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8篇)
篇一: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
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项目选址方案
目录
一、前言概述..................................................................................................2二、选址原则..................................................................................................3三、选址流程..................................................................................................5四、建设条件..................................................................................................五、选址影响因素..........................................................................................六、要素保障措施........................................................................................1七、总结分析................................................................................................131/14一、前言概述
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项目作为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其建设背景和必要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在探讨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项目的发展方向时,需要综合考虑当前行业发展状况、市场需求、技术趋势以及政策支持等因素,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项目应运而生。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对于低空空间的利用需求日益增长,包括无人机配送、空中旅游、城市交通等领域的发展都需要充足的低空资源支撑。因此,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对于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低空经济的投资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课题。
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项目的市场规模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法规、技术发展、投资环境等。目前,全球范围内对低空经济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市场规模逐渐扩大。特别是在无人机领域,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促使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项目成为备受关注的投资项目。
低空经济产业园的建设能够有效利用城市空间资源,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将产业集聚在统一园区内,形成产业链条和价值链,促进城市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城市整体竞争力。
2/14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以及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等多个角度来看,投资于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项目具有重要的背景和必要性。这不仅是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有益探索,也是对新兴产业发展的积极响应,对于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声明: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二、选址原则
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项目的选址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发展和运营效果。在确定选址方案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
(一)地理位置优势
1、根据低空经济产业园的定位和功能需求,选择地理位置优势明显的区域。例如,靠近交通枢纽、城市中心或者重要产业集聚区,有利于吸引人流和资源。
2、考虑区域发展前景和政策支持,选择政策环境友好的地区,有利于项目的顺利推进和未来发展。
3、考虑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选择适宜的地理位置,避免自然灾
3/14害风险,确保项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基础设施支持
1、确保选址区域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持,包括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为产业园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便利条件。
2、考虑周边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如医疗、教育、商业等,为员工和企业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3、考虑土地利用和规划情况,确保选址区域符合土地规划要求,便于项目的开发和管理。
(三)人才资源和人口流动
1、考虑选址区域的人才资源情况,选择人才储备丰富、人口流动性高的地区,有利于企业的人才吸引和培养。
2、考虑当地教育资源和人才培训机构的情况,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
3、考虑选址区域的人口结构和消费水平,选择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地区。
(四)环保和资源利用
1、考虑选址区域的环保状况和资源利用情况,选择对环境影响小、资源利用率高的地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142、考虑水、土壤和空气质量等环境指标,确保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3、考虑选址区域的能源供应和废弃物处理情况,选择对环境影响小、资源利用率高的地区,促进低碳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
三、选址流程
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项目的选址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项目后期的发展和运营效果。在进行选址方案分析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便捷性、政策支持、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前期调研与数据收集
1、市场需求分析:首先需要对低空经济产业园的定位和发展前景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这包括对行业发展趋势、潜在租户需求、人才储备情况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以便为选址提供依据。
2、区域优势评估:对潜在选址区域的区位优势进行评估,包括交通便捷性、人口密度、资源禀赋等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以确定选址区域的基本条件和竞争优势。
3、政策支持分析:收集并分析各级政府对低空经济产业园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税收优惠、土地政策、财政扶持等各方面的政策措施,以确定选址区域的政策优势。
5/14(二)选址条件筛选与评估
1、土地资源调查:对潜在选址区域的土地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和评估,包括用地规划、土地所有权、土地价格等方面的情况,以确定土地可行性和获取难易度。
2、环境影响评估: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包括对选址区域的自然环境、生态保护、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估,确保选址符合环保要求。
3、基础设施条件:评估选址区域的基础设施条件,包括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方面的现状和规划,以确定基础设施支持能力。
(三)综合分析与决策
1、选址方案比较:对前期调研和选址条件评估的结果进行综合比较,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区域优势、政策支持和实际条件等因素,制定不同选址方案。
2、风险评估:针对不同选址方案,进行风险评估和可行性分析,确定各选址方案的风险程度和发展潜力。
3、决策与规划:在多方面的数据支持下,进行选址方案的最终决策,确定具体选址位置,并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和实施计划。
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项目的选址流程包括前期调研与数据收集、选址条件筛选与评估、综合分析与决策三个主要环节。在每个环节中,6/14都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以保证选址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从而为项目后期的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四、建设条件
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项目选址方案分析
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项目选址方案的核心在于充分考虑建设条件,包括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性、资源环境等因素,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运营。在选址方案分析中,建设条件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项目后期的建设及运营效果。
(一)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是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项目选址的基础条件之一。选址应当考虑到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集聚程度以及未来发展潜力。在选择地理位置时,需要综合考虑项目与主要市场的距离、区域内的竞争情况、政策支持等因素。此外,地理位置还应符合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例如,低空经济产业园可能需要考虑周边区域的航空产业基础和人才储备情况,以及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潜力。
(二)交通便利性
交通便利性对于低空经济产业园的建设和运营至关重要。优越的交通条件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便利人员往来、提高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因此,在选址方案分析中,需要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的交通网络
7/14覆盖情况,包括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交通设施的便捷程度。另外,交通便利性还包括城市交通、公共交通等方面,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出行和生活质量,因此也需要纳入考量范围。
(三)资源环境
资源环境包括用地资源、自然环境、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条件。在选址方案分析中,需要全面评估项目所在地的土地利用状况、水资源、能源供应、环保要求等因素。特别是对于低空经济产业园这样涉及航空领域的项目,需要确保选址地区的风险防控能力,避免因自然环境等因素导致的安全隐患。
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项目选址方案分析中,建设条件是一个综合性的考量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性、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选址决策,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及长期稳定运营。
五、选址影响因素
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项目的选址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正确的选址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区位优势,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运营。
(一)市场需求分析
1、产业发展趋势:首先需要对低空经济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
8/14势进行深入分析,确保选址符合产业发展规划。
2、人口规模及结构:选址地区的人口规模和结构直接影响项目的受众群体规模和消费能力,需根据产业园定位选择合适的人口密集区域。
(二)交通与基础设施
1、交通便捷性:选择交通便捷的地段,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入驻,提升产业园的竞争力。
2、基础设施完善度:考虑周边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通讯等情况,确保项目建设后能够顺利运营,降低后期运营成本。
(三)土地条件和环境保护
1、土地用途规划:需要结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确保选址地段符合产业园建设的规划要求。
2、环境保护要求:要考虑选址地区的环境保护要求,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四)政策支持和市场竞争
1、政策扶持措施:选择政策支持力度大、投资环境优越的地区,可以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和优惠政策,降低项目风险。
2、竞争对手情况:分析周边同类产业园的竞争情况,选择在市场
9/14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地段进行选址。
(五)人才资源和教育背景
1、人才储备情况:考虑选址地段的人才资源情况,包括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以支撑产业园的人才需求。
2、教育背景:选择教育资源丰富、科研氛围浓厚的地区,有利于项目引入高端人才和技术创新。
(六)投资成本和回报预期
1、用地成本:考虑选址地段的用地成本情况,尽量选择用地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降低项目建设成本。
2、市场规模和潜力:分析选址地段的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确保项目建成后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支撑,获得良好的经济回报。
选址是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项目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需要全面考虑市场需求、交通基础设施、土地环境、政策支持、人才资源等方面因素,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长期稳定发展。只有在综合考量各项因素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合理的选址决策,项目才能真正实现预期目标并取得成功。
六、要素保障措施
(一)选址方案的重要性
10/141、选址方案对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项目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个合理的选址方案能够为产业园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吸引企业入驻,推动经济发展。
2、选址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多个要素,包括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自然环境、人口分布、土地资源等,以确保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
(二)地理位置要素保障措施
1、进行综合评估和比较不同地理位置的优劣势,包括区位、市场接近度、区域发展潜力等,选择最适合的地理位置。
2、考虑产业园的地理位置与附近城市、交通枢纽的连接情况,确保便捷的交通运输和物流配送。
(三)交通条件要素保障措施
1、评估选址地区的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等,确保交通便利性。
2、考虑未来交通规划和发展趋势,预留足够的交通承载能力,以应对产业园的发展需求。
(四)自然环境要素保障措施
1、进行环境评估,考虑选址地区的气候、水资源、土壤条件等自
11/14然环境因素,确保符合产业园的发展需求。
2、设立环保标准,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确保产业园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不对周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五)人口分布要素保障措施
1、研究选址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包括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教育水平等,确定劳动力供给情况。
2、考虑人口迁徙趋势和就业需求,预测未来人口变化,以保证产业园的用工需求和人才储备。
(六)土地资源要素保障措施
1、评估选址地区的土地供应情况,包括土地面积、土地性质、土地使用权等,确保有足够的用地空间满足产业园的发展需求。
2、考虑土地开发成本和可利用率,选择最经济高效的土地资源,提高产业园的利用效率和竞争力。
(七)政策支持要素保障措施
1、研究选址地区的投资和发展政策,包括税收优惠、用地补贴等,为产业园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2、与地方政府进行合作,制定产业园发展规划和政策,确保政府在产业园建设过程中的支持和配合。
12/14(八)风险评估和应对要素保障措施
1、进行风险评估,分析选址方案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包括自然灾害、市场变化、政策调整等。
2、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减少风险带来的影响,并确保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
七、总结分析
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发展举措,其建设背景和必要性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与相关政策相符合。政策符合性是指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过程中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法规、产业政策、城市规划等相关方面的要求。针对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项目,政策符合性的分析包括政策背景、政策支持、政策引导等多方面内容。
低空经济行业具有市场规模巨大、技术创新驱动、法规政策影响、人才需求量大和安全隐私保护等特征。深入了解行业特征,有助于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促进低空经济行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成熟,低空经济产业得以快速发展。无人机的机动性、精准度和可靠性不断提升,使得无人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入。例如,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可以实现精准农业管理,提高作物产量;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无人机的航
13/14拍技术可以提供高清晰度的影像数据,帮助规划者更好地了解城市发展状况。这些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推动低空经济行业的发展,为市场需求提供更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项目所处的行业正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在无人机、航空旅游、空中货运等领域,低空经济正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未来,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低空经济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带动对低空经济产业园的需求。
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项目涉及到众多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领域,例如无人机技术、智能航空器、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等。通过对这些领域的投资,将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14/14
篇二: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
特别关注ATTENTION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海“低空经济”蓄势待飞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这是“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将作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新增长引擎。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指出,今年将成为我国低空经济商业化元年。上海作为在全国率先布局未来产业的城市,在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过程中,立足顶层设计,聚焦人才和供应链优势,联动长三角区域,展开“未来空间”系统布局,为低空经济腾飞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而面向未来,上海又将如何紧扣范式创新,加快新兴产业颠覆式发展?文丁乙乙作为新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低空经济正成为我国聚力发展的产业“新赛道”。所谓低空经济,是指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主,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低空空域通常指距正下方地平面垂直距离在1000米以内的空域,近年来,相关领域应用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保障、服务国防事业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通过对低空空域这一未被充分利用的自然资源的转化,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资源,成为我国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在《关于推动开展低空空域利用,加快培育发展低空经济的提案》中建议,国家部委加大对地方相应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在安全基础上建立地方低空空域专业运行服务中心,提高低空空域6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围绕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加快新型专用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模式,提高空域资源供给能力,赋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开辟新赛道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发展蓝图。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包括低空经济在内的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1月1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无人机产业进入有法可依的规范化发展新阶段,进一步刺激了低空经济的发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丰富,既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又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通航企业达到689家,在册通用航空器3173架,通用机场451个,全年作业飞行135.7万小时,近三年年均增速超过12%;无人机领域运营企业近2万家,国内注册无人机总数达126.7万架,2023年同比增长32.2%,飞行2311万小时,同比增长11.8%。全国政协委员、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姜春水指出:“低空经济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发展空间极为广阔,是产业发展新赛道、经济增长新引擎,这已成为政府、行业、企业的共识。”新引擎开辟新赛道,是因为低空经济可将经济活动范围拓展至立体空间。作为新质生产力,低空经济长产业链条包括了新的航空器制造、开放的低空空域飞行、新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保障,随之产生了新的低空服务产业。这不仅需要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还需要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更需要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做强创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2022年9月,上海市发布了《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根据该方案,上海将在浦东、杨浦、闵行、金山、松江、青浦、崇明等区域,打造未来空间产业集群。其中,在空天利用领域,上海提出突破倾转旋翼、复合翼、智能飞行等技术,研制载人电动特别关注ATTENTION垂直起降飞行器,探索空中交通新模式。聚焦智能机载、复合材料、新能源动力创新,研制超音速、翼身融合等新一代商用飞机,推动氢电池、氢涡扇等氢能飞机技术验证示范。研制低成本卫星和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加快宽带通信卫星发射组网及商业运营,积极利用空间频率和轨道资源,建设陆海空天领域全天候、全球性卫星互联网。目前,上海金山、松江、杨浦等区正积极布局培育低空经济产业发展。2023年6月,金山区出台《金山区关于推动无人机产业高质量发展暨深化建设华东无人机基地的行动方案(2023—2025年)》,未来将加快无人机体系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协同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无人机产业集群。计划到2025年,金山区无人机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达到100亿元、企业市场估值达到100亿元,形成50项体系化创新成果,打造“100+”应用场景,实现飞行服务“一网统管”,并形成一揽子制度创新。2023年12月27日,上海中心城区首条美团无人机航线开航仪式在杨浦区举行。杨浦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美团无人机航线开航标志着杨浦低空经济起飞成功,下一步,杨浦区将抢抓低空经济产业高速发展战略机遇,全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拓宽无人机服务应用场景,构建低空经济融合发展生态,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人才和供应链优势2024新年伊始,以城市空中交通为典型应用场景的“飞行汽车”eVTOL(electricVerticalTake-OffandLanding,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火爆出圈。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eVTOL航8空器可垂直起降、无需跑道、纯电动力,更安全、环保、安静,在解决未来城市内、城际间短途空中出行需求方面被寄予厚望,预计到2035年,相关产业市场规模将达5000亿元。资深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在航空器制造领域,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客观存在,但正如中国新能源车对传统燃油汽车的弯道超车一般,我国eVTOL产业实力与美国、欧洲国家可谓不分伯仲。综观国内市场,当前加速入局低空经济赛道的主要有三股力量:一是以峰飞为代表的无人机企业;二是时的科技、沃兰特、御风未来等航空背景企业的创业团队;三是以空客、大众、小鹏、吉利等为代表的大型飞机、汽车制造龙头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当前eVTOL产业可谓一片“蓝海”,无论技术路线还是商业模式均还没有明确的标准范式,但业内一致认为,《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提出的“到2035年以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为技术特征的新型通用航空装备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应用”这一目标已不遥远。正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上海,绝不会缺席低空经济。在时的科技联合创始人蒋俊看来,上海航空产业人才集聚优势无可比拟,更有成熟完整的“三电”(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供应链。基于国内其他区域短期内难以企及的比较优势,上海集聚了包括时的科技、峰飞、御风未来、沃兰特等在内的几乎所有eVTOL头部企业。对于未来上海低空经济的发展,eVTOL头部企业负责人纷纷提出相关建议。
首先是资金的长期投入。上海是全国率先布局未来产业的城市,低空经济属于上海五大未来产业集群之一的“未来空间”范畴。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宏韬曾在2023年3月上海市产业技术创新大会上指出“未来产业的规律极难捕捉,上海唯二的确定性,在于人才和土壤”。而载人eVTOL的研发,绕不开5年以上的耗时和10亿元以上的耗资,数年磨一剑的项目,除了人才与土壤条件,还需要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的积极引导,以及尽可能减少对创新企业营收、盈利指标的追逐。事实上,将投资周期放宽到8—10年的产业投资基金,可谓国内罕见。御风未来副总裁盛亮强调了耐心且慷慨的产业引导基金的重要性,并参考全球eVTOL领域头部企业Joby,提出其所获美国政府引导下的金融支持和产业投资资源超过当前中国头部同行百倍,希望我国政府部门能够像支持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一般,给予eVTOL更多扶持。其次,要形成“有空间可验证测试、有场景可应用示范、有客户可购买使用”的低空经济生态系统。峰飞航空科技高级副总裁谢嘉指出,新技术需要在新的应用场景中飞起来、用起来,才能真正促进技术迭代创新,也能为监管机构提供更多数据。加强顶层政策设计培育发展低空经济需要强化政策法规、空域开放、技术创新、场景应用等关键要素协同,尤其要加大低空空域开放利用,提升低空空域管理水平,打造低空飞行应用场景,从而支撑壮大低空经济发展规模。出席2024年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建议,从国家层面统筹制定低空经济产业政策规划,加快研究低空空域管理法律法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因地制宜,推进具体政策落实,建立健全相关监管机制和标准体系。低空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对于这一新生事物,政策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上海通用航空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任和提出:“政策要发力,通过政策扶持,相关基础设施完善起来,市场才会起来,资金才敢进来。如果政策支持不到位,产业就难成气候。”以最基础的适航取证为例,目前没有一部完全针对eVTOL等飞行器的民航法规,采用的都是特殊专用条款。对于eVTOL而言,从设计到拿到适航证最少需要五六年时间。而适航证是飞行器获得飞行资格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目前我国仅有亿航智能一家企业获得了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适航证,这也是全球首张。为了规范低空经济发展,我国已陆续出台多部法律法规。2023年5月《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无人机产业正式进入“有法可依”阶段。2023年12月,国家空管委组织制定《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标志着我国在空域管理领域迈出重要一步。而在业内人士看来,上述法律法规仍有待细化完善:一方面,由于尚无符合低空经济新形态特征的智能化监管手段,目前低空飞行审批政策沿用民航监管体系,难以匹配未来大批量、大范围、密集型的使用场景;另一方面,顶层设计如何实现落地,各地还在探索研究、建立细则。特别关注ATTENTION建设,将低空经济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无人机监管正是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低空经济有序安全发展的重要保障。张燕生认为相关行业应“先立后破”——像低空经济这样的新产业、无人机这样的新质生产力,要优先支持发展,先立起来,因为“低空经济是未来具有巨大经济增长潜力的新增长点,无人机监管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是低空安全的重要内容,既涉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又关系到国家安全”。低空飞行的航线规划、空中交通管制的平台、通用航空机场的建设,都关系到低空经济能否繁荣发展。低空空域的管理涉及不同部门,如要将空域作为一个重要资源好好利用起来,就需要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细化的配套政策。相比关键技术的突破,跨区域的政策协调和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更为产业界所关注。在产业应用层面,目前低空经济的生态应用价值尚未完全彰显,仍主要集中在应急通信、能源巡检、城市治理等小规模试点场景。有好的应用场景才会有利润产生,才会有更多资金进来。所以应在这一层面打出“组合拳”,积极探索“低空+”应用场景。2024年1月9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在上海举办的低空经济和安全产业论坛上分享了“低空经济发展下的洞察”,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4年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其中第一点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长三角承接溢出效应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持续推进,相关区域的低空经济产业集聚与创新合作也在加速,并成为周边地区对接上海、承接其溢出效应的新赛道。2024年1月19日举行的太仓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太仓市低空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太仓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陆续发布,以推动当地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加快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太仓已先后出台《太仓市航空产业发展规划》《太仓市航空航天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专项政策(二十条)》等。对太仓而言,依托长三角前沿城市区位优势,跟踪低空经济产业国内外进展,将更好地赋能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以及综合服务等领域全产业链招商,吸引并支持产业链核心企业围绕整机1制造及航空电子、飞行控制、机电系统等核心机载设备,布局研发制造基地。作为已与上海虹桥火车站之间实现26分钟高铁通勤的县级市,太仓近年来加码布局航空航天产业与低空经济,其鲜明特色即“对接上海、链接全球”。2021年2月,国务院批复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时就提出打造“太仓航空航天材料产业基地”,上海于2021年12月发布的《上海民用航空产业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亦明确:要协同长三角建设成为世界级民用航空产业集群,重点沿G2高速公路打造航空产业链走廊,太仓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多年以来,太仓在利用临沪地理优势来承接上海产业转移、溢出效应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航天领域,目前当地已集聚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苏州中科激光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上海交大空天技术创新中心、全球航空集群联盟(GACP)第一中国中心等创新平台,建成投运航空产业园、航空新材料创新园等一批产业载体。其中,108家企业入选苏州航空航天产业优选培育库,现已落户航空器及其零部件和机载设备研发制造、低空飞行产业、低空保障产业等低空经济产业领域的企业89家,航空航天产业年产值达120亿元。窥一斑可见全豹,2024年,长三角多地将发展低空经济列为重点工作,安徽、江苏等地不断探索“低空+”场景。事实上,具备航空产业优势的长三角地区,早在多年之前就着眼布局低空赛道,如今相关产业及应用场景已蓄势待飞。低空经济不是仅仅着眼于航空制造业,而是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从短途运输、应急救援到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低空经济的每个细分领域都充满了商机。长三角城市在布局低空赛道时,不仅注重产业链的完善,更重视应用场景的拓展。在政策层面,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为低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市场层面,长三角地区通过搭建平台、优化服务,吸引了众多企业和资本加入,形成了良性互动的生态圈。这种全方位的思维方式,使低空经济快速在当地落地生根。因此,张英委员建议,联动长三角区域,规划覆盖华东的“100公里30分钟”低空智慧网络群,打造常态化海岛无人机物流等商业航线,建设国家级民用低空海岛物流场景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亦提出,航线密集的长三角地区可以成为低空经济在应用、立法等领域先行先试的区域,并依托低空经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长三角发展低空经济的优势,建议联动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力量,一起做好战略研究,设计出具有可行性、前瞻性的方案。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巩固经济向好势头、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突破,已成为重大时代命题。如何以加快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正如张英委员所强调的——要紧扣范式创新,加快新兴产业颠覆式发展,深刻把握新征程上推动产业创新的基本规律,强化科学智能、材料引擎等赋能,围绕低空经济等产业新赛道,加快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构建新型产业创新网络,从而孕育创新“核爆点”。11
篇三: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公布日期】2024.05.29?
