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困难(7篇)
篇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困难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了高新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一、现状
1.技术创新的推动
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一系列科技巨头的崛起,如谷歌、苹果和亚马逊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一些国家也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投入,通过建设科技园区和推动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和创新企业,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2.国际竞争加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各国纷纷将其视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战略目标。目前,美国、中国、德国等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拥有较强的竞争力。美国的硅谷被誉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中国则加大了对新能源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投入,成为全球重要的新兴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在国际竞争中,培育核心技术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二、未来展望
1.产业升级与转型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未来将面临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挑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一些过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能会逐渐衰退,而新的产业领域将不断涌现。例如,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化石能源产业将逐渐减弱,而太
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产业则有望继续快速发展。因此,政府和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及时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以保持竞争力。
2.加强国际合作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国际合作。各国可以共享科技创新成果和市场资源,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研发,以解决共同面临的挑战。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贸易规则的制定也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公平竞争和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3.持续创新与人才培养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持续的创新和优秀人才的支持。政府可以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同时,企业也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激励,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专业人才,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政府和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也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合作共赢,共同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只有持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们才能迎接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篇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困难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研究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这些产业不仅能够推动创新,提升生产力,还能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更多机会。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挑战,这些挑战需要战略性的思考和应对。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并深入分析其中蕴含的机遇。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首先,技术创新与研发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高新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支持,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往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保护也是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因素。这些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努力,通过政策支持和合作创新来加以应对。
其次,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挑战。随着全球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价格和创新能力成为了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同时,新兴产业通常面临技术标准的制定和认证的挑战,这需要企业具备良好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此外,新兴产业的全球化背景也带来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对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威胁。
另一个挑战是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战略性新兴产业通常以绿色环保、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因此需要遵守环境法规和保护生态环境。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新兴产业可能会面临资源短缺、能源效率低下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挑战,企业需要加大环境技术和资金的投入,推动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
尽管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着各种挑战,但其中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首先,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够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通过引入创新技术和改变传统产业模式,新兴产业能够提高产业效率,提升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的转型升级。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还能够培养新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和经济机会。
