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市委组织部人才处长什么级别(5篇)
篇一:市委组织部人才处长什么级别
国家公务员职务与级别对应关系如下:
(一)国务院总理:一级;
(二)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二至三级;
(三)部级正职,省级正职:三至四级;
(四)部级副职,省级副职:四至五级;
(五)司级正职,厅级正职,巡视员:五至七级;
(六)司级副职,厅级副职,助理巡视员:六至八级;
(七)处级正职,县级正职,调研员:七至十级;
(八)处级副职,县级副职,助理调研员:八至十一级;
(九)科级正职,乡级正职,主任科员:九至十二级;
(十)科级副职,乡级副职,副主任科员;九至十三级;
(十一)科员:九至十四级;
(十二)办事员:十至十五级。
公务员职位体系,公务员的级别
如果将政府机关比喻为一台庞大的机器,那么,职位就是组成这台机构的基本元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职能日益增多,机构的构造也日益复杂。如何科学地设置职位,使政府机关做到人员精简,运转协调,办事高效,是行政界一个探求不息的课题。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此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改革开放前由于实行计划经济,政府直接管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事务,部门林立、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现象比较严重。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在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先后于1982年、1988年、1993年和1998年,进行了四次大的机构改革。国务院机构的第四次改革已于1998年完成,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还正在进行。这里,就当前公务员职位层次、系列等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1、职位层级体系
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国家行政机构从中央到地方一般为五级,即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市(自治州、盟)、县(自治旗)和乡(镇)政府。全国有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未包括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334个市(自治州、盟)、1735个县(市、自治旗)、48000多个乡(镇)。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既要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同时要服从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都要服从国务院的统一领导。
国务院的职位构成为: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国务委员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国务院设副秘书长若干人,协助秘书长工作。各部设部长1人,副部长2~4人;各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2~4人,委员5~10人;国务院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负责人2~5人。
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分别由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市长、副
市长和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任等组成。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分别由县长、副县长,市长、副市长,区长、副区长和局长、科长等组成。乡、民族乡的人民政府设乡长、副乡长,镇人民政府设镇长、副镇长。
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以及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一般内设司(局)、处两级。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厅(局)内设处、科。省辖市、自治州政府设局,局内设科。县政府各工作部门是科(局),较大的科(局)内设股(或队)。乡政府原则上不设工作部门,根据职位性质和需要设若干科员或办事员职位。近年来,由于乡镇经济不断发展,基层政府的事务大量增加,不少地方乡政府,内设若干办公室,如农牧林办公室、多种经营办公室、文化教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等等。
上述职位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两个序列。领导职务是指各层次具有领导责任的职务,共10个层次,具体名称是:
国务院总理;
副总理、国务委员;
省长、自治区主席、直辖市市长、部长、委员会主任、署长等;
副省长、自治区副主席、直辖市副市长、副部长、副省长、副署长等;
厅长、司长、州(盟)长、专员等;
副厅长、副司长、副州(盟)长、副专员等;
处长、县(旗)长等;
副处长、副县(旗)长等;
科长、乡(镇)长等;
副科长、副乡(镇)长等。
非领导职务是指不承担领导责任的职务。设置非领导职务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机关人员有合理的结构,同时有利于某些负有较大业务责任、专业技术或业务水平要求高的职位吸收优秀人才。非领导职务共分八个层次。具体名称是:巡视员、助理巡视员、调研员、助理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
一个机关设什么样的非领导职务,要根据工作性质和机构的规格来定。国务院各部门和省级政府机关可设巡视员到办事员八层次非领导职务;州、省辖市、行署级行政机关可设置调研员到办事员六个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县级国家行政机关可设主任科员到办事员四个层次非领导职务;乡镇一般只设科员、办事员二个层次的非领导职务。
2、职位设置方法