【字
号】穗府办〔2024〕12号
【施行日期】2024.05.2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
正文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穗府办〔2024〕12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市发展改革委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4年5月29日
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战略机遇,加快推动广州低空经济高质量发
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目标。
到2027年,广州低空经济整体规模达到1500亿元左右。通航基础设施和飞行环境明显改善,以高端智能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取得成效,低空飞行服务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低空领域技术创新水平全国领先。
智能航空器销售方面,向全球生产销售“广州造”的首台飞行汽车,推动关联的载人航空器、飞行汽车、货运无人机、消费无人机、传统直升飞机等航空器制造业实现产值规模超1100亿元。
城市先进空中交通商业运营方面,推动广州成为国内首个载人飞行商业化运营城市,低空经济跨境飞行、商务定制、短途客运、文旅消费、物流运输、应急医疗、会展服务等关键运营服务领域的市场规模达到300亿元。
低空基础设施方面,建设广州第一个跑道型通用机场,新建5个以上枢纽型垂直起降场、100个以上常态化使用起降点,低空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超100亿元。
(二)工作原则。
统筹布局,系统推进。充分发挥广州经济水平、国土空间、低空资源和产业基础等各方面优势,统筹推进低空制造和飞行运营双链协同发展,系统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空域管理改革、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壮大,不断优化服务保障,提升管理效能,促进广州低空经济健康有序和高效快速发展。
突出重点,创新发展。聚焦低空产业强链补链,以无人机和新型垂直起降航空器研发制造为低空制造业重点,大力推动产业规模整体壮大。以城市空中交通、低空物流、公共服务为低空飞行运营重点,协调推进社会航空消费服务业发展,实现低空飞行总量逐年稳步提升。
防范风险,安全发展。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低空安全的相关政策,严格遵循低空
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要求。坚持低空经济和低空安全同步建设、统筹发展。以系统化、整体化安全观构建管理科学、技术先进、综合防御、积极防范的低空经济安全保障体系。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加强统筹规划和协同推进。
1.统筹低空经济顶层设计。编制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广州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组织完成通航机场、低空综合保障基地及垂直起降点的布局规划,制定低空智联网建设规划。(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广州空港经济区管委会配合,以下均需各区人民政府配合,不再列出)
2.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梳理需提请国家部委支持事项,加强与省级部门沟通协调,加强向中央空管委、中国民航局等部委的请示汇报。(市发展改革委、广州空港经济区管委会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
3.在南沙推动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准入标准实施和应用。参与制定并推动实施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技术标准,研究制定无人系统接入城市建筑物的技术规范,探索空地一体化交通管理办法,研究建设区域无人体系管理调度系统,参与统一的智能无人体系底层数据体系和开放服务应用平台建设。(南沙区人民政府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广州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协助建立军地民协同管理机制。加强与省空域管理、行业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向省发展改革委争取建立军队、民航、地方政府协同管理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市发展改革委、广州空港经济区管委会牵头,市委军民融合办、市公安局配合)
(二)夯实低空基础设施建设。
5.建设低空飞行服务站。建设广州A类低空飞行服务站,研究确定服务站职能定位、人员组成、运行模式,建立服务站与军队、民航空管运行机构常态化、机制化协同关系和工作流程。建设低空飞行服务与监管系统,为通航飞行活动提供飞行计划、航空情报、航空气象、应急救援、动态监控等管制服务,为飞行用户和社会公众提供低空飞行相关服务。(广州空港经济区管委会牵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气象局配合)
6.建设低空智联网基础设施。根据广州市区域内低空飞行活动和低空空域、航线划设的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分阶段推进北斗地面增强站、专用4G/5G通信基站、ADS-B基站、小型气象观测站等低空智能网联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低空空域数字孪生模型,研发配套软件设施,构建低空飞行监视数字化底座。突破低空空域资源精细化配给、运行间隔控制、飞行冲突自主避障、噪音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市域低空飞行通讯、导航、监视能力全覆盖。(广州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建设地面配套基础设施体系。统筹规划已建、新建城区低空地面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具备保障各类低空飞行器存放、起降、充电、维保等功能,覆盖多机型、多场景的低空通航机场、垂直起降点、物流配送场站等起降网络。建成广州第一个跑道型通用机场,新建5个以上枢纽型垂直起降场、100个以上常态化使用起降点,数百个社区网格起降点,满足我市低空应用场景需求。(广州空港经济区管委会牵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配合)
8.分类划设低空空域和低空航线。充分借鉴全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成功经验,按照国家颁发的空域分类方法,推动出台广州市低空空域分类划设方案、广州市低空航线划设方案,适时向社会公布,与军队、民航空管部门签订广州市低空空域管理协调运行保障协议,发挥广州河网优势,加快航线规划和示范区开辟。(广
州空港经济区管委会牵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配合)
(三)打造低空制造业高地。
9.做大做强低空经济制造业。围绕与低空经济发展关联的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导航定位、智慧交通等方面加大产业培育、招商引资力度,以动力系统、飞控系统、安全系统、复合材料为重点,加大低空制造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占据技术领先高地;支持通航飞机和公务机维修、翻新、改装及部件、整机制造,推动增材制造赋能;加大对无人机和智能航空器企业扶持力度,密切保持与低空生产企业的联系,掌握企业技术研发进展、适航证、运营许可证办理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协助。(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配合)
10.发展低空经济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低空飞行器检验检测及质量安全保障公共服务平台,为低空飞行器研发制造企业提供检验检测、试飞测试等技术支撑服务。(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配合)
11.优化低空经济营商环境。面向低空飞行器研发、设计、制造、运营等领域,推动出台支持项目落地、航线运营等的政策措施。引导国有企业在低空制造领域提高投资强度,在办理进出口业务方面提供帮助。围绕低空科技研发、产教融合协作、低空产业孵化,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低空经济领域领军人才加盟,推动低空经济领域研发及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拓展特色低空应用场景。
12.稳步开展城市空中交通试点工作。支持飞行运营公司,精选商业价值高、需求量大的起降点,探索开通大湾区内城际间的短途直达航线以及与香港、澳门之间的跨境航线。跟踪研究世界城市空中交通发展动态、技术进展和运营经验,研究提出我市发展路径和办法。争取智能航空器获得运营许可后在我市试点首批商业运
营航线。(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科技局配合)
13.拓展无人机物流应用场景。支持国内低空物流行业领军企业,积极探索“无人机
智慧物流”落地,在广州市内开展城市无人机配送、城际无人机运输等物流方式。探索建设基于低空物流为主的低空城市保供体系以及与周边城市的货运无人机航线。(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4.拓展低空智能航空器公共服务应用场景。推动低空智能航空器在国土、水文、气象、林业、环保、应急、电力、交通、城管、公安、海关、边海防、建设、农业、海洋、“百千万工程”等重点领域应用,各相关部门根据实际需求逐步加大采购力度,助推政府行政行为提质增效,提高智慧化城市管理水平。(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国资委、市应急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公安局、市港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气象局、广州海关、黄埔海关按职责分工负责)
15.开展低空旅游和航空运动。以打造世界旅游消费目的地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依据空域划设方案和景区环境条件,规划布局适宜开展航空旅游的区域、场地和类型,打造连接景区、度假区、主题公园等旅游目的地的低空旅游网,省、市区域联动,依托观光游、主题游、体验游等形态丰富低空旅游内涵,全面提升旅游品质。(广州空港经济区管委会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体育局配合)
16.构建航空应急及医疗救援体系。协调省公安厅、省应急管理厅,统筹社会航空应急救援力量,推动空中处置中心和应急力量建设,探索制订空中处置力量组织指挥流程、管理制度、应急行动预案等。引入航空医疗急救运营单位,支持珠三角有条件的城市配备医疗救护专运直升机,支持999航空救护公务机恢复广州基地运营,与医疗系统合作建设航空医疗急救运行模式、运转流程,与医疗单位、保险单位签定协同运行协议,构建航空应急及医疗救援体系,打造广州国际领先的航空
医疗救护中心。(市卫生健康委、市应急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7.打造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国家新能源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州)等单位,联合低空领域国内权威机构在广州东部中心打造建设涵盖低空飞行器及飞行汽车公告检测、适航验证、安全评估、运维保障的全方位、开放式产业公共支撑平台,覆盖感知网络化、空域数字化、监管智能化的数字低空综合保障服务,提供前瞻趋势研究、高端人才引培。(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广州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配合)
(五)健全规则制度体系。
18.根据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借鉴先进城市经验做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科学精准评估风险,规范立法工作程序,研究制定《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条例》。(市发展改革委、广州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市司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9.研究低空基础设施用地管控标准和建设要求。明确各类型基础设施用地选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周边规划管控等要求,并编制起降点规划建设指引,保障项目落地。(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
20.加强低空运行安全管控。配合军队、民航和有关部门依法对“低慢小”航空器落地后的秩序维护和现场处置,探索非法低空飞行器监测处置机制,配合对违法违规活动的单位或个人进行查处。(市公安局牵头,市应急管理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气象局、市体育局、市市场监管局配合)
21.推进低空安全监管服务数字化智慧化。完善空域、航线、三维地理与城市信息,探索低空飞行无人机调度指挥体系,持续培育数字低空应用场景。(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广州空港经济区管委会牵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配合)
三、保障措施
22.加强统筹协调。成立广州市低空经济工作专班,由市领导任总召集人,成员单位由全市低空经济各相关部门、机构、企业组成,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承担专班日常工作,各相关单位和各区派员参加专班办公室工作。根据工作需要,专班下设相关工作组,分别负责综合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运营发展、法规标准等工作开展。(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广州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司法局配合)
23.强化金融服务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产业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参与低空经济产业投资,助力培育低空经济企业、拓展低空飞行应用场景、开展低空经济技术创新,构建低空经济产业良好生态。(市财政局、市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24.加强人才保障。支持高校、职业学校等开设低空经济相关支撑学科专业,培养飞行、航空器及其零部件制造、飞行服务与保障等专业人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广州空港经济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25.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低空经济产业领域技术创新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健全完善相关规则、标准以及测评体系,加强同其他区域的技术合作,推动低空经济产业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科技局、市司法局配合)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处
2024年5月30日印发
篇四: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
低空经济行业分析概述
一、低空经济:全新经济蓝海的崛起与价值释放
低空经济这一概念在2021年2月被纳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战略视野,并于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上被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人民日报刊文《科技创新驱动,助推低空经济翱翔》预示到“十四五”期末,低空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预计将跃升至3至5万亿元。文章强调,当前亟需各地依据自身条件,量身定制扶持政策,细化地方立法,聚焦解决空域开放难题和地面设施配套不足的问题,推动低空领域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以保障低空经济稳健前行。
二、重新诠释低空经济:创新链驱动的价值链升级
所谓低空经济,是指以距离地球表面不超过1000米,乃至某些情况下扩展至3000米的低空空域为基础所开展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涵盖了各类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的航空器,在载人、载货以及多种专业作业场景下的低空飞行活动,进而衍生出一系列周边产业链条。这一经济形态既包含了传统通用航空产业的延续,又深度融合了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新一代低空智能服务业态,凭借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技术为其注入强劲动能。
三、低空经济彰显广阔影响力与强大驱动力
低空经济现已广泛渗透至众多领域,如观光旅游、城市安防、医疗急救、应急救援、农业植保和电力巡检等,并正在向城市空中交通(UAM)、先进空中交通(AAM)、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等新兴应用场景拓展。这一发展趋势旨
在构建一个从地面延伸至低空的全新三维立体交通物流体系,打造出数字低空经济的第二互联网经济空间。
四、数字低空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解析
低空经济的底层架构主要包括物理设施层、基础设施层、数据管理层和应用构建层。基础设施层的核心构成包括服务于低空应用的通信、导航、监视网络(CNS)以及气象观测网络等,构筑起了低空信息感知、传输与处理的基石,涵盖通信网、导航网、感知网、气象网、算力网等五大网络。其中,通过融合差分定位、视觉定位等技术,构建了一套厘米级高精度三维导航定位系统,服务于低空飞行器。
数字孪生层面,则是对低空空域环境、飞行活动和基础设施的数字化重构,以创建数字低空的虚拟镜像,实现空域模拟仿真、规划管理、运营调度和应用支撑等功能。通过搭建一套系统化的计算模型框架,采用人工智能算法或规则模型生成低空飞行运行方案,旨在达成空域动态规划、空域与交通管理协同优化、态势感知预警等目标,大幅提升空中交通管理的实时性和应对效率。
低空应用服务层面则涵盖了任务规划、监控勘查、交通管控、无人机配送等一系列应用服务,以满足多样化领域对数字低空应用的需求。
五、各国政策推动低空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1、美国启动“复制品”计划,大力推广无人设备应用创新
2023年9月,美国国防部推出的“复制者”计划成为了美国无人机领域的一大焦点。该计划意在运用政策手段大力推动低成本、可损耗且智能化的无人平台的大规模部署应用,以期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军事对抗中占据战略优势。
2、中国出台《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强化法规保障
中国对低空飞行器产业高度重视,尤其是在无人航空器和电动垂直起降(eVTOL)飞行器的研发与商业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2024年1月1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明确了在保证安全前提下鼓励空域资源创新供给与使用的指导思想,以及对无人驾驶航空器全产业链的适航与质量管理、实名制登记、使用者资质要求等方面的规范。该条例细致划分了各级的监管责任,确立了严格的飞行活动管理制度,包括划定无人机飞行管制空域和适飞空域,设立飞行活动申请程序,强化飞行活动规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构建一体化监管服务平台。
3、中国民航局发布《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为空管法制化保驾护航
2023年12月,中国民航局发布了《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了我国空域管理体系。新标准将空域划分为A至G七个层级,其中A、B、C三级为空管管制空域,D、E、F、G四级为非管制空域。在管制空域内,飞行器须严格遵守空中交通管制指令;在非管制空域内,飞行器享有更大的自主飞行权。这一分类体系有助于提高中国空域利用率和空中交通安全系数。
4、中国大力推行绿色航空产业转型升级
2023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四部委联合发布了《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提出了明确的阶段性发展目标:至2025年,国产民用飞机将在节能减排、降低噪音方面取得明显进步,航空绿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绿色航空产业初步形成成效,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至2035年,我国将全面建成绿色航空制造体系,新能源航空器将成为主流,国产民用大型客机在安全性、环保性、经济效益、舒适性等方面将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以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型通用航空装备实现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
六、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分析与前景展望
根据云图智行提供的数据和前瞻预测,2022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约为2.5万亿元人民币,全球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则达到了1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22年低空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约为4000亿元,同比增长29.03%,预计2023年将达到4633亿元,2024年进一步增至5035亿元。长远来看,国家预计到2035年低空经济产业规模有望突破6万亿元。
1、低空经济三大支柱市场及其发展潜力
低空经济的核心市场大致可分为共享出行、货运及短途航空三大部分。共享出行领域将替代部分传统地面出行方式,提供高效便捷的城市间中短途旅行服务,以美国市场为例,预计到2040年共享出行市场规模可达1280亿美元。货运市场方面,飞行汽车将逐渐取代部分短途航空和陆路运输,特别是在核心城市与郊区配送站之间的货物运输中发挥作用,预计2040年美国货运市场规模可达到1440亿美元。至于短途航空领域,尽管飞行汽车对传统航班的替代程度相对有限,但在技术进步推动下,这一市场的潜力仍不容小觑,到2040年美国短途航空市场规模预计达到50亿美元。
2、城市空中交通(UAM)市场潜能挖掘
多家知名咨询机构如摩根、德勤和罗兰贝格预测,到2030年全球飞行汽车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美元,2040年更是有望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届时,全球主要城市的天空或将有9.8万辆飞行汽车穿梭其间。在低空经济版图中,城市空中交通(UAM)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应用于城市出租车(15-50公里)、机场接驳(15-50公里)和城际交通(50-250公里)三大场景。预计2030年全球载人eVTOL运营数量有望达到7000架,UAM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0亿美元;至2050年,全球载人eVTOL运营数量有望增至16万架,年复合增长率约17%,相应地,UAM市场规模有望攀升至9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1%。
七、中国低空经济企业的格局与发展
截至2023年9月,根据国家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上市及新三板挂牌公司低空经济发展报告(2023)》,我国共有38家上市公司或新三板挂牌公司涉足低空经济领域。其中,涉及航空器制造、飞行服务、保障服务的企业数量分别为17家、16家和13家。在有人机与无人机业务布局上,25家公司专注于有人机业务,13家专注于无人机业务,另有3家公司在两者间实现了双线发展。数据显示,自2018年至2022年,我国上市公司及新三板挂牌公司的低空经济产业营业收入从210.52亿元增长至418.3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8.73%,航空器制造业务占据了总收入的绝对份额,占比高达88%,飞行服务和保障服务分别占7%和5%。在有人机和无人机业务类别上,有人机业务占据了低空经济产业收入的81%,无人机占比16%,双领域共同发展的公司占比3%。
八、低空经济核芯应用场景深度剖析
低空飞行技术作为低空经济的内核引擎,电动垂直起降(eVTOL)载具则是其承载的重要角色。低空航行器谱系涵盖了垂直升降飞行器、微型飞机及多样化的无人机类别,而在当前的研发与推广应用中,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尤为瞩目,成为业界炙手可热的研究焦点。
截止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大约350家企业投入力量设计并研发了超过700款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产品,不仅传统的飞机制造商纷纷涌入这片蓝海,连汽车行业的佼佼者也开始跨界参与竞争。值得注意的是,客运用途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已逐步进入产品认证与适航许可的关键阶段。
在民用无人机配送方面,顺丰、美团等快递巨头以及各终端配送企业率先在我国深圳、上海等大城市开辟了十余条无人机配送航线。统计数据表明,仅2023年一年,深圳新增无人机航线即达到77条,累计开通航线总数达到156条,完
成的载货无人机飞行任务次数超过60万架次。深圳市对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有着雄心勃勃的规划:至2025年,计划在深圳全市范围内网格化布置不少于600个低空飞行器起降点,并开通超过220条市内无人机航线,产业链上的企业预计将超过1700家,整个低空经济产业产值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
九、低空经济联袂旅游业与巡查业崭新变革
低空经济与旅游业的交融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消费体验。随着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人们对旅游娱乐活动的追求日益多元化,社交网络上诸如“土耳其热气球之旅”、“瑞士滑翔伞探险”、“纽约直升机观光”等短视频分享层出不穷,极大地激发了消费者对于本土同类“平价替代品”的需求和期待。
低空经济与巡查维护业务的深度融合,则有力推动了巡查效率和精准度的双重提升。无人低空巡查因其能全天候运作、高效收集低空数据、快速应对突发事件等诸多优点,显著增强了巡查工作的效能。这种低空经济体系下的集成应用,不仅促进了巡查服务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大大提升了整体巡查效率。
篇五: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
低空经济产业园人才培养与引进实施方案
目录
一、报告说明..................................................................................................2二、人才培养与引进......................................................................................3三、产业布局规划..........................................................................................5四、产业优势分析..........................................................................................五、园区服务体系建设................................................................................11六、主导产业选定........................................................................................141/16一、报告说明
声明: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低空经济是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飞行安全、隐私保护、空域管理等诸多挑战。政策法规的制定能够为低空经济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规范,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促进产业的稳步发展。
政策法规对于低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制定,才能够推动低空经济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国家和公众的利益,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希望未来政府部门能够加大对低空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为行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低空经济产业园作为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运营模式选择对于园区的发展和推广至关重要。园区运营模式选择涉及到资金来源、管理方式、利益分配等多方面因素,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技术创新支持政策在推动产业创新与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综合利用各种政策工具,全面加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和引导,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持续增长。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提升政策执行效率,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2/16低空经济是指利用无人机等航空器在低空空域进行商业活动的经济形态。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广泛推广,低空经济正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个新兴领域中,市场拓展与合作机制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人才培养与引进
在低空经济的背景下,人才培养与引进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低空经济以其灵活性和便捷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关注和参与,因此人才培养与引进对于低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体系的调整与创新
1、教育理念变革
在低空经济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对教育理念进行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成为当务之急,学校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行更加开放、多元的教育理念,培养更适应低空经济的人才。
2、专业设置的创新
随着低空经济的迅速崛起,相关领域出现了大量新兴职业,例如航空无人机操作员、空中摄影师等。因此,教育体系需要针对这些新兴职业进行专业设置,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使教育与产业需求更好地对接。
3/16(二)技术人才培养
1、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低空经济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实践教学变得尤为重要。学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项目和案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跨学科知识融合
低空经济涉及多种领域的知识,例如航空、无人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因此,技术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跨学科融合能力,学校应当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创新,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