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新兴产业通常以科技为先导,依托于科技创新和研发,推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对企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也对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生态系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科技创新的驱动,新兴产业能够不断更新和升级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另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能够促进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新兴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和国际分工,新兴产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综上所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既面临着挑战,又蕴藏着机遇。为了克服挑战,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需要加强合作,加大研发投入,实施创新政策和法规,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同时,需要加大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推动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通过应对挑战并抓住机遇,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为经济增长、就业创造和科技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困难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及破解思路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区加快布局,宏观发展环境积极改善,取得明显的成就与进步,这为下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推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各地政府正在积极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扶植政策和相关的经济决策,以图抢占先机获取未来发展主动权。这无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重要支撑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成长,既需要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又需要强大的内在创新动力和能力。地方政府的战略选择、发展思路和相应的培育策略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对新兴产业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如何科学地选择推进策略,已经成为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效果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
1、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尽管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石的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提高速度却不尽人意。其主要表现为研发能力及核心技术基础薄弱,人才培养和利用都不充分。这也是当前很多技术依赖国外、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重要原因。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几乎100%的光纤制造装备、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制造装备的80%、数控机床的70%、发电设备的90%、医疗装备的95%都依赖进口,此外绿色低碳环保关键技术的75%也都靠进口。另外,科技成果与产业直接连接较差,研发与应用严重脱钩,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我国高科技成果商品转化率为25%,产业转化率为7%,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以及韩国、日本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国家“863”计划已经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中,得到应用的仅占38.2%,真正形成产品的只有10%,有较大经济效益的只有2.5%,近90%的科研项目都没有转化成生产力。如何培育可持续创新的研发实力和能力,尽快取得关键产业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难题。
2、市场培育困难。当前我国新兴产业市场培育困难主要是因为:一是产品成本高。如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常规火电的3—4倍,且主要靠外需和国家政策补助维持。二是服务设施不配套。比如电动汽车的推广,因其缺少完善的配套设施(如充电场所),既使生产了车也卖不出去,跑不起来。据报道,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可达几十万辆,去年销量仅万辆。三是市场信任瓶颈。国产的新产品出来后,消费者不信任,尽管我国的高铁、通信、大飞机、汽车及许多高技术产品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舆论、广告、诚信问题等方面的综合影响,使得群众更相信国外品牌。四是市场发育不健全。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等新技术应用示范和培育市场的措施,对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但市场培育力度还远不够,相关技术标准制定滞后,有关价格和税收政策不配套,市场竞争秩序有待规范。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有待加强。五是产能过剩。当前,各地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协调机制,各自为政一哄而起的重复建设更容易造成产能过剩,给新兴产业的市场推广带来更大困难。
二、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的深层原因
体制机制不完善是形成瓶颈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为:一是科技体制急需深层改革。当前改革面临的难题是:科技储备不足,创新研发能力亟待提升。科技创新活动目标导向不明(高校科研过于强调论文学术水平、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忽视经济效益,重理论、轻实践,重研究、轻应用)、投入产出低效等问题普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不畅,新技术产业化存在很多体制机制障碍。产学研结合协调机制很不完善,科研既与市场脱节又与企业脱节。企业参与研发的成果只能作为科研样品难以商品化市场化,无法构建起持续研发的动力机制。科技体制深层改革方向之一是学习发达国家,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机制。二是政府管理缺乏宏观协调机制。政府管理经验不足,对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的功能定位和协同互动关系把握不准,往往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境。同时,由于体制上部门分割严重,决策协调难度较大,画地为牢、政出多门、措施不配套等现象较为普遍,导致技术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商业上和国际竞争中贻误战机,最终落后于人。例如,“三网融合”喊了十几年,至今仍困难重重,其中电信/广电存在的利益冲突,体制分立是根源,使许多领先技术无法及时推广而丧失产业化良机。铁路与民航,煤炭与电力,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国有与民营之间的冲突也有类似原因。此外,节能环保产业的价格形成机制、创新药物的市场准入机制、卫星应用的军民结合和协调机制等也不够健全,都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瓶颈制约。
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都与当前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滞后密切相关。在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和政绩竞争环境仍未发生实质性转变的情况下,将会驱使各地方政府本能地选择要素投入式短平快总量增长模式而非科技进步后劲增强式渐进质量增长模式。因而经济工作重心明显地倾向于前者,表现为抓要素投入,规模扩张总量增长不遗余力,实实在在;抓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有气无力,虚张声势。规模扩张增长模式的偏好和大手笔投入带动的中间需求,又给资源和房地产产业等低技术产业带来了短期的繁荣,而简单低技术产业的过度繁荣发出错误的利益导向,本身就会抑制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如果简单低技术(如房地产)就能轻松获取暴利,谁还愿意去做那费力却获利缓慢的自主创新?房地产暴利的示范效应,吸引企业和资金趋之若鹜,一度使中国进入狂热的全民炒房时代。当普通百姓都把炒房赚钱视为真理的时候,比百姓更有经济头脑的企业大量进入房地产业及近年来央企争相当地王而非当创新尖兵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政绩竞争对经济总量扩张有短期的积极效果,但对科技进步和推动自主创新作用却是消极的,是产生发展思路误区,导致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和新兴产业市场化推广困难的重要原因!
