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4篇)
篇一: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
福建省持续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对策研究(一)
制造业是最为庞大的产业体系,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完善、分工最严密、专业化程度最高的产业群,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当今世界,是否具有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己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是否强大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加快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我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抓住世界制造业结构加快调整和国家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有利时机,为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综合配套能力,做大做强我省制造业,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一、福建省持续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意义
1.1顺应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
现代技术革命以后,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世界制造业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全球化趋势日趋增强,产业转移不断加快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新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制造业,制造业所涉及的概念和领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制造业的资源配置,不仅由一国范围扩大到了世界范围,而且制造业正向研发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营销全球化、融资全球化和服务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制造业的全球化合作日趋加强。同时,制造业价值链的配置方式和范围与全球经济活动的联系也愈加紧密。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制造业的冲击更证明了世界各国在制造业上的密切关系。
制造业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决定了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加快转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得不放弃传统产业,将资源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且逐渐将研发、设计、品牌、产品关键部件的制造等核心环节向外转移,自身则转向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从而降低资源消耗和产品成本,获得最大市场份额和最佳经济效益。而发展中国家则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以实现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
2、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形成价值链全球配置格局
在制造业全球转移加快的背景下,国际制造业分工进一步深化,由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转变,由生产最终产品转变为依据各自的要素禀赋,只完成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工作。
制造业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客观上使得传统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分布从一国内部拓展到了多个国家,形成产业链各环节在全球范围内寻求适合该环节发展的最优地区分布,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布局。
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产业链的重新布局,企业的资源跨越空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使得传统的制造业价值链环节加速分化和重组,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发达国家仍掌握着全球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保持着核心竞争力,占据价值链的顶端,而发展中国家则凭借着市场优势、低成本生产要素、相当实力的产业基础和生产能力等综合成本优势,逐渐形成了加工、组装等环节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入制造业价值链的重新分配之中。
3、先进制造技术集成化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变革进程的日趋加快,使得制造业发展国家纷纷调整其产业政策与技术政策,将高新技术的重点和科技发展的热点转向产业技术,特别是制造技术。这使得制造技术由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机械加工技术,转变为集机械、电子、材料、信息和管理等诸多学科技术于一体的先进制造技术,制造技术正呈集成化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技术革命的进一步深化,信息装备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机器人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和新型生物技术、环保技术等当代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使得制造业产品不断高技术化,技术附加值不断提高。
4、全球制造业走向信息化、集群化、服务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当前,电子商务和高新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消费、流通方式,并在贸易领域引起了巨大变化,加速了制造业的全球化进程。同时,产品的制造网络化在迅速发展,网络技术将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乃至服务一体化,网络化制造贯穿于从订单开始到产品售后服务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和流通方式。全球制造业正在走向全面信息化。
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分工进一步深化的前提下,形成全球性的产业集群,实现集群发展是现代制造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把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创新作为重要的公共政策,而跨国公司也热衷于选择有产业集群基础的地方进行投资。国际经验表明,产业集群能将产业分工细化与降低交易成本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能有效地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产业背后往往有着发达的产业集群。当前,制造业正在朝着集群化方向发展,并且正显现出“全球化下的本地化”特征。
向服务化方向发展。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不断提高,产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制造企业间的产品模仿能力也越来越强。同类产品之间的技术差异已经不大,而“服务增值”的作用则越来越明显。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只能把核心能力集中在少数
或个别生产活动或工序上,并把更多的服务渗透到生产过程,以产生更高的附加值,这就使得制造和服务的融合更趋紧密。目前,制造业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服务化趋势,不断向服务领域延伸,主要体现在服务意识的增强、服务水平的提高、服务内容的丰富等方面。服务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制造企业提高竞争优势的基础和关键。
向绿色化方向发展。随着全球资源、环境挑战的日益严峻,传统制造业正在向先进制造业转变,其发展更加注重环保节能,绿色化制造正成为世界关注的重点。未来的制造业将更加强调清洁生产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要综合考虑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效率,使所制造的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均符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向绿色化方向发展,既是制造业最新的发展趋势,也是21世纪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2适应新形势下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
当今世界,是否具有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己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是否强大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综合国力之所以强大,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拥有世界一流的制造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主要是制造业的竞争。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制造业是最为庞大的产业体系,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完善、分工最严密、专业化程度最高的产业群,是第二产业乃至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全球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和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制造业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制造业已经成为中国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1、大力发展制造业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全球领先的增长率。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GDP年均增长10%。高速经济增长的背后是飞速发展的中国制造业。1978年,制造业增加值只有1279亿元,而到2007年,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达到93977.1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80.3%,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37.7%。制造业大国地位初步确立,2008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排行榜上与日本并列第二,制造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制造业的外部总需求量迅速减少,其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出现了近30年来少有的困难局面。中国政府审时度势,适时推出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以应对当前危机,保持经济增长。在国家已经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当中,除了物流业外,其余九大产业全都属于制造业,由此可见制造业对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正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在这一时期,如果制定和实施有力措施,使制造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将会带动国民经济进入一个相当长的高速增长期。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前提就是要有一个强大的、不断发展的制造业。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在工业化中期,制造业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没有制造业的强力支撑,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完成从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发达国家的转变。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制造业的加快发展是关键。
2、大力发展制造业是促进人民就业的需要
中国作为占世界人口七分之一的人口大国,就业是国家发展面临的第一大难题,也是现阶段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制造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是三次产业中除农业外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行业,是解决人民就业的主渠道。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动,第三产业将会吸纳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但在工业化阶段,制造业仍然是解决就业矛盾的最重要领域,而且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第三产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制造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巨大,制造业的从业人数将呈现较快增长,这对缓解就业矛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制造业是促进我国人口就业的客观需要。
3、大力发展制造业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经历了从建国初的以农业为主到现在的以工业为主,工业、农业、服务业协调发展,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发展轨迹。而在这一发展过程当中,工业(主要是制造业)的快速增长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因为制造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与其他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产业关联度和拉动力非常大,是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关键部分。制造业在获得自身发展的同时还拉动着其他产业同步发展。农业要发展,要走产业化经营之路,要依靠制造业为其提供先进的农用机械装备;服务业要发展,也要依靠制造业先行一步,成为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人流的强大后盾;高新技术的发展同样也需要以制造业为基础和服务对象,必须通过改造传统制造业才能不断地壮大、提高自己,最终实现产业化。因此,我国要优化现有的产业结构,必须以制造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只有制造业获得了优化升级,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其他产业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才能实现整个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大力发展制造业是增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趋增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合作越来越频繁,而制造业成为中国与外界沟通、合作的重要通道。过去我国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而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逐渐转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商品的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创汇效应进一步得到显现。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从1980年的90.1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3507.0亿
美元,从占出口总额的49.7%增长到94.6%。此外,我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引资国,2008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924.0亿美元,其中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制造业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为498.9亿美元,增长了22.1%,占工业实际利用外资的96.2%,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54.0%。可以说,制造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使我国与世界市场密切相连,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因此,为了深化对外开放、增强对外贸易和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必须大力发展制造业。
5、大力发展制造业是实现国内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在制造业的发展初期,制造业只能在具有区位优势、经济基础扎实的地区率先发展。随着制造业的逐步壮大发展,它将对其他后发地区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使得这些后发地区能够利用其后发优势进行跟踪发展。而且制造业是最容易从先行地区向后发地区转移的产业,后发地区要实现工业化,也只能把制造业作为切入点。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制造业三大区域格局,分别为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这三大区域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制造业基地和制造业产品。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这三大区域在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东部省市对制造业进行重新布局,逐渐将部分制造业向中西部省市转移,而中西部省市则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与东部省市优势互补,在制造业上也取得很大突破,有效地推动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说,大力发展制造业是实现我国区域间协调发展的需要。
1.3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大提升。2008年,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首超万亿元,达到10823.1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3.0%。其中,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工业增加值达到5048.6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2%;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3972.1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4.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9.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6.7%。制造业已经成为推动福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
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后面简称《意见》。这是中央立足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已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它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为加快福建发展指明了方向,使福建能够站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和经济全球化的高度来谋求新的发展,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份文件中,中央明确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之一是“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的支持意见,福建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等作为加快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实施建设意见。可以说,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是福建省紧紧抓住世界制造业战略重组、国家大力发展制造业、中央大力支持海峡西岸建设、海峡两岸关系出现积极变化带来的战略机遇,提升制造业整体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跨省区之间经济合作、加强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客观要求,是福建省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1、是顺应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和我国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客观要求
当前,世界制造业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战略性重组,制造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和改造后,正着手加速技术水平和附加值较高的中间型制造业的转移。他们在努力保持本国高新技术垄断地位的同时,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新一轮制造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逐渐将产品价值链中的中高端环节转移至诸如中国这样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这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同时,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制造业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步伐正推动着传统的制造业迅速向先进制造业转变,使其朝着信息化、集群化、服务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这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历史潮流。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制造业是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稳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以及在制造业方面不断提升的技术水平、相对完善的配套体系、巨大的市场,以及素质相对高而价格相对低的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吸引着国际资金持续流入制造业,中国已经扮演着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重要角色。但从产业水平来看,我国的制造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发展相对滞后,竞争力相对较弱,还没有达到先进制造业的要求。
