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文章:基层党建工作调研思考【精选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调研文章:基层党建工作调研思考【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调研文章:基层D建工作的调研思考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新时代,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统筹推进xx队伍基层D建工作,以基层D建引领队伍发展,已经成为xx队伍快速转型升级背景下党的建设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基层D建工作的尝试和探索
面对基层D建工作发展建设的困境,在长期的具体实践中,xx支队党委主动应变、积极创新,坚持不搞脱离实际的“高大上”的笼统的“战略”措施,主动谋划推动一些符合自身站位接地气可操作的“简小易”的具体的“战术”动作,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在基层D建工作上形成了一些可推广、能复制的方法措施,确保了规定动作做到位,自创措施有效果。
(一)搭车借力,融入地方发展。坚持“一线工作法”,每逢重要节日、重大活动,支队党委成员便走进基层队站、深入执勤一线指导调研。基层队站党组织始终高度重视班子建设,严格规范落实“三重一大”事项报备、议事决策、民主集中制、双重组织生活、中心组学习等制度,将“第一议题”延伸到党支部一级。推行“十议”提醒、报备、抽查、评估、通报机制,党委会(支委会)议题必须报请上级党组织审核把关,力戒跑题漏项,每月上级党组织实地或视频出席、点评党委会(支委会),做到纠偏正向及时,每季度调阅核查会议记录本和会议录音,防止“小官讲大话、集体讲套话”。
(二)建章立制,规范D建秩序。坚持将“请进来”与“走出去”深度融合,与州委党校建立长期政治学习机制,活用驻地教育资源,用“开放式、沉浸式、互动式”教育取代传统的“关门搞教育”“照本宣科”“坐而论道”,确保学习效果持续“发酵”。在人才培养和发展党员上积极争取州委组织部的支持,选派干部前往州委组织部、州纪委跟班挂职锻炼,将全体干部、党务工作者、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纳入地方组织的各类政治、业务、入党培训班。积极融入地方表彰奖励体系,持续加大“边疆、民族、老典型”推先树优力度,让身边鲜活典型“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了党群团、工青妇等各条线推先树典全面开花、硕果累累。
(三)明责履职,竖起党员形象。坚持“一把手”带动“一班人”,“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为党组织书记量身打造“精品一课”和“书记党课”,推行“党员值班员”“四前”实践活动,让党员身份“亮”出来、先锋形象“树”起来。根据日常掌握和年度考核情况,抓准“个性”、掌握“全貌”,每年为大队党委班子及班子成员绘制“政治画像”,做到“见画如见人”,客观真实掌握政治生态全貌。规范D建阵地,建设党员活动室,统一配备D建书柜和党徽领取处,发放党的最新理论书籍和《中央党校D建部学者讲D建实务系列丛书》。落实党务公开制度,做到固定内容长期公开、动态内容定期公开、重大事项即时公开,全面提升党务公开工作水平,扩大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基层D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功能相对弱化。“D建引领”是服务大局的应有之义,是推动中心工作的政治保证。支队、大队、消防站三级党组织联动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出现“上热中温下冷”的情况,不能够做到环环相扣、层层压实,D建工作力度和效果层层递减。D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政、相互割裂、融合不深入的现象,推动全局工作的系统性不够,缺乏整体性合力,致使“D建带队建”名存实亡。把政治和业务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在研究D建工作时,不善于围绕中心工作谋篇布局,在谋划业务工作时,也无意将D建工作融入其中,不知道如何发挥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造成部署D建工作成了脱离业务的自我循环,落实业务工作时“借”不上D建之力。主要是对什么是中心、如何抓中心把握不准,分不清哪些是重大问题,哪些是一般问题,该管的没管住,该放的没放开。片面认为组织生活就是开展政治说教、传达文件、发展党员、文体活动、催交党费,未能将重点工作推进、队伍发展建设与党的建设同部署、同推进,直接造成了D建工作和中心工作的分离脱节,割裂了彼此间的紧密联系。对“D建带队建”的理解有偏差、执行有错位,盲目追求破解D建与业务“两张皮”的问题,随意把组织功能与行政功能混为一谈,没有正确理解D建工作“战略”统筹与业务工作“战术”落实之间的本质区别。将D建引领泛化,随意将D建嫁接到某项具体工作中去,言必称“D建引领”,一切工作冠以D建引领,将D建引领随意化、形式化、庸俗化。在强行将D建融入业务的情况下,导致D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空对空”,既影响了业务工作的开展,也影响了D建工作的严肃性,更影响了党组织在队伍中的权威。