三、破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的基本思路
1、创新动力和能力是推动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内因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创新的研发能力是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这种能力主要来自研发主体的创新动力。用体制机制设计激活研发主体创新动力是政府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工作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当前最大的制约因素恰恰是很多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尽管国家为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出台了大量扶植政策,并提供相应财政支持,却难以有效激活其创新积极性。多数企业的投资取向更热衷于扩大生产规模,对创新研发投入却非常吝啬。有资料表明,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平均只占营业额的0.5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5%。多数企业的赢利模式主要不是靠技术创新、科学管理,而是靠政府政策扶植、银行货款、贿赂关系、广告效应和其他短期行为。企业缺乏创新动力的内在原因,除了自身创新基础较差外,更重要的是缺乏有利于激发其创新动力的利益导向环境。当前我国政府主导的经济运行机制,正是造成环境因素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对本地落后企业实施政策保护,使其免除了被淘汰的生存压力,也就难以激发其为求生存的创新动力。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是,能够得到政府保护获取廉价生产要素的企业大多是大中型国企,这些本该是创新主力且实力雄厚的企业却表现出创新动力最差,而那些没有受到政策扶植,随时都面临着生存竞争威胁的中小民营企业,却恰恰是创新动力最强的群体。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的新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这说明,政策保护的效果实际上起到保护落后的作用。
篇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困难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从技术向生产力转化过程视角出发,讨论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着力点。内容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及其出台背景;通过高新科技产业发展过程的视角考察,讨论新技术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科技研发政策和产业化政策效果。结论认为,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将更多突出新技术转化应用及新产品市场开拓问题,以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带动科技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足够的物质激励基础。这是对通常提法“产学研结合”的超越。
关键词: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简介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指出,“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除前述七大产业外,还有与“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开发利用”、“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科学技术”有关的两大产业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政策形成过程
以2009年为界,之前产业政策研究人员通常针对某个产业单独讨论“战略性”和“新兴性”问题,之后中央在调查研究和制定政策时将这两个特性融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2009年5月21日出席财政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并讲话。他强调,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09年9月21日至22日,时任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约请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企业和行业协会负责人,就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七个产业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在随后公布的会议公告中,该七大产业被表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11月23日召开的首都科技界大会上时任总理温家宝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其中再次对上述七大产业做出更为具体的解释,同时对海洋、空间和地球深部资源的利用问题也提出了独到深刻的见解;2010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途径之一;2010年6月7日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时指出,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10年10月10日国发(2010)3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从宏观层面将“战略性”“新兴性”全面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逐渐清晰。可见,科学研究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
(二)政策背景:金融危机、产能过剩及气候变化
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近年经济现状有关:第一,2009年后中国供求严重失衡,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传统产业增长有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西方发达国家需求急剧萎缩,中国出口需求锐减,在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下,中国国内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观察2006年1月至2011年9月,出口额累计同比增速(月度)数据可见,2008年1月前后数据明显不同,之后连续在25%之上,之前则均在25%之下;
2009年1月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更明显,前者在17%之上,后者连续11个月在-17%之下。第二,中国传统产业增长也带来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经济难以持续发展。199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103783万吨标准煤(发电煤耗计算法),2001年为150406万吨标准煤,比1991年增长44%;2010年为324939万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长116%。从水环境看,2003年中国严重污染海域面积为2.4万平方公里,2010年为4.78万平方公里,比2003年增长99%。因此,中国传统产业不应该,也不可能继续持续高速增长,为了解决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问题,中央及时号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
肖兴志(2011)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技进步为核心,其中新兴性内涵是创新性(包括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需求性、成长性和盈利性,战略性内涵包括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战略小组(201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国家战略需求,关系到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力、科技实力和国家安全,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度结合、可能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产业,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科技进步能力的先导性产业,其具有很强的成长性、知识密集性、带动性和高端性,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结构转变、保障国家安全起到领航和支撑作用。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首要条件,预测和调控未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状况有必要从了解中国科技情况开始。