国际金融危机对制造业的冲击使得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一步凸显。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大量加工制造中小企业停工、半停工甚至倒闭,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正面临着新的生存危机。这一方面是由于国际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国际产品市场需求萎缩,外贸出口大幅度缩减,企业产成品大量积压,企业资金链断裂,但更为主要的是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自身所处的国际低端产业价值链所致。国际经济危机的出现使中国制造业靠低价原材料、低成本劳动力、低附加值的“三低模式”发展道路走到了尽头。而且在制造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如消耗了大量的土地、矿产、能源等,甚至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作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意识到仅仅作为一个生产加工基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国际竞争力。这是顺应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和我国大力发展制造业的需要。
2、是提升制造业整体素质,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当前,福建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装备三大主导产业,并且纺织服装鞋帽、建材、冶金、林产、食品等行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但总的来说,福建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甚至与江苏、浙江、广东等发达省市相比都还有一定的距离,制造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亟待提高。
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就是要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大先进技术自主开发和引进吸收力度,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并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三大主导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重视发展医药及生物工程、海洋技术、新型材料、环保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制造业,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这有利于全面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可以说,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提升制造业整体素质,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3、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
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先进性体现在先进的产业、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和先进的发展模式四个方面。而这四个方面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层次的关键。如果没有强大的先进制造业作支撑,就只能成为国外先进国家的产业加工基地,只能靠低价原材料、低成本劳动力、低附加值的“三低模式”发展,始终无法占据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顶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只能是奢谈。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快速发展,总体实力明显增强,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从总体上来看,福建制造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产业层次相对较低、资源环境消耗相对较高,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产业集聚度不够高、信息化和国际化程度不够等,依然主要靠低成本优势吸引外商投资来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
通过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福建省可以不断提高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有效地整合各种生产要素,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产业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可以说,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是福建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
4、是加强跨省区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央支持福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给福建与周边省区提供了科学发展的共同平台。海峡西岸经济区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西向广大中西部内陆省份,为服务周边省区发展、打造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发挥着重要作用。“支持海西、参与海西、对接海西”已经在各兄弟省市中形成共识,福建与周边省区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机制。
一方面,福建主动吸引粤浙赣等周边地区的投资;另一方面,周边省区对接海西的步伐也在加快,区域之间呈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而在此过程中,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功劳将十分巨大。本质上,跨省区之间的交流是经济的交流、产业的交流,其中最主要的是制造业的交流。福建及其周边省区都是以制造业为主导,都有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诉求。通过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可以促使福建与周边省区在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化、船舶、冶金等产业开展广泛的合作,实现无缝对接,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合理布局,形成产业对接走廊。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要素在区域间快速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效率,使各区域协调发展。可以说,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增强跨省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5、是加强两岸经济合作,构筑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的重要通道
福建与台湾隔水相望,具有地缘、血缘、文缘、商缘和法缘的关系,在经济上也有着很强的相似性和互补性。台湾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将一些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而福建具备了能够接纳台湾产业的几乎所有条件,闽台经贸合作的空间和潜力巨大。此外,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特别是在“大三通”之后,海峡运输时间大大缩短,几个小时就可以跨越台湾海峡,这是珠三角和长三角所不具备的。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已经在吸引台商投资、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台资已成为福建省境外直接投资的最主要来源之一。截至2008年底,福建累计批准台资项目接近一万项,大批台资企业在福建安家落户,带来了108亿美元的台商投资,初步形成了厦门LED光电产业、福安机电、泉州船舶制造、福清机械工业等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集群基地。而且,由于当前台湾岛内投资环境的恶化,台湾原有保留的优势产业如晶园代工、IC封装、IC设计以及生物化工、机械装备等也正酝酿着向外转移,福建有进一步全面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先天优势。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有利于福建更好地全面承接台湾的第四次产业转移,同时,也有利于福建提升产业水平,促进对台临港工业、化工、基建、装备制造等的发展,促使两岸产业对接进一步集聚、提升、融合。这不仅可以大大增强福建的经济实力,也为台湾的发展创造了绝佳机遇,促进了两岸的互利共赢。
除了两岸的产业合作外,两岸的贸易合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其中主要是制造业产品的贸易。目前台湾已经成为福建对外贸易的最大进口来源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8年福建对台湾的进口额为59.3亿美元,仍比上年增长了1.9%,出口额为13.26亿美元,增长了22.9%,累计贸易逆差46.04亿美元。
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将对闽台产业界、工商界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将积极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向纵深发展,促使闽台产业合作和贸易合作迈上新台阶,极大地加强两岸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是加强两岸经济合作,构筑两岸交流合作前沿
二、福建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现状分析
2.1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内涵及作用
1、制造业
制造业是指对采掘的自然物质和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生产资料,为全社会提供日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按照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7-2002),制造业和采掘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共同组成第二产业,包括30个大类、169个中类、482个小类。
制造业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一个分工精细的复杂机构,它由许多生产环节和职能部门组成,各部门各环节是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高度统一的有机整体。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为其它各行各业,如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国防,以及人民生活提供一切所需的产品和装备。
与传统制造业相比,在现代制造业企业中,大量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以及自动化技术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企业从产品设计和研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到日常办公都实现了数字化和信息化,带动了企业管理的变革,对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组织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先进制造业
一般把先进制造业定义为不断吸收高新技术成果并采用先进管理手段和先进发展模式,将先进制造技术综合运用于生产全过程的制造业总称。所以先进制造业不仅包括高新技术产业,还包括应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的部分传统制造业。
区别于传统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是体现先进性,主要包括:1)产业的先进性。主要是指具有较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比如仪器仪表及办公与计算机设备、电子及通讯、航空航天、医疗、精密与光电器材和医药制造等。2)技术的先进性。主要是指在制造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在线检验、营销、服务和管理过程中,采用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新材料等现代高新技术,以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因此,能够采用先进技术改造的传统制造业也属于先进制造业的范畴,例如汽车、船舶和飞机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3)
管理的先进性。先进制造业要求企业采用先进管理方法,能够借助网络和通信等信息技术,优化配置各类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4)发展模式的先进性。先进制造业要改变传统制造业依靠廉价资源和人力的低价产品策略,不再以消耗巨大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投入产出效益不断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
3、先进制造业基地
先进制造基地是一个由公司、政府、基础设施提供者、供应商、客户、研发机构、金融、营销及其他相关中间服务企业和机构组成的有机集聚整体,具有区域集聚的特征。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先进制造技术为主要生产手段、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体、以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柱、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特征,同时相关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核心企业带动作用强,并且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
因此,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首先是制造业的主体必须是高新技术产业,或者是采用高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和经济效益,高新技术产业或高附加值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要超过一半。其次是主要产业必须以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其技术工艺、研发能力、管理水平具有领先性,自主创新能力较强,掌握较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再次是集聚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品牌,拥有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最后是具有较高的行业集中度,主导行业优势相当明显,产业的市场规模或出口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占据较高份额。
2.2福建省先进制造业发展现状
1、制造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来福建省工业快速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1978年全省工业增加值为23.85亿元,仅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48%,而到2008年全省完成工业增加值5048.62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到3.9%。2006-2008年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分别是16.9%、19.3%和15.2%,分别超过当年GDP增速的2.1个百分点、4.1个百分点和2.2个百分点,“十一五”前三年的平均增速是17.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
福建省制造业发展迅速,2008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3972.1亿元,增长24%,比“十五”末增长近一倍,“十一五”前三年的平均增速是25.4%,比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度高4.3个百分点,高于GDP增速7.3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70.9%上升到2008年的78.7%,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30.7%上升到2008年的39.6%。
表2-1“十一五”以来福建省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发展状况
制造业增加值(亿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制造业占工业比重(%)
20052014.22842.470.920062512.33311.675.920073202.64018.479.72008年均增长率(%)
3972.15048.678.725.421.1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福建省已经形成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制造业各行业蓬勃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企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增加值迅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推动福建省工业化进程,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目前全省制造业主要有三大类:一是重化工业,主要包括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如汽车、船舶、工程机械、港口机械、纺织机械及其配套产品)、冶金建材以及林产化工等;二是轻纺工业,主要有纺织服装、鞋帽箱包以及家具、食品等;三是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有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光电产业和环保产业等,其中电子、机械和石化三大主导产业,成为福建省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表2-2“十一五”以来福建省制造业分行业发展情况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纺织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塑料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金属制品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年均增长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比重(%)
率(%)
155.2154.2259.7134.0137.175.5105.484.472.868.888.065.648.665.655.439.729.248.0192.8196.5347.1180.1163.896.3117.6108.694.291.582.783.662.979.869.356.453.358.3265.0264.1363.3224.4201.5141.0156.9140.0119.9132.0104.9109.088.0103.080.871.079.976.8377.2337.1333.6296.6226.9207.9196.9196.4167.0165.3130.9130.1123.0115.8105.398.296.995.934.59.5029.88.498.78.4030.37.4718.35.7140.25.2323.14.9632.54.9531.94.2034.04.1614.13.3025.63.2736.33.1020.82.9223.82.6535.32.4749.12.4425.92.41饮料制造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橡胶制品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家具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合计
42.429.547.936.130.128.337.423.519.914.50.417.12014.249.740.655.647.343.030.334.730.524.517.00.54.12512.368.860.368.357.948.834.138.333.629.219.10.422.43202.692.090.279.366.851.548.344.539.735.624.01.6-2.23972.129.42.3245.22.2718.32.0022.81.6819.71.3019.51.226.01.1219.01.0021.40.9018.20.6066.30.04-150.4-0.0625.4102008年全省制造业中有15个行业的增加值超过100亿元,其中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3个行业增加值超过300亿元。增加值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是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但由于其规模非常小,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可以忽略不计,除此之外,增长最快的是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增速为49.7%,其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速为47.5%,另外有12个行业的增速超过30%。在“十一五”前三年期间内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年均增长速度也都超过40%,共有20个行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也都超过20%,只有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个行业的年平均增速低于10%。
2、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以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快速发展,一个个独具特色现代产业集群在全省各地逐步形成,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体。其中,中国商用电子产品产业集群(厦门)、福安电机产业集群、泉州箱包产业集群、晋江休闲运动鞋产业集群、石狮休闲服装产业集群、南安五金水暖器材产业集群和德化日用工艺陶瓷产业集群等7个产业集群入选“中国2008百佳产业集群”,位居全国第五。
表2-3福建省各地市主要产业集群
地区
福州
厦门
漳州