具体到一个单位,应该如何设置职位呢?我国所采取的原理是职位分类。所谓职位分类(postionclassification),是与品位分类相对应的、以“事”为中心的分类方法,即根据工作需要设置职位,按照职位要求选配人员,而不是根据人员素质情况设置职位。具体做法是:在机构改革时,先确定政府设哪些工作部门,每个部门的职能是什么。再根据每个部门的职能,确定内设哪些机构和每个内设机构的职能与工作任务,然后,将每个内设机构的职能和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和分析,确定设置多少个职位。通常把这个过程,称为“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防止职位设置过多,我们总结多年经验,对领导职位和非
领导职位规定出最高限额。具体如下:
司(局)一般设司(局)长1人,副司(局)长2人,个别工作任务重或性质特殊的,经批准可增设副司(局)长1人。处的人数多少不一,3人以下处设处长1人;4~7人的处设处长1人,副处长1人(即一正一副);8人以上的处设处长1人,副处长2人(即一正二副);人数特别多、下设科(股)室的处,下设股、队的科,副职可适当增加,但最多不超过4个。
对非领导职务的数额限制是:国务院各部门的巡视员和助理巡视员职数,不得超过该部门司局级领导职数的1/3,其中巡视员不得超过40%;调研员和助理调研员职数,不得超过处级领导职务数的75%。省级政府机关高层次非领导职务职数低于国务院各部门,其巡视员、助理巡视员职数,不得超过厅(局)级领导职务职数的1/3,其中巡视员不得超过30%;调研员和助理调研员职数,不得超过处级领导职务职数的50%。省辖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机关设调研员和助理调研员职数,不得超过处级领导职务数的1/3,其中调研员不得超过30%;主任科员和副主任科员的职数,不得超过科级领导职数的50%。县级人民政府各部门设置主任科员和副主任科员职数,不得超过科级领导职数的50%。
“三定”后,将机构的职能,层层分解到具体职位,制定出各职位职责规范——职位说明书,明确其职责任务。职位说明书是综合说明某一职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大小及任职资格条件等内容的规范性文件。
其内容包括:
①职位名称。是指职位的规范化称谓,应力求简明并反映该职位的工作性质及职务。
②职位代码。是指每一个职位的代表号码。
③工作项目。是指对该职位工作情况的简要描述。主要包括工作的内容、程序、职责及权限。
④所需知识能力。是指胜任本职位工作所需要的学识、才能、技术和经验。这些要以职位的工作需要为依据,不是按现有人员的情况认定。
⑤转任和升任。是指本职位工作人员,在其业务范围内,可升任或转任方向,以及应由什么职位上的工作人员升任或转任本职位。
⑥工作标准。是指处理本职位所承担的每项工作任务时,应达到的质量和数量。职位说明书中的各项内容,为公务员的录用、考核、培训、晋升等提供了比较准确、科学的依据。
职位设定以后,应尽量保持相对稳定,不能随意变化。由于机关职能的增加或减少、办公手段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或内设机构职能的调整等原因,可以增设、减少或者变更职位。增设、减少或者变更职位时应说明理由报级有关部门批准。增设或者变更职位的,还应按设置职位的程序,明确新职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资格条件,制定职位说明书。
3、公务员的级别
公务员除了其所任职务外,还有级别。公务员的级别的高低,既体现公务员所任职务的责任轻重和难易程度,又反映公务员资历、学历等素质条件以及工作情况。这是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一个特色。
各国公务员都有级别,但确定级别的依据和级别所反映内容不尽相同。在美国、加拿大等实行职位分类的国家,公务员级别反映的是公务员所在的职位的责任轻重和难易程度,与公务员本身资历条件无关,级别不随人变化。责任轻重和难易程度相同的职位划入同一级职级,职位的工作任务和责任不变,职级也不变。其好处
是,因事设职,标准客观,能实现同工同酬。而在英国等实行品位分类的国家,公务员的级别主要是反映公务员本身的学历、资历等条件,级别随人走,同一职位可由级别不同的人来担任。我国公务员的级别,是在总结吸取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优点的基础上建立的。我国是将各层次职务分别对应若干个级别,同层次职务所对应级别范围相同。公务员的级别,在其职务所对应的级别范围内,按本人资历和学历等因素来确定。
公务员的级别共分15级,分别与公务员的12个职务等次相对应。各职务等次对应的级别之间相互交叉。每一职务对应1~6个级别,职务越高对应的级别越少,职务越低对应的级别越多。例如,总理对应1级;副总理至副部长各对应2个级;正司长至副司长各对应3个级;正处长至正科长各对应4个级;副科长对应5个级;科员至办事员各对应6个级。
确定公务员级别,要考虑以下因素:
(1)公务员所担任的职务(领导职务或非领导职务)。职务决定公务员所在的级别范围。每一职务都对应一定范围的级别。如司长对应5~7级。那么,如果某一公务员的职务为司长,则他的级别最高不超过5级,最低不低于7级;科员的最高级别不超过9级,最低级别为14级。
(2)公务员的资历和学历。同一职务层次的公务员,工作经历长、学历高的,级别也高。刚从学校毕业人员,其学历不同,所定级别也不同。初中、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定为15级;大学本科毕业的定为14级;获双学士学位、研究生班毕业或未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定为13级;获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定为12级;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定为11级。
(3)级别的晋升与工作好坏相联系。同职务同级别的公务员,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好的,其级别晋升就快些(详见考核部分)。
此外,所在职位的责任大小和难易程度,也有一定影响。对于某些在特殊岗位上任职的公务员可以比同等条件下在一般职位上任职的公务员高定一级。
这样设计级别,有以下好处:
①大致体现职务的责任大小和难易程度。因为责任大小和工作难易程度基本相同的职位对应的级别范围一样。如某一司长职位,对应的是5~7级;某一处长职位,对应的则是7~10级。
②有利于调动基层机关公务员的积极性。从全国政府机关的职务结构来看,职位越高,其数量越少。据统计,科级以下职位约占92%,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公务员是科级以下人员。设置级别后,可以使公务员在不升职务的情况下,通过晋升级别提高工资待遇。
③有利于增强公务员的荣誉感。级别高低,反映公务员资历、学历的不同。同一职务层次的人员,资历和学历越高,其级别也高。
④有利于鼓励公务员努力工作。公务员级别的晋升,与公务员年度考核结果相联系,考核结果越好,级别晋升越快。
从上述可以看出,我国公务员职位设置与级别确定有以下特点:
第一,既强调以事为中心,又兼顾人的因素。职位设置以工作需要为依据,坚持“因事设职”;职位说明书的编写,依据职位的工作难易程度、责任轻重和所需要的资格条件,而不考虑人的因素。但在确定级别时,既考虑职位因素,又考虑公务员的资历条件。以公务员所任职务确定级别范围,以其资历、学历等确定具体级别。