二、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高新科技产业发展过程的视角,指出了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中国科研水平与在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不相称,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慢、程度低等问题。
(一)基于高新科技产业发展过程的视角考察
通常认为,高新技术的产业化通常划分为四个阶段:技术酝酿与发明阶段、技术创新阶段、技术扩散阶段和工业化大生产阶段。有道词典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是高新技术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的过程,是一个从创新成果到形成一定规模商品生产的转化过程。经由这一过程,高新技术成果才有可能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并形成一定经济规模的产品”;范德成、周豪(2008)认为,所谓高新技术产业化就是高新技术通过研究、开发、应用、扩散而不断形成产业的过程。它以高技术研究成果为起点,以市场为终点,经过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生产能力开发和市场开发四个不同特征阶段,使知识形态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物质财富,其最终目的是高新技术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获得高
经济效益。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高新技术研发、高新技术商品化两方面,考察讨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
篇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困难
新兴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新兴产业是指一些未被完全开发或者处于发掘期的产业,这些产业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市场空间。在现代经济中,新兴产业往往是推动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新兴产业也经常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一些新兴产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一、技术壁垒和市场风险问题
许多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但是其中大部分所涉及的技术和产品往往尚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存在前景不明确、技术不成熟、市场需求波动等问题。由此,企业将面临增加资金和人力成本以争夺市场份额、寻求投资和战略合作等问题。
此外,新兴产业刚刚起步,往往面临来自现有行业的竞争和抵制。如果没有足够的行业和市场研究,企业很难根据行业特性和市场规律有效地运营,不能够稳步前行。
对策:
针对技术和市场风险问题,企业应该加强技术力量和品牌建设,利用科技奖励和公共创新基金等战略支持,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同时,企业应更加关注和研究市场动态,进行市场营销和推广,尽可能利用网络平台、营销渠道等方式进行市场调研和扩张。此外,建立具有时效性和可行性的商业模式、影响力和品牌置于企业发展的关键位置,对于顺利突破市场的发展壁垒是至关重要的。
二、人才缺失和竞争困境
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的策略特别重要。但是,由于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先天不足,企业在招聘范围、工作内容、薪资待遇等方面都面临巨大困难。虽然这些新兴产业对那些有好的想法和创新能量的人才非常有吸引力,但在竞争激
烈的市场环境下,存在产业竞争和享誉塑造的品牌等诱人的选择,企业要提高新兴产业的吸引力,需要克服人才需求上的困境。
对策:
在新兴产业方面,企业应该建立良好的员工激励体系、实行有吸引力的薪资福利政策以吸引优秀人才。同时,每一位优秀的员工也应该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机会,建立一个行业先锋的典范,也为该产业培育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媒介和交流渠道,普及行业知识、现状以及前景,提高社会对该产业行业的认知度,挽留人才。
三、金融支持问题
一些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和长时间的投资,但是由于行业知名度低、未经充分验证等原因,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这对产业发展带来了阻碍。
对策:
政府应该加强对技术领域和新兴产业的投资,成立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提供低息贷款等金融支持,促进资本流入。同时,政府部门也需制定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有效减少企业的运行成本。
四、法律法规和管理不规范问题
新兴产业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在落地实施方面往往会出现滞后,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等问题。由此,建立同业规范性的标准等法规变得尤为重要。
对策:
政府部门应加强行业监管和规范建设,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深化行业内部交流,推动标准和法规的全面落实。同时,企业也需要加强对自身的投资管理,合法合规合理运营,不受非法操作和市场波动的相关影响。
综上所述,新兴产业领域所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针对不同的问题,企业和政府部门应根据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技术,市场,人才,资金等方面开展创新措施,共同推动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篇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困难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问题及建议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的总体发展趋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近几年在我国的总体发展状况良好。自从2012年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各种发明创造层出不穷,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增添了新的活力。在我国,社会主要的投资产业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且还得到了国家政府部门的鼓励与支持,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近几年来,虽然传统行业仍然是我国的支柱行业,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超过了传统工业的增长速度,在以比传统工业的增长速度高两倍的速度迅猛发展。仅2013年上半年,我国新信息技术通信业务收益就达到了7319.6亿元人民币,实现利润收入300多亿元;计算机软件新兴业务发展更快,同期实现了1413亿元的利润,同比2012年上半年,增长了接近22%。另外,例如中医药制造业、医疗器械制造业等等新兴产业的同期收益和利润增长速度均达到了15%左右。此外,根据我国汽车协会数据资料显示,由于新能源交通工具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2013年的前两个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了5885辆同比2012年增长56%,销售量为5889量2012年同比增长42.6%①。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1.新能源汽车产业
