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智迪文档网 > 心得体会 >

高校主题教育心得:大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范文】

|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主题教育心得:大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高校主题教育心得:大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范文】

高校主题教育心得:大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要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源源不断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发展新动力。

  一、大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辨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共同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

  1.大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首先,大学精神是在“大学”这个特定范围内产生、发展并发挥作用的一种精神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整个中华民族为作用范围,是全民族的文化根脉。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大学精神虽然也是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文明成果,但其发展历史相对短暂,到现代才开始独立发展。再次,近代以来中国大学在办学体系、治学精神等方面借鉴吸收了西方的优秀成果,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有着丰富的核心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

  2.大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融关系。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精神的思想根源之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基因和价值追求。从唯物史观视角来看,思想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社会物质生产生活和一定的文化传统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大学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社会生产生活进程而产生与发展的,大学精神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的育人实践汇聚而成的。因此,大学精神从始至终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根源。另一方面,大学精神在绵延传承中随着历史变迁、民族发展而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例如,儒家主张以孔子思想为核心,其“大学之道”在“人道”“仁义”;
墨家的精神以其核心思想“兼爱”为本,倡导为学的理想人格就是兼爱、非攻;
道家追求的“道”是“道法自然”的自然之道。

  3.大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育关系。一方面,二者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补充。大学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文化力量,对大学生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塑造精神品格的重要力量,大学精神一旦被大学生认同并内化为自身的精神文化修养,就会成为大学生的品质特征并伴随其一生,由此,大学精神以另一种形式融入了社会发展。大学精神的传承发展是逐渐融入社会的过程,大学精神是社会性、民族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另一方面,二者在实践传承上具有极大相似性。一是传承主体的重叠性。大学精神的传承主体主要是大学师生,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是整个中华民族。大学师生既是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传承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二是传承载体和传承形式的相同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精神实质上都是一种群体文化,二者的传承载体和传承形式几乎是相同的,无论是物质的还是抽象的传承载体都能以各种各样的传承方式来达到承继的效果和目的。三是传承核心内容的共享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精神的源头活水,大学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历史文化的演进,二者早已无法割离,并深深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之中,共同达成育人之效。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大学精神的内涵力。***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大学的文化彰显着大学的底蕴和内涵,是大学发展的重中之重。文化建设是大学建设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建设有品位、有内涵的校园文化是各高校努力的目标,而高校文化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从文化的建设方面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比如儒家经典著作《中庸》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我们指明了做学问的方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给大学精神的落地提供了具体的指引。可以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精神有效融合,有助于丰富大学精神的内涵,是对大学精神内涵的有效补充。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大学精神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大学精神的培育打下了坚实理论基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既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又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同精神,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绳,这些经典论述是象征着中国人民族气节和气质的文化符号,坚定了中国大学的文化自信,提高了中华民族年轻一代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让大学精神更加鲜活具体,是涵育大学精神的重要源泉。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精神的发展提供了方式。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先贤将道德修养和读书学习紧密相连,不但点明了大学精神的理论基础,更明示了培育大学精神的实践方法。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精神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坚持精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指引,给大学精神的落地提供了坚定的理论支持。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塑大学精神的文化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塑大学精神的文化力不仅体现为丰富大学精神的内涵,更体现为合理的“扬弃”,以便“有效减弱大学消极文化力”。一方面,大学的精神风貌,更多体现在大学的文化建设和精神内核上。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景观文化的丰富和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文化建设中,用其精髓涵育大学精神,不仅能对大学精神的内涵进行丰富和补充,还能提升大学的办学格局、文化品位和建设品质,增强校园文化的长久活力。另一方面,“躺平文化”等观念不断冲击着当代大学生,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观点则对这些消极文化予以了很好的回击,为提高大学精神的文化抵抗力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大学精神的实现路径

  1.打造“大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课程。高校是大学精神的推进主体。高校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引领下,有机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本校精神,发挥自身的主体功能,推进大学精神落地。一是开发“大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课程。高校应积极开展校本研究,挖掘本校校训背后的故事,将自身的核心内涵、价值意义和现实追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全体师生感受到学校精神的底蕴和内涵。例如,高校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阐释学校精神的文化内涵,举办相关的论坛或讲座,为全体师生提供多维度参与和了解学校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二是推进“大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课程。高校应积极利用实践调研、假期社会实践等机会鼓励全体师生积极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开展践行校训精神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亲身实践中进一步感受大学精神。总之,高校应打造一批理论课程和精品实践项目,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力量,促进师生对学校精神的认同和对学校文化底蕴的推崇,以更好地实现大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融同育。