第二,程序简化,操作方便。在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基础上进行职位设置,将机构的职能,层层分解到具体职位,写出职位说明书;在工作性质的分类上,目前只分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两个序列;在职级的确定上,依据各职务所对应的级别范围,按统一标准,让公务员根据个人的资历、学历等条件,对号入座。从而避免了职位调查、职位评价、列级归等方面大量繁杂的劳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六条
:
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
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非领导职务层次在厅局级以下设置。
1.国家级正职:
(包括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国家头号人物)
2.国家级副职:
(包括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人大常委等)
3.省部级正职:
(包括各个省级行政区的省委书记、省长、省政协主席、省人大常委会主席等、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直辖市市委书记等。以及国家各部部长等)
国务院各部委正职干部(如教育部部长、国家发改委主任)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正职干部(如江苏省省长、天津市市长)
部队正军职干部(如江苏省军区司令员、12军军长)
4.省部级副职:
(包括各个省级行政区的省委副书记、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席、省人大常委等(行、直辖市市委副书记等。以及国家各部副部长等,还有一些行政级别是正厅但是必须要副布来兼任的,一般认为那个单位是副部单位,如省宣传部、组织部、纪委等必须由省委常委或者省委副书记兼任。
国务院各部委副职干部(如公安部副部长、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
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正职干部(如国家文物总局局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副职干部(如安徽省副省长、重庆市副市长)
各副省级市政府正职干部(如南京市市长)
部队副军职干部(如浙江省警备司令部副司令、31军副军长)
5.厅局级正职:
以前叫地厅级,主要是地级市(各自治州)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主席、市政协主席、省级下属单位,如省公安厅厅长、国家各部下属单位,如外交部新闻司司长
国务院部委各司正职干部(如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正职干部(如河北省交通厅厅长,北京市财政局局长)
各副省级市政府副职干部(如宁波市副市长)
各地级市政府正职干部(如无锡市市长)
部队正师职干部(如1军后勤部部长、34师政委)
注:以上为高级干部
6.厅局级副职:
地级市市委副书记、市委常委、副市长、市人大副主席、市政副协主席、,省级下属单位,如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各部下属单位,如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等,还有一些行政级别是正处但是必须要副厅来兼任的,一般认为那个单位是副厅单位,如市政法委,市宣传部、组织部、纪委等必须由市委常委或者市委副书记兼任。
国务院部委各司副职干部(如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副司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副职干部(如黑龙江省建设厅副厅长、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
副省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政府正职干部(如南
部队副师职干部(如35师副政委、179旅旅长)
7.县处级正职:
包括县(县级市、区、旗等)委书记、(区)县长、(区)县人大、(区)县政协主席、市各单位局长,如市公安局、司法局等,还有厅级各单位下属,如省公安厅X处,省委办公厅主任等
国务院部委各司所属处室正职干部(如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经济作物处处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所属处室正职干部(如江苏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
副省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政府副职干部(如沈阳市卫生局副局长、浦口区副区长)
地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政府正职干部(如扬州市劳动局局长、滨海县县长)
部队正团职干部(如105团政委)
8.县处级副职:
包括县(县级市、区、旗等)委副书记、县(区)委常委、(区)副县长、(区)县人大、(区)县政协主席、市各单位局长,如市公安局、司法局等,还有厅级各单位下属,如省公安厅X处,省委办公厅主任等。
国务院部委各司所属处室副职干部(如农业部兽医局防疫处副处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所属处室副职干部(如江苏省教育厅人事处副处长)
副省级市所属各局处室及区县各局正职干部(如南京市科技局科技成果处处长、玄武区卫生局局长)
地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政府副职干部(如镇江市民政局副局长、张家港市副市长)
部队副团职干部(如105团参谋长)
9.乡科级正职:
包括各乡、镇、办事处党委书记、乡长、镇长、办事处主任、以及镇级人大等,还有处级下属,如县公安局长等
10.乡科级副职:
包括各乡、镇、办事处党委副书记、党委委员、副乡长、副镇长、办事处副主任、以及镇级人大副主任等,还有处级下属,如县公安副局长等
乡科级在往下,就是所谓股级,是中国行政当中最小的,一般是乡里边财政所、派出所之类的。
注: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等事业单位,其各级干部参照政府各级干部待遇,但不具有行政级别,不属于公务员编制。
政府各级干部如为上一级党委常委,则其行政级别升一级。如张家港市市长为正处级干部,若为苏州市市委常委,则为副厅级干部
按照惯例,高级干部在60或65岁以后往往调往相应级别的人大、政协担任领导职务,俗称“退居二线”。
篇二:市委组织部人才处长什么级别
公务员的那些事儿之二——什么样的平台是好平台?