在市场推广方面,截至2013年年底,市场推广的速度的加快程度非常明显,尤其是试点城市的建立有效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业化。在产品研发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已经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整车系统,混合动力公交车产品接近成熟,节能技术在部分车型上得到应用,部分
使得新能源汽车比燃料汽车节油性能提高近30%,可靠性趋于稳定。
在产业结构方面,在产业链上游,动力电池产业稳步发展,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地区三大区域为主的动力电池产业集成带,未来技术突破重点方向应集中在原材料领域,拥有锂电池完整产业链者必将占有市场先机;具有较高功率密度、效率和较宽调速范围的无刷水磁同步电机的批量配套能力是市场发展的动力。在产业链的下游,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和换电站的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2.新能源
我国新能源产业在核心技术和核心原料方面对外依赖程度依然较高。在风能方面,国际技术领先的风机2.0至3.0兆瓦的,由于欧美国家的技术垄断,我国只能引进1.0至1.5兆瓦的机型。太阳能光伏产业方面,我国在多晶硅和单晶硅的提纯技术方面自主程度很低,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日本和德国的技术引进。在核能方面,我国核电主要设备自主化率已经达到55%-90%,主要设备随着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引进将实现100%自主化。在智能电网方面,我国智能电网自动化方面的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同步与美国开展规划有自身特色的智能电网,在变电站系统和设备的技术自主化程度比较高已经完全实现了国产化。
3.节能环保产业
2013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在政策的扶持下发展迅速:产业总产值的增长幅度为30.38%,达到了2155.62亿元;合同能源管理投资方面,增长幅度为33.12%,达到了到742.32亿元,节能量和减排二氧化碳也取得不错的成绩。节能服务业方面,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增长幅度达到了16.22%,达到了4852家,其中产业从业人员增长幅度为16.78%,达到了50.8万人②。
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是一项需要政府和节能服务公司加强协
作的系统工程,节能产业的发展是绿色经济的最好的体现,我国要想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就要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业的结构调整,同时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
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信息产业的主要发展目标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其中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传感网、等方面的技术将是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前景良好,在有很大的成本優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了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我国主导的TD-LTE成为第四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之一,计算机、软件、微电子、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智能、泛在和高可信方向加速发展,其成为推动经济改革的关键。
5.生物产业
由于发达国家比较早的发展生物产业并取得了比较大的生物技术创新和成果,同时我国的生物产业发展比较晚,所以我国在生物产业方面的技术低于世界领先生物技术很多。目前,我国的生物产业处于基础阶段,除了很小一部分的生物技术药品能自主生产,大部分的生物技术药品要依赖发达国家。现阶段,我国的生物产业主要以仿制发达国家的生物技术药品为主,由于缺少自主技术和科研能力,国内的生物产业企业重复生产、产能过剩,市场混乱使得生物产业企业利润稀少,进一步恶化了国内生物产业的发展③。总之,由于我国生物产业技术薄弱再加上生物产业的特殊性,我国处于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化的开始阶段和创新期。
二、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链的发展不平衡
产业链发展不平衡和产业布局不合理是我国发展新兴产业的主要问题。我国在全球新兴产业产业链中处于末端,只能生产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缺少核心竞争力,无法在市场获取相应的利润,缺少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进一步恶化
了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同时我国只注重引进技术,缺少对技术的消化和创新,以及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所以中国企业长期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地位,只能生产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不能和国际上拥有先进技术的生产企业相抗衡④。
(二)市場需求程度不够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受国际市场需求的左右的原因是国内市场发展不理想,主要的市场集中在国外,要想发展必须依赖国外市场。国外市场的需求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影响很大,我国新兴产业要根据国外市场的需求调整发展方向,受制于国外市场使得我国新兴产业波动很大,再加上国外市场上的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从根本上影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所以,我国要重视培养国内市场,通过技术更新和引导主流性消费扩大国内市场规模,进一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⑤。
(三)发展相关的人才不足
在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失,成为持续发展的短板。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要想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缺少大量人才,不仅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和营销管理人才等基础性的人才,重要的是缺少技术研发和产业战略的高端型人才。人才的缺少使得我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无法完成相应的技术研发和升级,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状态。
(四)产业规划和制度配套
一是规划虽好,但配套政策不到位;二是没有完全激发市场活力,市场准入门槛和审批程序繁琐,不能使更多的企业加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竞争,进一步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不够完善,信息严重滞后,不能系统的统计产业的发展,进而不能对产业的发展做出规划和方向。
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重视产业链的发展
首先要对传统产业进行产业升级和扩张,在原有的技术上实现突破,获得新兴产业的发展的基础。然后对高科技技术进行向产业转化,逐步的进行产业链的延伸,加强各个产业之间环节的联系,进而使整个新兴产业蓬勃的发展。在发展产业链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产业的布局,通过新兴产业的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发展,增强产业之间的不断融合,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在资金、物流等各方面实现合理的资源配置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⑥。
(二)重视培养国内市场需求
国内市场需求可以从根本上保障一国产业的发展,产业从国内市场中培养核心竞争力进而进军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中才能占据一席之地。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国内市场需求是一个产业想要得到发展所必须的,国内市场的需求主要靠引导国内的消费释放出巨大的社会需求,有了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认可才有产业的市场空间,有了市场空间产业才能进一步的发展。要想创造良好的市场需求,新兴产业市场认可度不高、营销模式不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是首先要解决的。把市场宣传的重点放在让消费者对新兴产业产品有新的认识和认可,具体措施要全面的宣传产品所具有的性能,同时根据消费者心理改造产品的包装等方面,初步引起国内市场的需求。最后,在不断的提高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要注重自身产业的实力发展,国内市场的培养离不开自身产业的实力提高⑦。