(二)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当前党员队伍现状与现役时期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改革转隶后,xx队伍入党比例下降,加之消防员交替加快,消防员党员人数也随之下降,“花名册”党员、“口袋”党员现象层出不穷,在党不言党、姓“马”不信“马”的问题逐渐显现。管理教育随意化。问卷结果显示在党员与非党员教育管理上,75%的人员认为“没有区别,一视同仁”,这充分表明基层党组织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一般化、群众化,没有凸显出对党员队伍的更高要求。随着专业化、职业化的不断推进,培训、公差的党员人数和在外时间都有所增长,对这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仅仅停留在“线上”沟通交流和被动汇报上,个别流动党员更是长时间无法参与组织生活,教育难以实施,管理难以落实,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当前,基层队站消防文员党员均已纳入消防站党支部,由于其工作时间及内容与消防站的不同,致使其无法参与日常组织生活,消防站党支部也不愿对其进行教育管理,消防文员党员失控漏管的问题突出,党员意识严重下降。管教效果一般化。问卷结果显示仅有58%的党员知道自己的入党时间(详见图11),充分表明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没有真正入脑入心,不注重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的党员党性淡簿,日常工作中把自已等同于普通指战员,居家过日子思想严重,关注家事私事多,关注队伍发展少;
有的党员躺平摆烂,得过且过,在指战员中威望不高,总是“言必行、行未必果”;
有的在开展党员民主测评时,不将政治表现、自身综合素质作为重要参评依据,往往把业务工作开展得好坏,作为评价全年工作成绩的主要依据。
(三)制度落实还需严实。虽然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在不断深入,但是,对标准化规范化的理解还存在偏差,具体落实上不严不实、缺斤短两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党员则是对开展D建工作“冷眼旁观”。对出台的党内法规制度不学不懂不了解,制度执行存在“上热中温下冷”,先紧后松、上紧下松、外紧内松,机械执行、选择执行、繁琐执行、变通执行等问题,没有真正把制度要求落实到位。不能较好地坚持D建工作的各项日常制度,热衷于搞不切实际的“花架子”,把制度建设成果,体现为挂在墙上,写在纸上,组织生活制度抓得不实,沦为了“流水线”、形式化。有的把D建活动搞成“拍照留念”的痕迹,有的热衷于“学习积分”或“笔记字数”,还有的追求“活动过程”。“三会一课”、民主评议等规定动作没有做好,所谓的“自选动作”成了无源之水,使得D建标准化规范化走向了虚化、弱化。有的用指战员大会、队务会、班务会代替党委会、支委会,甚至于党内会议宿舍开,议事决策不严肃不规范,拿不准“三重一大”,大事议不透、小事议不完;
有的对民主集中制理解不透,用文件联签、个别酝酿、书记副书记碰头代替集体研究,用主官决定代替集体决策;
有的组织生活落空,党员干部不上党课、不汇报思想、不过双重组织生活,甚至于把行政职务带入党内,习惯“里里外外一把手、大事小事全当家”。
(四)政治教育不相适应。没有真正将政治教育纳入党组织重要议事日程,存在重工作、轻学习的现象。缺乏全局眼光,就D建抓D建,习惯于在旧圈圈里以老套路开展工作,主动顺应社会发展、回应群众期待和党员需求不够。在抓党员思想教育中缺乏针对性,没有充分结合上级部署、任务变化、现实需求顺应时代发展地开展教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照搬照抄、“涛声依旧”。尤其是对指战员关心的热点事件、反映的难点问题、在意的政策规定漠不关心,熟视无睹,没有很好地激发党员主动学习的欲望,导致“理论武装”趋于纸上谈兵、一知半解,让党组织在指战员中的威信大打折扣。在推进“线上”教育的过程中,渐渐走偏了方向,只求新颖,不讲标准,将娱乐性误读为、曲解为、混同为思想性,丢失了看新闻、观影片、读报纸的老传统,将“线下”的“面对面”变成了“线上”的“键对键”,思想的碰撞少了灵魂,情感的交流缺了真挚。虽然探索运用了信息化技术或新媒体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仅仅将其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简单用以扩大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覆盖面,内容上难以突破,习惯僵化的机械灌输,用传统的思维方式、老套的内容运行信息化平台,出现“新瓶装旧酒”的现象,造成老党员“不会开新瓶”、年轻党员不愿“喝旧酒”的尴尬境地。用“学习积分”代替学习成效已然成了主流,政治教育失了帧、变了味,静音听广播、快进看视频、评论靠复制也成为了人人都会的“技能”。“线下”教育内容枯燥、形式乏味,满足于群里发链接、会上读文件、课上抄笔记,将抄笔记与上党课混为一谈,也没能发挥好党员活动室和红门影院的作用,仅仅是用来应付检查、当做摆设