“聪明看世情,糊涂一颗心”。偶然听到《聪明糊涂心》这首歌,觉得这十个字说得太好了。希望大家都能既拥有聪明的头脑,也拥有平和的心态,不要太计较,糊里糊涂一点,这样就会过得快乐一些。
昨天我们谈了机关大小的问题,今天谈一个常见的问题,即许多同志曾经多次纠结,本单位的领导对自己不错,但是自己想去一个更好的单位,所以不知道如何选择。换言之,即公务员行当中,是好的平台对自己的发展更有利,还是遇到贵人对自己更有利?
当然了,在讨论这两者的时候,有一个大前提,即每位同志都要清晰地判断自身的斤两。比如有时候,说到一些地方公务员工资不低,马上就有同志用质疑的语气发言:“恕我无知,请告诉我哪里工资能达XX万,我也要去”等等。那也恕我吐个槽,说得好像你想去就能去一样。考这些地方的几百进一,你可能自己就是二三十个人竞争一个岗位,本身要求都有所不同,你能考上现职不代表你能考上这些好地方。所以在我看来,我们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首先要立足于自己还算比较优秀,要在有办法的情况下再有想法,不要自己心比天高力比纸薄。
什么样的平台是好平台?
对很多同志而言,可能考公务员的时候是随便报的一个单位,进了单位之后要么感到处处糟糕觉得别的单位肯定会更好,要么就盲目热爱单位产生一种错误的自信。这两种态度我觉得都是有待纠正的。就自身的一点经验来看,新人或者年轻公务员判断单位好不好,或者说平台好不好,应当从下面几个原则来把握:
1、风气要正。
好平台在我看来,首先就要风气正。风气不正的单位,往往表现为如下特征:一是派系斗争严重。单位内形成了比较明显的派系,并且斗争激烈,以相互攻讦为常。对新人而言,进单位不久就能听说这个派那个派的,并且互相之间像仇人一样的,甚至很快就来拉拢你的,往往这种单位就不是好单位。
二是选人用人偏差。虽然我们说,如果优秀的人才都怀才不遇,那这个单位就肯定有问题。但是这种判断方式不太客观,因为凡是没提拔的往往也都认为自己是人才。所以就我的经验而言,关键还是看关键的岗位上是不是小人占据。如果一个单位,新人接触到的中层干部普遍人品较差、小人得志、能力水平不高等等,那这个单位好不了。
三是精神状态颓废。有的单位,从上到下,呈现出一盘散沙的状态。具体到工作人员,普遍是得过且过,能混就混。举例来说,有的单位开个会,人三三两两到不齐;有的单位迟到早退是常态;有的单位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上面作讲话下面传小话,等等。那这些单位也不是好单位,在里面待久了必然影响自己。
所以如果到一个单位,感觉大家都比较奋发向上,同事之间表面都比较和谐,那这个单位的风气就还算是比较好,这样的单位就不能叫做差单位。
2、权力或者职数要占其一。
简单来说,就是“权”和“位”不能都没有。我们要了解,不同的单位,同样的级别,权力是不同的。打比方说,地市里同样是正处级,财政局长手中的权力,是档案局长、党史办主任等远远不可想象的。甚至财政局下设的国库支付中心主任,可能就是个正科或者副处,实权也远比许多市直机关的一把手来的大。所以不同的单位,权力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
同样,哪怕同等级别的单位,职数的绝对值和相对值,差距也是很大的。地市一个国税局,动辄上千人,而同样是正处级的体育局,可能就二三十人。那从发展的角度讲,在体育局成为领导干部要相对容易许多。
那我之所以说,权力或者职数要占其一,意思就是如果一个单位两个都没有,那绝不是好单位。比如国税地税,掌握着很重要的权力,工作人员与外界打交道的机会也多,手上的权力也略微大一些,但是职数偏少,那在我看来也不能算是差单位,因为有权。反过来说,一个党史办,可能真的是清水衙门,但是整个办10个人,3个办领导,2个科长,还有副科的职数,那也不能算是很差的单位。
这种现象在机关内部体现的更加明显,比如以海事局为例,类似通航、船员之类的业务处室,有权力但是人多,而类似机关党委、离退办这种处室没有权力但是人少上升容易,那整体而言都可以接受。
相反,真正有的单位或者部门,比如工商(仅仅个人了解到的情况,仅仅举例,没有其他含义)之类的,现在可能权力也小,人数还多,职数偏少,那就不是好单位。
所以对新人而言,进一个单位之后要很快了解单位的职能和职数,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