  2.建强“大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队伍。一是建强“大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管理队伍。大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必须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学校发展历史为基础,不断挖掘学校历史,整合学校资源,讲好自身的“大学故事”。这就需要高校管理部门做好顶层设计,从体系创新、平台建设、机制运行、队伍塑造、教学育人、宣传报道等方面不断强化大学精神的育人功能。二是建强“大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教师队伍。高校要发挥大学精神的育人功能,需要全校教师共同参与,通过多样形式调动全校教师的积极性,挖掘、收集学校历史事件、人物故事、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资料,开展与大学精神相关的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需要强调的是,高校应该摒弃传统文化中的封建僵化部分,克服非理性文化的影响,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善于辨别和抵制各种伪科学活动,正确把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互补优势。

  3.建好“大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联网传播平台。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提升大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实效,应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融媒体宣传。一是高校应通过网络媒体特别是微博、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做好全校师生的价值引导和对大学精神的内涵表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宣传氛围;
开展大学精神专家访谈、人物故事专访,激发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由‘面对面’向‘键对键’的有效延伸”。二是高校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制作原创的新媒体文化产品,运用好抖音、快手等新型网络媒体平台,积极对外宣传,创新制作内容,将学校发展与国家发展建设、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向外界展示自身大学精神的良好社会形象和文化底蕴,利用新媒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转化成高校文化资本,实现大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融发展。

推荐访问:高校主题教育心得:大学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 传统文化 心得

热门文章

端正入党动机心得体会(3篇)

端正入党动机心得体会(通用3篇)端正入党动机篇1这次的党课讲到了入党动机的问题,听完了老师的讲课,虽然当时听过就听过了,可是事后一想,我们大多数人的入党动机是不是就是纯正的呢?所谓入党动机,就是指一个

2024师德师风教育学习心得体会5篇(全文完整)

师德师风教育学习心得体会xxxx年5月4日我参加了全县中学教师《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暨师德师风培训》的报告会,听取了省教育厅的韩小雨同志做了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暨

XX市委编办观看警示教育片心得体会(3篇)

今年党风廉政宣教月活动启动后,我先后参加宜昌市、宜都市党员干部警示教育大会,观看了《贪欲之祸》、《抱团腐败的国企“蛀虫”》警示教育片,片中因受贿、索贿、套取国家财产等违法犯罪而身陷囹圄、身败名裂的邓军

2024年度幼儿园教师研修培训心得感悟6篇

幼儿园教师研修培训心得感悟前几天,沧县教委为我们组织了一次为期一天的业务培训,为提高教师的自身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不管是现

学习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推荐)

刚刚胜利闭幕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是在建党100周年的历史节点、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精神体现在郑栅洁同志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共

2024年纪检干部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关键少数”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关键词之一。“关键少数”是党的骨干力量,是党和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有效运转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

2024个人的安全生产心得体会10篇

个人的安全生产心得体会通过这次学习安全生产,让我们更深的了解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让我明白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增强自己的防范意识,提高预防事故的潜

锻造雄师向复兴心得体会800字7篇

锻造雄师向复兴心得体会800字7篇锻造雄师向复兴心得体会800字  开学第一课“奋斗成就梦想”心得体会800字(16篇)  开学第一课“奋斗成就梦想”心得体会800字篇1  时光飞逝,仿佛在一眨眼之间

学习党章主题党课体会(全文)

*月**日,我参加了机关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聆听了市直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和**部长、**部长关于党章、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及D建宣传工作的培训讲课。他们精彩的讲授,让我再一次受到了系统的党的知识的教

2024年度学习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总书记在4月25日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谈到,广大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

心得:回望百年峥嵘路产业强区启新程【精选推荐】

党的百年历史,是一座蕴含丰厚精神财富的宝库。从南湖起航的“小小红船”到新时代劈波斩浪的“巍巍巨轮”,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

2024年度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党员干部)

2021年8月23日,***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他强调,你们做的事非常有示范意义,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激励作用和深远影响。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