主要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及配件(含玻璃)、钢铁、纺织、建材、食品加工
电子信息产业、机械产业、化工产业、光电子产业、生物与新医药产业
食品加工业、机械制造业、石英钟产业、伞制造业、新型建材业
泉州
莆田
三明
龙岩
南平
宁德
石化、纺织服装、电子、鞋业、食品、纸业、机械配件、工艺制品、石材
制鞋业、电子信息、食品加工业、能源、石化、医药
冶金及压延加工业、机械及汽车零配件、林产工业
运输及专用设备制造、环保机械、烟草、纺织、建材、冶金、能源、林产工业
电线电缆、PU革基布、纸业、人造板、畜禽产品、氟化工、煤化工
电机电器、船舶修造、石材加工、药材
全省产业集群以三大主导产业为主,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主要以福厦沿海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及国家级信息产业园区为重点,主要包括厦门火炬高新区建设国家“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和福州建设国家级海峡软件产业基地;石化产业集群主要以湄洲湾、漳州古雷石化产业基地为主,包括三都澳溪南半岛工业园区、福州江阴石化专区和泉港“台湾石化专区”,形成炼化一体化为龙头,上中下游配套合理、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主要包括福厦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厦门湾、湄洲湾、闽江口、三都澳、东山湾等修造船集中区,厦门、泉州飞机维修基地,龙岩、泉州、三明、南平、福安、福清的特色装备制造业基地。新兴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以厦门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泉州微波通信产业基地、福厦泉软件园,福州、龙岩环保产业基地以及三明、南平、永春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迅速成长,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光电、消费电子、生物医药、精密仪器、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式发展,全省制造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同时传统优势产业集群继续巩固发展,泉州纺织服装、长乐纺织产业集群进一步做大做强,三明、南平、长汀等纺织产业集群较快发展,南安石材和水暖器材、泉州建筑陶瓷等产业集群稳步发展,莆田秀屿木材加工区等林产工业产业集群推进林浆纸和林板一体化,形成林产品深加工基地。
产业集群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全省重点产业集群出口总额占全省一半以上,外向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8年,30个重点产业集群完成出口交货值2067亿元,占销售产值比重为33.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7个百分点,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比重达52.4%。其中福州显示器、厦漳视听、福厦计算机及外设制造、厦门半导体照明、莆田鞋业、德化日用工艺瓷、泉州箱包、漳州家具等产业集群出口比重超过50%,呈现出较高的外向度和竞争力。
产业集群跨地区跨行业发展态势显现。一些发育程度较高的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链延伸,使产业集群的配套功能更加完善,如泉州、长乐纺织业开始向石化、纺织机械行业发展,泉州制鞋、箱包、陶瓷等产业集群向轻工机械发展,福州、厦门汽车、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带动三明、龙岩等地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等。
表2-42008年全省重点产业集群生产情况表
单位:万元
涉
及
行
业
企业数
工业总产值
总值
增长%工业销售产值
总值
增长%出口交货值
总值
增长%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重点产业集群总计
1、福州显示器产业集群
2、厦漳视听产品产业集群
3、福厦计算机及外设产业集群
4、厦门移动通信产业集群
5、福州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6、厦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7、厦门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8、龙岩运输及专用设备制造产业集群
9、福安电机电器产业集群
10、泉港石化产业集群(湄洲湾石化)
11、海沧石化产业集群
12、泉州纺织产业集群
13、长乐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14、泉州鞋业产业群
15、莆田鞋业产业群
16、福州塑胶产业集群
17、德化日用工艺陶瓷产业集群
18、泉州箱包产业集群
19、漳州家具产业集群
20、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21、泉州休闲食品产业集群
22、福州农产品产业集群
23、晋江—南安建陶产业集群
24、南安水暖器材产业集群
25、闽南石材产业集群
26、南平林产工业产业集群
27、三明林产工业产业集群
28、厦门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集群
29、厦门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
30、厦门钨制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61136325333930212510746221741332192511622025682241191472461165438821335946624440276142934252302122598351013874733971078351185733974487392991211989693402987181158197288643464939613030020145251102807579349106264853705443322571497168202327023899076307432690703110207684274614218565035625436416.618.1-3.318.3-31.8-12.17.25.542.232.77.3-3.214.318.531.618.421.616.523.427.221.825.219.723.940.913.248.129.721.86.6-6.3617580844198399120851750657485015941037839196885275018188763511710963257929187048894070043328353602715019823661034961545870103684252720941880521454317183778523075096094552627578105979482007713486564365326696716.7206720816.9-10.85.6-31.4-13.38.320.546.736.414.42.315.91736.120.818.711.126.730.330.628.12223.244.713.948.632.533.913.70.53721536995157259598613849517843840114648028434505191511380422409292795147936131492894108457232589845294573103229197012227869591443335853420256676125774098158420541921748834613520211.419.57.1-0.80-16.29.754239.914-5.848.98.65.130.77.34.87.91628.9319.24.74.1-43.64.417.75.9302.85.412.33、大企业集团培育成效显在市场竞争中,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实施兼并重组联合,一批规模大、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中型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制造业各行业的骨干。在品牌创建、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影响,有力地带动一大批相关企业,为打造制造业产业集群发挥重要作用。
表2-5部分制造业大中型企业集团发展规模
行业
企业单位数同比增加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占全行业比
(个)
农副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纺织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家具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橡胶制品业
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655824157162225364836339191742841133024474730731001163564(个)
6106283117-4052149144845-31218610(亿元)
64.449.753.6129.2167.7254.823.044.219.4-2.350.121.939.444.469.5126.5121.772.340.554.433.5148.8130.2299.627.446.365.816.615.47.832.252.223.236.14.7-20.715.07.29.445.929.026.722.146.728.9-8.552.421.0-8.819.22.0重(%)
32.851.858.256.956.567.547.742.054.6-38.355.376.466.541.637.573.674.641.344.342.271.666.189.861.535.62008年有23个行业的大中型企业数量有增加,只有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大中型企业数量有所减少,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重型制造业中的大中型企业数目增加较快,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等轻工业的大企业数量增加比较多。从工业增加值来看,占全行业增加值比重最高的除烟草制品业以外,就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比重高达90%,另外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4个行业大中型
企业增加值比重都超过70%,而农业产品和矿物原材料加工行业大中型企业的比重相对偏低,说明部分先进制造业的集中度在提高,有利于产业集聚和集约式发展。
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各级政府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经济质量的重要举措,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措施,高新技术开发区蓬勃发展,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持续增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进入了快速成长阶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表2-6“十一五”以来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项目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亿元)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占商品出口额比重(%)
2005年
642.922.61023.835.92006年
798.524.11268.539.02007年
976.724.31567.541.32008年
1165.224.51804.245.6200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165.2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在“十一五”前三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1.9%,增加值率26.1%,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24.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10.7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180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在“十一五”前三年平均增长率20.8%,占全部商品出口额比重45.6%,比重提升显著,成为福建省商品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改造成绩显著,其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超过50%,从行业来看,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规模最大,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为21.4%。
截至2008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67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3800.75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为85.3%;增加值948.26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1.4%,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骨干,对其他企业发挥较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2.3福建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福建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度阶段,制造业发展速度较快,先进制造业基地雏形逐步显现,但福建制造业发展还面临产业层次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集中度较低等诸多问题,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
1、制造业的产业层次相对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集成和配套能力较低,大部分处于制造加工产业链条的末端,中、低级生产能力过剩,高附加值产业发展较慢,产业规模较小,高技术产品生产能力不足。按照OECD对制造业的技术分类,福建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
药制造业为主的高技术产业占10.5%,以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为主的中高技术产业占19.9%,以专用设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造、橡胶和塑料制品等为主的中低技术产业占23.4%,而以纺织、食品和造纸等为主的低技术产业占46.2%。从单个行业来看,比重最高的是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占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的9.5%,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纺织业等技术水平较低的行业增加值比重偏高,可见,福建制造业的产业结构特点,主要以低技术和中低技术类产业为主,高技术产业和中高技术产业的比重很低,难以体现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先进性”。
从劳动生产率来看,2008年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是72142元/人,低于全部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75755元/人。对于不同的行业,除烟草制品业以外,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等3个中低技术行业劳动生产率最高,工业增加值都超过20万元/人,医药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中技术行业劳动生产率低于20万元/人。
2、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专业化分工协作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亟待完善。从各行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全部增加值的比重来看,分布比较分散,没有一个行业的增加值比重能超过10%,绝大部分行业的比重低于5%,特别是代表先进技术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等行业比重偏低,没有形成明显的优势。
从2007年福建省制造业各行业在全国的比重来看,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占全国比重最高,达9.9%,其次是农副食品加工业,占全国8.7%,共有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11个行业的增加值占全国比重超过3%。这些行业的区位商大于1,说明福建的这些制造业具有较高的集聚规模优势,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高技术水平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3%和1.5%,区位商分别大于1和小于1,装备制造业等中高技术水平行业占全国比重仍然偏低。
表2-72007年全国和东部省份制造业部分行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
纺织服装、地区
鞋、帽制造业
全国
广东
22654151473112809454849514加工业
制造业
物制品业
制品业
制造业
17432527925252118624914194397农副食品化学纤维非金属矿造纸及纸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业
食品制造纺织业
江苏
上海
山东
天津
北京
浙江
福建
河北
海南
福建占全国比重(%)
46015726225283522244063126449121341282719287263921216491016.0356124828335322226423465.41954638412151458162294.616777035735143643103632844.6721061921003291073323757777974.1241983220116234.19.98.与东部各省的比较来看,占全国比重最大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仅排名第5,不到江苏的一半;农副食品加工业占全国8.7%,在东部省份中排名第3,但只有排名第1的山东增加值的1/5,其他行业大多类似,与规模最大的省份相比有很大差距,还没有形成一个在全国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综合来看,福建制造业规模在东部省份中处于中等偏下,与广东、江苏和山东差距明显,也落后于上海、浙江和河北,领先北京和天津的优势不明显。
3、制造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过低,在国外市场中的份额偏低,竞争优势不明显。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饮料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共14个行业出口交货值占全国比重超过3%,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5个行业出口交货值占全国比重超过4%,特别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出口交货值占全国的16.5%,仅次于广东省,位居全国第二。排名靠前的还有食品制造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占全国比重分别为9.5%和9.45%,在东部各省中分别排名第2和第4。
但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出口交货值占全国比重只有3.7%,在东部省份中排名第7,不到广东省的10%,也远远低于江苏、上海和浙江等地区。另外代表先进制造业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装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福建省出口比重比较大的制造业都属于轻工业或附加值较低的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品产业出口占全国比重较低,出口竞争力有待提升,作为对外经贸较为发达的省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
表2-82007年全国和东部省份制造业部分行业出口交货值比较表
单位:亿元
三、福建省持续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条件和障碍因素分析
3.1福建省持续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条件和优势
(一)区位条件与资源优势
1、地理位置重要,地域优势突出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腹部,面对台湾,临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临内陆,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也是我国沿海经济带和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省是我国最早最外开放的省份之一,是侨乡的集聚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使得福建省在吸引侨资、外资上具有传统优势。福建省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是大陆与台湾往来的主要中转站,具有地缘毗邻和相连的区位优势,在促进对台工作和两岸关系发展中具备独特优势,特别在闽台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对接方面具有独特的先天优势。特别是随着“三通”的实现,闽台经贸交流将日益紧密,福厦泉漳等市在东南沿海的核心地位将进一步突出。
2、海洋资源丰富,港口优势明显
福建省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和主要的商贸集散地。福州、厦门曾被辟为全国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泉州曾是古代世界第一大港口;闽江口的马尾港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福建省港口资源丰富,可供建设深水码头的港口众多。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生产性泊位477个以上,沿海港口码头泊位391个,其中万吨以上深水泊位100个,年吞吐能力2.3亿吨,其中集装箱912万标箱,形成通过能力约2.3亿吨,主要港口厦门港、福州港泊位通过能力达1.47亿吨。作为我国沿海主要港口之一和综合运输的重要枢纽,福州港已发展成为河口港与深水海港并存的“一港四区”。作为我国大陆沿海唯一未开发的优良港湾,宁德港具备发展钢铁、石化、能源、机械、船舶修造以及现代物流业、航运业等临海产业的优越条件。在“福州宁德港口体制一体化整合”的重大发展战略指引下,预计到2010年整合后的福州港将提前跨入亿吨港之列。根据港口与腹地相吸引的原则,港口资源优势将成为福建这一外向型经济发展大省经济腾飞的制高点。
3、风能核能开发,电能结构合理
在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作用下,福建省的风能资源十分丰富。据估算,福建省沿海陆地风能资源总储量4131万千瓦,技术开发量607万千瓦,近海风能资源储量估计为陆地上的3-4倍,是福建省未来可开发的主要能源资源。2000年以来,福建已先后在平潭、东山、莆田、漳州等地建成商业化运行风力发电场,成为我国发展风能较快的省份。截至2008年底,福建省已建成投产风电项目7个,累计安装风电机组176台,装机总量达到23万多千瓦,累计发电达3亿千瓦时。2008年相继开工建设的福建宁德核电站和福清核电站将使福建省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核电基地。其中,宁德核电站是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颁布后开工的第一个核电项目,是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第一个核电站,是目前我国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自主化、国产化程度最高、国内单位造价最低的核电站,也是福建省有史以来最大的能源投资项目。该项目对于缓解东南沿海地区电力和能源运输的压力,优化能源结构和电网结构,拉动核电装备制造业,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计到2010年,福建省电力装机总量将达3500万千瓦左右。清洁、高效的风电和核电是福建省未来可开发和利用的主力电源,丰富的能源资源既有助于促进福建及华东电源结构优化,又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能源保障。