3、职能要重要不能太边缘
总体而言,公务员履行的是社会管理职能,所以受时代变化、政策变迁的影响很大。判断一个单位好不好,看他们的职能重要不重要,是一个很关键的点。单位或者部门的职能太边缘、可有可无的话,就要尽快脱离它。
打比方说,从事业发展的角度而言,在业务单位如果人年轻,最好还是去干一点业务,干其他的往往就会闷死在这条线上。又比方说,有些单位如果经常风传要裁撤、并入其他单位,那这个单位最好你也不要待太久。再比方说,去发改委和去地震局的机会摆在你面前,那可能去发改委,将来的选择会更多一些。
在这里要强调一下,有些垂直管理的单位,可能就是履行的某些专业管理职能,面向的群体比较单一,与社会打交道也少,与其他部门交流也少。那这种单位,目前而言人才流失都比较严重。毕竟人是社会人,孩子上学要求教育局,老人看病要求卫生局,如果你在一个也能帮上别人忙的单位,那别人帮起你来会更情愿一些。如果你的单位就是面向某个社会边缘团体,别人基本找不上你,那你在请别人帮忙的时候总不免心里发虚。这也是实情,优秀的人才最好不要在这样的单位待太久。
4、队伍结构要合理
对新人而言,单位队伍的结构如果合理,那相对而言会比较理想。所谓结构合理,一则是上面所说的职数要不少,比如我目前所在的处室,6个人,3个处级干部,3个科级干部,那这个比例就比较完美,比起有些处室40个人,10个处级干部,30个科级干部的就来得轻松一些。二则是队伍的年龄结构要合理。有些单位,由于职数偏少、或者职能过于单一,往往会造成干部队伍的积压。那新人怎么判断队伍年龄结构合理与否呢?一看中层干部的年龄。如果中层干部普遍年龄偏大,都是五十岁出头的老科长老处长,那这个单位就有得熬。二看比如五年十年前进来的前辈现在怎么样了,是不是普遍都还是个科员,是不是进步也很难。那如果这样,这种年龄结构,对于有志于发展的同志来讲,就等不起,就要想办法动一动。
5、有形的待遇和无形的待遇加起来要能形成足够的保障
我们当公务员,当然不能为了升官发财。但是待遇能否形成足够的保障,对我们能否安心干好工作,还是有着很大影响的。
待遇在我看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形的待遇,即包括工资、福利、休假等在内的实物。另一种是无形的待遇,即单位牌子响不响、大不大、能不能在关键的时候帮助到你。
先说有形的待遇。我年轻的时候,听到什么民宗委、机械成套局、人防办、残联等等的单位,也觉得好像比较偏、比较没意思。但等到与部门打交道多了,就发现人家这样的单位,福利待遇什么的可能比其他部门还要好,在里面工作属于“钱多事少离家近”。所以有形的待遇如果不错的话,那这个单位就不错。比如,有些单位还存在类似生日蛋糕券、健身卡、医药费等在内的工会福利,有些单位还有存量房、周转房或者宿舍供新同志周转,有的单位食堂不错敞开供应,有的单位环境宽松基本充分保障休假权益,有的单位积极选送干部参加各类培训等等。综合起来说,这些有形的待遇不错,这个单位也就不错。
再说无形的待遇。比如委办、府办、组织部,加班多、收入少、家庭幸福感也不算太高,为什么外界还认为他们是好单位。那我想主要就是一个单位带来的无形待遇。这种待遇,主要体现在前途和影响力上。前途就是希望,你能看到发展的希望,比如在组织部苦个十几二十年,出去做个常委组织部长。影响力则体现在出外办事时候,单位可以帮你加分。可能你在其他单位,要找某个单位的同志办事,要
绕几个弯托几个人。相反,在这些委办、府办,可能拿起电话,自报家门,人家搞不好也要卖一个面子给你。
所以有形的、无形的待遇综合起来,能为你形成较为充足的保障,能让你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减少后顾之忧的单位,就是好单位。相反,有些单位又穷,又帮不上忙,还辛苦,那可能就不是好单位。
综上所述,我上面列出来的五点,基本上足够勾勒出一个好的单位,或者好的平台是什么样。正如领导们常说的:“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一个单位“风气、职权、职数、结构、待遇”这五点可以都不突出,但是最好不要有短板。如果有哪一个方面特别差劲的话,优秀的人才最好就想办法换一个环境。这是我个人的建议,未必正确,但的确是我经历了发达地区中直单位、市委组织部、省两办之一后,最深切的感悟。
Ps.本文为《平台重要,还是贵人重要?》系列的第一篇章.?