(三)重视人才的培养
相比传统的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更高。首先,要培养具有战略方向好、大局观强的型高级人才,通过高端人才来实现人才聚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然后,技术骨干人才储备是技术创新发展的最需要。技术骨干人才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越多的技术骨干人才,越能不断的提高产业发展的执行力度,进而不断的推动产业的发展;最后,高素质、高度责任感、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可以不断的提升产品的质量,进而促进产品的优化升级⑧。
(四)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
第一,制定高效的财税金融政策。在金融政策方面,政府增强对新兴产业的财政资金倾斜的同时,还要不断引进和发展天使基金、创投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在资金方面保障新兴产业的发展。在税收政策方面,优惠的税收政策可以减少新兴产业前期的发展负担,通过较低的收税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实现良性发展。第二,要想推动新兴产业的良性发展在财税政策的基础上还要不断的完善市场运行机制。第三,考评机制应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重视长远利益的发展,不能因为短期的利益而忽视产业管理、产业产出和产业的高效率,轻管理、根据实际市场情况制定有差别的考评体系,考核产业的重点环节和重点产品的各个流程、通过科学的考评机制引导产业长远的发展。(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注解:
①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2014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②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
③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④王征.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因、现状与发展路径分析[J].西部学刊,2014(02).
⑤刘志阳,程海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培育[J].,2010(05).
⑥肖志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⑦张永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在发展模式的改变[J].中
国发展观察,2012(04).
⑧陈柳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问题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2011(04).
篇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困难
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个热点问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和较高创新能力的产业。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十个热点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热点问题之一是产业发展方向。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不断调整和修正发展方向。相关政策力求使之与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相匹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产业创新能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创新是驱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强化创新能力成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相关政策应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国内外科技创新合作,提高创新创业环境,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
第三,人才培养和引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政策应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支持力度,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吸引和留住高级人才。
第四,企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相关政策应鼓励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倡导创新创业精神,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第五,产业链的完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依托完善的产业链条来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创新发展。相关政策应
加大对产业链整合的支持力度,促进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第六,市场需求的开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只有满足市场需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应加强市场调研,推动产业和市场的紧密结合,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发展机遇。
第七,产业国际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和竞争,将国内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相关政策应加强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八,知识产权保护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知识产权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只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才能为创新提供保障,推动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司法保护体系。
第九,环境保护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需要追求经济效益,更应注重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应加强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清洁生产和低碳发展转型。
第十,风险管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于保障产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相关政策应加强风险评估和防范,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综上所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许多重要问题,这些问题之间相互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和解决。相关政策应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产业生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推荐访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困难 战略性 新兴产业 困难
上一篇:党支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
下一篇:党的纪律建设简史启示(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