4、矿产种类齐全,矿产制品众多
福建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118种,其中已发现并探明储量的矿种有73种,矿床、矿点4800余处,其中能源矿产有无烟煤、地热等2种,金属矿产31种,非金属矿产82种,水气矿产1种,金、银、铝、锌、锰、高岭土、水泥石灰岩、花岗石材、明矾石、叶腊石、硫等矿产储量也较大,其中石英砂储量、质量冠于全国,叶腊石储量位列全国之首,高岭土储量位居全国第三。福建省矿产种类齐全,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稀土金属、非金属矿产均有分布。福建省大田、德化、同安、新罗、永安、永定、尤溪、漳平、上杭等县(市、区)已将矿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此外,福建省利用自产矿加工形成的原材料已占福建省综合工业产值的30%-40%,自产矿产能源占70%,出口矿产原材料加工制品创汇额达到8亿美元,成为福建省外贸出口的重要产品之一。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建材原料矿资源为福建省制造业尤其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提供了丰富的矿产原料和原材料,是福建省稀有金属制造业竞争力优势的主要来源。
(二)产业结构与科技创新
1、经济实力雄厚,产业基础扎实
改革开放30年为福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全省经济建设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省份到较为发达的经济省份的新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根据《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7-2008)》,2007年福建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在全国处于第8位,其中经济实力综合竞争力位居第10位,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国
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强,传统产业在技术和管理层面得到有效改造,服装、化纤、食品加工、工艺美术、普通机械制造、制鞋、塑料等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继续保持并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形势喜人。第三产业需求旺盛,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对GDP和就业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雄厚的经济实力、扎实的产业基础和日趋合理的产业结构为福建打造东南沿海现今制造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优势产业集中,产业集群初现
福建省在电子信息、机械、石化、轻工食品等行业中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发展优势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在技术创新、结构优化以及相关政策的作用下,福建产业集群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以家庭企业为基础到以大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配套的具备特色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尽管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福建竞争优势集中在产业链较短或者专门化程度较高的制造业部门,但是产业集群所体现出来的经济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仍不容小觑。福建目前已形成马尾显示器、青口汽车、厦门IT、湄洲湾石化等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以及晋江鞋业、石狮服装、德化陶瓷、福安电机等知名度较高的产业集群。
3、外商投资成效显著,外向度不断提高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福建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享有独特的“特殊政策与灵活措施”,沿海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得以发挥,在吸引港澳台投资与对外贸易方面具有传统优势,经济发展外向程度较高。一方面,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7年福建实际利用外资81.31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福建工业增加值的53%,涉外税收占税收收入的36%,外资企业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资来源以港资为主,而香港亦成为福建企业海外上市的主渠道。外资结构从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以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为主转变为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与石油化工为主。2007年这三大主导产业合同外资达到51.53亿美元,同比增长28%。另一方面,对外贸易持续稳步发展,结构显著改善。2008年福建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增至848.21亿美元,其中出口增至569.92亿美元,进口增至278.29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国第7位。在科技兴贸战略指引下,出口商品结构不断调整,出口商品数量、质量均得以提升,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比重达到94.3%,其中机电产品出口提升至47.1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22.25%。
4、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成果显著
创新活动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福建自实施“建设海峡西岸创新省份”以来,各级政府各部门高度重视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扶持,科技投入大幅上涨。2008年,全省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总额共172.51亿元,其中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经费支出112.17亿元,从事技术开发活动人员达7.31万人。在资金、人力等科技投入的支持下,福建省科技实力显著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提升,创新成果斐然。2008年,全省工业企业拥有新产品项目
数3.33万个,实现新产品产值2248.35亿元,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2207.06亿元,其中掌握核心技术的新产品销售收入554.46亿元,全年实现新产品销售利润171.41亿元,实现新产品利税总额258.11亿元。创新产出量、创新贸易额、创新消化额的大幅增长表明以企业技术进步为主体的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为福建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打下坚实的创新基础。
(三)对台优势与政策支持
1、闽台合作频繁,实现互利共赢
福建在对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优势,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闽台自然条件的相似性,使之在农业生产方面具有极强的互补性。目前,福建省农业实际利用台资位居全国首位,成为承接台湾农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区域。台商在福建的农业投资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种植业和养殖业为辅,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促进了福建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其次,台商在福建的投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闽台制造业对接初具规模。台塑、大同、裕隆、统一、台泥、太平洋电线电缆等集团陆续到福建投资,华阳电业、冠捷电子、华映光电、东南汽车、金龙客车、灿坤电器、翔鹭化纤、正新橡胶、清禄鞋业、三丰鞋业等台资企业已成为福建省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在石化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机械产业等方面现已形成明显的集聚效应,极大地推动了福建本地产业集群的发展。此外,闽台在批发零售业、运输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等服务业领域也有业务往来,旅游业、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成为台商投资热点。与台湾经济合作的频繁加强既有利于吸引台商投资,又利于打开台湾市场,为实现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有益的平台。
2、多方支持发展,政策效应显著
自1979年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以来,福建在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闽台经济合作在经历了漫长的合法-准直接-局部直接的发展阶段后,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出台使得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由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被赋予“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的重要战略定位。《意见》出台后,得到了宣传部、国台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各部委的积极响应和支持,福建全省积极贯彻落实《意见》实施,积极出台各项惠台政策措施,海西建设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顺利推进。
3.2福建省持续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存在的障碍因素
1、国际经济发展趋缓,国内经济形势严峻
2007年2月,美国爆发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次级债危机,给美元币值稳定造成了巨大冲击,导致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美元贬值使得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石油、矿产品以及粮食价格走高,造成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压力。美国市场需求的减少,国际性通货膨胀,延缓了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从而加强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这对我国高度依赖外需,特别是对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外向型经济的风险急剧增加。国际经济增长的放缓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加剧了中国对外贸易摩擦。
1994年以来,我国外部经济的运行出现了国际收支顺差规模逐渐扩大的特征,2003年以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呈现大规模“双顺差”。自2004年起我国宏观经济内部出现了经济过热的迹象。自2007年初起,物价水平持续攀升,至2008年2月CPI同比增长8.7%,达到l1年来的最高水平。国内经济政策的调整,人民币升值的长期趋势,使福建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我国更加注重区域间的均衡发展,优惠政策向中西部与沿边地区倾斜。福建在改革开放初期享受的优惠政策被均衡政策所取代。中国现已形成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增长中心,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层次都高于福建;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及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福建的发展面临着南北夹击的局面。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为福建发展开创了新的良好势头,如果两岸经贸关系得以开放,全面三通将使福建面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中国北部地区的全面竞争。
2、区域发展相对迟缓,生产要素优势渐失
福建省处于我国沿海东南一隅,受到武夷山脉的阻碍,三面环山,东面临海,仅有一条狭窄的沿海平原,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全境12.14万平方公里区域,既不属于北面的长江流域,也不属于西南面的珠江流域。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决定了福建难以与长江流域地区和珠江流域地区自然地融为一体,也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福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往。由于长期以来未与相临经济圈建立有效的经济水平协作机制,再加上交通联系的不便以及作为海防前线的特殊角色,福建经济腹地偏小,市场需求有限,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实力均落后于毗邻的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山东等沿海省市。
福建地处丘陵地带,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土地资源特别是工业用地资源匮乏,因此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规模偏小,辐射能力和集聚能力有限。目前四大台商投资区项目已基本排满,各投资区都面临扩区、征地拆迁难、土地成本高、审批程序复杂等问题。福建虽然有丰富的港口资源,但深水港口设施不足,大型港口建设滞后,现有小型港口仅能满足近海运输的需要,尚未形成一体化的交通网络和港口工业区,难以满足国际远洋运输的需求。虽然矿产丰富,但福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大多依赖省外、国外市场,能源自给率、利用率偏低,而随着美元贬值、国际能源与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制造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日益提高,资源约束日益增强。此外,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民币升值相应减弱了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原有的生产要素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迫切需要培育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新的竞争优势,促使企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渠道等产业链中的高端环节升级。
3、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竞争压力较大
福建省现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但目前尚无有较大要素整合和产业带动能力的大型企业,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有限,企业之间受阻于行业和地区障碍,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整体素质不高,使得很多有投资意向的外来投资者难以找到能够嫁接、合资、合作的企业。福建制造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部分属于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充度不够,资本密集型产业偏少偏轻,技术密集型产业十分薄弱,导致出现轻工制造业和资源加工业等传统行业规模庞大但优势平平,机械化工制造业水平有限,装备制造业产品结构单一、过度依赖出口、技术水平有限等产业发展失衡局面,低水平加工的一般产品生产能力明显过剩,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缺乏,产业结构转换缺口初显,产业整体竞争能力有限,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以跟上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步伐。
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产业发展过度依赖国外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缺乏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也缺乏创新人才的培育和管理,再加上传统的企业发展理念以及血缘家族式管理方式,使得企业未能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产品,缺乏推陈出新占领市场的竞争能力。尽管以江西、安徽、湖南、湖北为主的广阔低端市场延长了福建衰退产业的生命周期,但由于交通条件的制约以及泛长三角、泛珠三角体系的扩展,福建在低端市场上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
4、产业发展链条薄弱,产业集聚效应不强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国家对福建省的投资较少,长期以来福建工业发展以轻纺工业为主,企业集约化水平较低,上下游产业关联度较弱,产业链和技术链的配套性较差,这使得中小企业难以满足大企业的配套要求,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难以满足外商投资的需求,本
地企业与台资企业难以建立和形成良性的产业分工及配套协作关系,造成外资企业北上西进,为福建与台湾等地的产业关联与对接造成配套障碍。
福建产业集群数量众多,但产业布局结构不合理,产业集聚效应不足,产业集聚程度有待提高。在产业规模方面,产业集群规模偏小,层次偏低,扁平式、横向发展特征突出,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较低,产业链条偏短,产业配套能力较弱,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以及外部效应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产业布局方面,福建省产业集群属于自然发展,早期缺乏统一布局,因而区域功能布局杂乱,产业同质化现象明显。在产业结构方面,产业集群大多位于产业链的末端,附加值较低,产业带动和关联作用有限,尚未产生可以形成聚集力的核心企业、以跨国公司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以及完整的产品配套格局和工业功能区。
5、外资利用水平有限,受政策变动影响较大
尽管外商投资是福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但近年来福建吸引外资能力相比较江苏、上海、山东、浙江等省市有所下降。从外资构成来看,主要来自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而欧美日本等国的比重偏低,且投资项目规模偏小,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撑作用有限。从外资投向来看,第二产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第一、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所占比重偏低,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外资利用水平和质量来看,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机构的投资集中在上海、北京、天津、广东和江苏等省市,而福建省所吸引的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和地区总部几乎为零。
福建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受两岸关系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两岸关系经历了由热战到冷战,由逐渐缓和到李登辉的“戒急用忍”、“特殊两国论”以及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法理台独”的寒潮逆流,直至2008年马英九赢得选举,两岸在体现“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商谈,签订海空运等六项协议,两岸“大三通”基本实现,两岸关系终于迎来和平稳定发展的新契机。此外,两岸的民间交流和经济合作从无到有、从间接到直接、从单向到双向,总体上仍处于自发无序零散的不稳定状态,缺乏全面系统的战略规划,直至2009年《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出台,使得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意见的出台不仅为福建,而且为周边地区吸引台商投资及促进经济发展带来了政策契机,同时也对福建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四、福建省持续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
4.1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赋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定位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高制
造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并形成一批在全国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产业基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进制造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制造业跨越式发展,加快福建工业现代化进程,使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先行先试区域。
4.2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调控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地位,激发广大企业主动参与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积极性;同时,切实加强政府对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统筹规划、产业指导,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环境。
——坚持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相结合。继续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重组,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扶优扶强,淘汰落后,从注重扩大生产规模向提高产品质量水平转变,从主要生产单机或配套件向为各行业提供成套设备、完善产业配套方向转变。
——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制造业的信息化,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信息技术重组产业形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努力实现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坚持抓大与促小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培育制造业中小型企业,形成重点领域中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小巨人”;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引导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它们在生产、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战略联盟。