明天说,什么样的领导是好领导。
后天说,好平台和好领导,哪个更重要。
来日方长,且请拭目以待,也不要忘了点赞或者赞赏。
篇三:市委组织部人才处长什么级别
天津市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副处长
一、任务背景
天津市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副处长是一项重要的职位,该职位负责协助处长进行组织部门的各项工作。天津市作为中国的直辖市,对组织工作的需求十分迫切,因此该职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职责和要求
1.职责
协助处长负责组织部门的日常管理和工作安排;
参与制定和完善组织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
负责组织部门的人事管理工作,包括干部选拔、培养、考核等;
组织协调相关会议和活动,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协助处长进行重大决策,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
2.要求
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
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组织工作经验;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招聘流程
1.报名
符合条件的人员可以通过组织部门的官方网站或其他指定渠道进行报名,填写相关个人信息和申请表格。
2.笔试
报名人员经过初步筛选后,将参加组织部门的笔试,主要考察应聘者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
3.面试
笔试合格的人员将进入面试环节,面试主要考察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组织工作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4.考察
通过面试的人员将进行考察,主要考察应聘者的工作经验、绩效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情况。
5.公示和聘任
考察合格的人员将被公示一段时间,公示期过后,根据考察结果确定最终录用人选,并进行聘任手续。
四、福利待遇
天津市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副处长享有以下福利待遇:1.月薪:根据个人资历和工作表现确定,具体数额面议。2.社会保险:享受国家规定的各项社会保险待遇。
3.节假日:享受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休假,以及组织部门的其他节假日福利。
4.健康体检: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保障身体健康。5.培训机会:有机会参加组织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提升专业能力和素质。
五、总结
天津市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副处长是一项重要的职位,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政策理论水平,同时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该职位的招聘流程包括报名、笔试、面试、考察和聘任等环节,最终录用人员将享受丰厚的福利待遇。希望有志于从事组织工作的人员能够抓住机会,通过努力和实力成为天津市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副处长,为组织工作做出贡献。
篇四:市委组织部人才处长什么级别
上海市(55年)局以上干部行政级别
上海市(55年)局以上干部行政级别
上海市(55年)局以上干部行政级别陈毅(1901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市长,1954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行政3级。柯庆施(1902年)江苏省委书记、上海市委第一书记,行政5级。刘晓(1908年)华东局组织部部长,上海市委第二书记,行政5级。刘长胜(1903年)华东军政委劳动部部长,上海市委第三书记,行政5级。盛丕华(1882年)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市副市长,行政5级。许建国(1903年)华东公安部部长,上海市副市长;中央公安部副部长,行政5级。陈丕显(1916年)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委书记,行政6级。潘汉年(1906年)华东局和上海市委社会部部长、统战部部长,上海市常务副市长,行政6级。魏文伯(1905年)中央政府司法部副部长,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行政6级曹荻秋(1909年)重庆市市长,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上海市副市长,行政6级。方毅(1916年)福建省副主席,上海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中央财政部副部长,行政6级。谷牧(1914年)济南市市长,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华东局工业部部长,国家建委副主任,行政6级。彭康(1901年)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华东军政委文教委员会主任,交通大学校长,行政6级。吴克坚(1900年)华东军政委秘书长,华东局统战部部
长,1954年9月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行政6级。胡立教(1914年)华东局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华东军政委人事部部长,监察委员会副主任,行政6级。吴耀宗(1893年)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华东军政委委员,第一届人大常委会委员,行政6级。胡厥文(1895年)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上海政协副主席,1962年任上海市副市长,行政6级。陈望道(1891年)复旦大学校长,原行政7级,56年转评高教1级。孟宪承(1894年)华东师大校长,原行政7级,56年转评高教1级。宋日昌(1906年)华东行政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市副市长,行政7级。金仲华(1907年)华东军政委文化部副部长,上海市副市长,行政7级。夏衍(1900年)华东军管会文教委副主任,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行政7级。