(三)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1、政府引导与支持
政府在人才引进方面应当制定更加灵活和包容的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投身低空经济。例如通过简化签证手续、提供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更多人才来我国从事相关工作。
2、企业引才机制
企业是人才引进的主体,应当建立健全的引才机制,通过薪酬福
4/16利、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同时,企业还可以与高校合作,开展双向交流,加强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四)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国际化视野
1、国际交流与合作
低空经济具有强烈的国际化特征,因此人才培养与引进应当具备国际化视野。学校可以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引进国外优秀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
2、多元文化融合
低空经济涉及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竞争,因此人才培养需要具备多元文化融合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国际交流项目、多元文化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人才培养与引进是低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育体系需要调整与创新,技术人才培养要注重实践教学和跨学科融合,政府和企业应当制定更加灵活的引才政策和机制,国际化视野也是人才培养与引进的重要方面。只有通过多方合力,才能培养出更适应低空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推动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产业布局规划
(一)低空经济概述
5/161、低空经济定义:低空经济是指利用无人机等无人飞行器进行商业活动的经济模式。它可以在低空领域进行各种应用,如物流配送、环境监测、农业植保、安防巡检等。
2、低空经济的特点:快速、灵活、高效、低成本等。它可以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发展。
(二)低空经济的发展趋势
1、技术进步:无人机技术不断发展,包括自主导航、遥感探测、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为低空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2、政策支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包括无人机相关法规、空域管理等。
3、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便捷、高效服务的需求增加,低空经济将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三)产业布局规划的重要性
1、有效利用资源: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规划,可以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促进产业协同发展:通过不同产业的布局协同,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整体效益。
3、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合理的产业布局规划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6/16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经济效益。
(四)产业布局规划的要素
1、空域规划:根据不同的商业活动需求,划定低空飞行区域,确保飞行安全和顺畅。
2、产业集聚:将相关产业集中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便于资源共享和技术创新。
3、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确定合适的产业布局模式,避免过度竞争或资源浪费。
4、政策支持:政府出台支持政策,为产业布局规划提供支持和指导。
(五)产业布局规划的实施步骤
1、市场分析:通过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确定产业布局的方向和重点。
2、资源评估:评估各地的资源情况,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确定合适的产业布局模式。
3、空域规划:制定低空飞行区域规划,确保飞行安全和顺畅。
4、产业集聚:将相关产业集中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促进合作和创新。
7/165、政策支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产业布局规划提供支持和指导。
6、监测评估:定期监测和评估产业布局的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
(六)低空经济产业布局案例分析
1、物流配送:将无人机物流配送服务布局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和交通繁忙的地区,以满足快速、高效的物流需求。
2、农业植保:根据农作物的分布和需求,将无人机农业植保服务布局在农业重点地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环境监测:将无人机环境监测服务布局在环境敏感地区,如工业园区、化工厂等,及时监测和预警环境污染问题。
4、安防巡检:将无人机安防巡检服务布局在重要场所,如监狱、边境等,提升安全防护能力。
(七)产业布局规划的挑战与对策
1、技术挑战:无人机技术发展迅速,需要不断跟进和更新技术,保持竞争优势。
2、法律法规:无人机的使用涉及到空域管理、隐私保护等法律问题,需要与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
3、安全风险:无人机的使用可能存在安全风险,需要加强飞行安
8/16全管理和技术保障。
产业布局规划对于低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规划,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在实施产业布局规划时,需要进行市场分析、资源评估、空域规划、产业集聚等步骤,并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指导。同时,还需要解决技术挑战、法律法规、安全风险等问题,以推动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产业优势分析
(一)低空经济产业园产业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低空经济成为了一个新兴的产业领域。低空经济指的是利用无人机、无人机配套设备和相关技术,在低空空间内进行商业活动的经济模式。低空经济产业园作为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旨在提供无人机研发制造、无人机应用服务等一系列产业链服务,推动低空经济产业的蓬勃发展。
低空经济产业园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背景和意义。首先,低空经济产业园可以提供集聚效应和共享资源,促进产业创新和发展。其次,低空经济产业园可以促进无人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再次,低空经济产业园可以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就业增长和经济发展。因此,对于低空经济产业园的产业发展,需要进行全面
9/16的优势分析,以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
(二)低空经济产业园的地理位置优势分析
1、地理位置优势
低空经济产业园应选择地理位置优越的区域进行建设。地理位置优势包括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等方面。首先,交通便利是低空经济产业园发展的基础保障,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物流运输和人员流动。其次,资源丰富是低空经济产业园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人才资源、科研资源、自然资源等多方面的资源。最后,市场潜力大是低空经济产业园发展的市场需求保证,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有利于产业园的规模化发展。
(三)低空经济产业园的政策优势分析
1、政策支持
低空经济产业园可以享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国家政策方面,可以包括财税优惠政策、科技创新政策、军民融合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地方政府政策方面,可以包括土地优惠、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支持是低空经济产业园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低空经济产业园的技术优势分析
1、技术创新
10/16低空经济产业园可以促进相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无人机技术、无人机配套设备技术、无人机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产业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低空经济产业园可以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
(五)低空经济产业园的人才优势分析
1、人才引进
低空经济产业园应该注重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无人机研发人员、无人机应用服务人员、无人机管理人员等多方面的人才,都是低空经济产业园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引进人才,可以提高产业园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低空经济产业园的产业优势分析包括地理位置优势、政策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等方面的分析。通过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低空经济产业园可以实现产业发展和产业创新。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低空经济产业园的优势,推动低空经济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园区服务体系建设
园区服务体系建设是指在低空经济背景下,针对园区发展的需求和特点,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体系,以提升园区的运营效率、吸引力和竞争力。园区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11/16产业支持服务、生活配套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等各个方面,下面将详细论述分析园区服务体系建设相关内容。
(一)基础设施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是园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园区应该充分考虑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园区内部畅通无阻,便于企业和居民出行和生活。
2、在低空经济背景下,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应注重智能化和绿色化,例如利用新能源技术建设充电桩充电站、智能路灯等,提高园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3、同时,园区服务体系建设还需要关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物联网等设施的建设,以支持园区内企业和居民的信息化需求。
(二)产业支持服务
1、产业支持服务是园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可以建立产业孵化器、科技孵化园等机构,为入驻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市场推广、资金扶持等服务。
2、园区还可以打造产业联盟、产业园区等平台,促进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升整个园区的竞争力。
3、通过产业支持服务,园区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12/16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园区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生活配套服务
1、生活配套服务是园区服务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园区可以建设医疗保健中心、学校、商场、休闲娱乐设施等,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给园区居民和员工。
2、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园区还可以引入多元化的餐饮、购物、文化娱乐等业态,丰富园区的生活氛围,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3、通过提供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务,园区可以吸引更多人才和企业入驻,提升园区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
(四)科技创新服务
1、科技创新服务是园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园区可以设立科研院所、技术中心,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园区产业创新发展。
2、园区还可以建立创客空间、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提供技术培训、资源共享等服务,支持创业者和初创企业的发展。
3、通过科技创新服务的建设,园区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园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13/16园区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支持服务、生活配套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等多个方面。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体系,园区才能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入驻,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动低空经济的繁荣与进步。
六、主导产业选定
在低空经济中,主导产业的选定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和未来的竞争优势。主导产业选定涉及到市场需求、技术创新、资源禀赋等多方面因素,需要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一)市场需求分析
1、市场趋势评估:首先,需要对当前市场的趋势进行评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行业发展趋势等信息,以便选择具有潜力和前景的主导产业。
2、市场规模预测:通过对市场规模的预测,可以确定主导产业的市场空间和潜在增长空间,从而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
3、竞争分析:了解竞争格局和主要竞争对手的优势劣势,有助于选择适合自身实力的主导产业,并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
(二)技术创新考量
14/161、技术先进性: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考虑所涉及的技术是否领先于市场,是否具有持续的创新动力,以确保企业在未来能够保持竞争力。
2、技术门槛:主导产业的技术门槛对企业的进入难度和市场地位有重要影响,需要评估自身技术实力和资源投入能力,选择符合条件的主导产业。
3、技术成本: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是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需要综合考虑技术成本、预期回报以及市场风险,做出理性的决策。
(三)资源禀赋分析
1、人才储备:选定主导产业需要考虑企业内部的人才储备情况,包括技术人才、市场人才、管理人才等,以确保企业能够有效地开展相关业务。
2、资金支持:主导产业的选择还需考虑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和融资渠道,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进行产业升级和扩张。
3、合作资源:除了内部资源,还需要考虑外部合作资源的获取途径,包括与其他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的合作,共同推动主导产业的发展。
主导产业选定是低空经济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需要综合考虑市场
15/16需求、技术创新和资源禀赋等多方面因素,通过科学分析和论证,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战略的主导产业,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持续发展的优势地位。
16/16
篇六: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
低空经济行业周刊
2024年06月03日-2024年06月09日
INDUSTRYWEEKLY2024年
第195期
政策体系与标准体系不断完善,行业发展将迈向新阶段
核心事件点评............................................4【重点政策】四川省出台《关于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打造低空经济发展热土..................................................4国内热点
................................................6【重点政策】河北省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河北省低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充分发挥低空制造业在构建河北低空经济中的重要装备支撑作用............................................................6【重点政策】《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公布,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低空经济示范区....【重点政策】安徽省出台《安徽省旅游服务升级工程实施方案》,推动低空旅游发展......................................................【重点政策】阳泉市发布“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2024年行动计划”,大力支持低空经济发展................................................【重点政策】温州市公开《2024年全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要点》,积极布局低空经济领域..................................................【重点政策】广州市增城区发布“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积极推进“低空+气象”场景建设...................................【重点事件】苏州市组织申报2024年度苏州市地方标准项目(低空经济专项),进一步完善低空经济标准体系................................【重点事件】深圳市龙岗区开启低空载人航线服务试点企业征集工作,支持开设低空载人航线服务..........................................【重点事件】常州市计划举办2024“华罗庚杯”常州市创新创业大赛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专题挑战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重点事件】海南省召开低空经济专题座谈会,研究推动全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1【重点事件】南昌市委书记专题调研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情况,不断催生低空经济新业态新模式.............................................1精品研报·监测报告·专题定制·产研服务1of26【重点事件】杭州市余杭区围绕低空经济发布多项利好政策,打造“中国飞谷”低空经济产业品牌.........................................11【重点事件】景德镇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召开低空经济发展工作部署会,景德镇低空经济发展基础良好.......................................11【重点事件】苏州市低空经济产业标准化联盟成立,按下标准化项目落地“快进键”.....................................................12【重点事件】粤港澳低空安全协作交流座谈会在穗举行,护航低空繁荣.12细分领域动态...........................................14?
无人机......................................................14【重点事件】江苏省快递无人配送示范区揭牌,积极探索快递领域低空经济应用场景.....................................................14【重点事件】中国民用无人机完成珠峰6000米海拔物资运输,创造了民用无人机最高海拔运输记录.........................................14【重点事件】国家电网首次应用固定翼无人机巡检特高压线路,为能源安全保驾护航.....................................................15【重点事件】紫燕无人机与飞思达成战略合作,探索无人机技术、成像技术在电力能源巡检等多领域的创新应用.............................15【重点事件】第九届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在京举行发布会,激发人才创新活力.....................................................16【重点技术】科思科技申请无人机锁定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专利,提高无人机锁定的效率.....................................16【重点技术】歌尔科技申请无人机摔机检测方法、装置及系统专利,能够准确地判断无人机是否处于摔机状态...............................1【重点企业】深圳市深圳湾公园启动美团无人机配送航线试点项目,提升外卖配送效率...................................................1【重点企业】滨湖区无人机“快递助农”果品航线正式开通,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农业...................................................1【重点企业】丰翼科技向湖南省通用航空公司交付16架方舟40无人机,助力湖南省低空物流网络建设.....................................1【重点企业】低空领航企业星逻智能完成超亿元B轮融资,深耕无人机在能源领域运维中的深度应用.......................................1?
eVTOL.......................................................1【重点事件】小鹏汇天与奥托立夫中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推动飞行技术技术创新...................................................1精品研报·监测报告·专题定制·产研服务2of26【重点企业】峰飞V2000EM(盛世龙)首次型号审查会召开,迈入载人适航阶段.........................................................1【重点企业】万丰钻石电动飞机eDA40已进入适航取证阶段,加快开发应用和商业化进程.................................................2?
低空通信.....................................................2【重点事件】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召开了《低空通信网络建设指南》地方标准制定工作会议,高度重视地方标准制定工作.................2【重点事件】中国电信在京举办低空经济天地一体创新论坛,并展示了低空领域应用成果.................................................21?
核心零部件
...................................................22【重点事件】《航空可充电动力锂金属电池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研讨会举办,推动锂金属电池在航空领域的普及.............................22【重点企业】氢航科技风冷型燃料电池获德国莱茵IEC认证,为今后的产品应用推广提供了有利保障.......................................22【重点企业】鸿鹏航空完成1亿元A轮融资,资金主要用于适航标准的低成本航空发动机设计、研发及制造.................................23【重点企业】华安鑫创获小鹏汇天显示系统定点,积极开拓低空经济业务...............................................................23海外动态
...............................................24【重点事件】空客与直升机运营商Avincis就先进空中交通达成合作,探索eVTOL发展空间...............................................24【重点事件】日本航空公司和住友商事成立了eVTOL风险投资合资公司,布局eVTOL领域.................................................24【重点事件】Joby航空公司收购美国无人驾驶自主飞行初创企业Xwing,加速与美国国防部之间的合作.....................................24【重点企业】美国eVTOL公司Archer获FAA关键认证,将开始商业化运营...............................................................25精品研报·监测报告·专题定制·产研服务3of26核心事件点评
【重点政策】四川省出台《关于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打造低空经济发展热土
6月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7年,建成20个通用机场和100个以上垂直起降点,实现支线机场通航全覆盖,试点城市低空监管、服务、应用一体化信息平台建成投用,低空空域分类划设和协同管理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通航装备制造、低空飞行运营等领域各培育形成3—5家行业领军企业。到2030年,全面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广泛的飞行起降基础设施网络,空域管理和服务水平更好适应飞行活动需求,通航装备制造能力、产业配套协作水平国内领先,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产品。
《意见》还提出了培育壮大低空飞行应用市场、提升低空空域使用效率、加快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通航制造业发展四项重点任务,包括开通通航短途运输服务、发展无人机物流配送、扩大低空公共服务范围、拓展低空消费市场、培育招引市场运营主体、促进低空空域高效使用、建立低空非管制空域服务模式、完善飞行起降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加快建设低空智能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发展能级、打造行业标志性产品12个详细举措。
点评: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涵盖了航空器研发制造、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飞行服务保障等各产业,既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又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是拉动有效投资、创造消费需求、提升创新能级的新领域新赛道,将成为经济增长新的重要引擎。低空经济行业具备广阔发展空间,据
测算,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超5000亿元,2026年有望达到万亿元级别。精品研报·监测报告·专题定制·产研服务4of26在政策方面,从2021年低空经济被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到2024年低空经济作为“新增长引擎”之一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我国政府部门对低空经济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四川省作为全国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的先行省份,也发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低空经济发展。此次《意见》明确了产业发展目标及任务,为低空经济未来发展提供了指引,进一步优化了行业发展环境,有利于提升供需两端活力,提高低空经济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助力将四川省打造为低空经济领域的发展热土。受益于政策利好,当地企业将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韧性明显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应用场景也将愈发丰富。同时公众对低空经济的认识和了解将不断提升,带动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图1:2021-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
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2021年2022年市场规模(亿元)2023年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智研咨询整理
精品研报·监测报告·专题定制·产研服务5of26国内热点
【重点政策】河北省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河北省低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充分发挥低空制造业在构建河北低空经济中的重要装备支撑作用
6月5日,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河北省交通运输厅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河北省低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措施》)。
《措施》包括,加强产品创新攻关、建设研发创新平台、打造质量品牌体系、加强企业梯度培育、打造共享制造平台、发展智能绿色制造、发展飞行器产业、打造配套装备产业、推动产业耦合发展、打造融合示范园区、加强应用场景试点、开展招引推动聚集、建立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支持、营造发展氛围十五项措施。
《措施》提出用力“锻造新板”,抢抓国家通用航空装备发展契机,积极布局发展新能源飞机、智慧空中出行(SAM)装备、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等产业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积极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产需对接,推动零部件配套企业纳入航空制造装备企业供应商目录。