——坚持重点突破与集聚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核心技术培育,实现制造业从引进技术、模仿加工向自主创新转变,注重突破我省制造业重点产业薄弱环节,为全行业发展创造条件;加快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完善核心区块的基础设施,增强技术创新、综合服务等功能,强化产业特色和专业化协作配套,促进与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产业协调发展,提高制造业竞争力。
4.3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与现代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我国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行区域,全面融入世界现代
制造业体系。形成一批产业规模、技术能力、出口规模居全国前列的全国性制造业基地;“十二五”期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增长20%以上,力争总量超过15000亿元,制造业销售收入占全国比重超过5%;形成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电机电器、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木材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配套体系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培育和建设50个左右以若干核心区块、核心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其中10个左右为全国性制造中心,20个左右为国内重要的产业基地;培育15家左右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行业新产品自主开发率达65%,5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企业信息化,制造业中高技术、重化工和装备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专业化和协作水平显著提高,在产业集中区建立10个高起点、大规模、专业化的加工处理中心;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保持制造业出口持续增长,力争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占全国比重达到6%左右,成为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先行先试区域。
4.4发展重点
(一)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
1、加快建设一批全国性的制造中心。选择市场前景好、特色明显、国内领先的优势产业,重点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着力培育核心区块、龙头企业,构建以核心区块为主体、产业集聚规模大、专业化协作水平高、功能配套完善、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围绕我省业已形成的信息、石化、机械产业三大主导产业,以及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形成5~6个集生产、研发、交易、信息为一体的全国性的制造中心。
2、积极培育一批全国重要的产业基地。选择基础好、市场潜力大、具有一定优势和带动作用的产业,重点是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快形成产业链的配套体系,提升产业竞争优势。重点培育壮大福州(马尾)显示器件、福清显示器、厦门半导体照明、泉州微波通信、莆田液晶显示等5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国家级福厦沿海信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国家级海峡软件产业基地,提高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建设水平;加快湄洲湾和厦门海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打造成为全国性的石化产业基地;做大厦门、泉州飞机维修基地,加快船舶工业建设步伐,将福建建成全国修造船的重要基地;推动龙岩、泉州、三明、南平、福安、福清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促进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精密铸锻件、电工器材、中小型电机生产,形成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特色装备制造基地。此外,要继续做大优势产品,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的特色优势产品基地。
3、规划建设一批制造业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滚动发展,形成整体优势。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构筑产业集聚新区,形成对接台湾,扩大对外开放,打造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大载体、大平台。完善建设福州(马尾)显示器件、福清显示器、厦门半导体照明、泉州微波通信、莆田液晶显示器等国家级产业园区;积极培育漳州智能小家电、福州长乐光电子、三明将乐石英谐振器件等新兴产业园区,延伸和加强石化产业链建设,全面推进闽台汽车产业合作以及修造船、飞机维修、工程机械、机电设备、环保设备等机械产业发展,实现产业集聚能力和园区辐射能力的创新发展和全面升级。
4、着力构筑跨区域制造业物联网产业平台。物联网要求把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建立终端产品和人、世界之间的联系。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持续打造成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顺利推进,成为东部沿海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拥有无可比拟的终端产品优势,因此,“十二五”时期是这个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的关键时期。逐步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城市的跨区域制造业物联网合作机制,建立信息流、物流以及相关产业的衔接平台;加快厦门港、福州港、湄洲湾港的资源整合,发挥港口的传输功能,建立集货物、资金、人员、信息等为一体的网络平台;积极推进各产业基地、制造业中心的物联网建设进程,形成更加高效、便捷的产业传送走廊。
(二)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
1、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着力提升有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主要包括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工业、冶金工业、林产工业、食品工业。纺织服装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泉州纺织服装、长乐纺织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三明、南平、长汀等纺织产业集群。轻工业要培育发展食品、制鞋、塑料、工艺美术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产业集群。建材产业要发展南安石材和水暖器材、泉州建筑陶瓷等产业集群,加快培育特种玻璃产业基地。林产工业要推进林浆纸和林板一体化,建设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的木竹藤加工骨干项目,加快莆田秀屿木材加工区建设,形成全国性的林产品深加工基地。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福建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集成电路产业、软件产业、光电子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积极建设各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支持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电子信息产业要以福厦沿海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及国家级信息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推进厦门火炬高新区建设国家“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生物技术产业要在农业良种选育与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生物农药研制和应用、生物医药产业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环保产业将以龙岩、福州环保装备产业基地和一批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大技术攻关,延伸产业链,壮大环保产业集群,强化全国大气污染治理设备主要研发生产基地地位。新材料产业要重点发展信息材料、特种功能材料、铝、钨合金等高性能金属材料等。此外,福建应继续加大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力度,重点吸引平板显示、LED、太阳能光伏、汽车电子等项目对接,推动两岸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动漫、企业信息化服务商等信息服务业合作,促进福建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3、积极发展沿海临港产业。围绕三都澳、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等港湾的开放开发,合理布局发展临港工业,建设以石化、船舶、冶金、电力等为重点的临港工业集中区,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继续加快马尾开发区、江阴工业区、融侨开发区、秀屿开发区、湖里工业区、海沧台商投资区、中银开发区、漳州古雷开发区等十大临港工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培育了壮大以湄洲湾和厦门海沧为中心的临港石化产业集群、以福州和厦门为中心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以漳州中银开发区为重点的港口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等十大临港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厦门、福州、泉州、宁德四大修造船基地,建设五个船舶和配套产品产业集中区,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开通福州港、厦门港与高雄港、基隆港、台中港间的双向航线为契机,将提升台商投资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载体作用,以信息、石化、机械、船舶、冶金等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泉港石化、东园电机、义联钢铁等一批先进临港工业和特色产业项目的落地开工,加快建成友达光电、冠捷等一批研发中心,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进我省制造业在更高层面上参与国际竞争。到2020年,临港工业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基本建成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4、努力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着力壮大交通运输设备、工程机械、电工电器、飞机维修、环保设备等产业,推动基础装备、基础部件及基础工艺发展,发展港口机械、建材装备、轻纺装备等产业装备,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产业装备,着力加强数控石材加工设备、制鞋机械、制砖装备、冶金机械等的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基础装备、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工艺发展,发展大型、精密、长寿命、复杂模具,提升铸造水平;加快完善现代装备制造服务业体系,增强信息、物流、技术、金融、商务等服务业对装备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装备制造业技术储备,鼓励以自动化技术、液压技术、精密加工技术、新材料应用为依托的关键零部件研制开发,提高成套设备自给配套率。
4.5发展布局
(一)总体发展布局
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按照全省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布局,继续发展壮大信息、石化、机械三大主导产业,重点支持石化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提升传统产业竞争优势,重点支持传统产业的装备更新、工艺优化和产品升级,提升传统产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培育知名品牌;积极发展以集成电路、软件、光电子、生物技术、环保及新材料产业为
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建设各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支持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域和产业集群;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能源、石化、装备制造、林产品和金属制品加工业等临港重化工业,继续发展壮大福厦沿海信息产业基地、湄洲湾和厦门海沧石化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基地;加快对接台湾制造业转移,加强以电子信息、石化、机械、船舶、冶金、新能源、生物医药、食品、创意、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的闽台产业融合,提升产业合作关联度,加快建立与台湾产业相配套的以及大陆台资企业所需的零部件、原辅材料中心;加快厦门湾、闽江口、湄洲湾等沿海一线的产业对接集中区建设,促进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台商投资重要集聚区的形成;积极引导三明、南平、龙岩等内陆地区发挥资源、人力、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优势建立产业转移园区;积极规划漳州、南平、宁德等地建立工业集中区以承接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产业转移。通过外联内引,资源整合,产业配套,努力形成以地域和产业集聚为特征、以产业链的延伸性和企业的交互性为主线、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辐射海西服务中西部为目标的东南沿海跨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区域发展布局
(1)在主体功能区划定位下统筹布局与方向
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工作,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统筹考虑福建省内人口、经济、土地布局,以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为目的,在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条件下,统筹规划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布局和方向,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优化先进制造业空间布局,提升区域竞争层次
以港口一体化建设为重点,以各级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及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为先进制造业孵化基地和增长核心,合理分配、利用福建省区位和资源优势,全面构建以沿海开发战略为基本框架,以福州、厦门、泉州三地为核心圈,以漳州、莆田、宁德为次中心圈,集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中心、现代海洋经济开发基地于一体的区域布局,全面提升区域竞争能力和竞争层次,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
(3)以交通资源整合为契机,培育新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以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以及海峡西岸北部、中部、南部三大港口群的建设和整合为契机,以“三纵八横”为主骨架的高速公路网和“三纵六横九环”的海峡铁路网的建设为支撑,拓展福建沿海福厦泉三地的腹地空间和经济容量,加强和壮大原有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培育和发展新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区域优势,以点带面、以面带片,推动区域有步骤、有次序地发展。
(三)重点产业发展布局
(1)电子信息产业
发挥福州、厦门两地电子产业相对集中的优势,积极壮大电子产业发展规模,充分发挥华映光电、冠捷电子、戴尔、实达、厦华、厦新、万利达等产品的品牌优势,创建富有福建特色的电子品牌;借助两岸产业对接的契机,吸引台商以及其他外商资金投入电子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链条,进一步扩展电子产业的海外市场,提高该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和产业集中度,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
(2)机械制造产业
福建省机械制造业已能提供包括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汽车、船舶、仪器仪表、机床工具、石化通用设备、食品包装机械、机械基础件等20多个大类100多个小类1万多种产品,其中,电工电器、汽车、船舶、工程机械等产品是全省机械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龙岩、泉州、三明、南平、福安、福清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促进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精密铸锻件、电工器材、中小型电机生产,形成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特色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发挥东南汽车、厦门金龙旅行车与厦门金龙联合汽车三家企业的产业龙头作用,依靠产业集中发展优势积极吸引项目、资金落户福建,壮大汽车产业发展规模;增强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增强产品设计、营销能力,拉长产业链条;积极推进汽车零部件企业等相关配套企业的建设和发展,突出汽车产业的集聚效应;通过省内整合、两岸对接、国际合作等平台全面推进汽车产业建设和发展。
(3)石油化工产业
进一步壮大石化产业规模,积极推进湄洲湾、厦门海沧两大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调整优化石化产品结构,发展具有福建特色的石化产品,进一步拓展市场规模,增强产业效益;充分发挥福建内陆山区水电优势,建设一批重点骨干石化企业。
(4)轻纺工业
积极发展壮大泉州、福州、莆田等地轻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以纺织、服装、化纤、鞋业等为代表的轻工纺织工业产业集群,发挥出口导向型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发展特点,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管理更新,积极推进产业整合和产品优化升级。
(5)船舶工业
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为契机,发挥船舶产业传统优势,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福州、厦门、泉州、福安四大修造船基地和厦门湾、湄洲湾、闽江口、三都澳、东山湾等修造船集中区建设,加快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船舶补给基地建设,以夏船重工等大型船舶企业带动闽南金三角船舶制造关联产业发展;依托建造出口大型船舶项目,掌握船舶设计和制造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强船舶技术研发自主创新能力,加紧造船企业产学研结合步伐,全面提升船舶制造水平,着力发展
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大中型集装箱船、汽车滚装船、大马力拖轮、超大型油船以及豪华客船、中高档游艇等特色船舶和海洋石油工程装备,积极扶持船舶关键配件业的发展。
(6)建材冶金业
依托现有市场,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壮大闽南石材产业集群、泉州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南安水暖器材集群,着力延伸建材产业链条,积极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闽南石材、建陶产业集群;加强省内铁矿、铜矿、钨矿以及国外、省外矿产资源的跨区域利用,以大项目建设带动紫金矿业公司、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德盛特钢公司、中铝瑞闽铝板带公司等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进程,整合省内冶金企业产能,迅速扩大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推进省内外企业的跨区域联合重组与合作;积极发挥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应用高新技术推进建材冶金产业的技术更新、工艺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全面提升建材冶金产业的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实现建材行业中的水泥、陶瓷、石材等以及冶金产业中的钢铁、有色金属的闽台产业对接。
(7)环保设备业
加大环保设备产业的支持力度,发展壮大龙岩、福州环保装备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大气污染治理设备;积极发挥区域产业集聚特点,以龙头企业及其技术优势带动相关企业的共同发展,着重加强产业的上下游联系;加快发展以龙净环保公司为龙头,以其国家级技术中心为支撑,以福建卫东环保、福建闽泰环保、龙岩市五环环保设备等企业为纽带的龙岩环保装备产业集群,增强其全国大气污染治理设备主要研发生产基地的地位;积极发展以丰泉环保、嘉园环保、大拇指环保等企业为龙头,以垃圾焚烧炉、环保锅炉、垃圾渗滤液治理设备、有机废气净化处理设备、垃圾有机废气、脱硫、氮氧化物处理等为主的福州环保设备产业基地,利用福州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的优势,全面加强环保产业的产学研合作;以龙岩、福州环保装备基地为基础,加快闽台环保产业的对接。
(8)农林产品加工业
充分发挥农林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农林产品加工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全面增强农林产品加工业的竞争优势,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充分利用交通便捷优势和对台区位优势,扩大农林产品加工业的市场腹地;突出福州、漳州、泉州、莆田、三明、龙岩、南平等地农林产品加工业的区域特色,发展壮大厦漳农产品加工、泉州休闲食品、福州农产品加工、南平三明笋加工、宁德三明食用菌、闽西闽北畜禽加工等食品产业加工集群和莆田秀屿木材加工区等林产工业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银鹭食品、惠尔康、圣农、雅客食品、福源食品、亲亲、蜡笔小新等食品加工企业以及永安林业、大亚木业、福人木业等林业加工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农林产品精深加工