沈志远(1902年)华东军政委参事室主任、华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行政7级。何遂(1888年)华东军政委员会司法部部长、政法委员会副主任,行政7级。陈已生(1893年)华东人民监察委员会副主任,行政7级。张元济(1867年)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上海文史馆首任馆长,行政7级。雷经天(1904年)最高法院中南分院院长,华东政法学院院长、党委书记,行政7级。恽逸群(1905年)《解放日报》社长、总编辑,华东新闻出版局局长,行政7级。马天水(1910年)皖南区委书记,华东局工业部副部长,上海市委副书记,行政7级。冷楚(1900年)福建省委常委。1953年初,调上海,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人事局长。行政七级。谢邦治(1916年)交通部部长助理、司法部副部长,1959年上海市委常委,上海交大校长,行政7级。牛树才(1908年)皖南区党委书记,华东军政委土改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建委主任、副市长,行政7级。李步新(1907年)华东民政部部长,1952年任华东局组织部副部长,行政7级。狄景襄(1908年)西北财经委副主任,中央轻工业部副部长,华东协作委员会副主任,行政7级。刘述周(1911年)南京市委秘书长,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上海市副市长,行政8级。宋季文(1917年)华东财政部副部长,上海市财委副主任,市委常委。1956年上海市副市长,行政8级。刘季平(190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副市长,行政8级。钟民(1909年)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工业生产委员会副书记,行政8级。金学成(1905年)华东军政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人委副秘书长,行政8级。赵明新(1914年)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长,行政8级。王尧山(1910年)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上海市委常委、秘书长,行政8级。王一平(1914年)第8兵团政治部主任,上海市委组织部部长,行政8级。黄耀南(1905年)华东财经委人事处处长,华东军政委人事部副部长,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行政8级。彭柏山(1910年)华东军政委文化部副部长、上海市委宣传部长,行政级。扬帆(1912年)华东军政委员会公安部副部长,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局长,行政8级。杨光池(1905年)苏北军区政治部主任,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行政8级。陈同生(1906年)南京市政府秘书长,华东局统战部副部长,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行政8级。陈其五(1914年)南京市委宣传部长,上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行政8级。郑平(1908年)苏北区党委书记,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行政8级。汤镛(1903年)最高法院华东分院副院长,上海市人民法院院长,行政8级。王范(1905年)热河省公安厅长,华东公安部副部长,上海市检察长,行政8级。徐平羽(1909年)南京市教育局长,上海市人委秘书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局局长,行政8级。石西民(1912年)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行政8级。黄庆熙(1917年)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1956年7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行政8级。杨士法(1917年)上海市委工业工作部副部长、重工业工作部部长,行政8级。王少庸(1908年)青岛市委书记、市长,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委候补书记,行政8级。黄赤波(1912年)江苏省公安厅厅长,上海市市公安局副局长,公安局局长,行政8级。张春桥(1917年)新华通讯社华东总分社社长,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行政8级。朱讯(1918年)浙江省农林厅长,华东行政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市委财贸部长,行政8级。
薛尚实(1902年)中共青岛市委书记,上海市委委员、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行政8级。王涛(1915年)国家建材工业部部长助理,59年任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行政8级。孙仲德(1902年)安徽省民政厅长,上海第二医学院院长,行政8级。骆耕漠(1908年)华东财委秘书长、副主任,1954年起任国家计委成本物价局局长,行政8级。蒉延芳(1883年)华东军政委委员,上海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行政8级。孙冶方(1908年)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上海财政经济学院院长,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行政8级。张祺(1910年)华东军政委委员,上海总工会副主席,行政8级。刘宠光(1905年)华东水利部副部长,1956年,任华东水利学院副院长,行政8级。荣毅仁(1916年)全国工商联副主席,1957年任上海市副市长,1959年任纺