(一)主体责任压不实。党的各项工作,所有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都有责任。在现实工作生活中,没有形成对“把抓好D建作为最大的政绩”的深刻认识,对D建工作的态度更多的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陷入了“队站党员素质高,D建工作无关紧要”的误区,甚至于秉承“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态度的大有人在。当前,“全灾种、大应急”职责使命和“主力军、国家队”职能定位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是,在具体落实中,“一切以战斗力为标准”的外延已然超越了其内涵应有的范畴,“重业务、轻D建”的思想在xx队伍中悄然成为了主流。在这种大背景、大环境下,D建工作主体责任不能够真正“落地生根”,D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之间的关系从“相辅相成”变成了“工学矛盾”,D建工作摆不上应有的位置,把层层压实责任变成了层层下移责任。有的党组织“龙头”作用不能完全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缺失,用行政行为代替D建工作;
有的党组织对D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业务工作是硬指标,搞好了出政绩,搞不好“挨板子”“丢帽子”“下位子”,而D建工作是虚工作,难有大的作为,搞的好不好不影响全局,把“两手抓”变成一手抓;
有的党组织书记履行D建第一责任不到位,抓D建工作投入精力不够,委员主动履行“一岗双责”意识不强,对自己该干的事项不是很清楚,没有形成齐抓共管D建工作的大格局。“单打独斗”的局面始终未能破解,基层党组织的专职党务工作者都是由教导员和指导员担任,其本身需要承担较多的队伍管理等行政业务工作,造成无时间、无精力去抓党务工作,兼职党务工作者对党务工作更是不管不问。另外,D建工作还没有完全形成稳定有力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很多D建工作没有硬指标,致使党务干部担心活动经费无名目、无出处,怕麻烦,不愿干。
(二)能力素质跟不上。新时代党的建设对党务干部政治理论素养和D建工作本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矮子里面拔将军”“为了配齐,而任用”的怪相,摒弃了“宁缺毋滥”的原则,没有经过严格的把控与考量,而是简单的用“会管理、懂指挥”作为选拔任用党务干部的标准。往往选出来的党务干部无法完成胜任岗位需要,缺乏党务工作履历和D建工作经验,对D建工作制度和党务工作程序一知半解,在思想政治觉悟、D建业务能力、表率示范作用等方面与党务干部岗位要求不相匹配,导致“领头雁”领不了头,“压舱石”压不了舱。在能力素质自我提升方面,一些党务干部秉持实用主义,得过且过,用“学原文”代替“悟原理”、用“学懂”代替“做实”、用“知道”代替“做到”,自主学习的意识较差,现学现用的应付式学习方式盛行,致使老传统不掌握、新思路又不走,在具体实践中往往停留在“玩假把式”“摆花架子”的层面。相较于战训、防火、宣传、通信等条线的专业化培训,D建培训少之又少,总队仅在2022年依托杨善洲干部学院开展了两期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且重点以政治理论学习为主,从未组织过D建工作业务和党务实操能力相关的专业培训,党务干部能力素质主要靠政工比武来提升和检验。机关党务干部数量有限,走进基层队站、深入执勤一线不够经常,对基层D建工作督导检查的多、指导帮扶的少。另外,部分党务干部身份认同有差距,政绩观有偏差,自身定位不准,认为党内身份是虚职、行政职务有实权,能力素质提升的欲望不足,甚至于“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三)考核评估把不准。基层D建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对D建工作质量的好坏缺乏可衡量的指标,评价难精准、标准难量化、成效难界定的问题还未彻底解决,尚未形成较科学的、能量化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与考核体系。评价标准不明晰,盲目地将D建工作考核与业务工作考核画上等号,将“有发言”等同于“研究了”,将“有记录”等同于“开展了”,将“有决议”等同于“落实了”,囫囵吞枣“样样好”成了标配。只注重看“党课上没上、议题够不够、记录有没有”,而忽略了查“教育效果好不好、分析研究深不深、执行决策实不实”,甚至用简单的“换算”来寻求D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之间的“等价关系”,拿业务工作的好坏来评判D建工作的质量。考核方法上看重主观判断,以听汇报、查档案为主,忽视了指战员的意见和评价,根据汇报、档案情况下结论,形成了“工作干得好不好,全靠嘴上说得好”的现象。注重定期验收,轻视平时掌握,在民主测评、档案查阅、座谈交流等考核环节上走马观花,造就了“一局定胜负”的规则,使考核结果评判的精准性、真实性受到影响。不重视甚至忽视D建工作考核结果的运用,造成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不干又能怎么样”的恶性循环。
推荐访问:调研文章:基层党建工作调研思考 调研 党建工作 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