《措施》提出构建以整机为核心的低空制造全产业链条,推动通信导航、地面保障、飞行软件等产业发展,支持高精度激光陀螺、高端微波通信装置、监视雷达、5G-A基站、北斗导航设备、北斗地基增强系统、通用航空器北斗标配等通信导航装备产业发展;引导机场消防车、应急救援车、电源车、飞机牵引车、除雪(冰)设备、驱鸟设备、气象装备等地面保障装备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开发智能调度、动态检测、实时情报等服务管理为一体的飞行服务管理软件,推动构建统一标准、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的低空智能管理系统。
精品研报·监测报告·专题定制·产研服务6of26【重点政策】《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公布,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低空经济示范区
6月3日,《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公布,提出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低空经济示范区。
政策还提出,实施航空航天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航空航天先进制造、通信导航与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打造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拳头产品。高水平建设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和无人机产业创新中心、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推动建立低空飞行器行业标准和适航认证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争取开展城市空中交通试点,打造国产大飞机重要配套基地。
【重点政策】安徽省出台《安徽省旅游服务升级工程实施方案》,推动低空旅游发展
6月5日,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安徽省旅游服务升级工程实施方案》,其中提出要助力低空旅游发展。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壮大低空经济、低空旅游。加快推进通用机场建设,支持建设低空旅游产业园、通航旅游小镇与飞行营地。支持开发低空旅游线路,鼓励开发空中游览、航空体验、航空运动等航空旅游产品。
【重点政策】阳泉市发布“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2024年行动计划”,大力支持低空经济发展
6月3日,阳泉市人民政府印发《阳泉市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2024年行动计划》,围绕通航服务领域提出,加快航空营地建设。推动盂县航空飞行运动营地项目年内建成。以航天宏图企业为依托,加快无人机制造、遥感卫星等航空制造业企业落地,提升航空产业集聚度。以桃林沟空中游览为依托,打造我市低空旅游等场景应用品牌。积极举办低空旅游、航空科普等文化活动,营造航空发展精品研报·监测报告·专题定制·产研服务7of26氛围,激发消费潜力。积极参加太原国际通航博览会,展示我市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特色。
【重点政策】温州市公开《2024年全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要点》,积极布局低空经济领域
6月4日,温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公开《2024年全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积极抢占低空经济、未来网络、前沿新材料和未来医疗等新赛道。
【重点政策】广州市增城区发布“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积极推进“低空+气象”场景建设
6月4日,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广州市增城区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气象赋能低空经济新产业,积极推进“低空+气象”场景建设,将气象元素融入到电子五所、海格、航天电器等低空制造产业链、应用链中。
【重点事件】苏州市组织申报2024年度苏州市地方标准项目(低空经济专项),进一步完善低空经济标准体系
6月3日,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组织申报2024年度苏州市地方标准项目(低空经济专项)的通知》,提出聚焦低空经济领域,以服务民生保障和促进产业发展为主要目标,以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方向,进一步完善苏州特色的标准体系。
【重点事件】深圳市龙岗区开启低空载人航线服务试点企业征集工作,支持开设低空载人航线服务
6月6日,深圳市龙岗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征集低空载人航线服务试点企业的通知》。表示为贯彻落实《龙岗区关于促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若干精品研报·监测报告·专题定制·产研服务8of26措施》有关精神,加快推进龙岗区低空经济创新发展,龙岗区支持开设低空载人航线服务。
【重点事件】常州市计划举办2024“华罗庚杯”常州市创新创业大赛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专题挑战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6月3日,常州市创新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举办2024“华罗庚杯”常州市创新创业大赛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专题挑战赛的通知》。计划在8月上旬举办2024“华罗庚杯”常州市创新创业大赛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专题挑战赛。
支持方向:围绕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方向的技术研发、应用及配套方面的项目,包括但不限于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应用。
1、低空经济。围绕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1)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倾转旋翼飞行器等低空运输飞行器及关键部件技术研发与应用;(2)多旋翼、复合翼、仿生扑翼等新型工业无人机技术研发与应用;(3)精确导航、集群协同、路径规划、智能避障、新型动力推进、超长航时等飞行控制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4)低空智能网联、低空频谱管理、空中交通管制(UAM管控系统)、低空安全监管与反制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2、商业航天。抢抓商业航天发展新机遇,重点支持:(1)液氧煤油/甲烷发动机、电动泵发动机、垂直起降飞行试验、远程智能测发等可复用火箭技术研发与应用;(2)低成本卫星设计制造、北斗系统应用、星间激光、卫星互联网等卫星平台和星座组网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3)通导遥一体化、新型相控阵天线、甚高频数据交换系统(VDES)、卫星通信芯片及模组等卫星载荷和应用终端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4)空间目标测量、空间碎片清理、太空采矿、太空电站、遥感信息等空间应用技术研发与应用。
精品研报·监测报告·专题定制·产研服务9of26【重点事件】海南省召开低空经济专题座谈会,研究推动全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6月3日,海南省委书记冯飞在海口市、澄迈县调研低空经济发展情况并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推动全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冯飞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全省低空经济发展、空域管理改革、低空运行等情况汇报,与会人员交流发言。冯飞指出,海南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丰富,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并拥有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开放优势,发展低空经济基础好、优势强,要聚焦重点、找准定位,加快推动海南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冯飞要求,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谋划组建工作专班,加强跨部门间协调,统筹推进相关工作。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加大低空经济支持力度,建立完善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要进一步拓宽市场化应用场景,依托现有基础搭建低空经济发展平台,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要进一步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加快布局低空基础设施,提升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水平,构建低空安全监管体系,守牢安全发展底线。要进一步培育发展低空经济经营主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平台+”管理模式,打造高水平低空经济产业链,开拓低空经济发展新空间。
【重点事件】南昌市委书记专题调研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情况,不断催生低空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6月3日,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李红军前往南昌高新区,专题调研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情况。
李红军强调,低空经济是前景广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积极稳妥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意义重大。要抢抓国家低空经济发展机遇,用足用好省委、省政府赋予南昌的先行先试权,积极争取更多改革试点,大力引进优质企业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推动低空产品与更多领域深度融合,开发开放物流配送、空中交通、旅游消费、应急救援等多种低空应用场景,不断催生低空经精品研报·监测报告·专题定制·产研服务10of26济新业态新模式。要加强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软硬件设施开放共享,适应和引导低空飞行发展需要,促进低空空域资源利用和低空经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集聚更多创新资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探索精准研发模式,建强用好各类科创平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动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加速市场化、产业化。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要进一步发挥南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优秀人才培养,为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培育全产业链人才,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李红军强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聚焦服务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发展,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做好“妈妈式”的贴心服务,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凝心聚力推动我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点事件】杭州市余杭区围绕低空经济发布多项利好政策,打造“中国飞谷”低空经济产业品牌
6月6日,杭州市余杭区举行“中国飞谷”建设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中国飞谷”正式揭牌。在大会上,余杭区发布了《打造“中国飞谷”品牌
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和《余杭区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意见》,提出到2027年,围绕低空制造、低空视觉、低空物流、低空数据等重点领域,形成产业培育、科技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创新、人才培育、试点示范六位一体的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体系,打造余杭区“中国飞谷”低空经济产业品牌,争创国家低空经济综合产业示范区核心区。
【重点事件】景德镇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召开低空经济发展工作部署会,景德镇低空经济发展基础良好
6月3日,景德镇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召开低空经济发展工作部署会,专题研究贯彻落实市政府常务会议在全市低空经济工作会上的决策部署要求。会议传达精品研报·监测报告·专题定制·产研服务11of26十六届市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关于全市低空经济工作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思路,各单位及相关科室结合各自职能就如何发展低空经济展开座谈。
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低空经济是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景德镇作为全国唯一拥有研发、生产、销售、培训、通航运营等“全牌照”资质的城市,低空经济发展基础良好、前景广阔。为在市场监管领域助力我市低空经济进一步发展,一是要加强领导,成立工作专班,专题研究部署此项工作,找准工作重点并贯彻落实好;二是要凝聚合力,相关单位及科室要统一思想,加强工作协调,合力推进低空经济发展;三是要主动作为,相关单位及科室要结合各自职能,制定支持发展低空经济的若干措施,在政策及服务等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重点事件】苏州市低空经济产业标准化联盟成立,按下标准化项目落地“快进键”
据苏州市人民政府6月4日公布消息,苏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苏州市低空经济工作专班于近日举办了苏州市低空经济标准化工作推进会议。会上,苏州市低空经济产业标准化联盟成立,将汇聚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技术机构、产业园区等资源合力,按下标准化项目落地“快进键”。
会上,来自相关技术机构的专家分别就低空经济产业和标准化现状、发展趋势、研究重点等内容进行了交流分享。苏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低空经济产业标准化联盟成员单位开展了交流研讨。
【重点事件】粤港澳低空安全协作交流座谈会在穗举行,护航低空繁荣
6月4日,以“同守低空安全
护航低空繁荣”为主题的粤港澳低空安全协作交流座谈会在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广州)召开。来自大湾区政府部门、香港入境事务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新企业及山东警察学院等48个单位108名嘉宾围绕“守护低空安全”“赋能粤港澳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话题进行了研讨交流,为护航低空经济发展汇聚智慧和力量。
精品研报·监测报告·专题定制·产研服务12of26座谈会上,与会嘉宾从低空安全政策制定、低空安全技术创新、低空安全服务保障、低空安全基础建设、低空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刻阐述了守护低空安全的重大意义,又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守护低空安全的思路与举措。
精品研报·监测报告·专题定制·产研服务13of26细分领域动态
无人机
【重点事件】江苏省快递无人配送示范区揭牌,积极探索快递领域低空经济应用场景
近日,江苏省邮政管理局批复同意了无锡市滨湖区创建江苏省快递无人配送示范区的申请,6月3日,授牌仪式举行,滨湖区被授予江苏省快递无人配送示范区。
无锡是全国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和首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也是华东率先开通无人机寄递航线的城市。滨湖区低空经济产业链上下游具有一定基础,拥有强力的科研院所、特色的滨湖景观、良好的适飞空域等优势资源。2024年以来,滨湖积极探索快递领域低空经济应用场景,4月1日,邮政在滨湖区马山和梁溪区之间开启了低空物流无人机配送的航线。4月29日,“丰”翼展翅“邮智”未来——江南大学无人机快递配送首飞仪式在江南大学图书馆西广场成功举行,顺丰通过布局无人机快递配送高校航线,丰富高校快递智能服务场景,助力打造全国首个“无人配送”示范高校,让校园快递末端服务从“最后一公里”缩短至“最后100米”。
无锡市邮政管理局表示,将充分发挥快递无人配送示范区的带动示范效应,在全市邮政快递业全面推广无人配送应用,进一步提升行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切实保障快递无人配送安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高效智送城市新样板。
【重点事件】中国民用无人机完成珠峰6000米海拔物资运输,创造了民用无人机最高海拔运输记录
6月5日,无人机企业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宣布,该企业近期在其他机构的协助下,在珠穆朗玛峰尼泊尔一侧完成了首次民用无人机高海拔运输测精品研报·监测报告·专题定制·产研服务14of26试。这也是全球首次民用运载无人机在海拔5300米至6000米航线上的往返运输测试,创造了民用无人机最高海拔运输记录。
据介绍,大疆运载无人机测试团队4月25日起在海拔5364米的珠峰南坡大本营及以上海拔地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无人机高海拔飞行及运输能力测试,对无人机悬停、空载飞行及载物飞行的高原适应性进行了有效验证。团队在珠峰南坡大本营到1号营地之间“搭建”了一条无人机运输航线,上行运输氧气瓶,下行运输垃圾。测试显示,执飞的无人机FC30在珠峰地区飞行海拔最高达6191.8米,6000米海拔地区可稳定载重15公斤。
【重点事件】国家电网首次应用固定翼无人机巡检特高压线路,为能源安全保驾护航
6月3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浙江省湖州市应用固定翼无人机成功实施全国首次特高压线路毫米级高速空中巡检,全力护航能源大动脉稳定运行,积极备战迎峰度夏电力保供。
在此次作业中,国家电网应用了自主研发的新型固定翼无人机,它飞行速度快、载荷大、续航时间长,其机载吊舱集成1.2亿像素、1/16000快门速度的工业相机,可以智能锁定、跟踪导地线进行连续拍摄,成像照片能清晰识别导地线磨损、接续金具损伤等毫米级缺陷,有效破解高电压等级、复杂地形环境下输电线路导地线精准定位、自动捕捉、缺陷高效识别的难题。
【重点事件】紫燕无人机与飞思达成战略合作,探索无人机技术、成像技术在电力能源巡检等多领域的创新应用
6月3日消息,紫燕无人机与欧洲成像解决方案和工业应用的供应商飞思PhaseOne达成战略合作,双方本着共创、共享、共赢的原则,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行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旨在探索无人机技术、成像技术在电力能源巡检等多领域的创新应用,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安全高效、智能精准的行业解决方案。
精品研报·监测报告·专题定制·产研服务15of26随着无人机智能巡检技术的普及,检测效率的提升、飞行安全的保障、复杂环境的巡检、影像的识别处理已成为行业关注和发展的重点,紫燕无人机和飞思PhaseOne工业相机的强强联合,将让电力能源巡检的“质效”实现最大化。未来,紫燕期待与更多合作伙伴携手同进,为全球用户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解决方案。
【重点事件】第九届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在京举行发布会,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6月3日,第九届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暨栾城杯“智领群蜂2024”国际无人蜂群技术大赛启动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航空学会、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中国民航飞行员协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石家庄市栾城区领导、中航通飞华北飞机工业有限公司、北京元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翊飞航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航景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元航天汇智造谷(石家庄)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及部分参赛队的领导和代表出席会议。
据悉,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于2011年创立,在北京市、浙江省、江西省成功举办了八届,共吸引超过近600支国内、外参赛队伍,参赛队员近6000名,已成为国际知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航空科技创新赛事。
【重点技术】科思科技申请无人机锁定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专利,提高无人机锁定的效率
6月4日消息,深圳市科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无人机锁定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公开号CN202410200400.0,申请日期为2024年2月。
专利摘要显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人机锁定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属于人工智能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无人机航拍视频及物体类别优先级映照关系数据;利用预设的目标物检测模型对所述无人机航拍视频进行目标检测,得到无人机检测物体;对所述无人机检测物体进行类型识别,得到检测物体类别;根据所述检测物体类别及所述物体类别优先级映照关系数据,获精品研报·监测报告·专题定制·产研服务16of26取所述无人机检测物体的物体锁定优先级;根据所述物体锁定优先级,从所述无人机检测物体中筛选出目标检测物体;对所述目标检测物体进行无人机锁定。本申请实施例能够提高无人机锁定的效率。
【重点技术】歌尔科技申请无人机摔机检测方法、装置及系统专利,能够准确地判断无人机是否处于摔机状态
6月5日消息,歌尔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无人机摔机检测方法、装置及系统”,公开号CN202410122183.8,申请日期为2024年1月。
专利摘要显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无人机摔机检测方法、装置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待测无人机从第一高度飞行至第二高度期间的平均加速度;其中,所述第二高度小于所述第一高度;比较所述平均加速度和重力加速度,获得比较结果;在所述比较结果表示所述平均加速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重力加速度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测无人机处于摔机状态。
【重点企业】深圳市深圳湾公园启动美团无人机配送航线试点项目,提升外卖配送效率
6月4日,深圳市深圳湾公园启动了一项美团无人机配送航线试点项目,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空中快递”服务。目前,深圳市的公园内已成功开通了四条无人机配送航线。深圳湾公园的无人机配送服务从海岸城商圈出发,仅需10分钟便能将商品送达2公里外的北湾鹭港,相较于传统的50分钟外卖配送时间。
【重点企业】滨湖区无人机“快递助农”果品航线正式开通,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农业
6月3日,滨湖区无人机“快递助农”果品航线正式开通,丰翼大载重无人机方舟150在无锡首次亮相,将用于空运杨梅、醉李等当季水果,让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农业,助力果农、商家的多元化寄递需求。
精品研报·监测报告·专题定制·产研服务17of26【重点企业】丰翼科技向湖南省通用航空公司交付16架方舟40无人机,助力湖南省低空物流网络建设
6月3日消息,顺丰丰翼无人机旗下全资子公司江西丰羽顺途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向湖南省通用航空发展有限公司交付了16架方舟40无人机,这一举措标志着湖南在推动低空物流网络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此次交付的方舟40无人机是丰翼科技自主研发的物流无人机,经过长时间的运营验证,其飞行次数已超过80万架次,航程累计400余万公里,是丰翼运营架次最多的机型。该无人机以其安全可靠性、中短距离末端配送业务的适用性以及多样化的交付方式(包括索降、抛投、地面装卸等)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湖南省通用航空发展有限公司采购这批无人机主要用于山区物流、城市物流、医疗物流、邮政物流、快递物流的运输。通过构建山区、城市、医疗常态化无人机运输网络,无人机将在山区和城镇之间、城市区域内进行安全、快速、高效地运输快递、医疗物品,降低人力负担,提高转运效率。
【重点企业】低空领航企业星逻智能完成超亿元B轮融资,深耕无人机在能源领域运维中的深度应用
6月6日,国内低空智能机器人企业“星逻智能”宣布完成超亿元B轮融资。本轮投资由广东粤科母基金、临港前沿阿特斯扬州基金领投,A轮投资人宁波诺登创投、苏州工业园区科创基金继续跟投,天使轮投资人遨问创投、远瞻资本、常春藤投资持续加码。本轮融资将用于Lantern光伏机器人的量产与持续升级,打造“会飞行的”45°倾角清洁机器人,完成从低空智能检测向低空智能运维的闭环,为场站用户打通光伏发电后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同时无人机风电巡检产品“御风”经过两年的产品化应用,也将进入服务模式加速推广阶段。
星逻智能自2017年成立以来,始终推进无人机智能化在能源与安防领域的应用,中国首台产品化无人机机库、首台出口海外的无人机机库均出自星逻。在无人机机库已解决了无人机续航问题的基础上,2018年星逻又率先将机库应用在大型光伏场站巡检,并逐步构建起无人机光伏专业数据集与诊断模型集,经过精品研报·监测报告·专题定制·产研服务18of266年的精进,星逻光伏系统“驭光”全球已安装覆盖了8.3GW,共427个光伏场站,通过海量的无人机数据积累,结合光伏逆变器诊断,星逻已形成了行业领先的光伏场站全生命周期诊断能力。
eVTOL【重点事件】小鹏汇天与奥托立夫中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推动飞行技术技术创新
6月3日,小鹏汇天与奥托立夫中国在广州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基于对未来出行安全的共同承诺,奥托立夫和小鹏汇天将在一系列旨在推进飞行汽车技术发展的举措上进行合作,共同为未来移动出行开拓安全解决方案。
【重点企业】峰飞V2000EM(盛世龙)首次型号审查会召开,迈入载人适航阶段
6月5日-6日,峰飞航空科技载人eVTOL航空器V2000EM(盛世龙)型号合格首次全体审查组会议在峰飞昆山基地召开。此次会议,开启了峰飞航空科技载人eVTOL航空器TC审定的新阶段。
会上,峰飞对V2000EM型号设计及运行说明、建议的审定基础及取证计划等作了汇报。公司与审查组就型号设计特征、预期运行场景和限制、审定基础条款的编制原则和逐条逐款内容,符合性方法/验证思路考虑,以及后续项目审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进行了详细讨论。
V2000EM(盛世龙)最大起飞重量2,200公斤,最大座位数5座(含1名飞行员),采用分布式电推进技术,复合翼构型,具备垂直起降功能,在《民用航空产品和零部件合格审定规定》(CCAR-21-R5)中按型号合格证的“特殊类别”进行审定,在取得型号合格证后,可获颁标准适航证,将来可用于空中载客运行,为普通公众带来安全可靠、高效快捷的空中出行新选择。
精品研报·监测报告·专题定制·产研服务19of26【重点企业】万丰钻石电动飞机eDA40已进入适航取证阶段,加快开发应用和商业化进程
6月4日,万丰奥威在互动平台表示,万丰钻石电动飞机eDA40已经进入适航取证阶段,采用最新液冷电池技术,公司加快eDA40开发应用力度以及商业化进程。万丰钻石飞机与战略合作方在eVTOL领域持续推进合作。此外,公司轻量化镁铝合金已与国内众多知名新能源主机厂进行了开发配套。
低空通信
【重点事件】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召开了《低空通信网络建设指南》地方标准制定工作会议,高度重视地方标准制定工作
6月5日,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召开了《低空通信网络建设指南》地方标准制定工作会议。会议邀请了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研究院、中国铁塔、深圳移动、深圳联通、深圳电信、深圳检测院、电子标准院华南分院、深圳地铁、美团无人机等低空经济产业领军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为低空通信网络建设的标准制定贡献智慧与力量。
深圳市高度重视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今年共立项195项深圳市地方标准,其中低空经济产业地方标准达18项。《低空通信网络建设指南》作为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牵头的重要项目之一,其制定和实施将对促进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表示,将充分吸纳本次会议的成果,结合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低空通信网络建设指南》草案,确保其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未来,随着该标准的逐步成熟与实施发布,将为低空经济产业的参与者提供明确的指导,规范低空通讯网络的规划、设计,在保障通讯安全、推动低空经济产业链协同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的积极促进作用。
精品研报·监测报告·专题定制·产研服务20of26【重点事件】中国电信在京举办低空经济天地一体创新论坛,并展示了低空领域应用成果
6月5日,由中国电信主办、中国电信卫星公司和北京临空国际技术研究院承办的低空经济天地一体创新论坛在北京密云穆家峪机场举办。作为工信部“移动通信高质量发展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论坛围绕天地一体赋能低空经济发展路径,展示中国电信阶段性成果,探索低空经济未来发展趋势。来自工信部、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工程院及低空产业链等产学研届近300名代表出席会议。
论坛上,专家学者围绕低空经济发展时代背景、低空网络覆盖赋能及挑战、卫星即服务赋能低空经济、低空经济现状与发展趋势等话题进行分享。论坛还举行了低空经济项目签约仪式,中国电信与山河星航实业公司、北京临空国际技术研究院分别签署通航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低空经济试点示范项目合作协议,通过产学研的方式,共同推进天通卫星在国产通航飞机融合通信技术研究,实现飞机飞行过程中的运行管理和健康管理,并将联合生态伙伴,根据不同区域低空经济发展需求,制定总体规划,提出解决方案。未来还将结合相关研究成果,联合申报低空经济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通过多方合作有力推动低空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
论坛期间,与会代表共同参观了中国电信卫星产品及低空领域应用成果。现场展示无人机挂载卫星天线+基站设备,通过高通量卫星+4/5G核心网,可快速实现地面手机信号恢复;自主创新开发的天通卫星+北斗+4/5G多模多频机载终端,可实现对无人机实时管理控制;通过自研的低空运管服数字化平台,实现查看无人机飞行状态、实时轨迹、健康管理、视频回传等功能……这些成果展示了中国电信卫星即服务(S+)赋能低空经济的巨大潜力,实现助力低空空域精细化运营,赋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精品研报·监测报告·专题定制·产研服务21of26?