织工业部副部长,行政8级。于眉(1914年)华东航务局局长、华东军政委交通部副部长,上海港务局局长,行政8级。魏明(1908年)皖南行署主任,高院华东分院院长,上海市高院院长,华东政法学院院长,行政8级。于伶(1907年)上海市文化局局长,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行政8级。朱俊欣(1911年)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军政委委员,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市建筑工程局副局长,行政8级。李广仁(1916年)淮阴地委书记。上海市委常委兼工业部部长,1962年任副市长,行政9级。王鉴(1917年)东北行政委公安局副局长。公安部副局长,1958年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行政9级。张定夫华东军政委员会司法部副部长,华东人民法院副院长,行政9级。裴先白(1916年)华东财委副秘书长,上海市服务局局长,市第二商业局党委书记、局长,行政9级。忻元锡(1919年)华东区行副行长,华东财政管理局副局长、上海市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行政9级。马万杰上海市委农村工作部部长,59年市委常委。行政9级。李研吾上海市政建设工委副书记。1954年任上海市委财贸部副部长,行政9级。杨西光福建省文教委主任委员,福建省委部长,1954年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行政9级。常溪萍华东监察委员会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书记兼副校长,上海市委教育卫生工作部部长,行政9级。王黎夫华东军政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主任,55年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主任,行政9级。温仰春华东局组织部副部长,华东纺织工学院院长,行政9级。方原华东军政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华东水产管理局副局长、上海水产学院院长,行政9级。沈体兰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副部长,1955年起任上海市体委主任,行政9级。潘念之华东行政委员会参事室副主任,行政9级。李干成常州地委代理书记,上海市政建委副主任、交通工作部部长,1962年任上海市副市长,行政9级。张承宗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普陀区委书记,华东纺织工业管理局局长,行政9级。赵毓华华东局工委副书记、华东军政委
员会劳动部副部长,华东建设工程局副局长,行政9级。汤桂芬华东军政委员会劳动部副部长,纺织管理局副局长,行政9级。秦昆上海市卢湾区委书记。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监察委员会副书记,行政级。曾涛苏南区党委秘书长。上海市委任副秘书长,市人民委员会秘书长,行政9级。曹漫之上海市人委第一副秘书长兼民政局局长,行政9级。雷绍典福建省公安厅副厅长,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行政9级。杜干全苏北行署秘书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国家对外经济总局副局长,行政9级。郭建1953年5月任上海市财经委副主任。上海市计划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商业局局长,行政9级。顾训方华东地方工业局副局长,上海市经济计划委员会副主任,行政9级。石英福建省财委副主任,1953年任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人委办公室主任,市轻工业局局长兼党组书记。1962年7月任上海市副市长,行政9级。周璧福建省委副秘书长,上海市委工业部副部长,上海市第一重工局局长,行政9级。罗白桦南京市财经委员会副主任,1952年12月任上海市建工局局长,行政9级。叶进明华东野战军兵站部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公用局局长,上海市交通办公室主任,行政9级。洪泽华东局企管会副秘书长,上海市委工业生产委员会工委书记,上海市劳动局局长,行政9级。汪维恒上海市地政局局长,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局长,行政9级。许言本溪市委第二书记、重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副局长、上海市冶金工业局首任局长,行政9级。周克上海市委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上海市轻工业管理局局长,市委工业部副部长,行政9级。陈琳瑚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教育卫生工作部副部长,市教育局长,行政9级。王聿先上海市卫生局局长,行政9级。马一行华中军政委财政部副部长。1953年任上海市财经委副主任、主任,上海市财政局局长,行政9级。陆慕云第八兵团后勤部副部长。华东商业管理局局长、上海市财经委副主任、上海市第一商业局党委书记兼局长,60年兼任上海财经学院院长,行政9级。齐维礼安庆公署专员,上海市外办副主任、上海市对外经贸局局长,上海外贸学院院长,行政9级。李文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行政9级。周而复华东局统战部秘书长,上海市委统战部第一副部长,行政9级。李伟上海市委工业部副部长,行政9级。张敬人上海市委军工委书记,行政9级。加几位大家熟悉的人士:赵行志华东军政会财政部人事处处长,上海市政府人事处处长,市人事局副局长,行政10级。艾丁饶漱石机要秘书,华东局机要处处长,行政10级。贺子珍曾担任过虹口区委组织部部长,上海市委招待处(交际处)副处长,行政12级。徐景贤行政20级。
篇五:市委组织部人才处长什么级别
市委组织部处长级别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我将为您撰写一篇高质量的回答。
市委组织部处长级别是指市委组织部下属的处级领导职务,一般为正处或副处级别,代表了市委组织部在该级别地区或部门中的管理和领导职责。
作为处长级别的领导,其职责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负责本职工作,二是协助上级领导完成对下属机构的管理和领导工作。
具体来说,市委组织部处长级别需要负责以下工作:
1.负责本职工作:即对市委组织部直接管理的相关事务进行规划、组织和领导工作,确保这些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地完成。
2.协助上级领导完成对下属机构的管理和领导工作:市委组织部处长级别需要通过督导、协调和指导等方式帮助下属机构解决问题,推进工作顺利进行。
3.对组织人事工作提出改进意见:作为市委组织部处长级别,需要在组织人事工作中提出改进意见,为优化组织结构、提高工作效率做出
贡献。
4.优化管理机制:市委组织部处长级别还需要优化管理机制,不断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提高领导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并为全局的工作发展铺路。
总之,市委组织部处长级别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领导职务,需要具备很高的管理和领导能力,能够在领导人员和组织工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职责,为组织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推荐访问:市委组织部人才处长什么级别 处长 市委组织部 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