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加快农林原料及农林产品的专业物流配送中心以及现代专业物流配送网络的建设,推进闽台农业交易平台创建。
(9)生物医药业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港口优势,依托厦门海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福州市福清江阴化学原料产业园区等特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以及三明、南平、永春等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着力建设具有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的产业园区和大型骨干企业,加大招商投资力度,推进闽台生物技术与医药科技园区和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全力构筑以福州、厦门为中心的东南沿海新兴海洋生物制药研发和生产基地以及以三明为中心的国家林业生物产业基地和中药材基地。
五、加快推进福建省持续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福建省持续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要充分发挥三个优势:一是比较优势,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要素成本比较低,与内陆地区比,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同时具有分布广泛、实力雄厚、创新活跃的民营经济,这就是福建的比较优势。二是区位优势,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一水相隔,北承珠三角,南接长三角,2009年5月4日,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峡西岸经济区从区域战略上升至国家战略,并成为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后发优势,福建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从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本积累上看,已经进入能较好发挥后发优势的有利时期,因此,“十二五”时期,福建要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当前新技术成果,立足自主创新,发挥好现有的优势资源,打造成为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制造业基地的跨越式发展。
5.1顺应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制造业竞争是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在努力保持本国高技术垄断地位的同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新一轮制造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将为福建省制造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机遇。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直接冲击了以出口经济为主体的东南沿海地区,也沉重地打击了福建制造业,暴露了长期依靠引进技术而发展受制的“软肋”,福建制造业基地建设应顺势转变,将重点更多放在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方面。区域创新体系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区域经济系统,创造出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依托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从而达到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跨越式发展
(1)
完善科技发展机制,切实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加强科技宏观管理体系建设,推动跨区域、跨部门的科技合作,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引导科技资源在区域创新体系内部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资金投入是区域科技创新基础要素和持续保证,要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形成各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科技创新的资金来源;切实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强高新技术和制造业共性技术开发,加快科技成果在制造业发展中转化为生产力,开发出一批有效促进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和创新产品,打造一批特色制造业生产基地,并成为高新技术的集聚区,提高制造业自主发展能力。
(2)
加快促进创新转化的平台建设,构筑引领制造业升级的研发高地。技术创新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创新的意义和价值。要加快制造业领域重点学科建设,加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品检测中心、博士后站点等平台建设,增强研发实力;通过引导企业自行创建、依靠协会创办、依托龙头企业建立、引进外地机构等途径,建设公共技术中心、测试中心、研发中心等各类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的影响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于制造业的机制,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创建国家级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基地,促进两岸科技项目对接、结构与人才对接、知识产权对接和科技信息对接,推进两岸科技人员交流往来,形成两岸科技交流合作平台,使福建更好发挥区域优势,构建对台技术引进的前沿平台,并依托平台加快技术的吸收再创新。
(3)推进海峡两岸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形成先进制造业集聚地。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福州、厦门国家级高新区的作用,加快推进省级高新区二次创业和整合升级;积极推进区域内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和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提高高新技术制造业在制造业和整个区域经济中的比重;推进闽台高新技术园区的交流合作,鼓励和支持台湾科技界、企业界参与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加快建成海峡两岸高新技术产业带,并成为承接台湾制造业转移和技术转移的载体,形成先进制造业集聚地。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带的研发力和吸引力,提升自主研发水平,形成自身特色技术优势,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5.2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是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基本载体,应进一步健全和优化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加大研究开发投人,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增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实现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的自主性和可持续性,这也是资源、能源短缺的省情和生态环境问题加剧的客观要求。
(1)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综合运用政策、投入、金融、服务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引导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各类创新要素流向制造业企业,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要素支持,也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的集聚地。提高各类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的投入力度,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扩大企业规模,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进而提高先进制造业基地在国内以至在国际的竞争力水平,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实施兼并重组联合,引导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合作、嫁接央企、改制上市或发行债券等方式实现快速扩张,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并成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的龙头和核心。
(2)从引进国外技术为主转向更多地依靠自主创新,增强企业发展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鼓励引导与国外企业、研发机构合作研发,注重引进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和关键零部件,开展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最终实现对原有技术的突破,形成企业的自有技术;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企业技术创新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在关键技术方面能有更多的自主权,改变长期以来靠引进国外技术发展制造业的被动局面,更多地掌握自有技术产权,特别要加大对先进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发力度,在国内外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此外,人才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因此,企业要加强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高科技人才,并积极与省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加快人才培养的力度和层次。抓住此次金融危机的机遇,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和政策,积极吸纳省外,甚至是国外的高科技人才。
(3)强化自主品牌建设,争创世界名牌。自主品牌是自有知识产权,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自有品牌的多少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弱的重要体现,要把创建自主品牌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为核心,以拥有良好质量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为载体,积极培育自主品牌建设。2008年以来,福建省拥有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177个,并已连续4年居全国第5位,其中,制造业占很大比重。积极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进一步做大已经拥有的中国名牌、驰名商标的基础上,支持更多的企业争创中国名牌、驰名商标等荣誉称号,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争创世界名牌。积极开展品牌经营,实现品牌最大价值和效用,推动自主品牌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亮点,成为制造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由此而带动品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占有率。
5.3提升优势产业竞争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新型产业。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顺应国际产业转移趋势,提升产业竞争实力的客观要求,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缩小福建与国际制造业先进水平差距的重要途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新型产业,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形成传统优势制造业与现代新兴制造业、高附加价值加工制造业与高技术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提升福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层次和竞争水平。
(1)进一步壮大三大主导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信息产业、石化产业和机械产业是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也是福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点产业。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由加工制造为主向集研发、生产、服务、应用为一体转变,加大力度发展集成电路、液晶面板等基础产品,延伸计算机及网络、数字视听、移动通信三大产业链,加快发展软件、半导体照明及光电、新型元器件等新兴产业;引导石化产业按基地化、大型化、集约化的原则合理布局和配置资源,延伸和完善石化产业链,带动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以及新型化工材料、新型纺织原料等产业发展;机械产业方面要着力壮大交通运输设备、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汽车维修等产业,推动基础装备、基础部件和基础工艺发展,发展港口机械、建材装备、轻纺装备等产业装备。三大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极大地提升了福建省制造业的水平和层级。
(2)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先进制造业基地是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高附加价值产品为主体,因此,高新技术是衡量制造业基地是否先进的重要指标,是突破传统产业部门,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动力。福建加快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光电、消费电子、生物医药、精密仪器、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展新型产业,提高产业附加价值。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建材、冶金、纺织、轻工、食品、林产等传统优势产业,以质量品种、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工艺优先、更新设备、安全生产为重点推进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广泛开展品牌创新、研发设计、开发应用新型材料,生产出更新更优的产品,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水平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顺应国际产业转移趋势,推动高端产业对接。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扩散,国际产业转移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逐渐呈现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价值产业转变的趋势,这对福建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要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服务平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吸引国际转移的高技术产业落户福建。推进闽台产业合作,充分利用台湾先进制造业的技术和市场优势,重点推动台湾光电产业和装备制造等产业对接,推进台湾在汽车、船舶、飞机维修、工程机械、电器设备、环保设备、产业机械和基础机械等产业转移,积极引进台湾先进的工艺技术,实现闽台高端产业顺利对接,提升福建制造业发展的技术水平,同时也发展了福建的新型产业,提高福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效率。
5.4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加强与周边区域的互动发展,营造对外开放的软硬环境。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定位之一为“建成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地位”,这就意味着,通过这一基地的建立和辐射作用的发挥,提升海西区的沿海实力,拓展内陆深腹,推动海西区与长三角、泛珠三角之间的链接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东部沿海经济板块资源整合。福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要以开放的姿态加强与周边区域的互动发展,积极推动闽台产业合作深化。
(1)加强与周边区域产业合作,实现要素流动和优势互补。海峡西岸经济区介于制造业发展较快,已经形成一定集聚规模的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制造业发展相对较弱,但在长期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地区经济的聚集和扩散,海西区与其他两大区域制造业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大的配套性和互补性,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把握两大区域制造业的辐射效应,积极吸取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有利要素,加强同周边区域的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以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为重点,重点推进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优势制造业,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开展有效合作,使三个经济区形成互补型、错位式的既有分工有又协作的产业关联体系,既充分发挥了海西区作为两大洲产业连接的重要纽带,又能实现制造业的协调发展,共同打造东海沿海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带,成为东南沿海真正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2)发挥对优势,促进闽台产业合作。闽台交流与合作有天然的优势和深厚的基础,在多年的产业合作中,已经建立起互补性的产业结构,构建起联系紧密的产业链。随着《福建省“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的实施,闽台在十大重点行业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大三通”后,海峡运输时间大大缩短,福建省对台临港工业、石化产业和海峡旅游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空间。海峡西岸已成为充满活力和具有效益的台商投资聚集地,为福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产业基础。目前,光电产业应是闽台制造业对接的重点,应以光电产业重大项目对接推进光电产业对接,以光电产业对接促进光电产业投资,以光电产业投资加速光电产业发展,是福建成为东南沿海具有比较优势的光电产业基地。充分发挥企业在闽台产业对接中的主体作用,着力推进重点企业与台湾制造业百强企业的直接对接,以每年定期举办的“闽台企业双向对接洽谈会”为契机,促进两地制造业企业的交流,积极促成企业合作。
(3)加强软硬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产业合作环境。要促进对外开放产业合作,必须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理顺体制机制,落实政策保证,形成对外引进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的强大磁吸力,并保证产业合作层次的高端化和持续性。建立合理分工、便捷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系统,完善福建交通体系建设,突出“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建设,构建四大综合通道,使东南沿海区域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加快建设区际信息高速公路,促进区域信息资源共享,增强区域制造业发展的协调性。加强区域政府间政策的协调,特别是在制定制造业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
时,要综合考虑周边区域的规划。进一步落实台商投资优惠政策,用好、用足、用活国家出台的各类涉台经贸优惠政策,继续落实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保障对接项目的生产条件,为闽台产业对接提供良好的环境。
5.5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争取国家财税支持,扩大金融信贷服务能力。
财税金融政策是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支撑和资金保障。在国外,为鼓励研发支出,美国对研究开发投资税从49%降至25%;在法国,凡是研发费投资比上年增加的企业,可免交相当于研发投资增加额50%的企业所得税;而日本则规定进口最新机械设备,其进口价格的50%由政府支付,对国内生产同类机械的企业,政府给予相当生产成本50%的补助金。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中实行的财税金融政策,对福建省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积极争取国家财税政策支持。进一步改进宏观财税环境,制造业企业在进口技术、设备时享受一定的增值税优惠,但随着增值税转型,设备、技术进口环节增值税可以直接抵扣,国家需要出台另外一些鼓励设备和技术进口的税收政策。为鼓励先进制造业设备进口,可以对进口设备减免关税,并给予一些财政补助。完善出口退税政策,简化申报流程,减少手工作业,使出口退税资金能够及时到位,从而加快出口企业的资金周转,降低企业财务成本。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有关进口税收政策,福建省企业为开发、制造列入国家16项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和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规划的项目而进口必要的关键配套部件和原材料,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福建农机制造产业发展,加大对农业机械新产品研究开发支持力度,逐步扩大省内农机补贴额度比例,对适应福建省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地产环保设备、环卫设备,逐步纳入补贴范围。
(2)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扩大金融信贷服务能力。首先,加快金融企业经营创新,努力把落实国家政策与支持微观企业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创新信贷服务品种,利用制造业基地产业链长的特点,加快发展票据业务,优先支持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支持金融创新,探索开展出口退税、保单、仓单以及知识产权等质押贷款,规范发展股权质押贷款;其次,加快金融环境创新,推动银企合作向多层次、多层面、诚信化发展,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与担保机构,政府安排一定资金,对重点制造业提供担保风险补偿金按不低于年度担保额8‰的比例给予补偿,对银行新增装备业转型升级项目贷款规模按照5‰安排风险保证金;再次,积极争取金融政策支持,金融机构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特殊需要,实行特殊的信贷管理政策,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为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创造条件。
