(3)你是怎样做的? 第32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 要求:
(1)独立解决问题。(2)你是怎样做的?(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四、课堂作业
一个星期有7天。
(1)六月份有30天,有几个星期?还多几天?
(2)如果六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那么6月1日是星期几? 完成建议 :
第一问独立完成。
第二问指导找关键信息:30天、7天,体会商和余数 与这个问题的关系。
小小设计师 教学目标:
1.能辨认出生活中的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等运动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贴或设计图形,并将所设计的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运动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能将同样的图案拼在一起,并根据实际确定所观察成果的基本图形,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
3.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图形运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在欣赏图形运动所创造出的美丽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教学重点: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教学难点:根据给定的图案找基本图形。教学过程:
综合与实践
一、欣赏,揭题
我们经常在桌布、墙纸等生活物品上见到下面这类图案。它们都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得到的。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动手,创作
剪下教材第123页中的图形,与小组同学一起在正方形里贴出喜欢的图案。
三、交流,欣赏 每个小组先自我评比,然后再推荐给全班同学。说一说好在哪里,你有什么改进的好想法吗? 解决问题的过程:明确要求、作好计划、通过操作解决问题、组织好交流 活动目的
结合图案的设计,感受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培养学生的简单推理能力。
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创造美。
四、课堂总结
六年级下册单元总结 第21篇
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在进行比例的分析比较中了解我国的国情,增强环保的意识以及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等。
总之,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颇多,学习兴趣盎然。但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学生搜集的百分数没有最大程度地开发出来,只是在上课初让学生说说你搜集了什么百分数?是从哪里搜集到的?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材料,学生对自己搜集的百分数是最感兴趣的,在了解百分数的意义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手中的百分数的意义并进行交流,我想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却没有抓住这一点,失去了这么好的一个材料。
六年级下册单元总结 第22篇
正比例的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学会了分析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学习反比例知识以及进一步研究数量关系的基础,资料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使学生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实际教学中,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主要体此刻以下几点:
1、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所以我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相互关联的两种量。如:一个人的“体重”与“年龄”;
从家到学校“已经走过的路程”和“剩余的路程”……等等。然后出示一组具有正比例特点的例子,再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2、在探究中发现
探究学习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我们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本课教学中,我经过表格列举出两种变化的数量在必须的情景下变化的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自我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扩大(或缩小)若干倍时,另一种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并且这两种数量对应的数的比值始终不变。从而理解正比例概念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究中获得新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学习兴趣。
3、在交流中升华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交流的时间、空间,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把探究中的发现,经过相互交流的形式进行展示,使每个学生不但展示了自我成功,也分享了别人的成果。学生不仅仅学到了新知,在其他方面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4、在生活中应用
学习数学目的是运用数学,也就是为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为此,在归纳总结出了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安排了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关系的例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本事,从而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5、在练习中发展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在练习的设计上,我除了设计理解正比例意义题型之外,重点设计了对学生运用正比例意义去确定生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题型。在练习设计上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不一样的学生都有必须的发展。
6、在反思中提高。
反思整节课教学,基本体现了“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使学生在交流评价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丰富的体验,较好的实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
六年级下册单元总结 第23篇
今天教学了《解比例》,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结合赵老师的指导,回顾这节课,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以下两点值得反思的地方:
1、在新授教学中,大体上能够让学生有安静的时间思考和完成作业,但在某些环节的处理上,还应放手让学生去做,还学生“主人翁”的地位,例如:让最差的学生板演检测题后纠错时,没有让中等生纠错,而是我带领学生一起纠错,在最后一个学生列的小数除法竖式错误时,我没有及时纠正讲解,应该再给学生强调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2、课堂气氛不是太活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让学生练习做题,老师当面批改,没有采用竞赛的方法激励学生。
总观整堂课,有很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加精细,有很多细节可以成为课堂的亮点,但由于自己的疏忽,不足,而埋没了他们。虽然很遗憾,但正是因为这些遗憾,才会有我今后的成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把“永威模式”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中,提高课堂效率。
六年级下册单元总结 第24篇
正比例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好处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好处。我在教学时首先细致安排学生初步感知,透过让学生写出路程与时光的比,求比值,找规律,写数量关系,让学生初步感知正比例的要点。第二,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学生还不能构成正比例的概念,所以,我变换情境,选取与例题不一样的数量:铅笔的数量和总价,耕地的时光和耕地总公顷数。让学生反复感知正比例概念的规律。这样既拓展了教材,又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高度概括正比例概念打下了基础。第三有了前面充分的感性认识,我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有序的思考,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突破正比例概念中的一些关键词,如: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数,比值等,学生在合作学习时互相交流,互相讨论,把各自对正比例概念的感知会聚,综合,从而抽象出正比例的好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必须,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