核心零部件
【重点事件】《航空可充电动力锂金属电池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研讨会举办,推动锂金属电池在航空领域的普及
6月3日,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联合中国民航大学举办“航空可充电动力锂金属电池技术研讨会”,会上就《航空可充电动力锂金属电池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展开详细研讨。
与会专家对航空可充电动力锂金属电池技术进行了研讨,对标准草案的内容,提出了修改建议和意见。针对PACK包、阻燃剂、电解液、短时高温快速放电的条件、热失控处理建议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也对氢燃料电池和锂电池在应用场景上的不同及优劣势进行了探讨。
【重点企业】氢航科技风冷型燃料电池获德国莱茵IEC认证,为今后的产品应用推广提供了有利保障
6月4日,经全球领先的检测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üV集团层层严审,氢航科技的风冷型燃料电池荣获德国莱茵TüV“IEC62282-2-100认证证书”,是全球首张空冷型燃料电池安全模块证书。这一认证的获得表明氢航科技的风冷燃料电池安全性获得了国际标准化组织机构的认可,为今后的产品应用推广提供了有利保障。
在这次认证过程中,氢航科技与德国莱茵TüV的专家团队携手,对风冷型燃料电池的关键指标如泄漏、氢饥饿、绝缘强度等十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安全性测试,经过层层严格验证,氢航科技的空冷型燃料电池产品安全性检测获得认可。
认证成功通过后,氢航科技的风冷型燃料电池将在出口时获得TüV专属商标。在此之前,氢能电源产品已经获得CE认证。氢航科技产品获得国际标准的双重认可,进一步增强海外市场的影响力,推动公司的氢能产品迅速走向海外市场。
精品研报·监测报告·专题定制·产研服务22of26【重点企业】鸿鹏航空完成1亿元A轮融资,资金主要用于适航标准的低成本航空发动机设计、研发及制造
6月3日,四川鸿鹏航空航天装备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宣布完成1亿元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合力投资、士维基金、银珠资本、航发基金等。目前A1和A2轮融资陆续交割中,募集资金主要用于适航标准的低成本航空发动机设计、研发及制造。
鸿鹏航空于2020年注册成立,立足低空经济领域,致力于适航标准的低成本航空发动机设计、研发及制造,主要客户为长航时无人飞机,主要用于500km以上航程的吨级航空物流、应急救援等场景。鸿鹏航空已形成以“600kw涡桨、160kw活塞、30-300kw涡轮电混动”的多层次航空发动机产品体系,为通用航空及低空飞行器提供完整的动力装置解决方案。目前,已与数家正在布局增程动力领域的头部eVTOL公司进行飞发匹配。
鸿鹏航空以“引进消化-正向研发-国产化”为路径,计划于2024-2026年分别量产活塞、涡桨及涡轮电混动发动机,以多层次航发产品实现低空载具动力场景全覆盖。目前,公司旗下D160重油活塞发动机已取得EASA适航认证,总装基地已落地珠海横琴区,2024年三季度将落成投产,形成500台/年的交付能力。
【重点企业】华安鑫创获小鹏汇天显示系统定点,积极开拓低空经济业务
6月4日,华安鑫创公告,收到某亚洲头部飞行汽车制造商的项目定点通知,确定公司取得其低空飞行器的座舱显示系统终端和搭载该飞行器的汽车仪表显示系统终端产品开发及供货资格。据悉,飞行汽车制造商系小鹏汇天。
精品研报·监测报告·专题定制·产研服务23of26海外动态
【重点事件】空客与直升机运营商Avincis就先进空中交通达成合作,探索eVTOL发展空间
6月5日,空中客车公司与直升机运营商Avincis公司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合作开发先进空中交通(AAM),两家公司将合作探索在全欧洲运营电动垂直起降(eVTOL)飞行器的机会。
【重点事件】日本航空公司和住友商事成立了eVTOL风险投资合资公司,布局eVTOL领域
6月3日,日本航空公司和住友商事成立了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风险投资合资公司——“Soracle株式会社”,计划利用eVTOL开展航空运输业务。
【重点事件】Joby航空公司收购美国无人驾驶自主飞行初创企业Xwing,加速与美国国防部之间的合作
6月4日,Joby航空公司宣布收购了美国无人驾驶自主飞行初创企业XWing公司。Joby公司表示,此次收购“预计将加速与美国国防部的现有和潜在的合同。”XWing公司2008年在旧金山成立,目标是为包括支线客机在内的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提供全自主飞控整体解决方案。公司是第一家于2023年4月获得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颁发的大型无人机系统(UAS)认证的公司,也是于2024年第一家获得美国空军飞行许可的无人驾驶自主飞控公司。
精品研报·监测报告·专题定制·产研服务24of26【重点企业】美国eVTOL公司Archer获FAA关键认证,将开始商业化运营
当地时间6月5日,电动垂直起降(eVTOL)航空器公司ArcherAviation宣布,其子公司ArcherAir已获得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颁发的135部航空承运人和运营商认证。该认证允许Archer在获得“Midnight”型号认证后,开始商业化运营该航空器,以完善其系统和程序,然后将“Midnight”投入美联航等航空公司服务。
精品研报·监测报告·专题定制·产研服务25of26精品研报·监测报告·专题定制·产研服务26of26
篇七: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
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建设项目表-湖南发改委
第一篇: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建设项目表-湖南发改委
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建设项目表
说明
本表共收集项目483个,总投资3236亿元。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项目100个,总投资943亿元;新材料产业项目69个,总投资48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项目27个,总投资384亿元;生物产业项目95个,总投资181亿元;新能源产业项目63个,总投资568亿元;信息产业项目75个,总投资549亿元;节能环保产业项目54个,总投资131亿元。
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
目录
1、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3、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4、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5、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6、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7、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础条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
先进装备制造业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是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加快培育和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对我省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本规划期限重点是2010—2015年,展望到2020年。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十一五”以来,我省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年增幅保持30%以上,从业人员达4186万人,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295694亿元,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93678亿元、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220%。目前,装备产业规模总量位居我省工业之首,居全国第15位,中部地区第三位。
2、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现有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企业346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3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技术中心52家。核心企业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5%以上,全行业新产品产值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型航空动力等行业技术水平跃居国内前列。一批重点产品,如六轴大功率货运机车、1000KV特高压电抗器、220吨电动轮自卸车、电控燃油喷射系统、1000吨履带起重机及240吨超大型塔机、72米混凝土泵车、360m2大型烧结机、直升机用涡轴发动机等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3、核心企业迅速壮大
中联重科和三一集团两家企业2009年产销均超过300亿元,产业规模和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前三位,世界工程机械企业前15位;株洲电力机车2009年产销过百亿,企业规模和综合竞争力排全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第一。湘电集团产销过50亿元,其2MW及以上风电整机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衡阳特变电工产销过40亿元,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的综合竞争力在国内居前三位;南方公司产销过20亿,在中小型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综合竞争力居于国内首位。
4、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十一五”期间,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长株潭地区工程机械产业规模达到全国的20%以上;株洲、湘潭地区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达到全国的20%以上。长沙工程机械和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已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
范基地,成为了国家工程机械和轨道交通装备的重要产业集聚区。株洲航空产业园、长沙航天科技园在中小型航空发动机、飞机起飞着陆系统、惯性技术等领域呈现出产业集聚的比较优势。
5、国际化步伐加快
为积极利用境外资源和市场,抢夺国际竞争制高点,我省装备制造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始兼并重组境外企业和研发机构,如:中联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三一在德国建设研发制造基地、在印度建设制造工厂、“三一国际”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湘电集团收购荷兰达尔文公司,南车时代收购英国的Dynex公司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先进装备制造业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总量规模偏小,大型设备制造能力不强。除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比较优势明显的领域外,其他领域普遍存在规模小、竞争力弱,特别是缺乏大型火电成套设备、大型石化设备、大型冶金成套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制约了装备产业地位快速提升。
2、自主核心技术不多,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先进装备领域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模仿设计制造的产品居多,真正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产品偏少。产业内产-学-研-用联合创新体系和技术平台建设滞后,具有国内一流创新能力的企业科研机构数量少,绝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低于2%,科技创新驱动力小,国际市场竞争力弱,影响了先进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3、基础部件薄弱,本地配套率低。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发动机等高端产品的关键基础零部件,诸如高档液压元器件、低速大扭矩发动机、控制元器件、数控系统、高强度钢板、高压开关、航空高端材料等长期依赖进口或由外省配套,省内自主配套率不足20%。基础零部件薄弱的问题,已成为我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瓶颈。
4、人才资源匮乏,供需矛盾突出。由于体制、机制性障碍和受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制约,省内高端人才的引进、技术人才的培养及已有人才的留用十分困难,高速发展的先进装备产业对智力型、技能型
人才的需求缺口加大。
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全球经济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
(一)发展趋势
一是装备制造业成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领域。以美、日、德、英、法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始终把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作为发展和支撑本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分工。重点选择2-3个关键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形成核心平台技术,依托全球化的生产体系、国际化的配套协作和营销服务,形成了技术、产品、市场、价格的相对垄断。如美国制造业以机械、运输和电气设备为主导,日本以汽车、运输设备为主导。
二是技术的高端化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技术总体发展趋势是精密化、自动化、信息化、柔性化、集成化和智能化。首先,产品技术由单一技术向系统集成技术、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化;产品规格由中小型向小型或超大型化延伸。其次,大量采用智能制造、集成制造、精密制造、虚拟制造、敏捷制造、绿色制造等先进技术,计算机辅助工艺(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工厂自动化系统(FAS)等信息化制造体系得到普及应用。
三是产品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多变和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正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创新生产经营模式。要求制造企业提高“市场响应能力”,实现多品种小批量柔性式生产;能够根据用户需求,从提供单台套设备到能够提供成套设备,进而发展成为能够为用户提供设计方案、布置工艺流程、选定生产线设备配置、完成设备制造、安装调试、直到生产出合格产品等一条龙式的用户服务供应商。
四是产业的服务化发展。在一些重大系统工程建设项目中,供求关系将逐步由简单的贸易方式向系统方案解决方式转换。实力强大的装备制造集团将根据用户最终的产品需求,转变角色,成为项目的运营服务商,将卖设备转为卖服务。如,风电装备制造商将承担起从风场选址考察、风场设计、风电设备选型、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到电能
输送的整个系统运营管理;美国工程机械巨头卡特比勒公司,年营业收入300亿美元中,服务性收入超过50%。
五是人才的战略化发展。装备产业未来的竞争将最终落实到人才的竞争。为此,世界装备制造强国纷纷出台招揽人才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招募各国顶级人才,或直接收购国外研发机构,或提供高薪和优越工作条件,或鼓励技术移民,或放开留学政策,培养实用性人才队伍,为实体经济注入活力。
(二)发展机遇
一是国内市场迅速扩张。我国正处于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先进装备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批在建或新建重大工程项目,将有效拉动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另外,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消费升级,国内对航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低空领域开放将促使国内通用航空出现快速发展,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商业化应用也将使国内航天服务产业出现较快增长。
二是国际市场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西方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企业不得不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收缩,这为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来实现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快速振兴。
三是技术和人才的国际流动加快。国际金融危机向全球实体经济蔓延,一些掌握装备制造尖端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受明显冲击,国际先进技术和高级人才加快向新兴经济体流动。国内装备企业可加大投资收购力度,加强技术和人才引进,为我国提升装备制造技术水平,进入先进装备制造的尖端技术和核心技术领域,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抢占竞争制高点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三、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产业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强化自主创新、加快技术改造、培育核心企业、打造知名品牌为重点,夯实产业基础,强化服务增值,积
极培育市场,快速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湖南建设成为先进装备产业重要基地。
(二)基本原则
1、合理布局,集聚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以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为契机,引导产业集聚,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2、高端切入,创新发展。坚持高起点进入、高标准培育、高效能发展,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建立核心技术平台;不断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立起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
3、两化融合,协调发展。坚持用信息技术提升先进装备性能、质量和附加值,促进先进装备制造柔性化、精益化、智能化;坚持军民产业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先进装备产业在产品研究开发、零部件供应配套、国内外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军民技术合作。
4、内引外联,开放发展。坚持以国际化的视野面对国际化的市场,积极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合作与竞争,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开放式发展。
(三)主要目标
1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到2015年,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预计增加值1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3%左右。装备制造产业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万亿元,全国排名前移2-3位,装备制造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5%以上。
到2020年,先进装备产业增加值预计达到26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左右;装备制造业全行业主营收入预计达到24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2%以上。
2核心企业做强做大。到2015年,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成为进入世界500强的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湘电集团、南车株机、南车时代进入中国装备制造企业100强。
3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到2015年,行业内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至30家以上;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至100家以上,建设面向全行业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50个;行业内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10%,年专利申请量在5000件以上。
4重点技术取得突破。掌握智能化工程机械、高端轨道交通装备、模块化特高压输变电设备、通用飞机及关键分系统、新能源汽车、高档数控机床、高端游艇、大型矿山特种运输设备等产品的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产品研发和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重点领域
装备制造业涉及的领域较多,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研究和我省的实际,提出重点发展以下8大领域。
(一)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
我省在工程机械装备领域的后发优势明显,总量规模和技术创新能力巳位列国内之首,具备高速发展的基础和实力。“十二五”重点发展4个板块
13类装备产品:一是现代工程机械装备板块:包括混凝土机械装备、压实与路面机械装备、工程与建筑起重机械装备、桩工机械装备、土方工程机械装备、机动工业车辆、盾构装备等;二是新能源工程机械装备板块:包括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工程机械装备;三是现代港口工程机械装备板块;四是市政公共装备板块:包括消防救护公共装备、灾害应急公共装备、园林作业装备等;重点发展4类关键部件:高端液压元器件、大马力发动机、变速箱和重型车桥等。
重点支持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江麓机电以及上下游专业化配套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发挥各自优势、细分市场、错位发展;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实现工程机械成套装备的智能化、轻量化、高端化,提高工程机械装备的可靠性、经济性。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销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混凝土机械装备、路面施工成套装备、工程起重机械装备产品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把长沙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工程机械产业化基地。
(二)高端电力牵引轨道交通装备
我省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在国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大功率交传机车、城轨车辆、高速客运机车、城际动车组、机车电传动和控制系统、大功率牵引变流系统、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等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十二五”重点发展2个板块8类产品:一是机车板块,包括新型重载货运机车、高速客运机车;二是城轨车辆,包括城际客运动车组、城轨车辆、低地板轻轨车、新型储能式城轨交通车辆、新型轨道工程车辆、中低速城际磁悬浮列车等。重点研制开发10类关键部件:大功率牵引变流系统、各种制式牵引电机、牵引变压器、牵引变电站成套设备、制动系统、列车控制网络系统、信号与通信系统、高性能转向架、轻量化新材料车体和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等。
重点支持南车株机、南车时代、湘电集团等企业以国家大力发展大功率交传机车、高铁设备、城际轨道交通设备和城市地铁设备为契机,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变流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和国防科大磁悬浮研究中心,在引进消化吸收世界一流技术的基础上,加快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建设,实现高端轨道交通装备的自主化和本地化。“十二五”期间,争取在长株潭地区建设一条中低速城际磁悬浮列车应用示范线,以培育我省特有的新型城际交通产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高端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产销规模突破1000亿元,高端轨道交通装备整体设计制造水平居国际领先,产业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三)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新品种
我省新能源汽车研发起步早,在汽车电池、混合动力大巴整车设计与制造、电控系统、混合动力发动机控制技术、车用永磁电机、动力模块等方面居国内先进水平。“十二五”重点发展4个板块11类整车产品:一是混合动力汽车板块,包括混合动力大巴、混合动力轿车、混合动力越野车、混合动力工程车辆;二是纯电动汽车板块,包括纯电动工程车辆、纯电动大巴、纯电动轿车;三是汽车新品种板块,包括重型卡车、中高端越野车、节能型轿车;四是研制开发燃料电池汽车;重点发展7类关键部件:混合动力系统总成、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高性能动力电池、动力总成模块、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燃油喷射
系统、汽车自动变速器总成等。
重点支持南车时代、长沙比亚迪、北汽控股株洲公司等企业,以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工程和标准化电池充电站建设为契机,加快研制开发纯电动大巴、混合动力轿车,加大混合动力大巴推广应用力度,形成以电动汽车整车为主导、以驱动电机和高性能动力电池为基础、以匹配合理的动力系统总成为支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到2015年,形成电动轿车50000辆、电动客车10000辆的产销能力。
重点支持广汽长丰集团、广汽菲亚特、北汽福田、吉利汽车等企业,积极发展中高端和节能型汽车新品种,到2015年实现汽车整车100万辆的产销能力。
重点支持神舟科技、科力远、湘电集团、奔腾动力、江麓容大、亚新科等关键部件制造企业做强做大,形成高水平的零部件配套体系。
力争到2015年,实现汽车产业1500亿元产销规模,把长株潭地区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制造基地。
(四)高档数控装备
我省数控装备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高效磨削加工技术和超硬、超精密加工技术研发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十二五”重点发展7类产品:数控高速精密磨削装备、高档数控磨齿机、高精度数控曲轴、凸轮轴磨床、超精密高档数控机床、数控双端面磨床、高档数控系统。
重点支持中大创远、湖大海捷、宇环同心等企业依托湖南大学高效磨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防科大精密、超精密制造实验室,以国家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和实施重大专项为契机,打造汽车零部件、航空航天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和船舶工业大型零部件以及工模具等高档数控加工成套装备的生产基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销100亿元,成为我国高效磨削和超精密加工数控装备研发和生产基地。
(五)大型冶金、矿山设备
我省在大型矿山特种运输设备研发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大型矿山采掘和场地转运设备研发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十二五”重点发展类产品:220t及以上电动轮自卸车、大型斗轮堆取料机、23m3及以上大型正铲式挖掘机、大型露天矿用铣掘关键设备、大型带式运输机、360m2及以上大型烧结机、大型液密封环冷机等。
重点支持湘电重装、中联物料、中钢衡重、中冶长天、中科电器、衡阳运输机、平安电气等企业建立矿山综采设备产业技术联盟,以国家大中型露天矿工程建设为依托,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通过技术集成和再创新,形成中部大型矿用装备研制开发生产基地。做大做强重型矿山设备制造业,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销300亿元。
(六)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
我省在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尚处于发展初期,但在中高档游艇产销规模居全国前列。“十二五”重点发展9类产品:大型海上桩基设备、大型海上吊装设备、海上钻探系统、航道疏浚装备、船舶动力、海上石油钻井电机、豪华游艇、新型复合材料大型游艇、特种内河船舶等。
重点支持三一重工、山河智能、有色重机、湘电集团、湖南太阳鸟、益阳中海等加大研发新产品的力度,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销200亿元。
(七)航空装备
我省在中小型航空动力、直升机减速传动系统、飞机起飞着陆系统和航空材料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十二五”重点发展3个板块6类产品:一是飞机整机,包括通用飞机、直升机、小型无人机等;二是关键分系统,包括航空发动机及飞机辅助动力系统、直升机减速传动系统、飞机起落架及机轮刹车系统等;三是航空维修,提升现有飞机和发动机维修能力。
重点支持南方公司、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中航起落架、长沙鑫航机轮刹车、山河科技、五七一二公司、中南传动机械厂等企业,抢抓国家实施大型客机重大专项和国内低空开放的重大发展机遇,加快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的提升,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销400亿元。将湖南建设成国内知名的通用飞机和关键分系统研制、生产基地。
(八)航天装备
我省在惯性技术产品、近空间飞行器、卫星地面装备及应用、航天特种材料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十二五”重点发展3个板块6类产品:一是航天总体型号,包括微小型卫星、近空间飞行器、军贸产品等;二是航天分系统,包括惯性器件、导航系统、遥测遥感系统等;三是航天服务业,加快航天技术在气象、交通、通信等领域的商业化应用。
重点支持航天068基地、中科北斗、创越电子、神舟航电、华天光电等企业,抓住航天产业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结合探月工程、对地观测等国家重大专项,带动电子元器件、新型材料、微电子等产业快速发展。力争到2015年,将湖南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近空间飞行器、卫星地面装备和应用装备研发和生产基地,实现产销100亿元。
五、主要任务
(一)坚持技术进步,完善技术进步体系
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以技术改造为重点,全面提升装备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一是新建10家先进装备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建设10家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形成多层次、多目标的复合型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混合动力大巴动力系统、重载货运轨道交通装备、城轨车辆、智能型工程起重机系列、混凝土成套设备、先进航空动力系统、大型飞机起落架等10类核心平台技术和标准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二是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步伐,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推动企业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重点支持100项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1000亿元以上。
(二)坚持政府引导,打造现代制造体系
一是鼓励和引导省内具有经济和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通过“核聚合”方式实施跨国界、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延伸产业价值链,加快培育10家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竞争和融资能力的千亿或过百亿的服务供应商。
二是鼓励核心企业依托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通过“核裂变”方式精干主业,并向上下延伸产品供应链、产业价值链,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和专业化分工合作,形成“专、精、特、新”的专业化零部件供应体系,打造以价值链为纽带的高端工程机械装备、高端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大型矿山成套设备、先进航空航天装备等10个产业集群或专业园区。
三是通过规划引导和布局调整,建立先进铸造、表面处理、零部件热处理、机械精加工、再制造等配套协作服务中心、零部件外协加工中心,提高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能力。
(三)坚持市场主导,积极发展相关生产性服务业
一是积极引导重点企业成功实现转型。即从单台产品供应商向集成系统和成套设备供应商转型,从设备供应商向运营服务商转型,实现产品高端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利润最大化。
二是积极拓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扶持企业拓展产业链两端的研究开发、工业设计、市场营销、品牌运作、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管理咨询、信息化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和完善一批开放式新型科研、营销服务、品牌设计和营运、管理咨询服务、国际交流和会展等中心,打造转型升级的优良社会化服务环境。
(四)坚持两个市场,加速推进国际化
一是通过建立国际化融资平台,引导核心企业到国外兼并重组产业战略资源;通过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通过卖方信贷和国际工程投标,加速国际市场的开拓,扩大先进装备和服务的出口;通过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创新国际经营模式,实现产品国际化发展。
二是积极组织国际技术交流,引导企业到境外参加国际博览会或国际巡展,研究境外市场准入条件,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我省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知名度,培育世界知名企业和品牌。
三是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吸纳国际知名装备企业和品牌来湘交流,开展国际合作,以市场和主机配套为动力吸引国外知名品牌零部件供应商来湘办企业。定期举办中部地区先进装备产品博览会,促进创新
成果国内外交流。
(五)坚持人才优先,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鼓励和引导各级、各类大专院校整合教育资源,改革教学计划和培养内容,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技术人才;积极开发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为发展现代装备产业体系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积极筹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管理人才培训基地,为新兴产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人才保障。