5.6打造头脑型制造业:提升在价值链中的位置,扩大头脑型制造业的作用空间。
头脑型制造业指拥有突出的产业智慧和创新能力,在产品研发、转化、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方面形成独特的优势,最终成为制造业领域的领跑者和产业价值链的顶端。从根本上说,打造头脑型制造业就是要提高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价值链的高端产业。
(1)打造头脑型制造业,提升制造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福建发展制造业的目标就是要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也是福建制造业结构升级优化的目标。在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中,要提高福建制造业结构水平,特别是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逐步从制造业价值链的中间向两端延伸,形成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获取高端价值的头脑型制造企业。目前,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是在价值较低的加工制造环节,而处于价值链高端的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的研发设计以及市场营销网络还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只有提高自身研发创新能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从单纯的生产转向研发,从贴牌转向自主品牌,才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价值高端地位,获取更大的产业价值。同时也能使东南先进制造业基地培育出自己的特色产业优势,避免与周边地区同构竞争,以特有的竞争实力带动海峡西
(2)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头脑型制造业的作用空间。海峡西岸经济区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已经成为全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一定的规模,台湾地区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较快,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已处在产业链的高端。福建应发挥区域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合作,充分利用各种优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要积极利用周边地区科技资源的研发优势,将突破口放在产业链条的转化服务上,依托区域资源辅以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研发成果向产品和产业方向的市场化转变。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内的产业进行合理分工,将与周边地区的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建立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头脑型服务业、头脑型制造业为核心的东南沿海制造业集聚带,把海西区的优惠政策与其他区域的优惠政策结合起来,协调互补,共同带动东南沿海制造业的发展。
5.7增强产业集聚功能:加快产业集群,强化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聚作用。
福建省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聚集、发展,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日渐成型。以福建炼化一体化、漳州古雷石化和特种钢材、罗源湾镍合金及精品板材、南平铝精深加工、龙岩铜冶炼、福厦乘用车、厦门重工为龙头的重化产业集群迅速崛起;依托福州、厦门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5个省级高新区的建设,以戴尔、冠捷、华映光电、新大陆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企业组成了从福州到厦门的IT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渐具规模形成对制造业强大聚合力。
(1)发展三大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壮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优势。“十一五”期间,福建省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机械装备、石化三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11个产业集群,引导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增强,进一步奠定了福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优势。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步入新阶段后,要进一步积极推动三大主导产业基地建设,电子信息产业要以福厦沿海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及国家级信息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推进厦门火炬高新区建设国家“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建成国家级海峡软件产业基地,提高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建设水平;石化产业加快形成以炼化一体化为龙头,上中下游配套合理、竞争力强的湄洲湾、漳州古雷石化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要建设好福厦汽车产业集中区等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加快形成厦门湾、湄洲湾、闽江口、三都澳、东山湾等修造船集中区,做大厦门、泉州飞机维修基地,推动龙岩、泉州、三明、南平、福安、福清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促进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精密铸锻件、电工器材、中小型电子生产,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特色装备制造基地。
(2)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巩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基础优势。冶金、纺织服装、轻工、建材等福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经过不断引入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后,传统制造业蓬勃发展,累积起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应加快传统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不断巩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基础优势。冶金产业要建设福州、厦门、漳州、龙岩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上杭铜加工、长汀稀土产业基地;纺织服装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泉州纺织服装、长乐纺织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三明、南平、长汀等纺织产业集群。轻工业要培育发展食品、制鞋、塑料、工艺美术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产业集群;建材产业要发展南安石材和水暖器材、泉州建筑陶瓷等产业集群,加快培育特种玻璃产业基地;林产工业要推进林浆纸和林板一体化,建设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的木竹藤加工骨干项目,加快莆田秀屿木材加工区建设,形成林产品深加工基地。
(3)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提升产业集聚能力。福建制造业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工业园区是企业发展的主要聚集地,是促进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截至2008年5月底,福建省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园数达4510家,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4.7%,拉动全省工业增长9个百分点。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提升工业园区的功能。强化园区的规划布局,使园区的规划与资源优势相结合,同时,按照产业特色做好分区规划,最大限度地推进优势产业的集聚;强化园区内配套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改造,加大园区对企业和项目的吸引力,成为产业新高地和工业增长极;要以福州、厦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泉州、漳州、莆田、三明、南平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厦门、福州、泉州台商投资区等为重要载体和辐射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创新资源和高端产业集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展配套协作企业,优化生产协作流程,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更好地提升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能力。
5.促进制造业信息化: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信息技术不仅是推动工业化发展的动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也是带动信息技术应用的杠杆。制造业作为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吸收先进科学技术的成果,提高制造过程、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信息化水平。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过程中,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将会更好地发挥信息的催化作用,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实力。
(1)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尤其是信息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即从生产环节向研究开发、工程配套、维修服务等环节不断拓展,制造企业不仅要提供产品,而且要求提供现代制造服务,因此,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现代服务业,尤其是信息服务业的支撑。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通讯、网络等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福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要不断延伸计算机及网络、数字视听、移动通信三大产业链,加快发展软件、半导体照明及光电、新型元器件等新兴产业。加快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信息化水平,要加大对电信业等信息服务业的支撑、服务,推动移动通信、宽带网络与增值业务的合作发展,推动制造业企业与传媒、IT服务的融合渗透。提高“数字福建”应用水平,通过全面推广使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打造制造业数字化平台,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总之,信息产业尤其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引导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水平的提升,能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不断增强产业和企业竞争力水平。
(2)将信息业全方位融入制造业,促进制造业信息化。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全方面的融合,是信息业在制造业的研发、生产、管理、影响等方面的全方位渗透,信息化就像催化剂,它带来的倍增效应使福建省制造业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在制造业研发设计方面,要在电子信息、机械、化工等三大主导产业和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加快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在制造业各行业中推广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工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等生产控制技术,实现设计、制造、测试全流程的信息化,特别要注重装备制造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在企业管理方面,要加快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设计、产品数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决策支持等信息系统,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实现管理创新;在市场营销方面,要注重物流信息化,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和市场营销网络。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各个领域的不断渗透,不仅是对制造业现代水平的提升,真正体现“先进”性,也是高新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应用。
5.9消除体制性障碍因素:激发国有经济活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福建原来的制造业体系是由国有企业为依托基础的,但现在多数国有制造业都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更新换代、技术创新引进等新问题而萎缩不振,而民营经济虽然撑起福建的半壁江山,但在制造业上的优势还不是很突出,它们和相当部分的外资企业都希望“短、平、快”
收回投资和迅速获益,对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还缺乏热情,这就造成了福建制造业面临着断层的危险。
(1)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激发国有经济活力。2009年初,福建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了新时期国企改革的步伐,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股份制为主要实现形式,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做大做强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带动力,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两个先行区建设中的引领、支撑和保障作用。对那些具有优势的国有企业,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兼并扩张、股权多元化改造、重组上市、引进外资嫁接、与央属大型优势企业并靠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促进国有资产向优势企业集聚,提高国有经济带动力,而对于技术含量少,竞争优势不强的企业,则要加大改革改组力度,促进国有资本有序退出。进一步扩大制造业企业的带动力,对有比较优势的冶金、石化、船舶、汽车、造纸、电子信息等企业,要通过重组整合、收购兼并等方式加快发展,提升优势,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共同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大公司和大集团,实施项目带动、品牌带动战略,依托优势龙头企业,通过外引内联、加大投入、整合重组,培育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致力于改革创新,通过深化公司制改革,支持企业依法自主经营,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人才强企”战略,落实国有资产监管责任主体,提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服务水平等手段,进一步激发国有企业内在活力。
(2)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构筑福建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微观基础。福建是我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据统计,至2008年底,全省私营企业户数已达204975家,注册资金5658.21亿元,从业人员232.23万人。民营经济在以电子通信、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为代表的制造业地位不断提升,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企业和产品,已占据70%以上的份额,截至2008年底,全省拥有1316项“福建名牌”产品称号,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面对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福建中小企业的不利影响,2008年9月,福建省审时度势,及时出台了《关于扶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2009年5月,福建省又出台《进一步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拓宽民间投资领域,简化民间投资的行政审批,进一步提振了民间投资的信心,成为推动上半年民营经济逆势上扬的一大动力。要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家在社会的地位,激发民营企业创业热情;扩大民营经济的集聚效应,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吸引更多的民营制造企业进驻福建,扩大民营经济规模;继续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合作,深化政银企合作,用足金融工具,扩宽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加快担保体系建设,健全担保机构,规范运作程序,探索建立担保风险补偿机制,使遍布城乡的小企业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还要大胆创新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引导和支持民营企
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确需国家垄断经营外的一切领域。福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坚实的微观基础。
5.10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应有之意。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要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能量梯级利用、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走集约化、循环型制造业发展道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制造业。
(1)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发展节约型经济。在制造业生产中,要按照科学发展关的要求,坚持节约优先的方针,全面节约使用各种能源和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制造业生产中重点推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工作,加强对制造业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等消耗定额管理,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引导企业降低能耗,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提高制造业废弃物产生量大的重点行业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水平,建立和完善废旧物质回收利用体系,促进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从而有效节约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积极推进企业的清洁生产和园区的生态化生产,在生产的源头上就减少废弃物质的排放,并构建园区的生态产业链,实现园区资源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真正推动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2)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加快循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福建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过程中,要突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突出抓好3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厦门循环经济综合示范城市、三明清洁生产示范城市、莆田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城市)、5个循环经济综合示范区(闽江口海洋循环经济示范区、泉港石化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闽南建材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福安赛江沿岸船舶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福州大学城循环经济示范社区)、4个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福州青口汽车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以三钢集团为主体的虚拟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创建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总结试点成功的经验,向整个制造业生产体系扩散。加快开发和应用循环技术,如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依托循环技术的进步推动制造业基地的先进性更上一个层次,为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技术保障。
课题负责人:黄茂兴
课题组成员:徐子青、吴庄莹、李军军、叶
琪、郑
蔚、林寿富
课题执笔人:黄茂兴、李军军、叶
琪、郑
蔚、林寿富
篇二: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实施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公布日期】2023.11.11?
