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忙着把稿子端给领导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别忙着把稿子端给领导,供大家参考。
别忙着把稿子端给领导
我反复说过,写稿子的人要有一点“工匠精神”。如果你注意观察一个工匠,不难发现他们在完成一件作品后都要仔细检查一遍再交给顾客。就如同庖丁解牛中说的一样,当一头牛已经“如土委地”,庖丁还要先“为之四顾”,然后才能为之“踌躇满志”。我们这些文字匠也不例外,写好了一篇稿子后不要以一种应付差事的态度,往领导手中一放就万事大吉了,也要仔细检查核对,确保准确无误后方可交给领导。
检查核对什么?最低层次或者说最起码的要求是检查核对有无错字和病句,这些我在前面都已经说过。这里要说的是更高一级的检查核对。大体而言,需要从具体的文字中跳出来,摆脱“只见木不见林”的状况,从全文的视角再看以下几点:
第一,要看领导的意图都完整地体现了没有。我们是为领导提供文字服务的,写出一篇稿子必须要首先符合领导的要求。常言道:“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我的习惯是,每次要交稿之前,一定拿出笔记本,逐条对着领导的交待事项或者市委常委会上的记录,看看有没有缺项漏项,尤其要注意是否有领导事后提出的最新要求,如果有遗漏,立即着手补上。另外还要注意,对在起草期间与领导沟通时领导特别强调的事情,一定要检查一下是否在文稿中进行了突出强调,如果只是简单提及就要进一步增加笔墨予以强调。
第二,要看基于领导的思维,考虑问题的几个角度都关照到了没有。我在前面曾经说过,领导思考问题时会考虑如下几个因素,即“上级怎么提的,基层怎么盼的,别人怎么干的,专家怎么说的,我是怎么想的”。我们在起草出文稿之后,也需要对照这几个因素,看一下是否都有所关照,这样审查一遍会使文稿变得思考更加周到,提出的思路措施更有针对性。
第三,要看文章的结构平衡与否。一篇稿子特别是几个人分头起草各部分的那种稿子,在统稿完成之后,一定要最后再通读一遍,看一下每一部分是否有畸轻畸重的现象,如果有的话抓紧进行调整。
第四,要看逻辑关系清晰与否。一般而言,一篇稿子在起草前都会详细列出提纲,因此这种情况不大常见。但是要注意的一点是,有时候会在起草过程中头脑中产生了新的思路,或者又找到了新的可以支撑观点的典型事例,这时就有可能打乱原定的提纲,如果不留神就会影响到既有的逻辑关系。因此,负责最后把关的审稿人必须对照原提纲看一下,找到突破原提纲的文字,着重审查一下放在这里从逻辑关系上看是否合理,如果出现逻辑关系不清楚,就需要重新思考材料的位置和取舍,把逻辑关系捋顺。
第五,要看所用的数字、术语和典型案例准确与否。引用数字、术语或事例出现差错,这是稿子在最后审查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我曾经修改过一篇稿子,里面出现了一个事例,这个事例是一个化工厂的典型,这里提到这个企业的产品名称。当时我的同事把稿子交给我之后,我凭着有限的有机化学知识,总觉得这个化工产品的名字似乎有一点问题,但又说不好是哪里不对。于是让同事核对下面报上来的原始素材,也没有发现问题。我仍不甘心,又让同事给这个企业办公室负责提供这一素材的人打电话,最后企业发现在上报材料时这个产品的名字上漏掉了一个字。实际上,最后的文稿审核经常会发现此类问题。
第六,要看有没有新观点、新思路、新表述。一篇像点样子的文稿是很讲究“出新”的。关于这一点,我会在后面专门开一篇文章单独讲。在这里就简短截说吧,就是最后审稿人要看一下这篇文章中有无“亮点”,所谓“亮点”无非就是能够吸引人的新观点、新思路、新表述亦或新结构,总之是要有能吸引人的地方,否则就是“老和尚的帽子——平扑塌”,这种一点亮点都没有的东西,还是最好再重新写过,别让领导看了说出不好听的话来,免得自取其辱。
上面说了这么几条,其实最后可以归结到一句话上来,那就是我们的工作要对得起文字匠这个“匠”字,做到精益求精,稿子不磨到最好绝不出手。
推荐访问:稿子 忙着 领导 别忙着把稿子端给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