二是充分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资源优势,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教学体制改革、实训基地完善、在校顶岗实习和厂校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的创新型技术工人队伍。
三是建立吸引国际化高端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政策体系和保障机制。通过持股、技术入股、提高薪酬等措施,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建立有利于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和人尽其才的保障机制。
六、政策措施
(一)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政策支持
全面落实国家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规定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扶持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措施意见,引导企业用足、用好、用活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落实到位。
(二)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加大技术进步支持力度
设立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逐年以一定比例递增。重点支持开展前瞻性、原创性科研开发和重点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技术改造;支持平台建设和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研究;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国际化发展、产业链培育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等。对列入省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产品、重点技术改造、重点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等目录的产品和项目进行支持。
(三)拓宽融资渠道,创造良好金融支撑环境
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和支持企业通过境外上市、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方式拓宽资金渠道,省扶持上市专项引导资金优先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力争5年新增10家上市企
业。建立省先进装备风险投资、先进装备创业投资基金和军民融合创业投资基金,加快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提高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融资担保能力,各类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对先进装备制造企业予以重点安排。加强信贷支持,引导和协调各级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企业股权质押贷款,推广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供应链融资、票据融资等贷款品种,积极发展信托融资、租赁融资和有特色的金融理财产品。
(四)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基地建设
研究制定引导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提高产业集聚度的相关政策。紧紧围绕7大重点领域,依托长沙、株洲、湘潭、衡阳等地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大的产业集群。坚持以产业链为纽带,完善区域配套服务体系,提升园区、基地的整体竞争优势。相关园区要完善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土地等要素保障措施,规划和国土部门要加大对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和特色产业功能区建设的支持力度,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电力、城建等部门根据发展需要,优先保障水、电等生产要素的供给。
(五)拓展装备市场,促进先进装备优先发展
制定省鼓励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和应用示范管理办法;鼓励和引导本省企业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对列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专项的项目,给予研发投入10%的资助;鼓励和引导本省用户积极推进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使用示范,对本省用户给予首台(套)设备售价10%的补助;鼓励金融保险机构开展对首台(套)设备的产品质量保险,建立制造商、用户、保险机构三位一体的质量保险责任机制。
制定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实施办法,将符合标准的新能源汽车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对购买省产新能源汽车的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省里在中央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再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在长株潭地区先行布点建设标准化充电站,逐步推广到全省,完善新能源汽车消费和使用环境。
(六)建立协调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省政府领导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协调领导小组,构建高效合理的政府调控体系。按照责任分工,加大产业组织协调力度,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省机械工业协会及各专业协会、学会的桥梁作用,建立行业预警和定期发布制度,及时发布行业动态、市场供求、技术经济指标等信息,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协调解决企业问题,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
发展专项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增强新材料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壮大新材料产业规模,促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特制订本规划。规划期为2010-2015年。
一、发展现状
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或正在研发的、比传统材料性能更加优异的一类材料,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我国一直将新材料产业列为重点支持领域,新材料产业增长态势良好,虽离材料强国还有一定差距,但已成为一个材料大国。我省新材料产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新材料总量位居全国的第一方阵,2009年全省新材料产值1826亿元,实现增加值4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和28%,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406%;其中,归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产值约1000亿元、增加值290亿元。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中,新材料企业188家,占全省高新企业总量的20%,居第1位。
一是产业基础良好。形成了先进储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硬质材料、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五个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其中先进储能材料品种最齐全、产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硬质合金产量全国第一、世界第二,炭/炭复合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异军突起,名列全国前茅,以钢铁、有色、石油化工等为基础的新材料开发取得长足发展。拥有科力远新能源、时代新材、有色控股、华菱集团、巴陵石化等龙头企业,形成了长(沙)株(洲)(湘)潭“3+5”城市群为密集区的产业布局。
二是创新能力较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新材料创新体系,拥有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长沙矿冶研究院等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19个国家和省(部)级研究中心,两院院士10多名,研发能力较强,近三年取得国家和省级科学技术奖励70多项,居全国前列。炭/炭复合材料、先进储能材料、高性能铝材制备技术及铝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等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超硬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居国内前列,硬质合金工具产品等新材料技术标准由我省株洲硬质合金集团参与制定。
三是市场空间广阔。近几年来,国家的汽车、工程机械、风电装备、大飞机、高速铁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我省新材料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我省新材料产业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关键核心技术较少,技术集成度较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少且规模小。
二、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推进我省新型工业化,以装备制造、交通运输、新能源、节能环保和信息等高技术领域对新材料的需求为牵引,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重大工程为抓手,以量大面广和重大工程亟需的高性能材料为重点,巩固和提高我省优势新材料产业的地位和水平,大力培育新兴材料,培育具有领先全国、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新生长点,促进新材料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累计投入500亿元,新材料产业实现增加值1000亿元,年均增长23%左右,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贡献率保持在40%以上。先进储能材料、先进硬质材料保持现有领先地位,先进复合材料、金属新材料和化工新材料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培育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10家,50-100亿元的企业20家;建设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达50家,材料研发和应用技术取得新突破,年专利申请量2000件以上。
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总体水平进入全国前5名,增加值达到2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
三、重点领域
根据国际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我省的实际,将优先发展先进储能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做强做精先进硬质材料和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积极培育基础原材料的提质升级,扶持新兴材料发展,继续攻克新材料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
(一)先进储能材料
围绕电动汽车和大功率储能装备对电池材料的需求和制约瓶颈,攻克比容量和比功率不足、宽环境适应性和高安全性不强、生产自动化水平低等带来的成品一致性差、寿命短、成本高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以下内容:一是电动汽车用大功率动力电池关键材料;二是动力型超级铅酸电池复合极板材料、超级电容器材料;三是全钒液流电池、燃料电池等储能器件用关键材料。到2015年,实现增加值220亿元。
(二)先进复合材料
围绕交通运输、能源和电力、航空航天、大型舰船等对复合材料的需求和制约瓶颈,攻克基于国产原材料的超长超厚整体部件液相浸渍工艺、快速化学气相沉积/渗透增密工艺、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以下内容:一是复合材料关键原辅材料;二是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三是高性能纤维/高分子复合材料。到2015年,基本建立复合材料产业链,实现增加值100亿元。
(三)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
围绕先进装备对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的需求,攻克大规格铝型材和锻件、大盘重钛合金宽轧带卷的生产关键技术,重点发展以下内容:一是铝、钛等高性能有色金属结构材料;二是高品质板带箔,大规格板材、型材和锻件等产品。到2015年,实现增加值230亿元。
(四)先进硬质材料
主要围绕机床(车)、工程机械、装备制造、航天航空、交通运输等领域对先进硬质材料的需求和制约瓶颈,攻克超细超匀超纯粉体的合成技术、高强高韧功能结构一体化材料制备技术以及硬质材料的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以下内容:一是超细晶硬质合金、超粗晶硬质合金、涂层硬质合金;二是高档聚晶金刚石复合片、新型超硬材料工具等产品;三是高强度、高硬度、耐磨损、耐高温新型陶瓷材料。到2015年,实现增加值100亿元。
(五)基础原材料
围绕优势规模基础原材料的提质升级,重点发展以下内容:一是第三代汽车板、高性能硅钢、管线钢、核电用钢等高端钢材品种;二是有色金属材料,主要是高纯钨、钼、铅、锌、锑、铋、铜等;三是稀土金属材料,包括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高纯氧化物和高纯金属、稀土核探测材料和新型核燃料等;四是高档炼油催化新材料、锂系聚合物、特种环氧树脂、己内酰胺、特种有机纤维、盐化工材料等化工新材料。到2015年,传统优势材料产业水平上层次、规模上台阶,新材料与优势规模原材料融合发展,实现增加值300亿元。
(六)其他新兴材料
围绕培育新的增长点,主要发展电子元器件支撑材料、功能薄膜材料、环境友好材料、生物基材料、医用新材料、纳米材料及其器件等,实现增加值50亿元。
四、主要任务
(一)构建三类支撑平台
1技术创新平台
一是高水平建设“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为国际领先水平的综合性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和产业孵化器;二是建设
“大型交电装备复合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炭/炭复合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三是建设20多个钢铁、有色、石化等领域的国家级工程(或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以及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通过技术渗透,全面带动新材料产品扩大市场份额。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梯次集成和部分原始创新,使我省的整体创新能力迈入全国前三名的位置。
2共性检测平台
根据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总体布局,在五大重点领域配套建设面
向产业自身且服务社会的共性检测平台:一是在先进储能材料领域重点建设电池材料及电池检测中心;二是在先进复合材料领域重点建设高分子复合材料检测评价中心;三是在金属新材料领域重点建设金属新材料检测中心;四是在先进硬质材料领域提升国家级硬质合金分析测试中心技术水平;五是在化工新材料领域重点建设国家精细化工检测评价中心。
3产业战略联盟
鼓励新材料企业与装备制造企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支持组建电动汽车关键材料及应用、交通装备关键材料及应用、高性能交通用铝合金材料、工程机械关键材料及应用、有色金属钨及硬质合金、节能环保关键材料及应用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入盟企业开展新材料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推动新材料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二)发展五类产业基地
按照《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08-2020年)》原则,国家、省、市高技术产业基地、78个省级开发区的总体布局和现有工业基础,建立功能互补、特色鲜明、具有辐射和带动效应的新材料产业园区,提高新材料产业的聚集度:一是在长沙高开区、株洲高新区、湘潭高新区建设综合性的新材料产业园;二是在岳阳云溪区和衡阳松木工业园建设精细化工产业园;三是在湖南郴州建设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四是在湘西自治州建设锌锰等深加工产业基地;五是在湖南汨罗和永兴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
(三)实施六项材料工程
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交通装备、新能源装备、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产业对关键材料的需求,及化工、钢铁、有色等优势规模材料产业提质升级的需要,着力扶持20多家重点企业,70多个重大项目,形成既有规模效益又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集群。重点支持实施六大关键材料工程,有效支撑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规模材料产业的持续发展。
1电动汽车关键材料工程
围绕电动汽车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实施四类电动汽车关键材料工程:一是大功率动力电池能量包材料工程;二是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材料工程;三是超级电容器及超级电池材料工程;四是轻量化结构车体用铝合金和复合材料工程。
通过本工程的实施,有效支撑我省新能源汽车发展,带动新能源材料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到2015年,形成年产汽车动力电池能量包20万台套、先进电池材料15万吨、超级电容器100亿法拉、汽车铝合金板和复合材料30万吨的生产能力。
2工程机械关键材料工程
围绕工程机械对高强度结构钢、高性能刀具、耐磨材料等的需求,重点组织实施三类材料工程:一是超细晶高精度硬质合金以及超粗晶、耐磨损、长寿命硬质合金工程;二是功能梯度硬质涂层材料工程;三是精密超硬材料磨具与刀具(人造金刚石及制品、金刚石复合片、立方氮化硼复合片)、高性能工程陶瓷材料工程。
通过本工程的实施,彻底改变高性能刀具、耐磨件等关键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提高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水平,继续保持我省工程机械产业的优势地位。到2015年,形成年产高性能硬质合金600吨,精密超硬材料切割与磨削刀具100万套/(片)、人造金刚石精粉10亿克拉、金刚石复合片和立方氮化硼复合片500万片的生产能力。
3交通装备关键材料工程
围绕交通装备应用高端化、结构轻量化需要,重点组织实施三类关键材料工程:一是铝合金、钛合金和炭/炭刹车材料在航空航天、高档车辆上的应用工程;二是铝合金等有色金属、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车体、船体、汽车车体和桥梁等上的应用工程;三是新型高分子减振降噪材料在高速轨道交通装备、桥梁和车体上的应用工程等。
通过本工程的实施,推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保持国内领先地位,牵引轻质结构材料跨越式发展。到2015年,形成年产5000吨高性能航空钛合金材料、1万吨高性能海洋耐蚀宽幅钛卷板、轻质车体结构材
料5000套、汽车用铝材30万吨、200套复合材料船体、5000万套新型高分子减振降噪材料及其弹性元件、200吨炭/炭航空刹车材料的生产能力。
4新能源装备关键材料工程
围绕新能源关键装备发展的需求,重点实施四类关键材料工程:一是超长风电叶片复合材料工程;二是核能装备用材料工程;三是全钒液流电池材料工程。四是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工程。
通过本工程的实施,为我省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提供关键材料支撑,带动相关材料产业的发展。到2015年,形成年产各种型号风电叶片3000套,核电用高品质钛管5000吨,钒电池堆6万千瓦及其钒电解液2万吨,太阳能光伏电池用微细球形金属粉末3万吨的生产能力,太阳能功能薄膜材料实现产业化。
5节能环保产品关键材料工程
围绕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质量的需要,主要推动实施四类材料工程:一是环境相容和降解材料工程(高性能水性功能涂料、建筑节能材料、可降解塑料、塑料回收利用等);二是水处理材料工程(高端环保水处理反渗透膜、新型净水材料等);三是高效输电材料工程(复合材料芯倍容量铝绞股线等);四是节能家电材料工程(高性能永磁电机磁瓦、高性能发光材料)。
通过本工程的实施,提升我省节能环保产业竞争力,到2015年,形成年产水性功能涂料20万吨、高端水处理反渗透膜20万支、稀土永磁铁氧体2万吨、钕铁磁硼4000吨、高性能稀土发光材料1000吨、复合材料整体浴室50万套、节能建筑复合材料单元3万套、复合材料芯倍容量铝绞股线5700千米的生产能力。关键基础材料提升工程
围绕重大工程对优势规模基础材料提质升级的需要,主要推动实施五类材料工程:一是稀土及有色金属深加工工程;二是钢铁材料提升工程;三是石油化工材料提升工程;四是稀贵金属循环利用工程;五是新型精细化工材料提升工程。
通过本工程的实施,促进我省化工、钢铁、有色等优势规模产业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新材料产业增长点。到2015年,形成年产高端
钢铁材料500万吨、高性能三氧化二锑催化剂等锑深加工材料25万吨;有机高分子材料80万吨、己内酰胺40万吨、精细化工材料100万吨的生产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是着力加大省财政对新材料产业创投基金和长(沙)株(洲)(湘)潭两型社会产业基金中的新材料产业子基金等的引导和配套力度,积极发展私募基金、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支持企业上市融资。二是在现有担保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新材料产业信用担保体系,运用风险准备金的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信贷支持。三是对符合省以上规划的新材料重点项目,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税收或抵补税收,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减少土地出让金。四是设立人才引进基金,重点引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高端人才来湘发展新材料产业。
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特征的新兴文化产业,主要包括创意设计、数字出版、数字媒体、动漫游戏等门类。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推动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十二五”时期发展重点,把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编制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2009~2015年)》、《湖南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依据。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实施过程中,本规划还将根据新的发展情况和要求,适时作出调整。
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发展现状
1、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一五”以来,湖南文化产业(含创意产业,下同)增加值以年均20%的速度
递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42%提高到2008年的51%,已成为全省第六个过千亿产业和重要的支柱产业;2009年总产出达到1594亿元,增加值达到682亿元;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全国水平,居全国第六位,中部第一位。
2、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省文化产业主动调整结构,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兴起。我省于2008年4月启动手机电视项目,今年2月底已完成14个市州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覆盖网络建设,共发展15万手机电视用户,产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青苹果数据中心完成了500亿汉字、250万版、数十项国内外大型文献数字化工程。宏梦卡通公司推出了首部动漫电影《虹猫蓝兔火凤凰》,原创精品《蓝猫龙骑团》,半年时间衍生产品销售达到6000万元。金鹰卡通原创3D动画电影《超蛙战士》今年5月全球首映,山猫卡通作品和衍生产品远销欧美、中东市场。以青少年职业体验为主要内容的酷贝拉欢乐城于去年建成运营,给休闲娱乐业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3、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延伸了文化创意产业链。省广播电视台以“传统媒体整合做、新老媒体融合做、内容渠道捆绑做、引进伙伴双赢做”为方针,与上海盛大、深圳腾讯、淘宝网、湖南移动开展合作,不断延伸媒体产业链。湖南出版集团与拓维信息优势互补、共同投资成立了北京掌上红网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角川集团共同组建了天闻角川动漫公司。湖南动漫在转型中开始融入其他领域,催生了新的动漫发展形态。鼎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原创动画片《保险西游》,是动漫与金融、保险业的结合,为公司带来上千万元的收入;金鹿梦场影视传媒文化有限公司原创电视剧《金鹿游中华》,将动漫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蓝猫动漫教育全网,将动漫文化渗透到幼儿教育之中。
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与创意产业发达的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起步较晚、布局零散。二是规模不大,在文化产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不高。三是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要求。四是企业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二)发展趋势
1、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文化创意产业拓展了空间。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经济越发达,文化需求越旺盛,经济建设中的文化因素越凸显。文化创意不仅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开始广泛运用于旅游业、制造业甚至农业等相关产业,大幅度提升了相关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文化创意产业也在与相关产业的渗透融合中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2、高新技术的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加速发展提供了条件。高新技术带来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不仅极大地推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且主导着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英国提出的创意产业部类,不仅包括新兴的产业类别,如动漫、游戏、数字艺术等,也包括仍沿用过去分类的电影、电视、服装设计等部类,但其内涵已大大变化,变成了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设计,乃至信息设计。
3、“三网融合”趋势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三网”融合,内容为王。“三网”融合不仅将现有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互联互通,而且通过网络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新的服务和运营机制,为广大用户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通信业务服务。“三网”融合后,将为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空间。
二、发展思路
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整合全省资源,服务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创意需求,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形成具有湖湘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经营、服务、运作模式,在长株潭地区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群。
三、主要目标
1、总量目标。以2009年文化创意产业占文化产业总产值40%、占GDP比重为2.1%计算,到2015年,全省文化创意产业以年均22%的速度递增,增加值达900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达3.6%。
2、龙头企业目标。到2015年,年产值过百亿元的特大型企业3-5家,年产值过10亿元的大型企业15-20家,年产值过亿元的民营文化企业15家。文化上市公司5家,市值过200亿元的突破2-3家。
3、品牌建设目标。到2015年,文化领域的中国驰名商标突破20个,湖南著名商标达35个以上。
4、产业结构目标。逐步改善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到2015年,使文化创意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比例达到60%以上。
四、主要任务
1、加快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突出信息服务技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文化创意产品附加值,增强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2、打造文化品牌。融合湖湘文化元素,继续保持创新精神,在数字影视、数字图书、网络出版、动漫原创及衍生产品、网络游戏等方面,不断推出新的文化创意产品品牌。
3、培育文化企业。确保湖南广电在全国广电行业的领先地位,支持电广传媒实现有线网络跨区域发展,建设以中广传播为龙头的新媒体产业群。将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打造成我国出版传媒产业旗舰集团,做大做强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把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培育成国内领先的华文全媒介内容运营商、现代综合传播平台。加快电影院线数字化改造,支持潇湘电影集团公司加快在省内市场的院线覆盖,推动省内国有院线公司资源整合。把青苹果数据中心打造成中国主要的数据库产品制作商和中文数据库内容供应商,支持蓝猫动漫、宏梦卡通、山猫卡通、拓维信息、天闻动漫等动漫企业的集群化发展。
五、产业布局
在全省文化产业“品”字型总体布局中,把长株潭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增长极,到“十二五”期末,长株潭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50%以上,占长株潭GDP总量的6%以上。在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带和大湘南红色文化旅游建设中,加大文化创意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创意产业所占比重。通过长株潭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全省文化创意产业协调发展。
六、发展重点
1、创意设计。立足湖南先进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基础,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工业设计、软件设计、建筑与规划设计、广告与咨询策划等创意设计产业,着力提高创意设计业对二、三产业的关联度、渗透度和融合度。
——重点支持创意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加强先进装备、轨道交通设备、工艺美术品、印刷包装品、服装鞋业等产品的外观设计,在适应功能设计的前提下,力求在造型、色彩、材质、功能搭配和装饰物等选择上突出时尚化特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重点扶持一批工业创意设计基地,形成较强的工业产品外观造型设计能力,实现特色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
——强力推动数字技术向创意设计产业的渗透。顺应数字技术发展的潮流,以相对成熟的媒介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媒体广告内容提供商。积极适应技术变革给广告业带来的新的市场需求,拓展框架媒体广告、移动电视广告、手机短信广告、网络游戏广告等新业务,拓展广告业乃至传媒业的发展空间。
——大力发展软件设计。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培育和引进高端软件技术人才和适用性软件设计人员,支持软件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设立软件研发设计中心和设计工作室,不断扩大软件外包服务规模,提高产业国际化程度。重点突出面向行业应用和产业升级的嵌入式软件、信息化支撑软件和应用开发平台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应用软件等。
2、数字媒体。重点发展3G商用、手机新媒体、移动多媒体、框架媒体、IPTV互动电视网、移动数字广播电视网等产业。
——依托长沙“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形成完整的数字媒体节目制作和传输应用技术解决方案,建立省级数字媒体工程技术中心并发展成国家级数字媒体工程技术中心。
——依托红网作为中国地方新闻网站第一品牌的优势,将红网打造成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数字媒体产业的龙头企业。整合红网、拓维信息等技术平台和广电、出版、动漫等内容资源,加快发展移动多
媒体、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服务。
——通过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及高清改造,推进广播电视制作技术升级、渠道拓展和覆盖升级。发挥“芒果传媒”核心品牌优势,引进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战略合作伙伴,打造影视内容产品的上下游产业链。抢抓“三网融合”试点的重大机遇,推进全省有线电视网络整合与数字化双向改造,探索建立互动增值业务模式。开发以电子商务为重点的媒体零售产业,与海量用户端对接的互动产业,与移动新媒体捆绑的手机广播、手机电影、手机电视、手机动漫和移动广播、移动电视等业务。
——依托潇影集团公司,建立和完善电影产业链条。推进电影从创意、制作到发行、放映的新媒体技术应用及数字化升级改造。以满足广大群众的电影观赏需求为出发点,以打造区域性的电影院线骨干企业为目标,加快省内电影院线的建设和改造。
3、数字出版。推进科技信息与出版业的融合,积极发展数字图书、数字报刊、数字音乐、数字教育、数字印刷和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数据库出版、按需出版、跨媒体复合出版等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传输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业态。
——以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等骨干企业为依托,打造综合性数字内容资源的全方位服务平台。针对电脑、户外框架媒体、手机、手持阅读器、数字电视、MP4数码产品等所有终端,打造集书、报、刊、音像、视频、游戏等于一体的优质内容资源聚合、升华和分享平台。
——支持湖南青苹果数据中心发展,打造世界华文文献数据中心。加速潇湘晨报手机报群、华声手机报、体坛手机报等手机媒体提质升级。推进湖南天闻数媒科技公司、红网等骨干企业和电信运营商、技术提供商的合作,打造数字内容阅读平台和全屏服务平台。
——支持湖南天闻新华印务集团、湖南金鹏彩印有限公司、湖南金沙利彩印有限公司、湖南日报报业文化城彩印中心等企业实施在线校样、在线检测、合版印刷等前沿技术,推进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