【字
号】鲁政办字〔2023〕185号
【施行日期】2023.11.1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其他规定
正文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实施意见
鲁政办字〔2023〕185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大战略部署,聚力推动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全面落实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经省政府同意,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梯次培育行动,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
群,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到2025年,初步形成区域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创新体系健全、资源要素集聚、链群深度融合、特色错位发展的“3830”集群发展格局,加快培育3个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世界级集群,培育认定8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集群,积极打造30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省级集群。推动集群主导产业产值稳步提升、竞争力影响力逐步扩大,打造动力装备、高端铝业、智能家电等3个超过5000亿元的产业集群;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食品等7个超过3000亿元的产业集群;新能源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海工装备、轨道交通、现代轻纺、生态环保等一批规模达到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二、重点任务
(一)提升集群科技水平,打造一流创新体系。
1.完善集群协同创新网络。实施集群“强基韧链”行动,支持国家级集群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组织实施链式攻关和试点项目。瞄准集群产业发展瓶颈制约,支持集群内骨干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创新链前后端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建设集群专利池,“串珠成链”加速产品开发和迭代升级,打造集群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体系。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工程,落实“多投多奖”研发投入补助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到2025年,全省集群内高新技术企业达5000家,高新技术产品占比达45%,规上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左右。(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
2.建设高水平创新载体。加强集群内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促进企业技术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加
快发展。发挥高速列车、燃料电池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先进印染、高端智能家电、虚拟现实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云计算装备等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大气环境监测装备及溯源技术等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的支撑引领作用,积极争创新的国家级创新载体,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打造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和创新策源地。支持鼓励集群内企业积极承担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到2025年,集群内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数量达到200家,省级技术创新载体数量达到2000家。(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
3.促进创新技术突破应用。实施“装备赶超”专项行动,支持动力装备、工业母机装备、工程机械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集群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深化产学研联合攻关,对标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开展自主可控装备研发,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战略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实现进口替代。以集群创新需求为导向,鼓励支持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攻关,推动重大科技设施、高校实验检测平台向集群企业开放,实现创新资源共用共享。发挥集群牵引示范作用,促进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推广应用及产业化。(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
(二)优化集群产业结构,塑强一流制造能力。
1.推动集群高端化发展。实施集群标准提档、质量升级、品牌增效专项行动,鼓励集群内企业积极参与制修订先进制造业领域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引导集群企业再造业务流程,优化结构层次,巩固优势地位。聚焦冶金、化工、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推进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紧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现代医药等新兴产业,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聚焦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方向,推动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责任单位:省工业
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
2.推动集群智能化发展。建立集群现代化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加快5G、千兆光网、数据中心等在集群内规模化部署应用,实现集群内工业园区、重点企业5G网络全覆盖。鼓励集群内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供应链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发展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柔性供应链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集群内上下游企业协同开展数字化改造,推进智能化生产设备应用,建设智能制造工厂。到2025年,全省集群累计培育国家智能制造工厂30家,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350家、标杆企业100个。(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3.推动集群绿色化发展。引导集群企业积极推广应用先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工艺,加快源头减量减排以及过程控制等绿色智能装备的改造升级。持续打造绿色工业园区,推动能源梯级利用、废物综合利用、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和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建立绿色供应链,鼓励集群内龙头和骨干企业构建数据支撑、网络共享、智能协作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深入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清洁生产,鼓励产业集群积极开展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到2025年,力争集群内50%以上的园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区。(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
(三)壮大集群市场主体,培育一流优质企业。
1.完善骨干企业培育机制。引导集群龙头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提升价值创造力,增强面向全球的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形成一批在行业领域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制造业领航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一批专业基础好、创新意识强、发展潜力大的高成长型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支撑集群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集群内世界一流企业达到5家,制造业领航企业达到10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00家。(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
2.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引导集群骨干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要素、共享产能资源,着力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开展集群企业“携手行动”,鼓励大企业通过定向扶持、内部孵化、技术分享、数据联通、订单保障等方式,加速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成长。实施质量强链工程,推动“链主”企业、头部企业、中小企业纳入共同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质量一致性管控,推动中小企业深度嵌入大企业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到2025年,省级单项冠军企业达到35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2500家、瞪羚企业达到800家、独角兽企业达到15家左右。集群主导产品本地配套率达到50%左右。(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市场监管局)
(四)汇聚集群优质资源,营造一流产业生态。
1.强化高端人才引育。充分发挥国家级和省级人才工程作用,瞄准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企业经营管理变革等关键环节,支持优势产业集群加速集聚高水平产业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打造一批产业人才聚集的区域高地。创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职称评审机制,探索实行高级职称申报举荐制。(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2.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发挥集群促进组织、省级创业投资集聚区和创业投资综合服务基地作用,组织实施产业发展与金融对接行动,鼓励集群内“链主”企业针对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供应链金融。实施贷款风险补偿,在集群内组织开展创新型中小企业“首贷培植”和“科创保”担保融资。灵活采取基金合作、项目直投、组团跟投、投贷联动等方式,开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的投资活动。支持具备条件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开展金融管家试点,健全完善产业链金融辅导机制。聚集投资资源,实施集群企业上市培育行动,针对集群内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和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组织开展“泰山登顶”集群企业上市培育专项活动,辅导上
市融资。(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
3.完善资源要素保障。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坚持节约集约、依法依规用地,在优先盘活使用存量建设用地的基础上,从国家下达给省级统筹使用的基础指标中安排一定数量的用地指标,支持保障集群内省技术改造导向目录重点项目和省标志性产业链建设重点项目。优化用能权、用水权等交易机制,优先保障集群内重大项目建设所需指标。促进数据要素市场流通,建设完善数据交易平台,推行数据(产品)登记制度。探索统筹推进铁水、公铁、空铁等多式联运组织模式发展,探索“一单制”试点,畅通集群内物流通道,降低集群物流成本。(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大数据局、省交通运输厅)
(五)完善集群治理方式,构建一流服务环境。
1.建强集群发展促进组织。探索更加市场化的集群治理机制,支持集群龙头企业、社会团体、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发起成立专业服务集群建设发展的第三方组织。充分发挥集群发展促进组织在科技人才、行业自律、协调服务等方面综合优势,推动服务产业集群的产业基础、网络化协作、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升要素集聚、开放合作、组织保障水平。每年组织集群重大合作发展活动,支持集群发展促进组织参与各类创新中心建设。(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
2.提升集群开放合作水平。全面优化“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格局,聚焦推动优势产业协同发展,支持地理相邻、产业相关的地区联合培育省级或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鼓励和支持集群企业“走出去”,围绕集群发展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深度参与“境外百展”计划系列活动,充分利用好“鲁贸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措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强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促进集群开放发展,提升集群全球影响力。(责任单位:省工业和
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
3.创新集群培育评价模式。聚焦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重点领域,围绕制造业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等重点任务,深入实施集群发展培育评价工作。组织国家级集群瞄准建设世界级集群目标,编制实施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参照国家级集群遴选模式,采取“赛马”方式开展省级集群认定工作,逐步完善省级集群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布局,为争创国家级集群和世界级集群奠定良好基础。开展集群综合竞争力评价,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引导集群“比学赶超”。(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三、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发挥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作用,统筹谋划和推进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培育工作。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制定集群发展实施方案和年度推进计划,定期召开集群培育工作推进会,统筹协调省有关部门集中政策资源支持集群发展。(责任单位: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强化上下衔接协调。加强省市联动,对地域相近、产业相关的市联合创建跨区域集群,建立专门的工作协调推动机制,不断完善上下贯通、横向协同、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集群所在地政府强化主体责任,研究制定本地集群培育发展规划,统筹做好资源要素保障和发展培育,指导集群促进组织开展集群合作交流、技术攻关、项目布局、人才引进等有关工作。(责任单位:省政府有关部门,各市人民政府)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统筹现有省级工业转型发展资金,对新建成的世界级、国家级、省级集群分别给予适当支持,推动集群重点项目和促进组织建设。加大对集群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股权投资、设备奖补、技改专项贷等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积极申报省级重点项目。鼓励各市制定相应的集群奖励政策。(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各市人民
政府)
(四)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强化指导力度,加快研究健全完善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围绕发展基础、总体思路、提升目标、重点任务、具体举措、保障措施等方面,构建可考核、能量化、动态性的评价体系。省级集群实行动态管理,每三年复核一次。强化真抓实干激励引导,加大典型经验宣传推广力度,营造集群培育发展浓厚氛围。(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各市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3年11月11日
篇三: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意义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重要意义,这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首先,先进制造业基地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
其次,先进制造业基地可以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制造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可以吸引大量的投资和企业进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此外,先进制造业基地还可以提升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制造业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国范围,而是面临来自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对手。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可以提高本国或地区的产业水平和品牌影响力,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对外贸易的平衡发展。
另外,先进制造业基地还可以促进资源整合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推动相
关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循环利用,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资源整合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各国和地区都应该重视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制造业向更加先进、高效、绿色的方向发展。
篇四: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意义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提升国家的工业竞争力,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还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流入,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以下是本文对于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一些重要意义。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可以提升国家的工业竞争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加剧,各个国家之间的工业竞争愈发激烈。通过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可以借助高新技术和智能工厂设备,提升自身的工业水平和生产效率,使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只有拥有先进的制造技术和设备,才能够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能够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它不仅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整个经济的快速增长。通过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企业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为经济创造更多的增长点和动力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流入。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对于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通过建立先
进制造业基地,可以搭建起一个吸引人才的平台,为优秀的科技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人才来到这里创新创业,推动产业发展和创新驱动。更多的资金也会跟着人才的流入而涌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可以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制造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它涉及到原材料的采购、生产设备的制造、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等多个环节。通过搭建一个完善的制造业基地,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和优化升级。通过产业链的整合和协同,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益和竞争力。
第二篇示例: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要实现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是至关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能够提高国家整体的产业竞争力,推动制造业的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能够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制造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可以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质量,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引入先
进的制造技术和生产设备,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推动制造业的升级。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能够促进科技创新。现代制造业已经不再依赖于传统的生产方式,而是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和技术支持,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产业的发展和创新。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可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能够提高产业整体的竞争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加大对制造业的发展和支持力度,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强度。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有利于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品牌,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通过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拓展市场渠道和增加产值,可以加速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促进企业的跨国合作和全球布局,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可以吸引优质的制造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带动当地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提高地方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地方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提高产业整体的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基地,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示例: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将就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制造业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先进制造业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先进制造业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效率和高质量等特点,可以不断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和整体经济水平。通过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可以吸引更多的科技创新和资金投入,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升级和优化,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进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现代制造业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基地意
味着国家拥有更强的生产能力、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可以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和机遇。通过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可以培育更多的优秀企业和品牌,壮大国内市场,实现国家综合实力的持续增长。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业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制造业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只有在核心技术和核心产业上取得突破,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可以集聚更多的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研发,培育更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品牌,提高国家在全球制造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保持领先地位。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是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有效途径。制造业是国家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环境污染等。通过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可以推动企业从传统制造向现代制造的转型,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智能化,提高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家实力,还可以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当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投入和支持,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氛围,共同推动制造业迈向更加先进、更加高效和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段是讲述了打造先进制
造业基地的重要性与价值,通过对经济发展与实力、核心竞争力以及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探讨,强调了先进制造业基地对于国家全局的重要作用】
【这段是简要描述了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各国对于制造业发展的重视和重要性,以及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必要性和意义。在全球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各国都在积极发展制造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在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之一,制造业一直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制造业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产能过剩、技术落后和环境污染等。在这种情况下,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都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规划,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支持和投入,并积极推动产学研用结合、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各级政府还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不断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地位。
第四篇示例: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意义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
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纷纷加大制造业的投入力度,争相打造具有先进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基地。在这个背景下,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不仅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可以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制造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只有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可以吸引更多的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落户,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可以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完备。制造业是一个复杂的产业体系,涉及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只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企业才能实现规模化生产和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产能优化和资源整合。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可以吸引更多的相关产业向此集聚,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通过打造先进的制造业基地,不仅可以吸引大量的外来投资,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还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就业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提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还
可以培育更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下,只有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才能提高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可以加快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步伐,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优化产业结构和完善产业链,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希望各地政府和企业加大对制造业的投入力度,共同努力,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城市基层治理总结(4篇)
下一篇:2024人才引进留住人才(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