工程。
4、动漫游戏。大力发展原创漫画、影视动画、网络动漫、手机动漫、动漫舞台剧演出和动漫软件制作等动漫游戏产业,丰富表现形式,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传播方式,推进传统动漫产业升级。
——依托国家投入的中国(湖南)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中国(湖南)手机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技术优势,降低动漫制作生产成本,提高动漫艺术质量,集聚更多动漫企业和工作室,再造动漫湘军比较优势。
——依托金鹰卡通、蓝猫动漫、宏梦卡通、山猫卡通、天闻动漫、拓维信息、浩丰文化传播、金鹿梦场、盈博数码、九天星文化、拓肯动漫、哆咪七彩、潇湘动漫等骨干企业,组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湖南动漫产业集团。加快推进湖南动漫产业走出去步伐,把山猫卡通、天闻角川等打造成外向型、具有国际水准的漫画创作基地。
——依托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强化动漫创意产业园和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建设。继续办好中国原创手机动漫游戏大赛。
5、创意园区建设。坚持区域特色与产业重点相结合,打造具有集聚效应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重点建设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园、金鹰卡通产业科技园、湘潭九华文化创意产业园、长沙大河西文化创意产业园、昭山文化产业创意园等创意设计园区。
——重点支持长沙网络科技文化产业园、金鹰影视文化城、湖南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基地等数字媒体园区。
——重点建设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湖南出版创意产业园、中南基础教育复合出版平台、漫画创意出版基地、青苹果数据中心、长沙黄花印刷科技产业园及岳阳、衡阳、永州、张家界印刷工业等数字出版园区。
——重点支持株洲华强、长沙月亮岛主题公园建设,继续支持酷贝拉欢乐园向全国连锁发展。
七、保障措施
1、加大财政投入。出台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以奖励、贴息、资助等方式扶持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及企业。创新文化无形资产质押担保制度,加快文化产业进军资本市场,畅通“绿色贷款通道”,完善文化投融资服务平台。设立政府创业引导基金及文化产业投融资基金,采用阶段参股、跟进投资等方式,吸引国内外风险资本投向文化创意企业。出台文化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鼓励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
2、完善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要素建设与监管,重点培育文化人才市场、金融市场、产权市场和版权交易市场。发展文化市场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拍卖协会、商会等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建立行业协会,逐步形成行业自律机制。
3、强化人才保障。积极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强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才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创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使用机制,建立和完善适合文化人才特点的柔性引进机制和人才流动新机制,探索文化企业核心团队股权期权激励机制。
4、加快走出去步伐。进一步掌握国际文化市场准入和竞争规则,加大与国外知名文化企业、文化机构的合作,借助销售网络,传输渠道和贸易平台,推动湖南出版、影视、动漫、文艺等创意产品进入海外主流社会,带动文化企业“走出去”。
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推进生物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维护国家食品安全,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不断突破,生物产业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小的领域之一,并逐步发展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湖南生物医药和育种两大领域实现销售收入520亿元,同比增长28%,总规模居全国第12位。
一是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湖南拥有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
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009年,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两大产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320亿元和200亿元,居全国第13和第4位。中药材资源蕴藏量排名全国第2位,杂交水稻、油茶和柑橘种植面积居全国第1位,生猪出栏量排名全国第2位。培育了一批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重大品种,形成了一批产值过十亿元的骨干企业,“隆平高科”杂交水稻辐射全球,“千金”成为国内妇科用药第一品牌。
二是抢占了部分领域技术制高点。湖南生物技术研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杂交水稻、医学遗传和个体化基因治疗、干细胞等技术国际领先;生物毒素纯化利用、中药超微粉体、细胞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技术国内领先。形成了90多个专业研发平台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2006年以来获得生物医药技术发明专利300余个、国家级新药和医疗器械注册证书320个;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500多个,获得新品种权300多个。
三是市场前景广阔。“十二五”期间,我国医药和育种市场将年均分别增长20%和30%以上。现代中药产品和生物制品占医药市场的份额由25%提高到40%,将带动中成药、中药超微饮片和诊断试剂等湖南优势医药产品的市场份额年均增长30%以上。水稻、油茶等湖南优势生物品种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巩固,生猪、水产和茶树等特色领域将获得年均30%左右的增长空间。
湖南生物产业既拥有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是自主品种和大品种较少,生物医药领域六类以上中药和五类以上化学药新药产值占总产值的4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制约了物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新品种开发,品种低水平同质化率达70%。二是药品优质优价的合理定价机制有待理顺,培育质价相符的市场能力较弱,企业缺乏发展支撑力。三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小而少,产业带动和集聚能力不强。
二、发展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结合梯次创新集成和适度原始创新为动力,以13大类重大常见多发性疾病治疗、重大疫情
防治和高产优质的生物育种新品种开发需求为牵引,以9大产业化工程为抓手,着力突破产业发展薄弱环节和制约瓶颈,大力推进核心关键技术开发,培育领先全国、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重大创新品种,打造一批具有突出品牌效应的大型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
扩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规模,突出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以原(辅)料和医药关键中间体为突破口,积极开发新型药物和新型制剂;加快干细胞技术、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化进程,抢占生物制品领域竞争制高点;加快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开发,扶持医疗器械及制药装备产业发展;综合运用分子育种、转基因育种和航天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加强动植物重大新品种培育,加快规模化制种、种植和养殖技术开发,推进示范推广应用,促进生物产业跨越发展。
三、发展目标
力争生物医药产业总体水平进入全国前10位,确保生物育种产业继续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到2015年,累计投入200亿元,实现增加值500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培育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企业5-6个、过10亿元企业30个以上;建设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60个;获批国家中药六类以上、化学药五类以上新药和生物制品100个以上、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60件以上,国家和省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400个以上。
到2020年,生物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成为我国特色鲜明的生物产业重要增长极。
四、发展领域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两大领域。生物医药领域,优先发展现代中药、化学药,加快发展医疗器械及制药装备,大力培育基因工程药物和干细胞;生物育种领域,优先发展水稻、畜禽水产,加快发展油料作物、经济作物种业,大力培育微生物种业。
(一)生物医药领域
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围绕重大疾病和疫情防治需求,着力发展以下领域:
1、现代中药
中成药。围绕新药开发和质量控制技术瓶颈,突出两大主攻方向:一是治疗妇科、心脑血管、肿瘤、新发突发传染病、消化系统等疾病和功能保健、补益等新产品;二是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应用。
中药饮片和提取物。围绕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药材深度开发,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药材基地化、工艺规范化、包装规格化的超微饮片;二是品种道地、炮制精细、规格明确的中药精制饮片;三是以下游大宗产品为依托的提取物。
中药材种植。围绕中药材优质、稳定、可控要求,突出两大主攻方向:一是建设大宗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推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二是突破珍稀濒危药材品种繁育技术,实现规模化种植。
2、化学药
化学药制剂。围绕新型制剂关键技术瓶颈,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新型缓控释制剂和靶向给药制剂;二是新型复方制剂;三是新型外用制剂。
化学原(辅)料药和中间体。围绕制药关键技术突破和产品升级,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高端、特色化学原料药;二是关键医药中间体;三是新型药用辅料。
3、生物制品
干细胞产品。围绕干细胞技术产业化,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扩大人类干细胞库和人类胎盘及附属组织库规模;二是干细胞技术临床应用;三是干细胞产品检测和安全性评价。
基因工程药物。围绕重大成果转化应用,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以人类遗传资源库和人源基因载体技术为基础的基因工程药物;二是蜘蛛等生物毒素分离纯化系列新药;三是个体化基因治疗药物。
血液制品。围绕人血浆原料深度开发,突出两大主攻方向:一是扩大人血浆提取规模;二是血浆蛋白或血细胞组分制品。
新型疫苗和抗体。围绕重大疫情防治,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
重组、杂交或基因缺失的基因重组疫苗;二是多肽合成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载体疫苗;三是治疗性抗体。
4、医疗器械及制药装备
高端医疗设备。围绕医疗设备数字化和远程医疗,突出主攻两大方向:一是数字化、网络化医疗设备和系统集成;二是基于生物技术服务和计算机网络的虚拟医院现实系统。
生物医学材料。围绕新型医学材料开发,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医用植入器械及介入器材;二是口腔及微创医疗器材;三是生物基材料组织工程产品和新型卫生材料。
体外诊断试剂。围绕体外诊断精确性和治疗有效性,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家用诊断试剂;二是传染病、肿瘤和基因异常等临床诊断试剂;三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免疫诊断试剂。
制药装备。围绕提高制药工艺装备水平,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全自动化制药设备;二是大规模药品生产设备;三是联动、组合制药生产工艺设备。
(二)生物育种领域
围绕突破高产、优质、安全的生物品种选育和繁育技术,着力发展以下领域:
1、粮油作物
水稻。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亩产900公斤三期和亩产1000公斤四期超级杂交稻;二是泰国优质米水平的优质稻;三是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制种和种子加工装备及配套技术。
油茶。突出两大主攻方向:一是高产、高含油量、多抗、早实品种;二是油茶杂交育种和组培快繁技术开发。
油菜。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三高”(高含油量、高油酸、高产)、多抗(抗病、抗倒、抗极端高低温)和特早熟油菜;二是转基因抗除草剂油菜;三是油菜繁育关键技术开发。
2、畜禽水产
生猪。突出两大主攻方向:一是优质、高产、高抗配套系;二是
富含地方良种血缘的新型配套系。
草食动物与家禽。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湘西黄牛、湘中黑牛肉用新品系;二是湘东黑山羊肉用新品系;三是湘黄鸡肉、蛋专用型新品系。
水产。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四大家鱼”、中华鳖、大鲵原种化新品系;二是抗病草鱼;三是湘云鲫、洞庭青鲫品种改良和新品系。
3、经济作物
柑橘。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优质、加工鲜食用和兼用型宽皮柑橘;二是早熟、抗逆、光皮大果冰糖橙;三是无病毒容器育苗技术。
棉花。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多抗(抗虫、抗枯黄萎病、耐高温)转基因高产杂交棉;二是整体品质达到美国优质棉水平的高支纱优质棉;三是杂交棉高产高效制种技术。
茶树。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高氨基酸绿茶育种;二是高产、低氟、适制黑茶茶树育种;三是高茶黄素、高儿茶素、高茶氨酸活性成分茶树育种。
4、特色品种
围绕特色品种改良,突出三大主攻方向:一是食品用、农用和环保用微生物育种;二是高产、广适果蔬、名贵花卉、生物质能源用植物和优质苎麻等育种;三是速生、高抗、优质林木育种。
五、主要任务
(一)实施九大产业化工程
大力扶持55家重点企业,着力建设90个重大项目,组织实施:
1、现代中药振兴工程
构建道地药材种植、加工和开发于一体的现代中药产业链。到2015年,累计投入40亿元,获批六类以上新药40个,实现增加值130亿元。
实施内容:一是完善中药活性成分筛选平台,开发中药新的有效部位和成分。二是建立中药制剂研发平台,推进中药新复方研究,加强名医名方和名优中成药新制剂开发。三是推进中药超微饮片产业化、产品国家认证和国内外市场应用。四是扶持茯苓等30种道地大宗药材规范化种植和铁皮石斛等10种珍稀濒危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
2、化学药物创新工程
加快关键技术开发和重大品种培育。到2015年,累计投入35亿元,获批五类以上新药40个,实现增加值100亿元。
实施内容:一是建立新型药物制剂研发平台,突破制剂关键技术瓶颈,加强新型复方制剂研发;二是建立创新药物筛选与优化平台,完善化学合成和手性药物等研发平台,建立肽类、蛋白类和核酸类小分子药物合成与筛选验证平台;三是建立药用辅料研发平台,加快新型辅料开发和应用。
3、干细胞和基因工程药物培育工程
推进原创性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重大突破。到2015年,累计投入10亿元,获批国家新药和新产品20个,实现增加值25亿元。
实施内容:一是推进干细胞技术临床应用,突破基因治疗和器官移植技术;二是加快湖南省人类遗传资源库建设,实现人源基因载体技术等重大原创性成果转化,加快虎纹捕鸟蜘蛛毒素系列新药产业化;三是推进流感、血吸虫等重大传(感)染病新型疫苗和抗体开发;四是突破人血浆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人血白蛋白高端系列产品。
4、医疗器械及制药装备提升工程
发挥原创性研发优势,强化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到2015年,累计投入30亿元,获批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60件,实现增加值75亿元。
实施内容:一是建立大型、远程医疗设备和医用植(介)入器材开发平台,加强远程医疗设备研发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微创介入诊疗器械等材料制备关键技术;二是完善免疫诊断试剂和生物芯片技术开发平台,推进诊断系列产品产业化;三是加强全自动化、联动、组合制药装备开发,建成国内领先的制药装备生产研发基地。
5、水稻育种工程
强化杂交水稻世界领先地位,加快关键技术开发。到2015年,累计投入10亿元,育成新品种65个以上。实现增加值35亿元。
实施内容:一是完善超级杂交水稻、高档优质稻育种及产业化开
发平台,突破分子育种和机械化、规模化制种技术瓶颈;二是建设杂交水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分子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进转基因育种、分子设计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育种等技术开发和产业化。
6、畜禽水产育种工程
建立畜禽水产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体系,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到2015年,累计投入25亿元,育成良种猪配套系7个以上、肉牛和羊新品系3个、湘黄鸡新品系4个以上、鱼类新品系8个以上。实现增加值65亿元。
实施内容:一是建立畜禽水产新品种(系)选育及繁殖技术研发中心,重点突破生猪、草食动物和水产动物定向选育和分子育种技术瓶颈;二是建立健全畜禽、草食动物和水产动物技术开发体系,开发新品种和规模化养殖技术。
7、油料作物育种工程
加快油料作物育种技术开发和推广种植。到2015年,累计投入7亿元,育成油茶新品种10个以上、油菜新品种25个以上。实现年增加值25亿元以上。
实施内容:一是实施油料作物育种、繁殖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专项,重点突破油茶多性状聚合杂交育种、油菜转基因育种及繁育等关键技术;二是组建南方油茶和油菜技术开发平台;三是组建南方油茶、油菜种子产业集团,建立种质资源、育种技术、品种鉴定、种子生产和产业信息五大体系。
8、经济作物育种工程
建立以柑橘和棉花为重点的经济作物育种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累计投入7亿元,育成柑橘新品种(系)50个以上、棉花新品种10个以上、绿茶黑茶新品种5个以上、苎麻新品种3个以上。实现增加值25亿元。
实施内容:一是组建柑橘遗传育种研究平台,开发柑橘育种新技术;二是建立棉花转基因育种研发平台,开展棉花新品种(系)的培育及安全性评价、检测与鉴定;三是组建茶树分子育种技术开发平台。
9、微生物育种工程
建立微生物育种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累计投入5亿元,育成微生物新菌株20个以上。实现增加值15亿元。
实施内容:一是实施微生物育种专项,重点突破现代微生物定向分子育种和离子束、快中子等现代微生物育种技术瓶颈;二是组建微生物育种研究中心,重点开展农用、食品用、环保用等微生物育种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开发一批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新产品。
(二)构筑四大产业支撑平台
围绕产业发展共性支撑需求,重点建设:
1、共性关键技术服务平台
依托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平台,整合重点企业优势资源,建设和完善实验动物与安全评价中心、公共实验中心、中试生产中心、专业化信息服务中心等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促进创新集成和成果转化。完善“一所五中心”(医疗器械检测所、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中药标准研究中心、药用包装材料检测中心、药用辅料检验检测中心、省药品评审认证与不良反应中心)医药食品质量保障体系。
2、生物医药物流平台
在理顺药品优质优价、质价相符的合理定价机制基础上,一是建设医院终端配送高端物流平台;二是完善针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机构、单体药店等中低端市场的全国性大型药品批发配送体系,构建覆盖全省城乡和全国大中型城市的医药零售连锁网络;三是以廉桥中药材专业市场为基础,构建我国中西部地区道地药材交易中心。
3、生物种质资源平台
依托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一是完善水稻、油菜、棉花、蔬菜等农作物综合性种质资源库;二是建设湖南黑猪、宁乡花猪、湘西黄牛等地方畜禽良种种质资源库及原种场;三是建设柑橘、油茶等果茶、林木种质资源圃;四是建设草鱼、鳙、中华鳖等特色水产资源种质资源库及原种场;五是建设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六是培育“隆平论坛”,构建种业技术国际交流平台。
4、投融资平台
依托国家生物产业系列创投基金和长株潭(“3+5”城市群)两型产业基金,建立生物产业风险创业投资集约平台,支持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发展。
(三)着力推进国家产业基地建设
围绕着产业集聚的合理布局,按照《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2020年)》原则,结合国家、省、市高技术产业基地及全省78个园区的产业布局要求,着力推进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产业布局(见附件3):
1、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重点建设“一园五区一带”。一园即浏阳生物医药园;五区即长沙麓谷科技园集聚区、常德德山工业园和岳阳君山生物医药园湘北集聚区、怀化和邵阳为中心的西部中药谷、衡阳为中心的湘南集聚区、株洲为中心的湘东集聚区;一带即中南大学、中医药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大、省中医药研究院等组成的长沙生物医药技术科技带。
2、生物育种产业基地
培育以隆平高科技园为依托,以湖南农大、省农科院、中南林科大、省林科院和隆平高科等为主体的生物育种创新中心。按照湖南省主体功能区“三区七片八品”生态农业战略格局要求,推进洞庭湖平湖区,长衡永、娄邵丘岗区,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山地区等三类生物育种生产区域建设。洞庭湖平原区重点发展优质杂交稻、优质淡水产品、高支纱棉花、双低杂交油菜。丘岗区重点发展优质稻米、优质油茶作物。山地区重点发展优质绿茶、特色水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资金对产业创投基金的支持力度。
着力加大省财政对生物产业创投基金和长(沙)株(洲)(湘)潭两型社会产业基金中的生物产业子基金等的引导和配套力度,积极发展私募基金、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加大良种补贴和种子储备风险金投入力度。
(二)加大对本省生物产品的市场培育力度。
在采购和定价上优先支持本省优质生物产品,加强药品监管和种子检验检疫及安全性评价管理,支持我省生物产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三)设立重大创新品种的奖励制度。
设立省生物产业创新奖励资金,作为扶持重大创新品种开发,实现产业快速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对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五类以上化学药、六类以上中药新药和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动植物新品种给予研发经费总额的5%-8%的专项补贴(100万元至500万元)。
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为促进我省新能源产业跨越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支撑新型工业化和两型社会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趋势与现状
(一)国内外发展趋势
新能源是指化石等传统能源之外的新型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新能源开发利用取得了长足进步。2008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共吸引投资1400亿美元,占能源领域投资总量的56%。太阳能、风能产业高速发展,年均增长40%。生物质能源已被欧美等国家列入国家能源战略。核能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投资增幅都在20%以上。2009年风电装机容量超过1900万KW,是世界第三大装机国。生物质能源取得一批有较高水平的技术成果,燃料乙醇生产和应用排在世界第三位。核工业体系比较完整,共有11台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总装机容量910万KW。智能电网已进入试点阶段,2011年将进入全面建设。农村新能源推广成效显著,3050万户农户用上沼气池。
(二)我省产业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省新能源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在资源、装备制造、科研开发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优势。
一是新能源资源丰富。风能经济可开发量约100万千瓦。太阳能资源属于资源中等区,太阳能利用主要原料硅蕴藏量达2亿吨以上,且品位较高。生物质能可开发利用总量约3150万吨标准煤/年,纤维生物质资源年产5000万吨。已探明铀矿储量26万吨,居全国前三位。铀矿石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是国内重要的核燃料基地。
二是产业基础较好。全省新能源相关企业100多家,2009年实现增加值75亿元。培育形成了中电科技48所、湘电集团、南车时代、南车电机、衡阳特变、长高集团等一批核心骨干企业。太阳能电池形成500MW产能,太阳能电池制造装备居全国第一,产业链全线拉通。2兆瓦以上风机产能及配套能力全国第一,株洲时代是国内唯一掌握整机控制系统的厂商,时代新材是我国南部最大的叶片产业化基地。特高压输变电、智能配电和用电优势明显,特高压电抗器、变压器、开关设备、智能电表终端等产品居国内领先水平。
三是创新能力较强。拥有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南华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一批在新能源领域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等院校,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1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0多个。风电叶片制造技术、燃料乙醇制备技术等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光伏装备制造技术、彩色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技术、兆瓦级直驱永磁发电装备制造技术、核工程及铀矿开采技术、特种变压器制造技术、能源计量及智能电网设备制造技术等居国内领先。
四是市场前景广阔。我省是化石能源资源匮乏省份,人均装机和用电水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2009年我省电力总装机2743万KW,水电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90%,大部分电煤需从省外输入。据预测,到2020年,我省一次能源缺口12亿吨标准煤,能源对外依存度达60%左右,农村新能源需求潜力巨大,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市场前景广阔。
当前,我省新能源产业也存在诸多制约瓶颈:
一是整体规模偏小。风电装备制造上下游间缺乏配套,产业规模不大,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太阳能和风能利用发展速度缓慢。核能发
电属于空白,核电装备用管道、泵、输变电设备等尚未进入主流供应商行列;生物质能源利用程度还不高;智能电网及其它新能源应用处于起步阶段。
二是关键技术亟待突破。风电的电控系统、主轴承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还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光伏产业的多晶硅制备技术尚未取得突破;第三代核电堆型AP1000技术处于引进消化阶段,关键装备制造技术是制约瓶颈;秸秆集储、高效降解糖化发酵等生物质能源技术瓶颈有待突破。
三是人才与资金制约。新能源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高层次科技领军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尤其缺乏。新能源产业属于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的行业,融资渠道不畅导致资金投入不足,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鼓励性政策也不健全,制约了新能源产业化进程。
二、发展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紧紧抓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机遇,按照“创新引领,高端发展,政策引导,示范带动”的思路,以新能源装备高端制造带动新能源开发应用,形成以风能、太阳能为核心,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为重点,智能电网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努力把新能源产业培育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极。
(二)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坚持高端发展。以高端制造为重点,推进风电、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生物质能、智能电网等装备制造产业化,带动新能源推广应用,促进新能源产业化。
坚持政府引导。完善规划、政府采购、直接投入、财政补贴等政策,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引导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坚持示范带动。启动一批新能源产品示范、应用和推广工程,加
快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进程,培育新能源产品的市场,推进新能源产业化进程。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实现增加值300亿元,其中:太阳能产业120亿元,风能产业100亿元,智能电网产业30亿元,核电产业20亿元,生物质能产业20亿元,地热能及其它新能源产业1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1-2个,过50亿元的企业3-5个。建设3-5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10-15个省级技术创新平台,申请发明专利500件,制定一批新能源产业技术标准。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15-20%,发电量占全省发电量的5-10%。
到2020年,新能源产业实现增加值600亿元,其中:太阳能产业240亿元,风能产业200亿元,智能电网产业60亿元,核能产业40亿元,生物质能产业40亿元,地热能及其它新能源产业20亿元。培育销售收入过千亿企业1-2个、过500亿元企业2-3个,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35%左右。
三、发展领域
根据我省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重点发展风电装备制造及应用、太阳能光伏及光热发电、智能电网等产业,积极发展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产业,鼓励农村节能减排与生物质能利用转化,突破关键环节,发展高端产品,做强优势产品,打造新能源产业完整产业链。
(一)风能
按照“整机带部件,示范促应用”的思路,以风能装备制造为重点,加快风能开发利用。重点发展35兆瓦以上风电整机等高端产品,打造材料→叶片、轴承、主齿轮箱等配套件→变浆偏航系统、整机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整机→风能发电的风电装备制造及应用产业链。
重点企业
整机:湘电集团(多兆瓦直驱式风力发电整机)、南车时代(双馈式风力发电整机)。
零部件:时代新材(叶片)、湘电铁姆肯(主轴承)、中南传动(变浆偏航)、江麓机电(变浆偏航)、南车电机(风力发电机)。
示范风力发电场:郴州仰天湖、邵阳南山。
(二)太阳能
按照“突出光伏制造及应用,发展光热发电装备制造”的思路,着重打造太阳能级硅材料→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薄膜太阳能电池→太阳能装备制造→光伏发电逆变装置→光伏系统集成的光伏产业链,以及材料→控制器零部件→控制器→发电机→太阳能热发电的产业链。
重点企业
光伏制造及应用:中电科技48所、益阳晶鑫、神州光电、华磊光电、衡阳共创、新曦电子、三升光电、衡阳樟树等。
光热发电装备制造:湘电集团(碟式太阳能热发电机)、华南光电(光学器件)、有色控股(热发电相关材料)等。
(三)核能
按照“核能应用为主、核电辅助装备制造为辅”的思路,重点实施一批核电站建设项目,带动核电用泵、阀、电缆、输变电装备、仪器仪表等装备制造产业,打造核资源开发→核能开发→核电辅助装备制造→核技术应用的核能应用及辅助装备制造产业链。
核电辅助装备制造重点企业:湘电长沙水泵(核级泵产品)、衡阳特变(核电机组主变压器)、衡阳钢管(核级管道)、衡阳272厂(铀矿采冶、铀纯化)等。
建设的核电站:中核集团桃花江核电站等。
(四)生物质能
按照“应用带动制造”的思路,重点发展生物质燃料和发电产业,带动气化炉具、锅炉、发电设备等生物质能源利用设备制造业发展。打造生物能源专用植物育种→能源专用植物规模化种植→生物质能源制造→生物质能源应用的生物质应用及装备制造产业链。
重点企业
迅达集团(生物质能燃气灶具)、金山实业(生物质能燃料乙醇)、三木能源(生物质能源转换装置)、中和能源(生物柴油)、海纳百川(生物柴油)、凯迪控股常德基地(生物质发电)等。
(五)地热能
按照“制造带动应用”的思路,重点发展地源热泵机组制造、建筑地热供暖应用,扩大地热能的应用,打造地热能利用设备关键部件→地热能关键装备→地热能应用的地热能应用及装备制造产业链。
重点企业
凌天科技(小型地源热泵)等。
(六)智能电网
按照“突出并网发电、发展储能产品”的思路,重点发展智能电网设备及并网服务业,打造关键零部件→智能电网设备→并网储能系统→智能电网服务→智能电网变电站→电力应用的智能电网装备制造及应用产业链。
重点企业
衡阳特变(特高压变压器)、时代电气(控制器和逆变器)、长高集团(高压和超高压开关)、威胜集团(智能电表及智能用电终端)、衡阳南方互感器(互感器)、比亚迪(储能电站)、金杯电工(高性能电力电缆)、省电力公司(新能源并网发电系统)、331厂(分布式燃气发电机)等。
四、重大工程
围绕我省新能源产业跨越发展的需要,重点实施科技创新、装备提升、应用与示范、基地建设等四大工程。
(一)科技创新工程
围绕产业链关键技术研发,搭建创新平台,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掌握核心技术,跟踪前沿技术,提升新能源产业持续创新能力。
加强学科建设。支持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南华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新能源及关联领域的重点学科建设,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设新能源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培养新能源领域创新型、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加强湘电风力发电国家重点实验室、株洲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在风电装备制造、光伏制造、生物质能、智能电网及并网等领域,积极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建立省级氡重点实验室及省级核资源与核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省级分布式发电系统电能质量监测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省级智能电网工程(重点)实验室。组建风电装备测试与检测中心、放射性环境评价与检测中心、生物质液体燃料检测中心等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国家风电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建立省级光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级核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级智能电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省级生物质能源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二)装备提升工程
加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培育力度,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及高端产品,迅速壮大产业规模,促进新能源装备制造成为我省新兴支柱产业。
风电装备制造。依托湘电集团、南车时代等企业,重点发展35兆瓦以上风力发电整机,开发大容量海上风力发电机。依托湘电、南车电机、中南传动、江麓机电、时代新材、湘电铁姆肯等企业,重点发展超大内孔风能轴承、超大型叶片、齿轮箱、变流器及控制系统等关键配套件。依托中科恒源等企业,发展全永磁悬浮风力发电机组、离网型风光互补供电系统。
光伏及光热发电装备制造。依托中电科技48所、神州光电、华磊光电、新曦电子等企业,在已建成500MW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能的基础上,建设3000MW太阳能光伏垂直一体化产业链,重点发展环保型高纯硅材料、高转换率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LED外延片/芯片制造、太阳能电池制造装备、大功率光伏逆变器、太阳能LED供电照明系统、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等产业。依托湘电集团、湖大华龙电气、湘潭电机、时代电气等企业,重点发展太阳能热发电装备、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器等产品。
核电辅助装备制造。依托湘电长沙水泵、湖南耐普、株洲天桥起重机、衡阳钢管集团等企业,以泵、阀、容器为重点,发展核电站2,3级泵及常规岛和BOP循泵、凝泵等配套泵,发展核泵电机、蒸汽机主轴承、高温高压阀门、主管道、鼓风机、变压器、电缆、中大型桥门
起重机等核电机组相关设备。依托711矿、272厂等企业,重点发展铀矿采冶、铀纯化等。
生物质能制造。依托迅达集团、三木能源等企业,重点发展生物质能燃气灶具、生物质能源转换装置等产品,依托金山实业、中和能源、海纳百川等企业,重点发展生物质能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产品。
地热能装备制造。依托湖南三锦、凌天科技、亿利达等企业,重点发展空气能热水机组、小型地源热泵等产品。
智能电网制造。依托比亚迪、长沙电力电缆、湘电、湖大科技园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电动车并网储能系统、智能化储能电站装置、大规模电池储能变电站及智能电网配套设备和产品。依托特变电工、威胜电子、长高集团、南方互感器、金杯电工等企业,重点发展500kv及以上超(特)高压新型电力变压器、电抗器、电流及电压互感器、110-500kv封闭式组合电器、智能型变压器、智能配电系统、智能计量系统、智能用电终端、智能型高低压成套电器装置、地埋式变电站成套设备、高温超导传输电缆、IGBT半导体器件等。
(三)示范应用工程
加大新能源开发利用力度,扩大装机规模,提高新能源供给比例,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为建设两型社会奠定基础。
风能示范应用。重点在洞庭湖区、湘南、湘西山区等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建设一批风电场。建设好郴州仰天湖(5万千瓦)示范风场,加快建设岳阳君山(5万千瓦)、益阳沅江漉湖(15万千瓦)、常德目平湖(15万千瓦)、邵阳南山(5万千瓦)、永州江华(10万千瓦)、怀化雪峰山(5万千瓦)、娄底大熊山(5万千瓦)和湘西八面山(10万千瓦)等风场。扶持电网薄弱或资源适度的地方,开发微型离网式风电站(以蓄电池储能),解决基本生活用电。实施中小型风光互补示范工程,选择城市主要道路、著名风景区等地点,安装风光互补LED照明灯,无电地区推广使用风光互补电源。
太阳能示范应用。依托中电科技48所等单位建设运营128兆瓦晶体硅太阳能光伏示范电站,依托保靖友丰锰业等单位建设20MW光伏离网发电建设工程,支持衡阳10万千瓦晶体硅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项
目。到2020年,全省建成1000个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总容量5万千瓦,完成全省6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道路照明项目,总容量5万千瓦。实施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推动太阳能光伏并网在建筑物上的应用。实施国家“十城万盏”LED照明应用示范工程,在长沙、湘潭、郴州等城市道路、公园、广场和城市景观区等公共场所,推动太阳能LED产品的应用。
核能示范应用。抓住国家启动内陆地区核电建设的机遇,重点建设中核集团桃花江核电项目,规划装机容量4×1000MWe,保证一期2×1000MWe在“十二五”初开工建设。加快启动中电投小墨山核电项目一期工程建设,规划装机容量6×1000MWe,争取一期工程2×1000MWe在“十二五”取得批准并开工建设。抓紧常德核电项目、株洲核电项目、衡阳核电项目、郴州核电项目的前期论证,力争2015年前列入国家规划。
生物质能示范应用。在益阳开发区、南县、澧县、临澧、屈原、祁东、双峰、隆回、安仁、茶陵、汉寿等地建设一批生物质发电厂。重点支持常德30MW生物发电项目。依托金山实业、永大生物能源、沅江安华等企业,发展生物质燃料乙醇、石木炭秸秆能源等,建成100万亩燃料乙醇原料基地。依托中和能源、湖南金德意、湖南中和、永顺天泽、湖南古杉集团等企业,建设20万亩生物柴油原料基地,形成年产50万吨的生物柴油炼制基地。积极推广生物气化技术,发展沼气发电项目,加强秸杆气化、用户沼气等农村新能源的推广应用。在长株潭“3+5”城市群选址建设垃圾发电项目,鼓励使用添加了生物质液体燃料的车用燃油。
地热能示范应用。加快热水圩地热田综合开发。发展高科技温室立体种养殖,开发疗养旅游项目。选择高温地热区,开展勘探和资源评价,开发地热发电项目,发展地热供水与取暖。积极开发利用宜章、慈利、桃源、龙山、永顺等地区分布在城镇附近且资源丰富的地热资源。
(四)基地建设工程
在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地区,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化
园区,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形成产业集群。
风电装备产业基地。依托湘潭高新区、株洲高新区等地区建设风电装备制造专业园区,培育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发电机及控制系统、轴承制造、齿轮箱制造、高性能复合材料叶片等零部件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光伏及光热发电装备产业基地。在长沙、衡阳等建设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在长沙、湘潭、株洲等地区,建设太阳能热发电装备产业基地,培育太阳能热发电装备产业集群。
核电装备产业基地。在长沙、衡阳等地区,建设核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培育核电辅助设备制造产业集群。
生物质能产业基地。在长沙、湘西自治州、永州、岳阳等地建设生物柴油及燃料乙醇产业基地,打造油料植物选育、规模化种植、生物柴油及燃料乙醇生产、生物柴油及燃料乙醇应用等产业集群。
智能电网产业基地。在长沙、株洲、湘潭、衡阳等地区建设智能电网设备设计制造产业基地,培育智能电网产业集群。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省主要领导挂帅,发改委、科技厅、经信委、财政厅、省委农村部(省政府农办)、农业厅、建设厅、环保厅等部门参与的湖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指挥全省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相关部门分管新能源工作的负责人作为办公室成员。
(二)加强自主创新
整合现有新能源领域技术资源,将新能源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纳入我省各类发展规划。组织实施新能源科技重大专项和产业化专项,加强攻关,突破一批产业化关键技术瓶颈,提高我省新能源技术的系统集成和工程化能力。加强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我省新能源相关科研设施的共享。
(三)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对湖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扩大对新能源技术创
新支持的领域,对新能源产品给予补贴,对新能源项目进行贷款贴息。开展BOT项目融资试点。鼓励风险投资、担保公司的发展。支持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上市、中小企业板上市、发行公司债券和到海外资本市场融资。
(四)加强政策扶持
省政府出台《湖南省新能源产品质量检验标准》、《湖南省新能源建筑应用管理条例》、《湖南省新能源应用财政补贴管理办法》等法规,推进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带头利用新能源。完善财政支持和政府采购政策,制定合理的上网电价及补贴政策、新能源产品和节能产品消费补贴政策等。
(五)完善产业配套
鼓励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开发下游产品和高端产品,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积极扶持新能源产业关键零部件企业发展,促进整机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联系,鼓励省内配套。完善区域物流、金融、信息、科技中介等服务体系,建立专业型产业服务体系。
(六)强化智力支撑
加大引进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对外引进人才的单位由省政府给予奖励,并在重大科技项目、重大产业化项目上给予优先支持;鼓励高等院校新开设新能源相关专业,培养工程技术类本科、研究生人才,以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需要。
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信息产业作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最先进的生产力,正朝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迅猛发展。我国已把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推进信息化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战略来实施。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符合湖南现阶段发展特征,既可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可以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经济强省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把握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制定本规划。
规划以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讲话以及省委、省政府指示精神为指导,以《2006-
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湖南省电子信息产业振兴实施规划》为编制依据。
规划期限重点是2010-2015年,兼顾2020年的总体布局和主要方向。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1、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十一五”以来,围绕“抓大项目、扶小巨人、促信息化”的总体思路,着力培育产业集群,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大幅提升。2009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5338亿元,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33334亿元,增长2810%;软件业22004亿元,增长3310%。太阳能光伏产业高速发展,太阳能电池形成500MW产能,太阳能电池制造装备居全国第一,产业链全线拉通,产业布局基本完成。软件产业连续7年位居中部六省第一,嵌入式软件迅速崛起,行业应用软件优势特色明显,软件服务外包迅速成长,数字媒体、数字出版、动漫与网络游戏、创意制作等全国领先。消费类电子整机产业加快发展,笔记本电脑、手机、移动液晶电视等取得突破。新型显示器件加快复苏,电子显示玻璃基板、TFT-LCD/CSTN-LCD用25代彩色滤光片和导电玻璃等形成产能;一批骨干企业快速成长,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或投产。移动电子商务试点取得成效,试点项目全面推进,建成全网手机支付平台,全省移动电子商务用户规模已达到350万人,月交易金额超过2亿元,相关指标居全国第一。
2、通信业务和网络基础设施稳步提升。2009年,全省通信业务总量完成85781亿元,增长1620%。通信业务收入完成29401亿元,增长1057%。电话用户总数396679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1669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79985万户,新增55953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28611万户,新增6498万户。固定资产投资17515亿元,增长13914%。光缆线路长度新增293万公里,达到2694万公里。固定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增加134万路端,达到6121
篇八: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
低空经济产业园配套产业调查分析报告
目录
一、配套产业调查分析..................................................................................3二、产业链协同发展......................................................................................5三、主导产业选定..........................................................................................四、低空经济产业园定位...............................................................................五、品牌建设规划........................................................................................12六、总结
........................................................................................................141/15市场拓展与合作机制是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深入分析市场需求、明确市场定位、建立销售渠道和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实现低空经济的市场拓展;通过树立共赢理念、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推动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及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合作,可以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推动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随着低空经济的不断壮大,市场拓展与合作机制将持续演进和完善,为低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数字化转型是指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重新设计和优化业务流程、产品与服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拓展市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数字化转型不仅影响企业内部管理和生产方式,也会改变企业与客户、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关系,促进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升级。
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技术包括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这些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存储、处理和应用,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些技术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与客户、供应链伙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提高整体供应链的效率和灵活度。
产业链协同发展将不同环节的企业、政府、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纳入到一个共同的生态系统中,形成互补合作、利益平衡的关系网
2/15络。这种生态系统的构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共同应对环境、法规、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根据市场需求分析的结果,确定低空经济的市场定位,明确目标客户群体。比如,在物流运输领域,无人机可以提供快速、灵活的配送服务,目标客户群体可能是电商平台和快递公司;在农业植保领域,无人机可以实现精准喷洒农药,目标客户群体可能是农民和农业合作社。
声明: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一、配套产业调查分析
在低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配套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们是支撑整个行业运转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配套产业进行调查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其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规划提供有力支持。
(一)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
1、市场需求调查:首先需要对市场需求进行详细调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特点、偏好以及未来趋势。通过问卷调查、市场研究等方式,获取客观数据,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3/152、供给情况调查:同时也要对配套产业的供给情况进行调查,包括企业数量、产能规模、产品质量等方面。通过实地走访、企业调研等方式,全面了解供给侧的情况,为市场平衡提供依据。
3、市场定位分析:基于市场需求与供给情况,进行市场定位分析,明确自身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中的定位,找准差距与优势,为产品推广和营销提供指导。
(二)产业链调查与分析
1、上游产业情况:调查上游产业的生产情况、供货能力、技术水平等,了解原材料的供应来源与质量保障,确保产业链的稳定性。
2、下游产业需求:了解下游产业对配套产业的需求情况,包括产品特性、数量需求、交付时间等,建立良好的产业链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3、产业链延伸分析:根据产业链调查结果,分析产业链的延伸潜力与发展方向,寻找新的增长点与合作机会,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三)技术创新与升级分析
1、技术水平调查:对配套产业的技术水平进行评估,了解行业内的领先技术和瓶颈问题,推动技术创新与提升。
2、创新需求分析:分析市场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情况,探索新型技
4/15术与产品的研发方向,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潮流。
3、政策支持与引导:结合技术创新需求,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和引导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含量,提升整体竞争力。
(四)人才培养与管理分析
1、人才供需调查:调查分析配套产业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状况,掌握人才结构、缺口和培训需求,优化人才配置,提高人才流动性。
2、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包括行业培训、技能提升、人才引进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3、人才激励政策:结合人才特点和需求,制定灵活多样的人才激励政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促进产业发展与升级。
配套产业调查分析是促进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深入了解产业现状与问题,找准发展方向与策略,才能实现产业链的高效运转和持续发展。通过市场需求分析、产业链调查、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分析,可以为配套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推动低空经济向更高水平迈进。
二、产业链协同发展
在低空经济背景下,产业链协同发展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产业链协同发展是指相关企业和组织在产业链上进行合作,通过资源
5/15整合、信息共享和利益协调,实现互利共赢,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竞争力。这种协同发展模式涉及到生产、供应、营销、服务等方方面面,对于构建低空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链效率
1、通过产业链协同发展,各个环节的企业能够共享资源和信息,避免资源浪费和信息孤岛现象。例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电池、电机、控制系统等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可以有效提高整车的能源利用率和续航里程,降低成本,促进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2、同时,产业链协同发展也可以提高产业链中各环节的配套性和协调性,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和资源瓶颈而导致的生产断档和供应链中断,从而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率。
(二)促进创新和技术升级
1、产业链协同发展可以促进产业间的技术交叉和融合,激发创新活力。例如,在制造业中,不同环节的企业可以共同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加速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
2、通过协同创新,企业可以共享研发成果,避免重复投入,提高研发效率,从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水平提升。
(三)拓展市场空间,提高行业竞争力
1、产业链协同发展可以帮助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形成联合营销、6/15品牌共建等合作模式,实现共赢。比如,在农产品产业链上,农民、种植企业、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可以进行合作,共同推广品牌、开发市场,实现产销对接,提高产品附加值。
2、通过联合营销和品牌共建,产业链上的企业可以形成强大的市场影响力,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共同抵御来自国内外的市场风险和竞争挑战。
(四)构建协同共赢的生态系统
1、产业链协同发展将不同环节的企业、政府、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纳入到一个共同的生态系统中,形成互补合作、利益平衡的关系网络。这种生态系统的构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共同应对环境、法规、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2、通过构建协同共赢的生态系统,不仅可以推动单个企业的发展,更能够促进整个产业链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
产业链协同发展是低空经济背景下的重要战略选择,它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还可以促进创新、拓展市场、构建生态系统,为构建低空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只有不断加强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协同发展,才能实现产业链的高效运转、提高整体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7/15三、主导产业选定
在低空经济中,主导产业的选定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和未来的竞争优势。主导产业选定涉及到市场需求、技术创新、资源禀赋等多方面因素,需要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一)市场需求分析
1、市场趋势评估:首先,需要对当前市场的趋势进行评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行业发展趋势等信息,以便选择具有潜力和前景的主导产业。
2、市场规模预测:通过对市场规模的预测,可以确定主导产业的市场空间和潜在增长空间,从而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
3、竞争分析:了解竞争格局和主要竞争对手的优势劣势,有助于选择适合自身实力的主导产业,并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
(二)技术创新考量
1、技术先进性: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考虑所涉及的技术是否领先于市场,是否具有持续的创新动力,以确保企业在未来能够保持竞争力。
2、技术门槛:主导产业的技术门槛对企业的进入难度和市场地位有重要影响,需要评估自身技术实力和资源投入能力,选择符合条件
8/15的主导产业。
3、技术成本: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是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需要综合考虑技术成本、预期回报以及市场风险,做出理性的决策。
(三)资源禀赋分析
1、人才储备:选定主导产业需要考虑企业内部的人才储备情况,包括技术人才、市场人才、管理人才等,以确保企业能够有效地开展相关业务。
2、资金支持:主导产业的选择还需考虑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和融资渠道,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进行产业升级和扩张。
3、合作资源:除了内部资源,还需要考虑外部合作资源的获取途径,包括与其他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的合作,共同推动主导产业的发展。
主导产业选定是低空经济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需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资源禀赋等多方面因素,通过科学分析和论证,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战略的主导产业,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持续发展的优势地位。
四、低空经济产业园定位
9/15低空经济产业园是指以无人机、飞行器等为核心技术,涵盖了无人机研发制造、应用服务、智能制造、航空科技研究等领域的综合性产业园区。随着无人机产业的迅猛发展,低空经济产业园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定位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产业园的发展和未来竞争力。在制定低空经济产业园的定位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产业链完整性、技术创新能力、区位优势、政策支持等方面。
(一)产业链完整性
1、产业链完整性是低空经济产业园成功的基础。产业园应该考虑从无人机研发制造到应用服务再到智能制造等整个产业链的覆盖,以实现产业链的闭环发展。在确定定位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产业现状和市场需求,确保园区内的企业互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2、在产业链完整性方面,低空经济产业园可以着力打造无人机的研发设计中心、飞行器制造基地、数据处理与应用中心等功能模块,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形成集聚效应,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二)技术创新能力
1、技术创新是低空经济产业园核心竞争力之一。通过引进高端人才、设立研发机构、搭建科研平台等措施,促进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产业园应该立足于行业前沿,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园区的技术创新能力。
10/152、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低空经济产业园可以设立专门的技术孵化中心,支持创新型企业和项目,激励创新活力,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园区产业的快速升级。
(三)区位优势
1、区位优势是低空经济产业园吸引企业和项目入驻的重要因素。产业园的位置应该考虑到交通便利、资源禀赋、人才储备等方面的优势,以提升园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2、在区位优势方面,低空经济产业园可以选择位于交通枢纽附近、科技园区内、产业集聚区等位置,便于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产业园的快速发展。
(四)政策支持
1、政策支持是低空经济产业园健康发展的保障。地方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产业园建设和发展,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扶持、土地供应等措施,为园区吸引企业提供有力支持。
2、在政策支持方面,低空经济产业园可以积极对接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为园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
低空经济产业园的定位应该注重产业链完整性、技术创新能力、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以实现产业园的长期可持续
11/15发展和竞争优势。只有在定位合理的基础上,低空经济产业园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五、品牌建设规划
品牌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企业形象的展示,更是产品和服务的核心价值的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品牌建设成为企业在低空经济中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一)品牌定位
1、定义品牌核心价值
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其独特的卖点和竞争优势所在,企业应通过深入了解目标消费者和市场需求,确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特点,以此为基础塑造品牌形象。
2、制定品牌愿景与使命
品牌愿景是指企业希望通过品牌所达到的长期目标,品牌使命则是品牌为实现愿景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企业应明确品牌的愿景与使命,使其与目标消费者的诉求相契合,并能够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3、确定目标市场和消费者群体
企业应通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确定目标市场和消费者群体。了解目标市场的特点和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品牌建设和传播。
12/15(二)品牌传播
1、建立品牌形象和标识
企业应通过设计和宣传手段来建立独特的品牌形象和标识,使其能够在消费者中产生辨识度和认同感。品牌形象和标识需要与品牌核心价值相契合,并能够准确传达品牌的定位和理念。
2、制定品牌传播策略
针对不同的媒体和渠道,企业应制定相应的品牌传播策略。包括广告、公关、促销等各种传播方式的选择和整合,以及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以提升品牌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3、建立品牌口碑和用户体验
品牌的口碑和用户体验是品牌建设中重要的一环。企业应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升,积极回应用户反馈和建议,并通过用户案例和口碑营销来增强品牌的可信度和吸引力。
(三)品牌管理
1、建立品牌管理体系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品牌管理体系,包括品牌策略、品牌价值观、品牌标准和品牌指导原则等,以保证品牌在不同环节和领域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同时,需要制定相应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
13/15品牌管理中的问题。
2、培养品牌文化
品牌文化是品牌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它涵盖了企业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文化传承。企业应通过内部培训和沟通活动来加强员工对品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品牌危机管理
在低空经济中,品牌危机随时可能发生。企业应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危机管理团队,并通过公关和媒体危机处理来有效应对。同时,企业应注重品牌声誉的修复和恢复,以避免长期影响。
品牌建设规划是企业在低空经济中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通过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和品牌管理的综合策略,企业可以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建立良好的用户口碑和品牌忠诚度。在低空经济中,一个成功的品牌建设规划将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六、总结
在低空经济概念的背景下,社会参与与共建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社会参与是指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过程,而共建则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协作和共同努力,促进社会整体发展。在低空经济发展中,社会参与与共建不仅可以提
14/15高经济效益,还能促进社会和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品牌建设规划是企业在低空经济中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通过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和品牌管理的综合策略,企业可以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建立良好的用户口碑和品牌忠诚度。在低空经济中,一个成功的品牌建设规划将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企业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各项资源的优势,实现协同效应,提升竞争力,推动产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低空经济时代,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将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引领企业走向更加繁荣和稳健的发展道路。
产业链协同发展可以帮助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形成联合营销、品牌共建等合作模式,实现共赢。比如,在农产品产业链上,农民、种植企业、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可以进行合作,共同推广品牌、开发市场,实现产销对接,提高产品附加值。
产业扶持政策在促进低空经济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相关政策,同时加强监管和评估机制,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和效果的最大化。通过持续不断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低空经济领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5/15
推荐访问: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 低空 研究中心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